选修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8:54:51

选修课论文

选修课论文篇1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高校重建课程体系,选修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修课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随着学分制的推行,专业选修课设置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学者说:“学分制与选课制紧密相连,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离开了选课制学分制就失去了意义。”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历史学系推出了一系列专业选修课。北京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41分,选修课不低于54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不低于2分,约占学分比例的21%,提供了71门备选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2学分。也就是说,学生至少要修15门专业选修课程方能达到毕业要求。复旦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46分,其中专业选修课须达到26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18%,共提供了11组总计99门备选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2学分,即学生至少要修完13门专业选修课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虽然达不到复旦大学近百门的规模,但是也都有数十门之多。河北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59分,其中“学科基础选修”和“学术研究选修”须达到24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15%,累计设置了26门备选课程。安徽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60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为6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低于32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20%,备选课程33门。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59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为79.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5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9%,所设置的备选课程有36门。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延伸,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本专业更高层次的理论基础、更新的研究方法,了解掌握本学科、本专业较前沿的知识及动态,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做准备。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选修课的性质特征,一年级基本不设专业选修课程,二年级开始少量设置,更多的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在三年级及四年级上学期,学者王乐忠在论及专业选修课的特点时说:“一般是在大学高年级开设,亦出现在低年级开设的尝试。”现将河北大学、安徽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选修课设置的时间情况列表如表1,从中可见,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确主要集中于第五、六、七学期。

二、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授课困境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实践,中国高校的选修课设置与教学取得显著成绩,就历史学而言,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蔚为壮观,上述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达到71种和99种之多,即使像淮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也能达到36门。各高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内容涉及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诸多领域,既充分体现了不同高校历史学专业的特点,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是,与此同时,历史专业选修课也表现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这一点得到一线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高教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教师与学生一个共同心理是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如必修课。”21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线教师张秀琴等说:“一些教师、学生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不够明确,或者说立足点太低。”教师李丽说:“学生普遍把它们看作是不重要的‘辅课’;又因为选修课属于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予重视。”教学管理人员曹树国指出:各高校学生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选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对学生更有甚者,部分高校对专业选修课与必修课给予了不同定位,选修课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精品课程申报等方面的地位远不如必修课,甚至课时津贴也有所区别。对专业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定位欠妥必然导致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出现,出勤率低是最直接的表现。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凸显,而对于历史学这样的所谓冷门专业来说,其表现要比热门专业更为直接。考村官、考编、考研、考公务员成为大部分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而历史学专业选修课不具备应对上述各种考试的直接功利。学生在时间分配(尤其是在考前冲刺期间)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往往选择缺席备考。部分高校个别专业选修课程的出勤率甚至仅有40%;一线教师乔梅英、杨胜凯说:“大学生选修课逃课现象严重,令人担忧,部分选修课缺勤人数甚至超过了半数。”笔者所讲授的《徽商与儒学》曾获校级课堂竞赛三等奖,尽管如此,学生的平均出勤率也只有70%左右。专业选修课出勤率低的责任不能完全推到学生身上。专业选修课的性质决定了其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比必修课教师更加严格,有学者客观地指出:“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其内容涉及面更加广泛,这更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及丰富的专家来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此类课程常由年轻教师承担。年轻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但是其专业知识体系尚未完善,缺乏教学经验,中国地质大学教师李胜利就曾论及这一问题:“一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可能受到院系委托主讲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甚至并不熟悉的课程。”甚至还出现教师为了完成工作量指标,勉强任课的局面,有学者指出:“高校中某些专业出现了教师无课可上,特别是对于新进高校的年轻教师这种现象较突出,但又不得不完成学校规定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因此,一些老师抱着完成学校任务的需要而开设选修课。”草率任课无疑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体现着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教材建设集中于必修课程上,产生了一系列精品教材,如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等,历史学必修课代表性的教材有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李侃的《中国近代史》、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而对于专业选修课来说,虽然学界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尚未转化为教材,如徽学、方志学、敦煌学等。目前,更多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是教师自拟大纲和讲义,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不得已而借用学术专著作教材的情况。教材建设的滞后无疑制约着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建设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教学团队

选修课论文篇2

为了针对性地改善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和分析,探寻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理论,吸纳各派理论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反观和指导平日的教学活动。现代教学论内涵人本主义思想,是在“二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在对近代传统教学论的基础上批判、发展起来的[4],产生了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内的代表性人物以及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教学理论。

1.教学认识论

到目前为止,教学认识论仍是指导课堂教学的主要理论。它把教学活动概括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是未知、少知的,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权威性,负责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处于主动的讲授地位。它过多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常有忽视,而且对于实践对认识的作用缺乏考虑。因此,尽管教学认识论的基础源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但它并非真正符合该理论;其理念和观点不无道理,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2.教学实践论

在教学认识论的基础上,教学实践论的思想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教学改革中引起了极大关注。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综合指引下,教学实践论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建构学生完美主体结构的实践活动的统一体。课本和老师所传授的高度凝练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间接经验,缺乏个人体验,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会产生一定障碍。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人类已知的经验,更应针对性地补充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更好地掌握理性知识,同时进一步放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转而成为主导者,教师则完全作为旁观者与指导员。

3.教学构建论

教学构建论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经过皮亚杰、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人的发展逐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构建论对于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学生、教师的角色和关系有着独到的认识。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能作为问题的最终答案,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社会赋予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倾听他们自己对各种现象的思考和理解以及这些思想的由来,并据此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正所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构建论十分重视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而且并不忽视构建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与良好情境的创设。这些理念使得教学构建论更富人性化,也显得更科学合理。不过它对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也要更高,否则有可能模仿了形式,却无法收到实际、深入的教学效果。

4.教学交往论

教学交往论源自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论,其理论基础看似深奥,但所蕴含的追求却是不难理解的。教学交往论认为当前的教育世界被“工具理性”所统治———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多是一种知识传递的事际关系,人员的交往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变得缺少温度和内涵,因此期望通过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交往理性”来解放教育,进而解放人类自身。该理论主张变革传统的非民主、僵化冷硬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和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其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交往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知识获取和方法习得,更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成员的“交往理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和高效运转。结合以上有关专业选修课特点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认识论最为朴素,其讲授式教学对于比较系统、相对确定的知识教育(如基础教育)可以适当采用。但它片面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教师单方面的主体作用,因此单纯依据该理论对于专选课而言不甚适合。教学实践论转而关注实践对于认识活动的作用,教学方式由单向接受向有实际操作环节拓展,教学环境也可以由局限于教室向课外拓展,有利于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运用能力,适合理工类专选课的特点。倘若将这两种理论有机结合,既有讲授部分也安排实践环节,使知识不脱离实践,同时也能限制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之中自助探索,学习中不失积极性和兴趣,应该能促进专选课的教学效果。教学建构论有比较强大的心理学理论支撑,既保有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强调学习者从既有知识和能力上的主动构建和生发,提倡教学主体的回归,体现了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教与学并重的思想。高等教育的对象大多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技能,专选课的知识内容又恰好具有不求全面、可供探讨的特点,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这与教学建构论的理念以及衍生出的研究性学习、探讨学习方法正相契合。教学交往论则在人文关怀层面上更进了一步,让学生和教师都作为生活世界中的人,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姿态走入专业世界。但要做到这一点,似乎与教师自身的阅历积累乃至人格魅力有很大关联。综上笔者分析认为,以教学认识论—实践论相结合的理论以及教学构建论来指导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活动是比较可行的,同时也应该不断积累经验,尝试将教学交往论的理念适当融入。这也符合当今单一理论指导向多元理论指导的发展趋势。

二、结合适当的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在上述可行的教学理论指导之下,笔者结合自身讲授的《大型水面舰船的舰机适配性》一课开展了探索和尝试。该课程主要针对本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面向国防、船舶工业和海军装备建设领域的特色,旨在引导学生建立舰机适配性的基本思想和工程技术意识,掌握相应地基本知识体系,为日后相关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是一门典型的理工科专选课。一是基于教学认识论,笔者对于课程中的概论性知识和关键技术知识进行了启发性讲授,使学生对相关领域形成基本轮廓,掌握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能力;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仿真软件动画、专题视频等经过积累和修改的教学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把理论教学直观化。二是基于教学构建论和交往论,课程在介绍完大型水面舰船和舰载机的基本知识之后,没有直接进入有关舰机适配性的讲授,而是以一张存在问题的甲板设计图为引子,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舰机适配的必要性和注意要点。加入这一环节,一方面是考虑到选课学生对于有关知识并非空白,通过平日的新闻报刊以及专业课学习都多少有所了解,有兴趣也有能力主动思考,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另一方面是借此反面案例,同时以自身科研工作的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注重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品质和系统工程思想,与学生相互鞭策、共求进步。类似的方法在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响应和成效。三是基于教学实践论和构建论,笔者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前提下调整了考核和评价方法,降低了期末大论文的分值比重,拟定增设两次分小组专题报告的环节,并结合考虑出勤和即兴发言情况。此举主要为了避免学生期末匆匆应付了事,而是通过小组的自愿搭配、专题的研究探讨、组员的分工合作、汇报陈述后的答辩以及教师点评和集体评议,努力在课堂内外形成和谐积极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想象创造力和表达展示技巧。要求小组在确定专题内容、撰写报告之前拟定提纲上交,从而提供一次教师引导的机会,加大学习成效。两次分小组专题报告中,一次指定题目,学生围绕各国的舰机适配性工程案例搜集资料并探讨利弊,取得了举一反三、掌握课程和核心知识和思想的效果。另一次则开放思路,让各组结合已学知识信息,发挥成员的想象力,提出一种满足舰机适配性的舰船甲板布置方案。这一话题的考验难度增加,加之由于课程后期临近考研,部分小组没能圆满完成;但仍然有小组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打破思维常规,形成了完整的方案,且报告规范,研究成果令人惊喜。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热情,使教学双方相互启发,彼此促进。

三、结论与展望

选修课论文篇3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

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选修课论文篇4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系游泳选修课学生共81人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和数据采集。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查阅有关教学方法的文献资料,获得“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为实验方法和试验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共发放问卷81份,回收问卷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问卷有效率100%。

2实验过程

2.1试验控制

采取简单整群抽样法进行实验对象的选择,将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分成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班的情况基本相同。在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亦无显著的差异,实验的信度较高。实验班与对一照班在教学内容上完全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不同的教法。除了正常上课之外,实验班的学生和对照班的学生没有经过其它的游泳水上练习,进而保证实验的信度。如表1所示,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6人,总人数41人。对照一组:男生34人,女生6人,总人数40人。实验班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臂展的平均值都非常的接近,并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身高、体重、游泳经历的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实验增加了可信度。

2.2实验过程分析

根据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和游泳选修课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游泳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内容均相同。分班前学生不知道实验情况因此控制了一些学生主观因素。

2.3考核方法与评价规则

考核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持续参与实验。连续持续缺课1/3视为不及格。学生完全参与六节课程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蛙泳技术测试,将能初步学会蛙泳动作,任意游能前进10米以上者视为会游泳;只掌握了浮体滑行和蛙泳腿部动作或手臂动作者视为不会游泳。以测试者成绩排出测试者的名次顺序。但是在本论文的测试中只需记录测试者的最佳成绩即可。

3结果与分析

3.1“小群体”教学模式教学结果

实验组:教学前,学生会游泳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88%;不会游泳的学生有39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5.12%。教学后,能够学会游泳技术的学生有40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7.6%,不会游泳的学生1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4%。对照组:教学前,会游泳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不会游泳的学生有38人,占整体比例为95%。教学前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比较分析中,会游泳的学生有38人,占整体的比例为95%,不会游泳的学生只有2人,占整体的比例为5%。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同样适合在游泳教学中。

3.2“小群体”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3.2.1“小群体”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参与游泳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和“小群体”教学模式比较起来,前者主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课堂学生的遵守纪律的表现能够体现出来,而“小群体”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比赛。通过比较看出,“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游泳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游泳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3.2.2“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加快掌握所学游泳运动技能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反馈信息只能通过老师掌握,而一次课的教学时间很短,学生在水中的活动较难控制,教师只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不可能逐个纠正,个别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动作的准确性,即使出现错误的动作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帮助,延长了掌握正确动作的时间。而”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每组指定了固定的组长进行指导,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快速帮助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中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缩短动作技能的形成的过程的时间。

3.2.3“小群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在游泳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分组教学,形成一个小的团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比赛中,结果有输有赢,通过这样的锻炼过程,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明显的提高,心理素质明显提高。

3.2.4“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培养良好的品德

“小群体”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多交往的最好的形式。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技能的同时也有鼓励学生主动向别人学习。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互动,这样使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游泳技能的效率。“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和老师充分的交流。“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4.2建议

选修课论文篇5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的开展不是很理想。在升学压力之下,由于高考中不涉及或者较少涉及政治选修课的内容,因此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导致高中的选修课形同虚设,教师在教学中不用心教,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在进行政治选修课教学时,总是从中选出一本比较简单的教材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几本教材则不闻不问,这种主观的选择和大范围的舍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政治教学多是将重点放在政治知识点的记忆上,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讲授完教材知识后,就安排学生背诵。这种单调重复的机械活动,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选修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及新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的规定越发明确,对于高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高中政治选修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政治选修课的教学。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政治选修课对于学生发展没有大的作用,学与不学都是一样的,再加上升学压力,教师基本上都将政治选修课变成了学生的政治必修课教学。即使一些教师开展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根本无法提升高中政治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想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自己政治选修课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充分地认识到高中政治选修课是政治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将政治选修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认真负责。其次,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学生讲授他们选择的不同的选修内容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给予学生选择权利,从兴趣点出发开展教学。在高中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大包大揽、不给学生选择权利的状况。教师在进行政治选修课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总是从中选出一本比较简单的教材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几本教材则不闻不问,这种主观的选择和大范围的舍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政治选修课主要有六个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六个部分是对高中政治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政治选修课的教学时,不要武断地为学生作决定,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选修课的兴趣,提高政治选修课的质量。

3.转变教学模式,联系生活,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提高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质量,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意见的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灵活地运用政治知识解答一些问题。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改变过去严肃的课堂教学,让选修课堂变得轻松诙谐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教学中,可以联系“马航失联”事件,针对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选修课论文篇6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现实困境

(一)语文选修课程的角色错位

“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①这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它)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②“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③课程专家也指出,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因划分标准不同不能归为同类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然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又成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焦点问题。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教师在实践中确实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广州65中学沈在连等开发的“广告语言鉴赏”,长沙明德中学张建斌开发的“《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长沙一中高阳平等开发的“《人间词话》选读”,常州二中语文组开发的“《论语》选读”等选修课程都成了课程开发的典范。然而,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也看到,语文选修课程开发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许多学校还不具备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语文选修课程实力。学校要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就只能围绕高考可能考的、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科目开设,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突出共性特征,缺少个性特征。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当地高考实际,又确立了相应的选修教材,这就导致选修教材开发权上移。教师也只好把选修课程当作必修课程来教,选修课程的校本特征也就被淡化了。选修课程实践与目标的错位成了课改的新问题。

(二)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教学需求的不对称矛盾

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种限制性的选修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可以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这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第二阶段的选修课将直接引发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是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其次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我们在课改实验学校调查时发现,班级少的学校,教师很难按课标要求开足开全选修课。师资力量的不足成为制约选修课开设的瓶颈。为了缓解矛盾,一些学校不得不强调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开设选修课,如此选修课程质量也就不得不打折扣。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化解这对矛盾又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三)语文选修课程评价原则的公正性能否彰显

选修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采用何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都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它往往关涉社会利益再分配的大问题。高中课程改革开展两年多了,国家的课程评价方案至今没有出台,广东、海南、山东只公布了评价方案的讨论稿,人们还在等待、观望。从隋代到现在,考试评价一直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虽然近年来人们批评考试制度,但是很少有人怀疑考试评价的公平性。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没有错,专家们提出的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等方法正逐步推行,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比如,李贵明老师在“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写作”选修课程中要求“背诵10首诗歌,了解10位现代诗人,创作一首诗歌”。④显然,这些属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李老师还提出非量化评价指标,即“言谈、举止、态度、习惯等”。广大教师正努力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教师为了留住选修学生刻意降低评价标准;有的教师迫于高考压力随意降低评价标准;有的教师迫于社会人情压力降低评价标准;等等。人们不禁提出:语文选修课的评价还能坚守公平性原则吗?学生提出选修不同的模块,将来高考怎么考?如果高考考查选修内容,那么选修模块之间考查难度值能保证一致吗?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引发的抉择思考

(一)语文选修课程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⑤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选修课推出以后,学生抱有极大的兴趣。特级教师王土荣发现,受学生欢迎的前三位语文选修课是:说话艺术、影视欣赏、小说阅读。备受学生冷落的选修课程是:《论语》选读。当问及选课的理由时,学生说前三门学起来轻松有意思,《论语》难读没意思。这种具有充分自由度的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片面学习需求。

人类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既要受自然化条件制约,又要受社会化条件制约,二者缺一不可。语文选修课程创设了自由化空间,却忽视了社会化空间的建构。这种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美国的高中选修课有许多限制,诸如“教师择优推荐”、“修习某科合格者”、“被确认为资优者”,而选修一些高难度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程将是一种荣誉。美国的这些限制实际上强化了社会化条件的价值。我们的语文选修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自由度,却漠视了学生选修课程的社会价值。如此,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否实现,也就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语文选修课程真的能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吗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开设语文选修课程理论上创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空间,教师们对此充满期待。研究资料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具备几个条件:1.教师参与课程开发;2.教师参加业务培训;3.教师参与校本研究;4.专家具体指导。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在困扰着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语文选修课程已经显露出“防教师”的倾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课程开发要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立项审查,批准后方能实施,难度很大;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选修课也就成了点缀。其次,校本教研困难重重,农村中学尤甚。校本研究是一种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才参与研究,绝大多数教师缺少校本研究的自觉性。再次,教师与专家直接对话难以实现。大多数农村中学缺少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联系,教师们只能从事一些低层次的研究。最后,教师培训注重理论阐释而缺乏实践措施研究,导致培训缺少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教师专业发展关涉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应该遵循语文选修课程的实践规律,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创设自主空间,但是,当我们提供的帮助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时,教师专业发展能否提速也就成了现实问题。

(三)语文选修课程的人文性张扬能否走出以牺牲知识教学为代价的误区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选修课程在实践中当然要体现这些特点,但在这变革时期,语文教师很难把握这个度。蔡元培先生于20世纪初首倡“利器说”,叶圣陶先生发展为“工具说”。人们一直认为语文是一种工具。20世纪80年代陈钟梁首倡“人文性”。语文界又争论了20年。课标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列在一起是对争论的总结,而这种总结又给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带来了诸多麻烦。第一,教师不敢讲知识,因为讲知识就是强调“工具性”。第二,教师要用大量时间进行文本迁移,因为不迁移就不能体现“人文性”。第三,教师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阐释自己的观点就有可能背上违背自主学习要求的黑锅。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看到教师用于知识教学的时间少了,用于文本“思想性”分析的时间多了。一位教师执教海子的诗,教师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到网上查找关于海子死亡的材料,然后围绕这些材料讨论海子死亡的原因。教师试图用这种方式进行“人文教育”,事实上这充其量是一种“思想教育”。用“思想性”取代“人文性”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有论者指出:“如果不把握(知识教育)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阶段的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歧途。”⑥笔者认为,不论怎样划分知识类型(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客观知识、生成性知识等),知识本身都包含着“人文”的特性。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当然,选修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知识,特别是选修课知识的学习,不是仅仅要掌握概念、原理,记住教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探求学问的方法,培养应用语文、研究语言文字或文学文化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不把握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阶段的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歧途。

注释: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第125页。

②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390页。

③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8,第32页。

④李贵明《中小学课程开发与示例》,清华大学出版社,140~143页。

⑤瞿葆奎《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76页。

选修课论文篇7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1

xx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xx年6月改为20xx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xx小课题组

20xx年6月21日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2

课题名称: 聚焦购物的计算教与学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 林川

申请单位: 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

填表日期: 20xx年11月

研究问题

如何把生活中各种购物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计算策略、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1)通过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能够深刻理解计算学习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感受拥有及利用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快乐。

(2)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计算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 提高计算的速度与准确,从而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

2、教师方面: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形成计算教学独有的个人风格,人人都能上好计算课,并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堂。

(2)通过研究,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家长、学校、社会方面:

(1)通过研究,让家长和社会感受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所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从而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2)通过研究,逐步体现社会对数学赋予的效益、创新、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涵义,从而实现二十一世纪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研究内容

低段——购物中简单的计算:如市场购物(只涉及整数的计算);购买门票,乘车方案等。

中段——购物中较复杂的计算:如市场购物(涉及整数、小数的混合计算);乘车方案、购买门票、住宿安排、旅游费用等的最优化设计。

高段——购物中复杂的计算:如商场购物的折扣及送券、省现金等相关计算(涉及整数、小数、分数的混合计算);有关储蓄的相关问题,如利息的计算;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计算;能用百分数解决的实际问题(包括成数的计算);股票交易等的计算。

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相关课例,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

2、问卷调查法:将所要研究的事项,制成问卷,发给学生和家长填写,再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

3、个案法:运用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通过活动过程反映的情况运用测量和统计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查新、制定研究计划、立项。(20xx.11—20xx.12)这一阶段主要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并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向区教科室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6)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拟定的课题和研究方案实施研究。研究过程应重视活动方案撰写、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资料收集、总结反思。

第三阶段:结题。(20xx.7—20xx.12)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研究成果形式

1、实物资料:学生制作小报、数学日记,学生调查报告,计算比赛成果,家长调查表、反馈表

2、文字资料:研究报告,研究文集,教师论文,教学随笔,案例或课例、计算学习读本。

3、图片及音像资料:购物节、计算比赛等活动的照片或影像、课例的照片或影像。

课题组单位意见

(包括提供所需条件等)

单位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专家组审核意见(至少两名区学科带头人以上人员组成)

成员(签字):

年 月 日

区学科教研组

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科研室

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表填好后直接交到区学科教研员(组),一式三份。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3

导读:这些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修制度,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孙晓峰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版)的,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修课学,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一、课题设计论证

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期效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60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就占76。7%,20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英语”,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5~6组,供学生选择;日本于1999年制订并于20XX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10科,国语科列在首位,包含6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学分)、国语表达Ⅱ(4学分)、国语综合(4学分)、现代文(4学分)、古典(4学分)和古典讲读(2学分)。其中只有“国语表达Ⅰ”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8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如“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进一步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年第6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xxx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XX年第2期上的《高中选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XX年第10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孙晓峰在《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第10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的转换问题。

江苏靖江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XX年第26期上的《精准高考目标,体悟审美愉悦——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

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东莞市玉兰中学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XX年第9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昆明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具体而言,关于昆明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昆明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昆明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2.请优秀一线语文教师来到师范院校进行选修课教学培训,构建在校师范生与一线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3.把一线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教育部,为其研究提供依据。

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xx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在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学科的专家指导下,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量撰写教研论文,现已完成课题的基本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实践成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实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技能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三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四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市县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县数学中心组活动中、镇数学教研活动中所上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学生创造天赋得以施展。

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求知、求新,广泛涉猎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创造教育的时代需要。

3.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并且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4.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但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战胜挫折、超越自我。

5.掌握科学的方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行为,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

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教育智慧、人格风范伴随着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课题主持人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县教育博客大赛一、二等奖,获“市教育博客之星”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学习创新好家庭”称号;两次获县“优秀教师指导奖”,数学教研组获县“优秀教师集体”称号,撰写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先后在《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教育家》、《渐江中小学教师培训》、《名师之路》等杂志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获奖十余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反对过分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选的内容将适合所有学生的口味,其中有不少闪烁着编者创造性思维光辉的思想,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适时捕捉体现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知识点、情感点、操作点、能力点,将这些合作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为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正向迁移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课堂有了一个适宜合作与创造的氛围,学生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较好的合作和创造心态,其潜在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欲望获得释放,创造智慧得以激发。研究中,我校两年有4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少儿读物上发表;在市、县“小巧手”比赛中有多人次获得等级奖,有40多人在县数学小论文评比中获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也为学生成绩的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后学生的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

(4)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或怀疑度,那么生动活泼的民主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再现个性,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始终处于探索和质疑的亢奋状态,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胆想象,多向思维,勇于标新,敢于立异。

这样能有效防止学生两级分化,优秀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后进生”的进步,不仅如此,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积极改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的保证。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无论是期末还是毕业考试,高分云集教学实验班,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5)促进了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挥评价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理论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的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做到:

选修课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便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增设更是启发着高中语文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然而,就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社会各界持不同的看法。另据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际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尚待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予以纠正,以充分发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而本章节着重从下列几方面展开论述。

1.高中语文选修课赋予学生及教师的选课权利过于形式化,由此导致预设为选修课的课程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必修课,而教师也是严格按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设《〈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与《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各学校应按学生及教师的兴趣挑选一种教学。然而,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皆认为选修教材仅表现出时代性的特点,而不具备科学性的要求,因此多数学校仅挑选更接近高考内容的文学性质的选修教材,使非文学性质的社会应用语文课程被直接忽略,如此单一化的教育倾向定会造成严重的教学资源浪费。

2.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高中生本就承受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因此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学生及教师皆会把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当作教学的重点,如此便使选修教材的教学及学习时间被挤压,更谈不上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及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多数语文教师会重点讲解《古代诗歌鉴赏》,而《现代诗歌散文》课程仅安排学生自学或一语带过。

3.多数高中学校未就语文选修课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即学校未就选修课制订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未就学生选修课程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或提供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直接取消选课指导活动的开设。可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全面落实任重而道远。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进策略

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下列几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在语文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选修课的具体类型,确定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成效。例如,选修课教学过程,教师应采用传统教学与创设教学情境相结合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如,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事先播放系列经典的朗读,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语文选修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及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必须结合选修教材的实际内容及编者的真实意图,创新语文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抑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对选修课的认识。总体而言,就选修课教学而言,教师切不可当作必修课来教,亦不可当作课外读物来教。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角色,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合作性及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例如,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立足课本文言文的讲解,结合历史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历史观。

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高考内容衔接好。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切不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及选拔的功能,但高考体制的存在使得社会各界依然十分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因此选修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务必要兼顾到学生对必修课的学习。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以实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有效对接。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社会各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革表现出相当大的关注,但推进此项改革却遭受到较大的阻力。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及高中生均应认识到开设选修课的重要性,并找到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联系,以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A版,2013(12):82-83.

[2]朱丹.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Z1):63.

[3]丁芳.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02).

选修课论文篇9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国防教育;水中兵器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89-02

高院公共选修课[1](即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学生,依据全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自主选择、集中学习的一种活动。它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并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对比国内外公共选修课体系,查找国内选修课体系的不足,以“水中兵器概论”公共选修课为例,开设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完善高校公共选修课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设情况

选课制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2],是倡导“学习自由”、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时任校长艾略特提出了“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自此选课制从哈佛大学伊始,并在美国各高校广泛流传,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的高校。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而成为了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制度的开始。公共选修课具有课程灵活、内容新颖等特点,它的开设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层次的多元化一级课程体系设计的灵活性等特点。公共选修课能充分发挥教师拥有知识信息的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发挥学生个性和培养综合素质,在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的公共选修课主要被分成若干领域或模块。很多高校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公共选修课中按比例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才可以毕业[3]。

二、国外选修课体系的设置

国外大学开设选修课的情况以及选修课的设置,由于学校类型、教育目标、培养方式等差异,其方式也并不一样,但有一些突出的特点是值得借鉴的:因课程目标呈现多样化,课程内容趋向专题化,进而学科之间交叉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

1.核心课程领导模式。所谓核心课程领导模式,就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划出部分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按照其特点引领一些特定模块课程进行重新组合以供学生选择的模式。它与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并不限定学生达到像精通某些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深度,也不局限在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的涉猎,而是将本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七个模块,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这种核心课程领导模式是美国大学的教育中颇为流行的。

2.经典文献解读模式。经典文献解读模式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开设这类课程,而以芝加哥大学的影响最为深远。这种模式是以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的解读为课程主旨,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目的。1919~1920学年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约翰・厄斯金[4]开设名著讲读课程“通识荣誉著作”,并在20世纪30~50年代使其成为了一项社会教育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大约超过40所大学和学院设有各种形式的名著课程和教育项目,校方精心挑选西方一些经典名著,用作通识教育的经典教材。

3.分组学习必修模式。分组学习必修制模式是指将学生的非专业课程分成若干个学科领域,对某个学科领域要求进行专门的课设来进行考核,而且规定学生在各学科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者最低学分。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就是采用类似的课设。麻省理工学院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分为五大模块:文学与文章研究,语言、思想和社会准则,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每一模块中包含了至少十余门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

三、国内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的不足

目前,公共选修课[5]已在我国开设了30多年,总的来说,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授课对象广泛,课程种类多样。公共选修课是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并由全校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教师基于自己专业背景所开设的,因此决定了其教授对象的广泛性和其种类多样的特征。(2)方法新颖,思维发散。公共选修课大部分不是细节的传授,而是通过比较新颖的方法,使学生发散发散思维。虽然公共选修课类型比较丰富,包含有人文社科类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法律类课程等。但从效果来看,我国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仍有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建立起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6],没有制定公共选修课内容选择的原则,很多高校的选修课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完全由任课教师自主确定,缺乏系统性,而且课程内容呈现肤浅化的倾向,与课程设置理念严重脱节。课程通常是一位老师开设一门自己的特长课程,教学上多为“单兵作战”,教师之间、教研室很少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老师开课无竞争,一来学生选课余地不大,二来老师也缺乏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2.师资力量不够。由于高校扩招,公选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很多高校对于开设公选课教师没有很高的要求,一般只要具备了教师资格证,就允许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而部分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因为完成教学工作量。此外,有的教师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质量不高与自己所学所教的专业关系不大,影响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一些综合性不强的高校缺乏能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如理工类、农科类院校缺乏人文方面的教师。部分学校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不够重视,要么地位不高,要么待遇偏低,无法调动起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课程结构不合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的需求开始趋于多样化,例如很多理工科学校的学生也对人文方面有很大的兴趣与较高的要求。学生对课程的种类、深度和前沿性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要求有更多的选择。于是,传统公选课程的弊端日趋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结构安排合理性不够而导致课程不尽人意的。就学校而言,考虑学生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对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规划要有深度和广度能够延伸到受学生欢迎的社会问题、求职教育、艺术体育、投资理财、目标教育、文艺欣赏等课程,并且保证上课质量与学生“容量”。开设什么样的公共选修课通常要由学校决定,但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就算学生能够选足学分毕业,但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学生兴趣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并未得到学校的重视。

四、西安工业大学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西安工业大学从2011年开设“水中兵器概论”公共选修课,每年有三百多学生选修此课程。“水中兵器概论”是一门介绍现代海洋战争中所涉及到的潜艇、声纳、鱼雷、水雷等武器装备的一门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向海洋进军的热潮开始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现代海洋战争中的应用,水中兵器成为海洋开发和国土安全的重要保障。“水中兵器概论”课程详细介绍了鱼雷、水雷等常用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国内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弥补课堂教学单一方式的缺憾,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该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结合水中兵器课程教学的特点,在网上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供感兴趣的学生查阅。为使学生能随时交流个人的心得体会,采用了小组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网上交流,加深对文字教材的理解,为学生的课上学习和课下交流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该课程开设三年来,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很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都对现代化兵器、现代化战争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后还能够自己进行一些相关国防知识的学习。“水中兵器概论”是西安工业大学国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一门课,后续还会开设“陆战兵器概论”、“世界海战史”等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体系的一个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崔峰.高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缺位与对策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36-37.

[2]张瑜.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9):203-205.

[3]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4):100-103+128.

[4]王晨.西方经典教育的历史、模式与经验――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学报,2011,(8):19-27.

选修课论文篇10

关键词: 高校选修课 教学情况 问题 措施

大学选修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学分制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各高校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经之一。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了针对不同学科院系的专业选修课程和面向全校范围内的公共选修课程,目的在于一方面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深化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建立更为宽厚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出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选修课程开设之初,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选修课学分比例的提高、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选修课教学管理机制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违背了开设选修课的良好初衷。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徐州师范大学物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对近年来选修课运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规范选修课教学秩序,切实发挥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真正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

一、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选修课教学情况和问题

目前,徐州师范大学设有21个院(系)、65个专业,公选课门数达到100多门,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的公共课程不低于3门,且必须选择一门文科类课程和一门艺术类课程。公选课的学分不低于8分,占总学分的4.5%,学时数约为144,占总学时的5.4%。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高校都开设了与之相关的选修课。本系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为25门,分为电子技术系列、信息技术系列、计算机技术系列和其它系列。要求学生至少修满26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4.8%,学时数约为468,占总学时的17.5%。从理论上讲,选修课的设置和相关规定充分考虑了电子信息专业的特点,为电子技术、信息传输与处理、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素养和一定的人文素养、较强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选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陆续暴露出不少问题,部分选修课甚至陷入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

引起上述现象的原因来自于学生、教师及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学生“重必修轻选修”,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不够端正,对选修课的目的和内容缺乏了解,抱有混学分的想法,以课程容易通过或要求不高为原则,往往避难就易,选而不修,结果造成选修课特别是公选课的出勤率不高,即便能够按时上课,认真听课的人也寥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本人先后从事过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发现对于必修课,绝大部分学生态度认真,课堂氛围活跃,遇到疑难问题课后及时和老师交流;而对于选修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上课时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听课,大部分则坐在教室的后面,做自己的事情,或看其它无关书籍,或发手机短信。特别是开设在四年级的部分专业选修课,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完成毕业设计或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等事情,出勤率更是明显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容易形成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想教的恶性循环。

其次,学院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轻视选修课的思想。传统的高校教育一贯偏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选修课则被简单地看成是必修课的补充,对学生的整体成绩影响不大,因而放宽了严格执教的尺度。甚至有部分教师纯粹是为了满足教学任务的需求而开设选修课,加之选修课没有固定的教学参考书和明确的教学大纲,容易导致教师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信口开河,期终考核学生无一例外全部通过。此外,学院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系数分别为1.4和1.0,学时系数的偏差也不利于调动教师从事选修课教学的积极性。

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也是导致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指定的教学参考书,授课的内容更加灵活,授课的重点和难点也由教师自行掌握;教学方式可采用讲述、演示、讨论及视频播放等多种手段;选修课考核的方式也不固定,可以采用撰写论文、开卷考试及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均由任课教师自行规定;由于选修课的上述特点,给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带来了一些问题。

二、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素质教育提出以来,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中小学乃至高中教育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推行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大学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术氛围自由,多种思想学说同时并存,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大学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新视角、新思维观察问题,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加强选课指导,强化教学管理。为了尽可能杜绝“为捞取学分,盲目选课”的现象,院系应该广泛采用校园网络和印发选课指南的方式介绍相关选修课的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同时采用讲座或咨询形式对学生的选课计划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地选修课程,避免盲听盲从,随波逐流。

在加强选课指导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的管理和监控。首先要加强选修课的考勤,累计旷课达到一定次数,则取消考试资格。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的作用,不定期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信息进行反馈。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有利于约束教学过程中的不自觉行为,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2.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提高选课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新兴电子信息的架构体系、前沿技术和实现方式。因而,选修课通常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教学参考书,学时数也相对较少,加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无形之中加大了讲授选修课的难度,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特别是一些深奥艰涩的理论内容更容易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对听课失去兴趣。作为选修课的任课老师,应当能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鉴于电子信息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应当结合科研课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特色。以选修课“FPGA设计”为例,目前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种类繁多,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对于FPGA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基础以及模块原理等内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重点放在FPGA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增强未来就业的优势。

尝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是提高选修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对FPGA设计、DSP原理及应用以及计算机语言类的课程,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由德国的教育家瓦根舍因所创立。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不但能够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日益膨胀的信息量和有限时间之间的矛盾。针对某一门课程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某些公选课,如面对全院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除了由在校教师进行授课外,还可以进一步考虑邀请不同的公司、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这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此外,教师平时只有注重知识的积累、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的培养,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3.注重考查学生能力,严格考核制度。

与专业必修课不同,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闭卷考试的形式,还可以从调查报告、专题论文、产品开发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以C++课程为例,可在开课之初,预先布置需要完成的大作业,以2人为一组,编写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游戏程序,如“人机五子棋”等。预先给出题目,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编写出高质量的程序。课程结束时,每组利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在电脑上进行多轮对弈,以此进行成绩评定,最后胜出的学生的成绩为最优。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撰写专题论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论。论文和程序以不同的比例共同构成期末考核成绩。其它课程如数据库结构、FPGA设计等都可以采用类似的考核形式。对于闭卷考试,不再局限于统一答案的题目,而是重点考查学生解决某一问题的思路、方案和具体方法。此外,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制定评分细则,建立相关课程的设计题库和试卷库,学期考核由院系的教务部门随机抽取命题或试卷,统一安排考试。考试制度的规范、统一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压力,引起对选修课程的重视。

选修课的开设是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不少高校对选修课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各高校和院系应当根据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发展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选修课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作权,张志华.公共课建设与素质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Vol30,No6:117-120.

[2]毛倩.研讨式教学法在电子信息专业专业选修课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