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0:11:37

选修

选修范文篇1

体育选修课的定位

学生所选择的选修课项目,大多都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基础,对该类体育项目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体育选修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特长,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所以,我们应在各方面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体育专项知识的丰富,专项能力的培养,提高在运动中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体育选修课在学校体育中应是处于体育课与运动队之间的一种面向广大学生、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加新颖灵活的教学、训练形式。

确定体育选修课教学的目标

要让体育选修课教学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必须确定几项基本目标。(1)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2)增强学生专项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3)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落实创设良好的氛围和基础。(4)为学校各类运动队输送运动员后备人才。(5)通过素质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以适应就业后的高强度工作。

选修教学的几项原则

(1)培养及激发兴趣的原则:在体育课选修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有趣、灵活的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愿望。(2)循序渐进原则:掌握任何一项技能,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在选修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进行科学的渐进式的教学;要逐步的拓展学生知识面,渐进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3)区别对待原则:在一个选修班内,学生个体之间还是会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技能,学生的接受能力,男生和女生,针对这些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实践经验

(1)体育选修课应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的男女比例及兴趣、学校场地设施等实际情况开设,不能贪多求全。在实践过程中,假如不受学生欢迎,要及时找出原因,不合理的不具备条件的课程,应坚决取消,不断调整完善。(2)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要及时总结经验;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选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务实的课程标准。(3)体育教研室每一位教师都有自身的体育特长,学校领导要给他们创造良好教学条件及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以充分的发掘和提高教师的特长,为体育选修教学创造良好的软环境。(4)体育教研室一定要加强集体备课,相互借鉴和学习,不断提高管理经验和教学水平。

实施效果

选修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美育教育作用逐渐凸显。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奠定理论基础[1]。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未按《方案》要求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地位亟待提高。目前学界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研究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内涵、特征等理论性研究,如林玉恒、鲁士发提出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个原则,即人文性、普及性、多样性、参与性[2];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功能、必要性的分析,如李莲香指出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3];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如冯兰芳从师资、课程建设、艺术学科群建设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针对具体艺术选修课的微观研究,如陶冶分析《戏曲鉴赏》课程建设的实践及存在问题[4]。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艺术教育培养形式主要包括开设艺术类选修课与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5]。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类选修课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取得一定成效。农业院校比综合类高校更需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学生渴望艺术教育。农业院校涉农专业较多且农村户籍生源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学习经历与艺术活动体验,因此在艺术学习与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热情与积极性。二是相关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如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在宠物医院从事宠物美容与服饰搭配等工作;园林与园艺专业毕业生在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种植、场地规划等活动中需要具备空间造型、色彩运用、景观构图等艺术知识。通过对艺术选修课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仅10篇文献与农业院校艺术选修课研究有关,其中5篇文献研究内容较具体:3篇是针对具体课程的微观研究,分别是洪勇辉研究论述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绘画实验创新课教学;岳敏、施芬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个维度探讨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6];孟媛媛从个案出发,分析某学校的艺术课程[7]。另2篇分别是张立波、程贵铭从理论上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唐圣菊根据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农林院校的艺术教学实际,提出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综上,加强农业院校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一、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具有语言教育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音乐、美术、戏剧和园艺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培养气质,完善人格,促进个性,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乐观向上精神的高素质人才[8]。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是在艺术教育中完成审美与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生理学上,大脑功能的开发训练可提升智商与情商。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进步,人们已认识到艺术教育中的形象思维训练可弥补课堂语言教育不足,在开发右脑潜能的同时促进左脑发育,使大脑得到整体均衡提升。爱因斯坦曾说:“我思考问题时不使用语言,而是靠生动有形的形象去进行,当这些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再去花费颇多的努力表达它。”[9]各类艺术思维特征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思维必然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国画选修课为例,国画是在宣纸上展现水墨艺术表现力,水墨是国画精髓,无水墨表现力,即无笔意的起、行、收,亦非国画。在作画时考虑水墨的运用,促使大脑充分调动右脑形象思维,顾及画面整体布局,进而达到开动左脑作用,提高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性格与健康心态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高校大学生中有20.33%至25.6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0]。人的个性和人格大多通过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过程塑造。在压抑等不良因素环境中,易导致内向、自卑、孤僻、固执、冲动、急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人格偏执或情绪偏激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置于艺术环境中,摄影、园艺、绘画、剪纸等公共艺术选修课,可以将艺术承载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通过学习、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全人格。艺术教育可使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在未来面对社会工作压力时能够保持豁达、积极心态。

二、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存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普遍偏向专业化与单一化,对公共艺术选修课要求较低。《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进入中国农林类大学排行榜前十名的农业院校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三所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选一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其他农业院校则并未对公共艺术选修课作具体要求。在全国近百所农业院校中,艺术教育必修课占总学时2%以上的不足10%,选修课占总学时均不足5%[11]。

(二)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

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包括摄影、绘画、舞蹈、音乐等多个门类。但由于重视度低,一方面,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设置普遍不够严谨,部分农业院校甚至未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或开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公共艺术选修课缺少权威且有针对性教材,同时部分农业院校对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现状把握不准,一些校内自编教材或难或易,极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仅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教学方法以单一理论讲授为主,不注重课程整体设计,未能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未构建艺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空间,使学生感受不到艺术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公共艺术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

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是保障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课堂质量的关键,也是校内艺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农业院校以涉农专业为主,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艺术教学交流研讨机会,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更缺乏专业艺术教学管理人员的引导与监督,很难保证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质量。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尚处于“因师设课”的发展阶段,无法因材施教。

三、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探索

(一)正确认识,提高地位

将艺术选修课纳入农业院校学生培养计划中,增设艺术选修课程。目前已有部分农业院校对培养计划加以改革,一方面尝试增加艺术选修课程;如东北农业大学于2015年8月面向全校本科生展开综合素质类选修课程调查问卷,在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综合类217门选修课中,35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共获7106票,而最受欢迎前十门选修课中,公共艺术类选修课过半数,其中《当代美国电影》《钢笔书法》《服饰色彩搭配》获得前三名,可见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喜爱程度之高。另一方面由学生会与团委组织举办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等校园艺术活动,以增加校园艺术氛围。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开设《音乐赏析》《民乐鉴赏》等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取得明显教学效果。云南农业大学成立大学生交响乐团,致力将交响乐团建设成为开放的高水平社会服务型乐团,并与成都非凡基金会携手开展为期5年的管乐教育研究与实践,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有机结合[12]。

(二)教材优化,教法灵活

首先,改进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内容。一是建立适合农业院校艺术教育教材体系。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首先要适合教学实情,符合课程设计,上下学科知识承接,内容不能曲高和寡。另外,可组织专家编撰教材,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特点选编与增添不同层次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教学效果[13]。二是教学方法上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多样化、立体式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立体式教学形式即不局限课堂教学,采取开放式教学,丰富学生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活动引导课堂,以多种形式完成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活动。如摄影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可在摄影工作室内拍摄,还可适当增加室外选题拍摄,建立专业影棚,学生动手洗像、成像;美术作品赏析课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美术馆实地感受真实画作,直接拉近美术作品与学生距离,更直观、更生动。

(三)强化师资,提高水平

根据农业院校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向艺术类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机会,同时在艺术师资薄弱情况下,为满足教学需要选聘不同艺术专业的外聘教师。部分高校还可从其他专业院校及艺术科研院所等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管理与教学人才,以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又可增进学校与其他专业单位间的交流合作。

作者:刘少辉 高艳红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萱,韩学周.美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9(23).

[2]林玉恒,鲁士发.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发展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

[3]李莲香.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陶冶.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戏曲鉴赏》选修课程的建设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08(1).

[5]王彦苏.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5(31).

[6]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

[7]孟媛媛.塔里木大学普通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2).

[8]马岩松.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悉[J].教育研究,2007(5).

[9]唐圣菊.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10]肖建宗.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11]王玮.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发明教育[J].设计艺术,2009(3).

选修范文篇3

91年秋,当高一物理书发下来后,对照大纲的要求发现重点难点基本上都放在以后高三选修本上了。为了分散难点,决定同时开设选修本中的一些内容。对象是对物理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形式是讲座式,时间每周一课时;每次考试,对这部分内容不做必考要求,只在卷后设附加题,试卷讲评时,附加题也在讲评之列,并明确告诉学生这部分知识对将来报理工的同学应该掌握。效果是:高中前二年的时间基本上把选修本中每章的重点内容都涉及到了。同学们虽没有熟炼掌握,但基本上都了解了这些知识。到高三选修本发下来后,学习选修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复习和加深的过程,所以没有时间紧,难度大的感觉,同学们学得也比较轻松。

由94年秋开始的第二个周期,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选修内容的同时并行。面对高三分科的现实,学生中分流苗头日臻明显,理工科的学生想到时间已过2/3,而高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还没有涉及,要求早开选修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文史科的学生又不愿浪费时间。教师想增加选修内容,又怕影响眼前的会考,不增加选修内容,又耽心高三时内容多,难度大,时间少,使师生都进入了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

二、体会

一些学校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致使一些高中毕业生实际上不具备高中应有的文化素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实行“必修”“选修”制,并为此设制了毕业会考制度。旨在把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这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对将来报考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必修课单行开设,就有其不利的一面,这是因为:必修课内容较浅,而选修课又是各章的重点难点,一则集中难点违反认识论的规律,再则势必前松后紧,使学生在面临高考前增加心理压力。

另外,对一些知识内容的编排也有些不当之处,如:必修本中讲动能而不讲动能定理,然后定性地给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到高三上选修本时再讲动能定理,再定量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这就造成了重复教学而事倍功半,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全放到高一必修本中一次完成,学生们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保证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再如物体的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中一个关键性的知识,它贯穿高中物理的全过程,高一不讲,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感到时时掣肘,实际上,每个教师在高一都讲了物体受力分析这个知识点,只是学生必须借选修本才能阅读和加深理解,凭添一些麻烦而已。

三、建议

1.必修本开设的同时,有选择地并行开设一些选修课中的内容。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人类已形成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随着他们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臻于完善的。”这就是说掌握概念需要知识经验与时间。并行开设既分散了难点,又为学习选修本的重点难点准备了知识经验,同时还为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改造新知识留出了时间。

2.考核

高一高二期间,选修本的内容可以不列在必考范围之内,以附加题出现,使有能力的学生能一展才能,也使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同时也不对其他学生增加负担。

3.深度的掌握

选修范文篇4

1调查结果分析

1.1关于艺术类选修课出勤率与课堂纪律的调查

出勤率情况:82%的学生能基本做到不缺课,偶有请假。出勤率情况还是比较乐观,因为出勤情况是能否顺利通过该课程拿到学分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再三强调而且在每节课上都会做好考勤。针对课堂纪律,调查结果显示:15%学生认真听讲,40%的学生有时能认真听讲,36%学生经常睡觉玩手机,还有9%的学生从不听讲。由此可见,师生们虽然都非常重视到课率,但“人在心不在”的状况还是存在的,课堂纪律相对比较松散。老师主要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提高艺术素质。由于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直接影响选修课的课堂纪律和教师教学积极性。

1.2关于学习状态和教学质量的调查

43%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新意。32%的学生认为没有教材没有作业,理性认识不深,只是随堂“听听过”,因而放松了对该课程的学习。25%学生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是选修课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因为下午7、8节和晚上9、10节这个时间段,学生课外活动较多,由此导致一些学生放弃上课而去做其他的事情,这个时段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方面,有75%的学生认为不紧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讲解和欣赏艺术片段,展示技能的机会比较少,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这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关于考核方式的调查,艺术类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心得或观后感,这种方式学生普通能够接受,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大都会直接去网上下载相关文章或资料,原创性比较少。少数艺术类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或上交作业,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个别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考核时则借同学的笔记应付或叫人替代,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成绩。

1.3关于学生选课目的的调查

在选修艺术类课程的目的上,77%的学生认为选择该课程的原因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展知识面,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一些课外知识。12%的学生认为选择该课程容易拿到学分。11%的学生选课则没有目标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选课越来越理性化,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认真选择和对待该课程。“只为容易拿到学分”的想法虽然存在,但没有成为选课的主导因素。1.4关于选课制度的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课,但结果显示还有23%的学生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在每学期末的一两周内,全校的学生点击网站进行选课,导致网络堵塞,使一部分学生不能很轻松地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不少学生因为当时的漏报或晚报,只能根据调配来上课,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造成了不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关于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艺术类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艺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要想改善选修课的现状,就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2.1从教师层面看,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艺术类选修课教学质量

2.1.1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拓展专业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对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于教师来说不能拿着好几年前备的教案讲些老掉牙的东西,而是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将那些与社会结合与时代结合的最新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教师除了艺术理论学习和技能提高外,还要跟学校的专业特色以及本地区域特色的艺术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拓展专业视野,使课程体现出特色化和本土化。如《海洋音乐文化》等这些艺术选修课的开设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些课程既体现出与专业的结合,也展示了舟山浓郁的海洋文化色彩。今后也可以将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文艺形式(比如舟山锣鼓、渔民号子、舟山的跳蚤舞、跑旱船舞、舞龙舞狮等)融入到教学中,并逐步形成规模,努力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让学生多接触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感受舟山海洋文化的艺术魅力。

2.1.2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开展网络化教学据问卷反馈,41%的学生希望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得到改进,48%的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创新意识有所提高。艺术课程在教学中要克服孤立或片面实施艺术教育的做法,把艺术教育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比如音乐可以与文学、史学、美术、舞蹈、专业知识等结合起来。教学方式上也要避免过多的说教。另外,教师不能为了吸引学生选课,只在吸引“眼球”的课程名称上下功夫,而忽视了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名称不符状况最终只会淡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广而精,而且要提高实用性和时效性,以此来满足学生们选择该课程的初衷,真正做到“选有所值,学有所获”。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除了要新颖,要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外,教学内容也不能过于专业化。现行的部分艺术选修课开课内容太深、太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课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内容的逻辑联系,以及知识的专业内涵,而忽视了选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没有把课程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统筹起来,致使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因缺少共鸣而难以接受。比如《影视音乐》这一课程,原先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要传授较多的影视音乐的专业知识,比如影视音乐的构造啊、蒙太奇的运用等,这些太过专业化的专业知识反而会使学生觉得离他们很遥远。经过教学目标的转变,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现在这一课程通过经典的影视片断的赏析、讲解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外,还增加了教唱影视歌曲,在提高对影视音乐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演唱技巧和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57%的学生认为课堂的学习氛围不佳影响了教学质量。老师要努力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认真备课,讲出精彩的课程,确保学生能有兴趣去上课、用心去听课。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良现象要及时阻止,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讨论、情境设置、竞技比赛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艺术教师要严谨治学,对确实不合格的学生不给学分,令其重修,从而消除其轻视艺术素质选修课的心理。这样,艺术选修课程才能取得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此外,要积极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启动网络课程,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拓展知识面,增加课外知识,使学生可以深入而全面地学习。这样灵活上课就不会只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考试的模式也可以变成在网上提交作业或试题,这样既给师生带来方便,也使考核方式变得灵活自主。

2.1.3优化课程结构,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性,推进艺术选修课组织形式的社团化教师们要积极地优化课程结构,优质的课程结构要能体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门类齐全,使开设的选修课门类能够基本涵盖学校的热门学科及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就显得十分必要。转变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加强其实践性和实用性,可以将学校的社团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也可以将社团成员吸引进来成为艺术类选修课的学生,借助社团发展学生兴趣的优势,与社团联合开设一些实践性强的公选课。老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技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特别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竞技比赛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才能的平台,有利于竞争意识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可以把竞技比赛融入到考核中去,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了主动接受知识的权力。此外,老师多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类比赛和演出的信息,对参赛的选手给以关注和艺术指导,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在平时成绩中适度加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较好地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多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

2.1.4加强教材建设,努力建设精品课程缺乏实用且适用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艺术教研室应鼓励教师参与到公选课教材建设工作中去,集思广益,及时更新知识,体现公选课的时效性。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带领下,努力建设示范性的精品课程。

2.2从学生层面看,要做好学生管理与辅导工作,提高学生艺术类选修课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选课方面不能盲从,更不能抱无所谓的态度,应该对自己负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的课程。低年级学生在选课前应更加明确自己所需,可多参考高年级学生的意见,结合自身情况,更加务实地选课、上课。上课时要态度端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尊重老师及老师的劳动成果,课后可以与老师沟通交流,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提一些宝贵的建议。要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要重视艺术选修课程,明确其重要性,合理地安排好课程时间,做到学习、休闲、工作三不误。鼓励师生互动,参与艺术类选修课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文艺活动、比赛、观看文艺晚会等艺术活动,将所学到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展示才华,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能水平,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2.3从学校层面看,要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的管理,加强质量监控

2.3.1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艺术类选修课的定位艺术类选修课是高校公共选修课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校制定了《选修课管理办法(执行)》,提出了关于艺术类选修课的一些管理规范,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一门艺术类公选课,并通过考核合格取得2个学分才能毕业。艺术类公选课的开设可以改变我校人才培养过分专业化、“重职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等弊端,体现我校“德行四海”的办学理念。学校层面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艺术类选修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公选课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选修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选修课;开设目的;体系建设;实施与管理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变得非常迫切。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就包括选修课的设置。高职院校的选修课究竟应如何设置、怎样管理,已成为摆在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及一定的调查实践,作了初步的探索,谨以此文作引玉之砖。

选修课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拓展才能而让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在全院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体系中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作为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计划,应是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二是选修课应与专业课教学要求无直接关系;三是选修课可以不由各专业系部规定。因此,在高职院校系统专业教育之外,应合理开设一定类别的、可供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使其成为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是刚刚发展、有待完善的新兴事物,在所制定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对选修课作出具体规定,致使所开设的选修课缺乏多样性、目的性及连贯性,其结果是选修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为解决此类问题,应从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一、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教育观的集中表现。由于观念不同,人们追求的教育目的也不同,所以社会现实需求并不能直接导致教育目的,而是要根据教育的价值确定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才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设置当然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提出的,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因为现在的高职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理应接受高质量的现代高职教育。而现代高职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已不只是培养人从事一种终身不变的特定职业,而是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有能力在各种职业中尽可能地流动,有能力跟得上不断变革的生产技术和工作组织形式。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应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按照终身教育的框架进行高职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

高职教育的特征是技能教育,但就其学历等级而言,毕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所培养的学生知识面不应狭窄,否则将难以适应日后步入社会所面临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主,兼顾为以后的自身发展作铺垫的知识体系的学习,以此作为保障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是选修课的开设要成为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应在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是选修课的开设不仅要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某些社会技能的兴趣,而且还要加深他们对专业技能知识相关领域的了解。

二是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弥补由“三校生”构成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在某些文化课方面的缺陷,使他们能在技能、知识、道德等方面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使学有余力的高职学生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为提高学历层次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高职教育选修课体系的构成

构建全面、科学、实用的选修课体系是高职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高职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力,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在保证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敢于打破旧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实社会现实和未来需要的知识,使选修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其次,要避免出现选修课与专业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要打破专业限制,甚至文理科都可以交叉渗透的形式开设互补型选修课。再次,要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提供多门类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发展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核心课题。高职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必须反映这个时代主题,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完整的选修课体系。

选修课体系的设计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命运的基础工程。因为教育改革的效果反馈周期较长,一旦因决策失误而产生不良后果,其影响将是长远的,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生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要将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取向作为选修课体系设置的根本依据,应以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慎重对待,不能随心所欲。

综合多方面的信息表明,选修课的学科组成成分应包括文学、历史、艺术、体育,甚至包括外语、理科等学科的课程。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范围的选课空间,使其有充分选择学习内容的余地。

就选修课的学习内容来看,应包括传统型课程和高新知识技能型课程,以满足各级各类学生的需求。

三、选修课实施与管理的方法

选修课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能否获得预期的效果,开设时的规划设计和开设后的管理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选修课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主观意愿为对象而存在的,其规划是否合理,管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选修课的生存状况。

首先,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入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拟订开设的相关课程。

其次,要确定选修课的讲授内容是专题性的还是综合性的,明确选修的对象是文科类还是理科类或是文理综合类。在选修课的具体内容安排上也要精心挑选与组织。因为选修课的课时有限,不能像必修课那样精细地讲解,更不能随意粗放地讲解,这个度的把握可用“精湛”二字概括。对操作技能突出的选修课内容,还应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同时,选修课也要有课程教学大纲,有专用的教材和教案。

在选修课上课的时间上,必须由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在安排课程时给予统一的保证,避免因必修课与选修课争生源而使学生难于取舍。同时,还应让有选修课的学生在与社团活动时间发生冲突时,优先保证选修课的学习。

选修课的质量优劣与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关系极大。因此,选修课的讲授应由在某一学科领域确有专长,而且在学生中确有影响力的教师担纲,这也是保证选修课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修课成绩的评定应有别于必修课。因为选修课包括满足学生兴趣这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应自然淡化对学生的诸如出勤、课堂秩序等方面的考核,注重课堂上的互动讨论,按学生的认知能力、答辩能力评定平时成绩,以选修课结束时的论述题型的答卷水平评定学生考核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确定为综合成绩。

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则可以顺理成章地将选修课所取得的学分纳入总学分。而尚未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选修课的成绩评定和登记统录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的选修课为例,在成绩的考核上还是依照必修课的模式进行,没有任何新意。更为尴尬的是,选修课的成绩送到学生所在系的教务部门后,教务人员却感到十分为难,他们不知道选修课成绩该如何反映到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因为选修课并不是硬性规定学生必须选修的,选修与否对学生的毕业没有任何影响,甚至出现学生已经毕业离校了,其选修课成绩还束之高阁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大打折扣,也会消磨掉主讲教师讲授选修课的激情。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依靠高职院校领导及教务部门的统筹安排,应尽早将选修课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使选修课在设置、学习、讲授、考评等各个环节上都有章可循。

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均应具有前瞻性。不但要看到社会的近期需要,更要预见到社会的远期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前提下,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好选修课,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最大化、目标选择最优化。就此问题,诸多学者也曾阐述了大体相同的观点。

综上所述,如何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选修课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中很有价值的课题,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石伟平.我国当前高职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选修范文篇6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的开展不是很理想。在升学压力之下,由于高考中不涉及或者较少涉及政治选修课的内容,因此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导致高中的选修课形同虚设,教师在教学中不用心教,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在进行政治选修课教学时,总是从中选出一本比较简单的教材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几本教材则不闻不问,这种主观的选择和大范围的舍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政治教学多是将重点放在政治知识点的记忆上,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讲授完教材知识后,就安排学生背诵。这种单调重复的机械活动,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选修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及新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的规定越发明确,对于高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高中政治选修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政治选修课的教学。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政治选修课对于学生发展没有大的作用,学与不学都是一样的,再加上升学压力,教师基本上都将政治选修课变成了学生的政治必修课教学。即使一些教师开展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根本无法提升高中政治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想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自己政治选修课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充分地认识到高中政治选修课是政治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将政治选修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认真负责。其次,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学生讲授他们选择的不同的选修内容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给予学生选择权利,从兴趣点出发开展教学。在高中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大包大揽、不给学生选择权利的状况。教师在进行政治选修课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总是从中选出一本比较简单的教材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几本教材则不闻不问,这种主观的选择和大范围的舍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政治选修课主要有六个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六个部分是对高中政治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政治选修课的教学时,不要武断地为学生作决定,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选修课的兴趣,提高政治选修课的质量。

3.转变教学模式,联系生活,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提高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质量,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意见的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灵活地运用政治知识解答一些问题。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改变过去严肃的课堂教学,让选修课堂变得轻松诙谐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教学中,可以联系“马航失联”事件,针对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选修范文篇7

(一)对语文教材进行创新在编写语文教材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好的语文选修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语文课程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其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然后在编写教材时,给学生及教师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选择喜欢及需要的教材。

(二)教材种类多样化新课程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定,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散文、新闻与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有很多出版社依照新课改的制定进行一系列的教材改编。由编写种类的多样化可以看出,出版社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重视,不论是长远的发展还是整体性发展,多样化教材都是现代教育非常需要的。

(三)教材编制的灵活性在编写语文选修教材时,除了借鉴经典教材之外,还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在编写专题设置的时候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与语言实践内容等因素。另外,还要遵循汉语特点改变编写模式,重视编写的灵活性。编写包括:合编、分编、统编及专编,在编写内部单元的过程中要把各自特点都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综合应用能力。

(四)体现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语文选修教材的改革要求教材中要具有时代性,要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把时代性很好地展现出来,把选修教材与时代性进行整合。例如广东出版社在《<论语>选读》的过程中,便设计一些教材与时代性内容进行结合:孔子所说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或者,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所说的“君、臣、父、子”?很好地把孔子时代与现代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五)体现教材“生本”性在编写选修教材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在编写语言文字和新闻传记教材时,从实际课堂为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优质教材目前有超多七十种的语文选修教材,对于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不同的出版社之间的体制要求不同,但是教材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大多数选修教材都是重复使用,多套用,并没有真正体现教材多样化,造成教材资源浪费,很多优秀的教材资源难以实现共享(2)。

(二)编写中缺乏一线教师现在看选修教材都是由一些研究机构的教授及专家之类的进行编写,很少看到有一线的教师参与其中,在民国时期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语文教材编制,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面对的是新课改的挑战,专家对于现实教学的问题不如中学教师那么了解。翻开现在的选修教材都是学术论文或者研究成果,例如《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等这些专业性的文章,就容易形成学生的学业压力,因为新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有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何况是学业过重的高中生。

(三)重视“考本”而轻视“生本”在进行教材选择时,都是学校或者教研机构自主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完全是学校给什么样的教材就学习什么样内容,完全丧失主动权,连选择选修课教材的权力都没有,如何满足学生对于学生的需求,所以在所谓的选修课中教师都是打着选修课的幌子上必修课的内容,完全没有发挥生本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选修范文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数学;选修课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专业教育,其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大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情感的培养,素质、修养的塑造和认识、能力的提升。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前提,为专业教育服务。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内涵、科学素养、宏观视野、生活智慧、思辨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当前,各高职院校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只注重专业教育,关注专业建设,培养仅仅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训的工具性的“人”,这样会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而应更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发通识教育课程,从而培养拥有完整人格、健康心态、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识教育下开设数学类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二十一世纪,很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都要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工具,因此大学生必须学好数学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保障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数学类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会看待问题更具宏观性,分析问题更具逻辑性,解决问题更有创造性。在通识教育体系下,数学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必修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开发开设适合高职生特点、符合其需求的数学类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数学类选修课的开设,既能使学生更宏观全面地培养数学思维,欣赏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感知数学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分析

(一)数学类选修课不够普及,地位低、课时。少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专业和技能为重点,重在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中,一些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自然会更受到学校及学生的重视,课时也相对较多。相比之下,通识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远不如本科院校受到关注,常常是通识课为专业课让路,课时一砍再砍。在师生心目中通识课的地位也相对降低,而且越来越被边缘化、弱化。多数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数量少、课时少、学分少,特别是通识教育的选修课更是被挤在一个很小的角落,发挥教育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此类选修课。就数学类选修课来说,除了为参加竞赛设置的《数学建模》选修课,其它数学类选修课很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开设。因此,高职院校仅靠现有的通识课程很难完全担负起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二)数学类通识课过分强调为专业服务,忽视知识的逻辑性和文化熏陶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完全等同于学术性本科院校,因此高职教学中数学的应用性会更加突出,这是合理的、必要的。但目前,高职数学通识课程的内容过于强调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而忽略了知识的逻辑性和概念的产生背景;太注重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片面要求,而忽略了数学与其它知识结构的内在关系,更忽视了数学的文化特征,忽视了数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数学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服务于专业教育的目的远远大于通识教育的目的,这偏离了高职数学教育的初衷。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者认为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用到的数学知识很少,因此很多文科专业仅仅开设一门数学课程或者把数学课程完全砍掉,更不会开设任何选修课。实际上,不论对文科还是理科的大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识教育下,数学课程不仅仅具备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性,更大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容忽视。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是必不可少的。

四、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思想理念

通识教育下,数学选修课就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和规律进行观察,并将其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的思维和分析,再通过求解数学模型找出事物发展的实质和内在联系。数学选修课要通过介绍工程、科技、金融、经济和管理各领域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案例,向学生揭示数学的重要性,宣传数学思想,普及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数学类选修课的开设,我们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思想和观念是:(一)数学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数学已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地应用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并在很多领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事、医学、法律、经济、农业、天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它研究的思想方法与数学结合的程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要以数学作为深入研究和探索规律的工具。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实践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二)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人类理性活动的伟大创造。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使人类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数学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学中的思维方法、图形变换、规律规则、符号运算等都给人以美感,使人赏心悦目,处处体现着它的文化价值。在审美价值方面,数学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种文化。(三)定量化思想是数学的核心思想。数学是用定量化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定量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的关键。纵观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是将一切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他关系转变为数量关系的过程。定量化思想是数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四)通过数学建模实现定量化研究。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它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转换,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求解数学模型,才能实现用定量化的方法研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科学的研究过程都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定量化思想贯串始终。(五)数学素养是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不仅仅是科学家和高层次的研究者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同样需要具备较好的数学素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一切优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更加专业化,更具高技能。

五、高职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开发适合高职生的数学类选修课。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数学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具备较高数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和人才需求下,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数学通识课程。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不应把通识课程当作是不得不开的公共基础课看待,而要从思想上提高对通识课重要作用的认识,把通识课程提升到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的位置上来。同时,选修课作为通识课程的补充更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师层,应开发设计出更适合高职生需求和特点的数学类选修课程,使学生乐于选择数学类选修课,更喜欢聆听数学选修课,通过数学选修课,获得更多必要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开设的数学类选修课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发挥通识课程的作用。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该仅传授给学生一些传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索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恰恰可以起到教育的这个作用。(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整合优化数学类选修课。在各高职院校建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对数学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进行整体优化,注意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及整合,注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融合和补充。通识教育下,数学类选修课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不分专业。例如面向大众的《数学之旅》课程,可以介绍数学文化、数学发展、数学智慧,数据分析,数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等;也可以开设《数学思维与数学建模》之类的课程,通过实例介绍如何运用数学思维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养成数学建模的习惯。通过案例分析和建模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有用”,而且“我会用数学”;数学选修课还可根据各学院或系部的需要选择性的开设,针对某一学院的选修课,侧重于数学在该专业中的应用介绍,展示数学的工具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专业的内在联系,系统学习如何利用数学工具解决专业问题;另外,数学选修课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通过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应用等内容阐释数学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三)改革数学选修课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断创新。除了课程内容,选修课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同样是学生选课时比较关注的。通识教育下开设数学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核心能力,因此评价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更能体现在课程学习的效果。根据选修课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完全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查模式,通过课程论文、学习成果展示、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这样的评价和考核才能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突出通识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君芳.高职院校数学通识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3,(33).

选修范文篇9

一、地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现状

(一)课程种类较少。地方师范院校由于领导、教师、学生不重视等多方面原因,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课程种类单一、数量少、层次不合理等情况。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7至2018学年第二学期共开设公共选修课45门,其中艺体生活类有10门,除去公共体育课,公共艺术课程只有7门,包括美术、声乐、影视和艺术学理论四类。有的课程因为选课学生偏少或者教学条件有限而取消,选择这些课程的学生只能在网上重新选课;有的课程因选课人数太多,未“抢”到课的学生也只能放弃,为了修满学分选择其他不感兴趣的课程。(二)课程目标定位。有偏差,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够合理公共艺术选修课同艺术专业课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授课对象的不同。艺术专业课都是面向有着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对象是来自全校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没有相关的专业基础,所以教学目标不应该等同于专业课,要注重课程的公共性和综合性,重在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文化。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安排上,有的教师选择直接将给艺术专业学生授课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移到公共艺术选修课上,学生听不懂课、消化不了内容,自然也就实现不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三)缺乏专门的教材。目前,艺术专业课程教材多种多样,但是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材这一块还是一片空白,适用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教材很少。课程中没有教材,对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只能依靠教师上课时的授课内容,而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也就必然增加,除了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取舍和合理安排外,还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对地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状的分析

(一)领导不够重视。虽然素质教育、综合性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中的热门词汇,但部分学校领导仍局限地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作为唯一重任。的确,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学生若是考研或者找工作,最大的因素便是专业知识是否足够扎实。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将公共艺术选修课看作凑学分的课程,那么其设置也就纯粹沦为一种摆设。只有领导真正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授课教师和学生也才能认真地教和学,整个学校最终才会营造出一种素质教育的氛围。(二)师资力量缺乏。担任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教师一般都是二级艺术学院的专任教师,学校基本上没有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团队。部分艺术专业课教师认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就有能力将知识讲深、讲透、讲精,而在选修课上只需将知识讲得浅显,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同时,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于自己专业课程的建设,较少思考选修课的建设,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按照专业标准严格要求公选课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无力面对专业性太强的课程;二是对学生要求过于松弛,认为无专业基础的学生没有能力吸收专业知识,授课和考核方式较随意。(三)学生选课随意。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在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中规定,学生必须在学校提供的公共选修系列课程中跨学科选修,其中,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艺术类课程,鼓励学生按规定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修4学分公选课。为了修满学分按时毕业,学生选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是否容易考过,所以在公共选修课网上系统开放之前,学生会先向上一届学生咨询哪门课考核容易,而不是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三、地方师范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建设对策

(一)增加课程种类与数量,发挥地方特色优势。高校有许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自费参加校外的艺术培训班,学习乐器、声乐、舞蹈和绘画等充实自我,但也有部分学生无力承担额外的学习费用,只能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由此可见,其实很多学生都需要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艺术的分类这么多,并不意味着每一小类都要开设一门公共艺术选修课,从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出发,学校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线上线下的问卷形式来征求学生的意见,最后将问卷汇总整理,罗列出最受欢迎的艺术类别并开设课程。另外,地方高校也要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善于运用当地的特色资源,一方面是对当地文化的宣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例如,西华师范大学所处的城市——四川省南充市有许多特色文化符号,如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和杂技等,多次受邀到世界各地演出,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经百年传承已成为世界的瑰宝。如果高校能有效利用现成的特色艺术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学生将有更多的选择,而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二)加强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至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但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因为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并没有达到相关的规定要求,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专职教师均是由相应的艺术教师担任,没能达到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专职教师配比。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强公共艺术选修课师资队伍的建设,组建专职教师团队,针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进行不定期的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高校虽然也有多种多样的竞教活动,但是多数都是以提升专业教师专业能力为主旨,在师范院校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师范技能,以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师为对象的竞赛活动几乎为零。因此,组织提升公选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也是加强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三)推动专用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是一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紧密相关,系统的教学一般要根据教材来进行。同时,教材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大程度上能节省一定的教学时间。目前,高校公选课都较少使用专门的教材,而是由教师制作相关课件进行授课,因此各高校可以鼓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也可以结合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编写教材。(四)考核方式多样化。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培养目标既然是提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那么考核就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方式。艺术课是学生想象之间的碰撞和摩擦,充分挖掘创造力,引起情感的共鸣。所以,若要考核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不能简单地以一张试卷来进行评定,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现有艺术基础,还要考虑如何真正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吸收程度。因此,在考核中可以鼓励学生以不限形式的艺术活动作为个人汇报,汇报方式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是团队,最重要的是学生为考核精心准备的过程。结语地方师范院校在新的发展时期,不仅要注重自身教育能力的再提升,更要重视艺术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作用,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标准,全面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推动地方师范院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涂维民,刘燕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董红普.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

选修范文篇10

关键词:影视英语选修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学习档案袋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扩展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都面临着新的变革。而高校的扩招也使得学生间英语水平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采用同一内容,同一方式开设的大学综合英语必修课难以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特点的学习者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需要。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作为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必要补充是目前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趋势。

那么如何设置好相关的课程,开好大学英语学修课程,已成为目前摆在许多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今年5月外研社还特地举办了“2007年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研修班”为高校教师探讨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交流平台。其中重点就语言技能及文化类和商务英语类两大类选修课程进行了讨论,而在语言技能和文化类当中,英语影视资料尤因其自身所具备各种优势,在许多高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时备受青睐。除了语言地道,场景真实,负载大量文化信息,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影视英语课程同时在理论上也有相关二语习得研究成果提供科学支持。

一影视英语课程开设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首先,其课程的设置有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设为理论支持。Krashen输入假设提出,教师应该让学习者接触到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生动而又有所关联的信息,习得才能顺利进行。而Krashen情感过滤假设则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学习者情感过滤低得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就会自然习得语言。影视资料因为其自身所展现的情节的连续性和生动性,必然实现了学习者接触的是大量有实际意义并相关联的学习材料,同时有利于学习者放松心情,降低焦虑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

其次,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为影视英语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依据。心理学对人类记忆特点进行研究的数据表明: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人能够记住其中15%,三天的遗忘率高达80%;通过视觉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25%,三天遗忘率则为50%;如果同时使用听觉与视觉两种感官获取信息,记忆效率为65%,而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的40%,同时3天的遗忘率更仅为18%,若口头再加以不断重复已获得的视听信息,遗忘率将更低①。形象动感的影视资料正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来获取信息,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保留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同样学习者学习动机理论以及语境理论等都显示出如果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料,利用影视资料学习英语将是学习者的绝佳选择。教师通过影视资料提供的真实,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在多媒体课室开展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将能有效降低学生课堂焦虑感,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从而改变学习者既想学好英语,又不愿意在传统课堂上认真听课的现状。

但目前国内影视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不普及,相关的教材也十分缺乏,因此大多数老师都是在独自摸索,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教学模式及方法少之又少。虽然影视资料是广大学生都热衷和喜爱的一种教学资源,但英语影视课程并不会因此就能自动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不好,它还是会像传统的英语课堂那样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如何充分发挥影视资料自身的优势,避免影视英语选修课变成电影放映课,或变成是仅仅以电影为教材的传统英语学习课,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真正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是许多开设英语影视选修课的老师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集体备课准备和近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课程授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可行有效的英语影视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二影视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为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并在参考了一些已开设影视英语类选修课的学校的模式以及一些看电影学英语的电视节目之后,笔者在所在学校开设了影视英语选修课。经过七位课题小组成员的精心挑选,我们选出六个主题分六个单元进行讲授。每个单元围绕不同的主题,教师除了讲解该单元的主讲电影外,还挑选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其他电影和电视视频作为补充材料,以避免只讲一部电影的单调性,增强了课程的新鲜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强化学生对某一主题的深入了解和讨论。课程内容包括影视基本知识介绍,优秀影视欣赏与讨论,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以及西方文化知识学习等。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教师讲课,片断欣赏,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考试形式包括口试和笔试两个部分:口试部分为就某一片段进行角色扮演(40%),笔试部分为ppt形式的电影介绍和语言文化知识点讲解(30%);此外,学生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占30%。课程一开设就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报名选修的人数大大超过了选修课限定的名额。虽然许多学生要求增加选课名额,但考虑到语言教学的规律及效果,以及相关设备和师资水平等因素仍然维持了五十人一个班的规模,相当大一部分同学未能如愿以偿选修到该门课程。不过同学们学习的热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思考:如何既满足更多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愿望,又能保证语言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就精选的电影片段进行教学,而整部电影的欣赏要求学生在学校校园网的教学资源栏目下自行观看。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俚语和语音的讲解,文化现象的解释,相关实用文体的写作,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配音等口语活动,对比分析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分组讨论,或开展一些其他任务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授课,影视英语充分发挥了其趣味性强,最佳文化导入形式的优势,得到了选课学生的认同和好评。网上评教和问卷调查均反映,大多数同学认为该课程有助于他们掌握真实交际中英语发音规律,了解语言的最新用法及文化习俗,提高他们在具体语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况,除了学生们对挑选的影片的兴趣及认同度反应不一外,最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是一些同学感觉到影视英语选修课只是教学内容更吸引人,但自己还是在被动学英语,还是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一情况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自身的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刺激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出路:网络课程教学与电子学习档案袋(E-portfolio)的整合

综合一学期以来英语影视课程所遇到的问题,为满足更多同学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解决师资培养面临巨大的压力的问题,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尝试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依托校园网建立起一个影视英语选修课程的网站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网站包括网站通知,网络课程,学生电子学习档案袋和工具资源四大板块。网站通知主要为老师信息,介绍相关影视资源提供一个信息平台。网络课程则由包含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的网上课堂和测试试题库两部分组成。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为,每单周学生自主进入相应的单元进行两个学时的学习,并完成网上布置的作业。在两个学时自主学习后,教师再进行两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开展各种互动性强的的教学活动,检查并讨论学生的作业情况,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这样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些可以不必要在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就能完成的任务,如听力练习,资料阅读和作业完成等就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则有更多的精力,可以开设另一个平行班,在其中一个班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对另一个班进行课堂教学,以便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师资紧张的问题。

而作为全校性的选修课,选修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教学管理则是另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星期仅两个课时的安排也必然导致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难以有较好的交流,教师也难以对学习者形成客观的评价来正确指导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虽然影视资料自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内在刺激机制,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提高。这一点已经在去年的教学中反映出来,学生仍有迟到缺课现象,课堂参与讨论也不是十分活跃。这曾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为何面对如此丰富生动的内容仍有学生不感兴趣呢?由此可想仅仅有外部的吸引是不够的,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必须调动其自身内在的动机机制。如何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想到了使用E-portfolio(电子学习档案袋)辅助管理教学活动。

Portfolio(学习档案袋)指的是“对学生作品的一种有目的的搜集,这些作品要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或成就。(电子学习档案袋或电子学档)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来辅助收集、保存、管理、展示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的档案袋。电子学习档案袋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环境,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其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业进步和学习付出的反思的一种集合体,是纪录了学生个人信息的,体现学生成长经历的档案袋。PortfolioAssessment(档案袋评价)的作用表现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能激发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评价过程;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能增强学生对评估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反思;使课堂更协作和共享。同样,它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地评价,并最终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形成性评价,而不是通过一两次考试来评价学生;也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认识,对彼此陌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增加了解和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形式。这一形式已在上一学期的教学中实现,学生通过我们在建立的影视英语课程博客的网站上注册自己的信息,建立一个自己的账号,就能在自主学习的同时,登陆自己的博客电子学习档案袋,发表自己的各种信息及学习日志,并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上传与同伴分享交流。首先作为一种比较新颖,流行的方式,这吸引了学生们的踊跃参与,然后通过发表和挑选自己的作品跟同学和教师交流,并从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作用,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将更显著。

除了上述问题,在开设英语影视欣赏课程时,教师还要考虑到作为全校性的选修课程,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Krashen的“i+1”理论,可以考虑分级教学,分别开设英文影视初级学习班和提高级学习班。因为只有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和学习者的水平持一定的距离时,即大部分的内容可以理解(该部分为“i+1”中的i),但仍然有对他们来讲是具有挑战性的(该部分为“i+1”中1),才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其外语学习的自信心,减少或消除学习者的焦虑感。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各个年级开课必然导致学习者之间的“i”层次不齐,因此初级班可以主要学习流行俚语,相关文化知识和进行语音模仿,而提高级的学习主要侧重于欣赏和写作。另外,我们还就学生喜欢怎样主题的影片,以及课堂上要讲解的片断长度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虽然各人兴趣爱好不一,但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讨论两类题材的电影:一类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影片,如我们挑选的《死亡诗社》,《春风化雨》,《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及《美国大学生》等,因为此类影片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另一类受大多数学生们是励志类题材的影片,如《律政俏佳人》,《当幸福来敲门》和《风雨哈佛路》等。而大多数学生对片断播放时间的长度不是有很多要求,部分学生希望时间控制在五到十分钟内,根据我们具体上课的实践,片断的长度不易过长,5分钟以内的片断比较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

四结语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视,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就影视英语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师资紧张,管理困难和学生评价方面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与探讨,最终提出了网络课程和电子学习档案袋相结合进行辅助教学的方案。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选修课程的每个小班就能得以维持现在规模不变,但选课人数则可以扩大一倍,为实现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得到极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将更显著。这种形式将既有助于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加强教学管理,又有助于缓解师资力量及师资培养面临的压力;同时多元的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靠信息,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了个人的成长。

注释:

①出自《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第四期第363页“浅谈利用英语影视资料辅助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Inc,1985

[2]蔡蔚,张文霞以人为本: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2004,(1)

[3]邓小红,杨朝燕英语专业视听说课课堂活动模式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3)

[4]符莹浅谈利用英语影视资料辅助英语教学[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12)

[5]胡素芬OnTeachingNon-EnglishMajorsListeningandSpeakingThroughVideos[J]中国英语教学,2006,(2).

[6]李月林英语电影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7]汪世蓉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5)

[8]吴耘电影视听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姚普光影视地道英语[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