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9:05:51

文德教育

文德教育范文篇1

(一)“课程思政”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教学实践。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高校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中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要求高校各类课程都落实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形成知识传授、能力达成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即各类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促成学生能力的提升,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及给予他们正向引导,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暗流汹涌,近期发生的中美贸易争端,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守好思想领域的“国防线”,也让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性。(二)“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的“上海经验”已初见成效,上海高“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探析岑泽丽校不仅把传统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还充分挖掘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等课程的思政元素,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以及对国情贴切的把握、浓郁的人文情怀,赢得学生的热捧。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旨在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这样可以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育人合力,最终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过程之中,最终实现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等的育人价值,实现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相融相通。目前,“课程思政”这种理念在高校并未深入人心、达成共识,例如有的专业课老师只顾埋头拉车,不看方向,不关心形势政策,远离政治,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政课老师的事,在教学中只顾教书而不注重育人,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宣扬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政治制度。这样就造成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割裂、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的还导致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它们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为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驾护航。(四)“课程思政”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需要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需要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全方位的合力作用,而“课程思政”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五)“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很多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并不是要另搞一套,而是借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东风,深度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并使之提升为思想文化素养并融入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之中。并且它不是为了融入而融入,也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是为了提高我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另外,思政内容也不是万能的,我们教师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章节都要进行思政的融入,只有当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时,才适合进行融入。总之,“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二、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祖国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为精髓,兼具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一般大学语文教学是以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篇章为鉴赏和品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增强其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其道德情操,提高其审美情趣,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所以说大学语文课程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一)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异同。1.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一致性。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它们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塑造、情感培养和精神熏陶的,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就是说,它们育人的宗旨是一致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存在着相通性和一致性。2.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相辅相成。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它一般是通过名篇佳作的学习来倡导人文情怀,引领正确的理想信念,扬善抑恶,取美去丑,自带人文价值导向功能和思政育人功能。深度挖掘大学语文中的“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并有意识地把它们运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不仅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规律和目标要求,也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丰富了它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的有力补充。两者互通互融,相辅相成。3.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大学语文德育教育具有隐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具有显性特点,它明确地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的教育作为教学目标。而大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具有隐性特点,它最直观的外在形式是文化的熏陶,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经典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道德的提高和精神的提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善于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我们要充分挖掘大学语文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资源,提高其育人效果。4.大学语文德育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和吸引力。大学语文的德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感染人,引导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相比,它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艺术魅力和吸引力。(二)充分挖掘大学语文“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的方法。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一般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语文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也比较多,要使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从而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就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结合现代社会和当代大学生活,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典型的情境、场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进行现代阐释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有关竞争、友谊、团队定位与合作、爱情等自身关心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锻造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追求公平正义和至善至美的品格。例如讲中国四大名著,可以挖掘它们当中最励志、最激励人心的精神气质和人文情怀来进行讲解,如《三国演义》主要表现为眼观天下、志在统一的英雄情结;《水浒传》主要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西游记》主要表现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理想跋涉;《红楼梦》主要表现为至真至纯的爱情和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的大爱情怀。然后可以结合“当今和平时代还需要英雄吗?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时代的英雄?”“我们应该如何去见义勇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义气?”“如何处理好自律和自由的关系?”“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你渴望什么样的爱情?”等社会热点话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古代文学和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2.开辟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思政专题。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也可以开辟和相关知识点有内在联系的思政专题,这样可以让大学语文课更具时代气息和生活魅力。例如讲中国古诗词,可以开辟“口中的‘古诗词’”或“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等专题。如他在院士大会上引用《离骚》中的名句表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他勉励青年学生要发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向世界宣示中国的自信;他在博鳌年会上做主旨演讲时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表达了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要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深刻思想。这样的思政专题和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没有违和感,相反使大学语文课更具时代魅力,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来进行大学语文德育教育。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方面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和精髓,是千百年来奔流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经典篇目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踪迹和身影。例如讲先秦诸子百家,如孔子儒家思想中和谐、诚信、友善的观念;道家思想中自由的观念;墨家思想中平等的观念;法家思想中公正、法治的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来进行大学语文德育教育是非常可行的方法。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课程思政”不是一时的热情,高校应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它也不是某一类课或某几门课要做的事情,高校党委应负主体责任,教学管理、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应负具体责任,站在学校的层面,整体协调、齐抓共管各类课程的政治思想教育,促进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督查、课堂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合理设置,加强“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最终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相关激励机制,让“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中的一环,其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最大化有赖于高校“课程思政”科学而合理的顶层设计。(二)大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强调,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一是,大学语文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来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要简单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理论课老师的事,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实行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并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做表面工作,而是要沉下去,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等做系统的调整和设计。三是,大学语文教师要心怀天下、与时俱进,善于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长于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四是,大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典型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等吸引人、感染人和教育人,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想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不仅要积极地进行第一课堂的教学探索,还要注重第二课堂(课外)和第三课堂(网络平台)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主持开展或引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古诗词大赛、诗文朗诵、征文比赛等活动,为弘扬先进文化、传播正能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018《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信息简报》第1期。

张莹2018《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北京教育》(高教)第11期。

文德教育范文篇2

一、邓禹家族的文化典范性

在东汉功臣家族中,邓禹家族是敦励儒学的典范。光武帝好儒术,功臣亦多儒者。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全国统一,光武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贾复、邓禹乃“并剽甲兵,敦儒学”,“既还私第,阖门养威重”,④其他功臣群起效仿,光武帝偃武兴文之国策由此得以顺利实施。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李生奇之,谓门人曰:‘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贾复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贾复子宗,字武孺,“少有操行,多智略”,“兼通儒术,(章帝)每宴见,常使与少府丁鸿等论议于前。”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十三岁能诵《诗》,游学长安,与光武帝刘秀相识。天下初定,邓禹“常欲远名势”,⑤“笃于经书,教学子孙”。⑥贾、邓二人可谓通儒鸿才,在东汉功臣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典范意义。可以说,东汉功臣从军功起家到经学世族的转型正是从邓、贾开始的。然而,贾复早卒,其族亦人丁不旺,家族代表性不强。邓禹家族则不然,人丁兴旺,俊才辈出,成为东汉世家大族之翘楚。《后汉书•邓禹列传》曰:“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笔者依据范晔《后汉书》、袁宏《后汉纪》、陈寿《三国志》统计了东汉邓禹家族入史传者,包括汉末邓芝在内,传衍六代以上,总计50男、2皇后,其中31人封侯,3人官至三公,与范晔的说法基本吻合。《隋书•经籍志二》曰:“后汉有《邓氏官谱》……晋乱已亡。”①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士族族谱,虽内容不详,但至少说明:邓氏家族仕宦显达,足以列出谱系。东汉士大夫罕见不通经学者。邓禹家族有如此庞大的官吏队伍,也就意味着有如此庞大的儒士队伍。东汉世家大族无不以经学为传家之本,邓禹家族的典范性不言而喻。在东汉外戚家族中,邓禹家族是以“文”、“德”传家的典范。东汉一代,兼有功臣与外戚双重身份的世家大族有阴兴、马援、窦融、邓禹、梁统五家,各家的开国功臣皆通经史传记,子孙亦不乏著名文士。光武帝阴后、明帝马后、章帝窦后、和帝邓后、顺帝梁后皆有才学,马后与邓后均为著名贤后,博学能文,有文传世。阴、邓两家皆出南阳,以敬慎礼法与谦退俭约著称;马援、窦融、梁统来自关西,谨约自守,而三家子孙皆有豪奢、恣肆、不拘礼法之习,关西豪放不羁之风在他们身上时隐时现。②阴氏家族本为齐管子之后,楚汉之际迁于楚,居新野。阴氏家族既好神仙,又好巫术,阴子方祭灶神,阴长生求仙问道,和帝阴皇后迷信巫蛊之术,道家与道教之风在阴氏身上表现明显。邓氏家族则是秉礼好儒之家,和熹邓后甚至坚决反对巫蛊与淫祀,表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马援与邓禹在谋略、学识、教育子孙等方面皆可媲美,少时所习也同为《诗》。马援家族亦人才辈出,马援子马廖、马防,从子马严,马严子马续、马融,皆通经艺,晓武略,亦可与邓禹家族之英才并驾齐驱,在文学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东汉一代,马、邓两家堪称兼容功臣、外戚、文化三重身份的世族“双璧”。然而,马援生长关西,靠近西北边地,范晔论其一生行事,谓之“伏波好功,爰自冀、陇”,精确地概括了马援的文化性格及其地域渊源。邓禹生长于楚夏之交的南阳,范晔说他“元侯渊谟……静其如愚”,“渊”、“静”二字正抓住了邓禹文化性格之根本。楚夏之交在战国时期即为老庄道家文化覆盖的重点区域,③邓禹的“渊静”、“常欲远名势”,或许正是源自南阳悠久的老子文化。总之,从东汉尊儒重文、尚德轻功的主流倾向看,邓氏比其他功臣外戚家族更具代表性;自文化的地域倾向而言,东汉朝廷推崇矜重守礼的人格风范,是典型的中原文化,邓禹家风正是如此,马、窦、梁三大家族却有明显的豪放尚功的关西文化倾向。显然,邓禹家族的文化性格更能代表东汉人文思潮的主流倾向。

二、邓禹家族的文德教育

邓禹家族突出的文化性格是与其世代相传的文德教育分不开的。邓禹是其家族教育传统的开创者。两汉之际,邓禹家族已是郡县著姓。刘秀经营河北,邓禹策马相追,与其“谋谟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名副其实的“元功之首”。建武初拜大司徒,封高密侯。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退隐。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光武帝封禅泰山,特征邓禹行司徒事随行。明帝即位,拜为太傅。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五月卒,年五十七。光武帝尊崇儒术,多举用经学博通之士入参朝政。儒学首重修身与齐家,以邓禹为首的功臣群体本以儒者居多,国家统一后,他们率先成了敦励儒学、修养礼法的典范。东汉社会,“户习七经”,“士民秉礼”,④光武君臣率先垂范,功莫大焉。“元功之首”邓禹是光武帝功臣中最为杰出的一员。邓禹笃于经书,非常重视子孙的文化与德行教育。邓禹有清醒的家学家风意识———令十三子各守一经,“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养子孙”。⑤《后汉书•邓禹传》曰:“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范晔在《邓寇传赞》中说,邓禹“勋成智隐,静其如愚”。“内文明”既指有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也指富于内省精神,正所谓“静其如愚”,宠辱不惊。邓禹有自知之明,知己功高权重,恐逆光武帝之志,遂与贾复“剽甲兵,敦儒学”;邓禹有知人之明,“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①《后汉纪》卷14曰:“(和熹邓后)与叔父邠及诸兄语,常问祖父禹为布衣佐命时事。邠为说结发殖业,著名乡闾。遭世祖龙飞,杖策归德,征伐四方,天下大定。功成之后,闭门自守,事寡姊尽礼敬,训子孙有法。……后未尝不叹息流涕,言:‘立德之苦,乃至于斯。’”邓绥所谓“立德”,实包括建功、立德、“殖业(研习经学)”在内。可见,邓禹在子孙教育方面用心良苦,他以身作则,亲自训导,建立起功德与学识并重的家教观念,于家族发展泽被久远。邓禹儿子中,少子邓鸿好筹策。汉明帝与邓鸿议论边事,认为他具将才,就拜为将兵长史。章帝时,邓鸿为度辽将军。和帝初,鸿随窦宪击匈奴,有功,征行车骑将军。从上引邓邠教育邓绥的话可以看出,邓邠也是德行学问并修之士。据《后汉书•邓禹传》载,邓禹十三子中,惟第六子邓训“不好文学”,此处所谓“文学”主要是指章句之学,邓训的文、德修养都不错。邓训今无文章留存,不过,《后汉书》本传记载了他劝说部署安集羌胡的一段话,略可管窥其文学素养。其文曰:“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悬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这段话以四言为主,简劲生动,体察人情,恩威相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邓训的安边策略体现的正是儒家文德思想。不仅如此,邓训对子弟的德行与学业修养,要求严格,甚至苛刻。《后汉纪》卷14曰:“(邓)训,闺庭甚严。诸子进见,未尝赐席。至于(和熹邓)后,事无大小,每辄咨之。”《后汉书•邓训传》亦曰:“训虽宽中容众,而于闺门甚严,兄弟莫不敬惮,诸子进见,未尝赐席接以温色。”《后汉书•和熹邓后纪》亦载:“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可以看出,邓训家中,子弟从小都要接受严格的文学教育,兄弟姊妹之间,讨论问难,切磋琢磨,学风很好;同时,邓氏家教,宽严相济,形成了良好的自律传统。从邓训对待子女经传研习的态度看,邓训所谓“不好文学”,应当是指不好死守“家法”的章句之学,对于经世致用的博通之学,他是不排斥的。邓训有五子一女:骘、京、悝、弘、阊及邓绥。邓骘今存一文,严可均《全后汉文》题名《上疏自陈》。邓弘少习《欧阳尚书》,入授安帝,诸儒多归附之。邓绥好学成习,终身不辍。《后汉书•和熹邓后纪》云:“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邓后今存自拟诏书若干篇。和熹邓后以光大父祖之德、教养子孙为己任,对文学教育也非常重视。《后汉书》本纪云:“(元初)六年,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尚幼者,使置师保,朝夕入宫,抚循诏导,恩爱甚渥。乃诏从兄河南尹豹、越骑校尉康等曰:‘吾所以引纳群子,置之学官者,实以方今承百王之敝,时俗浅薄,巧伪滋生,《五经》衰缺,不有化导,将遂陵迟,故欲褒崇圣道,以匡失俗。”邓绥还从父祖那里继承了心忧天下的精神。她对刘氏子弟与邓氏子弟的经学教育一视同仁,并推及到国家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规制中。本纪云:“永初三年,邓太后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东汉有学问的宦官(如郑众、蔡伦)就是从邓后时代开始大量出现。邓太后称制期间,两度下诏刘珍等鸿儒硕学入东观校订典籍,为东汉经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邓后子侄辈中,从子甫德学传父业《欧阳尚书》。从子邓嗣,博学能文。《后汉书•邓禹传》载,邓太后去世,安帝听信谗言,迫害邓氏,邓骘、邓阊等被逼自杀,“阊妻耿氏有节操,痛邓氏诛废,子忠早卒,乃养河南尹豹子,嗣阊后。耿氏教之书学,遂以通博称。”从耿氏教子看,邓氏家族,无论男女,都秉承了好学重文之家风。邓氏家族良好的文学教育与德行教育相辅相成。邓禹教导子孙皆尊法度,子孙世传祖训。殇、安之时,和熹邓后临朝称制,兄弟辅政。邓后效法父祖,检敕宗族,教学子弟,邓骘兄弟子侄也勤谨自守,颇有德望。《后汉书•和熹邓后纪》载,邓太后临朝,“诏告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曰:‘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今车骑将军骘等虽怀敬顺之志,而宗门广大,姻戚不少,宾客奸猾,多干禁宪。其明加检敕,勿相容护。’自是亲属犯罪,无所假贷。”《后汉书•邓骘传》云:“自祖父禹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深戒窦氏,检敕宗族,阖门静居。骘子侍中凤,尝与尚书郎张龛书,属郎中马融宜在台阁。又中郎将任尚尝遗凤马,后尚坐断盗军粮,槛车征诣廷尉,凤惧事泄,先自首于骘。骘畏太后,遂髡妻及凤以谢,天下称之。”永初元年,安帝封邓骘兄弟为侯。骘等辞让,不获准许,遂逃避使者,上疏自陈,中有“常母子兄弟,内相敕厉”之语。邓后从兄邓康“以太后久临朝政,宗门盛满,数上书长乐宫谏争,宜崇公室,自损私权,言甚切至。”顺帝时,邓康为太仆,以品行方正著称,名重朝廷。可以看出,邓禹家族在文德教育上一脉相承:邓禹“功成之后,闭门自守”,邓骘兄弟居官显位而“阖门静居”;邓禹教导子孙要“尊法度”,邓后检敕宗族,邓骘自髡妻子;邓禹“勋成智隐”,邓康谏邓后不从,遂闭门不仕;邓禹“笃于经书,教养子孙”;邓绥“昼省王政,夜则诵读”,并亲自督导子弟学习。邓氏家族的文德教育总归一个“律”字———律己、律宗亲。这种高度自律的宗族精神强化了邓氏家族的凝聚力,也提升了邓氏家族的朝野名望。安、顺之际,邓氏几乎遭遇灭门之灾,以大司农朱宠为代表的公卿士大夫多为邓氏鸣不平,顺帝亦“追感太后恩训”,邓氏家族方转危为安。邓禹家族人丁众多,累世显贵,在史书中却未留下明显劣迹,这在两汉外戚史上绝无仅有。如果史书记载可信的话,我们只能推出一个结论:邓禹家族的文德教育非常成功,宗族内部形成了良好的约束机制。可以说,邓氏家族久经政治风雨而绵延不衰,其宗族自律精神、以文德传家的自强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内生力。值得注意的是,邓氏家教不仅重视“文德”,而且不弃“武略”。邓后特别提到祖父的教导———“先公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孙”。《三国志•蜀志卷十五•邓芝传》载,邓芝,字伯苗,新野人,邓禹之后,于汉末入蜀,曾任尚书郎等职,官至车骑将军,对和合吴蜀贡献卓著。本传曰:“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据《华阳国志•巴志》载,邓芝还好弓弩,善射。从邓芝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邓禹家族文德武略兼修之风至汉末而不坠。

三、邓禹家族的文学成就

在邓禹家族中,邓禹、邓绥、邓弘、邓骘、邓嗣、邓芝的文学影响比较大,史料也较为丰富。六人中,惟邓绥、邓骘有单篇文章保存,邓禹和邓芝的文学才华可从史书保留下来的辞令中见其一斑。邓弘、邓嗣既无言辞留存,也无单篇文章传世,但有史料载录著述之事。因此,本文分析的邓氏文学并不拘于单篇之文。邓禹对历史的影响,莫过于他的“河北进策”(袁宏《后汉纪》卷1记录最详)。《朱子语类》卷135:“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将这数段语及王朴《平边策》编为一卷。”朱子所谓“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语)”,即邓禹在河北对光武帝所说的如何“定天下”的那番话,权且名为《河北进策》。在朱熹看来,邓禹此策是北宋以前安邦定国的四大经典策略之一。该文不仅集中反映了邓禹政治军事上的杰出才识,也展示了邓禹简洁练达、文思缜密的文学功力。刘秀经营河北地区之时,族兄刘玄已经称帝,且颇有号召力,刘氏宗室大多做了更始大臣,刘秀也是更始所封萧王。刘秀若想建立“帝王大业”,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天下“公义”;其次,刘秀为人谨慎内敛,当时实力也很有限,要夺取天下,尚信心不足;再次,时人多信“天意”,尤信谶言,刘秀也心存顾虑。要说服刘秀成就大业,必须首先破解上述三方面的心理问题。邓禹进策,开口就将视野引向古今“圣明”境界,然后话锋一转,切入如何解决“天事与人事”问题。以刘秀之气魄,“天事”拘囿不住,“人事”处境却困厄重重。邓禹围绕“人事”问题,从更始政权不足为虑说起,一口气从“德”、“武”、“文”三个方面分析了刘秀“聪明神武”的帝王“威德”,鼓舞了刘秀信心,破除了心理障碍。然后,邓禹以“收天下英雄而分授之”提挈纲领,从部署“粮草”到统一天下,层层论断。史载“上笑曰:‘且相随北去。’因敕左右,号禹曰邓将军”。①这段言辞,通观古今,总览全局,运转万里乾坤于股掌之间,气魄不可谓不雄,然而,雄放之中自有沉稳之度,睿智之中不乏豪壮之风,与战国纵横家之说辞迥然不同。

若将诸葛亮“隆中对”②与邓禹“河北进策”作比较,我们会发现,二人思路非常相似,连用语也有不少相同处,如孔明所谓“非惟天时,抑亦人谋”;“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类,均与邓禹策辞义同语近。清蔡世远叹诸葛《隆中对》“规模宏远!”唐张仲宣赞邓禹《河北进策》“文雅光国”,③皆千古知音。邓禹留下来的还有一段推荐寇恂的话,载于《后汉书•寇恂传》。此文开阖有度,简明扼要,亦通达睿智之文。邓骘现存文一篇,原载于《后汉书》本传,《全后汉文》题为《上疏自陈》,梅鼎祚《东汉文纪》题为《上邓太后辞封疏》。这篇奏疏措辞谦卑,坦诚温雅,颇能体现邓骘谦逊谨慎的性格,亦可看出邓氏家族谨重自律之风。邓弘以《欧阳尚书》授安帝,文学修养应当也不错。邓绥能属文,且善解人意。和帝封她为皇后时,曾“手书表谢”。《全后汉文》收录邓后诏书17篇,从语气、措辞及反映出来的心理活动看,其中的14篇都极像邓绥自撰之文。①如《策命长安侯即皇帝位》曰:“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一人有庆,万民赖之’。皇帝其勉之哉!”这是以太后姿态教导安帝,不似代言。《立安帝诏》写太后尽心抚养幼帝时的殷切期望,又写突遭殇帝夭折的惊心和悲痛,说:“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岂意卒然颠沛,天年不遂,悲痛断心!”又《赐周冯贵人归园策》曰:“朕与贵人,托配后庭,共欢等列,十有余年。……先帝早弃天下。孤心茕茕,靡所瞻仰,夙夜永叹,感怆发中。今当以旧典,分归后园。相恋之情,惨结增叹。‘燕燕’之诗,曷能喻焉!”又《遣掖庭宫人诏》云:“今悉免遣,及掖庭官人,皆为庶民,以抒幽隔郁滞之情。”这些诏书多述及邓后的宫中生活体验,推己及人,真切细腻,实肺腑之言。《诏河南尹邓豹等》是邓后写给亲兄弟邓豹等人的,她诉说自己的良苦用心,讲述祖父的教导方法等,殷殷关切,溢于言表。该文还有生动形象的口语,如“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这些用语都不是官话,皆随口道来,当出邓后之口。从语气和文风看,邓后的《检敕外戚诏》、《报邓阊》、《敕掖庭令》、《遗诏》等诏,亦时见口语,训导之辞甚至略嫌琐细,如对面而语,典雅平实,一如邓后明察、果决、干练的为人,又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柔情,且融贯着“诚在济度百姓,以安刘氏”的国母情怀,这些诏书应是邓后自作。邓嗣之学,受于母亲耿氏。桓帝永寿中,邓嗣“与伏无忌、延笃著书东观”,共同撰写《东观汉记》。东汉一代,在进入东观校书著史的文士中,博通今古文经学、史传、百家典籍以及谶纬术数之学者甚多。②据此推测,邓嗣既以“通博”著称,范晔又将他与享有文学盛誉的延笃并提,③他的才学当与延笃不相上下。

文德教育范文篇3

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同行的,若脱离德育教育而单一的传授知识,是无法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的。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正如巴特所说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课堂“主渠道”,结合日常教学,多手段、多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出语文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如教学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时,单元中的文章人物,既有能说会道的古人,也有幼稚贪玩的孩子,还有风烛残年的老人,但同学们对其不是很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设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了解、鉴赏、评价这些人物,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促使学生的思想言行上升到新的高度与层面。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真诚、说真话的良好品德,疏通文义后,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两个骗子能成功行骗?是否可以想象两个骗子行骗前的策划活动,然后小组合作表演出来?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想象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在交流讨论、情境体验中,同学们会自主探究出两个骗子成功行骗的原因:能够投其所好,并抓住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心理,明白百姓无知愚昧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敢说真话,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最终结果。这样,通过有效提问,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真诚、诚实、勇敢的品质,让学生更健康、更愉快、勇敢的成长。

二、延伸课外,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心文化生活,汲取优秀文化营养。而若要有效实现上述德育目标,仅仅依靠语文教材以及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突破教材,延伸课外,探寻更广阔的育人天地。首先,注重课外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列宁也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强化德育教育,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尤其阅读一些优秀文章,汲取精华,怡情养性,启迪智慧,学会明辨善恶是非、美丑真假,达到德育效果。如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中的名著推荐,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欣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从中受到启发,学做一个勇敢而有正义感的人。或者阅读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优秀的现当代散文等,在书香中汲取知识,在书香中培养品质。或者读网络、信息之书,了解时事,整合信息。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如开设午间诵读活动,粘贴有关标语、有关文化板报等,让同学们随时浸润于思想文化教育环境中,获得心灵滋养。另外,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收看“今日法治”、“焦点访谈”等节目,让同学们形成睿智、宽容、博厚、富有爱心的良好品质。此外,还可以根据有关节日等,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国庆节到来之际,在班级举行以“爱国、爱校、爱家”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或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借助社会实践,内化德育教育

文德教育范文篇4

1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太过于注重小学生的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都是以提高学生成绩分数为目的,来进行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培训教学,从而忽视小学生的品德与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小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使小学生厌倦语文教学课程,也就发挥不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1.2教师尚未正确领悟德育教育的内涵。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也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入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与此同时,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只是空谈,这样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品德问题,还会降低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1.3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要想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而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品德培养,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2.1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素养。与此同时,感情熏陶法还可使小学生与语文教师的情感统一,促使小学生的想法与观念得到尽情展示,这样有利于语文教师德育教学的开展,使小学生有效地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吸收品德教育。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讲析理解法,对德育和智育进行完美结合,在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来引导小学生自行思考与探究,并理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问题,最好给予肯定与支持。这样才可促使小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课程,同时也能使小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含义。另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就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可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2在实践中中实施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都得到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师可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品德教育目的。与此同时,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这样还可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2.3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德育融入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丰富课外阅读语文内容,还可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爱好来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资料。其次,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小学生的正确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小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而使小学生能够热爱语文课外阅读,促使小学生品德的提升。

2.4从教师角度出发实施德育教育。为了能够使得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正确的言行与观念,主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感得到提升。因为只有语文教师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另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制定培训计划,这样不仅可使小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每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四个角度实施德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得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而且也可使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李亚萍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泉眼岭中心校

第二篇

1.德育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分析智伯死亡原因时也曾写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圣德谓之小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而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其对思想品德和道德价值的认知与理解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道德体系。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对于德育的教育就要从小开始。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是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为他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使小学生们能够从小就拥有美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2.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古语有云:“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们在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仅仅拘泥于教材。教师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教材之外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育人天地,并且小学生们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时期。因此,教师们应当多多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的教育渗透到活动中,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活动来学习德育、理解德育。,如,教师们可以开展一些应时的活动,根据当时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江苏省涟水县李集中心小学朱争艳所发生的社会时事,让学生们做一些献爱心等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能够从活动中有所收获。除此之外,教师们也可以开展一些课外读书的活动。教师们应当充分的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去读一些关于人性、命运与家园的小学生丛书,让学生们认识到书籍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一些人生的哲理与感悟,使他们能够学会判断是非曲直,拥有正义感与责任心。

2.2结合实际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因此,教师们在将德育内容运用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性。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都还不是很高。如果教师们仅仅是对小学生们讲一些哲理性的知识学生们是很难理解的,也会导致教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们也要认清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语文教育,所以,教师们不要只是注重德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以自然的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2.3开展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也是渗透德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们应当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好的文章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良好的语言和技巧,其美好的人格品质也是十分重要。教师们可以多多为学生们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作文命题,例如:爱国主义、孝道、感恩、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人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让学生们能够在写作中学习和认识到德育的魅力。同时,教师们还可以要求学生们每天记日记,通过记日记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自我的督促与德育教育。

3.总结

综上所述,是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进行的探析。当今的小学生们就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顽石,而教师们的任务就是要对他们进行不断的加工而使其成为瑰丽的美玉,并让他们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目的就在于此。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这也充分说明了德育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朱争艳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李集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为了有效的使德育教育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因素,在讲课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讲述给学生,这样会使语文课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更加自然,不会使学生产生说教式的感觉,进而产生抵触心理。比如在学习《我爱祖国》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延展,为学生讲述一些抗战历史,告诉学生我们当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对爱祖国有一个更加立体化的认知,这样既进行了课文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实现了德育教育与教材的完美融合。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然后将德育教育穿插到语文课堂上,使其发挥“1>2”的课堂效果。

二、结合教学内容延展渗透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延展德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对老师的德育教育达到欣然接受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的课文时,老师可以根据雷锋助人为乐这一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孩子讲述当代助人为乐的榜样,可以是一些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讲述给学生,以此来教育学生应该懂得助人为乐,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一把手。这种在教学中穿插榜样故事的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听讲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课堂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紧密衔接增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思想上的教育的接受程度,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厌烦。

三、结合训练实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实施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缺少针对性的训练,老师可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明显化和强化训练。比如,在学生看书时,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坐姿进行纠正;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老师要适时对于这种行为给予夸奖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同学回答问题出错时,老师要对其他同学的过激表现进行指出并告知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际;在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告诉学生纪律的实施是有其科学的原因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违反了课堂纪律,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不仅是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有纪律有要求的,让学生接受纪律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并做到好好遵守。德育教育的实施可在语文课堂的诸多情景下实现,只要老师怀有一种德育渗透教育的意识,语文课堂是可以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诸多机会的。但是,在训练中老师也应注意,不能“为了德育教育而实行德育教育”,进而将语文教学放到第二位置,使德育教育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也就脱离了在语文课堂实行德育渗透的要求,忽略了“渗透”的限制作用。因为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只是在这一前提下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机融合,如果将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到德育教学之上,难免给人带来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使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双双脱离了其基本要求,这无疑是违背新课改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尤其掌握好德育教育的“度”,使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语文源于生活又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因此,对于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也可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下实现对德育教育的真实感悟。比如,老师可以模拟公交车场景,让学生演示在遇到老人后应该怎么做,在不小心踩到别人脚后应该怎样做,在碰到有小偷偷东西时应该怎样做。学生的做法可能正确也可能存在某些不当之处,老师要对学生做的正确的地方加以表扬,对于做法存在不当之处的地方应该指出并告知正确的做法,以此达到对孩子德育教育的目的。比如我之前在课堂模拟小偷偷东西场景时,班上有部分学生直接采取了大叫的做法,我告诉学生,虽然他是出自好心,但由于他们还是孩子,在很多状况发生时首先应该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安全问题,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再去做一些打抱不平的事情,或者也可以采取一些不那么暴露自己的做法,比如可以在小偷看不见时偷偷示意被偷者或者可以告诉大人,让大人想办法进行告知。这样这种将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在学生对课本知识充分运用之余,也在更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使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化。总之,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一味将孩子置身于道德的最高点,在教孩子做一些道德高尚的举动的同时忽视对孩子的自身安全教育,这样也使得德育教育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小学的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上实现普遍化。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不仅不会妨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吸收,还可以使学生在老师进行德育教学时放松心情,对知识的学习和德育教育的接受效果达到最佳化。所以,语文课堂上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袁华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

第四篇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1)领略祖国山河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如《日月潭》、《桂林山水》、《庐山的云雾》等课文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在教育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带领学生领略它们的美,使学生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以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文天祥》等课文反映了祖国人民在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抗敌的民族精神。(3)关注祖国的风貌、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如《山海关》、《万里长城》等课文描写了历史遗产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4)激励学生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詹天佑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深受感动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在和平年代,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环保的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学校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开始时小村庄里的村民生活得怎么样,周围环境怎么样。然后让学生目睹、了解山村被洪水冲毁的惨状。紧接着提出疑问:是谁把小山村夺去了?原来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乱砍滥伐树木产生的恶果。这是人为造成的,我们怨不得别人,只能自食其果。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菲律宾的特大台风“海燕”,北京的雾霾等恶劣天气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近两年来发生的“沙尘暴”、泥石流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引导学生关心环境。结合短文《榜样的力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省吃俭用,即使是捉襟见肘,也想方设法让我们吃得好、玩得好。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但同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娇纵任性和不知感恩等缺点。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关爱父母,懂得感恩呢?在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作者童年时,妈妈为了让“我”和弟弟能吃上肉馅的饺子,故意把肉馅的饺子捏上花边;成年后,给母亲过生日,作者也包了一个带糖馅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借此,我提问:你们的父母是怎样爱你们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骄傲地回答:“他们给我买最漂亮的书包”,“最漂亮的衣服”,“带我去旅游”,“好吃的都留给我”……我顺着孩子们的答案,大声说:“是啊,父母是多么的爱我们,我们多么幸福啊!”停顿了四、五秒钟后,我接着问道:“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爱你的父母的呢?”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都把头埋得低低的,偶尔听到一两声小小的声音:“妈妈叫我给她倒水,我做了。”看到这一幕,我惊呆了。但仔细想想,他们都是家里的皇帝啊。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回家给父母揉揉肩或捶捶背或洗洗脚等,把父母当时的神情和说的话记录下来,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第二天,看着同学们的作业,我觉得他们一夜之间好像长大了不少。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现在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只要有一点不如意或不顺心,或家长达不到他的要求,就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美好的生命。这让家长痛心不已,也让教育工作者们深深地惋惜。这些悲剧提醒我们:教育,不止是教给孩子知识,还得教会他们珍惜生命。《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课文写的是母亲对“我”深深的爱和“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对母亲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展开对生命的理解和珍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只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所以,不管我们的生活怎样,遭遇怎样,都应该好好地对待我们的生命。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浪费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节约,要想改变这一不良现象,还得从学校教育抓起、做起。我们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节约,还得把节约带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悯农》一课时,教会学生朗读、背诵后,还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描绘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粒粒皆辛苦”。在此基础上开展“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活动,引导学生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如何生活,如何对待食物,平时是如何花钱的;看一看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样辛勤劳动的。说一说看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做法后你是怎样的心情,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不对呢?以后应该怎么做呢?把自己的打算写出来,并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与自己做个比较,与同学做个比较,看看谁更勤劳,谁更懂得节约。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节约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懂得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坚毅的道德品质

文德教育范文篇5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寓意故事、记叙文等,其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这么说,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每一张插图都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览教材内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德育充满着整个教学课堂。比如当进行《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时,其中就蕴含着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这篇文章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每一幅插图都能展现出其课文内容,也能展现德育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重点语句的剖析或朗诵来体会、渗透德育,比如说,当进行《日月潭》教学时,其中重点句子有许多,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位置环境、名字由来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象,其中“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明了日月潭的由来,我们可以从这个句子中让学生体会日月潭的美好——“像太阳、像月亮”,从而使学生热爱日月潭,延伸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样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和朗诵,可以让学生感悟语文美的同时,思想会迅速升华,不断提升其道德水平。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去再现情境,精心设计,诱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觉、知觉,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获取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其道德水平显著提升,综合素养逐渐进步。例如在进行《村居》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王梅(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七中学)展现画面,让学生沉浸在草儿萌芽,柳树被风儿轻拂,黄莺边飞边叽叽喳喳的叫,一群阳光少年在草坪间奔跑,看到了这幅图学生肯定会被这些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从而引进这篇古诗,然后教师可以采用科学的分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进行初知大意、感受诗意的过程,以小组的形式读一句,想一想,几个人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领着学生一句一句的讲解,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这首讲的是什么。最后,采用提问的形式,教师逐步设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诗人,解题意,明诗意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之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对春天的热爱,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些记叙文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创造,比如说《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让学生演绎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形象生动的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在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从而让学生孝心倍增,更好地孝敬父母。

3生活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是课内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语文的教学也离不开课外实践,课外活动能够彰显学生个性,解放孩子天性。学生的优良品德都是在实践之中反映出来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外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从而达到巩固、加深教学的效果,将德育落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比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领着学生们找寻身边的“雷锋叔叔”,不到5点就忙碌的清洁工人、维持交通顾不上休息的交通警察、乐于奉献充当蜡烛的人民教师,那些照顾孤寡老人的义务学生,这些都是我们的“雷锋叔叔”,教师领着学生去看、去帮忙、去体会,从而让学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会使自己的道德受到感染,从而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4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接受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德育与智育并行,这样才能发掘出更多的渗透形式,才能显著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

[2]董国艳.快乐与快乐的碰撞: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3).

文德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现状;措施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不仅要求语文教育要逐步强化学生的文章诵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更要求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德育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建设,这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为此,小学教育工作者要逐渐注重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所在,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1.德育教育过于脱离实际。在小学教育中贯彻德育教育时,语文教育具有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优势。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其中有不少文章中都贯穿着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然而,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缺乏对文章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德育教育要求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德育的核心思想相对接,文章本身必须具备德育思想的元素。然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备课时去忽略了对教材本身德育元素的研读,进而使德育教育脱离实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教师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的推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教师本身教育工作的职责所在。我国义务教育大纲中明确表示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德智体”全方面发展。很明显,德育教育被安置在了首要地位。然而,部分小学教师却缺乏思想认知,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依然存在着“分数为王”的教学思想,这对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语文教师思想认识的缺失使其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缺乏对德育教育的融入,进而使得德育教育未得到全面的落实。

二、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创设生活化教学,将生活与德育相关联。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止德育教育与实际相脱节,就必须创设生活化教学,将生活与德育相关联,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贯彻于落实。小学语文教学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为此,教师通过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化联系在一起,便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思想。例如,在《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课的学习时,其教学的重点是为了能够将德育教育中勇于面对“挫败精神”进行渗透,让学生能够在任何困难与困苦面前都能永保一颗积极向上的处事之心。教师在文章中向学生传达文章的核心思想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而明确的表达自己的立场。2.在语文实践作业渗透德育内容。在一篇课外练习《妈妈的账单》,讲了主人公不长妈妈做家务,他每次做家务都会在账单上进行记录,在积攒了较多之后,开始找妈妈清算账单,但是在发现了妈妈列出的抚养账单之后,他感到了母爱的伟大以及无私,并且退回了相应的报酬。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布置作业,让学生找爸爸妈妈讲一个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并且在语文课堂中和同学们分享。第二天语文课上,有的学生的爸爸讲了小时候半夜送我去医院的事情,有的学生的妈妈讲了哄自己睡觉的故事。学生们在这个语文实践中得到了德育教育,并且体会到了父母的爱,知道了自己也应该爱别人,让社会更美好。3.革新教学方式,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关联。若想充分提高语文中德育教育的质量就必须革新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关联在一起。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以语文教材内容本身依托对德育思想进行挖掘。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整合,将具有德育思想元素的文章进行提前整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质量;第二,通过所要教授的德育思想来进行文章选择。若想让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思想充分被挖掘,教师便可以先将所要落实的德育内容进行罗列,并通过所罗列的内容针对性的对文章进行查找,从而打破传统德育教学的单一性与盲目性。4.提高教师的思想认知,加强教师德育能力建设。语文教师是德育教育的的实施者,为此,若想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就必须先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想认知,让教师明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并对语文教师加强德育教育能力培养,让教师本身的德育教育能力得以保障。首先,学校要组建德育教育交流会,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在交流与探讨中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从而促进教师自主的转变自身教学思想,并主动的对教学手段进行转变,提高德育教育的融入。此外,学校还应组织教师进行德育能力培训,通过各个教师的彼此交流将良好的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基本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教育是较为合理的,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更应该成为每个学校重点推进的工作,要做到先树德再育人。小学语文教育传承者国学文化的精髓,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起点,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当前德育教育现状,进而针对性的创设新型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是德育教育能够进一步得到贯彻于实施。

作者:张巧 单位: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

文德教育范文篇7

1.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小学生语文教育要重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要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和谐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时,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是非观念,受到良好的教化。《中小学德育规程》指出:要把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2.学生发展客观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这中隔代教育,对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生的内心较为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缺乏爱心;学生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的是非观念淡漠,喜欢意气用事等等。家庭教育的不健全,使得学生在成长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要狠抓德育教育,但现在的情况是,在许多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只重视学生的学习,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管教得多,疏导得少,德育教育抓得不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需要狠抓德育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举措

1.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配以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利用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通过《诚实的孩子》中的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通过《幸福是什么》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幸福,体验生活中的幸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通过《三个儿子》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父母的不易,体验到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孝敬父母,体贴关心父母是自己应该做的,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是一种美德。

3.在朗读学习中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知道。其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时不需要教师说多少,讲多少。教师只要把有关素材找出来,引导学生不断朗读,学生就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受到德育教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朗读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使学生体验到祖国文学的音韵美,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致美,思想的高尚美,以此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4.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是一种情景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文章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要做到这点,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文章的情境,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一,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他的家乡美吗?第二,雨来的生活环境怎样,文章是怎样描写雨来的生活环境的?第三,雨来为什么掩护李大叔?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章的中用大量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说明雨来家乡的美,正是这种美使雨来敢于与敌人作英勇的斗争,在面对敌人的诱骗、威胁、甚至是毒打时,雨来都是不屈不挠,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通过问题创设使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同时,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文德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学习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在追逐速度与利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关系到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一、丰富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目标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我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不能游离于基础教学的活动之外,应寓于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中进行,使之与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编写学校黑板报,引导学生做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他们的特长与才能。只有这样,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积极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体会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只有以身作则,适时引导,才能让学生乐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比如《窗》一文描述了一个濒危病人给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的憧憬。这篇课文特别感人,引人深思,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

三、让学生热爱生活,重视生命

初中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的圈子受到了限制,很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性格,而且他们的精神世界十分贫乏,比较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一些自我摧毁的倾向。所以,广大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学生点燃对生命的敬爱。比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赞颂生命伟大的文章,文中有一句话值得品味:“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可借此话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中遇到的一切挫折与坎坷,在挫折与坎坷中砥砺前进。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法,丰富德育教学资源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是一种有益的辅助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出赵州桥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赵州桥的外形,然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石拱桥的外形。这样做不但有效地进行了语文训练,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从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丰富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开阔视野,锻炼学习技能,培养个性特长,最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是课外活动的重要领航员,应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学生日常的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例举一些励志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切身体会主人翁保尔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质等,进而知道必须发愤上进,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处处蕴含着德育的因素,需要广大教师适时、适当、适度地激活这些有利因素,并将其有效地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样性与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古人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工作中,教师自身就是源头活水,为了使活水长流,我们必须在抓好德育渗透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品质,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进行良好的融合,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

六、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话剧表演、读书会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语文教师将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一项崇高职责,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用自己过硬的业务本领与业务素质,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使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同时,思想也能获得同步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作者:王玉国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固城中学

参考文献:

[1]蓝学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知识文库,2015(23).

[2]韩磊.润“德”细无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8).

文德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且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可以掌握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小学属于启蒙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甚至影响其性格和以后的成长。在小学阶段,学生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师需要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在预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预习是小学语文学习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模块,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上课前朗读文章,细细品味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语文是与生活关联较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在预习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思考,学习文中的一些优秀品质。语文教材的编选,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透露的思想品质都是较为积极向上的,学生预习时应该自主感受其中的优秀品质,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二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使得语文教学的资源更为丰富,情境创设变得更为简单,老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在进行德育教育性质的课文教学时,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营造的氛围,增强其对于优秀思想品德的感受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情绪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内涵,并且通过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主动思考。

三在课后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的学习,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自信、乐观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课后练习应该通过合理的作业设置,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念。作文是老师经常布置的课后作业,比如读完一本名著或做完一件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些事件的思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高度,对于社会的人文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时,应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学习课文或生活中的优秀品质。

作者:徐俊 单位: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文德教育范文篇10

中学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由于认知、年龄、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稳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所误导,甚至走入歧途,因此,作为主要育人功能载体的中学语文学科,有责任担当起引导学生的义务。如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后,我安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探讨生命的真谛,人生的价值。此外,在教学中,我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中外名人在成为名家造福社会、流芳千古的同时,如何敬老爱幼、关爱他人的事迹,如向老师敬酒、向老师赠款、给老师让座的故事,孔子、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等。学生以这些素材开展演讲,“听众”听了演讲之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再写成听后感,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在课堂上,我遴选了一些与同学们分享,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判断假丑的能力。

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爱国、爱家、爱党、爱人民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巧妙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操,滋养浓厚的爱国情怀。如苏教版教材中《中国的土地》《美丽的西双版纳》《始终眷恋着祖国》《黄河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等等都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教师在演绎课文时,配以现代手段,展示迷人的画面,辅以教师的真情诵读,带学生的心灵去旅行,让他们体会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徜徉在阿里山风光里、徘徊在西双版纳的美景中,流连在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间……让学生陶冶在中华文化和美丽的景色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成就个人素养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的。”的确,好习惯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坏习惯则会误导孩子一生。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将学生习惯的培养嫁接在课文之中,巧妙渗透习惯教育。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会学生任何时候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自我膨胀,最终只能落得丑态百出,贻笑天下;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我引导学生思考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消极感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将这种困难作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进行《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我和学生讨论,大凡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需要的首要素养是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此外,针对学生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在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课堂,展开辩论,倡导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四、渗透感恩意识教育,锻造完美人生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在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一些不良言行不断影响着孩子,很多孩子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对父母、对身边的一切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让人在感到无比痛心的同时,更应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已迫在眉睫。为此,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时机,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反哺,懂得报答。如在学习课文《父母的心》《背影》时,我通过真情朗读角色表演引导学生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教学《七颗钻石》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用具体的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爱,让学生学会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自己生活的习惯,用感恩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