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十篇

时间:2023-04-11 07:49:49

大学选修课

大学选修课篇1

现在的高校都以网上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除必修课外,选修课的自由选择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了个人的特产。让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也达到了深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公共选修课涉及的范围广,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也包括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选修课是一个知识丰富的海洋。

为了理解本校学生对网上选课及公共选修课的学时态度。特开展了一次网上选课的调查活动。调查活动的主要形式采取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为大一大二的在校学生。问卷总共设有11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和本人的计算表明,本校学生对网上选课及选修课的学习呈现出不满意的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大约60%的学生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大约30%的学生持有比较满意的态度,而仅有大约10%的学生表示满意。而出乎意料的是大约40%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分或者受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制度的要求才去选的,大约60%的学生选择的目的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或者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而让人觉得欣慰的是大约90%的学生都会去上课,还没有出现过没有学生没有去上课的情况。而在上课的学生当中,其中大约70%是认真听课的,大约20%在做自己的事,大约10%在聊天。作为考试方式,相以平时成绩代替的和开卷考试的各占20%,大约40%的学生喜欢以交论文的方式作为考试方式,而有10%的学生想以闭卷的方式。当提到选课限制时,大约8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选课限制是不合理,大约1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而仅有5%的学生认为是合理的。大约80%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的学习比较有用,大约5%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作用,大约15%认为很有用。

为什么本校的学生对网上选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出现如此令人不满意的态度,通过调查结果和本人的分析,可得出以下原因:

(一)学校学生多,而开班的数量少,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学生”抢“课的现象,这样就不能让学生选自自己喜欢的课程。

(二)学生上课不听课,在底下聊天,睡觉以及调课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觉得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都太无聊,根本就不能引起同学的兴趣。而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也很少理会在下面的学生,只顾在上面夸夸其谈,根本不在乎是否有人在听课。可以说,这样的授课方式为”对牛弹琴”。

(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对选修课的学习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课程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只是机械的去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而已。而且购买的教材资料也没有必要,因为他们觉得学校的课程每年基本都一样,老师授课的内容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没有必要每一次都要购买新的课本。

(四)学校安排的选课时间段很不合理。因为每次选课都是全校性的选择,虽然校方也开放了多媒体教室供学生使用,但是由于学生人口基数大,学校里的电脑和周边的网吧根本供不应求。这就使一些没有电脑的同学一时没有机会选课。

(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以为所选的课程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老师授课的内容太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沉。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抵触和排斥去上课的心理。

(六)授课的内容不切实际。部分选修课的内容与一些专业的关系不大。而且有时老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分析得不切实际,只是个人的片面理解,个人的主观因素大于客观存在因素。

(七)学校是课程安排不合理。比如说本科生至少要通过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学习并取得2个学分的安排,这就是一个大问题。校方本来学生就多,而且是年年增加,而艺术类课程的开班数却没有什么变化。这就使很多快要大三的学生没有修到艺术类的学分。而且有些课程安排在午休的时间段,这不仅影响了老师和同学的休息时间,也大大减低了学习的效率,而且有些学生一天都满课,这就更增加了他们的负担,这样不仅影响身体,而且下午学习也没有精力。

虽然我们学校的选课系统和选修课的教学都存在问题,但是只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针对以上的情况,本人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对学校的建议

(1)增加选修课的开班数,特别是艺术类课程的开班。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2)增加师资,提高教学水平。老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减少理论性教学,更加倾向实践性与实用性。

(3)增加课堂的活跃性,老师应与学生们相互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尽量避免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灵活运用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学等。

(4)做到教材自愿购买原则。这一方面节省了学生的费用支出,也可以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5)选修课的开设赢更加注重实用性,贴近生活,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技能。

(6)调整上课时间,尽量做到避免把课程安排在午休时段。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而非速度。

(7)考虑选课人数的比例,应该分批选择,免得学校的选课系统因为人数太多而瘫痪,也可以避免有些学生因为没有电脑而选不上。

(二)对学生的建议

(1)端正学习心态,认真学习,尽量避免“选而不学”现象的发生。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比如要多与老师沟通,不懂就问。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馆等。

(3)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在课堂上汲取一点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这就需要你在课后将这些东西运用到实践中。

(4)培养“既来之,则学之”的心态。既然你已经不能改变结果,那你就应该来哦完善过程。

以上是我提出的建议,虽然我的建议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积洼步,无以成千里”。我相信,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改进,我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大学生选修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数据与问题

据此次调查报告的统计,有11.3%的同学反映选修课的出勤率在50%(包含50%)以下,12%的同学认为公选课的总体质量一般甚至更差,48.1%的同学认为学生翘公选课是合理的。在此次调查了解到福建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大部分要修4~5门的选修课,农林大学和福建工程学院大部分人要修6~8门选修课(每门选修课1.5或2学分)。在这次调查中还了解到福建师范大学17%的同学认为选修课多了,农林大学28%的同学认为这样的规定多,而福建工程学院有34%的同学认为公选课多了,居于三所学校之首。

据了解这三所高校有的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选课,有的是从大二才开始上公选课。那么就以从大一到大三(大四多为实习找工作而忙)5个学期算,即使每个学期修2门选修课,那么大学期间修10门公选课也不为多呀!而实际上却出现选修课翘课人数多,频率高,出勤率不理想的现况。这也反映了同学们对公选课持消极被动以及逃避的心态。

那么原因何在呢?

(二)学生翘公选课的N个理由

① 公选课枯燥无味。“学不到什么东西,没有意义。”在这次调查中最多的人反映的就是这一点。他们悲哀公选课没有想象中的有趣和有用。“有的选修课理论性太强,缺少实践性,显得空洞乏味。”也有人认为公选课基本上可以自学,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地往返教室去听课。他们普遍认为老师无法吸引学生,有的老师态度甚至不端正。一些人认为老师上课是往往讲一些无谓的东西,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不知所云。尽管有的老师风趣,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即实的新闻和消息,但在这个网络如此通畅发达的时代更多的人愿意轻轻一按便知晓天下事。还有一些人反映有的老师虽然学问很好但是却不能生动有效地传授知识。这其实也有愧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美称。都说现在大学生的质量下降,其实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有一个风趣的同学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亲爱的同学,如果你遇到一节好的选修课,那么你就可以去买福彩了!

② 选修课只是为“赚学分”。在此次调查中选择是出与选修课容易过而去选修的支持率为28.1%,有一部分同学更是直言:选修课是被逼的,无奈选修课与学分紧紧绑在一块,所以只得去“赚学分”。因此有些人对所选的公选课根本就没有兴趣可言,那么翘选修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③ 老师对逃课的同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下许多人已经心照不宣,选修课翘课有诀窍:打探好情报,人多我不去,人少再考虑。公选课的老师并不会指望每个人都的到,尽管有的老师在开始上选修课时“恐吓”我们会把出勤率当作成绩考核之一,而实际上老师往往无法实行或者说是不想实施。“好像只要每节课到的人不会太少,老师面子上过得去就好了。而且你在教室做什么他也不会管,只要没有什么非常的举动就OK了!”遇到点名(一般为抽点),学生也不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个人往往装成几种腔调给好几位同学替报。偶尔还会出现,由于同学事先没有协商好,老师点到某位同学时有好几个不同的声音回复,老师一顿,引起同学们一阵哄堂大学。

④ 选修课要求低。“反正选修课能过,去不去都一样。”同学们一致认为每到选修课考试前,老师都会在书上划重点,只要在考试的前几天把重点背一背就万事大吉了,遇上可以开卷考试的同学们就更不用愁了。考试完毕,天下太平。基本上没有人会去担心挂科的问题。也有些人对此愤愤不平:那些经常逃课的同学和我(不逃课的同学)的结果都一样,那么逃课与不逃课又有何区别?把时间浪费在选修课上似乎真的不是明智之举,那么“这比窦娥还要冤的事,怎可重复上演呢?”

⑤ 对选修课要求强制购书反感。选修课一般都是必须有书的,据说这是学校的规定。但是调查中有3/5的同学认为选修课要求购书不合理。其一,“看必修课的书都嫌没时间了,哪有空看选修课的书?”其二,多数人认为选修课的书偏贵自身又没有太大的价值,一旦选修课结束,那些书就寿终正寝了。一些同学反映选修课老师建议我们买的书是他们自己的作品。 (我所选的两门选修课要买的书就是老师自己出的书,至今也只是刚发下来瞥了几眼,我想再过个把月要考试的时候才会认真地拿起它)。那么可以不买书吗?不可以!因为有的老师直接承诺只要有买书的人,就有一个基本分数可以拿。这使那些原本可以通过向已修过这门课的同学借书或向图书馆借阅的人放弃了这种想法。同学们私底下在议论和抱怨:这个老师大概是想借此捞一把吧!同学心里愤愤不平,感慨在党中央以经济为中心的感召下,教育真的产业化了吗?那么这是同学的无奈,还是老师的悲哀?一书在手,何患选修不过!或者这也是促使逃课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⑥ 公选课的选择种类不够多,涉及面不全。一些同学反映想上的课都没有开,很遗憾。在问到同学们希望开一些什么样的选修课时,同学们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呀!韩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钢琴古筝横笛萨克斯管舞蹈(街舞)网球桌球瑜珈摄影围棋绘画美声插花茶艺烹饪美容化装调酒麻将文化等同学们希望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娱乐方面的选修课多开一些。韩潮来袭,很多都希望学校可以开一门韩语基础选修课,目的是看韩国影视剧的时候可以更方便。这听起来很荒唐,但以现实性而言却又非常地合理。

⑦ 突发事件与其它。学生总有一些棘手的问题,有时候只好不去上选修课,因为嫌请假太麻烦就干脆翘课了。甚至有些同学认为作为与选修课的区别,学生理应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去上课,好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着种种的原因加在一起构成学生消极对待选修课的理由。

(三)学校与老师的无奈

1硬件设施不完备。

相对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显然许多学校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高校人数的增多造成了许多公用设施的拥挤和紧张,如多媒体教室,体育设施,公共绿地等的不足。这个问题对于正在建设中的福州大学城而言更显得突出。就我们学校(福建师范大学)而言还有许多的教学楼实验室还未完工。这使得一些理科生做实验要往返于新旧校区,造成了许多的不便。

2有待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本来理应是三四十个学生一个的班级变成了六七十个人一个班级,在教师等量的情况下,教师的责任与负担就加倍了,这不利于学校与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师资力量的不足的弊端。在再加上许多选修课教师同时也进行专业授课,使得教师的负担过多。

3尊师重教尚缺乏风气。

在公选课上,你可以看到有的人在讲电话,有的人甚至若无其事地走来走去,有时候公选课俨然变成了菜市场同学们各行其是。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是在路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依然有许多人默默无闻地走过。我们的尊师重教远远尚未成风,这怎不令我们的老师心寒呢!

(四)寻找传统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教者也义之大者也,学者智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尊师重教之风也劲吹了上千年。而当今社会虽较20多年前,教师的地位与待遇有所提高,但与古者以“程门立雪”为典范的尊师重教而言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有评论说中国人成就越高越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而日本人则相反。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的眼泪,是春蚕的吐丝,这美丽庄重的字眼,我们肃然起敬都快来不及了,又怎可逃课呢?回顾历史,我们真的应该寻找一下传统了!

大学选修课篇2

关键词:慕课;选修课;优势;建设

一、高校选修课的必要性

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高校课程不断地深入变革,社会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的选修课受到更多的关注。

1.选修课是专业课程的必要补充

大学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或者对于某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他们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一些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深一层的内容。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开设选修课来满足这一部分学生的要求。

2.选修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课程由于专业的限制,一般四年内开设的课程基本都与自己的专业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就业的形势不乐观,它要求毕业生不止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好能够兼顾一些其他专业的内容。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大学里还学习了AutoCAD课程,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机械设计,那么在日后的招工会上,必定会比只有本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

3.选修课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扩充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下子变得悠闲了许多,学生从两点一线的高中生活进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加上缺少了原有的监督,很容易让学生失去方向,沉迷电子游戏。这时,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比如原创电影欣赏、中国古诗文赏析、动漫电影设计等课程,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也给学生健康的业余生活指引了方向。

二、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及局限性

尽管选修课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各个大学的重视,但是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在开设的过程存在着许多制约,影响着它的发展。

1.人数限制

选修一般都是单班授课,人数受到一定的限制。全校范围内进行选课,经常会出现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想选的课程,最终为了满足学分的要求,随便报选一门课程,混个学分,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2.师源限制

有些教师开设选修课并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是从自己能够开什么课程、开什么课程比较轻松的角度去开设,最终使学生选不到心仪的课程,而为了学分不得不选择这样的课程应付了事。这样无形中助长了老师对选修课程的不重视,从而降低选修课的质量。

3.时间地点限制

高校的选修课为保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选择,一般被安排在学生都没有课程的晚上或双休日,这样会影响老师和学生的正常生活,也经常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冲突,上课逃课现象也比较严重,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慕课(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迅速影响着全球的教育界,它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的简称,即支持大量参与者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通过网络交互完成教学活动的在线课程。2012年,在美国的顶尖大学中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推出自己的慕课平台,随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也宣布加盟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2013年7月,国内12所顶尖高校宣布将联手打造中文“慕课”,至此,慕课运动在中国全面铺开,展开了一场划时代的教育革新。

三、慕课在选修课中运用的优势

1.慕课可以满足大批学生选择一门课程的要求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教学平台,对于参与学习的用户数目没有限制,这就可以满足全校学生对于自己想学课程的选择,不需要再对人数进行限定而使想学的学生由于晚了一步而被迫放弃自己想学的课程。

2.慕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

慕课本身是一种开放式的平台,参与学习的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进行自主学习,它真正实现没有地域、时间的限制,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这样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四、慕课在选修课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慕课平台的建设

慕课建设平台比较复杂,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目前选修课以一个老师为主的模式很难适应MOOC教学方式的要求。

2.评分标准

在线教育管理还不够完善,不能在学分上得到认同,主要是考核方式不能确保真实性,难以避免代考等其他考试不诚信的行为。

3.教学质量的保证

主要采用在线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是否能准时参加学习、是否是本人参加学习不能进行实时监控,仅仅通过考核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会出现高选课率、低通过率或学习效率差的效果。

尽管MOOC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弊端,也面临着许多质疑和猜测,但是这样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必将成为现在教育模式的一种必要的、有效的补充。

大学选修课篇3

1.1、研究对象

对广州医科大学、嘉应学院、昌吉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四川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天津职业师范大学等9所学院专选课的排球大纲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站搜集广州医科大学、嘉应学院、吉昌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厦门理工、四川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天津职业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9所院校大学体育排球选项课大纲,通过期刊网了解排球选项课方面资料。

1.2.2、比较法

对各高校排球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进行等比较分析,发现存在共性与个性问题。

2、研究结果

2.1、排球专选课大纲中教学目标比较

《课程纲要》为大学体育确定的基本目标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之一的排球课教学应该以这些目标为要求,根据各学校的实际进行设计,使排球教学课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9所院校排球大纲从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身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传授排球的基本理论及技战术知识,了解现代排球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现状,掌握排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锻炼习惯和兴趣以及自我评价体质和健康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心健康。但各院校的排球选项课大纲目标表述清晰度不一样,有的学校对目标表述较为简单,只有简单的几句话;有学校教学表述全面与细致,目标的表述明确程度反映出对学校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清晰度,可见课程目标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南京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按照《课程纲要》的要求,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厦门理工学院在社会适应目标中提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勇敢顽强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养成在排球运动中讲文明、重礼仪的风范,发展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及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并有积极进取、公平竞争的意识,提高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部分高校排球专选课教学目标在学生观赏能力、裁判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排球教学目标呈现出的多样化趋势。

2.2 教学内容设置方面

《指导纲要》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各学校在排球课程方面都开设了理论内容、基本技术(准备姿势、传球、扣球、发球、垫球),厦门理工、湖北工业大学等学校除开设理论内容、基本知识外,还开设了身体素质、排球战术、教学比赛等内容。课程方面内容多少的区别主要在于该课程安排教学时数的多少,各院校排球选修课开设时间为1-2学期,每学期都开设了32-36学时,开设周数在16-18周。关于课程开设学期数主要决定于该高校课程设置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总体安排,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排球选项课教学时间为2个学期,内容针对分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层次教授,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特点。目前,选择排球课程的学生数量呈缩减的趋势,一方面由于场地器材方面的不足,不便于学生自学与自练;另一方面排球课程更新力度不大,教学内容安排趣味性较低,不能满足学生兴趣与爱好,只是重视技术的传授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衔接度不够,应把软式排球、沙滩排球等引入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丰富排球的内容体系。

2.3、各院校排球选修课大纲评价方面比较

《课程纲要》中提到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方面在考核评价方面呈现出:考核内容多角度、考核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综合化等特点。各高校排球课程评价内容有所区别:部分院校考核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方面进行评价,但厦门理工、中央民族学院等6所高校采用平时成绩、理论知识考核、身体素质、技术四部分的评价体系,嘉应学院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呈现出评价角度多样化趋势,昌吉学院采取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方式,显示出评价方式多元化趋势,但从评价内容比例来看,各院校重视技术考核所占的比例较大,只重视学生结果性评价,不重视过程性评价。

3、结论与建议

3.1、在教育部《课程纲要》目标的指导下,部分高校课程目标在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方面,不断的进行整合,发展目标呈现多样化趋势。

3.2、各高校由于大学体育排球选修课开设学期以及教学时数不同,教学内容虽有所区别,但许多高校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身体素质、教学比赛等方面,教学内容日以丰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的需求。

3.3、各高校考核的方式虽有区别,但是已呈现出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趋势,但注重技术考核,重视结果性考核的弊端没有明显改变。

大学选修课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革新时期,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无形中变革。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化以使自身的教育体系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大潮。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出,这次变革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受到社会和学科演变的双重制约。从社会制约上看,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素质教育的内涵很多。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身能够将所学知识自我更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信息进行社会效益化和知识再造,使教育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学科内部演变的制约上来看,现在的新兴学科逐渐成为新兴产业的基础,而新兴学科中很多是交叉学科。这就需要受教育者必须开阔眼界,汲取信息。在当前社会中,英语已经不言而喻地成为知识信息传递的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而在英语被设置为必修科目的大学中,增设英语选修课也成趋势。

一、选修课制度的含义

要想让教育朝着量身定制式的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课程的依托就变得尤为重要。选修制度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生活中双管齐下,做到相辅相成。教师一方面尽可能发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承担起塑造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学会怎样选择、学会选择什么,学会为什么选择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兴趣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构筑个性化教育。因此可以说,个性化课程体系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与趋势,是选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容许个人去进行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必修课程的单一性,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在课程价值观上,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二、必修英语课的现状与背景

第一,从教学资料上看,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书本为主。书本是有形的,固定的,学生不可变更的教学材料,这实际上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思维。教科书之上的思维惯性已经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践,往往造成理论性质大于实践性知识,应试能力大于实践能力的被动局面。

其次,很多大专院校近年来为了突出学科群的专业特征,压缩英语课程的比例。很多学校的英语课程从三年压缩到两年,甚至有些学校将英语课程进一步压缩到一年。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想要达到听说读写基本上真正能够付诸社会实践的水平的话,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也并非像专业英语学生那样,能够获得专业英语知识,并且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充足的学习时间。正相反,他们只能将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进行单一的英语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无法得到多元多层面的英语知识。

第三,近年来在各高校中,学生英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明显。不同英语基础,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英语,即便拥有同等的教学软件和硬件,接受英语知识的程度势必会千差万别。因此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身程度的英语学习,而不是互相牵制的一刀切式英语学习。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因此也要在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英语自主学习的个性化一面。

三、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方式及意义

1.外延型选修课。外延型选修课即授课的内容从课本向外延文化做辐射式的扩展。让学生通过对英语语言外延文化环境的了解来增加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具体的课程设置方式可以为文化比较课程和文化概况介绍课程。这种课程以介绍文化为主,其特点是趣味性强,开放性强,课程内容不单一,不枯燥。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可以开阔其眼界,提高其兴趣,增加其动力。

2.模块型选修课。模块型选修课即将英语习得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模块设置成独立的选修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各英语模块的掌握情况来权衡选修不同的英语选修课程。这种选修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对自身英语掌握情况的判断可以具体化,课程本身针对性很强。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来提高英语成绩。

3.提高型选修课。提高型选修课,即由于必修课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对于必修课来说更高难度或层次的英语课程。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对英语的掌握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可以通过此类选修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此类选修课的特点是,使基础好的学生将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尤其对那些希望报考超出必修课难度的英语考试的同学来说,此类选修课将使他们受益匪浅。

四、英语选修课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而且也是应用性、工具性课程。应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样重要。英语不仅仅是门学科,也是一座连接不同思想和传递信息的桥梁。大学英语所教授的知识,不仅是语言知识,而且还有多样的外延知识体系,比如文化方面的知识、文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对比方面的知识等等。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及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则恰恰能够弥补英语学科在仅限于必修课程设置上的缺陷。

首先,设置了大学英语选修课以后,从学术课程上来看,可以使学生对必修课英语中所学的内容有所巩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丰富对英语的了解。在必修课英语中,学生所学的知识由于必修英语课程的学时数限制,使有些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内容迅速消化,更不用提将其巩固。因此大学英语选修课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消化所学知识的缓冲平台。这样,使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或者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巩固所学的知识,温故知新。其次,大学英语选修课也可以为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提供一个扩大知识面的扩容平台。在大学英语必修课中,学生的基础水平由于各种原因总要存在一些差距。而这些差距是在短期之内无法消除的。因此,在均衡教学的现行教育方法中,成绩比较突出的英语学生会渴望获得一些课堂之外的知识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而知识拓展方面的大学英语选修课,比如文化类和文学类选修课,又能够丰富这些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多方位提高自身的英语修为。第三,大学英语的选修课程设置是在单一的英语必修课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突破,并且是在教学理念和手段中找到突破。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实现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在教学方针上也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入手,也可以从激发更大的兴趣入手,起到一个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以上证明,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可以在校方的学规划下使学生能够在个性发展的同时学到英语知识,扩充英语容量,积攒英语底蕴,接触英语文化。还可以使教师改善教学,使其做到大学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相生,还相用”。因此要达到以上要求,仅靠大学英语基础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选修课的开设势在必行。开设并统筹设置英语选修课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亚杰.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15).

[2]周红民.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开办的理据和计划[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5).

[3]袁秀娟.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与科技翻译人才培养[J].考试周刊,2010(18).

大学选修课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有效教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25-0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

一、开展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要“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但最近几年, “高校给大学英语必修课所分配的学分数明显减少,这一趋势在高水平院校尤其明显”[2]。有些大学,学生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可免修部分学分。在此背景下,为了确保英语水平不下降、学习不断线,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就势在必行。

(二)满足不同学生对多元化课程的需求

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目标迥异。有些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如CET-4,CET-6, PETS等;有些为了出国旅游或深造,想了解西方国家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等;有些希望能查阅外文文献,开展学术研究;还有些想去海外工作。按照《课程要求》指示,“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多模块的选修课就成为最佳选择。

(三)大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并不能完全发挥教师的优势。开设选修课则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点燃教学热情,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拓宽专业知识和教学视野。反之选修课的多寡,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等恰恰提供了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机会。教学相长,促进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选修课的现状分析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语选修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其开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教与学、选与修都不是很尽如人意。为了了解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真实看法,笔者对甘肃农业大学的3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发放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6份,经过统计发现以下六大问题。

(一)动机单一,冷热失调

大部分学生选修英语课是为了修学分(54.9%),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比率达到22.4%,基于兴趣和拓宽知识面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9%和8%,部分学生选课依据是教师管理是否严格,如是否点名,是否布置作业,考试是否容易通过等。还会有学生将教师的长相作为选课标准,实属荒谬。绝大部分学生反映,选课时对备选课程了解甚少,只是“望文生义”,这就导致了选修课程“冷热失调”的现象,有些课程爆满,多达两三百人,有些课程却无人问津。

(二)选而不修

笔者从出勤率、上课所做事情、是否记笔记、是否有课本四个维度考察了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实际到课人数是衡量高校选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调查可知:只有64%的学生能保证60%―80%的出勤率;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只占23%,玩手机电脑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6%;50%的学生上课都不记笔记, 经常记笔记的只占到11%;65%的学生都没有课本或任何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这均说明大多数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信奉“只选不修,蒙混过关”的原则。

(三)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选修课主要采用考试或者考查(开卷考试、撰写论文、评价体会、课堂展示等)两种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某学期开设的15门英语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予以调查, 结果发现:只有13%的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其他87%均为不同形式的考查课。这样的考核方式都流于形式,完全无视学习过程,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收效甚微

教学总是要有所收获的,笔者对问卷中与教学效果相关的题目数据进行整理,最后发现:1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相关技能略有提高,如写作能力;14%的学生通过教师所述开阔了视野; 55%的学生认为所修课程没有带来任何收获,甚至有学生都不记得所修课程名称和任课教师姓名。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之后,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没有理由依然乐观的。

(五)课程设置随意

大部分教师在开设选修课时主要基于自己的兴趣,未对学生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所在学校在2010―2014年曾开设25门选修课程,如新闻英语视听说、歌曲翻译赏析、大学英语写作、莎士比亚作品与电影、中国文化外宣、跨文化交际技巧、旅游英语、英语演讲艺术、英文圣经故事赏析等。笔者以《课程要求》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语言文化类课程所占比重最高,达到44%,这或许是受到“外语教学的本质是文化教学”理念的影响,语言技能类课程排在第二,占到36%,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分别占4%和16%。另外,所有选修课对学生年级和水平都未做出要求,因此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六)教学模式单一

所有英语选修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无论班级大小,课堂形式均局限于“教师一言堂,学生沉睡听”的状态,这种封闭的、僵化的满堂灌输的教学范式无法满足学生锻炼和提升自己能力的需求。

上述诸种问题成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绊脚石。因此,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有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以美国的默塞尔(Mursell)和英国学者基里亚科(Kyriacou)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3]。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者陈晓端等借用效果、效率和效益等经济学概念阐释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4]。2.崔允t等学者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方面来分析,前者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后者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5]。

3.宋秋前、高慎英等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

学。他们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6-7]。4.龙宝新等从概念重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剖析,认为,表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中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和主动调适;深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著追求和永恒超越,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8]。

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莫衷一是,笔者借鉴宋秋前学者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规范教学管理。学校可以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优秀的、有余力的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增设有趣的、实用的选修课程,如实用英语口语、口译、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文秘英语、学术英语、考研英语等,尽可能丰富课程设置, 激发学生选课兴趣。选课前,相关部门可以公布任课教师的资历、教学特色、课程介绍、课程大纲以及考核方式,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需求或者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而非“被选”。

2.提升教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升教师素质可从根本上改善高校英语选修课的现状。学校需通过多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如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以开阔教师视野, 拓宽教学思路。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活动。学校管理部门可制定比较详细的、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较大程度地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动机,让教师素质、人格魅力此类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3.健全考核方式。严格考试制度, 采用终结性和形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尤其加强过程性评估。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经验分享、模仿、小型比赛等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斗志。健全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4.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分析自身兴趣,结合就业需求和终身发展需求理性地选修课程。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实现学习的效益。

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是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规范的教学管理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人才竞争;不断优化的多模块多层次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大学英语教学的“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2]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

界,2009,(4).

[3]Kyriacou C.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M].

Basil Blackwell Ltd,1986.

[4]陈晓端等.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5]崔允t.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

2001,(6).

[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

2007,(1).

[7]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

社,2004:13.

大学选修课篇6

提起《名侦探柯南》,相信会引来众多粉丝尖叫,从海外归来的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徐海副教授也是一名资深的“柯南粉”。因为对柯南极度着迷,他开设了一门名为《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的选修课。据徐老师介绍,目前这门课初步定下来有20章的内容,通过收集《名侦探柯南》动画片中出现的一些化学元素,如毒素、酒、茶水、花粉等,讲解其中的化学原理。“比如氰化钾。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毒性究竟有多强?动漫中利用氰化钾杀人即可致死的情况是否合理?”

把枯燥的化学知识和热门的动画片联系起来,如此发散性思维的讲课方式,让不少非化学专业的学生都沉浸其中。“柯南粉”们尤为激动:“赶紧去选啊,再不选来不及了!” “教务系统伤不起,学校网速伤不起,选课时还在上专业课的孩子伤不起。作为一个没有秒到这门选修课的柯南粉,我很伤心。”看来,这选课的阵势堪比春运抢火车票啊!

最解密――哈利・波特与遗传学

无独有偶,那边中南大学用柯南大做文章,这边中山大学用哈利・波特做引子。选课系统显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为1学分,“容量”是“100名血色汉纳根”(指所招的学生数量),而在“选课学生要求”一栏中,则赫然写着“对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感兴趣”。任课教师陈素琴老师笑称上这堂课必须得是"哈迷",当然自己也不例外。

遗传学这门课通常是比较枯燥的,但陈素琴老师通过吸取国外科学家以《哈利・波特》为模本来研究医学、生物学的经验,结合《哈利・波特》书和电影里的故事来教授遗传学的知识点,令课堂瞬间妙趣横生起来。“比如《哈利・波特》里关于宠物猫的各种颜色、各种肤色,再比如说里面提到的肥胖,我们遗传学术语称之为表形。学生对这种表形产生兴趣之后,就可以开始探讨遗传基础,也就是这种表形背后的遗传本质了。”

“潮”课一出,谁与争锋!经常有学生在微博上感叹没有选上该课,其他学院的学生更是四处打听上课地点,打算“蹭课”去。

最恐怖――“画坟墓”

一听课名就已经毛骨悚然,要画自然要了解,或者见过,难道要学生去墓地走一圈?这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

其实,“画坟墓”只是它的俗称,该课的本名是《传统聚落的评析与测绘》,是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许飞进老师开设的一门特色选修课。这门课主要讲述全国各地历史名城、古镇、古村落和古建筑的特点,因着许老师时不时要求学生设计墓地而被戏称为“画坟墓”课。但许老师却是用心良苦,他看到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整天沉迷电脑游戏,很是痛心,于是决定通过“画坟墓”的方式让他们设计墓地来了解生命和时间的意义。可墓地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设计出来的,学生首先要了解墓地主人的生平事迹,琢磨其性格癖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许老师还经常抽时间带学生一起外出调研。想想,荒山野岭,冷风凄凄,一座孤坟,还真是的慌啊!

最热闹――舞龙课

逢年过节的民间舞龙舞狮让很多人觉得很热闹,过去,舞龙有专门的队伍,而现在,这在大学中已经变成了一门体育选修课,北京体育大学便是较早开设这门选修课的学校。

舞龙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运动。舞的龙一般长18米,每隔2米由一人持“把”,还有一人拿着“龙珠”,还要变“花样”,要求都比较高。而一个龙头就重达3公斤,非常考验学生的体力和耐力。因此,舞龙是一项团队运动,运动强度大,对身体、耐力、协调性要求很高。学生在选修这门课时,要基本掌握舞龙的动作和技能。

这门课以实践为主,在北京体育大学的选修课上,学生们举着龙头、龙身、龙尾,要不停地练习步伐配合、动作姿势,老师则在旁边指导。一个配合不好,尾巴就会甩到地上,达不到活灵活现的效果。一堂课下来,常常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过,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还是觉得这是个有趣的课程。

最刺激――真人CS拓展训练

经典射击游戏“CS”曾风靡一时,户外活动真人版也遍地开花,而开设《真人CS拓展训练》选修课,并设置真人 CS训练馆的高校,西南交通大学还是国内第一家。

大学选修课篇7

【论文摘要】 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

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 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2):180-184.

[2]周雨青. 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2): 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 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4(4): 95-97.

大学选修课篇8

    近几年学生从小学至中学阶段由于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的忽视甚至缺失,导致学生的体质每况愈下,在大学体育课中时有出现运动损伤,甚至是运动休克、运动猝死。足球运动本身是一项相对身体对抗激烈和消耗体力的运动,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运动损伤,如何避免运动损伤或将运动损伤降到最低,使学生能够在足球课中更为健康的体会足球的快乐,合理充分的准备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足球选修课中的准备活动的形式、强度、监控等提出一些建议,以供足球教师在教学中做为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华中师范大学足球选修课学生97名(包括俱乐部形式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三、讨论与分析

    (一) 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准备活动犹如一首乐曲的“前奏”,虽然不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但是对于乐曲高潮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准备活动对于学生身体机能的激发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有效的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力量、速度、柔韧、灵敏,以及心理状态迅速的进入训练和比赛状态。准备活动可以使机体温度上升,提高体内酶的活性;准备活动可使肌肉粘滞下降,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速度,增加肌力;准备活动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准备活动对于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迅速进入状态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二)准备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及形式

    准备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上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安排。一般分为无球准备活动和有球准备活动。无球准备活动包括原地的肢体活动和运动行进中的肢体活动,即身体各个肌肉、关节和韧带在相对静止状态和运动行进状态下进行活动。有球准备活动分为基本技术练习和比赛游戏模拟练习,我们可以根据足球的某个技术或某几个技术(如传球、颠球、射门等)安排活动,通过这样的练习安排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进行一场小型的比赛或者是带有趣味性的游戏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准备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下肢协调性和灵敏的辅助练习,可以大大提高足球教学的效率。

    (三) 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

    静力性拉伸运动是人体利用自身力量或借助外力,进行静态的肌肉拉伸,使人体各肌肉群得到充分伸展,以达到适应各种运动或放松机体、缓解疲劳,减少运动损伤的目的的准备活动。许多教师和教练员通过自己的智慧编排了许多符合足球特点的足球静止拉伸操,形式多样,动作各异,但是其主要和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肢体的拉伸和牵引使头部、肩部、腰部、下肢、脚的肌肉、关节、韧带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行进准备活动中,可以根据足球比赛中的动作片段编排,使这部分的准备活动明显的有别于其他运动的准备活动,比如在跑动中跳起头球的动作,跑动中大腿外展停高空球的动作,运球中假动作摆脱的动作,无球跑动中防守的动作等等,这些动作具有鲜明的足球“烙印”,有趣而又符合足球运动的要求。在有球的准备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颠球练习,传球练习,运球练习,射门练习,头球练习来唤起机体进入足球运动的状态。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范围的传球抢截游戏,背人踢球比赛,“手球”比赛等形式来作为准备活动。以比赛和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准备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起到了热身作用,还对学生的心理调节有很好的帮助。

    (四)准备活动的负荷强度和监控

    一节大学足球选修课2个学时90分钟,准备活动一般在15分钟到25分钟,时间太短,学生起不到充分活动热身的效果,时间太长会影响整节课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所以在准备活动内容上的安排必须合理适量,恰到好处。

    四、结论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足球教学中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合理适当的安排准备活动,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足球学习。

    (二)合理的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内容安排上面面俱到,组织形式上不拘一格。

大学选修课篇9

〔中图分类号〕 H3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56―01

一、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规定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这一规定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或课程类型,而要实施“选修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就必须对这一规定进行修订。

从办学定位、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生源质量、教学效果、课程改革和英语语言的实际效用来看,将西部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为选修课势在必行。然而,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大学英语课程能否改为选修课关键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如果教育部不能认真面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现状,不能主动地对大学英语课程类型及相关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做出调整,或不能给各高校以更多的办学自,“选修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因为,在涉及教育政策调整的问题上,没有多少高校甘冒风险进行尝试,绝大部分高校在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示之前,都会选择或是保持现状,或是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做出微调,而不会对课程的性质或类型做出大的改变。如此一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会继续存在,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也会继续存在下去。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选修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相关政策的调整能否到位。

二、“选修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施

(一)开课时段

大学英语I可实行必修或选修,大学英语II至IV全部按选修课程开设。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在本科一、二年级分四段或四学期开设,四个段或四个学期对应的课程名称分别为大学英语I、大学英语II、大学英语III和大学英语IV。根据惯例各高校需要在每学期期末前对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提前做出安排,而选修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才能确定选课的人数。为了避免对新学期的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同时也为了给教师更多的时问,对新学期所要担任的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大学英语I定为必修课比较妥当。

大学英语I也可实行选修,因为许多学校会为新入学的学生安排2至3周的入学教育和军训,学校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组织新生选课,并根据选课的结果就新生的大学英语课程I的教学工作尽快做出具体的安排。

在接下来的三个学期里,由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出选择,学校也有充足的时间对教学工作做出安排。因此,大学英语II至IV实行选修。

(二)选课原则

选课自由是选修课的特征,也是选课的原则。选学大学英语I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选修接下来的II、III和(或)IV,没有选学大学英语I也不意味着学生就不能选学II、III或IV。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选课自,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选还是不选,多选还是少选。为了便于教学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应该事先向学生说明,一旦课程选定,课程教学的中途或学期中间一般不得再做变动。

(三)学分设定

大学英语课程的四个段分别对应4个学分,总学分为16分。学生按要求修完自己所选的课程,经考核合格后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为了保证没选或少选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有机会修满所需的学分,学校需要在推出大学英语课程选修制度的同时,为这部分学生开设与大学英语课程总学分相同的其他选修课程,课程的门类和每门课程的学分视情况而定。

(四)学业成绩测试

大学英语课程实行选修后,课程的考核以学业成绩测试为主。废除学生必须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及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获得学位或毕业资格条件的规定。是否参加此项考试由学生自主决定,成绩高低不给学生造成任何影响。

(五)教学条件

大学英语变为选修课后,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转而选学其他课程,使选学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人数下降。在教师人数不变、教学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学生人数的减少可以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创造较为理想的条件。

三、结语

大学选修课篇10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选修;素质观微

音乐是艺术,她那优美的音响在运动中冶炼着高尚人生,宏扬着“真、善、美”的人类世界;音乐是文化,她那迷人形态载体传播着社会的“人文”(民族历史、地理风俗、、启蒙精神);音乐是科学,她所使用的表现材料和组织手段就是物理世界与数的逻辑(音、音律、和声、复调、曲式)。大学生选修音乐是其专业学习的综合性积蓄与上升,它溶艺术、文化、科学为一体,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的社会作用[1]

1、音乐的认识作用

音乐通过独特的音响语言,像诗歌、绘画、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一样,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从音乐作品中,人们可以认识到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性格鲜明多样的人物形象,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我们听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仿佛看到了美妙轻盈的多瑙河水在我们面前婉转流淌;唱起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心中会感受到人民群众旧世界,不甘做奴隶的激情和力量;听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感受到中华民族崇高的性格和伟大的抱负。音乐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并不是人人都能随时感受到的,但通过音乐艺术的再现,却使这一不可能变为事实,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帮助人认识现实的作用。

2、 音乐的教育作用: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反映了丰富的、生动的现实生活形象,同时它还表现了音乐家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

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人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音乐家把他对人、对生活所持的观点和感受,凝聚在音乐作品中,往往能够发挥教育群众,感召群众和动员群众的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也表现在音乐作品能够积极推动生活和时代的发展。在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的鼓舞下,很革命者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积极投身于变革社会的革命运动,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从优秀的音乐中汲取战斗的力量。

3、 音乐的审美作用

美是艺术的核心,也是音乐的核心,没有美,就没有音乐。音乐之美是通过清晰的旋律、灵巧的节奏、丰富的音色、多变的力度以及和声、复调、曲式、管弦乐法等来表现的,不管是反映重大题材的交响乐及大型合唱,还是坚定有力的进行曲,豪迈的颂歌,欢庆曲、抒情曲、儿歌,以及轻快、活泼、柔和、亲切、谐调、充满活力、喜悦的轻音乐等,只要是反映有意义的以生活为根据并具有尽可能完善形式的音乐,都应该是美的。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激发人们情感的一种艺术,它通过耳朵,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唤起视觉的联系和想象的表现,以独特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音乐奇妙的混合,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音乐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一、 音乐选修课整体域面的学习

1、大学音乐选修课是一个“音乐艺术整体系统”的学习域面。它主要包括歌曲、器乐、音乐欣赏、乐理与视唱练耳等内容。综合内容有机施教,使大学生在音乐艺术美的滋润中,得到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劳作技能及专业学习“加氧”之整体提高。

2、学校音乐课有长期、美好的“乐歌”传统(现在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歌唱时有教研上的处理),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习茁壮成长。本世纪初,学生唱着“学堂乐歌,崇尚科学、健身强国;30年代的《毕业歌》,开阔激昂,奋进向上,感召起青少年学生走向救亡战场;50年代的《歌唱祖国》,朝气蓬勃,豪迈深情,新时代的向上精神洋溢在学生们的歌潮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出了“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的欢歌笑语,明快刚劲的音乐更表达了青少年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崇高理想及积极行为。学校歌声振奋了时代精神,激励了进步热情,学生在有感情地歌唱中,受到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和教育,陶冶高尚的情操,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此德育与美育的基础上,歌曲内容的声乐化教学,更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自然端正、艺术化的歌唱姿势,能使学生逐渐养成”站如松、坐如钟“的优良习惯。“脑有所思、心有所动、面有其神”的歌唱状态,能养成演讲者般的语言亲切感与感召力。歌唱中正确的胸腹式呼吸,锻炼横膈膜的灵活性,避免了胸、颈肋的紧张,增强了肺活量,促进了呼吸器官的良好发展。不仅益于歌唱,更有利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歌唱发声,(气息支持上的音的高位置及谐美的腔体共鸣)和字正腔圆的歌唱追求,强化了人类语言的音乐美感特性,美好、持久的语言人声对各行业的文化人士实为终生自豪的“乐钟”。科学与和谐的齐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铸就着学生们均衡且具凝聚力的群体意识。

二、 音乐选修课开启智慧的学习

1、 器乐(二胡、键盘乐器)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其获得了技能并领悟音乐艺术的表情达意之妙语,同时又开启学生的智慧。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在音乐音响的起伏中,学生的身体在动,大脑思维在动,在此同步运动的艺术活动状态中,全身心得到协调,提高了智力活动的效应。演奏乐器双手十指的灵活运用,对“数学脑”(大脑的左半球)和“模拟脑”(大脑的右半球)是一个同步训练的过程,它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语言、数学、分析)和形象思维(图形、形象、信息、环境)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日后从事专业学习深造及事业造就辅下良好的素质基础[2]。俄国作曲家鲍罗廷是一位有重大科学成就的化学教授;爱因思坦会演奏小提琴和钢琴,他视音乐为自己科学事业的引路人;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翼式飞机的就是一位对音、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是位乐评人;托尔斯泰曰“我喜欢音乐胜过其他一切艺术”,他喜欢弹钢琴,并写过圆舞曲;印度的文学家泰戈尔写有二千多首歌曲,印度的国歌就是他作词并谱曲。我国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钱伟长等对音乐都有研究。钱学森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约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所以,美育不是其他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是有其独立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对人情感的陶冶、品德的升华上,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而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源源不绝的音乐美孕育出中外英才,绿化着人类的地球村。

2、 音乐欣赏学习:通过欣赏教学,学生鉴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扩大了音乐视野,从中获得广泛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中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风貌等)。在有举趣的欣赏或演唱乐曲活动中,人的精神、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音乐还能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它能够捕捉信息,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音乐亦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音乐中的音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因此,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音乐欣赏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的素质教育活动。而今,时代的发展,教育使命的强化,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把音乐教育推进新世纪的门槛。在大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贴入音乐作品,要学习优秀作曲家积极乐观的成功人生,要了解有关作品的时代、乐派、民族、题材及体裁风格,涉及政治、文学、哲学、地理、自然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知识。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前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从音乐实践的总体来看,音乐欣赏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听乐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化了心理情绪和精神理念的积极活跃与趋于崇高;优秀作品的音乐内容(形象与标题性情景)锻炼了学生的视听觉,发展了联想与想象能力。音乐心理学表明:音乐欣赏能发展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有助于“顿悟”的灵感的形成。而“顿悟和灵感”正是科学上发现与发明创造的有力素质因素。

3、视唱练耳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阅读与听觉能力,在视唱练耳中,既要求对学生对乐谱的音符、歌词、力度、表情记号等能做到“一目数行”的关注,同时又要用自我判断分析来调整歌唱,这种音乐表现中的准确性与优美性,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耳聪目明,模唱与听记曲调(或节奏)实为训练人的记忆力,惊人的记忆正是人生学习并走向成功的基础保证[3]。

4、大学音乐课中的乐理学习:应该与音乐实践(唱歌、视唱、练耳、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等)同步进展,采取“通过音乐教音乐,通过音乐学音乐”的现想途径,使学生感悟音乐艺术中理性与感性的情感内容,积累音乐经验,印证音乐理论知识,使心灵中的音乐灵魂长腾。音乐的节拍节奏能与心脏律动建立谐美的艺术脉情;作品的调性与音乐色彩关系的理解,能训练学生的联觉与想象;五线谱中的“音位”与音高构唱,能训练学生的艺术机构想和设计能力;乐音与噪音的理解与听悟,能唤起学生处理矛盾的自省方法;复调织体有助于提高“多向型”思维的社会能力。

三、 音乐选修与素质观微

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二十一世纪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地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音乐教育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社会重大的变革,有所突破和挖掘,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当前音乐是纷繁的,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这广阔的音乐海洋。音乐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体现着创造性思维,如歌曲的演唱,要通过对歌词的、歌曲创作背景的理解,力度、速度的控制及诸多方面的了解等,方能将一首歌曲演唱好;学写旋律,如“同尾变头”要求创作一段旋律,首先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同尾变头的写作方法,然后给学生举例,唱几遍,学生马上明白,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创作。那写作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展的过程。

在大学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大学音乐选修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结语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带的作用。如:“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良好审美情趣的培养,文明习惯以及优秀民族精神气质的养成,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想象力、创造热情和创造力等” [5]。

音乐选修课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是一般艺术讲座和艺术活动所难做到的。只有系统的、全面的课程,才能更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鉴赏能力,才能更大持发挥其思想教育作用。美育是提高未来人民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美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提高艺术素养和对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同时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一个出色的科学人才,应当具有科学和艺术两方面的素质。17世纪的一位著名作家写道:“音乐能遍所有年龄的人,并适合所有的国家,既适于悲恋,也适于欢愉,无论对最庄严的行为还是当人们无所事事的时候,它都会使人活得体面。”[6]在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特别是在智育中既要重视知识吸收、又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的教育能使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得到提高,当代大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学习音乐是需要的,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音乐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音乐[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P9――P11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P229――233

[3] 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P234――235

[4]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P183

[5]张肖虎,音乐教育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P103

[6] 迈克尔・L・马克 ,当代音乐教育[M]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