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上调十篇

时间:2023-04-09 19:49:50

电价上调篇1

李荣融说,今年上半年中央的电力企业全部亏损。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煤电价格的扭曲,“我想这个价格随着价格体制改革会逐步得到解决。”他透露,国务院有专门小组正在研究油价跟电价的改革。

李荣融称,但是尽管亏损,央企所肩负的责任要求它们必须把电发好,保证供电。但是发电行业跟石油行业不一样,能力有限,全国的发电量中央企只占40%。同时,李荣融称鼓励中央电力企业搞煤电联营,“现在它们的子公司中大概10%左右的企业不亏损,不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煤电联营。”

业内人士估算在电价涨幅为10%、成品油涨幅为20%的情况下,所有部门的成本增加2.5%。

同时,市场人士分析预计年内还将有一次成品油价及电价的调整,电价调整幅度不低于6月。目前,由于电力价格受到管制,无法跟随煤炭价格上涨作出相应调整,电荒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差别电价

数据显示,6月份,两大电网的最高负荷分别同比增加28%和52% ,显示出峰值需求依然强劲。华北、华东和南方地区累计占全国发电量的66%,6月份发电量增速下降较其他地区更快。与此同时,这些地区因电煤短缺造成电力供应紧张,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

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已《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促进节油节电的价格调整,对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电石、烧硷、水泥、黄磷、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取消地方自行出台高耗能企业电价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规定程序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提高实施标准。

一名电力专家透露,此次的差别电价政策与2006不同的是,首次把差别电价范围方权力扩大至地方。

不过,正如家电监会一负责人表示,差别电价政策基本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他举例说,在西部一些省份,全省的用电量可能就主要就在少数的高耗能产业。他同时表示,目前电监会正对各地差别电价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最快这个月相关具体报告。”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电力行业尤其是火电企业面临燃料价格上涨、上网电价管制以及财务费用不断增加等三重压力,不仅吞噬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损害了发电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为持续发电带来负面影响。

据统计,目前已有39 家电力上市公司公布了2008年中期业绩预告,其中8 家中期业绩预盈预增、9 家业绩预降、22 家业绩预亏,亏损面高达56%。在中期业绩预降预亏的31 家公司中,火电企业的数量高达27家。由此可见火电企业在高成本的压力下,经营状况严峻。

业内专家认为,尽管中央允许差别电价收入缴地方国库,此次又把差别电价范围扩大权力交到地方,但是,高耗能行业带来的财政收入更诱人。当中,不少淘汰类和限制类的企业都是地方经济支柱,令差别电价不能落实。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等压力,并无动力对高能耗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故此次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能否起到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电力机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人士透露,国家正酝酿再次上调电价,不过该人士表示,同样迫切的是实施电价的市场化改革,而不应反过来倒逼煤价退回计划经济。据悉,中电联五月下旬至七月上旬派出的调研组到黑龙江、江苏、浙江、广东四个省份的10多家热电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束后回到北京。他们将向有关部门提交调研报告,反映热电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提出政策建议。

根据中电联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约80%的发电量来自于火电企业,电煤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火电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秦皇岛港的山西大同优混煤6 月30 日的平仓价已经达到965 元/吨,较今年年初的价格相比,涨幅达到74%。在电煤价格的持续飙升以及上网电价未相应调整的共同作用下,“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愈演愈烈,这也是导致今年夏季电荒的根本原因。

业内专家分析,由于火电企业现金流趋紧,电厂缺煤停机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今年6 月单月火电发电量增幅自04 年以来为最低,仅同比增长6.8%。此外,水电发电量受四川省地震灾害的影响增长幅度也有所下降。在今年夏季火电及水电发电量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下,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已成定局。

业内人士分析说,从目前来看,水电企业的电价提升优势较为突出。因为电价提升的趋势较为确定,火电企业在近一年来受到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业绩已出现亏损的态势,这必然会推动着电价的上调。从以往经验来看,水电电价有望搭顺风车,第三次煤电联动也不例外。此外,相对于火电来说,水电电价偏低。目前,水电上网电价一般在0.24元/千瓦时,而火电则大多在0.35元/千瓦时,在国家鼓励节能环保以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大政策背景下,不排除水电电价进一步上升的可能,这将推动水电企业净利润预期大幅提升。

电价上调篇2

新能源上网电价下调的靴子正式落地,行业新一轮洗牌来临。

近日,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了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和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从2017年1月1日和2018年1月1日开始下调,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和海上风电标杆电价不作调整。

《通知》还首次明确了今后光伏标杆上网电价根据成本变化,每年调整一次。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调价能够合理引导新能源向负荷集中地区投资、缓解补贴资金缺口、按预期实现平价上网,同时引导风电、光伏加速洗牌,实现优胜劣汰。

光伏再整合来临

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受上网电价等政策调整,曾爆发了一轮又一轮“抢装潮”,使产业发展出现明显的峰谷特征。抢装在拉动光伏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政策研究部主管彭澎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此次调整与上一轮光伏上网调整明显的区别是,将“2016年以前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改为了“2017年以前备案并纳入2016年财政补贴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有效避免了“抢装潮”,使光伏产业实现平稳发展。

抢装虽受到抑制,但业内人士预计这次电价下调将成为光伏市场一次大洗牌的开端。根据《通知》,2017年光伏上网电价Ⅰ类、Ⅱ类、Ⅲ类资源区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65元、0.75元、0.85元,比2016年分别下调0.15元、0.13元、0.13元,降幅创历史新高。

本次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下调后,虽价格高于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9月对行业征求意见时所列电价,但仍与业内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曾建议,2017年光伏Ⅰ类、Ⅱ类、Ⅲ类资源区分别执行每千瓦时0.7元、0.8元、0.9元的标杆上网电价。这一价格被认为是绝大多数企业能够接受的价格,但最终并未被决策部门采纳。

光伏上网电价下调,直接影响光伏发电企业的利益,且会随着产业链迅速传导。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电站投资商表示,电价下调后,当前成本已经无法满足电站开发企业既定投资回报率,开发商投资积极性会下降,最终会传导到制造端,影响最大的将是光伏组件制造厂商。

Wind数据显示,在2016年上半年抢装过后,光伏组件的价格已经下跌超过20%。更为严峻的是,未来大型电站项目也将通过竞争来确定上网电价,这意味着电站开发企业实际上网电价可能比标杆上网电价更低。

截至2016年底,工信部公告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光伏制造企业多达215家。业内人士表示,本轮电价下调后,规模小、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弱的企业首先受到影响,并可能最终被淘汰出局。

保利协鑫副总裁吕锦标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本轮调价将加快光伏平价上网进程,会引导制造业优胜劣汰,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风电再迎抢装潮

与光伏相反,风电行业可能会掀起一轮新的抢装潮。

根据《通知》,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执行,Ⅰ类、Ⅱ类、Ⅲ、Ⅳ类资源区新核准建设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40元、0.45元、0.49元、0.57元,比2016-2017年执行电价每千瓦时降低7分、5分、5分、3分。

多位受访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当前中国风电市场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行业前10名企业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虽然本次风电上网电价下调在预料之中,但是风电运营商必将在电价下调之前安装更多的项目。“抢装”过后,风电行业同样面临新一轮洗牌。预计将加快设备制造行业的整合,部分中小企业同样面临在新一轮洗牌中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在2015年,中国风电行业已经历了一轮抢装。当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297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

在抢装过后,2016年风电装机迅速下滑。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774万千瓦,同比减少了142万千瓦。国内风电装备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率从2015年76.4%断崖式下跌至1.56%。有新增装机的风电整机厂商由2010年的上百家降低到现在的26家。

而中国风能协会名誉理事长施鹏飞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相对于国际风电市场,中国26家风电整机厂商的数量依然庞大,有进一步整合的必要。

除了电价调整外,“十三五”风电发展规模导向也使中国风电制造企业面临挤压。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12月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新增风电装机约8000万千瓦,风电年度新增装机下降已成为必然。

电价上调篇3

两种线上下关系模式:

“避免冲突”VS“深度整合”

据笔者观察,“垂直电商”的线上和线下关系可分为“避免冲突”和“深度整合”两种模式,如罗莱家纺、爱慕、博洋家纺、达芙妮、猫人内衣等选择了品牌有别、产品有别、价格有别的“避免冲突”模式,而美邦服饰、锦江电商、麦德龙电商选择了“深度整合”模式。

笔者认为,尽管“避免冲突”好入门, 但未来潜力有限; 而“深度整合”虽入门难, 但一旦成功发展潜力无限。“深度整合”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内部纷争、战略摇摆、节奏混乱上。比如,2011年8月,美邦服饰高层公开表示,未来5-10年,美邦整个企业要从一个传统裁缝变成一个互联网裁缝, 即其目标不只是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而是希望采取传统门店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模式,在理念、文化、管理流程、供应链及整个机制上都应该是互联网的载体。但仅一个月后,美邦服饰就发公告称,考虑到盈利难以保障,决定停止进行电子商务业务,将其转给大股东打理。美邦的此次战略因摇摆不定而终结。

另外一个正在路上的“深度整合”实践者——锦江电商,目前除了履行电商职能外,还担负着锦江国际集团的网络营销、会员管理、客户服务、数据集成、决策参考、IT支持、创新成长等全业务支撑职能。由于高层决策的倾斜力度相当大,笔者预测,锦江电商的“深度整合”应该比较顺利。

垂直电商的争霸机会:

“统一商务价值链”

“垂直电商”的“深度整合”之路前景如何,需要从“统一商务”入手分析。到底何为“统一商务”?笔者认为,依据电商未来发展趋势,网络电商和垂直电商之间一定是取长补短和相互融合的关系,而终极发展业态就是“统一商务”。在“统一商务”时代最终到来之时,传统零售业态的某些有价值的经营策略,比如会员制折扣、团购促销等电商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应用等将得到保留,并最终融入到“统一商务”的运营体系中。关于“统一商务”到底如何定义,笔者不能十分肯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即无论“统一商务”具体如何定义,都有必要先弄清楚其价值链到底包含多少个环节?如果能马上设计出一个细分到不能再细分的价值链最好。关于价值链,之前笔者曾提出“电商价值链”包含采购(成本)、仓储(周转)、物流(速度)、品牌(价值)、客户(体验)、市场(覆盖)这6个环节。但是对于“统一商务价值链”而言,这样价值链定义略显粗糙而精细不足。俗话说”魔鬼在细节”,环节切分越细,就越有可能找到运营层面的着力点,内部纷争、战略摇摆、节奏混乱等问题才可能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统一商务价值链”需要有更为精细化的环节细分。

案例:

解析麦德龙电商的“统一商务价值链”

以麦德龙电商为例,2011年10月,麦德龙中国新总裁何哲伟把加快门店拓展、试点零售商支持计划以及电子商务作为拉动麦德龙在华业务的“三驾马车”,从排列顺序来看,麦德龙中国的战略重点是加快销售网络扩张速度,电商尽管重要但非重点。2012年5月初,麦德龙电商平台正式上线,从一些公开信息看,笔者认为麦德龙电商采取了三大策略:

第一,麦德龙电商的客户策略是简单的“客户延伸”,具体来说,麦德龙电商要抓的是两类客户:门店覆盖不到的客户;过去接触过麦德龙门店留有联系方式,但随着网购比重增加即将或正在流失的客户。

第二,麦德龙电商对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采取不同的仓储配送策略,比如在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门店专门划出了近1000平方米的面积用作单独的电子商务仓储区,有专门的电商配送队伍;而在订单少的中小城市,门店将全部承担仓储任务,并在接到电商转来的订单后,门店负责派人配送。

第三,麦德龙电商的协作策略是“(线上与线下)两盘棋捏在一起看”,这需要对门店的考核机制进行创新,并对电商和门店的共同激励机制进行落实。

从上面的信息判断,麦德龙电商将长期依附于门店体系,从“统一商务价值链”的角度看,麦德龙电商的“统一商务价值链”(采取比较规范的‘{环节(着力点)}’的描述方式)笔者建议是:电商推广(Baidu/google、门户广告位、eDM/DM、CPS联盟等) 电商导入(麦德龙线上商城、Tmall旗舰店等) 分单(分流一部分订单给门店) 电商确单 电商收款 电商配送电商预仓储(预先备货) 统一仓储 电商预采购(预先提出采购申请) 统一采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有必要增加某些带“预”字的环节,以平衡线上和线下对节奏和速度的不同要求;某些带“电商”的环节必须做到高度独立;“分单”是个竞争环节, 建议采取三级监督制。基本原则是门店向电商按内部结算价买订单,除了加强越来越细化的约定,还要至少做到操作层、管理层、最高层三级关注。

垂直电商败因推测:线上线下竞争太多

电价上调篇4

连续多日以来,多家媒体相继对电价改革进行了报道,并称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已于日前提出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电价改革的文件,该文件刚刚结束内部征求意见的程序,有望于近期出台。 盘亘多年的电价市场化是否最终水落石出?困扰煤电企业 的“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是否就此结束了?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电监会提出的加快推进电价改革的文件目前已结束内部征求意见的程序,也有望于近期出台。该政策可能提出竞价上网、加快核定输配电价、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的新的上网电价机制,将改变目前上网电价行政主导的现状。 事实上,电价改革已经酝酿许久,但推进屡遭阻力,两次煤电联动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电力行业呼唤一场全局性的根本变革。分析人士表示,此次电价调整的政策初衷表面看是为调节东西部地区的电力行业盈利差异,但长远来看,带有计划性的电价调整实际是为市场化电价改革铺平道路。 行业盈利“分化”带来调价冲动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火电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72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216亿元),但在电力行业整体复苏的同时,不同区域的火电盈利状况差异巨大,“东富西贫”的鸿沟明显,地域性上网电价与煤价波动幅度偏差大,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此次电价调整暂定对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东部省份的上网电价小幅下调,而对甘肃、陕西等中西部省份的上网电价小幅上调,以缓解目前电力行业盈利能力的区域性“贫富差距”。 已披露的上市公司三季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火电盈利同比、环比大幅增长,其中,深南电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6倍,宝新能源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倍,在沿海地区电厂分布较多的华能国际三季度净利润增长195%。 此外,闽东电力、涪陵电力、华电国际在内的多家东南沿海地区的电力企业也受益于煤价、海运费下行。而从业绩预报看,山西、甘肃等坑口电厂仍然盈利较低或亏损,如漳泽电力、吉电股份、西昌电力三季度净利润依旧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造成电力企业东西分化的原因主要是电量增速的不均衡。受累经济危机,全国发电量在去年底今年初触底反弹,相比中西部内陆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电量水平呈现恢复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此外,海运费的大幅下降也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电厂更多的盈利空间。 华电国际有关人士表示,此次对局部省份的上网电价进行调整,是为了修正去年“齐步走”式的上调电价带来的区域性不均衡。分析人士认为,自去年底以来,各地煤价涨跌幅度迥异,“一刀切”式的电价上调存在不公,此次结构性有升有降的调价试图予以消除,但能否达到预期,还要看具体调价的区域和幅度如何确定。 目前东西部上网电价的调整幅度尚未公布,眼下披露的三季报对电力企业来说只能代表过去,而资本市场对行业四季度及明年的预期也暂时处于观望状态。 2008年,国家发改委分别于7月1日和8月20日两次上调上网电价,其中上网电价平均提高了4.14分/千瓦时,输配电价平均提高了0.36分/千瓦时,而销售电价平均提高了2.61份/千瓦时,电网企业一直承担着销售电价未完全理顺的压力。国家电网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亏损160.50亿元。 据了解,此次销售电价拟上调2.5分左右。其中大部分用以理顺销售电价,消除电网企业的包袱,另外一小部分是例行的脱硫电价。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销售电价理顺后,电网企业实际是最大的赢家。电监会有关人士表示,解决电网企业的亏损问题,也有助于推进电价改革。国家电网有关人士表示,即使此次能够实现电价调整理顺,国家电网今年之内也不能实现扭亏,但今年的亏损状况有望在明年得到改观。 而市场对销售电价上调预期已久,在目前实体经济从危机中复苏企稳的情况下,用电大户需要真正挺起腰板面对电价提高的现实。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工业用电价格上调,电解铝等有色企业受到的成本冲击无疑很大,但随着大用户直购电制度的逐步落实,将缓冲这部分用户的成本高涨。此外,上调工业用电价格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用电企业落实节能降耗等环保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和过剩产能的调整。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的高耗能产业在近两个月的

电价上调篇5

[关键词]宏观调控;电力紧缺;分时电价;煤电联动;电网建设

一、前言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它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并且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安全、稳定和充足的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我国,电力行业多年以来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2002年底起,开始全面推行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监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相继成立,实现了“厂网分开”和“政企分开”,电力行业有序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然而,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对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介绍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二、电力行业中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

1.问题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缺电与产业结构水平低、粗放式经营密切相关。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8910亿千瓦时,增长15.4%,其中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达到73.69%,而且其增长率也是各产业中最高的,为16.54%。在第二产业用电中,以工业用电占绝大多数,它占全社会用电的72.69%。在工业用电中,重工业占77.40%,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这两个高耗能行业用电266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08%,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为19.19%,并且,这两个行业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由此可见,近年来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其中尤以高耗能行业的用电增长为最快。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持续快速扩张,导致用电持续高速增长,对我国电力供应带来了压力。

2.相关措施及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4月,国务院《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的若干意见》,全面清理并取消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享受的优惠电价、优惠税收、优惠供地等政策;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对电石和铁合金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电力监管部门加强对供电企业的监管,对必须依法关闭的生产企业、淘汰及限期整改的生产装置要立即停止供电;国家发改委5月发文限定高能耗企业生产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它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机械、轻工、纺织、汽车等行业的部分低水平、重污染产品。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工业生产用电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年我国工业用电量增长在4月末达到18.2%的最高点后,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至8月末下降为16.4%,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工业增速有所趋缓,三产增速加大。重工业的用电情况也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2004年1-4月份,其用电增长率为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188倍,远大于同期二产的增长率。在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执行后,在1-7月份,重工业的用电增长率降到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097倍,宏观调控效果明显,其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有色金属行业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最大,在2004年初其用电增长率为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781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这一比值下降到l-7月份的1.2倍,效果十分明显。

总的看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发展过热的情况,同时,对三产还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采取价格政策、行政手段等宏观调控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重工业中某些行业的过热发展,降低工业用电增速,尤其是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速发展,推动节能型及环保型产业的发展,逐渐将目前粗放型经济模式转换成高效型经济模式,对于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有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措施的相关介绍

在电力体制改革中,要加速推进电力市场的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根据市场上的电力供需情况,通过价格杠杆,实时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电力供需平衡。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就是一种利用价格杠杆,有效地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措施。供电公司根据电网的负荷特性确定峰谷时段,根据不同时段确定不同的销售电价,在负荷高峰时段实施高电价、在负荷低谷时段实施低电价,缓解高峰期的用电紧张状况,挖掘低谷期的用电需求,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此外,它还能提高负荷率,并基本不改变社会总电量需求,不会制约企业的生产发展或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主要通过经济激励而非行政手段达到其效果的。所以,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是一种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措施,符合现今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

在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措施中,合理地划分峰谷时段、制定相应的分时电价,对于有效地发挥其调节电力需求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划分峰谷时段有不同的方法:一是先对主要负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负荷的持续曲线定性地给出高峰时段所在的位置,然后确定负荷曲线上各点分别处于峰时段和谷时段的可能性,以进一步确定峰谷平各个时段在1天24小时内的位置和长度;二是以不同时段的电能成本为划分峰谷时段的主要依据,根据电能成本在负荷曲线上的突变特征划分峰谷时段,并得到相应的峰谷电能成本比,在此基础上得到相应地反映峰谷时段供电成本的峰谷电价。总之,无论使用何种划分依据和定价方法,供电公司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负荷的持续曲线制定相应的峰谷分时电价措施,并结合电能成本、季节变化等因素及时地调整分时电价,激励电力用户自觉错峰避峰,引导用户科学合理用电。

2.措施的实施效果

在我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都较早地实行了峰谷分时电价措施,随后其他一些省市也逐步推行了这项措施。在实行初期,价差偏小,激励作用有限,此后,各省市都根据各自情况,逐步拉大了峰谷价差。以上海市为例,该市于1993年开始试行峰谷分时电价。目前,对需量在0.1MW以上用户实行的是两部制三段式峰谷分时电价,对需量在0.1MW以下的工业、非工经营性用户实行的是单一制两段式峰谷分时电价,而需量在0.1MW以下的非工非经营性用户仍实行单一制不分时电价。其中,对需量在0.1MW以上的工商业大用户,自1999年11月起,峰谷价比为3:1,至2002年7月,在平时段电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峰谷价比拉大为3.5:1,这一调整对提升系统负荷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2002年7-12月以及2003年1、4、5、6月,典型日系统负荷率比峰谷价比较小的前1年同期有1-2%的提高,明显改善了上海电网的系统负荷率。由此可见,适度拉大峰谷价差能更好地调节系统负荷,使电力供需平衡。

(三)实施煤电价格联动

1.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目前燃煤机组占国内电力装机容量近75%,所提供的电量约占社会总需求的80%。因此,煤炭市场的电煤(发电用煤)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价,而电价又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电煤价格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直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工作中的重点。煤电价格矛盾源于我国煤炭、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不同和定价机制上的差异。l992-l994年,国家用3年时间逐步放开了煤价,而电煤市场一直存在“计划煤价”与“市场煤价”的双重价格。从2000年起,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电煤的市场化,放开了电煤的价格。而电力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电力企业2002年才实现初步的“厂网分离,竞价上网”。

2.相关措施及效果

为了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2月15日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根据煤炭价格与电力价格的传导机制建立上网电价与煤炭价格的联动公式,以电煤综合出矿价格(车板价)为基础,实行煤电价格联动。电力企业要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销售电价调整后,按照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价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相应调整电网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

我国在2005年5月1日实施了第一次煤电价格联动,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2分/千瓦时,旨在解决2004年6月以后煤炭价格上涨、部分电厂经营亏损以及取消超发电价等对电价的影响。通过该次联动措施后,部分发电企业电煤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发电企业利润自2005年7月份开始实现连续同比正增长,但从全国范围看,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仍没有根本好转,仍有每吨13元的燃料成本无法在电价中消化,再加上这1年来煤价上涨、煤质下降以及铁路运价上调、资源费上涨等因素,综合电煤价格已经远远超过煤电联动条件。

为了进一步缓和煤电矛盾,第二次煤电价格联动已于2006年6月30日启动,国家发改委将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分/千瓦时,全国销售电价平均上调2.494分/千瓦时。这次调整电价,主要解决煤价上涨、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厂脱硫改造以及电网建设资金不足等矛盾。

上述这些行政性的煤电联动措施只能暂时地解决煤电价格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电问题取决于电力市场化进程,将煤炭、电力价格都放开由市场形成,因此国家对电煤价格实行的“稳定、监管、放开”的原则已调整为“放开、监管、稳定”,但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所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是缓解当前煤电价格矛盾的有效手段。

(四)加速电网建设

1.问题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电力建设中,电网建设一直滞后于电源建设。2003年全国电网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投资的比重为40%,2004年这一比重下降至23%左右,而电源建设却趋于无序状态,近些年,为缓解用电紧张局面,国家加大了电源建设规模,可有些地区却未经国家批准自行开工了相当规模的电源项目。这样,电源建设快于电网建设,限制了电网对电力资源的调配能力,造成有的地区窝电,而有的地区缺电的尴尬局面,使潜在的供应能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供应能力。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用电高峰东西有时间差,南北有季节差。因此,跨区域送电是解决各地缺电的有效办法,但是目前我国骨干电网的送电能力已经没有余量,这就对跨区域送电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2.相关措施及效果

自2004年初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决制止违规电源建设,各地、各有关单位对此开始加以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一部分违规项目已经停止建设,电力行业无序建设、盲目布点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违规电源清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此同时,在此次电力体制改革中,电网企业和电源企业分开,电网建设速度比原来有所加快。但是,要彻底解决我国电力行业中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瓶颈”现象,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对电网与电源的统一规划下,逐步加大对电网的投资建设,建立投资电网的激励机制,并对我国现有的骨干电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输送能力。对于电源建设,则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通过市场公开招投标,选择电源项目投资主体,减少无序竞争。这样,电网与电源就能统一协调地建设发展,这对于缓解我国各地的用电紧张局面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语

多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从2002年底起,我国开始实行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电力市场机制。在电力行业政企分开以后,建设电力市场和国家统一管理并不矛盾,有很多方面依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电力行业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问题,介绍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和加速电网建设等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和实施情况。通过我国运用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情况和效果,说明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建设电力市场的同时,也要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统一规划,将电力市场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输电监管部.从电力需求增长看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EB/OL].,2005-02-01.

[2]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2004年电力供需情况和2005年形势分析的报告[J].电业政策研究,2005,(2).

[3]刘严,谭忠富,乞建勋.峰谷分时电价设计的优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5,(5).

电价上调篇6

【关键词】 上网电价; 厂网分离; 煤电联动; 联系

一、厂网分离时的上网电价遗留问题

(一)多种上网电价并存,使电力生产企业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基础

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电力厂网价格分离实施办法》(发改价格[2003]352号)中,电价改革方案对离网电厂是按成本费用、零利润设计的,其核定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普遍较高,当时出于较快地进入市场竞争和便于操作考虑,而现在看,大部分地区建立电力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而零利润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因此,显然不应让离网电厂“临时价格”长期化。2002年12月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为两大电网公司以及五大发电集团。同时电网内保留了用于支持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的预留920万千瓦发电权益资产和用于补充电网建设资本金的预留647万千瓦发电权益资产。由于“920”、“647”发电资产的特殊性,其上网电价更是普遍偏低,即使经过两次煤电联动亦是如此。同一电网内多种电价并存且差距巨大,则不仅增加了国家电价管理的难度,而且使电力生产企业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基础,妨碍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开展,增加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二)零利润原则使现行上网电价无法合理反映发电企业的成本支出,使价格与成本倒挂

《电力法》中有关电价最简单的内容就是补偿成本,但是现在的电价根本不能补偿成本。原因主要表现在:煤电“不”联动、煤价居高难下、环保技改支出增加、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下降、利率趋升等。

1.合同煤价格涨幅超过预期,成本大幅提升继续压缩火电企业利润。造成火电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燃料成本大幅度上升,由于CPI涨幅较大,2007年在达到煤电联动条件的情况下未提高电价。2007年全国电煤供应紧张,受国有大矿煤炭生产能力和铁路运力等因素影响,计划内煤炭到货率和兑现率均有所降低。为保证安全生产和电力供应,许多火电厂被迫从小矿大量采购计划外高价煤炭,使得燃料成本大幅上升。另外,煤炭不仅紧缺,而且煤质还在持续下滑,这样不仅增加了原煤的消耗量,还导致了标煤单价和燃料成本上升。同时,对锅炉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无形中还增加了运行成本。2008年重点煤价格每吨上涨30至40元,涨幅在10%-15%之间,个别地区合同煤价格涨幅高达18%以上。由于受雪灾影响,2月下旬,秦皇岛发热量5500大卡/千克以上山西混优平仓价达到600-610元/吨,5000大卡/千克以上山西大混平仓价达到545-550元/吨,价格分别比2007年12月下旬上涨20%以上;华东沿江电厂2月下旬的动力煤到场接收价比2007年12月下旬上涨15%以上。

2.环保、水资源费等各项收费标准呈上升趋势,发电成本支出不断增加,对电厂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随着国家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实施,国家在环保方面对发电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电企业的环保支出大幅提高。“十一五”时期重点加大对二氧化硫、城市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力度。根据二氧化硫排放当量,实行阶梯式排污收费。如国家自2007年7月1日起调高电企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由0.63元/公斤提高到1.26元/公斤。河北省政府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已要求各地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2007年底前必须达到设区市吨水平均收费不得低于0.8元、县城不得低于0.6元。同时要求,提高垃圾处理费、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目前河北省水价由水处理费、南水北调基金与污水处理费三部分构成。污水处理费调整后,各地水价将就此做出相应调整。这都加大了发电企业的成本支出。

3.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逐年下降。由于2005年以来电源点建设过猛,远远超过用电量的增长速度,导致发电企业发电小时连年下降。2008年,全国许多地区新投产机组较多,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从网省公司看,其电量计划均为年内新投机组总体留出合理电量空间,火电机组面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的压力。以河北南网为例,2007年新机组投产280万千瓦,2008年预计投产300万千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已由2006年的6 100小时下降为2007年的5 400小时,降幅11.48%。

4.2007年以来,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国内贷款利率不断上调,这对电力企业财务成本构成较大压力。2007年电力供求拐点出现后,电力运营环境将不如以往。如银行对电力的贷款可能收缩,电力装机快速增加的地区的发电小时数将受到限制,政府关停小火电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外资对电力投资热情下降等等。此外,加息及汇率上升将使中国出口受阻,用电需求将进一步放缓。

此外,许多困难老电厂普遍面临机组规模小、人员多、历史负担重、发电成本、经营压力大等问题。

二、煤电联动政策的几点不足

一是根据煤电价格联动的计算方式和联动周期来看,发电企业必须自行消化30%的煤炭上涨因素。近年来,虽经过两次煤电联动,但要求发电企业消化30%的涨价因素,由于燃煤支出属于变动成本,在发电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已无压缩空间。因此煤电价格倒挂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煤电联动存在6个月的联动周期,即电价的调整比煤价上涨时间要滞后最少6个月。两次煤电联动后,上网电价按照国家发改委文件精神进行了适当上调,但该电价调整方案在报告期内补偿成本上升的作用有限,在煤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成本压力仍旧不断增大。

二是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使电网企业吞噬了发电企业有限的电价调整利润空间。近两年,为疏导煤电矛盾,我国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上调过两次,但电网企业的销售电价也同步提高,且煤炭涨价30%的涨价因素由发电企业消化,70%的涨价因素由用户消化,对电网企业几乎没有影响。

煤电联动,是电价随着煤价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和煤价波动有关的价格可以联动,和煤价波动无关的产品价格不应该联动。可是,两次煤电联动的结果是,一方面电价和燃煤发电的上网电价联动;另一方面不燃煤的电网销售电价也要联动。以2006年6月电价调整为例,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494分/千瓦时,其中上网电价即发电环节仅调1.174分/千瓦时;而电网环节上调为1.32分/千瓦时。即与煤价相关部分的上网电价的调价幅度只占总调价幅度的47.1%,不到总涨价幅度的一半。

对火电来说,燃料费约占成本支出的70%,为主要成本。电厂发电需要烧煤,煤价提高了可以联动电价,可是电网不烧煤,成本根本不受电煤涨价影响,那为何电网也要以煤电联动的名义调高电力销售价格?在电网环节,它的成本只是电网建设成本,与煤炭成本无关。它的利润是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之间的差价。在目前发改委的电力价格管制下,煤炭涨价的压力一直是由发电企业在承担,而电网企业的高利润却显而易见。如河北南网,省电网公司购进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按照平均每千瓦时0.335元(河北南网标杆电价)计算,经过电网公司的线路后,电网销售电价就到了每千瓦时0.50元甚至0.70元,商业用电价格则更高。

最近,广东下调电价引起全国关注。需要指出的是,这次下调电价的环节是广东电网,下调的是销售电价,即终端电价。据报道,广东居民电价将平均下降1分钱,工业电价平均下降2―3分钱。广东省副省长谢强华对广东下调电价的解释:经过物价部门一年多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广东电网效益非常好,2006年的利润有120多亿元,到2007年更是高达142亿元。而整个广东电网的资产才800多亿元,算下来资产回报率高达11%,大大超过了国际上6%到8%的平均水平。由此看出,资产回报率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是广东电价下调的根本原因。而这与以前销售电价上调有直接关系。

三、对现行上网电价政策的建议

(一)严格执行同网同质同价原则

即在同一个省、区域电网内,由于电力产品的特殊性,不分电厂类型、不考虑电厂投产的时间等因素,对所有电厂在同一季节、同一时段内均实行相同的上网电价。不同的上网电价水平,造成企业间盈利能力差距巨大,严重阻碍了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现阶段只能有条件地执行同网同价原则,即应考虑不同类型、不同投产时间电厂在还贷、成本、运行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分类制定上网电价。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地进行归并,消除还本付息电价、经营期电价,并对困难老厂予以适当补偿。电价的统一趋势必然导致发电企业盈利水平出现较大分化,原来发电成本高进而上网电价偏高的发电企业将上网电价下调,从而给原来发电成本较低、上网电价偏低的发电企业电价上调留出空间,减少同一电网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差距,逐步向国家出台的标杆电价靠拢,最后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同网同质同价,使企业得以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的竞争发展。

(二)妥善解决厂网分离后部分电厂上网电价偏低问题

“厂网分开”是“十五”电力改革的一项标志性内容,但划分资产后留下的一系列遗留问题如“920”、“647”发电资产电价普遍偏低等迟迟未得到解决。随着“920”、“647”发电资产的变现划拨,这些遗留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电力安全生产和队伍稳定,因此需要在下一步改革中尽快解决。特别是厂网分离电价核定是按照2001年成本费用、零利润原则设计的。煤电联动仅仅考虑了部分煤炭成本支出,仅在当前CPI上涨等情况下,现行上网电价已无法真实、合理地反映许多电厂的成本水平。特别是一些困难老厂已经形成成本与电价倒挂,企业政策性的巨额亏损,经营困难。在目前无法实施同网同质同价下,可以参照2003年厂网分离电价制定办法,按照同口径依据企业当前的发电成本、财务费用和税金构成,重新核定其上网电价。这样才可能使企业得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三)形成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价格机制

价格改革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目前我国的电价体系、电价联动机制都不健全,电价信号对电力消费和生产的市场引导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1.继续实行煤电联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电价形成机制。煤电联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应当在符合实施条件的情况下坚决执行,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电价也应当同煤价一样,反映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能源价格反映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是为了提高能源有效使用;人为压低电价不能解决能源效率问题,更无法抑制高耗能产业的增长。由于能源的稀缺性,限价并不能改变总供给,并使总需求在扭曲的价格下不断上升。因此,现在如果该涨而没有涨,将来资源的更稀缺意味着更高的价格。

2007年全国合同煤价平均上涨10.7%,经测算,电煤价格上涨10%,电价需上涨5%~7%,即提高电价0.015~0.02元/千瓦才能完全消纳煤价上涨带来的发电成本上涨。此外根据煤电联动政策,即使实行煤电联动,发电企业也要无条件地承担30%的煤炭价格涨幅。

电价上调篇7

电价上调帮助行业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目前行业处于最艰难的时期

2008年上半年,在煤价大幅上涨、电价管制、财务成本上升三重因素的冲击下,重点火电公司的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已触及历史最低点。同期,在最具行业代表性的五大发电集团中,仅有华能集团依靠非发电资产业务的弥补勉强取得了微利,而其他四大发电集团均出现了亏损。

价格政策,推动行业景气阶段性回升

为缓解电力企业经营困难,保障电力供应,国家发改委于6月19日了《关于提高电力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自2008年7月1日(抄见电量)起,将全国除自治区之外的省级电网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0.025元。为减少电价调整影响,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农业生产和化肥生产用电价格暂不调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销售电价水平及有关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提高标准,另行公布。

同时,为防止煤、电价格轮番上涨,促进煤炭和电力行业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发改委决定自即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对全国发电用煤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一、全国煤炭生产企业供发电用煤,包括重点合同电煤和非重点合同电煤,其出矿价(车板价)均以2008年6月19日实际结算价格为最高限价;当日没有交易的,以此前最近一次实际结算价格作为最高限价。临时价格干预期间,煤炭生产企业供发电用煤出矿价(车板价)一律不得超过最高限价。二、煤炭供需双方已签订合同的,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履行电煤合同。禁止将重点合同煤转为市场煤销售。煤炭运输等流通企业要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不得擅自提价或价外加价。

上调电价和限制煤价两项措施将帮助电力行业度过最艰难的时期。但是我们认为这两项措施是国家对行业的临时救助,还不足以推动电力行业景气持续、大幅上升。

短期煤电政策影响的定量分析

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短期煤电政策对电力行业的影响。首先从煤炭方面看,国内市场动力煤价格在近一年时间里“三级跳”。08年6月份秦皇岛普通混煤、大同优混、山西优混的价格分别达到500元、810元和79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57%、65%和76%。08年以来的价格涨幅约为40%。

根据煤价涨幅测算,08年全年全国发电行业因煤价上涨而增加的燃料成本超过1200亿元。相应的,火电上网电价应提高0.05元才能抵销煤价上升产生的压力。截至目前,此次电价调整仅公布了销售电价调整0.025元,且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农业生产和化肥生产用电价格暂不调整。此次电价上调显然不能完全抵销煤价上升产生的压力。

在“调电价,限煤价”的措施下,电力行业08年下半年的运营形势将比较平稳,而09年煤电价格仍将艰难博弈。我们将重点关注09年电煤价格、财务成本、利用率四个内生要素的变化趋势,与之将产生的影响。

艰难的“煤―电”价格博弈

煤价很可能高位运行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供求保持脆弱的平衡。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经过几年高速增长,近年开始集中释放。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国将分别约有2亿、2.4亿、2.5亿吨产能释放,存量产能也将会有3.8%左右的增长,考虑到每年5000万吨的淘汰产能,未来3年产能将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产需基本平衡,供需紧张主要表现在局部区域和对优质煤的需求上。

我国煤炭储量分布极不均衡,90%的储量位于西北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和山西三省储量占到75%,而东部发达地区煤炭资源占有量匮乏。煤炭生产地和消费地分布的不协调造成了煤炭从产地到销地不得不倚重于长途输送,同时由于水路运输距离长、成本低等优势,也确定了铁水联运是煤炭运输的主要形式。铁路运输瓶颈是制约煤炭供应的重要因素,而投资不足是形成铁路运输瓶颈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铁路运输瓶颈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对于09年煤价的判断,我们主要考虑资源品长期价值和短期供求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化石能源的稀缺性终将在其价格中得到反映。在全球进入高价能源时代的同时,我国煤炭的廉价时代也随之结束。煤炭的资源属性将支撑其价格。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不出现大问题的前提下,并考虑到运输能力瓶颈,我们预测09年煤炭供需将总体保持偏紧的平衡,煤炭价格将会在高位运行,但上涨幅度趋缓。

电价或将分步上调。

在CPI高位运行的背景下,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决策层短时期内对待电力行业的原则性态度。但是从中长期看,电价管制必将放松。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力作为二次能源商品,包含了一次能源的价值。提高资源类生产要素价格,还原资源价值是必然趋势。合理的价格水平不仅可以促使消费者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而且可以刺激经营者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们认为政府对电价的调整将充分考虑国内通胀形势,实施电价分步上调的可能性最大。我们预计在7月上调全国上网电价0.02元(全国平均上网电价升至0.3648元,上调5.8%)后,09年初将再次上调0.02元(全国平均上网电价升至0.3848元,上调5%)。

电价上调将直接增加社会生产、生活成本。按照我们的假设测算,两次调整后电价共计增加0.04元,以2009年全社会用电3.98万亿千瓦时计算,全社会因电价上涨而增加的成本约为1600亿。决策层最终能够认同多大程度的成本增加和随之形成的通胀压力,将直接左右电价调整幅度。

利用率企稳是稳定剂

2008年1-4月全国发电机组利用率呈现企稳的态势:全国平均发电小时数为1560,同比下降1.7%;火电发电小时数为1711,同比下降2%;水电发电小时数为841,同比上升2.44%。从需求侧看,1-4月间全国用电量达到1.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1%。其中,第二产业用电8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1%,增速回落;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则加速增长,分别同比上升14.24%和19.67%。从供给侧看,1-4月全国新投产机组1917万千瓦,比上年同期新增降低185万千瓦。其中水电367万千瓦,火电1447万千瓦,风电93万千瓦。火电比上年同期投产规模降低525万千瓦,下降明显。1-4月份,全国电源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64.32亿元。

上述数据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预计2008-2010年电力需求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

我们维持对电源供给侧的判断,即供给增速放缓。主要理由有三点,一是国家严格控制电源投资,严格规范项目审批和评优,新核准项目较少。二是2008年电力行业举步维艰,电力集团的投资热情稍减。三是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电力集团的资金链比较紧,拟建项目节奏放缓。四是“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每年约淘汰1400万千瓦小机组。我们预计2008-2010年新投产装机规模分别为9500万千瓦、8700万千瓦和8500万千瓦。考虑到关停小机组,我们中性预计2008-2010年全国年净增装机容量分别为8100万千瓦、7300万千瓦和7100万千瓦,2008-2010年总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为9.6%。

我们中性预计2008-2010年电力需求与供给基本保持平衡,发电小时数保持稳定。在各内生要素中,机组利用率的企稳起到稳定剂的作用。

资产整合方向未改,向上游扩张加速

中央直属企业和地方性国企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是大势所趋。换言之,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支持(最简单的理解是资产注入行为)将实质性的成为2008年乃至较长时期内电力行业的投资主题。

五大发电集团是电力领域的中坚力量,其整合行为对行业的影响最大、最深远。可行和有意义的资产注入方向是集团“分步整体上市”。相比五大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华润集团公司等其他中央企业历史负担轻,其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更加接近,资产注入的可操作性更强。长江电力整体上市议程的启动、国电电力和国投电力作为集团电力资产整合平台的定位拉开了央企整体上市的序幕。此外,一些强势地方性集团公司也具备相似的特征和实力,相关上市公司也值得重点关注,如粤电力、建投能源、川投能源、申能股份、广州控股、通宝能源等,而且这些公司通常具备“小公司、大集团”的特征,如果实施资产注入,则增厚效果更加明显(如深圳能源已经完成的整合)。但是,资产注入的进程、价格都是不确定的,需理性看待。

在坚持发电主业的同时,主要的大型电力集团开始加速向上游扩张。2008年以来,五大发电集团纷纷在内蒙古、甘肃、山西、陕西等资源丰富地区取得了大型煤炭项目,“煤电一体”的经营模式越来越突出。一些大型公司还在进行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尝试。集团层面的扩张既拓展了相关上市公司的发展空间,也提高了一次能源的自给率,对上市公司有利。

估值分析与投资策略

2008年火电类上市公司业绩面临严峻考验,我们预计重点公司业绩下降50%左右(包含了08年7月上调电价0.02元的假设),尤其第二季度是火电行业释放业绩风险的时期。在估值分析中,尤其是在周期下行时,我们重点关注火电公司的资产价值。基于“重置成本法”分析,并且考虑到优质电源点的稀缺性、排他性和行业整合中大企业的优势,我们认为给予火电类重点公司1.6-2.0倍的市净率是具备安全边际的。这一市净率的估值区间也可以适应与国际估值的比较。更重要的是,08年的价格管制并非常态,重点火电公司正常的ROE水平可以达到11-13%,可以支撑2-2.5倍的市净率水平。

我们试图遵循电力行业的景气周期变化来审视投资思路。我们总结上述对行业内生驱动要素的判断是:(1)煤价短期仍有上涨冲动,但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煤价。09年煤价高位运行。(2)上网电价会分步上调,08年7月上调0.02元,09年初再上调0.02元。(3)发电小时数平稳,但需重点关注重工业的用电需求情况。(4)财务成本平稳,并有望下降。

电价上调篇8

(一)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基本价值属性

“价值”一词是法哲学中的概念,即法律机制所体现出的有益性[1]。从抽象层面看,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所体现出的基本价值即有用性,具体而言是电视调解对于知识产权纠纷解决能够起到何种有益的作用。从具象层面看,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有益性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民事诉讼进行的前期及过程中,电视调解能够帮助难以完成诉讼的当事人实现哪些愿望、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支持制度设置的目的即是为没有能力独立完成诉讼的当事人提供一条除律师、法律援助之外的救济渠道,本质上是对当事人提供了一种帮助行为[2],使当事人能够在法律程序中感受到正义回归的力量。二是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对于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而言,具有实践创新意义,是知识产权诉讼保障的一种新突破。综上所述,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基本价值属性是有益性,当然价值属性内涵了价值判断的意思,它是应然判断而非实然判断,故所谓的有益性也应当限定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范围内加以考量。

(二)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体系

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是将电视调解与支持制度相结合解决知识产权诉讼纠纷的一种模式,该种做法既然具有有益性,则具有价值。它包含以下特征:一是从价值属性上看,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体系是与知识产权诉讼保障的实施密切相关的价值系统,因为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只有具备可实际实施的属性,才能够转化成为法律程序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才具有实际意义[3]。电视调解支持一方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无论是提供精神鼓励、物质帮助,还是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其固定证据,都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故而能够体现有益性。二是从价值主体上看,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体系是司法权主体所持有的一组价值所组成的系统。由于《民事诉讼法》中明确确立了支持制度,因而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是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的一种实践性做法,故司法机关对之态度如何决定了该项做法能否顺利实施。所以,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体系必然体现司法权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三是从价值结构上看,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体系可以分为目的价值系统、形式价值系统、价值测评标准系统、价值冲突及整合这几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价值系统整体。

二、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目的价值

(一)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目的价值具有多元化属性

顾名思义,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目的价值的多元性,是指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目的不限于某一种固定模式,只要是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能够合理化解知识产权矛盾纠纷、帮助当事人解决与知识产权纠纷相关的种种夙愿,都可以成为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目的[4]。其中,较为重要的目的价值有两个:一是直接目的。为了帮助诉讼能力欠缺、不能独立完成诉讼的当事人将诉讼完成。二是间接目的。为了促进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建立并加强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机制。这为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拓展奠定了政策性基础。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作为知识产权纠纷救济机制中的一种新路径,为多元化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依据。

(二)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目的价值具有时代化属性

目的价值本身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该种判断方式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变迁产生质的改变[5],社会关系发生转变,目的价值则随之改变。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目的价值,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其目的价值很可能也会发生改变。以知识产权的发展为例,在现行经济体制下,知识产权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反映出知识经济内生动力的利益诉求作用于生产关系的结果[6]。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所追求理性和目的自然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民众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也在逐渐上升。国家鼓励各种不同群体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纠纷的化解工作,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形式价值

从法哲学角度观察,形式价值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公开性,任何一项制度必须公开之后才会发生效力;稳定性,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不能朝令夕改、变化无常;连续性,制度的实施不应当中断……[7]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形式价值内容自然也包含以上特点,但是从总体上看,能够反映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个性的形式价值有两个: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二是实用性。这两个方面决定了从形式上来看,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是“善法”。

(一)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原则性是任何一项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底线,是法律规则自身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准则[8],支持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制度规定在《民事诉讼法》总则中,很多教科书将其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之所以被原则化,一方面是因为律师、法律援助制度的存续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为当事人提供帮助、支持这种形式作为人文主义体现的独立形式仍然有独立存续的必要性[9]。另一方面是因为现行法律对支持仅仅有原则性的规定,而无操作细则,对于怎样帮助和支持,法律并未涉及。正是因为支持的这些特点,使得电视调解支持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既具备可以在法律总则的框架下行使帮助行为,又使得该种帮助行为并无一定之规,只要不违背基本法律精神就可以实施。所以,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既体现了法律规范的原则性,同时也体现了没有固定之规的灵活性,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二)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是实用性的体现

实用性是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又一形式价值。所谓的实用即是指能够使知识产权纠纷得以解决,这里所讲的解决并非实体法意义上权利被侵害的状态得到了彻底回复,而是在程序法意义上当事人的救济路径得到了畅通。电视调解在电视录制阶段会对当事人的知识产权纠纷作出调解,调解失败后进入诉讼的可能性极大,然而很多当事人由于受救济能力、取证能力等诸多原因的困扰没有能力提起民事诉讼保障自身的实体权利,同时诉权也难以实现[10]。支持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可以使当事人的诉权得到法律程序上的救济。从司法实践的具体操作上看,每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支持案件数量相当可观。2010年全年审判21382件[11],2013年全年审判19021件[12]。这说明支持方式帮助当事人解决诉讼能力不足的问题实践基础相当丰厚。所以,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自然也相应具备实用性的价值。

四、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测评标准

(一)人道主义测评标准

人道主义是人权保障的一个分支,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现在法学领域,是人类文明进化后的人道主义思想观念在法律制度的创制与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13]。因而,评价一项法律制度实施的价值,可以用是否贯彻了人道主义为测评标准,若贯彻则该制度具有有益性,反之则会被认为是无价值或者价值不明显。以知识产权纠纷为例,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须要调取的证据众多,证据之间的证明关系纵横交错,而且诉讼过程本身耗时、费力、不经济,其困难性非普通民事诉讼可以相提并论。碍于这些阻碍无法实现诉权的案例较多。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不仅可以为处于尴尬窘境的当事人提供物质帮助,还可以为其提供法律支持,对于实际困难的解决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此种作用是人道主义在法律诉讼领域内的应用,是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人道主义价值的体现。

(二)生产力测评标准

知识产权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构成要素。在这个领域,评价一项技术是否具有价值,往往是以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的。知识产权纠纷的产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消极影响,判断一种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方法是否具有价值,除要看具体纠纷是否能够得以顺畅解决外,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标准之一[14]。电视调解帮助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能够使其诉权得以实现,自然有利于化解矛盾,促使生产力的发展,故而具备该项价值。

(三)成本收益测评标准

知识产权的产生、投入量产实施、交易等诸环节,都离不开经济学中成本与收益的衡量,因而成本与收益也就成为了知识产权领域内主要的考量因素。知识产权凝结着创作人大量的心血,授权使用时往往会收费较高。侵权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本趋于零,但是实施侵权行为后所带来的直接利润却非常高。不仅如此,由于侵权人使用了与权利人相同的知识产权会在市场上对权利人的产品产生对抗,导致权利人的利润下降收益降低。因而,这种零成本带来巨额收益而且还能够折损权利人的收益率的做法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违背道德而被法律所禁止。所以,在评价知识产权的价值时离不开成本与收益的测评依据。电视调解支持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目的是使当事人的诉权得以实现,使知识产权被侵害的利益得以回复,故成本与收益是评测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价值的标准。

(四)现实主义测评标准

现实主义是评价法律制度价值的标准之一。电视调解支持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是否具有价值,主要看该种做法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电视调解支持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是立足于当事人的知识产权受侵害后而又欠缺诉讼能力的现实,从而为当事人提供帮助支持。既然是为当事人提供帮助,那么就应当有选择性,满足条件的才能够提供支持。关于条件的设定应当尊重现实、充分满足现实基础,如对弱势受害者条件的满足。

(五)历史主义测评标准

历史主义测评标准是评价某个历史时期内某一项法律制度价值的依据之一,它是指站在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当时的历史现实,观察法律制度在该时段所起到的作用[15]。电视调解以支持方式帮助当事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也是历史的产物,体现了现阶段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因为,支持制度产生于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之后该制度是留还是废一直存在争议。但经过了几次修正,不但未被废除反而表述更加严谨,实践中法院审判的支持案件每年平均近2万件。显而易见,支持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有其存在的价值。

五、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冲突及整合

(一)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冲突

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目的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往往会存在差异,因而便会出现价值冲突。例如,电视调解帮助弱势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是人道主义价值的体现,然而它会与私法自治的程序价值发生冲突;电视调解支持当事人往往是基于成本与收益的经济考量而做出的抉择,但电视台还承担着宣传正能量的社会责任,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宣传效果,帮助当事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可以不计成本和代价,这时成本收益价值与社会效益价值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可见,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涉及的各种价值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类状态:一是价值无涉状态。即两种价值不发生关系,可以独立并存。二是价值耦合状态也即正相关关系。即一种价值提升,另外一种价值也随着增加,例如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具有的实用性价值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三是价值竞合状态也即负相关关系。即一种价值提升,另外一种价值会随之减少,较为典型的是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原则性价值与灵活性价值之间即属于这样的关系。由此可见,当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两种不同价值之间发生竞合关系时,便会出现冲突,此时便需要我们作出价值选择。

(二)电视调解支持知识产权诉讼的价值整合

电价上调篇9

刚进入2008年,白色家电强势品牌西门子就宣布涨价。1月4日,西门子向各终端销售商发出调价通知,将旗下白色家电产品全线提价3%5%。

紧接着,白色家电另一强势品牌海尔也宣布提价。今年2月,海尔陆续向各大家电卖场发出调价通知,对旗下白色家电产品提价。此次海尔涨价几乎涉及旗下所有白色家电产品,其中空调上涨3%~5%,冰箱上涨5%左右,波轮洗衣机上调约7%,滚筒洗衣机平均上调10%。

尽管目前宣布涨价的只有西门子、海尔两个品牌,其他品牌尚未明确跟风,但鉴于这两大品牌在业内的地位与影响,业内人士断言,两大品牌带头上涨将引发全行业的涨价潮。其他品牌虽然在观望,没有正式宣布涨价,但不少品牌的部分白色家电产品已开始涨价。

3月8日,北京一消费者在市区各大家电卖场询价发现,某品牌一款正1.5匹的空调售价比老款高出近500元,其理由是新款更节能,材质更好。其实,这只不过是空调厂家涨价的幌子罢了。

目前涨价的家电集中在冰箱、洗衣机、厨卫、空调等家电产品上,涨价幅度在5%~15%之间。有的单品调价幅度较大,原价3000多元一台的方太吸油烟机,新标价比原来高出500元。美菱、容声等也已告知家电商场,近期涨价。而帅康、老板、奥克斯、樱花、松下,三星等品牌也将陆续涨价。

至于具体的调价行动,更多的品牌则采取调高新品上市价格、控制低端产品供应数量等形式进行了变相的涨价,全行业的涨价幅度平均在5%左右。

事实上,白色家电在最近两年涨价已经并不罕见。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空调在2006年夏季曾经直接上涨20%左右,而后厂家又采取了“一点点调整”的策略,使整个白色家电产品在2007年又不知不觉上涨了10%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继2007年全年CPI创最高纪录后,2008年2月份CPI指数再创11年来的历史最高记录。与空调产业相关的铁矿石价格上涨65%,带动钢材价格飞涨,而国际原油价格也突破每桶110美元。

2008年白色家电行业公认的三大涨价原因:一是白色家电用的铜、钢等材料较多,而这两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了8%左右,二是原油价格上涨,石油制成品价格上涨,运输能源成本进一步上升,三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薪资增长以及新劳动法的实施,也使家电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有所上涨。虽然人员工资在总成本中的比例不超过10%,但以前,一个工人每个月1200~1300元的工资,现在多了500多元保险,人力成本上涨了40%左右,幅度不小。而且,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使得白色家电企业出口遭受汇兑方面的损失,能效指标要求的提高则对企业技术升级、产品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会增加成本。

大卖场慎对涨价

面对海尔的调价通知,五星电器表示,将维持原有价格进行销售,通过消化库存和提供增值服务减少涨价带来的影响。

五星电器有关业务负责人已表示,目前五星还有相当一部分库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价格稳定。

而国美则认为,涨价未必能够马上得到全部执行。国美各卖场事先都备了一部分货,还有相当一部分库存,预计可维持一段时间的价格稳定。针对已经涨价的部分型号,商场会加大促销资源,通过高附加值的礼品和高品质的服务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据介绍,西门子与海尔宣布提价后其他品牌没有大批跟进,正是渠道商尤其是家电连锁卖场压制的结果。因为渠道商与厂家既是一条战线上的同盟军,又是―对不可调解的“冤家”,渠道商不愿厂家涨价而牺牲市场,所以采取各种方式压制厂家提价。

“尽管有些品牌的白色家电产品价格已经涨了,但卖场的价格并没有上调。”苏宁电器市场部人士说,首先家电卖场定制机型的供货价格是事先约定的,宣布涨价品牌的产品市场价格不会立刻变化;其次大部分品牌限于市场竞争压力,不敢跟风涨价,即使上涨了,卖场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大批量采购、定制包销、开展优惠活动等消化掉。

“春节后,冰洗供应商就开始与我们沟通提价的事情,但这是供应商一厢情愿的。”广州国美总经理高集群态度很明确:“我们是最直接和消费者打交道的,除非整个市场价格已经全部上涨,否则伤害市场份额的事情我们不做。”由于目前销售的还是存货,仅从广州市场上来看,目前在售的商品价格体系并未改变。

苏宁电器空调事业部总经理程飞表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空调基本以库存为主,即使是新上市的空调,其原材料也来自于预先储备,因此今年春节后的钢铁等原材料涨价所带来的市场影响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现。

据了解,除了足够确保三四月份不涨价的100万台春节前库存外,苏宁电器还启动了总量达120万台的新品采购行动,备足后期市场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苏宁积极调动采购杠杆,通过厂商共同的努力,2008年全年的空调涨幅应该能够控制在8%~10%以内,不会超过2007年的平均涨幅。其中,3月份家电连锁商坚决的抑价行动将成为达成上述的关键。虽然国美与苏宁是直接竞争对手,但他们对在此轮白色家电涨价中家电连锁应该发挥的作用的看法非常一致。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何阳青公开表示,白色家电价格上涨并不仅仅是制造商说了算的,关键要看市场对涨价是否接受,消费者对涨价是否接受。

“现在空调企业涨价的理由还并不充分。”苏宁电器华北地区管理总部执行总裁范志军如是说。尽管认同了空调价格上涨的趋势,但范志军表示,以空调使用最多的原材料铜为例,目前的价格并未达到2005年的最高点。同时,由于空调企业的压缩机都从国外采购,用美元结算,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减少部分成本。

涨价因素如何消化

涨价论一直是家电厂家的共识。据了解,由于全球性通货膨胀及市场结构等问题导致钢材、塑料等基础原材料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涨价。而以此为主要原材料的家电业面临严重的成本压力,中国白色家电产品确实存在着价格上涨的冲动。

但与此同时,家电厂商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空调总产量为8991万台,比2006年同比增长13.2%。预计2008年中国空调总产量将达到9300万台,国内需求量仅为2800万台。

供大于求。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如果过于轻易地调整价格,可能会导致某些企业更快地退出市场竞争。”

供求关系才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我国家电行业的产能远大于市场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会允许厂家大幅度提高产品价格。不过,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比起仍要通过降价来争得市场份额的彩电、汽车行业来说,在技术、市场格局等方面有自身特点的白色家电行业,则明显幸运得多。虽然提价每一步推进都举步维艰,甚至被分销商视为一厢情愿,但毕竟白色家电通过终端消化成本压力行动已经拉开帷幕。事实上,白色家电厂家对国美、苏宁这种连锁终端的议价能力远超过黑色家电。

比如2006年,格力、美的提出对空调提价8%,当时市场上空调在国美、苏宁两大卖场供大于求,因此两家卖场均不同意。而作为行业领头企业的格力和美的―直坚持,大卖场和消费者最后也只能接受这个提价。

2008年,在零售商与厂家之间的价格博弈中,强势品牌将具有议价能力,而一些二三线品牌将被动接受家电零售商的控制价格要求。

随着厂商之间博弈的加剧,会有一批承受能力差的小品牌消失,加速家电制造业向强势品牌的集中。最终的结果是,强势家电连锁对接强势家电制造企业,双方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成本控制,从而降低价格。未来,家电连锁店将成为空调等家电商品的主流销售渠道,并且随着国美等家电连锁企业的区域整合,将加速上游空调等家电厂商的整合。3月12日,国美电器、永乐电器、大中电器给家电企业开出了第一个大单:联合大单集中采购、包销、定制空调186亿元。

而这种集中大单采购模式,可能对短期内欲涨价的白色家电厂商有一些控制作用。为避免空调价格上涨,2008年,国美、大中、永乐还将全面推广其“包销定制产品”,并称定制比例将达到国美电器整体采购的35%左右。

电价上调篇10

【关键词】电价 输配电 管理 对策

一、目前我国电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输配电价形成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独立的输配电价机制未建立,输配电价的空间(即购售电价差)根据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进行倒算,即按倒扣法。由于没有单独的输配电价,各省区电网公司实际上承担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波动的风险,同时承担了电力普遍服务的责任和成本。输配电价形成机制与约束机制未建立,使电网企业成本与利润不清晰。

(2)电价内的基金过多,电价承担了过多的“政府职能”。虽然电价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但作为一个企业的价格标准和水平,反映的应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和用户合理负担水平。电价不应该作为经济杠杆来承担本应由财政税收来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山西省为例,在到户电价中的基金达到7分钱之多,占平均销售电价比重的20%,严重扭曲了价格的本质属性。

(3)电价机制自身的矛盾对电力供需平衡的调节不到位。调整峰谷分时电价的执行范围和峰谷价差,引导用户合理用电,本身就是对电力能源的节约,如果峰谷分时电价执行不到位,上述电价调节功能无从发挥;基本电价是两部制电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本电价在电价总水平中严重偏低,造成的后果是用户毫无顾忌地无偿占用有限的电网资源,加重电网建设负担的同时又造成电力供应“毛细血管”分布不合理;功率因数调节电价是为了减少电网无功负荷穿越,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电力网损耗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功率因数考核标准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就无法发挥该项调节功能,不利于对电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4)对高耗能企业的差别电价执行不到位。200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完善差别电价政策的意见》。差别电价政策自出台以来,在地方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违反政策向高耗能企业提供优惠电价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差别电价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大部分恰恰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执行差别电价,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等动机,并无动力对高能耗企业实施差别电价。

(5)电价补贴不够合理。由于我国对电价实施管制,而压低能源价格必须以补贴为代价,在电力方面,低电价经营的电力企业实际上补贴了电力用户,这种补贴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取向的要求相背离。电价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量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支持高耗能产业的扩张。这样的电价补贴无论是经济导向方面还是社会公平方面,都是不合理的。

二、完善我国电价管理的若干对策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市场的设计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两个基本原则决定竞争性的批发市场的设计:第一是可靠的电网运行;第二是有竞争性的、高效率的电力交易。可靠的电网运行就是要保证实时电网各点保持供求平衡,遵守电网输电安全制约,以及抵御各种发电和输电意外事故。为保证在电网实时可靠性运行,操作者必须有足够的发电容量可供调度。竞争性的、高效率的电力交易是要根据发电商的电力生产和电力购买者的消费特点,以及双方风险管理的需要,为电力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尽可能多的,最经济的交易选择。

(2)推进深层次的电力体制改革。国家应尽快将电力施工、修造、设计等单位成建制地剥离,与电网企业脱钩,电网企业单纯经营输电、配电、售电业务;真正做到电力企业与多经企业利益分开、资产分开、业务分开、人员分开和管理分开。在扫除了电力企业障碍之后,把输、配电网资产分开,实现输配分离,确定有效资产范围,为确立输配电价形成机制创造前提条件。

(3)与电力体制相适应,建立分环节的电价机制。在输配电环节,应科学核定输配电成本水平,考虑电网投资相应的资本金回报,建立独立的输配电价,确保电网可持续发展。在终端销售环节,考虑线路和设备损耗,以及销售环节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核定用户应当承受的能源价格水平,并以多种销售电价结构类型适应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出台可中断电价、高可靠供电电价;制定合理的峰谷分时电价和功率因数考核标准;扩大基本电价执行范围和在电价总水平中的比重,节约销售环节电力资源。

(4)积极稳妥地推进大用户直购电,打破电网企业垄断局面。为了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避免对现有利益格局造成大幅调整,建议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电量空间按增量方式确定,当面新增电量作为增量电量参与直购电交易。对于发电企业,必须首先完成政府批复的发电量计划,年度计划外的发电量才能作为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电量。

(5)还原电价基本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基金项目。电价是微观领域的经济指标,过多地承担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最终必然使电价失去应有的属性和功能。如果采用税收手段,可将这些基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多种专项预算,更有利于宏观政策的实施和有效的政府监管和监控。

(6)坚持“上网、输配、销售电价”并举,又要以输配电价改革为核心。电价改革乃至整个电力体制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输配电价改革和合理输配电价机制的形成。其中的关键又是有效资产的核定和合理运行维护成本的审核。因此应尽快出台《电网输配电成本监审办法》,按照电网目前先进合理的运行维护成本,考虑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确定符合电网实际的定价折旧率;确定社会资本的一般回报率水平,确保电网持续建设和完善的自有资本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