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

时间:2024-05-20 17:4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基础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学基础教学

篇1

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经管人才应具有的会计素质和能力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发现: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

关键词:

经管人才;会计素能;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职教育经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通过开设《会计学基础》(或《会计学》)课程,以培养经管人才①的会计素能②。但在教学实践中,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高度雷同,[1]难以发挥培养技术技能型经管人才的功能。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角度,探讨《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

经管人才的岗位胜任素质和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和能力构成的体系,会计知识和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相比较,经管人才具备的会计知识和能力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这是由财务会计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的。财务会计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通过系列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加工者和提供者”,并能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工作,如审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而非会计的经管类专业培养面向各类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的知识和能力不在会计方面,但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相关的较高要求),那就是通过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经济管理岗位的“财务报表阅读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众所周知,会计被认为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无论从事何种经济管理岗位和商业活动都要懂得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会计信息是企业单位经济、管理决策的关键信息之一,做好其他单位的经济、管理决策依赖于会计信息,相应的经济、管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包含对利用会计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的诉求。所以,懂得会计语言是经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使用会计信息是经管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认识和明确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内涵,是我们进行《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前提。经管类专业人才会计素质能力诉求和财务会计人才的不同,也决定了两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区别。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账务处理程序加工会计信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会计”。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显然不能是教学生如何加工会计信息,而应是教会学生知道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培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微观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即教会学生“懂会计”和“如何用会计”。

二、传统《会计学基础》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局限

在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人们习惯地认为其教学目标与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基于这种认识,《会计学基础》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编写的规定,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基本一致,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不够用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并没有超出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会计工作组织、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等。这些内容集中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记账技能。这种内容对于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记账方法基础的会计专业是合适的,但从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内涵来看,记账技术并不是经管人才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重点,以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它只能告诉学生会计信息是如何记录和组织起来的,却不能解释记录的信息是什么,更谈不上分析利用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管理决策。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目前,与教学内容的雷同一样,《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仍然是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比较流行的讲授举例式教学,两类专业几乎无差别,并没有针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事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将《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作为自己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副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路径的依赖及降低讲课成本的驱动,授课教师采用熟悉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便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却给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除少数有志于会计职业的学生对会计课程比较感兴趣外,大多数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模糊、兴趣不大,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材建设落后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呼应,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大多直接采用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或采用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的教材。[2][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及其逻辑体系都是为会计专业而设计,完全没有考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虽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推动了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改革,但都不完善,依然摆脱不掉编写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思想束缚,仅在原有会计教材基础上小修小补。例如,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据其会计素能要求进行根本改变,教材体系依然是以借贷记账法及其账务处理为主。少量的适用教材虽然在内容体系上进行了改革,但在编写体例上没有新的突破。

三、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如上所述,经管类专业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着明显不同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要求,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两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的教材支撑。根据本文的思考,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如下图所示:

(一)树立《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素能观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素能观可以概括为: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会计概念背后的经济活动信息,发展识别、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成为经管岗位的实务人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素能观,是《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它要求《会计学基础》教学既要讲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更要讲授会计信息的使用;既要以会计一般原理为基础,更要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重视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用途。

(二)《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优化立足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素能的培养,对《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使用为主线,以会计循环知识为基础,以财务报表要素信息解读和分析为重点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匹配,[4]改变传统《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会计素能诉求脱节的现象。1.简化记账方法和技术的内容。教学改革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是以会计信息的生成为主,讲授借贷记账法、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财产清查等技术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使用会计信息这个目标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尤其是有关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填报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内容更不是非学不可。所以,简化这部分内容并以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成为必要。2.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及分析的内容。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并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但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解读实现的,应用会计信息则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报表分析实现的。因此,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财务分析的内容,是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必需和够用”的体现。

(三)《会计学基础》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过程内生的方法,有着自身存在的规律。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后的《会计学基础》教学的重心在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此相应,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教学方法应侧重于记账逻辑的讲授和启发式教学,辅之以一定的模拟实践;而针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则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辅之以分组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关注会计知识的应用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只有适用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第二,无论是案例还是项目的设计,都要将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实务有机结合,编写典型案例和项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鉴于经管类专业和会计专业采用同一种内容的教材的现状,考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教学内容优化,借鉴国内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材编写经验,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经过近年来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提出如下《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思路:1.构建教材结构新体系。《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围绕会计信息使用者阅读和使用财务报表,构建会计信息生成、会计要素解读、财务报表分析三部分内容相融合,以及从财务报表认知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结构体系。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会计信息生成(含复式记账、会计循环),介绍主要财务报表及其所包含的会计恒等原理、复试记账以及会计循环知识,使学生了解生成会计信息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会计要素解读(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主要介绍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三部分,财务报表分析,介绍财务报表结构及其分析。这部分内容将帮助学生掌握财务报表这种表达会计信息的独特工具,同时学会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培养获取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2.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协同。教材编写应与教学改革协同,而不是为编写教材而编写。因此,要立足于课程改革,从《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的协同性出发,全面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使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1)教学目标与教材编写理念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施而实现。作为承载会计知识信息的结构化载体,《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充分反映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教材体系不应是会计知识的简单罗列,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会计学基础》教材体系安排从财务报表认识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基本依据。(2)教学内容与教材素材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材素材的选择应能较好反映《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在教材素材的取舍上,将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不必需、不重要的记账技术素材简化,增加经管类专业必需而且重要的财务报表要素解读和分析的知识素材,努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四、结语

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就成为《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还应该看到,适应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有效完成。例如,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胜任《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不仅需要会计学知识,也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它要求授课教师应能从特定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的角度讲授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袁明哲,刘慧凤,唐蓓.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际需求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商业会计,2014(17).

[2]樊行健.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占国.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篇2

1传统《基础会计》教学的模式

1.1教师通常在上课时讲授会计的产生历史,然后讲解会计的含义、特点、作用,会计的方法等,生怕哪一点没讲清楚,学生就不能明白。理论知识讲解偏多,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吸引力,不易学生理解和掌握。

1.2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动手时间很少,枯燥无味。

1.3教师授课后离开学生,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对教学效果不关注,不重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2.1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基础会计》的课程地位及课程目标

2.1.1 《基础会计》的课程地位

《基础会计》课程不仅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提供最基本、最核心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监督能力,更要培养会计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它在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导向作用、奠基作用和保障作用。

2.1.2 课程目标

就《基础会计》的课程地位而言,笔者认为应达到2个教学目标。

一是学习完《基础会计》课程后,如果有条件,学生起码能在一个企业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完成两个任务:

(1)职业认知。按工作过程搭建会计工作的整体框架,为学生全盘处理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职业实践。通过单项和综合的实践实训来培养学生会计岗位的通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和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是能顺利通过会计证《会计基础》科目的考试,实现一证双能力目标。

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的上岗证,《基础会计》课程是考试的必考科目。尽管学生凭毕业证在毕业二年内可以免试《会计基础》科目的考试,但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早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大部分高校都是大一第二个学期让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现在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越来越灵活,已使用无纸化测试,能够充分检验学生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会计信息分析能力。

2.2对《基础会计》课程按教育部“十六号文”的文件精神进行教学设计。

2.2.1 设计理念

在课程设计中,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和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是不再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是依据工作过程及其对职业人员的能力需求,来选取、序化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

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中,实现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同步增长。理论知识尽管也很重要,但理论的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更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精讲多练,学以致用。

2.2.2 授课思路

会计的工作过程是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通过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来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来登记会计账簿,最后根据正确的会计账簿来编制会计报表。

但编制记账凭证是会计专业的一项专业技术,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对“借贷记账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展开教学。这是学好《基础会计》的关键环节,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具体做法是:

根据各项经济业务让学生分析所涉及的会计要素,根据会计要素来确定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通过分析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来判断借贷方向,然后编制出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编制记账凭证的核心技术,是正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可通过同步实训让学生明白编制会计分录的目的所在,理解编制会计分录与现实会计工作的联系。

2.2.3 具体项目设计

依据以上设计理念和授课思路,可对教材进行重组。设计如下6个项目:运用借贷记账法;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更正错账;清查财产和编制会计报表。

就其重难点而言,是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识别方法,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技巧,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及错账更正方法。至于其他的内容,可以略讲,因为可在其他后续专业课程中学习和提高。

2.3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积极性

2.3.1 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

《基础会计》是一门职业认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物,比如现钞与存款;机器设备与库存商品;房子、汽车、车票等等,让学生理解这些事物与会计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对应关系。

2.3.2 项目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2.3.3 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生动演示会计核算方法,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通过这种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易于学生接受。

2.3.4 实物引导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

2.3.5 模拟情境教学法

可利用相关会计软件平台进行业务处理的模拟实训。情境逼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3.6 仿真实训教学法

通过模拟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按会计工作过程完成一整套会计核算资料,通过模拟实训达到仿真的效果。

2.4教师除了重视教学科研,还应加强对教学课程班级教学效果的跟踪

篇3

会计基础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要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必须有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那么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通过会计基础考试,如何提高考试通过率。首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关键词:

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教学方法

传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要是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可以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国家财政部2005年开始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两年内可以免考会计基础,直到2014实行无纸化考试以来,无论什么专业毕业的学生要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都要考会计基础课程。因此,会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多么重要的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会计基础科目考试,值得分析。

一、精讲基础理论知识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入门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会计上岗证必考的课程。必须注重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如果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不讲清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就会始终存在概念不清的现象,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更会影响会计从业的考试。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要以“大纲”为原则,把课本中较为重点难点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要知识果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初学者来说有些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像我校的宗旨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精确的讲授。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准则,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课本重点练习题

《会计基础》有许多概念和科目名称对初学者来讲比较陌生,容易混淆,这种情况就是要在讲概念的时候,同时要求学生多做练习题。刚开始学生对练习题中绝大部分的经济业务十分陌生,无穷下手或科目方向搞不清楚。看了学生完成的练习后经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过会计科目、会计要素、业务类型、几乎不清楚,能记住的会计科目少得可怜,更别说透彻的理解和应用。作业题别说拐弯,就是书要上的例题都不知所措。普遍一听练习就心理怕。因此,授课时,学生要先预习课本,老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于进来、先把会计要素区分、再把每个会计科目的“借”或“贷”的方向搞清。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加上同学们进行课堂练习与模拟实践练习,这样经过作业习题与模拟实践的强化,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并且知识也掌握的比较牢。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只考理论不考实践的,这样学生对这课程不感兴趣,造成考试通过就率就差。在会计教学中,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账薄的时候,可以拿一些账页先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己来区分账页。登记账薄要注意什么。知道这些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登记总账、明细账等。将二者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就容易掌握、理解。学生就会说原来会计就是这样子呀!以后做起事来也会仔细。重点难点突出,对会计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造。打破以前的教学模式。

四、正确引导,巧学多练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入门课程没有学习好,主要关键还是授课老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一般有单选、多选、判断和不定项选择。从这题型来看,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及其重要,熟记三十个科目(账户)的名称及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记熟三十个账户根本就不需要花多少时间,然后再将每个账户放入会计等式,其增减记账的方向会熟记,我还从其他书本上找了一些口诀,要求同学们记: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收入增加看贷方,减少借方来结转。费用收入正相反,二者结转无余额。资产余额在借方,贷方余额是权益。记账规则莫忘记,有借有贷必相等。只要掌握了以上要领,对于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的教学工作仍需要不断完善。让学生轻松学生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使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财

参考文献:

[1]李俊杰.让学生快乐学民—关于《会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2]王晓力.提高会计课堂教学质量初探[J].职业技术研究,2009,11,183.

篇4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

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过程管理;过程监控;教学质量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想从事会计职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强会计岗位职业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自身的会计职业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拥有了高技能和高修养,才能争得用人单位的录用,因此加强与提高会计基础教学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引入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经典管理方法———过程管理,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从而达到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现课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1过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

1.2过程管理的特点

(1)过程管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质量管理等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把每一个业务过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子系统,企业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子系统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应用系统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信息流、物流和工作流管理问题。

(2)过程管理应用信息论方法,将企业内部的各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业务过程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问题。

(3)过程管理应用控制论方法,将企业的业务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运用反馈控制等控制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控制问题。

(4)过程管理注重管理的细化,即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每一项影响业务流程运行的输入因素。

2会计基础质量管理中应用过程管理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2.1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项目设计

在对该课程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该课程教学内容面向会计工作岗位,以企业的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精选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把其分成“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四个过程模块,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将教学内容分为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这七个模块的内容体系。即抛弃了沿用较长时间的由产生到发展,先讲理论再做练习,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教学设计。

2.2过程管理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信息进行

反馈样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过程管理中若想对学生每一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进行反馈,通过反馈得到的信息来评价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因此信息反馈样卷的设计则显得非常重要。在样卷设计中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注意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在设置中要避免问题的重复性,以防止被调查人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对样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则侧重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如若没有起到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则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情况展开调查,找出原因,做到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和更正教师的某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2.3建立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管理指标体系是具有一定逻辑和结构的评价指标集合,它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使用的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会计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3结论

将现代质量观念引入到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当中,并运用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理念构建课程教育质量管理的运行体系,从而达到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现课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过程管理不仅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更是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和着眼点。以企业的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会计基础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四个过程模块,在每个过程模块结束后,引入过程管理指标体系,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对每一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马刚峰.质量管理过程模式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5):63-64.

[2]赵树国.质量管理体系中过程方法在教学管理上的应用,2013(3):53-54.

篇6

【关键词】 基础会计; 教学; 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 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 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 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

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 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 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 7 000

贷:银行存款7 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 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篇7

[关键词]:基础会计 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不同的会计岗位,都需要具备会计上岗的基本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并且将其定位为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依据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特点,按照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以学院“优秀员工的摇篮,职业经理的基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做、用一体化,教、研、产、销一条龙”的教改总目标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校企合作,积极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从而确定了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通过岗位标准调查,明确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将其从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懂知识、会技能、有品德的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教学目标设计

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训,了解并运用会计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会计基本业务的技能。通过仿真模拟操作,使学生切实体会账务处理流程。让学生首先学会辨识真实的会计凭证,然后通过学习复式记账法、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登记各种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利润的分配及结算、财务报告的编制、凭证的装订及会计档案的保管等账务处理过程,从而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会计流程得到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与评价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会计核算方法,处理较简单的经济业务,完成会计核算全过程,具备会计上岗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调研,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对人才的需求编制了课程标准,按照会计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序化,将实际会计工作整合为具体的教学项目,在每个项目下分设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内容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衔接性强,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将理论知识穿插其中,通过每一个单元的学习,既满足了学生考证目标的需要,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任务,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组织设计

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上,首先根据提炼出的会计一般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合理划分教学单元,进而以单元为依托组织实施教学,根据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进行任务驱动,首先让学生了解做什么,如何切入,需要哪些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边学边做,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我们采用导、教、学、做、评、总结“6步法”组织单元教学。导即采用任务驱动导入具体工作任务;教即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即设置情景,教师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即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评即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并由教师根据职业标准进行评价;总结即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点评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环境为平台,构建实践环境,融合角色扮演、情景演练、分组讨论、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使用机房、多媒体教室、会计模拟实训中心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组织实施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展示和有效共享。

五、课程设计特色与创新

(一)任务驱动,突出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在对会计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教学单元,确定典型任务,逐项任务设计学习情境,设定能力目标,提出知识要求。从而使教学过程通过任务驱动,突出能力培养。

(二)注重实训,达到了教学做用的一体化。以实际会计资料进行实训,让学生置于工作环境之中,提升了学习效果。实训资料来源于合作企业,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提高了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机制和能力培养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实训的力度大大加强,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做学合一,教在其中。单元教学围绕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变教师主动讲授为组织指导咨询,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学习,变理论实践分离为两者完美融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通过操作活友习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了做学合一,教在其中。

篇8

关键词: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 会计报表

对于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新课程,其理论知识体系及其学习方法,甚至连语言的表述方式与以往的课程不同,以致学生学习入门困难;而且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内容繁多且比较分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把握课程的重点。为此,要使初学者学好这门会计基础课程,笔者认为首先应让初学者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只有我们了解它的内在结构,才能真正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课程内容及各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本课程主要就是介绍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方法中的基本环节,是会计工作的起点。当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首先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凭证,按照事先设置的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记账原理,编制记账凭证,然后再起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笔者将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是当经济事项发生时填制或取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如:收据、购货发票、借款单、车票、领料单等。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需要相关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下面就实例进行说明。

例: 20X5年3月18日,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丙材料10吨,单价2 000元,价款20 000元,增值税率17%。材料验收入库,价税款尚未支付。(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是原始凭证,以上是理论教学中采用的文字表述。

甲公司业务处理:

借:原材料 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3 400

贷:应付账款 23 400

乙公司业务处理:

借:应收账款 23 4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3 400

该项业务,对甲公司来说,是增加了一项负债(应付账款)对乙公司来讲,是一项资产(应收账款)增加;可见该项经济业务发生,对于各公司而言,是不同的权利与义务,这里首先需要我们明确什么是会计主体,也就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对象是谁;而乙公司在销售当日未收到货款,是否确认收入,又涉及到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又建立在会计假定(会计核算的基础前提)的基础之上,这就解决了何时入账的问题,而入账金额,又需要我们明确计量属性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述分析过程可以看出,从经济事项发生(即原始凭证)到会计分录的编制(即记账凭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有: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基础等相关的基础理论,这些知识均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甲、乙公司的会计分录中涉及到的会计科目(账户名称)有:“原材料”、 “应交税费” 、 “应付账款”等,而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而为何运用这些账户反映此项经济业务呢?这些相关账户又分别核算什么内容呢?这需要我们对会计科目原理和账户的内容进行学习;甲公司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原材料和应交税费,贷方反映应付账款,这是复式记账原理所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需要结合经济业务,才能得到初步理解及熟练应用。所以,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对前三章的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后的学习成果。

(二)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会计凭证,用以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但由于凭证数量繁多,又零星分散,缺乏系统性,而且每张记账凭证只能反映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不能集中反映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活动的整体情况,为弥补会计凭证核算方法在提供信息方面的不足,就有必要将大量分散的会计凭证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将相关信息登记到账簿中来,以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这就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

(三)根据账簿记录与财产物资核对(即财产清查)

由于账簿反映各项财产物资的账存数,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漏记、重记等错误,在财产在保管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使得实存与账存会产生差异,为保证账簿记录的真实性,为政府、企业管理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就必须进行财产清查,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与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物资账存与实存是否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以保证账面记录的正确性,并为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

(四)根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账簿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所反映的信息比凭证中的信息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但就某一期间经济活动的整体情况而言,各个账户反映的信息仍然是比较分散的,而且不能一目了然地集中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因此,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分散在各个账户的信息给予汇总,即根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凭证――账簿――报表,三种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了一个基本循环。由于各单位性质不同、规模大小、经济活动的繁简程度及管理要求不同,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账务处理程序,账务处理程序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讲,就是从取得、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开始,至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最后编制报表为止的整个过程的组织程序和方法,账务处理程序融汇各章内容于其中。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中方法的比较

(一)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方法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教学方便,在理论教学中讲述复式记账时,使用会计分录和“T”字型账户,学生往往弄不太清楚会计分录、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的关系,不能够直观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所在。如原始凭证在课程讲授时是通过文字表述经济业务进行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是大量原始单据。而会计分录和“T”字账是教学中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方法和手段,而其在会计工作中是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进行的。

(二)通过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理论知识联系到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中去,学生才能对会枯燥、抽象的计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完成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密切结合,使初学者能够真正掌握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实训环境和条件,尽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实训材料,带领同学们进行实际操作,将教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结束论

整个框架体系的搭建、主要内容及关系的分析,为会计初学者呈现了一个清晰的会计基础知识框架体系,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透过结构体系的搭建,通过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比较,能够让学生们理清学习思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准确、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辉.基础会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 兴趣 学生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入门的一门基础专业课,是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这门课讲授起来比较枯燥繁琐,如果教师一味地讲理论知识,不辅以一定的实例教学,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点都没接触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基础会计的兴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教师可以平时在生活和业余时间多和学生拉家常、做游戏。在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不断融洽师生感情,反过来,师生融洽的情感又提升了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弥漫着一种和谐气氛,这样才会以情激情,以情激趣,让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就会对这门课越来越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普高热持续升温,导致中专生源素质逐年下降。这就促使中专教育以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理念,培养就业面广泛的学生。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点燃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动力和源泉之一。如果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基础会计这门课需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把学生平时看见的事例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会计中的专业术语,如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二、愉快教学

愉快教育是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当老师以愉悦的心情走入课堂,看到的会是学生开心的笑脸,这样这一堂课就会在老师的慷慨激昂和学生的快乐学习中开始,难点也变成了易点。在讲授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表现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好“表现—成功—快乐”三部曲的经验。据此,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优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后进生也能拾级而上。对学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尤其是对后进生要多给肯定评价,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欣赏。在评价中要注重反馈,讲究评价的激励性、及时性、正效性。当学生出现某种失误或挫折时,要优化接触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转化“失败者”的心态,使之在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和力量。故愉快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教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让学生更愉快、更有效率地去学。

三、以实例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通用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在讲授过程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联系教学,营造真实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开讲时,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设置一些问题,造成一种气氛,是学生被新问题所吸引,让他们一开始就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听课,并诱发他们产生一种想亲自去试一试,以求从中发现问题的心理状态。例如在上课时我们可以指定几个班干部担任会计中一些重要角色,如出纳、主管会计、采购员、销售员、办事员、工人等,由老师担任财务科长,设计一个实物题,点钞当现金,辅助各种道具,各司其职开展业务,结束后看哪个同学做得最出色。这样每次轮换角色,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更快地把死板的会计知识学活。

四、善于总结归纳知识点,合理运用对比法

篇10

“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是广州市七级教师冯旭初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吸收国内外现代教学法的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研究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生理、教学手段这四个元素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呈现出“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教学特点,强调“教师引导,小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巧用信息卡、板演等载体,实现即时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赛中成功,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该模式与传统“教师灌输讲授———学生模拟记忆”的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从“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愿学、乐学、学会、会学的高效课堂,使每个学生在常态课堂中得到发展,让课堂焕发生机。

二、“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

通过不断地钻研教学内容,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笔者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实施“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启动、课内互动、课后反思三个流程,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前启动

1.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课前启动非常重要。每节课前我都布置学生自学教材,形成笔记上交给老师,进行师生间的课前交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下阶段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2.组建小组具体地按照以下方法分组:①参照冯旭初老师制定的学生全脑偏好图,让学生绘出全脑图;②然后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结合学生的会计水平、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进行男女搭配分组,使到各个小组间的成绩大体均衡。全班48人,分为12组,每组4人,从中指定一位成绩最好的学生当小组长,让小组内自行选出一位性格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带头人。3.建立评价体系在课前制定评价表,每节课的活动情况、得分情况都在小组评分表中反映出来,得分高和记录仔细的小组,都会有老师赠送的小礼物,这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课内互动

课内互动就是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下面结合“错账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谈谈如何实现课内互动。

1.巧设情境,激情引趣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显示自己的学识服务的。而中职学生好奇心强,对纯文字性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因此在课堂情景设计上,笔者模拟实操的职业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中体会知识在实际应用的价值,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在一课例中,我用课件播放一段招聘现场,用人单位要求几位面试人员根据已有资料进行错账更正知识比赛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根据视频的内容向学生展示一张凭证,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发现问题所在,从而使他们学会错账更正方法、错账更正法的适用范围和更正步骤。

2.设疑导思,精心点拔

我们的问题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之间、认知起点与认知目标之间建立起足够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迁移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尝试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因此可以从知识内在联系入手,直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同化新知识。在本课例中,在学生观察凭证的基础上,我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去观察凭证。教师: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凭证金额少了。教师:怎么处理。学生1:已经入账了,不能撕毁。学生2:补充登记法。师生交流后,教师叫号,小组板演,达到“叫一号而动全班”,这时班内的课堂气氛完全调动起来,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示更正后的凭证,为自己的小组加分,引入竞争的机制。

3.多元互助,合作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分析、探究,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两次绕场一周的巡视,时而巡视,时而加入学生激烈的讨论中。目的是不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吵,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求同存异,达到思想上的认同、意见上的统一、操作上的规范,培养学生学会小组协作,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质疑他人的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课堂参与学习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本课例板演结束后,我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少计用补充登记法更正法,多记金额怎样更正?科目用错怎么更正?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错账更正法除了补充登记法和划线更正法外还有其他的更正方法即红字更正法。这时我再次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红字更正法的适用范围,看一看:①结账前发现6月21日,企业收到前欠的货款35000元,已登记入账。借:银行存款350000贷:应收账款350000想一想:A、错在那里:______,能用划线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吗?适用________方法。B、金额多了:____________更正步骤:__________。C、凭证摘要:______________。D、凭证号码:______________。E、附件: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板演,互动生成

板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组集体智慧的体现。板演是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成果,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评价板演特别是对会计实操题目的板演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明白操作规范、了解工作流程。如“错账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这一内容,我让学生在组内相互合作完成凭证的更正,然后通过叫号叫组的形式让学生将凭证进行板演,首先让各组间互评,评价各组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如有的组认为第几组做得最好,最规范;有的组认为第3组不是自己小组做的是偷看其他小组做完的;有的组质疑为什么“摘要”中要用“冲销”而不用“订正”,有的组质疑凭证更正时是全部用红笔填凭证还是金额用红字填写其他用蓝笔有的组板演的凭证是用红字冲销了多记金额。通过小组间的互评及时了解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做题的准确度和操作的规范性,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我根据组间评价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纠正和综合评价,评价时要发现学生的学习亮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小组合作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性。

5.巧用卡片,即时反馈

在大容量、快节奏、高难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全体的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就必须运用信息卡来建立“反馈—矫正”机制。信息卡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参与面,并让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一目了然。信息卡由四种颜色的小卡片组成,上面分别印有A、B、C、D,可赋予它不同的作用,比如表示优秀、良好、过关、努力,背后一律白色,当选择题出示后,全班同学即可举牌,表明自己的选择(不会的举白牌)。信息卡的具体运用多种多样,可以运用到课前提问,达到温故而知新;运用到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达到即时反馈。心理学家指出,即时的反馈可以促进人行为的改正。运用到课后评价,作为小组间、生生之间相互评价,而评价意见快速地向教师表达。老师给出题目后,学生举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只有老师知道,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学生举牌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将正确的信息卡举起来并根据学生举牌的快慢、动作、表情适当评价学生,如表扬、鼓励、询问等,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如“错账更正法———红字更正法”教学,我分别在板演小结和课堂小结中运用信息卡,作为对板演题目的等级评定和课堂效果的反馈,课堂上不仅消除了过去举手闹哄哄的局面,而且提供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的平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此阶段是师生在学习阶段和小组合作的继续。小组合作成功经过全班交流,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后,学生可能会产生新的疑惑点,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要求各位同学把课堂的感悟、反思和课堂内容总结及时记录在“会计日记”。对一些学生问题的提出或疑惑再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教师也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的成效

“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其成效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和一”主体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却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的状况,通过“会计日记”把学生的自我反馈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联系起来,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消除了师生间的隔膜,使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从而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提高了。“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强化了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参与,真正体现学生以“学”为主导。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将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同学共享,课堂成为师生、生生间交流的平台。

3.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是立足教材又延伸教材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从“听”知识到“学”知识再到“用”知识,在职业情境的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得到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4.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有着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中必须学会交流,对学习问题懂得总结分析,因而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的小组合作能促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努力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使学生从个人学习的封闭状态转为开放性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搞加班加点”是“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由于练习时间增多,作业基本上当堂完成,对于中差生来说,在课堂上做作业,小组互助,有疑问及时请教教师和同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四、“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运用“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在《会计基础》学科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是在“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升,值得推广。但该法在《会计基础》学科中运用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会计基础》新教材中有部分实践性和规范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必须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会计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因此在这些章节应用该种模式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搞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