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3-20 17: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篇1

【关键词】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联系 区别 经济环境 国际趋势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system

Wang Jianfang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going deep and the new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being promulgated, the theory field has made more times’ farther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system. Though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the accounting system, the author has made talked her own understanding to the problem, combining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our Chinese present enterpris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n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Keywords】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systemRelationDifferenceEconomic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trend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理论界对此也多次做过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势的现状来谈谈对此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1.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

1.1.1同属会计法规的范畴。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的,它们都是同一层次的部门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1.2同属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包括会计法律法规。

1.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

1.2.1指导思想不同。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原则为导向,其指导思想是“指导性”的;而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以规则为导向,其指导思想是“指令性”的,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区别。

1.2.2侧重点不同。会计准则主要侧重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的信息,内容比较抽象、简略;而会计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直接规范,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和结果,侧重于记录和报告,内容比较直观、具体。

1.2.3制定、修订的灵活性不同。由于一项会计准则涉及的范围通常比较小,易于增加或修改,而会计制度规定得比较详尽,即使经济业务只有一点变动,也要修订整个会计制度,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要比会计制度方便得多。

1.2.4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由于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比较抽象、简要,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会计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比较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自然较低。

2.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必然性分析。

2.1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资本所有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加真实、相关、及时、可靠的信息。会计制度的规定始终是“滞后”的,难以提供有用的会计决策信息,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会计人员可以应用会计原理来处理新问题,会计准则比会计制度更具灵活性。

2.2国际趋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

3.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3.1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完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从实质上参与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咨询,从而使我们这种纯政府模式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更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3.2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项会计科目、会计报表规定组成。

篇2

一、 行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问题的提出,始于本次会计改革的起步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原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所有制、分部分、分行业的旧行业会计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同迅速发展中的社会经济环境不适应性。尤其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一步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大背景下,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自然就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会计界人士的共同呼声。但究竟怎么改,当初还没有来得及在整个会计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用会计准则体系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这一主张,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并很快被确定为我国会计核算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至今还几乎被当作会计学中的一条公理来看待。

但这一主张,基本上只是仿照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会计规范体系构成模式的一种设想,既未经过理论上的周密论证,也未经过最起码的(无论经从时间上,从地域上,还是从经济部门上来说)实践检验,不可能具备坚实的理论根底和足够的对于客观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正因为如此,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推动起来的迅猛发展的形势面前,"制定基本准则知应用准则形成一套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待时机成熟时一步到位,取代现行的会核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不得不调整为"通过制定基本准则改革会计核算模式,通过修订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使改革内容能够具体操作落实的第二种思路。"①由于这种改革思路上的调整,才大大加快了改革的进程,得以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核算模式的转轨和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这实际上就是研究对"用会计准则体系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这一主张的第一否定。但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新行业会计制度的相继制定、实施,“取代论”之争仍在继续,并将"一步到位取代论"分化为"立即取代论"和"并存过渡论"两种观点之争。但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仅在"取代"的理由已转变为:新的行业会计制度还是不能适应和满足跨行业经营企业的需要,而这个问题只能在制定了具体会计准则之后,用“跨所有制、跨行业、跨经营方式、跨国内外的会计准则体系”来解决。

其实,由于各个行业部门有着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核算管理要求,行业间的会计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会计准则来说,也只能使之尽可能普遍地通用于一般的生产、流通和服务行业,而对少数特殊行业,就必须另行制定相应在的制度和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立项和拟立项的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已有农业、采掘业、保险业和运输业等行业的,并在考虑是否应当立即着手其他行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适用于所有行业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准则,也对金融保险企业现金流量的项目归类作了特殊的规定。这些都说明会计准则并不可能是跨行业的。

当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企业会计准则》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行业会计。"《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会计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外延以及会计报告的原则要求等作出了规定。它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它的雏形,最早却是以会计制度的名义出现的。从1985年3月印发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到1992年6月印发的《外资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特别是1992年5月印发的《股份制试点企企业会计制度》,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企业会计准则》孕育、成形的轨迹。而且,就其具有的功能来说,在现阶段,它仍然在起着行业会计制度"总制度"的作用。

同时,作为拟议中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还在起着"准则的准则"(基本准则)的作用,即指导和评价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准绳作用。这种兼有"总制度"和基本准则的双重身份,是由它的基本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双重身份,是由它的基本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本质上相当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关于编制和提供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而不是一份直接用来规范会计实务的会计准则。正是从这个意义,我们说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准则,并且"以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内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提法持有异议。因此,在提及"会计准则体系"时,都冠以"拟议中的"这个定语。

而如果从相对意义上来说,1992年5月份印发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1998年1月印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都是不分行业的。尤其是最后一个制度,还附有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期货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定(若有需要、也可把这部门内容扩充到制度正文中),更增强了它的行业适应性。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可以跨行业,其他经营方式的企业会计制度为什么不可以跨行业呢?可见,适应和满足跨行经营企业需要的问题,并非只有会计准则才能解决。

那么,究竟是加快制定会计准则以尽早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还是对行业会计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才是解决跨行业经营企业问题的良方呢?只要从现实可能性来分析,就能得出是后者而不可能是前者的结论。

首先,会计准则的建设,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不很发达,不很成熟,不很规范。特别是作为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直接动因的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八、九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如1998年12月31日在深、沪两股上市的公司仅854家,成交金额只有33.6亿元,上市公司在全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1993年仅独立核算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就有1.37万家),证券市场能够发挥的社会资源导向作用还微乎其微。其次,还应看到,我国关于会计准则方面的理论,大部门是从西方特别是从美国引进的,尚需一个与我国的会计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要制定出能足以取代行业会计制度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其现实可能性是可想而知的。

二、统一会计制度不只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管理模式

在持"最终取代论"观点看来,统一会计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些年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统一标准和原则要求,对旧行业会计制度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后制定的新行业会计制度,已基本适应了当前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的需要,并已初步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可见,统一会计制度不只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管理模式,在先进的会计思想指导下,以正确的会计理论作基础,它同样能适应、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

事实上,统一会计制度模式,不只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有,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的统一会计方案,比利时的统一会计制度和瑞典的宏观会计制度。德国虽无这种统一会计制度,但也制定有统一会计科目表。美国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统一会计制度。

其实,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即关于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是任何国家的会计所不可缺少的,只不过各国采用的规范形式或名称不同而已。如许多国家把这些内容话公司法、商法和税法中。英美法系国家,一般不是以成文法而注重以惯例来规范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这容易给人造成一个这些国家不需要统一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的错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1998年4月在吉隆坡会计上原则同意新上项目之一的"发展中国家会计问题"中的第1个议题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提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企业没有完备的会计系统,也没有就如何建立和维护这类系统提供指南"。②作为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这些国家顺利进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排除"语言"障碍。

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两种不同的会计规范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规范内容、本质属性、产生的历史背景、结构形式特征以及内容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在规范会计实务时,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而不应扬此抑彼,甚至轻率加以取代。

1.从各自规范的内容看,会计制度主要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会计准则主要规范会计核算和披露的政策。

以存货为例,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设置了各种存货科目,并在附件中增设了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期货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需要的存货科目。在各存货科目中,又分别规定了各该科目的核算范围,不同增减方式下的核算方法(主要列出应借应贷科目),入账价格、发出时实际成本的几种计价方法,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应增设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清查盘点的核算方法,明细分类账的设置原则和核算依据等,都是属于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方面的规范。至于企业应当或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计价方法方面的问题,并未作任何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第×--存货〉〉(征求意见稿)则是主要就哪类存货和哪类企业应当采用哪种计价方法及相应调整的事项,以及应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披露的事项,作为详尽的说明。这就属于对会计核算的披露政策的规范。

2.从各自的本质属性看,会计制度主要是一种技术性规范,会计准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性规范。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政策的,而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会计政策作怎样的规范,即制定出怎样的会计准则,将会直接影响经济利益在有关各方(如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的分配,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有关各方经济利益的平衡协调过程。在国际交往中,如何处理本国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关系,甚至影响国家利益和。以致在修订关于存货的国际会计准则时,会发生取消"后进先出法"的提案在某次理事分上获得通过却在下一次理事会上遭夭折的尴尬事。③这一切都是会计准则社会性的明显体现。

3.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下,会计制度一般是基于国家计划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会计准则是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高度发展和世界性经营危机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特别是证券市场进行干预、管理的产物。

1947年法国制定了"统一会计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构建法国会计法规的统一基础,为二战后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服务。1950年3月9日,我国中财委《关于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强调指出:"现在各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十分紊乱,严重影响了经济核算制度的贯彻,使计划与管理遇到许多阻碍。为此,必须有统一的会计制度。"④这表明统一会计制度这种核算模式是进行计划经济管理的需要使然。

会计准则是早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年代,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在公司外部形成了以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主体的利害关系集团,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需要有一个编制财务报表的标准让公司遵守,以保证公司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真实公允,可据以作出投资、信贷等决策。这样就产生了对会计准则的需要。正是在这种形势下,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它使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现代社会单靠市场机制还不够,还须借助政府对经济进行调节、管理。这就促成了美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出台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该委员会除亲自《会计系列文告》和《财务报表规则》等政府规章外,再授以会计程序委员制定以《会计研究公报》命名的"公认会计准则",以维护证券市场稳定有序地运转和整个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这就是会计准则产生的历史背景。

4.在结构形式特征上,每一部门会计制度都是一个完整的方法、程序体系;而会计准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实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逐步制定的,相互间既无严格的分类,也无法形成有序的体系。

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定,一般都是由总则或总说明,会计科目表及其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说明,以及主要会计事项分录举例等部分组成,无论从总体结构或从各部门的具体内容安排,都显示出完整、有序和体系性特点。如总则,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三大块内容,已大体包括了从取得原始凭证开始("原材料"科目说明就明确了"原材料明细账根据收料凭证和发料凭证逐笔登记"的内容)到向外报送或公布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处理程序的各个基本环节;会计科目表按照会计基本平衡公式,将该行业需用的全部科目排列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商业类行业不设此类)和损益类五大类;会计科目说明了与该科目有关的各类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而主要会计事项分录举例又将它们作了系统排列。

会计准则则不同,无论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或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已的的八项企业会计准则,各项之间无一定次序,难以归类,不成体系。如果一定要说相互间的有某种联系的话,那就是它们分别接受各自的"理论框架"的指导和评价。

5.从内容的稳定性来看,会计制度通常是相对稳定的,而会计准则一般是活跃多变的。

由于会计制度主要是一种技术性规范,因此,通常很少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我国在制定新行业会计制度前,如原《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会计制度》和《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等均已实施了三至五年之久;1981年8月制定的《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到1990年8月才进行了修订。法国的"会计总方案"自1947年制定以来,至今还只修订过四次,最迟一次是在1986年,距今已有十余年了。

相反,因为会计准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性规范,所以,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就非常敏感。而整个社会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瞬息万变,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此起彼伏,急需规范的会计政策不断出现,原有的规范也常常在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日显滞后,就使得会计准则呈现活跃多变的态势。例如,为规范利息成本资本化这个会计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9年10月至1982年6月就接连市第34号、42号、62号三个"财务会计准则公告",⑤后两个公告对前一个公告的部分内容作了两次修正,这种情况,在会计制度修订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正因为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这样不同的两种会计规范,在规范会计实务时,两者的关系就应当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而不该扬些抑彼,甚至轻率地以此来取彼。

一般地说,已有确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且已在会计制度中作了规定的,就按会计制度处理。需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中加以选择的,或虽然只有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但尚未在会计制度中明确的(一般可先以会计处理规定加以明确,待条件具备时再充实到会计制度中去,不一定要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应先按会计准则的规定作好会计政策的选择,再按会计制度进行常规核算。有人认为,如果不取消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即使制定出来后也将被束之高阁,这种担心是缺少根据的。

四、"最终取代论"对会计准则的建设有哪些不良影响

1.从已经完成并的近30个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来看,"最终取代论"导致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不是集中于对企业会计政策的规范,而扩大到对全部会计核算业务和报告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以致使不少会计准则实际上只是对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的的一种重复。在内容和结构上,片面强调会计准则内容上的完整,并力求形成一个相对严密的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会计准则的制定首先应与客观现实紧密结合,从急需解决的会计实务总问题入手这一重要原则。

2.从已正式的8项会计准则来看,"最终取代论"导致了会计准则指南畸形"发育"。片面强调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以便于今后顺利取代会计制度,必然强调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以便于今后顺利取代会计制度,必然会使中国的会计准则变动成介入西方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制度之间的一种不伦不类的规范样式,并把会计制度完整、有序、自成体系的内容拆散到各项准则指南中去。而如果把指南当作"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来遵循,那么,它对会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束缚,将会比旧行业会计制度更甚至。

注释:

①张佑才,《关于制定和实施,通则、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财务与会计》1992年增刊,p12-13。

②陈毓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吉隆坡会议综述》,《会计研究》1998年第78期,p43。

③李若山,《国际会计的协调及未来发展》,《会计研究》1996年第10期,p46。

篇3

关键词: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发展趋势;会计规范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引进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和分行业、分部门、分所有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的会计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试点探索阶段;模式转换阶段;体系完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的阶段,在此阶段,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自此,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结构关系与发展问题变成了让会计学者们争锋不断的问题。那么在现行经济环境下,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去处理呢?

一、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联系与区别

(一)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联系

简单来说,准则和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都隶属于会计规范体系。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无非是对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依据和准绳,它们都是会计标准。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所以可以说,它们都是同一层次的部门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二)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制定的理念不一样,前者是属于规则导向的,而后者则属于原则导向的。统一会计制度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的问题,会计准则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对会计而言,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执行准则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强。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规范,前者制约后者。

二、现阶段理论界对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观点概述

1993年7月《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由于会计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心中根深蒂固,加之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理论界出现了关于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问题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具体会计准则一出台便取消行业会计制度。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就是要让它取代会计制度。

第二,会计准则逐步取代会计制度。持此观点的人们认为会计准则在我国相对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广大的会计人员对其还不能够很熟悉,反而是会计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心中根深蒂固,加上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若过早地废除会计制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工作的衔接问题,造成混乱局面。

第三,会计准则与统一会计制度并存。他们认为会计准则与统一会计制度是纲与目、原理与操作的关系,两者并不是矛盾的,他们同时将此定义为中国特色。

三、现行经济条件下二者的关系与发展趋势之我见

在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问题上,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同时并存的形式,这个形式不应该继续下去。

第一,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都开有会计院系,而支持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人们就是以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作为并存的理由。这样一来,他们就缺少这项理由了。

第二,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大熔炉就将中国吸纳进去了,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这迫使中国的会计体系也应尽快和国际接轨,所以应尽早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废除统一会计制度。

第三,支持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人们一再强调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统一会计制度差很多。但是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编制的很详细的,会计准则与统一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故应将会计准则制定得完善并取代统一会计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同时还将会计体系简化。

第四,我们现在普遍接受了会计是经济信息系统也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信息是基础,而经济管理是目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中,经济管理这个方面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有统一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总是紧跟着制度亦步亦趋。这样的工作方式削弱了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会计工作变成一滩死水,毫无生趣。

第五,现实里,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他们所规范的对象是一样的,但是建设不同步,造成了执行上的偏差,已经影响了规范所要达到的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应尽早与国际会计体系接轨,废除统一会计制度,尽早建立好完善的会计准则,而不是仍然继续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这种混乱局面。

参考文献:

1、史锐,余志虎.关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

2、耿建新.行业会计之间的异同比较――兼论统一会计制度与行业会计之间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0(2).

3、商亚平,杜敏.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J].准则与制度,2000(3).

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的会计准则经过二十余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中国会计准则的在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也与必然要保证自身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下文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的现状入手进行了一些对比分析。

1.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1.1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构成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主要包括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及其前身IAS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以及会计准则解释公告(IFRIC Interpretation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是一个能够紧跟国际市场经济步伐的系统。这一体系结构图如下:

图1.1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

1.2 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构架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共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基本准则,第二个层面为具体会计准则,第三个层面是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一体系结构图如下图:

图1.2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

1.3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比较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也就是财务概念框架是单纯的

理论框架,它不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观我国,与此架构相似,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类似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既是一种理论,又是实务指南。这就决定中国会计准则这一体系必然包括基本准则。

2.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

从宏观角度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性十分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使我国会计准则区别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些差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范围。在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取谨慎和适度的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一直持适度和审慎的态度,相比国际会计准则中该计量模式,它的适用受到的限制更多。比如,中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与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照取得该项资产的实际发生额确认其价值;同时准则也对公允价值作为后续计量模式提出了严格的规定,除非有充足证据表明能够可靠的取得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否则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对该项资产进行后续计量。我们可以理解成,中国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更倾向于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国际会计准则更倾则把公允价值作为首选。

(2)对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在涉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的部分仅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了讨论。在我国,两种模式的企业合并并存于会计实务中,且前者占主导地位。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么是在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直接控制下或影响下实现的企业整合与拆分,要么是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间的改组行为。所以,在我国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中,对此两种企业合并都进行了讨论,并且规定,权益结合法适用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成本法。

(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在原国际会计准则中,豁免原则适用于国有企业间的管理方关系及其交易,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国有企业也应按照关联交易的准则进行充分披露。

中国会计准则规定,国有企业之间视为关联方仅在“只有在存在投资关系而且一方对另一方有一定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情况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特别是更多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筹资目光投向资本市场后,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父子”关系逐渐淡化,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自力更生,然后做大做强。真正的关联交易会被“把所有国有企业都作为关联方”这一规定而掩盖住。

(4)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对于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固定资产减值更是不允许转回。相反,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将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企业利用减值准备和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

3.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指为制定会计准则而对准则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制定程序、制定方法以及制定基础(或导向)等方面做出的一种固定安排(汪祥耀,2004)。

3.1 准则的制定机构不同。准则制定机构可以做如下划分:一类是由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制定,另一类则是由民间机构或其他组织加以确定。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由财政部来指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是由政府机构制定,且会计准则的性质属于行政法令,具有强制性。相反,具有民间机构性质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3.2 制定准则的程序不同。从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来看,制定会计准则的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按照“充分程序”(Dueprocess)所规定的步骤制定与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相比,我国没有采取听证会制度,没有实施实地测试程序。此外,准则的不是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而是采用政府部门最终审定的形式。

3.3 准则制定的基础不同。制定准则的基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则基础”,美国最为典型;另一类则是一直为国际会计委员会所坚持的“原则基础”。“原则基础”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有良好的职业判断和很强的中立性和职业道德观。鉴于我国会计准则对一些指标的明确规定、详细的指南,我国会计准则倾向于“规则基础”。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定差别,但我国会计准则在关键环节和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这种趋同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满足我国加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差异的存在有其客观现实性及合理性。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国际趋同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另一方面,不同的经济环境乃至不同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又必然造就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背景。而且作为一个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又有自己特定的现实环境。这就是在当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我们还要考虑保持我国会计特色的根源所在。所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照搬而是求大同,存小异。

参考文献:

[1]林钟高,吴利娟.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原则导向抑或规则导向?[J].财务与会计,2003,9.

[2]车幼梅,吴小峰.美国会计准则向“以原则为基础”回归述评[J].财会通讯,2004,5.

[3]王伟.美国会计准则导向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4,4.

篇5

从某种程度上讲,会计产生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通过相应可靠会计信息,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对企业进行必要监督,而经营者通过有效的会计信息,评价出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和设置相关的战略发展目标,实际上经济体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会计报告中获得相关利益,可以直接被认为是经营者进行人力资源利用所产生的产权收益。可见产权会计制度下主要功能对产权进行有效界定、确认和维护,通过相应会计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固有道德保障会计制度有效性实施,利益会计制度下财务处理及相关日常操作,约束和维护好相关利益群体权益。会计制度下经济增长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产权会计制度规范下,构建出一种更加有效经济体组织形式,并确定相关利益群体的财权所有权,将个人经济获取不断转化成为一种社会性活动,保障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方向一致性,直接减少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不劳而获现象;二是通过产权会计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不同经济利益主体利益获取范围,使经济体在获得收益同时,能够提供真实可靠收益报告,实现一个复杂多变市场经济活动系统,从宏观到微观逐级分解、界定和明确利益群体之间的权责,更好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双赢式。可见产权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能够不断促进不同经济体,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使得经济体产业发展能够真实反应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而通过产权会计制度影响社会经济制度调整和控制,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会计制度协同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上述研究和分析可知我国经济增长与会计制度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密不可分关系,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制定和产权制度明确,将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起到推动性作用,而经济增长作为会计制度变迁需求,有利于促进和完善我国会计制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对于资源分配决定性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也直接要求我国政府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会计政策;另一方面产权制度和会计制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在我国宏观经济改革大环境下,产权结构多元的改革将会推动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会计制度进一步明晰和使用,将会更加有利于社会中利益群体之间产权分配和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政府对于经济体监督支出,实现企业中经济交易费用。本文建设性提出经济增长与会计制度协同发展的措施和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制度

与国际标准会计准则制度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度还存在一定程度上差异性,结构和内容还存在不完善性,没有构成多方面需求性主体,对于会计准则制度绩效评价效果和方式不健全,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方经济利益主体参与程度不高,本文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建议如下,一是有序改变现有会计准则制定机制,从博弈论角度看,只有经济体各方利益者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并进行规制的利益博弈,制定出的准则才能实现利益多元化共赢纳什均衡最佳状态,才能使经济体的各方利益达到满足,进而推动各方经济利益合理增长,可见会计准则制度应向公开方向发展,逐步改变政府性主导地位,实现多元化主体参与,达到动态博弈平衡;二是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程序透明度,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从最终目标上看,是为更好平衡各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从过程上主要体现是否经过各利益群体之间多次博弈平衡结果,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科学合理性,必然需要一个相对透明环境,公共利益各群体积极参与及实现更为完善会计准则自我调整,因此建议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积极有序借鉴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经验,制定出积极有效保障措施和法规,调动其个利益群体和公民代表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会计和产权制度的平衡博弈

从社会资源分配角度看,如果一类高收益资源领域,不具备相应准入机制,各方利益群体将会争向加入,以此获得自身的最大收益,资源将会被无限制过渡性应用,直接说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关系上存在一定矛盾冲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经济利益体彼此排除对方,但是有必须相互合作,这实质上就是一类发展过程中博弈行为,会计制度和产权制度之间相互融合及制定,实质上是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多次博弈,最后达到一种动态均衡关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选择,会计外部环境条件,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过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于从自身最大利益角度出发,为谋求自身生存和权益,在一定规则和制度环境下,势必将会发挥经济利益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去与企业经济利益体进行博弈,达到一定范围和程度博弈均衡,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不断创新和信仰,又产生一种新博弈状态,因此会计和产权制度相互影响就是一种不断更新博弈平衡关系。保证和实现会计和产权制度的博弈主要措施,一是完善会计法,依据我国具体经济实际情况,制定相应会计准则和行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于市场干预,造成的不必要资源浪费;二是会计制度制定必然严格体现出主导公平性,确实保证各个经济利益群体公共利益;三是在会计和产权制度博弈过程中,在维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前提下,选用合适方式,例如政府主导下诱导下会计和产权制度博弈,从而更好实现利益各方协调,满足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篇6

一、关联方的判定比较

IAS的24号的5条将“关联方”定义为: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是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它们则被视为关联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一关联方披露》则没有对‘关联方”进行专门的定义,但在准则的第3条给出了关联方的判断标准: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多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总的来看,我国虽然没有对关联方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对构成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更加具体,更具有灵活性,符合我国现实环境中企业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一)国际会计准则关联方的判定

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以列举的方式限定该准则的“关联方”:直接或通过其他企业间接控制的企业,或受报告企业的控制、或是与报告企业同受控制的企业(包括控股公司、子公司和伙伴子公司)联营企业;直接或间接拥有报告企业的表决权,以此来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关键的管理人员(包括公司的董事和高级职员),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上述中提及的个人直接或间接地拥有重大表决权的企业或能施加重大影响的企业,包括企业的董事或主要股东拥有的企业。

(二)我国会计准则关联方的判定

我国会计准则的36号的第4条详细列举了下列各方构成企业的关联方:①公司的母公司;②公司的子公司;③与公司同受一个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④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⑤对公司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⑥企业的合营企业;⑦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⑧企业或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⑨企业的联营企业;⑩企业主要投资人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实施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三)关联方的判定的差异性

通过比较我国会计准则与IAS对“关联方”的认定,可以看出二者存在以下差异:①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把报告企业的合营企业视为企业的关联方,而我国会计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合营企业是投资各方按照合同协议的规定共同控制的企业,我国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第3条规定“共同控制另一方…,构成关联方”。②我国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把与企业受同一个母公司控制的企业视为关联方,但没有把与报告企业同受共同控制或同受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视为关联方,而IAS第24号规定:与报告企业同受控制的企业(包括控股公司、子公司和伙伴子公司)视为关联方,“同受控制”的含义的范围比我国宽。

在关联方的认定上,IAS第24号第6条作了补充说明,认为不能仅仅因为两个公司有一位共同的董事就确定其为关联方,但是有必要考虑该董事在两个公司之间交易中影响双方政策的可能性,并估计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我国会计准则对此则没有相关的解释。

关于“与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IAS的规定比较原则,我国的规定则相对具体。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与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企业的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指的是该个人的直系亲属,即与该个人具有血缘亲属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个人,非直系亲属则不在“家庭成员”之列,范围上IAS比我国大。

二、关联交易披露内容比较

所谓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从关联方交易的定义上看,我国会计准则与IAS的定义基本相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了关联交易的,应当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的类型及交易要素(至少包括交易的金额,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或取得担保的信息,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帐准备金额,定价政策)。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类型相似的关联方交易,在不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正确理解关联方交易对财务报表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合并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对关联方交易规定,应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以及为理解财务报表所必需的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为理解财务报表所必需的交易要素通常包括:对交易量的说明,以金额或以相应比例表示;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

关联方交易中非常重要的是关联交易定价方法,IAS第24号对关联方交易提出了三种的定价方法:

①确定关联方交易价格,一种方法是不受控制的“可比价格法”。可比价格是参照非关联方之间在经济上可比的市场中买卖类似商品所采用的价格。在关联方交易中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如果相关条件与正常交易相同,大多采用“可比价格法”,这种方法还经常用于确定融资成本。

②另一种方法是“转售价格法”,当商品在关联方之间转移后,商品的接受方又将商品销售给独立的第三方,从转售价格中扣除毛利,弥补转售者的费用并使其获得适当利润,从而得出给转售者的转移价格。在确定与转售者的毛利相适应的价款时,存在判断问题。

③第三种方法是“成本加成法”,在关联方交易中,在供应一方的成本上增加适当的金额,确定转移价格。同时,IAS第24号第16条补充说明,有时关联方交易的价格不是通过上述三种方法确定的,甚至根本不计价格,免费提供管理服务和债务的免息展期。

我国会计准则的36号对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没有作详细的说明,这对我国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报表使用者无法取得全面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其据此作出的分析判断和经济决策。我国的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对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方式作出详细的说明,定价依据、与非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是否一致以及差异的金额、各种定价政策定价方法的使用范围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关联方披露差异的原因分析

上文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关联方披露方面的差异状况,最终目的是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服务,了解了关联方披露的差异就有必要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产生关联方披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会计环境与IAS所处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环境是会计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环境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等。本文认为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的会计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其次,正确处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是我国的特色,两者都是我国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准则一般适合上市公司,部分准则适用于所有企业,会计制度则规范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规定比较具体,同会计制度相比,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内容较为原则,两者的作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经济还只是处与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规模狭小,上市公司数量不多,而西方国家资本市场完善、经济发达程度高,出现的交易形式和复杂程度也远非我国目前可比。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越完善,对会计准则的要求也越高,更多的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对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要求有更高的可比性、公允性、相关性和透明性。其次,我国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控制现象比较严重,对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会计舞弊行为经常发生。针对经济中出现的具体短期性行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经常性的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影响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稳定性、严肃性和内在的一致性。二是政治法律因素。我国法律属大陆法系,会计管理倾向于立法管理,比较强调稳健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我国会计准则由政府机构财政部下属的官方机构一会计司制定,以会计法规的形式发布,在准则规定的范围内适用且具有强制力。在英美法系国家,政府对会计的直接管制相对较少,突出民间组织和会计职业界的作用,法律一般不规定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过多的具体细节问题,因此,会计准则一般由民间组织制定。

(二)建设我国更高质量关联方交易披露准则的建议

篇7

关键词:会计准则 制定过程 对策

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推进企业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保持金融稳定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1-2]。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重视提升概念框架的作用,为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行动。2010年4月,我国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颁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从战略层面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与部署。近些年,我国积极响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各种号召,一方面努力投入到各种国际性文件的制定活动中,另一方面也不断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完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3]。

一、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过程

一般而言,会计准则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包括准则立项、起草等一系列具体的过程;第二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或内在机理。前者体现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先后次序,后者则反映会计准则制定依据与结果的关系,二者互为逻辑,相得益彰,为高水准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外的先进经验,财政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国内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程序。2003年初,由于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重大改组,我国建立了全新的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CASC)。同年7月,财政部第21号文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分为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和4个阶段:

(一)立项阶段

财政部会计司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会计准则立项意见,向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征求意见。会计司根据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会计准则立项意见做出修改调整,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领导批准后正式立项。会计准则委员会应根据需要,结合确定的会计准则项目和立项意见,成立项目研究组,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二)起草阶段

会计准则项目立项后,会计司立即组成项目起草组。项目起草组根据所承担的会计准则项目,及时提出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在有关研究报告和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完成讨论稿,由会计司提交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三)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会计司应通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及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印发征求意见稿、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和其他主要媒体上公布、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项目起草组应对公开征求的意见进行汇总,并根据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草案,由会计司再次提交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意见。

(四)阶段

项目起草组根据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会计司按规定程序报送财政部领导审定后,由财政部并组织实施。

二、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在努力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吸收各方观点、提高会计准则水准与质量的工作机制,也确实取得过很多成绩,但是与规范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相比,以下问题仍然会严重影响并制约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

(一)制定机构的代表性和独立性都有待加强

一方面,尽管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吸引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参与,如高等院校教师、政府官员以及有关部门的实务工作者等,甚至还将国外相关专家的建议纳入考量体系,但并没有将那些代表广大会计准则使用者、高应用频率且会影响到会计准则客观程度的群体考虑、吸收进来,虽然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某一阶段征求、咨询过广大会计工作者的意见,但是其作用明显不如直接参与会计准则制定那样直接。

另一方面,会计准则涉及利益主体众多,既有投资人,又有债权人,涉及的利益类型也多样,既有企业利益,又有个人利益乃至国家利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利益的动态变化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就我国来看,财政部会计司是我国公认的合法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准则制定及完善过程中,会计司努力理清其中复杂的利益网络,最大可能平衡各方利益,但个别行政领导在会计行业有关的制度或会计准则起草完成后,过多考虑到部门的利益,或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后续步骤进行干预,导致会计准则重心偏移,或者通过强制手段要求采用某种特定方法,降低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或独立性,尽管这些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但是容易导致运行成本和后期监督程度的急剧上升。

(二)制定人员代表性缺乏且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目前会计准则的制定人员大多是技术性的政府官员,他们或组成核心小组,或作为起草小组的主要成员,然而,他们仅仅代表政府机构或国有资本所有者的立场和利益。但是从我国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国有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其他投资者、债权者等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随着公司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股权的社会化程度也日益增强,若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能得到考虑或是体现,会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效应。近年来,由于会计准则制定者代表性缺乏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发严重。

同时,因为我国目前会计准则的构建理念、内容体系及具体进程等主要依赖于设计人员,或是领导者理解、领会、交流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水平及频率,而民间会计团体或是会计从业者通过其认知水平与希望参与的程度,对制定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尽管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诸多缺陷与弊端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最关键的变量还在于制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的高低,他们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与深度、工作热情等均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旦他们对相关信息掌握得不全面、不透彻,或是无法有效接受批判意见,将始终无法找到制度创新的突破口,自然也难以形成高质量、高规范的会计准则。

(三)制定公开性及博弈程度相对不足

从博弈论角度探讨会计准则制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充分利用市场博弈行为来确定合适的管制范围;第二是通过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博弈机理的系统探讨,确定合适的管制程度[4]。

由于一些强势群体的存在以及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在规范、最优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常规的成本收益分析,而且制定者还会衍生出自利行为,以使自身和所代表的集团群体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准则在本质上与其他经济制度存在共性,他是一种有关经济利益博弈及分配的制度安排,是编制财务报表者和财务报告相关的利益集团,合作、博弈继而平衡的过程。博弈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越高。充分博弈首先指制定程序合理,这是重要保证,其次是多次博弈,会计信息的直接使用者能够充分掌握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现实概况,并能就会计准则的运行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是实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充分博弈的一个关键前提,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制定过程必须具备公开性和透明性。然而,我国目前除了最后一个阶段有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稿之外,其余阶段的公开性严重不足,公众并不能及时了解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情况及相关背景,更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相关意见。

(四)制定过程的整体效率有待提高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存在制定过程缓慢,总体效率不高的缺陷,以合并会计报表问题为例,目前我国有关合并会计报表准则的政策规范,执行的仍然是1995年颁布实施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现象日益复杂,会计业务也更加复杂与多元,公司间重组、并购情况非常频繁,《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已经难以涵盖所有的实务问题,其具体内涵已经无法有效适应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社会各界对于调整合并会计准则内涵、规范合并报表编制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整体进程相对滞后。

三、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对策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原则为主,规则为辅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在社会经济面临多重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在政治、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政府职能转换,公共政策体系完善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等工作都在有序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也应该顺应发展大势,寻求体制机制创新。理论上来看,会计准则制定是遵循相关原则,利用科学手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在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实况中,选择一个平衡点的过程。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其他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和经验来看,主题内容大多是简单的描述,并没有比较严格的界限标准。为实现会计准则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我国会计准则导向总体上应该以原则为主,更多侧重于制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以此降低准则制定和完善成本,具体来说,应该辅以详细的指南与讲解,根据重要性程度对不同准则进行区分,在有效保障准则指导性的前提下增强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二)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政府主导,共同参与

第一,可以参照国际惯例,设立真正行使会计准则制定、权利的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如主席、副主席等由我国财政部负责委任,而且要将会计报表的编制者、用户、监督者、注册会计师等多元主体吸纳进来,达到各方利益博弈平衡,以此来增强准则制定机构的代表性;第二,可以会计准则委员会为班底,组成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也由为会计准则制定提供咨询服务的社会各方面代表组成,并尽可能将更多的代表人士纳入到整个会计准则制定者的队伍中,做到科学与民主(笔者注意到,2011年,第3届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往年相比,人员数量、人员构成的广泛性及代表性都有很大的改善);第三;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设置的主要模式,以财政部会计司为领导,成立“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负责解释与答疑,以此来明确会计标准设置过程中的具体分工,提高会计准则的水准。

(三)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分层构建,动态完善

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完整系统的政府会计概念体系及理论分析框架,在宏观层面系统阐述会计假设、要素及信息质量特征等,然后在具体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构建多层次的会计准则体系,比如具体准则、应用指南、解释公告等。应该注意的是,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多重博弈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着系统转型,会计准则系统整体各组成要素间,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帕累托最优状态点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应该结合现实情况的具体变动,转变思维,改进方法,进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动态评估与完善,为规范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保证准则体系的高效、高质量运行提供基础。

(四)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严谨完整,公开透明

一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完整标准制定体系,通过吸收更加成熟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提高决策咨询的水准。另一方面要求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广泛听取民意和汲取公众智慧,提高公众参与度,完善社会公众的参与机制[5]。具体而言,从会计准则的立项,到起草、征询意见,以及最后的颁布,都要做到公开透明,因为只有让社会公众掌握会计准则制定的各种动态,让他们对拟颁布的准则有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有详细知情,他们才会对与其利益相关的准则予以关注,也才会发表相关意见并理解政府选择某项会计政策的原因。比如会计准则委员会可以建立一个开放式的会计准则评价网站,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准则立项、研究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也让社会公众自由发表意见,会计准则委员会则负责对各种意见进行分类与汇总,并在制定、修改准则草案时予以考虑。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制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的实施办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在组织本地区或本部门意见征求时应该遵循的基本程序,使基层的征求意见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Parmod Chand, Michael White. A critique of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Fiji[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07,18(5): 605- 622.

[2] 罗映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质量分析――基于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11 (2):15- 18.

[3] 靳远文.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国际比较及其完善策略[J].审计月刊,2007 (8):47- 48.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 准则 企业管理

一、在会计的准则的发展过程时中小型的企业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会计的准则的相关规范、标注和统一的规划的缺乏

在会计的电算化起步的阶段我国还没有制定十分完善的标准规范,当前很多会计软件不能兼容,在各软件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会计信息出现了许多障碍,甚至妨碍了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的进程。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财政各个部门出台了许多新的会计准则、法规和制度,然而会计准则的方面却十分滞后,国家的各项制度与文件当中,没有提到“会计准则”的概念,停留在“会计电算化”的上面,例如网络的安全、支付的信息、电子的交易、货物的配等相关的法规制度十分不完善。会计的准则发展速度需要有统一的规划和配套的标准与规范出台。

(二)会计的准则的基础管理的工作十分薄弱

在会计的准则发展过程中,不仅软硬件的本身、网络通讯的技术和计算机的技术的各项问题,主要是和管理十分准确的结合。会计的准则主要关于企业的业务的流程和组织的结构、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流程等各系列的问题。 同时,企业必须准确的根据会计的准则的各项要求,结合现代管理的理论,并使管理业务的流程和管理会计的核算进行准确重组,从而建立与之十分相似的管理制度。然而,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在目前的中小型企业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

二、在企业当中会计的准则的主要的目标作用

(一)增强了企业的监督管理的职能

会计的准则的管理与建设,使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网络化。企业的会计的信息具有公开化和大众性的特点,社会的公众和企业的其他部门通过直接调查企业和网络在线进行访问企业的会计的信息,从而加强了会计的信息的透明度,有效地减少了会计业务中的“黑箱”的操作,加强了企业的会计的信息质量,使会计的信息更加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强化会计服务、管理、监督各项职能。

(二)简化了会计的流程和具体反馈的信息

电子计算机有十分强大的运算的功能,网络的环境下,大量数据能够实现在线的输入和业务的信息进行实时转化,从而省了在手工的方式下使业务的资料输入到会计的账簿过程,从而使会计的核算后变成实时的核算,使静态的核算转变为动态的核算。信息的使用者就会随时随地知道企业的各种信息,同时做出针对性的决策。

三、加速了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更好地完善会计的准则的各项目标制定

(一)关于政府的方面

1、需要构建新型的会计的准则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会计的准则会对传统的会计的实务与会计的理论造成全面和深刻的影响,需要适应当代准则的各项需要,同时改变传统过程中的会计的理论,并且重新整理会计实务的流程,这是会计的准则中并不能避免的各种问题。

2、需要建立十分完整的会计的准则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体系

我国以及世界的会计的发展新兴的领域中,会计的准则是会计的电算化在技术方面上不断地延续。必须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环境与之相适应的和新型的会计的思想,与会计的准则的相关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修正、改进、摸索的过程当中。从而快速实现会计的准则,同时需要立法相关的规范。

3、快速加快会计的准则的教育的相关力度

中小型企业由信息、物资、资金以及人员组成的各项系统,然而人在会计准则中起着的决定性的因素。对于具有高的素质会计员工,对于快速实现会计的准则十分重要。我国需要应用各种形式从而提高会计准则的人员的素质。包含以下方面的考虑:第一,加强在你高等教育当中,会计的准则和现代的准则专业的教育的相关力度。第二,加大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人员培训力度。我国逐渐建立的经营的管理的人才库中,更加有效地加强我国企业总体的经营水平。第三,加大中小型企业中职工的各项培训。应用高等职业的教育、中专与技校、职业中学等不同的层次培训的方式,进一步为中小型的企业培训会计的准则的人才和提升会计的准则整体的水平。

(二)关于软件开发商的方面

会计准则条件下的会计软件在设计中应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同时开发功能十分强大的专家的系统与会计的决策支持的系统。必须在符合国际与多国的会计的准则、多币种与多语言的各类情况下,从而提供国际可比性的会计的信息,进而满足各类企业与国际的竞争需要,需要最大的限度做到各种数据的共享。

(三)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的方面

1、会计的准则很快进入企业的准则当中

大中型企业在会计的准则过程中,不应该局限在企业的财会部门,需要立足在整体企业,和企业的准则相结合来进行。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的准则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能够脱离整个企业从而独立实现。管理工具中出现,会计的准则不仅财会部门相关工作,也是整个企业当中准则的工作中的重要的部分。

2、需要控制会计的准则的风险,同时建立相关的控制的制度

会计的准则的风险控制,包含两类:第一,改善软件与硬件的各项措施,配置十分优质的的计算机的硬件,从而减少计算机的硬件风险。使用的性能更加稳定、具有兼容性十分好的操作的系统,应用成熟的设计、先进的技术会计的准则的软件。同时应用稳定的大型的数据库,进而减少计算机的软件风险。第二,通过建立十分完善的风险的控制制度,通过软件与硬件的管理与维护的控制、系统环境管理与控制、人员与组织机构的管理与控制、计算机的病毒的消除和预防等方面建立相关的制度,从而进一步保证会计的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

四、结束语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关于会计准则的程度与经济发展还差得十分远,需要有十分长的路要走,同时要政府与开发商企业相互努力完成,国家与社会包含中小型企业都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出发,同时克服多种困难与障碍中小行企业关于会计准则的发展的条件,进而促进中小企业关于会计准则能够顺利。

参考文献:

[1]焦金萍.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的探讨[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Z2)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特点;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前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2个应有指南三个层次构成:

1、基本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的作用是“准则的准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具体会计准则应在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的框架内,按照会计业务或事项的类别进行制定与执行。主要规范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定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新基本会计准则将制定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归纳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向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2)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的基本假设)没有作修改变动,仍然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将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修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修改前的会计核算原则为12条,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谨慎、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重要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原来的会计核算原则12条原则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而将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作为对会计要素计量提出的要求处理。

(3)规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整体要求。新基本会计准则仍然将企业会计要素规范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未发生变动;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只有历史成本一个,新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有有五个,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会计准则在原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报告的内容规范为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即由披露的信息取代了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财务情况说明书。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制定,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38项具体准则又具体规范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1)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存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税、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每股收益、企业合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等。

(2)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处理,如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3)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或有事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的细则。主要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由于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将出来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新准则的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会计人员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确保新准则的贯彻实施。财政部正在起草的准则应用指南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准则解释部分,主要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二是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准则应用指南的两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细化,以解决实务操作问题。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在两个方面:在会计理念上,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现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例合理,定义科学,表述清楚。整个准则体系,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2、全面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从纵向看,是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横向看,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两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既有各类企业一般的、共同的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又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了这套新会计准则系统,即使现在没有,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会计业务,也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3、可操作性。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起至2005年底,我国先后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期间有的具体会计准则还进行了修订,如债务重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等;企业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13个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了《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一些补充规定,使得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人员刚刚熟悉旧规定的一些内容,又变动,无所适从的局面。对会计教学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会计政策变更要调账、调表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使得处理出来的会计信息由于经常调整,其严肃性也大打折扣。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不仅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学性有助于该准则的运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总体上保持了两者之间较高程度的协调和趋同。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决定了各国的会计准则不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相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一些先进、合理、科学、对各类信息使用者有用精华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保留了一些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的采纳。尽管这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将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由完全按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改为按公允价值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采用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要窄些,目前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只适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2、在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只讨论了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会计处理方法规定只能采用购买法,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我国会计准则规范,既考虑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考虑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且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会计制度 管理模式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建立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会计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1]

一、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探析

2006年2月1 5日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等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基本准则和16项原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增了22项具体准则。WwW.133229.coM新具体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所规定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了具体明确的说明,体现了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着资产不实、利润虚假的现象。例如,在行业会计制度下,由于坏账提取比例较低,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企业会计制度》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从制度上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体现了稳健性原则。[3]

(2)一致性

就目前我国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4]

(3)统一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其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打破了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解决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团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统一会计政策时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克服了现行的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将所有的新兴行业和企业类型涵盖进去的弊端。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既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政策的采纳、会计要素的定义、计量标准等一般会计核算问题,又规定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方法、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等具体核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5]分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只规定了一般的账务处理原则,操作性不强,造成了会计制度不能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会计制度就是要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制度制定得越详细越好,以便使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有据可依,同时也使审计、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在检查时有据可依,《企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可能。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部分特点探析

(1)可操作性

以前,人们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批评之一,是其缺乏可操作性,令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在具体运用时觉得无所适从。现在,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6]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做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2)层次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要求。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 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

(3)动态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7]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一旦条件成熟,也可以制定新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范,将这些规范加入到具体准则的行列,使之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基本准则,也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改。所与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动态性。

二、 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8]建立何种会计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模式倾向于较为松散的“协会型”即以会计职业团体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而在计划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政府型”,即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管理部门。

会计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会计模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该采取“政府型”,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具体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可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2)集中财权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二)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9]综观企业现行会计管理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

(1)交叉型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 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2)统一型管理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

(3)分散型管理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与经营责任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造。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3)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由于知识型企业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需要增加报表披露的次数,缩短公布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经济决策。

三、结语

《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中,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统一型管理模式对大型集团企业是科学合理的,它以整个企业为核算主体,提供集中、概括的财务成本信息;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无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献中 财务理论与机制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z]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o月31日修订通过)[z]

[4] 张翠萍 开展规范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标准[j] 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4

[5] 李叶山等 现代企业制度一经营一管理[m]企业管理出驻杜,1999:30

[6] 汤云为 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7] 颜丽,赵洪军 如何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03

[8] 席酉民 主编 环境变革中的企业与企业集团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