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研究十篇

时间:2024-04-23 15:43:06

校本课程的研究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1

关键词:校本研究 情境教学 兴趣教学

校本研究就是在新课程的影响下,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基本,立足于本校,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从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提升了教师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

一、育人为本,教师角色转变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是这次教育变革的主导力量主力军。教育事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都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与学是对立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被曲解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这样,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学。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品。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以有了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不断探索。七年级政治涉及的是青少年情感、自尊、自强、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在讲七年级政治扬起自信的风帆时,讲到了自信、自负、自卑三个概念时列举了我们身边的三个例子,让同学们对比各有什麽特点,然后让同学们表演这三种人他们别在考试中都得了100分,他们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其他同学你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出他们是谁吗?同学们个个表演的生情并茂,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创造表演,分角色朗读等情境,增进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改变了以往政治教学的死板空洞。学生们对政治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下同学们背的也很认真,政治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同学们间说脏话打架事件也没有了,他们间多了些宽容和体谅,师生在愉快中有了对知识的掌握。这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力。

三、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扩大交流、主动探索、解疑破难、活跃气氛。我在讲七年级政治创建新集体这一课时,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你喜欢什麽样的班集体它是什麽样子?接着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们讨论的十分热烈,同学们说出了心里话。接着我又让同学进行总结,最后我又做了总结“我心中的班集体是一个团结、奋进、协作,同学们有着共同目标并且充满关爱的班集体。”创建心中的班集体我们能为班级作些什麽呢?老师能做些什麽呢?师生又讨论了起来。在创建班级过程中同学们献计献策一个比一个积极,都朝着制定的班级目标努力,最终我们班取得了班级量化第一名,被评为优秀班集体。这样的课堂讨论,同学们都参与了进来,感觉到了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交流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精神,合作精神。

四、注重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受教育不是张开了个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受教育含有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学习”。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讲“我能行”这课时,先给学生讲了2002年浙江高考理科状元王海波,他高三第一次考试全班倒数第一,他开始想难道我不行吗?难道我和大学真的无缘?他又在想英语我爱举手,数学是我的强项,作文被老师范读等,为了激励自己他在纸上写下了语文第一我能行、数学第一我能行、高考我能行等。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高考结束他以708分成为了浙江省理科状元。学生讨论回答,王海波成功的秘诀是什麽?“我能行”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信心。我们有哪些我能行呢?请同学们写在纸上,进行交流。有的说上课专心听讲我能行,帮爸妈做家务我能行等。这些我能行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个小故事,你能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吗?当你能行时你是一种什麽心情?高兴、喜悦、对自己更有信心等,这种我能行就是一种自信,刚才我们已经体验了自信,谁来总结一下自信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能愉快的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在情感体验中同学们了解了自信的含义。在教学中我鼓励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己的学习策略。总之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努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学、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注重过程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在体验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师生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学习,不再“讨厌”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资料:

1.方长洲《我说新课程》中国教师报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2

关键词:国家课程;化学校本课程;行动研究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26

一、为什么要开发化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的,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资源实际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情感和学习兴趣。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是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 它可以辅助国家课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校本课程可以在此次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人于06~10年开设了《中学化学兴趣实验》的校本课程,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的原则

设置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满足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开发适应社会和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 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探索溶洞的奥秘”、“指纹检查和蔬菜中维生素C测定”等内容。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基础和发展性原则

中学化学教育的特点决定其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校本课程也应立足于此,认知水平上多以了解,常识性介绍层次为主,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应与国家教育课程相平衡,不能独立于国家课程计划之外,独立形成课程,注意知识加深的程度,必须考虑总体课程知识体系和进度。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探究燃烧现象、照明弹原理”、“如何灭火,自制泡沫灭火器,灭火实验” 等内容。

3.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与时俱进的原则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选择人类最新、最有价值的科学成果,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最近的课程资源,不断地将新科技、最近的生活信息等内容引入课程。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里运河水质监测与污染处理”等内容。

4.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兴趣性的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选材和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开发,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如在课程中我们开设了“玻璃雕刻―不用刀的雕刻”、“自制哈哈镜―化学镀”等内容。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略

由于经验的不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借鉴“行动研究法”的方法,采用了“课程研究开发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循环提升”的课程开发流程与策略,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中学化学兴趣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一本即将出版的校本教材。为使叙述更加明了,下面就以我们的具体实践为例来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策略。

1.首先教师们认真研究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目标

我们认真研究了《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等相关书籍与资料,通过研究老师们认为应开发“中学化学兴趣实验”校本课程。因为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自感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与使用;学生们早就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充满了自主探究的渴望;还因为科学离不开实验,可以说,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所以,兴趣化学实验便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必然选择。

2.根据教学要求和课时进行课程的规划

良好的课程规划会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设计。如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规划。

示例: 课程规 划

【课程目标】

充分利用、发挥实验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知识得到拓宽、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资源】

1.实验室的药品、仪器及活动场所。

2.教师本身的化学素养。

3.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较好的科学素养。

4.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

【课程开设原因】

1.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化学知识的了解与使用能提高生活质量。

2.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充满了自主探究的渴望。

3.科学离不开实验。

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综观自然科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的佐证。不论这样的理论看起来是多么合理,在数学计算上又完美无缺,但是在得到实验验证之前,它仍不能成为科学的定论。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爱因斯坦说:“一个矛盾的实验结果就足以一种理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实验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自然科学的诺贝尔获奖情况统计,因为实验工作而得奖的项目和人数,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了科学实验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意义。

科学理论的建立虽然常常源于实验规律的总结,但它却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理论的指引下,实验的探索往往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

4.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

生活中各种化学现象的原理及实验探究。主要实验内容如:照明弹原理;火蝴蝶;自制泡沫灭火器;酸碱性测定;助燃剂;防火布;自制银镜;糖尿病的检查;小魔术;玻璃雕刻;黑面包;探索溶洞的奥秘等。

【课程主要形式】

理论探究――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教师呈现探究主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相关知识――探讨具体实验的原理及操作――学生实验――实验总结和实验改进―― 个人相关实验探究及个人小论文。

课堂时间分配:60分钟/课时,介绍本课时主要流程―5分钟;理论探究相关知识―15分钟;提醒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实验―30分钟。

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理论探讨法;讲解法;讨论法;归纳法;研究性学习法。

【课程要求】

1.积极思考配合老师理论探究。

2.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注意听讲,否则实验不成功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3.自主探究实验要脑活、心细、动作规范。

4.认真完成实验记录并上交。

【成绩评价】

采用记录册,用来记载学生出勤、纪律、作业、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带材料等情况。并依据文章作品,实验产品,制作品等,及小组的集体表现情况。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实验探究中的主动性、合作性、规范性、安全性的表现情况及实验的完成情况;课堂的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实验探究情况。

3.在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教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同时设计相关的学生调查问卷找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以便于今后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校本教材示例如下:(由于相关内容篇幅较长,此处只展示部分内容)

课时四 如何灭火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火灾自救的方法。

2.了解灭火原理和常见的灭火方法。

3.了解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4.自制泡沫灭火器并进行灭火实验。

【活动重难点】

自制泡沫灭火器并进行灭火实验。

【活动用品】

演示:吸滤瓶,饮料瓶,试管(?准15×150)2支,橡皮塞,长导管,细棉线,铜丝,透明胶带,细长棒(如:一次性筷子)2根。

学生分组:自带:饮料瓶(瓶口大小适中),细棉线,透明胶带,细长棒(2根),小刀。

实验室准备:试管(?准15×150)2支,橡皮塞,长导管,铜丝,浓盐酸,碳酸氢钠浓溶液,洗涤剂(或肥皂粉)。

【活动内容】

1. 火灾自救

……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1)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全面能力得到了发展,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学业水平,而且由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当年的中考,相关学生都获得了满意的成绩。学校也大力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了人员与物质的保证。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研究课程制度、理论、开发方法,还要研究探究型课堂的教学方法,锤炼教师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以现代科学教育思想为指导,夯实化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知识视野,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教“活”起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也“活”起来,做到了教学相长。

五、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感想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由于教师的能力所限,开发的内容往往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选编的内容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有何作用不甚了解,很多情况下都是凭着以往的经验研究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仔细揣摩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与呈现方式,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3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知识涉及了初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初中开始的一些课程如种子的形成、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在高中部分不再讲述,而高中知识又是对初中模块知识的一个补充和提升,有些知识又是高中才开始,所以初高中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仅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结业考试的形式为开卷且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导致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这门课程,甚至有些学校在初中阶段根本不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初高中学段之间生物知识的欠缺就成了高中学生入门的障碍,所以开发“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很有必要。

二、理论依据

1.课程衔接理论

衔接指的是事物之间的连接,阶段之间的连接。本研究课题所说的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习阶段某一学科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或学习方法上的有机结合。

课程衔接是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核心和基点,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没有断档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包括:①课程性质的衔接;②课程理念的衔接;③教学内容的衔接;④教材的衔接;⑤教学方法;⑥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的衔接等。本课题的研究侧重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衔接的处理。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高中课本上的有些知识是初中知识的进阶和提升,有些内容在初中部分已经讲述,高中只是简单图像描述,有些内容是高中才出现。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包括了初高中内容,只要是课本上出现的内容如习题、拓展提升、问题探讨、小字部分均属考试范围。

三、研究目标

1.针对生物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以及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内容、方法,并据此开发以课程衔接为目的的生物学校本课程,并形成可行性报告,探索出一条课程衔接的新途径,搭建一个校本课程开发平台。

2.组织教师从教学层面上进行知识的增补与难点的解题问题,还要教师深入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合理内容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生物教育上的实践问题。

3.指导教师把握初高中教材衔接的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中学生物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帮助。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初高中生物知识的同化与更新的研究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编写《初高中教材异同分析报告》《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教材。

2.进行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研究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物现象来建立生物概念,掌握生物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生物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特点。

3.进行主体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对学生进行生物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的研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物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编写解题方法论文集。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对初高中课程衔接的看法以及用校本课程来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可行性。

2.文献研究法。通过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国内外与初高中课程衔接、初高中校本课程资源相关的各种文献,结合本校实际和自己学科教学经验开发设计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校本课程。

3.对比法。对比分析初高中知识差异,写出报告,同时进行合理安排校本教材内容。

4.行动研究法。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实践,寻找分析需要衔接的地方,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着手实施,在实践中考查研究、反思修正。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1.学习内容: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

2.采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有关情况。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1.主要内容:采用核心概念教学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物现象来建立生物概念,掌握生物概念。

2.采用问题串形式,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采用的方法: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材料收集整理阶段

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撰写解题方法论文。

第四阶段:阶段性总结

对本课题二年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估与全面总结,提升理性思考,总结校本课程资源编写过程报告,主要采用经验介绍、典型案例分析、召开专题讨论会、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七、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

2.《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报告》

3.高中生物解题方法论文

4.《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小磊.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实践,2012,(8).

[2]陈英水.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点的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0,(7).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之前,我们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现状调研,认为学校艺术课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凡遇到重大活动或复习考试期间,总将挤占这类学科课时作为首选。二是课程保障措施不力。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艺术专职教师配备不齐,艺术活动课、艺术学科拓展课的开展受到限制。三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人才培养方面。四是课程评价单一、低效。艺术教学成果的评价恪守传统,缺乏创新,更看中眼前的效果,而缺乏长远的考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以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学校艺术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尽快建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儿童艺术学校”,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我校提出“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并走上以艺术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艺术教育创新之路。“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艺术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以及学校审美文化的整体构建。

二、改革的实施

我校“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在2002年启动,于2013年7月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历时11年。经历了校级课题“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个案研究”、区级规划课题“沙区儿童艺校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个案研究”的发展变化,整个研究过程可概括为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阶段、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阶段以及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等三个阶段。

1.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

“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从重视精品创作转向人人普及,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构建艺术课堂评价标准,以提高艺术学科课程的实施效能。

新课程改革启动后,我们重新审视、认真反思学校的办学思路:沙区儿艺虽然以儿童艺术学校命名,但并非艺术专业学校,公办普通小学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精品节目虽然能给学校扬名,却没有能让每个孩子受益。按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积极继承、发展和创新,聚焦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具体工作有三个。一是做好战略分析与决策。组织行政人员进行儿童艺校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将回收的问卷归纳、总结,以找准问题,从而弄清学校发展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明晰学校的发展机遇与办学面临的困境,最终坚定艺术特色发展道路。二是改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从学习新课程标准做起,从改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做起,从提高国家艺术课程的效能做起,既构建“真、活、美”的艺术课堂评价标准,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又开展一系列教学大赛等活动。三是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夯实基础。学校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全市一流的美术、电子琴专业教室;提出儿艺教师素质结构表,并对艺术教师进行个别化、菜单式培训,旨在采用公招、选调和聘任等方式建设全市最强的艺术学校教师队伍,最终为艺术课程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

“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进行学校艺术课程的整体重构,实现优势突破。据此,我们既采取以校为本、理念先行、课题引领、系统开发和表现性评价等策略,又确立学校课程开发策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系,人系我恒。具体工作有三个。

(1)强化科研课题引领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从校级课题到区级规划课题并上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年一以贯之,持续深化,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开发,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开发校本系列教材

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实践创新和验证改进等理念,完成了40余门艺术拓展课程的开发,并编制15本艺术类校本教材。

(3)开展艺术活动课程

为了实现“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活动,期期有展示”,我校每学期有1~3个半天的全校艺术展演,并已坚持23年。对于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我们坚持“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以实现“人人会乐器,个个会跳舞”的目标。

3.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

“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从艺术领先走向全面优质。具体理念有三点。其一,我们采取文化引领的策略,并全方位进行艺术教育硬件和审美化校园环境的改造,旨在创建全市最好的小学艺术演出剧场、功能室和琴房等。其二,我们开设美育核心课程,并将艺术课程开发模式推衍至学校的其他课程,以带动非艺术课程建设,从而全面提高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其三,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积极开发美育课程,进而形成学校的审美文化。具体工作有四个。

(1)明确艺术课程开发原则

根据国家的新课程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提出艺术课程开发的“三注重”与“三统一”原则,即:注重三类艺术课程全面开发,实现保底、实践与提高相统一;注重艺术课程整体育人,实现审美情感、审美知识、审美经历、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相统一;注重教学过程赏心悦目,实现艺术课程内容与艺术的教学方式相统一。

(2)构建艺术课程基本框架

课程建设永远是学校的核心事件。我们确立学校课程开发策略,整合校内校外、区内区外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与可选择性,并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例如,结合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3)指明艺术课程实施途径

国家艺术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特色在于:艺术学科课堂教学具有特色。基于此,我们要求教师站在艺术课程整体育人的高度,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并进行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以丰富艺术课程资源,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构建灵动的“真、活、美”的校本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校本艺术活动课程是国家艺术课程的补充,旨在引导学生把技能、体验以及综合创造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能力。基于此,我们采取整体设计的实施策略,既注重能力,又按班级、年级和校级分层构建与实施,以做到“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活动,期期有展示”。其中,班级活动强调普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年级和校级活动重在提高,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

(4)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

我校的艺术学科拓展课程类别丰富(达40余种),除了必修课,还有四大类选修课(声乐、舞蹈、器乐和美术),供学生自由组合课程,以使他们充分发展,最终落实艺术教学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4.完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改革艺术课程评价,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其中,国家艺术课程评价注重普及,艺术活动课程评价强调实践,艺术学科拓展课程评价着重提高。

三、成果显著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5

关键词: 中学生物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1.前言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要求课程选择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动态过程,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张扬的外部环境,学生可以对自己想学的内容作一个系统安排,根据自己将来的需求及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课程。

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2.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理念和原则

3.1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学校有条件的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

3.2要将这些理念付诸行动,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①互补性原则:开发校本课程,要做到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和拓展。

②可行性原则:学校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③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④个性化原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界限,选择不同的课程。

4.我校生物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做法

4.1统一编制校本教材。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许多学校的做法是:谁上课,谁选择教材。甚至是根本没有教材,课任教师随便作几个PPT应付。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五花八门,缺乏系统性。在这一点,我们的做法:集中教研组全组力量,利用2007学年暑期时间,结合本地工业、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色,编制了生物校本教材《走遍衢州――衢州的农特产资源》。这套教材不仅是对于国家生物课程的有效补充,而且地区针对性很强,其上所例举的都是本地区的学生熟悉的渴望了解的生物学知识,编制有衢州的水果、养殖业、茶工业、竹类产品及其他特产等章节。通过这套教材,学生了解了衢州农特产的发展沿革、品种特色、民间轶闻等课外知识。既丰富了学识,又增长了对家乡的了解。学生普遍对这套教材有认同感、亲切感。

4.2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校本课程是“学生为本”的课程,必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生物校本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个人的观点,鼓励创造,以便使学生增强自我意识。例如“生命起源和进化”这一部分的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起源理论”、“进化学说”,通过学生自己提出假说或者支持某种假说并收集资料加以证实的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树立辨证的生命观。新闻中透射出许多生物学的知识,校本课上,我们经常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新闻,并且解读新闻背景中的生物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认为可以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扩大移情作用,并能加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的某些特定方面,例如创造性思维或个性表达等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4.3锻炼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与获得,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的掌握无论对于丰富学生的经验,增长学生的见识,还是对于形成学生的各种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布置学生掌握相应知识背景,整理成文,或者制成课件,以利共享是通常的做法。例如,在讲到经济生物的时候,就有学生就冬虫夏草的形成机理、药用价值、分布区域、资源现状等问题做了一个专题,深受好评。而衢州的特色经济生物更是学生了解、资料收集和研究的热点。

5.生物学教师在中学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方面具有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开发过程中,生物学相关科学始终是研究开发的核心和关键,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及评价都要靠教师去推进。因此,我校的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就改变了原有传统的角色,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开发的积极创造者、实践者、发展者和评价者。

总之,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教师一定要依据现有的校情、地方特色、学科性质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全面提高生物学学业成绩及教育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宝乐日.国内外地方课程的实施状况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

[2]荆运霞.论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2).

[3]刘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实现专业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4]秦娥.地方课程必须抓住评价这条生命线[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06).

[5]吴宁.选择健康生活――初探校本课程开发[J].科学教育,2005,(02).

[6]徐冰鸥.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5,(21).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6

 

自浙江省人社厅关于扩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方案出台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积极配合,学生动力十足,院系(学校层面、系部层面)积极开展“以纲定标,以学定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改革试验。作为传统的会计专业,更是将以会计技能课程为主的实践课程推到了校本化实施改革试验的“前台”,成为会计专业一体化课改的开路先锋。

 

校本化课程实施是指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和设计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将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性经验,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对于徐玉珍教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定义,笔者觉得即准确又到位,相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技能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因此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要兼顾来自外部和内部的要求。外部指的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内部指的是学校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要求。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三类实践策略即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打造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构建基于分层考核个性化评价体系,对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入校即入企,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培养的学生要具备高度职业化的能力,进入企业后能够直接上手,无需企业再做培训。入校即入企,指的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并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完成企业培训的全部内容,从而达到入企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然而对于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来说,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的开发,是贴近企业需求,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比如校本教材《小键盘指法训练》就是邀请银行、企业的在职人员参与编写,通过认真研究收银岗位职责,在用人单位领导、学生和员工对比实验的形式下共同开发出一本既贴合企业实际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校本化教材。这一教材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针对性强,即教材的要求就是企业要求;二是操作性强,教材的操作规范就是企业标准;三是创新性强,课中内容大量来自企业真实的业务,为其他教材不多见。教材中大量使用了实景照片,每个动作都有规范的演示,教学视频中更是能看到优秀员工的标准动作。2014年8月校本课程《小键盘指法训练》《点钞实务》两本教材入围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直接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教学效果显著。由于是企业参与、学生演示的编写方式,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加大了企业的参与度,为学生今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校企双赢。

 

二、团队即明天,打造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

 

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实现高智能、强管理、注重团队合作的局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团队合作是必需的。团队即明天,就是在学生本位的理念下,运用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方式打造校本化课堂。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打造,完全仿真企业岗位设置,同步实体化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链,学生身历其境,感同身受,为明天工作提早获取自信心。

 

会计专业是传统专业,原先的教学模式明显重理论而轻实践,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推出了“互学、互帮、互评”三互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通过角色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加上实体化企业运作,相关行业、上级单位的建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虚拟环境和工作链。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的周期内,轮换工作岗位,体验岗位要求,完成对整个行业工作的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技能。

 

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强调团队合作和角色定位,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而这种自发的活跃是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释放、学生对真知的渴望与对未来发展的憧憬,这种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职业化的成长。

 

比如《企业经营沙盘》课,以40人课堂为例,分成6个团队。每个团队的“员工”都有自己的岗位任务和职责,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会到很多教师讲不出的道理,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对抗、分析总结,让学生对生产企业各环节的操作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形成了共通的思维模式,达到了团队共同努力的经营理念,了解了真正企业的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的对抗。这样的课堂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习过程中体验企业现状,真正实现了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

 

三、个性即成才,构建基于分层考核的校本化评价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木桶理论主张集体的成功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而个人成功的长板理论则认为,成才完全可以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我们围绕自己的长板做文章,这里可以理解为个性即成才。因此构建基于分层考核的校本化评价就是给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会计专业技能有很多,只要有特长就是优秀的学生。如点钞、小键盘、电算化、企业经营沙盘等只要精于一项即可。

 

分层考核是根据行业的标准,将考核分成“入行、懂行、精行,专行”四个层级,入行者基本掌握技能可在企业上手;懂行者综合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精行者基本上在这个领域中属于高精尖人才;专行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型人才了。学校再配以专业技能兴趣小组、金手指财务俱乐部、会计记账工作室、技能竞赛集训队四级展示平台,完全打通个性成才的通道。

 

基于分层考核的校本化评价构建,给学生实现个性成才的愿望,通过点钞、小键盘、电算化的多技能项目的选择,通过入行、懂行、精行、专行四级评价,充分给学生以信心,实现术业有专攻的成才愿望。

 

当然,会计技能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改项目,对于老师来说教好了才是最好的,对于学生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学校来说企业说好才是最好的。因此每一位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老师都有必要在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上继续前行。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学校为了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音乐需求为中心,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办学理念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编制活动。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更新教学观念对校本课程开发尤其重要。目前,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虽说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开展,但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依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小学音乐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条件,为了满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爱好而开发的课程。它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施。

(二)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的小学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为我们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一是搜集当地流传的民歌、戏曲、童谣等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二是根据学校周边社区的一些可利用资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创造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

(三)有利于完善学校音乐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课程管理的一个整体。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使音乐课程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同时,它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实现了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得学校音乐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四)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首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对音乐的需求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其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调动音乐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为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最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需要教师们一起共同思考与探究,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针对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制,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都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不愿意主动思考、自主创新,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尽管2011颁布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留给了音乐教师很大的施展空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始终仍然喜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难以全面落实的主要原因。

(二)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受智育第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得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到如今, 音乐课程在学校所有课程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局面。在毕业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音乐课的时间都改上了文化课,使得音乐老师根本没有上音乐课的机会,更不用说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了。以上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的局面,必然导致学校音乐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丧失积极性,直接阻碍了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

(三)升学需要和音乐需求两者相矛盾

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充分关注到学生间的个性特征为首要出发点。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追求成绩和考学无形之中已成为了家长、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目标,而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学习音乐。因此,如何调节学生在升学需要和音乐需求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音乐课程开发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认识不足、专业技能较差、开发能力欠缺

在我国21世纪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使得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意义以及实施的途径等认识不足,导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偏差。如有的老师简单的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有的老师认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按照教师的特长或意愿开设一些音乐欣赏课或技能、技巧课,还有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的教师自编教材,教师根据学校已有的乐器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等。如今,许多小学的音乐教师都不是音乐专业的,他们的演唱技能和演奏水平都普遍较低,仅仅是略懂皮毛而已。因此,上音乐课也只是教唱几首歌曲,缺乏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导致有的音乐教师即使已经意识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也没有能力进行,这也是造成音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基金项目:

本文为豫南地区音乐基础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编号:2007-JKGHAG-376。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8

【关键词】汽车营销;高素质;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是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更是一种面向人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长期以来,中职汽车专业沿用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的课程体系;近期,随着行业发展,虽增设汽车商务和车身修复课程及其体系,但总体上仍是一班、一年级乃至一专业对应一种单一就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职生大多在16至18周岁,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能力不足,往往因就业方向不明、兴趣与方向不符等,而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不用功等,最终体现在汽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很大而职校生对口就业及其持久性方面不佳的矛盾上。

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基于多元智力理论,通过汽车专业的中职生就业市场调研、校本就业情况、办学条件、及其他各种制约要素,对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多方向就业的改革,并以此文作介绍。

1多元智力理论的简介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界定了智力的内涵,即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二是智力不再是一种能力(如逻辑-数理智力)或以其为核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三是加德纳教授认为,目前有8种明确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另有第“8 种智力”(尚未明确之意)-存在智力;四是多元智力理论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

2汽车行业各岗位适合中职生就业的种类

从汽车产业链来看,其就业岗位种类主要有:一是汽车设计类,主要有外观内饰设计、零部件设计、系统及整车控制设计、样车测试等,这些中职生显然不太合适;二是汽车制造类,主要有零部件生产、涂装、总成整车的装配与调试等,相关岗位中职生比较合适,只是制造公司为便于管理和发展,往往优先录用高职高校生;三是汽车营销类,主要有市场推广、新车与二手车销售等,中职生因阅历等关系可从辅助岗位如销售助理做起,再入正式岗位;四是汽车使用服务类,主要有汽车检测、汽车机电钣喷漆维修、业务接待、配件管理等,这些是目前中职生对口就业的主要职位。

3校本汽车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

因学生就业长期跟踪所反馈的情况比较复杂,故本文暂以学校汽车专业课改时的2011届及其前后共三届学生首次就业情况统计为介绍,如表1所示。

4.1课程体系的内涵:课程体系是课程设计的一项核心内容。首先,课程设计是指教育科研机构、学校单位等的专家学者对职业、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针对某一职业、专业的课程学习方案,包括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课程体系、工作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及如何实施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而课程体系是指某一专业为达成其教育教学目的,基于职业的和学科的、客观存在的和主观理想的等综合依据所挑选并设置的课程、及其各自特定的课程内容和相互间的分工与合作,这样构成的某一行业、某一学校或者某一职业等教育教学和培养训练内容的按一定教育规律构成的逻辑体系。一个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4.2我校汽车专业原课程体系的不足:我校自开办以来,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是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要内容来设置,主要课程有汽车的构造与维修、技能鉴定辅导、二级维护、故障诊断等。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和班级教学,确实有利于学校教学安排,无论是师资、教学场地、器材等都比较单一,学生管理也较单纯。

然而,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其弊端日臻显露,如前所述原因,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这种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企业综合的用工需求、学生多元智力的成长需求和就业选择。二是学生尚在发育发展的青春期,过早的确定学生就业方向,或者说未能充分介绍、体验各种工作岗位就以单一确定就业方向为教学导向,显得过于草率和仓促。

由此,一方面,我们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和专业兴趣的发现、培养,通过职业规划课、活动课等激发、强化其专业学习的动力;另方面,经过调研与讨论后决定,自2010年起我们对2008级以后的教学内容,增设了汽车商务和车身修复类的课程;同时,调研中还发现,学生在进修学习、学历提升方面积极性较高,经努力,我们汽车专业自2011级起每届有40位同学可直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汽车专业大专,即进行“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

4.3多元智力理论下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针对传统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依据企业需求、学生兴趣、教学条件等现状与发展的可能,围绕学校 “培养人格健康、技能较强、自主发展的实用人才”这一总体目标,以“分流教学”方式为保障,对“多方向就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和探索。

(1)汽车专业“分流教学”:这里是指在我校汽车专业内,依据《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结合我校特别是汽车专业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及合作企业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专业教师引导、班主任和家长参谋、学生自选、部内调剂等程序,对汽车部2008级起的已掌握汽车构造与维修、并经中级考证的学生,在沿习原班管理的前提下,按汽车机电维修、钣喷维修、商务文员三大方向进行分流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在分流教学中,早读、非方向课程(如体育、德育、语文)、晚修、班会按原班上课。

(2)多元智力理论下重构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初中毕业生就读汽车专业后,通过校内课堂(如规划课、专业课、基础课等)、校内活动(如汽车商务社团活动、汽车技能节等)、校外活动(如汽车4S店现场家长会、市汽车文化节、假期见习等)这三级课程及校园文化(如师兄姐职业风采、合作企业等宣传栏)的薰陶下,夯实基础,培养专业兴趣,驱动有汽车元素的人生规划,并依据自身的智力特点,自主选修三大方向中感兴趣的课程组:

1)汽车机电维修方向的二级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售后业务等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中:对新车装配与调试技术员来说,比较注重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的运用;对汽车机电改装与维修技术员来说,还需加上逻辑-数理智力的运用,而且对于电控成分较多的高档汽车来说,其逻辑推理能力必定更为重要。

2)汽车钣喷维修方向的钣金技术、喷涂技术、改装技术、售后业务等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中,则不管是新车涂装、还是车身改装与修复的技术员,均比较注重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其中钣金侧重于前者,喷漆侧重于后者;而且在喷漆维修中,喷枪的运行等还与音乐-节奏智力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3)汽车商务文员方向的商务基础、售后业务、配件技术、销售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就业各岗位,均比较注重交往-交流智力、言语-语言智力的运用。其中,作为配件管理这一特定岗位,还需加上较好的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

当然,对于一名合格的汽车技术及其服务人才来说,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等或多或少均是需要的。

同时,对于各方向课程均安排专门教师负责,及时依据各岗位(群)的能力变化而调整课程内容,如《汽车喷涂技术》这门课中依实用环保省力的干磨项目代替原来的水磨项目。这样,在保证课程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同时具有紧跟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灵活性。

将优势智力转化为职业4.4试行新课程体系的成效与问题:一是成效方面:无疑新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汽车企业岗位的综合需求、学生多元智力的成长需求,因此,学生在校时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明显提升、目标明确、就业定位清晰,实习期间能与用人单位良好沟通,毕业即可走上心仪的工作岗位。这样,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等达成多方共赢。体现在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明显上升,如表1所示;学生就业的岗位满意度与稳定性也明显增大。

二是问题方面:新课程体系急需更为完善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保证持久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如何通过更客观科学的测试、评估来帮助学生寻找出优势智力以便找准就业方向和选准岗位;汽车“多方向就业”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在满足社会特别是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的双重前提下,取得专业教学的师资、场地、器材等资源与效益间的平衡等等,这些都是本项目值得长期研究的子课题。

5结束语

我校汽车专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是省重点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汽车维修)。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经过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不断完善,已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驱动、六合辐射” 校本特色:“核心驱动”即以“感恩、负责、精进”的学校精神提升汽车部师生的核心价值理念,驱动有汽车元素的人生规划和发展。“六合辐射”即以 “天、地、东、南、西、北”六合为象征,代表全面辐射发展。其中,纵向“天、地”代表时间维度发展,如通用的关键能力、专业的基础能力等属于基础性的“地”方向,升学与自学等属于终身学习的“天”方向;横向“东、南、西、北”代表空间维度发展,分别喻义“汽车维修”、“汽车商务”、“汽车改装与制造”、“汽车生活”等汽车专业的多元发展方向。学生因而更开心的学习、更自主的择业、更快乐的工作和生活着。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Howard Gardner(美)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9

【关键词】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美术课程是高中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旨在发掘学生对生活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生活心态,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美术课程自从加入到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来,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格局,但是,仍旧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改善。校本课程是一种学校课程,但严格来说,是属于课程管理的一个方面。目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算顺利,主要制约因素有许多,如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没有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等。本文简要分析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以学校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校本课程的主要实施主体是学校,主要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因此,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校本课程发展的中心思想。学校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橱窗、走廊、教室、陈列室都可以作为美术文化展览区。在学校创造出来的艺术氛围的熏陶感染下,教师能够更容易的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同学们有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美术方面才华的平台。不仅能够美化学校的教学环境,还能够不断调动学生学习与创作热情,因为美术就在他们身边。

教师可以开展校园速写活动,来开展美术中的速写教学。速写是一种简单的绘画技法,它的中心思想在于情感的快速表达,在于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校园是学生们最熟悉的风景,在校园里建筑物鳞次栉比,亭台轩榭,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极具艺术氛围,让学生在学校里进行速写学习,描绘校园风景可谓一举多得。教师以学校本身为教学教材,让学生们感受自然条件下的线条、光线明暗,能够更好的去诠释速写的造型语言。通过组织学生们集体进行游览校园,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对学校风景的认识,引导他们进入对风景的深入观察,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工具与材料以及画法介绍,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创作。描绘学校的风景,能够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

二、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开发课程资源。经过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美术课本包含了许多的丰富资源,无论是科学文化、人文事物还是美学知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由此可见,教材是一种基础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合理利用,不能一味的依赖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应该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开发,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例如高中美术课程《希腊美术》的教学,该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希腊、罗马美术在雕刻和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对后来西方乃至世界美术的深远影响。初步掌握欣赏西方古典雕塑和古典建筑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传统进行初步了解。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同时要适当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希腊、古罗马美术的成就。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利用雅典奥运会作为话题来引入希腊文化,继而用几个古老的传说引出对希腊文化与美术的讨论,最后,再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作品欣赏。对教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其实就是更大程度的去挖掘教材本身,教师不应该依赖教材,而是不断延伸教材,挖掘教材。

三、以网络为纽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在信息时代,网络资源是最为庞大的教学资源。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务必要以网络为纽带进行网络资源与实际资源之间的传输互换。目前,普通高中大多数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可以进行交流的校园网站,这些资源都是可以进行开发,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的。

例如高中美术教材《青铜器》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但是青铜器很难作为教具让学生们进行实体欣赏,所以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青铜器资料,通过网络深度挖掘与青铜器有关的故事、史料,收集图片、影片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呈现其实际艺术观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去欣赏青铜器的美。例如教材中的《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但是许多学生不知道它传奇的经历。通过网络资源开发,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其中的故事:抗战时期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便掩埋起来,之后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这才将此鼎留下。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用故事来增加作品的文化背景,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作品本身的艺术之美,更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它的开发与实施至关重要,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美术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的活动,因此,对于美术校本课程的改革需要以发展学生的情感为基础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需要以学校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以网络为纽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在相对开放的校本课程中,充分发挥出其灵活规范与创新的课程内涵,切实提高高中美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刚平.开设校本课程的若干认识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01)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8)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

[4]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实质、策略与条件[J].教育导刊.2000(12)

校本课程的研究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美术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策略

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目标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的途径,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美术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基点上,实现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协调均衡发展。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所以开发适用于本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美术基本知识技能的要求,又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1]

二、中职学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1.明确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被挑剩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动机,传统的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因此需要开发出能够满足中职生的学习需求、适应学校特点、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特色,我们制定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即课程要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充分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2]

2.依据学生及教师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美术校本课程

在所有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美术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此外,美术教师也要学习转化其它学科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在美术教学中的知识渗透,丰富课堂教学氛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和专业需求开展不同的校本课程。例如针对幼师一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提高和强化造型能力,我们开发了手指添画,黑白装饰画课程,对于幼师毕业班学生,他们需要为走上幼教岗位做好准备,我们开发了幼儿作品欣赏、纸服装制作等课程。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策略展开教学。如对于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我们安排其在学习活动中担任组长,对于善于动脑筋的学生,我们安排其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设计和策划,这样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3]

3.慎重选择美术校本课程内容

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为了明确学生的学习志趣,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对我校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和了解,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美术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关注热点,了解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和美术技能水平,为中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指引方向。其次我们调查了一些就业的学生,了解了其职业发展中对美术的需求。我们还参考了其他一些学校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将其进行了分类,从中挑选了一些能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学生较感兴趣的、学校有条件实施的作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4]

4.合理规划美术校本课程

目前我校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分为四大模块:以美术基本技能练习为基础的 “绘画模块”,以学生志趣为基础的“设计制作模块”,以提升艺术修养为基础的“美术作品欣赏模块”和以乡土特色为基础的“探寻家乡的艺术瑰宝模块”。每学期我们会按计划开展校本课程内容,并在学期末举办美术作品汇报展。我们对美术校本课程的规划如下:

第一部分 绘画模块。

课程目标:运用线条、色彩、明暗和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和载体,以绘画的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提高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5]

课程安排:

第二部分、手工设计制作模块

课程目标:在设计制作中,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通过设计、制作和展示,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课程安排: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欣赏模块

课程目标:采用直观的教学,从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欣赏不同艺术作品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各抒己见,通过思想的碰撞使教学内容得以拓展。

课程安排: 第四部分、探寻家乡的艺术瑰宝

课程目标:本单元是综合探索课程,以美术为依托,让学生了解家乡民间艺术的特色和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中穿插美术技能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技能和知识。

课程安排:

三、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以下成效:

1.学生的变化

由于美术校本课程内容都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参与过程中,他们的潜能被激发,特长也被充分展示出来,这使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从而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我校举办艺术节时,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参与设计制作纸服装,他们以宿舍为单位,一个宿舍制作一套纸服装,大家在一起商讨策划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最后使纸服装展示会顺利进行。这个活动之后,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更高了,与老师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2.教师的变化

对教师而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教育反思的机会和平台,这有助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促进教育改革的开展。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2.1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提高了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2让教师从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成为一个研究者;

2.3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潜力,并发现了个人的价值和定位。

3.学校的变化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实际生活以及学校与当地社会的联系,即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推动了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招生状况。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为他们的未来就业而备战,促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及中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贺佳.职业高中“适用型”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鲁海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李静.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