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十篇

时间:2024-04-21 14:46:07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1

关键词:现代体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媒体;社会干预

一、前言

现代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亦有消极的影响。正确运用现代体育手段,能够推动国家建设,促进和平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人的韧性,促进公平竞争和规则意识的养成,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等。而运用不当,则可能会刺激组织和个人的虚荣,对胜利的贪婪欲望和对对手的敌对心态,从而引发相互之间的轻视、蔑视甚至仇视。因此,在运用现代体育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发挥现代体育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体育的特征和价值

现代体育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动因[1]:(1)休闲与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康复、娱乐和个人发展的手段,现代体育在休闲和娱乐中占据重要地位。(2)全球化和媒体传播的推动。全球化增加了国际化意识,以创纪录为目标的现代体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普遍特征。(3)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体育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条件基础。(4)民主意识的提升。民主意识的提升为现代体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现代体育强调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现代体育是指所有竞争性的、规范性和制度化的体力活动系统,主要包括与竞赛、体育锻炼等有关的所有方面[2]。现代体育是一种促进集体认同的工具,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群体的沟通和社会阶层的对话,还具有商业价值和政治功能。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现代体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人类的竞争比对欲望,它揭示着有序与无序、竞争与合作、团结与冲突。现代体育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填补了人类的空闲时间,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体育竞赛成为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虽然存在着过度政治化、商业化等异化现象,但现代体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现代体育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现代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育勇气、增加行动力、实现自我满足、构建自我价值观、促进沟通与交流等方面。价值观意味着一种持久的信念,在价值观的指引下,人类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个人行为模式以及某种特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模式。积极的价值观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具有改变行为模式、改善互动模式的功效。现代体育向人类传递着诸多积极的价值观,例如健康、竞争、进步、公平、公正、公开和卓越等。(一)借助媒体。媒体在现代体育的价值观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创建了一整套有关现代体育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这些话语体系具有普适性,可被普遍接受和理解。例如进球、犯规、越位等术语,伴随着足球的全球热潮而成为耳熟能详的话语。媒体的话语体系勾勒出现代体育的价值观体系,并通过言简意赅的术语将其提炼和展示。媒体对现代体育竞赛的转播报道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平台,但媒体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不仅限于此。例如日本制作过一系列的体育类动画片,例如《足球小将》(1994)、《灌篮高手》(1993)等[3],这类动画片获得了全球性传播,具有极强的价值激励作用,向青少年传递了诸如成功、志向、能力、胜利、努力、合作、谦逊、友谊、团队精神、公平竞争、自我实现等价值观。当然,媒体在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宣传时,为了获得说服力,通常会使用某种意识形态来进行价值观引导,并通过煽情式的话语来操纵话语走向。因此,在借助媒体发挥现代体育的价值观教育职能时,需要规范相关的话语体系,引导现代体育对积极价值观的传递。(二)利用社会干预。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在现代体育竞技领域中屡见不鲜,这类行为的产生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对优势以便战胜对手,包括使用违禁药物、故意违反规则、弄虚作假等。在现代体育竞技中,战术犯规都已成为比赛的一部分,战术犯规甚至成为训练的重要内容,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在裁判员不注意的时候球员会使用拉拽对手、故意踢对手、谩骂对手等挑衅行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也存在类似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现代体育的价值观教育效能起到了消解作用。价值观教育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教育原则可以保障受教育者能够不受现实生活理念的影响而获得预期的道德发展,而价值观教育又是一个交叉性的领域,通常需要统筹多个横向领域来配合实施,现代体育就是其中之一。价值观教育涉及的主题繁多,例如尊重、平等、团结、自由、民主、和平、健康、友谊等,这些主题宏观又复杂。价值观教育仅靠说教是很难达成效果的,因而需要一些具体实施的项目才能达成,现代体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实施平台,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细致的规划和周密的控制。现代体育包含很多极易产生冲突的项目,如何控制冲突的形式、范围和强度,是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需要考虑传递什么价值观,如何传授价值观以及受教育者又是如何感知、学习和内化这些价值观的。只是将学生简单地置于现代体育的环境中并不足以完成价值观教育,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发展需要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社会干预方案,例如纪律问题的强调、相互尊重的提醒、师生平等民主的沟通方式等。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最常用的三种模式:(1)社会学习模式。发挥著名运动员的道德模范作用和行为指引作用。(2)结构化发展模式。精选项目并提炼其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项目进程中自主感知,学习并形成价值观。(3)生态模式。联合家庭、媒介、学校、体育等领域,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4],为受教育者分配责任,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价值观。运用现代体育进行价值观教育需要特别注重积极社会价值观的传递。例如包容、尊重、合作、友谊、团队、社会责任、平等、友爱、正义等。同时要注意构建健康的个体价值观,包括身心能力发展、创意、愉悦、挑战自我、约束自我、认识自我、保持或促进健康、成就、诚实、公平竞争、牺牲精神、毅力、谦虚、服从意识、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等。为了实现上述价值观,需要统筹教师、家长、教练员、媒体、观众、管理者、参与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以实现现代体育对价值观教育的目的。现代体育中的竞技体育容易诱发焦虑、烦躁、失落等诸多心理危害,也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等物质伤害[5]。学校体育教育对此有所顾虑,为此进行了很多干预措施,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在保留竞争的同时更加凸显合作、淡化成绩、强调参与、淡化对抗、强调和谐等。这说明对现代体育进行必要干预是完全有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向参与者灌输适当的价值观,如果不进行干预,则会因为过度竞争诱发诸多问题。竞技体育强调不服输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有时会让参与者体现出桀骜不驯,但不服输的精神与保持谦逊并不抵触。不服输的精神并不意味着不能接受失败,相反,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忍受失败、承担风险、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和持续的努力,要对成功保持强烈的欲望。青少年参与现代体育能够获得诸多益处,例如适应集体、适应社会、接受共同教育、遵守规则和纪律、克服羞怯、避免冲动过激行为、激发努力欲望、促进角色建立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参与现代体育就能获得这些益处,而是取决于参与现代体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DelgadoNA,ElenaAcuaGómez.Sportasaplatformforvalueseducation[J].JournalofHumanSport&Exercise,2011,6(4):573-584.

[2]李红娟.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3]廖莎莎.中日体育电影的体育文化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4]于强,王潇寒.立德树人教育观下的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培养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9):26-27.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2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价值观;关系研究

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持续推断和证明了大众传播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由最初被称为“皮下注射论”以及“魔弹论”,逐渐成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还包括一些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到它的重大影响力下所做出的各种效果分析总结。然而,不管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有绝对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始终与各种传播媒介共存,让人类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现今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和社会。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媒介一词也就是现在用的是media这个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medium。大众传播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传媒,它是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是在1920年前后出现了广播电台后才产生的名词,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于复制和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机械与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组织包括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等,详细的可以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其中印刷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本等,电子类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

二、青少年群体受大众传媒影响状况

根据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媒介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成三个群体,即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而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通常是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方方面面,婚姻观念是其中一个方面。大众传媒所倡导和报道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若在划分中,再细化到年龄中的话,50年代到70年代往往是报纸媒体受众,而80年代到90年代通常是电视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成了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的群体。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深。有关实验表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媒介中带有暴力特点的节目对儿童产生攻击是否有影响这一课题开展了接近十年的调查研究,800多名接受试验者都是年龄位于8、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跟那些不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比较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攻击性更强。此调查还显示,9岁男孩喜爱暴力电视节目的程度跟他19岁年龄时候的攻击行为息息相关,且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各种高科技传媒产品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强,不管其形式怎样变化,扩大规模还是内容更时髦,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能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四、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大众传媒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合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1)政府应加强诱导和管理监督,促进价值观的教育。政府应该在整个社会群体达成广泛的认识,除了学校教育方面之外,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有关政府公共部门也是社会教育,既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价值观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没有任何单一机构可以独立担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务必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相互协同,克服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降低学校价值观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用状态。

(2)大众传媒需要得到完善,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给予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有功不可没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的消极信息内容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态度和努力决定的。大众传媒不但要在乐趣中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也开心,而且不能丢掉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应加强提倡行业自我约束,提升文化品位,展现出人文关怀。

(3)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策略。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别,至今还没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在家庭中打造良好积极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要加强关心和培养,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建设,父母自己也要持续充电,加强媒体知识的学习。

(4)加强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的素养教育或者媒介教育,就是指对受众群体传授有关广播、电视、电影或者是报刊、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特性、制作技术及其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它的目的是加强大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分辨过滤能力、承受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情合理地使用大众传媒。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多积极的帮助,才能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能力。

五、小结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正确反映,清楚它的巨大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根据舆论引导生活,形成意识和行为,进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许欢科.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3):136.

[2]沈建松.论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2009.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3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与任务,在教育目标、内容、模式和方式、保障、平台和载体等层面均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对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诸多启发。提示我们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不断提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水平:一是构建以培养现代公民为主的复合型教育目标和多视角的教育理念;二是凝练和提升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纳入其中;三是采取个性化、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模式多元整合、创新发展;四是整合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学生工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互联网等载体,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多渠道进行;五是从制度、组织、人员与经费等层面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

西方国家 青少年 价值观教育

一、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做法

1.教育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把培养一个合格的好公民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大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还对青少年成长发展架构了一套细化的具体目标体系[1]。

2.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定位视角多元化,价值取向也多元化。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从人学视角出发去思考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二是在国家视角下,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国民教育和国家现代化发展视角思考,注重国家诉求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模式不断进步;四是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将青少年教育纳入科学视角进行思考,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运行,注重对青少年价值观及其相关问题系统化处理。

3.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价值观的教育,还将青少年遇到的日常问题,比如情感问题、犯罪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和公民素质问题、人格教育、道德品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都纳入其内容建构视域之中,注重对青少年进行人性人格和现代公民教育,使其价值观教育富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亲近性。另一方面突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特色,在此前提下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炼为简明扼要、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的话语系统。另外,针对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接受能力、学习和生活情况,将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细化。比如:6岁以下的孩子要求爱父母、7岁培养爱他人与动物、8岁培养同情心、9岁培养助人、10岁培养爱他人和理解尊重各行业的从业公民、11岁培养爱家乡、12岁开始培养爱国的情感等,这就把抽象的价值观教育细化为一个一个逐渐升级可行的任务。

4.教育模式

在教育模式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教育范式和模式以及教育机制。一是西方国家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其中尤其注重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倡导体验式、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二是注重与各类课程教育整合,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育中,在历史、地理、艺术教育、物理、化学等教育中融入和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三是重视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5.教育途径

在教育机制与途径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机制。一是形成网络教育平台、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教育载体的联动协作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推动机制[1]。二是注重从认知、实践和情感途径上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行进[2],力求多途径对青少年有效实施现代价值观教育。

6.资源配置

在教育的配套工作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做得很不错。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青少年管理的体系比较完备,一般都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青少年事务,制定了相关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制度。二是西方国家一般都拨付专门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经费,以便开发教育资源和培训教师的教育能力;同时,引导学术界研究青少年教育问题,鼓励学校、社会、家庭参与到价值观的培育工程中来。三是注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和学者化,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西方国家均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着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在美国,对从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而且还要经过专门的资格考试才能入行;同时,也鼓励众多的学者参与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来。

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存在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3]。

首先,从青少年本身来说,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不够,在职业价值观、爱情价值观、交友价值观、学业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功利性、世俗性和多样化,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变异[4]。

其次,从教育视角来分析,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育途径上,目前多强调认知途径,对于实践途径和情感途径采纳不多,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际开展和情感体验不多,很难真正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二是在教育内容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注重共性的教育,强调一个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培育和养成,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提倡不多,对于青少年个人的追求、爱好和兴趣等方面在意不多,导致了这种价值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温馨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三是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基本上定位在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建设服务,从文化、教育和公民素质等视角思考不多,导致了这种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等大打折扣,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四是在教育模式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采取课堂理论教育模式,实践教育模式有待加强,网络教育模式起步不久。这些均说明了我国隐性教育模式开发不多。五是在教育的平台和阵地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视不够,三维教育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效应不足。

第三,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要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青少年价值的多样化选择与价值观教育的一元化要求之间矛盾,彰显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困境;二是青少年多样化的特点、需求与单一理论化的教育模式之间矛盾,彰显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方式的困境;三是价值观教育的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矛盾,彰显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困境。这些困境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时,应该服从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将培育现代公民作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大目标,在此目标下勾勒出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有一种宽视角和多视角的思考方式和胸怀。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高到公民教育视角,从国民教育视角推动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工作,将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理念贯穿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求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模式、教育平台和载体、教育保障等力求以公民教育的要求来运行和构思。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一个显著而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就是人本主义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这启发我国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时,应该坚持以青少年的诉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核心,构建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同时,遵循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生理、学习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科学化运行。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还具有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工作视野和思路启示我国也务必要从全球化视角思考,从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浪潮来架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纳入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轨道,以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公民。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对象适应性。这种与时俱进和不断调适的教育理念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时,务必要解放思想,根据世界、国家、社会发展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式等[5],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纳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教育内容的构建与话语系统的创新,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架构教育内容和话语系统。一是注重吸收西方社会思潮[6]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养分。二是根据青少年的话语习惯和特点,不断变通与调适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话语系统,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民族精神、现代法制等纳入其视阈,不断丰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7]。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创新,倡导生活化和个性化的体验教育模式,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模式[8],整合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模式、理论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大力开展生活化教育和个性化实践教育模式,引导青少年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从这些活动教育模式中体验价值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9],由此推动青少年价值观在认知、实践和价值领域等都取得进展。

西方国家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渠道多元化,启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行进也务必要注重教育平台和途径的整合。一是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各个学科的教育相结合,将青少年课程融合渗透到各大学科教育体系中,力求两者互动共赢和驱动创新[10]。二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渠道,力求形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型动力体系[11],以此增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驱动力。

西方国家在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还特别注重构建配套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启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时,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财政预算上,实施专项经费扶持;教育队伍建设上,多方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和学者加入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参与工作。

总之,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创新发展,构建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模式体系和途径平台体系,以此形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董轶文,姜相志.澳大利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 刘正锋.中外大学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途径比较[J].江苏高教,2013(3).

[3] 陈延斌,周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4] 崔振成.拯救孱弱的灵魂――我国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危机与救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5] 周颖.新时期以人为本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6] 王利华.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及教育,2008(3).

[7] 上官酒瑞.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学术论坛,2008(9).

[8] 张陟遥,戴玉琴.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问题探析――以新加坡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9).

[9] 李大捷.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的人本性及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1(5).

[10] 孙宏艳.国外少年儿童价值观培育的经验及启示[J].青年探索,2014(2).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4

  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赋予中小学校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教育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并强调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据基层反映,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更新。

    一是教育主体“窄化”。青少年教育应主要由学校和家庭承担,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主要由学校承担,弱化家庭教育作用。学校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归属到学校德育部门,造成了各校班主任教师、德育教师知晓并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而科任教师、管理人员不具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育主体窄化、弱化。以海宁市为例,2015年12月对各校师生的随机调查中,80%的非德育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明晰。

    二是教育内容缺乏融入。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要求把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所谓“融入”,要相关的思想、理论、理念要自然、有机、深入、有效地渗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去,消除僵硬与刻意,真正达到“浑然成一体”。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机械执行的“教条主义”和盲目推行的“拿来主义”的情况,未能结合本地、本校情况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缺乏对不同学龄阶段教育对象在内容、要求上阶段性、侧重性、选择性的融入,导致教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敬而远之”。

    三是教育方式单一陈旧。中小学缺少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研究,造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同传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一样,突出概念识记、理论说教、观点灌输的做法。以海宁市为例,2015年12月对各校的随机调查中,有部分学生反映教师未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部分学生表示难以识记,而学校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均以文字表述为主,缺乏适合青少年理解、记忆的教育内容。

    为此,基层建议加强“融入全过程”,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以开放包容、借鉴学习的积极心态,广泛而有鉴别地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成果。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5

关键词:养成教育;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下称《意见》)是指导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纲领性文件。广大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真正收到实效,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其最佳途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注重青少年良好品德培养的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引导和长期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进而凝聚为道德品质的方法。反思以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教训,顺应时代特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现实路径主要有:

一、教之以理―发挥好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战场,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大有可为。

1.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按照《意见》精神,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科学规划,要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直接作为各层次学生教育内容。这种现象不顾学生的接受水平,不考虑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直接导致学生的厌烦和逆反。从学校教育规划而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不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简单相加,而是应该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所有教育内容中应占的比例,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不同阶段设定阶段性的培育目标,围绕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同时还要修改和完善包括学生守则等在内的原有学校教育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制度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目前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将其等同于知识传授,采用单一的“灌输”型教育方法。这种教育现状,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要使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收到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在教育理念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保障教师有精力去研究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和方法,学生有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积极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使分数不再成为高一级学校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要积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导之以行―实践养成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决定性环节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一蹴而就。通常情况下,它须经过一个行为反复训练的过程,才能逐步在内心形成稳定的道德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转化为行为习惯。因而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实践养成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1.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设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隐含于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中,通过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反复的行为引导和训练,使道德行为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固化成行为习惯。为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构建一个由自主性的课内教学活动、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综合的实践活动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动脑与动手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从而形成持久的、稳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行为习惯。

2.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实践基地是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目前,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主要有三类:一是隶属于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以“活动育人”为宗旨,为青少年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供专属场地和有利条件,也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活动场所。二是学校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与相关部门携手,合力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与红色景点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劳教所、监狱合作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与科技博物馆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这类实践活动基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青少年到这些地方可以通过参观、访谈、听报告等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和提升。三是社区活动阵地建设。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除学校外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要积极在社区建设教育基地,如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广场、青少年流动书库、社区青少年兴趣学校等一批富有社区特色、洋溢青春活力的阵地。同时,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契机,以社区网站、社区共青团工作信息平台等作为青少年养成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实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生活化。

3.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和社区可以针对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的自主体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及勤工俭学活动。首先,校内的管理性、公益性实践活动如校园环境净化和美化活动,贫困学生帮扶活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青少年组织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学校内的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其次是在校内定期开展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如科技节、各类知识竞赛活动、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机器人大赛、航模比赛、创新设计大赛等;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如“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保护母亲河”、“城乡少年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义务献血”等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形式,也是青少年反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4.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空间,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于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具体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如摄影、书法、电影、戏剧、诗歌赏析等;开展“国学月”、“红周”、“党史知识竞赛”、“感恩教育”等主题文化活动;开展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操的文明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以及文明班级评选活动等。教育者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吸引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良好的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化之以场―建设良好道德环境,助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人是社会人,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要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

1.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

学校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应该在做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广播、影视、互联网、宣讲、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反过来,浓厚的氛围又会积极促进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媒体管理,引导宣传舆论。

社会各级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的规范管理,使其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浓厚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同时社会和学校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正面宣传报道,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通过道德谴责、鞭笞等手段惩戒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惩恶扬善”,从而使青少年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得以不断强化。

3.打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化,建设教育与服务青少年的网络平台。

在当今网络社会,数字化生存使青少年面对面的交往互动日益减少,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彼此相互交流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渠道。而网络上各种信息充斥,良莠不齐,对涉世未深、缺乏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造成误导。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网络阵地,营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2013年12月23日.

[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2014年4月1日.

[3]人民日报评论员.立德树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1-17(1).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必要性;必然性;可行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当代青少年的新特点使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进网络,成为必然之势。

一、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人们常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富有个性;90后自动脱落的一代,是试金石,90后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而是以个人和个胜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00后是垮掉的一代,享受6对1的爱护“00后”容易显骄横。总结这些孩子的性格特点中贯穿着几个词:个胜、早熟、沟通、空虚。个性一说明他们有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早熟一说明他们很早就完成自己的价值观定位,但不一定成熟:沟通一现实沟通能力的缺乏说明他们缺乏团队精神和凝聚意识;空虚一说明他们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备的价值体系。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现代青少年最需要的就是价值观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的必然性分析

有人说,“网络成长于‘80后’、‘90后’一代,但它最终会属于‘00后’。”现在不少的孩子还没学会走路,就被家长抱着在电脑前看动画、玩游戏。“80后”家长不论工作,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电脑。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从小就熟悉电脑和网络。不少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学会用电脑后,宁愿呆在家玩电脑游戏都不愿出去玩。还有的家长说,他们的孩子才上小学就懂得开博客,写文章,写心情了。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是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的可行性分析

1.网络的特点及突破口

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首先要了解网络的特点,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交互性、丰富性等特征,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飞信、手机报、MSN、博客、QQ、游戏等青少年生活中常用的网络软件也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有利途径。谈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化.我们首先就想到了是否能在这些常用软件中做做文章。

以网游为例,网络游戏就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里,世界观、价值观都是由游戏设计人员设定的。在网络游戏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游戏所引发的玩家文化心理与我们要引导的价值取向、道德观相一致。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指导能力,掌握丰富的知识,在游戏制作过程中将这些东西潜移默化的运用好。

其他的软件也同样可以参照网游一例进行操作,具体方法需要试验来验证。

2.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社会支持问题:网络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受相应的资金、技术的制约和影响,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必须有资金支持,无论是设备的维护还是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在网络中宣传核心价值观,需要网络管理员具备相关知识,游戏制作人员具备相关文化基础,还要培养一批专业评论人员,对网友评论进行评价、引导。

在网络微博内容、社区的评论等的管理和利用中,要注意利用“水军”的作用,“水军”的存在,有着双刃剑的作用,如何利用好水军队伍.是实现网络世界和谐的关键.通过“水军”来正确引导言论,实施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不是个人或团体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国家或授权机构的支持。美国将网络安全直接归属于国防部门.可见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我国在互联网发面技术发展的很快。但是管理却远远没有跟上。

(2)人性化宣传问题: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现实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要受到现实中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约束和规范网络文化也是可行的。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欧阳晓东说.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必须从最基本的道德层面来思考,不论是概念还是短句,都必须具备普适性、真实性、先进性、可行性和法治性。我们可以不断摸索、试验、检验,最终选择最合适的、最正确的、最易被接受的宣传语言,比如将核心价值观变成三字经等易记易理解的口头语,时不时出现在网络中,成为网络流行用语。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的战略性前景分析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7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导引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并且日益成为解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利剑。”[1]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新课题,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各种西方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的渗透,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遭受到严重的侵蚀。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建构有效的导引策略来推动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一、当前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困境

1.认知认同程度偏低

“认知认同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性质、形成及结构的认知和理解。”[2]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之前,必须对其有最基本的认知。当前,在学校灌输和社会宣传的合力作用下,青少年群体中大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已熟悉,但对其正确性、重要性和宗旨等知识的认知还模糊不清,甚至有些青少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大多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缺少理性思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内心认同程度和外在践行程度都明显偏低。

2.情感认同程度不深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3]情感是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能发挥出积极的效能,促使青少年形成价值认同。当前,我国社会主流媒体和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非常全面到位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纷繁复杂的思想和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社会,诸多负面因素导致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感受到巨大碰撞,抑制其积极肯定情感的产生,也就很难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认同,致使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

3.行为认同明显脱节

行为认同是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它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大多数青少年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也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尤其是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多青少年只会关心个人利益,选择趋向实际和自我的行为,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有些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行为是被动、短暂和滞后的,缺少主动、持久的自觉行为,如此一来,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

二、影响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因素

1.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随着社会转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也日益激烈。一方面,社会的转型容易引起青少年价值观念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交融,这必然导致青少年对价值的评判标准模糊不清,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困难重重,最终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由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尚浅、人生经验不足,在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下其个人行为极易出现偏差,甚至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国外错误思潮的渗透引起青少年价值观念多元化。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渐加剧,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日渐频繁,随之而来的思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网络和舆论的发展,国外错误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侵略也日益严重,他们试图动摇和误导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化解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这些都势必导致青少年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长期并存。

2.利益分配的多样化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追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决定了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带来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和社会群体的分层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最富裕的百分之十的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百分之四十五,最贫穷的百分之十的人口占有的财富仅为百分之一点四”[4]。从数据中可见,社会财富集中聚集在少数富人手中,贫富矛盾凸显。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耳濡目染社会成员消费结构的畸形,贫富悬殊的加剧,加之通过接触网络、媒体越来越多的了解到社会上炫富、笑贫不笑娼、一些人不择手段致富等现象,这些都将弱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度,甚至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和价值行为产生怀疑。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增多,同时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追求,致使在青少年身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行为。

3.学校德育模式僵化导致青少年价值观选择迷茫

长期以来,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都是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多数情况下,都是沿用教师单向说教、强制理论灌输等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互动,由于过分的强调以教材和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现实需要,久而久之学生对德育内容也失去学习兴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德育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形同虚设,这就造成青少年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较弱,多数青少年无法运用正确的理论答疑解惑,也容易被社会上各种错误价值观所误导,使其在自我价值观选择上显得迷茫。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环境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速度快捷、内容宽泛,加之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加大。

4.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完善造成认知出现偏差

青少年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自身心理和情感的制约。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讲,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社会阅历浅、社会经历少,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多数青少年心理脆弱,价值观的确立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坚定的信仰,抵御不良诱惑影响的能力较弱,容易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从青少年个人情感因素的角度讲,青春期的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易受个人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常用自己的喜恶爱好和生活经验去评判社会现象,喜欢用幻想的形式去塑造自我价值观,对社会事物欠缺理性思考,极易陷入主观感觉的迷宫。在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从小在家庭和社会中就接触到广泛的信息资源,了解许多外来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中他们显得很有自主性,甚至用怀疑和批评的眼光加以审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广度和深度。

三、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有效策略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能潜移默化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是提升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把抽象的理论物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实物,使其在无形的熏陶中自觉提高思想水平。二是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中,要注重体现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三是要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规章制度的建立,将其精神实质融入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中,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要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有意识地渗透到学生的体育、比赛、娱乐等各种活动中,有效利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契机,举行理论讲座和师生座谈,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学校教育、社会引导和家庭教育并驾齐驱

目前,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负责实施,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单凭学校一方的教育力量远远不够,社会和家庭在实现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首先,要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场所,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其次,要做好社会引导教育。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价值观念多元并存、良莠不齐,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展和社会需要而提出的,它是当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成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思想动态、现实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其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导青少年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强化家庭教育。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民的生命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5]因此,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不可低估的作用。父母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生活细节中要有意识的言传身教,以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改革学校传统德育体制,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需要对传统的学校德育体制进行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新要求,满足青少年的现实需求。首先,要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党的十提出了“三个倡导”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使青少年接受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必须把具体的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缩小二十四字理论与青少年现实生活的距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青少年产生的现实困惑,最终促进他们对二十四字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其次,要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单纯地运用传统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对教育内容的抵触,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使教育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从而有效提高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4.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促使知情意行相统一

参与社会实践是深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途径,实践也是帮助青少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佳方式。要使青少年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在认知层面上,要加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其提出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只有形成正确的认知才可能转化为科学的信仰。在情感层面上,要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的社会阅历,并有意识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青少年在亲手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J].桂海论丛,2008(3).

[2] 孙树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列宁全集》第20卷[M].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 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10).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8

价值观是一个人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的总和,价值观决定了人行为的心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深入影响,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加深,青少年时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崇高的价值观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情况严峻的形势下,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变得十分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共识[1]。徐国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和形态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2]。毕孟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3]。田海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能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4]。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思想,以“以人为本”为起点和归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则,以“集体主义”为重要原则,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诉求,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统帅作用,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强大动力。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状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方面都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面对着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民族进步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少年平稳过渡这一关键时期,并且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是一项艰巨的社会任务。但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均衡,这种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年龄分布不平衡、相同年龄不同个体间发展的也不平衡,甚者存在部分青少年有一些不良的倾向。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的迷失与淡漠

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力,鼓舞人们的斗志,振奋人们的精神[5]。盲目的、低级的理想信念则是成才道路上的绊脚石。形成正确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当今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帮助他们走向成才之路的关键环节。

(二)价值取向的扭曲与颠倒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而趋向复杂。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大肆入侵,使得原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逐渐被丢弃,相反的是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唯利是图、浪费挥霍等不良思想,混淆了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6]。

(三)道德素质的滑坡与匮乏

近些年,青少年不尊敬父母、师长的情况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步入歧途,犯下罪行;还有一些青少年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破坏公物、在禁烟场所肆意吸烟等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更是司空见惯;还有不少青少年犯下偷盗、伤害他人等罪行,近几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现上升的趋势[7]。这些现象都表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滑坡和匮乏。

(四)荣辱观念的偏差与错位

我们在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培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更不要忽视。第一,青少年的荣辱观培养呈现重大节、轻小节的状况,第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与实践的不平衡;第三,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五)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

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青少年不懂感恩,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这都不利于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表现在:在家缺乏孝心;对社会缺乏良心,对自然缺乏爱心[8]。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现象不是个案,也有其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走向误区,具体表现在:一是学习成绩至上,家长忽视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二是部分家长或心灵施暴、或过分溺爱,走入完全两个极端;三是过高期望,家长不能够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四是部分家长只顾“言教”,忽视律己,做出错误引导。这些误区虽然体现出家长对子女无限的爱,但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害的,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程。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因此,家庭教育的质量应该成为整个社会深刻反思的问题。

其次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9],具体表现在:一是知行脱节,忽视社会实践;二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业务考核内容不合理;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定标准过于单一;四是学校缺乏德育的环境和氛围。学校教育是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学校教育的偏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影响。

再次是公共传媒存在误导,具体表现在:一是劣质影视作品泛滥;二是一些网络游戏内容低俗;三是手机新媒体传播失范。公共传媒一方面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提高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与此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大量的信息洪流流入青少年的大脑,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如果家长和学校引导不善,它将会阻碍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最后是青少年自身缺乏自觉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处于心智半成熟阶段,辨别是非能力差[10];二是精神空虚、浮躁,对学习无明确目标和追求;三是自我意识太强,集体意识减弱;四是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五是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主自控能力。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他们充满着朝气、积极进取、富有好奇心、富于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受到他们自身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的影响,再加上对外界刺激的无抵抗性,因此,在他们树立人生观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由此,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系着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第二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第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前提;第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青少年,能否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培养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加需要实践的支持。这就需要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现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找到最为有效的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第一,家长必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修养,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误区。应具体做到:家长应该从重智轻德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各个方面关爱青少年,让他们能够成人,成才;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因龄施教;充分尊重个体,能做到因材施教,巧引善导,努力追求青少年全方位的合理化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够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现状的改善也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配合。党和政府需要积极建设家庭教育这项民心工程,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的改革,从而帮助和配合家长搞好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第二,学校应该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教育工作者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11];教育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配合和支持,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着重改善学校里的教育,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展开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做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一是党和政府要积极配合学校深入开展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二是党和政府要依托和协调有关部门,因地制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多办实事。

第三,公共传媒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具体应做到:一是公共传媒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坚持弘扬主旋律;二是公共传媒要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三是公众媒体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影视剧作品中;四是积极开发绿色网络游戏避免青少年被不良信息污染;五是努力开辟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新阵地;六是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来带动青少年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青少年应努力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应做到:一是全面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修养;首先,青少年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其次,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的法制观;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9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取向;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现状

(一)人生价值观日渐趋向多元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青少年在享用着众多物质和信息资源的同时,其自身价值观正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我国目前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通过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当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也呈现复杂的,消极的状况并有泛滥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狭隘的个人主义现象严重,有些人只注重自我利益,狂热的崇拜所谓的明星生活方式,而对“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则被抛至九霄云外。

(二)青少年的人生行为选择缺乏理性,言行脱节现象严重

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行为选择低于理性认识水平,言行脱节现象严重,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出现这些状况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比较重视德育方面的道德规范和先进理念的灌输,而轻视行为训练和在现实中的践行。

二、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成因

(一)社会价值导向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受社会价值导向制约的。受社会总体氛围的影响青少年对于美德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模糊和背弃的倾向,这不仅表现在诸如对盗版、电脑黑客、网络等事物的态度上,甚至对铺张浪费等原来具有一致否定性道德评价的行为态度上也出现了分歧。同时许多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已构成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在这一环境中,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导向。

(二)家庭氛围对于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交往互动时产生的某种情绪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类型的家庭氛围会导致青少年不同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情感意识并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好的家庭氛围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不良思想意识并形成扭曲的价值取向。

(三)教师言行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言行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很容易被学生效仿。同时教师身处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最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教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还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不仅塑造了学生的个性与人格,还对其心灵进行了教化。

三、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

(一)重视社会发挥的导向作用

对于纷繁复杂的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积极采取措施减弱大众传媒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社会应加强管理,弘扬主流文化。从青少年心理特征出发,推出更多更贴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社会应开展活动进行荣辱观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在社会转型期,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流失之下,社会更应当重视对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学习优秀人物事迹,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青少年价值观相结合,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科学的价值观是以在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后天环境的不断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出的道德素质,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家长应该尽可能的改变落后的人才理念并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应当注重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鼓励青少年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无拘无束地探索世界,鼓励他们去发现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将会使他们更健康地发展,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重视学校发挥的示范作用

1.教师提高其素质并协助青少年做出正确行为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并且教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师德修养的培养,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善于言教,更需要身体力行,用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2.落实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环节

当代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书本知识多、实践积累少,感性知识多、理性知识少的问题,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比较片面,价值观中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知。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不能够单纯地传授价值理论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四、结语

青少年价值取向研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们是否具备正确导向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青少年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金盛华.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10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从历史上看,虽然古代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有其时代的局限,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美德,如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是鲜明的写照。从现实来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确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着集体主义的原则,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张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看,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都是我们的主导价值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公民为目标,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实的需要。然而,当前在经济市场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有一些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中过于张扬个性,提倡自我的解放,有的青少年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理想,社会责任感缺失。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存在忽视个体利益诉求、用集体压抑个性的倾向。但是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是极其有害的,突出表现就是当前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对政治的冷漠、对社会的疏远,如“宅男”、“宅女”就是其生动的体现。有的青少年成天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还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当需要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些表现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的修养;重视自我的功利,忽视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青少年中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呼唤着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把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有责任感、有担当的青少年作为后备军,在当前的形势下,把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培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教育内容上顺应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以及历史和时代任务的新变化,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着力加强的方面,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凸显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动态性。

1.加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崭新课题,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在多个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中国梦”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国梦”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国梦”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梦”不是虚幻的,而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在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对“中国梦”平实而富于意蕴的阐释表明“中国梦”是一个民族的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它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理想信念的具体化。对“中国梦”的阐释和一系列的观点,根据时代条件变化对青少年的要求,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彰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教育,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精神动力,引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成长和成才之路,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报告创造性的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一个社会要凝聚社会共识就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3]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从立体的层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指出:“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核心价值观关涉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在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及校园建设之中。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非常重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放在文化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起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4]。的阐述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依托,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新鲜内容。不仅如此,本人也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学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4.重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表征着人们遵循人、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改造和利用自然所形成的文明成果的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的集中体现,因此,生态文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谐的一种文明指向。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强,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用教育的方式使其树立生态文明观能够取得更高的效率。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环境状况、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生态和谐等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教育实现路径上注重实践育人和榜样人物的作用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就是采取何种方式向青少年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和内容,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课堂理论讲授、理论探讨、案例教学等路径。在一系列的讲话和论述中倡导青少年到基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注重榜样和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等方面思想,开拓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新思维和新视野。

1.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

通过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德育思想,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指出:“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7]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源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客观规律、内化社会规范、强化思想道德观念并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这种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动活动过程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思想观念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得到检验、强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在谈到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时,除了勤学增加知识外,强调要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因此,坚持与实践相结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坚持实践育人就必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将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切实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践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一本“无字之书”。理论学习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关于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指明了思想道德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实践中,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典型示范,发挥榜样人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