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规模十篇

时间:2024-04-18 17:59:56

旅游市场的规模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1

在WTO规则体系中,旅游业归属于《服务贸易协定》,是创汇成本较低的产业,在服务贸易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从2001年,我国的旅游创汇已占非贸易创汇的2/3,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创汇的主力。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者人次数已经达到1.2亿,旅游外汇收入高达292.96亿美元,因此,大力发展国际旅游,特别是入境旅游,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的国际旅游市场,加强与欧美旅游强国竞争的实力,力争在本世纪中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进行探讨和分析,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入境旅游市场与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和结构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就应当对国际客源市场的分布和结构做必要的分析。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可分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东亚及太平洋市场、非洲市场、中东市场和南亚市场六大市场,其中欧洲旅游区和北美旅游区是国际旅游两大传统旅游市场。1997年,欧洲和北美两大旅游市场接待的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占世界旅游市场的份额分别是74%和77%。近年来,亚太旅游区、非洲旅游区和中东旅游区在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有所增加,欧美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国际旅游者主要在欧美之间和洲内各国之间流动的现象没有改变。我国地处亚洲大陆,距离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远,在国际旅游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旅游资源有相对不可移动性的特征,外国游客要想游览中国长城、故宫、苏州园林等旅游景观必然要到中国旅游。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市场得到较快发展。近三十年来,各国政府重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国际旅游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涌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旅游国家。随着这些国家居民家庭收入增多,出行能力不断增强,出境旅游的人数也逐年增多,一些国家成为新兴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尤其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旅游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7.5%,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国际旅游业的“热点”区域之一。

欧洲和北美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大,欧美市场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国情不同,与欧美国家文化联系不如英语国家强,地理位置距欧洲和北美客源市场较远,因此,我国政府和旅游企业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不能忽视东亚、东南亚、东北亚等我国周边国家和港澳台市场。当前,我国国际旅游客源仍然主要是港澳台同胞和周边国家旅游者。2005年港澳台游客到大陆旅游人次数高达1亿多,其次是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东盟等国家,有1278万。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这种结构与我国在世界旅游客源市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时既要重视欧美旅游市场,但也不能忽视东亚、东南亚、东北亚等我国周边国家和港澳台市场,否则将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讲,旅游者的国际流动是旅游系统中的引力和外力相互作用产生的。在一定的引力和外推力作用下,旅游客流量的大小与距离影响力成反比关系。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国家之间的距离近,旅游流量就会增大;相互距离越远,旅游客流量就会减少。这就是距离衰变规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旅游市场客源国的结构和分布。用公式表示为:

F=TIT2/f(d)

公式中:F为旅游客流量的大小;T1为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吸引力,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和质量、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接待能力、服务质量、历史文化渊源、语言、安全等因素;T2为旅游客源国的外推力,包括游客的收入水平、带薪假期长短、消费行为、兴趣爱好等;d为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国家之间的相互距离。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一个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形象好,旅游资源品位高,服务水平高,接待能力强以及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纽带将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吸引客源国的游客到目的地国来旅游。同时,在旅游系统中推力作用下,客源国游客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可自由支配时间越多,出行能力越强,出行的距离越远。但是如果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相互距离太远,游客的流量就会逐渐减弱。因为随着离客源地距离的增长,旅行费用和时间逐渐增大,旅游吸引强度就会逐渐降低,旅游的可进入性变得更小,增加了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从而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这与美国W・麦金托什及夏希肯特・格波特把距离因素称之“旅游阻抗”是一致的。

国际旅游市场中的这种距离衰减规律作用使得国际旅游市场呈现出近距离旅游的现象,国际旅游者大多选择洲内旅游,长距离国际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比例不大。由于我国距欧洲和北美等主要客源国市场距离远,受距离衰变规律的影响,欧洲和北美游客到中国旅游由于旅行时间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加之语言、文化、货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欧洲游客主要选择在欧洲、北美洲游客主要选择在北美旅行,而亚洲国家旅游者大多选择在亚洲或大洋洲旅游,国际旅游客流呈现出短程移动为主的现象,短距离国际旅游大于长距离国际旅游。

以德国和瑞士为例,德国的客源生产力为7.6,1995年德国出境旅游者人数就已高达7490万人次。但2005年德国人到中国旅游的人次数仅为45.49万;瑞士客源国生产力为9.1,具有很强的洲际长距离旅游的能力,但是到中国旅游的游客仅为5.14万。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游客出境旅游多为洲内短距离旅游,远距离国际旅游占出境旅游的总量不多,仅为5%。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亿人次,其中香港游客为7019万,澳门游客为2573万,台湾游客为411万,而外国来华旅游者人数为2026万,仅占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的17%(表1)。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对欧洲和北美国家的市场营销力度,挖掘欧美旅游市场的潜力,通过旅游资源优势、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优质服务和相对低廉的在华旅游费用吸引更多的欧美游客到中国旅游,争取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亚洲国家由于经济不如欧美国家发达,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少,其出境旅游受距离衰减规律作用的影响,亚洲居民多选择近距离国际旅游,大多数旅游者以亚洲国家为其旅游目的地。以日本为例,虽然经济发达,居民旅游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多,具有长距离国际旅游的能力,但日本出境旅游者受距离衰减规律作用的影响,50%在亚洲流动;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客源输出国之一,但新加坡出国旅游者中55%以上在东盟各国旅行。无论是在美洲、欧洲,还是在亚洲,旅游客流流向的一个普遍的特征是: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其周边国家形成游客的双向流动,相互成为目的地国家和客源国家,只是旅游流向的强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加拿大最大的客源国是美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加拿大出境旅游去美国的游客占绝大多数。澳大利亚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国家是新西兰,新西兰公民到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数也最多。在亚洲,日本、韩国互为最大的客源国。以上种种事实充分说明了旅游由近及远的规律(表2)。

正因为旅游流动有由近及远的规律,我国政府和旅游企业除了开拓欧美旅游市场外,也应当重视我国周边国家旅游市场。受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周边国家的旅游者多数将中国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欧洲和北美游客到中国旅游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大,游客流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是亚洲邻国和港澳台市场。这三个细分市场占我国入境旅游的市场份额高达83%,是我国稳定的入境旅游客源。

除了港澳台旅游市场,我国周边邻国因其距离近、文化纽带、历史渊源以及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也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客源国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和东盟国家,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客源国家,对我国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两大市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表3)。

日本自1978年以来,无论是在来华旅游的人次还是在旅游消费总额上,在来华旅游的外国人中历年都居于前列。2005年,日本来华旅游的人数为339万人次,在我国外国人入境旅游者总人数中占16.7%,仅次于韩国,排名第二。但日本来华旅游者总量仅占日本出国旅游者总量的10―12%,在日本游客出国旅游的目的地选择上,美国是其首选,韩国居其次,中国仅位列第三。由此可见,日本客源市场仍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我国应当加大对日本旅游市场的营销。

韩国自1991年同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便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之一。除1998年韩国由于金融危机而导致出国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外,韩国旅华市场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1991年韩国旅华人数近8.1万人,2005年达到了354.53万人次,增加了43倍之多,超过了日本。需要注意的是,日本2005年同期来华游客增长率仅为1.67%,而韩国来中国旅游的游客增长速度很快,增长率为24.62%。随着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韩国无疑将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

俄罗斯是我国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俄罗斯同我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和友好交往的历史,随着两国政治互信的增强、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俄罗斯已经成为我国重要客源市场。2005年俄罗斯游客到中国旅游的人数为222.39万人次,占据欧洲来华旅游客源市场的第一位,而且客源增长速度一直是两位数增长,去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4.09%,因此俄罗斯是我国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五个传统的东盟国家与我国交通便利,是我国友好邻帮,这些国家中有着大量的华侨和华人,与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联系。他们的收入较高,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追溯和认同感,所以,从种族、历史、文化和经济能力等多方面考虑,东盟将构成我国旅游业巨大而稳定的国际客源市场。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 2005年来华旅游人数最多,有89.96万人次,位居榜首。其次为新加坡,来华旅游人次数为75.59万,菲律宾和泰国均在60万人次左右,均是我国重要、较稳定的旅游客源市场。此外,作为我国的友好邻国蒙古,随着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蒙古游客到中国旅游的人数急剧增长,2005年来华旅游人次数为64.2万,已经超过东盟国家的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成为我国极具潜力的入境旅游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旅游市场战略应当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国际旅游市场,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应当巩固传统的港澳台市场。由于港澳台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占的份额很大,离大陆距离近,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是我国重要而稳定的入境旅游市场,也是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场,市场联动关系很强。港澳台旅游市场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不仅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港澳台旅游市场的营销力度。

其次,应当扩大亚太区域市场和俄罗斯市场,主要包括韩国、日本、东盟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和俄罗斯等国家市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居民出行能力不断增强,来华旅游增长速度都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优越的地缘优势使我国成为他们出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也符合近距离出国旅游先于远程出国旅游发展的国际旅游一般规律。

第三,在巩固和发展亚太国际旅游市场的同时,我国国际旅游市场也应当加强距离我国较远的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美国和加拿大。根据世界旅游资料统计,这些国家都位于世界旅游支出国的前列,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长距离国际旅游的能力使他们的旅游支出高于港澳台游客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旅游的含金量较高。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大大削减游客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我国相对于欧洲客源国不利的距离劣势会逐渐弱化。

2005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4680.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9%,已经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4位,但同西班牙仍有差距,同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法国的差距还较大。因此我国要在国际旅游市场上赶超法国、西班牙、美国等旅游强国,需要加大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和开拓,要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国际旅游市场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促销,提升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和旅游企业既要巩固传统的港澳台市场,发展亚太地区旅游市场,同时也要加大欧洲和北美两大国际旅游区的营销力度。在条件成熟时,也可通过“走出去”战略,在境外成立旅游分支机构和旅游合资企业,从而改善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结构,增强我国与世界旅游强国的竞争实力,力争在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

《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年。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2

内容摘要:本文以经济学中非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博弈论中Bertrand均衡与价格领导模型,分析得出旅游商品市场将先后历经近似完全竞争阶段、垄断竞争、寡头市场,并最后重回垄断竞争、近似完全竞争的演化规律性结论。

关键词:旅游商品市场 Bertrand均衡

价格领导模型 动态博弈 旅游地生命周期

在我国,对旅游商品市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显局限。首先,已有的研究论述局限于从旅游商品市场的外在表现―旅游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混乱、购物环境差等方面分析,也有提出运用宏观政策指导,行业纵向一体化引导旅游商品市场整合的发展建议。但是,上述研究忽视了其生存载体旅游地演化规律基础上的旅游商品市场内在的运行机制与动力的分析,从而很难把握旅游商品市场的演化规律,进而无法为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其次,目前国内外在旅游研究中应用博弈论方法的不多,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竞合、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关系、旅游市场监管等几方面(阳宁东,2005;朱静,2007;和红等,2006)。再次,基于旅游利益主体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的对象也仅限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朱华,2006郭鲁芳,金慧君,2006)。

理论分析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影响旅游商品市场的因素很多,包括旅游地所处生命周期、政府干预、游客需要、期望和价格敏感度、商品信息通畅、透明程度、新产品开发、现有竞争者等,旅游地所处生命周期是内因,对旅游商品市场发展起主要作用,其它因素均为外因,对其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本文仅从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个方面研究其对旅游商品市场的影响。

目前,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巴特勒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其它人文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认为旅游地发展演化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征。

(二)博弈论

在博弈论产生早期,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汀•古诺于1838年提出古诺均衡模型;1883年法国经济学家Joseph Bertrand提出了Bertrand均衡模型。二者均是对博弈论最初的研究,为后来博弈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博弈论中包含同时博弈和序列博弈。同时博弈是指决策双方是同时进行决策,每一方在进行决策时是把对方的策略选择作为预期考虑进来,然后双方同时摊牌;序列博弈是指以一方先走一步,另一方相应的采取对策,然后一方再走下一步……博弈的双方就分成“领导者”与“追随者”。根据厂商之间博弈变量选择的是产量还是价格,同时博弈分古诺均衡和Bertrand均衡;序列博弈又分为产量的“领导―追随”模型和价格领导模型。

1.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Bertrand均衡分析。Bertrand均衡是以价格为选择变量的同时博弈,符合此博弈类型的企业,满足市场上生产企业规模相差不大、势均力敌、产品完全相同、企业完全相同,即生产成本=单位成本=c,设固定成本为0,基于以上条件和假设,设市场需求为Q=α-βp;现以市场上仅有两家企业为例,分别为企业A和B,价格为p1和p2,则A的利润函数表达式:

当0<p1<p2,A占领整个市场,反之则失去整个市场;当0<p1=p2,A和B平分市场。此博弈模型为非合作博弈,参与博弈的每方仅为自己打算、分散决策、相互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发展,社会福利最大。上述假设为理想状态,与现实生活联系,可推广到多家企业共存的情形,此时旅游商品市场满足近似于完全竞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目不多处于成长阶段,生产产品种类单一、质量形同、成本一致,利用新技术能力差,资金不足,对旅游商品价格基本无控制力,产量低且社会福利较大。

2.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动态演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水平是影响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在Bertrand均衡状态下,有MC1=MC2,p1=p2,此时π1=π2≥0,则市场上有资本流入该行业,导致两种结果出现:一种是原有企业在T+1期扩大生产规模,另一种是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生产该种商品的原有企业在T+1期扩大其生产规模。设A生产规模由C1扩大为C1(T+1)=C1(T)+δC1,δC1>0,B生产规模仍为C2(T),假设δC1是适宜的,即其有效生产时间不变,有X1(T+1)=X1(T)=1,r(T)>0,r(T+1)>0且b(T)=b(T+1),b为生产此产品资源的数量,r为生产此产品资源的价格,a为生产此产品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

由于:C1(T)aX1(T)+C2(T)aX2(T)=b

C1(T+1)aX1(T+1)+C2(T)aX2(T)=b

可知:aδC1X1(T+1)+a[C1(T)X1(T+1)-C2(T)aX2(T)]=0,则X1(T+1)<X2(T)

可得:A生产产品的有效产出水平C1(T)X1(T+1)<C1(T)X1(T)

即A在扩大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又缩小了其生产产品的有效规模,实际上企业在其内部资产之间进行改造与重组,企业将更多资产用于生产更多有经济利润的产品。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假设在T+1期有新企业As+1进入该产品生产,其年最大生产能力和经济利润分别表示为Cs+1(T+1)和πs+1(T+1),所有企业A、B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变,假设企业A S+1的规模是适宜的。

由于:C1(T)aX1(T)+C2(T)aX2(T)=b

C1(T+1)aX1(T+1)+C2(T+1)aX2(T+1)+Cs+1(T+1)Xs+1(T+1)=b

可知:X1(T+1)<X2(T),则企业A、B的有效时间减少,其有效产出水平萎缩,在T+1时期之后企业A、B的规模将减小至经济利润为0。

综上所述,当该行业存在经济利润时,将吸引新厂商进入该行业或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也可能会使其它企业的有效产出规模缩小,经济利润为0。因此,一旦有某个企业的经济利润>0,则为不均衡状态,最终导致多方面深刻变化。如果企业成本不同,从长期看,成本低的企业必定挤走成本高的企业,最终导致一些大企业对市场有绝对控制力,进入价格领导型模型博弈阶段。随旅游地发展,游客量大量增加和对旅游商品需求急剧增多,在这个阶段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增多,企业规模变大,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对商品价格有了一定控制力,产品出现多样化发展,旅游商品市场向垄断竞争方向发展。

3.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价格领导型模型分析。在此模型中,企业类型是存在实力强大的寡头企业,它对商品定价有很大影响,其余小企业要参考他的定价做出自己产品的生产计划。便于分析,仍假设市场上仅有两家企业即企业A和B,其中A是领导者,B是追随者,A明白p确定后,他的需求曲线为残差需求曲线R(p),由MR=MC原则决定q1,最后决定p。

当A的p确定后,B只能接受p,B根据利润最大化计算自己的利润和产量水平。maxπ=pq2-c2(q2),由MR=MC原则,则B确定了产品供给函数S2(p)。整个市场需求为D(p),则R(p)=D(p)-S2(p)。

假设市场需求为D(p)=a-bp,这里D(p)相当于上面所用的Q(p),则 c2(q2)=q22/2,c1(q1)=cq1,可得MC2=q2=p,得出S2(p)=q2=p,R(p)=D(p)-S2(p)=a-bp-p=a-(b+1)p,令R(p)=q1代入解得。

根据MR=MC原则,可以确定q1,,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有,得出。

把q1代入得:,这是A的最优价格选择,此时A获得最大利润。市场上A获得大部分利润,而追随者B所获得利润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社会福利下降。处于A位置的企业,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是市场上的寡头,盈利较多,此时旅游商品需求量大,产品多样化,品牌化。

旅游商品市场的演化规律

旅游商品市场在旅游地处于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品单一,质量无差异,生产成本相同,企业之间竞争是Bertrand均衡竞争,旅游商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随旅游地发展,游客逐渐增多和对旅游商品需求增加,刺激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发展,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有新企业进入,旅游商品市场企业间的动态博弈可以用图1表示。

旅游商品市场过渡时期,旅游地处于发展时期,此阶段游客量迅速增加,旅游商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原有生产规模满足不了需求即需求大于供给,原有企业将调高产品价格抑制需求量增加,此时利润比前期丰厚,个别企业趁机扩大生产规模,由于该行业利润较高,吸引社会上资本流向该行业,一些新企业会出现,旅游商品市场处于垄断竞争时期;旅游地进入巩固阶段,游客增加量减少,游客量趋于稳定,而企业经过迅速增长,产品供给大于或等于需求,该行业的额外利润消失,社会资本不再流入该行业,这时企业出现不同变化,一些企业在这个阶段中抓住时机发展成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该行业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存在一些处于倒闭边缘的小企业,这个时期产品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和品牌化,企业生产成本不再相同,企业间竞争符合价格领导模型竞争,市场处于寡头市场;经过一段时间,旅游地会停滞发展甚至衰退,游客量减少对旅游商品需求量大幅减少,不少企业退出该行业,旅游商品市场可能会再次进入近似完全竞争阶段。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基础上的旅游商品市场,其每个演化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与规律性(见表1)。

结论

在旅游商品市场竞争分析中,本文只分析了企业规模相差不大,产品均质情况下的Bertrand均衡竞争,以及随旅游地演化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扩大,商品市场也进一步扩大,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策略,资本等不同,企业发展规模和实力将出现差别,一些企业会成为当地的领导型企业,这时的博弈竞争是价格领导型模型。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情况,不排除在这两个阶段中会出现企业串通,也不排除由于旅游商品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规范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进入到寡头市场之后,旅游商品市场又如何发展演化重回到垄断竞争,上述问题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阳宁东.博弈论在规范旅行社市场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2.朱静.我国旅游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博弈[J].经济管理,2007(13)

3.和红,叶民强.信息不对称下旅游市场博弈分析[J].旅游经济,2006(4)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3

[关键词]政府;旅游汽车;模式;博弈论

一、旅游汽车的经营管理模式

国际上旅游车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专业化公司和旅行社。在很多国家,二者是并存的。专业化公司经营模式的基础是珍贵的信誉。公司与旅行社进行双向选择,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公司化管理很严格,小到司机着装、白手套,大到为游客上下行李、开车门等,都有其统一规范的标准。旅行社模式,指旅行社拥有自己的车队,其前提就是实力。作为大批发商,国外很多旅行社不但拥有自己的车队,还拥有酒店、航空公司等。旅行社模式的优势在于,旅行社品牌与旅游车品牌一体化,从而保证旅游车的服务质量。我国关于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理论探讨还比较少,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编制,于1995年的《中国旅游汽车服务质量lb/t002—1995》是我国权威性的可操作性文献,对指导中国旅游汽车运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业从不成熟到日益成熟,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消费差异化以及旅游车辆的换代更新和旅行社业务操作的模式随新技术、新需求的出现不断发生变化,对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探讨显得越发重要和急迫。

二、政府与投资者(车主)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设

假定,(1)博弈双方:政府(包括所有制订政策影响旅游市场的政府部门,如发改委、交通厅、旅游局等)和投资者(拥有旅游汽车的公司或个人),双方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支付函数都具有准确的知识。wWW.133229.CoM(2)政府的决策目标是通过政策的最优选择来实现旅游汽车的数量增长与汽车档次提升使之与市场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投资者的决策目标是增加汽车数量来服务更多旅客增加收入,从中获取最大收益。(3)决策时序:在每一时期(一年或几年)开始时,投资者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该时期的政策预期,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增长率等决定预期速度、数量,通过比较实际和预期速度、数量的差距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案。(4)双方都通过游客人数来对旅游市场进行判断。

(二)政府决策的目标

因为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都要付出一定成本,因此,在t期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看作是追求稳定、发展的综合成本z1的最小化。通过适当的简化,对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三、博弈模型求解及经济解释

博弈分析就是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博弈均衡。如果考虑到游客人数对政府目标函数的影响,把约束代入政府的目标函数,则政府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因为政府和投资者了解对方的决策目标、决策规则,也了解经济运行状况,所以,政府目标函数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的单个时期的决策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政府与旅游汽车车主的博弈分析,说明政府的科学管理、规划和投资者(车主)的风险防范是很重要的。

对政府来说,作为旅游市场博弈的一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为此,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科学预测方法,强调全局观、突出前瞻性,制定发展规划。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体系中各要素的活力。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办公效率。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与周到的服务,谨防角色错位。

对投资者来说,面对我国旅游法规和体制尚未完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过小、缺乏竞争力的市场状况,在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控制风险是最重要的。系统风险的控制须正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各方面的情况。随着政府执政能力的加强,投资者的竞争越来越注重核心能力、品牌、文化而不是价格,也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存在着信息失灵、管理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等诸多不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问题。因此,要采用“专精新”的发展模式,在旅游产业分工中找好位置,在动态发展和竞争中求生存。

[参考文献]

[1]天涯.八大措施规范我省旅游客运市场[eb/ol].http:///traffic/">交通部门博弈旅行社旅游车管理新办法遇困海[eb/ol].http:///lixue/">理学院教授魏杰访谈录【j】.管理科学,2006,(8):38-39.

[6]王振海 利益博弈与政府缺位——以h省d市旅游汽车市场为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25-26.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4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 民族体育休闲旅游 发展导向选择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重点旅游规划项目,目前进入设计调研阶段。北部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前景十分广阔。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与条件的生成,走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需要产业等发展导向有效的选择。本文拟对产业发展所需宏观投资导向选择、重点发展项目选择、产业布局导向选择、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导向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讨。成果将会对《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编制工作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对发挥旅游业在北部湾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的先行和先导产业作用,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宏观投资选择

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等级和品位高,特色突出等优势,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走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政府如何有效地选择宏观投资的经营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北部湾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处于特殊时期,需要提出一种新的休闲民族体育经营模式。认为,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宏观投资应该选择政府主导的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在北部湾经济区是很适合的。主要是考虑到我区在这一经济发展特殊时期,人们的经营意识还未完全象经济发达地区那样能选择商业化的休闲体育产业经营模式,但和谐社会的建设又必须追求高目标来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政府在全部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前期投入仍然由政府或社会承担,但后期维持正常运作的经费必须通过经营来获得。这一过程特别强调是“主要”而不是“全部”,实际是利用行政手段加以调控或进行干预的一种经营模式。从体育产业经济理论来看,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是具有一定投资乘数作用的带动性投资。当前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乘数并不高,估计为3左右,后期可采用市场管理与经营,比赛、观赏、体育广告等间接收入,可以使投资乘数达到5~7之间。因此,政府在宏观投资的选择问题上,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来确定投资重点及经营模式,确定的投资和经营模式应与产业整体布局相适应,达到分期、分片、综合、链条推动的效果。在投资中政府应主导只负责能够起产业带动作用的主体设施部分,其余设施的投资权可以进行拍卖转让,让其他投资者介入。

二、项目投资选择

至于如何确定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项目,通过对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来确定,若从项目选择角度来看,首先从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出最具有本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体育项目,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针对目标市场对少数民族体育商品的需求,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才能使少数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生一定的市场,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可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分类别、分阶段推向市场。把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商品化分类,如表。

目的是在于能够确定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现存或者潜在的开发价值与前景。对于政府来说,看到潜在的商业化价值的项目,就应该确定项目的发展思路。至于哪些项目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并不取决于政府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市场进行选择和决定。因此,认为,重点项目的投资的选择,重点应当是建立市场,打好基础,使市场对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的筛选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建立必要的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把商品化分类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利用目前北部湾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一个旅游龙头、两条黄金旅游带、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四大旅游特色、五大旅游品牌、六大特色旅游线路、七大旅游区,依托共同发展。综合分析,政府在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设计调研阶段应考虑对重点项目投资的有效选择,把北部湾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并由此而促进自身的开放和发展。

三、产业布局选择

产业经济理论提示:产业地域集中有利于市场的形成,节省资源,提高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产业布局选择上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提出科学的项目发展思路,就可以减轻地区之间的差距。北部湾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如何制定市场布局,认为,定位于国内市场、东南亚市场及依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这三个思路。具体思路;首先,定位于国内市场,将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推向全国。具体做法是从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出最具有本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体育项目,来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针对目标市场对少数民族体育商品的需求,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少数民族体育产生一定的市场,通过这一初始的市场需求,再进行扩张,才能为民族体育产业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可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进行分类开发上市。有了项目市场形象,再根据市场结构分析,结合其他旅游资源配套开发,并依托现有风景名胜区部署开发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突出的体育旅游活动,逐步形成优势和增大的吸引力。比如:结合南宁――桂林――阳朔旅游热线,推出瑶族、苗族、侗族传统体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专线;结合南宁――百色――乐业旅游热线,推出壮族、仡佬族民族独立传统体育旅游探险专线;结合南宁――宜州――河池旅游热线,推出漂流、对歌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专线;结合南宁――钦州――北海旅游热线,推出京族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专线;结合南宁――河池旅游热线,推出毛南族、仫佬族传统体育观赏、风情旅游专线;以及南宁――百色旅游热线推出壮族、水族、彝族传统体育竞技及休闲旅游专线。因此,我们认为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市场该应定位于国内市场、东南亚市场及依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特别是通过依托旅游业、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来进一步开发国内与东南亚两地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也将给北部湾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四、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的导向

据产业经济理论分析,在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其他的投资主体才会进入该产业,通过自己投资的组织机构的建立,形成产业组织,北部湾经济区内的民族体育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规模也不例外。诸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先期由政府主办运作,结果不尽如人意,2000年后南宁国际民歌节由政府主导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企业组织运作,最后成为集文化产业、旅游业、商务交流、购物等一体的国际知名品牌节日,为中国――东盟落户南宁创造投资环境。随着由政府主导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成功例子,南宁青秀山民族文化广场、桂林印象刘三姐、田阳布洛陀民俗原生态文化园等产业组织也是政府出台引导,由企业组织按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有序地进行产业化。因此,建立一定规模的体育产业组织,使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具有一定的规模性,是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吸引消费者的必要途径。经营民族体育产业的经济组织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之成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进行组建,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织民族体育企业,做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当前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要发展成为北部湾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在产业组织结构与规模的导向下进行资产的重组,组建体育产业集团,走公司化、集团化的发展之路,按照市场规划来运作,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项目阶段性发展导向

体育运动的精粹与魅力在于竞技性,作为一种向外推广传播,能被其他地域、民族接受的体育活动,必须具备较强的娱乐审美性,而且能作为人类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强身健体。具备这种基本功能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最易为社会接受,走向市场,从而走向国际。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内民族体育资源种类繁多,每个项目都蕴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有些也混杂一些封建落伍的内容,比较原始、粗糙、难以适应国外游客的参与。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就不会转化为经济资源。因此,对于区内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加工、改造、实施科学化开发是非常有必要。所以在目前设计调研阶段政府就应该考虑出台项目阶段性发展导向。具体做法是:依据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重点项目将民族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分三种层次推向市场;第一层次是有完善的竞技与游戏规则的观赏性、娱乐性较强的项目。第二层次是通过挖掘整理、改造,在外表演多、宣传多,但仍需要进行一定的雅化、包装后可上市的项目。第三层是属于目前上市条件不成熟,有待培育发展的项目。同时,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以依据项目的形态、功能按观赏类、参与类、健身类、休闲类、探险类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上市。

六、结论

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南亚都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旅游资源。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人员往来增多,出入境的手续简化,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借助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发与东南亚两地的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因此,制定鼓励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政策等、建立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社会支撑体系。可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化发展制度环境与条件的生成,真正走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而且通过把东南亚和国内的民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东南亚和国内的市场与北部湾的地理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自己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配置,使民族体育休闲旅游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产业,推进广西民族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放: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定位与秩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2):52~54

[2]何江川:“两廊一圈”框架内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业整合社会经济价值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38~41

[3]刘少英: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46~48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5

内容摘要:旅游购物对一国旅游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学中的SCP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旅游购物市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旅游购物市场无序、失序的原因,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旅游购物 SCP分析框架 市场无序

旅游业各要素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贡献中,旅游购物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和世界许多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旅游购物是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一个薄弱环节,旅游购物收入在整个旅游外汇收入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0%左右。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购物市场的无序、失序,导致旅游者对这一市场的信任度大大下降,阻碍了旅游购物的迅速发展。为了全面地、深入地分析我国旅游购物市场的现状,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学中的SCP分析框架进行研究。

SCP分析框架: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

贝恩的SCP分析框架是一种分析由不同规模的企业所组成的复杂的市场的可行方法。它作为研究产业内企业市场关系的方法理论和工具理论,其重点在于研究现实产业市场中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及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提出一整套描绘和说明产业内企业现实市场关系的方法。

市场结构和所处特定市场环境的企业市场行为、绩效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及需求、供给和公共政策的影响,都可以从图1中的连线看出。实线表明常规的关联方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当然,本框架并不否认市场行为、绩效对市场结构可能产生的作用,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决定性;虚线则表示不仅市场行为和绩效,而且公共政策也影响市场结构。

旅游购物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反映产业市场的卖者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和垄断程度的基本因素。下面主要从购买者数目、企业数目及规模、进入障碍、产品差别化角度分析旅游购物市场结构。

购买者数目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消费项目。除了2003年非典时期以外,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也不断增长。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全国出游率达到了84.8%,并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良好态势。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每个旅游者回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要购买有纪念意义的或赠送给他人的旅游商品。虽然,入境旅游者在我国旅游花费中商品销售所占比重较低,但是,只要我国旅游商品开发得当,将会有大量的旅游者慷慨解囊。因此,旅游购物市场是由众多的购买者组成的、发展潜力非常大的市场。

企业数目及规模

旅游购物市场规模和利润空间很大,促使大量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进入旅游购物市场。旅游购物市场是由众多不同品种、不同类别的商品组成,既有农副产品,又有工业品,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这增加了我们分析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难度。相对来讲,旅游商品销售企业的情况较为简单,因此,旅游购物市场的分析一般集中在旅游商品销售企业上。

过去,我国旅游商品供给体系比较简单,商品从生产企业转移到产地批发商、一次批发商、二次批发商(消费地批发商)、零售店,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如图2。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物流环境的改善,旅游商品供给体系也处在大变革之中。其最大特点是供给渠道多元化,各个渠道之间竞争很激烈,并与其它行业一样,流通渠道开始越来越短。一方面,有实力的生产企业,不通过产地批发商,直接与一次批发商或消费地批发商联系,或者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直销店。而中等规模的生产企业,与产地批发商合作,不通过一次批发商与消费地批发商直接联系,或者通过各种媒体如专业报纸对各地批发商进行广告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地方批发商(产地批发商)除了把从地方生产企业购进的产品转移到一次批发商之外,还有很多机会直接销售给消费地批发商。

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过去,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主要针对比较狭窄的地方市场,以生产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为主。但近年来,随着旅游购物市场的扩大,旅游商品内容的多样化,其他行业企业的大量进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旅游商品生产模式,包括内需型、工艺品、业余型、地方型、加工型、市场型等。

旅游商品销售企业 销售是旅游商品供给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受供需双方的影响。其中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旅游者,在旅游购物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零售的不同业态把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分为大型零售商店、中等规模商店、饭店内商店、家庭销售店等。总的来讲,虽然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但单个企业的规模比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行业的领导者企业,只是众多的小企业在低层次的价格层次上进行竞争,因此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产品差别化

目前,我国旅游商品普遍雷同,缺乏特色,模仿成风,企业难以用产品差异化来增强企业竞争力,旅游者难以购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如下:

在信息时代,企业容易把握同业动态,商品模仿非常快,使好不容易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提前被淘汰,从而缩短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者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企业难以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动态,新产品开发难度很大。即使企业生产出新产品也未必能销售出去,而销路好的产品又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复制,因此,企业不愿意进行产品创新,整个业界都在模仿他人产品,像有些大企业甚至还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发现并复制那些销路好的产品。新产品要获得专利权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期间可能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就要结束。另外,即使对那些模仿复制企业上诉,因为这类企业很多,流通渠道复杂,也未必有很好的效果。

进入壁垒

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一行业的市场进入相对较容易。其原因有,一是一般情况下,旅游商品销售企业的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对新企业的威胁不大;二是旅游商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很多企业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因此新企业有很多机会与原来的企业进行竞争;三是国家对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没有太多的政策法律方面的限制;四是旅游商品技术含量低,市场进入壁垒低,新企业可以较自由地进入旅游购物市场。总而言之,旅游购物市场竞争将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行业毛利率将越来越小。

信息不对称

从以上特点中可以看出,旅游购物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但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存在根本性的差别,即旅游购物市场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逆向选择和劣胜优汰现象(Zajac,1995)。当市场上交易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隐蔽信息一方时,就产生了经济学所定义的逆向选择,交易中一方渴望得到优质品,而另一方却只乐于提供劣质品。

首先,旅游业的外向性决定了旅游购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极其严重。现代旅游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涉外性。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政治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都有很大差异,旅游企业对游客信息的了解必然不太全面。

其次,就游客而言,由于旅游活动经常是跨地域进行的,而且多数情况下游客和旅游目的地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游客很难了解有关旅游商品的各种信息。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6

居民经济条件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居民要出游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经济状况。因此,决定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经济因素,即潜在客源是否拥有足够的实际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旅游愿望的大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对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尤其表现为外出旅游次数或在外旅游天数的增加,其结果是促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伴随着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长,恰好为哈尔滨冰雪旅游提供了源泉和推动力量。人口分析是市场分析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人口规模决定了市场需求总量的大小。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市场,必须要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作为基础。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持续增长的趋势,足以构成促进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市场规模发展的有利条件,成为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哈尔滨冰雪旅游客源市场的总体构成来看,98%为国内游客,海外客源仅占2%。因此,对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需求的研究,侧重于国内旅游人数作为主要的需求分析指标,建立其与主要相关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进而对旅游总人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较为科学的预测。

二、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建立

1.变量选择和数据的整理

人口因素及经济收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构成并影响着客源地潜在的市场需求量。同时,旅游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潜在旅游者所从事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人口的旅游意识和出游行为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基于此,选取城镇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可以量化的重要指标,建立与旅游客流规模即旅游人数的相关关系,以便更为准确和科学的反映这两个指标对于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人数的相关关系及其直接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市统计局2001-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整理,得到2001-2011年国内人数y(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城镇人口x2(万人)原始数据。

2.相关性分析

利用原始数据资料,借助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相关性分析。从中可以得出,国内旅游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之间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684和0.971938,均接近于1。并可通过散点图,得到进一步验证,表明国内旅游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散点图基本集中在一条直线上,说明相关程度较高。由此可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a+b1x1+b2x2进行预测。

3.建立回归模型

通过统计分析工具,输出回归分析数据,得到国内旅游人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的回归参数计算和检验结果。由此,得到国内旅游人数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的二元回归方程:Y=-3751.971-0.146033x1+0.109794x24.回归模型的检验与分析对回归模型进行R检验、F检验、t检验、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与Testdrop检验、二元回归模型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综合以上检验,国内旅游人数对于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模型具有很好的统计特性。通过拟合2001-2011年哈尔滨冰雪旅游国内人数的数据,其结果可以看出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的值较低,低于10,而且TheilInequalityCoefficient希尔不等系数的值只有0.028527,根据经验,拟合结果的精度较高。而且通过偏差率、方差率以及协变率的构成来看,均方误差大多是由协变率来解释的,因此进一步证明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是比较理想的。

三、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市场需求预测

1.数据来源及说明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并结合相关历史经验数据,确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发展比率分别按照5%、4.6%的比率递增,得出2012-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口的预测数据,如表1所示。

2.哈尔滨城市冰雪旅游人数预测

应用上述回归模型对2012-2015年哈尔滨冰雪旅游国内旅游人数、总人数进行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由前述可知,哈尔滨冰雪旅游总人数的构成中,由98%的国内客源和约2%的海外客源组成,因此,上表中旅游总人数的计算由国内旅游人数除以98%得出。

四、结论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7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两轮市场需求的冲击,产业发展也随着需求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待型转向产品开发型。

第一轮需求冲击来自国际旅游市场,它催生了70年代末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旅游业。这一轮的需求冲击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增长快,密度大,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层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旅游业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全面反应,只好采取适应需求策略,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尽量寻找弥补缺口的平衡点,在产品的开发组织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上不具备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赖资源自发发展,听凭需求流动的安排。由于这一时期的国际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国旅游业便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安排,以简单、粗放的观光接待型旅游为主,靠迅猛增长的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80年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奇迹。

这种对市场需求的被动适应性也同时塑造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既然海外旅游者涌向那里,旅游业就发展到那里,那么,在市场需求对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作出了选择之后,中国旅游业就在这一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地不仅起步早,而且还一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和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基地。仅这七个地区,就以7%的国土面积,接待了来华海外旅游者的70%,集中了全国72.8%的旅游外汇收入。第二轮需求冲击来自国内旅游市场。80年代后期,中国10年改革开放所累积的巨大能量开始释放,10年国际旅游发展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于是,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开始启动,形成了拉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二轮市场冲击。这一轮冲击的特点表现为内生的变量,虽然规模巨大,来势汹涌,但由于它是从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滋生出来的,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远远不如国际旅游,而且在规模流量的稳定程度上又大大高于国际旅游,给中国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创造了长期反应的机会,使中国旅游业得以从容调整,从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被动接待型转入以资源为载体的产品开发型。据估算:截至2002年底,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资金的总体规模达到8600亿元。其中,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为6400亿元;景区景点开发为1000亿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1200亿元。在8600亿元投资中,外商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外商投资中,旅游饭店业400亿美元,景区景点开发80亿美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业20亿美元。20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自然景观的加工组织,以现有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者提供初始阶段的观光产品,基本上是粗放的、自发的、追随旅游需求的变化,被动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第二个阶段是对旅游资源的精细加工与专业分工,旅游产品开发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开始针对市场需求,创造性地开发产品,逐步形成了观光、度假、专项产品三足鼎立的产品结构。这两个阶段主要是从人的消费需求出发,以项目群组的空间布局为主要手段,以自然环境的改变为前提,搭建人类嬉戏的乐园。随着旅游消费的成熟,人们开始追求复合型的游历过程,即对分类明确的单一功能的旅游产品的消费发展到集多种特色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的消费。伴随着世纪末人类崇尚自然的潮流,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的基调便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和依托,复合观光、度假、专项产品等多项内容,通过多侧面、多元化的开发,达成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目的,由此,旅游产品开发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开发项目将成为投资重点之一。

首先,是文化观光产品的建设项目。文化观光产品过去和将来都是中国旅游业的主导产品,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北京、上海、广东、西安、桂林等是中国旅游业创汇的主力,但在未来却面临着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效益的问题。第二,是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新的成规模的旅游发展基地,形成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增长点。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产品为主,缺少适应海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未来若干年中,加快开发能够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新产品,特别是加快海滨度假、温泉疗养、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项产品的建设,将成为投资回报较高的领域。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来看,在其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步形成了若干个旅游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形成了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项目,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环地中海,中南美的加勒比地区,美国的奥兰多主题公园城、迪斯尼世界系列、环球影城系列主题公园等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孕育了对这类产品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但是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需要在未来产品的开发中重点策划,以抓住需求发展的契机,推动非典之后旅游市场的快速恢复,实现我国旅游业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如包括江、浙、沪三省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休闲区,以热带海滨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南岛度假区,横跨川、滇、藏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还有以京、沪、津特大都市为依托的大型主题

文化娱乐产品等等,无论在拉动投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还是在促进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中西部为重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优势

从整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产品结构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下一步必须在提高产品档次,加大技术含量,营造市场形象方面加大投入,产品开发的边际成本大幅度提高,超额利润转向了平均利润,客观上存在一个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和利润增长点的动机。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了中西部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拓的空间极为广阔。考虑到近几年来勃然兴起的国内旅游市场,只要产品规划开发得当,就可以营造出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超额利润的空间,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这里,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包含了发展阶段在内的对旅游业发育程度的一种评价。如果仅就资源条件来讲,中西部无疑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地区,我们讲中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中西部的资源。但是,现代经济生活中,资源只是发展经济的充分条件之一,缺少社会环境的支持,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资源也还只能是资源,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对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致使中国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形不成规模,只在广袤的土地上散落着零星的旅游活动,虽然近几年国内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中西部的旅游业不具备经济规模。影响中西部地区发展规模的最大问题是产业要素结构不合理。“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在中西部发育得极不充分。首先是交通问题,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交通,旅游者只有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才能流动起来,形成规模。而交通恰恰是中西部最短的弱项。

住宿设施短缺是中西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又一短项。由于中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从而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也相当高,由此造成了冬夏两季旅游客源的差异,淡旺季之间反差极大,这使饭店等住宿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况,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再加上综合服务等配套设施不足,尽管中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拥有明显的长处,但其发展规模却不得不屈就于交通、住宿等短项的接待能力,综合接待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接待能力不足,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市场需求不足,又影响了接待能力的提高,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交相感应,中西部地区陷入了规模不足的循环。20多年来虽坐拥资源,却没能够形成与东南沿海相媲美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旅游线路、旅游区域。从根本上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育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人类分工高度发展,将社会服务等劳动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剥离出来以后才具有了独立发展的资格。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经济结构很难在自身封闭的体系中为旅游业这个现代经济的产物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与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相联系,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格局上,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沟通,以优势资源吸引资金和技术,开拓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专项产品为补充,围绕资源环境的改善,提升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使特色资源尽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投资项目上以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业规模为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成规模,成系列的开发,以项目规模启动市场规模,由规模效益维持投资项目的生命力。即以产品的横向开拓为重点,针对资源特色,集中力量进行整体开发,围绕优势资源建立要素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连片成线的经济规模。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因为旅游消费已成为当今的社会时尚,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的旅游需求将进入更高层次,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嚣,西部的生态环境资源恰恰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符合现代旅游需求变化的趋势。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海外旅游市场,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必将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带动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以都市旅游为依托,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东南沿海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市场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应该讲,需求拉动对东南沿海的作用最为明显,20年的发展,已使东南沿海具备了大致宽松的供给条件,那么,今后东南沿海的增长点在哪里,怎样实现更大发展呢?

从东南沿海地区的需求特点来看,其市场在总量上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根本上还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东南沿海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在世纪末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仍将保持领先地位,由此决定了其旅游市场将在已有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

第一,消费时尚的惯性作用。东南沿海是中国国内旅游发育最为成熟的地区,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出游人数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对于这一地区的居民来讲,旅游消费已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二,经济活跃的刺激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攀升,东南沿海一带固有的经济发达,开放度高,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更加凸显出来,各种商务活动、社会活动将会更加频繁,经济发展更富于活力。特别在企业盈利增加,个人收入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强化出游动机,促使旅游需求总量不断扩大。

我们讲东南沿海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的概念,它包括了东南沿海的本地市场,外部市场以及国际旅游市场几个部分,这个市场规模在未

来的发展中将会出现结构性细分。

第一部分是远程市场,包括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客源市场。这部分市场主要是被景观资源和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所吸引,在流向上趋于观光产品和大型活动、会议旅游等专项产品。

第二部分是本地市场,以常驻居民为主。这部分市场的兴趣点在周末度假和各种小型灵活的商务活动,对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的需求度比较高。

第三部分是局部地区市场,以城市及其周边的消费群体为主。这部分市场追求的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情调,对各种游乐项目和度假休闲设施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产品的选择上侧重于大型游乐项目和度假等专项产品。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8

自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注意的那样,与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变迁过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渐入困境,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1]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2],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在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它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在我们讨论建立的目标体系中,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3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模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一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3)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与大型旅行社实现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实现专业化和连锁经营相适应,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对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旅行社的网络化实际上是由旅游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在我国也将日益普及,其结果是旅游需求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产生,为了便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旅行社营业的场所必须广泛设立于消费者便于购买的所有地方,即所谓的网络化布局。我国旅行社的网络化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制联合起来,即通过制来实现网络化(这里的网络化还包括旅行社之间的业务联系这层含义)。制的实现要求将绝大多数的小旅行社改制为社,社不从事产品开发,也基本不拥有其它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因为网络化的意义实际上等同于旅行社把销售触角伸向产生旅游需求的每个角落。前述高度集中的集团化经营方式无疑会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旅行社集团如果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广泛布点无疑会大幅度提高其经营成本,而且会加大控制难度和经营风险。现有众多小旅行社如果能够实现向社的转变,就可以避免原先“小而全”的建制和业务上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位的矛盾,使其彻底摆脱举步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社销售旅行社集团和专业社的产品还可以让那些被的旅行社集中资源,专心致力于产品的开发、促销和旅游接待业务,进而达到通过这种专业化分工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旅行社业规模经营的目标。社可以只销售某一旅行社集团的产品,但更常规的做法是社根据自身和市场情况选择销售多个旅行社集团和专业旅行社的多种产品,这实际是一种超级市场式的销售方式,它便于旅游者的充分选择和购买。这样,除了在佣金和销售提成的制度下社本身具有较高的销售动力之外,还可以有效促进被社之间的竞争。综上所述,我国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存在许多难解的问题,众多的旅行社在这种经营体系下呈经营维持状态,已挣扎了多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旅行社将面临更为成熟的竞争者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旅行社的经营体系向着更有利于竞争和发展的模式调整已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旅行社业的基本特点,即大、中、小旅行社并存,大型旅行社数量少而规模和市场份额大,中小旅行社数量多、比重大而又有着合理的地理分布,为旅行社经营体系朝着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的目标模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注释:[1]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分类办法进行了调整。目前,国家旅游局正根据新的分类办法对现有旅行社进行类别调整,尚没有公布相应的统计资料。因此,文中与旅行社类别有关的分析只能暂时基于类别调整前的统计资料。――作者[2]目前国旅总社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海底婚礼旅游”属个别现象,不具代表性,而且这种做法的公平性尚值得商榷.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9

一、世界旅游管理体制模式

众所周知,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管理旅游业,这些机构统称为国家旅游组织(NationalTourismOrganization)0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国家旅游组织(NT0)作用可概括为:开拓者——在旅游业发展初期,OT0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旅游业的战略规划,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规范者——旅游业逐步兴起,旅游投资与日俱增,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市场情况复杂化,这一时期,NT0主要是制定、执行旅游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协调者——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为国家赚取外汇、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趋明显,这一时期,NT0主要是进行调控和协调工作,以提高旅游业的社会效益。

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的独立部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部、文化部、经济部,其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有三类:

(一)市场主导型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让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最大的作用,国家一般不设专门的政府主管部门,包括海外市场促销、行业利益协调、国际信息交流、旅游市场管理等都由旅游协会这类半官方的组织机构来承担。市场主导型旅游管理模式十分强调市场机制对旅游发展的基础作用,在旅游市场上起一个公正且高水平的裁判员作用。如香港的旅游业由香港旅游协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管理。香港旅游协会根据港府的法规成立,是推动香港旅游业发展的法定社会机构。旅游协会实行会员制,一类是旅游会员,另一类是普通会员,会员包括国际客运商、酒店和旅行社商、饮食和娱乐等与旅游业有关的企业。旅游协会的工作目标是:推动香港成为旅游胜地;统筹旅游业内各种活动;促进旅游设施的改善;广泛报道香港的旅游特色;向政府提出有关旅游业的各种建议等等。旅协理事会的委员一半由政府委任,一半由会员推选,既有行业自律,又有政府权威。香港旅游协会因其卓有成效的管理被誉为全球最成功的旅游业管理机构之一。

(二)政府主导型

这种模式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力量的强制性干预,促使一国旅游业实现快速增长。它主要适应在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定、补充、修改、解释相关政策法规,对旅游企业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止和纠正。国家设立强有力的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或者旅游委员会,承担包括旅游规划、竞争规划、市场促销、人才培养等行业管理基本职能’并对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行业协会的作用被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政府的组织与决策能力。

(三)政府干预型

该模式认为,由于政府长期奉行不干预政策,导致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不平衡,而旅游市场没有能力改变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为了弥补旅游市场的缺陷,政府有必要对旅游业进行适度干预。该模式强调市场竞争与政府管理并存,在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积极进行旅游市场规制与管理,规制的目的是克服旅游市场的失效,政府管理以市场手段为主,鼓励旅游企业公平竞争。在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旅游市场的同时,政府加强对旅游业长远发展的规划与指导,以避免市场经济产生的盲目性,发展规划通过旅游产业政策来保证。

以上三种不尽相同的旅游业管理模式很难说哪种更优,因为不同的国情决定了每个国家的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不同。一般而言,当一国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处于重要地位时,该国的旅游业管理通常采用政府主导型。与之相反,该国的市场经济较发达,并且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较高时,该国旅游业的管理模式更倾向于选择市场主导型。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国家则以政府干预型管理模式为主。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现行模式

目前我国采用国家、省、市、县四级旅游局为旅游业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模式。国家旅游局主要职能是:拟定发展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和主要规章制度;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发展旅游业的长远和年度规划’协调各有关部门、地区、企业间的经济关系;纽织对外宣传和旅游信息的传播;处理对外旅游事务;监督检查政策、计划和法令的执行情况,及吋处理旅游工作中的问题等。省旅游局作为省下属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全省旅游业进行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涉外饭店开业许可证的审批和星级评定;负责国际旅行社的审核和国内旅行社的审批,收缴保证金;负责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负责各类旅游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负责涉外商店、涉外餐厅和旅游汽车公司的资格审验和定点管理;负责全省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各市、县旅游局作为当地政府下属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旅游业的管理工作。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1.政府越权管理,干预企业的正常运作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和逐步成熟,中国旅游业在一些措施方面已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在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行业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业有章可循。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中政企不分的现象在许多地区还存在,并冠以“中国特色”。这种不协调关系的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其原因主要有:

(1) 政府方面的原因。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即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时,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中导致不公平现象,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另外在行业管理中实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而降低了行业管理部门的威信。

(2) 企业方面的原因。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滋生政企不分的土壤。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工业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同时一些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直接干预。于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

2.旅游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有些管理部门同时挂上“旅游局”和“旅游总公司”两块牌子,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公平性。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职能是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他们之间的利益取向不能说没有对立的方面。

3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各自为政的旅游管理体制,使旅游宏观管理失控

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了过大的产业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而又引起了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风景、文物、园林、文化等为主,由于各级旅游局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力很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磨擦和冲突加重,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诸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人、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总体思路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除核心旅游业外,辅助旅游业遍布几十个行业部门。同时,我国旅游业又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变型时期,产业界定尚不清晰,产业组织也亟待规范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实属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及早构建既适应旅游业特点,又符合我国实际的旅游管理体制。

(一)明确角色定位,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最适合的还是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具体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应主要行使好以下职权:

(1) 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供求关系的平衡;

(2) 负责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及旅游项目的审批;

(3) 负责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

(4) 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塑造所在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5) 组织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6) 组织行业人才培训,开发行业人力资源;

(7) 提供行业服务,使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并存。

(二)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业管理网络体系

1. 建立旅游领导小组或旅游管理委员会

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髙、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它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使一国或一地区的旅游业走“大旅游”的发展新路子。国家可成立国家旅游领导小组,由主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任组长,组成成员包括交通部、外交部、国家计委、民航总局、国土与资源部、公安部、环保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建设部和文化部等与旅游业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管理和监督旅游局的工作。国家旅游局是旅游领导小组下设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市场促销、投资引导、信息统计、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景点开发、受理游客投诉等。各省、直辖市可按照上海模式组建旅游管理委员会,旅游管理委员会是全省旅游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和综合协调部门,旅游管理委员会由本省主要领导任主任,旅游局和相关局的负责人任副主任或委员,下设有关职能处室及咨询机构。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决定本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监督实施,决定或审批重要的旅游项目并监督实施,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或涉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各市、县可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构建旅游管理委员会,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旅游行业多头管理的弊端。

2. 建立旅游行业协会

政府行政管理是中国旅游业管理的主要手段,担并不是唯一手段。旅游行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从而形成一种行业制度和行业纪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依赖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旅游局应在这个管理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有义务扶持这个体系的形成,操纵其运作以完成行政管理意志。旅游行业协会应成为管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层面。行业协会是由同业经营者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实行联合的组织,它对外沟通政府与具体行业从业者的联系,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以更加有效地保护本行业的共同利益,并在政府准备实施具体的法规、政策和计划时,及时向政府反馈本行业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对内沟通信息,规范本行业从业者的行为,使其严格地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以更加谨慎的态度从事经营行为,防止危害本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的发生和蔓延,降低交易成本,使行业的行为统一到效率最佳状态。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旅游企业主体自觉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协会是行业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注重协会在管理中的作用,协会管理的优势在于从企业的自身实际利益要求出发,从而超脱于管理组织的自我利益,以被约束对象更易接受的方式完成行业管理意志,但协会只能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管理的辅助手段。目前我国全国性旅游行业协会有: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车船协会、中国旅游报刊协会、中国之友基金会。在地方层次上,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有各种名称不一的旅游协会。这些协会在性质上也都属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但在工作开展时要接受当地旅游行政组织的指导。

3.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监督和管理机制

社会公共监督和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建立消费者的社会监督,消费者的社会监督是完成行业管理的一重要侧面。因此建立一种沟通消费者与管理部门的畅通渠道,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信心和安全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完善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突出的产业,涉及到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在自身的职能范畴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管理,如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工商等部门,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协调,就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旅游行业管理的重点应从对个别企业的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的职能上来,使每个企业都能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以服务质量为标杆,公平竞争。但这种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合适有效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来制约企业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强行使企业纳人轨道,在秩序中发展,而不是任其徘徊不前或恶性发展。

(三)开源节流,寻求行业管理经费来源新渠道

建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脱钩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资金困难的缺乏。只依靠政府的行政经费是难以维持庞大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以前靠收取直属企业管理费来服务于整个行业,这对直属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在新的体制下,管理部门所需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

1. 建立旅游发展基金

通过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人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所缴纳的那部分资金实质上是以个体货币投人转化为整体货币资本投人。旅游业的特殊性对整体城市形象的要求比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更为重要。只有当一个城市或一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被世界所认可后,方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争取应有的份额。旅游发展基金征收的范畴、方式和数额可在全国统一政策范围内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但该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应主要用于:(1)市场开发、促销和调研;(2)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3)资源开发导向的激发;(4)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各类用途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配,但绝大部分应用于宣传促销,这可参照发达国家宣传促销费占旅游业总收人的4%c的比例来进行预算。

2. 建立旅游行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

在我国,旅游资源绝大部分属国家所有,因此在旅游企业的资产中,占大头的是国有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管理权分布在众多的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这种产权虚置的状况使国有资产缺乏合理的监控手段,易于流失。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进人市场,这类国有资产应按行业归属建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该公司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全权对所管辖资产负责其增值保值。这种设想对于旅游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客观环境,从而打破f以前资源分化、不合理竞争的局面,同时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政企应截然分开,但公司经营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利润应在明确的政策范围内按一定比例缴给旅游管理部门以补充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经费。

3. 采取税收部分返回的方式给旅游一定的资金补贴

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收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旅游经济会更具活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旅游管理的效

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事业,同时它也是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髙速发展的当今,作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早日实施管理现代化,提高办事效率。如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统计、旅游项目审批、资格证年审、旅游政策、对外宣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使我国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旅游市场的规模篇10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 经营体系 目标模式 市场竞争

1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三类旅行社占压倒优势.,j、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应.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WWW.133229.COm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旅行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自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1.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且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

1.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

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他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又无太多技术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2加强我国旅行社竞争力的目标模式

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他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据此,笔者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2.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

在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

2.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亘按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

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旅行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2.3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

与大型旅行社实现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实现专业化和连锁经营相适应,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对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旅行社的网络化实际上是由旅游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在我国也将日益普及,其结果是旅游需求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产生,为了便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旅行社营业的场所必须广泛设立于消费者便于购买的所有地方,即所谓的网络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