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败十篇

时间:2023-03-20 03:35:20

花开不败篇1

我家门前种着这样一种植物,它叫金银花,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好良药,每当那些花儿将要盛放时,奶奶就把它们剪下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花儿们的等待过程又多了一份艰辛。

那天下午,太阳正猛烈,当刚剪下来的花儿还在睡梦中时,奶奶已经已经开始准备晒花了。花儿们像一只只即将破茧的蝴蝶,任人摆布地被放在日光下。炎热难耐的它们萎缩起了自己的身子,但却像不愿屈服似的花口微微张开了一点,它们洁白的身子变得金黄,身上夹杂着太阳的味道。

太阳下山了,花儿们像时空穿越了一般,原来水润光滑的花瓣变得暗淡干皱,像极了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我在心里深深地感到难过,它们还没有怒放,还没有度过自己最美的时光就已经弯下腰背,面临死亡。

花朵败了,未开就败了。我不知道它们还能等多久,因为它们已经没有生命了,它们留下的只有一个艰辛的等待和一朵未开已败的花。

花开不败篇2

春夏之交,无论是盆载还是在地上的花儿都倍加精神,开不败花也是这样。广场内,校园里,街道旁处处可见开不败的兄弟姐妹。它们各色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展开美丽的衣裳。

开不败花枝叶茂盛,花一般有五个瓣,开在茎的上方。叶子有大有小,大的和白杨的叶子差不多,小的比指甲盖还小。花瓣五个一组,椭圆型,上方尖尖的正面略带纹络。花的正中是乳白色花蕊,周围颜色很深。若是紫色花花蕊周围就是暗紫色;若是红色花花蕊周围就是玫瑰红;若是白色花花蕊周围就是淡粉色……花瓣的颜色越往外越浅。一盆花密密麻麻布满了花盆上方,遮住了根茎叶,像一顶帽子,更像一顶伞。

开不败花顾名思义永开不败。在花茎上方花的萼片下,生长着待命冲锋的花骨朵,它们一个一个悄悄上移,把嫩白的上衣用翠绿外套包好,长大。轻轻碰了碰上面的花,暗示:“我该上去了。”

于是,又一轮接力赛的起跑开始了。等花一凋谢,早已作好准备的花苞便一跃而上,为人们展现新的面目,新的风采。如此,开不败花总是为花的“下一朵”又创造“下一朵”,使得小小一盆可开出许许多多的花儿。

我喜欢开不败花美丽的花朵,更喜欢它们的性格,它没有仙人掌的抗旱能力,没有梅花的抗寒能力。它是那样娇小,却能以惊人的能力绽放下一代。这就是“花中接力勇者”——开不败花。

花开不败篇3

严肃的家长会

高三开学前一个星期,学校开了一次家长会。

那是一次很严肃的家长会,一次没有人缺席甚至没有人迟到的家长会。班主任在那次会上调动起几乎所有家长的情感。“高三的重要性自不用多言,所谓‘成也高三,败也高三’,无论过去孩子们多么辉煌,也不论他们曾经多么失败……”班主任,那么瘦弱的一个小姑娘,竟然靠在讲台边一口气就斗志昂扬地讲了两个小时。她无非是想让我们相信,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奇迹或恶果,都会在这一年里戏剧般地粉墨登场。

学校为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甚至在区里、市里的排名,精心制作了一张每个学生在高一、高二时的各科成绩排名表。现在想起来,我不得不佩服那张表的精细程度。每一次考试的总分、标准分、名次,与年级里的平均分对比情况,甚至还有精心设计的由此得出的成绩曲线走势图,最后还附带综合名次的具体分析,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张纸,真可谓煞费苦心。

父亲是阴着脸从学校回来的。情况如我自己所估计的一样不容乐观:年级排名第290名――可怕的位置。

“还有希望的。老师说的,什么都是有可能的。”父亲说他是相信我的,然而我却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再相信自己一次。可是,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们是过了“河”的“卒”,不容回头。

11年漫长的准备,终于到了要拉开战幕、拼命一搏的时刻了。我必须和我的散漫、不负责任说再见。

我在已输得一败涂地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然而战斗已经开始了,躲都躲不掉。

“杀”进复旦

高三真的很不一样。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写文章绝对是一件奢侈又浪费时间的事情。我不得不佩服高三的强大动力,书桌上的催稿单越积越多,我收拾起稿纸,毅然和它们说再见。

在高三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是踌躇满志地跃跃欲试,每个人都自信得非复旦、上海交大不进。我在床头贴了一张“‘杀’进复旦”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前都大喊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每当一听到有关复旦的消息,我就立即会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第290名的状况与复旦大学的巨大差距,周围的同学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可怕阵势。我们固守着心中的梦想,祥林嫂般地嚷嚷着“我要考上某某大学”,那种心理和由此制造的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是没有经历过高三的人所无法体会到的。

第一次较量

来自高三的第一次真正的较量很快来临。

高三上学期的期中测验,一次我们认为已经准备得很好却被杀得惨不忍睹的测验。

我们的排名就如同老师先前所预言的那样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班里许多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同学如同一匹匹黑马,一下子让大家惊诧不已。起起伏伏、蹿上滑下之间,许多人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北大的校门的确艺术得够格,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那儿感受高雅的。粥少僧多的尴尬,几乎让每个高三学生在现实与梦想的巨大落差前狼狈不堪。

我是极少数仍抱着幻想不放的人。请注意我用的是“幻想”一词,按理说,我这种在高一高二不争气地徘徊在二三百名之间,只保持小幅度上升势头的人,对复旦这样一所全国顶尖的学府是不该再产生任何幻想的。可是天晓得我当时怎么就会有如此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固执地抱着“每考一次,前进50名”的念头,痴痴地盘算,傻傻地得意。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当初自己那种吓人的乐观,才有了执著下去的动力,才使绝对不可能的事逐渐地一步步闪现出希望的曙光。

高三“综合征”

接下来的日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平淡,越来越简单,枯燥而重复。

每天早晨,我气喘吁吁地冲进那间坐得满当当的教室,放书包,拿复习资料,坐下开始演算。一个个相似却又不太相同的日子,现在想来已经具体成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黑板上一直擦不干净的公式、习题,教师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叮咛和永远漂浮在空气里的粉笔灰。

班里同学的幽默细胞在这种单纯的环境中被训练得异常尖锐,任何一件细枝末节的小事一旦被抓住,就会立即被夸张地放大再放大,然后引来全体同学的轰动。老师说,这是一种高三“综合征”的表现,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单一了,因此,任何一点能激起涟漪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快乐。

每周五下午两节课的短暂时光被我们定为“游戏日”,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地往学校带东西玩。有一种“弹硬币”的小儿科游戏,特别受到我们青睐。弄几个一角、一元的硬币放在桌上,用几块橡皮搭起来做球门,不管男生女生全都趴在桌上大叫大笑,煞有介事地玩得不亦乐乎。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已经举行过成人仪式的我们怎会这么容易满足,笑起来怎么就这样歇斯底里。

“玩的时候尽兴玩,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是我们高三学生信奉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平淡的快乐

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小,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老师向我们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后来有一天,不知是谁在教室里插了一束新鲜的百合花。那段时间,教室里始终萦绕着百合恬静的香味。我们就在淡淡的甜香里一日复一日地演算,没有人去注意那束恬然的百合,但它和它的香味真真实实地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准确表达那一阶段自己的感觉,可能是“踏实”吧。我依旧在每天早起晚睡的时候大喊一句“杀进复旦”,却不再一遍又一遍地将“复旦”挂在口头。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梦想收藏在心底,用各自的方法尽最大的可能努力着。进步和荣誉这些缥缈的东西都是我们不能抓住的,只有这一天一天实实在在的日子是我们可以看到并把握住的。我看见同学们和我自己在一天天质朴的日子中真实地努力着,我的成绩就在这种踏实感中稳步攀升,一点一点、不快也不慢地前进。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好。

题海战术

高三下学期的日子较之上学期的平静有了较大的改变,增添了许多躁动与不安的成分。

第一轮对知识的梳理和第二轮对综合题的系统掌握已经告一段落,第三轮紧张的考试和题海战术的“轰炸”又接二连三。

课表改成“语语数数外外+1+1自修自修”这样可怕又让外人看不明白的形式。老师上课通常不再帮我们概括什么,只是发下一叠一叠的各科模拟卷当堂测验。我不知道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考卷,每个区的每种试卷我们都要做一遍,分析一遍,再抽查一遍。还有全市乃至全国的各类统考卷,甚至连那些不知名的学习类报刊上的稀奇古怪的试题也被老师无一遗漏地搜罗出来给我们做。

一节课的小测验,两节课连在一起的大测验,全年级统一的自修课模拟考,所有的考卷都要算分,老师来不及批的小测验就让学生互相交替着批阅。分数于是成了这个冬春交替的忽冷忽热的季节里最刺激人却不值钱的东西。

那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每天背n个单词,每天做n张试卷,每天完成n份订正……

计划表上涂得密密麻麻,每完成一样就用彩笔划去一样。那一道一道触目惊心的杠杠和考卷上红艳艳的大叉叉,洒满了每一个黄昏和早晨,铺满了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上那条惟一看得见漂亮花朵的小路。

像山一样高的发黄的纸页,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变小。有时候在家背书背得眼泪都要掉下来,恨不得把书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复旦”,心就会平静下来。我“载”着沉重的脑袋、空旷的心,心甘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之乎者也、abcd”。执著啊执著,我不明白我这么一个散漫惯了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变得这么正襟危坐、感天动地。

那是高三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日子。

几大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笔记,摞起来有半米高且每张都仔仔细细做、仔仔细细订正和分析的考卷,还有一本字典一样厚的16开的数学经典习题,每道题竟有四五种解法,被看了不下10遍。在那个冷得要命的冬日和气候怪异的春天里,我用皲裂的双手和粗糙的笔记,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编织着心中那惟一的梦想。我想这就是高三所带给我的影响与改变吧。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

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

那些失去了月光的夜晚

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

……

老狼的歌,我很喜欢。那一段日子里老狼让我安静,让我释然。我想如果要用一个人的歌声去给我的高三配乐,老狼的,就很合适,平静下藏着波澜的声音。

我带着第290名的耻辱,用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与现实进行最后的搏斗。我仔细审视手中的砝码,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努力。我想,每个曾经拼搏过高三的人都体会过这种背水一战的感受,那是用心在感受最后的心情里的那种悲壮情怀。

填志愿

填志愿是一件要命的事情,远比我设想的要复杂。

我以为我会潇洒地在第一志愿栏中填上“复旦大学”的字眼,然后得意地继续我的梦想。我甚至设想假如父母反对或老师不赞成,我会用怎样的话语去反驳,用怎样的言辞去力争。然而,那都是填志愿以前的想法了。“以为”是“以为”,“现实”是“现实”。

事实上,填志愿的确成了我高三历程中最为波折的一件大事。

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根据以前几次重大考试的分数和排名,以及高一、高二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位置,我的信心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排序和比较中消失殆尽。我行吗?我可以吗?在“杀进复旦”的横幅前,我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底气不足,细弱的声音在残酷的现实里被搅得支离破碎。

老师们的态度在这个时候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们找你谈话,用升学率,用前几届惨不忍睹的失败例子想方设法地让你害怕,让你体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毛骨悚然。

“保守,保守,再保守些”成了填报志愿的稳妥原则。

我的处境有些令人绝望。纵是大半年的努力换来年级前80名的稍稍靠前的位置,但在第290名的阴影和复旦这道高不可攀的门槛前也变得无力起来。

同盟者的退出

开始不断地有冲刺复旦的同盟者退出来。

他们中有的因为某所次一点的学校加5分的承诺,有的因为被老师们的软磨硬缠弄得晕头转向。总之,他们放弃了。

我一下子变得孤立无援起来。父亲甚至悄悄去华东政法大学领了一张10分的加分表格,整日没完没了地向我陈述学法律的无量前途。最后,甚至连校长也发话了:“你考复旦,只有30%的希望,要考虑清楚啊。”

那几天,我的神经变得空前脆弱起来,在难以企及的梦想与相对保险的退却中飘忽不定,犹豫不决。一位学长竟然用这样的话安慰我:“就填我们华东政法吧,如果真的考了很高的分数,大不了坐在复旦门口去哭一场嘛!”

于是,我想选择放弃。我不敢让复旦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仅挂在口头,我不敢用不自信的鸡蛋去碰那坚硬无比的石头。我无法忍受万一失败所带来的那种从天堂到地狱般的绝望。我在全票赞成的欢呼声中,颤颤抖抖地写下那所想也没有想过的学校的名字,任“背叛”的字眼在脑中炸开。

上交志愿表后我一个人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偷偷跑到复旦的校园里待了一个下午,去哀悼我破灭的梦想。

梦游复旦

复旦真漂亮啊!铺天盖地的杜鹃安静地在校园里醉人地开放,恰到好处地映衬着我想像中的肃穆、神圣。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我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做了12年的梦就这样被一张薄薄的纸所彻底打碎,我不甘心高三这一年来日日不顾一切的拼搏就这样被一句“保险”的理由而葬送。我知道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复旦在我心中那种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是真的以高分进了其他学校的任何一个系,那种遗憾又岂是坐到复旦门口去大哭一场所能排遣的!

我知道那一个燥热无比的星期天下午,对我而言意味着一种执著信念的胜利。现在想起来,那个下午宁静美丽的复旦,帮助我作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多么重要的决定。

我终于还是在所有人的诧异目光下要回了我的那张志愿表,郑重地在表格上工工整整地填上“复旦大学”那四个令我激动的大字。那真是我12年来写得最舒服、最漂亮的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凭自己的意愿所作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体现我人生最初分量的一个决定。

我要我所要的,纵使是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纵使是在高考考场上输得一败涂地,这是我自己作出的选择。

接下去的日子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地方了。交掉志愿表的我们,没有什么再值得劳心伤神的东西,读好书,做好卷子,放松心情,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毕业前夕

至于那被无数人形容过的高考,我以为紧张是有的,但对于身经百战的我们来说,当它是一次特殊的模拟考,坦然面对就可以了。我觉得自己当时真是超乎寻常的冷静,心不慌手不抖地做完了所有的考卷。监考老师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考完了?”“嗯。”我的高中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走出考场的时候,脚有一点发软,脑子里“嗡嗡”作响,整个身子像被抽了主心骨一般,疲倦像小山一样压过来。我累了,真的累了。交掉了考卷,仿佛交上了半生的重托。

300多个饱含汗水与泪水的日日夜夜啊!

排山倒海的感觉涌过来,把我无声无息地淹没。

拿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去母校,看了那间熟悉的教室。五楼南边走廊向里走的最后一间屋子,高三一年的青春从这里流走。讲台上的玻璃瓶里插着一束淡紫色的勿忘我,嫩绿的小碎花瓣零星地点缀其中,轻轻地在风里摇曳。

我和我的同学们就在这样一间四季都有花朵绽放的教室里,共同走过了一段最艰苦的岁月。现在,他们有的去了北京,有的去了南京,或是留在了上海的某一个角落。我想起我的同学们把头埋在乱七八糟的草稿纸里演算时的情景,我想起我把脚跷在前桌的凳子上叽里呱啦地背诵政治的情景……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屋子里曾经那么真实地上演过的每一个饱含酸甜苦辣的小故事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它们都是我难忘的高三这一年的最好见证。

我们都曾经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聚在这里,现在,每个人又不得不为了新的目标各奔前程。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毕业晚会上许多男生都流下了眼泪。欢乐也好,痛苦也罢,毕竟这一段的真实生活,是我们共同携手走过的最具有分量的人生。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地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都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

曾陪她们开放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她们都老了吧

花开不败篇4

被誉为中国儿童剧里程碑的《马兰花》创作于1955年,其由来与一位来自异邦的戏剧专家促成有关,他就是前苏联莫斯科瓦赫坦戈夫剧院附属表演艺术学校校长鲍里斯·格里果里耶维奇·库里涅夫,当时应邀在中央戏剧学院主持表演干部训练班教学。这位经验丰富的戏剧教育家十分热爱儿童剧,学员中恰有北京、上海两个儿童剧团的骨干,他在主要讲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同时,不乏对苏联儿童戏剧的推介,并打算在毕业公演的剧目中能有一个给儿童观众看的戏,指派协助训练班工作的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团长兼编导任德耀负责筹划。

就在此时,一向喜爱儿童文学的北影演员熊塞声,出版了取材于民间“蛇郎”等传说而创作的童话诗《马莲花》,以“人神结合”、“姐妹易嫁”的独特方式,通过一好一坏两个姑娘追求幸福的不同经历,颂扬纯洁与真诚、鞭挞贪欲与妒嫉。任德耀觉得这个题材颇有教育意义,很为适合以童话剧形式表现,演员发挥余地大,小观众也很喜爱,决定将《马莲花》搬上舞台。

让这一构想加快变为现实的,是在1955年的“六一”儿童节,库里涅夫把训练班所在的香饵胡同的小朋友都请了来,“先睹为快”还只是一个提纲的演出。平时上大课的排练场挤得满满当当,座位、地毯上都是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的小观众。临时接到通知的学员们都很意外,任德耀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库里涅夫却满不在乎地出现在后台,眯眯一笑:“今天‘六一’儿童节,不给孩子们演出可不行,何况孩子们都来了!”学员们纷纷嚷道:“怎么演啊?就一个提纲!”“就根据提纲,按每个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即兴去演,像平常做小品一样。”库里涅夫态度坚定地做出布置,并当场指定了角色,他挥动着手势说:“快,快,找代用服装和道具,上台去,上台去,不要像思想家似的老想、老研究,要行动、行动!”说完就到台下与小观众一起等着看戏去了。

大家只好赶鸭子上架,有趣的是演人的都是小个子,而扮动物的都是大个子。代用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扮演大象的前线话剧团陈真,把一件棉大衣的白布里子反穿朝外,还特意将一只胳膊伸到衣里,腾出空袖筒在胸前摆来摆去,当作大象的鼻子,还做出各种姿态,大伙哄笑之余称赞他很有创意。

待到开演,任德耀手持提纲在后台提示:“这一场是王老爹进深山遇到马郎和小动物。”大家便到台上去作相应表演。这一段完了,马上又跑到后台去问:“下面演什么呀?”“小兰和马郎结婚。”大家又到台上去演……就这样上去下来地反复,不断询问、回答、演出,竟然把戏给撑了下来。

虽然不过是简单剧情梗概的演绎,又无任何布景道具,小观众们却看得很起劲,笑声、鼓掌不断,直到结束还沉浸其中不愿散去,只好答应正式排演再邀请来看,才高高兴兴地回家。孩子们离开后,表训班像开了锅一样热闹起来,津津有味地议论起刚才演出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洋相,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库里涅夫也跟着乐得闭不拢嘴,很为这颇有“恶作剧”式的突然袭击取得成功而得意。

总理亲自浇灌

任德耀负责剧本创作,仅一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全剧以山林之子马郎与两个品德不同姐妹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线索,运用简练明快、逐层推进方式展开矛盾冲突,赋予所有动植物以人格化形象。剧中反复出现并作为剧名的马兰花,并未写成像传统童话所常见的魔力无边法宝,而是作为勤劳、团结、友爱的象征。

因训练班里专业儿童剧演员有限,经中央戏剧学院领导与库里涅夫商议,将该剧推荐给即将正式成立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作为建院首演剧目。当年深秋正式付排,库里涅夫欣然应邀出任艺术指导,亲自到现场指导排练。为帮助扮演老猫的演员学会不要像人那样站立起来直腰行走,躯体肥胖、年已半百的他脱下西装上衣,趴在地上示范老猫走路、转身、窥探、停顿、跳跃等一系列形体动作。

1956年初春,《马兰花》正式公演引起极大轰动,剧中勇敢的马郎、善良的小兰、贪婪的老猫,以及既损人又害己的大兰,还有那绚丽多姿的山林风光、失而复得的神奇的马兰花,快乐的小猴、小鸟、小兔、小松鼠,以及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的树公公、喇叭花、狗尾巴草等,无一不令广大小朋友兴致勃发,每逢演至最后一场马郎抓老猫的场面,小观众总会竞相主动参与围追堵截,呈现台下台上共同创造的热烈情景,把全剧推向高潮。该剧入选当年3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被列为开幕式首演剧目,荣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令主创人员难以忘怀的是,总理对《马兰花》予以高度关怀,曾两次亲莅剧场观看演出,并提出十分宝贵的修改意见。他像普通观众一样坐在孩子们中间,聚精会神地仔细看戏,不时发出会心笑声,演出结束特意走上舞台亲切接见演职员。在与饰演小猴的连德枝握手时,他还记得戏中小猴在王老爹抽烟时玩火烧伤了手,风趣地问道:“小调皮,手还疼不疼了?”他关心地询问台上布景中的山石树木是否结实,还亲自到“悬崖”上去察看演员跳下去的地方安全不安全。当在台边看见饰演大兰的演员,他微笑着说:“你是从犯嘛,不一定要死!”这让在场的人很为意外,有个演员出主意说:“大兰做了坏事,罚她变块石头吧!”总理轻轻地摇了摇头,用商量的语气说:“不,大兰可以留下来改造嘛,最坏的是老猫。说,首恶必办,协从不问。老猫是首犯,大兰是从犯,可以教育她。让大兰和老猫一起死掉,不就没有区别对待了吗?”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的意见引起剧组重视,很快对戏的结尾进行了修改,将大兰作为一个犯了严重错误但还可以救药的少女对待,由原来大兰在众人步步紧逼谴责之下掉落悬崖而死,改为面对父母和山林朋友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地跑掉,1959年复排又进一步调整了人物关系,在小兰、小鸟之死关键问题上,尽量减轻大兰的罪责,使这一形象不再令小观众无比憎恨而能谅解。

精心再现银幕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儿童剧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分别复排上演了《马兰花》,京沪舞台再次呈现观看热潮。上海的这台演出特邀著名戏剧家黄佐临出任艺术指导,在舞台装置上作了大胆革新,别出心裁地采取了转台技术,不仅可以快速进行场景迁换,而且能够制造幻觉效果,为这出童话剧增添了多姿色彩和迷人魅力,这在上海话剧舞台上还是第一次,产生了轰动效应,海燕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它搬上银幕。

任德耀亲自动手改编剧本,导演则由时在上影的潘文展与原舞台剧导演孟远共同担任。他们在保持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础上,按照电影表现特点及要求,从彰显真善美必定战胜假恶丑主题出发,对情节、场面、人物等精心予以增删归并,重新作出处理。如对舞台剧中众多小动物、树木、花草的戏,进行精简和压缩,以腾出篇幅用于主要人物刻画。马郎不再与神奇无比的马兰花合一,而是以山林之子独立形象出现,并突出其特有的真挚、豪爽、机敏;小兰的善良宽厚、温顺孝敬、吃苦耐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大兰则着重强调由于自身品格缺陷而被利用,在老猫软硬兼施、诱惑逼迫之下,才一步步陷进圈套滑向邪途,真正由原先心术不正的合谋者变为受骗上当的胁从者。此外还新写了四首插曲,分别用于影片首尾及中间,不仅弥补了因原剧删减小动植物戏造成歌舞的缺少,以保持童话剧载歌载舞特色,而且合乎故事影片形式需要,起到阐明主题、烘托人物、配合剧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花开不败篇5

道义的流失,是名利纷纭之下的迷失,是在面对社会罪恶现象的漠视,是对传统仁义道德的抛弃。如今的社会,道义之花似乎逐渐枯萎,要使其常开不败,确实需要每一个人的呵护。

米兰・昆德拉曾说:“这是个物质急剧膨胀的时代。”

诚然,现在有些人的行为无非是为了获得利益,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风气正愈演愈烈。很多人在名利的“光芒”下迷失了自我,道义之花因他们的行为而渐渐凋零。

物质的社会,难道只有物欲横流?不是的。我看到了那个守车的牛老汉,只为车主的一句嘱托,他便替人守车到深夜,若车主隔夜未至,他便将车拖回家去第二日清晨又拖到原地等候。我还看到了90后城管何青松,发现七旬老人卖菜所收的两百元是假钞时,他慷慨解囊并安慰着老人。可见,道义之花还是在处处开放的。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指出:“沉默,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因为沉默,越来越多的老人摔倒而无人上前伸出援手;因为沉默,多少歹徒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胡作非为……鲁迅曾痛心疾首:“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我终于还是听见了有所作为的声音。在公交车上,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面对凶恶的歹徒,拒绝沉默,而是上前夺刀,换得一车人的安然无恙。在大学里,有一位学生在获悉其导师经常抄袭论文后选择不再沉默,而将其行为公之于众,以挽救如今抄袭盛行的论文之风。道义之花尽管摇摇欲坠,但总有人会为它挡阳遮雨。

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曾召唤:“美德是人的内在灵魂。”

如今的我们,难道要丢掉那自古以来就有的道义传统了吗?我听见孟子在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杨震面对深夜“怀金十斤相赠”的王密大义凛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我看见“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许衡端坐在梨园之下。收养了赵氏孤儿的赵伯一诺千金,在追捕下忍痛交出了自己的儿子。古人尚且如此,而今的我们又怎可逊色于他们?

如今的人们,请勿再摧残道义之花。只有每个人都尊重道义之声,才能让道义之花常开不败,才不会在我们这个时代流失。

评点:黄绍文

文章有以下亮点:

花开不败篇6

惟独,我站在教室门前静静的观望着,好友钱苏一直陪着我直到上课铃响了为止,一切是那么得美好,但这些都已经结束,我们将分开,各自寻找自己的路,那些儿时的回忆,让我觉得我们当时都好幼稚,好无趣,现在一想起,总是那么想笑,那时为了一个橡皮而明白朋友之间的友谊,六年,我们都变得亲密无间.

回想,我们曾经一起在运动会上奋力拼搏:回想,我们曾经一起在海边嬉戏着:回想,我们曾经在得了五星级班级是而一起欢呼......

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给冲刷掉了,而我们都互相记着对方,我们的友谊是永远不会被时间腐蚀的.我们坚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花开不败篇7

——题记

“快来快来~~花开了!!”一声惊叫见沉迷在虚拟世界的我唤醒。我一愣,随即便跳了起来:“什么?!花开了!太棒了!”我窜到窗旁,果然,那盆含苞的白色昙花正准备要大放光华。

夜,来了。昙花的花瓣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剥开一样,一层层地展现出它的美。耳旁似乎有低缓而又悠长的乐声响起,昙花随着乐声慢慢地,慢慢地伸展开它那娇柔的躯体。一刻钟过去了,一阵香气袭来,清香的气息萦绕在鼻尖,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蹁跹起舞。我凝视着那昙花,脑中突然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黑得让人沉溺夜色里,有一个玉一般的人儿正轻点着细碎的舞步,留下了一地的荧光……夜色里的昙花就像是初入尘世的少女,纯洁的无半点杂色,高贵而优雅。可,“昙花一现”昙花再美也抵不过时光的荏苒。一瞬之后,剩下的只有那无瑕的花瓣和一室的清香……

夜幕下的昙花总是开在我的脑中,洁白,无瑕,优雅,还有一点倔强。有一点不屈,有一点不甘于人后的傲气。夜深人静时。我总能隐隐约约闻到一股清香,总能看到一朵花在夜色里舞动她的裙摆。

昙花用一年的时间,去积蓄力量,用一年的时间,来准备绽放,只为了在一瞬大放光彩,尽展其芳。昙花就像是初中的我们。用三年的时间洗去稚气,用三年的时间蜕去童真,用三年的时间抹去青涩,然后绽放出自己最美的那一面,迎来大放光彩的那一天。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正沐浴在初中的晨光之中,向着我们最纯粹的梦想进发。回想起来,初中的三年是我们最努力的三年;初中的三年是我们最疲惫的三年;初中的三年也是我们最刻骨铭心的三年……

初中,是高中的起跳板,是大学的助跑线。那时的我们在教室里不知疲倦地挥笔,撒下一地的晶莹,只为像昙花一样绽放。记得那时,窗外万里晴空,朵朵白云在蓝天的怀抱里呢喃,而我们却在白炽灯苍白的光下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记得那时,操场上总是有笑声划过,低年级的学生们在操场上汇成一个个跃动的圆点,而我们却在寂静得让人害怕的灰色里埋头苦读,奋笔疾书;记得那时,太阳的一缕微光降临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寝室早没了声响,我们早已在清冷的教室里拿起课本,扯过卷子,为了我们美丽的一瞬而努力;记得那时,在我们的概念里时间没有小时没有分钟,有的只是表盘上“滴答、滴答。。。。。”跳动的最长的那根针;记得那时,我们的口袋鼓鼓的,里面不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糖,不是时髦流行的的歌词,也不是令人捧腹大笑的漫画……那些白花花的各科的小纸条在我们的兜里泛滥成海;记得那时……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积蓄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丢掉了很多。但是,就在双手接过一张轻飘飘的通知书时,那三年的闷、三年的苦、三年的烦都化为了烟,化为了云,消散在了空气中。只记得,在夕阳下闪光的微微上翘的嘴角,是那么的迷人,就像夜里的昙花……

那朵花虽然凋零了,虽然失去了它的光彩,但它依旧开在我的心中,不曾败过。它给了我鼓励,激我奋勇前行。

那朵花虽然凋零了,虽然失去了它的光彩,但它依旧开在我的心中,不曾败过。它让我不断地汲取营养,等待下一次的绽放。

那朵花虽然凋零了,虽然失去了它的光彩,但它依旧开在我的心中,不曾败过。它告诉我,每一次失败都是另一个成功,就像它一样,永远不败,永远那么灿烂,永远那么迷人……

在夕阳的影子里,花被描上乐了淡淡的金边。

花开不败篇8

对于B2B厂商来说,现在还不是开庆功宴的时候,因为这片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巨大危机。现在使用B2B进行销售的供应商越来越多,就造成了采购商的采购成本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大海捞针”似的寻找产品,不优的采购体验会促使采购商放弃B2B平台。供应商在传统渠道已经生存恶劣,如果在B2B上也销售不畅,那只能是死路一条,那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这片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

供应商的压力如何缓解

互联网专家认为,第三季度中国市场线上B2B电子商务市场注册账户,环比增幅超过10%的数据背后有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那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已经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各行各业已经在不同程度出现劳动力过剩、供大于求的现状,而在B2B电子商务市场,这个事实仍然成立。

供应商的数量在增长,而买方市场却增长缓慢,而且远远落后于供应商数量扩大的速度和幅度。现在买卖双方已经脱节,在B2B平台上竞争激烈,同类产品的价格越压越低,供应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波士顿咨询集团针对260家网上交易方的深度采访得出的调查报告显示,25%的供应商已经感受到价格对比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另外50%的被调查者声称,这种价格对比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

这一压力的产生,甚至降低了供应商从B2B平台获得服务的质量。比如:在一个B2B平台上,如果一条商机原来是3个人分享,现在却变成30家企业在抢夺,供应商从B2B平台上能享受的服务质量必然会随之下降。更有可能使得供应商企业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B2B平台避免昙花一现需首要解决的。

采购商在大海捞不到针

供应商和采购商数量比例怎样才是平衡?互联网专家说:“在现在买方市场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一个理想的B2B平台供应商数量在10万左右,这必然大于采购商数量,但又不会破坏双方的平衡。”

尽管从表面的理论上来看,供应商数量的增加,对采购商而言似乎意味着有更低的价格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越来越多的的供应商,会使得采购商越来越难选出合适自己的产品,谁都知道大海捞针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捞不到针。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承载力,一旦超过就会适得其反。

比如在百度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很少有人会有耐心翻查三十页、四十页以后的页面,如果前面几页找不到,那信息搜索者很有可能放弃,即使可能在四十五页能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在采购商在B2B上寻找产品。阳光汽保设备工具有限公司的蒋友良经理,他也表示很少在B2B平台上盲目浏览“让人眼花缭乱”的供应商店铺。而在这个时候,一个B2B平台的如何帮助供应商最快找到合适的产品,实现精确采购,对于很多B2B平台都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B2B平台:停止空谈,开始行动

现在B2B平台只有在这个危机时刻,帮助其会员企业渡过寒冬,才是避免“昙花一现”的唯一出路。“我是好几个B2B网站的付费会员,只需要定期交纳年费,每天还是能收到很多求购信息,但是这里面符合我们企业需求的却少子又少。”一家企业的老板如此抱怨。

事实上,注册成为很多B2B网站的付费会员,虽然解决了信息匮乏的问题,但无效信息铺天盖地。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很多企业对B2B的最大诟病,也是B2B平台迫切需要解决的。采购信息的“精确”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运用B2B的一个巨大渴求,而要解决这个问题,B2B平台需要为不同企业提供更差异化、更精确、更匹配的信息服务。

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三头大象(阿里巴巴、慧聪、环球资源)+一片黑马(马可波罗)+一群虾米”的电子商务领域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却有不同的思路。大象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而危机来得如此突然,要让大象跳舞,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在2008年以黑马之势进入B2B的马可波罗却在“精”字上做得可圈可点,B2B精确采购搜索就是其核心服务,采购商能通过专业的技术参数(如原材料、物理特性,重量和尺寸,规格,辅料等)来准确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花开不败篇9

——题记

人生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到困难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遭遇困难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面临困难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遇到困难、我们必须要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

一枚贝壳要用它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为一颗美丽的珍珠;雨后的彩虹要绽放那一刹那的美丽却要凝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那么,是困难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她现成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困难仍以奋斗的英姿与之抗衡,那么,这样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勇敢地面对困难,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化解,最终,他成功地谱写了《第九交响曲》。

张海迪由于一场严重的疾病而高位截瘫,胸部以下的部分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她没在正式在学校里上过一天学,可是靠着惊人的毅力在家里读完了小学、中学,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学会了好几种外语。她那种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精神怎么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打开电视机,顿时,残奥会上一个个催人奋进的精彩场面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些运动员们虽然身有残疾 , 却仍然面对困难,挑战困难,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要求自己,最终,他们超越了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花开不败篇10

如果没有幼羊跪乳,老羊何以终其余生?

如果没有感恩之情,世界怎会如此阳光明媚?

船主的酬谢折射他的感恩之情。感恩,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感恩父母,让亲情如蜜如怡。不管你身处何方,不管你是喜是怒,父母的心都始终伴随着你。感恩父母,已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孟佩杰,一个二十岁的姑娘,却撑起了养母的整个天空。即使养母仅仅照顾了自己三年,但感恩的心驱使她用一辈子来偿还。她和母亲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古有沉香劈山救母,今有彭斯割肝救母。彭斯毅然赶回国内将自己60%的肝移植给母亲。虽然忍受了疼痛,但他的作为却让亲情愈加浓厚。感恩父母,让亲情如蜜如怡。

感恩社会,让生活充满生机。社会如水我如鱼。离开了社会,人何以生存?感恩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内心的呼唤之声。雷锋虽然已经不存在,但他服务社会的精神却绵延不终。郭明义,他是当代的活雷锋。他捐款捐物,甚至捐出自己六万多毫升血。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弱小,但自己的善行却可以带给无数人希望。他默默奉献,只为让社会更加美好与和谐。他觉得,服务社会是自己的责任。他知道,服务社会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与丰富。感恩社会,让生活充满生机。

感恩祖国,让国家繁荣昌盛。祖国是人民的依据,热爱祖国才能使自己生存更加安稳,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母亲迈向繁荣。钱学森,两弹之父,科学泰斗,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冒着生命的危险,艰难的踏上回国的征程。几十年的新老,他谱写了一曲感恩祖国的动人篇章。原子弹、氢弹、导弹——相继诞生。看着祖国这条东方巨龙迅速腾飞,他们内心无比激动。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的国防实力怎能如此强大?天宫一号何以遨游太空?腾飞的巨龙何以傲视苍穹。感恩祖国,让国家繁荣昌盛。

感恩如春风,吹出了花红柳绿。

感恩如春雨,洗涤了心中尘埃。

感恩如秋叶,飘出了瓜果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