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4-04-18 15:52:19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新课程;重建;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95-01

1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f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0(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3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小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成败将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起到长远而深刻地影响。在社会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多种因素,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像管理思想陈旧、制度过于机械化等。下面,文章将分析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日后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存在问题

1、管理主体

思想落后是教学管理主体的主要问题。思想决定行动。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一些教师好像接受了这种理念,但从思想上却没有真正的理解并践行这种理念。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则会受到强烈地否定甚至是打压。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旦有一些独特的想法或行为,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就会被大家所排斥。由于年龄比较小,小学生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生“离经叛道”通常会被教师阻止。而教师特立独行则会被领导批评教育。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独立性都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落后的管理思想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2、管理内容

教学管理内容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上。很多小学不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开足课时。以体育课为例,国家规定中小学体育课应该上满3课时。很多学校没有按照此规定开课。有的学校每周只开2课时,有的学校每周只开1课时。社会、品德等“不重要”科目的课时也都被不同程度的缩减。不按规定进行课程安排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其实这仍是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问题。新课程标准下,学校的发展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压缩体育、社会等学科的课时,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以生为本”这一价值取向,教学管内容自然会出现问题。

3、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管理方式存在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很多学校为了展现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组织展示大量的示范课、公开课。这些课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课堂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滴水不漏。这样的课堂看似完美,但表演色彩太浓。因此也就失去了真实性。

其次是教学管理制度机械陈旧。现有的很多教学制度大都制定于上个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改变,这些制度暴露出出了很大的问题。以教学管理中的检查制度为例,其关注点往往是形式大过内容。很多学校为了加强制度管理,将制度细化、标准化。当然,这的确有助于教学管理。但程序化、机械化的管理忽视了师生的个性发展。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就会被压制,从而也就失去了课堂本该有的活力和生气。

4、管理结果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多年来,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控制小学生作业量的各种文件。但这个问题直到在依然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和考试制度、教育评价方式、教师素质等都有很大关系。学生课业负担重一方面体现在作业量比较大。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作业形式的枯燥无味上。这种形式的作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质量和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

二、解决策略

1、提高教学管理意识

形成正确的管理思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工作的直接负责人。承担着学生、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教学所需内容的管理工作,应该说是直接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实践当中。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素质,形成新型育人观。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管理对象的成长,即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立思想、人格、个性品质。所以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合作共生、以学定教的新理念。管理者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才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教学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2、注重教学计划管理

做好教学计划是解决管理问题的保证。一般来说,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计划等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计划要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体育等科目的课时不能压缩。另外,教学计划的制定还要参考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制定好学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再来制定其他工作计划。

3、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应该完善各种日常管理制度。做好备课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毕业班月考制度、学生作业布置、检查及管理制度等等。良好的常规管理制度有利于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应完善教职工工作考评制度。学校应在了解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师工作考评制度,制定恰当而有效的教辅人员工作考评细则。以不断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还应完善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及使用制度。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教学设施,学校应派专人负责和管理。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

4、重视课堂教学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效率。课前,教师需要认真备课,精心编写教案,做到以学定教。一节课上的是否精彩,学生是否接受和喜欢,其实与之前的准备步骤息息相关。课上,教师要用心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课堂容量应适度,层次结构应鲜明。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学习。课后,教师要合理适量布置作业。作业的内容应有趣,形式应新颖。作业还应多避免单一重复。

总之,小学教学管理关系到我国启蒙教育的最终成败。受多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春来.浅析教学管理中“真”的魅力[J].成功(教育).2010(02)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3

实行课程管理的三级体制,给学校以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和开发权,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中小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在与中小学校的接触和交流中,在深入考察和了解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过程中,发现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校的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甚至有的学校把本属于国家课程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校定课程(狭义的校本课程)来对待。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除了对校本课程理念的认识外,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缺乏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呼唤着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

课程制度理论研究的贫乏是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缺乏的重要原因

我国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缺乏与理论研究的贫乏密切相关。课程制度是课程管理与课程政策的研究范畴。但当我们翻开课程理论研究的有关文献时却发现,课程制度方面的理论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课程制度在课程论中 “有名无实”,所有的课程论论著都没有将课程制度作为专门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我国,即便是那些在课程研究方面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在有关的教育词典里没有查到相应的词条,即使在我国刚刚翻译出版的由世界著名教育专家胡森等主编的《教育大百科全书》中也无“课程制度”的解释。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管理和课程政策研究都是十分缺乏的,即使有一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宏观行政管理和学校微观的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制度研究几乎没有。加之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虽然近些年来开展了课程理论的研究,但课程制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涉及,更不用说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层面的研究了。我们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专门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文献少得可怜。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会给实践带来茫然。从我国学校课程制度实践来看,学校现有制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学制度建设来进行的,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属于教学制度范畴。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甚至没有意识到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课程制度是规范、引导和促进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一整套规则体系

学校课程制度是在学校时空范围内形成和制定的强制要求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从管理和政策层面而言,学校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加体验、获得发展的依据和载体,是对国家育人蓝图的具体实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严格的控制性。虽然《纲要》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学校课程开发不是随意的活动或行为,它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规则来遵循。就参与的人员来讲,有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科专家、课程与教学理论专家、上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每一个成员在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选择这些成员,采取怎样的步骤,等等,都需要一整套的制度来规范。学校课程制度正是学校课程开发活动需要遵守的一种规则体系,大体可以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制度、学校课程设置制度、学校课程实施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等。

学校课程制度具有公共性、明确性和系统性。学校课程制度作为规范学校课程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行为的规则,它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开发主体,具有 “公共品”性质,广泛地影响和作用于课程开发活动的各种关系和主体。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多种组织和行为主体的复杂系统,在具体的开发活动中,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就是要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通过对各个环节和方面权利、职责、义务的规定以及各种适当行为的明确界定,减少课程开发活动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加强和促进课程开发活动中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协调和一致,从而保证课程开发活动的系统运行。学校课程制作度建设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制约和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课程制度系统。

“合法性”是当前我国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首要价值选择

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实质上是要在学校层面实现社会、知识、学生等方面的综合平衡,从最大利益方面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脉搏。因此,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在进行课程规划、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时,要时刻把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结合起来,保证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合目的性是指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要努力实现学校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这个最终目的来有效进行。合规律性是指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要符合并体现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规律以及学校课程制度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成为一种理性活动,防止课程开发的随意性、盲目性。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4

最近几年,专家、学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加强课程管理的重要性,对课程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过去对课程管理研究的基础薄弱,当前,中小学课程管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管理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本文试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加强课程管理的建议。

一、中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化

我国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中,课程管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中小学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课程就行了。这使得中小学在课程管理中长期处于“外化”“边缘化”的位置,缺少话语权。久而久之,导致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课程管理能力不足,甚至产生一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心态,课程管理意识淡薄,表现为:

(1)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不够

就教育领域来看,我国课程论研究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人们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更少,把教育管理作为课程管理的上位概念,或者把课程管理当作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再专门讨论课程管理的问题。事实上正如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一样,对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研究不能代替对课程管理的研究。

(2)对课程管理的“软件”研究不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课程看作一系列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课程管理对这些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但课程管理不是把各要素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组合”。我国课程论研究者对此研究不够。

(3)课程管理视野狭窄

本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没有先例可循,在改革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大都与管理有关。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意识薄弱, 课程管理视野狭窄,遇到问题不是从管理方面找出路,而是从行政角度找对策。

2.管理手段行政化

行政方法是课程管理的方法之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采取行政方法管理力度大、推进快,课程管理可以采取某些行政手段,使执行者有章可循。但是行政管理方法容易导致不顾实际情况,强制人们“齐步走”,加之管理权过度集中,会使课程管理失去活力。而课程系统具有复杂性,课程运行中会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行政方法是不可能对出乎预料的情况事先给出应对策略的。再者,行政方法也可能为社会舆论左右,受“长官意志”的影响,不容易保持稳定和连续。

3.管理情境静态化

课程管理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情境的多变性的特点。而不少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既不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又不考虑具体课程实施的条件,使管理情境静态化。在课程管理中,一些学校希望设想出统一的计划、标准和规范,或者一劳永逸地实施方案,这是不符合课程情境的多变性特点的。所以不能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当作教条,而应看作是服务于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南。

二、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的建议

课程管理水平高低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论者有两种观点:二元对立观和整合论观。用二元对立观做指导的课程管理,不能解决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求助于涵盖性强的课程管理。因此,要把课程管理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来认识。

2.课程管理“去行政化”

课程管理去行政化,就是要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由科学理论指导的专业问题,必须反对将课程实施程序化的倾向。真正的课程管理是一种专业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剥夺了校长、教师课程管理的权力,造成校长和教师课程智能的短缺。

3.由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

“平面式课程管理”是从某门学科的角度出发,静态的、直线式的审视问题。而新课程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综合体,因此,应以全新的课程管理观观照学科的发展,即采用“立体式课程管理”,将影响课程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有效组织安排。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常规管理;策略;小学教学

一所学校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就要开展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而其制定与实施一定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同时要依靠强有效的制度进行保障。笔者通过多年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经验就如何加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制度,就一定要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为蓝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同时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明确目的性,即教学常规管理有利于日常教学、教研的高效开展,所以在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时候要将要求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形式主义。第二,制度要主导校本性。制度是管理工作有序高效执行的前提保障,所以学校一定要结合自身现状进行分析,尤其是常规教学检查制度等,一定要和学校校风相结合,逐步改进与增强管理。第三,要坚持人本思想,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建设离不开人,离不开教师,常规管理制度下主要管理的是教师,所以在管理中要坚持人本思想,时刻以人为本,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让教师感受到关怀,这样教师才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才能更好地遵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此外,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与完善,因为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某一阶段会有某些情况,而在其他阶段会有不同的情况,而常规的形式与内容就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变化,不断重新修订。对不同的教师要区别对待,对待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区别对待。比如年轻教师虽然在教学、教研上有较强的能力,但是常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等现象,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教学成果的奖励与迟到进行抵扣;此外,面对不同学科教师也应该设定不同制度,比如美术教师在教学任务不繁忙的时候,学校可以鼓励其多参加各类展览与全国性美术比赛。

最后在落实与反馈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不走过场,实事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还要及时反馈,并采用定期与非定期两种反馈方式,尽量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落实方案―进行实践―再度反馈。而制度的落实要持之以恒,只有在面对问题时不断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发展。在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落实的动力,不能面对困难就放弃制度的落实。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管

1.备课与教案

备课是教师在准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监管好备课是课程教学的前期保障。在监管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时刻牢抓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度,同时还要做好与网络信息接轨的监管,教师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到名师教案、备课心得。学校在监管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师对网上教案与本校学生实际结合的二次开发过程。

2.过程与反思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心上好每一节课,辅导每一个学生。之所以要注重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不是纯粹的结果导向,教师不能一味地看重成绩,而应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应该按照严格的检查制度,来看教师是否注重了教学过程。在期中、期末全面检查教师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在平时教学时随时抽查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此外,学校应该注重反思环节,教师只有通过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不断反思才能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中的不足,并展开自我反思和互助反思。

3.评价与改进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可以适当地引进企业中的评价与改进体系。评价,不同于批评,也是反思。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让教师在工作的时候更具有积极性,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先在教研室内进行评价,对于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进行汇总,对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形成一帮一的形式。对于共性问题,先组内提出改进方案,然后再由教务处汇总这些共性问题,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在问题上进行深度的交流与解决。最后通过考核指标的量化以及问题的重要度对改进方案设立时间表,明确改进时间、改进细节,并在改进过程中不断评价改进方案,进而优化改进教育教学。

总的来说,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进行的保证,是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的前提。笔者通过多年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经验认为,当下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其次应该通过备课与教案、过程与反思、评价与改进三种方法来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监管,相信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全面的监管可以让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新课程;山区小学;管理策略

G627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为山区小学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而且有利于促进山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山区小学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山区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导致信息传递较慢,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特别贫困偏远山区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相对较慢,新课程改革速度缓慢,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理念在山区小学教育中发挥作用。

1.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认同

当前山区小学对课程的管理主要还是以教师独断的方式进行,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直接安排者和管理者,使课程教学不能完全符合学生的需要,纪律约束与指令性的批评教育方式是山区学校管理的主要策略。首先,新课程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学目标没有在山区学生有效落实,山区学校管理不注意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使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其次,山区学校的管理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指令性的要求严重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山区教学表现出过于刻板和固定的管理模式与套足。

2.学校管理秩序较为混乱

虽然山区小学校建立了必要的管理制度,但是制度的执行程度与随意性较大,不少山区学校面临着管的过死的问题。首先,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往往只知道什么事情不可为,却不知道什么事情应当为和可以为,这使山区小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都较为松散。其次,山区小学校的管理通常表现为一种滞后性,教师往往都是事后批评,还有很多形式化的规范制度没有实施的空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管理行为的简单粗暴,更没有使用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管理方法。

3.教师有效管理的缺失

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不到位,山区小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不足与教师的素质水平有重要关系。首先,山区学校教师不具备全面系统的新课程理念,不能合理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从而造成学生厌学和不接受学校管理现象的发生。其次,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不足,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由于缺乏鼓励性的教学方法,不能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从而导致课堂管理效能低下。第三,经常采用机械的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造成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从而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

二、适宜山区小学采用的学校管理策略

课程理念的变化要求学校创造有效的条件落实新课程的各项具体要求,从而使学生的管理水平也跟着迈向新台阶。为了促进新课程改革在山区小学全面铺开,切实提高山区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当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1.转变学校管理理念

新课程要求小学教育以育人为本,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出发安排小学学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措施。山区小学的管理也同样应当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切实转变山区小学原有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首先,使民主意识在山区小学充分提升,切实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促进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觉醒。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管理行为进行认真的梳理,对自己的管理行为进行深刻的批判,切实避免以往粗暴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伤害,将管理制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同时,使山区小学的管理再上新台阶。

2.加强对学生的深切关怀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和培养学生稳定的性格特征。对山区小学中留守儿童实施的特别的关爱,使山区的孩子感受到的来自学校的温暖。首先,要消除山区小学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在更加阳光快乐的氛围下成长,使小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与教师的温暖。其次,要多关心山区小学生的生活状况与实际困难,经常性的给学生积极的鼓励与暗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对小学校园产生深厚的感情,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切实达到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与氛围。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新课程不仅更新了小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而且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山区小学交通相对闭塞,教师提升能力素质的途径相对较少,这就限制了山区教师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机会。山区学校应当使用各种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首先,使教师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使教师能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从而让山区小学的课堂教育活起来。其次,使教师具备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山区小学能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第三,使山区小学的管理从课程出发,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4.改善山区学校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学校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会管理的艺术而且还要体现管理的育人功能。首先,教师要恰当的使用管理的语言与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中能感受到对学生的关爱,切实避免消极语言对学生的伤害。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管理中存在的坏习惯与错误方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管理行为中体会致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行为方式。第三,要恰当的使用惩戒性措施,要把奖励与惩戒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服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第四,结合山区的特色活动开展丰富的地方乡土文化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校举办的丰富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行为能力。

结论: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的完成质量,直接决定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水平。完善和提升山区小学的管理水平应当从改善和提高课程质量入手,切实采用多种合理的学校教育管理方式,避免或减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失,从而使山区小学教育走向正轨,切实满足山区小学生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7

一、眼界宽、定位高

xx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工作氛围很和谐,教师敬业精神很强,教学质量比较高。并于xx年被区教育局列为第一所实施“校安工程”的农村小学。因此,我们在讨论学校近期工作目标时,放宽眼界,高起点定位。将学校五年工作目标定位:实施高质量校安工程,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构建精致的管理体系,打造和谐的教师团队,赶超民办的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年工作愿景为:全力彰显农村特色,积极创建“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特色学校,努力达到“五园”共建(绿色校园、平安校园、社区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确立xx小学的工作理念“精细管理、高效工作、愉快学习、健康生活”。

二、思路宽、措施实

为了目标的达成,需要健全的制度、扎实的措施作保证。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学校制度涉及校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让学校每一项工作管理都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目前,我校的各项制度已经汇编成册。成为我校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我们分别制订了“xx小学备课精细化标准与细则”、“xx小学作业设计与批改精细化标准与细则”、“xx小学学习与培训精细化标准与细则”。在这些细则中有具体的要求;有具体的量化分值与考核标准。我们还制订了可操作的“工作制度”、“会议制度”、“教研制度” 、“值班制度”以及“平安校园巡逻保卫制度”等,实行签到考核,结果全部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在xx年,xx小学又是全区第一批实施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学校,对照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我们及时修订了上述各项制度,新出台了“xx小学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奖惩制度”,大力提高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推进高效课堂的创建。现在,全校50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能制作课件、使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50周岁以上的教师也能积极使用配备的教学课件、操作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

三、胸襟宽、管理细

有了制度的保证,在向着工作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就要放宽胸襟、实施精细化管理。放宽胸襟不是降低工作要求,而是对照学校的各项制度,从人性化角度实施精细化管理。

首先,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遵守各项制度,做好先进带头作用。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除各自分管的工作外,全部在教学第一线工作,而且课时量超过学校教师平均课时量。

其次,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生活与工作,为教师搭建有利于专业成长的平台,通过“骨干示范课”、教干的“推门听课”、“预约听课”、教师的“课堂开放”、“同课异构”、“有效教学过关”等校本教研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近年来我校有15人次在乡区优课竞赛中获奖。

第三、实行“行政值日制度”,对每天的教学常规进行全天候督查,做好详细记录。对于在督查中发现的不足现象,小问题友情提醒,人性化处理;情节严重的严格对照学校制度执行。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在“双周查”的基础上实行“月査制”,发现问题及时交流、限期整改、跟踪督查并与考核评优挂钩。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8

一、镇教研中心职责

1、镇教研中心负责对本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要对各校的质量监控、评价给予指导和检查,对各校教研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实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单元过关”、“段考”等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作用,促使各校均衡发展。

2、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中小学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和综合素质平定工作进行指导和抽查。

3、镇教研中心教研员要不断深入基层学校,了解各校教学教研情况,深入课堂听、评课,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关指导。教研员每期听课不少于50节。

4、镇教研中心每期组织各校同头课教师进行大规模教研活动2—3次,重点对教材、教法、教学进度、重点、难点、考评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交流,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校际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全镇教育均衡发展。

5、依据市教体局“千分考核”中有关教学质量的内容,对各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6、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

7、每学期组织各中小学进行1—2次质量抽测,对各校的教学质量适时监控、适时指导。

8、每学期对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监控评价报告,同时上报教育科和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二、学校职责

1、学校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保证按要求开足、开全规定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校级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报告册的作用,认真搞好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3、学期初,学校要制订各种教育教学计划和各种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评价制度、教师反思制度等。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学期结束要及时归档保存。

4、学校要制订教研组工作目标和班级管理目标,对教研组及班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平时材料的收集和保存。

5、校内学科组要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工作,实现同年级、同学科的同步互动,做到教案课时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学生作业内容统一、单元测试统一,努力营造一种先集体说课后备课、先备课后上课的团队协作氛围,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本教研目标。

6、学校教务处要真正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每期要对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检查2—3次,要有详实的检查记录和检查小结,通过检查要对发现的问题作出指导性的评价。

7、每学期每位教师要上一节以上的公开课,学校要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学科教研组认真搞好“说、上、评”活动,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使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学校要结合“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教师阅读一定量的教育理论书籍,不断充电,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动态,广征博采为我所用,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育人意识,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9、各校要修订完善“备、讲、批、辅、考、评、补”等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9

《重庆市普通高中实施“卓越课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深入了解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总结提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12年11月29日,区教科所中教室全体教研员组成调研小组深入道南中学、南川三中进行现场调研,其他三所普通高中以问卷形式进行调研。调研内容紧紧围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改革机制

1.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

各校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都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校的新课程实验。

2.制定各项课改制度

为保证新课程实验有序、高效开展,学校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分别设立了学分认定小组、综合素质评定小组,制定出各校高中课程改革的三年规划、学分认定制度、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制度、综合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课改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高中课改业务学习制度、高中课改教学反思制度、高中课改档案管理制度、高中课改信息共享制度等制度。

二、开展多层次的教师培训

1.学校管理干部培训

全区多次组织普通高(完)中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处主任开展课改培训。培训形式多样,一是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现场培训。二是组织学校管理干部外出学习,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课改先进地区的经验,为更好地组织本校的新课程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2.师资队伍建设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一线实施者为高中任课教师,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实验的成功与否。因此,我区上至教委区,下到各个学校,都高度重视对担任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培训。三年来,教科所教研员参加市级培训每人至少10次以上;95%的教师参加了远程培训;97%以上的教师参加了全区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100%的教师参加了暑期学科跟进培训。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同时,各个学校还主动选派骨干教师奔赴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课改先进省市,学习其先进经验,推动本校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三、课改实施方案

1.完善各项制度

为保证新课改有序、高效开展,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如:《高中课改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高中课改业务学习制度》《高中课改教学反思制度》《高中课改档案管理制度》《高中课改信息共享制度》等。明确了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课处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在课改中的责任,并实行领导随机抽查制推门听课,规范督促教师新课改力度。

2.课程资源开发

各校对“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认识比较到位。高一、高二年段的必修课、选修1A、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基本上都按要求开出,综合实践活动也都有计划、有安排,课程开设总体上比较规范。第一学期开设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信息技术、音乐、体育与健康课程;第二学期还将增设地方和校本课程的选修课。语文、数学、英语除完成必修1-4四个模块的课程,其中英语要完成系列Ⅱ中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1个模式的选修课,数学要完成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第三学期增设了通用技术课程。

绝大多数学校能够结合学校实际依托浓郁地域文化开出校本课程,而且形成一定的校本特色。校本开发价值极大的部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南川中学已着手构建《金佛山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如《南川革命史讲座》《南川化工》《金佛山旅游英语》《南川地理》《金佛武术》等,并已申报了重庆市“百佳特色课程校。

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认同新课程理念的比例较高,从教改调查结果来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新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层次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对学生的调查表明:45.7%学生认为教师采用“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5%的学生认为以“学生探究为主”;28.9%的学生认为“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状况;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对于学生的观点和问题,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接受、赞赏和鼓励,并在课堂上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要求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2.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我们的调查注意到,上新课前,多数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老师经常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困难,半数的学生反映经常得到老师关注,一部分学生反映偶尔得到老师关注,也有的学生反映没有得到老师关注。

3.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增强了

通过制度性规定―约定俗成―自觉研究这三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步骤,教师逐步运用个人教学反思、同事指导和建议等自我评价和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教学反思的水平,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少学校强调先学后教,教师以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学校开始用分组合作方式学习,如:南川一中,小组长、组员各行其职,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六、教育教学评价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10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工作路径和要求

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年度工作总体目标要求,全市基础教育将努力追求“三个进一步”,大张旗鼓地奖励表彰基础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

进一步坚持“四个不动摇”的基本思路。即:坚持“四个狠抓、四个促进”(狠抓基础建设、促进内涵发展,狠抓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均衡,狠抓高效课堂、促进质量提高,狠抓学校管理、促进规范办学)不动摇;坚持推进两项基础工程(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科备课组建设)不动摇;坚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不动摇;坚持减负增效不动摇。从而形成在坚持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提高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突出“四个更加关注”。即:更加关注教学与课堂、更加关注质量、更加关注学校管理、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创新。

进一步突出“四个更加强调”。即:更加强调规范发展、更加强调内涵发展、更加强调特色发展、更加强调均衡发展。

引导全市基础教育拓宽视野,明晰思路,回归基础,不断创新,练好内功,强化管理,培育典型,提升品位,营造环境,全面完成各项任务。自觉接受监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三.绩效目标

(一)小学在校生年度辍学率,中心城区控制在0.5%以内,新城区控制在1%以内;初中在校生年度辍学率,中心城区控制在1%以内,新城区控制在3%以内。

(二)城镇3—6岁儿童95%以上接受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学前一年入班率保持在94%。

(三)6—14周岁盲、聋、哑、弱智少年儿童入学率,中心城区达到95%,新城区达到90%。

(四)组织指导全市150所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计算机教室。

(五)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六)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坚持按照《2008—200年度基础教育工作要点》安排,继续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坚持从五个着力点推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等基础教育各学段及各专项教育基础工作。

二是持续推进班主任队伍和学科备课组建设两项基础工程的实施。

三是切实加强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

四是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五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六是大力培育和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七是组织开展好各项论坛活动和表彰活动。

八是继续贯彻实施好关于切实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与管理、深入推进小学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加强中小学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管理等文件和政策规定。

(二)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规范基础教育教学管理

1.规范基础教育招生入学管理。一是要规范学前教育新生入园管理;二是要规范义务教育新生入学管理;三是要规范普通高中招收分配生、“宏志生”及试行网上招生等特殊类别招生管理。坚持全市统一的政策安排,2009年4月前全部安排到位。

2.规范学生服务项目管理。严格按规定时间、按幼儿园等级标准,认真做好幼儿入园工作。严格“创新素质实践行”优秀作品评选,三好(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女生优胜奖”评选等工作。严格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分配生测试等工作。

3.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与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武教基[2007]55号),坚持做到“两严格、两减少、一严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规范中小学作息时间管理;严格控制学生书面作业量,规范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减少学生考试次数,规范中小学考试管理;减少学生竞赛项目,规范中小学竞赛管理;严禁违规办班、补课,规范中小学分班、补课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作息时间、办班、补课、作业、教材、学籍、竞赛、考试、招生等管理工作。坚持“减负”工作绩效目标管理,严格量化考核办法(各区全年关于违规办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投诉、举报、报道等不得超过20次,同时经核查属实的不得超过10次)。

严格教学组织、教学运行、教学考核、教学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事故。对教学事故视情予以严肃处理。

(三)调整初中《科学》课程设置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试行)><湖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鄂教基[2002]17号)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的有关要求,初中阶段实施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新课程实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按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分科改革实验。基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再开发的课程,对*版《科学》教材,按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再开发,予以修订完善,体现*特色,作为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列入地方课程管理和教学。

为迎接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统筹安排,从2009春季进行《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分科课程实验。七年级开设《生物》、《地理》,八年级开设《生物》、《地理》和《物理》,九年级继续开设《科学》。2009年秋季起在九年级开设《化学》、《物理》。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仍然考查《科学》科目。

组织力量,加大对现在的九年级以及高一、高二年级教学研究与跟踪指导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相关学科学习内容衔接。

(四)积极行动,充分做好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各项准备工作

1.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做好思想、组织、师资、条件、教学等准备工作。

2.认真抓好落实,积极主动做好各项适应性准备工作。成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研制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行政管理与专业指导。研究制定*市《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若干意见、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配套文件。

3.坚持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实施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开发、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五)大力表彰基础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1.表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管理奖、教学能手奖。

2.表彰全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先进单位。

3.表彰全市中小学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名校、特色校、先进校、进步奖。

4.表彰全市学前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六)组织举行好5次论坛会议

2009年上半年,一是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在省教育厅决定正式启动后进行);二是召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工作经验交流会;三是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

下半年,一是组织举行全市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论坛;二是组织举行全市中小学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论坛。

五.月度主要安排

1月

1.部署全市中小学生寒假教育活动,安排假期有关工作,加强元旦、春节期间安全燃放烟花爆竹教育管理。

2月

1.督促、指导全市中小学生寒假教育活动;

2.督促、指导、检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春季开学工作;

3.督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执行课程计划情况和规范办学工作,督促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防流控辍和学生入学情况统计工作;

4.2-3月,筹备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表彰大会;

5.2—3月,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校及周边治安问题摸排,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春季开学前后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行动。

3月

1.组织开展2009年度“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获奖初中毕业生升学优录工作;

2.组织开展2008—200年度全市三好(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评选工作;

3.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

4.召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工作经验交流会;

5.部署2009年上半年全市学校及周边治安集中整治行动。

4月

1.组织开展2009年度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女生优胜奖”评选活动;

2.组织开展2009年度全市小学、初中非毕业年级及高中“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优秀作品评选工作;

3.指导完成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4.部署2009年全市义务教育新生入学工作;

5.4-5月,组织全市实施“分配生”、“宏志生”招生及“网上招生”有关工作。

5月

1.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第六届“十佳班主任”、“百名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

2.组织开展全市示范性幼儿园教育教学展示研讨活动;

3.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大会;

4.督查各区初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加强招生秩序管理。

6月

1.6—8月,指导各区做好2009年义务教育新生入学有关工作;

2.部署2009年全市中小学生暑期教育活动和暑假有关工作,开展“6.26”禁毒及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3.配合组织开展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考试工作;

4.6-8月,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校长新课程改革学习培训;

5.总结2008—200年度全市基础教育工作,研究2009—2010学年度全市基础教育工作;

6.开展2009年全市基础教育绩效目标管理督查及上半年完成情况小结工作。

7月

1.指导全市民办初中学校新生入学电脑派位工作;

2.7—8月,组织、指导、督查、规范全市开展大中小学生暑期教育活动;

3.研究制定2009-2010学年度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

8月

1.组织、指导、督查、规范全市中小学生暑期教育活动;

2.8—9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暑期和秋季开学前后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行动;

3.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学年度总结部署会。

9月

1.督促、指导、检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秋季开学工作;

2.督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执行课程计划情况和规范办学工作,督促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防流控辍和学生入学情况统计工作;

3..开展第六届“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4.组织开展第四批“*市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园”评估活动;

5.调查统计全市普通中小学生、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孩子、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情况及“四率十项”指标;

6.研究、布置2010年春季全市普通中小学教材选用、征订工作,组织开展全市普通中小学教材教辅使用情况专项检查。

10月

1.举办第四届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育人艺术论坛;

2.协调开展全市学校及周边治安问题综合整治行动;

3.开展2009年全市基础教育绩效目标督办工作。

11月

1.组织举行*市中小学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论坛;

2.组织开展全市学前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活动;

3.召开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

4.布置*市2010年普通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申报工作;

5.检查、督促落实2009年基础教育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2月

1.总结表彰全市中小学生假期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