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教学体系十篇

时间:2024-04-16 18:17:37

新概念教学体系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1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概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42-02

近几年国家颁布和修订了各种工程技术规范,实行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制度,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高素质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也给高等学校的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直接服务于“工程勘察”就业领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对目前工程实践的日新月异、工程技术规范不断修订等新形势,如何有效组织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成为该课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工程地质勘察”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材的选择、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的,如教学课程内容要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相关联[1],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2-4],探讨实践教学、野外原位测试试验教学等[5-7],而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工程概念的研究则很少。

一、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偏重,实践教学偏轻。该课程在前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设置课程为64学时,注重讲解勘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造成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明显偏弱,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明显不足。

2.所用教材明显滞后于专业的发展。目前关于该课程的教材较少,多十几年前编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明显与专业规范内容脱节。

3.野外勘察试验主要以观摩为主。该课程涉及到的实验主要以野外的原位测试为主,前期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是在室内进行观摩,而没有进行现场的测试,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设置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任务就是按照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为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岩土体治理加固、开挖支护和降水等工程提供地质资料和必要的技术参数,对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作出论证、评价[8]。显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是该课程的鲜明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概念,结合工程实际介绍勘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有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学内容方面,因该课程涉及到的相关专业规范多达几十种,而规范内容又在不断的修订中,相关规范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条目清晰,是课堂教学的首选,但在教学中又不能逐一进行讲解,可选择规范各自的适用范围、规范的普遍性问题、关键数据指标、条文规定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安排的主要特点是:(1)课程内容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为依托进行设置,按照规范内容逐层进行展开,先介绍基本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应用到实际场地,内容由浅入深、范围有宽到窄,连续性较强;(2)教学内容有明显的知识模块体系,不同的知识模块既有不同又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3)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加以运用。

三、教学体系建设

1.教学环节安排。在教学环节安排上,分为以下3个教学环节:(1)进行1学期64个学时的课堂理论教学,介绍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在讲解过程中穿插部分工程实例,该环节在大三第一学期进行;(2)室内工程设计,该环节在大三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利用2周的时间完成,主要是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具体的工程勘察实例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范完成具体的工程勘察实例设计;(3)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认识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习,因新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无法进行野外试验,该环节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期末,利用2周的时间进行该课程的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包括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等。3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将工程概念始终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2.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分为以下3种:课堂教学考核主要是布置大作业和期末出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程度,部分考试内容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的相关内容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室内设计考核方式为布置一具体工程实例,将该工程概况和拟建场地基本的自然地理概况及相关的地质环境内容给出,依据相关规范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勘察方法的设置和勘察工作量的布置,重点考察学生对相关规范的熟悉程度、常用的勘察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习基地现场实习考核方式为具体原位测试试验仪器的操作使用和试验数据的整理。

3.教学序列。整个教学序列可概括为由整体向局部再到整体。以勘察方法介绍为例,先统一初步介绍各个勘察方法的特点,然后分章节详细介绍每个勘察方法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步骤,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勘察实例总结各个勘察方法的适用性。

4.教学内容。以具体工程实例为导引、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一直都是从事工科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养成工程分析能力、培养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的建设需要体现出该课程的专业特色和工程特色。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从具有特色的工程实践中取经,获得最新的工程实践资料,将特色工程如工民建工程、矿建工程、滑坡勘察工程、泥石流勘察工程、公路勘察工程等介绍到讲堂,教学过程中融合较为突出的实例,弥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不足的缺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近几年各类工程规程也在不断修订,教学课件也要不断进行调整。

5.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的很多知识点涉及到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和岩体力学等基础课程,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回顾、总结、设问和对比等教学手段的综合采用,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介绍第八章斜坡场地勘察时,就可以首先以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影响斜坡稳定的因素、滑坡的基本要素及野外判别标志、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等相关内容,进而提炼出斜坡场地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中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对比分析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更能体现出工程概念思想,如针对滑坡勘察可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反思和对比,向学生积极灌输工程思想,包括工程地质测绘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各种勘察方法综合利用和互补的必要性、强调按照勘察阶段开展工作的重要性等,以具体实例为依托进行授课,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岩土工程勘察”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讲解,设置课堂理论授课、室内工程设计和实习基地现场原位测试试验3个教学环节,将工程思想始终贯穿在讲课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兴趣,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唐亦川,唐胜利,等.“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75-76.

[2]王俊杰,赖勇,赵明阶.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82-87.

[3]赵建军,王运生,巨能攀.“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0,(4):35-38.

[4]牟春梅,朱寿增,刘之葵.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75-77.

[5]殷亚军.《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土体原位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2(3):109-111.

[6]牟春梅,朱寿增,莫红艳,等.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本科《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34):217-218.

[7]蔡国军,巨能攀,付小敏,等.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6):164-167.

[8]李智毅,唐辉明.岩土工程勘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2.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Concept Cultivating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Xinjiang University

ZHANG Zi-zhao,CHEN Kai,CHU Chun-mei,CHENG Wen-yu

(School of geological and mining engineering,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2

陈新明 

(韶关市曲江区曲江中学,广东  韶关  512100)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它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核心概念作为数学概念体系的中心和主干,其重要性已获世界性共识,并引起了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是现在教师需要做好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 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

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它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核心概念作为数学概念体系的中心和主干,其重要性已获世界性共识,并引起了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构建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挖掘核心概念,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高中数学课程设计、教材改革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新课标对核心概念的要求

核心概念的研究作为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新课标中有很大的体现,我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掌握,将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见,新课标中将掌握数学概念中的核心概念当作教学重点。而且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也要求对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需加以体现。

二、高中数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分析

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师没有对核心概念、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解读,把握的水准不高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是现在教师需要做好的教学工作。

(一)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推导过程的理解

核心概念推导过程的混淆、模糊或者掌握地不牢靠往往是限制核心概念使用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推导过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核心概念能力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例如《两角和、差公式》,因为三角函数的两角和差公式推导复杂,记起来很麻烦,使得一部学生不愿意去深究它们的运算规律和推导过程,这必将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通过多媒体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来不断揭示同名不同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法则,只有加强学生对两角和差和二倍角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掌握结构特征,从而做到对两角和差和二倍角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都熟练自如。如在计算 时,可根据两角和的正弦,正余余正,对式子变形,也可可根据两角差的余弦,余余正正,对式子变形,然后结合诱导公式便可完成。

(二)概念二重性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既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过程操作,又可以被认知为一个对象、结构,这反映了概念的二重性。运用概念的二重性进行概念教学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先把概念看成过程再将其视为对象,从而使学生不只是记住概念的形式特征,还能知道概念的来源过程。例如在教授必修2第一章的第二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时,学生因为受限于空间思维能力,对三视图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出动画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我们看不见的视图投影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三视图投影过程的分步演示来弥补了课本概念的不足。 . 因为现在的教材编排提倡概念的螺旋上升,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时要循序渐进,对一些核心概念,要多次反复,最后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在这期间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具备耐心,仔细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经常的进行反思。学生在学习了核心概念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并对自己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例如在讲授完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节《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对教室里的门窗、桌椅等的棱边以及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三)重视概念非形式化

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概念非形式化,不能忽视学生通过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给出的定义。例如在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定义新概念前,可以通过一些图表对数学概念进行描述,从而调动起学生亲自去体验构造新概念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鼓励学生使用非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描述概念,并帮助学生学会从无关属性或错误观念中进行比较与纠正,以此来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的目的。例如在教授必修5第三章的第二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揭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对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行自我总结,让学生自己去挖掘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其对应方程解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认知结构,从而使他们对知识间的本质性关联有一个清晰的掌握,这不仅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依据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事实与概念间关系

现实中,重解题技巧教学,轻数学概念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概念定义本身,在遇到新背景新题目时往往就会束手无策。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多加重视从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核心概念,理解这些包含了某一类事实总体特征和规律的东西,从而应用这些概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新情境下的问题。例如在教授必修4第二章的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时,可以结合高中物理以及自然界中的相关知识对矢量的本质进行描述,而非单纯地告诉学生如何对平面向量的相等、共线等情况进行判断。学生对自然界中矢量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后,对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就自然心中有数。

三、结束语

只有深入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概念的部分,准确地抓住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才能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原有知识,获得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的附着点,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景力.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6,(10):24-25.

[2]夏娟.探究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1):186.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概念 认识 理解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另一方面,新教材有的地方对概念教学的要求是知道就行,需要某个概念时,就在旁边用小字给出,这样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造成学生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如何搞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苦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 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①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②三角函数线。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④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⑤三解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转贴于

三、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是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像、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四、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的基本理念,概念教学是数学“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概念课教学,要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服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 )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目前,课时不足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这会使数学概念教学受到严重冲击。既便如此,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干扰概念教学的例子要更换,对脱离学生实际的概念运用问题要大胆删除,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本质的目的。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对概念的具体要求,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以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本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4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教学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判断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学校的概念课教学研讨中,笔者教授了七年级下《9.1.1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课,探讨了概念课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谈谈她对概念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注意概念的引入

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新概念课,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要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帮助学生去体会概念的形成、发展和概括的过程。此外,概念的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平常的教学实际来看,对概念课的教学产生干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心理抑制。教师方面,会因为概念单调枯燥而教得死板乏味;而学生方面,又因为不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及作用,缺乏接受新概念的心理准备而产生对新概念的心理抑制。要解决师生对概念课的心理抑制问题,可加强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方法。由于形成准确概念的先决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密切联系数学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模型,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的比较分析,在具有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生的概念学习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概括又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概括,学生就不可能掌握概念,从而由概念所引申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就无法被学生掌握;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评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能实现思维的“缩减”或“浓缩”,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无从体现。学生掌握概念,只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制约,要实现概括,学生必须能对相应的一类具体事例的各种属性进行分化,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再概括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类化,即把概括而得到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既是一个概念的运用过程,又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过程;然后,还要把新获得的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即要建立起新概念与已掌握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概括的高级阶段。从上所述可知,对概念的具体例证进行分化是概括的前提,而把概念类化,使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又成为概念学习深化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应该把教会学生对具体例证进行分化和类化当成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掌握分化和类化的技能技巧,从而逐渐学会自己分析材料、比较属性,并概括出本质属性,以逐步培养起概括能力。另外,数学概括能力中,很重要的是发现关系的能力,即发现概念的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运用变式,寻求概念的本质

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句话,变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变式是概念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过程中,为排除一些由具体对象本身的非本质属性带来的干扰而提出来的。一旦变更具体对象,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联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而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概念就是通过对变式进行比较,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建立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变式不仅可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概念的应用中使用。因此,我们既可以变更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也可以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既可以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也可以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总之,就是要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这里,变的是事物的物理性质、空间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事物在数或形方面的本质属性。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机会亲自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使学生所掌握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避免把非本质属性当成本质属性。

变式的运用要注意为教学目的服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是变式的依据,即利用知识的相互联系,可以有系统地获得概念的各种变式。另外,变式的运用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而这种理解又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时候运用变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在学生没有对概念建立初步理解时就运用变式,将会使学生不能理解变式的目的,变式的复杂性会干扰学生的概念理解思路,先入为主而导致理解上的混乱。

四、精心设置课堂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概念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再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多次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概念的学习,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概念的题目,让学生在多次的课堂、课外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一、 认知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

对传统的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反思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抽象,难以把握,教材中一般只给出数学概念的定义,省略了形成过程,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Ⅲ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前一大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存在这样的传统教学观念:(1)把知识看成是定论,重结果轻过程;(2)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重灌输轻引导;(3)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重“教”轻“学”;(4)在教学中表现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一) 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观与教学观

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形成了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观和数学教学观。

(二) 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数学学习观是指对数学学习本质的认识,认知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

动的、积累的、建构的、诊断的、情境化的具有目标导向的过程(Shuell,1988)。

数学学习不会自动地产生,而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高密度的心理活动。这些活

动涉及学习者对已获得知识进行意义归属;将新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

智力模型中。此外意义学习是有目标导向的。

二、 高中数学教学概念的特征

数学概念具有很多其他学科概念不具备的特性,数学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反映着事物内部的本质特质,其具有双重性与抽象性的特征.在使用符号化与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后,数学概念也更加抽象,高度抽象的概念都是在具体模型之上

建立的.数学概念的描述有必要借助符号化的语言,很多意思不能用汉字直观的表示出来,因此,强调符号的作用,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形式化.数学概念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概念之间的联系也较为广泛直接,学生可以在学习小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扩充知识面,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数学概念是在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高概念教学的重视度,让学生对高中数学概念有个较为系统且深刻的掌握,为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u J.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概念还必须是灵活的、往返流动的和相互转化的,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心1.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一系列概念的形成中,在概念的不断更替和运动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中实现的.恩格斯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内容就是概念的体系.”而数学的定理、法则、运算的逻辑基础就是数学概念,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重要工具,同时,高中的概念明显比初中的增加很多,因此,强化概念教学是建立理论体系的中心环节和解决问题的前提,高中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对其必须予以重视.下面谈一些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

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在长方体模型中,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

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四、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止己慨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致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凼象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二可见,三角凼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结语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对概念学习的重视度,本文从概念教学的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种概念教学的方式,从概念的实际教学意义出发,希望能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度,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干扰概念教学的例子要更换,对脱离学生实际的概念运用问题要大胆删去,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本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帆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3).

[2] 王世明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期刊论文]-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3] 周文贤 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6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概念 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那么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呢?

一、注重数学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模型,在具有充分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例如,在讲集合与元素的概念时,首先提出“在座的同学就形成一个集合,而每一位同学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使学生对集合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印象。然后再列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例子,归纳出集合的特性。再如,学习“平行六面体” 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四棱柱”“棱柱的底面”“平行四边形”等概念,这样就为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平行六面体” 概念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扩大概念的记忆库,建立概念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分清同类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等,建立概念的“树”状结构和“网络”体系。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对学好概念的重要有作用。学生对在一定的情境下所学的知识会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二、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三、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例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数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四、巩固和运用数学概念

学生认识和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之后,巩固概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多练习、多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沟通概念、定理、法则、性质、公式之间的内存联系。我们可以选择概念性、典型性的习题,加强概念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最终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为使学生在课上能及时巩固所学的概念,一般在讲完概念定义之后要及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课内训练,如精心设计能巩固概念的填空、判断、选择等难易结合的题目,提高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通常选择一些包含正反两方面的题目,让学生辨认,加深对所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认识,正确理解概念的名称和符号。及时小结或总结。在讲完某一节或某一章之后,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复习,引导学生对每一类概念不断进行总结,建立各类概念的一定体系,包括概念的关系、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 概念讲解 ;教学过程

重知识的概念讲解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只是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机械化的记住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概念的曲解,不利于他们利用概念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实现感性认知、系统认知、主动认知、正确认知呢?

一、重概念的导入过程,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

感性认知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只有获得了感性认知,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抽象的生物概念。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知。这就需要生物教师注重概念的导入过程,通过恰当合适的导入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理解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解概念时引入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在解读事例的过程中认知概念。例如在染色体组概念教学时,教师在导入这一概念之前,可以将这一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事物中都蕴藏着染色体组的知识,教师可以就地取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粉笔盒做文章,教师可以在讲课前随机抽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每种颜色的铅笔取两支(要注意保持同种颜色铅笔长度的相同)。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两组,这两组每组都有这三种颜色的铅笔各一支。将这种分法下所形成的组作为细胞中的染色体组。然后让学生观察染色体组的特点,学生会发现一小组三种颜色的不同粉笔中,它们的大小和颜色是不相同的,继而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染色体组组内无同源染色体,而每组粉笔中包含不同颜色的染色体,即表明一组染色体可以携带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通过这种由生活问题概括出概念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概念之前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让他们对染色体组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和认识,这样他们再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就会容易得多。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获得概念的系统认知

每个生物概念作为系统知识,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构成的,要让学生获得对概念的系统认知,必须要让学生知道概念是有哪些要素构成的,要让他们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而非概念本身。例如在环境容纳量教学时,当学生有了对这个概念的表象认知,知道了这个概念的主要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针对概念中环境条件不受破坏这个约束因素,引导学生去猜测,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这个容纳量会不会改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获得对环境容纳量的条件认知,进而巩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生态系统教学时,通过概念内容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写出和说出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菜市场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让他们用所学的生态系统概念知识去判断这一问题。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认知生态系统是由一个有营养关系的整体形成的,其各成分之间可以是捕食关系,也可以是寄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的定义生态系统,理解此概念,形成系统认知。

三、注重概念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获得主动认知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些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概念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旧知识的记忆情况,还应该关注学生能否进行知识迁移。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概念讲解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概念知识,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过程,要在迁移中架通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例如在群落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种群概念,然后深入引导,让学生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并不是只有一个种群,事实上,有许多种群,这些种群相互作用并且生活在一起,然后就形成了群落。通过这个迁移过程,顺利搭建了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群落概念知识,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概念学习时会主动思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他们全面掌握知识。

四、注重概念的归纳过程,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

让学生自己归纳概念,实际上就完成了学生对概念的一次思维过程,在这个归纳过程里教师要改变过去在概念讲解时先概念―――后应用的做法,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概念的相关内容,明确概念内涵及外延。这种方法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也会更准确。例如在单倍体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概念讲解方法,学生当时会记住单倍体的内涵和外延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会出现认为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认知。这种误解恰恰说明学生并没有正确认知单倍体概念。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的记住了这一概念,并不具备灵活运用的能力。而采用呈现实例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归纳过程则不同,如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蜂群中一般有字址洌垦生经过讨论得到蜂群中有蜂王、有雄蜂和雌蜂三种蜂。继而继续让学生讨论这几种在蜂群中承担的任务。教师可以给出指点,让学生知道雄蜂有和蜂王的职责,完成后,雄蜂就会被雌蜂赶出去,之后便会死亡。在学生听得入迷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因为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成的,这使得它的体细胞中只有一半染色体。在引入染色体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将二倍体黄瓜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植株”和“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普通小麦的单倍体”等事例。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单倍体的本质特征,这样能让学生记忆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8

关键词:概念教学过程模型障碍策略

人们认识事物时,把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经分析、比较、综合等作用,概括地、定型地代表一个物体、动作、性质、状况等的抽象的共同观念叫做概念。因此,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化学知识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深刻理解化学原理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容易学习,有些则非常难学,教师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进行不同的化学概念教学时,取得的效果相差甚远。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学习,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非常难学。化学概念的建立应该具有一般的基本过程,我们试图从化学概念的基本特征和建立概念的心理过程中寻找化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化学概念,从而促进化学的有效学习。

1概念学习的特征

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共同观念”在人的大脑中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全面认识概念及其建立的过程,即概念的特征和概念建立的心理过程。

1.1概念的特征

1.1.1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是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来表示的,如“物质的量”的定义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给概念下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概念不仅对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质的规定性,有些概念还具有量的规定性。因此,一般来说,概念既可以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来表述,有些概念还可以用数学公式予以定量阐述,如“物质的量”又可定义为“n=N/NA”。

外延是指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如“物质的量”的外延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这一本质属性的粒子集体的类型,如分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1.1.2客观和可测

概念是从客观事物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具有客观性。如“物质的量”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粒子的集体。

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规定性的概念叫物理量。一切物理量都能被测量,用仪器进行直接的测量,用公式进行间接的计算,还可以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进行间接的测量。如“物质的量”的测量,可以通过间接测量质量、气体体积等方法进行。

1.1.3抽象和精细

一个概念能够反映出大量形形的物质的共同属性,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超脱了具体的现象而说明了事物的本质。一个被抽象的概念,还可派生出新的概念,称为概念的多重抽象性。如“物质的量”可派生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等。

客观事物的方方面面的属性,表面上看来有些属性是相似或相近的,但用不同的概念能够把这些属性精确地区分开。例如,“量”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含混概念,人们说“量”的多少,可能是质量、体积、纯度、质量分数等等。然而,概念却能准确地区分它们。

1.1.4发展和变化

概念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否正确,外延是否恰当都要用实践来检验,并随着科学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重构。原子的概念从德谟克里特提出,经历了“实心球模型—布丁模型—行星模型—卢瑟福模型—分层模型—原子核模型—电子云模型”。由此可见,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应该成为概念学习发展的过程。

1.1.5联系和结构

概念和概念之间虽然可以进行精确的区分,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其主要形式是从属和并列。在从属关系中,下位概念从属于上位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属于上位概念,而氧化反应属于下位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是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学习之后进行的,称为上位学习;反之,在具有上位概念的情况下学习下位概念称为下位学习。并列关系指的是概念与概念间既不产生从属关系,也不产生总括关系,但相互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如质量与物质的量等。

1.2概念学习的过程

关于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列宁曾做过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的途径”。认知心理学认为,形成概念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推理、提出假设,并将这一假设应用于日后遇到的事例中加以检验。由此可知,概念的形成是以感觉、直觉和表象为基础的,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为主要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可以将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划分为:

1.2.1感知现象

感知是由于环境对感官的刺激引起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认知过程中的感性阶段,概念学习的感知来自于客观环境(对客观事物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环境(教材、图片、模型、录像和实验等)。但要注意的是:人的知觉系统摄取和加工外部环境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对刺激进行选择和过滤;同时感知受到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以往经验(前概念)的影响。

1.2.2思维加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主要包含抽象和概括两个过程:抽象就是在思想上区别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抽取本质属性;概括则是将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一过程依赖于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概念的形成,其思维方法不尽相同,最基本的有:①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如化学反应、糖类、蛋白质;②抽取物质的某一属性,得出表征物质某种性质的量,如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③用理想化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如理想气体、分子模型、原子模型;④概念的组合及发展,如摩尔质量(质量和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此外,还有运用演绎、类比及等效的方法等。

1.2.3形成概念

形成定义是形成概念的认知活动的最高境界,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基本依据。

概念的定义方法一般有:①属加种差,如酸性氧化物是在其属概念——氧化物的基础上进行的;②操作定义,如摩尔质量是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比值这一数学操作进行定义的;③外延定义,对于外延边界清楚的集合概念,若能举出他的全部外延,就可以下肯定外延的定义,如不饱和溶液,就是指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溶液。

理解概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①明确引入概念的原因;②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③了解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2.4重构认知

新概念形成后,如果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意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概念没有真正建立。认知结构的重构,主要是使头脑中散乱的现象和事实、概念、理论形成秩序,使头脑中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展、更新或重构,这一过程是由同化和顺应使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2概念学习的障碍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阶段,思维的品质不够健全,使得他们在学习概念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可能形成各种学习障碍。我们认为,中学生概念学习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与概念学习四个心理过程相对应的四个方面:

2.1感性认识不足

感性材料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感性认识不足是概念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如果没有观察过化学反应,就不能掌握化学变化。用以表征物质特殊性质的概念,如“物质的量”是对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集合体的抽象,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能找到直接的感性材料,从而导致了学习障碍。

2.2思维方法不当

概念的学习是在获得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后,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没有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正确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是概念学习的又一障碍。如果在建立概念过程中不能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抽象、概括、推理判断以及理想化等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就很难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形成的概念只能处于浅表的感性层次。

2.3定势思维影响

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当面临现实问题时,我们能不假思索地把它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路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益处是用来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然而,思维定势的弊端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收。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习“物质的量”时,按照汉语习惯,“物质的量”相对于“物质的质”而言,通常理解为“物质(宏观或微观)的多少”,这与科学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别。

2.4相关概念干扰

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常常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概念,这是相关概念干扰的表现之一。如物质的量与质量、物质的量与它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间的关系是学生概念学习中常见的混淆点。

相关概念干扰的表现之二是前概念的干扰。学习科学概念前,学生已经从日常生活或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与概念有关的感性经验,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其中有些是片面的、错误的,从而干扰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3教学模型的构建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说,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以文字或其它符号表征的意义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的观念(包括表象、概念或命题)相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后,转化为个体的意义的过程,即知识掌握过程是材料的逻辑意义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个体心理意义的过程。结合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构建化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表1):

由上述的全新概念“摩尔”和导出概念“摩尔质量”的教学实例中可以反映出,在具体概念的教学中均可以采用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模型进行教学。

4概念教学的策略

根据上述关于概念建立的心理过程和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与概念教学过程相适应的解决策略。

4.1形象直观演示,获得感性知识

通过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如观察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图表和模型、计算机模拟动画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有关某概念的部分信息,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为认知结构中接纳和理解这一概念奠定基础。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觉地将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与物质的微观变化联系起来思考,进而从微观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然而,由于人的感知系统的容量有限,教学中应精选直观教学的内容,尽可能采用最常见、最易得、最经济和最形象的直观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对感性知识的有效获取。

4.2分析特征信息,抽象相关信息

在教学情境中,有意提供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和概括。然后从部分事例中已确认的特征信息入手分析各类事例,逐步舍弃干扰信息,使特征信息的精度和准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将有关特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组合起来,构成概念的抽象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对特征信息进行抽象,有助于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述和有序地记忆这些特征,这就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关键。

4.3准确表述内涵,清晰界定外延

引导学生将与某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组合起来,用语言或文字形式加以概括和提炼,即表述,可分为具体性表述和定义性表述,具体性的表述“口语化”特征明显,所反映的信息一目了然,把握比较容易;而定义性表述则更能反映概念的丰富内涵,文字简练、表达精确、逻辑性强。如化学键是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概念的外延常常通过定义中反映特征信息的关键词来限制。如化学键概念定义中的“相邻”、“强烈”。

4.4深化发展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人的思想是由现象到本质、由肤浅到深刻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必然促使概念不断发展。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经历“氧的得失—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过程,从而使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趋于完善。这说明概念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如其分地描述和表达不同阶段的概念。

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重要概念,是在概念的系统中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概念系统来接纳和学习新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方法是:将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概念相联系,并促进对新概念的关键属性或定义的理解;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进行精确分化,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和相异之处;将相关的概念融会贯通,组成整体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均可以采用上述构建的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来设计并组织教学,但教学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的标准是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应从学习内容、学习者和教育者三方面思考和探讨“因材施教”中的“材”:具体概念的教学过程模型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它应随着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它应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它还应随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资源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选择何种教学过程,概念教学都应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基本过程,都应遵循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林海斌1梁凌志21.温岭市温中双语学校,浙江台州3175002.温岭市新河中学,浙江台州317502

[1]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2]陈至为,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9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

一、概念教学中,要根据阶段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尺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年级、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阶段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尺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

二、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教师通过新旧概念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发现、理解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从而掌握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概念同化”这一获取概念的主要形式。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已学知识的积累,“概念同化”应逐步成为学生获取概念的主要形式。

三、概念教学不能忽视联系实际

高中生学习数学,常常要通过形象、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因此教师不能忽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如在起始概念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入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对不同的概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有时教师只需在例题教学中实施概念教学。比如:相关关系的概念是描述性的,不必追求形式化上的严格,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比函数关系,重点突出相关关系的两个本质特征在:关联性和不确定性。关联性是指当一个变量变化时,伴随另一个变量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不确定性是指当一个变量取定值时,与之相关的变量的取值仍具有随机性。因为有关联性,才有研究的必要性。因为其不确定性,从少量的变量观测值,很难估计误差的大小,所以我们必须对变量进行大量的观测。但每个观测值都有一定误差,为了消除误差的影响,揭示变量间的本质联系,我们就必须用统计分析方法。

教师可先介绍概念产生的背景,然后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提炼出本质属性。如:“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在长方体模型或图形中(或现有的教室中),引导学生找到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直接给出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然后教师画出一些看起来是异面直线其实不是异面直线的图,以完善异面直线的概念,再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各种模型中找出、找准所有的异面直线,以体验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

有时教师可联系其它概念,借助多媒体等一些辅助设施进行直观教学。比如:导数是微积分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有着极其丰富的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在高等数学里,导数定义为自变量的改变量趋于零时,函数的改变量和相应的自变量的改变量之比的极限(倘若存在),涉及有限到无限的辩证思想,这样的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这与初等数学在知识内容、思想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跨度,学生刚接触导数概念,往往把导数作为一种运算规则来记忆,却没有理解导数概念的内涵和基本思想。教师可在导数教学前要加强变化率的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动态无限趋近的思想;利用APOS理论指导导数概念教学。

有时教师可在情景设计、意义建构、例题讲解、课堂小结整个教学环节中实施。比如“函数”一课。我们知道函数是一个核心概念,函数思想是一种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位教师用三个实例(以解析式、图像、表格三种形式给出)设计情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函数概念及三要素,又用四个例题层层深入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整堂课紧紧围绕函数概念和思想方法进行教学,有“简约”而“深刻”的效果。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抽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步认识到它的本质属性以后才形成的,数学概念也不例外。因此,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都要经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要形成、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对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的教学不能一步到位,而是要分阶段进行。

五、新概念的巩固与运用

教师应用精选实例、设计巧题、加强练习等方法巩固和运用概念,使学生通过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最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认识和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之后,巩固概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多练习、多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沟通概念、定理、法则、性质、公式之间的内存联系。教师可以选择概念性、典型性的习题组,加强概念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最终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学习了“椭圆的第一定义及第二定义”概念之后,教师可举例练习,通过解题巩固原有概念。

新概念教学体系篇10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等。数学知识是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灵魂。

二、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概念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定义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

(二)描述式

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叫做描述式。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像1.25、0.726、0.005等都是小数”等等。这样的概念将随着儿童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数学中的点、线、体、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说明。例如“直线”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拿一条线,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

另一种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简练、概括的定义出现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对直圆柱和直圆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运动的观点,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用旋转体来定义,因此只能通过实物形象地描述它们的特征,并没有以定义的形式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观察、摆拼中,认识到圆柱体的特征是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长方形。

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充分领会教材的这两个特点。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等。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学习“质因数”时,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

1.对比与类比。

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与“除法”中的“除尽”概念进行对比,去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点。用对比或类比讲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旧概念的差异,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学习新概念产生负迁移作用。

2.恰当运用反例。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实质是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构造就是让学生找出不属于概念外延集的对象,显然,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目的。

3.合理运用变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于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具有较明显的突出特征,容易形成干扰的信息,而削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变式包括图形变式、式子变式和字母变式等。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及时复习。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2.重视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注意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内涵相近,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体积与容积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