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十篇

时间:2023-03-14 17:39:57

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篇1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平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了部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

顾秋亮,年近60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

胡双钱,中国商飞总制造中心高级技师,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高级技师,航天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捞纸是宣纸制作众多工序中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众多书画名家点名要周东红做的宣纸。

张冬伟,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术,LNG船上"缝"钢板,钢板之间严丝密缝,浑然天成。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南方四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捣鼓机器,后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为保证高铁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运行,高铁车轮的关键部位需要手工研磨,这工作就由宁允展来负责。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首席钳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关重要,作为关键部位的防水阀安装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隧道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失误。管延安就是防水阀的安装工,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技术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钻研、敬业,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双慧眼,靠的是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炉火纯青的独门技术。

据介绍,这些能工巧匠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只是从父辈或长辈或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学来的基本技术,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不服输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战自我,精益求精,最终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就是这些个技术工人,竟然成为了航天、潜艇等高端技术产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机、海底隧道,这些技术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些人精湛的技艺作支撑、作保障,那些大小产品都不会成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航天飞机为例,它的设计师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用智慧设计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能工巧匠们生产出了合乎标准的零部件,并将各零部件装配成功,把设计师的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同样也是令人敬佩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最终产生了奇迹。

遗憾的是,在中国,这样的能工巧匠太少了,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国内,能完成他们那样的技术活的就没有几个,有的竟然是独一无二,别无他人。偌大一个中国,十三亿人口,岂非咄咄怪事?我们在给这几个人点赞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做进一步的思考呢?

在我国,有着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人们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看他考试的分数,而考试考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国考(公务员考试),概莫能外,分数决定一切。在狭隘的人才观指导下,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由来已久,教育资源严重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处于陪衬的地位,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普通院校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以百万计,以致于我国人才济济,人才库里人满为患,个个自诩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种招聘会上,"本科生满操场,硕士生满礼堂,博士生满走廊"就是真实的写照。另一方面,相比于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院校就显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层学校几乎断炊。学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技工荒,两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体上,工人是跟脏活、累活联系在一起的,收入相对较低,因而职业声望不高,社会潜意识里,工人跟人才是沾不着边的。嘴巴上谁都说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骨子里没几个人真正乐意被别人贴上"工人"的标签,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术"两个字。

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目前的大气候下,我们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满肚子墨水,考试考得不错,讲话也头头是道,但是让他弄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就很困难,依葫芦画瓢还吃力,更别说发明创造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拣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以至于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职技校的现象。理论固然重要,没有人怀疑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但如果实践跟不上,想到了却做不出来,动手能力差就会成为整体工作的那块短板,成为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导致事倍功半,使工作严重滞后,甚至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的尴尬境地,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据报道,发达国家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匠,为制造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于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重新认识,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国举办了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李克强总理力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央视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等影片,凡此种种,都是对唯学历论、文凭至上等偏激观念的一次强力纠错,是对劳动光荣的一次宣示,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肯定。只可惜,这远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工人几乎还是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看过了影片,觉得很惭愧,自己虽名为专业技术人才,混迹于知识分子行列,但终究也属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一类,自觉也是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贡献的人。跟那些个能工巧匠们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曾几何时,新闻节目里领导们的行踪占据了半壁江山,娱乐明星走马灯似的亮瞎了观众的眼,荧屏里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大小剧作。今天,早已被伟光正所麻木的我,却被《大国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动了,他们素面对人,不加粉饰,不矫揉造作,一脸真诚,让人看到了久违的真实。在世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不分亲疏尔虞我诈的今天,在浮躁、虚伪、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这样的选择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惟其如此,他们的淡泊名利,他们的敬业、执著和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此,我要为《大国工匠》里的英雄们赞一个,为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匠人们赞一个,为央视关注普通劳动者,高瞻远瞩,推出如此接地气、如此正能量的节目赞一个。

大国工匠观后感2000字(二)

昨天晚上,班主任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五。一"特别节目《大国工匠》,看后感触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大国工匠篇2

“大国工匠”这个报道,向全国各行业的优秀技师学习,大家会从中受到启发的。希望全体一线职工勤学习,肯钻研,爱岗敬业,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都会成为百圣源的工匠,成为中国的工匠。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国工匠读后感,请您阅读。

大国工匠读后感1观《大国工匠》,我们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创造精神深深折服。一系列故事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技术的宝贵,增强了作为一名中职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该宣传片讲述了高凤林等八位工作在不同岗位中的劳动者,凭靠自己过硬的技术,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为民谋福,贡献社会的故事。

《大国工匠》推崇“匠人精神”宣传技术技能,成就出彩人生,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很有意义。

“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称为“成功之源”。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读后感22021年6月17日晚上,我们认真的观看了中央新闻纪录片中《大国工匠》。

片中的张东伟所制造的LNG船是运送液化天然气的船,因为液化天然气要保持在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运输,所以LNG船也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建造。2005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16个掌握这项焊接技术的工人,张冬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LNG船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钟,而张冬伟焊完一条这样长度的焊缝却需要整整五个小时。是整个船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焊接工人将一块块薄如纸的殷瓦钢板,像做衣服一样,一块一块连接起来。

一条LNG船,殷瓦钢焊接长度总长达130公里,虽然90%是自动焊(前面可以用大船在海上行驶画面),但还有13公里特殊位置的焊缝,需要焊工手工完成,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为了避免焊缝出现漏点,张冬伟要求自己在焊接过程中,不能有一丝停顿。

殷瓦手工焊接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张冬伟的师父秦毅,是我国第一位掌握殷瓦焊接技术的焊工。最初外国人并不看好中国人能掌握这项技术。能够在超级LNG船上进行全位置殷瓦手工焊接的焊工,必须经过国际专利公司GTT的严格考核,取得合格证书之后,每个月都要重新考核一次,考核合格才能继续上岗工作。结果张冬伟给师傅挣了这口气。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就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牌高中、进名牌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所以他们成为了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了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那我们还在犹豫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吧!

大国工匠读后感3他们一念执着,一生坚守。我们国家需要许多像这样的人才。就是因为他们,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他们是谁呢?他们是中国“大国之匠”,他们用智慧创造今日的辉煌,他们用实力创造今日的成就,他们证明中国这个大国的实力,他们证明了我们国家的进步与努力。

打造“中国制造”,有这样一些国家顶级技师,他们的名字是故秋亮,孟剑锋,胡双钱……故秋亮为载人潜水艇做出伟大的贡献——蛟龙号,一丝不苟,临近退休却依旧关注祖国的未来,默默奉献祖国科技中。为此,孟剑锋,国家高级技师,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不容半点差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胡双钱,从1980年进场,不管工厂倒闭,也不被高薪诱惑,依旧与工厂老员工相互陪同制造大型飞机,对每一个细节更为关注,他给家人没能尽丈夫与父亲之责,却给他们带来一堆堆奖状和荣誉证书。他们是打造“中国制造”的有功之臣。

大国之匠,把我们推向世界顶尖,把中国文化传远名扬。他们是周东红、宁云章。一个为造纸做出伟大奉献,一个为高铁作出奉献。我们生活中,学习中都会运用到纸,而周东红从未浪费过一张纸,从他手里掏出来的纸全部都是完整的,为运用到纸的部门奠定了基础。宁允展为高铁速度创下了与以往记录更高的成就,为此,我国高铁科技已打通世界。

为了祖国进步,为了人民安全,更有这么两位有功者用一生来成就祖国事业与自己的事业。他们是张东伟,管延安。张东伟也是严师出高徒,从学徒开始,他的师父不容他出一点差错,他们岗位中稍出了点差错,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巨大的。他是一位LND船的钢板链接者,钢板链接必须徒手链接,在这行业中,必须心平气和,为此他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去钓鱼将职业培养出情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还有管延安,是一位有20年工龄的、技术精湛的老钳工。我们国家有许多海底通道,而这些都是通过他们一双双精巧之手打造的,在他们刚出生的时代里没有高科技术产品,只靠他这一双手精确到0.01毫米,也不放过。他说:“如果发生空隙,海底通道将会出现露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要更加用心”。

他们一念执着,一生坚守,不抛弃,不放弃是交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所以我们一旦认定的事情,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着那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绝不言弃。

大国工匠读后感4《大国工匠》,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在这个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借这8双手向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致敬!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大国工匠中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而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进步,争取做好自己。

我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的专业课学习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

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

靠品质赢信任,靠敬业树立口碑,大国工匠的水准应该成为我们的社会共识。

大国工匠读后感5全国劳模大会的召开,是对我们一线工人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劳动者永不消失的荣耀。

九十年代起,中国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使大多数人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好多年轻人都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要么经商做生意,要么考公务员,使得我们制造业一线年轻技术工人严重断层。

抓质量要一丝不苟。“大国工匠”中的几位高级技师,生产的都是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一批质量要求相当高的产品,如有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坠落、高铁可能脱轨,轮船可能沉没,这些产品要求的是100%的保证质量。我们的干部和职工在平时质量管理中动不动就是“差不多”、“还凑合”,这些词都不能用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我们的产品质量也要求是100%。这就需要我们的一线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要一丝不苟,想办法、动脑子,把质量确确实实提上来。我们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机械制造业的品牌不是靠广告宣传能换来的,是靠过硬的质量和优越的性能从用户的口碑中换来的。我们全体员工要时刻把质量放在心中,不合格的工件坚决不入库,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厂,要有持之以恒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产品做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大家才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未来的高级技术工人会大有作为。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粗放式的发展,过度依赖于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使得中国的制造业量大而不精,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要转型升级,就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再先进的机器也是通过人制造出来的,没有能人产品永远也不可能升级。我们企业过去是生产中小型产品为主的企业,我们的部分职工过去只是制造小型产品,现在升级为制造大型数控产品及生产线,这些都要求我们的一线职工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过去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底层,现在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顶层,尊重知识、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望全体职工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提高了,你才会大有作为。

请大家看一下“大国工匠”这个报道,向全国各行业的优秀技师学习,大家会从中受到启发的。希望全体一线职工勤学习,肯钻研,爱岗敬业,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都会成为百圣源的工匠,成为中国的工匠。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大国工匠篇3

今年“五一”中央电视台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大国工匠》观看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大国工匠》观看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1最近,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称为“成功之源”。这个“成功之源”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占着茅坑不拉屎”。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观看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2看完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片中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一样岗位劳动者,他们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我内心无比激动,久久不能自已,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孟剑锋和宁允展。

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感受。其实它就是孟剑锋在仅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能做到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这种完美和卓越仅有我们的“錾刻大师”孟剑锋做到,怪不得会让人不禁伸手去触摸!

另一个数据——486.1公里,这是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的最高时速,它刷新了高铁列车试验运营速度的世界纪录。而宁允展就是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第一人,首席研磨师,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完成380A准备冲高速的关键阶段,他没有无法天天陪伴身患白血病的父亲最终的时光,却在下班的路上才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看到那里我不禁又难过又惭愧,难过的是这位“大国工匠”没能送父亲最终一程,惭愧的是,我们在职场久了总会觉得工作枯燥乏味、乏善可陈,生活好像没有了活力,工作也常让我的进取性磨损,甚至有时觉得看不到期望。《大国工匠》中的师傅,他们都没有没有显赫的出身,高深的学历,甚至放弃诱人的跳槽机会,在国家的岗位上精益求精,耐心专注坚持十几年,几十年,我确实应当向他们学习啊,如果有梦就应当去追,用“大国工匠精神”把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大国工匠》观看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3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依靠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奋战的技术工人们。他们也许读的书并不多,没有什么高学历,是走在人群中会被淹没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他们演绎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神奇。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业的工匠,我们都需要工匠精神,我们要向八位大国工匠学习,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争做行业精英。

《大国工匠》观看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4昨日晚上,班主任组织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系列片《大国工匠》,看后感触颇深。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艺术创造着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专业执着,甚至是痴迷。

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十分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此刻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我不是制造业专业,而是烹饪专业学生,我们需要不断的理解烹饪艺术的学习。烹饪不难,但做好不易,烹饪操作技巧确实很难掌握,专业老师对我也十分的关心重视。学习虽然是辛苦的,环境也热,但苦中有乐,每当我学会了一道菜肴,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便会十分的开心与自豪,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细节是需要装饰的。不能安于现状,要越来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个个难点,用时间用心去练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今社会高手如云,而我,也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进步,更上一层楼!

在那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此刻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大国工匠》观看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5荣获“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的 10位工匠,以精湛的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敬业奉献。无私忘我,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艺双馨”。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真人真故事,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大国工匠篇4

关键词 大学 思政教育 大国工匠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IO.16400/ki.kjdks.2017.05.043

工匠精神是在手工业的兴盛的情况下诞生的,源远流长,是我国文明的瑰宝,是我国精神的支柱。伴随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与手工领域功能的弱化,工匠精神正在逐渐遗失。但是,这种精神与当今时代并非是格格不入的,相反地,其对我国中国梦的实现、个体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所蕴含的敬业精神、实践理念、师道理念等,是珍贵的理念资源,在我国各领域的运用频率较为频繁。在思政教育理念下讨论该命题,能够培养与发扬工匠精神。

1培养大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意义

1.1大国工匠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合理价值观与职业观的指导精神

大国工匠精神在职业观的成型过程中极为关键,映射了就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与其人生观关系密切。“大国工匠精神”包含“职业心态、敬业态度与人文素质”,这与塑造大学生品性的思政课有着极密切的关系。高校思政课开设的初衷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而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在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的新任务。

1.2大国工匠精神是个体进步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衡量标准

大国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以后就业是联系密切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参照物。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并且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也有着一定影响。在培育大学生优良的职业素养阶段,能够让大学生的价值得到体现。在应届生就业领域,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一类硬性指标是不可或缺的。走入职业领域的大学生应明确,有着过硬的业务能力与优良的职业素质,与自身的人文素质类似,是职业发展的基础。

1.3大国工匠精神是大学本身进步并紧跟时展潮流的指导精神

大多数公司对大学应届生的职业素养的基础类需求是:除开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外,还需要兼备人文素质,当中职责感最为企业所看重。领导层的观点是,经验、学识与技能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然而大学生的品德等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在学校中就应该有的。所以,大学在倡导提升学生业务水准的阶段,也极为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品德的培育。

而强化大学生就业基本素质也是大学所要求的,其与大学的进步息息相关。应届生在企业中的认同度映射了大学的办学水准,这需要大学以企业需求为引导,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其在职场中能够立足,为大学紧跟时展潮流奠定基础。

2大学思政教育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对工匠精神必须包括涵义、层级的解析,并且也应注重对其特点的归纳与贯彻。而从大学思政教育理性培养的视角来说,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版块中,应包含专业特征、职业特征、人文特征三大特征。

2.1思政教育需要致力于培育两类理性的能力

思政教育的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学说,该学说通过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来进行阐述。其一,在方法论层面,应强调实际操作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性,让研习、改善技术阶段,让操控流程更为可靠、准确,发挥最大的效能。

其二,在价值论方面,应注意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性。技术理性的使用并非单纯地灌输技能,还包含在技术使用阶段的全部社会流程。思政教育应使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方法论”与“价值论”的视角,来健全大学思政教育系统,并完成指导与评价,将两类理性融于整个教育流程,让学生意识到有着专心、谨慎等职业精神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进而形成工匠精神。

其三,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专业性。技术理性是对技术准则的应用,也是技术对时代的反省,其实际操作流程是意识形态教育与探究的流程。其一,应在思政教育阶段,重视技术的使用、技术的发展、技术商品的投用是不是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符。其二,在思政教育阶段,寻求社会状态中的真善美。科技为人类所用,映射了人类对美满未来的热切期盼,让学生去追寻美好的事物,进而让工匠精神的专业属性得以凸显是极为重要的。

2.2思政教育需要利用两类理性的功效,凸显工匠精神中的职业性

其一,在思政课堂上,利用两类理性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加强职业理念。科技的进步映射了人类生活品位的提升,科技在此方面呈现出了自身的价值。迎合他人即外部价值,而迎合自身就是内部价值。从该方面解读技术职业,工匠不纯粹是劳动人,也是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这样,其社会地位会提高。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体现了人的外部价值与内部价值,在实际操作阶段,解析归纳两类理性培养的功效,有助于学生对工匠精神、工匠理论的认可感,进而形成职业素养。

其二,在思政教育的诱导下,利用两类理性培养有着独立人格的工匠,强化职业归属感。思政教育诱导学生解读何种科技的发展才能够为民众带去福祉。很明显,只有与社会进步定律相吻合的科技创新才能够带来幸福感,才能够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而通过两类理性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观,诱导学生在揭露科技定律阶段,解读人类的道德源动力与道德行为,让科技的进步始终以“善”的伦理目标来实现,进而让工匠精神得以凸显。

2.3思政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系统中将理性转变为理论,凸显工匠的人文性

(1)应凸显两类理性,分层级培养人文性。专业课学习是为了化解实际的技术难题,而思政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文素质。

首先,在教科书系统转变成教学系统的阶段,应关注科技理性向精神生活的转变。教科书应具备完善的理论与逻辑知识,让抽象的理论以具象的实例模式灌输给学生,此种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技术理性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怎样利用技术理性的文字阐释涵义,让晦涩的理论变成具象化的实例,让学生的技术理性成功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命题。

其次,在理论系统转换为信仰系统阶段,应关注价值理想向分享幸福理想的转换。理论系统倡导对已有理论的解读,信仰系统看重的却是未来。在初次转化阶段,学生接纳了技术理性,而在第二次转换中则要引导学生反省,让学生在终极关怀中获得幸福感。

再次,在教科书理论向教学生活化实践的转换阶段,应体现两类理性的一致性,并完成技术创新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整个过程,而生活并非一成不的,其提倡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让生活的目标与学习科技的目标相统一,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的意愿。

(2)教学模式应体现两类理性的本质属性、分层级体现人文性。

首先,思辨理论的使用。思辨体现了两类理性,思政教育应注意思辨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精神世界的构造阶段,利用思辨学说来化解对应的技术难题。

其次,技术的解蔽。技术难题不能无目的性地解决,学生应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中找到人的主体性与技术使用的可靠性。思政教育以正确的三观与社会进步的定律来解蔽技术,让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幸福感。

再次,经验的验证。思政教育通过实际经验,完成对晦涩理论的解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搭建了“沟通”的媒介,让技术研习与理性互为参照,让创新能够完成。所以,思政教育在教学版块的规划、教学实例的抉择与教学语言的表述阶段,都要注意思辨性,使用方法论。

(3)教学系统需要参考理性需求,分时段凸显人文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注实践。在思政教育阶段,其体现了两类理性,解读技术行为对政治环境、个体信仰与社会管理的作用,构建人文素质。其次,在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应将理性转变成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将理论系统转换为素养系统、情感系统,让人文素质精神能够成型。再次,在实际操作教学中,参考两类理性的思维、模式,培育人文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教学,在大学思政教学中不可取代,是指将全部理论,包含思政教学与专业课融合,有着学科交叉的特征。

大国工匠篇5

向“大国工匠”王进学习专题讨论会发言稿

今天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学习了“大国工匠”王进和“中国好人”王娅的感人事迹。王进是山东电力检修公司带电作业的普通一员,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者一名党员的责任,用平凡的人生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

王进常年奋斗在生产一线,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传承和钻研职业技能,用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出了一部劳动赞歌。作为国宝级的顶尖技术工匠,成为电力行业带电作业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用无可挑剔的技能书写了人生的平凡和不平凡,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奉献着人生,精湛的技艺让我们为之震惊、激动、点赞,是所在行业的脊梁。凭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中国梦的执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生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而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进步,争取做好自己。提出了“中国梦,强国梦”、提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人队伍是时代的要求,大国工匠无疑是其中的一股坚强力量。他们胸怀理想、破茧成蝶,靠的就是一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自己的工作,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他们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进程中勇于突破、探索创新,从学徒工人成长为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篇6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也逐渐扭转了读职校“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但仍然有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充满偏见。

寒假期间,浙江海盐某中学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不要和职高生混”。虽是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少数教育者的偏见。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需通过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为职业教育赢得应有尊重。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尤其在今年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缺位。

大国工匠篇7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他不仅工作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孟剑锋:用上百万次錾刻敲击奏响的乐章

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作为国礼,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礼品中,有一个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

錾刻工艺师孟剑锋就参与了这份国礼的制作。他已在工艺美术行业上奋斗了22年。孟剑锋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做细活的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勤练基本功,几个枯燥的动作,他能重复练习一年。 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学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知识,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大胆改进创新,创作出大量贵金属工艺摆件作品,先后制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奖章、5・12抗震英雄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奖章、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舰徽等作品模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工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尝试改变铸造的焙烧温度、化料温度和倒料时的浇铸速度,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和推算,攻克了纯银铸造的工艺难题,使成品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

说起制作国礼,开好錾子仅仅完成了制作的第一步,最难的是,在这个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的经纬线相互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图案,而这需要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一定是一次就錾到家,不能半途停,你停了再起錾子的时候跟上一次尾部的那个錾子印不太一样。”孟剑锋说。

下手时要稳准狠,同时又要特别留神,不能錾透了。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这东西赏心悦目,所以说得把它做到极致,如果说做的不好,那干脆就不用做工艺美术行业了。”孟剑锋认真地说。

■张冬伟:用长达13公里的手工焊缝书写传奇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炼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LNG船液货舱围护系统是LNG船的核心,其焊接是建造的重中之重。而且,一艘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短短几米长的焊缝,通常需要焊接五六个小时,而任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因此,LNG船焊接是一个对技术要求极高,对人的耐心和责任心要求极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高难度任务。

张冬伟坦言,造船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并不光鲜,相反十分艰苦,来自外界的诱惑很多也很大。不过,坚持到底是他一贯的作风,他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

■管延安:八万辆小轿车重量的水泥沉管海底对接,做到零误差

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区航修队首席钳工。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接缝处间隙误差做到了“零误差”标准。因为操作技艺精湛,管延安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挖掘作业,而是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对接而成。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万吨,相当于八万辆小轿车的重量。这么重的东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与另一根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可以说是海底绣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对接时只能依赖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

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

“我平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锤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管延安说,20多年钳工生涯,有艰苦,但他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周东红:千万次捞纸误差不超过1克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要一百多道工序,其中直接决定宣纸成败的工序就是捞纸。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我做了三十多年,我对这个纸的感觉,就是我做出来的每一张纸,都有它自己的灵魂。”

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

周东红和他的搭档每天要重复这样的捞纸动作一千多次。

老周说,宣纸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300多天,1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

对老周来说,他捞每一张纸都融进了情感,也从中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如今老周把捞纸当成了一种责任,手把手地“传帮带”,为的就是让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常年与水打交道,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持手感也要把一双的手伸入冰冷的山泉水中;每天弯腰、转身、跨步,把一套动作重复上千遍,这就是周东红的工作状态。

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高级技师。周东红保持着一个令人敬畏的纪录:30年来年均完成生产任务145.54%。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天至少需要在纸槽边站上12个小时以上,意味着常年需要在凌晨4点就进入工作岗位,到下午5点才能离开。他的手由于长年累月浸泡在水里,烂了又烂。30年来,他到底加了多少班,只有周东红自己知道,只有他的手知道。

对宣纸事业的热爱,让周东红在创新的路上不停歇,用自己的努力让传统得以赓续,他觉得这是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高凤林: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上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高凤林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焊接出了第一个大喷管。没想到,大喷管在经过x光检测时却显示,焊缝有200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

有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彰显英雄本色。经过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排查,高凤林在高层技术分析会上,面对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底气十足地说:200多处裂纹是假裂纹!最终,经过200倍的显微镜下的剖切试验,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台大喷管也由此成功送上了试车台,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提升。

■宁允展:经他手研磨的部件已经绕地球运行2万多圈

宁允展,车辆钳工,高级技师,高铁首席研磨师。他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他和他的团队研磨的转向架安装在673列高速动车组,奔驰9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

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转向架上有个“定位臂”,是关键中的关键。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宁允展的工作,就是确保这个间隙小于0.05毫米。他的“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他发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1/5。他执着于创新研究,主持了多项课题攻关,发 明了多种工装,其中有2项通过专利审查,获得了国家专利。

一心一意做手艺,不当班长不当官,扎根一线24年,宁允展与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顾秋亮:深海“蛟龙”守护者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

顾秋亮不善言辞,却“战绩”赫赫,先后参与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内的几十项重大装备的研制、安装及调试工作;他奉献40余载,始终如蜡烛般燃烧自我,照亮前路。

2009年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拉开了海上试验的序幕。尽管已50多岁,但四年的海试他一次都未落下。与他并肩作战的大多数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提到这位亦师亦友的老顾同志,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直呼其为“拼命三郎”!

上船之初,从未出过海的顾秋亮便出现了严重的晕船反应,他心急如焚,“眼看着马上就要开始试验了,怎么办?”吞下晕船药,他硬挺着起床,没多久就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海试工作中。

大国工匠篇8

>> 基于供给侧背景下企业“工匠精神”的发扬 工匠精神研究综述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 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基于政工工作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工匠精神与创新 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 工匠精神与大国工匠的困惑 “冰山模型”视角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研究 当前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教师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 弘扬工业文化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工匠精神与设计创新 大师情怀与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与“死脑筋” “工匠精神”与教育重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0]胡立彪.把工匠精神转化为质量竞争力[N].中国质量报,2016-3-16(01).

[11]在辽宁考察时强调集众智汇众力攻坚克难激发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EB/OL].http:///guowuyuan/2015-09/12/content_2930111.htm.

[12]耿银平.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N].光明日报,2016-3-10(06).

[13]刘延东在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60510103952603&cata_id=N002.

大国工匠篇9

一、何谓“工匠战略”

工匠,即具备高超创新创造创意能力的人。铁匠、木匠、皮匠、花匠、泥瓦匠、教书匠、文坛巨匠……是古今人们对他(她)们作为“工匠”的尊称;“手艺人”“匠人”“能人”“师傅”“大师”,是他(她)们的代名词;“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是人们对他(她)们智慧的赞誉;“独具匠心”“匠心独运”是人们对他(她)们技艺的推崇;种田能手、技术标兵、业务尖子、行家里手,是社会对他(她)们精业的认同;立说的孔子、治水的大禹、治病的华佗、解牛的庖丁、造纸的蔡伦,是他(她)们的先祖;钱学森、茅以升、袁隆平、屠呦呦,是他(她)们中的楷模而被誉为“大国工匠”……中华民族因工匠而繁荣强大,中华文明因工匠而登峰造极、历久绵长。

工匠精神,是敬业精业兴业精神。是恪守本分、敬业奉献、兢兢业业、善做善成的职业态度;是诚信为本、笃守职责、不辱信誉、质量第一的职业操守;是徒承师艺、不断超越,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职业境界;是天工开物、创新创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创造创业、打造精致极品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文明不断攀沿上升的引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产品走向强大的核心支撑。

工匠兴业。从火药、浑天仪发明到两弹一星上天,从《本草纲目》到青蒿素,从都江堰到万里长城,从中华老字号到当代国字号工程,从算盘到银河号计算机……莫不是中华巨匠匠心独运的非凡创造。正所谓工匠兴则事业兴,工匠废则事业亡。

何谓“工匠战略”?即在国家战略层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精致生产为牵引,以工匠精神为动力,实施工匠培育工程,建设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实施“工匠战略”,意义现实而深远

历经近40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经济社会,正面临多重矛盾叠加、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爬坡上坎跃上新海拔的重大历史课题。洞察制约经济走向中高端、制约城镇化进程、制约国民收入大幅增长、制约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等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诸多矛盾,低素质劳动力大军粗糙生产维系的低效能经济导致的脆弱国际竞争力,是这些矛盾的核心症结之一。因而,实施“工匠战略”、加快建设中国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是化解这些矛盾的“牛鼻子”策略之一。正所谓“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而成。”

1.实施“工匠战略”,是中国经济走向中高端的战略需要。中国经济走向中高端或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前提,但改革落地后的迫切任务就是实施精致生产战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中国完美”,实现面向世界的中高端供给。实现中国经济如此华丽转身,其本质是一项“制造中国完美”的浩大“工匠工程”。推动实施这一浩大工程,没有“工匠”式的高素质劳动力的精致生产作为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必须大力提升劳动力这个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的素质。在这个意义上,“工匠战略”核心是培育“工匠式”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工人和实施有组织的精致生产,但其根本所在依然是培育“工匠”。

2.实施“工匠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强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靠人,靠有着工匠精神和工匠本领的人。没有一支浩大的工匠队伍,创新驱动便无从谈起。

3.实施“工匠战略”,是顺利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一着。溯古论今,最初的城镇,就是由脱离了土地的“手艺人”的聚集所形成的。今天已经城镇化了的城里人,无论其为第几代,大凡都是凭了“工匠”的本事融入城镇之中的。到了现代,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城镇依然是“一工匠一家庭”的有机构成(在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当然也是“现代工匠”)。剖析当前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瓶颈问题,无非是农民有苦力而缺手艺,进城后即使定居也无法乐业,根源是没有谋生手段;可以有城里人的身份证但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根源是缺乏城里人的文明素养,因而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工匠战略”核心是农民向市民的素质转换,即通过“工匠战略”使农民实现依靠土地谋生向依靠“手艺”谋生、由田野生活向都市生活转换,由此推动“一工匠一家庭的拖家带口式”的“农转非”大迁徙。事实上,只有使农民具备了在城市谋生的本领和素养,他(她)们才能最终从土地和农村中剥离出来,农民(作为劳动力)和土地两个生产要素才能被彻底解放出来,才能置换出中国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所必需的广阔土地资源和社会空间。此一着,关涉亿万农民,关系中国城镇化顺利推进,关系中国社会真正意义上由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形态的根本转型,关系社会稳定,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实施“工匠战略”,是中国劳动力产业工人化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呈现出经济全领域产业化的突出特征,对人的发展提出了产业工人化的时代要求。第一,经济全领域产业化,需要劳动者实现产业工人化。无论是三次产业,还是其他领域,劳动者产业工人化成为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有序生产、精致生产以及生产供给和社会需求走向中高端、中国经济升级再腾飞的决定因素。第二,城镇化及经济全领域产业化,迫切需要农民实现产业工人化。在中国,劳动者产业工人化的任务尤其艰巨,艰巨之最在于将亿万农民锻造成有文明素养、有工匠技能、有工匠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的产业工人。如果不能较快实现农民产业工人化,不仅难以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而且严重制约城镇化进程、拖累中国经济社会整体跃升、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第三,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迫切需要中国劳动者产业工人化。随着城镇化和经济全领域产业化的推进,三次产业的传统界线将被打破,绝大多数农民将汇入产业工人大军,中国工人阶层的构成成分及其体量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用唯物史观来审视这一历史进程,劳动者产业工人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转型面临的极其现实、极其迫切的战略任务,其核心问题在于使包括亿万农民在内的所有国民成为有觉悟、有组织、有纪律、有现代文明素养、有精湛技能、有工匠精神、有小康生活的国家公民和产业工人。在这个意义上,实施“工匠战略”,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不仅关涉社会转型和稳定,而且关系保持工人阶层及国家公民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兴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基。

5.实施“工匠战略”,是化解中国高端技术人才紧缺问题的迫切需要。撇开中国经济生产供给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对“工匠”队伍的迫切需要不讲,单就当前中国经济供给侧常规生产尤其是国防工业、中高端制造业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匠”人才供需现状来看,高级技术工人已经一“匠”难求。据了解,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的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上千万人。2014年,我国仅制造业,高级技术工人(如车床、电焊、机械操作等)缺口就达500-600万人。一些企业的技工岗位以万元以上月工资或数十万年薪招揽人才,却依然一“匠”难求。这种“上千万大学生无业可就,上千万高级技术工人无处寻觅”的窘境,正印证了实施“工匠战略”的迫切性。当今一些试图转型的企业,设备可以花钱更新,但却无法使更新的设备形成生产力,症结也在于缺乏“工匠”。在这个意义上,实施“工匠战略”,至少具有支撑中国经济走向中高端、维系中国经济运转和推动大学生及农民工就业等多重功效。

6.实施“工匠战略”,是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无论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拟或是国计民生、劳动就业,第三产业都是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 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 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 万左右。这意味着第三产业不仅需要成为支柱性增长极,而且需要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追溯历史,自从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以来,第三产业始终是维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更是第二产业诞生并赖以发展的母体。然而,无论是久远历史上的手工业,还是当今社会的第三产业,莫不是由天南地北千千万万个手艺人大军组成。也就是说,“工匠”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在这个意义上,实施“工匠战略”,就是在为第三产业崛起提供核心引擎,就是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推动。

三、纳入国家战略,统筹布局实施

如上所述,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城镇化;无论是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再腾飞并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升级,“工匠战略”都具有“牛鼻子”的重大功用。因而,“工匠战略”势在必行,必须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整合各种资源,配套相关政策,整体统筹布局,凝心聚力推动实施。

1.战略设计,统筹布局。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扫盲”“普法”等社会工程,还是“211”“985”等教育工程,或者“863”等重大科技计划,但凡关涉国家全局的重大工程,莫不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设计、布局、实施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工匠战略”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体量战略工程,其意义现实、深远而紧迫,需要国家的推动和全民的认同和参与。因而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加以谋划、设计和布局。同时,此一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泛全民、跨领域、跨行业、跨行政系统、跨区域、跨各领域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关系经济社会全领域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因而非得国家统筹布局不可。国家发改、教育、信息工业、农业等职能部门应统筹协作,精心编制规划,使之成为未来10年乃至20年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

2.整合资源,综合施策。这里的所谓“资源”,主要指国家正在实施的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大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双创”等重大工程、重大专项、重大部署及其配套政策措施等,也包含当今中国已经过剩的教育产能。如果将这些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相关资源捆绑一体并一揽子发力于“工匠战略”,则会取得“一石多鸟”、事半功倍之功效。比如,城镇化之中配套农民进城的政策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生产要素流动引导措施及“托底政策”,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措施,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策措施,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双创”的扶持政策,等等,都可以一揽子纳入“工匠战略”的保障措施之中,形成集约、高效、不再重复的保障机制,收利国利民利长远之功。

3.传道授业,德艺兼塑。“工匠战略”的实现路径在于国家统筹布局下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系统培育,即以“产学研”为培育链,实施全社会劳动者有计划、分类、分行业、分层次、针对性再培训,以“产”定“学”,以“学”兴“产”,“产”中促“研”,推动劳动者逐步升级为工匠式产业工人。如大学生可以采取择业性继续教育的形式,农民工可以是产业需求引领的定向式专业培训,等等。劳动者产业工人化的系统培育,核心是传道授业、德艺兼塑。即把基本文化素养、社会道德、现代文明、法治思想、职业品德作为产业工人培育之基,以塑造高尚公民品德和工匠精神;把专业技能作为产业工人培育之本,以塑造生产技能和工匠技艺……这一点,对于亿万农民的新型产业工人化尤其重要。传道授业、德艺兼塑,不仅可足“工匠”之需,亦可收提升中国公民现代文明素养之效。

大国工匠篇10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 校园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占据国际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但大部分为低端产品,缺少享誉四海的高端民族品牌。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拉开“供给侧改革”的大幕,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工匠精神”首次写进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补“中国制造”之钙、塑民族企业之魂成为时代最强音。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使“工匠精神”进校园,无疑应是中职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时代号召的“工匠”呢?笔者将就此做一二浅谈。

一、环境育人

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和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要受环境的濡染和熏陶。为使“工匠精神”深植学生心中,中职学校应营造具有职教特色和时代内涵的育人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中职校园应布置醒目的职教文化。行政办公楼可把国家职教政策、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镌刻于醒目位置。教学楼、实习车间、实训楼外墙可择“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技能,21世纪的全球货币”等职教特色标语刻于醒目处。实习车间、实训楼内可布置有关摒弃浮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等“工匠精神”内涵及校企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张贴本专业工匠级人才的人物肖像及介绍。校园景观或专业楼前设历代工匠雕塑、工匠故事墙。总之,让师生触目皆“工匠”文化,日常学习、生活无不深受工匠精神熏陶,必然会使“工匠精神”扎根校园、入心入脑。

二、行为育人

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应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形象阐释了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普教升学的失败者,在唯分数论的初中阶段被漠视、被边缘化,从而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占比较大。所以,行为育人应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中之重。学校应事无巨细,为学生制定学习生活细则,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渗透“工匠精神”,摒弃浮躁,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完成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实习课,从安全防护的细节、到工具的有序摆放、加工过程的追求极致、实习结束后的工具归位等细微处,让学生体会到享受过程的“工匠精神”,从而逐步养成精细的习惯,形成追求精确、完美的“工匠素养”。

三、全员育人

1.配置优质师资,充分发挥德育课主阵地作用

选派德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及时更新德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师应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内涵,根据学情,不断进行教改,定期开展教研,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全员育人

弘扬“工匠精神”,只靠德育教师队伍远远不够,还需要一所学校具备好的校风、学风。好的校风、学风须靠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来支撑。如果一所学校处处充满正能量,人人积极向上、个个严谨务实,每个岗位都有“工匠精神”标杆、处处都有追求极致的榜样,那么,学生耳濡目染,自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创新德育载体,弘扬“工匠精神”

1.树立学校“工匠精神”典型

选择部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作为“工匠精神”典型,大力宣扬,给予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隆重召开全校大会,有序开展持久的学习讨论活动,使全校师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2.邀请“工匠”进校园

诚邀各专业有成就的大师进校园,分享因“工匠精神”终有建树的成功历程,以强化学生对“工匠”的敬仰,树立成就精彩职业人生的信心。

3.以文体活动为载体

创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如运动会、成人礼、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会操表演、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信,学会与人沟通、团结协作,锻炼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工匠精神。

以上只是笔者对“工匠精神”进校园的浅陋之见,愿能抛砖引玉,与各位职教同仁互相切磋,共同播撒“工匠精神”的种子,静待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的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