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十篇

时间:2024-04-02 18:07:47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1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2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的缺陷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存在不少缺陷,表现在编辑的个人能力与时代脱节、与新的传媒技术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传媒环境,信息传播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传统媒体的编辑人员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获取信息能力、分析与鉴别信息能力的缺陷

媒体融合的最大特点是传统媒体信息数字化并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可见,在这一新时代,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的编辑都不能故步自封于所在媒体的“一亩三分地”中。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信息的海量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正因为这些海量信息缺少“把关人”的把关,所以信息的政治取向、真实性和实际价值就值得商榷。传统媒体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将严格把关的信息传播给受众,信息获取则是编辑工作的第一环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很多传统媒体编辑不了解新的传媒技术,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编辑不知道何为自媒体,何为博客、微博,何为信息的开放存取,在信息获取方面还沿用传统的办法,坐等来稿,不会运用新的方式和技术手段来获取信息。在分析与鉴别信息方面,编辑虽然较普通大众有更高的鉴别力,但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分析和鉴别难度增大,加之新传媒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时效性要求更高,传统媒体编辑在这双重压力下,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工作也有不少问题:或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忽视了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工作,或能力不足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与价值。比如:报纸、广播、电视上报道的许多虚假新闻;杂志上出现的许多信息垃圾和学术垃圾。这些都是编辑分析与鉴别信息能力缺陷的表征。

(二)编辑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缺陷

编辑能力是编辑的核心能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辑能力(文字加工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还需要具备熟练运用新传媒技术的能力,比如,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以适应数字传播、网络传播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传统媒体编辑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缺乏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和系统来处理信息、编排信息的能力。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技术,编辑人员在编辑处理信息时,如果会熟练运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将大大提升其编辑能力与时代的契合度,编辑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升。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媒体编辑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中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年龄大的编辑和文科学历背景的编辑更是有些无所适从。就信息传播而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单一渠道模式,同一信息内容可以编辑成不同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不同的受众。由此可见,在这种媒体环境中,编辑需要的是整合的信息传播能力,编辑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媒体,而是多种形式的媒体。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传统媒体编辑缺少跨媒体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传统媒体编辑仍然各自为战,局限于本媒体领域,没有意识到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价值与优势,更谈不上去了解和学习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这也是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缺陷的一大突出表现。

(三)媒体知识和跨媒体经营知识的缺失

在媒体融合时代,是否拥有丰富的媒体知识和跨媒体经营知识是编辑能否更好地融入这种新传媒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传统媒体编辑关于媒体方面的知识还并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新媒体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对媒体融合的发生机理、技术支持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参与跨媒体传播信息的认知和能力都不足。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论支持,编辑的实践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媒体经营是媒体单位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环节,虽然在大多数媒体单位,经营活动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承担,这一工作并不是编辑的主要工作,但是它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编辑工作价值的体现。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泛滥,受众真正缺乏的是高质量的信息和私人定制的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编辑更需要参与媒体经营工作,将经过编辑严格把关的高质量信息传送给特定的受众。然而,现在多数的传统媒体编辑还守在自己的编辑工作室中,很少去了解媒体经营市场,也很少去学习跨媒体经营方面的知识,而且参与本媒体信息的跨媒体经营意识也比较淡薄,落实在经营中的实际行动则更少。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的再造

(一)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鉴别的新手段

新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编辑应该正视新媒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摒弃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观念,主动去了解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现代社会,互联网是即时、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互联网上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编辑应学会通过信息检索工具(比如Google、Baidu、Yahoo)来检索工作所需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MSN、QQ来获取信息,转换过去文字加工匠的角色,变坐等稿件到积极利用新媒体或其他媒体去发现好素材、好稿件。例如,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关注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博客,在他们的博客上经常会有其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的初稿,编辑可以针对这些信息与专家学者沟通,采用最合适的方式向他们约稿,为所在刊物增加有分量的文章。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同时,编辑也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这里面混杂着很多虚假的消息和重复的垃圾信息,编辑必须学会去分析鉴别信息,为此编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用质疑的精神去核实信息,不能为追求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而忽视核实信息这一环节,否则将大大损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依然牢固,究其原因是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权威性,受众在获取信息时,更信赖传统媒体,故传统媒体编辑要维护自身信息传播的公信力,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第二,编辑要学会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去分析鉴别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垃圾信息随处可见,传统媒体编辑可以利用新的检测系统和软件去分析鉴别信息的新颖性和实际价值,比如,编辑可以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文章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判断是否是学术垃圾。

(二)运用新的媒介技术,再造信息编辑力和传播力

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也都以网络为平台,所有稿件采写编辑、信息整合、信息传播都是数字化的,这就要求编辑不但要有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的软硬件及3G技术相关知识,还要能熟练操作Word、PhotoShop、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和方正排版系统等软件,掌握摄录、网络视频制作等基本技能。在新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编辑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学习新的媒介技术,并在实际编辑工作中运用这些技术,将编辑的信息内容制作成符合所在媒体信息传播要求的数字形式,在学习与应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新媒体的产生确立了“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信息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互动性和满足受众的个人需求。传统媒体编辑也必须适应这种传播理念的转换,学会运用新的传播手段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仔细了解不同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将最实用的信息推送给受众。比如,传统媒体编辑可以在所在媒体的官方网站上为受众设立信息反馈窗口,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飞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受众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此外,编辑还要掌握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比如杂志编辑除了会利用传统印刷版杂志传递信息外,还要会利用其数字版在不同互联网终端传播信息,要熟悉其间各种技术手段和各环节工作,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信息传播力并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学习跨媒体相关知识,主动参与媒体经营活动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3

一、手机媒体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手机媒体无论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首先,手机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所办的多采取合作的运营模式。目前,手机媒体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运作。一是传统媒体+SP(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所兴办的手机媒体,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中,传统媒体提供内容、SP提供应用服务、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相应的收入一般按照内容、SP、电信运营商25%、25%、50%的比例分成,当然,相对强势的内容提供商获得的分成比例会高一点。目前,很多报业集团旗下报纸的手机报总订户在几十万的数量级上,一年的收入在几百万元级别上。二是传统媒体直接和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手机媒体,如新华社、CMMB(中广移动)等。这种运营模式直接跳过SP运营商,或者传统媒体收购SP运营商,或者电信运营商直接跳过自己的平台进行运作,如中国移动旗下有卓望科技、中国联通旗下有新时刻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传统媒体的分成比例略高,但是一般不超过40%。三是3G门户网如空中网等专门化的手机媒体网站,他们致力于打造专门的手机媒体平台,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业务。目前,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门户网站自身提供SP业务,通过和电信运营商进行分成,这些业务主要包括铃声、图片、文字传情、新闻、游戏、短信等;另一方面是门户网站设立专门的频道专门提供相关的手机媒体业务。

其次,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中手机媒体的定位都是附属业务,而没有把其定位为独立的业务。当然,由于作为从属业务,尤其是传统媒体重点扶持的业务,手机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既有的内容资源,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采编费用就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目前传统媒体的手机媒体业务多为盈利项目。但是一方面收入规模小,远远不足以成为新的业务增值点,另一方面如果和现有的业务采取交易的方式来获取内容资源,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状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新的业务尤其是发展前景巨大的新业务必须作为独立的业务来发展,采取相对分权的组织模式,否则就会受限太多,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导致业务得不到发展,或者出现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的局面。

第三,目前,手机媒体在表现形态上,主要采取的是手机报、WAP网站、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等表现形态。如CMMB采取的是手机电视形态,传统媒体多采用手机报形态,3G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和手机视频网站形态。

最后,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二、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有着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且手机具有的自身特性,手机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未来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手机媒体已经有巨大的用户,而且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因此,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其次,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具有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等特性。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更为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所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是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由于手机媒体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的特点,这些都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

第三,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以巨型的娱乐信息平台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分层娱乐信息收费。

第四,手机媒体将采取“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由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具有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的特点,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由于其平台的空间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量的,成本低廉,手机媒体就有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而且由于其存储空间海量,它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说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型平台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巨型平台上来。手机媒体“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可以具体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手机媒体将多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

第五,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将大力进入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又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值点来实现转型。从电信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将从通话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流量消费为主。据国外媒体报道,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wamor)日前表示,到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达到560亿GB。而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这一信息服务业新兴形式,以带动自身流量的大幅度提升,才能保证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电信运营商必将大力发展手机媒体业务,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下一步将是人力、物力的大规模投放。另一方面,google、苹果、微软、腾讯、新浪等以技术起家的新媒体公司正在虎视眈眈手机媒体业务,由于手机媒体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这些新技术公司将在未来的手机媒体业务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传统媒体发展手机媒体的关键

当前,传统媒体意识到手机媒体的良好前景和潜在的市场规模,纷纷采取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进入手机媒体领域,但是囿于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成效不大。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新媒体,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包括手机媒体的发展思路观念、利益观念以及合作观念。

首先.要加深对新媒体本质的认识。一些新闻人还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既有内容分发的工具和渠道,这种思维的缺点在于:首先,没有认识到传媒业巨型信息终端的趋势,未来任何媒体的内容只能是巨型信息终端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个信息终端必须符合互联网理念并以互联网为平台。其次,没有认识到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趋势的变化,原创的内容无论其渠道怎么变化都依然是统一、标准化的信息提供,和读者的要求相差悬殊。第三,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媒体业的改变:一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平台使自媒体成为可能,这就大大拓展了信息源,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专利转变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权利;二是可以利用技术提供及时、深度的信息分析,例如,和讯、东方财富网等可以通过相关分析软件为你及时提供各只股票的各种技术分析;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分析读者的信息阅读偏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四是网络技术也可以解决信息的筛选,解决互联网现实存在的泥沙俱下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众包理论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对信息的求证中;另一方面可以设计评价机制,一旦信息者假新闻就把他的等级大大降低,这就能保证信息者为了自身的声誉而自身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思路决定出路,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手机媒体,就必须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这就要求首先意识到网络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巨型信息平台对内容进行优化和分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找到需要自身内容的个性化读者,并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因此,在未来,信息服务和内容服务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更快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自身对内容的认识,从“传统媒体的内容认知”快速转变为“互联网基础上的内容认知”。

其次,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对手机媒体进行倾斜和扶持。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变革和调整,尤其对于手机媒体战略这样的重大变革,改革中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以及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决定着手机媒体战略的成败。在传统媒体中,向来占据利益最为重要部分的是传统业务的采编部门,但是要想成功实施手机媒体战略,就必须把资源向手机媒体业务倾斜,而当手机媒体业务尚未成为企业的主要增值点或者规模很小时,这必将会影响传统业务人员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高层要充分体现实施手机媒体战略的决心和信心,一方面下定决心矢志不渝地把利益和资源向手机媒体业务倾斜;另一方面要做好传统业务员工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传媒业的发展趋势,以达到能够平稳过渡的目的。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4

关键词:微传播;新媒体;教学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1-2-0038-03

根据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1]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主流传播方式。这些变革和变迁重塑传媒环境,挑战传统新闻教育,不少高校除在原有新闻专业中开设新媒体课程之外,还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传统的新媒体实务课程内容、方法及实践体系等已不能满足行业的新要求,为此,新媒体实务教学的创新和探索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一、构建新媒体实务课程群,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新媒体实务教学的课程多是以“新媒体实务”或者“新媒体业务”统称,并未将“实务”以具体不同的课程划分,在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发展之初也未尝不可,但在微传播已经成为重要传播方式的今天,“新媒体实务课程”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际操作中,新媒体实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其内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比如,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建、运营等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产品策划、设计、内容编辑与制作、形式设计、推广、营销等工作,涉及新闻采编、页面制作、文案写作、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

(一)以“微传播”为主线,重新明确新媒体实务教学内容

传统互联网浪潮下,全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较早开设了网络新闻业务课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实务课也适时被众多新闻传播专业纳入到专业课程中,虽然内容有所优化完善,但大多是在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课基础上,略增手机媒体运营和传播知识,总体内容设置基本一致。

据统计,当前关于新媒体实务方面的教材多达二十余种,出版日期多集中在近5年,这些教材编写体例大多遵循传统新闻教材的采写编评逻辑,部分教材在章节上增加了博客、微博运作的内容,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客户端等产品鲜有涉及。例如,近年来风靡业界的HTML5动态新闻,几乎所有教材都没有涉及;业界发展如火如荼的数据新闻,也难以在众多教材中觅得身影。新媒体实务教学内容也需适时延伸、优化和调整。文华学院新闻系教师及时关注和搜集相关的业界动态,通过大量典型鲜活案例,深入解读新媒体实践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特征与优势是什么?企业如何设计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服务号?HTML5新闻专题如何制作?数据新闻如何创新?新媒体的用户体验如何评价和提升?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与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效对接。

(二)以“小前言”贯通课程群,有效整合新媒体实务课程群

文华学院依据微传播背景下新媒体实际运营,对新媒体实务课程进行了较系统的设计。主要体现为围绕新媒体的写作、策划与制作、运营与推广三大业务内容,开设对应主体课程,并辅以摄影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网页制作与编辑、数字录音技术、Flas制作、数据新闻制作等课程,构建新媒体实务课程群。课程群以设置上的延续性和课程间的互动性,带动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革新。虽然在实际运营中,策划、制作、运营、推广很难真正分开,但从教学角度来划分,有必要对整个运营流程进行梳理并合理规划各部分内容。

为贯通新媒体写作、新媒体策划与制作、新媒体运营与推广三个主体课程,各课程需设置一个独立又联系的“理论小前言”辅助学习,实现主体课程联而不黏。

二、构建新媒体实务资源群,不断拓展资源合作平台

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需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提供不同的资源,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这些课程,了解业界动态,在整合课程群基础上,构建新媒体实务资源群,立体化拓展资源合作平台,运用不同教学资源平台诠释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新媒体实务资源群包括以新媒体(融媒体)实验中心为基础的硬件资源、从校园到社会的新媒体资源、从“送出去”到“请进来”的师资资源等。

(一)以校内实验中心为基础,充分挖掘校内新媒体实验室资源

建设或整合已有的实验室,构建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交互式新媒体实验室。文华学院新闻系对原有的实验室及网络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建设由微媒体+APP+户外屏+成果数据库构成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移动数字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训平台,形成特色文科综合实验实训体系。

移动数字新媒体传播实验实训平台是新媒体实务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价值,功能涵盖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媒体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二)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实务实践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学基地,有效整合校园新媒体(包括官方新媒体如网络电视台、网站、微博、微信等),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或者课程认知来说,这一步必不可少,也只有在校内媒体上才更容易实现。新媒体实务课程资源群建设以新媒体实验室为基础,从校内新媒体起步,逐步迈向校外新媒体。

(三)以拓展校外新媒体共建合作平台为目标,努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

与校外新媒体共建合作平台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与业界紧密相连,了解业界实际运作,还可以搭建起功能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互动。

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新媒体资源平台。校外新媒体平台除了满足学生的日常实践和实习外,还可以项目合作方式共建。比如针对某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做个案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诊断,提出完善的运营方案。文华学院新闻系新媒体创新团队对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加油汉江”、“游襄阳”微信公众号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拿出整体方案,就项目合作达成意向。

另一方面,激活“送出去”、“请进来”的师资资源。目前,新媒体实务课堂和业界实践缺乏顺畅沟通。新媒体实务的教师多数理论储备充分而实践欠缺,因此在课堂上教学时多数基于对新媒体的想象,而非从经验层面来展开,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当然不能培育出适应业界实践的能手。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送出去”是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校园,到新媒体机构带职实习,参加新媒体的一系列流程实践业务;“请进来”是大量聘请业内人士或定期开办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随时带来最新的业内资讯和经验,此举给课堂注入活力,让最前沿的理念和操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为了跟上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变化,跟上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创新的脚步,新媒体专业的师资也要重新组合搭配。专任教师与业界兼职教师搭配、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高校就拥有了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具有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又具备科研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构建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不断丰富师生实践载体

新媒体实务教学以实践为主,形式和层次单一的实践模式都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的,因此需要构建形式多样和层次多元的实践群,以丰富的实践载体来保证教学效果。实践群设计围绕三个层次依次展开:课堂案例教学实践、项目参与与竞赛实践、校外新媒体提升实践。

(一)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案例教学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实践性很强的新媒体实务课来说,亦是如此。该部分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调研、策划、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实现对典型新媒体案例的系统研究分析,为学生后续项目参与和更高层次的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项目参与与竞赛实践。项目参与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是基于前期课堂案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项目参与式实践模式是:项目导入,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根据项目展开过程进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体验学生形成与项目实施阶段相对应的方案以组为单位进行,将成果班级分享教师点评学生完善方案教师单元总结与项目方反馈项目方案实施方案完善与实施。“项目参与式实践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以项目引导和管理者身份出现,学生则以成为完成项目的主体,这就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实践和职业体验一体化特征,有利于实现学校和行业的无缝对接。”[2]137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微作品大赛、新媒体运营大赛等相关竞赛活动,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体验。以赛代练,既能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和专业能力养成情况,又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含金量,实现日常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融合渗透。

(三)校外新媒体提升实践。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条件下,新媒体实务教学中的初级内容比较容易付诸实践。但对于更高层面的实践,却难以通过纯粹的教学、校内实践以及项目实践完成,还需要到更高层级的校外新媒体单位去实践实战。以微信运营实务为例,从入门期(0粉丝)、起步期(0-1000粉丝)到发展期(1000-10000粉丝),可较好地在校内实践,并且大多是师生一手创办微信公众号,从策划、设计、内容都可以体验完成,从后台到前端运营者也比较熟悉。一旦要涉及到真刀实枪的运营推广和商业化,就需要到处于运营期(10000-50000粉丝)和商业期(50000以上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才能真正实现。由于校内载体和自办新媒体载体难以模拟复杂的传播环境,因此新媒体运营推广和商业化实现方面的实务教学只有走到真正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实战案例和经验积累,才能得到真知、实现提升。

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知名院校提出的CDIO最新教育模式,“以练代学”和“项目化教学”可以增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3]81文华学院新闻系不断探索和丰富新媒体实务课程群,大力推进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与专业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融合创新,以多元化的实践载体充实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

四、构建新媒体实务成果群,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成果

新媒体实务教学与专业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构建新媒体实务成果群,是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和成果的重要支撑。

(一)开辟专业建设新路径。课程发展以专业发展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体现一个专业的进步和成熟。文华学院新闻系从2007年起着手进行以媒介融合为主旨的“一专多能”型新闻传播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初,本专业将专业定位从媒介融合再向前进一步――落实到新媒体实务技能培养上,从而为媒介融合的专业定位从行业理念着陆到具体的行业岗位上,找到新的专业特色生长点。

当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已从内容生产转变到懂微博、微信、APP制作和社交媒介运营管理,简单的新媒体课程增加和原有新闻专业改造已不能满足众多新媒体要求。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5年7月,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于此,文华学院新闻系积极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加快推进新媒体实务教学建设,并对全国新媒体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努力打造与同类院校新媒体专业的比较优势。

(二)实现师生团队教学相长。新媒体实务课程群的涵盖写作、策划制作、运营推广、动画制作、数据挖掘等,涉及实务较广。目前的专业教师授课尚能从事网页制作教学,然而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让位于APP制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两个方面可谓新闻专业教师的软肋。为破解这个难题,文华学院在新媒体实务教学的授课教师队伍上充分考虑课程需求,从中文、广告、计算机专业吸纳相关教师,使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和改进。

在构建新媒体实务实践群中,文华学院新闻系对学生团队作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坊、数据新闻工作坊和新视听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不是一时的团队组合,而是有梯队、有承接、有延续的。该工作坊坚持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参与和校外实践为方式,积极承接与新媒体相关的实践业务。2015年初,工作坊为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加油汉江”等多个微信公众号所做的策划运营方案,得到业界同仁的好评和采用。

(三)构建原创新媒体产品和案例库。除了注重专业建设和师生团队建设成果,原创新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也是一大重要成果。可以说,这些新媒体产品将新媒体实务技能掌握情况运用实践的最直观表现。文华学院新闻系师生团队创建了“文华新闻”官方微信、微博以及37度人物微信公众号、枫华APP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正在建立学生作品库、课堂教学案例库等。这些原创新媒体实务教学成果,既锻炼了学生对新媒体产品的全程把控能力,又丰富了校园新媒体类型,实现校内外实践资源和平台的共享。

“这是微传播时代的最新数据:微博账号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媒体发帖2.3亿条;微信账户6亿,其中境外账户1亿,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4]25微传播时代,新媒体加速发展是大势所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努力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新媒体实务教学改革,推动专业教育创新,真正实现新媒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15].

http://.cn/.

[2]李艳平,王姗,周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传播与版权,2015(5).

[3]耿延宏,张秀琴.CDIO 理念下研究生外语教学体系重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5

1.1新公共管理及其管理新工具“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政府为了摆脱财政危机,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情况下,采用工商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经济、效率和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各国行政改革的实践“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大量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全部交还给社会,政府则制定法律规章制度、实行监督和执法功能,缩小政府的行政范围。第二,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即要改变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公民是作为“顾客至上”的存在,政府不再是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第三,引人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公共服务的垄断特点,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第四,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即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实现现代化管理。管理新工具是在西方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中运用的新方式,新方法。在“新公共管理”的管理过程中,虽然各国所采用的改革战略与战术不同,所选择的治理模式各有特点,但主要取向都是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管理新工具就是调整这三者关系的重要杠杆。

1.2我国的媒介经营与管理(1)媒介经营与我国媒介经营。根据国内学者不同观点的综述:媒介经营是指对媒体、媒介内容与媒介实体的经营媒体经营是对各种媒体的运筹,实现媒介价值的转移,媒介经营主要是指各种媒体经营。媒介内容的精英式从媒介的角度对其信息的经营。媒介实体的经营是对组成媒介各种实体事物的经营。在我国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是全部财政划拨。到90年代初期,国家逐渐改变了靠财政拨款的管理模式,开始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方法。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列入第三产业,该政策的实施使报纸的经营活动逐渐向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90年代末,传媒机构逐步走向产业化、集团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新闻媒介的事业属性决定了媒体的现代市场经营活动。但我国也规定了媒体机构的任何资产运行行为必须受到党和政府的有效监控。(2)媒介管理与我国的媒介管理。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媒介管理是对媒介产业管理和媒介事业管理的抽象概括,从微观上来说,媒介的管理是指对某一具体媒介实体的管理,比如报纸媒介的管理、广播电视媒介的管理、网络媒介的管理等。在我国,新闻媒介机构属国有事业单位,新闻媒介机构所展开的活动直接受到国家机关的行政手段的干预。从行政欣慰主题来看,对新闻机构与媒介实施行政监管的中央机构,主要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此外,国务院所属的一些部、办的职能机构,按归口管理原则,也行使部分管理职能。与之相应的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所设的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下,为确保党对新闻活动与新闻舆论的绝对领导。

1.3政府社会责任与媒介伦理的交叉管理新工具的思想在于通过对这些工具的应用从而建立一个服务型、有限、透明、高效、创新型的现代政府。西方媒介规范的理论中包括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民主参与理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核心是自由主义。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媒体肩负着通过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和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对政府进行监督,维护社会个人的利益。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媒介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第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的是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社会职能;第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媒介只有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时才能保证报道新闻和传递信息的透明性以及充分发挥监督功能。同时媒介只有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经济功能。

2我国媒介机构的经营管理处于转轨时期

2.1媒介机构经营管理与舆论监督我国媒介经营管理模式的问题和现状。我国的媒介实体的管理机构模式基本上都是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下建立的,是根据媒介实体单一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的要求建立的。那么这种管理机构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深化我国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深化对媒介的管理体制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传媒机构在行政手段引导下逐步走向产业化、集团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媒介集团化”风行一时,组建媒介产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面对全球媒介产业的挑战。但不少媒介集团并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实现的。这种弊端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没有明确组建媒介集团的目的时,会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在没有弄清媒介集团的产业性质时,匆忙组建媒介集团会造成管理的混乱。第三,媒介集团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这是违背市场原则的。第四,行政手段组建的媒介集团,不利于调动媒介集团产业的积极性。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依靠新闻媒介以及传播系统,媒介充当了社会“议程设置”的角色,它体现在广泛地反应公众意见,引导和控制,形成社会舆论。我国的媒介需要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这需要在对媒介事业的管理改革。现阶段我国的媒介舆论监督受到体制的制约。舆论监督在我国的开展存在着巨大的阻力。其中体现在媒介机构不够独立,受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很大制约,导致一些影响社会公正的问题不能被曝光。还体现在没有有效的法律手段保障舆论监督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这意味着缺乏法律和制度对舆论监督进行界限的划分管理。

2.2媒介机构经营管理需要转轨(1)媒介经营管理的改革。一方面来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为作为文化产业的媒介转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政策导向。首先,在我国新的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需要媒介实体的管理体制发生改变;其次,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需要媒介管理的改变;再次,全国的媒介地域不平衡性需要媒介的经营管理发生改变;最后,媒介经营管理的模式改革是我国媒介实体生存发展的需要。(2)媒介经营管理的改革促进舆论监督。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对媒介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才能使媒介有效的实行其媒介监督的功能,从而推荐社会的民主建设。首先,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建设的推动力,媒介对社会进行的舆论监督是提高公民意识,法制和民主意识的有效手段。通过舆论监督可以提醒公民去参与,关心存在的问题,了解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违反民主和法制的社会现象,为民主与法制建设提供充分舆论支持;其次,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是公民对政治的表达空间,是表达公共话语权的方式。民主的社会制度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民的话语权受到保障,公民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因此舆论监督是保障社会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再次,舆论监督是政策过程民主科学化的途径,媒介对政策起到宣传作用,同时媒介的意见是政策过程的反馈,具有参考价值。

3将市场化工具、社会化引入媒介管理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6

全国群团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讲话,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一系列讲话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都提到搭建“青年之声”新媒体平台这一工作。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工作载体。学校共青团要坚持把新媒体平台管理作为自身工作新的增长点,新媒体平台建设既要满足时代、青年的需求,又要基于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工作;既需要技术革新,也需要始终把握新媒体的发展动向,从而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

一、新媒体平台界定

新媒体是在新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通常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新媒体”通常是指通过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卫星和互联网等渠道,以手机、电脑、电视作为输出终端,向使用者提供语音数据、音频、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视频、音频等合成信息及娱乐服务的全部新型传播形式与手段的总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将以更多形式不断涌现。文章中的新媒体平台管理,主要指近年来在大学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微博、微信平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发展及使用人数的增多,高校均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高校院系也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开始加强院系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工作。

二、高校新媒体平台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平台管理中网络宣传队伍建设的挑战

2014年团中央下发了《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高校共青团网络宣传员队伍的通知》,高校各级团委开始组建自己的网络宣传队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也面临着诸多实际挑战。

1.宣传员队伍业务素质面临的挑战

高校的网络宣传员队伍由团委负责,学生组织如学生会,负责具体的宣传工作。新媒体宣传工作需要较为专业的宣传技能、相应的文字功底以及微信、微博制作技能,更需要团队成员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观察能力,短期内无法通过培训完成,给团队的组建带来挑战。

2.宣传员队伍不稳定及工作热情的挑战

高校网络宣传员队伍中的学生成员,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每年都需再次遴选和换届,队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队伍的不稳定,对宣传工作的持续性造成影响。同时,新媒体宣传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付出,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的一项工作,宣传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而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成员工作态度问题将极大影响宣传工作的开展。

(二)新媒体平台内容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新媒体平台是高校团学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的内容应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凝聚青年共识,发出青年声音。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宣传内容过于教条、枯燥,仅仅是活动的通知或者政治色彩浓烈的新闻,并没有采取贴近青年学生实际的宣传方式,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浏览这些消息,同样达不到宣传的目的和效果。

(三)新媒体平台管理中面临差异化的挑战

高校新媒体平台通常由微博、微信组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平台也在进一步扩展,虽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表达平台。然而,网络平台基本不是实名制,具有虚拟性,微博和微信的评论机制存在差异性,微信平台可以进行评论筛选而微博的评论往往更加自由,学生可以自由言论。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非实名可以不用担心不当言论对自己的实际影响,从而对一些时事不加分析即不当评论并造成不良影响,这就给新媒体平台的管理造成较大难度和挑战。

三、院系新媒?w平台管理的三个维度

面对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发挥新媒体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应对新形势下院系新媒体平台管理的挑战,应从三个维度着手――运营队伍管理即网络宣传员队伍是基础,内容管理是核心,制度管理是保障。

(一)建立专业运营团队即一支高效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是新媒体平台管理的基础

新形势下,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院系团学组织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新媒体平台运营的团队。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团队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新媒体平台作为高校传播正能量、凝聚青年声音的平台,其运营成员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较为熟悉时事并及时准确传递给其他学生[1-2]。

(2)团队成员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并具备创新意识。新媒体平台中微信、微博等制作及需要团队成员具备相应的电脑技能,同时,为保证内容有吸引力,团队成员还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并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3)团队管理的关键是分工明确,各部门协调配合。一个有效的运营团队,必须由分工明确的部门构成。笔者在实践中,将运营团队进行整合细分,将运营团队划分为信息采编、信息编辑与反馈、信息技术处理三个部门。信息采编部门职能是采集和筛选信息并进行汇总。 信息编辑部门负责 编辑采集部门整理的信息,开展网络微活动,常规信息,调查用户反馈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分析[1]。信息技术处理是对信息采编部门收集的图片、视听材料等进行技术性处理,如PS、视频制作等。三个部门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定期开展讨论,密切配合,提升工作效率。

(二)加强内容管理是新媒体平台管理的核心

实践中,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是新媒体平台的核心,没有及时高效、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就会导致新媒体平台名存实亡,不会起到有效作用。新媒体平台内容管理,需要系统管理,不断创新。

1.准确定位、整体打造

实践中,在构建新媒体平台初期,对该平台的主要目标群体、语言风格、视觉识别系统等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定位。以贴近青年人语言体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表述方式信息,结合视频、链接等传播新形式线上、线下同步联动。

2.科学调研、分类

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引导工作,通过问卷调研得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微信(38%)>新浪微博(15.75%),于是我们着重进行微信平台内容的打造。

3.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为更有针对性地信息,贴近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笔者在实践中针对大一至大四不同人群的关注特点,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力求信息传播更为准确、高效[3]。如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当中,更加关注学校情况、专业情况以及校园周边情况和校园活动,而大三、大四的学生,更关注学校、学院动态,招聘信息以及专业知识讲座的通知。

4.板块固定、内容丰富

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平台设立多个固定板块,板块的固定不仅让信息的划分更加精细化,实践中也容易形成品牌,得到更多学生的持续关注。如平台共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青年说、青年视角、青年动态、青年优推等,囊括国家大事、校院动态以及青年人关注的身边新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实自己。通过分板块的信息推送让关注平台的学生迅速看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做到人性化的内容。

5.维护权益、增强互动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维护青年群体的组织,团组织对青少年权益的维护,更体现在网络空间上。中央群团工作会议后,团组织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发现青年诉求,反映青年愿望,维护青年权益[4-5]。新媒体平台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贴近青年诉求,增强互动性,青年人关心、喜闻乐见的话题,提升他们主人翁意识。

(三)完善新媒体平台的制度管理是新媒体平台管理的保障

新媒体平台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x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新媒体平台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促使新媒体平台良好运行。

运营人才选拔、培训及奖惩制度。运营团队是基础,但如何选拔团队成员,如何保证团队成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饱满的工作热情,需要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运营人才选拔、培训及奖惩制度。

内容管理制度。新媒体平台什么内容,如何进行,何时进行,如何进行审核,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6]。

信息反馈制度。新媒体平台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问题,切实起到联系学生的作用,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7

[关键词]融媒时代 人才 培养 模式 路径

约翰・帕夫利克在《新媒介技术》中说道:“当技术使用了象征性符号或者在一个特殊的社会架构下找到位置,它就成为了一个媒介。”数字传播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技术逻辑的推进引发了媒介内涵的拓展。我们所称谓的媒介不再是狭义的大众媒介,而是指广义的电子通讯科技,于是各种借助于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介如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移动视频媒介等充实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传媒市场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形态的变迁必然导致我们为之进行人才贮备的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经历从内涵演进到市场定位到融合式人才培育等各个层面的全面颠覆。

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观

有数据显示,国内共有5000多家新闻机构,各类人才达到55万人,但是其中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能走上管理岗位的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国主要新闻院系多数开设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媒介经营管理”、“新闻事业管理”、“传媒经济”等。名称各异,但也昭示着这个学科的勃兴。同时一些著名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人民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媒体管理中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虽然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开设了博士点,并成为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其学科设置的大部分是基于新闻传播。我们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几个有代表性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以考证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况。

“新闻事业管理”已经作为新闻学本科必修课纳入教育部大纲,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开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传媒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媒体研究学科的名称没有统一。而且从培养方案来看主要偏重于四大传统媒体,这样的学科设置肯定无法满足在融媒时代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二、“伞式”媒介形态对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传统的媒介市场形态是一种媒介生产出一种媒介内容,如报纸售卖的是文字信息,电视售卖的是声音、图象,媒介内容之间并没有什么交融性。融媒时代。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打破了各类媒介内容生产之间的壁垒,内容生产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产业链上的上游集群。通过各类渠道分配到各类终端,打破了“竖条式”的媒介结构,弥合出一个统一、集成的数字内容平台,形成新的“伞式”媒介产业链结构。这种新的“伞式”结构链对内容生产带来的直接变革是团队作业取代了单一媒介新闻记者所进行的信息生产与加工传输,团队成果不为某一个载体所独有。载体的使用完全以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最优为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套最复杂的网状组织结构的管理。每一套新闻产品都对应所有的媒介,每一个媒介都能在成套的新闻产品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因此,媒介的组织结构发生如此变化,为传媒组织培养、输送人才。进行人才储备和教育的媒介经营管理学,必定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地从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化调整。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所说:“融媒时代,媒介需要两种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第一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传播流程、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整合式”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工作,在实际中磨练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转化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适应实际传媒市场作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三、整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

整合式人才不同于以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重在培养复合式人才的教育理念,后者是要求多项技能的叠加,而前者要求是能力的整合。它要求从事“伞式”媒介形态运作与管理的各类人才,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多媒体数字传媒平台上的信息生产、储存、传输、知识共享的流程与经营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在新的市场需求下,顺应时代要求,重新规划自己的教育模式。

1、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是研究传媒市场结构、传媒产品的特点、传媒消费者需求与关系维护,旨在揭示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在市场、在规制、在资本运营上的特殊属性,力图实现以最小的成本为传媒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经济学和传播学的相关原理依然是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制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的知识塔基。

而融媒时代。直线式的、单向的媒介形态已经为伞式结构所取代,在多媒体平台上对信息内容的生产与管理的整合能力成为传媒产业链的核心,而这一切需要知识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做支持。因此,为适应融媒时代媒介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定要增设知识管理课程为新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知识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开设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结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智能、知识挖掘等技术性课程。

而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媒介经营管理最终是为传媒企业管理服务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中还必须开设管理学概论、组织战略与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必修课程。

而中国传媒的特殊属性。必须要求未来的管理人员熟悉国情与政策理论,所以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产权法、英语、大学语文等科目作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边缘课程,这样以传播学、经济学为基础的、以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以政治、文学知识为边缘的知识结构应运而生。

2、多层级的办学模式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人才培养大致有两种:一类是具有市场开拓意识,懂传媒运作流程,知晓多媒体实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可能从事网络策

划、网络营销、现代传媒集团的发行、广告经营以及媒体战略规划等。这类人才可以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来承担。传媒需要的另一种人才是有一定媒介运营经验的,懂多媒体战略决策的高层次管理人员,也就是在传媒细分市场有专长、或者懂得整体运营设计的高级管理者。或是擅长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成果。一方面我们开设媒介经济学、媒体管理这样的深层次、专业化的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科研能力,如文广传媒已经开设博士后方向。为自己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走向社会,与媒介实体联合开办传媒职业经理人培训教育,培养CKO(知识管理总监)。因此,只有建立多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媒介多元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学科交叉培养:即鼓励第二学位教育,让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介领域,让新闻学专业的学者选修经济学与管理学实现学科融合。在本科阶段创办“2+2”模式,既在本科教育前两年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通识化教育。让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子互相选课,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进入各自的学科领域。

――在职培养模式: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课堂式教育无法满足数字传播时代,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所以,应该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加在职培养,通过在职教育,为媒介机构的各类人员提供再培育,再提升的机会平台。

――MBA培养模式:数字传播时代,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不断融合。制播分离的实施,传媒集团化的推进。媒介产业急需各种资本营运人才和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媒介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的走进媒介市场,采取MBA式培养模式,就是为满足新时代媒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8

关键词: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

纸媒新闻评论可视化探索的价值内涵

(一)可视化趋势迫使纸媒加速生态重构

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近9亿,占网民整体的8成以上。新闻传播的可视化趋势,迫使纸媒必须加速生态重构。具体地讲,是从理性到感性,从宏观、抽象到微观、具象,从全面、严谨、深度向视觉冲击、画面美学、现场价值的重构。[1]

(二)纸媒新闻评论转型路径:观点可视化

纸媒新闻评论以观点和深度见长,这与纸质媒介的慢阅读特性紧密相联。而在融媒体时代,观点和深度的价值须建立在有效传播的基础之上,也因此,纸媒新闻评论从内容、形式、运营等均须刷新重构。纸媒评论与短视频融合,能够在碎片化、社交化、现场化等特性下完成信息的多次、多重整合传播,将原本以平面化纸质内容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全媒体信息整合方式转变,同时在过剩的同质信息中突出观点的价值。[2]观点可视化,是纸媒新闻评论转型的重要路径。

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的优劣势比较

(一)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的优势

1.纸媒拥有素质较高的评论员队伍。纸媒评论员长于文字和深度思考,善于凝练观点、挖掘事件背后的价值。“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同样遵从“内容为王”的逻辑,也因此,纸媒在推动观点可视化的过程中具有坚实的内容支撑。2.短视频制作技术门槛逐步降低。“影像表达开始从高高在上的专业殿堂走入寻常百姓中,从代言‘日常化’生活的工具,变成了人们直接沟通的日常话语本身。”[3]随着传媒科技的日新月异,短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逐步降低,这让“新闻评论+短视频”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3.纸媒生产空间融媒体化。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众多传统纸媒的生产空间应时而变。以深圳报业集团为例,新建成新媒体大厦已投入使用,这一全新的生产空间拥有八个功能各异的演播厅,同时配备了专业的录音棚,完全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视频生产需要。

(二)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的劣势

1.“视频思维”欠缺。纸媒评论基于文字逻辑,视频生产讲求画面逻辑,纸媒评论员要实现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2.镜头恐惧。纸媒工作者习惯于幕后写作,面对镜头普遍存在镜头恐惧心理,学会自如地面对镜头知易行难,同样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和探索。3.制作精品能力缺乏。目前,部分纸媒已拥有制作短视频的能力,但打造精品的能力缺乏。以晶报观点类短视频产品“晶报说”为例,评论员和视频编辑可以制作常规的“新闻评论+短视频”,但要承接广电级的视频制作,仍需寻求外援。

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生产的模式

在5G技术的驱动下,短视频的内容生态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单一化短视频内容已经无法锁定多样化的用户需求,短视频内容将基于细分领域、兴趣社团、分化需求而得到发展。[4]从市场需求出发,“新闻评论+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也需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用户和受众的习惯与偏好。

(一)时政类“新闻评论+短视频”

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时政类“新闻评论+短视频”需求旺盛,从脚本内容到视频制作形式,都要求沉稳、大气,同时具有一定的“网感”。从深圳晶报打造的观点类短视频“晶报说”的运作情况来看,拥有这部分需求的用户,主要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后者对于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推出有高度和深度的观点类短视频极为看重。“晶报说”的时政类“新闻评论+短视频”内容占40%左右,以横屏制作为主,时长约4分钟左右,评论员着正装出镜,以凸显机构媒体的严肃性。

(二)社会新闻类“新闻评论+短视频”

社会新闻与时政新闻内容“调性”的差异,决定了“新闻评论+短视频”呈现“表情”的不同。“晶报说”的社会新闻类“新闻评论+短视频”以竖屏制作为主,时长约1分30秒左右,评论员着便装出镜,同时视频画面更贴近抖音等网络视频风格。舆论引导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民众的情绪进行引导。同济大学学者徐翔在《新浪社会新闻传播中的“情绪偏好”效应与特征研究》中提出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的理念。[5]相较于时政类“新闻评论+短视频”,社会新闻类“新闻评论+短视频”从文字脚本到视频呈现形式更注重“情绪设置”,力求贴近受众情绪,引发受众共鸣。基于不同的内容“调性”,采取多元化的生产模式,以适应不同用户和受众的习惯与偏好,是“新闻评论+短视频”从市场需求出发的务实路径选择。同时,这种多元和细分还可更灵活、更深入。

(三)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快慢”与“短长”

1.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快与慢。传统纸媒的文字评论讲求“慢工出细活”,但因应网络传播特点的“新闻评论+短视频”则须快慢有别。以“晶报说”为例。“晶报说”短视频一般要求对新闻事件当天响应、当天制作、当天成片。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事件,要求在两小时内即推出视频。在网络信息极大丰富的语境下,“新闻评论+短视频”只有及时响应,才能做到“落地有声,惟快不破”。而这一点,也是基于网络传播的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区别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很重要的特征。在有些情况下,则可以慢下来,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雕琢和创新。比如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晶报说”用一个星期时间制作了一期视频节目《感动!这群特别的人献给深圳的诗》,邀请到了一群与深圳特区同龄的人士作为“评论员”,让他们走到镜头前,每个人念一句诗,视频的当天,点击量即破百万。这个视频很“慢”,但格调高雅,独树一帜,受到广泛赞誉。2.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短与长。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短与长取决于内容和新闻时效,需要灵活把握,避免一刀切。以“晶报说”为例,时政类评论一般时长为4分钟左右,社会类评论一般时长为1分30秒左右,但在特定情况下,既有的时长框架均可打破。比如在战“疫”期间,由“晶报说”团队参与制作的《火线》系列短片,时长均超过8分钟,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成为备受赞誉的爆款。短视频内容和平台的崛起并不能完全占据长视频的市场空间,5G技术的应用,使长视频在传输速率问题得到改善后以全新的姿态回归用户视野。在短视频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探索更具“网感”、形式更具创新性、且区别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长视频,是推动纸媒观点可视化的又一重要课题。

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运营与经营

在媒体融合的现实语境下,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运营和经营密不可分。

(一)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运营

“晶报说”团队中设有运营专员,负责视频内容的运营推广,视频制作完成后第一时间多渠道分发。同时,晶报社也设有专门的运营中心,二者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目前,晶报传媒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政务新媒体运营机构之一,旗下负责运营的政务新媒体已达到一百余家。这些政务新媒体的主体多为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粉丝量巨大,且高度垂直细分。“晶报说”相关视频内容依托晶报传媒的优势,实现了更好的运营推广,而运营本身,也会给内容生产提供选题思路和议程设置路径参考。

(二)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经营

优质的内容产品,必然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晶报说”创办第一年,营收即达到数十万元,2021年全年营收或可达到300万元,实现几何级增长,在第十三届中国传媒经营大会上入选“2019—2020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新媒体四十强,同时入选《中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年鉴》。在传统纸媒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观点类可视化产品在经营方面的亮眼表现,表明其因应了市场需求,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毕翔,唐存琛.纸媒与短视频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传媒,2021(15).

[2]金梦玉,丁韬文.“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创作路径、发展瓶颈与未来探索[J].中国编辑,2021(06).

[3]王晓红.论网络视频话语的日常化[J].现代传播,2013(2).

[4]严三九,刘峰.5G背景下短视频内容生态重构探析[J].中国编辑,2020(6).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9

今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已走过整整30个年头。在这30年中,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领域也经历了持续不断的改革。研究界对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新闻改革,已展开了大量探讨研究,发表了大量相关成果,以文章为主,但也不乏著作。这些成果,有的从宏观上探讨我国新闻改革的特点、难点、整体设计等,如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大陆1978年以来的新闻改革进程,星“边缘突破”、“上下协商”的方式;学者提出,在我国新闻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必须厘清新闻改革的优先目标。有的成果,将我国新闻改革置于政治、经济、科技、全球化等各种不同的视野下考察,如有论文将深化新闻改革同当前我国发展民主政治的进程联系起来,论文作者认为,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述“广泛涉及并充分确立了与我国新闻改革直接相关的诸多理念与权利……让新闻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已成为越来越清晰的目标”。有的成果,选择探讨特定的传媒业的改革,如《报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对中国电视业改革与转型的思考》,等等。也有的成果,微观地讨论一些具体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的变革等。本文拟围绕一个可以说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即传媒机构的社会定位问题,展开讨论。

新闻改革进程与传媒业社会定位转型:企业化管理和重堑市场主体

学术界已经指出,“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中国大陆新闻传媒业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决定了其传媒机构社会定位的转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单纯强调传媒业的事业属性,对其产业属性却缺乏认识;传媒机构曾被单纯地视为专门从事宣传的事业单位。在当前的语境下来重新认识这一问题,当时对于传媒业、传媒机构的社会定位,有失偏颇。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对传媒业的社会定位,在认识上逐渐深化,在实践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期,传媒机构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始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创新实践。进入2l世纪后,又出现了重塑文化市场主体,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提法和尝试,这是新闻改革深化过程中我国在传媒业和传媒机构社会定位方面的新探索。这一新探索,以改革开放以来对传媒运作的创新实践的积累为基础。有学者认为,“依据不同时期的改革重点,当代中国的新闻改革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是新闻业务改进,扫除‘’期间‘假、大、空’的新闻文风,倡导“真、新、快、短、活”的报道原则;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主要是新闻观念更新,促使传媒功能、传媒结构、传播方式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主要是经营管理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探索规模经营,组建传媒集团;十六大以来主要是管理体制创新,在制度层面探索信息传播调控的新机制,分途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产业性文化事业”。这一观点,很有见地。但笔者以为,尚值得补充的是,在我国逐步推进的新闻改革过程中,这几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它们既具有前面的阶段为后续阶段奠定基础的特点,又具有后续阶段深化前面的阶段之成果的特点,而且各阶段目标的实现过程并非随着新的阶段的来临而结束,各阶段的重点共同烘托出全方位的新闻改革。就传媒业的社会定位而言,“重塑文化市场主体”、“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提法和尝试的出现,是我国新闻改革总体历程中传媒走向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过程的水到渠成的现象,又是新闻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体现。

新时期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和传媒政策引领的新闻改革步骤

从宽广的社会理论的角度来说,重塑传媒市场主体作为传媒社会定位转型中的新探索,反映了传媒系统的运作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的密切联系,其最根本的动力,来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运作的现实需要。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上,现代传媒业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兴起而诞生的,其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物质经济的发展。传媒业的运营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模式。中国大陆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那一时期,传媒业在计划经济下运作,其运作实行的是事业化管理,所需经费由国家拨款,不存在自负盈亏的问题,也不存在传媒市场这一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开始的1978年,财政部即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传媒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79年4月,又发文重申并在全国新闻媒体中推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实践的兴起,标志着新时期我国传媒业的社会定位转型拉开了序幕。

此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新闻传媒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进程也得以步步深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电影业被明确地列入第三产业。1988年后,有关规定允许新闻媒体开展多种经营。在我国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要求第三产业机构“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展开,对传媒除了事业属性以外的产业属性的认识在我国逐步清晰、深入。传媒业形成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展开传媒经济运营的共识。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运行的经济体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传媒业必须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运作。在传媒系统的日常工作中,传媒机构是运作的主体。在风云多变、竞争复杂激烈的市场中,能叱咤市场风云者,必是能在市场上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现实需要从客观上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运转的我国大量传媒机构,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成为“经济上自立、业务上自主、方针上独立”0的传媒市场主体。传媒机构这种社会定位的转型可以说是传媒在市场经济下运作的应有之义。

在传媒运营模式的选择过程中.社会意向、社会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家、英国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先锋威廉斯(RaymondWilliams)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经在《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一书中指出,对于无线电和电视广播,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把人们熟知的那种广电形式视为是由科技条件‘命定’的产物,对此,人们已习焉不察。但是,如果细加考察,当不难发现,这种所谓的‘命定’,实际上只是特定情况的下一系列社会决策而已……”各国传媒业的运作,总是在其传媒政策环境下展开的。在传媒业的社会定位背后复杂多元的社会因素中,社会决策、社会意

向是关键的因素。如前所述,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性文献的颁布促使我国传媒经营日益深入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同样,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尝试,也是在中央主管部门有关政策和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展开的。传媒业是范畴更为广泛的文化业的一部分,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于2003年拉开序幕。2003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9个省市为综合性试点地区。经过3年的试点工作,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于2006年开始向全国推广。2006年1月28日~30日,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确定将2003年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扩展至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原则要求之一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所提出的方针原则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新华网,2006年9月13日)是其中之一。《纲要》也体现了对文化业、传媒业的体制改革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精神。

牵涉一系列问题的复杂过程

在现有的传媒政策下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过程牵涉一系列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这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的角色和传媒的运作的关系问题,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分离的问题,确保传媒机构在党性原则指导下处理好传媒的公共性和商业性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等。

在我国,传媒运作模式和机制曾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这使我国的传媒系统带上了较浓的行政色彩。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塑传媒市场主体,就遇到了政府的角色和传媒的运作的关系问题。当然,根据我国的国情,政府在各领域的主导作用对于推动各领域的迅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主导却值得探讨。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宏观层面,体现在提供政策环境、依法规范管理各个行业的运作上。在传媒领域,政府的角色是依法管理规范传媒市场运作的角色。但是,由于传统的惯性作用、思维定势作用,我国传媒机构在运营中,依然往往以上级部门的行政意志为主导,要实现传媒领域行政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分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虽然中国大陆的传媒从20世纪70年代束起即已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企业化之路,虽然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传媒已经展开了面向市场、多种经营、集团化、资本运营等实践,但在这些过程中行政行为的色彩依然相对明显。上海传媒的集团化过程就是这方面的一例。“强强”联合的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成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中间有行政行为的作用。但是集团成立后,原来相互独立的“强强”在成为集团内部的不同部门后的相互磨合,集团同下面的二级法人、原来独立的传媒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往分属于原来独立的传媒机构的资源在归于集团后的整合等,它们都不会因集团的成立而自动完成.也无法靠行政命令完成。而这一切,是传媒社会定位转型中无法回避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组建。囊括了上海所有的市级广电新闻传媒实体,而该集团本身又隶属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后者下属的单位还有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演艺中心、上海文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文广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文广集团大型活动办公室、STR国际(集团)公司、上海电影资料馆。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电子媒介和相关产业集团。其角色究竟是该以自身在市场上运作为主还是以管理旗下的各家公司的市场运作为主,其囊括一切的特点是否会造成本地广电传媒竞争的实质上的缺位,也是传媒社会定位转型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国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过程,还牵涉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分离的问题。也许这种分离在理论上并不是很复杂,但它在实践上却是复杂的过程,这不仅由于在我国它同政府角色和传媒运作的关系问题相关联,而且也由于经济生活现实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联系。不少研究者都曾谈到我国传媒长期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可见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我国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过程,还牵涉如何确保传媒机构在党性原则指导下处理好传媒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传媒的根本性质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工作基本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传媒承担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任。传媒走向市场化运作后,上述根本性质、首要原则和重任没有变。传媒业具有公共性,它毕竟不是纯盈利性的产业,传媒机构也与一般的企业有所不同。作为传媒市场的运作主体,它们“生产的不是一般的产品,而是具有精神内容的公共产品”。传媒业的公共性使社会理所当然地期望传媒机构在市场上的行为,应向社会、向公众负责。作为传媒业的公共性在我国国情下的体现,我国新闻传播机构负有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服务,向全社会沟通信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公共论坛等政治社会使命,重塑传媒市场运作主体的过程就分外复杂。如何确保作为传媒市场主体的传媒机构在独立自主的运营中,坚持传媒的政治社会使命,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同时又正视经济效益问题,这是传媒业、传媒机构社会定位转型中的一个难点。

在探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二元结构下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传媒市场运作主体的过程中,我国传媒业界提出了一些思路。例如,2006年笔者就境外媒体进入国内传媒市场的情况下上海传媒业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向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胡劲军社长进行访谈,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就提出了把自己建设成国民资产的受权经营者(即受权责任主体)的构想。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在实施这一思路中,必然还要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剥离经营部门和经营性业务固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但是以经济对于传媒内容的渗透性影响而言,剥离后,可能出现其赢利的目标同新闻和编辑部门确保社会效益之间的协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上述难点的解决,需要通过制度化的设计。有学者通过解读《宪法》中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指出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宪法确立的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还需要在传媒业运作的操作中,以具体的制度化设计来规定作为市场主体的传媒机构的权利和社会职责,健全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法规,形成问责制。

新媒体运营工作需求篇10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组织;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2002

1新媒体环境概述

1.1新媒体环境概念

媒体又称为媒介,是企业宣传、推广的平台或者载体。市场营销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广告、现场展示等。其中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又称为传统四大媒体。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移动通讯技术为基础,运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全方位服务,并获取经济利益的传播媒体。搜索引擎营销推广、电子邮件营销、微博营销推广、即时聊天工具营销推广等新媒体营销推广方式形式多样。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发展迅速,逐渐出现超越或取代旧的传统媒体的趋势。

1.2新媒体特征

(1)客体受众广。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手机网民数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的普及,促进中国网络营销的发展,也促进了营销组织的发展。

(2)传播方式及时、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阿里旺旺、QQ、MSN等及时聊天工具的出现,使得沟通更加及时,便捷,更加通畅,沟通成本更低。在一个传统的沟通模型中,噪音存在于信息源(发送者)、编码、渠道、接收者、解码和反馈这六个环节中,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及时、互动,可以减少沟通中噪音的出现,减少沟通中因为信息传递不通畅,而造成的认知偏差,有效提高沟通主体(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沟通效率。

(3)传播内容丰富。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的传播内容,能使消费者得到视觉、听觉全方位的购物体验。

2企业营销组织历史演变过程

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营销观念的转变,企业营销组织也在发展变化。企业营销组织经历了单纯的销售部门阶段、兼有其它职能的销售部门阶段、独立的市场营销部门阶段、现代的市场营销部门阶段和现代市场营销企业阶段五个阶段的演变。企业营销组织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企业营销组织演变过程中,营销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专业化组织和结构性组织两大类型。其中专业化组织包括职能型组织、产品型组织、市场型组织和地理型组织。结构性组织包括“金字塔”型组织和“矩阵”型组织。各种类型的营销组织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营销环境。

3新媒体营销环境下企业营销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媒体时代,对于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播方式,使企业营销组织内部,以及营销组织内部与营销组织外部沟通更加通畅,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媒体,企业营销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面对如此大的蛋糕,众多企业跃跃欲试,如何瓜分这块蛋糕?在新媒体营销环境下,企业营销组织发展却面临的新困境如下:

3.1传统营销组织内部弊端

(1)层次设计过多、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

如“金字塔”型的传统营销组织是自下而上从一般营销人员到营销经理的垂直式的组织结构。在营销组织中,下级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管理幅度逐渐增宽。营销组织设计的缺陷,导致营销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同级营销人员缺乏横向沟通渠道,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每个营销人员只对自己的职责范围负责,而缺乏对整体企业营销环境的认识,整个营销组织呈“碎片”化的格局。

(2)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稳定性差。

如在“矩阵”型传统营销组织中,企业专门设立特定产品项目经理职位,各产品项目经理为保证任务的完成还要借助于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这样就形成矩阵型组织中员工受到本部门领导和产品项目经理的双重领导。员工横向上受到各项目经理的管理,纵向上受到本部门职能领导的管理,这样的“双层”领导,“多头”领导,责权划分不清,影响了员工工作效率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产品品类的增加,网络营销市场的开拓,市场容量随之扩大,“矩阵”型营销组织无法按产品品类设立项目经理,从而丧失某些产品,放弃某些局部区域市场。营销组织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研究从研究顾客的需求出发,考虑如何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最终达到销售促进的目标。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往往反对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同时企业资源是有限的,各产品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相互竞争,不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完成,影响企业的整体长远发展。

3.2传统实体企业转型电子商务企业中营销组织组建困惑

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任何一家传统实体企业都不想因为现在放弃涉足电子商务,而错失整个行业发展的最佳黄金时代。传统实体企业转型电子商务中困扰企业决策者的是如何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营销组织。

目前企业涉足电子商务有两种方式:

(1)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营销组织团队,企业全面把控电子商务决策权和运营权。但这需要长期经营的摸索,时间不能满足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现状的需要。

(2)将企业电子商务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将部分或者全部电子商务外包给有优秀网络运用经营的电子商务运营商。虽然省时、省力,但因为企业与电子商务各自的经营理念、营运模式、利润中心的不同,存在营运监管、协调配合等问题。同时企业在企业内部还是要建立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相配套的电子商务营销流程控制体系。

上述企业涉足电子商务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企业决策者对为了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但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都需要建立和传统营销组织一样的组织结构,需要聘用大量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3.3复合型营销人员的匮乏

新媒体时代,人才、诚信和物流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未来,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在竞争中就拥有主控权和话语权。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45%的企业急需IT、美工等技术性人才,18.18%急需电商运营人才,13.64%的企业急需网络营销推广销售人才,4.55%的企业急需供应链管理人才,4318%各类人才都很缺的企业。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相关数据,2012年企业对互联网营销人才需求量约为116万人,整体缺口约为55万至65万人,未来3年还会以30%的幅度增长。复合型网络营销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软肋”。

4新媒体营销环境下企业营销组织发展趋势

4.1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柔性化发展趋势

企业市场营销组织刚性化管理是企业营销组织内部依据成文的规章制度,一切以成文的规章制度为中心,以组织职权进行程式化、模式化的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企业营销组织采用刚性化管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新媒体营销环境下,以“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的优点就越来越明显。企业市场营销组织的柔性化管理采用非强制的方式,依据诱导、感召、激励等方法,启动营销组织内部人员的内部驱动力,将企业规则制度转化为营销人员自觉意识,将企业营销目标转化为营销人员的自发的行动,从而最大程度上、从营销人员的内心深处激发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上述五个层次的需求是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呈“金字塔”型分布。而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柔性化管理正是满足了企业营销人员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高层次的需求。这样更能激励企业营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柔性化发展将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

4.2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扁平化发展趋势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组织不良最常见的病症,也就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的层次太多,组织结构上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

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扁平化是打破原来纵向的营销组织格局,减少营销组织管理层次,精简原来庞大的营销组织队伍,压缩中间职能机构和部门,从而形成一个横向的、结构紧凑,办事干练,高绩效,高效率的市场营销组织。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由于现代企业组织由知识化专家组成,因此企业应该是由平等的人、同事们形成的组织。知识没有高低之分,每一个人的业绩都是由他对组织的贡献而不是由其地位高低来决定的。因此现代企业不应该是由老板和下属组成的,必须是由平等的团队组成的。”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运用交响乐团为例,形象、生动地阐明组织“扁平化”的特征。他指出: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家能与众多音乐家一起演奏,是因为交响乐团队共同使用同一张乐谱。其实这张乐谱就是一个统一的流程,每位音乐家拿到总谱,识别乐谱,就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明确知道自己在何时该干何事。

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扁平化的发展有利于激励和调动营销组织内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销组织扁平化中营销组织员工拥有决策权,同时实行目标管理,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决策,同时也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增加了营销组织成员,特别是基层营销人员的企业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扁平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管理幅度和频率。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手机等即使信息传递工具的使用,使市场营销组织扁平化的发展中,企业营销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4.3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整合型发展趋势

中国学者艾于兰提出“整合型营销组织”的概念,整合型营销组织综合具有跨职能团队、网络组织、驱动市场组织和学习型组织的优点。整合型营销组织打破原有营销组织内部固定式、模式化的边界,营销组织外部的组织或者成员也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因特定项目成为组织内部成员,为了企业特定目标,与营销组织成员共同完成营销任务。

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整合型发展中面临若干发展困境,其中最大的发展困境是需要大量复合型营销组织成员。目前企业在复合型营销人员的资格审查和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以下的误区。误区一:在目前市场营销组织成员的任职资格审核中,企业对市场营销组织人员仅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和学识。这是企业营销人员招聘中的误区之一。在市场营销组织成员任职资格中,企业设置较高的学历或学位门槛,只会将高素质人才拒之于门外。营销人员综合素质中抗挫折、抗失败时的情绪调控能力,是营销成败的关键之一,这样的情商与个体性格有关,与高学历、高智商无关。误区二:在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营销类学生普遍都是单一的培养模式,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整合型发展过程中对复合型营销成员的需求。复合型营销人员首先在具备基本销售技巧的基础上,懂生产,懂网络信息技术,懂网络沟通。这就要求营销经理在具备营销类管理学学位的基础上,再具备工科学位或社会学相关学位。

4.4企业市场营销组织分权化发展趋势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组织扁平化的发展有利于营销组织“分权化”发展。“金字塔”型的传统营销组织结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市场营销组织从“集权化”向“分权化”的转变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趋势。

参考文献

[1]甘政兵.商业银行的营销组织创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艾于兰.信息时代营销组织发展趋势——整合型营销组织[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钱黎春,何义.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组织的权变因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阴兆栋,郭永春.浅议企业柔性化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08.

[5]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彼得·德鲁克(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珍藏版),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