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21:11:43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1

1.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利用率不高。

就目前我院的实际情况而言,并没有配备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专项教材,在图书馆里,仅有少部分的书籍是关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图书馆是提供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平台,然后图书馆并未被有效利用起来,图书馆除了拥有大量的书籍以外,应包含信息服务功能。然而目前我院有76.4%学生表示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及信息资源了解并不是很多。并且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是借阅书籍和自习,使用到电子资源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2.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种类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才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从而主动去获取相关的知识。然而,对于就我院现在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来说,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少配合一些教育活动来授课。一般来说,就是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并且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教材来授课,这种理论的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信息素养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果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话,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学生也很容易忘记是如何使用信息工具的。根据资料显示表明,我院大学生中只有23.4%的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中的高级检索方式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专业文献,13.5%的学生知道如何快速地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专业类的信息。

二、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措施

1.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力对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宣传,让大学生们能够时刻牢记要保持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我院里有很多场所都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素养教育的平台,例如图书馆以及计算机室等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和其他相关部门强强联手,一起做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对于才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在其刚刚接触信息素养课程的时候,就应该侧重灌输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针对更高年级的学生,则应该要侧重于对其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培养。

2.扩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队伍。

大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进行得如何,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壮大了,专业素养提升上去了,那么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其教导下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高校应该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强、知识面广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将有能力的人员招募到队伍中来。其次,在工作中也要重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培养。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定期让教育工作者们去进修和学习,让他们充分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尽职尽责。

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让学生们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需要优化学生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将高校的图书馆的服务用纸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们,学生根据这些指导册能够清楚地明白许多图书馆的设备是如何操作的。其次,针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关于如何使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培训。除此之外,针对学生较为关注的项目要积极地推广,可适当地举办一些信息搜索比赛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讲座等等,调动学生使用图书馆搜索功能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4.丰富信息素养教学的方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2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IEEE 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信息伦理等内容渗透到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文献综述、论文提纲与结构、论证方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论文撰写与排版、文献引用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信息能力,发展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享各类信息,充分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 语文教师 素养

1.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迎来了各门外国语言学习的热潮,而我国的语文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学效率低、学生厌学把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改变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一方面要深刻反思作为客体的语文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作为主体的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抓住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这个关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难题。[1]

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综合体现了一位新时代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素养指教师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能力,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保证;信息素养指教师获取信息并内化传播给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要确保熟练地掌握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灵活运用信息并加以综合创新;人文素养指教师自身具备的道德情操、文化底蕴,主要在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出来。本文拟从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出发,深入考察探究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有关问题。

2.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

2.1有利于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难题

大学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且多元化,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明显低于其他学科,再加上大学生急于体验社会生活,将大部分时间用到社会实践上,很少去关注读书、深入思考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当然这跟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观念联系密切,大学语文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固定、僵化。所以,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用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改变现行僵化枯燥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大学语文知识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带领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2.2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大学为全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场所,学生们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汲取更丰富的知识和掌握更扎实的能力。大学语文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的前提下,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们比较倾向于选择教学方法灵活、知识广博、授课内容深刻、热爱和尊重学生、有亲和力、通过课程学习或课下交往能够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教师。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信息素养要求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完成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2.3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从两个方面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一方面高素养的优秀教师可以带动一大批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高素养的优秀教师将渊博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养,改变教学观念,带领中国高校语文教育开拓一片新天地。

3.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素养应具备的三大素养

3.1专业素养

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保证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前提下,才能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正在进行改革,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认清严峻的形势,积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修养。下面从三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3.1.1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跨越,这就给大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图书,以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其次,教师要根据时展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优化自身已有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在备课阶段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加新的学术思想,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活力;第三,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最后,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将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3.1.2增强专业理论素养

对于语文学科,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本质及文学发展规律的概括,同时对文学的创作、研究以及批评等文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首先,准确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依据基本的理论形成理论体系,明确专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完整地把握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全面、系统地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文艺学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把握好文艺学这三个分支的关系,并做到融会贯通,才可以全面、系统地习得专业理论的精髓;再次,文学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学的发展态势,及时掌握到最新的专业理论;最后,增加人文社科专业理论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

3.1.3强化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一颗对学科学术研究保有热情的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本学科影响广泛的研究活动,使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更加规范化、多元化。此外,教师还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术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论文或专著,提升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能力。[2]

3.2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给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促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繁杂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拥有辨别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加快大学语文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3.2.1主动学习信息技术

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或自我研修,结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自身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做到课堂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件的相辅相成,建构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数字化教学。

3.2.2增强分析信息的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即教师获得、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信息能力,善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通过自身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信息合理转化为有效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2.3强化自律意识

大学语文教师在主动提升自身信息能力素养的同时要做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合法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强化自律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自觉遵守网络信息道德规范,遵照国家的法律要求,正确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

3.3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具有基础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色,才能正确履行教师的职责。

3.3.1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外界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坚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节操,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传授给学生真知与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与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中做到言传身教,如此,才可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质优秀的合格大学生。

3.3.2拥有渊博的知识

文学是审美的、诗意的、艺术的,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大学语文教师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备相当的、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感悟生命与生活,提高学生识别与鉴赏美的能力。另外,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3.3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

目前,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教师需在做好备课的前提下,研究和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教学方式,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注重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温馨、默契的课堂气氛下,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使大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默契和谐、丰富多彩。[4]

4.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作为传授人文学科知识的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功底、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新时代下正确处理教学资源的信息素养。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要拥有高雅的人格魅力和鲜明的时代感悟,润物细无声,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出更具时代性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明泉.略论高校教师素养[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78-81.

[2]刘雪梅.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1):27-30.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1]至今已有40余年,信息素养是人类在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已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一个极其特殊、复杂和广阔的领域,信息素养涉及的知识技能涵盖诸多学科领域,且不断深化融合,在哲学、人文、技术、社会、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保持联系。信息素养既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它与道德品质素养、文化知识素养均为大学生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成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积极推进内涵式转型发展,因此,适应转型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面临重构,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也需要摸索。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现实需要,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基本特征与要求,重点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1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借鉴欧美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提出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想模式。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偏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创新思维滞后等现象,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及成功案例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其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还未达到相应要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整合、与新岗位所需技能信息的融合不足,从特定行业、工作领域、事务范畴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都较欠缺。西方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办学模式成为国家重振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助推器,这些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大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素养能力,能够极快适应各个岗位,极大地降低培训成本,加速技术创造,稳定社会秩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重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无法回避且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基础。长久以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不断探求适合自身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改革在教育理论界与实践改革界取得丰硕成果。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打通知识、实践、创新与创业的关键环节,大学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终身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块,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性等内在特性,因此,构建适应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必须加大实践力度的重要支撑载体。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拓宽与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成人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日益受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全国高等教育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已积累的诸多成功经验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改革发展进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信息素养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改革必然成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有益补充。

1.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现状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应用技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我们结合文献调研及课程教学经验,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总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扩招后产生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高校一般位于地级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应用性等特点,其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必然带有显著的特色。当前,国内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信息资源认知、数据库检索及信息研究与开发(文献综述撰写等)为主,教师队伍主要由高校图书馆馆员和相关学科专业的院系教师组成,上课形式基本分为理论教学及上机操作,大部分属于公共选修课,一般为20~50学时,教学对象以本科生为主,各校自主安排教学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重视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课程面向度不够、课程边缘化、课程资源调配困难、教师队伍不稳定等。②课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材老化现象严重、教学针对性不足、实践实习教学力度不够等[4]。③课程总结不足,效果不佳。信息素养课程因前述原因无法得到科学动态的总结与反馈,教学质量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未尽完善的评价体系也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无法评判。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构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框架。

2.1总体思路与目标

在吸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良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5],实现职业、行业及产业需求与信息能力高度融合,实施精细化、重交叉、强实践、可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螺旋式多元教学模式,打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2.2基本原则

应具备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多维建构原则。进一步保持大学生信息素养层级性、多面性等特点,多维度实践、应用与推广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②纵横发展原则。坚持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美嵌入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中。③因地制宜原则。各高校应该根据所在学校实际条件,制定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④开放集成原则。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综合体,在其他课程教学或实践中可以融合互鉴、集成创新。⑤持续发展原则。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素养知识随着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因此,必须坚持持续学习、发展学习、创新学习[6]。

2.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综合框架,具体见图1。整体框架体系包括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4部分。能力训练模块是与大学生信息素养4要素相对应的必备核心学习单元,主要包括信息专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检索利用、信息素养与意识4部分。其中,信息素养与意识训练模块主要有信息文化、信息知识、信息思维、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等内容;信息检索利用主要训练大学生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数据库操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等;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涉及有关信息检索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内容;信息专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生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本专业研究热点追踪、行业领域就业信息、行业市场调研情况、必备的报告撰写基础等。知识学习平台为创新创业平台、学科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其中:专业课程平台主要为信息素养基本课程平台、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相关行业领域竞争情报的平台;学科课程平台为大学生学科专业更高级别应用研究型知识学习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储备支撑平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主要是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训练平台,贯穿于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主要是相对应的具体课程设置,体现在能力训练模块中,以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是一个有机系统,以能力训练模块为主要教学设置基本目标,以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为基本课程单元,以知识学习平台为基础理论载体,以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实践应用载体,四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紧密围绕并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

2.4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框架

信息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笔者结合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及其框架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框架(图2所示)。该实践教学框架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及其实践目标,课内实践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上机实训、行业考察总结、课程期末考察、毕业课程设计等内容,课外实践主要包括自主专业知识巩固、社会志愿信息服务、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等内容。这两大块实践教学以基础能力认知、体验真实技能、仿真综合应用和专题信息开发为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是检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效的主要标杆。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建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诸多内外要素,根据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状况及前述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整体框架,笔者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强重视,改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地位。积极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地位,按照实际情况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通用必修课或重点选修课程或通用平台类课程,加大课程学时学分比重,针对本科生灵活选择上课学期段,在教学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对信息素养课程予以政策倾斜。二是要建设完备的、更有针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课程链。要进一步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应至少包括信息基本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因特网素养、信息识别与检索素养、信息伦理与安全素养等七大模块,同时信息素养教育应有机融入相应的专业课程中。三是要不断丰富信息素养课程课堂课外教学形式与方法。除了主讲教师讲授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验外,还可以邀请校外网络安全专家讲课,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企业及图书馆竞争情报部门、信息统计分析部门、网络安全部门、信息资源存储与开发部门学习相关实践操作与应用原理。四是要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相关教学或研究基础的教师都可以加入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除了图书情报学科以外,还应包括计算机学科、市场营销学、经济管理学、工程管理、社会心理学等。五是要强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材品牌本地化建设。要及时跟踪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热点,吸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编写符合本校电子资源实际、学生能力范畴之内、与师资队伍研究密切相关的本地化品牌教材。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必然要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目标服务,需要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核心特征、任务指标开展。本文从理论框架层面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关建议。鉴于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复杂性,相应的机理分析、动力分析及实践应用等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娜.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4):123-125.

[2]刘跃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宁:广西大学,2014.

[3]肖检蓉.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5):69-71.

[4]王友富.普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振图书馆学学科地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2):68-71.

[5]卢雪英.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4(12):18-20.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5

(一)信息素养能力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国内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主要呈现以下状况:(1)我国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比较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信息需求、识别并利用多种类型的文献信息、认识到信息素养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注意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2)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3)无论是地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处教育大省的西安以及地处西北地区的大学,都反映出当前研究生整体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缺陷,且存在地域不均衡性

(二)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国内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由高校图书馆单方面承担,主要有课程教育和非课程教育两种模式,前者以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为主(多采取选修课的形式),且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分散,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逐步处于边缘化地位,后面将会对课程教学情况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非课程教育模式是由图书馆开设的各类讲座或组织相关的活动(主要以高级检索策略、专业信息搜索获取及鉴别评价技巧、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与文献传递、专业或英文数据库的使用等基础层面的内容为主)。然而由于宣传不到位,且研究生入学前信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等原因,致使参与人数不足,效果并为达到预期目标。

(三)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现状

信息素养教育的开课形式主要是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三种方式。首先因为大多数研究生认同文献检索课在提高学生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方面的作用,所以有学者认为有必要以系统的开设《文献检索课》必修课为突破口,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文献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能力,以推动研究生整体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其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单一且存在滞后现象,基本停留在教授传统的文献检索理论、数据库的使用和检索技能的培训等,缺乏SCI数据库强大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功能,云计算环境的影响、图书馆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且很少涉及对信息意识、信息法律和信息道德的教育。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三文献检索课教师知识的更新和应用能力薄弱。由于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文献检索课教师需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背景,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要求使得文献检索课教师亟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

二、成因分析及建议

综上所述,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存在地域不均衡性,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协调;教育模式单一、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师能力欠缺。之所以形成现在的局面,笔者分析是因为:

(一)高校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然而网络犹如浩瀚的海洋,要在庞大的网络数据库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应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增加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开设,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二)正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机构缺席

目前国内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主要由高校图书馆承担,没有正式的教育机构,致使信息素养教育在组织上和人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高校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若能够联合多方面力量,如各学院、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之优势,将高校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学生提供所有可利用之平台,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

(三)更具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匮乏

目前国内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策略,主要有几种:1.嵌入学科式的教学策略。该策略是在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学习环节中,学科馆员与任课教师协作,将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信息素养课程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也能够很好地改善学习效果。2.嵌入学位论文式的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需求特点,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过程的各个阶段中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的嵌入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3.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该策略针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是基于图书馆的实体和网络共同开展的泛在式信息素养教学策略,以课堂内推送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块和课堂外自助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块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互相协同,灵活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上是针对不同问题出现的不同教学策略,固然有它的独特性,显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然而对于大众而言,国内目前缺乏更具操作性、能够包罗万象的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及策略。(四)缺少完整的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评价只是针对学生,而没有涉及对教师的评价。然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效果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学生具备的能力和教师传授、指导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构建。

三、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大学生 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是作为教辅机构存在,是没有专门学生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全校师生都看作是图书馆的学生,是图书馆所要教育培养的对象,只不过它所传授与提高的是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并且也不是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信息素养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才能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评价等几个方面组成。信息素养可以看作是图书馆素养的延伸与拓展,图书馆素养强调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仍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最佳工具,计算机素养为信息素养注入了新鲜的因素。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要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道德意识与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从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评价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概括性、总体性的认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自然和社会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对信息价值特有的思维感知能力以及对信息所特有的持久的注意力。信息意识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多种意识因素。

强化信息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应该培养教育者对信息应有的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比如信息的内涵、特征、结构,信息的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源的类型、特点,信息交流的形式、类型、模式,信息整序的理论和基本方法等;另一方面要培养主体自身的信息需求意识,即作为行为主体,人们应该意识到自身的潜在信息需求,并能随时将它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进而充分、正确地表达出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法。例如开办课题系列讲座,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检索技能竞赛,配合实际操作和现场指导。编制简明的指导书、操作说明书等,供大学生自学。设立文献检索与利用咨询台,选派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馆员开展交互式的咨询服务等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信息素质的宣传,提高学生整体对信息的认知、学习的兴趣。只有提高认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渠道,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二、信息技能教育

信息技能主要指人们发现、检索、收集、传递、开发、整合信息的能力。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很多同学平时利用图书馆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只是借阅文学杂志、小说,对于其他的某种信息知识的需求通常是在完成某一任务、组织某项活动或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设计时才显得迫切起来,于是就匆匆忙忙、手忙脚乱的四处查找,这时往往因时间紧迫,所查找、收集的资料就会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图书馆系统的把信息技能通过各种渠道传输给他们,最简单可行的是通过编写图书馆使用指南来提高大学生对图书馆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对图书馆的使用。

文献检索课教学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文献检索课其实是一门技术培训课,它的重点让大家了解并掌握不少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文献检索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信息的组织方法、检索语言,各类检索工具,检索系统的检索利用方法,各类文献的检索途径、获取方式等。目前文献检索课不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落后于人们的信息需求,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针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要求。文献检索课教学必须要有新突破,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巩固文献检索课的地位和作用,及时更新、发展、增加课程自身的吸引力,探索适应现实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类文献的信息查询方法和各类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比方说搜索引擎的使用。除了文献检索课外,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开展一系列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信息需求。

三、信息评价教育

对信息的评价其实讲的就提高信息道德意识,鉴别、分辨信息的真伪与好坏。大学生身处网络虚拟世界要有一定的信息道德,要知道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要学习了解知识产权法,做到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能评价信息源对于满足信息需求的相关性;能从信息中概括出知识和论点。批判性的评价信息始终是学习和研究重要的信息素养,信息内容质量的评价历来是一种挑战,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和研究不只是找到一些信息就足够的,常常需要找到较完善的、最有用的信息,因此掌握策略性的信息检索和获取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也不只是利用新兴的技术而已,融合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是学习根本的宗旨,因此,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导向,让他们全面掌握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与技术,培养真正具有较高素养,具有信息生产能力的数字公民。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人才队伍的生力军,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重视和强调信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只有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才能使其在走向社会时起点高、竞争力强,从容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生除了学好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也十分重要,而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与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和作用,使它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其次,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熟悉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能够开展好用户教育和培训;另外,高校图书馆环境优美,馆舍宽敞明亮,现在的大学一般都在图书馆设有自修室,学习氛围非常好,良好的文化氛围给大学生接受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基本技能的培养,它倡导的是一个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方法。提供给大学生图书资料与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其实就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区别,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能“授人以渔”,把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作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来抓。

参考文献:

[1]刘孝文.信息素养及相关概念的学术梳理[J].图书馆杂志,2008,(4)。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7

随着全国“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多个方面,跟图书馆、实验室、两课活动和各科教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不可能单靠图书馆员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目标。然而,长久以来,图书情报部门、计算机老师和各学科教师相互间独立教学产生的弊端已显而易见。虽然不可能拥有一支独立贯彻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队伍,但从国家层面、专业协会层面或学校自行制定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还是可行和非常重要的。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社会创新型人才,总体目标需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分阶段目标逐步完成。纵观我国已构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体系内容,或众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1],这些指标体系的评估过程也正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和实施过程,体系内容正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要实现的目标结果。所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实现即可视为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完成。不过,目前建立全国性的指标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所致,但可在教育水平较接近的地区根据信息技术设施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设立一致的信息素养标准,以指导和督促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

理论是对教学的指导,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闪光点。信息素养教育同样需多样理论来指导。在信息社会,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需要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以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以自学为主的大学学习情境为融入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提供了佳境。建构主义是指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这种理论思想更加强调教与学的主动性、协作性与情景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融入建构主义理论可使学生产生自己构建知识的学习观,不再依赖教师的单纯传递知识,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来获取信息,构建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相一致。在凸显个性和差异的教育中,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与人本主义理论思想不谋而合。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3]。可见,人本主义理论可引导学生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到“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再到顺应信息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和崇拜忽视了精神道德的培养和人文关怀,使信息产生异化,进而影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过分强调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方面,如信息情感、信息文化、信息评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信息素养内涵的综合性特征使信息素养教育应是知识和道德、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教育。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即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信息素养内涵进行设置,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语言学、信息经济学、信息传播学、信息素养概论、信息技术学等信息基础知识教育课程,还应有信息文化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信息社会学、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的理解与构建等信息能力教育课程。同时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结合,在教育过程中面向低年级同学进行普及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高年级同学进行拓展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研究生进行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

我国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有基于资源学习的信息检索课模式,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学习模式,基于协作的嵌入式教育模式。三大教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客观产物,然而由于认识的差异和对政策的依赖,信息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两足鼎立”的格局一直未被完全打破。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检索课只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方面,是图书馆素养的延伸。计算机文化课因其继承性特点和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工具性角色,其作用不可忽视。但二者又都不能独立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所以要开放教学,将信息检索课与计算机文化课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结束条块分割的格局,开展以信息素养为共同价值取向的合作,使嵌入式整合教育模式成为主流教育模式。也可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队列中,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

丰富、多元、立体的教育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大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等方面。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资源的孤立分散,加之结构性缺乏,进而直接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丰富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各个院系的的教育资源有序合理地进行整合,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结构优化、开放自主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是当务之急。整合的内容包括:(1)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教材、课件、资料库、实践习题等。(2)教育网络的整合。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共享、在线教育平台的共建和使用等。(3)信息资源的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与院系资料室资源的整合,与网络开放获取资源的整合等。(4)师资资源的配合。计算机教师、图书情报人员与专业课教师的配合,通过协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素养教育与终身教育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方方面面,是长期性的工程。因其长期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因其工程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各项内容的规范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因其教育内容的多重性、教育主体的多层次,所以需要教育管理者采用刚柔相济的现代管理理念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激发内驱力,增强凝聚力,给予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和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能在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信息素养教育任务。同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使制度内化为教育者的内在驱动力,单纯的柔性管理很难实行的,所以需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其相辅相成,如激励制度、管理层统筹协调制度、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评估与反馈机制等,通过刚柔并济的管理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p#分页标题#e#

信息素养教育靠图书馆员或教师的单独努力无法实现其有效性和广泛性。美国托森大学图书馆、加拿大的皇家山学院图书馆、墨西哥Juarez大学图书馆[4]等国外图书馆的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的计划和实验取得的显著成效足以证明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对我国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队伍分散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很好的启发。要完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需通过图书馆员、教师、技术人员,乃至行政人员的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继续发扬积极主动的精神,与教师主动沟通,宣传信息素养合作教育的成功案例。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应成为交互协作的主导者和创新者,积极关注学校教学改革,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协同进行课程、作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共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合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陶方林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及服务对策研究》[5]一文中对我国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调研了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从文中数据可见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加强对教师职前和职中的信息素养的培训,积极拓展培养途径,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入馆教育等形式,而应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增补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应结合过去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扩充到基于问题、任务的学习,或叫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他的如案例教学法、互动法等都可灵活运用到信息素养教育中,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学手段也要变革和创新。目前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point,Authorware,Falsh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不足之处是学生除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互动外,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而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素养教育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QQ,Blog,RSS,Wiki,SNS,Tag等在教学应用中日益增多。此外,其他教学平台软件及系统也逐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体现出价值,如华北煤炭医学院应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键接优质网络资源[6]。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自行研制的学习系统由检索实习模块、联机考试模块、教师模块、后台数据库四个部分组成[7]。这些教学软件或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助学习,自助服务,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8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媒介素养 影响因素 Tobit回归模型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其中,年龄处于20至29岁的网民占30.7%,在全部年龄段分布中所占比重最大;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总数的20.6%(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见,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媒介素养,通常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媒介信息提升个人生活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批判的能力,据此,大学生媒介素养即可理解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①。媒介素养是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经常使用媒介进行创作和传播,但其心智还不够成熟,极易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迷失自我。现阶段大学生大多将媒介作为消遣和娱乐的工具,较少利用媒介丰富的信息和海量资源来发展与提升,研究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如何提升其媒介素养,对于其正确认知、甄别和使用媒介,身心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探究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理清影响机制,有针对性地为高校及相关机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出版,书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于1997年发表的《论媒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开端③。随后,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展开了充分的研究。

一部分学者将视角集中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上,如盐城师范学院陆作人副教授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根据调查结果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盐城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④;南昌大学研究生张鲁萍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整体状况,认为不同维度的媒介接触存在差异,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等维度剖析了这一差异,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⑤。

还有一部分学者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包括认知教育、批判教育、行动教育⑥。辽宁大学的研究生李晓韵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可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模式及注重发挥大学生自身作用等三个方面完善媒介素养教育⑦。

综观上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上,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在此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法进一步讨论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但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缺乏,且尚未发现运用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文献。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各种显著因素,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参考。

二、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一)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等。

1.媒介使用情况。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大学生接触的媒介已经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电脑、手机等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媒介的主要载体。因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需要频繁接触媒介进行观摩创作。不同形式的媒介使用条件不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效率不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不同。且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和频率也会存在差异,个体的差异又会导致其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差异。

2.媒介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艺术类学生是媒介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经常承担自媒体功能。拥有较好的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能够甄别不同媒介的虚假信息,对于暴力、炫富、炒作等不良信息能够自觉抵制,有一定的反思、批判和解读能力,能够从媒介中获取有益信息,摒弃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⑧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又会反过来影响其对媒介的选择与使用,进而影响其媒介素养水平。

3.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通过高校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实践活动,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媒介意识和媒介道德,使其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与功能,对媒介信息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避免受到不良媒介信息的误导和暗示,从而尽可能避免出现价值判断和言行的偏颇。⑨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为了获取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评价、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大学生媒介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

调查选取福建省三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16份,经筛选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86.11%。在全部有效问卷中,男、女大学生分别为91名、95名;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分别为55名、53名、47名、31名,所选样本较为合理。

(三)研究方法简介

本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评分标准设置在0-5分之间,即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取值受限,称之为受限因变量。受限因变量的回归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的Tobit回归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选择及说明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问卷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了媒介使用目的(X1)、媒介使用形式(X2)、媒介使用时间(X3)、是否限制每日上网时间(X4)、是否参与媒介互动(X5)5个指标反映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的能力(X6)、是否滥用媒介信息(X7)、参与媒介互动前是否对信息考证(X8)、对低俗信息的看法(X9)4个指标反映大学生媒介认知和判断能力;选择学校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X10)、是否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讲座或论坛(X11)、是否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X12)、校园主要媒介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版块(X13)4个指标反映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及资源。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以被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选取的13个衡量指标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运用Stata 12.0软件回归,得到回归参数估计结果。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LR chi2(13)值为468.44,对数似然比为-107.7509,对数似然比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0,伪判决系数为0.6849,自变量整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媒介使用形式(X2)、是否限制每日上网时间(X4)、是否参与媒介互动(X5)、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的能力(X6)、参与媒介互动前是否对信息考证(X8)、是否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讲座或论坛(X11)、是否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X12)、校园主要媒介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版块(X13)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影响。除媒介使用形式和是否参与媒介互动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自变量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因素,结合调查数据和实证结果,从艺术类专业特色及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应该自身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首先,艺术类大学生应主动培养媒介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避免被动接受形式多样的媒介信息,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实证结果发现,若艺术类大学生限制每日上网时间,参与媒介互动前对信息进行考证,且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能力越强,则媒介素养水平较高。其次,艺术类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多样,使用和参与媒介的频率也不同,经常利用媒介社交娱乐、参与各种形式媒介互动的学生,相较于利用媒介查阅学习资料、获取新闻资讯的学生来说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介,避免沉溺于网络社交娱乐,并且理性地接触各种媒介信息,有助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最后,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园,因此,学校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实证结果发现,学校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讲座或论坛、课外活动或其他实践,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将媒介素养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引入现有教学内容中,通过系统科学的课程教学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还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媒介专家及学者开设专题讲座、论坛等,使艺术类大学生在与媒介专家、学者的直接交流中形成对媒介的理解判断能力。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践,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校电视台的拍摄、节目制作、稿件撰写,校园网页制作、管理和维护等,使艺术类大学生真正参与到媒介实践活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对媒介信息全面深刻的理解,以促进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张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的新探索――以电影媒介素养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②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A].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③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④陆作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60-63

⑤张鲁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⑥龙黎飞.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原则和途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2):116-119.

⑦李晓韵.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沈阳:辽宁大学,2013.

⑧黄小苇.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摘要】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结合中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现状,通过建立测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的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测度模型;定量分析

0引言

21世纪世界主要大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最根本的支撑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的后备力量,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多寡、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信息素养不仅是每一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的加强、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手段的多元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这与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而健康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进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地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故加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已有自己的相关研究。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ACRL)以及国内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中,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九个二级指标、二十个三级指标。戴伟芬、孙宗禹的“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从充分利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培养创新能力的视角进行探讨,认为人们对闲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展到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去己刻不容缓。徐春明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2007)指出:“造成目前大学生创新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标准化;(2)知识无活力。”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以下三种破坏作用:(1)功能固着。(2)权威迷信。(3)思维惰性。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不能融会贯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子学用结合的练习,进而增强了思维的惰性。

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Hartsuijker(1986)通过对荷兰初中教育的分析指出,必须将计算机和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Trauth(1986)指出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扫盲工作,全面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使用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由Burns& Stalker (1961)首次提出,最初是被赋予经济和管理学上的意义,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以吉尔福特(J.P. Guilfor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则更多地关注到创新能力的思维特点,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强调从智力的角度上来认识创新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其与个体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其信息素养又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创新能力的,其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分别表现出何种特征,则是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出发点,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

2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2.1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模型构建

论文在对国内外Hartsuijker、Burns& Stalker等文献中相关模型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构建出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影响关系模型,并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流程如图1:

2.2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就越强。

H1:信息意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2:信息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3:信息安全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4:信息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5:信息伦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3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先后建立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在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中,将信息素养部分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而创新能力部分则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通过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以问卷采集到的数据为依据,掌握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水平。最终建立分析模型,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联系起来,主要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详细的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4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4.1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充分依靠南京地区的教育优势,以南京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3份,有效问卷467份,问卷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率为93.4%,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2同源方差检验

问卷调查过程中,由于每份问卷由同一人填写,容易出现同源偏差(CMV)的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检测方法,即对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反应了CMV的量。本研究中,将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占到的载荷量是27.263%,并没有占到多数,因此同源偏差并不严重。

4.3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

信度反映各个问卷及指标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或者是测量的稳定性,常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一般来说,α系数大于0.6则认为各因素的一致性程度可以接受。分析结果显示,论文中的研究变量的α系数均在0.6-0.9之间(信息意识,α=0.844;信息知识,α=0.761;信息安全,α=0.637;信息技能,α=0.735;信息伦理,α=0.604;创新能力,α=0.866),这说明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

4.4假设结果分析

在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论文将利用调查的数据对前文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4.4.1相关性分析

表1给出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和创新能力这六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分别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

**表示0.01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4.4.2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9.589,残差平方和为6.429,总平方和为16.019,对应的F统计量为22.371,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对应显著性水平是Sig.=0.001<0.05,可以认为方程显著。因此本文的回归方程式:

4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性地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研究模型,并以在南京地区各大高校收集到的467份问卷结果为实证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一些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第一,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系统体系。高校应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等基础必修课程,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伦理道德,掌握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全面掌握有关必要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深化教育改革,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高校不但应培养或吸纳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积极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力倡导信息化改革教学,改变专业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举办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活动,创新活动会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资源产生强烈的需求,将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5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光荣而艰巨,是国家发展与进步主要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多寡的将会直接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质。同时,国家应当进一步改革教学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学习国外教学经验,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Anne-Kathrin Mayer et al. Developing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German psychology educatio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93): 1259-1262.

[2]Yang Cheng.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and(下转第216页)(上接第22页)universities balance counts score model[J]. Finance and Evaluation System Accounting Monthly Publication, 2007(2):82-84.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外语教师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99-02

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和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广大外语教师缺乏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更没有自觉、自愿地把这种能力运用到英语教育教学与科研中去。本文从信息素养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升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培养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素养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信息意识层面。这一层面体现了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对信息的情感态度。首先,教师应具有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科学观。再次,Internet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随之也相应地出现了网络道德观。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人类灵魂塑造的工程师,在思想方面更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2.信息知识方面。信息知识是人们对于信息理论、信息技术及信息伦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信息知识方面的具体内容有:(1)有关信息的基本理论知识;(2)现代信息技术知识;(3)信息伦理知识,介绍产权保护法、民法等有关软件和网络法律保护条款,使信息用户在使用网络时自觉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不输入有害病毒,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3.信息技能方面。信息技能是指人们对信息的获得、处理、储存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因素。它包括:(1)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2)信息获取能力(3)信息处理能力(4)信息利用能力(5)信息传播能力(6)信息创新能力(7)信息评价能力。

4.信息伦理方面。信息伦理也称信息道德,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和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

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指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1.基本信息素养2.多媒体素养3.网络素养4.课程整合素养:(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合理地鉴别吸收、归纳储存的能力;(3)创造、生成、交流和输出的能力;(4)全面、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5)明辨是非曲直的道德判断能力;(6)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学习多媒体网络知识,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素养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内容

2007年10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结构,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二)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客观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 ― 主体”的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具体意义为:一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1.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能满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需要。

2.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3.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开放式、互动式教学的需要。

(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内在要求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由教变为导。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获取的。

(四)信息素养是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在英语教学领域,教育技术经常被教师忽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不足或被闲置。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必须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五)信息素养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

研究终身学习的专家曾提出:“只有学习的速度赶上变化的节奏,才能立足于社会”。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跟上语言的变化,而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才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有效搜索信息并对其进行组织处理,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提升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学习教育教学信息学

信息时代,教师要胜任现代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信息教育和信息观念,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教育教学信息的学习,教师们才能意识到只有把握了信息科技,把握了教育现代化,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可以采取短期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形式。短期培训是指由各相关院校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短期集中进行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决策主体、主要培训基地,立足于学校的现有条件及教育实际,已达到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全员素质为目的,是一种直接培训形式。

(三)自发研修,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多在网络上阅读;多用电脑写作;多在多媒体教室或电脑室上课;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

(四)利用资源,强化信息素养的意识

学校应以图书馆为主导,开展教育信息等的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和阅览室汇集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它们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为未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亲身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区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丁世昶.略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池州师专学报,2005(8):142.

[2]刘守刚.在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之我见[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3(2):461.

[3]刘志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刍议[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44.

[4]扬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92.

[5]张海鸥.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职业圈,200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