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19 22:38:31

秋的文章

秋的文章篇1

关于中秋的文章500字篇【1】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

中秋节是中国的民俗节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象征着我们的人情味浓厚,因此保留传统的习俗以及一些凄美感人的传说故事,一代一代的相传下去,让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能过惜福。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里,所有家庭都要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亮是最园的,月圆之夜在一年中只有这么一次,这一次的月亮圆圆的挂在天空上。今年的仲秋晚会也很精彩,许多大牌的明星上台演绎,今年是祖国的六十周年,前几天的阅兵仪式还在我的脑海中显现出来,阅兵仪式之后的几天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节的晚会上还是那么精彩!

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吃饭。今天的菜真丰富啊!有糖醋鱼、白斩鸡、酸辣土豆丝、老鸭汤……看得我眼花缭乱。吃饭的时候,我觉得这些菜十分好吃,吃的津津有味。

这一天晚上,我无意中抬头看见了那一个大大的、圆圆的月亮,一下子就大呼起来“月亮今天好园,好漂亮!”于是在我的征求下,我们全家人都到平台上了,一家人一起站着观看月亮。我们一家好久没有聚在一起了,今天重新聚在一起了,我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听说在月光下许愿会梦想成真,所以我就闭上眼,在心里默默地念道:希望我们一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幸福、平安。

关于中秋的文章500字篇【2】欢度中秋在20xx年9月18日星期三,是我最难忘的中秋节。因为这是我在文昌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中秋节。在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当中,我们举行了一次欢快、疯狂的庆祝活动——欢度中秋!随着一句句熟练的开场白,随着一阵阵欢声笑语声中,“文昌暖心,明月传爱系列活动正式开始!”一个又传统、又显孝道的节日。我们猜了很多灯谜,看了班上同学的表演,唱了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最搞笑的是我们班的“笑星四人组”的“杀虫水”广告,你瞧,个个都被这“四人组”的广告搞怪的说言和动作笑得前翻后仰,捧腹大笑。还有“小魔术师”的表演。接着,我们唱了凤凰传奇的《最炫名族风》。

中间,我们一起吃同学们带来的月饼、水果……看,那群疯狂的男孩子,玩得多尽兴啊:这儿走走,那儿玩玩,蹦来又蹦去的,真像一群调皮的小猴子!接着,又唱了《荷塘月色》这首动听的歌,同学们唱得如痴如醉。最后,我们以近期流行的《江南stely》来结束了这次的庆祝。瞧!就连黄老师和何老师都跳得比我们更尽兴更兴奋。在这次的活动里,我受益良多,老师的学生的关系已不经意地变成了朋友、知己。但这是我在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中秋节了。看来我得好好珍惜这次的友谊,这次欢乐的时光。

关于中秋的文章500字篇【3】我盼完星星盼完月亮,终于将美好的中秋节给盼来了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直保持着愉悦的心情。晚上,我妈妈和舅母买回一大堆东西,我一看,里面有炭。骨肉双连。羊肉串。牛排。茄子等等。啊!原来我们要烧烤呀!我帮忙烧好炭,就开始烧烤了。我一见到这些东西就垂涎三尺,所以我一下子烧了许多东西,可美味了!

到赏月的时间了,月亮在淡淡地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慢慢地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出现在我们眼前,它绽放出既柔和又灿烂的光线,仿佛是夜幕中的主角,又像是闪烁的星星的主人。我们一家团团圆圆玩得很开心,不知在哪浩瀚的月球上的嫦娥,玉兔过得还好吗?她们是否也这么开心呢?

“吃月饼了”随着我一声喊下,大家才从这美丽的月光中醒悟过来。舅舅急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冰皮月饼,我兴奋地打开,哇!有好多种月饼啊。有一个大的燕窝月饼,黑芝麻月饼,还有绿豆沙月饼等。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燕窝月饼,而弟弟却喜欢吃黑芝麻月饼。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啊。

秋的文章篇2

每当提起中秋我们的脑海浮现的应该是皎洁的月光下和家中的亲人边吃月饼边赏月。然而昨晚没有如玉的满月也没有和家人吃月饼的那份甜蜜和幸福。班上还没有布置好联欢晚会时一场小雨淅淅沥沥地下起不仅淋湿了秋后地上浮起的阵阵寒意也淋湿了我丝丝缕缕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心中不禁被思念的秋风吹起层层思绪。

联欢会开始了每个宿舍先出了一个节目随后同学们争相踊跃唱歌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后一首《十五的月亮》将晚会推向高潮。每个同学都沉浸在欢乐的歌声中先前那种离乡的凄然已被这热烈的气氛融化了小雨淋湿的阵阵寒意已不知不觉的悄然而走而皎洁的月亮似乎正沉醉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忘记了拉开云层这床厚实的棉被和天下每一个期盼团圆的人见面吧也或许他正躲在云层后面向天下的一个人默默许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也或许……

联欢后天上星云点点每个同学似乎还意犹未尽在到宿舍的途中边走边唱脸上堆满了甜蜜的笑容。毕淑敏曾说“距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但昨晚的晚会却拉近了同学们彼此的距离漂淡了彼此的陌生感褪却了一个在异地负笈求学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秋的文章篇3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文章导读】

此文写于1941年,此时的林语堂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进入了人生中的秋天。因此,他对秋仿佛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这篇生活小感,用词精练,语句轻柔轻缓,笔调随意自然而又亲切,如同与一位老友娓娓叙谈。文章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秋的丰硕与肥美,而是着重体现秋天的况味。作者不经意间就体现出了高超的描写与导入水平,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信手拈来,塑造了大量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从而把读者带入一个精心营造的丰厚醇美的秋的境界之中。

【精读感悟】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秋天,而是由香烟那缭绕的薄雾展开丰富的联想,来展示出心中那独特的秋天。作者的思绪一如轻烟慢慢自由飘飞,秋天的意味也在这种悠然的气氛中缓缓铺展开来。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可见人们对秋的评价多以肃杀、凄凉为主。但在作者眼中,秋却有另一番意味,他将秋天与其它三季对比,认为春过于娇媚,夏炎热逼人,冬冰冷凋零,只有秋是最成熟与稳重的,充满磅(páng)礴(bó)气象。此时,秋被赋予了新的意韵。此时,作者已经处在事业有所成就的阶段,少年时的抱负已逐渐实现,摆脱了稚气和青年人独有的傲气,经历人生风雨后慢慢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现在的他虽然声名享誉中外,为人却越来越谦逊,更像一位儒雅的学士,就像秋一样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尽显成熟与稳重。

接着,作者又将秋天之美深化,突出表现初秋之美。比如,作者表达了暄气初消,不燥不热,蟹肥花美,不似深秋的凛冽萧瑟之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这层意思;同时作者提道:“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从恰当而新奇的比喻中,不难看出秋天的温和、成熟已使作者沉醉其中,感受着它宁静深远的况味。

品味秋天的味觉这种新颖独特的感受也是文章的精彩所在。由酒谈起,又谈及烟,烟和酒能使读者感同身受秋天老辣味醇(chún)的感觉,而这老辣味醇的感觉能给人美的,隽(juàn)永回味,依作者所言:“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这是作者真正体味到了秋天的滋味,同时给文章贮满了诗意。作者丰富的联想,给人以极大的兴致,使读者仿佛品尝到了秋之成熟厚重、古朴雄浑、气势磅礴。

随后,作者又将文章回归到开头悠然恬(tián)淡的意境,不过这次的意图与上节大不相同。主要是运用含蓄、婉约的笔调,表现自己沉浸在“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秋之中。这正是作者的风格,他并没有明说,而是将秋比喻成“慢火熬炖回锅肉,古老却完整的旧字典,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大书法家苍劲雄浑的笔迹”。 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经历了时间的洗涤,经历了岁月的磨砺,留下的是历史的痕迹,沉甸甸的。文中没有绚烂华美的描绘,却依然浓情四溢,表达出了深远厚重的生命底蕴。这也正是林语堂想说的人生之秋的内涵。在许多人的生命里,经历着酸甜苦辣的人生之秋成了不堪重负的季节,步履维艰,心境苍凉。而在林语堂的笔下,我们体味到的人生之秋的分量,在他那儿,生命有了一份因积淀浓缩而丰厚的底蕴,毫无滞涩晦暗的感觉,相反,这份厚重的底蕴显得从容洒脱,深远而又充满了睿智。作者没急于表白自己的观点,却让读者自己慢慢去品味,品味着秋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感受,与林先生一样沉浸在“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秋之中。

文章最后感叹人们常在意春天的美好,却总忘记秋天的“华丽”、“恢奇”。这句点睛之笔使文章发人沉醉,韵味意长。叫人体会到人生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厚重。林语堂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了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后先后赴美国、德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通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秋的文章篇4

今天我在报纸上看到《秋颂》这篇文章,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文章写的含蓄,耐人寻味。

文章写了秋天的枫树、落日、闲云、风,总体都是来赞颂秋天之美。

我曾经认识的秋,凄楚、悲凉。因为杜甫在这个季节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牧则在这个季节写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李清照在这个季节写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忧愁。”

可当我读完文章后,才明白:秋天的美在一份明澈。感动于秋林映日的壮美,那如醉的酡红让你不能自持。除了秋,谁又能描绘出那让人如痴如醉的艳丽之景?欣赏天宇间那一抹闲云,那有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闲适的云,那以对俗世悲欢扰攘无动于衷的云。欣赏秋天的风,那果断而不优柔的风,没有太多的羁绊和牵挂,更能让人产生一种崇敬。

我想秋天之美,美在收获,美在充实,没在淡泊……

秋的文章篇5

会议开始前,与会作家、学者在年轻讲解员的引领下,边听解说,边兴致勃勃地参观正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展出的《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档案陈列》和《潘汉年档案实物图片展》两项展览。对外滩新馆的长设展览《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档案陈列》,作家学者们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兴趣。

参观结束,座谈会于下午三时准时开始。上海市档案局馆局馆长、《档案春秋》杂志编委会主任吴辰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档案春秋》杂志主编仓大放主持。仓主编首先感谢各位作家和学者对《档案春秋》杂志的热情支持和关心,热诚欢迎作家、学者为《档案春秋》杂志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接着,常务副主编姜龙飞就《档案春秋》的办刊情况以及栏目设置,向与会作家、学者作了简短汇报。

进入自由发言时,与会作家、学者发言踊跃,纷纷为《档案春秋》“号脉”。来自《新民周刊》的作家沈嘉禄说,《档案春秋》杂志发展前景是很好的,它的存在价值会越来越体现出来。上海现在流动人口很多,许多“新上海人”对上海的历史了解很浅,有的甚至连什么是“大世界”和“中苏友好大厦”都不知道。“新上海人”希望融入上海,《档案春秋》杂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上海历史的窗口。沈嘉禄还说,他本人比较喜欢《档案春秋》杂志开设的“民间记忆”这个栏目。他相信,《档案春秋》发表“草根阶层”的老百姓的回忆,在渐渐进入老龄化城市的上海,应该是有读者的。另外,他觉得在百姓档案方面应该多做文章,还可以关注企业档案,关注许多老字号保存下来的各种史料,使之为建设民族品牌服务。

东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郭太风提出,任何刊物都有一个社会读者群的定位问题,《档案春秋》从哪里着手,是大学生,还是中老年人。另外,社会文化方面,也应注重集中面。热点内容也可以加进。对《档案春秋》杂志刊登的文章,郭太风认为历史类方面的文章,文笔漂亮,但深度、思辨不够。另外他还建议,在逢到有关重要人物或事件的纪念日,最好有相应的文章配合发表。

市委宣传部文化研究中心的朱鸿召博士认为,一个文化品牌,它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档案春秋》杂志也不例外。关于读者定位问题,他建议确立一个核心读者群。结合方才参观的城市记忆展览,他认为当下的上海人太缺少记忆,一些人对上海历史文化的“家底”知道得太少,上海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正在消失。因此他建议,《档案春秋》杂志的读者群可把“新上海人”作为重要一翼。现在刊物的内容还比较细碎,每一期可围绕一个选题,拿出三分之一或更多的版面,多侧面地集中报道,以增加刊物的厚重感。

对此,作家、《上海作家》主编姚克明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说,一个杂志办起来,一下子要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杂志能否占领市场,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必须特色鲜明,二是必须抓住契机。《档案春秋》杂志特色鲜明,有品位。发行量提高得有一个过程,还得有一个契机。《档案春秋》杂志立足上海,但要注意“上海人自恋情结过重”的倾向。文章应长短结合,就像点心搭配一样,尽可能丰富多采一些。关于读者定位,姚克明觉得还是应以中老年读者,或者青年知识分子为主。《档案春秋》杂志在普及历史知识、积累历史资料方面,体现了它的品位。还可以抓与老百姓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包括档案、居家生活、民俗民风等等。

著名作家陈村则强调,刊物最好每期寻一个有意思的题目,最好与娱乐沾边。娱乐就是好玩,你让人家觉得你这本刊物好玩,读者自然就会喜欢。上海滩上有很多娱乐的内容,如上海方言,就有好多东西好挖。总之,要找一点好玩的内容。现在《档案春秋》杂志文字偏多。建议压缩文字,增加图照,排版再“奢侈”一点。另外尽可能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上海有《档案春秋》这本刊物。

说到这里,陈村还提出,档案馆应当关注网络,是否可以做一些关:于互联网的备份档案,现在许多最初的网站都消失了,它们的档案资料随之也一起消失了,很可惜。

关于读者定位问题,作家宋路霞赞同姚克明的意见,主张《档案春秋》杂志读者还是应该定位于中老年、知识分子群。另外她提出,《档案春秋》杂志栏目设置可更具冲击力一些,增加看点。上海市场很大,至于上海人的“自恋情结”,她觉得这并没有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外地人、外国人来到上海发展,他们可以恋上海,上海人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恋?她的话引发了大家一阵轻快的笑声。

上海师范大学年轻的史学博士后陈礼茂说,《档案春秋》杂志他以前看得不多,他是从他的导师苏智良教授那里得知,这本刊物办得不错。现在他关注了一下,觉得这本刊物走通俗化的路,而且有一个作者群,但对学者“照顾”不够。写通俗类文章对这部分作者有点难度,可是有一些专门研究近现代史的年轻学者,他们可以为普及历史出力,《档案春秋》应该多关注他们。

曾经多次到档案馆查阅和利用档案写作的著名作家蒋丽萍说,《档案春秋》杂志她每期都看,感觉在对历史的梳理方面,史学界走在了文学界前面。上海是目前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不少内容是可以拿出来做文章的。如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官、律师关系怎么样?再如过去制约腐败官员是如何做的等等。每期最好要有重头稿子。可以和学者交流,然后重新消化,做成文章。重大历史事件也应该反映,比如历史上的公私合营背后有些什么故事,是否也可以把一些历史真相披露给读者。如今,一些历史正在被遗忘,一些大学生不知道是谁。

宋路霞忍不住插话说,她曾经遇到过年轻记者采访她,想做上海和平饭店的专题,却连沙逊是谁都不知道。

宋路霞插完话后,蒋丽萍建议,关于“”、“反右”,《档案春秋》杂志是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些文章。

作家、学者们的发言整整进行了两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作家、学者没来得及发表意见。他们表示会后再与编辑部进行沟通。程乃珊和宋路霞当即表示,会将手头“好看”的文章交给《档案春秋》杂志发表。

秋的文章篇6

《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是指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声音、色彩、气味等生动形象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秋的文章篇7

抒情类散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教师要教好散文,学生要学好散文,却不是件易事。2016年暑期,江苏省对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课本作了修订,增加了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抒情散文《秋颂》。该文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缺少阅读经验的初一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有很大难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项目学习理论应用于初中散文教学,以期“深文浅教”,更好地帮助师生触摸作品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理念】

项目学习强调以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初可根据《秋颂》一文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研究教材,整合成一个个专题研究项目,并分组逐个击破。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与提示下,通过咬文嚼字,从而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在教学结束前,各小组可以总结探究成果,相互取长补短,完善对散文写作方法与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

【课文简析】

作者罗兰描画了很多关于秋的景与情,明确告诉读者她眼中的秋是澄明的、明澈的,并由此感悟到人生的淡泊、洒脱与闲逸。作者为什么看重这份明澈?作者又是怎样来描画出这份明澈?这是本次项目学习的核心指向。

【实战应用】

一、课前指导学生思考项目任务

1.作者依次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2.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去歌颂?

二、新课伊始学生汇报项目任务

1.教师范读,各项目小组成员听读课文。

2.各小组代表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景物:枫树、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特别之处:明澈。

三、教学之初整合形成研究项目

1.各小组分别针对上述七个场景展开研究,主题研究项目为:枫树是如何体现出明澈之美的?作者是如何来描画的?(以此类推秋林、秋日等)

2.确定研究项目后,各小组自由朗读,集体讨论展开探究。

3.各小组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枫树――飒爽之美;秋林――秀逸之美;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寂寥之美;秋云――澄明之美;秋风――纯净之美;秋水――明净之美。

4.教师归纳学生的研究成果:枫树、秋林、秋日、秋院并没有体现出作者所说的明澈之美,而秋云、秋风、秋水体现了这份明澈之美。

5.各小组集体讨论:为什么作者更看重的是这份明澈之美?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我十九岁那年,抗战兴旺,凑巧有机缘让我去僻远的乡下教小学。国仇家恨与自身前途渺茫的凄惶,给我那段年龄带来了深浓的凉意。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我常抄写唐诗,打发着无望的时光。在那唐人的诗句里,我读出了你的明澈。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慰问我内心的悲凉,为我化解沉重的烦恼与忧郁;是你,教会我如何找寻迷失的自我,告诉我更要以澄明之心去了解你那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虽然面临人生坎坷,但她从秋之明澈中汲取释怀的精神力量,平复了情绪上的阴影,心灵得到减压,心情获得宁静。因此,在她笔下的秋天不再沧桑,不再凄凉,不再凄楚,不再寂寥,而是澄明的、明澈的。

四、教学之中解决新的项目任务

1.各小组针对“作者如何通过秋云、秋风、秋水来描画出明澈之美”展开讨论、探究。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替换词语、对比词语等方式)来品析。

3.各小组自由选择场景谈感受,达成如下认识。

(1)秋水:

“秋水和风一样明澈。”直接点出。

引用古诗句来描画这份明澈。

通过描画白鹭、沙鸥来体现明澈:

在一江秋水之上,几只白鹭沙鸥点缀在江边,它们的倒影在秋水中清晰可见,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面,恼饫锬艹耐谐銮锼的明澈。

通过“钓叟”来体现:

“叟”即老翁的意思,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他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用语段里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他“傲杀万户侯”,“傲杀”就是“鄙视”的意思。“万户侯”就是达官贵人。钓鱼翁鄙视这些执着于功名利禄的达官贵人。他毫无心计,看开看淡,心中一尘不染。钓鱼翁这种高贵的品质,也反衬出秋的明澈、秋的淡泊。

(2)秋风:

“不带一点修饰”和“最纯净”这两个关键语句点出了这个“明澈”。

“爽利”,即爽快、利落,不带任何的感彩,强化了“明澈”。

连用四个“就是”,也强调了秋风的纯粹、明澈。

“不必有所眷顾”“无需参与,不必流连”都说明没有什么可留恋,可拖泥带水的,反衬出秋风明澈的特点。

四个“就是”句(引领学生读出节奏明快的感觉)――“秋风”就是“秋风”,也让人从明澈的秋风读出了一种秋的洒脱。

(3)秋云:

“闲云”的“闲”:“闲”字带有人一样悠闲的味道,这个字与后文“澹澹然、悠悠然”呼应起来。

澹澹然、悠悠然:叠词,增强悠然悠闲的语气,营造了“闲”的语境。

第9小节中的“明净”一词,直接写出了秋的明澈。

比较“一抹”与“一朵”“一堆”的区别:“一朵”感觉上是白云一团,很厚实;“一堆”的话,好像是很多云聚集在一起,一大片。但这是秋日的天宇,用“一抹”更恰当。“抹”是轻微的痕迹的意思。这个动作应该是比较轻的,留下的痕迹也是比较淡的。用它来形容云,突出了云的淡,只是薄薄一层。蓝蓝的天、淡淡的云,写出了秋日天空的明净、明澈之美。连同那山野中自由自在飞翔的仙鹤,正所谓――“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交流,同学们了解到,作者在“国仇家恨与自身前途渺茫的凄惶”中,并没有感到失望,而是从秋的明澈之美中获得了释怀的精神力量。她欣赏秋的明澈,她赞美秋的那种闲逸、淡泊与洒脱。那么,本文就只是写了秋,赞颂了秋吗?有没有写到其他内容――人?

五、学生展示项目成果

1.各小组齐读第10~11小节,找出集中赞美具有秋一样品格的人的语句,并圈画重点词句。

2.各小组结合原句内容,以“是一种……的人”的句式来回答。

3.各小组讨论归纳,并依次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

4.教师依据各小组探究成果归纳如下:这些人身上体现出“这样”的品质――心中明澈纯净、注重自己的内在美,淡泊洒脱,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和体会,不追名逐利,闲适自在。

5.教师引领,学生归纳写作技巧。

(1)这种既写景同时又抒发某种感情的写法叫什么?明确:情景交融。

(2)作者描绘秋天形形的景物,她歌颂秋的明澈,赞美秋的闲逸、淡泊与洒脱,同时还赞美了秋一样品格的人。依托“秋天”来赞美秋一样品格的人,这体现了本文的什么写作特点?明确:托物喻人。

教师总结:作者罗兰通过对秋景的描述,赞颂了秋,我们可以从她的清新质朴、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对有秋一样品格的人的高度认同与强烈赞美之情。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同学们一些启示,让我们记住罗兰和她的秋。

秋的文章篇8

阅读题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强调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语文阅读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国秋叶阅读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国秋叶》阅读原文①柿叶、槐叶一落,京华的秋树便相继凋零了。马路上,公园里,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雪。

②大自然正在死亡,并在死亡的哀痛中求得更生。行走在纷纷的落叶的雨中,

你会惊心于宇宙永恒的变历。但是,刚从胸中升起的严峻的情绪很快就被落叶的情致驱逐干净。在你头顶飘洒飞扬着的落叶是彩色的,只有北国的秋叶才有这种鲜明的色彩,殷红、金色、青色、橙色,或是红黄驳杂……全不见枯槁的色泽,是秋天果实才有的颜色。在北京的宽阔马路上,落叶飘摇而下,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显得安谧而有生气,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呈现出来。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北国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在北京,我偏居于东面,那里的金台路被金黄得透明的银杏叶铺满了,状如一把把小扇面,可爱得叫人不忍心踩踏。每当清扫车驶过之后,街道地光皮尽,显出深秋的萧索景象。

③然而,落叶还在萧萧地下。那些树叶,仿佛是压满树冠的鸟群,受到了一阵风的惊扰,不约而同飞离枝梢的。只是飞去的鸟群没有它们这般安详自得罢了。我敏感的心灵听见它们在叽叽喳喳地啁啾-落叶在叙说飞翔的欣悦。与其说飞翔,尚不如说是舞蹈,时而在空中激动得瑟瑟抖动,时而又闲适得起伏飘摇,它们获得期待已久的自由,似乎它们在枝头守候至今,只是尽某种义务,而它们的色彩,是大自然偿还的报酬。现在,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去做点什么了。于是去亲昵行人的面颊衣襟,去装点大地,它们毫不理会生命最美好的时刻意味着什么。即便无风,树叶也会凋落,从空中直直地降落下来,如一枚沉静的果实,表现出深思熟虑的情调和超然的庄严。没有风,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凋落下来呢?是凭自己的意志吗?我凝视着那一片片沉静地降落的树叶遐思。几个孩子在收集落叶,我也情不自禁捡起几片,叶柄柔软而呈青色,变了色的叶片依然光润水鲜,充满液汁,这是活的叶子,简直就在向你悄声细语说着一些什么。它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人世,大千世界上竟连植物也不愿使自己死得丑陋。

④于是,就连许多绿叶也受了感染似的,纷纷离枝而下,加入同类的有韵的舞蹈。使我惊诧的是,在东郊公园内,池边垂柳尚在婆娑摇曳,满地却已压着一层青翠的落叶,如同绿色的积雪。这是大自然作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那是白杨树的宽大的叶子。我伫立在厚厚的积叶上,向白杨树仰望:满冠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透出深沉的翠色。白杨树很早就开始凋落了,可是它的叶子将坚持到最后凋尽,即便最后凋落的树叶,也是绿色的。白杨树把深秋的空间,染得上下皆绿了。这位北国的伟男子既遵从无情的时序,又珍爱生命的翠色,于是造就了一种奇观。一位穿着鲜红衣裳的南方姑娘手持一束白杨树的落叶,在风旋起的绿色涡流中留影,留下这一独特的对于秋日的回忆,这确是一张富有意味的照片。要知道,只在北国才有这样的秋情,在北国,没有枯槁得干脆的落叶。

⑤现在,北国的落叶乔木已经凋尽,但秋叶的美丽和我所体验到的情味,使我不为它的凋落而伤感,甚至连北方秋日的肃杀劲也被冲淡了。在我久居的温暖湿润的江南,树叶的凋零要蔓延秋冬两个季节,凋落得迟迟慢慢,显出极不情愿的情状,因而不见落叶稠密如雨的景象,落叶大都是死去的树叶,色彩也远不如北方的绚烂。而且,总有一些已干枯发硬的树叶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到开春叶柄下萌动新绿,才会被顶落下来。几片枯叶活画出秋冬肃杀的风景。

⑥我爱秋叶甚于初春的新绿。

⑦我爱北方的秋甚于南方的秋。

《北国秋叶》阅读题目1.文中的“我”为什么喜欢北国的秋叶?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二段“刚从胸中升起的严峻的情绪很快就被落叶的情致驱逐干净”一句中的“严峻的情绪”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四段,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这位北国的伟男子既遵从无情的时序,又执拗地珍爱生命的翠色”这句话

在文中有什么具体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写一位姑娘照下了一张北国秋叶的照片,根据文章提供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这幅照片。(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凸显北国秋叶的美丽可爱,在写作时调用了多种手法。

请写出两种手法并举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北国秋叶》阅读答案1.①北国的秋叶色彩鲜明、绚烂,光润水鲜,姿态美丽可爱。

②北国秋叶自由而安详地离去,有一种深思熟虑的情调和超然的庄严。③北国的秋叶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这是一种美丽的离去。④美丽的北国秋叶既让我体验到了北国浓浓的秋意,同时它的美丽和种种情味又冲淡了北国秋日的肃杀,使我不为季节的变迁而伤感。(答对1点计2分,答对3点计6分)

2.感慨大自然正在死亡,并在死亡中求得更生;

(1分)感慨宇宙永恒的变历(1分)。

3.(1)(3分)白杨树面对秋天的肃杀,一方面遵从自然的规律,干脆地接受死亡;

另一方面,直到落叶飘尽,它也始终保持着绿色,保持着生命的活力。(答对一点计2分,答对两点计3分,意思相近即可)

(2)(5分)开放性试题,想象符合语境且合理,语言优美,且有描述性语言,可计5分;不够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4.①使用了比喻。

文章在描写北国秋叶时,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如“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雪”,又如“那些树叶,仿佛是压满树冠的鸟群,受到了一阵风的惊扰,不约而同飞离枝梢的”,这些比喻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叶的特点,更借此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使用了比拟。作者在写秋叶飘落时,把它们当作鸟儿来写,写它们在“叙说飞翔的欣悦”;把它们当作人来写,写它们“闲适得起伏飘摇”,写它们“去亲昵行人的面颊衣襟”等。这些描写,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情味,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使用对比。文章最后写南方落叶凋零得慢,落叶已死,其色彩也不如北方绚烂,其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北方落叶的绚烂、鲜活及干脆主动地离枝飘落的特点。

④浓墨重彩地描绘秋叶。作者在描写北国秋叶时,有大量的色彩描写,比如“在你头顶飘洒飞扬着的落叶是彩色的,只有北国的秋叶才有这种鲜明的色彩,殷红、金色、青色、橙色,或是红黄驳杂”,又比如“那里的金台路被金黄得透明的银杏叶铺满了”等,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北国秋叶的特点,而且使文章色彩绚烂,基调明快。

⑤使用映衬。文章在写北国秋叶时,写了一位身穿鲜红衣裳的南方姑娘,这里借青春勃发、生命力旺盛的姑娘映衬了北国秋叶的色彩鲜艳,富有生命的活力。

秋的文章篇9

这篇关于201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诗文背诵知识点的文章,是

一、古诗文默写:1、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做人要不断反省其中就有这么一则:吾日三省吾身: ? ? ?3、学习要经常巩固,这样才能有所长进,《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这样一句说得很好:子曰: ,可以为师矣。4、《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我们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 。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知天命, , ,不逾矩。(《论语十二章》)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 (《论语十二章》)7、《论语十二章》中说到:“ , 。”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求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十二章》)9、子曰:“贤哉,回也! , ,在陋巷, , 。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10、子曰:“ , ,乐亦在其中矣。 , 。” (《论语十二章》)1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时光流逝的一则是: , 。12、子曰:“ , 。”(《论语十二章》)13、子曰:“ ,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14、《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15、《观沧海》一诗中写山水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16、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 。(《观沧海》)17、客路青山外, 。(《次北固山下》)1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春江水涨,风和帆正的联句是: , 。 1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时令交替变化的联句是: , 。2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21、孤山寺北贾亭西, 。(《钱塘湖春行》)22、《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莺燕争春的诗句: , 。23、《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花草的诗句是: , 。 2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表达作者对春天钱塘湖无比热爱的联句: , 。25、 ,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26、《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表达作者羁旅在外、孤独之情的诗句是: , 。27、神龟虽寿, 。 ,终为土灰。(《龟虽寿》)28、《龟虽寿》一诗表达出老当益壮的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 。29、 ,不但在天; ,可得永年。(《龟虽寿》)30、 ,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31、《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村的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32、《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 , 。33、《过故人庄》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留恋不已的诗句是: , 。34、清晨入古寺, 。(《题破山寺后禅院》)35、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36、《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写出寻幽探胜的联句是: , 。 37、万籁此都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38、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明月以带给远方朋友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40、君问归期末有期, 。(《夜雨寄北》)41、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2、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43、《泊秦淮》一诗中借歌女之音来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享乐的上层人物的诗句是: , 。44、 ,赚得行人空喜欢。(《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5、正入万山圈子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6、半亩方塘一鉴开, 。(《观书有感》)47、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48、一曲新词酒一杯, , 。(《浣溪沙》)49、 ,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50、《浣溪沙》一诗中伤春感时而对仗工稳的名句是: , 。51、 ,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52、 ,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53、争渡,争渡, 。(《如梦令》)二、现代文默写: 1、盼望着,盼望着, , 。(《春》)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 。(《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 。(《春》)4、桃树、杏树、梨树, ,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5、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 , 。(《春》)6、“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7、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春》)8、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 。(《春》)9、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 , ,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10、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春》)11、“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1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春》)13、春天像小姑娘, , , 。(《春》)1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向前去。(《春》)15、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16、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 17、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秋天》)18、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19、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秋天》)20、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 。(《秋天》)

秋的文章篇10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 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民国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三、 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 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 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 秋蝉残鸣而报秋 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枣树秋色之奇观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四、 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 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明确: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五、 鉴赏要点

1、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在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池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和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数语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 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 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