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科普知识十篇

时间:2024-03-28 18:14:12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1

关键词:维医儿科学;医科;教育

在新疆医科大学自维吾尔医学院成立以来,我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创性地完成了《维医儿科学》本科教材的编写,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正常实施奠定了基础,并由课堂教授来体现出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地获得维吾尔医儿科学理论的内在实质。

《维医儿科学》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其范围广,内容多,初学者学习的难度较大。为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维医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技能,笔者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和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制订教学计划,引入新进展

维医儿科学一般开设在大四下学期,学生刚刚结束了维医基础课程和部分维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已经有初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维医儿科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准,故要根据我校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主要阐述维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维医儿科学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力学说等基本学说,又要重点介绍上述学说在支配器官疾病、被支配气管和被支配附属器官疾病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运用。同时,要融进一些维吾尔医药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维医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如哈木拉提・吾普尔等重点进行“哮喘维吾尔医体液分型及其免疫、内分泌紊乱”的研究,本研究按维吾尔医辩证分析,新疆哮喘患者易患异常黑胆质哮喘和异常黏液质哮喘,异常黑胆哮喘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容易罹患。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紊乱、内源性皮质醇降低、感染因素等可能诱导集体形成异常黑胆质哮喘的一部分重要原因。又如,在讲到“同证异源”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等研究发现同一疾病可由不同异常体液所导致,即“同病异证”,但同一疾病在不同体液中的构成比有所差异;同样,一种异常体液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即“异病同证”,但一种异常体液导致各种疾病的概率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方面进一步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

二、注重维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维医儿科学是维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儿科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是一门名老维医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诊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厚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维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从维医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来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授课中向学生介绍维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时,融入名老维医经验,着重突出维医儿科学疾病诊断和维医辩证特点,重点讲述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如,维医认为小于12岁的小孩慎用成熟剂和清除剂,以增强自然力(生命力)和调节药为主进行治疗,使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创立“方药结合”,融会“维西医贯通”

维医学专业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维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维医儿科学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儿科疾病治疗时把维药学与儿科学合为一体,结合疾病讲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维药学知识,另一方有足够的时间传授更多的知识点。如,在讲疾病时,先讲解疾病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等,讲到治疗(药物治疗)时,结合疾病讲药(讲方)。如,讲哮喘时,具有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并将临床疗效肯定的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讲到一起。体现维医诊治复杂性疾病或儿科疾病时,从维医辩证思维来论治各种疾病的特点。

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维医儿科学属于临床学科,理论教学需要直观性、形象性和实践性,而且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多,通过多媒体分别用文、声、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突破传统的黑板上诊病治病、枯燥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维医儿科学教学丰富多彩,加强教学实践并结合病例讨论的方法,师生讨论,教学相长。

总之,目前维医儿科学教学每个环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境。面对维吾尔医学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应在维医儿科学中引入新型教学法和手段,不断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维医儿科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哈木拉提・吾普尔,李凤森,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支气管哮喘的中维西医诠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04.

[2]哈木拉提・吾普尔,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努尔买买提・艾买提.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04.

[3]彭玉.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探析[M].中国教育,2007,26(3):45-46.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2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减少婴幼儿死亡和儿童残疾,提高人口素质的公共卫生举措,对提高人口素质、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生儿遗传疾病筛查以及听力筛查作为了解新生儿的两项重要筛查项目,在产科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现将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落实以及进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1、2019年完成目标:本院从一月份至十月份分娩人数269人,活产数269人,实筛查人数为266人,除3人新生儿转院外,其余筛查率为100%.

2、疾病筛查工作的学习情况

我院妇幼相关人员参加了由上级医院组织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认真学习,仔细做笔记,回来后与全科同事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研究重点,让相关岗位人员对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能够进行实际的操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随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技术规范的操作以及熟练进行信息录入,每一位产科人员从思想上更加重视该项工作,争取做到百分百合格。

我院根据市妇幼惠民工程项目疾病筛查(2016年)7号和听力筛查(2016年)47号文件以及要求。我院高度重视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项目方案要求,认真谋划,细化措施,抓好项目,工作落实到位。加强项目的宣传,让患者家属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儿童听力障碍筛查治疗康复相关知识的理解和配合。

2019年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总结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3

朋友家的隔壁住着一位患有脊柱裂的小妹妹,她没有出过房门。高高的六楼窗口就是她的全部世界。由于脊髓神经受到压迫,腿和脚严重变形,所以她没有漂亮的裤子,也没有体验过穿上鞋子的感觉……

在你我的身边,这样的小妹妹不只一个。她们顽强地活着,她们需要一个像样的生活……

全新的生活是从康复开始的。我想,了解一些康复的知识,或许会带她走出生命的局限,又见彩虹。

也许她再不能站立,但康复的意义不仅如此。站不起来,同样可以实现梦想,同样可以快乐,因为康复可以给你一对重生的翅膀。

康复,在康复栏目里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让更多的“小妹妹”拥有快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继续康复的话题,帮助更多的朋友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康复理念,解决朋友们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法,为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作出一份贡献。

我们要感谢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金项目办对本栏目的资助。我们将一如既往,忠实地为残疾朋友服务!

1.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年手术量达到40万例以上;加强县级医院眼病治疗能力,就地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组派医疗队为边远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2.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组织助视器的研制、开发和供应,形成医院眼科、盲校低视力班、定点眼镜店和患者家庭相互配合的低视力康复工作网络,为10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

3.巩固、完善聋儿康复网络,对8万名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办好家长学校,开展社区家庭聋儿康复;创办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将聋儿康复师资培训纳入国家教育规划;加强聋儿语训教学方法研究,提高语训质量,使25%的受训聋儿进入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推广使用质优价廉的助听器,免费或优惠向接受语训的贫困聋儿提供。

4.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加强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在4亿人口的地区,对24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防治康复,达到检出率6‰、监护率90%、显好率60%、社会参与率50%、肇事率降到0.5%以下,减少精神残疾发生;为精神病康复者创造就业机会,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5.为现有12万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或配备辅助用具,改善其生命质量;向社会宣传科学知识,消除畏惧心理,给麻风畸残者关爱与扶助。

6.加强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工作,重点搞好服务,抓住调查需求、介绍产品、提供咨询、配置服务等环节,沟通供需,培育、规范销售和装配市场,用品用具供应量达到250万件;切实提高假肢、矫形器装配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建立200个装配供应站,为6万名缺肢者装配普及型假肢;为肢体残疾人装配矫形器15万例;加强对用品用具质量的监督与管理;研制开发、推广使用面向贫困残疾人、价廉实用的普及型用品用具,免费或优惠向贫困需求者提供。

7.加强社区康复工作,广泛开展康复训练,切实提供康复服务。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协调实施;各级康复机构(中心、站、点)、康复协会、综合医院康复科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培训骨干,传授方法,提供服务;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充分发挥幼儿园、学校、福利企事业单位、工疗站、社区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资源共享,形成康复训练服务网络,开展肢残人功能、智残人能力、盲人行走导向、聋儿听力语言、助视器配用、精神病防治康复等训练与服务,完成肢残人功能训练12万例,智残人能力训练8万例。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4

[关键词] 儿科;住院患儿;死亡疾病;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195.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1(b)-132-01

为了解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死亡疾病谱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现对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198例住院死亡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04~2009年共收治患儿14 974例,死亡198例,6年总死亡率占1.32%。其中,新生儿101例,占51.01%,婴儿58例,占29.29%,幼儿12例,占6.06%,学龄前儿童10例,占5.05%,学龄儿童17例,占8.59%。

1.2 死亡率逐年变化情况

2004年共收治患儿1 088例,死亡24例,死亡率为2.21%,2005年共收治患儿1 312例,死亡29例,死亡率为2.21%,2006年共收治患儿1 663例,死亡31例,死亡率为1.86%,2007年共收治患儿2 327例,死亡28例,死亡率为1.20%,2008年共收治患儿4 273例,死亡44例,死亡率为1.03%,2009年共收治患儿4 311例,死亡42例,死亡率为0.97%。

1.3 死亡疾病情况

新生儿疾病101例,占总死亡例数的51.01%,肺炎31例,占15.66%,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颅内感染、出血)28例,占14.14%,腹泻19例,占9.60%,营养不良3例,心肌炎2例,其他败血症、白血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髓母细胞瘤、急性脊髓炎、急性坏死性肠炎、肾炎、消化道出血、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异物、毒菌中毒、溺水各1例,诊断不明2例。新生儿死亡疾病中,窒息40例,占总死亡例数的20.20%,早产儿26例,占13.13%,新生儿肺炎19例,占9.60%,新生儿败血症7例,占3.54%,新生儿破伤风3例,足月低体重儿2例,先心病、溶血、颅内出血、新生儿硬肿各1例。

2 讨论

从本组资料可看出,本院住院患儿死亡比例逐年下降,近6年死亡比例为1.32%,与其他文献报道相似[1],死亡病例中,新生儿居首位,亦与文献报道一致[2]。新生儿死亡疾病中,新生儿窒息居第一,早产儿其次,新生儿肺炎第三,新生儿败血症第四位,可能与对新生儿窒息抢救时复苏技术不到位、早产儿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差、感染后易扩散有关。本县属贫困县,经济不发达,交通较闭塞,无专设的新生儿科,普通儿科与新生儿科一体,门诊与病房一体,不利于新生儿康复。提示应加强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培训,产、儿科医生协作,对高危孕妇,儿科医生可提前进病房,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做好孕妇围生期的管理与宣传工作,减少早产儿出生率,改善新生儿的监护环境,减少感染的概率,提高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治疗、护理水平。本组婴幼儿死亡占35.35%,表明对3岁以下的住院患儿应特别关注[3]。降低新生儿及婴儿的病死率,特别是早期新生儿的死亡人数,对降低5岁以下儿童的病死率至关重要[2,4-5]。

在死亡疾病中,肺炎共50例(新生儿19例,非新生儿31例),占总比例的25.25%,居首位,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6],说明肺炎仍是本院儿科患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且死亡患儿多为农村患儿,可能与经济条件差、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患病后未及时诊治、入院时病情已很严重、医疗设施不完善有关。

综上所述,减少低新生儿的死亡,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必须做好孕妇围生期的监护、管理,降低孕期并发症,预防和减少新生儿窒息及早产,同时做好肺炎等疾病知识的科普宣传,使患儿能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改善医疗环境及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降低住院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晓茵,刘雅倩,张春妍.1994-200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253-255.

[2]新华,吐克逊,阿尔达克,等.我院儿科12年中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9,4(4):42-43.

[3]卢思为,卢仲毅.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死因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6(3):254.

[4]田云粉,李利,米宏瑛,等.80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J].2010, 8(4):358-359.

[5]鲁金芳.北京市延庆县1992-199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215.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妇产科;护理效果

由于妇产科病患的特殊性,当她们患有疾病时,容易出现失落、伤感等情绪,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病患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宣讲,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服务质量和人文关怀水平。

1健康教育应该围绕病患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健康教育只注重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的宣教,忽视了病患刚入院时和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需要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努力,提高病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流程中的服务质量。从病人入院开始,主管护士应主动接待,介绍病区的分布情况,对于病患需要做的检查,及时耐心地告知检查地点、检查项目以及检查目的,监督患者按时服药,解释和交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指导患者不要因为身体不适而过度紧张,同时在饮食上要指导患者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在院期间多开窗通风,保持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应拘泥于简单的院内沟通,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可以通过官方账号以及微信公众号大力推广和传播与妇产科疾病相关的医学常识,指导其学会在官网上挂号、找专家、开药、查询报告等功能。官网上应经常请专业人士编写一些常见疾病的介绍文章,让大家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相关症状及防护措施等[1]。病人出院后,要及时做好随访工作。可以给病患做一份有对针性的计划表,列举术后出院的注意事项,如伤口的护理、饮食的注意事项、运动项目等,让患者认真阅读并执行,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及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在计划表的下端要留下医院的电话号码,方便病患出院后及时向医生咨询。

2健康教育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应用

优生优育是我国目前大力推广的生育政策。妊娠期对于一个女人至关重要,所以妊娠期妇女到医院检查期间,医院要做好相关的科普知识普及以及相关的保健知识指导。对于妊娠期妇女,医院要定期开展孕妇课堂、发放听课卡、邀请专家定期举行健康讲座,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家传播简单易懂的孕期保健知识。对于不能来医院参加讲座的孕妇,要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指导其网上学习孕期保健知识,告知孕产妇孕前各项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各项检测的目的,每一项检查的时间、内容等。告知其胎儿每个月龄会具备的能力,鼓励孕妇对胎儿进行胎教,介绍与胎教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让孕妇在孕期重视胎教的价值,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胎教,促进胎儿健康地生长发育[2]。孕期是一个女性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阶段,容易引起产前忧郁等症状,所以在门诊咨询期间,医生要随时关注妊娠期孕妇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3]。对于产褥期的妇女,要开展营养指导和保健教育,让她们了解正常分娩以及剖腹产的相关知识,指导其生产指征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使其在选择生产方式时,更可能地选择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的方式[4]。要给孕妇讲解自然分娩的特点,让孕妇及时掌握生产要点,缓解产前焦虑、恐慌和不安等情绪。加强产妇在生产前的心理护理工作。产妇进入待产室以后,应安排责任护士陪伴,并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如指导她们如何调整呼吸,如何降低宫缩引起的疼痛,同时要不断地给予产妇以信心,促进产妇的顺利分娩[5]。产妇生产后,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指导产妇和家属学会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情况,讲解一些新生儿预防接种事项。在传统的“坐月子”习俗中,有很多陈旧的观念,如把尿、定时哺乳、绑腿、睡头型等,都是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护士要及时告知照顾者正确的方法和护理要点,安排新生儿按需哺乳,使产妇了解科学合理的饮食要点,促进产后伤口及体能的恢复,促进产妇泌乳,做到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确保母乳喂养及时顺利地进行[6]。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指导产妇准确掌握喂奶姿势、换尿布等,向产妇介绍婴儿抚触和婴儿游泳等科学的育儿方法。辅导家属关于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让家属时刻关注产妇产后的精神状态,及时疏导产妇的不良情绪,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7]。

3健康教育在妇科手术病患中的应用

要加强对手术前后妇科病患的心理疏导,缓解她们因紧张而带来的不适。患者安排好手术日期后,主管护士就要提前告知患者术前注意事项,护士要用自己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同时建立护患信任关系[8-10]。对于术前要做的准备,比如空腹抽血检查、灌肠等医疗操作,护士要及时向患者作出解释,告知患者此项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使患者充分了解并积极配合[11-13]。对于术后卧床的患者,应遵医嘱及时告诉家属是禁食或流质饮食等,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排痰等。对于有留置管的患者应及时记录出入量、颜色、味道、性状。对于恢复期的患者,要指导其建立科学正确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适当放松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心理压力,饮食上荤素搭配,适量运动等[14]。

4小结

做好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疏导患者的紧张不适状态,使患者对自身所患的疾病有所了解,建立积极应对疾患的心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陈旧的生活观念,达到治愈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在患者及家属中做普及一些疾病自查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既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又提高了她们对疾病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李惠英.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04):99.

[2]高雪.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2):2-4.

[3]吴燕.研究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02):107-108.

[4]张冬梅.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1):133.

[5]李慧芳.浅析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221,226.

[6]樊雪芹.妇产科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4):291.

[7]孙文玉.健康教育对妇产科护理效果及孕产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9,6(07):143-144.

[8]李秀艳.妇产科护理中孕期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08):106-107.

[9]郑静文.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9):1246-1247.

[10]王娟,李志丽.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06):170-171.

[11]吴靖.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5):216.

[12]林红.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2):206-207.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6

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根据每例患儿的具体病症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对每例住院患儿的家长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并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发放相关的健康手册让家长学习。同时向患儿家长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在病房设立健康教育板报,定期更换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各种讲座及学习班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此外对医院医护人员、勤杂工定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使其均能掌握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各科室医院感染率207例患儿中有2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11.59%,各科室感染率见表1.

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抗菌药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是否采用机械通气及基础疾病对医院感染有较大影响(P<0.05),见表2。

3.3两组患儿医院感染率对比经过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讨论

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加上患儿在住院期间各种病原体较为集中,治疗过程常伴有侵入性操作,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本研究选取的207例患儿中有2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1.59%,这与胡瑛等报道相近,这也说明了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较高,需要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导致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自身发育不完全,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低下。(2)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如各类导管的留置、采血针、气管插管等,易将外界的微生物感染至体内,而且对机体的防御屏障造成了损伤,使病原菌更容易侵入。(3)大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由于一些疾病需要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治疗疾病的同时对机体的自身免疫力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另外抗菌药物的大量普及使用,使机体菌群失调,耐药菌株不断增加,致使患儿病程延长,感染的概率也随之增加。本研究对医院感染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是否采用机械通气及基础疾病对医院医院感染有较大影响,除以上个方面因素外,发现基础疾病也是影响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的因素,患儿的基础疾病越多,对患儿的身体影响越大,明显降低了患儿对病原菌侵袭的抵抗力。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7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致词

在任何文化中,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导致许多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也可能是这些问题的后果,往往与贫穷、边缘化和社会弱势地位相关。而且,在冲突和灾难中,精神障碍更为多见。

世界各地保健系统在提供精神保健和保护患有严重精神障碍者人权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可利用的资源不足,分配不公平,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大多数患有精神障碍者得不到任何护理。

增加服务应该成为一个优先事项。世界卫生组织本月发起的消除精神保健漏洞行动纲领确认了必要战略,以便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利用成本效益高的措施,加强精神保健。该纲领吁请所有伙伴――政府、多边机构、捐助者、公共卫生组织、精神保健专业人员和消费者团体――携起手来,进行宣传,采取行动,促进加强精神保健。

更广泛地说,我们必须作出更多努力,将精神保健意识纳入保健和社会政策、保健系统规划和初级及二级普通保健工作的所有方面。精神健康对于个人福祉、家庭关系和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至关重要。在纪念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可言。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以全国若干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成年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16%~17%,由此推算中国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远远超过原先1600万的数字。”

――《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张明圆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作了上述推测

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疾病负担,全国不足两万名精神科医生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精神病患者是弱势群体,没有行为能力,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人愿意为他们长期的医疗费“买单”。作为学会,最希望尽快开展一次全国性精神病学流行调查,摸清“家底”,提出对策。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周东丰教授说

数字

据资料显示:中国的精神疾病已经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居于疾病总负担排行榜的榜首,并预计于2020年时上升到疾病总量的14%。

全国第3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更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的重性精神病病人总数高达1600万,而其中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人数最多,达到600万人次,这相当于每60户居民中就有一例,且这个数字还正在以每年10万名的速度激增。

国家卫生部的一项调查进一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则为16%~25.4%。此外,全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身亡,100万人自杀未遂,另有150万人因为家人或亲友的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

河北省专家报告,近年他们在邯郸、保定、秦皇岛、承德4市抽样调查了2.4万18岁以上人群精神病患病情况,结果全省各类患病率为140.47/‰,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各种原因导致的痴呆患病率达16.8/‰。

四川专家报告,他们从西南地区5所高校中抽取280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调查,结果发现有14.6%存在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等,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的大学生高达48.5%。

一项在山东农村48个自然村开展的调查显示,农村常见精神病患病率为6.1%,较10年前有所升高。

心里咨询活动高校行

世界知名的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曾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面临着来自社会化能力、就业、人际、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在校学生时有因心理问题退学、休学、自杀、凶杀等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如2002年的大学生用硫酸伤熊事件,2004年2月马加爵凶杀事件等。曾有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南方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00年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CL-90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学生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这些数字让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城市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75%的同学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半数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发展感到迷茫,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同样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焦虑、自卑、保守、抑郁、浮躁等心理问题如同阴云般笼罩在他们周围。

10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连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安定医院共同举办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咨询活动。

活动现场记者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很多,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来参加心理咨询的原因除了好奇还觉得有必要,并认为应该多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当问及是否会觉得怯懦、羞于咨询问题时,大家纷纷表示不会,认为这样很正常,甚至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很多通过心理咨询的学生表示对自己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生活都会有一定帮助。在现场除了前来咨询的高校学生,还有部分老师也亲来咨询专家,解读困扰。

在休息空档,记者采访了参加咨询活动的北京安定医院主治医师刘军。刘军表示,前来咨询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而询问最多的是适应问题。他认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以前很少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知之颇少,并且过于理想化,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的矛盾,常使同学产生困惑。当今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父母无私的爱,进入大学后便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产生了情绪波动。高考成绩增加了许多自信心,然而,许多同学发现大学是人才云集的地方,自己再也不是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而且近年来激烈的就业压力同样给大学生带来压力。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会遇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这些会使一些同学产生心理上的戒备,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对友情爱情追寻、渴望,却也迷惑、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而3、4年级的学生的困惑主要来自就业、情感问题和未来的职业取向。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

烈,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如社会层面的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处于生理期等原因。当记者问及前来咨询的学生们心理问题是否严重时,刘军欣慰的表示,大部分都属于困惑问题,学生们活跃、有想法只是缺乏一定的经验,所产生的问题还并未上升为障碍问题,同学们应该多加强实践,有问题多与老师、朋友沟通,毕竟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身心健康状态的反映。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针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适当的做出心理调整,以保持心理平衡,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相反,心理状况差的人,对社会环境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恶化心理问题,至此便阻碍了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也带来了痛苦,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

专家呼吁:心理健康应从儿童抓起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旨在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2008年我国精神卫生宣传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重点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估计,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五分之一有发育、情感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八分之一会出现精神疾病。应当重视和维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时发现、矫治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积极应对,不回避、不逃避。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迅速成长、自我意识和人格飞跃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关心和帮助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10月10日下午,记者就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了中华儿童精神医学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教授。

不得不高度关注的儿童心理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将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确实令人堪忧。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97~19.57%,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成为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成长中的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对于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现状问题,郑毅教授介绍说,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儿童青少年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一些威胁儿童青少年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以及营养不良得到较有效的控制。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传统思想和西方媒体信息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竞争加剧等诸多紧张因素使人群中最敏感和最脆弱部分一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成人的精神疾病根源在儿童,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时期心理健康,到了成人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心理问题,如果刘海洋、马加爵在儿童的时候心理状况很好,那之后就不会出现那些问题。据调查,马加爵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他父母吵架的时候他恨不得把父亲杀了,后来细想不合适,才没有那样做。但正是由于他从小就产生的这种畸形思维,后来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在世界卫生组织开会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所谓公共卫生问题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这个问题影响面大,第二个是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而且解决好了是非常好的结果,这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精神卫生资源的匮乏不容忽视

对于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的匮乏问题,采访时郑毅表示,据全世界心理问题患病率总数字基本评估,成人在10%左右,儿童的问题要加一倍即20%。所以儿童心理问题比成人复杂得多,儿童的问题变化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培养要在普通精神科的基础上再学3年才能做儿童精神科医生,也就是说儿童精神问题更复杂。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精神科医师总数约为19130人,平均每10万人中才有一位精神科医师,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每一万人中就有一名精神科医生。美国整个精神科医生的比例,儿童精神科医生占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四个精神科医生当中就有一个是儿童精神科医生,这就说明儿童精神的重要性,儿童健康的重要性。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多,但是大多数可以预防和治疗,大多数可以治好,是很有希望的,关键是投入。可是我们现在的投入远远不够,全国青少年专科的专职医生还不到200人,而美国有7000多人,美国的全国人口还不如我们国家的儿童人口多,我们儿童人口已经4亿多了。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和我们国家精神科医生的总数差不多,但是儿童精神科医生相比美国精神科医生少之不能再少。

此外,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的分布还存在着地区差异,多数地区基层精神卫生防治网络缺乏、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不高,严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没有得到全面开展。200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中国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仅为30%~40%,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只有50%左右。

像感冒,发烧等躯体疾病一样平常的精神疾病

很多人都认为精神病是疯子,有着非常恐怖的过激行为。郑毅教授解释说这是人们的一种认识误区。实际上精神病种类非常多,而真正的精神分裂症只占精神病的极少部分,大部分都是我们常见的病,特别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这些都是精神疾病,但我们往往回避,不敢面对这些,而且对精神病的认识也非常有限。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在任何原因都没有的情况下同样都可以发生,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客观存在的,是往往由于大脑内物质改变的一种疾病。

郑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世界卫生组织开会,到会专家曾经做过一次全世界的评估和调查,大概有80%的患有心理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没有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真正得到治疗的只有20%。在我们整个儿童、青少年当中有将近2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而这些儿童大多数被当成问题儿童,当成坏孩子去处理。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问题就是多动、品行、情绪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等等,这些疾病80%被忽视了。20%被发现,很多人还是去儿童医院和神经科看。而不敢到精神专科医院看。如近15年来在综合医院进行的最新一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18.55%和9.99%,而90%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意识不到而反复就诊于神经科、心血管科或消化科,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这些数字都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追其根源,郑毅教授坦言,社会歧视和病耻感是影响精神病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开会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很多病人、家属、甚至是医生本身都觉得精神病耻辱,很多人会歧视那些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认为他们是异类。事实上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躯体疾病没什么本质区别,也需要长期治疗维持。但是为什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以很正常地去吃药,而精神病人还要藏着躲着,这就是社会上认识的不足,导致了精神疾病没有很好地得到诊断和治疗。一个非常典型的精神疾病转变的例子,就是从小患有多动症的菲尔普斯前不久获得的八块金牌,如果他的多动症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以及很好的治疗,他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希望公众能够认识到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与躯体疾病一样,精神疾病同样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当出现精神卫生问题和发生心理危机时,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这样我们的精神卫生问题和心理危机才能得到有效干预和治疗。

我们视而不见的儿童心理需要

郑毅教授曾做过一个调查,让一个校长问他们的新学生,喜欢不喜欢上学?60%多的孩子不喜欢上学,很多孩子会把学习和痛苦结合到一起。我们常会在网上、报纸上看到报道大量的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走上了绝望,9岁的孩子跳楼自杀,12岁的孩子割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最不平静的,最容易波动的,也是最容易冲动的,也更容易出现意外。同样,在一次24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过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绝望感受的有67.2%,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习压力而感到绝望……孩子心灵不愉快,就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焦虑、紧张、攻击、退缩等反应。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障碍呢?郑毅解释说,有50%的儿童心理障碍来源于家庭,来源他所处的环境、生活,现在影响最大的不再是结核、肝炎问题,而是心理障碍问题,导致儿童不能很好地上学,经常辍学的主要位原因就是心理障碍,而且心理障碍多数由于父母的问题导致的。现在家庭经济状况逐步变好,孩子们生活的环境理应是更具幸福感,因为我们的经济收入、温饱都已不是问题,可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却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越严重,最痛心的是父母觉得他们是百分之百付出,结果适得其反,越做越违背自然规律,越导致不良的后果。这就说明我们的家长对健康理念的认识有疏漏,对孩子的投入、关心、帮助出了问题,我们的孩子被逼着学这个学那个,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以家庭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该科学、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心理需求。

郑毅教授建议,家长应抓好孩子学习的关键期,即由大脑代谢的规律所决定的0~6岁时期。0~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打下雏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此时期正是我们的语言敏感期和社会文化、规则的敏感期,也是大脑突触联系很丰富的时期。而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而在此期间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国有句俗语“3岁看大,7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除了抓学习、懂规矩,更应让孩子在此时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个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儿童的心理救助信号。孩子经常烦、紧张、焦虑、不高兴、厌学等,不应觉得是毛病,更多的应该考虑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孩子的心理求助信号,应像普及感冒、发烧的知识一样,孩子出现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这样也可以早期发现、治疗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家长们的视而不见和回避儿童的心理需要。

那么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如何自检呢?郑毅教授答道,只要我们有了高度的精神健康意识,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发现心理障碍问题。可以从两点来发现孩子的精神健康,第一,孩子心理、行为、情绪的表现跟他的年龄不相符;和他的受教育程度不相符;和他所处的环境不相符的时候,就要提示他已有精神问题了。第二,孩子的行为、情绪表现给他自身和周围人带来重复、持续的痛苦,那么他的心理也是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目标应使他具有很好的自我改进、调整能力;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发泄和发挥;能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制的发挥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需要……这样的孩子我们家长也就不需要发愁了,因为孩子可以很好的顺应自我。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8

然而,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并没有折损她们的风采,多年来,她们以乐观的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女性特有的善良细心让一个个患儿绽放笑容,“市一儿科”在她们的精心打造下成为杭城百姓心目中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走进市一医院儿科门诊和急诊区,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片拥挤和喧闹。市一儿科一直处于病人量多而医师相对不足的状态,医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个上、下午都起码拖班半小时,疾病高发期甚至要连班,匆忙扒几口冷饭接着上下一班是儿科门诊医师常有的事情。一名儿科医师每天平均要诊治×××多名门诊患儿,秋冬季疾病高峰时甚至需为×××多名患儿服务。20**年儿科全年门诊人次达×××人。

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儿科门急诊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医师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开设夜间业余门诊、夜间专家业余门诊和日间专家业余门诊,以满足白天无暇就诊的家长和小病人需要。实行错时上班,根据不同时期患儿就诊高峰时间不同,医生随时调整上班时间,冬天增加中午上班医生人数,夏天早晨提前上班。科室还自己编制《市一儿科就诊指南》,指南中包括就诊须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家庭护理等,既方便患者家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又适时进行了医学常识的宣教。

儿科病房仅有65张床位,相对于庞大的门诊量而言,病房床位显得远远不足。为了让需要住院的患儿尽早得到诊治,儿科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加快周转,尽量加床或向其他科室借床等。床位的增加使医师们不得不加班工作,但她们毫无怨言,而是出色地完成了工作,20**年儿科出院病人×××人次,床位使用率为×××,平均住院日××日,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0×××,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治愈好转率为×××。

市一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市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科主任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儿科制度执行得分率始终名列全院前茅。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多年来,儿科投诉率在全院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为了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每逢节假日儿科走廊都会悬挂各种饰物,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并为每一位患儿准备小蛋糕和小礼品一份。“六·一”儿童节还开展了猜谜得奖等游戏活动,让小朋友开开心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网页上,科室及时宣传开展的新工作,及时更改儿科网页内容,以便市民充分了解儿科医疗状况;在院刊、报纸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宣传儿科常识;无论是儿科门诊还是病房,墙面都张贴着儿科开展新医疗项目和基础常识的资料。

20**年起儿科还成立了“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班,讲授哮喘防治常识和进展;开设“儿童生长发育家长培训讲座”;针对儿科特点,护理人员还制定了《儿科陪客须知》、《儿科健康宣教规范》、《儿科健康宣教手册》等。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儿科还鼓励年轻医护人员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医师申报硕士学习,专科毕业护士申报本科学习。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科研和教学。20**年以来,儿科新增小儿呼吸专科、小儿内分泌、儿童保健等特色门诊,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小儿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诊断技术、儿童智力和行为评定技术、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等新技术项目。20**年儿科又增设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使临床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儿科是一个团结向上、充满爱心的集体,科内任何一位同志都能感受到集体关爱的温暖。科室有一位×××多岁女医师因颅内出血偏瘫3年,然而每到过年过节,她都能得到一笔充满爱心的捐助款,捐款虽不多但代表了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滚烫的心。此外,团结互作精神也早已深入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的内心,帮助兄弟科室完成小儿静脉留置、静脉采血,配合兄弟科室完成儿童相关疾病诊治,一直是儿科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9

    1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1. 1  护生因素(1) 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 主动性差。进入21 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 2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 3  社会因素(1) 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 %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 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 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 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  对策2. 1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 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2  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 3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 4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 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主要疾病- 主要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 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 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 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 5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 认识- 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6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儿科疾病科普知识篇10

[关键词] 儿科院内急救; 疾病病谱

[中图分类号] R72;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133-02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均是急诊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对560例院内儿科急救疾病的病谱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总结院内急救疾病病谱规律及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院内急救患儿560例,年龄范围在0~14岁。其中男334例,女226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内急救记录,依据医生填写的抢救记录和《儿科学》第7版进行诊断分类,多种疾病患者以接诊第一诊断为准。

2 结果

2.1 院内急救患儿年龄分布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院内急救560例患儿中婴儿所占比例最大,占46.2%(259/560);其次是新生儿患者85例,占15.1%(85/560);然后是幼儿,1岁~占13.2%(74/560),2岁~占11.9%(67/560)。

2.2 儿科系统疾病病种排序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近两年儿科急诊救治560例患儿中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是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次之系多种中毒。

3 讨论

本研究回顾分析与探讨了2008年1月~2010年1月全部儿科院内急救患者情况,院内急救病谱中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第1位,26.4%;神经系统疾病占第2位,23.0%;新生儿疾病占第3位,15.1%;消化系统疾病占第4位,14.2%;中毒占第5位,12.5%。呼吸系统疾病中以肺炎最多,尤其是小婴儿肺炎占所有呼吸系统病变的62.8%,其中包括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等;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高热惊厥,其次是癫痫、颅内感染;新生儿疾病中以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居多;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脱水为主;中毒病例主要是各种农药以及常用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及煤气中毒。分析表明中毒是小儿不可忽视的致死原因,药物或其它化学用量、用法或保管不当,小儿无知、好奇、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以及婴儿常喜欢用口咀嚼物体,小儿易误服或接触中毒,家长擅自小儿滥用药物,医源性误用药物或药物过量以及家庭常用灭蚊、灭鼠等药品使用不当均可造小儿中毒,进食未经去毒处理的各种含毒动植物或把毒物错误地当普通食物食用,某些食物由于处理不当而产生毒性,进食过量则引起中毒(如肠原性紫绀)。家属应监管好各种药物,进食要新鲜、干静卫生,不吃霉变食品以及未经去毒处理或可能含毒物的食品。前5位疾病占所有急救疾病中64%以上,表明常见病、多发病仍然是当前重要的疾病;从年龄结构分析,1个月~1岁发病居多,其次为新生儿与幼儿,与此阶段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完善有关。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缺乏弹力组织支撑,粘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较差,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少[1],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故易发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新生儿及婴幼儿皮层下中枢的兴奋性较高,又因皮层发育尚未成熟,对皮层下中枢不能给予控制,兴奋或抑制过程很易扩散,遇强烈的刺激时容易发生惊厥。

本文研究认为,院内急救的前5位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所以疾病预防至关重要,无论院前医生或院内医生均应向社会及公众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各地应参考本地区的疾病谱,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制定各种危重症尤其是常见危重症的抢救、诊治和护理预案,达到急诊诊疗标准化[2],同时加强院内急救的诊断、抢救和监护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3]。

[参考文献]

[1] 朱福棠. 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3-1144.

[2] 韦克金、甘毅、卢浩单,等. 我院3438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1(2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