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保护法十篇

时间:2024-03-27 11:10:21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1

青少年法律保护和犯罪防治与时俱进是全方位的,大到与青少年关联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小到家庭、学校、社区等的青少年教育保护等具体事项,都需要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不断推进,但有必要强调的是前提和关键是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导致青少年法律保护的相关因素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理论研究虽有进步但仍落后于现实,因此必须及时扩展新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新概括,以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可以这么说,没有理论创新,就无法解决青少年法律保护和犯罪防治的现实问题。

青少年法律保护和犯罪防治的与时俱进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以下两点很关键:

一点是改变就事论事的传统性思维,从更宽广的社会背景和更深远的意义上来思考青少年法律保护和犯罪防治的战略。其实,党和国家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提出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部署,都将对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将青少年法律保护和犯罪防治纳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去,需要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论证,使之在制定有关战略和规划时能够体现青少年法律保护和犯罪防治的思想和精神。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2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犯罪 法律原因 法律对策

近年来,我国网络犯罪案件的总量在不断地攀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有80%的罪犯年龄在18岁到40岁之间,平均年龄只有23岁。①2011年,公安部重拳出击,成功破获“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该案是我国公安机关破获的首例利用网络视频交友平台进行吸毒贩毒犯罪活动的新型网络涉毒案件。警方发现,查获的网络吸毒贩毒人员年龄大多在18至30岁,超过半数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在“8·31”案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涉案青少年的人数之多、年龄之低令人痛心;二是在这起案件中网络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该案将我们的目光再次引向了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法律原因

所谓“青少年网络犯罪”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犯罪学概念,特指年龄在10至25周岁的青少年,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侵害对象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引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着重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并寻求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法律对策。

目前我国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相关法律文件共有三类:一是刑事法律文件,主要是刑法第九章第一节规定的两个罪名,即第二百八十五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二百八十六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二是青少年保护方面的法律文件,主要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是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但是,仅依靠上述法律法规来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明显不足的:第一,现有立法罪名数量少,对相关罪名的犯罪构成尤其是对犯罪客观方面的表述不具体、不完整,无法涵盖现有司法实践中业已出现的犯罪行为的种类,可操作性不强。第二,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偏低,无法达到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需要。中国刑法表明,只有年满16周岁的犯罪主体才会对网络犯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之一就是犯罪主体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三,法定刑设置偏低。大量网络犯罪案件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危害性表明,现有刑罚处罚的力度是不够的。第四,规定的刑种过于单一。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刑法只规定了自由刑而没有规定财产刑和资格刑,但对大量以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网络犯罪处以财产刑、为使犯罪青少年远离网络而对其处以资格刑是非常必要的。第五,有关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效力低,缺乏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具体规定,立法严重滞后。第六,罪名定性不科学、罪名称谓混乱。除了上述立法方面的原因外,司法实践中对青少年网络犯罪打击不力也是导致其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首先,与传统犯罪相比较,网络犯罪往往伴随着犯罪隐蔽性强,犯罪时间、犯罪地点更容易受犯罪嫌疑人任意操控,犯罪痕迹可以轻易销毁等特点,这增加了网络犯罪的侦破难度。我国刑事司法中现有的管辖、证据和侦查制度等无法适用于网络犯罪,这成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打击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青少年网络犯罪属于高智能型犯罪,犯罪嫌疑人尤其是网络黑客对网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功能非常熟悉,网络技术水平很高,这就要求我国现有司法人员特别是网络警察必须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从目前来看,司法人员网络素质不高、执法水平较低,技术手段和执法思路都落后于网络时代的要求,增加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的破获难度,也成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打击不力的原因之一。

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法律对策

科学界定网络犯罪的概念。法学界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学说主要有三类:一是对象说,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侵害对象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二是工具说,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三是工具和对象双重说,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侵害对象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笔者持第三种观点。2001年欧盟通过的《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第二章第一部分把网络犯罪行为分为四类九种犯罪:第一类是针对计算机数据和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与可利用性的犯罪,包括非法进入、非法拦截、数据干扰、系统干扰、滥用装置等五种行为;第二类是计算机相关犯罪,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伪造行为和与计算机有关的欺诈行为;第三类是内容相关犯罪,主要是指涉及儿童色情的犯罪;第四类是侵犯版权和相关权利犯罪。由该公约规定可以看出,工具和对象双重说与国际通行观点一致,有利于对涉及跨国犯罪的网络犯罪案件进行打击。

对刑法相关内容加以完善。调整网络犯罪所属的类罪名。目前刑法将网络犯罪归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而现代社会对网络的依赖性使得网络犯罪潜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大到足以危及公共安全。根据现实需要,应将网络犯罪调整至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增加网络犯罪罪名。目前刑法只有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了两个有关网络犯罪的罪名,不但数量太少,而且对网络犯罪行为方式的种类规定过于狭窄,无法涵盖司法实践中业已查明的多种网络犯罪行为,也没有做到与国际接轨。降低对网络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只有年满16周岁的犯罪主体才会对网络犯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是将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网络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范围,是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实需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处罚力度。目前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太低,与网络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不成正比。而且,法定刑规定过低,有可能造成当犯罪嫌疑人在中国领域外实施犯罪时,我国司法管辖权无法行使的情况。增加刑罚种类。针对网络犯罪,目前刑法只规定了自由刑。但司法实践中很多网络犯罪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增加财产刑可以有效地遏制此类犯罪。另外,增加资格刑,剥夺犯罪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接受网络服务的权利,对症下药,对打击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人会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对刑事诉讼法相关内容加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证据和侦查制度等,已不能适应当前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需要。比如,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而网络犯罪的特性增加了对犯罪地进行确定的难度,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造成管辖权纠纷。再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都属于传统的证据种类,缺少对电子证据的规定,只能从视听资料中对电子证据进行解释。在侦查措施中,传统的侦查手段对电子证据的搜集和保护显得力不从心,造成对网络犯罪打击不力。因此,对现有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加以完善,成为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迫切需要。

出台针对青少年的网络特别法。1991年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涉及到青少年与网络的共有六个条款,主要是针对网络内容和网络场所的管理。1999年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涉及到青少年与网络的只有两个条款,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提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及其信息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两部法律文件涉及到青少年与网络的条文不但数量少,而且规定过于简单概括,针对性差,司法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导致法律形同虚设。而国外比如美国有《1998年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未成年人在线保护法》等,日本有《完善青少年网络环境法》等。对此,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修订和完善现有法条,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网络特别法,也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为青少年提供专门的法律保护。

加强网络管理方面的立法。自1996年至今,虽然我国已出台了近50部法律法规进行网络安全防范、净化网络环境,但与国外相比,其保护力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有关网络管理的立法有《联邦电子通信隐私法》、《电脑犯罪法》、《通信严肃法》、《1998年数字千年版权法》、《反网域名称抢注消费者保护法》、《反垃圾邮件法》、《打击网络侵犯者法案》等。美国有关网络管理的立法不但制定时间早,而且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版权问题、域名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儿童网络权利保护问题、垃圾邮件问题、电子邮件骚扰问题、对公民网络通信进行监控问题等。我们应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安全与隐私、信息分级和过滤、网络服务提供与接入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的网络大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青少年网络犯罪所具有的网络属性使其不同于传统的犯罪形式,借助网络青少年能够突破国家疆界的限制,导致犯罪行为实施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涉及多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危害。而国内法的效力一般仅限于该国境内。在各国法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果相关国家缺乏国际司法协作,单凭一国之力很难有效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为此,加强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3

—、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实施《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按照“扩大宣传、夯实基础、健全网络、维护权益、预防犯罪”的工作方针,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监督与落实。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具体措施和办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党政统—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一手抓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一手抓改善外部环境,消除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各部门和广大教师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结合贯彻县、乡预青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有效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的落实。

2、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环节,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1)加强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长或监护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把加强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列入创建文明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法制教育阅报刊、宣传栏等教育服务设施,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明确责任,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班。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法制、德育教育,把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切实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要加强对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管理,对不负责任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要及时予以调整聘用。通过“警校共建”等形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要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这学校现有教育设施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占领“减负”后学生的思想阵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机构。

(3)认真贯彻实施普法宣传工作。学校政教处要采取设立法制宣传栏、举办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开展征文和热线咨询等形式,认真开展以“两法”为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本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反映家长、社会的呼声,揭露、批评丑恶现象,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舆论环境。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学校要积极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继续加强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把学校的保卫与派出所、治安联防队统一起来,共同组成反应迅速、打击及时、保障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对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侵害学校师生、危害校园治安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给予严惩,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增强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综合防范能力。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4

一、__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据市公安机关统计,从20__年到20__年,全市公安机关立案查处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4.9%、涉案人员占总涉案人员的31.8%,(其中20__年,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3.8%,人数占29.8%,18岁以下人员占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的12.8%;20__年,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4.3%,人数占34.8%,18岁以下人员占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的16.6%;20__年,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案件的6.9%,人数占31.9%,18岁以下人员占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的23%)。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看,盗窃、故意伤害、杀人、抢劫、抢夺、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绑架、等居多。另据法院统计,三年中,已审结的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也在逐年增多。由此可见,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现象明显,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不可小视。

1、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据市公安机关统计,近三年,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盗窃案件涉案人员占所发生案件涉案人员的39.7%。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此外,是故意伤害、杀人,抢夺、抢劫犯罪人数众多,寻衅滋事和犯罪增长较快,一些青少年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不良角色做案手法,呈一时“英雄”之气,无所顾忌,以致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据统计,我市立案查处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占到总案件的4.9%,但涉案人员却占到总涉案人员的31.8%。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酗酒滋事、依仗人多屡屡作案。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拉拢腐蚀社会闲散青少年,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3、从犯罪年龄段看,逐渐趋向低龄化,犯罪后果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18岁以下的人数逐年增多。三年来,全市已发生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19.4%,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人化、成熟化。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后果严重。20__年7月,我市一名少年犯罪嫌疑人娄某,在一个月时间内,三次拦路妇女,然后杀之,致使2人当场死亡,一人成为植物人,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影响极坏。

4、从犯罪身份看,无业青年、农民也占有相当比例,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据市公安部门统计,三年中,无业青年占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的11.42%、农村青少年占63%。他们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不强,由于无正当职业,终日游荡社会,把上网、看录像、进舞厅、打台球、玩游戏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潜移默化地形成犯罪意识。另据调查,当前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犯性罪错的案件大约占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90%以上,而且社会上发生的许多刑事案件,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同女性青少年性犯罪有关系。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是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集中表现,这些因素不能孤立地看待,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身原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个别青少年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我市一少年王某因邻居小孩骂了一句,回家后越想越恼,再次出来时,恰碰见邻居小孩,于是上前把小孩掐死,然后灭迹,王某从此也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脱离监管,慢慢养成了不良的习性。三是父母离异后,都为了各自的“幸福”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缺少家庭的关爱,极易产生报复亲人、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四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有人称“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不无道理,20__年,__县发生一起青少年任某伤人致残案件,法官在总结分析任某的犯罪道路时认为,任某父母长期不和,都对子女不管不问,更没有和任某进行交流与沟通,长期自卑和抑 郁是导致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一是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城市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机,校外恶势力就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诱发青少年偏离健康行为,把青少年学生一步步推向违法犯罪的泥坑。还有些学校对个别学习差、管理“头痛”的学生,干脆开除了之,使这部分学生混迹于社会。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二是有些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教育手段陈旧,针对性不强,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产生逃课、逃学,脱离了学校和家庭的监管,也易出现问题;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也易出现问题。三是有些城镇学校周遍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录像厅、卡拉ok厅等这些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很容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20__年3月,在台前县发生的刘某抢劫案,被告人刘某在学校、网吧门口强行向其他学生索要钱财,以满足其上网消费,最终因抢夺被劳教。

4、社会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思想危害不可小视,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辩是非的能力,就是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5、法制教育原因。个别学校对学生缺乏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多数问题青少年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我市__县刘某采取殴打、威胁等手段多次强行抢走其他学生的钱财,最后致人轻伤,面对公安人员的讯问,他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犯罪联系起来。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治理。为此,进一步加强我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运用多种手段,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1、建立家庭防范机制。一是要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机制。采取上家长课、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管理和教育子女的能力。二是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城区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家庭”、“美德进家庭”和“零家庭暴力”等创建活动,使青少年在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三是要特别关注“单亲”等结构不健全的家庭,保证困难子女最低限度的情感满足和必要的社会化教育,促成他们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

2、建立学校防范机制。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能力;要大力提倡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教育学生,构建和谐校园。要特别关注“行为偏差生”的教育,学校对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理卫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教育,使其在追求生活中完善自我,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3、建立社会防范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的基础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些适合青少年娱乐的文化活动中心、法制教育基地等,切实解决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匮乏的问题,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对问题学生和不良社会青少年进行帮扶转化教育,如开展“一帮一”结对活动,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要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4、建立司法防范机制。一是政法部门应加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二是政法、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清除学校周边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影视、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三是对一些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要做好帮教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四是对犯罪的青少年实行社区矫正。实践证明,社区矫正有利于减轻少年犯心理压力,有利于犯罪青少年的成功转化和回归,预防其重新犯罪。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5

有了很大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2012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 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2012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市教育系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方案要求,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机构,为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大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力度。市教育局统一要求,周密部署,组织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认真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对“两法”地深入学习,广大师生既掌握了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解决了思想认识

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制定规划。在认真总结几年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工作计划。二是组织培训。在教师培训中。一方面积极组织系统地学习两法内容;另一方面全面提高班主任法律意识,强化“两法”的贯彻落实。学校给每位班主任教师购买了霍懋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书、定购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流媒体《德育报》,学校利用网络下载文章供教师学习,以更新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坚持月培训制度,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指导,聘请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怎样写学生的个性化操行评

语》、《如何有效加强班级管理》等讲座。三是搞好宣传。为使“两法”深入人心,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了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学生上街发放宣传单、悬挂过街横幅、校园广播、召开主题班会等宣传形式,使“两法”逐渐深入人心。

三、突出重点,实行了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了未成年人犯罪。一是从学校教育入手,强化法制意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组织学生收听法制报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参观监狱等教育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二是从社会环境入手,治理校园周边秩序。为巩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效果,保证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校领导坚持值班制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三是从父母影响入手,抓好家庭教育。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切实提高家长的责任意

识和法律意识,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年集中举办家长培训班,并把“两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家长明确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自觉地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适当的方法影响和教育未成年人。四是从教育转化入手,及时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了思想、道德、纪律教育,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使之成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进一步完善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为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市直各院校和县(市)区部分学校设立了驻校警务室,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学校和公安部门有了经常性的联系,确保学生身心安全,避免伤害事件发生。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聘任法制副校长865人,进行法

制讲座、法制报告250多场次,受教育师生30多万人(次)。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6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有关学者们把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本文将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入手, 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剖解,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资料显示,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不仅最高,而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根据2009年年底至2010 年上半年, 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 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 万人。闲散青少年、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这5 类人群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易发群体。

青少年犯罪直接危害了社会, 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 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1900 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21 世纪的今天,如何让我国的青少年变的“智”“富”“强”

“独立”, 应该如何重视并提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保护, 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1.理性信仰危机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拜金主义、腐朽主义等思想乘虚而入。

一些青少年对人生悲观厌世,面对社会、学校的激烈竞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2.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 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

(二)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

1.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和带有黑社会性质“黑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最为严重。低级、庸俗的文化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侵害、腐蚀青少年的灵魂, 对黑社会的模仿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

2.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缺失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人们常说“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 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出现了只管教学不管育人状况,放松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等教育。

3.网络游戏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密切关联,因沉迷网络、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特别表现为青少年与网络环境的强烈互动, 网络游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 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强化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

强化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 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大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 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相关部门要坚决取缔含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宣扬色情、暴力、迷信、、恐怖等内容的出版物,防止青少年接触不健康文化和不良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

推进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建设绿色互联网,不断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规范监管网络游戏软件的开发, 培育发展和谐健康的网络游戏产业,积极推进我国行政、刑事法律关于网络游戏制度的健全完善。继续定期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坚决取缔非法网站。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7

[关键词] 共青团;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12.7[文献标识码] A

一、上海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上海市14-25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总体情况

1.上升势头有所控制,总体趋势趋稳。根据上海市公安机关提供的2004-2006年全市抓获的刑事作案青少年(含来沪人员)的数据,2004年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的比例为11.45%,18-25周岁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比例为33.59%;2005年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刑事作案占全市总数的比例为9.59%,18-25周岁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比例为35.72%;2006年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的比例为8.88%,18-25周岁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比例为36.28%。25周岁以下青少年刑事违法犯罪人数占全市违法犯罪总数的比例,三年来一直维持在45%的水平,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的趋势相对平稳。

2.总数增长依然惊人,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检察机关提供的数据,三年来,全市经审查批准逮捕数(25周岁及以下),2004年为8004人、2005年为9617人、2006年为11494人。

全市25周岁以下青少年经审查提起公诉数,2004年为5253件8355人、2005年为6108件10189人、2006年为7212件12289人。

三年来,无论是批准逮捕还是提起公诉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年增长率都维持在20%的高水平,青少年违法犯罪整体发展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3.违法犯罪成因趋于一致,罪名相对集中。上海市公安机关提供的数据表明,2004年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前六位的案由是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夺、聚众斗殴。特别是未成年人侵财类案件依然突出,实施抢劫、盗窃犯罪始终占较大比例,占到案件总数七成。

(二)全市14-18周岁(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分析

1.人员结构。从检察机关统计数据看,本市户籍无业人员、在校生和来沪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高发群体。(1)本市户籍无业人员。本市户籍无业人员在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比例一直较高,2004年为470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27.9%;2005年为512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23.3%;2006年为483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9.1%;2007年上半年为129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1.6%。其所占比例从2004年起就呈现了下降趋势,而绝对数量自2006年以后也出现了下降,这证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体系产生了初步效果;(2)本市户籍在校生。2004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是263人(其中职技校生187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5.6%;2005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是328人(其中职技校生267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4.9%;2006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是356人(其中职技校生282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4.1%;2007年上半年在校学生犯罪是97人(其中职技校生72人),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8.7%;(3)来沪未成年人。2004年全市审查来沪未成年人为877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51.7%;2005年为1270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57.7%。2006年为1639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64.8%;2007年上半年862人,占全部未成年人总数的77.6%,上升幅度非常快。此次调研我们更了解到,一些区检察院受理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来沪未成年人的比率已上升到90%以上,2007年上半年个别区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来沪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比例一度达到100%。

2.违法犯罪行为。检察机关的研究数据表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谋占76%-79%左右;结伙犯罪占71%-76%左右;因贪财占72%-75%左右。其违法犯罪的起意、方式和原因相对简单,主要是有预谋的因贪财而引起。

二、上海共青团组织参与违法犯罪青少年管理服务项目的实践需求

(一)共青团自身发展提出了参与的需求

共青团组织参与临界预防的实践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以针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从此项工作开展的成效看,社工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提高了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归属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社区闲散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情况明显好转。2006年度,在建立档案的社区青少年这一高危人群中,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数为81人,仅为在档社区青少年总数的0.13% 。该数字比2005年度同期减低0.25百分点,为2005年度同期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根据《2006年度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效果评估研究》报告表明,“服务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积极的改变,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有所减少,迷恋网络和游戏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增加,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价值取向有正向的改变,思想意识有所进步;心理或精神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自信心有所提高,自尊有显著提高。还有部分服务对象已经成功就业、就学、或参与培训,摆脱原来的困境”。这项工作的开展使共青团组织突破了传统工作方法,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司法机关实践运作经验提出了共青团参与的需求

司法机关由于其职能定位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重心是再犯预防,通常的形式如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训诫、“检察官妈妈”“法官妈妈”的关护体系、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等,都是长期司法实践的品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司法机关在从事这些工作中遇到了诸多不适。

1.法律上的角色不适合。司法机关的主职是执法,把过多的精力投入青少年教育与犯罪预防,显然分散了办案的精力,尤其目前在青少年案件高发、专职工作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对案件办理的效率和成效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2.专业上的不适合。司法工作人员以法学专业为主,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的掌握,对青少年教育和发展的了解和运用,显然是不系统和浅层次的,很难真正深入地做好青少年工作;

3.执法上的不适合。法律追求的是公平公正,司法人员过多的与案件当事人接触,或多或少会受到当事人一定影响,从而对当事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绪,这将直接影响司法工作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的公正性,直接影响决定的可信服性和执行力度。

(三)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发展提出了共青团参与的需求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能完全保持中立的机构,需要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整合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发展的工作方法,护理其在司法阶段的权益,协助其走出司法程序后的发展,同时又能使其保持对司法机关敬畏感的管理服务存在。从这一需求来看,在共青团指导下具有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青少年社工是最适合的责任承担者。

三、共青团组织参与违法犯罪青少年管理服务的项目研究

(一)项目开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上海共青团开展的针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群体的管理服务项目主要是依托青少年事务社工这一载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1.考察教育工作。截止到2007年8月底的工作数据,全市共开展缓处考察教育个案 24人、诉前考察教育个案97 人。

2.取保候审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工作。截止到2007年8月底,开展公安机关阶段取保候审保护、教育工作50个,开展检察机关阶段取保候审保护、教育工作149个。

3.合适成年人参与工作。即涉罪未成年人在进入司法程序后,如监护人不能到场或不能有效履行监护责任,可由社工以合适成年人身份参与,承担起一部分监护人职责,以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截止到2007年8月底,全市合适成年人参与公安办案阶段个案10个,参与检察审查阶段个案30个,参与法院审理个案3个。

4.社会调查工作。截止到2007年8月底,全市共计开展社会调查174个。

此外,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的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也正在尝试与检察机关合作,由12355维权志愿者俱乐部的心理咨询师组成专业干预小组,试点开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恢复性心理辅导矫治工作,进一步探索心理科学与恢复性司法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结合和运作机制。此次试点工作为期一年,对8位进入诉前考察期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各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目前首例服务个案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干预小组已在经验总结和专业督导的基础上承接新个案、服务新对象。

(二)项目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自2005年四个服务项目陆续开始实施以来,社工共为近537名涉罪青少年提供了服务。综合统计可以发现:

1.性别:男性占绝大多数(94.5%),这是由青少年犯罪以男性为主所决定的。

2.年龄: 近七成为16-18周岁,说明此年龄段的违法犯罪青少年是公检法机关认为最需要3.生存状态:在校生与社区青少年都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为来沪青少年。虽然我们在制定相应制度时明确此项服务只针对本地三失青少年,但在具体实践中公检法需求已突破了制度的规定,而且,随着工作的开展,公检法机关对此类工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4.涉罪类型:70%左右与涉财类案件有关,证明犯罪恶性相对比较轻微,有加强服务管理需要。

5.提出服务申请部门:83.8%为检察机关作出,表明检察院合作积极性最高,同时,公安机关对此项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自今年以来公安机关申请要求服务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三)项目效果

1.司法实践效果:抽取了服务工作对象人数最多的闵行区和杨浦区司法部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实施以来,对象的再犯率和脱保率得到有效控制。闵行区和杨浦区考察教育对象无一再次犯罪。取保候审服务对象闵行区无一脱保;杨浦区7名取保候审青少年仅有1人脱保,比06年6名取保候审青少年3人脱保有了明显改善,这使得司法机关更敢于使用取保候审这一相对柔性措施来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2.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满意度情况:访谈了闵行、杨浦、浦东、南汇四区与此项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司法工作人员12人。

(1)认为社工服务“非常有效”的3人,占25%;“比较有效”的8人占66.7%;“效果一般”的1人,占8.3%,没有“无效果”和“起了反作用”的选择。在选择“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人中,认为有效最主要体现在“减轻了工作负担”的有5人,占45.5%;“使青少年产生转变”的有3人,占27.3%;“缓和了服务对象的及其家庭与政府对抗情绪的”的有3人,占27.3%。这说明绝大多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成效持肯定态度,认为此项工作有助于司法机关工作开展、青少年个体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2)认为对社工服务“非常满意”的7人,占58.4%;“比较满意”的4人,占33.3%;“一般”的1人,占8.3%;没有“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选择。在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中,认为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性强”的有6人,占54.5%;“社工认真负责”的4人,占36.4%;“社工比较亲切”的有1人,占9.1%。这说明绝大多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社工在此项工作中的表现肯定,肯定的原因集中在专业性强和认真负责这两方面。

(3)“知道”共青团组织是此项工作指导者的有10人,占83.3%,“不知道的”2人。由此对共青团的印象(多选),认为“共青团工作更务实了”有10人,“共青团工作更好协助了政府工作”有6人,“共青团工作更好服务了青年”有8人,“共青团工作影响进一步扩大”有5人。这证明此项工作的开展使共青团在社会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对服务对象作用效果

(1)对社工服务的评价

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对社工服务评价整体较高,非常满意和大部分满意占了97.2%。有需要时还会向社工求助的人数也相似,回答“肯定会”和“会”的有94.4%。

(2)服务内容的评价

谈话、公益活动、思想汇报、与父亲谈话、与母亲谈话、法制教育是“考察教育”服务中主要内容。从下表可见,服务对象普遍认为“与社工谈话”最有帮助,选择“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人达到97.2%以上。法制教育也得到了服务对象较大的认同,选择“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人达到85.7%,认为学习法律、参观法院和禁毒馆、看法制节目增加了法律知识,使自己能不再犯罪。

服务对象不认同较高的是“公益活动”和“写思想汇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参加社区活动,整个活动也不吸引他们。很多服务对象不知道怎么写思想汇报,特别是一些来沪青少年初中辍学出来打工,写作很吃力,另外一些青少年则觉得经常写“都写麻木了”。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对项目目标进行更多解释和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服务内容的改进。

个体访谈中,服务对象普遍认为社工谈话的内容“有用”,能“学到道理”、“给我很多新的认识”;服务对象肯定度最高的是社工谈话的理念,即关注青少年本身,能“站在我的立场上和我讲话”;社工谈话的方式“直接”、“象朋友”、“不伤自尊”、“能说心里话,不告诉家人和朋友”、“跟父母感觉不一样”。证明社工运用专业方法是得到服务对象肯定的重要原因。

(3)情绪变化效果

因该项统计的对象需要是曾接受过社工深层次专业服务的,“合适成年人参与”服务对象和“社会调查”服务对象不符合条件,这里仅就“考察教育对象”和“取保候审对象”样本,与2006年阳光中心重点服务对象(即红色对象,在本文中也称“中心样本”)量表得分对比。调查显示涉罪青少年样本的自尊得分低于中心样本的整体得分情况:中度抑郁的人数超过中心样本。涉罪青少年也是属于青少年社工重点服务对象的一部分,理论上其得分情况应相似,但实际情况不是。这可能与其接触司法系统的经历有关。访谈中很多涉罪青少年担忧司法处理结果及后续影响。可见司法程序对青少年情绪产生较大影响,社工在服务中应注意服务对象情绪修复,并应当持续一定时间。

(4)行为变化效果

在问及服务带给他们的变化时,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认为行为上的变化最大,这些变化包括去网吧的次数少了,留在家里时间多了,深夜不回家的情况少了。学习方面变化也很多,如辍学的回去上学了,迟到减少,学习态度端正了。在交友上改变也很大,与“出事”前交往的不良朋友来往减少,开始与学校里的普通同学、工作中的同事交往。改变较小的是在工作和家人相处方面。家人相处方面改变比较少,说明社工在这方面的服务不如其他方面有成效。这与在访谈中发现的,社工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与服务对象的家人接触介入不多相吻合。

四、共青团组织进一步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管理服务的建议

我们认为在下阶段,各部门应协力作出一些战略部署,以便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管理服务能力:

(一)推动立法,巩固政策支持基础

立足于工作开展的主动性,必须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一更高层面的保障体系。因此建议,一方面,政法委、综治办、公检法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应加强沟通,在部门间进一步形成共识,尝试以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规范工作推进,形成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学者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力量,在合适时间,以多位代表联署的形式联合提出立法建议,推动立法进程。

(二)加大支持,完善政府购买项目

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充分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条“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的规定,强化政府购买。运用专家队伍,建立专业服务的指标体系;借鉴社会工作专业经验,逐步完善评估体系,改善评估方法。

(三)健全组织,凝聚专业运作团队

立足于服务管理职能的加强,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建议建立三个层面的管理服务组织架构:一是以专兼职团干部为核心的指导层,同时吸纳一些有较强专业背景、专业特长(如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青年加入,增强协调与指导能力;二是加强一线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社会各方提供更多专业提升的资源与机遇,通过如培训、交流、研讨、调研等方式,提升青少年社工的工作效能,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及时扩大青少年社工队伍,保证合适的工作力量配备;三是有效组织和运用志愿者。

(四)梳理数据,建立信息流转系统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使具体部门在统计工作中针对青少年设计具体的统计指标。如在人口统计中应包含青少年人口年度数据以及青少年人口预测数据。司法机关进行犯罪情况统计时,细分未成年人和青年组,登记青少年案件数量、作案成员数量、作案人员年龄等重要信息以供分析交流;公检法的相关信息系统中,能涵盖开展工作需要的一些统计指标,如准确的青少年生活状态(就学、就业)、家庭情况等,及时进行记录,为专业开展提供更多支持;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系统,使数据的流转和对象的转接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五)聚合资源,推动基础实体建设

立足于预防工作风险和巩固服务效果,建立一定人力物力资源的实体化支持体系。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借鉴国外青少年矫正经验,建立青少年行为矫正基地,在提升服务成效的同时,也能有效加强管理,减少矫正风险。二是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为经历了基地教育服务的违法犯罪青少年提供跟进活动,在为其规划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了跟踪考核的目标。三是调动共青团组织现有力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参与、支持涉罪青少年,使其拥有更多提升发展机会,尽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国外青少年犯罪状况与我国的比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5).

[2] 林小培,李耀明.城市边缘青少年的犯罪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3).

[3] 陈菲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比较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1).

[4] 席小华.国外社区预防和矫正少年犯罪的实践与启迪[J].中国青年研究,2004,(11).

[5] 叶青.澳门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治对策之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8

论文摘要: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这是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与主要特点,进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1靖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WwW.133229.CoM团伙犯罪愈演愈烈,像文成前几年也有结帮搞派团伙作案的,如“青龙帮”等。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_15岁。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广泛开展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也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开展了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广泛开展“两法一制”宣传el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来说话、用活动来宣传、实现全方位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2.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队伍和基地的建设

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聘请法制副校长的通知》,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中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并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和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责任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教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教职工员和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等。二是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错误现象,从而保障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3.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了大型的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以营造青少年维权氛围。通过活动推动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化。公安局联同工商文化部门集中时间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文化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进行了专项整治,为学生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等。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

各级党委、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娱乐的场所,并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一切基层组织要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使中小学生“离校不离教”。同时,加强联系,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在校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和有劣迹的社会人员的帮教、监管工作。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9

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仅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扬子晚报》一则消息说:一少年惯偷受审语时出惊人:“到16岁就不再作案了”。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有人建议采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还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多岔路口,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利益多元化、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等问题,使人们(尤其是成人)深刻感觉到了:社会不稳定了、社会规则和人的行为规范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因此也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失范”,即违规、越轨。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讲,违规、越轨除了违反道德就是违法。违法的种类对普通公民而言,主要有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三种;与这三种违法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成年人而言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尚有相当的难度,何况青少年(未成年人),他们连什么是“行为规范”都未必清楚;对于用“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看法,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不能以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解决青少年(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因为这实质涉及的是关于法治建设中对人的态度问题。青少年(未成年人)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积极地分析问题,帮助青少年(未成年人)走出误区,而不是将其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本人认为,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分析“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未成年人)”的相关问题。

二、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

(一)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的表现和特点

随着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未成年人)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增加见识的同时,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特点,这实质是人类弱点的一种表现。就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其消极因素对不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艰辛的青少年(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看到了成人对利益的追求的无节制,一些人为了获得利润,甚至不惜违法犯罪。青少年(未成年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绝大多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犯罪。这“贪利性”的犯罪动机,可以说是教育不到位的直接结果。

2、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并且年少气盛,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不仅不计后果,且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具体表现为:(1)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如北京一菜市中两户来京商户发生争执,大人被警察带走后,自认为无过错方的十三岁女孩将对方的两岁幼儿杀死;有的因早恋矛盾杀(害)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甚至家庭矛盾上升为暴力犯罪,如轰动一时的一高中生杀母案、一大学一年级学生杀父及杀祖母案;(2)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危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抢支等作案,如中学生枪小学生的案件时有报道;(3)暴力。这部分犯罪分子手段恶劣。如近年经常见瞩报端的中学生结伙拦截妇女的案件等。3、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特点。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往往在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想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便多以团伙形式出现,这些犯罪团伙大小不一,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由于青少年经验少,能力差,他们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往往是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失生。这些人往往是学校的落后群体或者是由于邻里关系,或者是结识于游戏机、录放厅等低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心理和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因此,团伙犯罪则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如西安警方破获的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的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其中杀人团伙占17.1%,抢劫团伙占43.75%,盗窃团伙占27.38%,团伙占7.25%。在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并且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已经成为完整上意义的犯罪集团。从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当前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团伙属于同性组成的团伙,但也有不少是男女青少年组成的混合型团伙。有的犯罪团伙实施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犯罪,但也有不少犯罪团伙实施多种类型的犯罪。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般地说,大案要案均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所为。

4、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有的青少年犯过去只是“一面手”,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则变成了“多面手”。根据研究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很低,一般不到5%;到了八十年代,重新犯罪率上升到100%左右。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有些地方达到15%以上,甚至在20%左右。个别地区超过了30%以上。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罪的要严重得多,当前我国许多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多系重新犯罪分子所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累犯、教唆犯及犯罪团伙头子,他们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是,由于他们多次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当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思悔改,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极具危险的分子。

(二)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的表现

1、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的辨证关系

因为违法犯罪是一把双刃剑,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有多大,行为人自己承担的刑事责任就应当有多重。之所以说“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就是从上述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中可见,青少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节有多重,其受害的程度就有多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今是,一方面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无论是从国际上还是从国内来看,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作为这种研究成果的结晶——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犯罪学其中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学科已建立起来并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未成年人)作为被害人的研究虽然在国际上已有较长的时间,但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则是最近的事;从国内来看,对被害人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对青少年(未成年人)作为被害人的研究不仅还未有成果,而且还有人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追究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这就出现了对同一问题两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轻一重的现状,这一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影响了国际预防犯罪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影响了学科体系的发展;更不利于对我们的后代——接班人的培养教育,不利于打击、惩罚真正的犯罪分子和帮助青少年(未成年人)保护自己的目的。从责任的承担角度看,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追究之前,在青少年(未成年人)初次(期)犯错误时,应当通过其法定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一定的行政责任方式,敦促或促进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注重对未成年人“问题”前的教育,而不能靠“杀鸡给猴看”的惩戒方式,甚至“降低少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把社会问题压到孩子肩上。因为孩子的世界观还未形成,孩子的话还很幼稚(即使其出言不逊);成人只有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引导、帮助的义务,而无用未成年人的无知、幼稚来惩戒未成年人的权利(权力)。靠刑罚、甚至靠降低少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成人世界的幼稚、无知、愚蠢、无能!从这个角度说,成人未尽相应的义务,青少年(未成年人)就已经成了受害人;进一步讲,青少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无论客观的主观的,最终还是追到了成人的身上。

2、加强青少年犯罪和作为被害人研究的意义

加强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刑事政策的需要;有助于揭示和预见犯罪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以便加强对犯罪的预测和预防;可以防止恶逆变的发生,从而加速社会的净化;是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司法实践中揭露犯罪的需要。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另立项目研究;因为这个问题涉及了刑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救助等等理论,本文不足以包括。

三、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及社会帮助

(一)青少年(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法的上述规定告诉我们,犯罪时年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未成年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未成年人),只有触犯了刑法规定的8种法定罪名的,才承担刑事责任,被称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未成年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精神,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段。

刑法的上述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从追究刑事责任角度看,这个规定足以使未成年人在触犯法律后受到惩戒、教育了。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指责“法律的不完备”、“孩子不听话”。

(二)预防青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帮助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具体采取以下对策:

1、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及时防治原则

及时防治原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治。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依法综合治理原则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犯罪实际上是社会消极面的“综合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客观方面原因而言,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离异,教育、监护不力,父母、监护人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不良书刊或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不良影响;有的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双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等。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4)科学性原则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材”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这表现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46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2、社会帮助的具体措施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除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家长要首先守法。

(2)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宣传教育,使青少年遵纪守法

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种传媒的方式,使宣传教育不再枯燥,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方式,包括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青少年遵纪守法。

(3)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师首先树立与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相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教育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

司法机关要广泛宣传: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的精神,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审判、改造等环节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

青少年犯罪保护法篇10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2006年工作会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论坛活动,主要是回顾总结一年来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个活动的举办,对进一步加强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年来,我区各级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和有关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以未成年人成长成才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未成年人法制建设、自护教育、禁毒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我区乃至全市、全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出了贡献。海淀公共安全馆被团中央等九部委评为“全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基地”、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被评为“北京市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在此,我谨代表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向长期辛勤工作的区未委会各委员单位、街乡镇未委会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刚才,××*同志代表区未委会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各位专家学者也针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特点、方法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这种形式也很好。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再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又是培养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是事关千家万户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把未成年人教育好、培养好,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全区各级政府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执行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把它们作为落实区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推进和谐海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开创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努力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到方方面面,今年,各部门要突出重点,切实维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要进一步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人人有责。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仅仅依靠未成年人保护部门的领导和具体工作的同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来参与,各部门必须发动全体同志来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学习宣传“两法一条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努力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目的、内容、原则、措施深入人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让全区人民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维权功能。全区各级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要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司法保护、法律援助、帮扶救助、权益维护等各项服务。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依法履行职责,接受监督。要进一步发挥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的作用,拓宽创建领域,深化创建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延伸服务领域,提高“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质量和信誉度,真正使“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成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品牌工程和工作阵地,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整体发展。版权所有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工作的力度。自我保护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内部因素。要使未成年人免受不法侵害,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增强他们自身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得到了众多未成年人和家长的欢迎和肯定。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希望能有更多的集体、个人参加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要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对他们坚持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及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化单纯的外力保护为外力保护与自我保护相结合,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掌握一定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能,防范危险,远离犯罪。

三、大胆创新,努力拓展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工作领域。

2005年,中央综治委提出了“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并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表彰大会。一年来,全国各地区、各系统都在不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实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北京市也积极响应,首都综治委于2005年初向我区下达了年内完成建立社工队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试点工作的任务。区委区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海淀区探索建立社工队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方努力,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今年区未委会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在继续进行试点工作的同时,还应发动基层未成年保护组织、委员单位共同加入到试点工作,探索预防工作的新手段和新途径。版权所有

另外,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流动青少年,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流动青少年的管理和服务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海淀目标的实现。今年区未委会应该围绕流动青少年的管理和服务做文章,切实打造一些服务流动青少年,维护社会稳定的品牌活动。此外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也应该成为今后拓展未委会工作领域的重点项目。

四、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全面推进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