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运营问题十篇

时间:2024-03-25 17:58:30

自媒体运营问题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1

事实上,如果仔细审视这些已经做新媒体的传统媒体,除了少数如《周末画报》尚且算是成功外,大多数表现平平,受制于内容平台、推广渠道等原因,依然在转型之路上苦苦挣扎。

在移动媒体开发和运营商天智通达CEO李极冰看来,传统媒体之所以面临困境,主要是版权、运营和产品三个问题逃不开。在新媒体运营上,通过类淘宝的媒体平台模式,围绕版权和广告投放权“双权”来做,才有可能把公司做活。

为何传统媒体总是被动?

李极冰,曾任中国联通(微博)总经济师、UT斯达康公司首席经济学家。2009年,3G牌照发放之后,他创办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Vc阅读”是一款类淘宝的阅读商城类应用,旨在为网民提供一站式阅读体验。

之所以创业,一方面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新世界时无法逃脱的困境。

版权、运营和产品问题是传统媒体绕不过去的坎儿。“这三方面致使传统媒体陷入到整体的被动,一个战略性的总体被动,这个态势不可逆转,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天智通达CEO李极冰说。

在李极冰看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运营让自身失去版权控制,版权纠纷层出不穷。另一个问题来自运营,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时代,没有互联网的思维,没有服务平台,没法独立运营,只好把自己的内容交给互联网的运营商SP,或者把它交给电信运营商,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容提供者CP,实际上是把自己就给贬级。

另一个问题来自于产品。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时间碎片化,人们更需要用碎片化的时间得到自己更想要的东西成为消费趋向,这种消费趋向要求必须得做出一些更适合精准分类的一些人的消费需求。包括他的媒体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传统媒体并没有这种能力做出这种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这种产品。

“失去对版权的控制,失去对终端用户行为的控制,失去对流量计费的控制,失去对品牌的控制,失去这四个重要的控制以后,实际上不再是一个媒体运营商了。”李极冰说。

类淘宝式移动媒体运营

在转型新媒体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有三条道路可选。第一条是自己研发平台,在自己平台上运营,属于自运营;第二种,就是把内容交给互联网运营商代运营,自己实际上没有运营权;第三种是将内容放到公共平台,由第三方提供运营平台。

天智通达想做的是移动媒体的淘宝网。“我们提供平台,大家都能在上面开店运营,大平台上有一个微平台的概念。”

这种公共平台的好处可以解决单个媒体App的流量太少和推广运营不利的问题。在VC阅读平台,每一家媒体App的用户流量聚合成总体流量,总流量再回归到每个媒体App。除了常规的手机预装、线上线下等推广方式,平台还可通过产业联盟的模式,在这个平台下运营的媒体通过统一的格式,加一些链接进行互推。

目前,天智通达的媒体客户已经超过500家,如《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最体育》、《瑞丽》、《看天下》、《新民周刊》等都在VC阅读平台上运营。

这种模式如何实现盈利?

李极冰认为,资讯已经去中心化了,内容失去垄断性,单纯的资讯并没有太大价值,单纯运营内容将是死路一条。如果围绕版权和广告投放权“双权”来做,才有才能做活。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2

[关键词]传媒 广告 分账营销

在信息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由单一、部门化的运营模式正向着联合、融合、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发展;新兴传媒由个体、产业化信息服务模式,向着联合的产业化信息服务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市场的一种重要的营销模式。针对这种复杂的市场变化,如何科学地保护传媒和企业利益呢?我国企业界在实践中大胆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市场运营模式,即传媒分账营销模式。

一、传媒分账营销模式

目前中国传媒经济领域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即传媒产业的走势问题、如何科学地深化实践和实现传媒的两种功能问题、如何改革传媒与其他经济实体之间的收益分配问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告经营收入一直是我国传媒产业的一项主要收入。到2010年,印刷传媒的经营收入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60%至70%是广告收入;电子传媒的经营收入已突破5000亿元,其中80%以上是广告收入。虽然我国传媒广告经营收入总量每年还在不断增加,但其经营已经出现了一定困难。这种困难并不是广告资源的匮乏,而是传媒广告的可信度在下降,这不仅影响了传媒的声誉,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损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传媒广告经营模式僵化。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传媒广告基本上采用“三点一线”的运营模式,即广告主提供广告运营经费、广告公司制作广告、传播媒介传播广告信息。广告公司的任务是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制作广告,不承担广告传播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的责任;传播媒介的任务是传播广告信息,同样不承担广告传播是否给企业带来效益的责任;唯有广告主最关心广告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广告主又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来保证其目的的实现。

(二)广告界的腐败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广告效益的实现。有人测算,企业投放的广告资金大约有50%都打了水漂。

(三)在传媒广告经营活动中,人们关注的是广告经营收入的增加,但是很少关注这些广告经营收入是从哪里来的。根据信息产品的价值量与生产信息产品所付出的劳动量不成比例而同使用信息产品的劳动者的素质成正比的理论来分析,广告运营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广告产品的真正价值是使用广告产品的劳动者创造的。可是,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广告产品的真正价值,仅仅是广告主投放的那部分资金,而这部分价值并不是广告产品运营过程中创造的,而是广告主所在的企业或经济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为了科学地使用好广告主投放的资金和有效地发挥广告产品使用者创造的那部分新价值的作用,传媒分账营销模式在我国出现了。这一新的传媒营销模式是在“益生康健”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运营方式是:传播媒介在企业或广告主预先不投入广告费用的前提下,采用广告信息识别、监测技术传播有效广告信息,然后根据对已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科学解码和最终收益分配协议进行已实现的广告信息价值分配,同时支付给传播媒界相应的广告费用。

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改变了实施多年的广告信息传播“先交费后刊播”的传统做法。“先交费后刊播”是我国许多有影响力的、权威性的、大型的传播媒介在广告刊播合同或文件上常用的以显示自己实力的一种提法或一种概念。这种提法或概念说明三个问题,即表明传媒的“牛气”、广告主的信誉度不高、广告传播的管理尚未完善。

(二)实践了“信息价值论”。广告产品是一种信息产品,其价值主要来源于广告产品的使用者。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采用有利于开发广告产品的再生价值,是现阶段一种有效利用广告资源的最佳模式。

(三)建立了广告信息传播的监控体系。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广告信息利用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监控广告运营的技术系统,有利于提高广告经营的管理水平。

二、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质

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传媒市场营销体系中广告营销系统的一种制约性营销模式,是提高传媒广告影响力的一种有效举措,是实现广告营销效益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实施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泛传媒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是信息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对传媒广告经营、对电子商务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质就是一种利益分配。

关于分配问题,一般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微观分配(包括个人之间的分配、部门之间的分配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等)问题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节)中的宏观分配问题。两种分配都存在公平问题。比如现阶段我国的个人分配问题,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正因为这样,分配不公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分配不公已成为议案提案涉及最多的问题之一,并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分配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存在着科学分配问题。这就是说,无论是微观分配问题还是宏观分配问题,都需要公平、科学地进行,这是保证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社会生产各部门、各环节以及个人积极性的关键。传媒分账营销仅仅是从传媒广告经营效益的角度探索公平、科学分配的一种尝试,目前还在探索中。比如广联时代(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造的“左手牵企业,右手牵传媒,按约定好的销售流水比例分账”和“打造空间销售渠道”的经验,在广联时代看来,他们已“成功握到了资本的手”。

衡量一个成功营销模式的标准,不仅要注意到对当前现有问题的解决程度和已解决的问题的稳定程度,而且还要注意到问题的发展以及对相关行业问题的解决力度。比如电子商务业务,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条件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正在世界各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商贸活动,现在已形成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B、B2C、C2C、B2M、M2C等10多个种类,基本上实现了买卖双方不谋面的商贸活动。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怎样同电子商务活动对接,并在这些商务活动、金融活动以及相关的交易活动中发挥作用,这还是一个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三、传媒分账营销应解决的问题

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创立并不等于能够科学实施,为保证这种营销模式的顺利实施,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对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进行科学定位。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针对当前传媒广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假、乱、散等不正之风所造成的传媒广告信息传播效益分配不公现象而创建的一种监管式运营模式,它的任务是在当前我国广告运营监管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对传媒广告信息传播效益实施科学识别、监测的广告收益分配模式,充分体现广告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可见,传媒分账营销模式并不是一个能够解决一切领域内分配不公的万能的营销模式,它只是传媒广告领域的一个尝试性的营销模式。

其二,提高传媒人对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认知度。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要求传媒实体在企业或广告主预先不投入广告费用的前提下刊播广告信息,这一要求对于传播媒介来说,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权威性的传播媒介来说,是不易接受的。在我国广告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广告信息刊播后企业或广告主不能够按照预先的协议支付广告费用的现象,损害了传播媒介的利益,也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先付费,后刊播”的有关规定。现在实施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用什么方式能够保证企业或广告主在广告信息刊播后能够顺利地支付传播媒介的刊播费用呢?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实施是困难的。所以,提高传媒人对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认知度是实施传媒分账营销模式的关键。

其三,强化对传媒分账营销人才的培养。传媒分账营销是一个创新模式,目前基本上还处在少数人掌控的阶段,要发挥传媒分账营销的作用,必须强化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让更多人知晓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这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前提。

四、传媒分账营销的发展走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营销模式都是动态的。随着传媒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传媒分账营销模式可能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也可能会被市场淘汰。目前大致分析其走向如下。

(一)传媒分账营销模式是在传媒广告经营腐败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广告管理机制的健全,传媒广告经营腐败现象会有所改变,广告业经营环境会比较规范,由此会带来新的营销模式,或对现有的传媒分账营销模式进行改革。

(二)从我国传媒产业的基本走势看,未来传媒的新形态将会对传媒广告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同这一要求相适应,我国广告产业的运营模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在传媒广告信息传播收益的分配制度或分配模式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3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路径

自媒体盛行时代,微博已成为全民共享的重要信息平台。传统媒体也加入到微博“发声”的队伍中,力求通过微博提高知名度,增强话语权,扩大影响力。但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微博专员——“微人才”建设问题。传统媒体“微人才”队伍还非常年轻,出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却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微博行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认识传统媒体“微人才”开始,为“微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参考。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和作用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

目前,尚未有关于“微人才”的权威定义,曾有学者提出“微人才”就是熟悉微博传播规律,擅长微博营销的人才。但这一定义将微博作用局限于营销,存在片面性。许多行业和部门利用官方微博这一平台不仅仅只开展营销活动,在公关传播和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微人才”是指善于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为政府机构、媒体、企业等开展公关传播、品牌推广、营销策划等活动的专业人员。由此可知,传统媒体“微人才”就是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服务的从业人员,具体包括微博编辑人员、微博运营人员、微博BD人员等。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的作用

1.促进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

微营销是微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活动,它是通过对话,把品牌变成受众的好友,将信息有效的传递给目标受众,并促使他们产生有利于媒体品牌的态度和行为。在微博媒体营销经典案例中的《新周刊》“微革命”特刊的脱销就是一种很有力的诠释。

2.为所属媒体提供新闻源和有创意的主题

无论是四川地震还是舟曲泥石流,最早的消息都来自微博。因此,传统媒体“微人才”在发现新闻源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而微博是公众最活跃的场所之一,他们的对话与讨论是许多创意的源泉,能激发传统媒体“微人才”的灵感,发现有创意的主题。

3.提高所属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

21世纪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是许多企业正在努力的问题,而官方微博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成功的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总是在不间断地信息以保持存在感,同时还注重与粉丝关系的经营,从而构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成绩与微博专员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微博传播表现出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不少大中城市,“微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炙手可热的新兴人才,传统媒体也开始注重“微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上:认识到“微人才”的重要性

微博的影响力增强带来对微博运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微人才”成为许多企业的座上客,薪酬十分可观。传统媒体进军微博领域后,逐渐摸索和掌握这一新兴媒介的传播规律,也开始认可“微人才”。许多传统媒体管理者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才能实现官方微博的有效运营。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注册的微博起初是由奥一网的新闻中心兼职管理的,而从2011年4月开始就成立了微博运营团队,有专人负责和管理[1]。

2.实践中:开始组建自身的“微人才”队伍

目前,许多媒体已经设立专门的部门,由专人负责官方微博。比如《扬子晚报》从2010年1月上旬起,其官方微博每天都有报社专人负责维护、定时更新。截至2012年11月29日止,《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就有223万粉丝,微博30450条,网友评论转发十分积极。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无法形成如此大的辐射范围。

3.内容上:对“微人才”工作有具体岗位设计

一般说来,现有的微营销工作岗位主要有三种,其中核心岗位是微运营负责人,即负责官方微博工作的领导,基础岗位是微编辑人员和微BD人员。微运营负责人主要是掌握官方微博的运营方向,并充分调动微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微编辑人员是微营销活动的主角,主要负责运营日志、内容建设和客服工作;而微BD人员的工作主要是活动策划和外部推广[2]。

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缺口和迅速的市场变化,现有的传统媒体“微人才”,无论是人才的培养上,还是队伍的组建上,都还不能满足微博的发展需要,这种不满足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结构失衡,兼职从业者占多数

运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是一项很耗人力的工作,只有保证充足的人力才能确保媒体官方微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才能打磨出媒体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但是很多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规律。如凤凰卫视是将发送微博的任务按照不同时段分配给栏目和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而不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微博运营室,安排专人独立运营。

2.微能力需不断加强

微博要求“微人才”应该有较强的即时沟通能力、聚合用户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由于传统媒体“微人才”在这些微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微博传播规律,做好微博工作。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一个很突出的缺陷就是很少去与受众、粉丝沟通互动。以《新周刊》11月8日记者节的博文来分析(如下图所示)[3]: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新周刊的这条博文曝光率很高,转发的次数高达37426次,间接的体现了新周刊官方微博管理者的水平很高。但是在5463条评论中,却难以看到管理者对粉丝们的评论作出回应。图上的几条评论,笔者认为可以作为话题起点形成新一轮传播热点,但《新周刊》丢掉了这样的机会。

3.团队成员间团队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微博运营环境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特点,某个单一的个体很难单独完成所有环节的运营工作,需要多个个体的齐心合力。根据上文可知,“微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兼职从业者较为分散,管理易出现疏漏,沟通常出现失灵,这就导致成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各自为政,影响微博作用的发挥。

三、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培养路径

据DCCI通过对微博用户所关注的官方微博行业类比的调查指出最受微博用户关注的前2名分别为网站的官方微博(51.34%)和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49.16%),都是媒体类官方微博。由此可见,媒体官方微博很受微博用户的关注,及时解决传统媒体“微人才”队伍中现已存在的问题,做好媒体官方微博的工作对媒体单位的意义非常重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讨:

1.改变观念,重视“微人才”

不少传统媒体尚未设专人管理官方微博,而是由记者、编辑兼职管理,或者是由实习生承担此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媒体管理者没有对“微人才”引起足够重视,把官方微博只是当做传统媒体的营销工具、副产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新型媒体。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认为,媒体高层应该将此问题重点关注,必须要在管理上设立专人来负责官方微博,在工作时间上也要针对不同媒体特性予以不同安排。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仅上线两个月就有140多万的粉丝,这和管理者对微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人民日报的微博管理室属于最高级别,为正处级单位。

2.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培训

对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传统媒体高度重视。培训可以是专门的定期培训,也可以是工作同时进行的各项能力的拓展训练;可以是组织的单独培训,也可以是行业的统一培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在职人员对微博的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4

关键词:资本运作 报业 新闻集团

资本运作又称资本运营,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的科学运动或者资本的技巧性运作,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资本市场,买卖企业或者资产,又或者通过以无生有、以小变大的手段和诀窍来赚钱的一种经营活动。我国传统报业近20年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无论在经营机制、市场开放度,还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传媒公司无法做大作强,一个根本的制约因素是缺少资金支持,缺乏资本运作,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银行贷款维持运作。

1.报业传媒集团资本运作的重要性

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打破了电信、广电、信息三大领域泾渭分明的界限,也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向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走全媒体发展路径是传统报业的不二选择。报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通过报业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来实现全媒体发展战略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个媒介企业要迅速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就必须利用资本市场,来推动产业的资本增值,而这种增值往往是呈倍数增长。

新闻集团是全球著名的跨国传媒集团,其从澳大利亚的一份小报纸起家,经过50多年的风雨,如今成为实力雄厚的跨国传媒集团,其战略、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都是值得我国所有传媒公司学习的宝贵经验。

纵观新闻集团的发展历程,并购是新闻集团扩大规模、实现资本扩张的重要途径。新闻集团属于自己创办的媒体只有《澳大利亚人报》、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福克斯有限电视网和福克斯新闻频道等,其他大部分媒体都是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得。通过横向并购,新闻集团实现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经营,扩大集团的业务领域和市场范围,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传媒帝国。通过纵向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比如在报纸经营方面,新闻集团除了拥有179家报纸,还有与之配套的现代化印刷厂和独立的发行体系、营销网络,甚至多次收购新闻纸张的生产企业。除了并购,默多克还深谙“与狼共舞”的战术:与强大对手结盟,与优势互补的企业战略联盟,共担风险,建立竞争优势。新闻集团的合资企业、合作行业或长期独家合作伙伴有:时代华纳、维亚康姆、美国电信公司、环宇、宝丽金、索尼、贝塔斯曼等。[1]

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竞争,传媒企业不但要懂得经营,还要懂得资本。曾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中国民营经济20发展代表人物的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曾经说过:“把资本投入资产,通过资产经营,是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是在做‘加法’。一个企业想要迅速发展,长久成为行业领导者,就必须有企业价值经营理念,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投资看重的是你的未来发展前景,不是你的过去和现在,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产业资本的增值,这个增值是呈倍数的,是资本运作的‘乘法’。”(丁继刚, 2004)

2.报业传媒公司资本运作的方式

2.1直接上市

直接上市是指传媒集团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整合重组,独立注册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有限公司,符合条件后申请成为上市公司。这种方式从完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上报审批,到发行股票最终上市,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一般需要1至3年的时间,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2004年12月22日,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主流传媒香港上市第一股的北青传媒(股票号码:1000)就属于这种方式。2006年在A股上市的新华传媒(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子公司)也是采用这种方式上市。

2.2买壳上市

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来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和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买壳上市可以绕过证监部门的一系列审查,手续简单,缩短上市的时间,实现快速上市。如果采用直接上市,会有更多财务、法律障碍,要花较大成本才能完成“企业清洁”,而买壳方式在对上市业务的审计等方面要轻松一些。但是壳资源一般有大量的负债,而且对壳资源的资产处置和人员安排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另外,由于买壳上市涉及两个或者多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必须注意防范风险。1992年《中国计算机报》控股的赛迪传媒、1999年《成都商报》控股的博瑞传播以及2006年《人民日报》控股的华闻传媒都是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成功在A股上市。

2.3并购

并购是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也是跨国传媒集团实现规模扩张,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购通过容纳吸收另外一个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更大范围的满足资本增值的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媒介同样面临着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直接投资一个新的媒介领域,需要掌握一些先进技术、专业信息,而并购则可以绕过这些行业壁垒。通过并购,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管理资源等,对媒介整体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并购,不但可以消除一些强大的竞争对手,还可以利用对方的知名商标、品牌等优势迅速打开局面。

2.4合作经营

合作经营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根据合同的约定进行合作,共同从事产品研究、制造、销售,或者某个项目的经营,合作者按照合同约定投入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劳动等,按照合同约定承担风险,分享收益。合作经营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引进外资和技术的一种契约式合营形式。有些媒体通过转让一定时期的广告经营权、发行权、栏目、频道、版面内容的刊播权来获取社会资金的注入,或者和上市公司合作组建子公司。合作讲究资源匹配,好的匹配可以创造价值,坏的匹配会破坏价值。

2.5合资经营

合资经营企业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在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最大的区别在于合资经营要组建经济实体,而合作经营则不一定。媒介企业打算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合资经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方式。通过合资的方式经营能够为媒介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性资源和资本,与外国投资者合资是克服外国政治、经济、文化障碍的很好的方式。

2.6投资

传媒公司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来的资金最终都要用到投资上,科学的投资决策对公司的生存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的对象、金额、风险、时间、收益,都是媒介投资需要考虑的要素。

3.我国报业传媒公司资本运作现状分析

资本运作是规模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的传媒已倾向于大资本、大融合的跨媒体、集团化的发展。西方的主要报业集团基本都是上市公司,默多克新闻集团迅速发展的诀窍就是通过上市融资,不断并购。目前我国在境内A股上市的传媒类公司共有14家,其中属于报业集团的有塞迪传媒、北青传媒、博瑞传媒、新华传媒、华闻传媒等五家传媒集团。除了寻求上市的途径,目前传统媒体跨行业经营以及其他行业与出版传媒企业联合经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在我国,报业是属于监管行业,报业传媒公司在投融资过程中必须考虑政治、政策的安全有效问题,避免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处罚,发挥投融资应起的作用。

在我国,传媒集团上市只有经营部分的资产可以上市,采编环节不上市,这是我国传媒集团上市“两分开”的特色。表面上看,这种模式保护了国家意思形态安全,但其弊端却日渐显露,目前上市的报业传媒公司关联交易频繁,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运作低,很大程度上都与这种“两分开”的上市模式有关。[2]实际上,上市并不意味着国家意识形态受到威胁,只要通过法律约束,上市传媒公司的意识形态警觉性会更高。

对于在我国境内准备上市的传媒公司来说,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严格的前置审批问题。在我国报业传媒公司想申请直接上市,必须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的严格审批。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属于监管行业,因此对于媒介的投融资,首要考虑的是政治、文化安全,也就是不能因为资本运作而丧失出版控制权,丧失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上市的成本费用问题。上市是非常好的融资渠道,而上市的成本也非常高昂。行政审批,证监会审批,上市辅导期,税务成本、社保成本、上市筹资费用、高管人员报酬、中介费用等都是报业传媒公司在进行上市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成本因素。比如税务方面,企业在改制为股份公司之前需要补缴大量税款,这是拟上市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少缴税款的原因有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收入费用确认不符合税法规定,关联交易处理不慎,定价明显偏低等等。另外,公司还必须考虑上市申报最终得不到发审委通过的风险,因为这将意味着上市工作失败。

第三,上市后的若干难题。上市融得的资金投到什么地方,如何投资,这是报业传媒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2004年在香港上市被誉为国内报业上市第一股的北青传媒,其上市融资的9.05亿港元因没找到好的投资项目,而其募资计划中所预计的扩大周末版、办理财杂志等所有事项均无一启动,融得的资金竟放在银行分文未动,04年报一出,北青传媒的股票市值大幅下跌。这表明,在当初设计上市时,对需求和投资方向没有作充分的论证,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也没有及时调整产品或者市场战略和方案,而导致出现“用资难”的尴尬境地。另外我国新闻媒体必须由国有资本控股,“一股独大”将是报业传媒公司上市后出现的股权结构,报业传媒公司必须要正视这种股权结构的利弊。

报业传媒集团要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领导者,仅靠自身的资本积累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走资本运作、规模扩张的道路。同时报业传媒集团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责任,这决定了我国在传媒资本管理和经营方面是慎重的。国家“两办”“16号文件”“1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辟安全有效的融资渠道,积极进行新闻出版企业投融资体制创新。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资本运作方式,都要建立在资本需求的基础上,要有明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美] 爱德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崔保国.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456

[3]周小普.全球化媒介的奇观:默多克新闻集团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1-258

[4]陈兵.新闻媒介产业战略选择与经营突围,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16-305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5

关键词:快速公交线网; 广告媒体

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系统于30年前起源于巴西的库里提巴市,我国已有北京、杭州、郑州、大连等城市开通快速公交线路,另外武汉、长沙、深圳、沈阳等城市也在计划和筹建中。借鉴公交广告媒体户外广告媒体的运作经验,大力发展快速公交广告媒体,以平衡其运行收支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将此媒体的应用与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城市品牌建设和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1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概况

快速公交线网是一种以大容量、快速为代表的公共交通系统,它具有专用路权、灯控路口优先、封闭式车站、大容量车辆、车外售检票、水平登降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成功推广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快速公交线网系统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独特风景,作为城市的窗口与焦点,吸引受众眼球,其衍生出的媒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开发价值。

基于快速公交线网,将广告表现形式应用于其硬件设施如车身、车站、线网系统等来向广大消费者进行诉求,达到推销商品、劳务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反应的物质都可称为快速公交广告媒体。

我国快速公交线网开行时间较短,其媒体的开发还不如公交广告媒体以及户外广告媒体那样成型,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北京快速公交虽起步最早,但其作为广告媒体的发展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广州快速公交系统自2010年2月10日试验线开通以来,迅速成为典范。其做法是将其媒体的经营权出让于广告媒体公司来进行运营,已经开发出的快速公交广告媒体主要集中在快速公交站台灯箱上,并根据不同路段、不同大小由广告媒体公司进行经营,大大提高了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使用率。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经营使用方式与传统公交广告媒体的方式并无差异。

2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分析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作为公交广告媒体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户外广告媒体的一个分支,其本身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也赋予了快速公交广告媒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1]。

2.1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首先是基于快速公交线网系统的,快速公交线网系统是由快速公交线路、快速公交车辆、快速公交站台、快速公交网线控制系统四大部分组成,相应的,作为广告媒体,其表现形式集中在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快速公交站台、快速公交线网控制系统3大部分。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1)高端性。多采用高清度、高精度、色彩鲜艳、户外耐性强、色彩饱和度强、视觉冲击力大的优质材料,统一的站点设计、统一的车辆配置、统一的数字技术控制系统,使得快速公交线网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贵族”。(2)精准性。调查数据显示,快速公交系统乘坐群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是冲动型消费的主要群体。以此为传播载体投放广告,针对性强、精准性高,极大节约了千人成本。(3)高频性。由于上班族每天都要数次进行等车、乘车、换乘等程序,同时也就数次接触该媒体,其反复冲击频率极高,为受众提供了充足的阅读消化时间,强化信息记忆。(4)封闭性。因其运行形式是封闭的,在空间的封闭状态下,容易强迫性地进入受众视阈范围内,成为受众打发无聊时间的主导性信息载体。

2.2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问题分析——以郑州为例 

中原城市郑州,于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快速公交线网系统,主线全长30 km,全程采用中央专用车道,设置中央侧式车站38对,采用18 m铰接车65台;与快速公交主线配套,设置8条支线155台专用车辆,主线和支线在二环走廊上实现同站台同方向免费换乘。据统计,郑州快速公交线网年总运量为6 911万余人次,营运里程1 640.0万km,日均客运量稳定在22万人次以上,日均运营里程达4.5万km,约占郑州市日均运营里程的7.6%。由此可见,快速公交线网系统在郑州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媒体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因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2.1 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垄断性

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是由郑州公交总公司独立运营使用,而该公司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国有大型公交企业,其作为郑州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力量,在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开发中,形成了资源与运营的垄断。

2.2.2 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单一性

由于运营的垄断,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媒体形式和信息内容不可避免地具有单一性。一方面,仅仅利用了车站灯箱和车载电视这些媒体形式,而其他诸如站内空间、站内液晶电视、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外部的车身、内部的拉环广告、车座后背广告、车座后背杂志等,均未得到开发利用;另外,广告内容集中在城市宣传、慈善活动、快速公交系统简介三个方面,而车载电视广告的内容不是根据快速公交的乘坐受众进行针对性创意与表现,也未结合该媒体的特点进行专项投放[2]。

2.3 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孤立性

郑州现有的快速公交广告媒体是分裂开来使用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线网优势。一方面,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内的车载电视,并未与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组合,也并未与快速公交沿线潜在的广告主进行结合,使得该媒体孤立运营,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在快速公交站台灯箱这一媒体的使用上,也并未与站台周边、站台内空间等进行整合,使得这一重要的媒体单调存在,苍白无力,缺乏冲击力。

3 城市快速公交线网广告媒体的发展策略

结合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特点以及郑州快速公交的发展现状,针对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思路以供借鉴。

3.1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运营策略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运营,应当借鉴公交广告媒体的运营策略,吸引民营资本介入。针对此也有成功先例: 1997年,河南天明广告公司将购买的22辆双层大巴交给郑州公交总公司,作为置换条件,天明公司取得了34辆双层大巴车体广告经营权若干年,郑州街头出现了当时在沿海发达城市出现不久的双层大巴,一时在内地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对于快速公交广告媒体而言,引进民间资本,使得该媒体进入到有序的市 场经济竞争中,才能将其发展纳入到多元化、产业化、精品化的市场经济链条上,才可有效地解决其垄断性这一深层问题。

3.2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开发策略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开发,需要紧紧围绕在快速公交系统的专用车辆、专用车站、线网控制三个方面,并且与该媒体经营者所掌握的技术以及资金结合起来,在已经存在的媒体基础上,开发新的媒体形式。比如:快速公交车身异型包装、站台载控电视、站内LED显示屏、快速公交专用车内直投杂志、快速公交专用车内拉环广告等。只有通过丰富创新媒体形式,才能够使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而媒体开发只有与媒体运营结合起来,使广告媒体运营商根据广告主的需求,进行创意组合,来提供优质的媒体服务,实现共赢。

3.3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衍生策略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可衍生出更多的关联媒体来辅助实现最佳的传播沟通效果。例如,利用站台内空间,设立自动售卖机,利用该机器可以完成品牌的广告宣传甚至是达成促销;还可在快速公交站台内,设立城市信息网,利用公交统一的乘坐卡来实现消费或者获得促销信息等服务。在郑州快速公交站台,已初现这种衍生媒体,即公交百通卡折扣信息机,这是以公交百通卡来获取各个餐馆或其他商店的优惠券,由此可见一斑。衍生媒体对于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而言,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使得这一媒体实现立体化、多元化和网络化。

3.4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线网整合策略

针对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孤立性的问题,结合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特点以及沿线商业区分布情况,将该媒体进行主题设计和媒体整合,使城市快速公交线网媒体真正实现“以点带线、以线成面”。

主题设计整合。将该媒体建设成为一种文化元素、城市元素、精神元素的结合体。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黄河、商城遗址、少林寺等都可以各种方式展现在各个站台处,还可以城市形象识别元素来命名车名,例如文庙号、轩辕号等,以此发挥公交广告媒体的城市形象传播功能。在设计上要注重主题元素的整合,使得其完整表达统一的广告内容。比如“嵩山路少林寺站”,将整个站台设计成为一个少林武术的主题站点,所有的灯箱广告、自动售卖机等都围绕这一主题来设计组合,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该品牌的传播效果,更可以为城市的形象增添趣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亦可将此思路运用于商业品牌。

媒体整合。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媒体和站台媒体是快速公交线网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将两者与沿线经济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更强的冲击力。例如:在郑州快速公交1号线农业东路站,站台附近是易初莲花大型超市,在建的苏荷公寓项目将成为该地域的地标性建筑。整合这一沿线潜在广告资源,可使两者在该地域的联动作用得以充分展示。在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到在到达这一站时间的时刻,播放易初莲花超市卖场的促销广告、超市顶层电影院的影视信息、苏荷公寓售卖或介绍信息等,由此可通过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将该区域两大广告主整合传播,形成品牌效应,强化传播效果。

4 结语

快速公交线网系统在我国各大城市正处于起步阶段,快速公交广告媒体更是处于一个探索时期。其发展与建设要避免走公交广告媒体和户外广告媒体的弯路,在政府有效监督和指导的前提下,需有效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在媒体开发和媒体投放中创新思路,将广告媒体运营与城市形象整合起来,成长为精品媒体。

参考文献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6

时代手机媒体监管困境

内容安全威胁。手机媒体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安全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欺诈与虚假信息传播导致垃圾信息泛滥,如订购陷阱、价格欺诈、中奖信息欺诈、假婚介等大量欺诈违法信息泛滥;二是负面信息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如违法乱纪类短信及借助3G手机网络功能传播黄色信息;三是手机病毒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3G时代的到来,使各种病毒在手机中流行速度越来越快;四是3G技术催生的手机功能多样化引发侵犯版权、隐私权及手机支付安全问题。

监管主体缺位。手机媒体的监管体制是根据其信息传播路径,实行关联主体监管的多主体和分权的管理体制。手机信息通信保障归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其涉及意识形态的音视频内容监管归属于广电总局,文字内容审核,如手机报、手机出版,归属于新闻出版总署。另外,国家发改委等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依照权责分工,对手机媒体产业实施管理。手机媒体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边界和范围模糊,权责不明,容易造成“多重监管”或者“监管真空”。目前,我国各地报纸媒体、广电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大都自己创办手机报。“广电”与“电信”对手机电视运营主体开展争夺战,使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另外,作为手机媒体监管部门的工信部同时担负着宏观政策制定和微观监管两种不同职能,具有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两种角色,手机媒体监管体制面临“政监合一”的问题。

相关法规缺失。我国手机媒体监管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权威的立法体系。传媒业管理的主要规范包括《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工信部实施行政管理的主要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目前,这些条例无法适应手机新媒体对产业融合、媒介融合的需求,显露出明显的滞后性。我国至今没有出台单独针对手机媒体的政府规制,对于手机涉黄、手机信息欺诈等内容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明显滞后,对于手机媒体化发展中的增值业务,如手机出版、手机电视等,政策法规不明确,出现监管空白。

市场化发展畸形。我国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从诞生之初就采取的是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产业发展目前正处于抢滩圈地的市场培育阶段。这种市场化的发展使手机媒体产业一方面获得了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一种畸形特征,即过度的市场化+价值链局部环节的高垄断性。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过度市场化使手机媒体的市场行为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无序的状态,一些手机传媒机构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略长期社会效益。而电信运营商在手机产业链中控制渠道资源和用户资源,主导内容、服务、技术等各参与方是否能介入手机媒体,通过市场化发展也进一步凸显其在手机媒体产业链条中的局部垄断性。

时代手机媒体监管对策

针对手机媒体监管面临的困境,笔者从体制、法规、经济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是体制策略:建立独立监管机构,推行手机实名制。手机媒体监管首先需要体制保障,对于监管主体缺位关键是要建立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经验表明,多主体监管不可能解决产业融合带来的所有问题,应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并借鉴国外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策略,在我国建立超脱于行业利益的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体现出“政监分离”的监管思想,才能有效地解决融合媒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手机内容传播安全问题,在体制层面需要大力推行手机实名制。我国已经于2010年9月正式施行“手机实名制”,但推行手机实名制并不成功。主要原因:一是推行手机实名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撑;二是身份鉴定如何保真;三是私人信息如何保密。但手机实名制的推行“利大于弊”,它能够保证手机信息的生产、、传播、扩散等环节获得真实身份验证,达到划分信息内容权责的目的,从而有效约束手机违法犯罪行为,改善垃圾短信泛滥现象。为使实名制在我国产生良好效果,必须从立法层面为实名制提供法律依据,从个人信息保护层面进行配套建设,完善监管措施,并加大处罚力度。另外,手机用户数量庞大,运营商登记工作量极大,要求运营商改进登记业务流程并提供技术保障手段,对服务提供商的名称、接入代码、接入地点等进行备案,约束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

其次是法规策略:细化法律法规、加快产业融合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行业自律规范。监管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法规制度,现行手机媒体监管法规制度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滞后于手机新媒体发展速度,出现监管空白;二是未考虑到融合性新媒体的实际需求,法规缺乏协调性、融合性、统一性,执法机关仅依据本部门的行政法规,造成了执法过程中的冲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突出。

细化法律法规,在手机媒体内容、产品和服务层面,建立针对性法律规范,使之具有更强操作性。针对利用手机及网络出现的一系列违法犯罪和伦理问题,应提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对涉及刑事案件的应量刑定罪。对于手机出版法律问题,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针对的是互联网出版,并不完全适用于手机。应针对手机视频、手机出版等新业务,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针对手机媒体跨媒介、跨行业的产业特性,必须尽快制定产业融合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产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有法可依。如尽快制定《手机媒体管理条例》,与国家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相衔接。该条例可作为手机媒体产业内各相关企业或机构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要依据,并据此对手机媒体机构或企业实行科学有效的全程管理,在市场准入、运行监督、市场退出等方面形成整套监管机制。对于电信行业市场行为的监管,目前的《电信条例》只是一部行政法规,很难规范电信行业的市场行为。应尽快出台一部《电信法》,特别是要在《电信法》中明确对三网融合的法律支持,因为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涉及到权力的再分配,牵扯到很多部门利益,需要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产业融合的支持。手机媒体的融合性需要统一兼容性的法律规范,但目前,我国缺乏一套具有融合性的、监管效力高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媒体融合监管方面统一融合性的法律体系。

手机媒体融合性使其产业发展涉及多个行业,虽然手机媒体规范发展已开始纳入媒体自律范畴,但更应强调行业间签署《手机媒体自律公约》,以此来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实践行为,填补法律监管空白。

再次是经济策略:健全手机媒体产业链,实现内容与渠道分别监管,构建整合的产业互动平台。解决手机媒体产业市场化畸形发展实际上是经济问题。手机媒体产业链结构与传统媒体不同,其产业链主要由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设备制造商和终端用户等多个环节交错构成。因此,必须健全手机媒体产业链,寻找新的利益整合模式和运营机制。首先要通过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不断重构手机媒体产业链参与各方的主导力,逐步弱化电信运营商局部垄断优势。其次可借鉴国外的成功产业链模式,如借鉴日本DoCoMo I-Mode运营模式,其成功的关键是在运营商主导下的多赢商业合作模式。作为运营商的DoCoMo提供平台支持,向无线ICP收取9%平台使用费,其余91%则归ICP所有。运营商通过遴选合作伙伴开展内容和服务的整合,通过手机终端定制来实现手机终端与业务的适配和整合,这种建立合理的收益分成、利益共享的模式极有利于产业链纵向整合。

目前,手机媒体产业正在横向扩展,切入更多的业务类型和领域,如手机出版、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支付。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将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的简单延伸,而成为综合的信息整合平台,是各种媒体形态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整合,手机媒体监管也才能趋于完善。

链接

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处于发展时期,必然会暴露出一些缺陷。而手机媒体的优势,从其他角度看来,也正是问题的根源。

第一,手机媒体自身存在技术限制。由于便携性的要求,手机的尺寸通常都很小,用户在观看视频、浏览网页时很难达到与看电视、电脑超大显示屏相同的视觉体验,广告也难以给用户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严重影响了其传播效果。此外,手机多媒体功能的应用需要足够的电力作支撑,但现在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二,手机媒体的信息内容缺乏原创性。当前手机媒体的信息内容主要是报纸、互联网信息的复制删减,原创很少,不足以在内容方面形成竞争力。手机媒体需要立足手机平台,依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原创信息,挖掘读者兴趣点所在,形成信息资讯方面的强势竞争力。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7

引言

旅游“大众化”、“智慧化”时代的到来,移动客户端越来越普及,使得受众消费习惯和资讯获取渠道产生了很大变化,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媒体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新型营销工具,旅游行业也非常重视新媒体营销宣传。旅游营销推广要利用好各类媒体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多媒体组合宣传策略。

一、旅游新媒体营销文献综述

国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2010年以后,文献量较大,侧重角度各异。林思文指出“微营销”是基于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的整合营销方式。胡朝阳认为“微营销”讲究用户参与,让用户在“碎片化”、“支离破碎”的信息中整合形成“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王夏对微信的营销模式及策略进行了总结。王欢从人际沟通视阈入手分析微平台传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周虹余对不同微平台的功能特点进行了对比,微博注重信息接收,微信则注重人的沟通交流。陈卓威在研究中指出旅游营销应摒弃以往传统宣传渠道单向宣传方式,应采用能适用于多种终端平台的微传播推广模式。李龙首次提出旅游与媒体的互动融合概念。张玲指出政府主导型旅游新媒体营销可能产生模式单一、缺乏行业内联动等负面影响。文彤指出新媒体很容易成为个性化旅游信息的生成节点和扩散节点。柴海燕发现潜在旅游者的购前消费行为受到新媒体口碑数量、类型及旅游产品体验特性的影响。目前研究成果大多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媒体,以某一主体的新媒体营销案例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案例分析对归纳新媒体的特点、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二、陕西省旅游局新媒体平台营销现状

陕西省旅游局作为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在旅行管理职责同时,还要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做好旅游资源营销推广。陕西旅游在营销手段的运用上较东南部发达省份较为保守,这一案例在中西部地区省份的行政管理部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研究成果具有可借鉴性。

(一)利用自有新媒体平台开展国内营销。陕西省旅游局目前拥有陕西旅游政务网、资讯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订阅号四类新媒体平台。1、陕西旅游政务网:政务网由于内容特点,阅读人群具有稳定性和局限性,因此在知晓度相对较差,用户主动搜索访问获取资讯的情况较少。2、陕西旅游资讯网:主要为广大游客服务,提供旅游资讯、优惠信息、攻略线路等板块的内容,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和推广阶段。但由于上线以来并未进行专门推广,目前访问量不高,大众旅游资讯的平台作用有待凸显。3、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新华、央视微博:开通了新浪、腾讯、新华和央视微博。目前主推新浪微博,同步更新其他微博。新浪微博粉丝量130 万,腾讯微博粉丝量17 万。微博内容涉及全省的旅游推介和动态,提供及时有用的资讯。目前需要大力提高图文推送内容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的提高上。4、陕西省旅游局官方微信订阅号:2014年4 月推出,每日推送旅游资讯,定期开展微信活动,功能板块尚未深度开发,目前关注用户13 万人,媒体潜力巨大。遇到的问题有定位不明晰、功能开发尚不完备、图文阅读人数、转发收藏数较低,平台互动较少等。(二)利用国际社交新媒体和搜索引擎开展境外营销。从2014 年开始倾向于加大境外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力度,进行虚拟社交网络营销。陕西在Facebook、Twitter上建立了专门的旅游宣传推广页。Facebook专页上采用基础运营、专题栏目、广告投放、创意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基于Twitter 平台的时效性,会在Twitter 专页上更多更及时的资讯,向游客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还通过Google 搜索引擎进行营销,为宣传推广陕西旅游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媒体营销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几个新媒体平台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倾斜力度不够,平台整合性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资讯内容特色不明显,未能有效吸引用户。推送内容原创度不高,特色性、趣味性不足,未进行特色营销策划,四个平台几乎都有与用户粉丝互动的功能,但相对于用户量来说,互动次数和级别不高,整体互动情况较差。2、平台多但缺乏整体运营思维,营销推广层次和水平较低。陕西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缺乏自我营销意识,自我推广营销水平不高。(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1、新媒体投入严重不足,市场反应滞后。人力、财力上的投入均落后于当前营销发展态势。由于编辑人力缺乏,微信微博原创度较差,缺乏个性,没有进行专门设计,所以各个平台在省级同类平台中的辨识度不高,特色不够鲜明。2、信息渠道来源不畅,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各地市旅游局与省局未形成良好信息互动渠道,网站和微平台多以转载为主。四个平台的定位有差别,但不够明晰,各自为阵,资源整合度不高,关联度相对较差,没有充分发挥各平台特点。

四、新媒体营销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8

然而,对于“制播分离”这一提法,目前业内各级广电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电视台经营管理者等相关主体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角度不同,认识和理解也不太一致。有的认为是体制层面的问题,有的认为是内部管理层面的问题,有的认为是节目制作及播出等运营层面的问题,且“制播分离”本身就是一个不太严谨,甚至有些含混模糊的“准概念”,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制播分离”的基本内涵进行一番认真观照和厘清。

高层领导之于“制播分离”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电视业提出制播分离这一准概念,央视、北京电视台先后成立了电视剧制作中心,实现了电视台内部部分节目的制播分离。1999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在上海召开“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内部管理座谈会”,对除了新闻类节目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分离进行了讨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召开后,广电总局选择了浙江广电等一批广电机构作为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试点。2005年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分开,为各级广电媒体自下而上进行的“制播分离”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础。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指出:“要根据广播电视的特点,积极探索制播分离改革。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等节目外,其他如文艺、体育、科技类节目等可逐步实行制播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节目的市场招标采购,以丰富节目资源,提高节目质量,降低制作成本。要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2008年1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同志谈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时也提到:“积极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和党报发行体制改革……”2008年1月27日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王太华局长又强调:“今年,要重点抓好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努力降低节目制作成本,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带动电台、电视台机制创新。”

王太华局长对“制播分离”的表述是极贴切并具分寸感的。一是廓清了“制播分离”的界限。“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等节目外”的节目,其中既有文艺、体育等经营性娱乐类节目,也包括针对最大多数公众利益而制作的公益性节目,如大众教育、科普、外宣类节目。二是指出了“制播分离”的目的。主要针对各级电视台存在的内部制播系统封闭、自给自足、自制自播的生产方式所导致的节目制作专业化水平低、节目选择性差、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目的在于“丰富节目资源,提高节目质量,降低制作成本”。三是明确了制播分离的方式和方向。节目制作要按照传媒市场规律、规则来运作,适应市场和受众的需要。“实行节目的市场招标采购”,不仅是指节目的外购,也指联合制作、委托制作等方式。而“逐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则是未来广电体制改革、广电媒体实行事企分开、分类改革的方向。

地方台之于“制播分离”

一些地方广电部门或电视台的工作安排或工作要点中常常提到“制播分离”,将其作为一项改革措施加以强调,通常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曰说;二曰做。

从“说”的方面看。地方台及当地广电部门领导的工作报告和文件中关于“制播分离”的文字表述都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基本上都出不了广电总局划定的“圈儿”。有的地方台领导思路比较清晰,对王太华局长的讲话理解比较准确,往往还稍作发挥,通常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有效地发挥电视台内部节目制作资源的潜力和制作能力;二是针对内部节目制作能力不足的实际,对部分经营性节目制作实行统一市场招标采购;三是对所有的经营性节目制作像电视剧那样逐步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从“做”的方面看。地方台实际运作与文件中“说”的不一样,尽管台内可能也有一套书面文本专门回应上面的广电部门,但做起来往往是另一回事。有的地方台成立了新闻中心、节目制作中心、节目招标采购中心、广告经营中心等几大中心,同时又以专业化内容播出为核心实行频道制分营。频道作为一个播出平台和运作单元,只能按照电视传媒的运行规律、常规法则及惯性运作,自己能够做的节目当然自己做,不能做的就到社会上去买,或与社会制作公司合作。关键就是要解决节目制作或节目源问题,“播出”其实并不存在问题。因此,“制播分离”从频道实际运营层面几乎可以等同于“节目制作方式”,不是“制作”与“播出”两个单独环节的问题,也不是二者的关系问题。

当然,在现有体制的框架下,的确存在台内频道各自为战的种种利益冲突,那么也只能靠台领导进行协调和“仲裁”。有时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维持整体运转,也难免要玩些“和稀泥”的平衡术。而各级广电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文件中“更有效地整合、配置、电视台内外部的节目制作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之类的表述,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更上一层楼”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因为这要涉及更深层次的整个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问题,非某一级广电媒体而能单独为之。

传媒学者之于制播分离

近年来传媒学者对“制播分离”的专门研究不多,大多是研究广电体制改革和电视媒体运营机制改革时有所涉及,又一带而过。《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将“制播分离”作为一个体制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代表一部分主流媒介学者对“制播分离”的观点。统观当下媒介学者关于“制播体制”改革的论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体角色模糊而不确定。从这些探讨“制播分离”或“制播体制”改革的文章中,往往很难明晰地判断出论者的主体角色及其立场,是身处局内的广电官员、电视媒体高管,还是站在局外的观察家?批评者抑或是某个频道总监,还是独立制片人?给人的感觉是这些论者是上述角色的“复合体”,或者说是在这些“角色”之间跳来跳去,不断地转换身份、变换角度,忽而领导视野、忽而传媒高管眼光、忽而业内人士口吻、忽而局外旁观论调。在探讨问题时往往偏重于图解和诠释高层领导的只言片语,试图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寻求理想化与现实性的某种折中或兼容,而在学理论述方面但求书面逻辑的合理性和文本意义的完美,沦为夸夸其谈、不疼不痒的坐而论道。

“小题大做”,叠床架屋。《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说:“所谓制播合一,是指电视节目的策划、投资、制作、审查、播出等各个环节由电视台内部的节目部门统筹完成的运作体制。所谓制播分离,是指电视台通过某种交换机制从外部的制作机构获得电视节目的运作体制,电视台和节目制作结构之间是一种契约或合作关系。”(见该书241页)还将“制播分离”作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制播分离包括委托制作、合作制作和市场交易三种方式,而狭义的制播分离仅指节目交易这种方式。”(见该书246页)很明显这里的“制播分离”几乎可以作为“节目制作方式”的同义语,并非探讨“制作”与“播出”两个单独环节的问题,也不是二者的关系问题。“制播分离”提出之初,各级电视台网台还未分开,频道制运营也尚未实行,而且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有同义反复的“制作手段多元化、社会化”等更加谨慎的提法,因此,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频道制时代的到来,“制播分离”这一提法早已有些“落伍”了。

本来是一个在电视台内部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丰富节目源、保证节目播出供给的制作方式问题,也是一个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更有效地整合、配置内外部节目制作资源的问题,却偏偏要上升到“体制”的高度来探讨。在数字化时代和经济、科技、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居然还有人抱住“制播分离”的老概念不放,试图赋予其新涵义,实在有些旧瓶装新酒、将错就错的意味。

纸上谈兵,无法操作。依照一些传媒学者的观点,在现行频道制框架内实行“制播体制”改革,途径无非有二:一是将台内所有频道现有的制作队伍整体改编为台属节目制作公司,将频道仅仅作为一个播出机构;二是将所有的非时政新闻类节目实行外包,委托制作或者到市场上去招标认购。这似乎是两个极端,而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协调频道与台内节目制作公司的关系?又如何保证台内各频道专业化节目的整体风格、定位方面的同一,并有效规避“导向风险”?更重要的是电视台内部是否有一个健全而完整的各类型节目的价格、成本核算、交易结算体系和运作体系?当频道仅仅成为一个播出机构,而且还要更多地承担节目审查管理职责时,实际上频道运营已经行政职能化了,弄不好又要回到原来“节目中心制”的老路上去。

频道总监之于“制播分离”

当今国内电视传媒已进入频道制运营时代,节目栏目化的运营模式下,栏目是最基本的节目运作主体,目前一些电视台实行的独立制片人制,本身就是“制播分离”的一种具体形式。其实频道自身运营中,“道长”们才不会在“制”与“播”分不分离上去较什么真儿,他们非常明白,制作与播出是他们的两大核心资源,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制播分离”的玄奥概念对“道长”们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不管怎样,几乎其他所有的人都在“说”,而只有他们真正在“做”。对于他们来说,“制”与“播”的关系不成其为问题,而多数地方台对下属频道采取的“节目+广告额”、广告创收年年加码的考评模式,早已使“道长”们的压力到了极限,就像某位地面频道总监说的那样:“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到今天又欠了台长几万元钱。”

“道长”们面对的困惑是一个更加宏观又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他们中间的佼佼者,早已跨越了传媒学者在“制播体制”、“制播分离”问题上自设的“迷局”,像一条鱼那样地悠游于这个极不规范、不平衡的广电传媒市场并融入整个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琢磨出一套与现有(处于改革中的)体制模式合榫、匹配的“干法儿”,惯于在政策与对策之间玩一种博弈的游戏。

因此,关于“制播分离”,实际上探讨的是中国电视业如何能够将经营性节目有效地实现市场化、社会化大制作的问题,也是如何在改革中有效协调好电视台、频道、制作公司、节目营销机构等各个不同主体在整个电视传媒市场及产业链上的关系问题。这方面要取得大的突破,必须具备以下前提: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9

关键词:新媒体;会展营销;传播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27

1 新媒体在会展营销运用的必要性

1.1 提升用户交互的需要

新媒体的用户交互功能当下已在各类设备的自主及自助服务功能中有所体现。在“B to B”及 “B to C”商业模式中的运作中是让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实现了无缝对接,同时在会展营销中也使参展者之间的交流实现了无缝对接,让组展方能及时展会及展位的最新资讯,使之广泛周知并及时回收多方建议,便于相关决策者精准解决问题。

1.2 扩大受众分流的需要

随着“多屏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交与话题相结合的传播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受众分流让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针对自身所处领域形成“话题圈”展开专业讨论,形成吸收大量相关受众,形成有规模、有方向、有核心的社交集群,在一定程度上⒉握拐咚咔蟊泶锎颖欢转为主动,利于展会相关信息的传播及舆论导向指引,形成良好的展会可持续发展推力,完善会展营销。

1.3 降低营销成本的需要

新媒体为会展相关提供多种宣传平台,使宣传方式多元化,资源达到高度整合及共享,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链,减少了传统推广模式所需的营销成本,实现了快捷营销方式,利用“一键式”传播和“个性化”服务,让主展方在宣传推广环节极大程度避免了无效的宣传推广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实现了成本有效利用。

2 新媒体在会展营销中的影响

2.1 传播方式

大众所熟悉的新媒体以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为两大风向标展开客户整合。网络整改后的新媒体也面对着实名登录、信息保密等多方面威胁,许多展馆及相关公司都有自己的网站、手机、平板可接收独立信息的客户终端,并运用大数据对其信息流量进行记录、监控和对比,用以形成自己的保密的资料库。相较传统的口耳相传、书面统计和手打录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错误率还将办展商和参展商的形象也进行了二次包装和宣传,已达到更好、更快的传播模式。

2.2 销售方式

从淘宝打开生活购买新趋势后,新媒体在销售方式也愈有革新,加上其附带衍生行业即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会展营销也将展位、展品及其他可单独外包承接的子项目的投标方式、比稿方式、购买方式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当然线上线下双结合模式的销售方式也是建立参展商忠诚度、增加客户回购率和关注度的一大发展方式和推广渠道。相较传统的落地销售、谈判销售、交换销售,精简了销售环节,并在销售方式上更为直观和简便,大面积脱离了讨价还价的市场环境,形成互利双赢的以卖方为主导的市场。

2.3 思想行为方式

新媒体的兴起可谓是一场“信息革命”,让人们从早起看报、看新闻逐渐转变为早起拿起手机接收专属信息,过滤掉了不必要信息也节约了大量时间,让大家的生活更加简易舒心。同理,新媒体在影响大家的生活方式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家的思想行为方式。现在,受众可以欣然接受繁多会展项目的开展并保持良好的参与度,就是一场思想方式的小变革。

3 新媒体在会展营销中的具体运用

3.1 会展项目前期

3.1.1 资源整合及信息集中

现下,在资源整合方面新媒体也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逐步遍及整个行业。许多展会及办展企业都将模拟展会搬上了会展世界的大荧幕,不仅在客户资料收集、客户信息甄别、客户信息保护方面进行了新的技术改革,更以强大的服务器后台支撑,为网络安全提供了强大保障。

3.1.2 咨询方式

新媒体背景下的咨询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从战略营销咨询模式方面来看,强大的数据库为机器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智能识别系统,能更好的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决策。相对减少了办展商和参展商的供应链、营销咨询、风险咨询方面的问题产生。

3.1.3 形象塑造

新媒体在形象塑造方面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声音、图像、图表、视频和文档,可以向大众展现一个全面一体化的企业形象、展会形象或者参展商形象,如历年申办奥运会及奥运会推广上,国家及团体对外发表的国家文化宣传片、志愿者文化、开幕式活动、闭幕式活动和相关会、座谈会,还有展馆介绍、设施介绍等综合考量。

3.1.4 活动前期宣传与推广

在进行大众推广时将新媒体作为会展项目开始前的线上预热的主流方式也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主要以公众号消息推送、VIP大号矩阵转发、明星直推及微信、新浪微博、百度等软件、APP终端开发的实时活动作为首批宣传。例如:电子邀请函、推荐后返利、签到有礼、集赞抽奖、有奖竞猜等。这类小活动耗时少、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新颖、接收者参与度高。而这些形式在推广中极受欢迎,已经带动一批中小型创业者对其进行细分市场后的独立产品进行研究及改良创新。

3.2 会展项目中期

3.2.1 技术创新

在会展项目举办期间,新媒体以定制在线服务、实况推送、模拟场景对展会活动进行线上维护,几乎大型展会都在陆续开发线上展会模式,同国内外各大信息技术提供商展开创新型合作,提高服务技能。由于视觉和听觉的地位和功能的不对等性,加之新媒体用户观影的时间碎片化特点、便携设备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的声音回放系统的简陋性特征,在目前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恰恰可以打破陈规利用电视媒体的听觉设计来促进融合。

3.2.2 模式变化

从之前单纯的在线对话演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新型谈话模式、还开发了展会路线指引、展位定位介绍、展会布局详解等现场人流车流引导模式,突破了原有的一对一多对多的局限,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减少了服务咨询台的压力,也为办展企业的人力输入方面减少的需求,并且将展会智能化日趋完善,真正做到了实时、及时、准时为会展营销提供了特殊的专业力量。会展营销模式的改革也必须在符合时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趣味化、社会化。

3.2.3 服务多样化

从会展活动开始兴起以来不仅有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优惠作为一大助力,现在也同高校及企业进行了互联互惠的合作方式,例如线上开辟专属渠道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考试,解决了大量的异地、异行业、异时间的整合资源问题,各大会展公司及技术供应商将传统的合作模式搬到网上,研究开发出一批又一批新媒体形式的服务型APP和网络终端。

3.3 会展项目后期

3.3.1 客户忠诚度保障

展项目结束后,展会为维护老客户、吸收新顾客会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出维持展会热度,并为下次办展埋下坚实伏笔。

3.3.2 客户数据管理

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注册、参与活动抽奖进行客户择向和会展项目干系人识别。再以语音、图表、邮件多种形式对客户进行消息推送及展后服务和跟踪记录。大大提高了数据收集和资料整合的效率。

3.3.3 提供调研依据

针对展会特性系统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对相关专业研究学者提供了研究行业市场与发展、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提供了可靠资源和有效依据。

4 新媒体在会展营销应用的建议

4.1 运用范围持续拓宽

在网络时代的现在,手机、电脑和平板作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类似信号发射器和接收器,随时随地被高频使用。可以说,有网络的地方,就有新媒体,就有信息传播。当生活开始被智能化的时候,会展项目亦会如此,所以新媒体在会展营销中的运用范围需要持续拓宽。

4.2 运用频率逐步提高

新媒体作为运用范围广的信息技术服务形态,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新媒体作为其衍生品和承载体在会展营销中在逐渐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无论大小会展项目所需的新媒体技术的被使用的频率都在不断提高,但在新媒体技术的精准度和运用频率方面仍需要不断提高,否则在现场运用中出现的网络设备连接问题、供电设备短路问题和使用设备系统兼容性的问题将持续发生,增加新媒体技术使用的风险。

4.3 运用方式逐步增多

新媒体在会展营销中的运用从现场设备到网络技术,到现场实时监控可以说无处不在。在近期的各类跨界活动中,网红和直播的组合无疑又是一种新的营销组合。产品、二维码扫描通道、摇一摇抽奖、嘉宾互动的营销组合模式在一点点被大众接受。新媒体的运用方式在逐渐增多,并且会越来越多,如何进行恰当的方式革新和营销战略需要仔细调研并且实际操作,不能任由市场方面无秩序增加。

4.4 监控力度有序加强

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还缺乏行业规范,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能短时间扩散消息,煽动舆论,并且不可控元素较多。例如:山东疫苗事件、雷阳事件、魏则西事件等,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因为舆论导向是随着大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摇摆的,因此这一因素对掌控行业方向造成了干扰。由此可见,对新媒体的监管需要加快进程,并且形成地区性、差异性的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姜鲜女,张婉莹.浅谈影响会展服务质量的因素――以中国食品与饮料展览会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27):125.

[2]方龙,金鑫.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声音的升级及多元化设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6):69-71.

[3]翟峰.新媒体网络传播对高校形象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6,(17):53.

自媒体运营问题篇10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舒芳的《机遇与挑战论三网融合对电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电信的业务能力大大增强,电视用户资源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电视业的广告市场会受到很大挑战,传统传输渠道的价值和地位降低,传统电视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张海军在《谈三网融合给电视带来的影响》一文中说: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不仅有体制上的竞争,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的竞争,原本在传统媒体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的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新的增长点。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 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 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 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全网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 再次, 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黄升民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网络整合,并转变运营模式,高度重视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建立完善电视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和运营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媒体内容基地,建立内容合作运营机制,逐步从网络管理向媒体内容业务管理过渡,向综合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吴铮悦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生存之道》中指出:目前电视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大力发展新媒体,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建设,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吴升高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体制创新走势》中指出了电视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事业企业并轨,逐步实行企业体制;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体制;加快重组并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超越分业管理,确立全覆盖的监管体制和手段。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三网融合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整体实力这一重大举措对电视业的影响,成了传媒、业界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但是,电视业在以此为契机面对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很

少有人提及,我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的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