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十篇

时间:2023-03-21 06:10:22

自媒体

自媒体篇1

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互掐,自媒体“五岳散人”成为了焦点人物;自《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再到最近的《致青春》,票房过亿成为了国产电影成功的标签,这军功章的一部分来自自媒体推介;阿里插手新浪微博,更是为让人们为“电商+自媒体”充满想象……这些新闻热点的背后有着一条共同的线索:自媒体发力越发凶猛。

 

一、媒介之变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著作《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在几十年前,这样的说法对普罗大众来说还有些生涩。而时至今日,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成就自己的“自媒体”,这正扣合麦克卢汉之言。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Dan 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新闻媒体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新闻媒体2.0”指新媒体,3.0则指自媒体。

 

自媒体的产生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区别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在传播渠道、受众、反馈等各方面与传统媒体迥异。自媒体带来的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体价值观。

 

最近张朝阳曾发表看法认为“媒体民营化激发了媒体变革与自媒体兴起”:以前媒体至少是国有企业的背景,现在流行自媒体,每个人写出最优秀的文章或者写出最有见地的文章,而且能在SNS上引起传播的一定是要好东西。

 

你书架上的存书是否蒙灰渐厚?有多久没有购买过报纸了?登陆门户网站的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却是过去数倍,信息本身和传播渠道都在被重新解构,媒体形态自然随之变化。

 

二、认识自媒体

第一个对“自媒体”做出释义的是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2003年出版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的《自媒体研究报告》

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自媒体自身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本土化的定义描述不断出现。国内自媒体代表之一潘越飞对自媒体的定义是:说人话、接地气、有标签,他理解的自媒体背后应该是活生生的人。有一次,他借着酒劲在自己的微信公共平台上吐槽,事后想起颇有悔意,但粉丝们却坦言,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潘越飞。另一代表罗振宇认为自媒体应该具备以下要素:第一是以人格魅力为核心;第二就是全平台,不局限于某一载体;第三是必须有商业价值。“自媒体应该是具有强烈个人特征和风格的小群体或者个人搭建的媒体。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其实自媒体这个事并不新鲜,一本书就是自媒体。”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魏武挥如此认为。在过去,个体的声音几乎没有被传播的权力,报纸上的一个小豆腐块,广播中的一段声音,电视中的一个镜头都隶属于“公媒体”。

 

公媒体与自媒体的区别?

自媒体可以撇开公媒体从属限制,释放了大部分写作自由,更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强烈的个人色彩,加上新兴平台的高传播机制,使得自媒体超过了机构从属层级,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牛智超(Bianews责编、记者)

从具体形式来看,从最早的MSN、ICQ,到论坛、博客、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自媒体平台。几经流变,这其中有些形式已渐渐式微,而有些则横空出世、势头正猛。

为了理清其变化,这里以博客、微博、微信三种最重要的自媒体平台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博客:如果说自媒体发迹于QQ等即时通讯工具,那么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其标志是博客的广泛普及。博客的最初形态是1997年一些程序员尝试在网上推出的超链接形式日记,后来才发展成为网络爱好者开发出的形形色色博客网站。不论是搬到网络上的“日记本”,还是公开的“评论集”,个体至此找到了发出声音的“自留地”。

 

微博:刚出现时,还有人将微博理解为减缩版的博客。事实上,140成为了一个神奇的数字,而且网状的微博平台更是本质上改变了信息输出与接收的方式。

微信:腾讯微信团队总负责人张小龙这样描述微信:微信的起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核心就是“对象”和“信息”,其最关键的使命是沟通。而不同人的眼里,却有不一样的微信,在《商业价值》看来:对一些爱拍照的人而言,微信是一个方便的相册,从这个角度看,微信像是个社交网络;也有人拿它当记事本,可以语音记录;它还是个简单的提醒工具,只要语音输入,它能在准确的时间给出提醒。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把微信当成新形态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把微信当成发行渠道……

 

独立博客 VS 微信公共账号

形式上看,二者似乎区别不大,都是“草根,源于大众,为了大众”。本质上却区别很大,最主要的是,微信公众号模式为优秀、认真的自媒体作者提供获取商业回报的可能。博客像是守株待兔,发表文章后,不知道谁会来看、多少人回来看,什么时候来看,博客每天的流量是变化不定的,一段时间不更新以后,可能流量就会大不如从前。微信则是主动出击,点击“群发”后,所有的订阅者就都收到了,订阅量是可知而且相对稳定的。而且在互动层面,在微信中,读者与自媒体也可以进行更为私密和随意的互动。

 

微博大号 VS 微信公共账号

微博之于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其已有的社交图谱(强关系+弱关系),以微博大号 VS 微信公共账号微博之于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其已有的社交图谱(强关系+弱关系),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用户阅读偏好。微信之于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其已有的强关系社交图谱,以及作为私密联系工具的精准投放,良性点对点的互动机制。作为自媒体运营者很容易在微信平台上建立起自己的读者圈子。

为什么自媒体会在微信这个节点上被引爆?

博客和微博的内容生产已完成了两次从草根化到精英化的路程。微信则给了草根精英化的第三次机会。相比于博客和微博,微信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它是纯粹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作为一种阅读行为,现在读者最有可能发生阅读行为的是在碎片化时间;二是可控性高,到达率高,用户数高,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与其弱弱地影响10万人,不如深深地打动1万人”;三是商业化的可能性,从to B层面,可以展示广告,从to C层面,可以发展为读者付费。

 

——Chaos(tech2ipo专栏作者)

自媒体篇2

近日,在爱奇艺主办的主题沙龙上,吴晓波和瘦马分别分享了他们自媒体的运营经验。

吴晓波,中国最著名的财经作家,他经营的“蓝狮子财经丛书”也是中国本土最知名的财经出版品牌之一。瘦马,时尚界大佬,《男人装》杂志创办人。由于互联网内容的推陈出新,平媒和传统门户影响力衰退,读者逐渐流失。对于所有离开传统平台的文字工作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我传播的个人品牌,形成自己的受众圈子。

剖析吴晓波的成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从内容生产上采取文字加视频等多种方式。吴晓波的财经自媒体公号不仅仅有微信公众平台的文字专栏,还跟爱奇艺合作了一档视频节目《吴晓波频道》。每个星期有两个专栏,一个视频。

数据显示,吴晓波公号粉丝有35%的用户来自爱奇异视频,24%的用户来自微信朋友圈,16%的用户来自于新浪微博,27%的用户来自其他的渠道(这个渠道就包括此前吴晓波在“锵锵三人行”节目)。这个结构意味着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用户是非自发增长,而是来源于其他渠道的影响力转移。

吴晓波认为,从受众习惯来讲,如果把学习作为生活的方式,视频是增长最快的模块,这有益于写作和思想的传播。而且通过视频平台,他最大的感触是读者群得到了扩展,原来的读者大概是50后、60后、70后的朋友,现在60%~70%都是80后,互联网让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更年轻的族群。“未来的信息或者说新闻的传播,第一是基于社交的,第二是非线性的,第三是基于人的品牌。”吴晓波说。

瘦马和吴小波有同样的体会。瘦马和爱奇艺合作的《时尚江湖》节目刚一上线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和播放量,并创造了单期破200万次的开局好成绩。截至目前,节目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000万次。吴秀波、许晴、郭采洁等众多当红明星的陆续加盟,也让该节目成为最为卖座的时尚资讯节目。

他认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播内容和互动,拉近了普通人与时尚圈的距离。之前瘦马开通微信公号写小说,形成了非常大的受众群。尽管相比文字来说,视频算是重资产,但这种类似“个人电视”形式的高品质视频内容,一是很匮乏,二是用户有很高需求度,也符合现在人们信息消费的方式,是她非常看重的传播渠道。

自媒体篇3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媒介体育;职业道德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发生了巨大变革,大众传媒也深度介人体育领域,体育成为了大众传媒锁定的重点传播内容。“专业性的体育传媒为体育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扩大了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体育传播的各种价值功能”。有研究认为,“媒介通过对体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反映和重构,产生了以体育为原始文本,但在形式和本质上又截然不同于体育的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所谓媒介体育是指媒介化了的体育,体育媒介化,就是媒介将挑选过的体育形象和信息再现给读者、听众和观众的过程。

媒介体育和客观世界的体育不能等同,媒介体育只是在体育现实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而现在的媒介体育与其传播理想存在差距,甚至可以说媒介体育发生了畸变。媒介体育出现畸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商业化的影响,媒介体育传播内容的软化趋势,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等,但缺乏媒体自律是媒介体育畸变的重要因素。那么加强媒体自律对于扭转媒介体育畸变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媒体自律能有效遏止媒介体育畸变。

1媒介体育畸变现象

媒介体育畸变是媒介体育在传播体育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媒介体育传播与媒介传播规律或者体育发展宗旨相违背的现象。

1.1媒介体育虚假化

2004年8月19日,《成都商报》等媒体报道,举重运动员张国政的奥运金牌是教练员在比赛场地用金钱“激”出来的。这是记者把笑话当作事实,捏造细节编出来的假新闻。2004年8月29日凌晨,某门户网站体育频道在奥运会女排决赛还在紧张进行时,就提前抢发了中国女排失利的消息,而这场比赛最后中国女排翻盘,夺得最后的冠军。上海《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04年“十大假新闻”中,虚假的体育新闻就有3条。2002年6月27日,《新快报》刊发《意韩赛主裁惨死于乱枪?》的报道,照片都是从别的新闻报道中移花接木的。媒介体育虚假化日益严重,这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和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使大量偏离新闻理念和基本原则的虚假新闻的大量涌现”‘。李希光教授‘认为:“新闻媒体的卖点是新闻真实,媒体出售的商品是真实。”而今天的媒介体育,真实和虚构的故事混杂,使社会大众难辨真伪。

1.2媒介体育过度娱乐化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媒体在媒介体育传播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娱乐化的手法,使媒介体育的娱乐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他媒体纷纷跟进,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媒介体育娱乐化成为潮流时尚。“一场球赛就是一场性爱”(《新周刊》2002年5月15日)、“足球性高潮”(《新周刊》2002年5月15日)、“性是迷人的东西”(《南方体育》2002年5月31日)、“世界杯,没有性生活的日子”(《南方体育》2002年6月17日)、“nba性骚扰何其多”(《体坛周报》2005年8月22日)、“瑞典不禁止性生活,阿根廷会贩卖”(《体坛周报》2006年6月15日)。一些媒体在娱乐化大潮中越过职业道德的底线,使媒介体育娱乐过度。李良荣教授在《娱乐化、本土化》一文中说“传媒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媒介体育越来越将名人绯闻,煽情性、刺激性的内容作为报道的重点,倾向于用视觉盛宴以刺激受众的欲望,用暧昧的文字挑逗人的理性,对体育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南方体育》曾经是国内“三大体育专业报”之一,此后,《南方体育》过度地放大“媒介体育娱乐化”的特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无法自拔的深渊,最后寿终正寝,于2005年停刊,这也是媒介体育娱乐过度而自掘坟墓的典型。

1.3媒介体育炒作不断

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媒体经常运用“尖叫原理”,通过炒作体育明星和丑闻,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这使得一些媒介体育从业者对这种肆无忌惮的炒作也很反感,一位《东方体育日报》记者钟浩在他的博客里说:“我不知道如今的中国体育报道到底掺杂了多少炒作的成分,我不禁要问,有多少真相可以重来。”

媒介炒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媒介体育传播中尤甚。在体育记者中常流行这样一句话“体育记者应该有狗仔的精神。”媒介体育难道真的要靠炒作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吗?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1月21日网易体育新闻排出了“体育明星炒作价值榜”,黄健翔因解说失误,离开央视绯闻不断位居炒作价值榜首位。刘翔的l2.88s的广告、田亮与超级女生叶一茜的恋情、“姚明牌”女用卫生巾、郭晶晶与霍启刚的翻版“松霞恋”、刘璇跻身《名声大震》三甲、周萌萌性骚扰事件、陈纯甄拍裸照还债这些都是2006年的体育新闻炒作大热门,不管网站排出的价值榜是否具有参考性,但这表明了媒介体育炒作是不争的事实。

2困境中媒介自律的必要性

2.1媒介体育应承载历史使命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社会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其运作特征是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反复地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媒介所反映的现实已经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超现实。后现论家道格拉斯认为,超现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超过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这种超真实性决定了媒介体育从业者要对社会负责,要具有历史使命感。

媒介体育的畸变在社会上受到了激烈的批评,要求媒体改进工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其实,社会责任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最早在美国、英国出现,后来传到全世界,它对媒介的发展有指导性意义。社会责任论对新闻媒介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提供真实的、综合的、明智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等。

社会责任论强烈要求媒体实行自律,媒体自身必须强化职业建设,强化职业意识,以职业化的精神,自觉担负起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自觉以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传播活动服务于公众利益与社会利益,使自身的利益同公众利益及社会利益平衡,使自己作为信息和意见的公共传递者的角色”。

媒介体育从业者同样要自觉承担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应确保媒介体育的真实性,谨守媒介体育道德,这就要求媒介体育实行媒体自律,避免不和谐的声音在媒介体育中出现。

2.2现代体育健康发展亟待媒体自律

媒介体育虚假化、过度娱乐化、炒作不断等问题困扰着中国体育,恶化了中国体育的环境,阻碍了全民健身推进的步伐,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全国体育宣传工作会上,体育界人士呼吁,别让这些不良倾向搞坏了中国体育。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说,当前,我国体育宣传报道中,虚假新闻、恶性炒作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媒体热衷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体育新闻,炒作各类小道消息和负面报道,甚至热衷于炒作运动员的私生活和其他低俗内容,这些都将给中国体育带来不利影响”。

媒介体育畸变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不良后果,有的甚至严重损害了中国体育形象,干扰了运动队正常竞赛、训练和运动员的个人生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说:“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坚决打击丑恶现象的同时,体育宣传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引导人民群众学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先生,在2007年4月6日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也称:“现在很多体育都快变成娱乐了,但在我看来,体育毕竟不是娱乐,过分地追求这些东西违背了体育运动的本身。”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多体育界人士也呼吁,不要让媒介的不良倾向搞坏了体育。因此,媒介体育引导受众正确看待体育很重要,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前,培养大众的体育欣赏水平以及增强群众体育的参与热情都是媒介体育传播者的责任。体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媒介,体育需要媒介扩大在社会的影响,要改变媒介体育畸变这一现状,还体育一个洁净的发展环境,加强媒体自律迫在眉睫。

2.3新闻媒介公信力需要媒体自律

媒介公信力就是在公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中,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社会大众对传媒寄予了厚望,希望从媒介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在我国,媒介体育传播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对体育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媒介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或实践后,如果大众发现媒介体育不再专业,产生畸变,社会大众的逆反心理便会产生,久而久之,就会抗拒某种报纸、刊物或电视台传播的体育信息,这对媒介来说,无疑存在潜在的威胁。

现在,媒介体育传播的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号称拥有“8000足记”,这对媒介体育的繁荣是一个可喜的情况。如此激烈的竞争,传媒要想生存,必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由于媒介体育传播环境比较宽松,操作容易上手,自由的空间越大,对自律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媒介体育以自律换自由才是明智之举。

新闻媒介公信力的树立需要媒体自律,媒体自律的弱化可使媒体的权威性、美誉度不断被消解,新闻记者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也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特别需要通过自律重塑权威,新闻记者特别需要通过自律重获尊严。

3实现媒体自律,遏制媒介体育畸变

3.1强化媒介体育从业者的新闻职业道德

实现媒介自律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传播者内部,有学者称为“内化新闻职业道德”。所谓内化新闻职业道德,即将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新闻道德观念,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内化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新闻道德规范的认知、评价的过程,是在心里确立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内化媒介道德并不是纯粹的认知、评价活动,而且是媒介传播实践过程。一旦媒体职业道德内化为传播主体的道德观念,新闻传播主体就获得了自我评价职业动机和行为的标准,会主动去用这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这是实现媒体自律的主体途径。另外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的外化法,即用内化了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用职业品德支配自己的传播活动。

3.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目前,我国媒介体育从业者主要是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综合大学体育专业、新闻专业、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专业知识,有时候媒介体育出现虚假化、娱乐过度并非传播主体本身的原因,而是受他们的业务素养所限。因此,加强媒介体育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媒介体育从业者没有相关体育科学知识储备是很难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培养要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结构的最优化。学生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和体育知识,不断钻研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该严格把好媒介体育从业者的“入门教育”关,正式的入门教育必不可少。美国一些媒体鉴于公众对新闻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存在疑虑,纷纷制定了从业人员守则,其中著名的有“nbc的公正、准确和均衡”等守则。《纽约时报》在用人之前就对“新人”进行全面培训,在它发给员工的守则中,明确地写着“记者本身就是最终事实核查者,通常也是唯一的核查者””,。实习期间“入门教育”是重中之重,媒体在培养新人时一定要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养,以严格、精确为响亮口号强化客观写作训练,促使他们养成好习惯。“人门教育”并非职业教育的终点,“继续教育”应该贯穿于职业生涯当中。媒体机构要经常组织从业者进行业务补习,从业者也要自觉进行充电,社会发展迅速,一时不学习,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

3.3规范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制度

媒介体育传播中出现虚假化、娱乐过度和炒作不断等现象,与媒体内部的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严密的编辑流程是媒介自律的重要保障。媒介体育在传播前一般要经过选题、编辑、校对几个流程,严格把关审稿,是媒介体育从业人员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媒体的自律措施值得借鉴,根据自律的需要,美国媒体还增加一些特别的编辑环节,如事实核对、节目监控和法律咨询。《时代周刊》为了避免发生新闻丑闻,设立了一个专门核对事实的调查小组。

完善媒介体育工作者外出监督机制。因媒介体育工作者经常要外出采访,对于同一个体育事件,题材趋同化明显,经常都会发生记者之间互相串稿现象,刊出的新闻也都大同小异。如果有一个记者在报道上出现了偏差,大家没有经过核实就传开了,在社会上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媒体在制度上周全,就会防止媒介传播虚假信息的可能,增加媒介体育的真实性。

对于媒体而言,不出错误是不可能的,而合理、有效的纠错机制是减少错误数量和负面影响的主要办法。这种纠错包括报刊或节目面世前的内部纠错,也包括事后的公开纠错。美国一些媒体还将及时更正、与读者沟通作为主要的自律机制,并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受众的认可。

3.4完善监督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自媒体篇4

【关键词】自媒体 传播 互播

互联网的诞生,使长期以来三分天下的传统媒体报纸、电台、电视,不得不进入变革期。这一波变革尚未完成,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催生了自媒体。自媒体使人人都成为了记者,使以往的“传播”变成了“互播”,传统媒体和职业记者必须进入更深刻的自我变革,以应对自媒体时代带来的颠覆性的传播渠道与全新新闻价值观的挑战。

一、自媒体:传播变成互播

“自媒体”一词,来源于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所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进行了明确定义,即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

MSN、IC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自媒体逐渐成为可能。而自媒体时代真正的到来,其标志是博客的广泛普及。近年来,微博的勃兴则让自媒体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2010年,我国进入微博元年,之后便进入迅猛发展期,至今方兴未艾。

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传播优势毋庸置疑:

微博可以即时传播,只要有无线网络接收器,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借助微博这个平台,自己的所见所闻,成为一名信息者。在自媒体时代,“黄金六小时”和“黄金四小时”也渐显无力。尤其是在突发事件面前,微博传播的速度,是报纸,甚至目前的其他互联网产品所望尘莫及的。

比之博客,微博只需140字,大大降低了写作门槛,也为人们进行实时传播提供了便捷,更加适应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大地推动了公民新闻时代的进程。

微博还使互动更加便捷。“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使微博成为一个喧闹的话语广场。粉丝越多意味着博主影响力越大,评论则使网友们可以对某一事件自由表达意见,即使是不评论的转发也表达了网友们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或是对某种意见的无声赞同。另外,中国的微博有些采取实名制,削弱了互联网社区交流带给人们的虚拟感,使得每条信息的真实度大大地加强。

自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媒与受众的关系,使广大受众从被动的被传播者变成自发乃至自觉的新闻播报者与信息提供者,单向性的传播变成了多向性的互播。

二、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日益强大起来的自媒体,因其平等的传播理念、同向的传播价值和高速的传播时效等特性,对传统媒体无可避免地造成巨大冲击。

传统媒体开始依赖来自自媒体的新闻线索。“每个公民都是记者”,自媒体立足普通公众,关注普通公众,不仅日益成为新闻舆论的一个源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舆论的走向。比如大众媒体直接从自媒体这个公共信息平台上寻找新闻线索;许多政府机构直接注册微博,据统计,去年半年内仅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政府机构微博就达630个。可见,自媒体正在以其特有的传播理念影响着媒体的发展方向,同时作为民情民意表达平台,不仅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而且还可能左右事件本身走向及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的新闻价值遭遇挑战。自媒体运行过程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为同一群体,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的同向性决定了自媒体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趣味性、动态性,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而专业新闻机构在传统新闻价值判断下制作新闻,又经过层层过滤和把关再输送给受众,其中包含了记者的价值观念,也包含了媒体的价值判断,与自媒体原生态的新闻相比,其吸引力就明显减弱了。

从传播路径上说,自媒体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同时,不同的载体之间信息发送路径完全没有技术屏障,如公众随时可以将博客上的信息拷贝到MSN,QQ、论坛上,各种载体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公共信息平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信息发送、转发,信息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播,而是在公众之间自主交叉互播,这比传统媒体既定的传播渠道要复杂得多,受众量大得多。

“第一现场”逐渐成为非职业记者的舞台。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有严格的制度规定,需经过层层筛选、把关、编辑后才会到达受众。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技术门槛和“准入”条件降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是记者,一般情况下,记者在接到新闻线索后才会赶到新闻现场,但自媒体时代,新闻第一现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记者,通过手机拍摄的画面可以在几秒钟内传到网上,这种速度其他媒体无法比拟。

三、传统媒体何去何从?

虽有上述诸多优势,但自媒体也并非一块无瑕美玉。新闻真实性存疑、媒体公信力较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等缺陷也制约着自媒体的发展。基于自媒体的这种复杂特性,传统媒体与职业记者在自媒体时代的应对之策,当是坚持新闻操守,合理借力自媒体的优势,拓展媒体影响力。

媒体工作者在自媒体时代身肩重担,既有引导价值的追求,也有自我监督的责任。媒介是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渠道,是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使每一个媒介人都担负着社会信息传播、社会道德建设、社会舆论监督和社会及历史文化积累的重任。

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博的力量,进行议题的设置。现今网络舆论事件的形成有一种模式是:传统媒体进行报道,然后被有心者上传到网上,逐渐引起网友的关注和疯狂转载。紧接着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推动事件的持续升温,传统媒体再介入,进行追踪采访和报道,网上再转载,形成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互动。该模式体现了媒介议程设置与公共议题设置之间的互动,以及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影响力。

作为记者,则应当坚持持续性的长跑。一个有良知的公民,经常对眼前不喜欢或者愤怒或者思考过必须提出来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这种持续性的长跑是很难的。可记者还是要去面对事情的下一步,正是在记者持续性的关注中,越来越多的细节浮现出来。因此,记者持续性的长跑非常重要,这也是非专业记者很难做到的。

还应保持可贵的理性。“全民皆记者”,却容易冲动。往往有心中的郁闷要解,有一瞬间所看到的不满要泄,还有很多事情,当他作为一个见证者,不得不表达,于是用微博、博客或者其他方式表达了,这是一种感性的行为,不排除相当多的人也会有理性,但作为记者必须坚守理性。职业记者还必须守住专业的底线。在自媒体的时代,职业传媒人仍应不断提升新闻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准。

参考文献

①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②杨萌,《微博开启自媒体时代》,《竞报》,2011

③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人民论坛》,2009(16)

自媒体篇5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普及,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这种一体化不仅体现在媒体所有权和平台的传播方面,而且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方面。这就对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使他们的责任更加重要。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重大,不只是因为他们制作整合的新闻内容传播范围和覆盖人群广泛,更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对新闻资讯类的内容阅读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我国的一些媒体代表经常忘记对于媒体的重要性的认识,他们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和个人的职业素养,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在工作中不认真对待,因此在自媒体与融媒体结合下加强新闻编辑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自媒体与融媒体的概述

(一)自媒体的定义。百科搜索中对自媒体的解释是这样的:自媒体(外文名: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它是对于新媒体的一般概念,传播者是私人的、民间的、一般的、独立的,通过现代的、电子的手段,将规范的、非规范的信息传递给不特定的多数人或特定的个人;自媒体的平台有很多很多,如:新浪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和一些其他网络社区等等。(二)融媒体的定义。顾名思义,融媒体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通常是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等。新媒体是一个繁荣的社会平台,而大型V微博等,具有许多特殊优势,却仍然传统媒体没有权威和准确度。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始融合的原因。

三、目前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来看,这直接导致信息学的几何倍的疯狂增长,以及信息传播形式的自然丰富。媒体和媒体是无穷无尽的。随着自媒体和财经媒体时代的到来,无处不在的原始信息内容影响着读者的价值观。对于信息辨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新媒体形式相比,报纸作为新闻的主要载体,显然,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听众有限以及通信方式一致等缺点,在大多数媒体中,依旧没有打破内部老旧的通讯模式。(二)新闻内容有重复。目前,新闻内容的读者不仅局限于中老年人,也局限于对信息的方便性、适宜性、时间和空间都没有限制要求较高的广大青少年甚至儿童。但是,它仍然是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没有新的理念,内容制作相对落后,使得新闻编辑在媒体整合下很难进步。(三)新闻编辑工作者职业素养不高。一些新闻编辑不知道传播。他们认为,信息仅限于特定的平台和媒体,信息内容直接而简单地传达给读者。他们不知道,在通信过程中,编辑往往通过新闻内容表达他们对读者的主观感情、个人价值观和态度。此外,一些对新闻领域知识不足的读者对新闻编辑了解不够,会直接导致读者产生错觉,即使是自私自利的新闻编辑,也直接吸引了不合理的人的眼睛的标题,获得大量的阅读,方便了低标准和低成本的内容的传播。有害新闻,污染新闻传播环境。

四、自媒体与融媒体结合下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一)快速准确的新闻敏感性。在自媒体与综合媒体相结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不断丰富和扩大。为了稳定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必须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记者必须非常敏感的新闻。由于信息混乱,信息来源丰富,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要提高电视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为了可靠地评估实际信息的价值,必须选择最新的信息并提高其敏感性。如何提高新闻的敏感性,并要求记者更深入地学习理论,阅读更好的新闻,练习,深入了解真理,了解群众的需要和愿望,使群众写的作品需要。(二)信息的策划能力。为了提高新闻编辑的策划能力,我们需要开始与独家新闻的细节。新闻记者不仅要分类热事件,还要提供深度报道。要想创造一个好的计划,新闻编辑需要对国家不同的政治和法律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仔细的逻辑思考和对新闻材料的详细报道往往更倾向于读者。新闻编辑的规划决定了内容的深度,角度的挖掘,方向的规划和正确的解释信息。这就要求记者遵循国家的政治取向,面向公职部门,将国家政策与人民群众的问题联系起来。他们正确和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避免发表极端和片面的言论。同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新闻,兼顾新闻主体和新闻素材的特殊性。(三)新闻编辑的专业性。作为电视新闻编辑的专家,记者在编辑部要有专业的态度,不能遗漏重要信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保证:新闻要素和结构完整,才能有权威性和专业性;自媒体不完整。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新闻信息和新闻稿件,确保电视新闻采编能够达到最高的专业化程度。保持对学习的长期态度,装备科学理论知识,提高道德素质,吸收最佳新闻产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处理新闻的程序。(四)新闻采编的思维创新性。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该主要以政治新闻,人民生活,社会新闻等内容为主,媒体不断发展,编辑的想法也需要实时更新。新闻采编人员要发展思想观念,转变观念,开展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新闻采编人员要更加关注社会形势和热点,寻找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信息,创新采编热门新闻报道。信息传播覆盖范围广,要求报纸编辑对新闻的正确投入进行编写,通过平台大数据的分析资料可以得到某种人对某种新闻的好感程度,针对具体事件写时可以对投稿人的正确内容进行编写。(五)高度的职业操守。随着自媒体与融媒体结合的发展,新闻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利益也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找个人利益,进行违法行为,甚至有记者收受贿赂报道损害,捕捉新闻信息的风吹草动,歪曲事实达到自己的媒体利益。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品德高尚,职业道德高尚,不泄露虚假的信息,遵守新闻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原则,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反省人民生活,也要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对公众。新闻工作者不应进行有偿或贿赂新闻报。

五、结语

自媒体篇6

【关键词】自媒体过度解读媒介融合

鲁迅先生曾在《小杂感》中这样写道:“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体……立刻想到私生子。”这句话在当时本是用来比喻国人的想象力的,但如今用在新兴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过度解读也比较合适。

一、媒体的过度解读

解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阅读解释2、分析;研究;3、理解;体会。笔者认为,解读就是指对某件事、某个现象、某个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过度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某件事、某个现象、某个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偏离了正确的范围。

2014年12月27日,原新浪网总编辑、现小米公司副总裁陈彤(微博名为@老沉)发表微博“40000斤黄金,20吨”。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之后的几小时内由于媒体的过度解读不断升温,最后演变成了“赵本山涉黑被抓,从其家中搜出40000斤黄金”的闹剧,后经当事人陈彤解释,那条引发如此轩然大波的微博只是近期热映电影《智取威虎山》里的一句台词。事情的发展过程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媒体的过度解读实在容易让不明真相的人陷入迷惘。

二、导致过度解读的原因

通过对过度解读的案例加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媒体在对新闻事件的过度解读上“功不可没”。大多数过度解读的新闻都是在自媒体的平台上升温发酵,进而演变成为舆论闹剧,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引发信任危机。我们对频发过度解读的自媒体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以下两个原因:

1、自媒体的特性与表达方式

自媒体在当今时代的定义,已远远跳过web2.0时代:以博客为代表,进入到web3.0时代:以微博、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是自媒体传播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也导致了自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性。

自媒体注重具有新奇、刺激、趣味、离奇、怪异等内容的新闻,强调吸引受众的眼球,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并且呈现出从八卦新闻、明星绯闻向社会新闻蔓延,从娱乐版面向新闻版面扩张,从街头小报、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渗透的趋势。

我们不难发现,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泛滥的各种过度解读的事件中,自媒体的表达方式都呈现出随意化、平民化的倾向。没有对事件背景进行深入的调查,仅凭个人的想象就对事件进行“剖析解读”;没有对相关当事人、知情者、参与者进行采访,仅通过同样不确定来源真实性的所谓“真相爆料者”的言语就进行“深入报道”;或是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便对一些专业要求极高的新闻事件评头论足、发表意见,做所谓“深度解读”,这些都会导致媒体对新闻事件过度解读的频频发生。

2、两级传播的作用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过程是“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而并非大众传媒直接作用于受众。因此,在这个理论假设下,传播的关键便是舆论领袖。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

在新媒体时代,两级传播的作用发挥更加显著,舆论领袖的功能也愈发强大。“40000斤黄金,20吨”这件事情的发酵过程就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正是因为刚开始微博的@老沉其身份是原新浪网总编辑,现任小米公司副总裁,其舆论影响力十分大,虽不是他对这个微博进行过度解读,但却是因为他舆论领袖这个身份,使得后期跟风的人们对事件的可信度不做怀疑。同样能体现两级传播作用的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手术室自拍”事件,如若不是@都市快报、@人民网、@华商网等众多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博主进行转发、评论以及过度解读,那么这件事情也许并不会引发一场舆论风波,也不会使得本就矛盾重重的医患关系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因此,“两级传播”在自媒体时代的运用要求舆论领袖们时刻注意言论,解读时事固然是舆论领袖的权利,但需要把握解读的分寸,过度解读的做法断然不可取。

三、改进媒体过度解读的思路

过度解读导致舆论风波不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新闻事件尤其是一些涉及社会敏感问题事件的报道及解读要特别慎重,把握好度。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践行职业操守与道德的同时,熟悉新闻法规,积极推动媒介融合,尤其新兴媒介借鉴传统媒体报道、解读事件的扎实沉稳,化“过度解读”为深度报道,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熟悉新闻法规

2014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并实行。其中司法解释第一条对“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做了详细规定,尤其有一项针对网络环境下何为“情节严重”的细化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是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由此,新媒体平台不再是法律的空白区,在自媒体上传播、发表言论不再毫无忌惮,这也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更加熟悉相关新闻法规,不触碰法律的雷区,对新闻事件尤其是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事件的报道评论上,不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故意夸张、模糊事实重点,而是依法、客观、公正地报道,以事实为基础,规范报道活动,不对事件做过度解读。

2、坚守职业道德

媒体作为客观的记录者和公正的旁观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应在客观、公正、全面的基础上,弘扬社会的真善美。同一件事,如果媒体的切入点是从正面去报道,像“路人扶摔倒老人反成被告”的标题,改成“邪不压正,路人善举期待昭雪”,相信对大众心理肯定是另一种影响。

媒体应该做到不对社会敏感问题刻意渲染放大,不为了博头条、抢阅读量对新闻事件做过度解读,而是积极践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将新闻真实性原则放在心中,将社会责任摆在首位,时刻牢记传播正能量。例如,媒体在对“医患关系”的报道上,少数报道缺乏客观、平衡的原则,事件发生后,往往向受众“一边倒”,而对于医学知识的缺乏,也使记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深入事件详尽调查的难度,一些记者往往忽略对医方的报道,医患双方的信息无法平衡,缺乏客观性。一些媒体对医务人员的做法、语言进行过度解读,这样一来就使本来就是社会敏感话题的医患矛盾升温。相反,如果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挖掘出新闻的正面效应,如“手术室自拍”事件不是关注医生们的自拍,而是医生们不吃不喝七小时,终于成功为受了重伤的农民工保下了双腿的话,那么针对这一事件的社会舆论就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因此,为了避免过度解读事件的发生,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更好地践行职业道德。

3、推动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都比较谨慎,言辞有律,因此在事件报道和解读上都有理有节有度,较少出现过度解读的现象。但也正是因为更多地考虑到媒体自身的身份,因而传统媒体在对很多新问题的阐释、新观点的提出都不会进行充分的解读,往往顾左右而言其他,不会把话说满;而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则更喜欢直截了当、不加遮拦地一吐为快,无论是报道新闻事件,还是对事件进行解读都直言不讳,但往往也是因为如此易造成意见过于偏激,或是为了寻求具象刺激,给人心跳的感觉而对事件解读过度,追求读者阅读量多于报道真相的现象。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推动媒介融合,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以适当的方式加强沟通和交流,互通不同媒体的特性和表达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平衡好深入报道与过度解读的杠杆,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营造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①李思洁,《新闻报道呼唤“正能量”――谈媒体过度报道及其消极心理暗示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4(8)

自媒体篇7

最近,我在手机上下载安装了两个传媒、科技类“自媒体”,一个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唐润华研究员的个人App——《传媒观察》,一个是IT知名人士程苓峰推出的《孕峰》微信公众账号。吸引我订阅的理由很简单:前者在于对创办者的认知和认可,后者在于对原创和甄选内容的认可。原本只是将两个“自媒体”作为日常阅读的补充,但看着看着,这两个“自媒体”逐渐成为每日都要打开看看有无更新的“日用品”了。

说到自媒体,其实不算新鲜事物。如果把自媒体概念泛化,把互联网初创时期的个人建站算上,自媒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导中心:以技术为主导的个人主页和个人网站阶段,以内容为中心的论坛、博客阶段,以渠道、内容和品牌综合实力为核心的个人公共产品阶段。

无论是第一阶段的技术控,还是第二阶段的内容控,个人主页和博客的发展都没能善始善终,个中原因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明白。正是因为过往的历史,因此,当微博大V账号、微信公众账号和个人App等形式的新型自媒体出现时,社会公众“盛赞”和“唱衰”的声音同时涌现。

盛赞者的溢美之词不必一一列举,特别是一些自媒体获得几十万订阅量和相应的广告收入后,自媒体更被认为是“信息碎片泛滥”的终结者,会以“有种、有趣、有料”来“再造传统媒体价值”。自媒体的价值得到印证的是门户网站在为自媒体开放入口,新浪微博正在为自媒体提供蓝V认证,搜狐新闻客户端将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一并放入“栏目订阅”中,自媒体在与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的融合中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唱衰的声音也不少,仅从媒体评论的标题可见一斑,“自媒体看上去很美”、“自媒体:前景很美发展道路曲折”、“‘自媒体’逆袭 难迈公信力门槛”、“自媒体的淘汰期快出现 产品化才会有出路”、“投资自媒体是个蠢主意”。特别是当自媒体不能站着挣钱,而是靠背后那些不可说的“写枪文,打黑枪,搞事”生存时,关于自媒体的“寿命”就成了一个不断被提及的问题。

盛赞是一种捧杀,唱衰是一种棒杀。听着自媒体周遭的各种声音,想起了一句歌词:“且行且珍惜。”也许,在自媒体刚刚起步还不明就里的时段,用这句歌词来表达对自媒体的态度是最合适不过了。从媒体生态学角度看,媒体进入多元格局是大势,自媒体无论是以“奢侈品”还是“日用品”的形象展示,它的出现与发展都是历史的必然;而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任何一类新媒体都需要一个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自媒体应当也需要有一段行走的历程。在行走的过程中,给它一个自由、宽松和包容的外部环境呵护、珍惜,不失为一种理性而明智的态度。

珍惜自媒体还因为今日的自媒体不同于第一、第二阶段的自媒体。这类新型的自媒体更接近于媒体性质,渠道、内容和品牌兼而有之,它搭载在公共平台上,借助强力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它有者精心撰写和甄选的高品质内容,个性化的风格带给阅读者专业知识和“悦”读享受,它是社会“公知”个人价值的外化,负载着个人品牌及影响力。在媒体内容同质化、媒体风格趋同化、媒体思想一律化的当下,自媒体或许能带来一丝清风,吹皱一池春水。

自媒体值得珍惜,但能为自媒体赢得珍惜空间的还得是自媒体人。查阅“We Media联盟”下的多个自媒体账号发现,大多数自媒体难以做到定时更新、对热点话题及时反应,文章良莠不齐,口语化的随性、随意表达少了点媒体应有的深度和厚度。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自媒体之所以能让我将其作为阅读的“日用品”,恰恰在于自媒体创作者对高品质内容的坚守、对独立思想的坚持。

自媒体篇8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网页等媒介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数据。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这是微信的一个附带功能,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免费申请微信公众账号。获得账号后可通过后台编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信息,并群发给订阅该账号的用户。因此,每个微信公众账号都可看作是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媒体。本文中,微信自媒体主要指的就是微信公众平台,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普遍看法。

一、微信自媒体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微信自媒体目前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大众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升温。微信自媒体是现在运用最广泛且运作成本也最低廉的自媒体平台之一,微信自媒体营销也是自媒体营销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说从创建初始就是为整合营销而服务的,它首先以其受众数量庞大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商家进行广告投放,进而以消费者购买为中心,不动声色地完成经济、科技、文学、新闻、娱乐、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构建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再借以这个网络来覆盖人群并吸引人群。它独创的商家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的模式更是完全贴合了整合营销的理念,这让受众有了选择信息的自主性,也为商家提供了了解受众想法的确切途径。

至2015年,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户,公众账号超过580万个,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长为一片肥沃的资源土壤,如何利用好其巨大的资源优势,是所有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收获利益的自媒体人所密切关注的。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三种公众账号: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这三种公众号权限和功能各不相同,服务号每月只能群发四条信息,订阅号可每天群发一条信息,微信自媒体多数以订阅号为主。

(一)微信自媒体的创办者团队。微信自媒体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从蜂拥而入到优胜劣汰,其创办者团队从职业精英到各种达人甚至是普通白领、居家主妇,当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目前,优秀微信自媒体的创办者多为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他们在做自媒体之前已经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如“逻辑思维”的罗振宇是资深媒体人,“鬼脚七”的文德曾是淘宝网搜索总监,“吴晓波频道”的吴晓波为国内著名财经专栏作家,“凯叔讲故事”的王凯是知名主持人,等等。

(二)微信自媒体的内容和题材。微信自媒体参与者众多,其内容来源和内容题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内容来源上看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文摘类,即主办者基本不创作内容,而是选择、摘录、推荐其他媒体的内容;二是原创类,即自媒体内容由主办者创作,部分原创类也会接受读者投稿;三是混合类,即既有原创内容也有转载内容;四是补充类,即在转载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常见的有内容导读、读后感等。从内容题材来看,涉及有生活类、新闻类、时尚类、学习类、营销类等。

(三)微信自媒体营销主要方式。微信自媒体的发展正是基于微信自身强大的信息交流互动,通过其粉丝的关注、转载实现自媒体的口碑效应传播。微信自媒体的营销方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利用微信自身功能进行营销。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消息推送;利用签名档处的广告宣传;利用“漂流瓶”、“扫一扫”以及“附近的人”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参与。

第二种是广告模式。微信的公众账号在自媒体进行内容和广告投放,具体方式有这样几种:一是以图片的形式将广告放在文章的头、中或底部;二是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的“查看原文”链接,直接将点击指向广告网页;三是少数微信公众号有软文或是植入的操作模式。

第三种是社群模式。自媒体的用户实际上是固定的社群,是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相同价值观的群体。社群营销模式就是以社群用户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网状营销策略,然后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O2O会员互动和跨平台延伸产品形态等的营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优质的内容是前提,如“逻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这种模式在目前微信自媒体营销中还是少数。

二、微信自媒体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推送消息内容水平低,同质化严重。对于媒介产品来说,突出个性、进行市场细分、寻求差异化经营无疑是制胜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公众账号面临着低水平的同质化问题。内容上,复制别人的文章后稍加修改再或者直接转载原文成为公众账号推送的普遍方式;形式上,单一的图文组合的推送方式为大多数公众账号所采纳。没有自己的风格,缺乏独到的见解,毫无个性可言,久而久之,用户自然会减少关注。

(二)推送消息内容缺乏标签和分类。微信自媒体利用公众账号推送的内容大多以时间为顺序,如“往期回顾”、“历史消息”、“更多阅读”等。这几项是在微信公众账号推送中比较常见,但是其内容纷繁复杂,没有统一进行归类,更没有设置恰当的标签,当用户查找内容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尽管微信提供了一个强关系、强互动的平台,但制作精良的、便于查找的内容依然是吸引用户订阅的重要因素。

(三)用户细分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微信自媒体本身仅仅是一个媒介,或者说工具,任何一个企业、团队或是个人想要利用这样的一个工具获得成功,必然不能忽视用户,因为用户才是根本。尤其是在今天被称之为“粉丝经济”的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但是,大多数的微信自媒体没有明确的用户细分,不清楚自己的用户年龄、价值观、偏好、消费习惯等,自然无法有明确的定位。因此,推送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东拼西凑,没有自己的核心主题和观点,无法持续吸引用户关注,难以形成忠实粉丝,更不要提和粉丝的良好互动,也自然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久而久之,用户粘性下降,微信自媒体也自然就无法继续运营。

(四)营销手段单一。前文分析提到目前微信自媒体营销主要就是利用微信自身功能的营销作用以及传统媒体当中的广告模式。尽管这两种方式也是有效的,但是在微信公众号迅速增加、新的自媒体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如果不能持续地优化营销工具和手段,将很难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对微信自媒体营销的建议

(一)深耕细作,内容为王。想微信自媒体是一个功能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传播载体,其推送内容的质量对用户的订阅决策有了很大的影响。推送内容是为用户提供价值的直接手段,也是微信自媒体的产品和服务。个性、新奇、有深度是公众平台内容制作应该追求的目标。身处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用户每天一打开微信,成千上万的推送内容就奔涌而来,但是对用户有用的、让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依然稀缺。要想在众多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就得严把质量关。此外,推送的内容形式要丰富化,要充分利用微信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功能,并对推送内容进行分类,设置便于用户查找的个性化标签,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有质量的内容是微信自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没有质量的保证,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二)细分用户,精准定位。市场营销中的基础理论――目标市场营销(STP)在今天已经得到企业界的普遍认可。任何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必然要对其服务的市场进行细分,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发展战略、环境等选择恰当的细分市场进入,提供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追求差异、彰显个性,是微信用户的特点,统一化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每位用户都希望能够享受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但是微信自媒体平台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天然的矛盾。微信自媒体在运营过程中,要进行用户细分,找到有相似价值的目标用户,一方面可以向用户推送有针对性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并利用其专业性增加粉丝之间的口碑传播,增加粉丝粘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粉丝经济模式;另一方面精准的用户定位也可为微信公众号赢来广告商的青睐,从而开拓经济来源。用户细分需要微信自媒体平台有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大数据时代,对有价值信息的深挖是取胜的关键,只有获得用户的信息,了解用户的偏好,才能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进行推送。

(三)以用户为中心,创造极致用户体验。微信尽管被很多人划归为“新媒体”,但就其本质而言,其社交属性远远大于媒体属性,因此社交关系中产生的情感联系是微信自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一切运营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维系公众账号与用户情感联系的基础上的。以用户为中心,提升平台的社交互动效果是加强公众账号拥有者和用户情感联系的重要途径。

首先,充分考虑用户在平台使用中的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不仅仅是在内容上深耕细作,优化分类,在营销策略方面也要时刻考虑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平台需要通过一定的广告商提供资金,广告商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而用户则希望躲开广告商的狂轰滥炸,当公众号拥有者遇到诸如此类的矛盾时,要以用户为重,协调好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的关系。软文或是植入性的广告相较于硬性的广告链接就是比较有感情的方式。

其次,策划并开展有代表性的线上、线下以及跨平台的活动,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社群营销模式,不断开发相关的后营销产品。前文所提到的“吴晓波频道”、“逻辑思维”、“凯叔讲故事”这几个都是在这方面运营得比较成功的案例。“吴晓波频道”和爱奇艺视频合作,推出微信杂志《M周刊》,在全国成立“吴晓波书友会”,驻有赞微商城进行课程、会员身份等的销售,与粉丝进行良好互动等等。可以说,“吴晓波频道”正围绕社群经济、组合型社区等进行者新奇的思维和实验。

四、结语

任何一个新的媒介出现以后,都会很快受到敏锐的企业家的青睐,很多人认为微信会开启一个移动电商的新时代,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微信自媒体营销的运作同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境。只有以用户为中心,对内容精耕细作,进行用户细分和差异化经营,微信自媒体才能够和用户“一起愉快地玩耍”。

本文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科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BD20129104)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莲莲.自媒体逻辑思维的社群营销模式探究.新闻世界,2015.6.

[2]韩杨.浅谈微信自媒体的发展趋势.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版),2015.1.

自媒体篇9

2、罗振宇:逻辑思维创办人,知名自媒体。

3、鬼脚七:原淘宝搜索负责人,电商和搜索专家

4、龚文祥:知名微博电商营销自媒体人。

5、卢松松:知名IT博主,互联网观察员。

6、魏武挥: 知名博客ItTalks。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7、城宇:知名媒体专栏作家,评论人,易观网主编。

8、李靖:李叫兽系列文案分析知名自媒体人。

9、康永王:知名营销自媒体,新媒体营销策划人。

10、波旬:知乎大牛,营销专家。

11、刘兴亮:知名互联网专家、资深营销顾问。

12、瞬雨:技术评论人,经济观察家, 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

13、阑夕 :最热门的新闻评论,最萌的猫星人、汪星人,这里是生活面面观。

14、朱卫坤:实名网络营销倡导人,无实名不营销,传递网络正能量!

15、小马宋:暴风魔镜创意合伙人,前奥美互动助理创意总监

16、小刀马:99年涉足网络世界,多家科技网站开有专栏

17、于斌:科技名博,现南京易讯通CEO

18、.王易见:互联网业内知名人士,著名IT评论家

19、喻拓:科技媒体专栏作者。评互联网,侃旅游电商,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

20、独孤依风:自由撰稿人,多家科技媒体专栏作家,低调的互联网第三方评论人士。

21、青龙老贼:朱晓鸣WeMedia自媒体联盟创始人。

22、程苓峰: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云科技》创始人。

23、方建华:北京华夏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专栏作家。

24、牛智超:自媒体实践者,科技人文思考者,偶尔梦中语言。

25、康斯坦丁:科幻的视角、科普的态度分享世界百态。

26、叶小舟:另类媒体眼看尽网络世界。

27、瞬雨:技术评论人,经济观察家, 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

28、杨晓春:资深媒体人,国家高级品牌管理师,专注于品牌战略研究策划。

29、金错刀:科技商业观察家。微创新提出者,创新派网。

30、色影师: 取景框教会了我们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31、柳华芳 :没有人文精神,互联网将失去意义。

32、IT早茶: 每天早上为你奉上最新鲜的IT资讯,互联网干货分享!IT早茶,有味道!

33、方孟: 酒店网络营销专家,博鳌和悦海景度假酒店网络运营经理。

34、王威龙 :各互联网新媒体网站专栏作家;每日闲谈互联网那些事。

35、粥悦悦:幼儿成长道路上的漫画家,系列漫画粥悦悦。

36、吕商 :黄河创办,主要关注IT界投资并购、上市、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

37、王易见: 互联网业内知名人士,著名IT评论家

38、左林右狸 :雷锋网创始人林军、笨狸二人转,负责互联网业界八卦和无厘头。

39、沈禄政: 7年互联网从业经历,移动139客户总监。

40、孙永杰: 重返媒体,老兵新传。

41、陈海宁: 非知名财经评论人。

42、沙水: 互联网里打酱油的旁观者,坚持有态度无立场不站队。

43、大话科技: 快刀青衣,苦逼PM,过三奔四望五买不起墓地。

44、侯继勇: 《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 。

45、赵宏民: 互联网评论人,现任微媒体主编,专注移动互联网产业。

46、许维: 关心自媒体、传媒、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的发展状况。

47、范戈 :大学肄业、伪码农、技术宅、创业者、胖子。

48、宋官军: 笔名墨明棋妙,网络营销专家。新媒体行销探索者。

49、王冠雄 :资深IT经理人、FT中文网专栏撰稿人。

50、微板报 :专注于产业话题和时事话题等。

51、沈跃德:枯燥的数据中 探寻其中不一样的秘密

52、琪德隆咚强: 章修琪创办,关注互联网行业动态,用调侃的方式看互联网众生像。

53、袁泽民:网络营销实践者观察人。

54、王通博客:通王科技创始人。实战派SEO与网络营销专家。

55、小道消息 :“丁香园”技术部负责人,分享身边一些突发奇想。

56、苏一壹: 科技自媒体,分享科技资讯与品牌观点。

57、宋官军: 笔名墨明棋妙,网络营销专家。新媒体行销探索者。

58、于健 :自媒体网络自由化、深圳互联网活动汇发起人,深圳吃货落地先行者。

59、B座12楼:关注创业、投资以及与商业有关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60、普及社:黄渊普主办,以普及电商知识、互联网意识、社会常识为目标。

61、StevenL:一个关注汽车的自媒体。

62、敖小白:科技商业价值发现者,自媒体人。

63、邝新华:关注科技,关注人文,关注被社会洪流裹挟的你和我。

64、亿欧网:O2O新媒体。

65、科技不吐不快:关注科技动态和电商消息的自媒体。

66、金鹏远:有趣改变世界。社交网络传播的思考者和实践者。

67、王凯:凯叔讲故事负责人,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68、李建伟:腾讯教育频道原主编,北京小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69、叶铁桥:中国青年报原特别报道部记者、副主任

70、郭泽德:大学学术类第一公号创办人

71、崔俊超:知名自媒体人。

72、李明曦:关注互联网科技行业最新动态。

73、淘营:分享最实用的互联网知识。

74、江湖老刘:资深自媒体人。

75、吹IP:懂生活,爱科技的自媒体。

76、科客:富有活力的科技资讯自媒体。

77、徐明德:新媒体营销运营自媒体。

78、通信生活报:搜狐资深IT记者。

79、创业那点事儿:关注互联网圈投融资。

80、牟长青:DOWNEWS专栏作家。

81、史永翔:《史永翔说赚钱》栏目创办者。

82、郭静的互联网圈:关注互联网圈动态的自媒体。

83、俊世太保:一个专门写博客的自媒体。

84、涂磊老涂:知名主持人,情感导师涂磊的唯一原创文章平台。

85、数码极客:数字时代新媒体。

86、倪叔:科技商业观察者,电商一线老兵。

87、朱桂林:一个不学无术,只学不做的媒体人。

88、沙悟社:关注设计动态,盘点商业科技。

89、长江云:关注湖北科技创业资讯。

90、吴婷:专栏作家,聊情感,谈读书,说生活。

91、笨鸟堂读书:四十不惑读书自媒体。

92、老朱观科技:研读科技动态和最新科技产品。

93、DJ晨洋:关注传统传媒动态的自媒体。

94、广告狂:无比闷骚的创意分享平台。

95、掌柜攻略:餐饮人的自媒体平台。

96、光亮指尖:以市场为先导的图书自媒体。

97、鸵鸟电台:新媒体创业社群平台。

98、驼峰搞趣:专注有趣科技分享。

99、陈德杏:网络营销好吃先生社群。

自媒体篇10

魏武挥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随着阿里的IPO进程,它的一些业务指标也得以公开。其中一项指标十分惊人:净利润率接近5成(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支付宝之类的金融业务)。它已经超过了国内的腾讯,甚至超过了谷歌。是电商赚钱吗?不是的,阿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商,它有所谓电商的“入口”之称。入口是什么?说的白一点,就是导流量。电商负责开店卖货,阿里负责拉客。卖货的毛利,很大一块要交给拉客的。这事再往前推一步的是,拉客的制定游戏规则,但有所命,谁敢不从?这是淘内生态的实情。

做企业的都需要流量:在线上非常正常,在线下更是天经地义。企业对能够带来流量的媒体或者具有媒体属性的服务――我很难用媒体去形容淘宝,姑且用具有媒体属性的服务吧――一直是一种合作关系。有时候企业强一些,媒体弱一些。而有时候,企业弱一些,媒体强一些。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企业不再对媒体属性做过多的依赖呢?很简单:让自己具有媒体属性。

企业自媒体,就这么诞生了。一个比较古老的例子是3Q大战。3Q大战之时,双方都利用自己的客户端弹窗功能,让更多的人访问自己的网站,然后对对方极尽口诛笔伐之事。有趣的一点是,体量比腾讯小很多的360,在这次口水仗中,不落下风。360自家的官网――也就是企业自媒体――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3Q大战只是一场公关战,虽然它对腾讯后来的发展影响巨大。这种企业自媒体的应用不太具有可复制性――到底企业不是天天都在打公关战。企业们建网站、开微博、搞微信公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很少有人会提“企业自媒体”这五个字,直到小米的出现。

小米副总裁黎万强鼓吹企业自媒体,很入企业们(尤其是电商们)的耳,是有原因的。小米完全不依靠阿里的力量,成为了一股独立的势力。如果是京东这场大型卖场也就罢了,但偏偏这个公司就是卖卖几个产品,按照电商的话,品类一点也不多。按照过去的一般套路,它至多就是一个天猫里的B店,现在居然成了电商业内一股连BAT都不可小视的势力。当它喊出“企业自媒体”之时,说服力极强。是的,为什么我们要把大量的毛利,交给入口?为什么不能通过企业自媒体,建立自己的稳定的流量来源,节省下这笔费用以成为自己的利润呢?

建媒体很花钱,做一个官网是需要技术投入的,也是需要产品投入的。大多数企业在官网的建设上只是门面功夫,更不用提那些纯粹为了广告推广所在的所谓“飞机稿”了(Miisite)。微博微信这两微,好像不需要多少技术投入和产品投入,而且两微都有现成的社交网络体系,能够形成口碑效应。企业办所谓的自媒体变得极有操作性。小米不仅给出了愿景,还给出了方法论。无论是亦步亦趋的跟进也好,还是心有戚戚的共鸣也好,企业自媒体,开始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