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十篇

时间:2023-04-12 03:02:17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1

1、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2、时间漫步过宿命的转轮,覆盖住纷繁的凡世,事过境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转眼间,岁月匆匆。四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如同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任何踪影。

3、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构成生命的材料。

7、只要紧紧地地跟着时间的步伐,幸运之神就会永远跟着你。

8、时间的锐齿能啮尽一切,只是对真理无能为力。

9、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岁月是无情的萤火,在离开时总不忘带走寂寞的灵魂。

11、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12、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13、已去之浪不回流,已去之时不再来。

14、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和最昂贵的。

16、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17、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18、你不能在一日之内享有两个早晨。

19、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穿了新衣,点了鞭炮。()一年,一岁,渐渐接近,偷偷远离,我整理凌乱的思绪,向新的一年迈去,又是一年芳草绿,捉不住时光豪不留情的越出手指的缝隙。

20、时间好比河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21、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

2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3、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24、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

25、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26、除了聪明没有别的财产的人,时间是唯一的资本。

27、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8、时间能获得黄金,黄金买不到时间。

29、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30、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2

1、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2、时间漫步过宿命的转轮,覆盖住纷繁的凡世,事过境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转眼间,岁月匆匆。四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如同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任何踪影。

3、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构成生命的材料。

7、只要紧紧地地跟着时间的步伐,幸运之神就会永远跟着你。

8、时间的锐齿能啮尽一切,只是对真理无能为力。

9、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岁月是无情的萤火,在离开时总不忘带走寂寞的灵魂。

11、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12、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13、已去之浪不回流,已去之时不再来。

14、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和最昂贵的。

16、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17、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18、你不能在一日之内享有两个早晨。

19、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穿了新衣,点了鞭炮。()一年,一岁,渐渐接近,偷偷远离,我整理凌乱的思绪,向新的一年迈去,又是一年芳草绿,捉不住时光豪不留情的越出手指的缝隙。

20、时间好比河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21、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

2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3、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24、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

25、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26、除了聪明没有别的财产的人,时间是唯一的资本。

27、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8、时间能获得黄金,黄金买不到时间。

29、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30、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3

高考古诗鉴赏,首先要读懂并概括出诗创造的意境(或景、事)、抒发的感情(主旨)。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把握诗歌的题材,理解诗歌的内容,这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诗言志,也传情,如果从题材出发理解了诗词的情感表达,对诗词文本就会有准确的把握,鉴赏诗词也就成功了一半。我们知道,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以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以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以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以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鉴赏古诗之所以要先从内容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是因为不同类型的诗在题目本身、语言的使用、描写的叙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性质、题材。送别诗写景物是为了渲染离情别绪,怀古诗写景物是为了形成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之情……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把握住这些不同类型诗的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主题,就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榭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首诗前联、后联各写了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解题思路】

1.判断题材,把握特点。

从题目和诗句中可以判断这首诗的题材类型,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后而作。由此,调动知识储备,把握送别诗这一题材的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赠”等字眼。

(2)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3)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曲江(长安南边的一条河流,两岸植柳,唐诗常有的意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物象:杨柳、柳絮、杨花、春草(萋萋)、秋月、夕阳、孤舟(兰舟)、孤帆、流水、瘦马、芳草、晚风、笛声、远山、浊酒等。

(4)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常用写景的方式:眼前景(实写)——途中景(虚写)——目的地景(虚写)。写景技巧:想象、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时空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这样,根据送别诗的特点,就可以快速找到阅读的突破口了。

2.遵循规律,理解诗意。

高考所选的送别诗都具有借景抒情的特点。分析意象和分析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杨柳、流水等意象是考查热点。考生非常有必要对送别诗这一题材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化差别全面掌握,避免作答时偏离文本的情感核心。

送别诗表达的情感:①表现诗人志节;②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之情;③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难舍难分;④旷达洒脱,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⑤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一般感彩是:①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②安慰与祝愿——旷达刚键,乐观向上。

遵循送别诗的这些规律,阅读时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上面诗歌首句即切题。“劳歌一曲解行舟”,在涂染着离别色彩的谢亭,诗人为即将乘舟离去的游人吟唱送别。简单的叙事中已透露出无奈的离别意绪。次句“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江上景色。青山夹岸,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浩荡秋水,画面设置洒脱飞动,色调搭配鲜艳明丽。“红叶青山”乍看似与离别之情不大相调。细细品味,这恰是一种反衬。景色越美,越能衬托出对朋友的留恋和别情的难堪。“水急流”三字使静态的画面飞动起来,一来取古人别情似水的写法,二来着一“急”字,既可想见水的迅疾、舟的快驶,又将诗人因不忍离别而觉流水太急、舟行太快的烦躁不安的心理暗寓其中,可谓写景而离情自见,使诗句另翻一层新意。前联写送别,以天明时江上的明丽之景反衬离情的难舍难堪。

诗的三、四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情景合写,最是此诗的出格之处。

首先,从时间上看,友人业已走远,诗人暂憩谢亭,不觉天已薄暮,前后两联出现了较长的时间间隔。从天明到日暮,足见诗人滞留之久,离情之重。同时,时间上的一段空白,犹如乐曲中的休止符,音似断而意相连,也加强了后面内容的表达。

其次,联系当时情景,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离人饮酒是为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诗人此时追忆别时情景,想到友人已远,顿感无限怅惘凄凉。

再次,感受画面色调的不同。与第二句不同的是,这两句所写景物的色彩凄暗迷茫。酒醒之时,独留谢亭,本已孤独难耐,偏偏眼前之景是暮色苍茫、风雨凄迷。于是离愁就如沉沉的暮色一般浓厚、稠密,它随风而生,随雨而下,弥漫在天水之间,浸透在诗人心头,此情此景,何以自遣?诗人只能无限凄凉地走下西楼(西楼即谢亭)。

后联写别后,以日暮时楼上的凄迷景色正衬别绪的黯然伤神。

本首送别诗,作者抓住意象,并通过衬托的手法,前联写送别,以天明时江上的明丽之景反衬离情的难舍难堪;后联写别后,以日暮时楼上的凄迷景色正衬别绪的黯然伤神。两联所绘画面的时间和色调虽均有所不同,但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别时情感,可谓情景交融,摇曳多变。

3.审清题干,规范答题。

送别诗一般是借助景物来抒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送别诗可以从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内容的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意境情感”型是最为常见的题型。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后,就要注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步走:描摹诗歌画面、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考生在描摹出画面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最后规范答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景象),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情怀)。

具体到以上这首诗,即:

(1)这首诗前联写送别,以天明时江上的明丽之景反衬离情的难舍难堪;后联写别后,以日暮时楼上的凄迷景色正衬别绪的黯然伤神。全诗描绘了两幅画面,作者先用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分别时的不舍,后用风雨凄迷的暗淡景色正衬分别后的感伤,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的离愁别绪。

(2)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其实把握了送别诗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手法,我们只要“按葫芦画瓢”就行,在阅读时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就可以很快把握这首诗:①诗歌中送别的对象,对象不同,情感就不一样;②诗歌中提示的语句,提示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思想指向;③诗歌中情感的词语,是一首诗的核心,一首诗都会围绕这个核心;④诗歌中写景(意象)的内容,是探究诗人情感最好的突破口。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题思路]

1.判断题材,把握特点。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凭吊的是六代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的感慨。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花等。

(4)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2.遵循规律,理解诗意。

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诗歌主旨: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语言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落实到上面这首词,开头三句点出凭吊之地六朝古都金陵和当地的物色。“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大处落墨,展现出日暮时分在浩瀚东去的大江鲜艳明丽的落霞映衬下,金陵古城的全景。“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落霞明”,衬出天宇的寥廓,也渲染出暮景的绚丽。整个境界,空阔而略带寂寥,绚丽而略具苍茫,很容易引发人们今昔兴衰之感。所以第三句就由眼前滔滔东去的江水兴感,直接导入怀古。“水无情”这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它不但直启“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而且对上文的“岸草平”、“落霞明”和下文的“姑苏台上月”等景物描写中所暗寓的历史沧桑之感起着点醒的作用。这里的“水”,已经在词人的意念中成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三字一顿,句句用韵,显得感慨深沉,声情顿挫。

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对“水无情”的具体发挥。六代繁华,指的是建都在金陵的六个王朝的全部物质文明,和君臣们荒淫豪奢的生活。这一切,都已随着历史长河的滔滔逝波,一去不复返了。“暗逐”两字,自然超妙。它把眼前逐渐溶入暮色、伸向烟霭的长江逝波和意念中悄然流逝的历史长河融为一体,用一个“暗”字绾结起来,并具有流逝于不知不觉中这样一层意思。词人在面对逝波,感慨六朝繁华的消逝时,似乎多少领悟到有某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在暗暗起作用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把“水无情”的“无情”二字具体化了。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在词人面对长江逝波沉思默想的过程中,绚丽的晚霞已经收敛隐没,由东方升起的一轮圆月,正照临着这座经历了兴衰的江城。姑苏台在苏州西南,是吴王夫差和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是春秋时期豪华的建筑之一。苏州与金陵,两地相隔;春秋与六朝,时代相悬。作者特意将月亮与姑苏、西子联系起来,看来是要表达更深一层的意蕴。六代繁华消逝之前,历史早已演出过吴宫荒淫、麋鹿游于姑苏台的一幕。前车之覆,后车可鉴。但六代君臣依然重覆亡吴的历史悲剧。如今,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圆月,依然像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这座历经沧桑的江城,但吴宫歌舞、江左繁华均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演出相似的一幕呢?“空有”二字,寓慨很深。这个结尾,跳出六代的范围,放眼更悠远的历史,将全词的意境拓广加深了。

怀古诗词一般只就眼前物色抒今昔盛衰之慨。这首词的内容意境尤为空灵,纯从虚处唱叹传神。但由于关键处用“无情”、“暗逐”、“空有”等感彩很浓的词语重笔勾勒,意蕴却相当明朗。

3.审清题干,规范答题。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奢豪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问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解题思路]

1.判断题材,把握特点。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遵循规律,理解诗意。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且看上面这首诗。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3.审清题干,规范答题。

(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1)本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2)本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很有特点,请简述词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

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

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3.阅读卢纶的《塞下曲》,回答问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上阕是就眼前之景——百花凋零的深秋,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

全词通过与友人的惜别,描绘了一幅秋天凄清的景致,抒发了离别之愁以及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功业无望梦想成空的伤感之情。

(2)词人选择“芭蕉”、“明月”、“楼台”等意象以写秋日之别离,选择“花”、“烟水”等意象以写往事之不返,选择“垂柳”、“行舟”等意象以写别离之沉痛。正是这些精当意象的选择与表达,写尽了词人伤感于今日别离的愁绪。

2.(1)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2)《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3.(1)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4

既然是比较鉴赏,所选的二首(浙江卷选了三首)诗歌应有可比性,具体来说有三个可比方面: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一、题材相同,思想内容相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1 (江西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两首诗都以古都金陵为题材,借金陵周遭的景色表现其衰败,借以讽喻现实,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表现手法上,高诗触景生情,表达伤心之情;韦诗是通过观看金陵图生发议论,抒发感慨。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例2 (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解析 三首诗词都以咏史为题材,由燕子触发议论,表现对盛衰兴亡的感慨。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大相径庭。

刘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写景之中蕴含了作者无尽的感喟,含蓄深沉。

吴词主要化用前人的诗句典故。“犹唱花”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句,借以表现兴亡之恨。“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表现盛衰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将古人的感慨引到眼前,借歌姬曲中的词意表达自己的亡国隐痛,温婉悲凉。

赵曲借“山坡羊”末句格式的特点,将“兴”“亡”对举,在对举中展开议论,直抒胸臆,点破全曲兴亡主旨,明白晓畅,一览无余。

【参考答案】(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发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例3 (重庆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解析 两诗均以花为题材,均借花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其中苏诗用了拟人手法写韶华的易逝,诗中寄寓了对自己的不得志的感叹。白诗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与人物动作来表明自己爱花惜花,借以表现对青春难驻的感慨。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相同

例4 (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华清宫为题材,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通过宫内外生活的对比,批判了统治者醉生梦死、耽于享乐,不顾百姓生死的荒淫腐朽的生活;第二首则通过华清宫昔日乘着玉辇、欣赏霓裳的游乐与今日宫殿凄清,杂树横生的对比,生发盛衰的感慨,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

【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三、题材相近,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5 (辽宁卷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夜景为题材,但表现手法与表达的思想内容均不相同。王诗的诗眼是首句的“悲”字,借秋夜山中果随雨落、灯下草中虫鸣的景象,表达自己悲哀孤寂的心境。周诗的诗眼是“虚”“静”两字,借门外春雪初霁、峰挂残月、溪水结冰等景象,表现自己悠远清静、自得其乐的心境。王诗采用的是反衬,以动衬静,突出内心之悲;周诗采用的是正衬,以不知变化烘托夜读之专注,内心之虚静。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5

一、分析意象法

读一首诗,要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是否有一般的联想和某些特殊的含义,再进行分析,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画面鲜活、明丽的,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画面阴暗、色调低沉的,其内在形象情感色彩则是伤感的。例如:

琅?摇琊?摇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摇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写了“空山”“雪(消)”“溪(涨)”“游客”“古槎”“山花”等意象。描绘出冬去春来,雪融水涨,游客渡溪过桥的情景,表达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画面是由意象组成的,只有找到了诗中的意象,进行初步感知,才能够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概括特点法

鉴赏诗歌要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空旷辽远等。注意要能恰当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术语的使用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

晚?摇秋?摇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解析】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愁人”“残菊”“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的意象。其次体会意象内涵。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思,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中“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露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体味意境特点。意象体现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意境特征。赏析意境,可以从分析意象的特征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再如“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表现环境的孤寂、凄冷等。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寒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

三、体悟感情法

即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悟诗中的感情,除了依靠分析诗句外,还应联系注释以及小序中的写作背景,甚至诗中运用的典故等。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摇②〔“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了杜甫的“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解析】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晚秋时节,自然景物凋落,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的场景,由注释和诗中自然景物凋落与蟋蟀声四起可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属于借景抒情。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6

斟一杯清茶。

今夜月光如水,独坐庭院,翻开那本厚重的书册,品着茗之芳香。轻风拂过,院里的梨花碎了一地,留下幽微的暗香在月光中浮动。我翻弄着书页,闻着淡淡的书墨香,撷取文字中的精华。

我手捧一本《红楼梦》,轻闭双眼,独自做着那场红楼幽梦。“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留下的是黛玉对落花的痴迷和对人生的长叹。是呵,花开了,满园春色,会吸引诗人驻足观看,欣赏赋诗;但有一朝,花无声无息地落了,又有谁会知晓呢?人们只在乎眼前的美,却徒然不知那美可能会转瞬即逝,而逝后依旧无人理睬。不只是花这般,而人更是如此,世间各种人大多莫过于残花的结局,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儿,才会碰到林黛玉般惜花、爱花的人。一声轻叹,轻埋残花,淡忘。现在的人们,总是只看得到事物美丽的一面,却总不在意事物的将来与结局。嘴角浅笑,对着红楼喃语,我们不要总看美好事物的现在,还要看它的未来,尽量让美好事物永驻人间。《红楼梦》描绘出一缕亮丽的书香。

我手持一本《飞鸟集》,静默在月光中,独自欣赏着这首清丽的小诗。《飞鸟集》中的诗句里面,有描写一片景的,有叙写一段话的,还有凭着对生活感悟写出的心得。“我今晨坐在窗前,时间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细细品味,哲理流露在字间:时光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思绪在柔风中飘扬。《飞鸟集》是另一个人生的阶段,它向我展现的是人生的全过程,它给了我追寻梦想的勇气和信心,我决定开始奔跑,无畏的向前奔跑,因为我的未来就在前方。《飞鸟集》勾勒出一点清丽的书香。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7

历,给了李煜不同于其他文人的视角。在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的女子形象,这些女子身份地位,品格性情都不尽相同,但她们在李煜的描绘下都充满了美的韵致。因此本文就将对李煜笔下所描绘的女子进行系统化的探讨。

【关键词】李煜词;女性形象;中国古典美学;意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南唐后主李煜,在中国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亡国为界,他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继承晚唐花间的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开创了宋代豪放派的先河,凄凉悲壮。在现存的三十多首李煜词中,描写女性的词占了很大比重。李煜用真挚朴实而又细腻的语言将南唐江南女子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外在的形象美

女为悦己者容,我们通常说一个女子美,首先就是从视觉上来说,可以说女子的外貌是很重要的。李煜在他的词中,对女子的外貌有很直观的描写。

例如《一斛珠》:

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是李煜早期的代表作之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盛装打扮在宴饮上歌舞的女子形象。李煜在这首词中突出体现了“口”这样一个意象。这个女子是美的,有多美,我们来看,晚上女子梳妆打扮准备赴宴,轻轻地在唇上点上一抹深红。来到宴会,在演唱前,微微的露出舌尖,“丁香颗”是美人舌尖的代称。正式开始演唱时,只用了短短一句“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美妙的歌声自女子的樱桃小口中流出,“破”字充满动感。演唱的画面顿时呈现在读者眼前。末一句,又写到了“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描写,将女子醉后的神态表现出来。李煜好像是一个导演,用镜头给了这个女子面部几次特写,却以点概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美女。口美,人美,歌也美。当然词中,除了“口”外,还对女子的服饰和体态进行了描写。正如唐圭璋所云:“通首自佳人颜色服饰以及声音笑貌,无不描画精细,如见如闻。”

我们来看另一首《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作于南唐全盛时期的这首词,描写了宫廷夜宴的繁盛景致。宫娥为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对宫娥的描写,烘托出欢愉的气氛。“晚妆初了明肌雪”说化过了妆的宫娥,皮肤像雪一样洁白明艳,“鱼贯列”则是宫娥之多,像鱼群一样按次序排列。伴随着笙箫所奏出来的一边又一遍的《霓裳羽衣曲》,宫廷宴饮的豪奢可谓达到了极致。在宴饮结束后,灭了烛火,让马蹄踏着月光归去。南唐惯常的夜宴在李煜的笔下翻出了新意,“待踏马蹄清夜月”是一切瞬息归为平静,美感油然而生。这首词可以说是描述了一群美丽的女子。

除了浓妆之外,还有一类女子。淡雅如菊,给我们不一样的美,“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长相思》)描写了因为相思之苦而疏于装扮的女子形象,“云一涡”写女子的发型,“玉一梭”是女子的头饰,这个女子穿着淡淡薄薄的衣衫,微微皱着秀眉。和《一斛珠》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素雅的女子。一个“轻”字,将女子的轻盈和淡淡忧愁展现出来。是一种静态的不施粉黛的美。

其他的如“佳人舞点金钗溜”对姿态的描写,“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对乐妓(一说小周后)双目的精彩描绘,都给我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李煜的诗词世界尤其是前期诗词世界,是一个美女云集的世界。

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过多的写法技巧。李煜更多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将一个个美女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女子或盛装打扮,或淡雅清爽,从五官到体态,无一不美。李煜词真可以说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周介存《介存斋论词杂著》)。词是国色的,词中的人也是国色的。

二、品得到的性情美

中国的古典美学,追求真与美的统一。也就是说,给美这一定义赋予了“真”的品格。一个人,一件事因为其真实,真挚而体现出美。李煜笔下的女子之所以给人美感,不仅仅因为动人的外貌,还因为她们的真性情。文由心生,李煜有一颗赤子之心,他所塑造的女子便也有了这样灵动可爱的品质。

来看这首《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将情与景做了最完美的融合,在一个花明月暗的夜晚,一个女子步出闺房,往画堂南畔去,怕被别人发现,她把鞋脱下来提在手里,只穿着袜子。像一只轻盈的小鹿,小心翼翼。为什么呢,要去见她的情郎。见到心上人,小女儿情态浮动出来,偎着心上人开始撒娇,“出来难”是女子的委屈和惊吓,“恣意怜”则是终于得偿所愿得到男子疼爱的满足,这末两句也是女子直率的表达。这是一首爱情词,全篇却没有一句写情。而是在充满诗意的景致下,安置了一对恋人,通过对女子一系列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爱的浓郁和热烈。所谓“境生于象外”,即意境与意象的完美结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这首词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敢于冲破束缚的女子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的爱真实而热烈。

在李煜的早期词作中,大多都是宫廷宴飨的奢靡生活的写照。除了上面这首《菩萨蛮》表现出的闺中女子娇羞的小儿女情状,大多数都是描写宫娥和歌子,这些女子奔放自然,毫不做作。也体现出那个时代的风气。比如前面提到的《一斛珠》中最末的一句“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这句既能体现歌者的美态,同时也突出了她无拘无束的天性。歌舞升平之后,女子已然醉倒,斜卧在绣床之上,开始撒娇,扯下绣床上的红色绒线,放入嘴中嚼,笑着往心爱的男子方向唾,这是一种放肆挑衅的动作,显示出女子奔放自由的天性。而这一场景又极具生活化气息,真实自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李煜的爱情词情感真挚,写男女调情的场景,放肆却有尺度,仅止于此。这便是淫词和爱情词的界限。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流传“莫谓词人轻薄,正是词家本色”,正是对李煜词准确的评价。李煜的前期词正是他作为帝王,生长于宫廷豪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本性的写照。

女子外貌的美丽动人和内在的真实自然,在李煜词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真”使得美得到升华。赋予了美更多的内涵。

三、忧愁也是一种美

李煜词中的女子形象,美艳动人,宛如天女,但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她们有快乐也有忧愁。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他身边的女子不外乎宫中妃嫔和宫女,一道高高的宫墙,将这些女子的年华深深锁住。“宫怨”便成为李煜词的主题之一,这些女子或因为帝王长久不来而感到相思惆怅,或因为深宫寂寞难以排遣,还或者是因为韶光易逝,朱颜不再的悲哀。这些愁,使得李煜词中的女子形象更加丰满,充实。我们就在这些“愁”中,看看这些女子的美。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这是一首小令,开篇先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意境。深深的庭院,空无一人,远处不时地传来捣衣声。这么安静的夜晚,主人公却睡不着,月光透过挂着窗帘的格子窗洒进屋子,而主人公就伴着月光和捣衣声直到天明。全文不着一字在“思”上,可是我们恰恰看到了一个寂寞凄凉的闺中思妇。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景是宁静美好的,却更深的衬托出女子的孤独。这个女子悲伤难过没有表现在哭哭啼啼中,而是就这样静静地在长夜里失眠。在哀婉中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美。

李煜所作的同为《捣练子令》的词还有这首:

云鬟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这首词在《花草粹编》里题作“春恨”,在《续编草堂诗余》和《清绮轩词选》中题作“闺情”。无论哪一个作为标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惆怅的闺中女子形象。上片是外貌,秀美的鬓发已经凌乱了,妆也不再完好精致,最妙的在于这样一句“带恨眉儿远岫攒”,内心的愁苦表现出来,就是女子的眉毛蹙起,像远处的山峰一样。我们都知道王观的《卜算子》中有这样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将连绵的青山比成人的眉毛,说明这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李煜的这句词可以说是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本体和喻体对调,眉毛比成远山,也说明这春愁连绵而深重,远山聚在一起不可解开,紧蹙的眉毛也如此。这么浓烈的忧愁,通过佳人托着香腮,两行泪顺颊而下这一场景表现出来,顿时豁然开朗。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静之美。

庭院宫墙,不随时光的流逝而改变。但深困其中的那些女子却不能永葆青春,终有人老珠黄的一天。李煜抓住这样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慨。尤其是后期词中,常常以红颜的消逝,暗示奢华生活的一去不复返,生发出物是人非的感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国破之时,宫殿还在,宫娥也仍旧留在宫中,只是换了主人,而这些宫娥和女眷也会慢慢老死宫中。在李煜那首名垂千古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以美人容颜的消逝,暗示时光的流逝。美好的景色还在,只是曾经在这景色里的人,已经美丽不再。逝去的美丽也是美丽,存在记忆中,存在于读者的遐想里。

“愁”是李煜词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女子”是李煜词中重要的意象和主人公。当二者结合,再加上李煜炉火纯青的手法和纯真质朴的情感,便产生了异于寻常的美的效果。

四、总结

《人间词话》这样评价李煜“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一字字,一句句,李煜的词直达人的内心深处,用平易直白,流畅灵活的语言将抽象情感具体化,引起我们的共鸣。他的词中所塑造的女子形象,也充满生气,有血有肉。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李煜.李煜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8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有如下作用

①概括重要内容 如:《题李凝幽居》、《新晴野望》《咏素蝶诗》、《雨雪曲》

②点明时间、地点、背景、主旨等,如:《邯郸冬至夜思家》

③奠定感情基调,如:《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即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思想倾向。

如大家熟知的杜甫在不同时期诗风、情感各部相同。再如南宋诗人,因朝代的特殊性,许多慷慨悲歌之士激愤难平,以激昂的方式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或抒发客居异地、故乡难归的孤寂之情;或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悲愤;或表达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3.看题材 不同的题材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如:《琵琶行》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现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和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岳飞《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④写景咏物诗: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自己远大的志向。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贺知章《咏柳》、陆游《咏梅》、杜甫《登岳阳楼》、苏轼《定风波》、于谦《石灰吟》等。

⑤羁旅行役诗: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或兼而有之。

如:李白《静夜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杜甫《旅夜抒怀》、高适《除夕作》。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的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⑧爱情诗 如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⑨文化艺术诗 描写表现音乐、绘画等艺术、抒发读书治学的感受体会、表达对文学艺术的见解评论等。

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对音乐的描写;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看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我国古典诗歌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比如:江水常用来表达时光易逝、愁绪连绵;落花则和惜春伤时、思亲怀乡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景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

解析:这首诗二三联写景,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8.看注解或诗前小序

介绍不熟知诗人的生平、志趣,或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设问方式:

①“表达(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⑤“主旨是什么?”,⑥或结合意境提问⑦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答题格式: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诗中所写的内容)与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答题的基本框架为“通过……,抒发……表现……。”即:通过……(描写……景物,或叙述……的社会现实),抒发寄寓揭露……思想感情,表现……的情趣(或寄托……的情怀愁绪苦闷,或表达……的追求,或流露……的倾向,或发出……的感慨,或袒露……的心迹)。

示例1: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③同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借用孔子让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示例2:下面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参考答案:①通过描绘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②寄托了作者哀自由、爱自然的情怀,③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9

最近,我在夏寒、李春景主编的《中国作家精品文库》(第一卷)中看到了一首触动我心灵的诗,诗作者惠永信先生我并不认识,故将文库中对他的介绍摘录如下:“诗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风景秀丽的西施故里――浙江诸暨。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探索诗歌艺术,力求把中国传统的人文底蕴与现代诗艺作有机融合。他的作品保留了诗歌应有的内在韵律,且更关注于色彩和感情的渲染,对人类自身潜伏的性灵自由作了深刻演绎。他的作品曾在第十五届全国青年征文大赛中获奖,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读了他的作品,我可真领悟到其诗对人类自身潜伏的性灵自由作了深刻演绎。下面,请看他这首――

挽留

面对流水孔子感喟

逝者如斯夫是的逝者如斯

包括一夜寒雨

包括所有的春华秋实

包括不知今夕何夕的神鸦与凄蝉

也包括我们的命运与感情

这个叫人苦恼的话题以及

留守的日日夜夜

原来脚步竟可以迈得如此从容

生命是可以变得如此轻描淡写

我们理解和所谓铭记的

可以如此地不堪一击面对

消逝的黄昏和还会再来的朝霞

大伙读了吧,感觉如何?这种饱含生活和带有哲学意义的诗句,恐怕只有上了年纪的、历经生活波澜的、走过人生七上八下、死了多少回的――又活过来的人,才能体察其中的翻江倒海和爱恨情仇。年轻人,日子过得顺顺当当的人,一切都功成圆满的人,是体验不到“逝者如流水”,感受不到“一夜寒雨,春华秋实”,觉察不到“凄蝉神鸦,消逝黄昏”,更不知“生命可以变得如此轻描淡写”,沉重的脚步竟能“迈得如此从容”……

可不是么?如今我已跨入耄耋之年,特别是去年恶性淋巴癌几乎要夺走我的生命时,人飘起来了,灵魂真的出窍了――残存脑海里的漫游因子――引我返回历史,牵引我重走抗日战争时的逃难之路,11岁的我,手牵5岁的妹妹,吭吭哧哧,翻山越岭,日本鬼子的三盖子弹和明晃晃的血染刺刀就在身后追呀,飞呀;抗战胜利了,接着便是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读中学的我,被高班的大同学带着,上街游行,高唱:“山那边啦好地方……”“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一心向往共产党,一心向往、朱总司令――带领人民得解放……”除台湾外,四万万同胞终于在大陆挺着腰杆迈大步了。可是我,可是我……剥削阶级家庭出身,千方百计,百计千方,费尽心思,榨干了脑汁,思想改造总过不了阶级关,永远跟不上工农兵的步伐,一次次政治运动,一次次被打成“黑帮”、“反革命”,绝望过,自杀过,何止一夜寒雨?在两三年又来一次的“阶级斗争”中,我总在灭顶之灾的回水湾里挣扎!逝者如斯夫,留守的日日夜夜,原地踏步的日日夜夜,我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会打地洞”啊!盼星星,盼月亮,盼朝霞,盼太阳,终于,浩劫的终于了结,邓小平的理论光芒万丈,照遍了全中国,也照进我那间黑黢黢的小屋……我,五十三岁又重新起步,真正投入了革命洪流,真正融入了经济、文化大潮……尽管有痛苦,有坎坷,复杂中的复杂,欺骗中的欺骗,可真理一直率领着亿万人民前进,我,即使没完全改造好,亦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旗,在党的指引下,与全国老百姓一道高唱“振兴中华”的颂歌,昂首前进!前进!

有埋怨么?没有;有牢骚么?有一点。可内心的欢喜按奈不住地浮上老脸,如今改革开放的天,是全党全民快乐的天。我这老头子,不仅战胜了体内癌症,更战胜了心灵癌症!套用诗人这首诗里的语言讲,我,不是消逝的黄昏,而是焕发青春的朝霞露珠。由此,我想用我自身的岁月对诗人这首诗补充一句:

生命,决不是不堪一击!

生命,决不是如此轻描淡写!

生命,在起死回生的春天里――

依然高昂,

仍然振奋,

依然势不可挡!

下面是这次大家寄给我的好诗句,请欣赏:

时间

开春的雨/绿了儿童的歌声//伤秋的风/弯了老年的脊背//这根枯荣的藤啊/又发芽婴孩的啼声。

(四川周道模)

五星红旗

一九四九年的十月一日/千百万受压迫受剥削的人/用自己的心血汗水/绘制出一面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你让平地炸响惊雷/你让愁眉变成笑颜/你让日出了天亮了/你让烟消了雾散了//五星红旗/走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终于踏上人间最高峰峦/与东方的红日一起升旋/一天比一天漂亮/一天比一天美丽!

(陕西宝鸡李琳)

恋爱天地

相爱时惊天动地/失恋时昏天黑地/结婚时欢天喜地/结婚后哭天喊地。(请作者来信,告诉你的地址)

如何学会遗忘

我多么希望/你再回到我的身旁/在人生的路上/一起承受冷雨寒霜//可是,花儿开了又落/叶子绿了又黄/我依然见不到你的身影//只有你的铮铮誓言/依然在耳边回响/只有在梦萦魂牵的枫林/依稀见到你模糊的模样/我不知道/该如何学会遗忘。

(山东烟台韩家明)

真 情

几多富与贵/终归如云烟//惟有人真情/长存天地间。

(广西田林吴鸿村)

此致

描写时间飞逝的句子篇10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意向

虽然在中日古籍中出现的 “选,译成现代汉语时同是 “樱”,可其在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所指的文学对象却截然不同。无须多言,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樱”是指日本的国花“樱花”。樱花原产于日本,从《日本书记》开始,几乎在每部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有对樱花的大段描写。日语中有句谚语说:“花といえば选(说花即樱花)。樱花不仅围绕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更似一种文化,深植到了日本人的精神之髓。在古典和歌文学中更是表现出了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学意向。而与此相对,虽然中国也有日本式的樱花,但是笔者通过大量查阅认为,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出现的 “樱”指的是自战国起就因其观赏及食用价值而被普遍栽种的樱桃花。每年二月中旬,樱桃花叶萌发,花姿清美淡雅,而花团紧处却又着艳妖娆。樱桃花期之后,果实便挂满枝头,是观赏性,食用性和药用性都很强的植物,所以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杜甫到寻常百姓家都有种植。本文作者以此为落脚点对“樱”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月里的“红雪”在我国的古典诗文当中,樱桃花除了以自身词出现外,还多被诗人美化的描写为“青樱,朱樱,红树,红雪”等等。这种在《诗经》中并没有被提及的植物,在两汉魏晋时期常被诗人托以高洁的文学意向。魏朝曹植的《美女篇》: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樱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诗中以美女来喻君子,表君子有美行,愿事明君,即使怀才不遇也不委身屈从的高洁情操。可以说这是曹植的身喻。“青樱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在有意暗喻诗人高洁情操的诗文中,选择青樱来作家宅的标志,突现了樱桃花高洁的文学意向。此外,樱桃花在唐朝以前的作品中还多表达作者咏春,喜春,赞春的自然情怀。

如果说樱桃花的文学意向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得以起步的话,及至唐朝它就发展到了鼎盛。除继承外,这个时期樱的文学意向更有了新内涵,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愁苦。这种 “樱愁”主要表现在怀旧人;感伤逝;叹无常。

“怀旧人”表达的是对旧知故乡的留恋怀念。这里的樱桃花是友谊的信物,别离的纪念,思乡的象征。诗中多是睹物思人怀乡,以赏花寄托自己的相思之苦。温庭筠的《二月十五日樱桃花盛开自所居蹑履吟玩竞名王泽章洋才》常被称为此等赏花怀旧的绝篇:晓觉笼烟重,春深染雪轻;静应留得蝶,繁欲不胜莺。影乱晨飙急,香多夜雨晴;似将千万恨,西北为卿卿。诗写的是一种含蓄的思乡怀人之情。前四句写樱桃花的香,色,形;后四句诗人化用曹植杂诗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之典,由樱桃花的缤纷想到了绮缟的缤纷,由花及物伤情,想到亲人故乡,写出了一腔思归之情和拳拳怀念。

“感伤逝”主要表达的是叹春,留春不住及由此感发的慨叹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情感。如双璧之绝:《和乐天宴李美周中丞宅池中赏樱桃花》(刘禹锡):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王孙宴其下,隔水疑神仙。宿露发清香,初阳动暄妍;妖姬满发插,酒客折枝传。同此赏芳日,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诗前半以热烈笔致勾画出樱桃花的鲜艳繁丽,并以此与主人的富贵荣华相比,气氛热烈。而在后半中诗人由花移人,叹时光易逝,韶华不在,不胜感慨。

“叹无常”多是借花的零落,昔开今败来喻自己生路坎坷及世态炎凉。此意向的诗文繁多,不予细举。此外,或许是承袭了两汉南北朝时高洁的文学意向,樱桃花还经常被赋予禅意出现在描写寺院庙宇的诗文中,如刘言史的:楚寺春风腊寒时,含桃先拆一千枝;老僧不语傍边坐,花发人来总不知。

盛开于生死之间的美学在日本文学中,樱花最先登场的文学作品是《日本书纪》。奈良时期,受中国赏花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以“梅”为颂。甚至有“梅的奈良时代”的说法。《万叶集》中有关樱花的和歌只有44首,仅占“万叶集植物人气排行榜”第8位。平安京迁都后,人们都很怀念樱花环绕的故都奈良,开始以樱花为题作歌,并大量种植寄托乡愁。加之当时朝廷废除遣唐使,日本得以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一时期的歌集《古今和歌集》被称为“樱花和恋情的歌集”正说明此时樱花已取代了梅成为日本花王,以国花的形象固定在人们心中。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吟诵樱花的和歌不胜枚举,其表达的文学意向大致可概括为:盛开的美学;凋零的美学。

“盛开的美学”中,樱花是恋情,女性美,生命力的象征。《万叶集》中有大伴池主和大伴家持的双璧唱和之作,我们能从中感觉出的歌者所要表达的依恋,爱慕之情。大伴池主:山间开满樱花,只要能与你共赏,哪怕只看一眼,也了无遗憾;大伴家持:山边开满樱花,如果能与你共赏,哪怕只看一眼,我也不会如现在这般焦烦。

而下面这首藤原良房的和歌则主要在咏叹那足以让人忘却自身衰老的樱花炫目的美和蓬勃的生命力:岁月飞逝,年日已衰,今见樱花,却已忘忧。若依照良房当时的政治背景地位来解读此歌的话,不难想见,歌者正是借樱花的美来暗喻自己女儿明子(文德帝妃;清和帝之母)的美和荣华。

“凋零的美学”中,樱花是消逝,生与死的化身。这种“凋零美”的文学理念集中体现了大和族的价值观。樱花的花期只有短短七天。花期虽短却轰轰烈烈,凋零的瞬间与其说让人感到伤怀不如说让人感到壮烈。樱花的凋落在文学中被理解为消亡,逝去,也是深受禅宗影响的日本人“活得轰轰烈烈,死时毫不留恋”的生死观之体现。较之盛开,日本人似乎更喜欢这种凋零。据说在关于樱花的和歌中,叹咏凋落樱花的竟占有一半之多,而赞美樱花盛开的仅有13%。

“六个仙”之一的平安歌人小野小町有歌:樱花色渐退,春雨绵绵何其长,慨叹身凄凉,年华虚度红颜改,徐娘半老珠变黄。显而易见,此歌以樱花的凋零来隐喻自身的落败,慨叹红颜薄命,韶华已逝。樱花意取“消逝”;而在藤原俊成的歌中,樱花更似连接生死的使者,以其自身幻灭来象征新生:又是一度樱花赏,遍布郊野绵绵长,落花缤纷如飞雪,暗放春之光。在日本人眼中,生与死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连接贯通的。在这种意义上,樱花更似“樱魂”行走于生死之间。

另外,就樱花的原始象征意思来说,具有一定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