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力量十篇

时间:2023-03-13 21:57:55

女人的力量

女人的力量篇1

刘思彤主要影视作品:

《再见艳阳天》饰文凤,

《牌坊下的女人》饰佟庆,

《宁为女人》 饰李水晶,

《美丽分贝》 饰钟晴,

《铁拳浪子》饰余小凯,

《极度危机》饰屠法中,

《黄金时代》饰叶美伦,

《栀子花白兰花》饰李湘兰,

《换个活法》饰灯灯,

《萧十一郎》饰连城瑾。

这个在荧屏前敢爱敢恨的美丽女子,总让人体会到一种蓄势待发的活力。和她聊开,你才终究明白,那源自她心底里迷人的女性力量。

思彤你好,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你好,我最近在拍一部电视剧,叫做《婚姻那些事》,是讲述不同年龄段的恋爱、婚姻故事的。其实我自己很想演武侠剧(笑)。

有媒体称你为“荧屏豪放女”,你觉得自己的个性适合演这种类型的角色吗?

其实我是个很多重个性的人,我觉得自己没有特别鲜明的性格特点,总是有很多矛盾的东西在我身上,让我自己不停地和自己打架。但是我和每个角色都有细小的共同点,我会努力地把它抓住并且放大,所以和我合作过的导演都觉得我是个可塑性很强的演员。

好友的力量

这几年一直在拍戏,有没有想过停下来,找个归宿?

其实我并不属于高产型的演员,我蛮注意给自己留下私人时间的,一旦觉得累了,我就会休息,去过很平静的日子,远离赶戏的匆忙,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休息的时候我基本是个宅女(笑)。另外我的那些好朋友,从事的行业各有不同,所以我会找机会去接触各种不同的领域,去学习很多有趣的事物,比如财经类的证券、股票、房产,以及服装设计等。

好像你对财经方面挺有兴趣的,能不能谈谈你的理财经?

我最早对基金、股票没什么大兴趣,倒是我母亲是个资深股民,可惜她这么多年努力下来基本持平。后来我自己渐渐注重理财了,而且自豪地认为自己还挺有天赋的(笑),总体来说理财的成果确实是赚到钱咯。

你刚才也提到自己的朋友中有服装设计师,你觉得这些朋友对你最大的帮助在哪里?

应该是审美的提升吧。其实我自己特别喜欢DIY,妈妈教会了我用缝纫机,我们会不时地去布料市场淘些好看的布,回来自己做东西,审美提升后我做的东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赞赏。夏天穿的裙子,还有家里的窗帘啊,桌布啊我们都自己做。我自己最满意的DIY作品就是用改装牛仔裤后多余的碎料,制作了一个拼布牛仔小包,上面缝上亮片,夏天背心里特别美。

你一直合作的男演员,也是你的好朋友吴奇隆和保剑锋,能否告诉读者你对他们怎么评价,你更愿意和谁合作拍戏呢?

有一点很有趣,我们三个都是天蝎座,但他们两个人个性完全不同。保剑锋很热情,是个很外在的人,他是我认为最具有娱乐精神的男演员之一了,别看他老演大少爷,其实私底下他古灵精怪的。而吴奇隆是典型的外冷内热,他绝对是个大好人,堪称极品好男人。

我和他们合作都挺默契的,但是我比较怕和保剑锋拍戏(笑)。因为他太搞笑了,会让你不断地笑场,但是他自己倒可以一本正经地和你对戏,真是让人受不了,和他拍戏的过程简直就是自我磨练的过程。

女性的力量

你经常宅在家里,和你妈妈、姐姐是不是特别要好?

度过了青春期的反叛后,我和我姐、我妈妈反倒是前所未有地亲密了。我大约在20岁的时候慢慢结束了青春反叛期,可能因为我经常在外拍戏,所以懂事得早一些。

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让你感觉自己一下子成长了,能体谅、理解父母了?

大概在我19岁那年吧,我和我姐两人在北京读书,而我爸妈还在青岛。有一次我妈妈来看我,她起得特别早,而我爱睡懒觉,但外间的动静还是把我吵醒了,出了房门,我看到我妈妈把我的整个大橱移了出来,所有的衣服都拿了出来,分门别类叠放得整整齐齐,连衬衫的袖扣都扣上了。但我被吵醒后心里特别烦躁,一看到我妈在打扫,以为她想要找那些她总是说我丢三落四找不到的东西,我不禁发脾气了:“你弄什么呀,我都没法睡觉了!……”她听着我的气话,但手里的活儿没停下,我甚至对她说:“我把垃圾都留好了,慢慢给你找!”在我发脾气的过程中我妈妈一句话都没有说,她只是继续着手里的活儿。但过了一会儿,我好像听到了她抽泣的声音,我突然难受极了!我问我妈,你怎么哭了?她不说话,整理完东西后又去给我做饭。我们两个在饭桌边,谁都吃不下,我妈眼泪就下来了,她说她没有找东西,只是觉得女孩子的衣橱不该这么乱,我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这件事我现在想想都很难受,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对你来说,在一部戏里演女主角和女配角有什么区别吗?

女主角也好,女配角也好,对我来说没有小角色,只是看你能不能诠释好。可能我比较容易满足吧,我并不计较自己的位置,也没有什么一定要有多红的要求。我始终觉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觉得累了,你内心就会产生排斥感,在这里心态下是绝对不可能演好角色的,所以累了就得休息。

女人的力量篇2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基本内涵

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地域概念,是最古老的社会实体。依据人力资源内涵,所谓农村人力资源就是在农村区域范围内总人口中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能够从事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劳动者人数的总和。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农村人力资源可以分为农村男性人力资源和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亦称为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两大类。因此,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就是农村女性总人口中具有创造物质、精神和文化财富能力,能够从事智力和体力劳动的女性人口的总称,它是农村女性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从数量上看,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现实和潜在女性劳动力的人数;在质量上则是农村女性劳动力体质、智能和思想等素质的反映。总的来说,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决定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农村女性人口结构决定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结构。我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一个“数量众多、成分复杂、层次分化、差异较大”的人力资源群体。[3]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质量作为农村女性劳动力体力和智力的综合反映,它通常与农村女性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技术能力、科技素质和意识理念等紧密相连。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由以下几方面人口构成:1、处于劳动年龄内(16-55岁,后同),从事农村经济社会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它是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被称为“农村适龄女性劳动人口”;2、处于劳动年龄内,长期从事城市经济社会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它占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当一部分,被称为“农村适龄女性就业人口”;3、虽然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是却已从事经济社会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被称为“农村未成年女性劳动者”或“农村未成年女性就业人口”;4、已经超过劳动年龄,却依然继续从事经济社会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被称为“农村老年女性劳动者”或“农村老年女性就业人口”;5、处于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被称为“农村女性求业人口”或“农村女性失业人口”;6、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接受教育、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学习的农村女性人口,被称为“农村女性就学人口”;7、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农村女性人口;8、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军队服役的农村女性人口;9、处于劳动年龄内的其他农村女性人口。在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实际人口构成中,前五部分通常被认为是农村经济活动人口,即现实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后四部分则被看成是潜在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它具有能动性、资本性、增值性、再生性、社会性和区域性等显著特征。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更多地体现于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即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上。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拥有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是农村经济增长要素的主要供给者。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元经济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等视角,系统分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可以看到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农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塑造者、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者。因此,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在数量基础上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与进程。(一)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目标实现的过程,本质上是农村物质资本创造和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增收、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部分,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主导性力量,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物质资本的创造和积累离不开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正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述,人和劳动是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核心资源,“人口在这里是财富的基本源泉”;[4]101人是劳动的主体,自然资源是客体,资本资源则是二者的中介;近代社会中出现的资本和自然资源高于人力资源,甚至控制人的现象,是一种“异化”现象。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视域中,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源泉。关于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有详细论述。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生产量的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其关键性因素并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指出“人力资本的增长可能是经济系统内最为不同凡响的特点”。[5]综上可见,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生产要素中的主体性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经过开发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随着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将成为农村经济系统中最能动最活跃的要素,是农村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关键。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人力资源素质越高,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反之亦然。(二)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现代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6]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新型农民培养是关键,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二元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无限供给的农业劳动力在高收益的吸引下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工业部门,最后直到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完所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刘易斯,1955);因此,二元经济中的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来保持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的平衡发展(拉尼斯和费景汉,1961)。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引发了农业部门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非农转移,农业生产女性化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因此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客观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没有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不但能使长期束缚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妇女逐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还能通过经营管理素质和现代意识的提高,改变传统低效、自给自足的经营管理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三)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深化,农村妇女日渐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农村妇女的参与,甚至必须基于她们的发展和参与。正如同志所说“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7]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也是如此,在管理的过程中既不能出现农村妇女视角的缺失,也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妇女的广泛参与,否则“管理民主”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不仅是劳动者,还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应该是统一的,“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4]486在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的才能都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承担各种不同社会职能的人,他们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使自己先天的、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地发展;当今社会发展呈现这样的态势,“物质生产力的限制,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4]22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农村妇女在体力、智力、政治参与和生产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完善,其中农村妇女公共事务参与状况直接反映农村妇女的政治素养,是衡量农村妇女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农村妇女在农村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直观反映。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公共事务参与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目标的题中之意,也是提高农村妇女参政水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塑造者。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认为女性能力和社会地位之所以低于或劣于男性,不在其生理特征,而是后天形成(波伏娃,1949);妇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不是女性生理所决定的,而是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生理状况不是妇女命运的主宰,男女性别角色是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改变的;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能保持优势,而妇女创造劳动生产率的价值被贬值,是传统文化所决定的社会性别标志的表现,是社会为他们做出的位置安排。[8]由此,女性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他者”的角色,通过相对于男性的关系被描述和界定,如女性通常被描述为是柔弱的、需要保护的、无能的、不成熟的、非理性的、易哭泣的,男性则是尊贵的、强壮的、有魄力的、成熟的、理性的、坚强的。而这些观点,再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历史等环境因素进行综合,从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男主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男女两性差别观念,甚至在现代还在不断被内在化、概念化和大众化。毋庸置疑,这种传统的“女性弱者”性别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妇女成长为新型农民的现实期待并不相匹配;同时,也不利于农村妇女自身的全面发展。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缔造,需要让农村妇女参与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农村妇女主动去展现和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村新女性形象,独立、自主、平等、自信。唯有如此,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激发农村妇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最终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真正成为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展现者和塑造者。(五)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最早的生产部门是农业部门,它是社会分工和其他非农产业部门存在的基础,“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其他一切劳动部门变为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9]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绝对过剩的农业劳动人口便流入城市,即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农业劳动力数量和人口有向城市集中的显著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依次转移到工业和非农业生产领域。我国的城市化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随着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农业劳动力数量和人口向城市集中。我国城市化主要有两种途径,[10]一种是内涵式城市化,主要依托现有城市吸纳和转化更多人口,尤其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农村流动人口,促使他们能平等地获取和利用城市的基本公共资源,转化为真正的市民;另一种是外延式城市化,指通过行政区划变动迅速扩大城镇的地域规模,大量农民就地拥有了市民身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转移上,城市化发展聚集了大量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直接参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集中了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许多劳动者的创造性活动,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参与和推动。与此同时,城市化也给农村妇女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农村妇女不再囿于农村的土地上和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城市化还为农村妇女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优化的社会氛围,为农村妇女获得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六)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者。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关联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天然依赖和利用土地,如农业生产分布受自然环境影响、农业产出规律亦由自然产出规律决定;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过程,实质上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变过程。此外,从资源现实来看,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一直以来与耕地之间供给矛盾突出,耕地资源人均拥有量严重不足。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高速增长,但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才获得的。随着农业的深化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剧,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危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水土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母亲这一社会角色,农村妇女承担着人口繁衍的重要职责,因而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对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首先,由于生物遗传的原因,母亲的素质会进行代际传承,即母亲的智力、体力和文化水平等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子女的智力和体力。其次,子女在社会化过程受到母亲影响。在农村社会中,子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普遍受到母亲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子女成长中品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作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力量,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其作出的生产决策都会对农村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如耕地的保护、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保护,水土流失的治理、土地荒漠化以及防止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妇女的环保意识,转变其生育观念、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更好地处理好农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巢小丽工作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女人的力量篇3

一、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相对不足,总体偏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育方面

在国内,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接受教育的程度上来进行男孩与女孩受教育的比较:初中,男孩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女孩的1.5倍;中学(指初中、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男孩子的机会是女孩的1.6倍;大学(大专以上)男孩的教育机会是女孩的2.3倍。因此,在中等教育水平方面,性别差异较小;在高教育水平方面,性别差异较大。

2.产业结构方面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5%,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0%以上,欧盟78%的从业妇女都在第三产业。

3.质量结构方面

女性中高智能人力资本价值量仅占妇女人力资本总量的4.7%,相当男性高智能人力资本价值量的40.1%。在农业和工业劳动者中,尽管女性从业者比例较高,但女性人力资本拥有量只相当于男性的70.2%和55%;在管理层中,女性人力资本拥有量则更低。

二、女性人力资本价值受阻的原因

1.社会与家庭方面: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社会上,受传统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在参政、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权力远远低于男性。受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妇女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盛行,男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古代女子要以男人为中心,“女子无才便是德”,实行“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这种历史文化传统,至今还保留有深深的烙印,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家庭上,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歧视性投资必然会加大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对女孩的教育投资是女性人力资本积累的起点,并会影响女性一生的发展。据全国妇联近几年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对男女孩上学的投资比重是男孩占60%,女孩占40%;城镇家庭对男女孩上学的投资比重为男孩占55%,女孩占45%。

2.个人方面:女性受教育的收益率低

女性在18-34岁之间步入婚姻的殿堂,女性要选择生育及培养下一代,因此这一阶段的女性,面临学业与婚姻的选择、面临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角色冲突异常激烈,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会出现困难。一些企业及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时,为追逐企业利润,减少成本,往往产生短期行为,歧视女性员工。

3.农村的婚后居住模式与养老方式:对女性观念认识陈旧

尽管目前较发达的地区养女的回报率可能高于养儿,但在贫困的农村,传统的女到男家落户的婚后居住模式仍使养儿的效益大于养女。养一个儿子娶回一个媳妇,家庭的人口效益是1+1=2。由于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女子落户男家成为夫家的劳动力,与丈夫一起承担赡养公婆的责任,很少甚至不能给娘家带来较多的经济回报,常常被认为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对女性的认知观念陈旧,必然会降低家庭对女孩的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意愿。

4.男性对女性的压力与态度:阻碍女性事业发展

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正是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倘若女性抢占了社会多半的资源,那么属于男性的资源势必会减少,况且,男性又被社会公众赋与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种更高的期望、要求与压力的情况下,基于男性的男权主义思想,女性理应是男性的依附或者是附属品,因此,男性会在事业上排挤与敌视女性,从而阻碍了女性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女性人力资本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1.国家层面

增加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政府需做好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对女性的教育支出。同时,政府也要做好职业培训,让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从事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从而利于实现女性自身的社会价值。

2.社会层面

一方面,在文化观念上,转变对女性的认识,摆脱对女性就业困境的束缚;另一方面加大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增强第三产业,特别是提供更多服务行业的就业岗位培训,源于女性自身的细心、周到。

3.家庭层面

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与理解,给予精神与物质激励,解除心理负担。女性的多角色定位认同,不仅仅要做好事业,同时还要平衡好事业与家庭,家庭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争取家庭成员的认同,使得女性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没有太多的心理顾虑。

4.女性个体层面

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自觉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激发内在潜力。主体意识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创造性的来源,只有让其确立了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主体的内在潜能。因此,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促进女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而且也提升了女性人力资本价值存量。

四、结论

总之,女性人力资本的提升,促使女性个体的全方面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平衡男女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杨耀臣.论普及教育在人口控制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中国人口科学,1994,(P58)

女人的力量篇4

[关键词]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影响因素

abstract: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of the investigation onwomen from more than 24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ewest-er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theirmarriage. although themarriage of rural left-behindwomenhas less stability than others (non left-behind women), the study finds figures of the stability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restill very high. path analysis shows thatby exp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usbands and wives’personalities, the fea-ture that‘left-behind’improves themodernization of ruralwomen’s values onmarriage and child rearing, enhancesmentalstress and reduces the satisfaction on theirmarital and sexual relationship in turn to undermine themarital stability leve.l

key words:western rural areas; left-behind women; marital stability; influence factors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城市改革的逐步推进,大中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步增大。WWw.133229.coM再加上随着改革的深入,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粮食制度等结构性或制度性条件有了明显的松动,于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对6·8万个农村住户和7 100多个行政村抽样调查,推算出当年外出就业农民工约为1·18亿人,占农村劳动能力的23·8%。[1]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及配套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制度的限制,再加上非农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农民的黏土性很强。因此,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绝大多数是以个人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就造成多数情况下是一方外出而另一方留守家中的情形,形成“一工一农”,“农耕结合”的家庭分工模式。段塔丽通过对陕南s村的调查发现,留守妇女家庭作出的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家庭的抉择,并非个体家庭的非理性行为,而是众多农户家庭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目标与价值合理的理性选择。[2]相关调查一致表明,在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在数量上占优势,且不受婚姻状况影响,而女性则以结婚为分水岭,未婚女性外出较为集中,已婚女性独自外出在整个外出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较小。[3]由此,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国内现有的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离婚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定性论述上,较少定量分析和检验,尤其缺乏对微观家庭的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的定量研究。本文拟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作一些分析与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1·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差异假设长期的“男工女耕”、“男出女守”这种家庭分工模式和家庭生活模式,对农村婚姻稳定的影响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看法与结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期的“男工女耕”、“男出女守”会对农村婚姻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如李泽影等人在四川农村的调查发现,留守家庭夫妻间沟通少,感情日渐疏远,婚姻质量差。[4]吴惠芳、叶敬忠认为,“因劳动力流动造成的夫妻分居不仅给夫妻双方带来了孤单感,同时也造成夫妻双方的性压抑,这对婚姻关系的稳定构成了一定的潜在威胁”[5]。基于前人的这些研究,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1:留守给农村妇女的婚姻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即非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高于留守妇女。

2·家庭压力影响婚姻稳定假设

国内少有探讨家庭压力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而国外最近针对家庭经济压力与婚姻质量之间关系的专项研究发现,无论丈夫还是妻子感到的家庭压力,对其婚姻质量都有负面影响。进一步的路径分析表明,家庭压力主要是通过增强夫妻之间的敌意,降低配偶之间的和睦相处程度,从而使婚姻质量下降,并影响婚姻的稳定性。[6]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2:丈夫外出之后,原有的子女教育、照顾老人、农业生产的重担全都落留守妇女一个肩上,使得农村妇女的家庭压力增大,进而影响其婚姻稳定性。

3·夫妻人格特质差异影响婚姻稳定假设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配偶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会降低婚姻质量,原因在于社会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各异的夫妻不容易相互适应,从而增加了夫妻之间的冲突,导致婚姻质量下降。[7-8]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农村夫妻志趣观念性格一致、处理代际关系一致与婚姻质量呈正相关。[9]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3:对于中国西部农村出现的“男出女守”、“男工女耕”、“男城女乡”这种婚后的分工模式和生活模式而言,一方生活在传统的封闭社会里,而另一方处在相对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夫妻继续社会化的机制、状况以及结果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导致夫妻人格特质差异的增强,进而影响婚姻稳定。

4·社会性别观念影响婚姻稳定假设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社会性别观念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中西方学者们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妇女的现代性别角色观念越强烈,其婚姻质量越低。如greenstein认为,与持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妻子相比,持平等主义性别观念的妻子更感受到夫妻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影响婚姻质量。[10]kristin的研究发现,妇女的性别平等主义的态度与婚姻满意度呈负相关,与婚姻冲突呈正相关。[11]国内学者卢淑华的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性别观念对婚姻质量是负向影响,即性别角色观念越现代,婚姻质量越低,而性别角色观念越传统,婚姻质量越高。[12]关于“留守”对农村女性发展的影响,蒋永萍认为,男性外出提高了留守妇女对农业生产的参与和决策程度,提高了她们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13]。覃金玲认为,男性外出之后,迫使留守妇女逐渐改变原有的自我认知,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对于自身的角色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积极性情绪[14]。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提出假设4:留守促进了农村妇女社会性别观念的现代化,进而影响其婚姻稳定性。

5·性生活影响婚姻稳定假设

性生活只是夫妻关系的一部分,但没有性生活的夫妻关系显然是不正常的。虽然婚外性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日趋普遍,但只有夫妻之间的性关系才是合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同时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男女双方的性满足便成了他们结为夫妇的最重要因素,就结婚动机而言,这是一个外表看不出的强有力的动机。相关调查也表明,性生活不和谐是导致离婚的又一主要原因。[15-16]我们提出假设5:丈夫外出之后,留守妇女长期无法过正常的性生活,降低了性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其婚姻稳定。

6·婚姻关系满意度影响婚姻稳定假设虽然国内以往的离婚研究很少把婚姻质量作为一个影响变量,但婚姻质量与婚姻离散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17]。lewis和spanier (1979)是首次把婚姻质量和婚姻稳定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学者,他们相信,婚姻质量和稳定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婚姻质量越高,婚姻的稳定性越好。[18]之后的一些经验研究支持了他们的观点。udry(1981)通过对都市已婚白人的调查分析,发现妻子的婚姻幸福感是婚姻变动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19]booth等(1986)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与婚姻较幸福的当事人相比,低幸福感的夫妇在今后3年离婚的可能性大约会高出4至5倍。[20]我们提出假设6:丈夫外出之后,留守妇女的婚姻关系

满意度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婚姻稳定。

(二)概念界定与测量

1·留守妇女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农村留守妇女界定为丈夫在本县以外的地域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而留居在家中的农村已婚妇女。

2·婚姻稳定性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婚姻稳定性定义为农村妇女对婚姻存续的态度或对婚姻持续的信心,如是否产生过离婚的念头。测量方法为既询问被访妇女“近一年来,您曾经有过和丈夫离婚的念头吗”(①经常有离婚的念头;②有时有;③偶尔有;④从无),同时也问,“近一年来,您觉得你丈夫有离婚的念头吗”(①经常有离婚的念头;②有时有;③偶尔有;④从无)。得分越高,婚姻稳定性越高,得分越低,婚姻稳定性越低。

3·家庭压力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把农村妇女的家庭压力界定为农村妇女感受到来自家庭系统内外的压力与紧张感,划分为“家庭生产劳动”、“子女教育”、“子女生活照料”、“赡养老人”、“遭受别人欺负”、“感情上孤独无依”、“处理与邻居的关系”、“经济拮据”、“家务繁重”、“家人生病住院”及“担心婚姻稳定”共11个指标,并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具体赋1~5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然后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这11个指标简化成精神压力因子、经济压力因子、抚养赡养压力因子,特征值都在2·0左右,总的解释方差为54·46%。

4·夫妻人格特质差异

具体包括6个指标,以妇女自评夫妻在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性格脾气、子女教育、处理亲属关系6个方面的一致性程度,并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赋1~5分,得分越高,差异越大。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把这6个变量合成夫妻人格特质差异,其特征值为2·802,总解释量为46·70%。

5·社会性别观念

具体包括10个指标,以对“男人能力天生比女人强”、“妇女能力不如男性,所以不能当村干部”、“农业科技推广是男人的事,与妇女关系不大”、“农村社会管理是男人的事,与妇女关系不大”、“如果丈夫收入足够高或家里有大量钱财,妻子就不用劳动了”、“女人应从一而终”、“女性在婚后不能有异性朋友”、“女子的贞洁比生命更重要”、“没有孩子的女人是一个不完全的女人”、“妇女只有生了男孩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的赞同程度为指标,并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正负五级赋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性别观念越趋现代。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这10个指标合成事业能力观念因子和婚育贞节观念因子。两个因子特征根都超过了2·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15%。

6·性生活质量

要求被访者对性生活满意度打分,得分在1~9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得分越低,说明满意度越低。

7·婚姻满足感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要求被访妇女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理解、双方家庭角色合格度、对婚姻满意度、对夫妻关系的满意度、婚姻幸福感、夫妻关系和谐程度、夫妻关系平等、对感情生活的满意度及婚姻浪漫性共计12个方面的满意度打分。每个指标的得分在1~9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得分越低,说明满意度越低。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这12个指标合成婚姻满意度因子,其特征值为8·354,总解释量为69·617%。

8·初始变量

本项研究中,控制变量一是留守妇女个人特征,具体包括年龄和文化程度两个变量。二是留守妇女家庭特征,具体包括家庭年收入、生育子女个数、最小孩子年龄、家中赡养老人的个数。三是婚前因素,具体指标包括婚前对现在丈夫的了解程度,婚前与丈夫的感情深度,婚前自己是否注重般配,婚前家人是否注重般配。这四个指标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进行正向赋值,各指标得分在1~5分,得分越高表示婚前基础越好。考虑到这四个指标相互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笔者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其简化。把这四个变量分别合成择偶时注重般配程度和婚前感情基础,其特征值都在1·5分上,总解释量为84·91%。

根据上述介绍,本文的分析框架见图1。

(三)资料来源考虑到留守妇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各地区的分布差异比较大。因此,我们在四川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选择一个劳动力外出较多、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县,作为调查点。这两个县分别是大竹县和蓬溪县。在这两个县,分别选取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和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各1个,共计4个乡镇,这4个乡镇分别是石河镇、庙坝镇、蓬南镇、大石镇。在每个乡镇,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分别抽取6个行政村,共计24个行政村。在每一个行政村调查50名在婚妇女,其中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各25名。在被选取的村调查,既要注意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的配额比例为1∶1,同时,以留守妇女的年龄段为参照选择非留守妇女,使其二者年龄相差不大。这样共计1 200名妇女构成我们的样本。但在调查实施过程中,因妇女赶集、走亲戚等等客观原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 017份,有效回收率为84·75%。样本构成见表1。

资料收集者由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的21名师生(教师2名,学生19名)组成。19名学生调查员是从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众多报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中挑选出来的,均为学生干部,且大多都来源于四川农村地区,对四川农村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都非常熟悉。调查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于2008年7月4日至7月20日进行。在正式调查前,研究者对所有调查员进行了培训,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由于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偏低,调查时要求调查员用结构访谈法进行调查。

但对有关性生活的个别问题,如果被调查者能自己看懂、理解,允许让被调查者自己填写,调查员当场收回。这是因为敏感的个人隐私问题,自己填写可以免去询问者尤其是男性询问者和回答者之间的别扭或尴尬,使被调查者都能更从容、真实地回忆自己的经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在调查开始之前,我们得到了镇、村两级妇女干部的支持与配合,由村干部或村民小组长带我们入户进行调查。所有调查员都诚实认真、勤奋负责,再加上调查对象的绝大多数都能积极配合,所以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

三、结果与分析

(一)婚姻稳定性状况本次调查发现(表2),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其相似之处表现在无论是留守妇女还是非留守妇女,其婚姻都是比较稳定的。在两类妇女中,妻子本人“经常有”、“有时有”离婚念头的都是极少数,妻子判断的丈夫“经常有”、“有时有”离婚念头的也是极少数;相反,在两类妇女中,妻子本人“从来没有”离婚念头的占绝大多数,妻子判断的丈夫“从来没有”离婚念头的也占绝大多数。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不及非留守妇女,无论是从妻子离婚的念头来看,还是从丈夫的离婚念头来看都是如此。非留守妇女中,从来没有产生过离婚念头的占87·9%,高出留守妇女7·3个百分点;非留守妇女认为其丈夫从来没有过离婚念头的占92·3%,高出留守妇女9·7个百分点。线性检验表明,这种差异在总体中也是真实存在的。这说明,我们的假设1得到了验证。

本项研究的结论与其他相关研究的结论比较一致。如关于中国婚姻的高稳定性,学者徐安琪的研究发现,夫妻“合成分值最高9分,即在过去一年中双方均无离异念头的占65·6%。当然,一方或双方都有离异意向的并不多,得分在2~6分的仅为5·8%, 7分的占8·5%, 8分的为20·1%,表明中国婚姻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与农村相比,城市曾有过离婚意向的夫妇比例约高出农村13·3个百分点”。[21]这与李喜荣在豫东hc村的个案研究结论也比较一致。他的调查发现只有6·4%的留守妇女自述在一年里“经常”有与配偶分手的念头,“有时”产生离婚想法的占3·6%,“偶尔”有过离异闪念的为5·4%,从来没有的则达84·6%,说明高稳定仍然是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的主要特征。[22]虽然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不及非留守妇女,但高稳定

性仍然是西部农村妇女婚姻的基本特征。留守对农村妇女婚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还没有达到使其婚姻充满危机的程度。无论是对于妻子来说,还是对丈夫来说,经常有离婚想法的人只是个别现象;相反,从来没有过离婚念头的人却占到八成以上。这说明,一些媒体经常报道的“农村留守妇女遭遇了婚姻危机”、“农村留守妇女婚姻‘亮红灯’”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如果我们以“经常”有离婚念头作为出现婚姻危机或婚姻“亮红灯”的标准的话,那么可以发现,无论是留守妇女还是非留守妇女,都存在婚姻危机或婚姻“亮红灯”现象,但在这两个群体中都是极少数人,且二者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和根据说农村留守妇女出现了婚姻危机;也不能说农村留守妇女的危机就是“留守”所带来的,因为在婚姻危机方面,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差异并不大。正是依据这一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有理由地说明两点:一方面,中国西部农村社会中,出现婚姻危机的,并不只是留守妇女家庭,同时也有非留守妇女家庭;另一方面,留守妇女家庭中,出现婚姻危机的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大多数留守妇女家庭都出现了婚姻危机。

(二)留守影响婚姻稳定性的路径分析为了考察留守对婚姻稳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妻子和丈夫的离异异向综合为婚姻稳定性因子,其特征值为1·831,解释量为91·531%。

1·与婚姻稳定性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了考察留守这一变量对婚姻稳定性的直接影响,我们以婚姻稳定性因子作为因变量,以本文所涉及的初始变量和中间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得到表3的结果。

表3的结果表明,经回归分析后,对婚姻稳定性有直接影响的变量有6个,即年龄、婚育贞节观、精神压力、婚姻满意度、夫妻人格特质差异以及性生活满意度。其中,婚姻关系满意度和性生活满意度对婚姻稳定性有正向影响,而年龄、婚姻贞节观念的现代化程度、精神压力、夫妻人格特质差异对婚姻稳定性有负向影响。是否为留守妇女、文化程度、留守妇女家庭特征变量、婚姻因素变量对农村妇女婚姻稳定性没有直接的影响。整个回归模型的方差检验值f为11·277,显著水平为0·00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有意义。本项研究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一共解释了农村妇女婚姻稳定性的16·6%左右的变化。说明模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解释力,同时也不难看出,还有一些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本项研究中没有被发现,这也是以后深入研究所努力的方向。但正如郭志刚所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多元回归确定系数值一般不是很高,故这一方法多用于进行分析,较少进行预测。”[23]所以本模型的解释力相对较低但并不影响对现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2·与婚姻稳定性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了考察初始变量对婚姻稳定性的间接影响,我们首先得分析初始变量对各中间变量的直接影响。初始变量对中间变量各因素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见表4),在控制了留守妇女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婚前因素之后,留守扩大了夫妻之间的人格特质差异,促进了农村妇女婚育贞节观念的现代化,增加了其精神压力,降低了其婚姻关系满意度和性生活满意度。

对各初始变量通过中间变量而对婚姻稳定产生间接影响的分析表明(见表5): (1)孩子个数和最小孩子年龄未通过中间变量对婚姻稳定产生间接影响;文化程度和是否为留守妇女通过中间变量对婚姻稳定产生间接的负向影响;年龄、家庭年收入、家中赡养几位老人、当初择偶时对般配的重视程度和婚前感情基础,通过中间变量对婚姻稳定产生正向影响;从各初始变量通过中间变量对婚姻稳定产生间接影响的相对效果来看,是否留守妇女这一变量通过各中间变量对婚姻稳定产生的间接影响最大。

注:间接影响=初始变量对中间变量各因素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该变量对婚姻稳定直接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总的间接影响=各变量的间接影响之和。

分析到此,我们可以对留守如何影响婚姻稳定性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不及非留守妇女,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留守”之后扩大了夫妻之间的人格特质差异,促进了农村妇女婚育观念的现代化,增强了其精神压力,降低了其婚姻关系满意度和性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了其婚姻稳定性。具体来说:留守使夫妻人格特质差异扩大了0·208个标准单位,从而使其婚姻稳定性降低了0·036 82个标准单位;留守使农村妇女婚育贞节观念现代化程度提高0·204个标准单位,从而使其婚姻稳定性降低了0·014 89个标准单位;留守使农村妇女精神压力增大0·103个标准单位,从而使其婚姻稳定性降低0·009 68个标准单位;留守使农村妇女婚姻关系满意度降低0·205个标准单位,从而使其婚姻稳定性降低0·051 46个标准单位;留守使农村妇女性生活满意度降低0·365个标准单位,从而使其婚姻稳定性降低0·025 19个标准单位。这些都说明,本项的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四川两县千余名农村妇女的实证调查发现,虽然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存在差异,但高稳定性仍然是两类妇女婚姻的共同特征,普遍的婚姻危机在留守妇女家庭中并没有出现。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的高稳定状态,李喜荣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婚姻解体的社会成本过大,如传统婚姻观念的约束、农村家族家庭网络的制约、子女因素、经济依附性及对离异不良后果的顾虑,使其婚姻稳定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2]而我们倾向认为,这种婚姻的高稳定状态与留守妇女的婚姻动机与婚姻期望有关。

按照德国社会学家穆勒观点,“结婚的动机在于经济、子女和感情三大因素。它们的重要性依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则是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24]。对于当代中国西部农村妇女而言,她们的婚姻动机与婚姻期望是什么呢?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向农村妇女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近年来您觉得目前的夫妻关系主要依靠如下的哪些因素来维系(最多选择两项)”,把子女做为第一维系因素的占62·5%,而把爱情做为第一维系因素的只占16·4%。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当代中国西部农村妇女当中,子女抚育仍然是婚姻最为重要的任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然是她们在婚姻中的最主要的期盼。这正如费孝通所言“夫妇关系的片面化的方式各地各时可以不同。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间偏重感情调协,趣味和兴会的相投;一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这种偏重的方向,初无高下之别;重要的是要看生活的环境如何”[25]。当然,最为理想的婚姻是将事务上的合作与感情协调兼顾,但这并不容易实现,它虽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夫妇们如何选择呢?“若是比较这两种偏重的方向,似乎又有前后之别。依我以上所说婚姻的主要意义是在确立对孩子抚育的责任。

抚育本身是一件相当繁重的事务,基本上是柴米油盐的经济工作”[25]。西部农村之所以出现大量的“男出女守”这种家庭分工模式,其主要也是源于夫妇的共同事业———抚育子女,是一种事务上的合作,是为了追求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本项研究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现在留守在家里的原因有哪些”,从调查结果看,三个最主要原因是“孩子没有人照管”(占42·4% ),“家里的田地需要人管理”(占26·3% ),“照顾家里老人”(占18·8% )。那么为了共同抚育好子女,为了赡养老人,为了家庭物质生活的改善,妇女们必须撇开至少是暂时性地撇开感情方面的要求,降低感情方面的期望。甚至“男出女守”这种家庭分工模式带来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妇女们在感情上的不满足感。正是因为西部农村留守妇女们对夫妻感情的低期望、对培养子

女的高期望以及经济满足感的补偿作用,促进了她们婚姻的稳定。

路径分析方法证实,留守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对婚姻稳定产生破坏作用的:其一,丈夫外出,夫妻继续社会化的环境不同、机制不同、过程与结果不同,导致夫妻人格特质差异的扩大,使过去的“般配”或“同类婚”变得不“般配”或“异类婚”,使过去的不“般配”或“异类婚”变得更加“不般配”或更加“异类婚”,从而不可避免地给婚姻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其二,丈夫长期外出,使留守在家中的妻子对农业生产和家庭事务有了“缺席性领导权”,对农村的政治活动和社会交往有了“缺席性参与权”,对自己的劳动所得有了“缺席性支配权”,这些必将促进了她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使她们开始认识到,她们并不是生儿育女的工具,也不是丈夫的附属品,这种婚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她们更“敢于”产生离婚的念头。其三,丈夫外出后,留守妇女独立承担了本应该与丈夫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她们在家务劳动、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从事农业劳动等方面的负担有所加重。丈夫外出成了她们家庭压力的一个转折点,短时期内压力源事件急剧增多,家庭压力强度陡然增大。尤其是她们在进行社会比较之后,如从纵向角度比较,即与丈夫未外出之前相比,其家庭压力明显加重了;从横向角度比较,即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其家庭压力也要明显大于非留守妇女。因此,她们会深刻地体会到,家庭压力的增大,主要是因为丈夫的外出,将一部分家庭压力转嫁到自己的身上。她们对丈夫分担更多的家庭压力充满期盼,期盼他们像过去未外出之前一样分担家庭压力,像其他未外出的丈夫一样分担一部分家庭压力,但当这一切都落空的时候,在她们心目中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敌对情绪和悲伤情绪,从而影响婚姻稳定。其四,丈夫外出务工之后,长期的空间分离使留守妇女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得以实现,降低了其婚姻幸福感和婚姻满足感,从而影响婚姻稳定。其五,性生活是婚姻的生理基础,男女之间基于生理基础的性行为和性关系,是促使他们成就婚姻的一个外表上看不出来的强有力的动因,是创造幸福婚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的基本需求。而留守在家中的妻子每天不仅要承担着沉重的劳动和生活压力,而且由于长期不能与丈夫团聚,过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久而久之,导致性压抑、性饥渴,降低婚姻满意度,影响婚姻质量,危及婚姻稳定。

女人的力量篇5

一、统一的矛盾体:女性自身对立

《图雅的婚事》延续着王全安导演一贯的关注女性世界的独特视角。主角图雅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子,她是极其独立的,不受外界的任何约束,不是任何男望的客体或生命的附属,相反她的丈夫巴特尔却是她生活的累赘。她是自身命运的操控者,她选择“嫁夫养夫”的方式,不抛弃不后悔,亦是自身命运的承担者,承担着许多求亲人对巴特尔的嫌弃,以致承受可能独自养活巴特尔的余下半生的责任。表面上她是被现实所束缚,内心里其实是自我束缚,道德、仗义、情感与残酷现实激烈地对抗着,各种力量剧烈地博弈,激荡在她的内心,困难与现状却也不得不屈服于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她很倔强,不畏惧。

图雅表现出一种近乎男性的意识与能力,她采取着种种行动去实现自身的命运救赎,摆脱不了的牵牵绊绊,她也一并拖着带着:像男人一样做各种粗活累活,养活一家人;像男人一样大口喝酒,肆意生活;像男人一样,足够的坚韧和倔强,有着强大的力量去面对克服所有一切。似水般流动的柔情的女性特征在影片大部分地方都被掩埋,或者说是被她坚实而沧桑的身躯所遮挡。迫于现实,她不得不依靠自己,变得强大,只有当她下到森格正在挖的井下,告诉森格叫他离完婚后来求亲,两人鼻尖相蹭的那一刻,女性的柔情蔓延开来,她也是女人,同样想要被保护和憩息的臂弯,只是现实让她不得不收起这份与实际生活不兼容的温柔。

男性般的责任与意识渐渐侵蚀着她的内心,逐渐成为裹在她身上的外壳,但女性的元素却也不曾消失,而她就这样任内心男女意识的力量对立着、搏斗着。直到最后,她与森格结婚时,森格和巴特尔打起架来,儿子与别的小孩打架,这一刻,她所有坚硬的外壳一齐溃散,再也忍不住,伤心落泪。她在乎的要保护的人,都因她承受着或大或小的伤害,难以两全,她也不知所措,躲在小屋里哭泣,却依然要坚强着生活。她的内心与情感博弈着、对立着,构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二、永恒对立:男女力量博弈

女性自身男女意识的对立是影片所展现的,而男女这一对永恒的根本性别对立更是影片所要表现和探讨的。这部影片一改以往男女地位与形象的传统观念,而是交换了角色,女性成为家庭的主导,而男性或是力量弱小或是地位卑微,依然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与图雅有牵连的三个男人都是弱势的。巴特尔无疑是羸弱的,三年前打井造成的瘫痪使他提早进入无用状态,靠女人养活,还成为女人最大的负担和累赘;森格也是弱势的,老婆跟别人跑了很多次之后,他还将自己的财物交与老婆任其折腾,也并无埋怨,还抱着美好的希望;宝力尔也缺乏足够的男性气质和力量,在图雅面前处于弱势地位,依顺着她。三个弱势的男人,促成了强势的图雅。

图雅的命运靠自己救赎,而这三个男人的命运同样依赖于她。但由于三个男人的存在,他们之间也不得不存在不同情形的力量博弈。巴特尔以自杀的方式,无力却强硬地向图雅与命运抗争;宝力尔想要强行占有图雅,两人博弈冲突濒临临界值后,男性同样被无情而果决地拒绝;森格一直颤颤巍巍、畏畏缩缩试探图雅的态度,以极其弱小的力量与图雅进行着博弈。

这里的男女是博弈着的,女性于男性而言,不是欲望实现的客体、不是生活的附属、不是一种符号一个程式化的事物,而是主宰了自己全部或是部分生活的人。与其说是博弈,其实力量悬殊极大,地位分化差异明显。三个弱势的男人,一个有钱,一个有身体可劳动,一个有共同的孩子、有责任、有道德上的义务,三人的力量合起来,与一个图雅,又似乎实现了一种力量内在的微妙的平衡。也只有在这种可能的平衡下,男性与女性实现了可协调的共存。

女人的力量篇6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大学生 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和个性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成熟发展的阶段。而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个体所经历应激场景也会有所不同。独生子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应激情景具有独特性,自我体验也有其特点,从而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特定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影响,为高效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西安地区大学生508名,其中独生子女213名,非独生子女295名。

1.2评定工具

1.2.1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量表分为5个分量表:学习分量表、生活分量表、社交分量表、发展分量表和家庭分量表,为7级记分,由85个项目组成。分数越高,代表在一段时期内,受测者所承受的压力越大。

1.2.2缺陷感量表(FIS),该量表分为:社交自信、学习能力、自敬(指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肯定和相信别人也肯定自己)、外貌和体能五方面,由36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自我体验越好。

1.2.3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量表由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分量表组成,为5点记分,1“不同意”―5“同意”,共60个条目,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状况越好。

1.3评定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主要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

2.研究结果

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应激差异比较

由表可知,在总量表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应激感知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分量表上只有在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上有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应激差异比较

(**―p

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自我体验水平差异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体验、社会自信、学习能力和体能上均有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的显著差于非独生子女。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自我体验差异比较

(*―p

2.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适应量表上的差异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在学习适应方面,非独生子女的适应情况要显著好于独生子女。

表3 适应量表平均分标准差是否独生子女组比较

(***―p

3.结语

在心理应激总量表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应激感知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分量表上只有在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上有显著的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学习应激和家庭应激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国内外有关独生子女心理优势的研究不一致。我们认为,虽然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和家庭资源方面的优势大于非独生子女,但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得独生子女的优势降低,使得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应激事件一旦出现,便会给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应激。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体验、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和体能上均有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的显著差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无意识的话语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他们的社交自信较差。还有独生子女心高气傲,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学习能力上的自我体验也比较差。

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体现在学习动机上。独生子女重视对个人和社会利益的追求,更注重成功,较少害怕失败;非独生子女则相反,更加害怕失败,较少追求成功,成就动机要明显低于独生子女。这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不同心理缺陷开设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开展有效而扎实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用积极的方法疏导消极情绪,建立稳定、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这对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启先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女人的力量篇7

关键词 女性人力资源 开发模式 障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讲,全社会的女性人力资源占总人力资源数量的一半作用,与男性人力资源相比,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对提高女性地位与实现男女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诸多领域和环节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 。尤其在整个社会都在对人力资源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对女性人力资源给予了深入的重视之后,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正成为人力资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正在成为国家或地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在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女性人力资源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女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但是在目前,女性人力资源还是会遭遇一定的发展障碍,需要对其开发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时下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延续人类文明。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女性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延续人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下一代实现和完成的。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社会教育形式,虽然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正规性、严密性、计划性与系统性,但是这种教育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与性格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主体便是家庭成员中的女性,这些都对女性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

大量的社会发展实践行业表明,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关系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人力资源的作用就会越发得到凸显,并会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按照社会学的概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不但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女性人力资源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女性人力资源就处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洪流之中。从这个角度讲,对女性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和谐家庭。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稳定的和有序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是其中的基本前提。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和谐家庭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通过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可见,家庭是社会的首要群体。因此,家庭能够在稳定、和谐的状态下运行,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做出努力,其中,女性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家庭和谐与否还会影响到子女的发展和心理,继而间接的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未来 。

二、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分析

(一)社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由于我国社会曾经长期处于男权的树荫之下,人们对女性人力资源能力的评价还是存在一定的传统观念。比如对女性的能力并不重视也不予以肯定,对于女性取得的成绩也是往往夸大外界的因素,而对其自身的努力过程则表示怀疑。这种偏颇的观点也间接的促使女性更加看重外界的力量,对自身的独立意识和竞争力则较少考虑,影响到了自身能力的发挥 。此外,当今社会还有部分人群对女性所应该从事的职业表达出了不甚合理的观点,比如,女性只适合在教育、卫生等传统的领域内发展,而在这些职业中的位置往往位于“金字塔”的底部等等。

(二)女性人力资源缺乏充分有效的利用。

虽然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在数量占到了人力资源总量的一半,但女性人力资源的就业人口数量只占总人口数量的一小部分,在整体上低于男性人力资源的水平。即便我国劳动力市场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实践,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领域,女性还是会遭遇下岗、失业等问题。最为明显的是,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就业状况更加不乐观,隐性失业在农村较为严重,大部分女性人力资源擦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劳动,数量已经超过了男性。

(三)就业受歧视现象严重。

客观的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间,与精神文明相关的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即便如此,一些传统观念还是在影响着社会公众的思维,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的歧视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有些政策是外表平等的或者内里是中性的,有些政策干脆露骨的表达了对女性人力资源的排斥甚至不尊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男女区别对待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三、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

(一)优化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

虽然我国在法律上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女性就业存在歧视和偏见、在招工中歧视女性、限招男性或提高招收女工标准等。为此,相关的劳动人事管理等部门要对此加强监督,关心女性发展,重视与支持妇联工作,为女性的就业再就业提供机会,为其提高素质创造条件,为女性消除后顾之忧提供帮助。

(二)加强职业教育,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提高女性劳动者素质,促使其参与就业竞争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形式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因此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战略重点需要放在发展女性的职业教育上 。为此,应该发展各类适应女性参加的成人业余教育,最大限度的提高女性人力资源的技术素质,逐步成为一支以中高级技术等级为主的女性人力资源队伍。而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而言,重要是使女性能就业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领域,消除职业上的性别歧视,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三)创建多元化的就业模式。

为了构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首先要完善我国目前的用工制度。比如,在家庭成员自愿的基础上,试着推行不受性别限制的弹性工作制度,使女性人力资源既能兼顾家庭也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其次,我国的各级劳动部门需要积极鼓励与支持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根据女性的自身特点,创建符合女性人力资源的就业渠道;此外,还应该实施职业教育政策,通过积极的措施,鼓励女性进入到男性“职业”的范畴,扩大女性就业的领域,最大限度的提高女性就业的报酬。

(四)优化和调整女性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我国女性人力资源的结构并不合理,这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获知。因此,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调整和消除结构上的不合理状态。比如,对于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的现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女性人才的参与程度,重视女性高级党政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重点抓好教育、培养、引导和使用、关心、激励高层次知识女性的各种服务工作,为其成长与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舞台,持续的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贡献热情与创造潜能,全方位的推动各类高层次女性人才健康成长,为发挥其才干创造良好的机制与环境,带动整个女性队伍的建设。

四、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要以占有与利用有效资源为前提,人力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有效发挥与利用的战略性资源。而女性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总量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还对提高女性地位与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给出了创新的开发模式,希望本文的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平煤股份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于艺浩. 关于中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5):150.

[2]巢小丽. 和谐社会与女性人力资源. 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3):73-74.

[3]李晋丽,李建中.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生产力研究,2007(1):83-84.

[4]潘泰萍. 论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2):59-62.

女人的力量篇8

关键词:旅游服务业 女性人力资源 开发模式 大数据

一、引言

旅游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旅游服务业中,女性已超越于男性,成为主要的从业群体。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住宿和餐饮这类服务性的行业中,女性就业人员比例达到了55.45%。女性从业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旅游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重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传统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少性别敏感性。随着女性在各行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女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其中,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地区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服务业工作强度偏大、员工学历层次偏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失率较高。因此,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应专门对其进行研究。

目前,专门针对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还较少。据不完全统计,盖陆t等研究了旅游饭店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马敏研究了饭店业女性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策略;王月在研究北京体育旅游休闲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王爱英等研究了我国酒店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李颖以长沙某酒店为例,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女性人力资源素质的对策。综观目前的研究,虽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策略,但没有讨论这些策略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在目前的研究中提出了要加强女性的教育培训等对策,但是如何为她们提供培训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如何提高开发策略的可实施性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大数据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变化,更是给传统行业的管理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是目前相关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人力资源研究的新角度。显然,利用大数据研究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使得目前所提出的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更具操作性,本文利用大数据的特点和优势,研究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首先分析了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然后讨论了大数据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

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1.学历偏低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商业、服务业领域中,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员为71.8%,其中在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中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更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业在很多人眼中是伺候人的工作,在我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社会主流观念的认可,高学历人才不愿意选择服务行业。其次,在旅游服务业,很多工作岗位只需要具备某种专业技能即可胜任,这吸引了大量的中职、中专类的毕业生。

2.流动性强

旅游服务业很多工作岗位劳动强度大,薪酬偏低。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4),我国住宿和餐饮业的员工年均收入34414元,在所有行业中最低;而每周工作48小时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49.9%,平均工作时长超过50小时,在所有的行业中又是最高的;并且,学历偏低人员的工作时长也高于高学历人员。同时,女性还需要承担大量的家庭责任,往往会根据家庭需要随时牺牲个人的职业发展。综合上述因素,造成了旅游服务业中女性员工的流失率很高。

3.发展空间有限

旅游服务业的女性人力资源,特别是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员工,受限于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再加上家庭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职业上升。牛翠珍(2010)的研究指出,女性在就业中不但遭受性别歧视,造成了她们的收入偏低,就业职位也偏低。总之,受限于性别、家庭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她们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4.形象代言人

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布在酒店、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购物等行业,并且每个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类型。在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服务业女性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承担着酒店、餐饮、购物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工作,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组成社会机体的重要部分。同时,服务员、迎宾员、导游等大多台前的工作由女性承担,每天接触大量的游客,这些前台员工的素质对旅游服务业企业甚至城市的形象影响巨大。

三、大数据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

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素质、行业分布是什么样的?旅游服务业各行业人力资源的分布是否合理,如何进行引导?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旅游服务业在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多少,具体需要什么类型的人力资源?没有大量数据做支撑,很难回答上述问题。随着旅游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累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旅游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记录了员工的基本属性、日常行为、工作绩效以及入职离职等个性数据,政府部门记录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宏观分布数据。并且,伴随着各类社交网站的兴起,网络上也积累了大量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大量的数据资源为透视和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若干问题提供了显微镜,能够定量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具体的,利用大数据进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在如下几方面得到有效应用。

第一,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为调整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决策支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和整合,是解决人力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通过企业、行业和政府掌握的各类数据,定量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从业人员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行业分布等特征,为未来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协调和调整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第二,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成长路径,为发展和培训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学习样本。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以定量分析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行业分布的女性在旅游服务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对他们的成长空间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在未来的培训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教育,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第三,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为规划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参考蓝图。对未来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关系到未来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数量是否充足、分布是否合理。结合社会、经济、市场等方面的数据,对旅游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并分析未来对女性人才的需求,有助于进行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

四、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综合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不难发现,要合理开发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使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成长,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管理政策,使得他们能安心工作,并获得应有的权益保障,减少不合理的流动带来的损失;同时,旅游服务企业也需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女性人才,并引导她们更好的就业,提升旅游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为了使得上述开发策略能够真正在实际中得到有效实施,结合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应用大数据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能有效分析的几类问题,提出如下几种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

1.个性化教育模式

学习再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女性在生理、心理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某些岗位对女性的特殊要求,她们在教育培训方面具有许多个性化的要求。根据工作类型、学历层次、生活规律等数据资源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内在需求,研发满足其生活规律、学习层次和工作需要的个性化教育产品,并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等合适的形式为她们提供合理的教育培训服务。这种个性化在线教育模式能满足不同职业的人员在合理的时间和地点便捷的学习到适合她们特点的培训内容。例如,企业利用已记录的相关数据分析员工的工作需要,借助微信等社交通讯工具为其推送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个性化关怀模式

福利关怀是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女性是感性的,福利关怀对她们而言更能提升她们的幸福感和责任心。然而,福利关怀是否真正解决员工的问题,并满足员工的急需之需,是福利关怀成功实施的关键。大数据之大,其一在于能获取到细枝末节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分析个体特性非常适用。企业可以利用日常记录的员工行为数据,以及她们的基本属性数据,分析她们的个人特点,捕捉她们的特别需求,从而实施个性化的福利关怀,做到真正打动员工并留住人才。

3.行业规划开发模式

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和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行业或旅游企业是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主体。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以旅游服务行业作为对象,分析行业中女性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行业分布形态等,发现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并预测未来旅游业对女性人力资源的需求。然后,从行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指导旅游企业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女性是旅游服务业的主要人力资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与男性人力资源相比,女性人力资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大数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关怀和行业规划等模式,能有效开发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为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开发思路,是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全新视角。在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重视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与管理,真正做到用数据定量分析和管理人才,提高旅游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李占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1(1):126-128

[3]王俊文.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3(6):101-104

[4]王爱英,张鹏.我国酒店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6):47-51

[5]盖陆t,张维志.旅游饭店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8):305-306

[6]马敏.促进饭店业女性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6):377-377

[7]王月.北京市体育休闲旅游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8]李颖.长沙鑫远酒店女性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研究[D].湘潭大学,2014

[9]张任杰.大数据对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

[10]陈莉h.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7):24-25

女人的力量篇9

【关键词】《魔合罗》;刘玉娘;女性精神

《魔合罗》主要讲了小叔子爱上嫂子却得不到,就杀害哥哥嫁祸嫂子的故事,但结局真相大白,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个杂剧最有表现力的就是张鼎为刘玉娘洗冤,而刘玉娘是此杂剧中的关键人物,而且她还是一个女性,那么这个意义就非同小可了,不仅仅如此,在当时的社会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于这个观念的存在也就为这个杂剧中的矛盾奠定了理念基础,而我个人则比较喜欢刘玉娘这个人物形象,那么我就主要分析一下刘玉娘。

从最浅的层次来看,刘玉娘这个人很符合当时社会的观念要求。百善孝为先,李彦实虽然只是她的叔父,但她却恭恭敬敬将其当成爹爹来看,孝和敬充斥着刘玉娘,她的丈夫躲灾而走,她却依然独自带着孩子经营她的店铺,照顾着她的叔父,没什么可说,这绝对是一个孝敬女子的典范。同时她也是一个不是贞洁的典范,而贞洁则主要从她与李文道所引发的矛盾来看,李文道看上了自己的嫂子刘玉娘,想趁哥哥李德昌不在家的时候得到嫂子,但嫂子刘玉娘却坚贞不屈,而这一点恰恰成为后文的一个导火索,可以发现这篇杂剧就是有刘玉娘的性格引起的,足足可见信念、观念对这个小人物的影响是无穷的,为了丈夫、为了孝、为了贞洁,可以连命都不要。

刘玉娘其实也是当时社会小人物的代表,同时也可看出小人物是有力量的,但是这种力量却会被社会认为的压制、埋没了,需要有人帮助才能恢复力量。刘玉娘反抗小叔子,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力量,虽然不是女性外在力量的体现,但是精神意志往往会超越一切,因为思想的震撼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爱,她借头口将已经失去心跳的丈夫从古庙中带回家,这是一个孤女子的作为,在忍着巨大的伤心与悲痛的同时又历尽千山万水,这是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啊!但是这么多的代价却没有换回一点点的帮助,她被小叔子陷害,她仅有的那一点点力量也被五个银两抹杀了,萧令史将其屈打成招,官官相护,即使新来的县令也没能挽救刘玉娘,可能刘玉娘也死了心,丈夫已死,自己留在世上也只会被小叔子欺负,她已经失望了,直到张鼎的出现,她的力量又重新展露了出来,她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张鼎,终于使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邪恶,可见小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从唐传奇《李娃传》中的李娃到刘玉娘,还有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她们的力量都是伟大的,但却又被现实的力量打磨得没有棱角了。

女人的力量篇10

【关键词】肌肉力量;年龄规律;性别特点;运动时间;运动负荷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f the Gender Characteristics of Muscle Strength with Age Law

WANG Xia-peng

(Shooting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Force is 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 of any movement, the generation of power depends on muscle movement and muscle movement is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the strength development. Muscle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with age, sex change. Summary of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of muscle strength variation is intended to illustrate the strength ,age and gender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cientific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Keywords】muscle strength, age law, gender characteristics, movement time, movement load

肌肉力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肌肉的横截面积、肌纤维的类型、肌肉初长度、关节角度、肌肉质量、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但是肌肉力量的自然发展则是以上各种因素综合结果反映,它不但从理论上认识肌肉功能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而且在运动训练实践上也对充分运用这一规律来指导运动员选材和科学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力量的年龄性特征

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儿童少年肌肉组织中含水量较多,对于成年人来说蛋白质、脂肪以及无机盐类比儿童少年要少,肌肉力量储备较差,收缩能力较弱。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征越不明显。一般来说儿童在10岁之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这一时期的儿童肌肉力量增长得比较缓慢而平稳地增长,两者区别不大〔2〕。从11-14岁起男女生的最大肌肉力量的差异开始明显增大,男生增长稍快而女生增长稍慢。青春期过后,肌肉力量仍在增长但增长速率很低。女生达到最大肌肉力量大概在20岁左右,并且在20岁以前进行力量训练,会收到良好效果。男生达到最大肌肉力量约在20-30岁之间, 成年人肌力在30岁以后开始下降, 40岁以后肌力开始大幅度衰退,50岁以后,每10年肌力下降12%-14%,大约在70岁时人体多数肌肉力量只占最大肌力的30%-60%。

根据科罗布科夫的材料(1958),按体重1公斤折算,13-14岁的少年比8-9岁儿童和18—20岁的青年肌力增长更快;研究得出结论:各种肌肉的相对力量在16-17岁就形成了,而相对力量的水平保持到41-50岁〔3-4〕。原苏联德沃尔·金从握力、背力、原地跳远指标变化进行研究:从1100名12岁的举重运动员、同样年龄的中距离田径赛跑运动员和未训练过的同龄人接受了实验〔3-4〕。结果表明:田径运动员在17岁时才能超过16岁的举重运动员的相对指标,而绝对指标要到18岁。没有训练者的同龄人的相对指标要到21岁,绝对指标为22岁。研究又表明在性成熟时期变化最大的是握力(77.5%)然后是背力(65.6%)最后是速度力量(29.5%)。和原来指标增加比较,下降最少的是背力,第二是握力最多的是速度力量。

国内马云霞,马维民的研究讲到青春期性激素对力量的变化也有所影响。他们提到:由于雄激素的合成代谢作用,对于促进力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性激素的血浆浓度在8-9岁时雌酮和雌二醇女生占20ng/ml、10ng/ml,男生几乎没有;睾酮女为20ng/ml,男为24-34ng/ml。12-13岁男生显著比女生高,这个年龄段女为20-80ng/ml,而男生在131-249ng/ml〔5〕。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男孩肌肉占身体质量的比例从27%增至40%〔5〕。

曹永廉等研究显示:49岁之前的男性和39岁之前的女性躯干伸屈肌群肌力随年龄增长略有增加,在30-39岁间女性及40-49岁之间的男性肌肉力量达到峰值,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力逐渐降低,躯干伸屈肌肌力比值逐渐失去平衡〔6〕。成年前期人体生长发育达到高峰,那些需求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的运动可以达到最高的水平。成年后期力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情况也不同,躯干部肌肉所承受的负荷要比肩部和手臂肌肉大得多,到了老年期细胞会出现不同程度衰老,肌细胞退化速度加快不能支持肌肉的正常收缩,肌肉工作能力降到最低点。

Young研究报告表明:老年人膝关节伸肌的最大自主收缩(MVC)低于年轻人,而股四头肌的CSA也比年轻人小,并证实(MVC/CSA)年轻人比老年男性高〔7〕。

Lindle等经过27年追踪研究发现,中年期到老年期,握力每年下降1.0%,膝关节等速向心力矩、等速离心力矩和肌肉质量随年龄而下降〔8〕。

陈桂印,高金铭的研究表明,在性成熟之前男孩和女孩肌肉力量没有明显差异,12-14岁后,男子的力量明显大于女子,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子力量低于男子,特别是爆发力明显低于男子。这一时期女子运动能力比男子弱,恢复能力也较慢,出现明显的懒散性,但女子对静力性工作的适应能力比男子强〔9〕。

分析认为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2个原因:第一,主要是由于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造成的。它可以促进肌肉和骨骼的体积增大,从而使肌肉力量增大。第二,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而女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喜欢静力性和柔韧性运动,结果女子的绝对力量水平低于男子,但经过训练男女之间的差别会逐渐减小。

2肌肉力量的性别特征

如果说用绝对肌力大小表示肌肉力量。一般来说男子的绝对力量通常比女子要大,研究表明:普通组女子上肢肌力力量比同龄男子上肢肌肉力量要低约50%,下肢肌肉肌力量低约30%,形成这一原因的主要结果是青春期后,由于后天影响男子肌肉横断面积增宽,肌肉纤维数量增多,并形成差异所致。

姜红润,王留东研究指出:同一年龄段正常成年男子肌肉重量约占体重的40-45%,而女子则占35%。随年龄增长,男孩手臂的最大功率(PP)和平均功率(MP)平均值显著增加,而女孩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则没有明显变化,最大功率PP和平均功率MP的绝对值男孩比相同年龄的女孩明显要大〔10〕。这一研究结果同张建军等人30S Wingate测试大学生无氧功中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规律相一致,实验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研究结论。

黎鹰研究了性别对最大峰力矩和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指出:在实验显示男生在13-18岁这个年龄段,从14岁开始上臂和下肢最大肌力持续增长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肌力峰值和最大峰力矩各个年龄段增长速度,男生均明显大于女生,且有明显的差异性(P

研究还显示:不论男女生下肢最大肌力明显高于上肢最大肌力。各年龄段的男生最大输出功率均明显大于女生。13-18岁年龄段时男生上臂和下肢肌肉最大输出功率持续增长, 14岁快速增长,而女生在13-15岁肌肉最大输出功率缓慢增长,16-18岁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17-18岁屈肌最大输出功率出现下降趋势。

3运动项目类型对力量的影响

Wingate法是测试人体无氧运动能力最经典方法,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影响Wingate实验的结果,一是运动的时间。经典Wingate法时间为30S,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早在1953年时Simoneau等人选用90秒时做为超高强度运动。而Kateh则认为运动时间应达40S为宜。王忠山等人用60秒奋力蹬自行车,测试受试者无氧运动能力。从运动后血液生化指标上,亦可得到证实:若运动时间过长,则有较多的有氧代谢参与运动,到底用无氧功测试肌肉力量大小时用多久时间为佳,各家说法不一。

二是施加负荷的选择,而负荷的大小是决定无氧功率的关键性因素。通常我们将人体输出最大功率时的负荷定为最适负荷,经典的Wingate法,是以受试者体重的759/kg.BW为负荷。

1981年T.Rantanen等人对运动员进行无氧能力测试中,发现施加负荷应参与体重和大腿体积,其测得结果最适负荷为989/kg.BW〔12〕。

据韦斯科特三年的调查来看,参加力量训练过的妇女能以和男子一样的速率发展肌肉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女子力量能达到男子素质要求〔1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肌肉力量特征主要受年龄、性别、运动项目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结果。一般而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力量逐渐增大,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同一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力量大,肌力增长速度也比女性快

女性力量增长速度减慢,减弱得也慢,运动项目对力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上,运动时间越短,负荷越小,力量增长得越慢,运动时间段负荷大,可以集中增加肌肉的快速力量的练习,时间长负荷相对来说大,会增加力量的耐力性练习,因此我们在锻炼、教学、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性别、年龄、运动项目类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来达到力量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黎鹰,罗晓芳,张安民,等.人体肌肉力量自然发展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3):35-37.

〔2〕邓树勋,王建,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6-307.

〔3〕〔4〕德沃尔·金.不同年龄肌肉和速度力量素质的变化〔J〕.北京体院彭可洗译.28-32.

〔5〕马云霞,马维民.力量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与特定人群概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7(3):100-102.

〔6〕曹永廉,孙启良,孙乔,等.躯干伸屈肌与年龄变化的关系〔J〕.中国康复医学,1999,14(1):19-20.

〔7〕YoungA,Stokes Mand CroweM.Sizeand Strength of the quadriceps muscle ofold and young women.Eur.J.Clin.Invest.1984,14:282-283.

〔8〕Lindle RS,etal.Age and gend ercomparisons of musclestrengthin654womenandmenaged20-93yr.J.Appl.

Physiol.1997,83(5):1581-1587.

〔9〕姜红润,王留东.决定和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9(3):27-29.

〔10〕陈桂印,高金铭.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力量增长的性别特点初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37-39.

〔11〕黎鹰.中学生动态等速肌力自然发育的年龄规律与性别特点〔J〕.体育学刊,2005,12(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