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如水十篇

时间:2023-03-20 11:24:49

女人如水篇1

“女人是水做的”,每当想起这句话,都不禁会心一笑。

黛玉是忧郁的。在三生石前,她得以甘露滋润,得以脱草胎而得人形,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这就注定了她为那个“无故寻怒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流尽了一生的眼泪。

永远忘不了那道沁芳闸,潺潺的流水带走了颦儿多少思念。在水边,她吟出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句;在水边,她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问;在水边,她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在水边,她拄着药锄,埋了一地落花;在水边,她听着宝玉说出那些令人怦然心动、发自肺腑的感慨之声;在水边,她对出了“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花魂是谁,自是黛玉自比。她仿佛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落花尽头穷途的幻灭。

忧郁似水,灵性似水。

还有秦淮河,那条承载了多少风月之事的秦淮河;那条见证了明朝灭亡的秦淮河;那条“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秦淮河;那条令我梦魂牵绕的秦淮河。

秦淮河,旧时旧院所在,一河之隔便是贡院了,秦淮八艳优栖居于此。一本《影梅庵忆语》道不尽冒襄的思念,那一句“今忽死,不知姬死而余死也”,令人为之动情,董小宛泉下有知,大概可以含笑了吧!众多红颜中,顾眉身居一品夫人,死后又敛以国葬,但龚鼎孳让她郁郁而终;“冲冠一怒为红颜”,让我们记住了陈圆圆;柳如是更有国学大师陈寅恪为她“相思廿载为今酬”;但小宛是惟一一个在爱与被爱中安然辞世的。论才华,论相貌,小宛不是最出色的,但论气质,她最接近水。

因为是水,才会如此的痴情;因为是水,才会如此执著;因为是水,她的爱才会如此汹涌,像瀑布一样,一泻而下;因为是水,才会如此义无反顾。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过“呵手为伊书”的红袖添香的生活。

虽然付出了一生,冒郎没有负她,而颦儿,她的忧郁,她临死前的哀怨……她似乎没有小宛幸运,但她最终还是得到了宝玉的爱。都是如水的女子。

女子

静立水边

蹁跹的落花

在你们身后

洒落了一地忧伤

女人如水篇2

茶虽分三六九等,但只有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而何为适合自己呢?就是喝了感觉舒服,当然我这是最低层次的品茶了,再往高了走,那就要在茶中品出一种文化、一种风雅人生了。有人说男人犹如长在大山深处的普尔茶,经过晾晒、烘烤、焙制,然后束之高阁,等着一个清纯如水、细润如水、柔媚如水、深情如水的女人,来舒展他的筋骨,激活他的血肉,灿烂他的人生……

一个好女人就犹如一壶好水,让男人得以舒张伸展,让茶中的精华得以释放,冲出上好的茶汤,让男人成为能可以慢慢品味的精品。

少女的恋爱过程犹如采茶,普尔茶林都很大,品种也多,有古茶树,也有新茶树,好的普洱茶是需要精挑细选用心焙制的。但是仅仅采到好茶尚不足够,还需要经过好的加工,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最后一道,那就是要有一壶好水冲泡。

好茶好水,才能泡出清香四溢的茶汤。就如同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水又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不同层次的女人,她的社会价值取向不同,泡出的茶味道自然也不一样。

所以,从茶与水的某种关系上讲,男人是离不开女人的。因为茶叶没有水的冲泡,再好也只能是一种叹为观止的欣赏品。没有水,茶无疑是干涩的,只是一种失去了生命姿态的镜中花。只有水,才能让茶开始流动,绽放,开始辉煌;只有水,才能让茶得到重生,有了感情,有了味道。

俗话说:八分的茶配十分的水,茶汤亦十分;而十分的茶配八分的水,茶汤就只有八分了。水质好茶汤才好,可见好男人一定是好女人造就的。

女人如水篇3

有这样一种女人,她是美女,恰好她又搞艺术,不小心踏进了画廊工作,机会来临时,她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但是却达到了众人所期望的高度。冷静平和地思考背后,她理性而优雅地迎接挑战-------她就是王一涵,这个拥有太多艺术色彩的女人,而她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

“我以往的绘画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一张油画,画了一个人,手里拿着油漆桶刷子踩着梯子去爬一座白色的山,他想把整座山涂上颜色。”

在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即“美丽”的意思,她以在森林狩猎为乐,是守护森林和湖泊的女神,也是巨蟹座的守护神。所以传说中在巨蟹座出生的女人大多生得美丽、漂亮,而且有迷人的风采。我不知道这个传说在恰好也是巨蟹座的王一涵身上应验了几分,我只知道,只用美丽、漂亮、迷人来形容我眼前的这位女子似乎不尽全面。在我看来,她的确很美,可这种美是一种没有侵略性的美,让男人女人都会感到舒服和心安。她理性,处变不惊的神态却没有让旁人感到不安与冷酷。安静地讲着她的心愿时,她的眼睛完全是亮的,闪烁着梦想的光芒。

天赋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选择。王一涵选择了绘画,而不断追求新高度的性格,使她使她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的美术教育系,专攻油画。两年教师生涯后,她又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油画的研究生,研究生还未毕业时,她幸运地成为画廊接班人,此后又组织办起了国际画廊博览会,成为最年轻炙手可热的艺术界人物。她的事业看起来顺风顺水,面对压力和质疑,她心平气和,不断接受着新的挑战和磨练。

对于现在很少画画的王一涵来说,有时也会心有余悸。每逢回味以往的作品时,她有一幅自己最为喜欢的一幅画。那画面画的是一个人,手里拿着油漆桶刷子踩着梯子去爬一座白色的山,他想把整座山涂上颜色。年轻时这样的一份心境也许早就预示了王一涵多彩的梦想,她用自己执着的心为自己的人生绘画出自己想要的梦想颜色。现在她的梦想是多举办几次好的博览会,真正能够做到与世界水平同步。

见过太多好艺术的王一涵对自己的工作却依旧保持着好奇。她心中的颜色总是丰富和多变的,她目不暇接地去积攒那些有意思的事物,尤其是面对艺术作品时,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艺术风格,都会吸引她去关注去了解。“这几年由于负责组织安排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常去各国出差,有机会了解到不同国家的艺术发展状况,这让我觉得很有趣,总能了解及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充分体会到工作带来的乐趣。”王一涵如是说。

建立梦想需要感性,实现梦想却需要理性。在生活的大多方面及具体事物上,王一涵也算是随意感性的,但对于一些她比较看重的,比如有关博览会的情况,她都会进行非常理性地思考如何尽善尽美,因为“艺术创作需要考虑整体性,博览会的统筹安排也需要建立在统一的目标和背景下,没有理性深入的思考,很难得到正确的认识及建立有效的系统。”

一旦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认清目标后,王一涵便会尽力争取并坚持做好这件事情,执着总是支持着她不断接近梦想,“术业有专攻,梦想有不同,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许多不同的机遇与各种诱惑,但追根到底,假若人能穷其一生将一件事情做好,做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不希望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但一旦做了,便要尽力做好。”

“多年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能充分满足我对艺术的兴趣,让我不停地在学习,在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学无止境”的含义,明白在人的精神领域,其实永远不存在老去,只有不断成长。”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永远是她生命最重要的内容。它存在于王一涵的内心,像个孩子似的陪着她一步步成长,而它似乎像老师一样教她一点点成熟,有时像两个形影不离的朋友相互切磋直至相互影响。

王一涵组织的艺术博览,在某种程度上在影响着她的做事方法,锻炼着她的个性,虽然曾经面对过各方各面的质疑,然后她却会在质疑中学习,如今面对当时的种种质疑时,却心境坦然,“我当时做的是一个策划组织的工作,但由于在国内外的其它艺术博览会里同样处于这个职位的人通常不会太年轻,所以我刚开始全面负责博览会工作时,很多人觉得我过于年轻,而且没有直接操作经验,所以很担心我是否能做好这件事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刚开始面对这些质疑时,王一涵曾一度很沮丧,情绪低落,但后来她静下心来仔细想了一下,觉得其实这些质疑也没错,“我需要认真工作,努力把博览会做好,通过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这是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当我想明白后,心里就释然了。按照这样的想法去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艺术的创作能力与鉴赏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方面,很多著名的收藏家都具备高深的艺术鉴赏能力,但这并不意味他们需要具备艺术创作能力。作为博览会的“当家人”,王一涵虽然有着商人的理性,但并没有局限艺术的鉴赏和创作,目前每一年她都需要去思考如何策划发展画廊博览会,这也同样需要去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这个工作让她能超越个体的局限性去了解体会更多的艺术表达形式,这是通常会让王一涵感到快乐与满足。

“优雅是一种人生姿态与习惯,它并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愈久弥新,很多时候年长的女性更有优雅气息。”

美丽的女人不一定优雅,但优雅的女人一定美丽。无论什么样的场合下,王一涵的优雅透着艺术性的威慑力,吸引着人想要了解她的内心世界。虽然还是单身的她,抱着一定结婚的愿望,希望感情能顺其发展,不需要有期待却能水到渠成。保持生活和事业的平衡点,女性也可以这样优雅。

“作一个知性、优雅的女性,发展自身是保持活力的最有效途径。”王一涵透着一脸欢喜的表情说。“在职场上,当利益冲突时,优雅的女性是那种做自己应该做的,不放弃,也不越界,用相对公平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王一涵认为能被称为优雅的女性最起码是有思想,有气质,得体的女性。至于“优雅”这个品质是否会给职业女性带来优势,完全要取决与在何种职业环境里。如果是在一个健康良性成熟的职业环境中,那优雅的女性会比其他女性获得更多的欣赏与关注,也会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但假若是在一个不好的职业环境中,优雅的女性反而会被忽视,甚或因为她们谦让的美德失去平等的待遇与机会。

“但面对恋爱和情感方面时,除了要做到尊重对方,进退有度。优雅的女性更需要独立,世上的每个男人与女人在根本上都是独立的,这种独立性不会因为婚姻的建立便不存在,所以要客观地看待独立性问题,处理得当的独立性能对保持婚姻的美好发挥非常良性的作用。”

优雅是一种人生姿态与习惯,它并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愈久弥新,很多时候年长的女性更有优雅气息。保持优雅,如王一涵游走于快乐和工作之间。

“迄今为止,我没有什么遗憾,我深感人生的美好与生活的幸运。至于期望,我想我希望自己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是高峰还是低谷,都能保持冷静平和的内心,能保持思想的进步。”

GRACE:能举出一些对你有深远意义的书、电影、故事或经历吗?能谈谈为什么吗?

王:我对一部曾经看过的电影印象深刻,名字是《海上钢琴师》,影片主要表达了心灵的力量以及人对孤独的某种依赖。我想我喜欢它是因为我深感心灵力量的重要性,同时我自己常常也有需要孤独的时刻,在孤独的状态里也许可以进行更清醒地思考。

GRACE:你比较喜欢哪类的艺术品,或有什么收藏吗?为什么?

王:我喜欢形式简单,内涵深厚,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品。有一点收藏,不是太多,大部分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绘画,摄影,雕塑都有一点。对年轻艺术家作品有兴趣一是因为他们代表着艺术发展的新的表象形式,会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经验,二来是年轻艺术家作品价格还不会太贵,还能负担得起。

GRACE: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平时的生活方式都有哪些?比如参加俱乐部或是旅游,或是养颜方面的心得?

王:我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工作,在家休息,与朋友一起。我没有太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因为工作关系,每年都要去十多个国家出差,所以平时也不会特地去旅游,但每年我都至少会去度一次假,通常选择安静放松舒适的地方。养颜方面我也不太有心得,我知道一些生活习惯会对养颜有帮助,譬如做运动,早睡早起等,但我自己也做不到。

GRACE:你最欣赏的艺术大师及作品是什么?说说其中的理由?

王:莫兰迪,他大部分的作品是静物画。我在观看其作品时,常常能在其中感受到他平和朴素但又深邃的心,能让我静下心来。

女人如水篇4

水一样的女孩,清纯自然。女孩说话,仿佛清泉涓涓而流,怡人心脾;女孩唱歌,仿佛欢乐的河流,迎着阳光汇入大海;女孩的舞姿,仿佛高山上的流水,那样的轻盈柔美;女孩的心最向那清澈透明的湖水,是纤尘不染的……我喜欢和如水女孩在一起,因为她最为清纯善良,自然,我喜欢这样的感受。

我和如水女孩好像有着天生的缘分。和如水女孩在一起,听不到刺耳的脏话,看不到打打闹闹的动作。《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是说女儿是水做的吗?几乎每个女孩子在伤心的时候都会掉眼泪,那颗颗透明的眼泪代表着她们善良的心。可贾宝玉只看到了女孩温柔单纯的一面,其实水一样的女孩还有更珍贵的品质-柔韧。这是我在如水女孩身上看到的,如水女孩她的外表看起来十分柔弱,其实她比我还坚强。在宁静的外表下,有一科自强独立的心,这是如水女孩所具有的,在她的身上,我还看到了那种不服输,不怕困难的精神,柔中有刚,以柔克刚,这是如水女孩最美的地方。

如水女孩,心,总是那么善良。在如水女孩的身上,凝集着世界万物所有的美纯真善。在这个世界里,水无处不在,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水,可是如水的女孩又有几个呢?少,太少了,屈指可数,如水女孩,在我心目中只有一个,她是世界上仅有的,是绝版的。

如水女孩,为我的初中生活真添了动人的色彩,我爱如水女孩,我喜欢和如水女孩在一起。

女孩如水-如水女孩。

女人如水篇5

关键词:《水在时间之下》;女性;悲剧;汉剧

新世纪以来,当代著名女作家方方在小说创作的女性题材方面用力开掘,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中篇小说,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命运多有关注和思考。2008年底出版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作者继续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但却选择了一个女戏子的独特人生故事作为叙述对象。具体来说,这部长篇叙述的是现代历史长河中汉剧舞台上一个叫水上灯的汉剧女艺人的命运故事。由于叙述的是女戏子、女艺人的故事,小说把一个女性的命运遭遇与一个地方性剧种的兴衰变化及剧作的演出活动、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等交融在一起描写,因此读罢小说会有一种人生如戏的感叹。这也是作品中女主人公对自己人生命运的真切感受。人生如戏亦如梦,女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其实是一个悲剧故事,而且这个悲剧蕴涵着丰富的性别和历史文化的意义。

作品中,作者多次写到女主人公所产生的人生如戏的感觉。如水上灯抗战期间避难于乡下,其唱《昭君出塞》,“直唱得她自己泪流满面,仿佛她就是那个离乡背井,回望家乡,一哭三叹的王昭君”[1]。再如与水上灯一生演艺生涯密切相关的汉剧名作《宇宙锋》,当水上灯第一次认真地坐下来看戏,看的即是此剧,当时她“突然一下就看傻了,心里竟久久地回荡着她(剧中人物赵艳容,引者注)的声音”;后来,此剧成为成名后的水上灯的拿手好戏之一;最后此剧又成为水上灯离开舞台的告别戏,这次演出,“赵艳容的装疯弄傻几成水上灯情绪的发泄……水上灯被自己的泪水噎住”。此时,演戏之人与剧中之人、现实与戏剧并无分明的界线,人生亦如演戏。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主人公同样有此感受。如水上灯告诉玫瑰红其丈夫肖锦富如何调戏她如何被张晋生设计杀死的详细经过,她说“像极了一部连台本的大戏”。抗战中水上灯避难乡下时生病,“昏沉之间,往事全都变成了梦,一遍遍在她脑子里回转,就仿佛演一场连台戏,没完没了”。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是在演戏,而演戏时又带上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反不觉得在演戏,是在搬演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在此,不仅人生如戏,而且戏如人生。

由人生如戏到人生如梦,由于对人生的深切觉悟,因此才会转换得如此自然以至于必然。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作家都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并诉之笔墨,形成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古代的暂不说它,近现代以来,诸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张爱玲的《对照记》、韩少功的《归去来》、贾平凹的《废都》等等,多少都寄寓着作者人生如梦的感叹。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上》也延续着这一人生感叹,“人生如梦”不仅仅是其中一章的标题,也应看做是整个作品的主题。当主人公水上灯在抗战胜利后又一次红遍武汉三镇之时,“她的生活看似喧闹,处处花团锦簇”,“心意却越来越倦怠。她曾经无比热爱的汉剧,在她眼里业已提不起兴趣,她曾经连做梦都想追逐的荣华富贵,在她心里也变得索然无趣”,这正是她梦醒时分的内心挣扎。

人生如梦的感叹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悲剧感。而从根本上说,人生如梦的悲剧感,正是人生在残酷无情的时间面前的无奈感。孔夫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抒写人生如梦的诗文作品莫不写到人对时间无力把握的悲剧感,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也不例外。在作品的“楔子”中,作者方方发出了长长的感叹:“这世上最柔软但也最无情的利刀便是时间……”作品结尾最后一句话是:“唉,其实这世上,最是时间残酷无情。”作者又一次发出无奈的感叹。在作品的首尾呼应中,在整个作品的爱恨情仇的故事叙事中,通过主人公如戏如梦人生命运,作者方方都在建构着她的关于时间的人生终极悲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悲剧主人公是一位女艺人、女戏子,因此她的悲剧又有其独特性。一方面,主人公由于她的女性身份、女性命运,因而其悲剧显得特别惨烈、尖锐。说其“尖锐”,是因为这一词语似乎为女主人公所专有,时时出现在对她的描述文字中。而且,作者也说“这是一本有关尖锐的书”[2]。但作品的尖锐性归根结底来自于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来自于女主人公复仇女神式地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抗争。这种命运抗争,既指向贫富不均、黑暗动荡的时代社会,又针对男性中心的历史文化传统,表现了一种决绝的势不两立的对峙。正像女主人公自己所说:“如果这世界是污秽的,我这滴水就是最干净的;如果这世界是洁净的,我这滴水就是最肮脏的。总而言之我不能跟这世界同流。”通过对女主人公一生悲剧命运的叙写,作者方方思考了一种独特的主要由仇恨导致的女性命运。另一方面,主人公的女性悲剧命运又是在地方性戏剧——汉剧的舞台上演绎的,从她的悲剧故事可以透视汉剧的兴衰成败、汉剧艺人的悲欢离合、汉剧艺术的陈规陋习与无穷魅力,因此她的悲剧蕴涵着诸多历史文化意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悲剧、文化的悲剧。

悲剧的原因何在?作者方方对此有很好的说明,她说:“改变人的因素其实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人自身,人不能离开自身的基因遗传、兴趣、性格以至天性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摆脱不掉这两种因素对自我存在的困扰。”[3]水上灯的悲剧首先源于自身的性格和选择,如她的有仇必复、有恩必报的性格使得接近她的人大都受到伤害,自己也遍体鳞伤。再如她在抗战期间武汉沦陷前放弃入川、为求安稳嫁给张晋生,这些重大的人生选择使其人生道路愈加坎坷不平,平增许多愁苦之色。更为重要的是水上灯对富贵虚荣的追求,与其亲生母亲李翠、与其姨母汉剧名角玫瑰红如出一辙。这种人生追求,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但却使李翠抛弃了刚生下几天的亲生女儿,使玫瑰红离开了真正爱她的万江亭而嫁给肖督军的侄子肖锦富,沦为他的玩物。对于水上灯来说,这种追求使得她实现了红遍武汉三镇的艺术理想,也报了仇,但失去的更多,如真正的爱人,如亲人之间和解、相认的可能性,等等。在这里,三位女性都是或曾是汉剧艺人,可以说,相同的文化身份导致类似的人生选择和命运结果。文化身份既蕴涵着一定的文化观念,又与文化观念一起共同形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不能不说到水上灯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汉剧及其兴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汉剧,是我国地方性剧种之一,从声腔上说属于皮黄戏,对京剧形成有重要作用,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产生于湖北,得名并播育于汉水,不仅仅是汉水流域,全国其他许多省市甚至东南亚地区,都曾是汉剧活动的区域,许多地方至今仍时有汉剧演出,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由于清王朝对女艺人的废禁,汉剧早在康乾年间就没有女艺人上台演出了,后来汉剧老艺人甚至把女人上台作为禁忌,直到20世纪20年代,汉剧公会会长余洪元等人还反对女人学戏、演出。在京剧来武汉演出的冲击、影响下,武汉和沙市一带的妓院烟花女子不少人开始学习汉剧并登台献艺,由此产生了第一批汉剧女艺人。汉剧女艺人的兴起,对汉剧艺术的发展、繁荣显然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汉剧女艺人自身却承受了难以忍受的悲苦和灾难,有的女艺人为当地的军阀、资本家、大财主等“讨”去做了小老婆,有的女艺人常年女扮男装或抱定独身主义,以求保全自己[4]。

稍稍了解了汉剧的发展历史及其社会文化环境,再来观看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就明白了何以水上灯的亲生母亲对小时候随舅舅的戏班子走江湖风里来雨里去、被流氓欺负等往事想都不敢想,终于决定宁愿守寡留在水家,过富裕安稳的日子,也不肯离开水家母女相依为命生活;何以她的养母不让她学戏,说“这些女戏子都是从妓院里挑出来的”,“唱戏的女人,没有一个落得个好”,甚至连她的及其卑微的养父也说“再苦再穷我也不能让她卖身当戏子”,“唱戏这行当,被人欺遭人贱,一辈子人前抬不起头”;何以玫瑰红在军阀侄子的威胁恐吓中只好选择嫁给了他,她的故事来源于汉剧女艺人黄大毛的真实遭遇,她与同是艺人的万江亭的相恋、万江亭的被砍伤、她的被恐吓、被逼迫改嫁军阀侄子及其婚后生活的不幸等等,这些情节和细节都出于女艺人黄大毛这一真实的生活原型。再如水上灯自己,为葬父卖身于一戏班,在乡下演出时遭到买戏的大户人家七十多岁的老爷的骗奸,而在戏班班主眼里,“女戏子陪买戏的主家睡觉,也是常事”;即使演戏出名后,也常遭人殴打、抄家。这是女戏子、女艺人在旧时代的共同命运,凄惨而真实。即使是男戏子、男艺人,亦是如此。万江亭虽然很走红,有众多戏迷,但正是由于戏子的身份,他才被人砍杀,最终失去所爱之人。即如梨园领袖余天啸,也对水上灯说:“我终究只是一个戏子”,“学戏最重要的就是谦和本分”,戏子“要想红到老,就得忍。忍字头上一把刀,就是刀割得心头痛,也是个忍”。因此,作品主人公水上灯的人生悲剧不仅仅是旧时代女戏子普遍命运的生动写照,也从侧面反映了旧时代大多数戏曲艺人共同的人生遭遇。

总之,方方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其女主人公水上灯如戏如梦的人生悲剧,不仅人物个性鲜明,故事生动曲折,实现了作者在作品“后记”中“好看”的审美预期,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性别和历史文化的悲剧审美内涵,引人深思。《水在时间之下》显然是作者方方至今最为厚重的一部女性题材小说,也是她最为生动的一部“汉味”文化小说。

参考文献

[1]方方.水在时间之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方方.水在时间之下·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465.

女人如水篇6

女子如水,只因着她们与他们的邂逅有着“依依风去脆,姗姗雨来迟”的深情与眷恋。

忽然想起“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卓文君,她与司马相如的邂逅是彼此心灵深处的震撼与共鸣,一曲《凤求凰》是他示爱之曲,而她呢,帘后听音,春风旖旎桃花笑,闻弦即知雅意,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将如水女子对情爱的自由追求不带丝毫删减地表达出来,而对司马长卿的一生一世之情,便在她决定与其私奔的那一刻在银铃般的笑声中像春风拂过碧潭,微漾开来。她与他的邂逅该是有着缠绵悱恻,难舍难分,梦因君做的深情与眷恋。她是如水的女子,如水一般率真,如水一般纯洁。

女子如水,只因着她们的等待有着“闲来落花敲笔触,寞雨潇疏疏“的寂寥与等候。

李益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是为着霍小玉写下的。霍小玉,一个如水一般的女子,她与李益应当算得上是佳人才子。他们相爱,本就是一个花好月圆,情意绵绵的故事。佳人生来为才子,才子与佳人像是天上浮云,水里游鱼,是上天特意安排。他离去,写下“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的誓言。而如水一般纯真的她相信了,可知誓言都是有口无心之语。他走,她等。她生命中的飞雪冻冷了她的寒暑春夏,雪消春至,燕子来了,柳条新了,而她为着海誓山盟而苦苦守候的爱人未至。她对他的等待应是望眼欲穿,动如参商,秋老红颜,只为君至的守候与寂寥,她是如水的女子,如水一般纯真,像水一般清丽。

女子如水,只因着她们的结局有着“归鸟衔月西度,夜色湿天幕”的哀婉与凄凉。

长安才女鱼玄机在咸宜观为邻女写下“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温飞卿才高八斗,而这个如水一般的女子的结局竟是让人潸然泪下的凄迷哀婉。她死了,死在她爱的男人和她最宠爱的侍婢的夹击之下,他不再爱她,因为二十六岁的她已不再年轻,在她弥留之际,不经意间的抬眼,那个在她心灵深处只愿以她为伴而不愿与她相爱的男人,竟也出现在人群中,他的一滴泪,寂灭了她烟花一般的人生,她的结局,应是迟暮黄昏,败枝犹逝,清泪生血,难留君心的哀婉与凄凉。她是如水的女子。如水一般轻易流逝,像水一般凄凉。

女人如水篇7

关键词: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视觉表现

引言

插画艺术历史悠久,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插画。插画是一种艺术视觉表达形式,在当今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商业活动、设计展、影视文化等领域。而随着女性思想的解放和时尚行业的兴起,使得主要展现女性之美、时尚之美的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迅速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相较于传统插画艺术,时尚女性水彩插画,更多借助于计算机绘图技术,更注重表现当今时代女性风采,更强调设计和创意,并与时尚潮流紧密相关。了解欣赏时尚女性水彩插画中设计视觉的表现方式,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欣赏这门艺术。

一、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点的设计视觉表现

在视觉语言中点是最具代表性的。点是所有造型设计的基础形态。点除了作为时尚女性插画设计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点还体现出丰富的设计视觉表现力。譬如,点在设计中的跃动性,容易使人联想到跳跃、滚动的球体。点在设计中可表现出闪烁感,营造出星辰或是萤火般的神秘美感。同时点通过精心设计还可让人联想到音符等。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点主要是用以展示女性文化和思维中的饰品,用以点缀出时尚氛围。将微小的点借助水彩技法进行设计放大后,就会拥有丰富的内涵。(如图1)所示,该作品就是通过对点的应用成功地设计出美轮美奂的女性项链水彩插画。在作品中故意隐去了女性的面貌,用大量的设计语言突出展示其颈部的项链。其中可明显看出作品将白色的点镶嵌于用水彩渲染的墨绿色背景上,从视觉上给人以鲜明的对比和刺激,将人的注意力一下就拉到了由白点构成的项链上,这就是对点视觉表现的成功应用。同时由于水彩透明度较高,使用点,让背景色彩和点的色彩形成重叠感,使色彩表现得更加有层次更加丰富。点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应用非常丰富,既可使用规则的点又可使用不规则的点,点的大小形状也不受限制。同时点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既可用于表现服装、手臂、颈部等具体事物,又可用于背景中,烘托作品的女性氛围,展现时尚气息,使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更加具有艺术感、设计感和文化内涵。

二、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线的设计视觉表现

线是所有视觉造型设计中最主要的构成元素之一,也是设计作品中表现视觉张力和体现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线在东方设计艺术中多用于表现柔美,如日本的浮世绘、中国的白描等,线在这些作品中多内敛含蓄,点到为止,给人以画尽而意不尽的东方审美。同时,线在视觉造型设计中,还用于表现方向性和连贯性,使作品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感,此外线的延续性也能够拓展作品的想象空间,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通常在视觉造型设计中,曲线用以展示动态美,直线用以表现静态美,折线则用以突出不确定的想象之美。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线条一般是徒手画成,这样使得作品带有浓烈和直接的情感色彩,这类似与我国书法和国画艺术,同样通过线条的起伏变化,来展示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赋予作品浓厚的人文气息。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徒手画成的曲线,动感十足,非常适合用于表现女性敏感多变的情绪和情感。利用水彩勾勒线条,需要一定技巧,但运用得当,会使得作品中的女性气息和时尚感更加浓厚。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水彩勾勒的线条,还可提升插画作品的内涵,色彩的变化加上线条的变化。除了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外,同时给人以探究的欲望,让人产生艺术思考,使作品的内涵得到升华。与点的视觉表现不同,线更加注重变化,点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更多的锦上添花,而线则可以画龙点睛,在突出视觉美感的同时,充分地展示出现代女性的时尚之美、婉约之美、神秘之美。(如图2)所示,作品借助水彩线条,表现女性服装光滑质感的同时,又赋予作品中女性婀娜多姿的时尚气息。

三、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纹理的设计视觉表现

自然界所有物品都存在着纹理。纹理具有独一无二属性,譬如人的指纹、树叶的脉络。在视觉设计中不同的纹理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和视觉暗示,如干燥、光泽、暗淡、湿润、柔软、坚硬等表面质感,还有如规律、审美、价值等内心情感,都可以通过纹理展现出现。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纹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水彩来突出展示纹理之于作品的视觉表现,这是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因素,也是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的纹理可通过眼睛看到,却无法触碰,这就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纹理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可极大丰富设计表面,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在远距离的视觉效果中,纹理较之点、线更容易抓住人的眼球,同时也能够让人第一时间感受到作品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例如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利用纹理表现围巾、毛皮的质感,可给人以真实感。众所周知,豹纹一直是女性时尚中的重要元素,利用水彩表现豹纹服饰的纹理,可直接通过插画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一眼就看出豹纹赋予女性的自然之美和野性之美。同时通过水彩的变化,纹理也可以展示出不同的视觉表现力。以豹纹来说,用淡色的水彩,豹纹则让人联想到女性温柔妩媚的一面,用浓烈的水彩,豹纹则会让人联想到现代女性独立时尚的一面该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是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时尚元素——网格丝袜。作品中完美地利用干湿画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时尚和女性元素。作品中大量使用黑色水彩,加上背景的粉色水彩,强烈的色彩对比,网格丝袜的魅惑和性感展露无遗。其中对纹理的应用,又将网格丝袜的质感和作品中女性纤细小腿成功传达出来。这就使得作品既具有艺术视觉表现力,又不失女性时尚气息,有种令人一眼着迷的艺术魅力。

四、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水色的设计视觉表现

在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无论是点、线,亦或是纹理应用得再出色,若没有色彩便会使作品失去艺术张力。色彩的应用能够给人以最直观、最震撼的视觉冲击,色彩越是鲜明、设计造型越是夸张的作品,给人留下的印像就越为深刻。色彩展现的层次感和对比感,能够极大丰富作品的内涵,赋予作品澎湃的生命力。德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在其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过,人们习惯将形状与男性气息相联系,将色彩与女性的诱惑气质相联系。在整体形象营造上,色彩弱于由点、线、纹理构成的具象事物,但在情感渲染和情绪表达上却有着巨大的优势。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艺术性和内涵性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水色,水具有柔美、流动的特性,而色则具有鲜明的情绪性和视觉性,二者的结合,使得女性气息更加完整,时尚感更加充沛。随着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的发展,其技法表现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例如,在表现光暗变化时,传统做法是加粉,但这样容易造成色差过大。在新技法中表现光暗变化,采用的是加水将颜料冲淡,这样就避免了色差问题。还有展示高光,不再用粉,而是直接留白,这样不仅使得画面更加干净,同时留白也能给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水的应用十分重要,在作画时若水分过多,则会降低色彩的纯度,导致表现力不足,水分过少,则容易导致水色无法充分散开,使得整幅作品看上去很“脏”。较之粉画、油画而言,水彩插画在一定程度上难度更大,下笔讲究一气呵成,用水要恰到好处,其色块不要求均匀,但在明亮度、纯度、冷暖上都需体现出差异。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水色运用的重点在于调和颜料,因水彩的透明度较高,虽然有利于展现色彩的层次感,但也容易出现串色问题,这就需要创作者加强练习技法,确保水彩能够完整、清晰、直接地展示作品魅力和个人情绪。当今著名的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师Kareem Iliya就极其善于用于水彩来展现女性之美和时尚感。(如图4)所示,该作品中利用色彩的明暗变化和重叠,将女性的身材完美地展现出来,同时利用水彩描绘的白色纱裙,有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使得作品极具女性和时尚气息。

结束语

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作为展现现代女性自信、美丽、独立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学会欣赏其外在的美感,还应该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其艺术创作过程和内涵。就创作者而言,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时尚性和女性文化,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审美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邱小婧.水彩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55.

[2] 王娜.时尚女性水彩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J].大舞台,2013,08:132-133.

[3] 徐明明.论水彩插画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06:247.

[4] 孙明海,汪妮.水彩插画在“孝感味道”友礼系列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6,21:130-131.

女人如水篇8

关键词: 《水浒传》 《红楼梦》 女性形象 差异 成因

《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璀璨明珠,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二者虽成书于不同的时代,内容、主题也大相径庭,但早已有前贤指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俞平伯先生曾指出:“《水浒》、《金瓶》、《红楼》三巨著实为一脉相连的。”“《红楼》作者心目中固以《水浒传》为范本。”近人王振星的《〈水浒传〉对〈红楼梦〉创作影响探析》一文也从“神话构思、座次表、十二钗、绰号”等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本文拟从《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入手,探讨其女性形象的异同及成因。

一、《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是一部“男人书”,《红楼梦》则是一部“女儿谱”。但是,正因为两者中的女性形象都极其特别(前者是“女性极少,作者极力贬低”,后者是“女性极多,作者极力颂扬”),所以历来关于这两部书中的女性的讨论就极多极热烈。

1.《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目前,关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特别多。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水浒传》作者轻视女性,女性形象大多丑陋不堪。有貌美却是“万恶之首”的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有歹毒的虔婆王婆,即使是好女人,如梁山仅有的三位女将,也是形同小丑般,顾大嫂和孙二娘形貌丑陋,完全没有女性特征,唯一貌美的扈三娘却麻木,如同木偶般没有感情。贞洁的林冲娘子等更只是作为受害人和祸水出现,没有任何艺术生命力。

二是虽然《水浒传》中女性不如男性那样光彩照人,但作者并没有一味轻视女性。相反,作者对女性还存有尊重敬畏之心。典型例子就是梁山好汉的“尊母”情节,还有九天玄女授予宋江天书,等等。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女性的确引人深思。作者无意刻意描绘女性,但女性在其笔下多是祸水或无力反抗的受害者。在一部完全以男人为主角的小说中,这样描写女性也不为过。但是,作者为何偏偏在梁山好汉中加入三位女性?授予宋江天书的为什么偏偏是九天玄女?所以,《水浒传》中的女性角色是模糊与矛盾的。

2.《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对于《红楼梦》中的女性,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曹雪芹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推崇女性,贬低男性。最常被人们引用的例证便是那句由男子之口发出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其次,作者对“女儿”和“女人”的态度又截然不同,对于出嫁前的青春“女儿”是赞扬,对于出嫁后被男人污染过的“女人”则颇有微词。其实,对“女人”的不满,也是由男子引起,所以说到底,作者是对男子不满。与《水浒传》不同,《红楼梦》中女性众多,且以“女儿”为主,虽然女儿们身份、性格各异,但作者都对他们寄予了深厚的感情。高洁孤僻的黛玉、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宝钗、心直口快敢作敢为的晴雯、有自己小心思的袭人、高傲能干的探春等共同建构了一个美好的大观园,一部伟大的《红楼梦》。

因此,有人指出曹雪芹是“女性主义的先知和曙光”,“为女性翻了个大案,从根本上奠定了女子的‘好’地位,一扫把女子视为‘尤物’、‘祸水’的男性陈腐偏执话语”。也有人指出《红楼梦》“崇尚女性,甚至将女性神化”,“蕴含着女性崇拜意识”。

综上所述,《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已有定论。对于前者,贬多褒少;对于后者,几乎全是歌颂及赞赏。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部长篇巨著有如此差异呢?

二、《水浒传》和《红楼梦》中女性形象差异的成因分析

1.成书过程

从成书过程方面来看,《水浒传》可以算作“历代累积型”小说。首先是有《宋史》、《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记载相关事件,然后有“说话”形式的水浒英雄故事广泛流传。最重要的是南宋末年出现了一部详细的《大宋宣和遗事》,编年叙述水浒故事。元代更是有众多的水浒戏,如“双献功”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水浒传》诞生了。它的作者有众多的材料和传说可以依据,因此,主观创造成分就相对少了。而《红楼梦》不一样,是一部“独立创作完成”型小说。尽管其作者和内容一致备受争议,但在这部作品面世以前,世间是无“贾宝玉”“林黛玉”之传说的。作者自传也好,臆造影射也好,他的创作完全是个人心血而无材料可依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红楼梦》一书的主观创作成分大。

作者的主观创作凝结着作者的态度、认识、感情、倾向等于小说非常重要的因素。《水浒传》当然也凝结了作者的感情及价值判断,但作者没有办法改变宋江的性别、姓名和排行。同样,作者也不能把梁山一百零八将全换为女性。《水浒传》注定及本来就是一部以男人为绝对主角的小说。《红楼梦》则不同,作者随心所欲地给人物起名字,赋予他们性格,安排他们的归宿。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小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作者喜欢女儿,便能让男主角说出“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离经叛道的话。

2.作者的思想

前面说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对小说起着关键作用。而作者总是人,人的观点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水浒传》和《红楼梦》,一个成书于元末明初,一个成书于清朝乾隆时期,不同时代的人,观念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一直都有争议。但不管是元朝还是明朝,官方的统治思想都是“理学”。宋朝理学大盛,这种思想的强势没有随着王朝的覆灭而销声匿迹,反而因为其已深入人心和其强大的“自律”要求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下,人们努力追求“天理”,剿灭“人欲”。对于梁山的绿林好汉,“天理”就是“忠义”二字,对朝廷忠,对兄弟同胞义。而“人欲”,首先就是男女之欲。这种欲求越是强烈,人们就越会努力地去剿灭它。战胜的困难越大,取得的成就感就越大。因此,淡漠男女之欲就成了梁山好汉追求并践行的准则。所以,《水浒传》中出了那么多的“”,而有些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大胆追求爱情。梁山好汉们在对待女性时所采取的手段都极其残忍,残杀“”也是他们实现“存天理”目标的一种手段。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人们已经不敢继承宋人爱阐述义理的习惯。文人们有话也不敢说,思想被禁锢,考据无奈“被兴起”。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晚明时期已经有无数人为“情”呐喊。三言二拍,《金瓶梅》,大量的性灵小品等,已经凝成一股风气,荡涤了没有人欲的变态社会,吹进了满族建立的大清朝。

清朝统治者也充分利用人欲让汉人们“灭掉”心中的“忠义”天理以巩固统治。《红楼梦》作者不是汉人,没有国家覆灭的苦痛,因此没有写历史小说让人们“以史为鉴”的情怀。但他有独特的经历让他在胸腹中积聚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不吐不快。家庭的衰落和不幸让作者深刻思考这一切的原因。他似乎得到了答案,于是,他要将这一切的经过半自传半虚构地写出来。我非常欣赏王国维先生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来解读《红楼梦》,说其是“悲剧中的悲剧”,但我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哲理小说。他经历了某些事件,继而发现了某些问题的症结和原因,然后将一切付诸笔端。

《红楼梦》作者发现了什么哲理呢?便是他那关于男子女子著名的论断。如刘再复先生说:“从审美角度真正发现女子尤其是青春女子的无尽价值,即不是认识论上的发现,而是本体论上的发现。也可以说,不是伦理学上的发现,而是美学上的发现。女子是宇宙的中心,世界的精华,美的价值源头。这是本体论。”

据此理论,我们便不难理解《红楼梦》中的女儿赞了。

3.接受心理

《水浒传》赞扬农民起义的绿林英雄的豪杰义气。它就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基本依据的武侠小说。对于宋江等人的“忠义”,统治者是接受的;对于好汉们的义气和刺激的杀伐,普通读者特别是下层普通百姓是接受的。作者没有将女性列为预定接受者之一,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基本没有话语权。《红楼梦》是自传哲理小说,所写内容也以家庭生活为主要。三纲中的两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都发生在家庭里,如果没有人伦情感,家庭就不能够称其为家,小说也就枯燥而不真实,不仅读者不接受,作者也不能借小说抒发自己“一把辛酸泪”了。

从《水浒传》中模糊矛盾甚至被妖魔化的女性到《红楼梦》中圣洁纯净的女儿群体,中国古代女性走过了漫长但必然的一段路程。一路上,女性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声势越来越浩大。她们的个性也越来越鲜明,不再只为男性的观赏而存在。她们大胆追求“情”(如杜丽娘),或凛冽如男子甚至超过男子而追求“义”(如李香君),甚至只为追求自己独特的存在(如林黛玉)。明清时期是女性生命本体意识复活的时代,各种美好女子走进人们心里,走进文人笔下,她们成为了和男人一样隽永的主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这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再复,刘剑梅.骑士精神与女儿崇拜[J].书屋,2008,(2).

[3]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女人如水篇9

女人二十是桃花。办公室里那些二十来岁的年轻女孩们,那么有朝气,那么热情,一个个多像盛开在春天里的桃花啊。我邻桌的女同事,85后,长发乌亮,肤白胜雪,修长身段,纤细蛮腰。上班时,她总有接不完的好友来电;下班时,又总有不同面孔的男孩、女孩来找她,来等她。在春天的舞台上,她不就是那鲜艳的桃花么,总是肆无忌惮地爱着或被爱着。

女人三十是玫瑰。女人过了三十,褪却了一些鲜艳,而又在无意中平添了妩媚,宛如那怒放的玫瑰一样,那么美丽,又那么充满了诱惑。我们部门的女经理,与我同岁,今年三十五岁。上班的时候,她将头发自然盘起,一身职业装,是娇媚动人而又叱咤风云的女强人。当她参加聚会时,又将一头波浪长发披散在肩上,真是别具韵味。

女人四十是牡丹。女人过了不惑之年,没有了桃花的鲜艳,也少了一些玫瑰的妩媚,但浑身散发出成熟的韵味,似牡丹那样从容与大气。我们公司的女副总,今年四十有二。她留着一头短发,一眼看去,是那么从容,那么大气,像牡丹花那样郁香远溢。

女人五十是兰花。知天命之年的女人,生活一点点消退了她的红颜,而在为人妻、为人母的日子里,却大大丰富了她的智慧和气质,就如兰花一样,浮动着静静的淡雅。我初中的女老师,今年五十多岁,由于患癌症,病休已两三年。记得刚发病时,同学们去看望她,她哀叹自己是即将凋谢的残花。今年春节再度看望她时,她的脸色竟然红润了许多。她在空间里写的很多文章广受好评,被网友们大量传阅与转载。其中,一位署名“老同学”的网友留言说:“也只有你这么淡雅如兰的女人,才能写出如此智人慧心的句子。”

女人六十以后是棉花。到了花甲之年,岁月抹去了女人如花的容颜,但却抹不去女人那颗永远柔暖的爱心。记得在泰山旅游时,我看到一位老太太,戴着火红的旅游帽,穿着黄色的运动衣裤,脚上穿着洁白的旅游鞋,看上去是那么精神,那么靓丽。她紧紧牵着老伴的手,每爬个几十米,她便会停下来从兜里掏出手绢,先为老伴擦干脸上的汗水,然后才为自己擦拭。这个感人的情景,每次我回忆起来,都觉得那么温馨,那么和美……

女人如花一样点缀了生活,生活因女人而绚丽多彩。女人永远都如花般美丽,如花般芬芳,她不是只开一季,而是一辈子!

没有绝望的处境 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常咏强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你会不会自怨自艾、悲观失望?悲观失望只会让你更加没有站起来的机会。你无法改变你的处境,但是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小白鼠放到一个装满水的水池中心。这个水池尽管很大,但依然在小白鼠游泳能力可及的范同之内。

小白鼠落入水中后,并没有马上游动,而是转着圈子,发出“吱吱”的叫声。小白鼠的胡须是一个精确的方位探测器,它的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声波又反射回去,由此判定水池的大小,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不慌不忙地朝岸边游去。

心理学家把另一只小白鼠的胡须剪掉后,同样放入水中。小白鼠又发出“吱吱”的叫声,但是由于“探测器”不复存在,它探测不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几分钟后,小白鼠沉至水底淹死了。

心理学家解释:第二只小白鼠不是因剪掉的胡须而死的,而是被“无论如何也游不出去”的意念杀死的。

女人如水篇10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民俗文化学角度看,它属于民俗禁忌的一种。在社会风俗的影响下,女性独特的生理现象一直被作为一种文化隐讳,由此产生的生理委婉语不断流变,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

女性;生理委婉语;民俗文化

从古到今,女性生理现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古有“月水”“月事”“月信”“经水”“天癸”“桃花癸水”“月露”“姅”“见红”“汛”“红铅”等,其中一些隐语甚至还被赋予了文雅色彩,如“月客”“天癸”“月露”“桃花癸水”等。现代汉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委婉语,如“大姨妈”“例假”“好朋友”“日本国旗”“倒霉了”“来喜”“骑马”“身上来”“客人来”“不干净”等。本文对女性的生理委婉语进行初步探讨。

一、“月”“经”二字的由来推断

《汉语大词典》对“月经”一词的解释为: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经期约3~5天,通常4周至1月1次,故名。又名月水、月事、月信。一般女子从十三四岁起行经,到45~50岁经止。亦指行经期流出的经血[1]。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人•妇人月水》云:“﹝释名﹞:月经、天癸、红铅。时珍曰: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规也。”[2]从构词理据上看,“月经”的命名可以从构词语素上找到直接关系。关于“月”,一方面《周易•系辞》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卷八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3]月,素有“太阴”之称,被认为是群阴之本,故多用来形容女子及与女子相关的事物。这是道家的阴阳学说为男女两性作的定位。另一方面,古代历法以月作为计时单位,并分为“朔、弦、望、晦”。《尚书》云:“二曰月,从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纪一月也”[4]。可见计时单位“月”与这一生理现象出现的时间频率很相似。所以,在月经隐语中许多称谓都是由“月”字构成的。

《说文》最早收释“经”字。《说文•糸部》云:“经,织从丝也。从糸,巠声。”[5]可见,“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机上纵向绷紧的丝线,后引申为中医学术语“人体的经络、经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6]天癸、太冲脉、任脉即为经脉。可见,在古人眼里,这些经脉的盛衰与这一特殊生理现象密切相关。其次,与女性的社会分工定位有一定关联。我国的封建时代是一个农耕文明占主流的时代,“男耕女织”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概况。《诗•大雅•瞻卬》云:“妇无公事,休其蚕织”[7]。妇女长期从事纺织,以织布机上的经线代指与女子相关之事物。与之相应形成了“男外女内”的男女社会分工。女性一直处于“男外女内”之“女内”的位置上,大多数情况下女子长期从事分担家庭经济负担的方式是靠在家“织”也。故“经”字的选用当与古人的医学认知及女性社会分工相关。“月经”这一称谓被沿用至今,不属于委婉语范畴,在当代作为这一生理现象的科学称谓。较之于其他称谓,这个称谓更能贴近该现象的特质,更能为大众心理所接受。

二、古代民间常用的生理委婉语

在封建时代,有贵族士大夫和布衣百姓之别,不可否认,后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前者,而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这势必使委婉语通俗化。俗文化在民众之中影响很大,且由于其传播具有广泛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导致女性生理现象委婉语数量众多。

(一)月水“月经”之所以称“月水”,应该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月球运动引发的潮汐与之相似,每月一潮一汐只有几日。《本草纲目•人部•妇人月水》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复有变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2]另一方面,水与人类的孕育密切相关,古人已有一定的认识。《管子•水地》云:“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一生理特征无疑是性的象征,即女子的生育能力。《医经原理》说:“气盛脉通,故月事下而有子”,行经期间所分泌之物呈血水状,故曰“月水”。该词很早就出现了,如《博物志》卷二云:“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其俗誓不以此药治语人。治之,饮妇人月水及粪汁,时有差者”。

(二)月信(月事)根据定期性,“月经”又称“月信”。“月信”之“信”证实古人已对女性月经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每月出现的日子总是如期而至,如潮有信。(《本草纲目•人部•妇人月水》)汤显祖的《南柯记•偶见》亦云:“[老]咳,俺去不得。俺真是个信女,把水月观音倒做了。[小旦]怎么说?[老]月信来了。”女性的生理期一般每月一次,也称“月事”。该词出现很早,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岁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注说:“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6]

(三)汛由于女子的生理期又称“汛期”,所以又称“月经”为“汛”。《辞源》释义为:有季节性的涨水,后来多用潮汛称之。又转称妇女月经为汛[8]。《汉语大词典》可能是考虑该义的隐讳问题,故未收录该义。汛为天地之流,人为乾坤之精,以汛之规律来隐喻月经,同是天地造化之物,以彼喻此,不分高低,暗含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四)姅“月经”也可称“姅”。《说文•女部》说:“姅,妇人污也。”段玉裁注:“谓月事及免身及伤孕皆是也。《广韵》曰:‘姅,伤孕也’。”[5]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庚娘》云:“既暮,曳女求欢。女托体姅,王乃就妇宿”,“姅”,乃取此意。许慎用“污也”来解释女子月经诸事,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生理现象的偏见。段玉裁指出“姅”即“月事”,也就是“月经”。同时,“月经”也可婉称为“姅变”,因为“姅”是一种变化,由干净到肮脏再到干净的过程。清代褚人穫的《坚瓠三集•月事》曰:“陈眉公《群碎录》云:‘姅变,妇人有污也;姅变,月事也’。”《汉律》又曰:“见姅变不得侍祠。”作为古人重大生产生活事件的祭祀活动明令禁止处于生理期的女性参加,并以国家的法律来限制处于生理期的女性,直至现代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仍然有此习俗,月经期间的女性不得参与重大活动,不得进寺庙等。古往今来,上至庙堂,下至民间仍然存在对女性生理期的错误认识和盲目排斥。

(五)见红由于《汉语大词典》对“红”的其中一项释义为“血的婉辞”[1],因此“见红”通俗来说就是指女性有血流出。多指流出的血迹,在一些地区也代指女性月经。无疑“红”是对“血”的婉称,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范围内,对“血”等具有死亡意味的生理指涉几乎都采用了委婉语的称谓,而避免了直接指称,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与此同时,这类称谓虽通俗易懂,但隐语的程度较低。

(六)身上“月经”也称“身上”。“身”代指妊娠,“身上”代指月经当出于类似考虑,但《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冯梦龙收集的一首民谣《身上来》云:“年当悔,月当灾,撞着了情郎正遇巧身上来。郎做了巡检司门前个朱红棍,姐做了池里鲜鱼穿子腮。”现在四川不少地方女性也称月经为“身上”,“月经来”就说成“身上来”或“身上来了”。以上多数委婉语称谓至今仍能为民众所理解,其词义变化较小,从侧面体现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延续性,而这些委婉语能保留的根本原因在于词义的高度通俗化。如上述“月水”“月信”“汛”皆以水暗指生理现象的流状物,“见红”则通过二者在色彩上的相似性立说,既贴切又通俗易懂。通俗词的运用既满足了社会文化对生理避讳的需要,又降低了民众对艰深语的把握难度,使得通俗委婉语的传播范围大、使用频率高。此外,较为常见的还有“经月”“经水”等名,在此不再赘述。

三、带有审美意味的生理委婉语

庞大的民众基础决定了对生理期称谓的通俗化。在传统的含蓄民族心理影响下,古月经隐语符合民众对于“性”的心理接受要求。在此基础上,也衍生出一些对生理现象的审美称谓,既体现了古人对“性”的审美认识,又在某种程度上烙下了男权思想的印迹。

(一)月月红“月月红”本是一种蔷薇科花类,其色多为红色,花期较长,故以“月月红”指代该花。该词成为月事的别称,跟其色泽与花期的特征相符合。另外,我国素有以花喻人的传统,尽管花亦可指代男子之品性,但以花比喻女子则更为多见,如《五代诗话》卷五云:“前辈作花诗,多用美女比其状”,花多娇弱,女子亦然。可见,以“月月红”来隐喻生理现象十分妥贴。“月月红”之自然特征与月事特征相似,而且以花之娇美比喻女子,隐喻妥帖,既含蓄又体现了美感。

(二)天癸(癸水)“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在男则为“精”的别称,如《黄帝内经•太素》云:“天癸,精气也”。人们又用“天癸”专指女子月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女子14岁“天癸至”“女子月事以下”[6]。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云:“屯田郎中张諲妻,年四十而天癸不至,温叟察其脉曰:‘明年血清乃死。’既而果死。”清代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梨花》又云:“怪底守身如处子!且十八九岁,天癸未至。今若此,复何疑哉!”女子月经为何称“天癸”呢?“天”是言其来源于先天;“癸”,五行中属阴水。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后天得之以有生,故曰“天癸”。“癸水”也可隐指月事,五代南唐已经出现,如张泌的《妆楼记•红潮》云:“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又如沈起凤的《谐铎•捣鬼夫人》云:“自与君春风一度,癸水不复来,倘旦晚临蓐,安得复归仙籍?”如上所述,“癸”是十天干的末支,《易经》预测中其五行属“阴”“水”,在道家阴阳学说里将女性定位为阴的代表。《周易》卷七云:“坤道成女。”《周易》卷八云:“坤,阴物也。”故“癸水”又可理解为“阴之水”,进一步可推测其代指生理现象[3]。

(三)桃花癸水“桃花癸水”一词在五代南唐已经出现,如张泌的《妆楼记•红潮》云:“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红潮”“入月”与“桃花癸水”都是对生理期的婉称。“桃花”既指代年轻女子如桃娇媚,又指桃果实繁多,比喻多子多福,生理现象本身就带有性的象征,可见,以此命名是希冀女性为家族绵延子嗣,体现了血缘文化在封建时代占有重要地位。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7]这是女子出嫁时的唱词,赞美了女子的美貌,也表示对其婚姻的祝福(多子)。再者,生理期所流出的分泌物呈暗红色。在中华民族的颜色文化中,“红”象征喜庆、吉祥,亦形容女子之貌美,如“红颜”一词。而分泌物之红契合了中华民族对于“红”的喜爱,而桃花色为粉红,与“癸水”之色相似,又多了几分美感,颇具文雅色彩。在以上的“天癸”“癸水”“桃花癸水”三词中皆出现了“癸”字,其选用体现了古人关于五行阴阳说的智慧,五行间相生相克,包含了事物的运动和转化。“癸”属“水”,而“水”又处太阴之极,太阴过甚则需太阳弥合,从而达到中正平衡。用太阴之“癸”指代月事相关事项,以朴素的哲学思想隐讳地指称生理事宜,是古人对于生理、性别指涉的思考。因此,形成了后世关于女性属阴、属水的民间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审美隐讳文化。

四、新时代的委婉语

现当代,对生理现象的称谓依旧采用委婉语,“月经”一词依旧是公众语境的禁忌,即使是女性之间也很少直呼“月经”其名,这与我国传承下来的含蓄民族心理密不可分。尽管如此,在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男女权利趋于平等的现当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指称这一现象,比如生理期间的感受、使用产品的特征及调侃、娱乐等方面。

(一)大姨妈(姑妈)为什么将月经别称为“大姨妈”有许多的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是:正常的女性生理期为3~7日,期间大多会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且有诸多的不便,如忌口、忌冷、忌性事等,心情烦闷。正如亲戚“大姨妈”到家中做客几日,而接待女性长辈须谨慎周全,十分繁琐,使人心情烦闷,与月事间需小心照顾的情况有相似之处,故称“大姨妈”。另一说是因为香港电影中称月经为“大姨妈”而得到推广。而类似的“姑妈”一词大致与“大姨妈”同义,故也被用来代指生理期。“大姨妈”“姑妈”等称谓在当代女性话语中的使用十分频繁,折射出女性在生理期间的不适感受,又颇带调侃之意,是新时代女性委婉表达自己感受的独特方式。

(二)例假“例假”一词,顾名思义,意为“例行请假”,《汉语大词典》已收录,但未举文献例证。2010年凤凰网转自《江门日报》的名为《女知青追忆知青岁月:来了例假照样在冷水里劳动》的文章中写到:“女知青们来了例假,都不好意思说,照样把双腿插在刺骨的冷水里,默默地忍着,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看到女知青们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向组织“例行请假”,若当下女性遇上行经期间下冷水的情况,想必就会向相关单位履行请假手续了。上文说到在封建时代,社会对于两性分工的定位是“男外女内”,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女子在家庭中的活动相对较多。在现当代,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和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女性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而女性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在每月行经期间特别需要休息调整,在必要时向工作单位“请假”,故称“例假”。这一称谓体现了现当代女性在社会分工上与古代女性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现当女性在参与社会工作上的地位提升。尽管各行业中还存在着性别歧视,但较之古代女性,现当代女性确实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虽有“例行请假”这一说,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是被忽略了,女性在先天的特殊生理状况下依旧需要坚持工作,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社会对女性关爱的一种缺失,也是“男女平等”口号下的不平等。

(三)好朋友“好朋友”称谓如上“大姨妈”的称谓,有个“朋友”总是每月定时来看望自己,故而“好”。“好朋友”的使用范围不及“大姨妈”广泛。若把“好朋友”中的前两字的部首拆开,最后一字换为另一同音字“有”则为“女子月月有”,是古汉语“合文”现象及谐音文化在当代的运用。“好朋友”称谓较为广泛地运用于青年女子之中,随着医学的日益发展以及商业产品———卫生巾的使用(卫生巾发明之前使用月事条),大大降低了女性生理期间的不便,以“好”相称,故可瞥见女性面对生理期不适的从容。

(四)日本国旗说到这个别称需要先了解卫生巾这个月事专用物。卫生巾是用来吸收女性生理期所排出的分泌物,主要的材质为棉状纸浆和高分子吸收体。众所周知,日本国旗为白底旗帜加圆形红日,与女性行经留在卫生巾上的“下白上红”有相似之处。这一称谓在一些高校和部分网络用语中比较流行。“经血”在中国乃至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认为是“污秽”“不洁之物”,故这一称谓本身意不在指称月经本身,而是带有民间大众的政治、历史主见。

(五)那个“那个”一词作为指示代词可以指示许多事物,但在女性言语指月经,用具有如此多指示功能的词汇指代月事而能够被女性心领神会,可见女性使用隐语之间的高度契合和排他性。

(六)好事月经的别称也有“坏事儿了”“倒霉了”一说,而“好事”与之相悖。同一个事物有截然相反的指称方式,原因在于两种相对立的心理状态。“好事”一称可能涉及到医学方面的问题。月事作为女性生理现象具有规律性特点,即在每月较为固定的时间段来潮,否则,则暗示月事不调、紊乱等女性疾病的症候;还有一种情况,则意味女性妊娠。现代女性,尤其是都市女性面临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于妊娠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担忧,而准时来潮就可消除她们对于疾病、妊娠的顾虑,故而称为“好事”。

(七)倒霉(坏事)倒霉多指遇事不顺,女性将月事别称为“倒霉”多是觉得在生理期受到了一定的束缚,行经期间的不适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现当代女性较之古代女性具有更多的自由,如求学、工作、出行等,而生理期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女性的生活节奏,故而不顺,故而倒霉坏事。另外,民间对于月经的禁忌一直影响着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知。古时有“红马上床,家破人亡”之说,是指娶亲时遇到新娘正处月事就会不吉利。至今在四川等一些地区仍有对月经的禁忌,如生理期间的女子不得参加祭祀活动。月事禁忌隐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女性自身更应当自觉消除这一社会禁忌文化意识,批判这一观点。月经,应当走出禁忌。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委婉语,其称谓命名较之古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古代的称谓多是与月事相关联或具有相似性的词汇命名,而现当代称谓则与月事联系较少,侧重于用月事期间的感受命名;另一方面,由于古称谓与月事关联性较大,其隐喻程度相对现当代则较低,在现当代的委婉语称谓中多用既存词汇,单从字面意思上难以把握其指涉含义,需进入女性言语社团内部才能领悟其意。

五、结语

女性独特的生理现象带有性象征,而作为崇尚含蓄美的中华民族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称谓,这一现象将会在更长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作为月经隐语的委婉称谓,其名称及其变化折射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思考和发掘。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杨天才,杨善文.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6]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7]诗经[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