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去脉十篇

时间:2023-03-30 01:19:59

来龙去脉篇1

也许这世界之大,到底还是没有你所寻找的那些信念。

也许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光景之下,你看着那些烈火熊熊燃烧,却仿佛看到了当年燃烧过的那些人,那些从战场上走出来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是为了巩固制作城市守护者城中的人们。

我知道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种信念吧。

可是他们的信念还没有等到有人来继承传,接下来就开始灰飞烟灭,化为灰烬。那些所有的故事都显得如此卑微,而且你又不在这里看得到那些结果。

他们说那一切其实都不只是编一个故事而已,他们在等待着有人终于拿到这里开始看清楚一些崭新的结果,结果那些结果对于他们来说是找不着根源的,也没有什么差异。

来龙去脉篇2

风水勘探。来龙去脉原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像龙体一样起伏。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个人的来历。在风水术中也有体现:旧时迷信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把龙头之所在叫做“来龙”。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亦作“来龙结脉”。

近义词: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反义词: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此语出自明朝吾邱瑞的《运甓记·牛眠指穴》。

(来源:文章屋网 )

来龙去脉篇3

第二,解释:来龙去脉原为风水迷信用语,指山势脉络的来源和去向。现指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三,造句:

1、写记事的文章,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2、这件事很麻烦,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但已是头昏眼花了。

来龙去脉篇4

2012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了“超高清电视UHDTV”(或“Ultra HDTV”)标准的建议,将屏幕的物理分辨率达到3840×2160(4K×2K)及以上的电视称之为超高清电视,业界因此亦简称为4K电视。

随着电视屏幕的不断扩大,相应像素点距也随着增加,这样人眼就很容易看到像素点,形成颗粒感。观看距离越近,颗粒感越强。高清电视HDTV的最佳观看距离为屏幕高度的3倍,这也是全高清电视机尺寸一般只能在42-55英寸之间的原因。4K技术的出现使得平板电视尺寸倍增,目前市场上已有85英寸的液晶平板电视机。4K电视相对高清电视HDTV有了更高的分辨率,更大的可视角度,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冲击,解决了大屏幕电视细节遗失、无法真实还原的问题。4K电视比传统高清电视缩短了一半的观看距离,其最佳观看距离是屏幕高度的1.1—1.5倍,使观看者的视野全被电视屏幕的画面所占据,让您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K电视的发展,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超高清电视标准已经出现,不过,目前普及采用这项标准的4K电视遭遇了许多技术挑战,而且还面临消费者是否真正需要的问题。

随着市场对3D电视的降温,电子产品公司正急切寻找另一款重磅产品,让消费者掏腰包,超高清显示技术被寄予了厚望。毫无疑问,至少是在显示以全新“4K”视频格式制作的内容时,超高清电视能够提供超炫的画质。不过,遗憾的是,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电影(包括《超凡蜘蛛侠》、《普罗米修斯》和《霍比特人》)是采用4K摄像机拍摄制作的。

4K电视是否难逃3D电视失败的厄运?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过,4K电视远比4K电影面临更大的挑战。与3D电视一样,好莱坞率先采用了全新的4K电视格式。现在电影院中使用的宽屏数字格式为1998×1080像素,而4K电影的清晰度要高出4倍,为3996×2160像素。

相比而言,4K电视清晰度微低,为3840×2160像素,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持与1920×1080像素高清电视一致的16:9屏幕长宽比,这样在播放视频时,就不会在画面上下出现黑边。

但是谁会真正需要超高清4K电视呢?就连高清电视1080逐行扫描(即从屏幕顶部持续扫描到屏幕底部)的清晰度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也是多余的。多数人看电视时距离屏幕太远,无法看清电视画面的细节。数年前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人看电视时眼睛和屏幕的距离平均为9英尺(2.7米)。研究人员估计,由于人眼灵敏度的限制,如果想看清画面的细节,正常视力的人离屏幕的距离不得超过屏幕宽度的1.8倍。

如果人距离电视9英尺远,那么就需要大约70英寸的高清电视才能看清电视画面的细节,小于70英寸,画面细节就会模糊。毫无疑问,如果是在观看分辨率扩大一倍的70英寸超高清电视,那么人坐在离电视9英寸远的距离完全可以欣赏到画面的细节,即使离电视的距离增加一倍也没有问题。

所以现在关于采用超高清技术的最主要争论一般集中在越来越大的屏幕上。目前210万像素的高清电视尺寸在80英寸以上时像素点就很明显,而830万像素的超高清电视即使尺寸增加一倍,也看不到像素点。

假设你有足够的空间和预算购买这样一台80英寸以上的电视机,那么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国内4K视频内容搬上屏幕。未经处理的两个半小时的4K、普通24帧格式内容的电影每秒包含216000帧画面,每帧画面包含860万像素,每个像素包含24字节色彩信息,这样视频文件将达5.6TB大。即便是经过压缩,无线或有线传输这样的大文件都要求更高的带宽,而所增加的基础设施成本远远超出了电视台承受的范围。在网上以流媒体形式播放4K视频文件也有类似的带宽限制,且所需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每秒1G,目前能够达到这样的宽带速度的家庭几乎没有。

另一种方案就是像传统2K电影那样,采用刻录蓝光光碟的形式发售4K电影,那就需要一个比现有H.264标准更高效的压缩方法来把4K电影刻到蓝光光碟上。

很明显,目前需要一个新的压缩标准。多大的“压缩损失”才符合不损失4K电影画质的要求呢?国际压缩标准机构一直在讨论H.264标准之后的下一个标准。据传最新的方案是H.265,在不损失画质的情况下,H.265标准的压缩率是H.264的两倍。即便是采用了H.265标准,那么普及这项标准也要好几年的时间。业内许多人士认为,如果4K电视得以发展,那么需要全新的方法来编码和传送内容。

索尼采取的措施是将媒体服务器和其第一代超高清电视捆绑在一起,并在媒体服务器的硬盘阵列上预装10部电影和一些精选短片。索尼表示,预装的电影是直接从4K电影母带上直接复制的。不过,索尼并没有说明用户将如何在服务器上添加新片。显然,这是一个过渡性措施,旨在鼓励富人在最前沿的视频服务上花钱(索尼的84英寸超高清电视售价为25000美元,购买者可以租用媒体服务器)。如果超高清电视真的能取代高清电视,那么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服务提供商以及流媒体视频服务提供商迟早会找到一种既可靠又实惠的4K视频传输方式。毫无疑问他们能找到这种方式,但问题是什么时候能找到。

高清电视是最好的例子。美国首次在全国广播的数字高清内容为1998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的情景。自此12年后高清电视才成为主流,照此计算,可能要到2025年超高清电视才能进入美国一半的家庭。

无片源?厂商有办法

4K影片资源较少,这对于有技术实力生产4K电视的厂商而言会影响产品的销量。所以不少彩电巨头推出折中方案,将4K分辨率电视再一次与普通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拉近。而这些折中方案均以提升全高清影片在4K电视上的显示质量为主要目标。那么市场上主流4K电视的折中方案有哪些呢?各自优点又有哪些呢?

1、索尼:4K迅锐图像处理引擎Pro,应用机型:索尼X9000A系列。索尼4K迅锐图像处理引擎Pro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引擎内置的图像信息数据库及多帧分析进行优化的显像功能,对播放内容的画面进行逐像素逐帧进行分析,清理画面杂讯,提升高清画质的播放内容在4K屏幕上的显示质量。

2、LG:Resolution Upscaler Plus,应用机型:84LM9600。具有Resolution Upscaler Plus的LG 84LM9600电视能对接驳在机身上的各种存储设备及网络资源中的影像画面进行分析,最终将全高清画质的内容优化,从而达到在4K电视上显示更佳画面的效果。

3、TCL:关联补偿技术,应用机型:V8500系列、E5690系列。TCL 2K转4K是指通过对全高清播放信号的实时分析,将信号划分为200万个二维区间,相邻区间进行纵向横向四个维度的色彩运算,将FHD的信号数据提升到真正的UHD级别,图像真实度可达到90%以上。

4、创维:4K极清技术,应用机型:E99UD系列、E780U系列、E810U系列等。在该项技术中,电视可对1080P全高清片源进行智能技术分析,在空间轴平面图像追踪补偿,在每个像素周围插入四个像素点,同样能够提升全高清画质。

市面上已有9个彩电品牌近40款4K电视,采用的各种不同的全高清画质提升4K画质显示。而这些技术可概述为将蓝光影片内容进行优化,使影片在4K电视上播放时减少锯齿感。实现技术不外乎是通过对播放内容进行分析,将每个像素点相邻的横向、竖向四个像素点进行色彩的补偿,使原本一个像素点显示的内容能够自然过渡为四个像素点显示。从而实现2K转4K画质,将2K影片内容转换至4K画质显示效果,图像真实度在70%左右。

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4K电视是在朋友圈内非常时尚的谈论话题,但如何才能将蕴含着未来电视发展主导技术的4K电视玩转呢?除了我们观看有线电视节目之外,4K电视具有3840×2160分辨率超高分辨率,在观看4K影片时往往需要借助配置很高的电脑配件平台,当播放码率在250Mbps左右的4K电影时需要Intel Core i5级别以上的处理器才能够达到玩转4K电视的需求。在解决4K影片的视频播放问题之后,如何将4K电视的视觉震撼效果发挥出来才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玩转4K电视呢?

看全高清3D

4K电视具有高达3840×2160分辨率,在观看电影中能带来的视觉体验非常突出,但无奈片源没有,多说也是无用。虽然就像上面所说,各大厂商也都致力于利用全高清的视频内容优化成4K效果,但这与真实的4K影片所带给我们的差距客观来说还是比较明显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利用4K电视的超高分辨率来享受一下身临其境的3D效果来得实惠。

针对偏光式3D技术的缺点,4K电视可谓是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全高清3D片源比比皆是,可以让我们轻松解决内容源的问题。而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4K电视,也大多数带有2D转3D功能,为我们体验3D视觉效果也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与此同时,4K电视在目前各个彩电品牌中属于旗舰或高端产品,在音响系统的搭配上毫不含糊,如索尼X9000A系列4K电视上具备磁流体扬声器,修复、优化并改进音频信号,让电视能够发出高保真声音,让用户获得震撼的影音体验。

一屏多显

通过4K电视进行超高清分辨率的体验,并不能算是真正玩转4K电视。4K电视分辨率要比1920×1080全高清电视分辨率大四倍。游戏玩家可在4K电视上并排打开四个1920×1080分辨率的游戏窗口进行游戏娱乐,或者一边玩游戏一边看全高清电影,这种享受是普通电视无法带来的。对于炒股用户,能够同时分别打开显示K线的、实时板块跌涨幅、实时交易大单及最新资讯四个1920×1080窗口并排显示,重要资讯一览无余。

摄影爱好者最爱

对于4K电视的玩法,除了看3D视频、玩游戏以外,我们还可以将智能手机与其连接,欣赏高像素的图片。由于普通的全高清电视无法对目前千万级以上像素的照片进行点对点显示,因此如果在4K电视上播放我们所拍摄的高像素图像,清晰度将会达到最佳水平。虽然这样的做法显得有些“奔4电脑玩扫雷”的味道,但如果是对于一些摄影爱好者来说,也不失为一种赏片好选择。

全面看4K,距离产生美

作为新兴显示技术4K电视在我们的视线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4K分辨率已经成为市场的热点。在了解4k分辨率之后,想必其出色的显示效果对每一位消费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我们不得不说,普通消费者想要靠近这类产品还很难。

目前国产品牌4K电视售价均在2万元左右,合资品牌4K电视售价更是在3万元之上,相信真正愿意花上万元去买电视的高端用户毕竟还是少数。并且,虽然彩电厂商也致力于优化4K片源不足问题及4K分辨率娱乐应用开发的问题,但客观来说,实际成效并不明显。而这一切都还需要彩电厂商、电视广播系统及消费者三方面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将4K电视发展得更好。如果问4K电视距离我们有多远,我们只能用“距离产生美”来形容。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以上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完美解决的情况下,4K电视仍然还只适合在卖场中供广大消费者观赏而已。

4K电影

来龙去脉篇5

根据机体排除HBV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将HBV感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一过性感染”,即HBV在体内逗留是暂时的,终会被机体所清除;二是“持续性感染”,即HBV在体内往往是滞留终身,难以被机体所清除。造成这种差异并不是主要由药物治疗所引起的,而是由病毒侵袭和机体免疫状况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过性感染主要有急性肝炎和不显性感染。急性肝炎一般来说,无论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肝炎,病程都不会超过6个月,除了极少部分(1%~2%)可演变为急性重症肝炎而易致死亡外,绝大多数均可得到痊愈而不会转变成慢性肝炎。在一过性感染中,急性肝炎只占20%~30%,更多的是不显性感染,约占70%~80%。所谓不显性感染,是指当HBV侵入人体后,感染者并不发病,或仅表现为短暂的、轻度的疲乏和纳差,大多数受染者在并未介意之中,体内的病毒已被清除。例如许多并未患过临床型肝炎的人群在体检中查出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者,即属此类。一过性感染者的绝大多数都能痊愈并获得比较持久的免疫能力。

持续性感染主要包括慢性肝炎和无症状HBV携带者。所谓无症状携带者,是指体内有HBV感染,但并无明显的病毒感染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然而对无症状携带者的肝穿刺活检研究表明,将近半数或以上的携带者肝内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润和肝细胞变性坏死,多数肝脏轻微的病理变化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对HBV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只是目前采用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不能敏感地测出而已。无症状携带者在我国主要由母婴垂直传播所致,持续性感染的大部分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

无症状携带者的绝大部分(约95%)在其某个阶段可能会转变成慢性乙型肝炎(即肝功能变得异常),而另外的5%左右可以期待被机体彻底清除HBV而痊愈,其中e抗原阳性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年自然转阴率较低。

由无症状携带者转变成慢性乙型肝炎后,约有5%~6%的慢性肝炎患者会发展到肝硬化;约有9.9%~16.6%的肝硬化患者有发生肝癌的机会(也有小部分肝癌直接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除此以外,90%以上的慢性肝炎患者在经过治疗甚或未经过治疗后,又可回复到无症状携带者的状态。因此,一些无症状携带者与慢性肝炎之间是存在互相转化的。

来龙去脉篇6

美国20世纪之交,除了少数人,比如黑人和犹太人,大部分家庭是单职工的。一方面,工人的工资还是很低,所以,如果有酗酒的习惯,会对家庭经济造成很大冲击, 随之产生的家庭暴力也很普遍。另一方面,酗酒对工作的影响也很大。想象一下上班喝酒,或喝得醉醺醺地去上班,放在今天一定会被开除。而在当年,工作条件差得多,工人的保护很少,出工伤的几率很大,喝醉了尤其如此。世纪之交的美国,每年有50万人出工伤,3万多人死在岗位上,而政府和法院视工人签了生死合同,一力保护“liberty of contract”(著名的Lochner V. New York案)。所以一旦出了工伤,很可能就会让一个家庭遭受灭顶之灾。

在这些因素下,禁酒在社会上得到很大支持就不难想象了。

可是,光有这些支持,不足以实现禁酒。禁酒令背后的这一轮运动,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但到1919年才成功。以禁酒的要求,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法完成。而联邦政府在19世纪连个监狱都没有,当然也没有力气去管。这事,只有在中央政府有力量时才行。结果,就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是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最佳时机。

禁酒的最佳时机也就随之而来:酿酒需要粮食,可战时粮食用来酿酒,显然不利于援战;其次,德国是对手,已经被宣传成了凶残的Hun,而美国的主要酿酒商,都是德国移民,也自然遭殃。德语不能说了,德国报纸不能印了,德国名字不能要了,连德国吃的都改了名,汉堡包 Hamberger改名叫Salisbury Steak,Sauerkraut改作Liberty Cabbage,而德国人最爱喝的啤酒,当然也要禁掉了。

1917年,禁酒令在国会通过,1919年被ratify。这个就大约是禁酒令如何来的。

禁酒令和失控的进步主义

禁酒令是作为宪法修正案出现的。在1909到1919那10年间,美国连续通过了四个宪法修正案,禁酒是第三个。从1890年到20世纪初,是历史上所称的 progressivism(进步主义)时代。这四个修正案,个个都是progressivism的产物,其中禁酒令则被人称为 progressivism go amok(失控的进步主义)。

要谈禁酒令,就要谈progressivism运动。我个人觉得,progressivism是美国在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大规模城市化的转变过程中,同时面对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全国上下产生的一种或主动或被动的应答。也因如此,社会不同团体,他们的应答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关注不同的问题,有时重叠,有时交叉,就算是同一问题同一出发点,有时解决方案也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当时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因为工业化大发展,城市化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到1920年人口普查,城市人口正式超过农业人口。为这些现代工业提供劳动力的,大多是欧洲来的移民,其中又以爱尔兰移民居多。到1890年以后,又有大量东南欧移民涌入。于是城中心所谓downtown地区,开始大量聚集外来移民,而本地人,主要是富人和白人清教徒,开始选择移到郊区去。慢慢就形成了今日美国这种市中心住穷人、效外卫星城住富人的格局。

这些移民多在工厂做工,人口密集,每天打卡定时上下班。于是,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城市文化,说白了,就是消费这个怪物——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休息娱乐。所以,酒吧、杂耍戏院、游乐场,就开始涌现出来。

当然,问题就冒了出来。一个问题是,城市的还是17世纪的模板,根本就不知如何去应对工业化城市的需要。各种大家所熟知的公共服务,比如道路整修、垃圾清理、上下水、警察、公交,几乎没有。这些情况带来的,是恶劣的居住条件,有时甚至对人的生存构成了直接挑战。

这样的环境,新移民想要活得好一点,可是求告无门。这时候大boss出现了,有些就是帮伙。比如最早的消防队,有时候他们为了抢救火生意,根本不救火,而是互相大打出手。这些boss一般也都是移民,知道移民最需要啥,就充当起了为这些新移民提供福利的角色。当然,好处不是白给的,说白了,就是用选票换,我给你提供公共服务,你投我的票。这种事也就成了一些新移民可以迅速向上爬、进入政界的手段。但是很快就失控了,出现了拉票造假的现像,比如从公墓里抄人名,替死人投票,一票多投的现象。在提供公共服务上,也出现了层层转包、从中获利而只有低质服务的现象。著名的例子,就是Tweed courthouse scandal(纽约郡的法院),计划是花20万,到1861年造成,最后居然花了1300万美元,能买下两个阿拉斯加了。

这正好反映了早年美国的开国者所担心的:经济上无法独立的自由人在政治上是无法独立的,结果就是政治腐败。

城市里一下子住了这么多工人,大多是年轻的未婚男女,于是,原来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圈子被打破了,出现了新式的男女关系。所谓结婚是因为爱情的观念,突然变得强烈起来。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职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让有些卫道士们开始担心所谓逼良为娼的white slave现象。

这就是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在对待这些变化时,传统的观念是个人主义的,发展到那个时期,和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结合在一起。他们把人当成一个个的个体来看,而非阶层,认为天道酬勤,富了,是上帝要赏你,是被选中的(清教徒中重要的elected的观念),而你穷,一定是你自己有问题。美国总统Cleveland在1887年就曾说:政府不应该救助个人,虽然人民支持政府,政府不应该支持人民 (though the people support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support the people)。在这种理念下,政府保护的是成功者。

但是,出于同样的清教徒理念,在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宗教思潮。他们认为应该保持人与人的纽带,让整个社会共同进步。这些人还是清教徒,也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主力,是政治活动的主力,是社区建设积极参与者,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相比之下,那些工人就是所谓无产阶级,虽然他们人数众多,但真正决定社会改革成败的,还是那些中产阶级(middle class)。

于是,以新教徒为中心的新的社会改革运动开始了。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社会福音运动作为一个宗教运动,没有太多实际成果,主要是理念上的,但是却慢慢带起了整个社会从下向上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里的道德层面的改革,禁酒可以说是。早的,在19世纪70年代就有禁酒党(Prohibition Party)和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WCTU)了。除此之外,还有反对物品和禁毒的运动。它们和禁酒都属于同一条道德线。

禁酒令和排外运动

和这条道德线紧密相连,甚至有点不分你我的,则是反天主教和后面的排外运动。

Progressivism 有一个主题,是美国化(Americanization),道德整风这条线最能体现这一点。因为这是白人新教(White Protestant)发起的运动,自然,这所谓的美国化,也是用他们的道德去教化新移民。一边是新教,一边多是天主教,这美国化当然是要强化新教的教义,而反对天主教。这是历史悠久的宗教矛盾,欧洲都为这个打了上百年,在美国,也不新鲜。

很大程度上,新教徒对天主教徒有着本能的警觉。因为从教会角度讲,天主教是从教皇以降等级化的。所以新教徒就认为,天主教徒是一仆二主,明着是美国公民,暗里是教皇的军队。他们也就认为,天主教徒不是合格的美国公民。

另一方面,前面说了,新教徒有着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信新教不是偶然的,而是骨子里流着高尚的血液,就是所谓Anglo-Saxon人种优势。这种反天主教的道德优越感,在那个时候,其实就是种族优越感。而反天主教,就是排外,反移民。

对待非白人新教徒,美国人有三种姿态,一曰同化,二曰隔离,三曰排外。

这禁酒,就是同化的方式,把白人新教的道德观,强加在外来族裔的文化上。主要的靶子,就是爱尔兰人和德国人。德国人因为同是新教徒,所以受到的待遇好一些,在内战期间还出了几个有名的将领。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还是没逃掉被整风清算的机会。

新教徒的这种种族优越感,在科学理论中也找到了所谓的支持。这也是progressivism运动的一个特点,就是用科学和专业知识来管理社会。因为遗传学的发展,种族优越论开始有了依据,于是,优生学开始大行其道。

在人种论和优生学的支持下,美国社会开始认为像酗酒这样的犯罪倾向和道德低下都是可以遗传的,所以许多州都通过了法律,要对问题人群进行有计划的绝育。也是在人种论的影响下,美国推出了智商测验和标准化考试(SAT),意在肯定白人清教徒的优越性。

在1890年后,欧洲移民的组成开始从西北欧向东南欧转移。东南欧的斯拉夫人种和意大利人种在长相上和Anglo-Saxon人种相差太远,新教徒开始感到,这些人或许不能被同化,于是,排外的呼声开始高涨。

中国人是最早被打击的。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是第一个排外的法案,紧接着的是其他亚洲国家。日本因为国力较强,只是跟美国作了君子协定,虽然美国仍名义上允许日本人入境,日本方不再给公民出境签证(除了远嫁的picture bride)。这场排外浪潮,要到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

至于另一种对付其他种族的方法,隔离,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对黑人的种族隔离。代表案是1896年的Plessy V. Ferguso,高院提出了“separate but equal”的概念。

最后提一下,在这场道德讨伐之前,本来在19世纪初,原本殖民地时期对道德犯罪的要求已经大大降低。像通奸、婚前这样的行为,除非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大家已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性生活上的不检点被视为很正常的需要。通过交钱给警察获得默许,红灯区开始出现。这些就是所谓的维多利亚妥协 (Victoria Compromise)。换句话说,这些道德问题本身已经不是罪,犯法者是你情我愿,没有直接受害者,之所以变成罪行是当社会成为潜在的受害者时。这种就是所谓的没有受害者的犯罪(Victimless Crime)。

所以说,这些道德问题成为问题,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时代变迁,人心转向。

回到禁酒。整个progressivism有一个特点,就是女性的高度参与。其中,参与度最高的,就是禁酒。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CTU)是禁酒运动的旗手。

WCTU怎么工作?可以举来自堪萨斯的Carrie Nation为例。她是个中年妇女,一手持斧,一手持圣经。据说她去禁酒,就是跑到人家酒吧前站着,念经唱圣歌。这也是当年WCTU的传统做法。据说有很多酒吧老板很感动,就关张了。如果这个不灵,Carrie同志就会拿起斧头一路砸进去。当然她为这个事也进了不少次局子。据说她很早就雇了公关经理,保证她去砸场的时候,有记者在场。随着知名度的增加,她还会签名卖斧来满足粉丝。

由此可想而知,禁酒是一项相当激进的社会运动,而妇女投身于这样一项运动,其实是和传统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的。因为这运动,本身就是现代女权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运动。

禁酒令和政治改革

城市改革,或者说是政治体制改革,也正是这时开始的。

比如前面提到了市政管理的腐败,其实政治腐败并非只是新移民来了才有的。早在第二次党派改革,Andrew Jackson用所谓的民主投票拿下白宫,但也开始了用职位犒赏支持自己的人的先例。从此这就成为历届美国总统的贯例,就是所谓的patronage体系。最常见的职位就是邮局局长,白拿钱的肥差。人人都知道这事不好,就是拿钱买官,但谁都不敢管,毕竟,自己也是这体系里由人家支持上来的。

事情在James Garfield总统身上出了转机,因为有个人没拿到封赏而不满意,结果把Garfield给杀掉了。这下大家觉得是非改不可了,于是在1883年通过了Pendleton Civil Service Act,开始了公务员考试。到1900年,有一半的公务员都是通过考试上岗,这也是进步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用专业的职业化人员来进行有效的政府工作,这也让文官成了一种职业选择。

但是钱权交易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律,切断了这一条钱的去路,就会有别的去路出来。于是,就有了在华府为各家利益集团做事的说客。这也成为progressivism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政府运作中,避免暗箱操作,引入公开透明的机制,钱权交易,谁为谁说话,至少我看得到。这套说客体系,现今已是华府的一条基本的政治运作渠道,根深蒂固。最近Obama上台号称要改变这所谓Washington Lobbyist的风气,最后也不了了之。

Progressivism真正意义上在全国层面上登场,是20世纪,T. Roosevelt当政后了,矛盾的焦点实际在反垄断这个方向上。

反垄断的第一次重要举措,是1890年通过的历史性法案Sherman Antitrust Act。不过,真正被人用上,则是Roosevelt上台。Roosevelt的square deal本身不反对大资本大企业,他认为,只要是通过正当的商业竞争得到的,就是合理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信条,人有发财致富的权力。但他同时认为,大企业要自律,如果不自律,那政府就要监管它们。所以在1902年又一次矿工罢工爆发时,他没有出动军队保护资方私有财产,而是把劳资双方都叫到白宫,让他们妥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也是在这一年,Roosevelt政府开始拆分JP Morgan所有的铁路托拉斯。JP Morgan开始还以为这次可以像以前一样在私下里解决,结果最后被高院用Sherman Antitrust Act搞定了。接下来的几年了,又有几十起类似的拆分案被通过。

Roosevelt因为在西部生活过,所以在任期间,美国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建设,未被开发的土地也被登记统计,开始以科学的方式规划未来的开发和管理,这一点上,也是很有progressivism特征的。

美国的媒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发展出了全国性质的媒体机构,有力地影响了社会的思潮。McClure杂志的Ida Tarbell在1900年开始调查垄断美国90%炼油厂的Standard Oil,并在1903-1904年发表系列文章,大大影响了社会对垄断企业问题的看法,是progressivism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扒粪记者 (Muckraker),成为现代新闻调查报道的先驱。

而1906年Upton Sinclair出版的小说The Jungle,因为对美国肉制品企业的负面描写,更是一时引发社会震动。Roosevelt自己是个好吃肉的人,也是个读书成瘾的人,结果这让他也对自己早餐桌上的香肠产生了怀疑,于是诞生了食品和医药管理局(FDA)。FDA出台的手段也具有强烈的progressivism要求公开透明的风格:除了禁止有毒化学物质这样标准的监管要求,FDA要求产品要有相应的正确标识。

Roosevelt后的Taft总统虽是Roosevelt钦点,但却更像个传统的共和党人。不过,在Taft任期中,美国终于通过了几十年来第一个宪法修正案,就是个人所得税。这是progressivism在宪法修正案上的第一个。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关税。本来共和党主导的政府是支持关税的,因为它需要高关税来保护自己的企业。但是在19世纪下半叶,这一国策受到了巨大挑战,因为关税和各方利益并不统一。比如,广大消费者是希望低关税的,以出口原料为主的南方也不想要高关税。不同的行业,因为进出口的需要对关税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结果就是,各方以各种方式游说政府。因为决定到各自利益,所以钱权交易特别多,引发的腐败问题也开始浮现,被改革力量抓住。

用个税代替关税作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就从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种腐败现像。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因为个税是人人有份,现代纳税人的概念,出现在地平线上了。

禁酒令和美国梦

禁酒,伟大的实验,在万众期待中结束。一般说,直接的影响,就是让美国的黑社会力量大大加强了。这个,都知道了。但这是小的一面。从政治上来说,政府的力量在禁酒的过程中被大大加强。

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在经济领域为了和大资本垄断企业制衡,已经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权力。到20年代,几位共和党总统虽然回归弱势,但这时只有软弱的总统,没有软弱的总统职位了。到FDR时期,Franklin Roosevelt会真正利用上手中的权柄,把T. Roosevelt和Wilson两人的想法合而为一。

另一方面,虽然联邦政府在经济方面没有前进,为了执行禁酒令,在司法方面,却在大 步前进。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能够对付禁酒这样的事,结果就是,联邦警力和黑帮结伴正式登场。1908年才成立的FBI,在1924年迎来了Hoover。他大大推进了FBI在美国联邦刑事系统中的地位。同时,联邦法院也开始大规模审理相关案件。数年前还不需要自己的专属监狱的联邦政府,现在监狱人满为患。可以说,禁酒令让美国的司法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禁酒令结束时,联邦警察这个说法,已经很自然地出现在大部分人的脑海里。不管地方政府愿不愿意,到20世纪30年代,联邦警察已经开始大规模插手地方犯罪,或者说,协助地方警察处理罪案。

不过,更重要的影响,却是社会层面上的。

首先,让我们来注意一个现象:在大城市里,禁酒几成笑柄。喝私酒成为一种风气,人人都以能目无法纪为荣。同时,在乡下,禁酒令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因为酗酒而发生的事故大大降低。城乡差别是如此巨大,以至于H.L. Mencken在去田纳西采访著名的Monkey trial时,忍不住提到这个土到掉渣的地方居然连个卖私酒的都找不到。

出了什么事呢?还是让我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什么。

Progressivism是这几十年里社会运动的主线。它要求政治改革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要求对外来移民进行美国化。结果是,在诸多方面,它或多或少地成功了。表面上看,外国移民并没有本质变化,天主教徒还是天主教徒,犹太人还是信犹太教,似乎各地的移民都尽量抱团地保留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但这正是美国化的结果,因为这些也是在美国化过程中最私人化的、可以保存的传统。

外国移民到美国,或主动,或被动,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美国化的过程。比如,他们很多人一进美国,就改了名字。比如像Trnka这样的名字,估计是美国人叫不出来的,得改成Trinka这样的。这名字,就美国化了。比如,意大利刚刚建国,意大利人自己其实没啥国家感,都是以村庄为记,你是哪个村的,我是哪个镇的。到了美国,才意识到自己是“意大利人”,被生生打出一个国家归属感出来。而东欧更是还没俩国家,大家也是以家乡为记,一进美国,全被定义成斯拉夫人,被生生打出一个民族归属感出来。

生活方式也被迫改变。节日,当然是美国的节日。习俗,当然是美国式的。希腊人婚礼要庆祝几十天,到美国,没有雇主这么大方。犹太人习惯妇女出去工作,男人在家里,到美国也得变。犹太人的sabbath是星期六,可美国是星期日休息,所以,要想有活做,星期六也得上班。类似的,连教会都开始接受美式新教小教区风格(现在连伊斯兰教也跟着开主日学校)。

来龙去脉篇7

1943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轴心国德国和意大利节节败退。2月,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投降;5月,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投降;8月,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9月,意大利政府投降。如何解决日本问题日益提到日程上来。

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3年10月20日给时任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发去电报,邀请他在埃及举行会晤。经过商议,三国领导人定于同年11月中下旬在开罗会面。

根据史料记载,和丘吉尔于11月21日先行抵达开罗——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外交舞台。而罗斯福则于22日上午抵达,随后乘专车前往开罗米纳饭店附近的一座别墅下榻。

22日,、丘吉尔同罗斯福共进晚餐后,举行了开罗会议的预备会议。

23日上午11时,三国代表团举行了首次会议。

25日下午,再次同罗斯福会谈。由于美、英事先已在其他场合进行过商议,所以开罗会议的重点在于中美之间能否就一些问题达成一致。中美双方领导人就8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若干共识。其中,关于中国的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中美首脑晤谈后,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受罗斯福委托,根据三国预备会议及中美会晤精神,起草《开罗宣言》。供罗斯福审阅的宣言草案初稿提到:“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国。”

在26日三方官员对宣言草案的讨论中,中方代表据理力争,要求更明确地规定日本归还其所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

最终,经过修改,宣言改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26日下午,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后者下榻的米纳饭店旁的草坪上举行了媒体见面会,宣布开罗会议达成共识。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这一影响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文件就此诞生。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在波茨坦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精神,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中明确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

来龙去脉篇8

1、最先开始是HM集团在其官网声明拒绝使用来自新疆的棉花作为原材料,以所谓的“强迫劳动”为借口,提出“抵制新疆棉花和纺工厂”的口号。随后,耐克官方也跟着作死声明明确表示,不仅自己不用新疆棉花,更要求合作的供应商自查不许用新疆的棉花。

2、随着各大品牌抵制新疆棉花热搜话题爆发后,不少网友都自发留言开始抵制,纷纷抵制H&M、耐克、优衣库等品牌。王一博、谭松韵、黄轩等多名中国代言人火速切割、各平台全面下架、国内消费者愤怒。据悉,这次新疆棉花事件背后“推手”是BCI,一家成立于十多年前年的NGO组织。

3、宣称就所谓的“强制劳动”与中国企业断绝往来。对于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制造中心的中国而言,BCI的这一决定瞄准的显然不是所谓的劳动问题,而是中国的棉纺织产业。

(来源:文章屋网 )

来龙去脉篇9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氏双眼所化,日神是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我曾看到过出土于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娲图的白色浮雕和说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发现,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由于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纪初发表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

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连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也不例外。

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

除了东西南北之外,表示方向的前后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侧是东方。因此就在崇尚东方的同时,“左”也随着高贵起来。三国时期的东吴占据江东,也称江左。文左武右的仪制,男左女右的观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习俗甚至延续至今。

如:房间是民居院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没有楼房。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往往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旧时人们有尊左的习俗,我们常说的“左祖古庙”、“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再如:戴戒指也是有讲究的,这种讲究不见诸文字记载,而是一种约定俗成。民众认为,左为上,右为下,左象征尊严和力量,右象征温柔和体贴。故民众佩戴戒指有“男左女右”之分。此外,男子戴在食指上表示求爱,戴在中指的表示正在恋爱,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婚。而女子一般不戴在食指上,其他则与男子相类似。若有人男左女右地戴在小指上,则明确表示自己是独身。在当代民俗中,男女情感上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对方所戴戒指的位置,要尊重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恰如其分地相处。

来龙去脉篇10

“责任田”的兴衰

20世纪50年代末,“”和“共产风”、浮夸风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浪费和减产使粮食严重短缺,造成安徽农村饿死人的惨景。

为扭转困难局面,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以及安徽省委进行了思索和研究。宿县农民刘庆兰父子上山开荒不仅自给有余,每年还给生产队交很多粮食的事对曾希圣触动很大。针对管理上的集中统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严重缺陷,在调查研究、总结农业合作化和苏联东欧历史经验、试行和试点的基础上,安徽省委先推行“包产到组”,进而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即“责任田”),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实行了“包产到户”。

1961年3月,安徽全省在春耕大忙前开始推广“责任田”,立刻受到农民的热烈响应,至10月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已达84.4%。当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80多亿斤,较之1960年增产50多亿斤,除去种子和征购粮,农民人均可分口粮600多斤,吃不饱饭甚至饿死人的情况基本消除。1962年,全省粮油及副业继续大幅增产。农民由衷地把“责任田”称之为“救命田”。

“责任田”是曾希圣和安徽省委的一大创造,但的态度却决定着“责任田”的命运。虽也曾表示支持“责任田”的试验和推广,但他只是把“责任田”当做应对危机的一种权宜之计,从根本上说他认为“责任田”是私有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61年9月邯郸座谈会后,对“责任田”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不久他要求曾希圣改变“责任田”,回到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1962年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责任田”被指责为“犯了方向性的严重错误”,曾希圣受到批判并被免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职务。不久,“责任田”被当做“单干风”再次受到批判。在“左”的错误思潮的强大压力下,安徽的“责任田”逐步停止和取消。

“责任田”虽然夭折了,但却在安徽的干部和农民心中播下了改革的种子,为后来安徽的农村改革埋下伏笔。

推行“包产到户”

“”中开展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促大干”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严重阻碍了安徽农业的发展。“”结束了,但“农业学大寨”运动仍在进行。据1977年统计,安徽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只有66元,其中阜阳地区只有33元。全省28.7万个生产队只有不到10%的生产队能够维持温饱。仅凤阳县每年外出要饭的人口达五六万人。

1977年6月,曾在“”中以整顿铁路秩序闻名的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首先深入农村了解情况,认为安徽农业的根本问题是体制和“农业学大寨”运动捆住了农民手脚,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安徽农业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在他主持下,当年11月安徽省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决定(试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强调要尊重生产队自、实行生产责任制、鼓励农民种好自留地搞好家庭副业、放开集市贸易等。万里同时提出农村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

“省委六条”和半年后全国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点燃了安徽农民心中改革的火种。他们顶着压力,探索和试行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凤阳县马湖公社前倪生产队和来安县烟陈公社魏郢生产队率先实行“包产到组、以产记工”的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许多地方也都纷纷仿效实行。

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秋天因缺水,集体的土地种不下去,省委决定把土地借给农民“渡荒”,随便他们种什么,收获归农民。肥西县山南区在执行过程中按照当年“责任田”的办法,对全区十几万亩土地最早实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省委不但未加制止,反而决定把山南公社作为推广“包产到户”的试点。与此同时,省内其他地方也自发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做法。在安徽省委的支持下,山南公社的“包产到户”迅速扩展到全县,并在全省各地推行开来。

创立并推广“包干到户”

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同时,安徽农民以巨大的生存智慧创造出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包干到户”。

早在1978年,凤阳县梨园公社小贾生产队已开始实行“包干到组”,这一做法得到万里同意后在全县推广。第二年,凤阳县的农业生产取得明显成效,粮食总产达2.2亿多公斤,比上年增长48%,油料总产达610万多公斤,比上年增长160%。

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是个远近闻名的“讨饭队”。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夜晚,全队18户户主在一起开会,冒着风险决定实行后来风靡全国的“包干到户”。小岗生产队的“包干到户”首先得到县委书记陈庭元的理解和支持,后来万里表示:“那就让他们干三五年”。

小岗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的当年就创造了“奇迹”,粮食总产达6.6万多公斤,是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油料总产达1.75万公斤,是过去20年的总和;交售给国家粮食1.25万公斤,超额完成任务近8倍,结束了20多年未向国家交售一粒粮的历史。“包干到户”使小岗生产队从一个“讨饭队”一年就翻了身。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在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阻力。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虽然提出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可以包工到组,联产计酬,但同时又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在翌年3月召开的国家农委座谈会上,很多人以及会议通过的《纪要》都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分田单干,“是一种倒退”。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发表署名张浩的读者来信及编者按,认为“包产到组”是一种违的政策的“错误做法”,在安徽引起一片恐慌。1980年3月,万里调到中央工作,新的省委领导对“包产(干)到户”提出不同看法,连续召开会议想扭转“包产(干)到户”。一时间,安徽上下掀起一阵阵反对“包产(干)到户”的声浪。

万里领导的安徽省委和全省要求改革的广大干部群众面对旧的框框条条和各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对实行“包产(干)到户”不动摇。就在安徽农村改革承受巨大压力、面临夭折的时候,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力挽狂澜,态度鲜明地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的讲话一举改变了安徽农村改革的困境,“包产(干)到户”如决堤之水在全省迅猛蔓延开来。当年底,全省66%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干)到户”,到1982年6月,全省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达95%。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的区别

人们常常把“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统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实质性区别。

“包产到户”是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统一经营、核算和分配的框架内,实行分配与农户承包的产量相联系,使农民个人利益成为完成或超额完成集体农作物产量的内在动力。而“包干到户”则是从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中分离出经营权、收益权、租让权、抵押权等,通过长期甚至永久承包的方式转让给农户,使农户享有实际上的土地所有权,这当然就突破和否定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架构。“包干到户”农民承包的是土地而不是产量,也就不能再称之为“联产承包”,农户只要完成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税费,如何经营、产量多少都是农民自己的事。正因为如此,最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报告,就把“包干到户”的正式名称改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

如果说“包产到户”与计划经济相联系,只是从管理方法上对体制的最后修补和完善;那么“包干到户”就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变革,成为建立产权明晰的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业商品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一个崭新起点和开端。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包干到户”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1985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其直接原因是农民负担过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业增长的同时,国家要确保城市供应,农业自身要扩大再生产,农村机构和各项社会事业要扩充发展,方方面面形成了对农业剩余极为旺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很多部门、机构以各种名目向农民额外加税、收费和摊派,给农民造成不堪承受的负担,也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减轻农民负担是关系到保护农民利益和产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发展农村生产力、解决好农村生产力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仍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改革农村的税费制度。

20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政府参事何开荫写成《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些设想》等文章,提出将农业税率定为7%,村提留改为附加税赋,赋随税走,一道税、一道清,取消乡统筹,禁止税赋以外一切乱收费的税费改革思路。何开荫的设想为后来的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992年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安徽开始酝酿农村的进一步改革。涡阳县新兴镇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土地承包税(费)制”。

1993年11月,太和县委经过调查研究,在省地领导的支持下决定在全县推行税费改革,其改革方案规定:从1994年起,全县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实行公粮制,农民交纳公粮后,不再交纳任何税费,有权拒绝一切不合理负担。公粮按每亩地一年征收50公斤,一定三年不变。公粮由粮站统一征收,乡镇经管站统一结算,属于税的部分划入国库,属于费的部分由经管站统一管理,实行村有乡管、专款专用。太和县的税费改革使农民人均减负48%,增收120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府机构改革。太和县的农村税费改革在安徽本省和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太和县也作为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第一县载入史册。

此后不久,、朱基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发表讲话,明确支持安徽的农村税费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安徽很多地方都按照税费合一、财政结算、统收分管,取消税外一切乱收费的原则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安徽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总体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在安徽全面推开。同时还进行了建立农民负担监督机制、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等配套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做好宣传、明确责任,及时了解情况、发现和纠正偏差,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