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十篇

时间:2023-04-10 20:54:48

文理不分科

文理不分科篇1

鱼与熊掌兼得

上海是本次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针对文理不分科,上海不少高中、大学校长和教师都表达了赞成的看法。上海中心城区一所高中学校副校长认为,面对高考改革,学生和家长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在他看来,文理不分科是为了防止学生偏科,这样做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有好处。同时,上海一所高校的招办主任表示,文理不分科可以让学生有空间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比如有些学生虽然擅长化学学科,但对政治也很有兴趣,那新的政策就可以使学生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闵行区某高中一年级组组长表示,目前高一学生和家长还在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些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来做好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过渡。针对新政,学校老师已经为家长和学生开设了多次讲座与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消化。但她也指出,目前来看,高一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5门“主课”,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还未和高考新政完全挂钩,转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针对新政,该教师师给出了几点实用的建议:夯实三大课。从高考的分值来看,语数外各占150分,可以说在高考中还是占据绝对地位。因此,高一学生应首先夯实这三门学科的基础。均衡发展,切忌偏科。如今大学需要更多综合型人才,文理不分科的实行意味着未来学生可选择的空间增大,同时也预示着未知数的增加。因此,在起始阶段不偏科,才是目前学生的努力方向。这位教师打了个比方,如果某位学生有一门学科“翘脚”,那就可能意味着心仪的大学向他“关闭了一扇门”。

文科生会不会吃亏?

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可能担心,文理不分科对部分学生来说,会提高数学考试难度,使其在高考录取中处于劣势。这样的担心其实没有必要。高中一、二年级都是基础型内容。本次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一开始就明确文理不分科。对学生来说,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明确、要求清晰,一开始就不要把自己放在所谓“文科生”的位置上,教学便没什么公平不公平。在录取上,应该立足于本次高考改革方案的整体,比如说,方案中语、数、外3门高考加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对学生来说,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更加自由地选择和学习;高校不再划分一本、二本,整个人才培养机制逐步从“分层”向“分类”转变。这些都将为学生的升学提供更为公平的条件。

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恽敏霞表示,文理不分科还会对数学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在国际范围内比较,学生在通识课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同龄人,从教材难度讲,还有不少下调空间。以数学为例,课程体系在经典数学内容上要求过多、过高,但对于现代数学或者方法论层面的内容渗透又比较薄弱,导致偏难、偏重技巧。加之教师在教学中又拔高要求,让不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泯灭了对数学的兴趣,学习仅为了高考。文理不分科,将进一步加快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步伐和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修改,会加大对能力和素养的培育,降低难度,减轻压力。

随着教育年限的延长,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更加丰富。取消文理分科,促进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全营养”的教育,而且,让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打牢各种知识的基础,知识面更广,也更有利于他们进入大学后,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有专家指出,2014年高考数学文理卷的难度已经开始走向趋同。上海市控江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曾国光做过一个统计:2012年至2014年的高考数学卷文理分叉的分值,即两卷中不一样的试题分值,分别是103分、102分和57分。

“文理卷的差异在今年高考中明显缩小,当时我们就分析,这样的出卷意图是在为数学文理不分科作铺垫。”曾国光说,近十余年来,关于数学高考卷的文理分叉呈现这样一种趋势: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刚刚推行二期课改,数学卷的文理分叉还不多,到了2010年左右,卷面的分叉开始增大,近两年又在逐渐缩小。不过,按照不少一线老师的猜想,如果未来高考数学科目仍保持原来的难度系数,那么,文理不分叉后,新数学卷的难度可能会介于目前文理卷的难度之间。鉴于高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已存在天然差异,有专家建议,大家同考一张数学卷后,对于有文科偏向的学生,可能要在数学上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而对于那些数学尖子或竞赛生,却在高考中很难出现过去那种鹤立鸡群的优势。不过,他们也可能在今后的走班制和自主招生中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不管未来怎么变,只要踏踏实实按照课程标准学,问题不大。”一位数学老师说。

倒逼课程标准改革

在文理不分科这个问题上,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观点鲜明。他认为,在几乎所有教育体系中,母语与数学都是“共同核心”内容,是所有学科的共同基础,这已经达成共识。数学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基础课,区分文理本来就不科学。在美国,数学也没有文理的概念,只有不同水平和等级的差异。在唐盛昌看来,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再用传统的文理标准来学习数学,而应该把它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扎扎实实学好。

数学不分文理后,课程标准如何设计,考试如何命题,教学怎么安排,都是亟待研究的重点课题。据业内人士透露,作为两大基础性学科,语文和数学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考查学生核心素质。数学着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所有高中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对2014届高一学生来说,在课程标准中,针对普通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将重新修订,尽快出台方案。

除了倒逼课程标准改革,对学校教学也带来不小的挑战。一位高中校长表示,今后的数学教学可能会降低深度和难度,扩大知识面,让所有学生在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花在难题和复杂题上的教学时间,加强数学的实际应用。学习变得相对轻松后,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还有校长表示,文理不分科后,更要求老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数学毕竟是高考中的重头戏,一开始可以“小台阶慢慢走”,对于数学薄弱的学生,还是要增加额外辅导应对高考。

各方关注角度不一

2014年上高三的李力,在高二分科之际选择了理科。“选的时候我很纠结。毕竟我喜欢的是文科,但理科升学比较顺利。”在兴趣与前途之间,小李选择了前途。听到高考文理可能不分科,李力并没有觉得这是个利好消息。“现在学习的科目少,能用心专攻。如果文理不分科的话,考试的科目就增加到9科,想起来都觉得束手无策。”李力说,虽然自己学得不算精,但起码比那些将来文理都要考的学生学得精。“国家需要的是专科人才,不是学得广而不精的,什么都做不好。”和李力的观点不一样,2014年读高一的王仪涵却觉得,文理不分科对他来说是件好事。“我没有明显的偏科现象,如果学文科的话,我的地理成绩不是很好,如果学理科,我的生物成绩也有点欠缺,但按综合成绩来算的话,我还是能在班上排在相对靠前的位置。有些偏科的同学就未必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力认为文理分科可能对高考实际排位影响不会太大。“其实从高考状元的成绩就可以发现,要想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语数外三科是必须要强的。”不过李力同时也坦言,现在的高考体制下,所有科目都集中在一个时段考,会让人力不从心,有些科目,其实不统考。

贵阳九中副校长陈龙认为,高考如果文理不分科,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划来说,其实高中的学习也是为了打基础,学生只有学到更全面的知识才能具备基本的常识,不在以后的工作中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陈龙同时指出,如果不实行文理不分科,对高中学校和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实行大综合之后,学校现有的师资肯定不够。所以实行大综合前,学校首先要先补充师资。第二个是学生的适应能力,由于之前一直文理分科,所以有些偏科的学生想到某一科不会影响到高考,干脆就不用心学。现在实行大综合,学生重新学习某个科目肯定需要一定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等于要学生整齐划一。因此,如何保证学生在学综合的同时,还能有时间来学习自己的优势学科,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陈龙说,每年文理分科的时候,确实有很多文理成绩相对均衡的同学会比较纠结。”有些同学明明在文科方面比较有优势,但为了有更多的机会被高校录取,可能会选择理科。“陈龙认为,因为这种原因做出选择的学生,以后的发展可能也会十分艰难。

文理不分科篇2

事实上,简单就这个概念去争论是无法得到确定判断的。文理分科实行几十年来,确实带来一些文理不通,个人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缺乏的问题。所以从原理上讲,文理分科确实是与遵从天性相违背的教育方式,把人更多的定位为社会分工后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分科教育”能够快速培养出专业人才,却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

当文理不分科作为一种高考招生制度来讨论的时候,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原理上的对错问题,而需要考察是否真的建起了与文理不分科相符合的制度体系。

首先,文理不分科要求整个高考招生制度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而非学生的知识点,更遑论以标准答案为基本单元的应试体系。现有高考在短期内还很难从知识考试转变为能力测试,在这种情况下文理不分科确实会造成学生压力增大。

其次,大学是否建立文理并重的选择学生的平衡体系。中国现有大学依然没有消除过去复制苏联文理分家的痕迹,重理轻文的不平衡局面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高中生似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最终依然会沦为大学看重哪门学科,考生就争着去学哪门学科的局面。于是学生的真实兴趣依然要让位于应试和升学的需要,由此只是一根指挥棒替代了另一根指挥棒,却未真正消除指挥棒,偏科现象也不可能真的就不见了。

再者,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依据什么是决定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后利弊消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沿用现在的总分模式,学生投机性的行为就有存在或滋长的空间,最终是学哪门课能得高分,学哪门课能上好大学就会选哪门课。而这一情况又会随着学生选择潮起潮落,变化不定,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不尽的忧虑。

此外,中学阶段是否建立起与不分文理科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多样化的课程服务体系。取消文理分科就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学同样的课程,学校是否有充足的课程与师资,学校如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多样化课程服务。

因此,只有放弃总分模式,高校建立专业团队,实行比较彻底的专业评价,才有可能让文理不分科的理念发挥出积极的个体成长和社会效益,拓展个体天性发挥空间和社会多元融合的包容性。

在上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是否可在某一措施上先行一步,当然是可以的,社会的发展就不存在一步到位的时候。但是在跨出这一步时,还是要看清这一步前后左右的环境、利弊。

在跨出这一步之后,就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尊重学生的选择,防止学生负担加重,尽可能各扬所长,而不要千方百计补其短。二是尽快实现考试与招生分离,改变总分模式的集中录取。三是尽快建立对学生专业的评价体系,除了独立第三方的专业测试,还应建立中学和高等学校专业的评价体系,让这些评价本身更全面地收集学生的信息,让学生的专长和性向基本特征不需要通过考试,就已经是比较清晰的。

简言之,取消文理分科只是解决众多教育问题的第一步。它并不能成为学生减负、教育改革的救命稻草。当务之急,乃是政府在考试招生方面简政放权,将选择权还给学校和孩子,逐步建立专业、客观的选拔机制。让孩子可以不顾及分数的高低,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申请自己适合的学校;让学校专业招生团队可以根据孩子的知识储备、个性特长、平时表现等决定是否录用。这种基于相互了解的双向选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考试招生的专业水平,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并且在不损伤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整体提升中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水平。

文理不分科篇3

关键词:文理分科;问卷调查;男女生差别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92-03 针对我国大学分文理科招生的现象,我国高中阶段大多从高二年级进行文理分科,文理科的选择将是关系到同学们今后大学的专业以及就业方向的重大决定。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男女生文理科学习现状、分科意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总结男女生在文理科学习上的差异及其与文理分科的关系以及文理分科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一、问卷设计意图

在高一年级结束即将升入高二进行文理分科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男女生在文理科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文理科成绩比较,以及文理分科的意向和在分科选择中的影响因素。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调查4个班,其中2个实验班,2个普通班。发放问卷178份,收回问卷169份,其中166份为有效问卷,3份为无效问卷。男生70份,女生96份。

1.学生每日在文理科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分为每日学习时间

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生均有超过一半的人每日花费于文科的时间很少,在1小时以内;而用于理科学习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男生只有18.6%,女生则更少,为12.5%,其余均在一小时以上。

由表2可以看出,在文理科学习时间分配上,男女生差别不大,男女生分别有55.7%和54.2%的人每日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比文科长,而用于文科学习时间比理科长的分别只有11.4%和10.4%。另有30%多的男女生文理科时间平均分配。由此看来,无论男生、女生,用于文科学习的时间均明显少于理科。

2.学习成绩情况。

对比学习文理科所花费的时间和所获得的成绩,大多数同学花费时间多的科目获得了更好的成绩。在文科学习时间多于理科的同学中,男女生分别有62.5%和60.0%的人文科成绩好于理科,而理科学习时间多于文科的学生中,其学习成绩有较大性别差距,男生理科成绩好于文科的有64.1%,而女生只有40.4%。文理科时间平均分配的学生中,男生有43.5%理科成绩好于文科,而女生只有23.5%。

3.学生及其家长对文理分科的意向。从总样本来看,学生本人倾向学文的为26人(占15.7%),倾向学理125人(75.3占%),未确定的15人(占9.0%)。男生倾向学文的有6人(占8.6%),倾向学理的有58人(占82.9%),女生倾向学文的有20人(占20.8%),倾向学理的有67人(占69.8%)。家长希望孩子学文的6人(占3.6%),希望孩子学理的为64人(占38.6%),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不干涉的96人(占57.8%)。共有151个同学对于文理分科的选择有明确意向,26个同学有学文科意愿,125个同学有学理科意愿。对于同学们的意愿,家长持支持态度或采取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不干涉态度的为149人,高达98.7%,只有2位家长与孩子意愿不一致。

在理科成绩比文科好的同学中,男女生分别有高达97.4%和96.8%的人选择学理;而文科成绩比理科好的男女生中分别只有40.0%和57.6%的人倾向学文,两类数字相比有明显不同,而且无论男生女生,理科成绩比文科好的人中,没有一人选择学文。

4.学生在分科选择上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选择文理科是否受到家长的影响,本调查发现,男女生分别只有2.9%和2.1%的人认为受家长影响很大,认为“受一定的影响”的占18.6%和21.9%,认为“有影响,但不大”和“完全不受影响”的却占到78.6%和76.1%。

对于分科的影响因素,本题为多选题,男女生均认为兴趣是主导因素,选择此项的分别有70.0%和77.1%。受大学专业选择影响的男生有近一半,为48.6%,女生却高达69.8%。受就业范围及收入影响的分别有38.6%和47.9%;受学习潜力影响的分别占37.1%和51.0%;另有少量同学受高校招生人数比例及院校设置以及学习习惯的影响。

三、结论

1.学生用于文科学习的时间明显少于理科,在文理科学习时间分配上,男女生差别不大,男女生分别有55.7%和54.2%的人每日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比文科长,而用于文科学习时间比理科长的分别只有11.4%和10.4%。另外各有30%多的同学文理科学习时间平均分配。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理科学习相对于文科学习难度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文理分科后倾向于学习理科的同学更多,所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理科学习。

2.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花费时间较多的科目获得了更好的成绩。在文科学习时间多于理科的同学中,男女生都有超过60.0%的人文科成绩好于理科,但在理科学习时间多于文科的学生中,学习成绩有较大性别差异,男生理科成绩好于文科的有64.1%,而女生只有40.4%。文理科时间平均分配的同学中,男生有43.5%理科成绩好于文科,而女生只有23.5%。这说明在理科上花费同样的时间,男生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3.学习成绩与分科的选择密切相关。大多数情况下,理科成绩好的同学更倾向学理,文科成绩好的同学更倾向学文。根据本统计,在理科成绩比文科好的同学中,男女生分别有高达97.4%和96.8%的同学选择学理;而文科成绩比理科好的同学中,分别只有40.0%和57.6%的人倾向学文,却分别有53.3%和30.3%的同学选择学理,这两类同学的选择明显不同。而且无论男生女生,理科成绩比文科好的人中,没有一人选择学文。这有可能与高考文理科招收人数有较大差距,文科生可选择专业数量少,就业比理科生困难,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的思想有关。

4.学生分科选择受家长影响不大。男女生分别只有2.9%和2.1%的人认为受家长影响很大,认为“有影响,但不大”和“完全不受影响”的却占到78.6%和76.1%。说明男女生都有独立的思想,在自身的前途命运问题上同样有主见。在分科的影响因素中,学习兴趣均是对男女生的主导因素,其次为受大学专业选择的影响和就业范围及收入的影响。

文理不分科篇4

一、文理分科的历史考察

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肇始于德国早期将文理中学分为古典语言文理中学、现代语言文理中学和数学――自然科学文理中学三种形式。从文理分科出现开始,有关它是非功过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但从目前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基本倾向于或已经取消了文理分科。如作为文理分科鼻祖的德国,三类文理中学的界限基本取消,各学科也是不分轻重主次;以等级森严著称的日本,也实行文理都要考的制度;美国更是完全摒弃了文理分科,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考查。

从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角度看,我国的文理分科也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话题了,对文理分科的争论和实践时隐时现。我国文理分科的发展可以简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晚清时期,在内外思想的碰撞中萌芽。伴随着晚清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和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文理分科开始进入中国教育。宣统元年(1909年),掌管教育事务的学部在《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中建议普通中学“一堂之内分设两科”,分别侧重文实两科。其理由在于“旧章中学科目繁多,学生并婺兼营,易蹈爱博不专之弊”,而文实之分可使学生“就性之所近分途肄习,以期用志不纷”,且“其学业各有注重,其成绩各有专长”,“志在从政者则于文科致力为勤,志在谋生者则于实科用功较切”。时人“与其于升学之时多所迁就,何如于入堂之始早为区分”的观点也促成了分科思想的出现。但由于晚清政府在不久后就灭亡了,所以文实之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在政策的反复中成长。中华民国成立后,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极力反对分科教育。他认为要“造就健全国民”,就必须“完足普通教育”。分科教育把个人接受教育与就业、升学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普通教育的原则不相符合,“若分中学为两科,是破坏普通教育之原则矣”。在袁世凯当权时期,鉴于对当时中学在“造就社会中坚之人物与高等教育之预备,均有不能独到之处”的考虑,故订立《特定教育纲要》,改革中小学学制,主张“文实分科”,“以期专精深造”。在随后出台的“壬戌学制”(1922年)中,将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其中普通科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内分两组:一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相当于以前的文科),一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当于以前的实科),再一次明确了分科。但1933年12月,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确立教育目标改革制度案”中,又明确规定“高中不分文理科,现有之工农商等高中,均应改为职业学校”。此后,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课程规定,决定高中自第二学年分甲、乙两组,分别侧重理、文教育;可是在1948年国民政府又规定取消分科。在这一阶段,分科因政策的摇摆时而存在,时而消弭,但总的来说,还是在逐步地成长和明晰。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特殊环境中最终确立。众所周知,苏联在二战后采用分科教育,迅速弥补了因二战造成的大量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丧失所造成的损失,并培养了大批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照搬苏联模式,在实践中长期推行文理分科教育。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面对一个缺乏专业人才的空档期,为迅速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分类选拔人才,各地纷纷配合高考制度,采取高中文理分科的做法。后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文理分科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导引而不断得到强化,文理分科的时间也不断提前,高一就进行文理分科已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文理分科实际上是我国学制之内非制度的学生分流手段,但因其迎合了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是地方政府的现实利益需求,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高中教育的基本教育教学模式。

二、文理分科与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

组成高中课程的各学科,无论是从课程设立的出发点,还是从课程目标的实现来看,理应具有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地位并不是说所有的科目都要有相同的标准、相同的学时和相同的考试权重。从本质上看,一方面,这种平等地位是指每一个学科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这种平等地位是指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科都能按照高中课程目标的要求,拥有自己独立的时空运行条件,确保自身的应有地位,即一部分学科地位的加强不能以另一部分学科地位的削弱为代价。但在我国目前文理分科一统天下的形势面前,各个学科之间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移位”,有的学科被过度强化,有的学科被肆意削弱,造成了高中实际课程中学科地位的异化。

1 文理分科视野下高中学科地位异化的表现

(1)从各学科实际运行时空条件来看,既表现为高考学科和非高考学科之间地位的异化,也表现为高考基干学科和高考非基干学科之间地位的异化。以3+文/理综合高考模式为例,从前者看,作为高考学科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和地理,几乎独占了高中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而非高考学科的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等,其本该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被任意挤占。从后者来看,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作为高考基干学科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其课时总数应占全部学科课时总数45%~57%,作为高考非基于学科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其课时总数应占全部学科课时总数的41%~57%,但由于它们在高考中分数权重的差异,其比率在不同的年级分别被人为地抬高到60%~69%和压制在31%~39%,由此可见,高考学科和非高考学科、高考基干学科和非基干学科之间的实际地位差异明显。

(2)从学生的文理选择比例来看,表现为对自然科学学科的推崇和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冷淡。工业化以来,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渗透,教育功利主义的盛行,应试教育体制和智商测试的盛行,使得自然科学学科在高中教育中得到追捧,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被冷落到一隅。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积重难返的形势下,文理分科和高考招生“偏理”的现状,更是直接强化了这一

趋势。以上海2008年秋季高考为例,在总数为8万余人的招生总计划中,文科占37.87%,理科占62.13%。由于受到高考招生“偏理”倾向的诱导,报考文史类和理工类的考生占报考总人数的比率分别为42%和58%左右。而福建省的情况则更能说明问题,福建省2008年参加高考报名的考生总数是311742人,其中,理科为190684人,文科为95192人,二者相差更是将近一倍。目前全国高中学生的文理选择情况与上述地区非常接近,都是理科报名人数远远超过文科报名人数,凸显了高中学科地位异化的严重性。

2 文理分科是高中学科地位异化的主要原因

客观来看,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是教育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教育外部因素是导致高中学科地位异化的社会背景,高考招生“偏理”倾向是直接诱因,那么文理分科则是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1)文理分科是高中学科地位异化的体制根源。如前文所述,我国高中文理分科的确立和发展,是在建国初和后人才奇缺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因此,文理分科的工具性目的是明显的。在工具性目的指引下,文理分科更多的是注重如何屈从于高考的要求,如何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捷径跨过高考的门槛:高考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高考分文理,教学就分文理;高考重理轻文,教学就重理轻文。至于是否能够保证高中课程中各学科地位的合法性和平等性以全面实现高中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是次要的甚至是无须考虑的因素。于是结构严谨、配置合理的高中课程被生硬地撕裂为互不关联的两部分,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关性被人为严重破坏,各学科的价值不再建立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之上,而被移植于各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和分值之上,各学科的地位自然就出现了轻重高低之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这种工具性目的既符合了当时特殊社会环境的需要,也迎合了人们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急切心理,因而被披上了“合情合理”的面纱,使得这一非理性的做法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社会存在并拥有了巨大的市场,成为了影响高中学科地位的合法性和平等性的体制根源。

(2)文理分科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是高中学科地位异化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是人选择价值的一种倾向性态度,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也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价值取向对人的认识与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它是把价值对象或事物的价值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状态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有指导作用,而如果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则会带来人在实现价值过程中的现实走向的偏差。文理分科的工具性目的,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并逐步固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文化。尽管这种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非科学非理性的,但这并没有妨碍它的存在与扩张。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文理分科”与考试升学联系起来;二是把“文理分科”与以后的职业挂起钩来,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和知识的实用性。由此,高中阶段教育知识选择被功利熏染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人们对待教育知识,总是希望它时时处处与高考及今后的生活和职业挂钩,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知识促进人的精神和人格发展的价值。故而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对高考基干学科的超高重视、对高考非基干学科的轻视和对非高考学科的漠视,以及对自然科学类工具性学科的盲目推崇和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修养性学科的一味忽视,就成为了残酷的事实,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也就难以避免了。

三、取消文理分科,确保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关于文理分科的弊端,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撰文进行了批判,其中以朱永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反映了中国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特点。但这类批判只指出了问题的所在,却没有从根本上找出问题所在的原因。课程的基本作用在于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和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从根本上来说,文理分科之所以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文理文科破坏了高中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整体性,并以学科地位的异化作为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进而对整个高中教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取消文理分科,防止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是确保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1 取消文理分科是实现高中课程目标的需要

课程具有两种基本形态,即法定课程和实际课程。法定课程是理想中的课程,是国家根据教育需要规定的不同教育阶段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合,是课程的应然状态。实际课程是现实中的课程,是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对法定课程的实际选择和适应,是课程的实然状态。二者的吻合程度决定了高中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组成我国高中课程体系的各个学科都是在经过科学考察和验证的基础上设立的,其内容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映,更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文化精华。文理分科造成的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实质上是课程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违背自身规定性的问题,即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没有严格按照法定课程规定的标准得到落实,各学科的地位没有严格按照法定课程规定的地位给予保障,导致了实际课程偏离了法定课程。这种偏离的存在,是对高中法定课程的否定,对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构成了侵害,其结果是受教育者无法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获得必要和充分的成长资源以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取消文理分科,保证高中学科的应有地位,才能实现培养“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人才的高中课程目标。

2 取消文理分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知识的发展经过了一个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过程。然而,无论处于综合形态还是分化形态,知识都是一个整体。高中课程是为了实现高中生全面发展而从人类知识宝库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需的最基本的文化。这类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因而,组成高中课程的各个学科,既有发展高中生在具体领域所需的特殊能力的独特意义,更具有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普遍意义,各个学科对高中生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高中教育作为连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好处在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完整合适的教育内容,有利于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成功社会化;相反,残缺不全的教育

内容,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成功社会化,反而容易促使他们越轨。但文理分科却严重地侵蚀了知识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宏观上使学生面临着非文即理的艰难选择,微观上又诱使学生对不同科目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强权。一方面表明国家没有全面履行施教权的义务,另一方面表明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维护。其结果是学生不可能获得实现全面科学社会化的有效资源,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我国目前学生素质现状明显地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学习文科的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精神;学习理科的学生缺乏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精神;不论学文科、理科的学生往往又都缺乏艺术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学艺术、体育的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训练,而文化课基础知识较差。要转变这一教育困境,就必须取消文理分科,以清除高中学科地位异化给学生全面成长设置的障碍。

3 取消文理分科是保证学科教学效果和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文理分科导致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其直接结果是部分学科得到过分的重视,而部分学科备受冷遇,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对不同地位学科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对那些高地位学科,想尽办法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障,而对那些低地位学科,则是听之任之,甚至于直接牺牲低地位学科,将本属于其应得的资源转而用于高地位学科。这一方面造成了学科教学效果的低效化,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前者来看,高地位学科因为拥有过多的教育教学资源,迫使学生进行重复学习和过度学习,助长了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的滋长;而低地位学科因为必要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难以完成预定的课程任务和目标,最后导致了所有学科教学活动的低效化。从后者来看,教师专业成长作为一个有意识的、持续的、系统的动态过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肯定性的自我评价是教师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成长活动的内在激励因素。但在高中学科地位异化的情况下,高地位学科的教师因为在各方面占尽优势,导致了自我优越感的盲目滋生和危机意识的严重缺乏,懒得参加各种教师专业成长活动;而对于低地位学科的教师来说,因为在工作中很难得到公平的评价和待遇,长期的沮丧感和挫折感导致了进取意识缺乏,使他们也不乐意参加各种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学科地位异化,所以专业成长积极性低,而专业成长不利,又进一步加剧了学科地位的异化。因此,只有取消文理分科,还原高中学科地位的平等性,才能保证学科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史欣,高中文理分科之争,教育,2008(7)

[2]徐晶晶,国外文理分科之借鉴,上海教育,2008(22)

文理不分科篇5

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式开始,提前批次本科高校已于昨天投档。从昨天的投档情况显示,军事类院校、公安政法类院校的投档分都不低(如表格),特别是在这一批次中投档的3所港校,无论文理,分数都处于领跑地位。军校国防生:今年还是热昨天投档的高校包括:体育类公办本科、军事院校、公安政法院校(专业)、航海院校(专业)、部分院校小语种计划等。大部分高校的生源充足,军校国防生依然很热。军事类院校中,有一些学校的理科录取线直逼南京本科院校的预估线。海军工程大学(技术类)男生377分,女生396分,南京政治学院男生378分,女生395分,解放军理工大学(技术类)男生379分,女生390分。普通类高校的国防生的投档线也不低。浙大的国防生录取线,理科男生381分,女生394分。西安交大理科男生371分,女生386分。南京几所高校的国防生生源也不错,理科投档线比省控线均高出了二三十分。此外,从各校反馈的信息看,今年国防生录取到的高分生源很多,一些考生的成绩逼近400分。有关人士分析,由于国防生有奖学金津贴,这两年军队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吸引了不少高分的贫困生报考,而目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部队的工作稳定性也独具优势。另外,工科院校的国防生专业一般都比较好,选择专业的余地也大。女生线:比男生线高三十多分从今年军校国防生的投档线还可以看到,女生的录取线要远远高于男生。以理科投档线为例,有的学校的女生线要比男生线高三十多分。比较突出的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男生361分,女生383分。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男生355分,女生379分。军事经济学院男生366分,女生400分。第二军医大男生357分,女生394分。南信大国防生男生355分,女生381分。上海交大国防生男生355分,女生388分。据分析,军校国防生女生计划少是一个原因,比如南大的10个国防生计划中只招一个女生,东大的13个国防生计划中只招2个女生。另外,女生的成绩也往往非常好,排在男生前面。不少高校国防生的分都是女生。文科线:普遍要低一二十分今年文理分开划线,分数线会呈现怎样的格局?从提前批的投档来看,不论是公安政法类,还是军校国防生,或者其他类型的院校,文科线普遍低于理科线,而且幅度还挺大,不少院校要低于理科线一二十分。比较突出的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类)男生文科371分,理科386分;女生文科366分,理科384分。南京政治学院男生文科360分,理科378分;女生文科369分,理科395分。南大国防生男生文科345分,理科366分。上海海关男生文科371分,理科392分;女生文科383分,理科401分。外交学院男生文科383分,理科400分;女生文科389分,理科409分。有关专家分析,提前批录取的学生基本上都在本一线以上。在这个层次中,高分段的理科生明显要多于文科生。因此,同一所学校的理科线要比文科线高不少。港校:分数线直逼清华北大昨天,纳入我省统招提前批次的两所港校今年的投档线也正式揭晓,其录取线依然保持前两年的强劲势头,直逼清华北大等内地重点名校。香港中文大学奖学金基础班今年只招6人,拿到奖学金后,相当于学费全免,并颁发每年45000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贴。学校的名气加上如此优惠的奖学金政策,使得今年该班的理科投档线高达422分,文科线高达405分,和北大清华今年抛出的预估线处于一个“重量级”!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文科基础班、理科基础班、工科基础班和商科基础班因为没有奖学金优惠,投档线略低,但也要达到理科405分、文科390分,和人大、上海交大的实力大致相当。另一所纳入统招的香港城市大学投档线是理科396分,文科378分,和南大的预估线处于一个“重量级”。免费师范:不温不火今年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在江苏招收69名免费师范生。虽然招生专刊中列出的学费一栏是“0”,但是分数线并没有预想的高。从投档线来看,四所免费师范中,首都师大录取线,达378分,高于本一线23分。据分析,这与该校招生计划只有1个,且专业是较受欢迎的英语有关。另三所免费师范的投档线都徘徊在本一线附近。华中师范大学文科线351分,理科线361分,分别比本一线高6分。陕西师大文科线348分,理科线360分,分别比本一线高3分和5分。西南大学文科线348分,比本一线高3分,理科线355分,正好压在本一线上。有关专家分析说,免费师范生虽然减免学费,但学生入学前须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而且必须是县或县级以下的学校,否则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在强硬的规定下,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放弃。

文理不分科篇6

统考科目及科类 (一)汉语授课高中起点升专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类、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 (二)汉语授课高中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为4门。 1、文史类、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课(简称史地)。 2、理工类、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课(简称理化)。 (三)汉语授课专科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中医类,含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含工学、理学,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含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民法。 6、教育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医学综合。(四)蒙语授课高中起点升专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类、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文)、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 2、理工类、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理)、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 (五)蒙语授课高中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为4门。 1、文史类、艺术(文)、体育(文)类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文)、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历史地理综合课(简称史地)。 2、理工类、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理)、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物理化学综合课(简称理化)。 (六)蒙语授课专科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蒙医类,含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蒙医、蒙药学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大学蒙古语文。 2、艺术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艺术概论。 3、理工类,含工学、理学,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含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药学类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民法。 6、教育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教育理论。 7、农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医学综合。 (七)我区成人高校招生高中起点不再单设外语类,拟报考外语类的考生可根据本人实际和招生计划安排情况,选报文史类或理工类。 (八)我区公布成人高校招生高中起点艺术类(体育类)招生专业计划不分文理,文科、理科艺术类(体育类)考生皆可报考。 加试科目 (一)成人高校艺术和体育类专业招生必须对考生进行专业加试,非专业院校高中起点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办法详见《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艺术、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实施办法》。专科起点升本科和区外专业院校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招生院校必须在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中注明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并将考试科目、时间、地点和联系电话通知考生。考生的专业加试成绩或成人高校确定的加试合格考生名单必须于评卷前报送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二)除上述规定的统考科目和加试术科外,专科起点升本科专业的招生院校可根据专业要求自行确定是否再加试一门专业课。如需加试,招生院校必须在招生简章中注明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于录取工作开始前,向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交加试合格考生名单。录取时,根据加试合格考生名单,按考生参加统考科目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不需加试的院校,按考生参加统考科目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蒙语授课答题文字、记分方法与兼报志愿 (一)高中起点蒙古语文、专科起点大学蒙古语文试题用蒙文答题。 (二)高中起点数学(文)、数学(理)、史地、理化及专科起点政治、专业基础课提供翻译卷,考生用蒙文答题。 (三)高中起点汉语文、专科起点大学汉语文用汉文答题。 (四)英语、日语、俄语不提供翻译卷。 (五)报考成人高校蒙语授课专业的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可考外语或汉语文,专科起点升本科各专业的考生可考外语或大学汉语文,按其实际考试科目成绩记入总分;亦可两科全考,择其得分高的一科成绩记入总分。 (六)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专科起点升本科蒙语授课考生均可兼报汉语授课同一学历层次、同一科类的专业。 卷面分值与考试时间 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各门试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专科起点升本科各门试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文理不分科篇7

黑龙江省2011年高考时间及科目安排已公布,具体如下: 1、黑龙江11年高考时间为6月7日至9日,详见附表。考试科目不分应往届生,文史类(含艺体文科)考生均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文 科综合;理工类(含艺体理科)考生均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汉语文、朝(蒙)语文仅由中学用本民族语言授课考生参加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内容含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2、2011黑龙江高考各科考试分数:语文、数学(文、理)、外语三科满分各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二科满分各为300分,其中,文科综合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00分,理科综合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外语(英、俄、日)科目150分,其中听力考试部分30分。高考总分为750分。  3、2011黑龙江高考选考题:应往届生均需按各科要求答题:试卷分卷Ⅰ、卷Ⅱ两部分。卷Ⅰ是选择题,为必考题(语文学科含选考题);卷Ⅱ是非选择题,含必考题和选考题。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朝鲜语文8个学科设有选考题,外语、思想政治、汉语文和蒙古语文不设选考题。   4、2011黑龙江高考外语口试: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还须参加外语口试。外语口试由各地招考办在统考后组织进行,考试开始时间全省统一为:6月9日上午8:30。外语口试成绩不记入总分,录取时供招生院校参考。  5、2011黑龙江高考考生入场出场时间:各科开考前30分钟考生开始入场,开考15分钟后禁止迟到考生进入考点。考生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但是,外语科目因在考试开始时安排有听力考试,开考前15分钟即6月8日下午14:45禁止迟到考生进入考点。

文理不分科篇8

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学科综合素质

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培养文理兼容的具有开创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在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实现哪些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1]。

1.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综合性通用人才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新课改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高中教育更多的注育人为本,重文理综合,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未来十年高中阶段发展前景看,高中大幅度普及,强调学生多元化的综合素质,高中教育必须理性回归育人为本,新课程建构的高中制度,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通用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和谐与人理念,新课程的生命化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使高中教育导向文理学科综合趋势发展。

2.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必须打破学科壁垒

现实的高中课程的编排与改革,文理分科的两难和争论,我们必须作前瞻性的思考:10年以后的世界会怎么样,今天的高中如何培养出10年以后需要的人才,现在的高中学生,10年后应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具有战略眼光。要有综合素质,不是简单的一门课就能教会的;要做到学贯中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学习不同文化的精华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之下,整合你的知识结构。其次,对本专业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又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博学通才。再次,要有怀疑精神、批判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对自然和人文必须有批判性的理解。最后,必须了解和关注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问题。科学素养不够、人文素养不够,这是教育的问题。

高中现阶段的文理分科,缘出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科壁垒,带来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的人才观的深层次问题。我们需要通识教育,或者是“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包含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将教会学生“善”和“美”,科学精神的培养将教会学生追求“真”[2]。通识教育要打破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壁垒,展现不同学科和文化的思维方式。它与孔子培养君子之道有相近之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建立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容忍、沟通能力。要打破越来越多的学科壁垒,就需要拥有综合知识,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地带。

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专业教育也需“通识”。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我们碰到的现实问题,通常会涉及多学科。好的通识教育,就是培养你有综合能力,培养你有人文情怀,对国家、民族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加上对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和了解,有宽容心、有沟通能力,要体现多门学科的学术魅力和文化思维方式,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的结构有整体了解,这样的人,才是未来中国之急需。

二、纵观文理分科的利弊悖论,审视高中文理学科渗透与综合

对于高中阶段文理是否需要分科,教育部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时做了专门的调研,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收到建议110多万条,反对者与赞成者可谓难分伯仲。反对者则多以文理不分会使学生身上学业负担更加沉重不堪作立论,赞成者多从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依据,可谓各有理据。“高中文理分科”取不取消,是否有利有弊?出现两难悖论:取消之,不会让学生变得更有素质,不取消也不会有益于学生负担的减轻。

但反对者和赞成者也有着耐人寻味的一致:高中应该减负,高考应该坚持改革,真正实行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文理兼容、全面发展。可见,育人本位的回归——高中文理渗透与学科融合,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能有效消除高中过早分科现象,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构建同化和顺应功能更强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奠定学生人格与学力发展的基础”[3]。

1.文理分科的现实意义

(1)分科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爱好,也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分科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基础知识,因为文理分科后,学理的只是适当降低文科的要求,而理科知识有所加强,学文的也是如此。据统计,“目前有54%的人赞成文理不分科,有46%的人赞成文理分科,耐人寻味的是,85%的高中生赞成文理分科,反对改变现状”[4]。

文理不分科篇9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

1引言

现阶段,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也成了各高等学府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诸如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等弊端,导致了大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肤浅、人文关怀和社会情感淡薄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人文精神与大学科学精神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理工科大学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这是十分必要的。

2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现状调查情况及分析

2.1调查情况

2.1.1调查现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的本科生和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采取了采访、访谈、问卷及文献调查等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问卷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用于收集非标准化、无结构的定性资料,现场采访用于收集定性问题的资料。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892份,其中,老师卷500份。调查问卷内容分为四部分,各由20个问题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分布等;第二部分,主要调查理工科大学中人文社会学科的具体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调查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学科学生发展方向及就业前景;第四部分,主要调查影响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因素。

2.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者对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具体发展现状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具体发展情况的信息,具体详见表1至表6。从结果来看,理工科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不论是学科定位、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方面,还是社会实践、学生就业、学科交流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2)调查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学生发展方向及前景

通过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就业前景及发展方向的信息,具体详见表7至表10。由此可知,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就业方向呈现多样化状态。但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前景的信心明显不足。

(3)影响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因素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详见表11至表13由此可知,学校政策、校领导关注度、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硬件设施、教学思想等方面,均是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类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2.2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很好地营造了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气息,极大地增强了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对学校的长足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2.2.1属于从属地位,发展环境尴尬

一般来说,理工类高校在理科和工科上的学科布局比较完善,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文科专业的布局则比较单一,大多以本科教育为主。因此,许多院校坚持的是“理工为主,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学校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理工类学科,而人文社科类学科则长期处于支配和服务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从而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较差等问题,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2.2.2社会功利性导向影响,发展前途受阻

受社会功利性和实用性导向的影响,从家长对子女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功利性选择到学生的被迫接受,从教师的浮躁作风到学校的急功近利,都不利于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在实惠与实用的功利面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生的就业市场狭小,就业难度巨大,致使学校对其发展失去了足够的信心。总之,在重技术功利、轻人文素质的现实面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举步维艰。

2.2.3未形成一定的发展体系,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在管理机制上,理工科大学的校领导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多为理工科专家,他们往往并不能够真正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性和不可量化的特点,不能简单地用科研经费数额和数量来加以衡量。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科特点和差异,也就无法制定出真正适合人文社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目前,很多理工类高校采取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相同或相近的考核办法,这样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来说,很难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严重影响了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得人文学科长期得不到健康发展。

3对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3.1从战略上重视,在行动上支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当今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应该依靠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因此,学校应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将人文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联系,避免人为地割断二者的内在联系。理工科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战略上重视、行动上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科学定位,长远规划,确立发展高水平文科的战略目标。”只有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下大力气,才能避免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尴尬现象。

3.2借鉴国内外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先进经验

“美国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实行通识教育,将人文学科改造成不同系科、不同专业,显然成为拯救人文学科衰微的最后一根制度化稻草”。因此,应当充分借鉴国内外综合性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先进经验,比如,实施自由学分制和通识教育制度,实事求是地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面向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到两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必修课,使其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3.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把握机遇,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决定着今后文科的发展水平。”可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文社科师资队伍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不断提高文科教师的业务水平,并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以教学成果服人,以人文情怀影响人,逐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理工科院校中的地位。

3.4找准定位,加强交流,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影响力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应明确自己在该类院校的定位,采取“扬长避短,择优扶强,文理交叉,突出特色”的战略,主动加强与理工科之间的交流。具体地讲,应充分利用理工科创造的经济、物质和人才条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和科研资源、建设校园人文文化、购置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面的书籍等;积极加强与理工科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定期组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理工科之间的活动,开办专题知识讲座、举办人文著作阅读交流会、组织学院及班级之间的联谊活动等;鼓励和扶持校园人文类社团的发展,通过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影响力的提升。

3.5理清行政属性和学术属性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行政属性与学术属性既息息相关,又相互独立。因此,校领导应理清行政属性与学术属性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具体地说,应以科学的态度引领和服务于学校的各个学科,切勿以理工科的刚性思维引导一切。同时,应给与人文社会科学科独立的发展空间,避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理工科大学中的畸形发展。

3.6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生自身应增强自信心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从时间维度看,学科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因此,不应该急于求成,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积极进取,谋求发展,扩大交流。具体地说,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长处,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课外实践的机会。

综上所述,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状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从战略上重视,从行动上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自信心,积极提升其影响力,充分发挥它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为清.理工科大学要构建人文大学理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92.

[2]戴艳军,李力.理工科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69.

[3]王洪才.论中国现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J].大学教育科学,2013(1):6-10.

[4]阎国华,邹放鸣.大学与社会的共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13(2):200-204.

[5]杨俊辉.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水平文科――理工科大学如何发展文科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9):95-99.

[6]王姝.人文学科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3(2):17-21.

[7]艾涵.对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现代反思[J].教育模式研究,2008(10):207.

[8]戴艳军,李力.理工科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69.

文理不分科篇10

(一)科学性原则。方案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考试理论为基础,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

(二)基础性原则。方案要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确保方案实施后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公平性原则。方案实施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性。

(四)选择性原则。方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导向性原则。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二、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认真总结我省“3+X”高考科目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普通高考改革,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三、考试方案

(一)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含听力,下同),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

“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

“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二)科目组合

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

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每位考生至少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每位考生至少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1、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2、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考生可在1或2中选择一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

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1、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2、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考生可在1或2中选择一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

在每年普通高考报名前,由高等学校根据上述4种专业分类公布每个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定选考科目,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X科),组成考试科目组(如需要可选择多个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的考试科目组)。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报考专业意向选择考试科目组。

(三)考试内容

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1-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2-1模块或选修3-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7号)中指定的选修课程(部分)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四)命题原则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各科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

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各150分;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定。

(六)考试日期

2-3月: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4月:外语口语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

6月8日:上午数学(文科/理科),下午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6月9日:上午物理、历史、生物,下午化学、思想政治、地理。

*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考试大纲制订各考试学科考试说明。

四、录取办法

(一)高校招生计划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招生计划分理科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划定。理科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科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类、法学、教育学等专业。文理兼招的专业需分列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招生计划数。

(二)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各专业考试科目组。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各专业考试科目的组合可为一组或多组,当考试科目组合为多组时,各考试科目组之间为并列关系。

体育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普通高校应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如工学、理学类专业原则上指定物理、化学为专业选考科目(各学科门类专业选考科目参照见附件)。需要加考外语口语的专业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

(三)录取分数线

1.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用卷面原始分呈现,总分用各科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

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

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文化课成绩和术科成绩分别用原始分呈现,文化课总分用4科文化课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3+理科基础组成。

2.分数线确定

省招生委员会依据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以5科总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不分文理科)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外语口语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3.投挡和录取

(1)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文科类、理科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文化分总分或术科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3)普通高校根据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投出的档案,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按照学校已公布的录取原则和要求,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

(4)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分项目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等;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录取时供高等学校参考,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

省招生委员会根据上述原则和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录取办法。

五、保障措施

*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考改革方案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省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现实情况提出的。着重从现阶段我省社会发展现实,高考制度改革规律,以及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跟以往不同的要求为出发点;以普通高中按新课程方案完成规定的教学安排,通过正常学习的高中学生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高中毕业水平为前提。既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也考虑到教育改革实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学生和教师对课程改革需要逐步适应,逐步转变。作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应在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同时,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可随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逐步调整完善。高考是联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高考改革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考改革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程紧密联系,同步实行。在推进高考改革中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一)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都应是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为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素质教育反映的是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素质教育同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高中新课程方案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高考科目改革从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确定需考查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和有个性地发展;高考内容改革体现加强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产生正确导向。在促进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致。

(二)建立科学的普通高中评价制度,不以高考结果作为评价中学教学质量、校长业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普通高中教育有着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规律。各中学应当把握好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规律,考试科学与人才选拔规律。中学必须严格按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根据省教育厅教学管理规定开好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省教育厅将建立起以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为依据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落实教学管理功能;建立以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的教育督导制度,并真正发挥督导结果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的评价功能,对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引导功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科学的多元评价指标衡量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校长的业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普通高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督导和教学评估实际工作中,不得以高考结果作为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校长业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