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15:44:19

关于旅游的作文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1

没有品牌的旅游目的地没有灵魂,没有气质,没有认同感。品牌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提炼,是目的地的符号代表,更是目的地的无形资产。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经历了产品竞争、市场竞争,到如今的目的地竞争,品牌显然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核;另一方面,现代旅游经济运行中消费经济、符号经济、眼球经济的时代特征,更是突出了品牌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考虑到曲靖在云南旅游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及在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竞争格局中面临的挑战,曲靖提出打造“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推进曲靖旅游业跨越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打造与运作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回顾历史,高起点定位品牌

通过调研,近年来曲靖市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由于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形象品牌,大珠江源品牌的整合意识不统一、不集中;二是单纯以资源为导向进行旅游开发,没有深入分析市场的有效需求,旅游项目游离于“大珠江源”品牌核心之上,没有紧扣品牌主题进行项目布局,项目与品牌的关联度、耦合度不够高,没有形成对品牌的有力支撑;三是未能充分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对旅游目的地当地文化、民族风情和风俗体验性旅游开发不够;四是对于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受众市场没有明确细分,品牌的目标市场在哪里,要吸引的旅游消费者是什么群体,这一品牌的核心吸引力、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如何使这一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五是是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品牌发展规划,品牌的顶层设计不够明确,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明确这一品牌的核心吸引力是什么,没有处理好品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二)明确意义,高起点规划品牌

在宏观层面上,云南旅游业发展正处于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旅游文化强省迈进的阶段,旅游空间结构将得到优化,西热东冷的局面将会得到改善,曲靖市作为云南的咽喉以及濒临滇中经济圈的地理位置,在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格局重构的如此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提出有其宏观层面的意义。

在微观层面上,旅游地、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构建品牌就成了旅游业间竞争的重要工作。有品牌的旅游目的地才具有影响力、传播力和综合效益,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曲靖市以大珠江源品牌进行突破,完善强有力的品牌支撑,凝聚地域文化与资源,将会成为云南又一旅游品牌创新的壮举。

(三)把脉现状,高标准建设品牌

通过对云南省16个地州2008年-2012年以来的旅游五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曲靖市在16个地州里旅游总收入处于中等水平,2012年旅游总收入排名全省第9;从2008年以来,无论是旅游总人次还是旅游总收入等各类旅游指标曲靖市一直处于稳增长的状态,但是2012年曲靖市旅游增加值占GDP2.05%,离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5%的比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在滇中四城旅游总收入中一直与玉溪市不相伯仲,玉溪在资源禀赋以及区位上略优于曲靖市,玉溪已形成抚仙湖-星云湖的产品品牌,曲靖的罗平一直在做,但至今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大珠江源旅游品牌的建设应总结先前的经验教训,结合现状不足,以高标准建设,开创品牌建设的大珠江源模式。

二、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内涵

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一是要聚集一批优秀的旅游景区、景点;二是要开发一批优质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三是要培育一批优越的旅游服务集团与企业;四是要策划一批特色的旅游商品、服务商品;五是要吸引一批忠诚的旅游消费者;最后要突显一批大珠江源地区文化亮点。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特征应主要体现在特色性、融合性、文化性、创新性。

三、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打造与运作的具体策略

笔者认为应从强化品牌认知,加强品牌管理,完善品牌建设支撑体系,注重品牌效益评估四个方面明确大珠江源品牌打造与运作的对策。

(一)强化品牌认知

一是统一和提高全市对建设大珠江源旅游品牌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市级各部门、各县政府和相关企业加快建设大珠江源品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部门协同合作,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为大珠江源旅游品牌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对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内涵、特征、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定位与市场指向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对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战略规划、国际化运作、地域化统筹进行反复论证和研讨,制定出符合曲靖实际,立足云南,面向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品牌战略规划,以指导品牌的运作发展。

(二)加强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的目的在于维系品牌塑造系统的正常运转,不断升级、壮大品牌实力,使品牌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管理就是通过品牌诊断和检核、品牌核心提炼、品牌战略规划、品牌驱动和传播、品牌跟踪和修正,贯穿于品牌构建的全过程,处理品牌经营中的各种反馈,根据市场反馈对运作中的品牌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品牌再次投入市场,接受游客的检验,跟踪修正品牌的营销,积极收集各种新的市场反馈,进一步修正品牌,然后再使这一过程得以良性循环。

(三)完善品牌建设支撑体系

强大的品牌需要强有力的支撑,品牌是一个系统的组合概念,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与努力,如木桶原理要求的一样不能出现一块短板,只有面面俱到,才能出类拔萃。

1、产品支撑

产品是品牌的物质外延与支撑,旅游目的地品牌更多的是建立在目的地吸引物之上的,是目的地吸引物的形象集合与品质代言。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与运营不仅要对原有珠江源景区、罗平景区等旅游产品进行提质增效,还要在新形势新背景下,迎合市场需求,结合曲靖生态资源、高原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整合梳理曲靖现有资源,紧扣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对旅游产品传统“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文化包装与筛选,挖掘民族饮食,体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开发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等,主打优势项目,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开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例如,建设大珠江源旅游生态示范区、大珠江源旅游文化产业园、大珠江源农业庄园经济等;借助曲靖的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与人文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民间工艺品等,统一使用大珠江源这一品牌,通过高起点、大手笔旅游项目和产品、商品的规划,以高品质产品组合叠加,支撑起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

2、营销支撑

大珠江源旅游品牌的营销推广应线上与线下营销相结合,制定一套规范的营销策划书,依照品牌建设的不同阶段推进不同的营销活动;例如,在品牌建设初期,应地毯式、全方位加强市场曝光率,采取“联合推介,捆绑营销,线上拓展”的模式,整合省、市、县、旅游企业的资源和宣传促销资金,在央视、云南卫视、四川卫视、网络运营等主流媒体集中采购宣传版块和时段,集中开展“大珠江源品牌”宣传推介;与此同时,增加户外、露天广告的投放,将“大珠江源”旅游形象标识广泛使用于机场、车站、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等企业和场所,争取全市重大经贸、文化、体育活动使用“大珠江源”标识,此外,可尝试创意营销,事件营销等营销策略,例如利用珠江源拍摄一部电视剧或电影,以增加品牌营销的力度和市场渗透。全市地域品牌体系、节事活动品牌体系、旅游要素品牌体系和旅游景区品牌体系统一使用“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系统的品牌营销体系。

3、政策支撑

政府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中要发挥主导性作用,不但要对当地旅游品牌的确立、宣传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维护市场秩序为旅游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对品牌建设的支撑旅游项目进行指导与优先审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资金支撑

大珠江源旅游品牌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需要政府政策性资金帮扶,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旅游营销、旅游重大重点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落实需要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融资;一是积极争取省级、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旅游营销专项资金;二是考虑成立大珠江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大珠江源旅游文化投资公司;三是加大对旅游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增强旅游企业资金实力和竞争能力。

5、服务支撑

卓越的服务质量是游客良好口碑的前提。大珠江源旅游品牌建设应实施质量兴旅战略,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满意曲靖行”等旅游调查活动,收集游客对曲靖旅游服务工作中的诉求与建议,鼓励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优质化、个性化、信息化服务;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体系,全面提升饭店、酒店、交通、景区、购物场所、娱乐场所的服务质量,统一各要素主体对大珠江源品牌建设的认知;全面监管旅游市场运行,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强化旅游执法,保护游客合法权益,对游客提出的投诉、建议问题积极加以解决;促进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提高广大游客的满意度和曲靖的美誉度,为大珠江源旅游品牌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6、人力支撑

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建设这一宏伟工程,首先需要有远见、有魄力、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才进行破冰之旅,进行顶层设计与战略导向;其次需要有执行力、有旅游规划专业知识、有品牌管理专业知识、有旅游市场实践经验的人才进行实际谋划与运作,编制品牌建设战略规划,为品牌运作提供详细的路径对策;最后需要各职能部门人员的默契配合,需要有合作、分享精神的员工进行项目运作与管理的接洽。

7、文化支撑

对大珠江源旅游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梳理,筛选与大珠江源品牌具有耦合性的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与开发,将文化内涵注入品牌,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一是在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统领下,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文化体验旅游线路,满足游客求知、深度体验的需求;二是培育精品文化节庆活动,构建节庆旅游产品体系,注重罗平国际油菜花节文化属性的策划与包装,提升为大珠江源国际油菜花节,除了简单的观光游览之外,应增加有关油菜花的文化与情愫,拉进景区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三是建设民族民俗博物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动漫产业园等具有文化-经济产业性质的新型旅游文化基地;四是将大珠江源旅游文化品牌融入进当地人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文化之中,加强品牌在民间的宣传与推广,让大珠江源品牌的认同感首先成为曲靖市的地域文化。

(四)注重品牌效益评估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2

We went to a park where we enjoyed cool palm drinks. We also went to visit the monkey island. The monkeys were really cute to look at.

After we came back from the travel, we found that our bodies have become stronger and healthier than before. My sister told me that she planned to travel again next year.

We really enjoyed this trip. We were very happy!

夏季来了,和天气变得恼人。我的大姐姐建议去海南好放松。我想了一会儿,同意了。海南真是个好地方,棕榈树非常丰富。

我们去了一个公园,我们喜欢酷的棕榈酒。我们还参观了猴子岛。猴子很可爱。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3

所谓的生态游:

欣赏风景,享受新鲜空气

有人摘花、捉鸟、乱扔垃圾

真正的生态游

享受自然,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要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

带走美好回忆,留下青山绿水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4

关键词: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5603

1 引言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自古就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文因景生,优美的景观刺激并产生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景因文名,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将旅游资源特色化,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强了旅游资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基于这种密切的关系,对于文学和旅游的结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说,文学旅游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相对来说,对于文学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还很少。但是,对于之前的研究成果还尚未有人进行归纳,为此笔者对国内外文学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

2 文学旅游的定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触动人的灵魂深处。作品中描述的优美景色,使得人们总想亲眼见目睹。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总牵动着读者的心灵,人们想去故事的发生地寻找人物的踪影,想更多地了解关于他们的一切。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想去亲身经历,在现实中重温那份感动。因而,那些与文学作品直接联系的地方就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被旅游业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学旅游资源。由于“重文”的心理,人们往往因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而引发对作者本人的兴趣。人们想去了解现实中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培养出了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所以,作家故居、纪念馆、宗祠墓地、以及诗人作家行踪所至而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也成了吸引游客前往的文学旅游资源。

借鉴旅游的定义,笔者认为文学旅游就是指人们基于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前往与作品相关的(包括与作者相关)目的地而度过一种短暂的综合经历。旅游本身就是一项综合的活动,文学旅游也不例外。文学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更简单更广泛地说就是一种跟文学作品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旅游活动。

3 国外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关于文学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大都将其置于遗产旅游的范畴内讨论,如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David Airey(2001)指出文学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遗产旅游类型,是建立在遗迹或吸引物的文学价值上,并且游客对于文学的观念具有相当的共同性的旅游活动[1]。Herbert(2001)也认为文学旅游地就是遗产旅游景观的一部分,有关遗产的重要理论也适用于文学旅游地[2]。

(1)国外学者主要采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作业、问卷调查与对象访谈等手段,对文学旅游者、文学旅游地、文学旅游真实性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Herbert(1996)将文学旅游地分为与作家有关,如作家生活过的地方、与作家有关的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地;与作品的场景有关;与情感价值、怀旧、记忆、象征等有关,其内涵比某一特定的作家或作品更宽泛、更深刻[4]。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2001)则对文学旅游地的真实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在爱德华王子岛的3个文学旅游地,真实性以现代主义者、理性主义者、折中主义者的3种解释形式体现出来[5]。

(2)对于文学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开发,国外学者并没有作为专题内容进行论述。只是笼统地将文学旅游资源归纳为与文学作品及与文学作者相关的旅游吸引物。至于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也都是从遗产旅游的角度出发,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模式。

4 国内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4.1 相关概念研究

兆康,刘德艳在1993年就对文学旅游的定义和特点作了表述,认为文学旅游是指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利用其知名度和各地区、各阶层的人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各自的审美趣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再现文学作品中原本运用语言所创造的人物、场景、情节等,使游人置身其中,通过审美作用,得到全方位的物质、文化享受的物质活动[6]。但之后很少有人再对此定义进行界定。王中军(2005)从宏观的层面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认为文学旅游资源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旅游景观[7]。总之,国内对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表述基本停留在描述层面,判别性较低,难以将文学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区分开。

4.2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国内在阐述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系统的的研究主要有肖洪根(1998)从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产生、消费与促销3个角度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8]。杨秀玲,王军华(2005)对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要以实景、虚景相结合的形式,对文学艺术资源进行开发[9]。余靖华等(2009)对文学旅游的开发驱动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资源的文学旅游附加值与其他旅游附加值的高低对比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从属跟进模式、互重并行模式、主题聚合模式以及文化提升模式[3]。喻学才(1996)提出文学名著模拟景观制作中不必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性,而重在营造文学氛围 [10]。另外,万津津(2009)也强调开发文学旅游资源应重视保护真实性[11]。贾鸿雁,王金池(2009)认为兼顾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符合文学资源亦真亦幻的特点,适宜作为文学资源旅游开发的基础[12]。

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大都以文学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而张维亚(2007)以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为例,则从文化遗产角度探讨了文学旅游景点的开发[1]。之后,张维亚等(2008)又指出文学遗产旅游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项空白。并指出南京民国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要把握4个特性:文学性、原真性、体验性、地方性[13]。另外,王强,刘飒(2009)也研究了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研究及开发途径[14]。

4.3 与相关理论的结合研究

国内在讨论文学旅游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时,围绕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结合的最多。陶少华(2006)从理论高度探讨了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的结合方式,并探讨了将体验引入文学旅游后的产品开发思路[15]。楚艳平(2007)通过分析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内在结合的可能性,进一步探讨了在体验经济的理念下如何将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成体验型文学旅游产品 [16]。而庄志民(2003) 将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相结合进行了个案研究,对以“醉翁亭”为主干的滁州市旅游产品做了创意设计[17]。另外,王芳(2008)探讨了文化创意与名著文化旅游的融合,提出了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的概念[18]。

4.4 具体的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对具体的文学遗产的开发研究,我国研究最多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1989年,喻学才,陈钢对三国旅游线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影响三国旅游线深度开发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19]。之后,沈伯俊(2003)依据体验旅游理论分析了“三国文化”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牛青(2008)则以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主线,设计了一条以人物为主线的三国特色旅游线路[21]。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其他文学遗产地简单地进行过探讨。

5 结语

目前文学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对其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属性的研究,还是相关理论及案例的研究都很少。同时,也说明文学旅游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还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旅游需求更加趋向于对景区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因而,文学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上旅游研究在其他分支方面的逐渐完善,势必文学旅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旅游的现实开发中,文学旅游都面临着很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7,22(3):40~44.

[2] David Herbert.Literary place,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312~333.

[3] 余靖华,李江风.刍议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资源载入及开发模式[J].理论与实践,2009(1):82~84.

[4] David Herbert.Artistic and literary places in France as tourist attraction[J].Tourism Management,1996(2):77~85.

[5] 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Guarding authenticity at literary tourism sit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27~28.

[6] 兆 康,刘德艳.论文学旅游[J].旅游学刊,1993,22(3):43~46.

[7] 王中军.试论我国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1):30~32.

[8] 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1998(3):115~119.

[9] 杨秀玲,王军华.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23~25.

[10] 喻学才.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3):62~63.

[11] 万津津.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策略[J].企业经济,2009(1):138~140.

[12] 贾鸿雁,王金池.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学刊,2009,24(5):26~30.

[13] 张维亚,赵步阳.民国文学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商业经济.2008,(9): 109~110.

[14] 王 强,刘 飒.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研究及开发途径[J].中国资产评估.2009(2):13~15.

[15] 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351~354.

[16] 楚艳平.体验经济视野下的文学旅游产品开发设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7] 庄志民.关于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发散型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

[18] 王 芳.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9] 喻学才,陈 钢.关于“三国旅游线”开发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1989,4(4):44~47.

[20] 沈伯俊.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3,(2):111~113.

[21] 牛 青,石应文.以人物为主题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研究[J].中国商界,2008(9):259~260.

A Study Review on literature tourism

Wang Ya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China)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5

关键词:旅游文学; 旅游资源; 特征

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依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因此,我国旅游业,在很多地方还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推进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旅游是兼具经济和文化双重特性的活动,我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旅游资源包括自然创造物和人工创造物,它既有物质层面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古迹,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与文化活动。

一、旅游文学的概念

事实上,在我国,旅游文学概念的提出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现代旅游活动已经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其内容和范围的丰富性,已经远非传统的山水文学或游记所能覆盖了,而日渐庞大的旅游者团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不仅希望在旅游观赏中借助文学作品充实自己的旅游活动,还希望将自身的经历反映在描写旅游活动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别人游览时欣赏的对象,因此,旅游文学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有人提出,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以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①这一概念围绕旅游活动展开,能够覆盖旅游“行游食宿娱”各个层面,强调了旅游生活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文学作品的作者可以是旅游业的从业者,也可以是旅游者,这样不仅拓宽了旅游文学的范围,而且也符合旅游文学作品种类繁多的现状,因此被许多研究者广泛接受。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旅游的蓬勃展开,各地在旅游开发和服务活动中对于人文资源越来越重视,为了进一步突出本地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一些地区开始从各类文学作品中寻找可以为旅游开发所借用的要素,这其中也包括原本与旅游活动没有直接关联性,但是在旅游者中有很强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旅游文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属于旅游资源分类下的人文资源,包括一切对旅游者有旅游吸引力的文学作品;从狭义上讲,专指描述旅游活动与感受的文学作品。考虑到开发旅游产品和接待服务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纳旅游文学广义上的定义。

二、旅游文学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理解旅游文学的概念,就有必要了解旅游文学的一般特征。通常说来,旅游文学作品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来激发旅游者的好奇感

对于国民经济而言,旅游业隶属于第三产业,旅游活动也只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对于个体而言,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和感受也只是他本人整个社会经历的一部分。

旅游文学的这一特点在我国古代的山水文学中就已经有了明显的表现。例如唐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虽然并未对庐山的其他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全面的描述和介绍,但通过描写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游客一提到庐山,自然而然地就将庐山瀑布作为庐山的形象代表。

(2)以强烈的美感来引导旅游者进行代入式体验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整个旅游过程就是一个追求美的过程,因此旅游文学作品必然具有强烈的美感才能激起旅游者的共鸣,让其切实体会到旅游活动的魅力所在。因为旅游活动的丰富多彩,旅游文学的审美内容也多种多样,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在旅游文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旅游者在许多情况下就是专为欣赏某一形态美而外出旅游的。

事实上,旅游文学的美感往往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抒发的强烈情感而打动读者,从而引导读者在参加旅游活动时产生强烈的代入体验,把文学作品中的美感融入到自己的旅游活动中,因文学作品的描述而对景点产生向往,在景点游览中参照文学作品的描述来认知和强化现场感受,仿佛代替作者而进入到作品与景致合一的场景中,从而和旅游文学作品描述的情境产生了共鸣。

(3)以丰富的知识性来满足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人类共有的好奇心是旅游活动大规模展开的主观原因之一,而好奇心的产生来自于旅游者事先获取的对于旅游目的地与定居地之间的强烈的差异性的信息;并且,为了保证异地旅游活动的顺利展开,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旅游者需要搜集相关的旅游信息来选择目的地、安排行程和学习欣赏旅游景点的价值。

(4)以广泛的体裁形式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选择渠道的需要

从旅游文学的概念来看,旅游文学作品的覆盖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它既包括古代传统的描述山水和风俗人情的诗词、歌赋、游记、楹联、碑铭等,也包括现代旅游散文、小说等。这就为不同阅读层次和偏好的旅游者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渠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来选择最容易接受的体裁形式去了解景区。

(5)以作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来体现其与旅游资源密不可分的关系

旅游文学作品作为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垄断性特质,往往从属于作者生活地和作品中涉及的地点,但是旅游文学的价值评定也要服从旅游资源的分级评价标准来进行综合的考量。例如莎士比亚、歌德、安徒生等人,其故居即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与他们作品的质量当然有关,不过更重要的是与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有极高的知名度,以及其故居处于欧州旅游发达地区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

注解

① 冯乃康,《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 6页。

参考文献

[1] 张璟.旅游文学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02)

[2] 韦国兆.近十年中国旅游文学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6

为了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大家的旅游文明素质,各地会开展文明出游的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明旅游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文明旅游活动总结范文1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的意见》和《云南省文明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在国庆假日期间,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能职责,营造文明、有序、健康的旅游氛围,提升昆明城市旅游形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各县区文明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抓住国庆假日有利时机,加大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工作,着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和旅游秩序,并及时向市文明办报送国庆节期间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工作的情况和典型经验。

2.旅游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旅游法,推进旅游业全行业依法经营,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文明与旅游同行”主题活动,全面督促检查旅游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落实“行前说明、行中引导、重要环节及时提示”等各项制度的情况,督促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旅游商店和旅游车船公司做好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督促各景区做好文明引导和文明礼仪宣传工作,开展文明劝导行动,及时提醒游客,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教育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各地旅游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局《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及时采集报送本区域内“游客不文明行为”。

3.外事部门要做好因公出国(境)人员的文明出访培训工作,使他们熟知和遵守所到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宗教、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即将前往国家的情况,自觉做到文明出境、文明出访。

4.商务部门要强化对国外、境外中资企业员工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引导外派劳务人员注重和规范自身言行,及时发现和整改不文明问题。

要加强口岸文明旅游的宣传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境口岸落地生根,树立良好的国门形象。

5.公安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窗口服务作用,利用办理出入境证件和口岸边防检查直接面对出入境人员的优势,深入开展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宣传教育工作。

对办理护照和港澳台通行证的公民,要加强文明出国(境)和文明旅游教育引导工作。

6.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要加强对客运车船、铁路、飞机服务人员进行运输安全和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督促检查所属运输部门在机场、车站、码头开展“国庆文明出行”引导活动,着力营造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的浓厚氛围。

7.新闻媒体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加大国庆节期间文明旅游的宣传力度,强化正面宣传,宣传好“五个”一批(好游客、好导游、好领队;

文明旅游特色活动;地方文明旅游新举措;游客文明风采;公民出境文明旅游成效)。推出一系列介绍文明旅-为规范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先进典型,强化文明旅游公益广告刊播。同时,对影响恶劣的不文明旅-为给予及时曝光和鞭笞,着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8.市“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工作联席会相关成员单位要组织文明旅游督查工作组,在国庆期间分别到所属相关单位和重点旅游景区督查文明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文明旅游活动总结范文2我校接到市文明、市创建办《关于开展“文明旅游”主题月实践活动的通知》。马上通过学校会议及校讯通通知到全体师生开展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做好宣传教育

临近暑假,为了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提升全体师生的旅游文明素质。我校利用期末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学习《旅游法》等法律条规,让学生及时普及文明旅游知识。红领巾广播站利用每天的广播播放关于文明旅游的标语、公约等,倡导全体师生做文明旅游的守护者。

二、开展班队课,做文明旅游使者

为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各个中队展了一次以“文明旅游、安全旅游”的主题班会。

班会上,同学们以观看精彩的视频、排练小品、游戏、旅游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开展班会,让全体队员对外出旅游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加深入地认识旅游的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教育学

生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引导他们与家长一起践行文明旅游公约、一起做文明的使者。同时,通过班会,发动学生在暑假里寻找最美导游、最美游客,努力使广大导游及游客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播者。

本次活动,我校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今后将不断加强“文明旅游、安全旅游”方面的教育,力求教育到位!

文明旅游活动总结范文3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央文明办《关于做好近期文明旅游宣传掀起文明出游热潮的方案》通知精神,广泛宣传普及广大师生文明旅游和文明出游的礼仪常识,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公共文明建设,营造全民参与创建文明出游的良好氛围,根据区创城办转发中央《关于做好近期文明旅游宣传掀起文明出游热潮的方案》工作部署,组织广大师生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旅游”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自觉遵守交通秩序,践行文明出游礼仪,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专业部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中央文明

办关于印《关于做好近期文明旅游宣传掀起文明出游热潮的方案》)通知精神,充分认识了开展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学校制定的“文明旅游”教育实践活动方案,认真组织落实安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 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电视台、广播站、班

级微博等媒体,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推动了我校文明旅游大行动深入开展。

(三) 专题教育,宣扬文明。结合文明出行活动主题,组织了师生

学习“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观看旅游中不文明习惯视频,使文明出游、礼仪出游的观念进一步融入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逐步培养文明出游的习惯。

(四)认真总结,及时反馈。各专业部和班测验将开展“文明旅游行动”的图片和文字等材料及时收集整理,特别是注意对文明旅游大行动过程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归纳与提炼,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了我校师生文明大行动持续有效开展。

文明旅游活动总结范文4为推进全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区旅游局紧密结合市场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明旅游宣传和引导活动,向全社会倡导文明旅游、安全旅游、环保旅游的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机构,增强活动保障机制。紧密结合旅游市场整治专项行动,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区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强春节期间旅游安全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1-年度全区旅游行业安全质监资料集中备案检查工作的通知》三个文件,成立了蔡伟杰局长任组长,吴易凝副局长和赵正权副调研员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市场整治工作顺利实施。要求各企业、局各科室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春节黄金周安全与服务质量自查整改工作,要重点针对雨雪冰冻天气、消防安全、车辆安全、食品卫生、特种设备、员工宿舍安全及酒店员工返乡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问题抓好提前防范,要围绕四个“严厉查处”做好自查自纠工作,确保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及安全防范工作有效落实。同时,还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文明旅游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实行责任制,确保活动有序开展。成立了以蔡伟杰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竺志军同志为副组长、各个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的工作人员的的工作职责。

二是丰富载体,提升活动工作实效。一是依托“旅游企业服务经理人制度”强化指导,全局班子领导、科室负责人及局全体干部每人包干3-5家不等旅游企业,对口做好行政服务指导工作。目前,全局机关干部均与所联系的旅游企业进行了对接,耐心解答江北的旅游发展政策,对企业、从业人员落实《旅游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业务指导。二是依托教育培训强化素质提升。邀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专门针对《旅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分两批对全区391名导游进行专题培训;围绕旅行社分支机构,旅游合同、旅游投诉纠纷,带团旅游安全及旅游车辆检查单的使用等内容进行了强化培训。三是依托档案资料清查强规范。重点对旅行社证照、旅游合同、质保金、责任险,分支机构、安全管理体系及应急预案等关键资料备案地毯式清查,强化了对旅行社车辆租用和出境业务委托招徕整体情况的清查力度;对个别旅行社责任险续保不重视,旅游合同、租车合同及计划单使用不规范等行业中存在的共性突出问题,开展面对面约谈指导,从机制上指导旅行社自觉全面规范经营常用必用文本使用,细化业务操作流程,以规范经营,化解市场风险,促进企业专业化、品牌化、精细化发展。

(三)广泛发动,营造活动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报刊、网络、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文明旅游月”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宣传有关旅游出行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服务承诺等,力求广泛宣传,家喻户晓。同时还紧密结合旅游市场整治专项活动,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共发放《旅游法》、《旅游合同》培训录音、《201-旅游市场整治培训要点》等相关资料1500多份,以“安全旅游、和谐发展”为主题,当场散发《旅游出行提示》2000份;《旅行社条例》2000份;《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及旅游保险知识等各1500份。检查指导企业60多家,出动检查人员210多人次,检查覆盖面80%以上。其中旅行社及分社100%,行政约谈旅行社及分社3批次30家旅行社,培训旅行社负责人及管理人员5批次500多人次,实现了对辖区旅行社检查面100%,检查发现问题行政约谈反馈面100%,问题企业整改面100%三个百分百的预期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旅游系列活动,规范了辖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有效提高了广大市民外出旅游的安全防范意识,达到了提升服务质量、助推我区旅游产品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我区旅游观光的目的,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4.25万人次,同比增长7.90%;其中国内旅游者151.90万人次,同比增长7.46%;入境游客2.35万人次,同比增长8.56%;实现旅游总收入13.15亿元,同比增长8.1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2.46亿元,同比增长7.14%,创外汇收入1106.27万美元,同比增长8.88%。

文明旅游活动总结范文520--年国庆假期,--迎来旅游高峰,虽然游人如织,但秩序井然,处处见文明之风。近日来,由--市旅游局主办,--旅游协会等行业协会承办,旅游企业广泛参与的“美丽--·出行有礼”文明旅游活动正在持续进行中。西岭雪山、天台山、黄龙溪古镇、宽窄巷子、新南门汽车站、双流机场等地,处处闪烁着文明旅游志愿者的身影,彰显着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

各个景区游客中心、饭店大堂、旅行社窗口等整齐摆放着文明旅游宣传手册,显示屏等多媒体平台滚动播出文明旅游宣传语。旅游协会组织的文明旅游志愿者们,向来往的游客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手册,提供旅游、景区、交通、餐饮等咨询服务,通过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规劝等形式,不断增强市民和游客的文明意识、理性意识、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同时,--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导游协会、--旅游导游协会等协会还联合了《20--国庆假期文明旅游倡议书》,号召旅游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倡导市民和游客文明旅游、理性消费、理性维权。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7

关键词: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39-03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新的形势和远大的目标对中国的旅游文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旅游文化研究初期:20世纪80年代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研究必要性的分析、学科分支,以及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和中国旅游文化建设等基本理论研究。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这时期很多学者都试图对旅游文化进行界定。林洪岱(1983)指出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事业,“又是一项文化事业,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并预见“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整体中的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历史趋势”[1]。窦石(1986)提出“旅游文化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文化体系”[2]。“魏小安(1987)认为:“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由此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3]。晏亚仙(1987)指出:“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的规划和旅游基地的建设,以自然景观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4]。陈辽(1987)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这些观点共同反映了一个特点,即“总和”的思维方式,这在20世纪90年代被冯乃康等人总结为“总和”论。

(二)“旅游文化”研究必要性的分析

随着旅游发展实践的深入,“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必要性受到重视。1985年上海旅游学会提出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其经济结构具有综合性、时空的延伸性以及须满足多样文化需求等特点,迫使旅游业必须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1987年湖北青年旅游研究会在首届中国旅游学会指出,发展旅游事业不接受旅游文化的指导是不可思议的,强调加强旅游文化研究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的前提。同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山水旅游文学讨论会上,学者们也提出,文化界有义务研究国内外旅游文化,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精神食粮。

(三)旅游文化学科分支的研究

这时期旅游文化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其众多的分支领域已被学者纳入到研究范畴。

1.旅游文化史。林永匡、王熹专著《中国旅游文化史的研究》(1989),从旅游文化史角度,认为旅游文化活动的心态与价值观念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也是研究中国旅游文化史的首要课题。

2.旅游文学。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就旅游文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分期、起源及发达原因、作家作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冯乃康认为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文学[6]。赵家莹指出广义的旅游文学概念是指与旅游有关的一切文学作品,狭义的则指“纪游”[7]。江文波则认为旅游文学的概念“应以宽容和开放的态度,解除苛求的枷锁”[8]。在分期上赵家莹、隗芾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3.旅游民族学和旅游美学。何学威就建立旅游民俗学、开发旅游民俗等问题发表了详细观点[9]。莫高探讨了杭州的民俗与旅游的关系[10]。王遵近、沈松勤的《风景美的欣赏——旅游美学》(1987)一书,对旅游美学中的风景美作了全面的讨论,并从审美的角度研究风景美对旅游主体心灵产生的效应。

(四)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挖掘

1986年喻学才的《关于建立中国旅游学的构想》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的优良传统》引发了众多的关于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传统的讨论。认为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已由贵族化向大众化演化,发掘出近游远游的旅游传统,以及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具有特别重视游览艺术的传统。

二、旅游文化研究中期——20世纪90年代

(一)90年代前期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这时期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以下的主要观点。在概念上,理论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语言表述作三种归纳:(1)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旅游文化是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旅游学刊》,1992年7卷1期)。

(二)90年代后期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1.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狭义地说,它是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喻学才,1996)。

2.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贾祥春,1997)。

3.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马波,1998)。

4.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王德刚,1999)。

5.旅游文化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有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了这一场景文化(张国洪,1999)。

与80年代相比,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但许多学者仍然偏向于用“总和”的思维和概念来界定。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定义有创新的是邓祝仁,他指出旅游文化除了应包括主体、客体、媒体三方面的文化之外,还应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研究成果。他还对旅游文化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主、客、媒、研四大要素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亦作了较深的剖析[11]。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

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类型之一,具有文化形态的共同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共性和特性共同构成了旅游文化的特性。90年代初期强调了旅游文化的审美性,也关注到旅游文化与经济的联系,因此“求美性”、“经济性”是新的提法。后期,王立、刘卫英将旅游文化特征概括为综合性、民族性、大众性、地域性、直观性、传承性、自娱自乐性和季节性等八个特性[12]。晏性枝概括为系统性、人文性、开放性、交流性、文化性、经济型、综合性、相关性、服务性、创汇性十大特征[13]。贾祥春概括为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空间、时间差异性[14]。

(四)对旅游文化学科地位的研究

较之80年代,学者们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呼声,开始关注到旅游文化学科的地位问题。 1991年《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上刊发了唐友波等学者的《旅游文化学发凡》。该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旅游,意识到旅游文化是一种“从本质的高度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研究”的学科。1995年东南大学毛桃青在《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1995年《旅游科学》第2期)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旅游文化”学科的必要性,认为无论是从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都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与80年代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学科建设角度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新世纪的旅游文化研究

(一)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进入21世纪,旅游文化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晏鲤波、庄兴成将2004年以前的旅游文化概念归纳总结为:“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等[15]。王玉成提出“三体论”,从主、客、介体出发,认为旅游文化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旅游主体和旅游中介体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观赏和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16]。桓占伟提出“产品论”,认为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品[17]。谢春山、邹本涛提出“旅游介入文化”,认为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产品的总和[18]。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仍然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普遍强调旅游主体及其活动在旅游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二)旅游文化建设研究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以及旅游研究的深入,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已成为学者的共识。2004年邹本涛在《旅游文化建设论纲》一文中,提出中国旅游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原则,大众化、民族化的原则,借鉴、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19]。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城市旅游文化建设。如郑昌盛针对连云港市,分析了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基础条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建设基本思路[20]。李建军、陈清、郭晓莹探讨了信息时代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认为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应该探索出一种旅游业与信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面互动的发展模式[21]。

(三)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从大区域对旅游文化开发进行探讨。如刘少和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三角旅游文化区的构想[22]。曹诗图、沈中印对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提出了“一区两极三线四片”的战略布局。其次是对城市旅游文化开发的探讨,如陶伟、郑海燕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讨论了地方文化在城市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蒋礼荣对北海市的旅游文化开发进行探索,提出设计四种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思路。第三是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开发也提出了新的理念。如杨刚提出南岳衡山旅游文化开发的措施,邓清华、肖玲对西双版纳的旅游文化开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是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主要是对开发模式上的探讨,提出文化观光、文化体验和文化综合的开发模式。这一时期也出现对专项旅游文化开发的探讨。出现如海洋旅游文化、影视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佛教旅游文化等等讨论。

(四)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

在20世纪的研究基础上,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和中西旅游文化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第一是对古代典籍中的旅游文化的梳理和探析。第二是对古代旅游思想观念的重新解读,从儒家和道家的角度对孔子与庄子的旅游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是对中国的旅游文化史进行研究。

四、问题与对策

近三十年来,中国旅游文化研究从未停止过各种讨论,旅游文化的研究从最初的零散、自发的状态,到有规模有组织的状态,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上都取得了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旅游文化概念、特征、内容等研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这直接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实践活动。二是理论脱离实践。旅游文化研究的成果尚未在旅游文化开发实践中得到应用,没有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旅游文化研究更注重其实证研究,避免仅仅流于描述与分析之上。此外,要加强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创新旅游文化的研究方法,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加强多学科的结合,对旅游文化研究应着眼于实际现实,增加案例的分析和跟踪,这样才体现旅游文化研究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洪岱,论旅游业的文化特征[J].旅游学刊,1983,(4).

[2] 窦石.旅游文化初探[J].旅游之友,1986,(1).

[3] 魏小安.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J].旅游论丛,1987,(2).

[4] 晏亚仙.旅游文化管见[N].中国旅游报,1987-07-29.

[5] 陈辽.漫谈旅游文化[N].中国旅游报,1987-11-11.

[6] 冯乃康.再谈旅游文学的特征[J].旅游学刊,1988,(4).

[7] 赵家莹.古代旅游文学概述[J].杭州大学学报,1982,(4).

[8] 江文波.关于旅游文学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1989-01-04.

[9] 何学威.旅游民俗学——极富魅力的应用科学[J].民族研究,1989,(2).

[10] 莫高.杭州民俗研究与旅游[J].杭州师院学报,1989,(2).

[11] 邓祝仁.谈旅游文化及其特征[Z].

[12] 王立,刘卫英.旅游文化三大层面与基本要素略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3).

[13] 晏性枝.论宜昌旅游文化发展战略选择[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2).

[14] 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大学学报,1997,(3).

[15] 晏鲤波,庄兴成.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6] 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

[17] 桓占伟.旅游文化及其主流研究反思[J].人文地理,2007,(4).

[18] 谢春山,邹本涛.旅游介入文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8,(4).

[19] 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2004,(2).

[20] 郑昌盛.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建设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8

广西旅游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旅游资源多,价值高的特点,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推进了广西的城镇化进程。本文利用定量分析研究了国内游客旅游收入和国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对广西城镇化的支撑作用,结果表明,国内游客消费收入对广西城镇化的推进作用显著。为了加快广西旅游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广西城镇化率,应该加强旅游业产品创新、平衡旅游区建设用地和当地居民生活要求、开发多种文化资源综合旅游项目。

关键词:

广西旅游业;城镇化;国内外游客

一、引言

2015年底,广西城镇化率突破了47个百分点,旅游收入突破3000亿。不管是城镇化水平还是旅游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之一,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城镇化对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驱动作用有限,并且对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较高,因此,利用旅游业、绿色农业、信息产业等不同产业的发展动力的多元协同驱动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之一,而广西作为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地区服务业甚至整个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国际发展经验也表明,旅游业可以带动多种行业的共同发展,地区各产业的配套协调发展能产生大量就业岗位,其中有一部分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要求较低,这种情况正好对应解决一部分进城务工生活甚至定居的农村人口,解决新进城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新城镇的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空城”的出现,有利于农业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的顺利进行。本文为了进一步弄清楚旅游收入促进广西城镇化的具体因素,把广西的旅游收入分为国内游客旅游收入(简称国内收入)和国际游客旅游收入(简称国际收入)两个部分,分别分析了这两个部分对广西各个市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收入对广西城镇化推动作用显著,而国际游客入境旅游收入部分对广西城镇化率的提高促进作用不显著。结合这种实证分析结果,为了进一步促进广西旅游业发展,增强广西旅游业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需要把提高广西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作为促进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除了宣传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外,更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更注重时效性和可行性。找出广西旅游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对绿色低碳的旅游相关项目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在发展旅游业、提高城镇化率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对旅游区当地居民生活的关注。

二、旅游业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旅游业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关系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旅游业对城镇化的推进,另一个是城镇化对旅游业的驱动作用。旅游业给城镇化提业支撑、就业岗位、文化传承和优质环境。第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共同发展,创建“多重效益”,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更多服务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优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二,旅游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给新进城的农村不熟练劳动力,解决农村人口城市成活融入困难的忧虑问题,解决一些农村人口不愿意进入城市的问题。第三,使文化融入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让社会公众了解到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使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优质环境的保护、艺术的创新积极性得到提升,从看不见的效益到看得见的收入,合理的利益共享才能让更多人自发参与到文化发展中来。第四,优质的生活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旅游消费者,旅游业的发展会对环保进程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城镇化给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发展要素、消费人群以及完善的公共设施。第一,在城镇化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产业具有集聚效应,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城镇体系里应建立协作关系,维持整体系统的协同运转。第二,旅游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城镇地区人口的增长和旅游需求的提高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消费主体,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和完善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旅游业和城镇化的和谐发展。第三,城镇化进程和公共设施的完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公共设施的完善优化给旅游业提供了可持续的支持。

三、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用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两个部分分别对城镇化率的贡献作分析,根据上文分析可以认为城镇化率与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之间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所以,根据二元线性模型,有=++其中,,分别为国内游客旅游收入,国际游客旅游收入,单位为万亿(人民币),y表示被解释变量,为城镇化率。为估计参数,μ为误差项。结合上述二元线性模型,利用Evierws软件的Hausman统计量检验应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原假设为: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备择假设为: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检验结果表明,P值为0.7744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保留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认为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利用Eviews软件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建立无效假设:=0,:≠0建立无效假设:=0,:≠0建立无效假设:=0,:≠0显著性水平为0.05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输出结果可以得到的参数的估计值为=-0.000418,从而初步得到的回归方程为:-0.000418+两个回归分析的系数的经济意义为:当国际游客旅游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国内游客旅游收入每增加一万亿元时,广西城镇化率就约增加0.0003679,符合相关经济理论。当国内游客旅游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游客旅游收入每增加一万亿元时,广西城镇化率就约减少0.000418,不符合相关经济理论。P值即概率,和的p值小于0.05,所以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拒绝原假设,的p值为0.645大于0.05,所以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接受原假设。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为:+,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面板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综上分析认为,推动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旅游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收入,国际游客旅游收入对广西城镇化的贡献还不十分显著。国内游客对广西的了解要远远大于国际游客对广西特色的了解,国内游客对广西山水的向往和对多民族的深厚情感也是国际游客不可比拟的,至于更深层次的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国际友人就更不能具体了解了。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广西旅游收入中国内游客旅游收入占了绝大部分,而对广西城镇化贡献程度来看,国内游客旅游收入的推动作用明显,而国际部分的作用微乎其微。

四、对策建议

(一)旅游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和旅游产品的消费都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旅游景点或者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很多大小不一、特色不同的旅游区都存在着旅游纪念品相似程度太高的情况,即同质化严重,尤其是大部分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大多都是在国内,这种情况会导致游客的购物热情下降,同时也不利于宣传发扬具体旅游区的景点特色,不仅如此,旅游业从业者的服务态度也会因为收入不高的原因而随时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没有提高业务能力的动力,恶性循环下,会造成部分旅游核心景区“大而空”的状况。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就是要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生产、销售相关旅游产品。广西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多民族人文文化。生产相关旅游周边产品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广西不同旅游景点的不同特色。提高旅游业对城镇化的作用,提高旅游收入,吸引更多国内游客将成为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二)旅游建设用地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协同保障旅游区的建设和开发受到旅游用地限制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旅游产业项目在规划时要着重考虑其生态修复作用。在旅游业带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把一些当地居民的生活用地规划进旅游景区。这种情况造成了有些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扰,“被参观”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相关政策的出台改善了一部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比如,政府补贴、当地居民符合相关规定的旅游项目优先批准等,但是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没有足够能力参与到旅游相关产业中去,在当地物价水平水涨船高的压力下,他们的生活条件在下降。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旅游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居民以更低成本的参与方式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对滞留劳动力进行基础培训,培养旅游业相关服务人员,一方面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提升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满意度,当地居民的多重参与也可以让旅游消费者的名俗文化感受更加立体。

(三)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广西旅游业虽然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是相比较自身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还有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战略性地位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了本地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造成的资源浪费,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重建设轻内涵。二是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对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研究不够。要充分发挥广西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文化和旅游业的深层次融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民众参与文化资源发掘的合作性、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文化资源宣传的自觉性。政府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分成不同等级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可以有尚未开发项目、浅表性开发项目、重点开发项目以及效果不明开发项目,针对不同开发层次的文化资源转换成经济增长点要有具体的对策。尚未开发的项目可以加大挖掘力度。浅表性开发的项目可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重点开发项目可以进一步确定其文化资源旅游的领头羊作用。效果不明开发项目,要更新项目具体内容开展新的文化资源表现形式。二是通过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做出文化品牌,获得品牌效应。比如,广西著名特色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刘三姐。用山歌作为文化资源载体,融合了历史传说衍生出了一系列旅游消费项目。借鉴类似品牌建设,让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创造品牌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方浪,刘伟.促进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14,(6):89-94.

[2]杨丽琴,刘海兵,梁婷.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2015,(1):102-110.

[3]蒋怀志.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广西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J].广西社会科学,2010,(7):18-22.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9

一、现代旅游文化营销的基本特点

(一)旅游文化营销的时代特点

任何旅游产品所具备的旅游文化实际上都是具备时代上的特点,旅游文化的营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附加价值,而且不同的时代对于相同的旅游资源都能够产生不同的文化意识,是客观景色和主观意识变化的结果。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文化业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需求,实际上也是一个持续产生着变化的阶段,因此,不同时代消费者所需要的旅游文化的不同,也决定了现代旅游文化营销,本身需要关注到旅游文化的时代特点。旅游文化营销需要和时代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保持同步,这样才能够形成更强的吸引力,为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更为具备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文化营销的地域特点

每一个地方都具备各自独特的文化,地域性也是很多旅游产品所具备的特性。比如藏区的旅游产品,就具备地域文化特色,而在北方地区,如哈尔滨等地方,则让人想起“千里冰封”的雪国风光。因此,每一个地域的旅游产品,实际上都具备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差异性实际上也是旅游产品本身的独特吸引力。这些都是在开展旅游文化营销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的方面,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国家对于相同的事物,实际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吸引不同国家或者民族的人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注重抓住不同旅游产品中文化上所存在的地域特点,才能够发挥出旅游文化营销的独特作用。

(三)旅游文化营销的引导特点

旅游文化营销实际上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所以其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引导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所以旅游文化营销还具备非常强烈的引导性。当前一部分的旅游产品开发者、旅游市场的参与者在经营、营销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而是仅仅把经济效益作为最大的引导目的,因此出现了一些低价团、零团费团等旅游产品,实际上都是需要旅游者进行消费、购物等。这样的一种导向是不正确的,也无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理性的旅游产品应该是针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引导和调整,培养或者挖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而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实际上是旅游产品具备重要价值的载体。因此,运用旅游文化营销的引导性特点,是促进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挖掘甚至培育旅游产品的潜在文化需求。

(四)旅游文化营销的个性特点

旅游文化营销当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人的旅游文化需求是不同的。随着当代人的文化素质提升,每个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判断都有所不同,所以其产生出的旅游文化需求也是存在非常突出的个性特点。而这种个性特点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旅游者的集体旅游意识上的差异,一直到同一个民族当中不同个体对于旅游的文化需求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决定了旅游文化营销,并不是一种灌输式的单一推广,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多元化的文化营销,对于旅游产品的差异性要充分尊重,才能够成功推动旅游文化营销的发展。

二、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分析

旅游的文化营销主要是由两个关键的构成要件产生作用,其中一个是旅游需求,另一个是旅游市场。实际上旅游需求和旅游市场互相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也并不是完全联系在一起,而是要通过营销运作等方式,才能够让旅游市场和旅游需求相互之间结合在一起。旅游文化营销实际上如同连接市场和需求两个端点的线条,这也是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的重要目标。旅游产品的推出,也需要充分发现、挖掘或者是培养旅游者的需求,而这样的培育过程,旅游文化就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化、需求以及市场三者构成了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新的文化价值观导向下,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也应该根据文化的发展进行调整,才能够真正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把握旅游文化产品的演变,最终推动市场的发展。不过以何种元素作为核心,就产生了不同的旅游文化营销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能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以产品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归宿:产品引导型旅游文化

这一种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主要是将旅游产品作为旅游文化营销的引导,也就是文化营销的起点,而最终回归到旅游市场上。这种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其关键是制造旅游需求,依据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对特点进行充分挖掘,最终转化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旅游需求。文化在这种文化营销运作过程当中,并不是对自身进行扭曲和改变,而是让产品自身所包含的旅游文化进行充分挖掘,这一个过程是旅游营销和旅游文化互相之间的结合。因此,推广旅游产品虽然是产品引导下旅游文化营销的根本目的,但是并不能够完全将营销目的代替文化传播的目的,而是要增强旅游产品自身的文化特征,将旅游产品所包含的文化特点表现出来,从而挖掘或者培育出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有一些产品引导式的旅游文化营销,主要的方式是采用产品文化打造的方式,这样的一种方式虽然能够很好地拓展产品的文化属性,但是如果投入的开发成本相对比较高,则不能够很好地拉动旅游文化的发展,甚至会让旅游营销不能够真正促进自身市场的良性发展。所以,采取产品引导型的旅游文化营销,主要是考虑通过一些文化类的活动,推动旅游产品的文化在更大范围当中的传播和产生影响。比如一些文化展览会、学术类的讲座、节庆活动等等,以此让旅游产品的文化特点成为焦点,最终引导旅游产品进入到旅游市场当中。这种营销运作行为,关键是让旅游消费者能够认同旅游产品内在的文化元素,深入把握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才能够让旅游产品依靠文化渠道得到充分推广。

(二)以市场为出发点,形成产品:市场引导型旅游文化营销

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核心是将旅游市场作为出发点和核心,通过文化的塑造,形成旅游产品。这是一种基于市场观察和分析的营销运作行为,旅游消费者在旅游市场已经形成的文化需求点,然后设计形成旅游产品。这个过程是一种将抽象的文化要素形成具体的文化属性的过程,开发形成具体的旅游文化产品,也就是旅游产品的使用属性的拓展过程。纯粹只有文化的旅游产品不能够具备长久的市场吸引力,旅游产品必然是一种文化和具体的使用功能的结合,所以以旅游市场作为出发点,能够对于旅游产品所能够具备实际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充分考量,让旅游产品更具备影响力。在运用市场引导型的旅游文化营销运作过程之前,应该对于已经投放在市场当中的旅游产品所具备的各项基本属性进行分析,深入调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明确市场和产品之间的文化线条应该具体怎么设计。比如南京是六朝古都,因此南京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是历史类的文化,但是也并不能够仅仅对于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产品化,而通过市场上的观察,可以发现南京的旅游产品也包含了一些对自然风光、名小吃、古玩等内容的旅游目标,所以实际上在开发南京地区的旅游产品过程当中,应该从市场的基本要素出发,形成综合型的旅游文化营销。因此,市场是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虑要素,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文化需求等,都应该在设计旅游产品的过程当中得到充分考虑,才能够让旅游产品投入在市场当中,形成真正具备影响力的旅游文化需求。这种推广以及营销的行为,都是从市场出发,最终以形成有效的旅游需求作为最终的目标。

(三)以文化为出发点,形成产品投放市场:文化产品引导型旅游文化营销

旅游产品也可以根据市场进行更新,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前的文化发展和流行趋向进行调整,因此旅游产品本身的调整和设计是可以充分根据已经形成的文化资源,从而完成优化和整合。比如之前一个阶段出现了围绕洲国抗日、谍战题材的电视作品,实际上对于东北洲国旧址留存,就可以围绕这些相关的内容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并且投放到市场当中。对于洲国的宫廷、文化以及日本殖民的创伤等,都可以形成主题旅游线路,贴合抗战胜利等相关的内容,在文化宣传上非常具备特色。值得关注的一点,在这种模式当中,产品成为了文化和市场互相之间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桥梁,因此产品的设计应该通过充分的调研,充分研究和调查了市场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具体发展状况,能够让设计出来的旅游产品适应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最终推动旅游产品的影响。这一点就需要对旅游产品自身的文化附加值进行充分挖掘,让旅游产品本身能够具备更多的吸引力,从而旅游产品投放在市场当中,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比如洲国和抗日文化的主题旅游产品,应该注重对于历史文化中的细节的挖掘,能够让旅游者通过旅游,充分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场景。因此,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都应该兼具,时代感和市井文化之间也应该在旅游产品当中获得一种平衡,才能够最终推动这种旅游产品在市场当中成为一种旅游文化的热点和焦点。

三、结束语

关于旅游的作文篇10

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并且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文化发展思想,“以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目的的高度概括。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潮流和趋势,旅游者出游的本质在于获得旅游体验,而成功的旅游体验不仅取决于客观旅游资源的真实性,还在于旅游者自身在出游之前对于该旅游资源的期望程度和旅游过程中所认知的真实性。但是不同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对于真实性的体验是不同的。因此。文化旅游的真实性便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和讨论的焦点。

一、文献检索情况

真实性(authenticity)一词源于希腊语的“authentes”,意为“权威者”或“某人亲手制作”。在旅游研究中,本真性最初关注博物馆语境下的本真性。博尔斯汀(Boorstin)和麦肯内尔(MacCnnel)是最先开始关注旅游真实性的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麦肯内尔首次把真实性引进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的社会学研究,至此真实性才得以真正的进入旅游的研究领域。大部分学者认同的旅游真实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c60-70年代的客观主义真实性阶段,其主要观点是对原有的旅游景物的固有认知;其次是20c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真实性阶段,这里的真实也是一种“不真实”,即超越现实境界的真实;之后为20c80年代至90年代的建构主义的真实性阶段,其核心观点为真实性是象征意义上的真实,在于旅游者自身的建构;最后一阶段为20c90年代至今的存在主义真实性阶段,主要在于寻找本真的自我。本文通过对图书馆及相关数据库的检索,共检索到34篇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得知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1)站在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化旅游的真实性;(2)对文化旅游其中某一类型的“真实性”进行探讨;(3)以真实性为线索指导的文化旅游的发展;(4)在某一类型的文化旅游的开发及发展中将真实性作为需要考虑的一大因素;(5)将旅游的真实性作为价值评估的有效方法;(6)以真实性为原则开发的旅游产品;(7)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化旅游产品的真实性。

二、文献内容回顾

(一)站在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化旅游的真实性

马凌的《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一文阐述并总结了本真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主要包括客观主义的真实性、建构主义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的真实性及存在主义的真实性四个阶段;而发展经历了从重视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到强调旅游本体真实体验的过程,并且分析了“本真性”理论在西方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本真性、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的关系;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怀旧与遗产旅游的关系。王秀红的《后现代旅游真实性实证研究》主要从后现代真实性与旅游动机的关系入手,提到了研究方法和实证调查的结果,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包括主体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超真实”已经让复制品和原物之间的界限模糊并失去意义,不真实根本就不是问题,事物真假、真象或象征是与其不相干的事。张补宏的《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认为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是指旅游者在寻找异域文化体验以及与民族群体交流的旅游过程中,当地居民、社区或社会的生活经历与传统文化结构的和谐一致。主要包括商品化的关系和舞台真实两大方面。除此之外,作者还阐述了国内民族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应用研究以及探讨了民族旅游真实性的保护模式:商品化与真实性的协调和舞台真实的构建。陈超群的《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多维度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体验真实的相对性以及从多维度研究乡村旅游体验的相对真实性,包括乡村旅游地居民、游客和旅游经营者,最后总结了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内在机理研究。作者认为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真实性的认知和理解是以体验异文化和真文化为动机,实现其扩大知识面、追述历史,了解异地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文化震撼”为目的。陈享尔的《时间、载体、体验倾向三种角度下的旅游真实性研究述评》分别从时间、载体、体验三个角度对旅游的真实性进行研究:时间角度即从真实性的四个阶段展开;载体角度即从旅游客体和旅游主体两个角度立论;体验角度则是指国内学者对真实性的感知分析。文中提到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是人们存在的两种状态,他所关心的是存在主体的本真性,而旅游研究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被凝视的客体的真实性。董培海的《旅游中“真实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提到了关于旅游真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包括真实性问题产生的根源;旅游者真实性体验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影响旅游者真实体验的影响因素。作者认为旅游体验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对于揭示旅游真实性体验产生的过程,深化旅游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谢彦君的《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提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从个体评价标准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会满足于眼见为“实”。而只要他满足于此,这种“真实”就是他所要的真实。张晓萍的《旅游人类学》在文化旅游的研究中麦肯内尔最早提出了文化旅游中旅游者所追求的真实性问题。克雷克(Craik)认为“文化旅游”本身并非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和事实,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当代的旅游活动中包含着新的品质而已。

(二)对文化旅游其中某一类型的“真实性”进行探讨

袁媛的《对“异地集锦式民俗旅游”真实性的认识》认为旅游者需要“真实性”但不必是现实性。博物馆可以看作真实性的圣地是因为它们能使原始物品变得神圣,那么异地集锦式主题公园也可以被看作真实性的圣地是因为它们是一种神圣化的模仿。彭臣帅的《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中几个“真实性”的探讨》中讨论了“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和“民族旅游文化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游客的“体验真实”是民族旅游文化开发追求的重要目标,作者认为民族旅游文化的真实性是指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具有民族文化的事实依据,在表现形式上不能太夸张、虚假,能给人一种真实感。方小伍的《泸沽湖民族文化旅游舞台真实性初探》认为舞台真实取决于游客的体验,并且提到了影响泸沽湖旅游中舞台真实的主要因素,包括游客期望值和东道主展示。另外,作者的主要线索在于旅游引导着旅游者去领悟文化的真实性,而旅游者对文化的感受又反过来丰富了文化真实性的内涵。徐赣丽的《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景区为例》认为只要参与者认真对待,而旅游者自己能够获得真实性的感受,那么这种旅游中的类民俗展示应该是有其合理性的,甚至可以说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能创造性地结合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来制造新的民俗,则无疑是对其本身文化传统的发展。李昕的《民俗旅游中传统文化的“真实性”探讨――以桃坪羌寨“花儿纳吉”赛歌节为例》认为客观性真实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更多的还是建构性真实或存在性真实,“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清楚界定的问题,然而“真实性”对游客和东道主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卢天玲的《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提到人们对“旅游真实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游客体验的“真实性”关注上。作者认为文化旅游更多的是游客与东道主社区的一个互动过程。对这种互动中的真实性探讨最具代表性的是戈夫曼(Goffman)和麦肯内尔发展起来的“前后台两分制”理论。文化旅游的“真实性”研究是认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及保障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宋章海的《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研究》指出文化商品在整个经济总体中所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会越来越大。作者用著名的前台―后台理论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展示及对文化原真性的保护。安文新的《夜郎文化旅游资源真实性与现代性浅谈》认为真实性只有通过现代性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并非深刻的表现和发挥,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对真实性起着引导和“包装”的作用,缺乏真实性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性为中外旅游者提供了各种丰厚的民族文化对象而深受喜爱和欢迎。高芳的《“云南映象”旅游真实性要素分析》对“云南映象”的原生态要素进行解析,包括舞蹈、舞台、演员、创作及音乐元素。最后作者对“云南映象”的旅游真实性辨析,包括旅游者体验了的真实以及主观体验感。刘德鹏的《后现代旅游背景下古镇旅游的真实性创造――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认为当传统文化演变成旅游者观赏或体验的文化时,就成了一种不拘泥于传统语境的旅游文化,这种文化可以适当地改变过去的存在形式,只要不歪曲文化的实质,不至于让旅游者误会文化的内涵,并能够使得旅游者在这种文化中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那么这种文化就是真实的。卜建东的《我国民族民俗旅游与旅游真实性问题》分析了我国民族民俗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包括本身的真实性问题、旅游从业者的真实性问题、表演的真实性问题以及民族工艺品的真实性问题。

(三)以真实性为线索指导的文化旅游的发展

陈兴的《“虚拟真实”原则指导下的旅游体验塑造研究》认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物质层面的感官接触来达到精神层面的文化认知,这是旅游体验的本质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真实性”是关键。旅游者旅游和获得旅游体验的动机就是出于对“真实性”的追求。刘丽华的《“真实性”与辽宁满族民族旅游发展―一种游客的视角》基于游客的视角谈到了两种真实性,将其与旅游者的动机与主体间的认知差异相联系,本文的宗旨在于通过对“真实性”的分析和挖掘,提高游客旅游体验的质量。蔡朝双的《基于真实性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引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真实性内涵的缺失,并且提出了基于真实性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包括挖掘文化内涵以及强调社区居民参与。周永振的《内蒙古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基于文化遗产真实性分析》认为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基于健康的、商业的旅游原因,是感受真实文化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对一些独特的、富有地方色彩的景观的观赏。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造旅游体验的真实性。

(四)在某一类型的文化旅游的开发及发展中将真实性作为需要考虑的一大因素

赵承华的《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文化体验的视角重新解读乡村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关系,并讲到了开发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即文化体验的真实性。张玉香的《体验经济视角下对文化旅游的思考》认为文化旅游的体验必须要结合旅游地的场景,利用真实再现和人文构造等科技手段,使游客真实的体验文化旅游的内涵,从而感受旅游场景的丰富性。并且提出了体验式文化旅游的原则包括真实性的保护。韦东的《文化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文化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包括真实性问题即文化生态博物馆应立足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进行深入挖掘,全方位展示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

(五)将旅游的真实性作为价值评估的有效方法

覃业银的《“原真性估值法”是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有效方法―以长沙马王堆汉墓为例》认为原真性估值法是指遗产旅游产品以其原真性大小为基准,在时间和空间、已知和未知等因素影响下,内在的价值量呈曲线变化,以此进行遗产旅游产品的价值估算。其内涵的实质在于遗产旅游产品价值以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为核心,遗产地内包括遗产在内的设施建设与管理标准必须建立在遗产原真性基础上。只有在保护原真性的前提下,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集体记忆才能得到真正保存。

(六)以真实性为原则开发的旅游产品

赵鹏的《基于“舞台真实性理论”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为例》认为社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场景被当作旅游资源而包装成旅游产品的过程便是“舞台化”。“舞台真实性理论”既可以避免游客大量涌入对当地脆弱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冲击,保持目的地传统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又可以部分地满足游客对其他地方真实生活的体验。王芳的《基于体验真实性的南京红楼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认为旅游体验真实性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而是强调主观体验的真实,融入主体动机和感知的文化的真实,并且具体讲到了南京红楼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即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游客充分参与体验全感官的真实体验。徐明波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实证分析》指出对真实性的争议促进了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提出了三皇五帝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建设文化旅游品牌。王野的《游客对“印象・刘三姐”的本真性评价》讲述到游客对山水实景演出的本真性进行评价,包括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心理期望及游客的满意度分析,得出游客的满意度不受预期心理期望的影响,影响本真性的诸多因素并非是相互独立的。

(七)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化旅游产品的真实性

唐玲萍的《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感知的实证研究―以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首先提到了“本真性”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其次提到了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并且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引发了对调查结果的讨论和思考即游客对“本真性”的态度以及“定制化的本真性”的态度。解志伟的《试论游牧文化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游牧文化能够满足体验旅游对真实性的诉求包括游牧文化内容的原生性和延续性特色以及文化的表现形式。即体验旅游追求的是一种发现,发现文化、发现自然、发现历史,进而在多元与差异中发现自我。

三、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探讨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检索到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是旅游真实性的应用研究,即以真实性为原则或线索探究某一类型文化旅游的发展,鲜少有旅游真实性的理论研究。第二:文献中大多是关于旅游真实性的定性研究,很少有定量研究,例如用调查数据证明真实性某一方面的结论。第三:真实性无论是在文化旅游还是在文化旅游产品中,大部分的文献将真实性作为其开发旅游需要考虑的一大因素,并非全部以此为依据展开旅游产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