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电气检测报告十篇

时间:2024-03-10 10:15:13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机电运输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机电运输技术进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机电运输系统安全、科学、合理、经济运行,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机电运输管理的原则是:坚持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升机电装备水平。

第三条机电运输管理的范围是:机电技术管理、机电设备管理、供用电管理、矿井运输管理、机电配件管理、机电运输标准化管理、机电应急管理等。

第四条本制度制定的依据为:工作计划、技术措施、统计报表和有关技术资料。

5、负责机电运输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协助机电矿长(经理)开展技术革新,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6、协助机电矿长(经理)搞好业务范围内的节能工作,并督促分管部门认真履行其节能管理责任。

第十一条各单位应设机电部(科),各单位机电部(科)是本单位机电运输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机电运输综合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有关机电运输方面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文件,制订机电运输管理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并督促实施。

2、负责机电技术、机电设备、供用电、矿井运输、配件、机电运输安全质量标准化、机电应急等工作的落实。

3、参与机电运输方面的远景规划、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负责机电专项资金计划的编制、机电专项工程的设计及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

4、负责机电运输专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5、参与机电运输事故的抢险和调查工作,定期对机电、运输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考核。

6、负责设备、配件计划的编制与审核、到货验收、签单入库、发放审批、现场使用及回收工作。

7、负责制定电力消耗定额和配件消耗定额指标。

8、负责编制供电、设备、配件的月、季、年度报表,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9、负责机电运输图纸资料的填绘,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10、建立健全机电管理档案。

第十二条各单位机电部(科)应设部(科)长一人,副部长(主任工程师)及专业技术人员若干人,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业务分工管理。

第十三条各矿井必须设电气、电缆、设备、油脂、胶带、小型电器及防爆检查专业化管理小组。

1、电气管理组

①电气管理组由1—3名专职或兼职机电技术人员组成,组长由部(科)负责供用电管理的技术人员担任。

②电气管理组负责绘制井上下供电系统图及各种保护的计算、整定、测试检查,负荷审批工作。

③各种保护的计算、整定、测试和检查,必须有整定计算资料、测试检查数据和记录。

④负荷增减、系统改变前应向电气管理组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按批准的容量、接线方式和地点接用,并及时对相关图表进行修改。

2、电缆管理组

①对矿用电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负责收、发、修补、试验等工作。

②电缆管理实行图牌板管理,做到条条电缆有编号,电缆帐、卡、物、板四统一。

③及时了解全矿电缆使用情况及负荷变化情况,确保备用缆线数量充足。

④对修补后的电缆必须进行检测,检测数据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并做好记录。

⑤电缆修补用材料必须与原电缆材料性质相同。

3、设备管理组

①负责设备选型、计划编制、调配、验收、报废、租赁及大修理管理。

②设备帐、卡、物、牌板管理做到“四对口”,逐步实现微机化管理。

③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档案。

④按时编制并上报设备报表。

4、小型电器管理组

①小型电器管理组负责井下小型电器设备及特殊机电器材管理,为管、修合一的专业化小组。

②小型电器管理组负责小型电器的统一领取、发放、回收、修理、安全检查和信息资料等管理。

③小型电器设备实行编号管理,必须做到账、卡、物、板四对照。出库、修理、发放手续齐全。对修好的小型电器必须确保完好和防爆性能,严格验收,并填写检修合格证和入井许可证。

④随时掌握设备状态和使用地点,作到日清月结。每季度进行一次帐、卡、物、板校对,每年组织一次设备大清查。

5、防爆检查组

①防爆检查组由3-5人组成,防爆检查员必须由责任心强,熟悉技术业务,从事煤矿电气工作时间不少于二年,并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人员担任。防爆检查组由机电部(科)管理,组长由机电矿长指定。

②负责对防爆电气设备(包括小型电器)的防爆性能进行检查、验收,签发电气设备入井合格证。

③防爆检查组应不定期对使用中的防爆电气设备进行抽查,每月必须进行一次防爆性能检查,健全检查记录,杜绝电气设备失爆。

④防爆检查员检查实行区域设备包机制,检查后必须如实填写记录。发现隐患时使用隐患整改通知单形式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处理。

⑤各区(队)应配备一名专职(兼职)防爆检查员,配合防爆检查组工作。

⑥每月由机电部(科)组织召开一次防爆例会,通报检查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

第十四条各矿井根据业务划归情况,由对口单位制定配件、油脂、胶带专业化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强化管理。

第十五条各(区)队应设分管机电的区(队)长和机电班(组)长,负责抓好本区队、班(组)的机电运输现场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各矿井必须建立健全各种机电运输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应建立的主要规章制度、图纸和技术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规章制度

(1)设备定期检测、检验制度

(2)小型电器管理制度

(3)钢丝绳安全检查制度

(4)四小缆线管理制度

(5)修旧利废制度

(6)设备定期检修制度

(7)设备运行、维修、保养制度

(8)设备包机制度

(9)矿用机电产品入库验收制度

(10)要害场所管理制度

(11)领导干部上岗查岗制度

(12)机房、硐室交接班制度

(13)人车运行管理制度

(14)防爆设备入井安装、验收制度

(15)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16)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强制推行制度

(17)设备准入制度

(18)事故分析追查制度

(19)杂散电流管理制度

(20)机电设备管理办法

(21)供用电管理办法

(22)机电配件管理办法

(23)供排水系统管理办法

(24)周转材料及低值易耗管理办法

(25)压风自救系统管理办法

(26)通讯系统管理办法

(27)机电运输专业隐患排查与整改办法

(28)井下信号联络使用规定

(29)运输管理规定

(30)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

(31)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

(32)主要机电运输设备强制检修强制报废标准

(33)矿井机电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实施细则

(34)矿井运输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实施细则

(35)矿井主要机房(硐室)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实施细则

(36)机电工种岗位责任制

(37)机电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图纸

(1)排水、压风、供热等管路系统图

(2)井上、下通讯系统图;井下运输系统图

(3)井上、下配电系统图;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

3、技术资料

⑴设备使用说明书

⑵调试安装验收单

⑶试验记录

⑷设备历次事故记录

⑸设备历次性能测试和关键部件探伤记录、分析报告处理及改进意见

⑹设备大修及技术改造记录

⑺设备履历簿和技术特征卡片

⑻大型设备安装图纸;易损配件图册

⑼各种机电设备台帐、检查、维修记录

⑽检修项目与计划、检修任务书和各种记录、资料、图纸和检修总结

⑾安全活动记录及事故分析报告

⑿质量标准化检查、考核、评级资料

⒀职工考核、奖惩、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活动资料

⒁职工培训计划及培训总结

⒂上级文件贯彻执行情况备忘录

⒃各项机电工程设计、施工资料

4、试验报告

⑴人车试验报告

⑵主通风机性能测定报告

⑶提升机性能测定报告

⑷主压风机性能测定报告

⑸主排水泵性能测定报告

⑹固定设备主要部件探伤报告

⑺电机车年审报告

⑻各种电气试验报告

⑼防雷接地测试报告

⑽钢丝绳及连接装置检验报告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2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

第四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编制防雷减灾工作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应当将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支持雷电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开发和推广,提高防雷减灾能力。

第六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减灾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本级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应当将防雷安全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之中,协同本级气象主管机构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协同本级气象主管机构落实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公安部门应当协同本级气象主管机构落实计算机系统(场地)和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防雷电产品生产领域的质量监督管理;民政部门应加强雷电灾害的救助工作。

第八条雷电灾害重点防护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自觉安装防雷装置,定期向检测机构申请防雷装置检测,落实具体责任人和其他防御雷电灾害的措施。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雷电监测、预报预警、防御工作以及相关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防雷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结合实际,督促各单位做好本单位、本区域群众性的防雷减灾知识宣传。开展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装置性能评估及其他技术服务。

第十条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安装相应的防雷装置: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057-94》中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中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

(二)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危险环境设施;

(三)电力生产设施和高压输配电系统;

(四)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交通运输、计算机网络等设施;

(五)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规范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第十一条从事防雷装置设计工作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防雷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十二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类建(构)筑物,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装置的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建设工程设计图纸需要向建设主管部门备案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合格后,应将审核结果抄送同级建设主管部门。

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建设主管部门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

第十三条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应报送的资料、审核内容、程序和要求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防雷装置设计不符合防雷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应当按照审核结果进行修改并重新报送审核。

第十四条防雷工程施工应当按照审核合格的图纸施工,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

在施工中变更和修改设计方案的,应当重新申请审核。

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应当根据工程进度实施跟踪检测,并向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出具检测报告。

第十五条防雷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竣工验收。防雷工程竣工验收内容、条件、程序和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防雷电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建(构)筑物和其它设施防雷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防雷电装置检测机构及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国家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资质和资格;经检测合格的发给省气象局统一印制的《省防雷电装置检测合格证》;检测不合格,检测单位应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后申请复检。拒不整改的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

第十七条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检测工作制度,认真执行国家和行业的防雷技术规范,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公正性。

第十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防雷装置设计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擅自开工的;

(二)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装置,未经气象主管机构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的擅自投入使用的;

(三)安装和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电装置的;

(四)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五)拒不接受防雷电装置检测的;

(六)应当安装防雷电装置而未安装的;

(七)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八)无资质、资格或超越资质、资格范围,从事防雷电装置检测的。

(九)防雷装置检测机构遗漏检测项目或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

第二十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3

关键词:工业用火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 A

石油石化企业工业用火(又称工业动火)是指使用气焊、电焊、铝焊、塑料焊、喷灯、电钻、砂轮等工具,在易燃易爆危险区域内作业和维修油气容器、管线、设备及盛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设备,能直接和间接产生明火及火花的施工。在石油石化企业中,设备及流程管网的安装维修、技改更换,都需要进行工业动火施工,而且经常是一边生产,一边用火,稍有不慎很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因此,保证动火安全就成了石油化工企业的首要监控目标。

根据工作实践,笔者就陆上石油化工企业而论,认为确保安全用火作业施工,在制定动火方案时,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1 切断与隔离

在对设备实施动火检修之前,必须使其与运行系统可靠隔离。在法兰上装设盲板或隔离是使检修设备和运行系统隔离的最保险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1 首先必须将需要用火的部位与整体断开。如将动火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和相关联的运行系统整体断开,关闭闸门,拆掉相联的管线,并加好盲板或堵头。[1]应特别注意,不能用简单的关闭阀门代替隔绝。盲板除必须保持不渗不漏外,还应保证能承受管路的工作压力,避免受压破裂。盲板的强度应按平封头的强度标准计算。有条件的工艺设备在盲板前应加放空管或压力表,并派专人监管和挂牌警示。

1.2 如果用火部位与相临危险装置很近,应在动火作业区四面加筑防火墙或防屏障。[2]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隔绝了易燃易爆的物料和介质气体进入用火作业施工点;一方面在用电焊作业时防止电流进入主体危险装置。

1.3在管道与容器连接的部位进行用火作业时,通常采用绝缘螺栓将管道法兰与容器法兰之间加绝缘盲板临时固定,以隔离管道与容器法兰之间的电焊杂散电流的通道。

1.4在采用电焊用火作业中,实行防护接地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防护接地是为防止被用火的设备、设施及管道、容器因电焊机杂散电流引起火灾而设置的专用接地线,其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施工现场电气线路布局与要求应符合GBJ50257的要求。通过接地线将杂散电流引入大地。

2 拆卸与遮盖

2.1在易燃易爆危险区域内,应严格限制用火。但在确需用火作业的情况下,凡能拆下来的设备、设施、管线及其附件应从主体上拆下来,拆卸(安装)时应采用防爆工具作业。与主体危险装置隔离后,移到非用火区域安全地方预制用火,用火后及时熄火清理场地,再将预制好的设备、设施、管线及其附件安装回原处。[3]

2.2 对于用火作业点(处)相邻的非密闭的设备槽、取样口、罐口、放空排放口等处,凡是用火作业施工中所产生的电火花能溅及的地方,包括容易被人忽视的排污沟、地下井口、集油池等,都要进行密闭封堵遮盖。同时还要注意来自周边处于上风向30米产生易燃易爆的气体生产场所的影响。

3 置换与清洗

为保证检修动火和罐区作业的安全,检修动火前要对设备内的易燃易爆、有毒气体进行置换、吹扫;对积附在器壁上的易燃易爆、有毒介质的残渣、油垢或沉积物要进行认真的清理,必须时要人工刮铲、热水煮洗等,对酸碱等腐蚀性液体及经过酸洗、碱洗过的设备应进行中和处理。

3.1 对于盛装过易燃易爆介质的管线、容器、储罐等,在用火作业前必须进行严格的隋性介质置换,将原有的易燃易爆介质排出,消除管线、容器、储罐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条件,置换出的易燃、有毒气体应排至安全场所。

3.2 在拆离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内积有易燃易爆物料、污垢或残渣时,应严格按规定和要求进行蒸汽蒸煮、吹扫等方法清除,同时还应对现场积有的易燃易爆物料、污垢或残渣及时清除并强制通风降低可燃气体的浓度,待可燃气体浓度检测合格后方可用火作业。

3.3清洗置换后在进入容器设备前30min必须采样分析,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及氧含量在安全指标范围内,分析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容器设备内作业。如在容器设备内作业时间长,至少每个2 h分析一次或中断作业超过1小时分析一次,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并迅速撤出人员。

3.4动火前应对动火现场周围环境或动火设备内的易燃气体进行分析。动火分析不宜过草,一般应在动火前半小时内进行。如果动火作业间断半小时以上,应重新分析。动火分析合格的标准是: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蒸气),其可燃物含量≤1%为合格;爆炸下限<10%且≥4%的可燃气体(蒸气),其可燃物含量≤0.5%为合格;爆炸下限>1%且<4%的可燃气体(蒸气),其可燃物含量≤0.2%为合格;爆炸下限≤1%的可燃气体(蒸气),其可燃物含量应控制在爆炸下限的20%以下;富氧设备的管道、容器及附近的氧含量≤22%为合格;其它设备、管道、容器内部动火作业氧含量19~22%为合格。

4. 申请程序与审批

4.1 石油工业用火实行工业用火申请报告书制度是安全用火的重要保障。按照《石油工业动火安全规程》SYT 5858―2004的要求,用火单位(生产管理单位)与施工单位首先就用火部位、施工作业内容共同进行危害识别、现场技术交底。[4]根据交底,施工单位的技术、安全人员编制用火作业技术(安全)措施组织方案(此方案也可分为技术、安全两个不同的方案)。方案应详细说明动火作业范围、确定危害和风险、作业(或交叉)施工技术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编制的方案应先报请施工单位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再呈报生产管理单位审批。

4.2石油工业用火申请报告书(许可证)的填写必须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规范填写,其内容应根据编制方案中用火部位,用火级别、安全措施、用火人、监护人及用火负责人等相关要求后,逐级申请与审批。

4.3 用火作业申请报告书(许可证)只在签发的一个场所、一个作业班次有效。

5监督与管理

5.1 实施用火作业前,监督人员严格按照申请报告书(许可证)填写的内容逐项确认(在确认中增加补充措施),各项措施满足安全用火条件,用火人、监督人全部到位后方可用火作业。

5.2 动火作业申请报告书(许可证)只限一处用火(用火地点),实行一处、一证(动火作业申请报告书)、一人(用火监护人),禁止用一张动火作业申请报告书(许可证)多处用火。

5.3 工业动火申请报告书(许可证)有效时间为一个作业周期。如果中国石化《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要求,油田、销售企业的有效时间不超过5天,炼化企业一级、特级有效时间不超过8小时,二级有效时间不超过3天,三有效时间不超过5天。如在用火作业规定的有效时间(或交接班)不能完成,作业前应重新按程序填写申办动火作业申请报告书(许可证),或在交接班时重新确认,进行技术交底,并由接班相应人员签字后方可持续有效。

5.4在油气集中的场所进行多处用火时,相连通的各个用火部位不应同时进行。上一处用火部位的施工作业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个部位的施工作业。

5.5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指定用火作业监督人和监护人,负责用火现场的协调和管理,并检查和确认用火措施的落实,用火作业人员应遵守生产单位的用火作业安全制度。执行“申请报告书(许可证)没有批准不动火,防火监护人不在现场不用火,防火措施不落实不用火”的原则。

5.6 施工过程中,要定时对危险部位有关数据进行检测,并填写记录。对前后检测数据进行对比监控,出现异常波动时,应立即停止用火作业,并及时找出原因,在问题排除后,再进行检测,在检测数据达到安全要求时,再开始用火作业。实践证明,用火现场监护人高度的责任心和配合先进检测设备的应用,是保证工业用火施工安全的有效措施。

6结论

在用火项目确定以后,在制定和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之后,并不能完全保证用火施工万无一失。特别是(特)大型用火施工,涉及生产、设计、工程、安全、消防等多个部门,技术复杂,组织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因此,各职能部门必须提前组织召开用火施工协调会议,对用火施工的措施、方案进行研究,综合制定出用火施工的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在用火施工时,做到组织、措施、教育、监控、预案“五落实”,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才能确保用火施工优质、安全、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规程》SY/T 5858-2004

[2]《安全生产技术》(2008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4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4

研制原子弹初期即做空投准备

我国从1960年初依靠自己的力量正式开始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从一开始就是按照用飞机运载空投的原子弹着手进行研制的。1960年4月,二机部九所科研人员陈锡钧、徐邦安、郑百英等开始进行原子弹外形设计。五六月间,九所弹体弹道研究室主任龙文光、副主任陈学曾率领陈锡钧、朱竞洪等年轻的科研人员,由国防科委二局参谋宋炳寰帮助联系并陪同,到陕西某地空军所属独立第4团参观调研了苏联制造的图—4和图—16轰炸机(空军后来将图—16轰炸机称为轰—6),对飞机的轰炸系统、炸弹舱、座舱等情况做了详细了解,并与飞行机组的李源一,飞行副大队长王能航,领航员于福海、张公祥及团机务主任唐志敏等进行了座谈,还就利用轰—6飞机空投模型弹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商讨。随后,他们还到位于陕西最东部的空军某投弹训练靶场进行了调研。

1962年初,在龙文光的主持下,徐邦安等技术人员设计了1∶1的空投试验用的模型弹气动外形,继续在低速和跨音速风洞中进行试验,进一步完善了炸弹外形设计并改进了飞行弹道特性。在此基础上,由空军独立第4团配合,于1962年12月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轰—6飞机空投1∶1模型弹飞行弹道试验,取得了成功。经过两年来不断改进设计和一系列风洞试验、飞行弹道试验,最后确定了一种炸弹外形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壳体,按此进行弹体结构设计和加工。

改装投弹飞机

图—16飞机是我国从苏联购买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我们国内运载能力比较大的机种之一。为了满足投掷原子弹的需要,需对图—16飞机进行改装,加装投放原子弹的军械设备和电气系统、弹舱加温保温装置以及全机密闭防护等设施。

1962年12月25日,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国防科委副主任刘西尧主持召开核试验指挥保障准备工作会议,向各军兵种及有关单位布置了应承担的任务。二机部九所朱光亚副所长参加了会议。会上要求九所与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共同研究,在1963年第一季度向空军提出改装图—16飞机的技术要求;上半年向空军提出投掷方法和准确度的要求。

1963年5月4日,九所向国防科委提出了请求安排图—16飞机改装任务的报告,并附有飞机改装任务书。之后,国防科委会同国防工办,与空军作战部、空军外场工程部、三机部四局和二机部九局等单位,共同就飞机改装的技术要求、改装总体方案、任务分工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经张爱萍同意,总参谋部、国防科委于8月31日批准了改装图—16飞机的总体方案。飞机改装任务由三机部172厂承担,改装中的具体技术要求和验收等工作,由九所和空军外场工程部负责,三家还共同组成了飞机改装的技术小组。在飞机改装的过程中,九所与172厂、空军外场工程部及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等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解决了飞机改装中的许多技术问题。在三机部的支持下,经过172厂的艰苦努力,第一架图—16飞机于1964年9月改装完毕。经过高空飞行试验,改装质量良好。接着,于1965年3月底又完成了第二架图—16飞机的改装。

完成原子弹加工

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塔爆炸试验成功后,刘杰、刘西尧(二机部副部长)、李觉等领导曾商量,应抓好原子炸弹空投爆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要求九院吸取研制“596”的经验,进一步贯彻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保证原子炸弹的质量不低于并超过“596”的水平,保证试验一次成功。对此,李觉做了具体部署。为了加强对这次试验的技术领导,1964年11月,经李觉、吴际霖、郭英会等人研究确定,任命龙文光副总工程师为原子炸弹试验任务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专门负责处理有关空投原子弹的技术问题。

经九院多次研究,1964年12月23日,九院向二机部和国防科委递交了原子炸弹空投试验准备与协作要求的报告。报告中说,为了确保原子炸弹空投试验的成功,这次试验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预备试验,先投“冷”试验弹(即原子炸弹中的铀235用铀238代替)。目的是给投弹机组练习投弹操作,并通过弹上发出的无线电程序控制信号启动核试验场地面遥测设备及主控站设备;同时也进一步检验原子炸弹的各个部件在空中飞行条件下的动作可靠性。第二步是正式试验,投“热”试验弹(即装有铀235的真正的原子弹)。

根据已定的研制计划,这次试验用的原子炸弹安排加工8枚:1枚用于整体振动强度试验,3枚为供空投训练用的配重弹,2枚为“冷”试验弹,2枚为正式用的“热”试验弹(其中1枚为备份)。这8枚原子炸弹壳体,由国防科委于1964年初安排在国防部五院211厂加工,二机部523厂等单位也加工了一些部件。供空军投弹飞机飞行训练用的缩小比例的水泥弹和全尺寸的模拟弹,由五机部624厂等单位加工。这些工厂克服了数量大、任务紧等困难,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加工任务。九院自己承担的加工任务,到1965年3月也基本完成,并开始进行总装配。

制定试验方案并做好试验现场准备

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塔爆试验成功后,1964年10月23日,张爱萍就在核试验基地的马兰村向核试验基地、二机部九院、各军兵种等单位布置了筹备原子弹空投试验的问题。

11月2日,总理听取了张爱萍、刘西尧关于第一次核试验的情况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在听取张爱萍、刘西尧汇报原子弹爆炸后对效应试验物品的破坏情况时,要国防科委整理出一个资料给他看,并具体提出:暴露在地面上的生物距离爆心多远可以不死;各种生物在什么工事里、距离爆心多远、距地面多深可以不死;暴露在地面的武器装备、各种弹药、各种器材,在距离爆心多少米以外完整无缺;距离爆心多远、离地面多深、什么样的工事在爆炸后无损坏;距离爆心多远、离地面多深、什么样的工事内的仪器在爆炸后仍能使用。

指示说:我们的四大目标是一年搞一个:今年原子弹在铁塔上爆炸成功了;明年第二个是核航弹,原子弹空中爆炸;后年第三个是原子弹上导弹,搞两弹结合;1967年第四个搞氢弹或加强弹试验。地下核试验也要抓紧准备好。这些事请张爱萍牵头,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二机部先开个会,像这次核试验一样,有了把握就好下决心儿。还指示说:我们国家的核试验不要多,要少一点儿,搞一次试验就要取得很多资料,要做到一次试验全面收效。将来要结合试验进行军事上的战术演习。指示,要进一步加强以后核试验中场外放射性沉降的监测工作。地面沉降取样点要增加。空中要布置在正东、东南、东北三条线上,并在高、中、低不同的高度上用飞机拦截取样(即三路三层)。还说:“今年内要对首次核试验作出结论,要写出核试验工作总结报告。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人员回到北京后,要组织一次接见。”

遵照“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指示,国防科委与二机部、空军、总参谋部的业务部门及核试验基地多次开会研究原子炸弹空爆核试验方案、效应试验方案、气象保障方案及场外侦察测量等工作。

12月初,核试验基地制定了试验准备工作计划。12月10日,总参谋部、国防科委联合向并中央专委、中央军委写了《关于空中核爆炸试验方案的报告》。报告说:这次试验运载工具使用图—16轰炸机,起飞机场为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14号机场。弹全重约3200公斤,设计威力为3.5至3.8万吨梯恩梯当量。爆炸高度为450米(后改为500米),投弹精度要求投在爆炸目标中心点半径300米范围内(后改为半径200米范围内)。测量方案基本上采用首次塔爆核试验的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与测量仪器,在确属必要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修改和补充。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是:增设无线电遥测站、改装空中取样飞机、改进高速照相机。核试验场外烟云径迹侦察和取样,按三路三层方案布置。工作进度是:1965年2月完成土建工程,组织测量仪器设备器材进场,3月进行测量仪器的安装调试,5月1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使用轰—6飞机投掷原子弹,对空军来说是第一次。以往,轰炸机部队投的是航空炸弹,若投在距靶心200米以内就可以打满分。这次是投原子弹,对投弹精度要求高。因为在靶标四周不同的方位与距离上,修建了用于试验的房屋、铁道线路、桥梁、地下工事,布放了飞机、坦克、火炮、快艇、各种动物及其他效应物,用来检验原子弹的毁伤破坏效果。如果把原子弹投偏了,许多科学数据将得不到。因此,把原子弹投准,是这次核试验的重要关键之一,各参试单位对空军寄予很大希望。

轰—6飞机从2月22日开始高空光学轰炸飞行训练。空军临时指挥部与核试验基地司令部,共同组织了在空爆场区的飞行训练,稳定地达到了把弹投中半径为200米的靶标内的要求。由于第二架轰—6飞机(编号为22号)3月底才改装完,投弹训练飞行的架次较少,所以将此机组(徐文宏、赵承业机组)作为预备机组。

3月10日下午,张爱萍等看望了投弹机组及独立第4团执行任务的全体同志,并向他们做动员,提要求,鼓舞士气。张爱萍对李源一等飞行员说:“你们不要急躁,精神不要紧张,能投到100米以内最好,投到200米以内也行,就是投到靶标外面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在效应试验方面取得的数据少一些罢了。尽最大努力,投到哪里算哪里。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获得经验,为今后的试验打下基础。我相信,你们好好飞行训练,一定能投准靶标的。”张爱萍还嘱咐大家要搞好生活,注意保密。通过检查了解到,张爱萍认为,空军对飞行训练等各项工作抓得实、抓得紧,飞行员们情绪很好,干劲很大,决心把弹投得更准确,到正式试验时,投中靶标是有把握的。

3月11日,张爱萍等一行到达核试验基地,与张震寰、张蕴钰、邓易非及各参试单位领导讨论后认为,4月底可以完成试验前预演的各项准备,5月上旬可以组织预演并待命进行正式试验。

因将于3月20日召开中央专委会议,检查研究原子弹空爆试验的准备情况,张爱萍于3月15日在核试验基地马兰村写出《关于第二次核试验准备情况的报告》,送罗瑞卿总参谋长报并中央专委、中央军委。报告中汇报了试验场区准备工作的主要情况。

随后,在一次会上指示:这次核试验一定要准备好。要吸取第一次核试验的经验,要更周到、更细致、更妥善地全面做好安排。在效应试验方面,你们要检查。要搞清楚在空中、地面、地下各种条件下杀伤和破坏威力的半径,距离多远被破坏?多少米以外就不受破坏?总之,凡是通过试验应该得到的科学知识,我们都要得到:国外试验能得到的,我们都要得到;国外试验得不到而应该得到的,我们也要取得。空中的、地面的、地下的、有坚固防御的、没有坚固防御的,都要得到。要设想得全些,周到些。上次试验数据搞得不全,哪些是破坏的,哪些没有破坏,这次都要搞到。对普通土、半坚硬土、坚硬土、破坏、震动等都要搞出试验数据。我们反对核讹诈和核威胁,我们不主张搞几百次核试验。因此,我们的核试验都要从军事、科学、技术的需要出发,都要做到一次试验全面收效。为这次核试验而安排的空中取样飞机要三路三层同时准备好,要准确及时地全面掌握住放射性烟云飘移情况。二机部和国防科委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准备。要国防科委在3月底给他一个有关这次原子弹空投爆炸试验准备情况全面部署的综合性资料,4月份做好这次核试验的一切准备,中央专委4月底还要再全面复查一次。

中央专委全称为“中央专门委员会”,是一个权力机构。1962年,为加强对原子能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决定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15人专门委员会。由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任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附设在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这是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总指挥部。中央专委其余14位成员中,7位副总理和7位部长级干部都是国家政府、军队、工交、财贸、科研、文教卫生各方面的负责人。他们参加中央专委,就可根据专委要求,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加原子能工作,从而保证规划的实施。

遵照的指示,张爱萍、张震寰(国防科委副主任)就这次原子炸弹空投爆炸试验的基本测试、效应试验、战术演习以及核试验场外放射性烟云的侦察、地震测量、微气压测量、地面放射性微尘测量等所做的全面安排及布设情况,于3月31日经由罗瑞卿报并中央专委、中央军委。后来还就这次核试验的安排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了当面汇报。4月3日,张爱萍还给在核试验现场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张蕴钰、秘书长朱卿云(总政治部国防科学工作部副部长)分别写了信:

张司令员:

现将总长指示转来,请认真研究,组织落实。

我预定4月15日到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准备工作情况。请你按总长指示切实抓紧准备工作,特别注意抓这次试验与首次不同的地方,要反复研究、试验,同时对已经做过的项目(上次有的)也要抓紧,防止疏忽、骄傲自满。

请你同朱(卿云)、邓(易非)研究现在准备工作中还有哪些薄弱环节,要找出,订出措施改进。

请你亲自具体抓一下地面试验准备,要一项一项地亲自在场督促试验,你的主要精力放到这个方面来,不要为那些行政事务耽搁了主要任务的完成。

希望你们党委立即对总长指示进行认真地研究。

张爱萍

4月3日

朱副部长:

请你同张(蕴钰)、邓(易非)认真研究总长指示,协助党委订出具体贯彻措施,特别注意找出当前准备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你和张、邓、曹(诚)、毕(庆堂)等均应深入现场,一项一项地亲自督促试验,促进准备工作的进行。

张爱萍

4月3日

罗瑞卿此前的批示和张爱萍上面的这两封信,分别于4月3日20时、20时20分、20时30分用保密电话传给在核试验现场指挥所的张蕴钰、朱卿云亲自接听。

5月1日,张爱萍、刘西尧、成钧、张震寰、张蕴钰等5人联名向罗总长、、中央专委、中央军委并党中央发电报,报告综合预演的结果,并准备再做3至5天的检修和演练,以期彻底解决暴露出的问题,预计5月7、8日可完成一切准备,待命正式核试验。同时,正式请示:根据气象预报,5月9日至15日间的气象可能符合试验条件,因此,建议在5月9日至15日间选择一个好天气,进行正式核试验。

5月2日,正式试验用的两枚原子弹用专列火车由青海221厂运出,于5月4日10时5分,安全到达14号机场。

经总政治部5月2日批准,由张爱萍、刘西尧、张蕴钰等31人组成第二次核试验党委会,张爱萍任书记,刘西尧、张蕴钰任副书记,朱卿云任秘书长。5月3日,核试验基地公布:经中央军委、中央专委决定,成立由50人组成的第二次核试验委员会。张爱萍为主任委员,刘西尧、成钧、张震寰、张蕴钰、曹诚、李觉、程开甲(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毕庆堂、朱卿云为副主任委员,张震寰兼任秘书长,刘柏罗(国防工办副秘书长、专管中央专委办公室的工作)、胡若嘏为副秘书长。

5月3日,第二次核试验委员会公布下设效应试验委员会、防护安全委员会、保密委员会、摄影委员会及这4个委员会组成的人员名单。

5月4日、5日上午,在北京三座门3号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副总理、李先念、薄一波、聂荣臻及赵尔陆、刘杰等中央专委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这次原子弹试验的准备工作,以及发展导弹、加快三线建设、抓紧进行防御敌人导弹和发射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等问题。钱学森(七机部副部长)、罗舜初(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等列席了会议。在会议上传达说:中央政治局常委5月2日已开过会,党中央、主席已原则批准了第二次核试验计划。指示:根据气象情况,5月9日起试验,可以。如果不行,到28日也可以。反正在5月里就行,早一点儿更好,只要有把握,不要勉强。还说:中央、主席很重视,常委开了会,决心已下,具体工作由前线负责指挥,相信你们会搞好的,不要有任何一点儿疏忽。

按照试委会的命令和协同计划表的规定,正式试验用的原子炸弹在14号机场装配工房进行最后总装配。

7日14时,试委主要领导再次研究气象,认为5月8日10时前的天气符合试验条件,然而气象预报人员对8日的天气实况又做了仔细研究后认为,核试验场区是处在一个闭合高压所形成的涡旋后部,吹东北风,在涡旋南部的和田地区仍吹西风。当初气象人员在报告出现东北风时,没有说明旋涡的情况,试委会的领导不懂这些,也忽略了。如若进行核试验,肯定将污染核试验场区西部有人居住地区,据此,决定停止试验,全体待命。

5月8日的试验工作虽未能按预定计划实施,但却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是一次比综合预演更为实际的“实战演习”。通过这次“实战演习”,证明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好的,同时也充实了指挥工作的经验。

空爆试验成功

气象预报人员于14日2时30分提出天气预报:5月14日9时到12时是短时的好天气。经张爱萍、刘西尧等试委主要领导与气象预报人员一起分析论证,确认上述预报可靠无误之后,试委决定5月14日9时30分为试验“零时”,随后,罗瑞卿立即向电话请示,批准“零时”为14日9时30分。

在14号机场,空军指挥部、二机部九院接到试委下达的“零时”通知后,立即进行各项准备。九院在装配工房对已装配好的原子弹做了最后检查,然后,用吉普车牵引载有原子弹的拖车,运到轰—6飞机下。5时21分将原子弹挂在21号轰—6飞机的弹舱内,然后完成气压引信的最后调整。在做完起飞前对原子弹的最后检查后,各级负责人履行了签字手续。

5时59分,徐文宏、赵承业机组(22号轰—6飞机)起飞,沿航线侦察天气,对核试验场区进行天气侦察。

在核试验现场,经过各参试单位紧张的工作,仅用了5个半小时就完成了试验的最后准备。试委主要成员分别到关键部位检查后,于6时30分进到距靶心20.5公里的红岩观察所。

7时20分,徐文宏、赵承业机组在场区上空报告:水平能见度20至25公里,垂直能见度不太好,18公里处才看到靶标(正常训练时为30公里)。试委主要领导研究可以进行试验。7时50分,张爱萍用加密电话向报告了场地气象和准备工作完成情况,并请示载弹飞机起飞。于7时54分批准载弹飞机可以起飞。

8时14分梁荫绶报告:“8时13分30秒老六从14号机场起飞。”(注:老六是21号轰—6飞机的密语代号。即8时13分30秒李源一、于福海机组驾驶21号轰—6飞机从14号机场起飞。)

9时26分,领航员于福海报告:发现靶标,现距靶标50公里。于福海发现靶标后,根据飞机飞行高度、速度、风速、风向,进行了投弹诸元计算和瞄准。

为了确保投弹精度,保证地面测试和效应试验项目取得可靠的数据,按飞行方案规定,飞机要三次进入靶标上空。第一次进入时进行概略瞄准,第二次进入时进行精确瞄准,第三次进入投放原子弹。

9时30分,21号轰—6飞机第一次通过靶标上空。

9时35分,徐文宏、赵承业机组安全返回14号机场。

9时45分,投弹机组报告:接通机上电源,第二次通过靶标上空。之后,于福海向机组和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计算数据。指挥部命令机组开始第三次进入。

“零时”在迫近,大家的心在紧缩。

9时53分:打开投弹总开关。

9时57分:接通原子弹弹上电源。

9时58分40秒:打开自动投弹器。

9时59分10秒:原子弹脱钩。此刻,飞机由于突然减重,猛地向上一蹿,原子弹直向靶标落去。

9时59分38秒,原子弹在靶标上空爆炸。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5

【关键词】燃气;安全管理;检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6.5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7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气工程建设在我国城市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供气范围越来越大,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为重要的角色。虽然燃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着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燃气一旦发生泄露,轻则污染环境,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其安全问题被社会各界广为重视。本文以提高燃气工程安全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故提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问题的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隐患

燃气用钢管设计寿命为30年,多数城市燃气中压燃气管网及早期投入运营的低压管网运行25-30年左右时间,已接近或达到寿命终点,多数管网处于事故多发期。近几年,城市管网系统腐蚀穿孔事故频发,且呈上升趋势,某城市的中压管网一年泄漏事故多达32次,2007年到2008年10月底该市发生近200起安全事故,城市燃气管网老化,已成为燃气输配的重要安全隐患。

1、燃气泄漏的危害。

在燃气行业中,每年因燃气泄漏引发的安全事故不胜枚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教训极为深刻。

2、事故类型。

2.1 爆炸。燃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易流动,易扩散的气体,泄漏的燃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为1.5%-9.5%,天然气的爆炸极限为5%-15%,人工煤气的爆炸极限为6.5%-36.5%)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燃气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燃气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有火种或热源存在;处在密闭的容器内,或相当于密闭容器的环境内。我们应该重视燃气的安全使用,掌握安全、正确的使用方法,选用优质安全的燃具并定期保养保持完好;使用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以及时补充新鲜空气、排出废气和万一有泄漏的燃气;燃气用毕应随手关闭阀门;爱护家中的燃气设施应并经常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报修,发现漏气要杜绝明火和开关电器的火花,不要私自拆修;安装使用燃气泄漏报警切断装置以及时报警并切断气源防患于未然。

2.2 火灾。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由于天然气的闪点低,引燃能量小,因此极易发生火灾。燃气的火灾具有隐患不易发现、火情猛、火势大,继生灾害大等特点。当燃气管道、用气设备发生燃气火灾时,首先要用隔离法设法关断离事故现场最近的燃气管线上的阀门。当室内着火,如果当时门窗紧闭,一般来说不应急于打开门窗。因为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供氧不足,火势发展缓慢,一旦门窗打开,大量的新鲜空气涌入,火势就会迅速发展,不利于扑救。如果燃气着火时将其它物品(如门窗、衣服、家具)引着了,火势小时,应当机立断,采用冷却法用水灭火;火势大时,可一边扑火,一边设法报告消防部门来扑救。报警后,要派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以免他们一时找不到地方。火扑灭后应注意预防燃气中毒,对燃气设施要认真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气。

2.3 中毒。泄漏的高浓度燃气被大量的吸入人体内后,就会中毒,使人出现不适,呕吐、昏迷甚至是死亡。天然气中含有微量的硫化氢。当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达到0.02克/立方米时,就会引起轻度中毒,出现恶心、头昏、头痛、疲劳、胸部有压迫感及眼、鼻、咽喉黏膜的刺激症状。如果硫化氢的浓度在0.6克/立方米以上时,即发生剧烈中毒症状,常常出现抽搐、昏迷,直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净化后的天然气,由于硫化氢含量甚少,其毒性微不足道。但当空气中天然气含量达到10%以上时,氧的含量相对减少,人体就会出现虚弱、眩晕等脑缺氧症状,进而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二、检测方法

1、防腐层检测。防腐层的检测包括地面检测和挖探坑检测两部分。利用sl一2088检测仪探测管道的位置、走向、深度,通过发射机向地下管道发射特定的交变电流信号,在防腐层破损处将有漏电信号向地面辐射,并在漏点上方形成以漏点正上方为中心的球面电位梯度,相对于完好管段和无管道地面具有一定的电位差,通过人体电容法收到此信号,

由此确定破损点的位置,经过比较泄漏电位确定破损点的大小。确定防腐层破损点的位置后,开挖验证,并观察防腐层的老化程度及粘接力;用电火花仪测量了防腐层的耐电电压。

2、土壤参数的测量。为了解该地段土壤环境的腐蚀性,开挖5个探坑,对每个探坑分别测量土壤的电阻率、ph值、含水率、含盐量、氧化还原电位、直流杂散电流等与管道腐蚀有关的参数,评价土壤的腐蚀性。

3、管体腐蚀状况的测量。开挖深坑后,去除管体的防腐层,观察腐蚀形态和腐蚀产物分布,判断腐蚀成分,测量腐蚀坑的面积和深度,并对管道的剩余壁厚进行检测,每个坑检测3组数据,每组对管顶、管底、及“4”、“8”点钟的位置测量管线的剩余壁厚;对管线的剩余强度进行评价。

三、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对策

因城市燃气管道具有开放性(铺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隐蔽性(埋没地下)、危险性(燃气泄漏后极易造成事故)和长期性(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所以要使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必须要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乃至全市市民的共同关心。

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格把关地下管线施工报装审批程序,规划、城建等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核发工程施工规划许可证时,凡涉及或影响到地下燃气管线的,应要求建设单位先与燃气安全主管单位及管线业主单位进行衔接协商,工程施工范围大、工期长的建设项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召集各地下管线业主单位及工程施工单位召开工程施工协调会议,并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再核发工程施工建设规划许可证,以控制施工外界因素损坏燃气管线造成燃气泄漏安全事故的发生。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6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贮存场所以及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防雷设施建设的管理,提高整体建设质量,保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做好防雷设施安装检测工作通知如下:

一、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必须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构)筑物;

(二)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或者贮存场所以及大型娱乐场所;

(三)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

(四)通信设施、广播电视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

(五)学校、宾馆、大型娱乐场所等人口聚集场所;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国家和本省技术规范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二、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装置建设纳入计划,与主体工程或者整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现有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尚未安装防雷装置的,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期限安装防雷装置。

三、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安装的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四、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装置设计方案和相关材料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经审核合格后,由负责审核的气象主管机构出具《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经审核不合格的,出具《防雷装置设计修改意见书》。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设计方案,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建设单位变更或者修改防雷设计方案的,应当按原程序报送审核。

五、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选择具有相应防雷检测资质的机构按施工进度进行分阶段检测。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六、必须安装的防雷装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出具《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验收不合格的,出具《防雷装置整改意见书》。整改完成后,按原程序进行验收。未取得合格证的,防雷装置不得投入使用。

七、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安全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7

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对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查研究、评估鉴定和防雷活动的组织管理、风险评估、科普宣传、雷电防护工程的专业设计、施工监督、验收以及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与维护等。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工作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防雷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制定防雷规划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防雷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防雷工作应当纳入政府的安全生产责任、消防安全责任和绩效考核内容。

第六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防雷工作。

第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防雷减灾技术培训,广泛开展防雷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防雷意识。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结合实际,做好本单位、本区域群众性的防雷知识宣传教育。

学校应当将防雷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防雷工作,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标准,在雷电灾害易发区建设防雷设施,提高防雷减灾能力。

第九条 对在防雷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防雷管理与风险评估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雷电监测网,研究、开发和利用先进防雷技术。

第十一条 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

第十二条 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

(一)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二)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贮存场所;

(三)风能、太阳能、垃圾发电等能源基地;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电力系统、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金融证券等公共服务设施;

(五)轨道交通和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

(六)其他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行业标准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场所或者设施。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项目的防雷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应当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从事防雷装置检测。

第十五条 防雷装置设计实行审核制度。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建设工程防雷装置设计方案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气象主管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未经审核,不得开工建设。变更或者修改防雷装置设计方案,应当重新报审。

第十六条 防雷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核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委托具有气象主管机构颁发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测,工程完工后出具防雷检测报告。

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受理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工作。未通过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第十八条 建设或者管理单位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时,应当委托气象主管机构认证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并编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九条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对下列区域或者建设项目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一)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和其他城乡雷电灾害易发区域;

(二)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贮存场所;

(三)风能、太阳能、垃圾发电等能源基地;

(四)轨道交通和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

(五)大型商业、住宅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项目;

(六)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类防雷建(构)筑物。

第三章 防雷装置检测与维护

第二十条 防雷装置应当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检测由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防雷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持防雷检测机构出具的《防雷装置检测报告》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防雷检测机构在检测中发现防雷装置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被检测单位,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由气象主管机构监督整改。

第二十二条 防雷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防雷安全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第二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的雷电防护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并符合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防雷装置;确有必要移动或者拆除的,应当征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同意。

第四章 灾害调查与鉴定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雷电灾害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六条 雷电灾害发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抢险救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鉴定,查清雷电灾害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措施。调查和鉴定报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八条 遭受雷电灾害应当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报告,任何单位不得瞒报、谎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资质证书、资格证书或者许可文件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具备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相关活动的;

(二)超出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相关活动的;

(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

(四)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验收文件,擅自投入使用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三)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四)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其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书。

第三十四条 气象主管机构工作人员在防雷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导致雷电灾害重大事故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8

关键词:EPB盾构, 沼气释放,监测, 通风

Abstract: the methane layer to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with great potential safety problems, EPB (soil pressure balance) shield through shallow methane, a potent kind of advanced release, heading face and tunnel in monitoring and biogas in the tunnel ventilation to dilute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EPB shield, methane release, monitoring, ventilated

中图分类号:U455.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高度机电一体化的盾构设备,很难保证完全防爆,当盾构近距离穿越沼气层时,若局部沼气汇聚到临界浓度,极易发生爆炸;此外,大量气体携带泥砂喷溢还会导致隧道空间扭曲、破损甚至坍塌损毁。本文以上海地铁2号线东延伸某标段穿越沼气层为例,简要叙述了盾构近距离穿越浅沼气层的施工技术。

2 工程概况

地勘报告表明,该区间沼气主要位于粉质粘土层,平均埋深为30m,呈条带状分布,且具有不连续、不规律、储量不一等特点;盾构隧道底埋深范围为14.7~22.2m,穿越沼气层总长为1290m,占线路全长3645m的35%,区间长达1.8km以上,隧道通风衰减效应明显;由于盾构从沼气层顶穿越,高压气体极易贯穿隧底灰色粘土层窜入土仓。

3 穿越沼气层盾构施工技术

3.1 沼气超前释放

由地勘资料揭示的沼气分布范围以及含量图,布置释放孔并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待地层稳定后进行盾构推进作业。

(1)沼气释放布孔原则

勘测揭示区域,沿设计轴线孔距设为10~30m;旁通道区域及始发、接收端头井50m范围内,沼气释放孔间距为10~15m;成孔后48小时孔口浓度仍高于爆炸下限,孔距加密至10~15m;孔深:根据本工程详勘数据,结合上海地区沼气分布规律,定为35.0m;封孔:为利于沼气释放,故对施工钻孔采用粗砂填埋;监测:BXC-02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在成孔过程中和成孔后进行检测孔口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值。

(2)地表沉降处理措施

为防止因沼气释放产生空洞而导致地层沉降,对沼气释放区域隧道两侧土体实施压密注浆来控制地层沉降。盾构施工中隧道内采用二次注浆、地表插管注浆等针对性的地层加固措施,并根据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

3.2 沼气浓度监测

(1)自动监测及报警系统

在螺旋输送机出土口、盾构机车架及隧道内每500m,各布设1个GJG10H型智能红外甲烷传感器,并布设成自动监测及报警网络。可以实现井下瓦斯浓度的实时测量就地显示和超限声光报警等功能,并且能够连续自动地将井下瓦斯浓度转换成标准电信号输送给盾构机PLC,形成联锁,当任一传感器报警,盾构立即停进。

表1 区间上行线隧道沼气浓度监测周记录表

(2)人工平行监测

配置3台便携式多通道气体检测仪(上、下行线盾构操作室各备1台,安环部1台),盾构司机与安全员采用不同检测仪独立检测办法,在隧道掘进过程中,每班盾构司机至少检测2次,安全员每条线每天至少检测3次。

3.3 隧道通风

沼气隧道在施工期间,必须实施连续通风,因检修、停电等原因停风时,必须撤出人员,切断电源,恢复通风前,必须检查沼气浓度。当停风区中沼气浓度不超过1%,并在局部通风机及其开关地点附近10m以内风流中的沼气浓度均不超过0.5%时,方可人工开动局部通风机。风机设两路电源,配备风电闭锁装置(当一路电源停止供电时,另一路应自动接通)保证在紧急情况下,通风机继续工作。采用抗静电、阻燃的风管。百米漏风率≤2%,管口到开挖工作面距离<5m。

3.4 作业面防沼气措施

(1) 渣良

利用自动泡沫和添加剂注入系统,根据需要向开挖面注入泡沫和膨润土及其它聚合物,改善碴土的流动性,并通过控制螺旋输送机出土速度和出土口的开口度,在出土口形成土塞,起到良好的密封、保压的作用,有效防止沼气从出土孔泄入隧道内。螺旋机闸门封闭掘进工序结束后应立即关闭螺闸门;为防止紧急情况下螺闸门故障,专门外设一道气动闸门(防断电)与原有闸门组成双保险,一旦发生沼气泄入现象立即关闭。

(2) 加强盾尾油脂压注

沼气穿越段,盾尾油脂压注量提高到35kg/环,预防沼气进入盾尾。

(3) 加强管片拼装质量

沼气穿越段应严控管片拼装质量:进行管片防水材料粘贴,增强隧道密封;拼装时尽量减小环、纵逢张开量;对拼装后人工嵌缝,实施全断面封堵。

4 结语

(1)超前释放、监控网络、通风稀释是EPB盾构穿越沼气地层施工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施工中应切实严控;

(2)在穿越重点或危险部位时,宜边释放边注浆,以减少沼气排空后的沉降危害;

(3)本文着重介绍沼气穿越段盾构施工技术,在实际施工中,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规范操作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技术结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极大降低盾构隧道穿越沼气层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TB10003-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张凤祥,朱合华,傅得明. 盾构隧道[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9

关键词:人防工程;核生化;保障技术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人民防空工程(以下简称人防工程)的建设速度迅速增长,但是,这些人防工程的核生化工程保障技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人防工程的核生化防护效能。作者依据从事人防工程建设管理、施工多年的经验,现对核生化工程保障技术实施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1 工程核生化保障技术现状和存在问题

人防工程核生化工程保障技术实施的现状基本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对核生化工程保障技术认识缺失。人防工程核生化保障技术,就是以人防工程为载体,在未来战争中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核生化武器袭击所产生的毒剂、生物战剂、放射性沾染等伤害所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1]。有的设计、施工单位对这些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往往以平战转换为由,把大量的核生化工程保障设施推到战时安装,如防化通风系统、过滤吸收器、密闭阀门、超压自动排气活门等,工程气密性无法检测,整体超压不能形成,防护性能没有保证。第二,设计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挂靠设计经常发生,执行标准随意,设计深度不够,特别是核生化工程保障设计问题较多,给施工带来困难。第三,施工单位缺乏相应的防化专业技术人员,施工水平还停留在土建阶段,缺乏对核生化工程保障技术的认知能力,包括检测工程的气密性,报知和查明化学毒剂、生物战剂、放射性沾染的渗透与危害,滤毒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工程内空气质量状况,在染毒情况下保证人员进出人防工程的安全措施以及对染毒的工程口部和人员进行洗消等,因此,在工程初验时施工单位很难完成单机设备调试和综合调试。第四,社会上虽然批准成立了不少人防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但这些检测机构检测设备不完善,缺乏核生化专业人员,业务仅局限于检测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和密闭墙的气密性上,还无法完成整体工程的超压试验、滤毒通风系统的安全性测试、工程内空气质量的检测、工程洗消和人员洗消[2]的评估等检测业务,检测报告内容缺失过多,质量检测流于形式。

2 核生化工程保障应把握的关键技术问题

2.1 工程密闭技术

(1)工程口部的密闭措施[2]。在工程口部设防护门、防护密闭门、密闭门,构成缓冲通道、防毒通道和密闭通道,在空气染毒的情况下供人员出入;门框及锚固筋与门框一体浇筑,横平竖直,铰页同心度不超过正负1mm,门扇启闭灵活,密闭胶条的端头应在门口下部居中企口搭接;防毒通道的漏气量不得大于防毒通道体积的1/8到1/12。设在防毒通道内的电线穿管,端部应用建筑密封材料填实,防毒通道内禁止设置接线盒。

(2)通风系统的密闭措施。进排风系统在染毒区的风管应用钢管制作,厚度不少于3毫米。与外界相通的通风管道设置1-2个密闭阀门,通风系统的气密性达到设计标准。

(3)给排水管道的密闭措施。工程内洗消间、化验室、扩散室等的污水排放点应设防爆地漏,通过排水管道与外界相连,在缓冲通道设防毒水封井,上铺水泥或钢制盖板,下水道的出口应进行消波处理,水封井在战时按要求充水。

(4)穿墙管的密闭措施[3]。工程内的各种电缆电线穿管、给排水管、风管、取样管、测压管、超压测量管,需要通过防护区防护墙、临空墙、密闭隔墙和电站的电缆沟密闭隔墙,在浇筑密闭墙时,应预埋带密闭环的穿墙管,管线穿过套管后,用防水密闭材料填充密实。当电缆桥架需要穿越两个防护单元的密闭墙时,应预埋密闭套管,采取密闭措施,电缆桥架不得直接穿越密闭墙。工程所必需的强电和弱电电缆应通过防爆波电缆井进入人防工程。

2.2 检测保障技术

(1)气密测量管的安装。要测定人防工程口部漏气量[3],应在门框墙一侧预埋DN50的气密测量管,安装高度距地1.5米,距防毒通道侧墙面0.1米,气密测量管应外伸出门框墙50毫米,加内丝或外丝封堵,工程验收时用于测量工程口部的气密性。

(2)超压测量管的安装。人防工程的主要出入口应设置超压测量管,管径DN15,穿越密闭墙时加密闭环,可以明设也可以暗设,超压测量管的内口设在防化值班室,连接超压测量装置,安装高度距地1.5米,测压管的外口设在第一道防护密闭门(防护门)的外侧的壁盒里,端口向下。

(3)取样管的安装。取样管的入口应设置在进风口油网除尘器的前面,管径DN32,居中设置,取样管的出口延伸到防化值班室,加铜制球阀密闭,供战时取样化验用。

(4)射线探测器和主机的安装。射线探测器和主机是用来检测早期核辐射的报警装置,探测器设置在室外的至高点,主机设置在防化值班室内,通过直径DN50的镀锌钢管连接。作者在施工中发现,射线探测器的镀锌管存在着穿管不通或穿管漏埋等现象,这在技术上是很难补救的,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

(5)毒剂探测器和主机的安装。毒剂探测器和主机是用来检测毒剂的报警装置,探测器设置在进风口的通道内,主机设置在防化值班室内。

2.3 防化通风系统保障技术

(1)压差测量管的安装[3]。在油网除尘器或过滤吸收器的前后应设通风阻力压差管,采用镀锌钢管,直径DN15,用于测量设备的通风阻力。特别注意的是测量管入口在进风通风管中央的迎风面上,管道出口外伸出通风管壁150毫米,加装铜制球阀,以备连接压差计,测量油网除尘器或过滤吸收器的通风阻力。我们在施工中发现有的工程过滤吸收器的进出口没有设置手动密闭阀门,这就无法完成单台设备的阻力检测。所以,建议每台过滤吸收器前后都应设手动密闭阀门,这样在检测时就可以相互切换。

(2)换气堵头的安装。换气堵头的作用是通过换气稀释滤毒室内的毒剂浓度,以便工作人员检测操作,安装位置应靠近除尘器第一台过滤吸收器的入口处。换气堵头必须由防化设备厂专业供货,不得自行制作。

(3)循环通风插板阀门的安装。循环通风插板阀应设置在距进风机入风口0.5米至1.0米的等径三通管上,当人防工程进入隔绝式通风方式时,打开插板阀,启动风机,进行循环通风,保证工程各个部位空气质量完好。

(4)尾气测量管的安装。尾气测量管是检测过滤吸收器的防护效能,当多台过滤吸收器并联安装时,尾气测量管安装在最后一台过滤吸收器出口通风管道上,管径DN15,尾气测量管的入口与通风管道内壁对齐,出口外伸15厘米,加装铜制球阀,以备滤毒后的空气取样用。

(5)防化通风增压管的安装。清洁式通风和滤毒式通风合用一台风机时,应在进风口第一道密闭阀门的里侧和进风机出风口的直线段连接一个直径DN25的增压管,在便于操作的位置设铜制阀门,其功能是调节通风系统的总阻力,控制滤毒式通风的进风量。

(6)超压自动排气活门的安装。当工程设置洗消间时,应在淋浴间进入脱衣间的门上侧安装超压自动排气活门,以此来调节工程的超压值。通常设备选型为PS250型,安装高度距地2.5米,安装数量取决于滤毒式通风的通风量。

(7)防爆自动排气活门的安装。当工程设置简易洗消间时,应在简易洗消间的第一道防护密闭门的上侧门框墙上设防爆自动超压排气活门,通常设备的选型为FCH250型,同时在简易洗消间室内一侧设超压自动排气活门,通常设备选型为PS250型。防爆自动排气活门可取代排风扩散室或扩散箱。

2.4 工程防化洗消技术

(1)人员洗消。人防工程的人员洗消[1],就是当室外染毒时对进入工程的人员进行洗消防止毒剂带入造成工程内部污染的应急措施。在设计和施工中,往往对每个防护单元淋浴器和洗脸盆的数量不够明确。作者认为,每个防护单元淋浴器和洗脸盆的数量取值,医疗救护工程2个,防空专业人员掩蔽部2-4个,一等人员掩蔽部3个,淋浴器的分布应按对角线布置,避免洗消人员足迹交叉,造成二次污染。二等人员掩蔽部可进行简易洗消。

(2)口部洗消。核生化袭击警报解除后,出入口的地面、墙面和消波设备均已染毒,需要对这些部位进行洗消。所以,每个出入口都要设口部冲洗阀,洗消的部位主要是出入口、缓冲通道、防毒通道、扩散室及其他染毒的地面和墙壁。洗消废水不能进入工程内部,由口部集水坑收集,机械排除。

3 相关技术问题的探讨

3.1 关于过滤吸收器的临战安装问题[2]

在人防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孔口防护设备,如防护密闭门、密闭门、防爆波活门、防爆波电缆井,平时使用的出入口封堵框和风水电各专业管线预埋都能随土建施工一次安装到位,但防化通风的主要设备过滤吸收器却列入了临战安装。试想,全国的人防工程每年以数百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全国具有过滤吸收器生产资质的防化设备厂只有六家,一旦发生战争,他们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平战转换的要求,巨额投资的人防工程要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将是一句空话。现在国家最新研制的RFP1000型过滤吸收器使用有效期可达到30年。所以,过滤吸收器、管道及其配套阀门应一次性安装到位,不得进行平战转换。

3.2 关于高抗力防爆波活门用于抵抗力人防工程的问题

目前,为数不少设计单位沿用高抗力的防护密闭门用于抵抗力的人防工程的理念,把高抗力的防爆波活门用于抵抗力的人防工程上。作者认为,这是设备安装的一个误区。其实,高抗力的防爆波活门不能用于抵抗力的人防工程上,也就是说,抗力为五级人防工程的防爆波活门不能用在抗力为六级的人防工程上。众所周知,各种防化设备在设计时都有一个允许余压值,如果通过消波的余压值大于设备允许余压值,防化设备就要遭到破坏。决定扩散室余压值的关键因素是防爆波活门的惯性矩和关闭时间,如果把抗力为五级人防工程的防爆波活门用在抗力为六级的人防工程上,就会延长关闭时间,扩散室的余压值变大,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 结束语

文章旨在揭示人防工程核生化工程保障技术的重要性,正视人防工程核生化工程保障技术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人防工程核生化工程保障的关键技术措施,确保人防工程对核生化袭击的防护功能。据有关消息透漏,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周边核武器分布密度较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实生化武器的威胁依然存,加强核生化工程保障技术的实施已成为当前人防工程管理、设计、施工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人防办.全国人防防护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M].南京:2014.

[2]国家人防办.人民防空工程防化战术技术要求[S].北京:2010.

防爆电气检测报告篇10

关键词:电气防爆;燃机电厂建设;天然气调压站;LNG电厂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43

1 总的情况

目前形势下,国内大片新建燃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电厂建设及运营方很多项目主业都只是煤电或水电运营,较少涉汲爆炸危险场所电气防爆相关经验。目前燃机电厂中普遍存在的爆炸场所危险点主要有:天然气调压站、燃机机岛、氨站、氢站、氢冷发电机厂房等。由于电气防爆专业人员缺失,存在较大安全生产隐患。本文简单讲述几个电气防爆管理的关键点,供燃气电厂电气人员参考,希望能有效提高电气人员关于电气防爆方面的水平。

2 电气防爆管理的关键点

2.1 按相关国家法规及标准要求查验防爆电气产品双证

中国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使用的防爆产品均需取得国家指定机构认定的防爆合格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条例》明确,国家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统一目录,统一审查要求,统一证书标志,统一监督管理,电气防爆产品正属于“国家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2011版《电气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将防爆电气产品划分为17个产品单元,158个品种。这说明,在这17个产品单元,158个品种名目内的产品,购买时商家必须提供1、防爆生产许可证,2、对应产品的防爆合格证。才是合格安全产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防爆照明、防爆电梯、便携式防爆设备等并不在上述目录中。但按国家相关要求,防爆产品必须提品的防爆合格证。所以上述不在目录中的产品可以只提品防爆合格证单证即可,其它目录类产品需双证齐全。使用单位在工程电气防爆产品货物验收时,应重点关注此两张证的真实性。通过网上查验(我国有5个防爆产品认证中心中,上官网查询)并将防爆合格证复印存档。

辨识防爆合格标志小技巧:我国目前防爆产品认证中心中有5个,这说明在中国范围内使用的防爆产品必须经过这四个验证中心验证。它为天津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产品防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代码:CE);上海部级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站(代号:GYJ);沈阳电气传动研究所防爆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代号:8);南阳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代号:CNEx);佳木斯机械工业防爆电气设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代号:CJEx)。防爆合格证编号固定格式:(机构代号)+(两位数字的年份)+(该年度防爆合格证序号)。通过合格证代码(如Ex112118机构代码不正确,明显是假证,又如CE155218明显日期格式不对)、年份可以初步判断合格证是否假造。防爆合格证有效期为5年(例如CE051188合格证明显已经过期)。

2.2 有爆炸性可能的场所需提前做好爆炸环境危险场所区域划分图

爆炸性危险场所按国家相关标准(GB 5009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根据爆炸物性质及特点对可能出现爆炸的场所进行了分类,将爆炸性气体场所分为0区,1区,2区。其中0区最为危险。各个爆炸性场所应按爆炸环境级别以及可燃物质种类正确选择和安装危险场所中的电气设备,才能够有效防止爆炸事件的发生。特别注意,并不是认证过的防爆电气产品即可适用与所有场所,这是一个常见误区。

现在新建的天然气电厂,多数爆炸性环境只使用了普通隔爆型电气防爆设备,大多数均未按国家标准AQ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要求请专业机构出具“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区域划分图”,因此很多防爆设备其实并不“防爆”。要解决这一通病的根本手段就是设备采购前请专业机构出具“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区域划分图”然后再按图配备对应类型的电气防爆产品。按照AQ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标准附录A要求:凡是具有爆炸性危险场所的新建、改建、扩建的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都须使用电气防爆安全设施。这些设施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相关的检查。检查分技术文件审查和实地检查两项内容。技术文件审查中第一个检查的文件就是“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区域划分图”。

如果电厂建设前期设计阶段没有作好这项工作,会导致防爆设备招标、选型、安装都没有依据可言,必定会造成现场安装的混乱。此图在防爆设备招标采购、防爆设备正确安装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3 进口防爆设备的处理

现很多单位会采用进口的防爆设备,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同样的设备不同国度的生产标准不一致,是不允许在中国境内使用的。现在主要存在于市錾系耐夤产品有欧盟标准(如EN13463)、 美系标准(如ISA 60079、UL913)、加拿大标准(如CSA E60079)、国际标准(如IEC 60079)。由于我国GB标准与IEC标准、EN标准等外国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口的防爆设备必须取得中国的防爆合格证方能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所以不建议使用未取得中国防爆合格证的产品。如确实需要使用这些国家的电气防爆产品,需要要求厂家带产品及防爆合格证到上文提到的防爆检验中心去转证后方可使用。

2.4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及施工管理要点

(1)防爆安装单位需要有电气防爆安装资质,有专业人员指导才能把握安装关键要点。防爆产品根据形式及防爆原理分为本质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浇封型、n型、油浸型、正压型、充砂型8种设备类型,每种类型的安装各有特点,相应的安装要求各有不同,详参GB3836.1-GB3836.9《爆炸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9部分。因为电气防爆设备安装的特殊性,因而需要安装单位有电气防爆安装资质,安装队伍经过专业培训。

(2)危险场所(0、1、2区)的电气安装也应符合非危险场所安装的相应要求。

(3)电气设备应尽可能地安装在非危险场所,如不可能时,应安装在危险最小的场所。

(4)防爆电气设备安装时必须根据各个设备的说明书正确安装,按AQ 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规定,在装置和设备投入运行之前,工程竣工交接验收时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初始检查。

(5)把控好安装质量,留存安装资料、设备资料。标准AQ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中技术文件审查中需要提供安装质量的相关资料、有关防爆电气设备特殊使用条件的说明性文件、本质安全系统描述性技术文件、防爆电气新产品合格证复印件及安装位置信息等。

2.5 日常电气防爆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按国家标准AQ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要求,应对防爆设备进行初始检查、定期检查、和连续监督。其中初始检查和定期检查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和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连续监督则由企业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并做好相应记录

按规定要求,在装置和设备投入运行之前、工程竣工交接验收时,应对它们进行初始检查。初始检查和定期检查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和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

日常运行中,为保证电气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标准要求企业对电气防爆设备进行连续监督和定期检查。检查人员要求及具体明细项目可由企业专业人员按照AQ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要求逐一排查。定期检查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应超过3年。移动式电气防爆设备一般不超过12个月。防爆电气设备的检修应按照GB 3836.13-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通用电气设备的检修》进行。

3 电气防爆常用的标准

为了方便新上手电气人员掌握电气方面的专业技能,下面提供一些常用的电气防爆相关标准供参考查阅。

3.1 制造标准

GB 3836.1- GB 3836.9《爆炸性气体环境用气设备 第1-9部分》、GB 3836.17- GB 3836.2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7-20部分》、GB 19518.1《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GB 12476.1- GB 12476.7《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7部分》、GB 25286.1- GB 25286.8《爆炸性环境用非电气设备 第1-第8部分》

3.2 方法标准:

GB 3836.11 - GB 3836.12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1-12部分》、GB 12476.8- GB 12476.10《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8-10部分》

3.3 工程标准

GB 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257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12D401-3《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

3.4 用户日常维护使用标准

GB 3836.13-GB 3836.1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3-16部分》、GB 12476.2- GB 12476.3《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2-3部分》、GB 15577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AQ 3009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

4 关于某燃机新建项目电气防爆初始检查暴露问题原因分析

经了解广东某燃气电厂投产前请了某防爆检测中心进行了初始检查,现场防爆配置多为不合格,整改报告就有1000多页,整改费用高达3000多万。此次检查是检查中心检查这么多项目来发现最多问题的项目。我们探讨了其原因,中心检查的专家指出了几个关键点:

(1)由于一开始设计时,设计院没给出“爆炸环境危险场所区域划分图”,现场没进行场所划分,防爆设备自然就不能按区域要求合理布置。

(2)安装人员没有防爆安装资质。对防爆安装的要求和设备特点不清楚,按照理所当然进行施工,留下了不少隐患。应该在防爆安装队进场前,对其防爆安装资质进行核验,对人员取证资质进行检验,确保安装人员专业性。

(3)业主方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对防爆设备不了解,无法判别防爆设备真伪,导致现场安装存在假的防爆电气产品,留下了巨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