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研究十篇

时间:2024-03-08 18:02:47

林业科技研究

林业科技研究篇1

[关键词]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4-0033-03

[收稿日期]2006-05-26

[作者简介]田刚(1962-),男,陕西绥德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窦林华(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戚文海(1971-),男,山东胶南人,黑龙江大学副研究员。

中俄两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研究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环境有利于充分挖掘对俄林业产业合作的潜力,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动力,实现双方合作战略升级,促使中俄林业合作迅速向深层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一、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运行的环境分析

(一)舆论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人对俄科技水平的认识仍存在误区。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非全面宣传的消极后果是,不仅给广大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为此,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有关俄科技成果特别是林业科技成果、政策、法规、学术动态的报道,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和综合性;可定期请国内各科技领域专家发表对俄科技领域的相关评论;不定期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俄林业科技成果展,同时邀请俄专家介绍本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只有通过上述举措,才能形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才能引导中国的企业、科研单位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进程中来。

(二)政策环境

良好、适宜的政策环境将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的营造应从两国行业主管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与对方开展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政策,在与俄毗邻各省区及与俄方结为友好省州的省区,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出台本地区加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条例,共同构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三)政治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政治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实现产业化的良好政治环境已经具备,在今后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两国政府应进一步对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计划、领域、原则、方式等加以确认,使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政治环境更加巩固。只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才能为两国林业科技特别是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

(四)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两国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目前,中俄两国均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两国的林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均处于不成熟阶段,而俄罗斯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则更低。目前,人才和资金问题(特别是中俄专项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是制约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启动的关键因素。为加速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两国政府在加强培育和调控林产品市场的同时,应努力培育有利于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业要素市场,如劳动力、资本、科技要素市场。只有专业要素市场不断发育和成熟,才能培育更多的合作主体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进程中来,从而切实扩大产业化的规模。

(五)体制环境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协调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中俄林业科技合作机制的高效、务实运行取决于两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两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滞后,这既不适应两国各自经济转轨的需要,也不适应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体制改革总的取向应是使科研单位逐步从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转变,从而使双方的科研单位有与对方开展科技合作的较大自。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部分科研机构已私有化,或建立了股份公司。只有两国的科研机构真正成为技术市场的主体,其科研成果才能实现商品化,进而为实现大规模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六)生态环境

中俄两国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不仅要注意森林经营的经济成果和效益,而且也要注意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防止滥伐森林,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是中俄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永续利用森林资源,使青山常在,这不仅是林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中俄两国合作开发的长期发展目标所在,是林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否则,任何不合理的开发行为,都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这种破坏的后果具有很大的惯性,即使耗费巨大的人力、技术及资金等资源去拯救,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恢复。

(七)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有利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教育、文化、体育、文艺、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沟通、融合。良好的人文环境将从最根本上解决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中的非经济因素障碍问题。这种环境的营造应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方面在政府层次上,应继续加强中俄两国政府间的定期会晤与磋商,将两国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制度化,切实推动人文领域大型合作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民间层次的交流。在营造良好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人文环境方面应充分发挥民间的上述优势。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良好、适宜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子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它们将统一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二、促进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途径

(一)以大项目为纽带,使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有机联系,高效运转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应以重大合作项目为示范,以林业科技项目合作为桥梁,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以持续的政策创新为动力,才能将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应将中俄林业科技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根据项目的层次和规模确定相应的合作主体,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两国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开发和利用俄罗斯森林资源领域,在发展大型联合计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包括在赤塔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分别建设生产能力为60万吨和30万吨的纸浆厂[1]。其中,中国在俄最大的投资项目――赤塔州阿马扎尔斯达60万吨纸浆厂和森林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3月中旬通过中国有关部门审批,俄远东设计院已完成厂址的勘察设计,并已通过由俄地方政府组织的环保听证会,俄方专家正在对中方拟出资的设备进行技术评估。

(二)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构建中俄科技林业合作机制,两国中央政府及科技、外贸主管部门应做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各个子机制。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步阶段,要注重发挥两国政府在整合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完善各自的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孵化器建设。在产业化发展阶段,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应以持续的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产业化提供不竭动力。可以说,中俄两国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败。俄中林业合作常设工作小组于1990年根据苏联国家林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协议创建。到2000年为止该小组举行了四次会议。2005年8月俄罗斯联邦林业署与中国林业部达成协议恢复该小组工作。在区域林业科学合作中,中俄两国政府积极组织国际性、区域性学术研讨会议,互派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讲学,互派人员学习进修,互派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共建实验室等。

(三)应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做出中长期规划

目前,当务之急是由两国有关部门对双方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与需求情况做全面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做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中期和长期规划,确定具体的合作目标、原则和步骤。应将调查结果在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上,定期举办俄罗斯林业科技成果展,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近期内应首先做好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项目以中小型为主,以政府为主导;中期内,应逐步扩大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逐步由以黑龙江省为主扩大到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乃至扩大到全国,以大中型项目为主,仍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长期内,以大型项目为主,以增强两国各自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多个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以大批林业科技合作项目产业化为最终目标。例如,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开展森林资源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在双方互利互补的原则下进行技术合作,使森林经营向集约、丰产、永续的经营模式转化。

(四)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有所不同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长阶段,应主要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机制,不断壮大双边科技合作基金规模,扩大双方参与合作的主体,引导合理的科技合作投资领域,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立法,优化双方科技成果的孵化环境。在产业化的成熟阶段,两国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应适时地转移到为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来,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只有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将工作重点适时转移,才能切实推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2]。

(五)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是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成熟阶段,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激励机制为媒介,带动其他相关方面的创新,从而构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完整的创新体系[2]。构建创新体系,既是林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构建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参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构建创新体系才能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注入不竭的动力。中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的长远目标应是在不破坏森林的生态保护作用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林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运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稳定地提高项目实施地的木材产量,为中俄双方在林业上更加广泛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林业科技研究篇2

【关键词】林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体系

中国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就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目前中国林业产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贡献率较低,产业技术主要依靠引进和吸收,这将严重制约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构建要以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保障,必须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为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林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科技创新要以充足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和支撑,除了企业自身投入以外,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加大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构建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

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科学技术的联合攻关以及新技术转化推广的资金需要,把增加林业科技投入作为增加林业投入的重点。

其次,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企业设立科研机构,完善在科技立项、技术开发和筹资融资等方面的倾斜支持政策;要加大对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改善林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为重大自主创新项目、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月提供融资担保等。

此外,要构建科技金融平台,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明确建立政府的引导资金,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向林业科技创新领域投入。

政府支持开展科技保险,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林业产业对外开放的程度,积极利用外资,吸引跨国企业投资我国林业科技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2.鼓励产学研的合作

产业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力量,积极鼓励产学研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科学研宄的对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首先,要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与林业企业简历产学研合作联盟,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对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可以通过在在企业建立高校综合实验室和学生科研实习基地的方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技术研发之间的对接,既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又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空间。其次,建立科技人员与企业的沟通机制和合作交流平台,开展科技人员进企业服务活动。对科技人员与企业联合提出的科研项目,科技计划要给予优先安排。此外,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研发,着眼知识产权资本化和商品化,提高相关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同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相关重点领域骨干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带动产业振兴和技术升级,切实提高科技对增强发展后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此外,政府要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包括投资、政策、环境等各方而的服务。

3.加强林业科技中介服务

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作为支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与科技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成为传播和扩散知识与信息的桥梁,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服务,在有效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林业企业的整体的科技水平较低,科技研发主要发生在大型企业之中,中小型企业科技研发的参与度不够。先进的木材生产加工设备多从德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进口,一些企业由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缺失,又缺乏科技咨询渠道,对先进设备的使用管理不科学,即使进口设备也不能完全发挥其生产潜力。因此,政府要重点建设一批林业科技中介机构,如技术创新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咨询;要兴建林业高新技术园区、技术创新中心等服务机构,为林业技术创新提供场所和支撑。

此外,还要加大对私营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推动技术中介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梅秀英.关于创新科技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11.(7):58-60

[2]彭兴庭.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11-15

林业科技研究篇3

    1中俄合作采伐、加工俄罗斯森林与木材贸易

    主要涉及内容有: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资源与森工企业目前状况,俄罗斯远东地区与国外木材贸易,中俄合作采伐和木材贸易取得成效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资源与森工企业目前状况。俄罗斯远东地区木材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斯库特教授以《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工业综合体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为题作报告,他用大量的数据说明,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世界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木材原料产地,多年来俄罗斯远东地区一直是日本、南韩与中国稳定的木材供应者。远东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是很高的,但由于众多原因没有发展起来。如:气候干燥,交通运输不发达,木材深加工缺乏资金,特别是在1994一1998年的经济危机期间,由于缺乏大规模建设、内部市场疲软、铁路运费增长等因素,导致木材加工部门生产量急剧下降、生产能力缩减、资金不足及债务增长。胶合板和纸浆生产也因此受到约束,2002年哈巴边区机械加工原料水平仅在巧%左右,而且技术装备落后,缺乏使用切削工具的技术人才,许多小企业代替了大型的专业化企业。1999一2001年,俄森工综合体增长速度较好,但是这个增长是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粗放型增长,是在木材采伐与加工脱节情况下的增长,采伐的木材没有经过加工就出口了。目前,俄罗斯远东地区森工综合体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生产基地和产品品种原始粗糙,缺少加工剩余物的企业,改建生产基地缺乏投资,发展缺乏管理,森林火灾率大。

    (2)俄罗斯远东与国外的木材贸易。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经济系主任阿列可山得勒作了(哈巴罗夫斯克边区木材出口潜力》的报告,他指出,近10年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已从国内市场转向亚太地区国家的外部市场,哈巴罗夫斯克森工综合体也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它与亚太地区木材缺乏国家相邻,且与日本、中国和南北朝鲜之间有海港相通,因此是最有利的木材出口地区之一。近几年,哈巴罗夫斯克地区木材出口的主要伙伴是日本,其次是中国与南北朝鲜。日本在远东木材原料需求市场上占首要地位,2(X均年俄罗斯锯材出口到日本254以叉)m,,出口中国125(X)m,,出口南北朝鲜3以叉〕m,,总计29650()m3;原木出口到日本4768《XX)m3,出口到中国1698《X力m,,出口南北朝鲜711《XX)m3,总计7177《XX)m3。目前日本进口的木材原料中,没有加工的原木在下降,锯材、板材和造纸用的工艺木片在增加。在未来的木产品市场上,日本仍然是巨大的进口国之一。1998年危机前,南朝鲜是太平洋地区木产品需求增长很快的国家之一,但近几年增加了木材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缩减了进口。近年来,俄罗斯对中国木材市场的出口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福利不断提高,决定了对木材的高需求。同时,中国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实行造林绿化,对许多地区的森林实行了禁伐和限伐,取消了进口木材的限制。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木材进口大国。中俄某些地区间木材贸易非常活跃,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在对中国的木材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市场需求原木,包括低品种的木材,但价格比日本低,因此对俄罗斯来说最好是提供给中国已加工的木产品,包括纸浆和工艺木片。最近,中俄双方就哈巴罗夫斯克边区木材采伐和深加工,已达成共建合资企业的协议。

    (3)中俄合作采伐加工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中国东北林业大学孙托宁教授、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对俄森林采伐处郑元良处长和黑龙江森工集团鹤北林业局任明珠局长分别在报告中指出,尽管俄罗斯远东地区可采森林资源丰富,黑龙江省与远东地区有地缘优势,黑龙江省林区有人力资源和过剩的机械设备,双方在森林采伐上互补性强,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察赋原理和区位优势论;但并非去俄罗斯采伐都有利可得,要取得成功,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如中国公司或企业的产权关系、经营机制和管理方法,对俄罗斯法规政策的掌握,对俄方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合作地段的选择等须加以考虑。去俄罗斯合作采伐取得成功的企业除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鹤北林业局外,还有几个民营公司,如绥芬河华诚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东宁县吉信工贸公司和绥芬河龙江商联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与企业到俄罗斯采伐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一是他们在俄罗斯境内有长期、稳定的客户,有与俄国人长期交往的经验,他们不仅了解俄罗斯的政策、法律,还熟悉俄罗斯的地方政策和各种不规范的管理措施,并积累了应对办法;二是得到俄罗斯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俄罗斯办企业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难成功。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是企业在俄罗斯生存发展的根本,合作各方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提高办事效率,是境外采伐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在中俄合作采伐中存在的问题有:①合作规模小,没有大投资、大项目;②双方进出境环节多,手续繁杂,收费高;③双方海关和口岸过货限制过严;④俄方投资环境尚未完全改善;⑤对俄贸易的中方公司之间存在无序竞争;⑥中方企业与公司存在资金不足问题。

    (4)进一步发展中俄林业合作的建议。经研讨,中方学者和企业家提出如下建议:外经贸部给与俄方签定长期(ro~20年)采伐合同的经贸公司和企业发放长期外派劳务许可证。建议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在与俄罗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有关机构会晤时,尤其是在中俄经贸合作分委员会边境地方经贸合作常设小组会议上,竭力促成俄方针对中国劳务所带自用口粮和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及配件等,能按惯例给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优惠政策。建议俄罗斯移民局对中国在俄方开展劳务合作的外经贸公司公证材料原件给予备案,该外贸公司再次在俄开展劳务合作时,提供公证材料复印件,俄移民局应给予办理。建议俄方加大对口岸和海关人力、财力的投人,延长通关时间,至少在冬季木材采运季节能够做到12小时通关。俄方学者还建议制定国际承认的木材进出口质量检疫标准,质量检疫费应由进口收人补偿。283年第5期国呼誉衡勤抽芯

    2林业科技成果交流与合作

    中俄学者主要就室内用人造板与低甲醛释放服醛树脂胶的发展与应用、桦木采伐剩余物加工与利用、从落叶松中提取生物活用物质、纸浆造纸工艺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

    (1)室内用人造板与低甲醛释放脉醛树脂胶贴剂的发展与应用。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顾继友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该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进行低毒性UF胶粘剂的开发研制与推广工作。早期开发的E:级刨花板用DN一6,日本特种无臭F:级胶合板用JN一90,EI级中密度纤维板用MN一9在国内多家人造板生产企业广泛应用。近些年,根据人造板产品绿色环保化这一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开发出第二代系列低甲醛释放UF胶粘剂和三聚氰胺改性脉醛树脂胶(MUF)。如中密度纤维板用MUF-JZO,刨花板用MUF一B20等,并已推广应用。该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为中国2002年1月2日颁布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一2001强制标准提供了技术保障。

林业科技研究篇4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意义;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4602

1引言

冕宁县林业用地面积369036hm2,其中:有林地153354hm2,疏林地1874hm2,灌木林地132392hm2,未成林造林地5301hm2,活立木蓄积15617909m3;植被主要有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暖温带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温带暗针叶林,杜鹃、冷(云)杉、箭竹混交林,以及亚热经济林,全县森林覆盖率56%。冕宁县林业科技工作主要承担着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相关技术推广。当前全县林业系统现有职工3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143人,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全县设有5个基层林业站,1个县林产公司,1个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安局。这些机构和人员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林业科技推广对现代冕宁林业发展的意义

2.1优化县级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经济效益

冕宁县是林业大县,但目前还不是林业强县。林业生产大部分还延续着传统林业的种植和经营模式,不仅繁衍周期较长,而且生命强度低,抗逆性能差,产出率低下。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飞越发展,要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一方面必须要有新的品种或者新的林业科学技术来支持,进而提升林业产品的质量。另一方,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又能有效提升林业产品的产出,为全县林业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林业发展环境进行改善,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

2.2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实现林业持续发展

林业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面临林业产品成活率低、授粉率低、水腐烂根、光合作用不足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传统林业粗放型管理模式也无法准确地控制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水分、温度、养料与日照情况等等。通过林业科技的推广,能将粗放型管理模式逐渐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化,进而让各级林业管理更加信息化、科学化。随着林业科技的推广,各级林业管理都将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精密化,更加准确地掌握林园的温度、水分、养分、光合作用情况等等,实现在线测量,及时调控,并精确地掌握与分析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需要的什么样的环境以及肥料的供应种类与数量,对所缺乏或者过剩的元素进行有效调节,进一步提高林业管理人员在管理环境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另外,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实现了林业数控化管理,能让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技术等等,通过林业科学技术推广能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让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从而让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优化林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结构

传统的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工作重复性与不可控制性较高。通过林业科技推广,能有效降低工作强度,对其重复性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增强林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操作力度。传统林业管理人员通常以自身经验进行判断与管理,缺乏科学依据。但是在林业科学技术的引导下,能引入更多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林业高新技术人才,为冕宁县林业补充新鲜血液,进一步提升全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

3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路

3.1加强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人才队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冕宁县应抢抓时机,主动制定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国家对林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开展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对林业科技推广职能作用进行强化,努力发挥现有人才基础优势,进一步构建冕宁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络。立足冕宁的林业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各级领导与广大林业科技人员要坚持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打造林业经济强县”作为奋斗目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应实行包乡、包村、包户,挂片负责,使全县平均每10000人具有林业科技人员4人以上,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全县林业科技传播的活跃力量,将自身当做林农发家致富的贴心人。在县林业科技推广站成立林业科技服务中心,各乡林业站建立林业科技服务站,各村落实林技员,实现县、乡、村三级林业科技服务网络。冕宁林业系统143名科技人才是全县林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力量和重要财富。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经验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进一步掌握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林业科技帮扶结对子活动,实现“一帮一”的目标。技术人员可以切实到林业大户挂点指导,尤其是一些积极性比较高、规模较大的林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户需要重点帮扶。要在相关科技活动与实践过程中,培养更多科技技术强硬的技术骨干,进一步提升冕宁县林业科技站的整体服务质量。

3.2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

2012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进一步强调了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县级政府要明确自身的投资主体地位,要从财政渠道上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用于林业科研项目的推广,进一步满足林业科技推广所需要的经费。近年内,要积极争取在县城和泸沽地区建立一些林业实用技术试验基地,并与知名专家、学者合作,通过科技上的共同研究实现攻关。并通过积极参与林业科技项目相关研究活动,让一些优秀的林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进而为冕宁县林业科技推广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支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3.3重视服务形式多样化,做好林业示范工作

冕宁县需要把加强科技服务的普及率当做重点工程来抓来做,对当前的服务形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满足广大林业种植户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将目前比较先进的林业生产管理技术,切实传授给广大林农。林业生产是冕宁县主要经济力量之一,冕宁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需要在县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与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合作,也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月等等形式,在县内积极举办林业科技培训班,让更多林业种植户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另外,针对已经参与到技术培训的农户,要重点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服务,让基层农户的实际需求与技术人员的服务实现有机的统一。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林业生产示范基地是主要的内容,能有效提升对林业科技成果的认识力度。只有做好林业示范基地,让广大林业产业户能亲眼看到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才能促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冕宁更好地开展。县林业局要建立一个多部门统筹的合作报务机制,将县域内的林业科研工作、林业科技推广与林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符合本县实际的林业科学技术积极快速地进行示范推广。每一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科技人员都应建立一定数量的基地,进行示范,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3.4加强市场建设,用市场推动林业科技推广

林业产业发展的最终产品还是要利用市场来进行消化。若要实现全县林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林业自身优势,提高林业产业经济效益,必然要依靠市场经营组织模式来推动。通过市场进行正确的引导,能让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进一步将林业科技成果渗透到林业生产经济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因此,林业科技推广要注重市场建设,要积极配合市场、适应市场的需要,通过市场引导林业科技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将科学栽培、加工、保险等等技术运用到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最终让林业科技向效益有效转化。

4结语

冕宁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要与当地林业生产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与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和全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需为目标进行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工作思路也必将有对应的调整。而现代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还需要重视信息化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林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林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云辉.加强孟连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思考[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1).

林业科技研究篇5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的生产上加大投入,国家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林业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

1.2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是由于受到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势因素的影响,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在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于森林地域的分布规律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预约工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在市场需求上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限定。

1.3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通过购买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方式来研发新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经营者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这是由于其不能从市场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补偿,因此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扶持。经营者对扶持的预期也会对其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造成影响。此外,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会受到森林采伐制度问题、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林权问题等问题的影响。

2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没有充分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林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是“靠天吃饭”。因此对林业科技投入、应用和研究开发未予以足够的投入,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

2.2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投入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较低,而其中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又较低,而林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政府扶持行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造成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林业科技创新出现供求错位。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而企业很少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这种传统的体制也造成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数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资源扩散不畅、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林业方面表现为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强制性的弱化科研体制并减少投入则可能会迎来新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

林业科技研究篇6

关键词: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92-02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是为研究利用森林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林木遗传改良技术、培育和繁殖林木良种的林学二级学科。如何准确把握国家、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积极适应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和迫切需求。

一、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

林木良种是现代林业优质、高效、稳定、安全经营的基础保障。发展现代林木种业,关键在科技创新,核心在科技人才。当前,我国现代林业种业正面临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机遇。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加大种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常规作物、林木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构建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2016年实施的新修订《种子法》,鼓励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与林木种苗企业开展育种科技人员交流,提升种业发展创新能力,明确要求加大培养种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力度。目前,我国种业存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少以及国际战略型人才匮乏,从事种业教学、研究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研究生培养是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服务现代林木种业人才建设的源头工程,从国家种业发展的长远布局考虑,必须突出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重视对优良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收集保护和培育,向开发多层次遗传变异方向推动林木遗传改良,基因组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最新成就与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深度融合等,成为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科技创新的阶段特征。我们需要及时将学科发展的需求和最新前沿反馈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中努力促进基础性、前沿性的理论和技术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结合与创新,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森林遗传学、多倍体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以及良种选育和繁殖等方面形成了研究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科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至2015年,学科培养研究生111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75人。共有4人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此外,有2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和中国林业大会学术论文一等奖等奖励。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做法如下:

1.对接国家需求,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设置。学科根据现代林木种业以及国家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研究前沿,进一步明晰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需求以及前沿与动态;能独立承担林木遗传育种相关科研、教学以及管理、开发等工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这一培养定位涵盖了学术创新要求,有利于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准确把握培养方向,保证培养质量。学科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优化完善和出台了2014版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培养方式的创新。其一,对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凝练、调整,突出学科研究前沿、优势和特色,明确提出按照研究方向组建导师组,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联合指导的方式培养研究生,有利于聚合学科内的不同团队优势,在导师之间形成互补交流,形成有利于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团队氛围。其二,重点考虑课程设置在研究生知识面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整合遗传与分子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开发建设了一批优质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课、学科前沿专题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其中开设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包括高级遗传学综合大实验、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法、统计遗传学、试验设计等,初步实现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同时,针对研究生不同专业来源的特点,增加补修课以及专著和论文阅读量,注意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专业知识储备的合理衔接。其三,加强培养环节过程管理,规定了学科组织方式、实施时间节点以及考核数量要求等,促进自主学习,有效避免以往培养环节形式化问题等。

2.狠抓培养过程和重点,将自主学习贯穿研究生培养始终。突出促进自主学习为研究生培养的突破口和重点。学科修订规范了每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反映学术最新动态,体现研究式、互动式教学特点。如林木遗传育种专题学位必修课的教学方式包括重点和难点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学生报告和讨论等,要求主讲教师和专家专题讲授林木遗传育种基本理论、发展动态、新的技术方法等,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每位研究生选择乡土树种提出详细的遗传改良策略并进行报告,同学和老师针对其中的独特观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鼓励自主思考和创新,纠正错误和认识偏差,增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学科注重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整合,推动科研训练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规范和强化了互动式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等必修环节,组织了一批学科前沿性专题讲座课程,提出学科每学年统一组织学术研讨12次以上,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专题讲座5次以上,明确要求了各年级研究生参加专题学术报告的数量考核标准,并坚持由学科统一组织考核,强化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依托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强化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平台多、实践基地多,是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特色之一。学科充分利用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坚持“面向行业重大需求,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实行“开放、流动、联合、创新”的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实验技术培训,注重在自主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素质。研究生成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部级重要科技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在一系列高水平科技期刊上发表原创性科研论文,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学科全面加强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基地建设,在全国形成了30余处林木育种科研实践基地。研究生随着相关科研项目进驻实践基地、深入“试验田”,强化基于实践的科研训练模式,在导师指导下深度参与遗传育种科研工作。这一做法深化了研究生对现代种业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术创新与生产发展、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三、深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其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连续性强等特点。因此,研究生培养必须遵循林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接产业需求,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特色。笔者提出两个方面的思考:

1.面向林木种业产业需求,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每年造林9000万亩的任务,这需要有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林木种苗做基础保障。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应在支撑育、繁、推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稳定规范的联合培养基地,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加强研究生的复合创新能力培养。要加强与国家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合作,建立长期育种综合科研和实践基地,引导研究生加强林木良种选育的科技创新,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学科应充分借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发挥学科现有的科研平台和基地优势,吸纳林木种苗产业的领军人物加入导师团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合作搭建上下游互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链,更好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强化课程建设和科研训练,优化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课程建设和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美国学者克拉克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适应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级科技人才既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又要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需要把对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突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系统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互动式的前沿研讨性讲座。积极适应慕课发展需求,引入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法类等国外优质课程,加大与国内知名生物良种公司的资源和技术合作,通过科研实践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技术和创新能力。同时,针对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等短板,结合林木种业创新创业需求,增强研究生科研训练的系统性,探索跨学院、跨校的多学科融合培养新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J].种业导刊,2014,(2):5-6.

林业科技研究篇7

【关键词】科学化;营林;重点

0.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森林将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环境不断改善和社会不断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通过科学营林,才能把握热点,赶超前沿,引领未来,全面促进林业科技的发展,提高林业在人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植树造林不是简单地栽树绿化,而是要求植树要科学化,抚育管理要精细化,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因此,科学营林也是为了尽快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着重分析一下科学营林工作的重点。

1.科学营林工作的重点

1.1树立科技兴林基础地位

现代林业肩负着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的任务。因此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当前我省森林植被覆盖率低,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要想发展林业,科技是唯一生产力,因此,观念改变是发展林业科技的动力。要彻底改变人们的思想,必须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走出观摩先进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效,以此来增加人们应用科技的信心;引进来就是要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生产中来,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

1.2深化体制改革

虽然我省各地市林业局、省直林局都成立了科技科,但科技科发挥的作用很小,相当一部分就是单位摆设。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在机构调整、资源优化、人才应用、制度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通过改革组建知识全面、年龄结构丰富的科技队伍。二是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参与科技示范区、重大工程、产业开发基地建设、科技服务工作。三是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四是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一方面增加政府财政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多方吸引社会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五是建立科技资金专用账户,确保科技资金专款专用,保证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

1.3更新林业研究手段和仪器设备

由于长期的信息闭塞,我们现在的研究层次基本上都是肤浅的,大部分是在搞重复研究,必须从新的角度与高度出发。林区所用仪器普遍老化,3S技术在林区得不到充分利用,必须更新设备,引进科学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林区工作效率。

1.4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由于林区高学历人工作人员少,掌握技术又有限,引进人才成本又比较高,所以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是林业科技发展的首要问题。可以通过项目培养、也可通过技术交流培养、还可以专门派人学习。这些年林业科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学习、交流机会还是屈指可数,上级部门应该给予基层科技工作者更多的学习、交流、培训机会,使林区逐步建立一只适应林区科技发展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1.5做好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同时,应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

1.6调整人工林抚育间伐政策

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抚育间伐材质量差,收益低,投入大,大多数林农不愿抚育间伐,重造轻管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

2.科学营林工作的发展方向

2.1经营技术集约化进一步加强

人工林集约经营技术主要集中在良种选育、定向培育、速生密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实现高科技化,尤其在无性系选育、造林机械化和防治综合化方面出现技术密集的加强趋势。

2.2森林多样性研究是中国林业的重要课题

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物种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二十一世纪,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将是:确定动植物主要的分类和功能,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组成、结构及随人类经营活动变化规律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干扰关系的研究;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社会、经济途径、经济效益与保护关系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其政策体系的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动植物分布预测模型等。

2.3生物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世纪,林业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和重点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林木新品种,大幅度提高生长量;大力开发生物固氮和菌根技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研究微生物杀虫剂和木质素降解酶;提高林木的各种抗性;加速各种优良品种系的繁殖和脱毒复壮、进入工厂化批量生成;研究林木生成剩余物提取蛋白饲料的技术等。

2.4高新技术的渗透将大大加快

高新技术除生物工程这一热点外,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更进一步应用,多技术的耦合速度、强度和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森林采伐运输和营林机械化将由全盘机械化向生产、检验、管理全面自动化方向发展;木材加工生产工艺自动化、连续化及其计算机技术、过程逻辑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将得到发展,产业化速度加快。

2.5森林生态与环境的研究

森林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由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研究重点是加强有关大气污染对森林的影响、植树造林和毁林对气候的潜在影响、大气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以及提高森林的多种环境保护功能方面的研究。 [科]

【参考文献】

林业科技研究篇8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林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林业需要有稳步、快速地发展。而林业科技水平在林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林业科技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相关措施来促进林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林业化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主要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为主要目标的人工林培育技术,引发人工林技术体系研究、组装、推广、应用等活动相当活跃。我国的造林树种良种选育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对很多树种进行种源研究,选出了150多个优良种源,改进了传统的育苗、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了容器育苗、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我国的林业生物技术在转基因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林木品种的研究、生物固氮和菌根技术的研究,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以及体细胞耐盐抗旱培育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均取得了有效成果。逐渐出现了一批采用基因工程和种间杂交技术培育的优良林木繁殖材料,比如毛白杨系列、南方杉木优良品系、马尾松优良品系等三倍体。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移,利用计算机将原有的静态管理发展到动态管理,使我国的林业信息技术紧随世界先进水平技术的脚步。我国通过10多年来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木材加工、人造板机械及技术装备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木材及人造板工业体系。在增加原木有效利用、提高制材加工出材率等技术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开发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我国在荒漠化防治技术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研究力度,最终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铁路—公路防沙治沙技术、黄土高原上大面积植树造林、西部沙荒、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改良与治理技术、全国沙地普查技术、绿洲防护林体系营造技术等都是我国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2国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林业科技革命在全球兴起,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技术性的突破。这场科技革命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森林培育、树木的遗传育种和资源的利用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全球而言,科技的进步令林业的面貌焕然一新,林业局属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带动了林业结构的优化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的效益也在大幅度提高。像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林业育种方面制定了多群体、多世代的遗传改良策略,将第二代种子园的良种普及到日常生产中,并且正在全力建立第三代或更高代种子园。北美的科学家就已经成功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成功地导入到白云杉中,并和白杨杂交,培育出了抗芽卷蛾、蝶蛾幼虫等新型品种。另外,无性繁殖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全世界已经有200多种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完整植株的木本植物,实现了优良无性系苗木生产的工厂化。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突破了林业的栽培技术,比如施肥技术、整地技术、造林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功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施肥,林木专用有效化肥广泛应用于人工林生产,人工林生产的水平要高出天然林生产水平的3倍多。总而言之,无性系林业是一个从育种、育苗、造林到收获、加工的一系列配套体系,从很久以前就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3我国林业发展趋势

3.1林业科学的研究趋势

在林业科学领域,现阶段存在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林业对于环境建设的不可替代性,大幅度提高了林业地位,并逐渐将林业科学的研究内容向着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方向拓展。第二,林业科学逐渐向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第三,由于研究手段作为决定科研工作水平的关键,有利于科研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决定了研究手段走向精密及配套的方向。第四,将林业科学的研究目标瞄准高产、高效、稳定及可持续方向也是主要的研究趋势。

3.2林业科技推广开发趋势

在林业推广开发领域,当前主要存在五大方面的发展趋势。第一,为了使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高,林业逐渐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二,无论何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成为了一大发展趋势。第三,随着我国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贯彻,使得林业科技向着经济手段方向发展。第四,由于行业融合存在巨大的潜力作用,使得林业科技发展逐渐朝向多元化。

3.3国际林业科技交流合作发展趋势

在国际林业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当前的发展趋势是相当可观的。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逐渐在林业发展中展露出巨大的优势。因此,国际林业科技交流合作向着高技术领域方向发展。另外,由于林业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学科进行综合、渗透以及单一学科获得不断分化,从而使得国际间的林业科技交流显示出多学科联合方向的发展趋势。

3.4林业科技管理的未来发展

林业科技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了其在林业中的重要地位,而要想营造有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氛围,就必须与法制相结合,因此,将科技管理朝向法制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其次,对关键技术的正确选择决定了林业科技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使得林业科技管理在关键技术的选择上有了重点化方向的发展趋势。最后,也是林业科技管理当今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即在科技政策上逐渐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4应对策略

4.1增加林业科技的资金支持

我国应该提起对林业科技的重视,并且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林业和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林业生产虽然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是社会效益强,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由于林业的经济效益低,企业对林业科技投资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不能引起政府机构的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市场失灵。所以,政府机构应该对林业科技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都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到林业科技的创新中来。

4.2加强对林业科技资金投入的督察

林业的经济效益在短期内受财政资金投入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就长期发展来看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财政资金就长期来看对林业科技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对林业科技的扶持政策要长期坚持,而不能只是一时的资金投入,要保持对林业科技资金投入的长期督察。同时要随时检查林业科技资金投入使用状况,确保资金用到实处。长期保持对林业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的跟进,考核林业科技的创新情况。要建立合理的科研指标体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技创新。

4.3为林户提供科技指导与支持

林业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国家政府机构的科研项目,要将林业科技用到实处。林业产权下放到个体户,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而无法得到科技的创新,导致林户的林业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林业科研机构要给予正确的科学技术指导,在政策上提供一定资金支持,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益和产值。

4.4扩大国有林业企业规模

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两种方式扩大规模林业企业规模。将处于林业产业较低端的企业纵向扩张,延伸其产业链,提高我国林业企业总体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增加林业生产的总体经济效益,提高国家总产值。林业行业发展欣欣向荣,为林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领域已经成熟的全产业链,可以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先例。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林业企业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扩大产业链。所谓全产业链,即是从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的类似链条的企业生产模式,企业将林业产品的所有附加值都归企业内部所有,在产品卖出时全部实现。林业应该将全产业链的概念引入,建立从森林资源初期的培育种植到最后的木材开发盈利,其中包括对原材料的加工。这个过程包括所有的林业产业链,这将对我国林业科技的创新以及企业生产效益起着重大作用。

5结语

林业科技研究篇9

>> 基于ArcGIS的地图缩编方法探讨 基于ArcGIS的云县核桃种植规划方法探讨 基于ArcGIS平台晕渲地图效果制作研究 基于ArcGIS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ARCGIS 的土方计算技术研究 基于ArcGIS技术的自动化地图制图系统 基于ArcGIS的道路网络的建立 基于ERDAS和ArcGIS的遥感影像图的制作 基于ArcGIS10的点抽稀应用 基于ArcGIS的胶州城市路网规划分析 基于ArcGIS Mobile的移动GIS开发研究 基于ARCGIS的塌陷塘水质特征研究及评价 基于Arcgis的林业空间数据分析 浅谈基于arcgis的dem生成方法及应用 基于ARCGIS的地籍数据库建设方法 基于ArcGIS Engine的栅格数据转换矢量数据 基于ArcGIS的交通可达性分析 基于ArcGIS的土地信息数据库构建 基于ArcGIS的桂林旅游者空间分析 基于ARCGIS的人口数据库建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王选辉.10省试点离任“生态审计”,干部生态业绩受重视[EB/OL].(2014-11-13)[2016-10-20]..

[13] 王明辉.生态环境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EB/OL].(2015-04-17)[2016-10-20]..

[15] 韩永.离任官员实行生态审计[EB/OL].(2016-01-08)[2016-10-20]..

[1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7]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9]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20]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9-200.

[21]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2] 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23]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

[24] 康俊廷.关于深化资源环境审计的几点思考[EB/OL].(2015-12-23)[2016-10-20]..

[25] 张国庆.农业航空技术研究述评与新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205(1):25-31.

[26]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27]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28] 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2-25.

[29]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30]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林业科技研究篇10

一、我省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林业科技工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林业科技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不断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特别是去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贯彻《决定》的实施意见,按照省林业厅党组关于“生态建设出精品、产业发展创品牌、林业管理上水平,实现林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狠抓林业科技工作,全省林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4%,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3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0%以上,全省造林良种使用率达59%,建立各类科技示范林、示范园、示范点5000余处。

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一)狠抓林业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林业科学研究坚持面向生产、服务基层的方向,突出抓好一批生产急需的研究和攻关项目,在主要用材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和引进、丰产栽培技术、名特优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高效栽培及果品加工技术、木材加工利用技术、森林保护管理技术、农林复合经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年以来,全省共选育出林果新品种、无性系49个,引进林果新品种110多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林业科技成果75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33项,林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我省林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科技成果推广与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年以来,全省共落实国家、省重点科技推广项目155个,其中国家林业局项目15个,省项目140个;建立各类推广示范基地1500多处。推广了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美国黑核桃、豫楸1号、豫罗红板栗、无核枣等一批优良树种;推广应用了全光照喷雾育苗、脱毒繁育、ABT生根粉、抗旱造林等一批新技术;全省实施林业科技开发项目28个,其中国家重大计划项目6个,省科技开发项目2个,通过科技推广和开发,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大面积扩散,大幅度提高了全省林业的科技水平。

(三)狠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兴林示范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继续开展了以“211”科技兴林示范工程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全省共建立科教兴林示范县2个、示范乡19个、示范村146个、示范户1000户;新建了*、许昌、漯河等8个省市合建的“河南省林业高技术试验示范园区”;建立了四个河南省退耕还林(草)工程科技示范区;各地结合示范工程建设和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等,共建立各类科技推广示范林、示范园、示范点5000余处,总面积近百万亩。通过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大部分基地已成为各地林业建设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四)加速发展林业高技术产业,形成了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全省林业部门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奋斗目标,积极组织开展了林业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良好开端。实施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河南鄢陵基地”和“河南省西部林木优良品种驯化繁育基地”项目,积极促进林业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努力培育高技术新兴产业;在木材和林果精深加工、利用“3S”技术实施森林资源监测;利用生物技术繁育林木新品种;实施花卉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带动了一批林业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五)狠抓队伍建设,林业科技工作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

全省林业系统现有职工2.95万人,其中科技人员5600余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9%;现有省、市、县林业科研机构64个,职工总数153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500余人,占33%。全省现有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机构151个,其中省、市站19个,县(市)级站132个,共有职工29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00余人。全省共建乡(镇)林业站21*个,共有职工91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11人。全省林业科研、开发、推广体系初步形成。

(六)构筑科技支撑平台,为林业工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奠定基础。

成立了河南省“科技兴林”顾问组,聘任省内外9名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专家为全省林业重点工作出谋划策;建立了河南省林业专家信息库,为合理使用和科学配置技术人才打好基础;组建了河南林业信息网,为实现林业信息的快速传递,数据资料的共享、林产品价格的网上创造条件等。

(七)制定印发精品工程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人工造林工程质量的提高。

20*年初,制定印发了《河南省人工造林精品工程建设标准》和《检查验收办法》,《标准》对人工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良种使用、栽植模式、管护措施、档案管理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使人工造林质量的优劣问题有了衡量标准。省林业厅党组十分重视精品工程建设工作,提出从20*年起,全省所有人工造林工程都要按照《标准》进行施工,确保提高造林质量。全省各地在今年春季造林中,严格按照《标准》组织施工,使造林质量比往年大幅度提高,据初步检查,三门峡、济源等地人工造林精品率达到50%以上。

二、当前林业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全行业还没有真正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实,对林业科技工作重视和宣传不够。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林业科技工作是“口头上重要,规划上次要,行动上不要”,错误地认为,科技工作是软指标,抓不抓都行。

(二)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总体实力薄弱,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推广经费不能集中使用,形不成规模和效益。科研设施陈旧,手段落后,严重制约林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省科技专项事业费取消以后,林业厅不再有专项科研经费,使我省林业科研和标准化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原创性研究不足。无法组织有针对性的联合攻关,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无法开展研究工作。加上经费的多头管理,少量的经费不能集中使用,直接影响到推广和示范的规模和效果。

(三)科研、推广、生产三者结合不够紧密,技术棚架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方面林业生产对科技需求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不足。另一方面,科技项目立项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有的科研单位还存在体制不顺,多头管理。

(四)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显示度和贡献率不高。对各地林业工作科技含量高低没有确定硬指标,各地林业主管部门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仍有三、四个省辖市林业局没有落实科技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

(五)林业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员知识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造诣深、善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和高学历科技人员,特别是缺乏从事林业第二、第三产业研究的知名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基层林业科研、推广机构和人员不稳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更新缓慢,科技培训工作滞后。对专业技术人员关心、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

(六)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缺乏培养、引进、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急需专门人才的具体办法;没有建立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市地林科所深化改革和作用发挥引导不够;缺少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的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技运行体系弊端和影响依旧存在,有限的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低效运作等问题比较突出。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够强。

(七)林业标准化工作投入不足、进展缓慢,不适应我国加入WTO新形势和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林业科技工作。

全省林业系统各级主要领导都要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要把林业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机构人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投入到位,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二)切实增加林业科技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1、广泛宣传林业的特点、社会公益性质及林业科技对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确保对林业科技的投入逐年有所增长。

2、积极争取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省计委、省科技厅、省外专局等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特别是努力争取对河南林业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大项目。

3、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强调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科技支撑投资,要列入工程总预算予以保证,其资金份额不低于工程总投资的3%”的意见。林业贴息贷款、国债项目要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的林业科技开发和科技产业化项目。

4、科技部门与林业生产部门紧密结合,利用生产经费,结合生产建设,通过科技示范等,以增加林业建设科技含量。

5、吸引社会资金及鼓励科技人员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建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企业等,推动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林产工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

6、建议省林业厅每年解决1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用于重大科研攻关和林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有效解决科技经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1、进一步明确林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机构的地位和作用,稳定和发展林业科技队伍。建议市、县将林科所和推广站合并为林业科研推广中心(全额事业单位),并按照中国林科院改革示范引导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林业的社会公益特性,稳住一支精干高效的林业科研队伍搞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尽快建立科研推广机构面向市场的灵活运行机制,一部分技术人员搞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

2、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特别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在用人机制方面,要完善“开放、流动、竞争”机制,做到引得来,留得住和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行全员聘用制;在立项机制方面,实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推行重大科技项目领导负责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在分配机制方面,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大发展;在成果评价机制方面,引入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完善成果实地验收和成果汇报答辩制度;在科技管理方面,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院所长负责制、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度。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

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入调研,依据生产需要,每年申报指南,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支持产出值高、显示度大的生态和产业项目,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申报的项目一定要有规模、有亮点、有效益,科技支撑和推广项目要突出各项林业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突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要积极做好各类科技项目的争取及组织协调工作。主动了解国家林业局、省科技厅等单位每年项目安排的思路及重点,多向他们汇报和宣传我们的工作,并结合我省林业建设需要,指导各单位做好选题和申报工作,对生产上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联合攻关。

(五)强化科技兴林示范工作。

围绕全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点。

一要继续实施“211”科技兴林示范工程,重点抓好一批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建设;

二要结合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和“948”项目、科技攻关、中间试验、科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通过林业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争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兴林示范区、示范园和示范点;

三要突出抓好人工造林精品工程建设,做到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使全省人工造林精品率大幅度提高,优化林业结构,实现生态建设出精品、林业产业创品牌、林业管理上水平,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六)抓好科技推广、培训和普及工作。

把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科技与林业建设的紧密结合。要下大力气抓好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工程标准化及质量技术监督,搞好技术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培训计划,加强对现有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还要利用乡站技术力量、农业广播学校、技术讲座、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专项技术培训和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技术队伍,提高成果的扩散水平。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大力开展以林木优良新品种和林业先进适用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和培训,重点解决好林业“技术棚架”问题,促进科技、推广和生产的紧密结合。

(七)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加大引进、培养、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工作力度。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院士、博士导师、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到林业部门工作。要认真落实《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