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十篇

时间:2024-03-07 17:49:06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1

【关键词】弱势群体;社区;帮扶

第七社区管理中心所辖的五个生活小区,现有常住居民2.5万人,人员结构呈现年龄偏大、困难职工家庭多、单亲家庭多、特别是边缘困难职工多的“四多”现象。关心、帮扶、救助“四多”人员等弱势群体,历来是社区工会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近年来,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弱势群体开展了系列帮扶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机制,落实制度

社区工会建立健全了弱势群体家庭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对每名弱势群体家庭做到“四清”,即工作单位清、家庭收入清、家庭情况清,特殊困难清,及时掌握情况,对全社区的弱势群体做到底数清、变化清。为了全面掌握全社区弱势群体家庭情况,一是结合特困户的申报工作,逐个对申报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核实了分布在全社区5个生活小区的特困(困难)家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二是及时成立了以退休站、居委会、各基层单位工会主席为主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划分了4个责任区,严格实行了“第一责任人”制度。社区领导分片承包了责任区,基层领导落实了责任户。三是党政领导齐抓共管,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特困(困难)动态管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社区工会还利用检查、走访、听汇报等多种形式,随时把握弱势群体家庭的变化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四是在离退休职工帮扶上,成立了“心连心互助会”和“爱心互助会”,帮助患大病的职工解决住院治疗的困难。2010年以来,两个互助会已帮扶60人次,帮扶资金21万元。五是在失待业人员帮扶上,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调动小区楼栋长积极性。对长期困难人员社区工会进行救助帮扶,对临时困难的由居委会和楼栋长结合发动邻里、朋友和同事进行帮扶。2010年以来共为8个失待业困难人员进行了帮扶,为他们自谋职业提供帮助,使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来源。

二、扶弱济困,引导为先

社区现有失待业、残疾、特困户等各类弱势群体,要确保这部分人员的思想稳定,开展帮扶活动,单靠经济上的支持是不够的。如何帮助教育这部分人员脱困,变输血为造血,是社区工会开展帮扶的又一件大事。社区工会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寻求就业之路。社区有个别特困遗属,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本人年龄大,也没有任何特长和技能,孩子正在上学,社区工会想方设法为他们寻找增加家庭收入的路子,由于个人能力或家庭条件的限制,有的没能成功,但是我们并未放弃对他们的帮扶,不断探索帮扶解困的途径。

2、真情关心帮助。2009年社区给困难(特困)家庭发放各类补助10.39万余元,其中帮扶在册的困难职工家庭90户次合计7.69万元、帮扶非在册的困难人员家庭20户合计1.3万元、帮扶其他困难人员家庭11户合计0.95万元、帮扶因重大疾病及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困难的家庭5户合计0.95万元。2010年社区共计为35户特困(困难)户发放实物补贴2.01万元,助学金2.24万元。 2011年共申报特困(困难)户17户,救助金额6000元,发入实物补贴7650元,金秋助学18000元,职工借款7人,借款金额58000元,患大病死亡职工补助76人,发放补助100900元。在“冬送温暖”、“夏送清凉”、 “节日送关怀”活动工作中,我们组织7次慰问活动,慰问金额68570元。

3、营造氛围,及时帮扶。每到“全国助残日”活动。社区为把扶残助残落到实处,社区工会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助残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开展了《残疾人保障法》学习活动,并主办了社区《残疾人保障法》宣传橱窗,悬挂街区宣传标语横幅,营造助残活动的良好氛围,加强人们助残意识,积极为残疾特困家庭申报救助金并对残疾特困户、残疾学生进行了救助。社区曾经有名特困孤儿张培林,多年来,社区工会主动与他结成对子,还经常关心帮助他的生活学习情况。虽然现在张培林已油田职高毕业,工会经常打电话询问他就业的情况,他也经常给工会打电话汇报生活工作情况。每逢节假日,他都忘不了回到工会这个“家”来看看,张培林说:“有了工会我就有了家,有了依靠”。

三、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工会对各类弱势群体的帮扶仍旧以输血式的帮扶为主,而且数量少,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困难,而如果再加大帮扶力度,社区一级又无力解决,通过这几年的帮扶工作,我们感受到弱势群体的帮扶仅靠本单位党政工团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只能依靠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从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家庭总体收入等渠道去解决,从根本上进行帮扶,解除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2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和农村一部分残疾人群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成为弱势群体,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困难。其中大部分残疾人是这些弱势群体中的主体,构成弱势群体中的主流。在当前市残联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体现市残联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想方设法做好帮扶弱势残疾人群的工作,把帮扶弱势残疾人群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切入点和根本点市残联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扶残济困观念,深怀爱残之心,恪守为残之责,善谋富残之策,多办利残之事,把市残联的全部工作任务落实到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上,把残联的根本责任建立在为残排忧解难、造福于残上,把残联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选择在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上。要从残疾人群中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办好残疾人群最想办的事、最需办的事。弱势残疾人群最值得关心,最值得同情,也最值得去帮助,对他们的态度如何,直接反映出党员干部与残疾人群的感情深浅、关系的亲疏,也是衡量残联党员干部是否真正保持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准。在目前,市残联党员如何帮扶弱势群体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帮扶弱势残疾人群,最根本的是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关心残疾人的生活,最大的关心当属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首先,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要解决残疾人群的生产生活困难,从根本上说仍需加快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为残疾人谋利益才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残疾人群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愿望才能变成现实。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企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以此扩大弱势残疾人群的就业岗位。其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增强残疾人群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对残疾人群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其学会和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要通过残疾人的就业培训,使其大部分残疾人员由简单介绍就业转为从市场中竞争就业。结合当前我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利用市劳动就业局的培训中心资源设立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为有培训意向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实行随到随学、滚动培训。为拓展就业空间,还应大力搞好残疾人劳务输出,筹建市残联网站,设立残疾人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网页,健全劳务信息网络,为残疾人提供快捷、安全、准确的信息服务。要进一步规范我市残疾人职业介绍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组成全市统一、有序、运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让更多的残疾人员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结合我市残疾人工作实际,多渠道筹集残疾人发展基金,启动“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工程”。对年龄偏大的下岗残疾职工、夫妻双方下岗的残疾职工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残疾居民的就业问题,应始终是我们各级残联关注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为其提供就业岗位,为此,我们必须全面贯彻省政府145号令,大力推行分散按比例就业,巩固发展集中就业,引导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使残疾人就业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还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千方百计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群得到安置。在目前,主要是制定贯彻省政府275号令文件精神的具体实施办法,让残疾人优惠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落实到城市和农村每一个残疾人身上。第二、帮扶弱势残疾人群,最迫切的就是要为他们织就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势残疾人群的呼声是各级残联干部进行决策的重要信号。为此,要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件解除残疾人后顾之忧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进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各项保障工作,对企业退休残疾人员养老金和下岗残疾职工基本生活费应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社会化发放的顺利进行,在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与残疾人有一定联系的各类企业中,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大企业养老基金和残疾人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做到“应缴尽缴,应保尽保”,真正解决残疾人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在保障对象的确定过程中,要将过去“以钱定人”的做法改为“以人定钱”,凡符合低收入者保障条件的残疾居民都应悉数给予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确保覆盖面,提高覆盖率。第三、帮扶弱势残疾人群,最实在的是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要以建立扶贫济困救助体系为着力点,把政府的“救”和社会的“助”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建立统一协调、及时有效的发展残疾人事业机制,这不仅是政府增强救助功能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营造良好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为此,各级政府、各级残联应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活动,利用每年残疾人的三月份的“爱耳日”、六月份的“爱眼目”、五月份的“全国助残日”、十二月份的“世界残疾人日”等各种节日,邀请“四大家”的领导,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和困难残疾人职工。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残疾人困难户制度,开展“一助一”结对帮扶行动,使之早日脱贫致富。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建立贫困残疾学生就读基金,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进一步参与社会竞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着力建立一个帮扶弱势残疾人群的长效机制。帮扶弱势残疾人群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发展成果,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才能切切实实地帮助残疾人群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从而使党员先进性得到体现。如何建立长效帮扶残疾人工作机制呢,一是要抓残联党员领导于部,使之做到感情到位,工作到位,充分发挥导向作 用。残联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带头深入残疾人群,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主动与他们结对攀亲,使特困残疾户、残疾人优抚对象、下岗的残疾职工等困难残疾人群能经常看到各级残联党员干部的身影,听到各级残联党员干部的话语。同时,要经常督促检查各县、市、区帮扶困难残疾人群的工作情况。二是要抓制度建设,做到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完善帮扶弱势残疾人群的长效机制。要实施“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工程”,完善筹资渠道,不断补充、扩大增加就业岗位基金;同时,建议市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社会基本养老金和下岗残疾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弱势残疾人群调查季报和困难残疾人群的档案制度;继续开展残联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残疾困难户制度;建立健全走访慰问残疾特困户制度;继续开展“扶残助学献爱心”活动,完善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就读基金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使弱势残疾人群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全市残联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通过残疾人工作者之手,惠及到广大残疾人家中。方明二0__年七月十二日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3

【关键词】失独家庭 帮扶模式 探讨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居民的生活问题给予积极的关注。特别是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其相关的优惠政策,以便帮助其能够更好的存在于我国社会总体当中,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不影响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例如,近年来我国经常会组织企业参加三下乡活动,都基层地区开展扶贫,帮助我国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使其能够感受国家和党给予的温暖,给予其积极的引导。还有,例如近年来我国对老弱病残孕等开设了专门的公交车、火车、地铁的快捷通道等。并且给予其坐车的优惠。这些诸多的惠民政策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当中的生存和其权益。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总体寿命在不断的延长,这就导致了我国很多老年人由于意外而丧失了儿女等情况的发生。这些老年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辈,在暮年时丧失了儿女,让他们面临了生活中的巨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弱势群体,吃水不忘挖井人,对我国老一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给予积极的资金帮助、生活帮助,我们就必须开展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研究。

二、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思考和对策

(一)资金的支持

通过对我国现有失独家庭的帮扶模式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现有对于失独家庭所采用的主要帮扶的方式是对其进行经济上的补贴,定期给予其相应的资金。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有医疗的不断进步,相应的也拉高了老年人看病就医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使其在每月领取资金时,无法支付相应的看病就医的费用,从而导致了我国现有政府提供支持的资金依旧是捉襟见肘,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在结合以上的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应当给予现有失独家庭更加多的资金的支持。首先,我国国家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当重视失独家庭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真正困难,从这一群体的现状和主要的需求入手,去了解他们真正需要得到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失独家庭基本都是大龄或者老年人,这些人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劳动能力,大多数都会身患疾病。因此,可以发现,这类群体中的个体的需求应当是对医疗的需要。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转变现有直接将资金向各个失独家庭发放的方式,通过建立起政府失独家庭基金,一方面为失独家庭提供每月基本的保障性生活开支经费,另一方面建立有关我国失独家庭的专项医疗的保障制度,从而为我国失独家庭打造一个坚实和完善的帮扶救助的平台。

(二)生活的关爱

作者还发现,我国政府对失独家庭采取的帮扶模式过于依赖资金的支持。但是,可以试想,这些群体中的成员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可能不仅拥有疾病,而且缺乏行动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到银行取钱,怎么可能到医院去看病呢。因此,可以发现,单纯的资金帮助只是一个方面,在提供资金帮助的同时,提高对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的帮助,才能够促进我国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整体效果的改进,将这种对我国弱势群体帮扶的目标和目的落到实处,从而带来我国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整体的关爱。

(三)公共设施、有关条例的完善

另外,除了需要给予失独家庭一定的资金和生活帮助以外,我国还应当不断完善我国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孤寡老人院,非营利性养老院等等。通过这些场所的建立能够为我国失独家庭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并且有利于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统一的管理,以杜绝政府、企业结党营私对政府拨款的抚恤金进行占用,从而有利的保障我国失独家庭的整体利益。另外,我国还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提供参考的依据,促使我国国家政府、企业和社会每一个自然人对失独家庭进行关爱,促使我国社会主义人民大团结及和谐氛围的营造,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现有失独家庭的帮扶存在着较大困难。第一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依旧不够,主要体现在对失独家庭的资金支持不足方面,从而给失独家庭的资源、资金分配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第二是我国对失独家庭的帮扶过于依靠资金的帮助,而忽略了老年人更希望的儿孙满堂的现状,缺乏生活关爱,导致了老年人心情的调节不好,无法开展正常的生活。第三,我国有关公共设施和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导致了很多老年人不能够进入到正常的公益性的养老院去进行生活,从而居无定所,减少其寿命年限。因此,为了更好的关爱我国老一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我们就必须对现有失独家庭改善帮扶的模式,促进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更新和改变。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社会的生活关爱和完善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老一辈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4

学校帮扶活动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中央的xx大精神,践行“xxxx”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全体学校干部中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

三、扶助方式

1、由全体学校干部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每人扶助一名学困生;

2、具体活动由校团队组织进行,学校干部自愿扶助,扶助名单由年级组统一安排;

3、扶助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扶助要求

1、扶助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扶助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3、由年级各班联合推荐学困生名单,对照帮扶条件认真审核无误后,上报团队;

4、扶助工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扶与被帮扶者要互相自愿,共同做好帮扶解困工作。

学校帮扶活动工作计划二

抚松县把“三帮扶”作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的生动实践,创新帮扶载体,夯实帮扶措施,强化帮扶保障,着重解决“帮什么、怎么帮”的问题,扎实推进“三帮扶”工作在全县有力、有序、有效展开,真正使“三帮扶”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五层帮扶,构建大帮扶格局。划分县级领导、部门单位、县管干部、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五个层次,积极构建大帮扶工作格局。一是领导带头帮扶。推行县级领导“五个一帮扶”,即结对帮扶一户困难群众、一名困难党员、一个薄弱社区、一个薄弱村和一户非公企业,切实彰显县级领导干部带动引领作用。二是部门联手帮扶。组织县直89个部门分别帮扶一个薄弱(偏弱)村、社区及非公企业党组织,促进转化,走向先进。三是县管干部结对帮扶。要求全县副科(局)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分别与一名贫困党员或群众结对帮扶,强化“干部抓、抓干部”帮扶责任。四是机关干部多点帮扶。发动全体机关党员干部以“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帮扶困难群众。五是乡村党员干部“兜底”帮扶。对未结成帮扶对子的困难党员、群众分别由乡镇领导干部、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和党员示范户结对帮扶,确保帮扶工作无盲点、全覆盖。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5

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弱势群体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如何保障五保户、低保户、特困职工、残疾人员、孤寡老人、病灾户等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大事。根据市、区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办实际,为了进一步做好辖区五保户、低保户、特困职工、残疾人员、孤寡老人、病灾户等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发,加大社区弱势群体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力度,以解决社区弱势群体人员的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我办弱势群体人员的长效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城镇贫困居民“低保”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等事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难有所救”。 二、基本制度 1、建立弱势群体分类管理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分为A、B、C三类,登记造册,发放困难家庭帮困卡,凭卡领取政府补助、临时救济、捐赠衣物调剂以及其他救助方式等。低保人员、五保户列为A类,实施政府正常化补助机制;伤残无劳动力、孤寡老人、大病重病户列为B类,作为进入低保、五保的后续人员;目前无工作但有工作能力的特困职工、残疾人员、病灾户列为C类,实施临时救助。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类管理使办事处的弱势群体管理工作层次分明,为今后人员的变化动态管理建立了基础,促进社区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科学化。 2、建立弱势群体救助基金配套制度。社区五保户、低保户、特困职工、残疾人员、孤寡老人、病灾户的正常救助与临时救助资金,办事处承担70%,社区承担30%,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3、建立弱势群体的日常认定制度。凡符合弱势群体条件的人员,可随时向户口所在社区提出书面申请,经初审合格,张榜公示后,按月上报认定。社区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作为弱势群体工作监督员,对弱势群体人员审批管理、救助金拨付发放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收集、反馈有关意见和建议。 4、建立弱势群体的年审制度。办事处民政办每年对辖区弱势群体人员逐户上门调查了解,将符合条件的人员,集中登记审核,进行年审,对符合条件的,加盖年审印章。 5、建立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弱势群体工作列入年度社区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弱势群体社区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力争大部分弱势群体通过社区能实现救济、帮扶和就业。办事处对社区实施跟踪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而未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 6、建立弱势群体的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定期入户调查机制,随时了解低保户情况。明确社区、办事处各自在受理、审核、公示、审批弱势群体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时限。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未严守工作程序,超越法定时限、法定权限或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认定等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弱势群体的管理和服务 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要按照“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的原则。在社会目标上,要达到公平和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经济目标上要达到收支方面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政治目标上要达到不同人群利益关系的平衡及其连续性。 一是实行总量控制,坚持动态管理。切实做到管理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意义下的应管尽管。 对一般低保家庭,在认真落实低保政策的前提下,做好其收入情况跟踪统计、管理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根据其年龄、特长、健康状况,再结合工作的需要,给每个劳动对象都定好劳动工种和劳动岗位,并进行登记造册,目前主要工种有社区的卫生管理、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等。每季度对低保人员参加服务的次数和质量进行统计考核,将考核结果上墙公布。对表现突出的低保人员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并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对不服社区安排,连续2次无故不参加社区公益性服务劳动的低保人员,将减半发给当月保障金,连续三个月不参加劳动的,取消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并在半年内不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低保对象再就业,对积极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就业以后,可继续享受1-3个月的低保补助。 对家中有重病及重症残患者,或因其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且学费明显超过家庭负担能力,以及夫妻双下岗并需要供养无收入的高龄老人的家庭,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并视其具体困难程度确定临时补助额度。探索建立限期保障办法,根据居民家庭状况和劳动能力状况,实施限期保障,明确保障期间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到期即可终止低保待遇。 妥善解决特困老人的生活困难问题,各社区要根据调查登记状况,认真组织一次全面核查工作,对特困老人逐一核实,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老人,要确保低保政策全面落实,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户一人。对五保户供养状况要做好摸底调查,切实落实五保供养政策,针对五保老人高龄多病的情况,要重视解决其基本医疗问题。对于不符合低保和五保供养条件,生活确实处于特困状态的老人,要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有赡养能力而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进行法制与道德教育,实行司法调解,签订赡养协议,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女儿户”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陷入特困的情况,要对这些老人的女儿宣传《老年法》,使她们认识到女儿同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落实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对无依无靠、生活难以自理的特困老人,各社区要组织开展定期走访、帮扶活动,严防老年人因生活无法自理、生病无人照顾而死亡,甚至死后无人知晓的极端事件发生;对于因病因灾致贫的特困老人,要尽量列入临时社会救济对象,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对特困老人的医疗救助活动,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对由特困老人抚养、在中小学就读的孙子女,要帮助协调教育部门减免其学习费用,使他们不致于因贫辍学。 二是狠抓社区配套资金的到位。低保人员低保金以及临时困难补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以办事处与社区三七承担的方式筹集,资金发放到位之前,社区配套资金必须提前到位,社区配套资金不落实将从预留款中扣除。救助救济资金采取“街管居用”方式,独立帐户、专款专用,由社区申请,经民政、分管领导、行政主要领导签字后划拨,坚持“严格支出,加大收入,控制缺口”的原则。捐赠款物由办事处根据灾情和实际需求,统筹平衡、统一调拨分配,发放救灾捐赠款物应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帐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并向社会公布。民政办公室应加强对低保资金及其他临时救助钱物的经常性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弱势群体的基础管理。将救助弱势群体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好抓实,建立动态性弱势群体人员档案,做到“家庭情况清、身体状况清、就业现状清、职业技能清、就业愿望清”,同时建立弱势群体增减变化台帐和月报制度。做好弱势群体人员分类资格审查工作,做到严格把关,不虚报,不瞒报。严格进行家庭收入调查,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规范申请、评审和资金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对弱势群体,不仅要从政治上爱护,从制度上保证,从生活上关心,更要从素质上提高,加强引导和扶持,帮助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培训其自力更生的能力,促使其自谋生路。改进扶持方法,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扶贫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 五是形成全社会关注弱残的氛围。财政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保障只能解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的医疗、住房等具体经济困难还难以由政府统包。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送温暖”、“一帮一”结对等扶贫帮困活动,深入持久地把救助特困家庭的工作做好,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将扶贫帮困纳入各社区目标管理内容。同时,大力宣传表彰助弱济困的好人好事,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 六是全面实施再就业专项援助行动。 1、弱势群体可享受以下再就业免费服务项目: (1)提供政策咨询; (2)提供一次面对面、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3)提供三次基本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 (4)提供一次减(免)费技能培训机会; (5)提供二次免费求职登记; (6)提供各项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2、弱势群体可享受下列再就业援助: (1)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有一定市场就业能力的弱势群体竞争就业。劳动保障服务所要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员队伍作用,广泛采集有效岗位信息,常年滚动储备200个左右岗位,只要“不挑不拣”,提供及时上岗;鼓励具备资质条件的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 (2)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对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和街道、社区居委会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同时加强现有公益性岗位管理,对出现的空余岗位,及时补充弱势群体再就业。 (3)对愿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凭《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政策;二是对已领取《营业执照》从事自谋职业的,可享受创业小额贴息贷款优惠政策。三是对在社区内自谋职业的,对添置生产经营性用具确有困难的,给予500元的实物帮扶。 (4)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办事处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寻找就业门路,想方设法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 四、保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办事处成立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领导小组,由办事处党政领导任组长,民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民政办公室、劳动保障服务所、各社区组成,办公室设在民政办公室,具体负责弱势群体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我办弱势群体人员生活保障工作,通过调整保障范围,严格审批程序,实现应管尽管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制度,这既符合广大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又维护社会的稳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各社区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此项工作。 (二)规范程序,严格把关。在审核确定弱势群体对象的过程中,各社区要严格依照有关政策和申报审核程序,严把申报人的家庭收入量化标准审核关。要对申报对象逐户进行入户调查,详细了解其家庭成员的经济来源及实际收入,作出客观评价,并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对申请人员隐瞒虚报的,一经查实,立即收回《困难家庭帮困卡》,追回多领的救济金,半年内不得申请保障救济;情节严重的,以侵占救济款论处。要做到应保的对象一个不漏,不该保的对象一个不保。 (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社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分工协作,积极配合,确保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有关优惠政策(如子女入学、就医、廉价租房、经济适用房、法律援助等)落到实处,要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解决特困群众“四难”问题的意见精神,把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和解决特困群众“四难”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摆上重要位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扎扎实实做好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弱势群体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6

领导高度重视。全市成立了新一轮“双挂双促”结对帮扶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市政府10个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统筹协调。

目标十分明确。按照“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溧阳”总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18年底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力争70万元以上,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500元/年。

重点非常突出。选择65个市级机关部门与全市65个经济薄弱村结对挂钩,各部门帮扶挂钩村制定三年帮扶计划及年度工作方案,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要求具体清晰。挂钩结对部门配合所在镇、村,着力从三个方面做好帮扶工作。

壮大村级经济实力。结合经济薄弱村实际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做好土地文章。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运用土地复垦整理、废弃工矿复垦整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政策,以地生财。盘活存量资产。鼓励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会堂、学校、村办公场所、生产加工场地等集体资产,在不改变集体建设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新建、改建、扩建成生产服务设施,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支持发展“农家游”、“农家乐”、“渔家乐”等产业,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稳妥发展物业。鼓励薄弱村与经济强村或工商企业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开展股份合作,以镇(街道)为单位,统筹建设专业市场、仓储设施、广告牌、商业店铺及标准厂房等物业项目。拓展有偿服务。引导村集体牵头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提供物业管理、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

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各镇(街道)要按照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要求,认真抓好低收入农户的调查摸底。各部门要帮助所在镇(街道)认真分析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特别要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有针对性地研究帮扶对策,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帮助就业、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促进增收脱贫。鼓励机关干部利用募捐爱心等形式,帮助低收入农户、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生活、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围绕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农田水利改善、村级道路、文体设施建设等内容,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每年力所能及地帮助挂钩村实施1~2件基础设施、民生实事项目。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7

[要害词]农村弱势群体教导培训

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最不和谐的一个音符。在公平成为社会发展大趋势的今天,农村弱势群体却依然面临严峻的不公平。农村弱势群体一出生便被赋予不平等的社会出身和自然天赋,这些差别他们不仅不能加以选择,而且还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活于贫困中的他们,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缺少向上的动力;经济的贫困,导致他们缺少受教导的机会;文化技术层次低下,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社会的低位上;这种职业和地位使得他们更为贫困。低社会资源——低教导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是农村弱势群体贫穷的主要表现。

一、农村弱势群体的解读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资源和机会的不利,而在经济收入、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劳动者所构成的相对落伍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的农民群体。资源的不利不但体现在经济利益上处于劣势,还体现在权利、信息、能力等诸方面存在不足。有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有8752万人,他们不具备学历教导、职业技能、社会关系、家庭出身、年龄等方面的任何优势,与权利、热门行业几乎无缘,他们的基本生活处于温饱线上下,有的甚至生活都难以维持。

“弱势群体”不是一个简朴的要求救济、扶助的工具,而是弱者追求社会公平,争取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平等权利的一个刚强武器。弱势群体的产生,是对社会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贫困差距”现象不满的表现。关注弱势群体,实质上是对社会分化状况的一定程度的接受和正视。

二、农村弱势群体的教导及培训现状

由于城乡教导发展的不平行、不平等,农村教导,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导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弱势群体的教导及培训现状,2009年暑假,笔者对湖南省15个贫困县的90户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及220名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的教导及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一)低社会资源——低教导水平

1.农村弱势群体家庭教导水平分布

农村弱势群体的受教导水平很低。调查发现,有24.61%的农户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是小学,有37.8%的农户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是初中,只有26%的农户

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1.6%。教导年限只是一个方面,高辍学率更是贫困对个人教导造成的重大影响。调查中发现,有70户家庭的小孩发生过辍学,其中,辍学发生在小学阶段的占16.36%,初中阶段的占54.55%,高中阶段的占23.64%,大专及本科阶段的占5.45%。

教导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收入贫困带来的。问到小孩学费的负担情况时,有22.98%的家庭无能力支付小孩学费,31.17%的家庭只能支付部分学费。在问及小孩辍学的原因时,选择经济困难的有56.86%、学习成绩差的有39.22%、小孩厌学的有23.64%。

2.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教导及培训

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农村经济日益趋向生产过程机械化、农村社会城镇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对农村劳动力提出了人力资源知识化的要求。劳动力的教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的教导及培训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劳动力受教导水平偏低。调查统计表明,教导年限在6年以下的劳动力有11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这其中有2名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13名是20—30岁之间的青年,30-40岁之间的有26名,40-50岁之间有39人;教导年限在6-9年的占34.10%;教导年限在9—12年的占11.80%;教导年限在12年以上的仅占4.1%。

(2)劳动力培训情况不容乐观。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有利于农户收入的增加和资源配置的改善。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扩大收入途径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农村弱势群体而言,培训是帮扶其挣脱贫困、实现自救的有效途径。在笔者调查的220名劳动力中,仅有29人参加过培训,占13.2%;未经培训的劳动力占到了86.8%。

3.农村弱势群体对教导及培训的态度

收入的贫困和机会的缺失,使得农村弱势群体没有受到平等的教导,但他们对于教导及培训的态度却非常积极。在问到教导投资的作用时,52.94%的家庭认为教导投资会增加家庭收入,仅有9.41%的家庭认为教导投资不能增加家庭收入,还有37.65%的家庭态度不明朗,选择“不知道”。可见大部分家庭都对教导抱有很大的期望,对教导的作用是了解的。在培训方面,有89.16%的家庭表示,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愿意让家庭成员接受培训。农村弱势群体有接受教导和培训的需要,但是缺乏接受教导和培训的机会和经费。

(二)低教导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

许多研究证实,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变农民的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是农民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农村弱势群体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效益偏低的农业领域,既使有部分人进入了非农领域,非农收入也并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贫困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落伍、劳动就业制度、劳动信息、劳动力流动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农村弱势群体本身在非农就业方面的主观障碍——教导及培训。

1.动力非农化水平不高

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比较效益较低的农业领域。在参与调查的劳动力中,有123名劳动力专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占56%;有97名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占44%。

2.劳动力非农收入偏低

调查发现,与农业劳动力相比,非农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略高一点,但优势不显著。非农劳动力的收入优势主要体现在3000元以上阶段和1000元以下阶段。非农劳动力有39.78%的人数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农业劳动力仅有10.24%;非农劳动力只有21.51%的人数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农业劳动力有40.97%。但是,年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有21.51%,而3000元以上只有39.78%的非农收入是非常低的。

3.非农劳动力的教导及培训水平低

教导和培训水平的低下,严峻影响了农村弱势群体的非农就业水平。在参与调查的从事非农职业的97名劳动力中,有31.96%的人教导年限在6年以下,仅有7.22%的人教导年限在12年以上。对于培训,情况则更差,只有18名非农劳动力参加过培训,仅占18.56%,未接受培训的占了81.44%。

贫困地区农村的非农经济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弱势群体的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从劳动力自身素质来看,能力低下是最根本的原因。农村弱势群体家庭贫困根源在于“低教导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的不断循环。

三、相关思索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扶贫历程中,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挣脱贫困,帮扶方式也由救济式扶贫一开发式扶贫一转移式扶贫一输血式扶贫发展到了现在的造血式扶贫。然而,笔者认为,要帮扶农村弱势群体挣脱贫困现状,根本是自救,要害是教导,而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是重中之重。

(一)自救是根本

农村弱势群体并不是天生的素质差、技能低,他们只是因为无法改变的社会出身剥夺了其受教导的权利。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是如何促进他们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贫穷不是弱者获得怜悯的武器,而应是他们奋斗的动力,只有把他们那双伸向救济的手变成创造价值的劳动之手的时候,才是他们真正挣脱贫穷的时候。

(二)教导是要害

教导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民的就业弱势地位,从而影响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家庭收入。舒尔茨在《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中断言:“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因此,让农村弱势群体挣脱贫困,要害是要为其创造接受各类型各层次教导的机会,以更新其观念,提高其生存和发展的技能,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新获得创造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8

这次全区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调度会议,主要目的是调度前一阶段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交流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动员各部门提高认识,拓宽思路,不断提升帮扶工作的总体水平,推动全区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刚才,区公安分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政府办公室、区人武部、区新华书店五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着重讲三个问题:

一、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全市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把转化帮扶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帮扶单位、帮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成效也初步显现。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全市帮扶动员会后,区委、区政府两次召开各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确定了我区驻22个经济薄弱村的区、镇两级帮扶干部,成立了区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办事机构,配齐了专门人员,22个区直帮扶部门也都成立了帮扶领导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帮扶干部,形成了市、区、镇三方联动的帮扶格局。3月下旬,区里召开了全区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作动员大会。副市长、区委书记陈兆同亲自作了动员讲话。为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对驻村帮扶的单位部门及驻村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区委、区政府召开了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座谈交流会,邀请22个市驻村帮扶干部交流发言。同时,区里出台文件要求各单位落实帮扶干部待遇,保证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应该说,全区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开局较好,氛围很浓,为三年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区级领导经常深入到所包镇经济薄弱村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察看等形式,了解薄弱村的村情民意,分析薄弱村经济落后的原因,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一措施既为镇和区直帮包部门作出了表率,又起到模范导向作用,推动了全区帮扶工作的扎实开展。副市长、区委书记陈兆同多次到经济薄弱村调研,与村干部和市、区帮扶干部进行座谈,帮助分析落后原因,探讨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和办法。一些帮扶单位“一把手”不止一次带领帮扶干部和有关职能科室,多次深入帮扶的薄弱村进行调查研究,与村“两委”班子、帮扶干部一起理思路、定规划、定措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区直帮扶部门对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市、区驻村帮扶干部,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经常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帮扶工作,出点子、出思路,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全力配合,开局良好。在帮扶工作中,区直部门在全力配合市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同时,注重发挥区帮扶部门的优势,制订帮扶方案,无偿提供资金、物资等,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帮扶工作。如区公安分局与市公安局共同筹资3万元为张山子镇刘谢庄村修桥铺路,出资2000元为一户贫困户维修了房屋;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投资8000余元帮助涧头集镇孙庄村整修排水渠2500米、整修村内主干道2700余米,改善了村容村貌。筹集资金1万余元,为该村一名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功臣、一名五保户修建房屋2套。救助了一名面临失学的儿童;区新华书店共投资1.15万元,帮助泥沟镇鹅城村开挖排水渠1600米,解决了村里800余亩土地受淹问题。同时,对村内五名特困生每人资助300元;区人武部帮助马兰屯镇东李庄村投资近2万元整修了村委大院,提供了价值2000余元的办公设施。协调交通局为该村修村村通公路3000米,加宽、铺设沙石路面8000米,架设涵桥7座,新种植各类树木9000余株。同时,引进两位客商准备在该村投资百万元新上洗煤厂和塑料颗粒厂。协调妇联、残联等部门先后救助了3名儿童,为2名残疾人建房,为一名残疾人赠送了轮椅;区政府办公室配合市外办帮助邳庄镇黄林村完成了土地治理项目申报工作,动员办公室全体人员捐款2250元,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筹集资金购置120余套课桌凳赠送给学校。争取美国生活之星驻枣办事处的帮助,投入资金3000多元对村学前班教室进行维修,获赠了十几套课桌凳。据统计,在市、区帮扶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向薄弱村投入帮扶资金43万元,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救助贫困户103户,协调引进项目10余个,计划总投资800余万元。整修村内道路40余公里,修桥30余座,修挖排水沟渠8.5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000余亩。其中,仅区直部门投入资金12万元,协调资金13万元,捐款捐物折合3万余元,救助贫困户49户。22个经济薄弱村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班子建设等都得到了改善和加强,特别是村支部书记的发展意识、发展思路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二、正视问题,统一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帮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应该说,今年以来我区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一年打基础、三年完成帮扶目标开了个好头。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帮扶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差距。从区直帮扶单位看,少数单位领导对帮扶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帮扶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帮扶措施不具体、不得力,对帮扶工作流于形式。也有一些区直帮扶干部与原单位工作没脱钩,平时很少到薄弱村去,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工作措施上有差距。一些区直单位尽管主观上也想把帮扶工作搞好,但思路不宽,路数不多。有些区直单位觉得帮扶无从着手,难有作为,存在畏难情绪。也有部分单区直位存有协调配合观念,认为配合市帮扶干部开展好工作就行了,本单位既不出钱,又不出力。甚至有的区直部门连区直帮扶干部的待遇补助都没有解决,导致区帮扶干部不能安心开展帮扶工

三是“造血”功能有差距。有些村受地理位置、自身基础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没有找到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子,一些区直部门只是利用帮扶资金搞一些村内的社会事业,没有把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摆上议事日程。这些问题说明,全区帮扶薄弱村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任务相当艰巨。各单位、各部门决不能掉以轻心,要自觉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认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真心实意,加大力度,努力实现帮扶工作大的突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的合拍,行动才会有力,工作才会有好的成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是市、区为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步伐,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开展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一方面是体现区委、区政府对薄弱村的高度重视,以此激励经济薄弱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改变落后面貌;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机关部门与薄弱村的帮扶,进一步密切机关与基层的联系,增强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更全面、更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经济薄弱村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他们苦于致富无门,需要有人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门路;他们愁于致富无术,需要有人为他们“传经送宝”。对此,区直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要视帮扶工作为已任,在配合市帮扶干部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薄弱村诚心诚意办事,尽心竭力解难,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团结和带领薄弱村群众共同致富。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确定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期限为3年,因此,各级帮扶干部对帮扶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工作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坚决打好第一年的攻坚战,为今后两年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要把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时间长,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做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落实各方责任,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区直各帮扶部门要把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本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切实按照“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的要求,切实发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落实一名班子成员专抓帮扶工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帮扶工作的重要性,端正思想认识,自觉摆上位置,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扎扎实实做好帮扶工作,动真情、抓落实。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9

由过去四年的工作队驻村扶持转变为工作队和派出单位挂钩跟踪联系镇村。对挂钩联系点,实行“五跟踪”,即思想上跟踪提高,经济上跟踪扶持,工作上跟踪帮助,实际问题跟踪解决,制度建设上跟踪落实。

由过去四年重点扶持困难村转变为抓“两头”,带中间。在继续扶续困难村的同时,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文明示范镇村,树立一批两个文明建设富有特色的镇村,使番禺区的镇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过去四年鼓励农民敢富冒富的基础上,大张旗鼓开展以扶持农村困难户为主的弱势群体活动,为群众送温暖,排忧解难建制度、定措施,层层落实、户户落实。

牢牢抓住重点,继续强化镇党委的龙头作用,通过轮岗、交流、培训和创建好班子活动等,不断加强镇村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使其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做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合格领路人。努力探索农村工作新路子,通过镇村政务公开、村委直选、村民自治等,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新思路带来了新面貌、新变化、新成绩。经过三年努力,番禺区基本上达到新三年农村基层建设奋斗目标。2000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59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6596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352%、1026%和228%。工农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镇有17个,占全区总镇数的81%;镇级财政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镇有11个,占全区的523%;村级经济总收入为3853亿元,比1997年增长26%。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其中达50万元以上的村有264个,比1997年增加43个,占全区村总数的866%。涌现出榄山村、罗家村等一批省、市农村先进党支部。全区305个村全部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其中32个被广州市命名为安全文明村,175个村被评为文明村。全区21个镇(区)基本达到“六个好”目标要求。全区计划生育连续12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去年六月,番禺区被广州市政府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带头办点抓点,整体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精心部署。

区为了确保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区、镇分别成立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及时调整和充实人员。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各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研究制定不同时期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工作目标。

(二)坚持区领导办点制度,保证农村基层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区坚持并不断完善区领导挂钩联系镇村制度,明确每位领导干部每月要到农村5至7天,全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3个月,且要有10天以上的时间驻村,与群众“三同”;每年要力争为镇、村、户解决一至二个实际问题,办成一、二件实事。区委五套班子成员共26名领导干部分别与21个镇(开发区)建立了挂钩联系点。区委书记挂钩联系南沙开发区并驻点鹿颈村。几年来,在他的帮助指导下,开发区、村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如为解决鹿颈村因农田被全部征用,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梁书记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摸索到出海捕鱼、上山种果、外出承包等多种就业途径,并利用南沙东部开发提供的机遇,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2000年,南沙开发区工农业总产值达29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688%;鹿颈村经济收入达12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332元。区委副书记、区长驻点联系新造镇。帮助该镇最后一个未通有线电视的东西庄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协助秀发村建成了360米的环村公路,解决了该村改路通渠引水灌溉难等问题。目前,区领导带头挂钩办点,已成为经常化和制度化。

(三)建立工作责任制,发挥镇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区委明确镇党委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以镇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镇委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镇领导成员分别负责联系一至两个村的工作责任制。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各镇党委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帮助村建立完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制度。通过建立健全村干部岗位责任制,提高办事效率,解决“有章理事”、“依章办事”的问题。

二是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镇领导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教育引导、政策倾斜、资金帮助等帮扶措施,积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如沙湾镇引导各村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使村级经济稳步发展。2000年该镇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7995万元。榄核镇为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平衡发展,每年拿出50万元对村实行贷款半贴息,为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各镇党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抓好村民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的建设。各镇认真抓好镇级“十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所现代化示范学校、一间达标医院、一个达标广播文化站、一个公园、一个体育活动中心、一个宣传文化长廊、一间影剧院、一个垃圾处理场(站)、一条文明示范村(小区)、一条文明样板路;各村抓好“五个一”工程建设,即一所达标学校、一间图书文化室(藏书三千册以上)、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宣传橱窗、一个公园。目前,全区已建村级小公园165个。此外,积极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镇村和文明户、计划生育等工作。

四是重视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保持农村大局的稳定。各镇党委围绕征地引发的纠纷、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农村“外嫁女”、福利分配等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引用法律法规疏导和教育群众,切实解决群众的上访问题,稳定了人心。

(四)坚持工作队挂钩联系制度,加大对农村基层的帮扶力度。

1998年初,区按新三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对全区的挂钩联系工作队进行了调整。重新组派了48支工作队挂钩联系48个后进村。2000年下半年,又以挂钩联系工作队为班底,组成21个由镇领导带队、处局级干部任组长,共有500人参加的工作组,分赴21镇(开发区)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工作组按照区委的要求与基层群众“三同”,了解群众心声,听取群众意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对群众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制订整改方案,按先急后缓落实整改措施,做到件件有回音。在开展“三个代表”教育活动期间,区委、区政府拨出专款2250万元,各镇、工作队及村共筹措3000多万元,用于解决一些困难村修路桥,解决食水等困扰村民生活的问题,以及解决特困户生产、生活上的经济困难。

二、大力加强镇村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一)抓住换届的有利时机,做好镇村班子的调整。

1998年底至1999年初,番禺区的镇村级党政领导班子面临换届。番禺区委针对一些镇班子存在的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以及长期没有交流和轮岗等情况,加大了交流和轮岗的力度。调整了正职领导11人,交流10人。此外,把一批党性强、有开拓精神、年轻有为的同志提拔上领导岗位,全区新进镇领导班子有132人。2001年9月,番禺区委在区镇机构改革中,调整镇级领导班子成员154人,占镇级领导班子成员的542%。其中,调整党政正职领导24人,交流59人,提拔年轻干部11人,使镇级班子调整配备工作有了重大突破。对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干部“四化”方针,着眼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增强班子活力和优化群体结构,配强配好班子。在第一届村级换届选举中,优化、调整了村两委干部120人,精简了村干部134人。今年第二届村级选举中,调整班子成员1012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397%,比上届提高19%,为加快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

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一环。

1、大力抓好干部、党员队伍的培训工作。

区委十委重视抓好镇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按照分层次培训农村干部的原则,分批安排35名镇委书记、镇长到广州市委党校参加了培训。区委党校也先后举办了二期新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培训班,四期连任村支书、主任培训班(388人),四期镇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培训班。镇级党校在抓好村干部岗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组织657名村干部参加了成人中专学习。1999年以来,全区共培训镇干部601人,占镇干部总数的775%;培训村干部1594人,占村干部总数的838%;培训农村党员19769人,占全区党员总数的945%。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番禺区镇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认真抓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2001年3月以来,区先后开展镇、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区委高标准、严要求,广泛发动,组织周密,注重抓点,边学边改,狠抓整改措施落实。拨出专款1500万元,帮助各镇、村解决整改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镇级学习教育活动中,全区各镇、站、所排查出484个突出问题,并解决了381个,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新时期党建思想理论的系统教育,转变了思想和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定了带领农民奔康致富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农村干部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拼搏精神得到发扬。

3、深入开展“两思”教育和“警示

”教育,加强了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两思”教育和“警示”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番禺区委要求各镇村开展“两思”教育和“警示”教育要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强化廉政制度建设和管理约束结合起来,带动、深化镇级“六个好”建设及村级“五个好”建设。2000年,大石镇、榄山村、人民村等组成“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先进典型事迹报告团,分别到21个镇(开发区)为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作了24个场演讲报告会。全区近8000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听取了报告会。通过报告团的报告,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知富源,明方向,增信心,创新业”。此外,利用、等反面典型,分别以辅导报告会、学习会的形式对各镇村干部、党员进行“警示”教育,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抓“两头”,促中间,推进农村基层建设上新台阶。

番禺区委积极抓好创建“示范镇”、“示范村”的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每个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均安排一名区五套班子领导分工负责,保证创建活动的领导力度。

二是制订创建规划。既有长远打算,也有近期安排。按高标准、严要求规划,各项指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三是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互相借鉴、找出差距、取长补短。

四是认真抓好落实。尤其抓好个别镇、村在计划生育和村容村貌方面的薄弱环节,抓住难点,抓出成绩,抓出特点。

五是树立典型,及时推广。先后推广了被省和市确定为示范镇的大石镇,被省确定为示范村的榄山村,被市确定为示范村的沙坑村、傍西村、沙墟二村、谢村和河村,等等先进典型,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及有关会议上广泛宣传。组织示范镇村参加“两思”教育报告团,在全区各镇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区委还在榄山村召开了现场会,作出了《关于学榄山,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区“学榄山,赶榄山”。通过开展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使番禺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在抓好示范镇、村的同时,还认真抓好对后进村的帮扶,对后进村实行政策和资金倾斜,在通路、通水、水利建设等方面,由区、镇、村共同投资,挂钩工作队积极协助村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解决后进村的实际困难,改善投资环境。对班子较弱的村,组派区镇工作队实施帮扶,选择思想好、有经济头脑的人进入班子,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对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村,以镇党委为主,组派工作组驻村调查,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化解矛盾。由于坚持了抓“两头”、促中间,使番禺区农村基层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三、大力开展帮扶弱势群体工作,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区委、区政府积极开展帮扶弱势群体活动,进一步转变作风,“心”入群众,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制订具体措施,发动群众帮扶弱势群体。

为了广泛扎实地开展帮扶困难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工作,并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区委、区政府研究制订了具体措施。

一是各级党政机关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政治高度,切实把帮扶弱势群体的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建立帮扶工作档案和考核制度,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年度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是区、镇、村每年拨出专款,补助帮扶对象,确保人均月收入达210元以上。

三是各镇(开发区)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加上社会各方赞助,建立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基金,确保病有所医。

四是对“特困户”的子女就读中、小学,免交学杂费。不足部分由各镇拨出专款解决,确保“特困户”子女有书读。

五是对弱势群体中有能力从事生产劳动的,镇、村要通过各种门路和渠道优先解决就业,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自力更生,摆脱贫困,勤劳致富。

六是凡由民政部门确认的“五保户”,采取镇、村共同承担的办法,将“五保户”送入敬老院,确保老有所养。

七是凡弱势群体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私营企业者,属镇内管理收费的,全部减免;属上级部门管理收费的,协助其申请减免。

八是实行“特困户”脱贫解困包干责任制,即把各镇“特困户”的帮扶对象逐一与镇各部门、镇属各单位和村委会“结对”,为特困户“帮思想、帮技术、帮资金、帮出路”,使他们从贫困中走出来。为了使扶持工作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在石楼镇召开了现场工作会议,对帮扶弱势群体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并推介了一些帮扶工作比较突出的好经验,使八项帮扶措施在各镇村得到贯彻落实,掀起了帮扶弱势群体的热潮。区领导和工作队还到各自联系的镇村,对困难户登门慰问,送钱送物为困难户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区镇领导和工作队共慰问困难户910户,为村、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办好事实事175件,大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此外,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筹建帮扶弱势群体专项基金。番禺区荣誉市民、香港石楼镇同乡会会长陈启发先生慷慨为镇基金会捐赠了20万元,同时带头认助“一帮一”对象100人,发动同乡会帮扶了50人。沙湾镇举办“沙湾扶贫助弱文艺晚会”,以文艺形式,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帮扶弱势群体工作,得到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和踊跃捐助。现全区各镇扶持弱势群体基金共有3000万元。

(二)开展“百村共富工程”,结对帮扶,协力脱贫致富。

以富村带动穷村脱贫致富是帮扶弱势群体的重要措施。各镇(开发区)把开展“百村共富工程”与帮扶弱势群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富村与穷村结对子,通过富村对穷村的帮带,使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经济意识、招商技巧等方面得到提高。自1997年以来,番禺区每个镇(开发区)在所属范围内普遍结成一到两对对子(另有五个村与增城派潭镇的五个村结对)。最突出的是石碁镇,对子村结了八对。结对帮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该镇石岗东村的结对对象文边村,结对前,全村只有一间产值60万元、利润仅3至5万元的电镀厂,因无力整治环保问题而濒临倒闭,村集体年纯收入仅27万元。结对子后,石岗东村不仅为改善文边村办学条件捐送了100套课桌凳,还无偿拿出几万元解决了电镀厂的环保问题,又与瑞丰机电总厂共同投资80万元,三方联营扩大电镀厂生产规模,使该厂年产值达300万元,文边村每年可净得固定利润27万元。此外,还协助文边村引进了总投资2000元、占地100亩的外资企业福田化工厂,使该村每年可收取72万元的管理费,以后每5年还递增20%。目前,文边村每年的纯收入达到130万元。又如桥山村在结对村新桥村的帮扶下,经济意识和脱贫致富的胆识大大增强,已发展了七、八家企业,村集体纯收入由结对前的80万元增加到130万元,2001年达400万元。石碁镇结对子活动开展三年来,富裕村对欠发达村的无偿资助达155万元。

(三)开展“科技结良缘”活动,帮扶农民奔康致富。

为使科教兴农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番禺区以黄阁镇小虎麻虾标粗和万顷沙镇香蕉组培两个科技项目为试点,开展辐射带动农户奔康致富的“科技结良缘”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三年来,市、区、镇共投入470万元用于黄阁镇小虎村麻虾标粗养殖技术的技术改良、规模扩展,使小虎村麻虾成为知名的品牌,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该村及邻近村的农户共养殖小虎麻虾7018亩,每亩产值5500元,亩纯收入2300元。各级还投入了资金260万元对万顷沙镇香蕉组培技术实行扶持推广。2000年,生产销售香蕉种苗180万株,产品远销日本和我国各大省市,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近1万亩,每亩可增产750公斤,共为农户增收731万元。实践证明,开展“科技结良缘”活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解困、奔康致富的好路子。

四、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行镇务、村务两公开

(一)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区委在全区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从1999年11月开始,全面铺开了镇政务公开工作。

一是成立机构,加强领导。由区委基层办牵头成立镇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推行镇政务公开的指导、协调、检查、等工作。

二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制定实施意见。为搞好政务公开,番禺区先后到了省的试点深圳坑梓镇、广州市的试点天河区南岗镇参观学习。根据省委和广州市委的要求,结合番禺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这项工作的要求。

三是抓好试点,以点带面。番禺区把原潭洲镇作为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试点镇,为全区推开这项工作树立样板。在认真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现场会,由潭洲镇介绍经验,区委领导作部署,使这项工作全面展开。

四是加强指导和检查工作。通过深入各镇和召开汇报交流会,利用《基层建设简报》,做好检查指导工作。至2000年5月,各镇(开发区)包括所属部门、单位全部实行了政务公开,经检查验收,全部达标。目前,各镇的办事程序、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已全部上墙公开,政务公开资料汇编印发到有关部门和群众手中,大多数镇举办了政务咨询活动和电视政务会,各镇分别聘请10人左右的政务监督员,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番禺区一些镇还把教育、医院等单位也列入公开范围,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二)村务公开,把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区是省村务公开工作的试点。目前,全区305个村的村务公开工作已全部达到公布专栏橱窗化、公布地点公众化、公布内容通俗化、热点问题专项化的“四化”标准。各村全面建立了民主监督机制,制订了财务管理、工程发包、廉政建设等八项民主管理制度,选举成立了以村民代表为主要成员的民主理财小组。全区统一确定每月5日作为民主理财日,每月10日作为村务、财务公开日,使番禺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近两年来,番禺区着重充实完善公开内容,巩固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是建立定期检查考核制度,确保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制定实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检查考核制度》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百分考核方案》,确定镇每季度、区每半年检查考核一次。

二是制订民主理财规则,培训理财成员。为了规范民主理财工作,制订了《民主理财小组工作守则》,下发至各村理财小组成员手中,民主理财工作有章可循,依规办事。举办了5期民主理财成员培训班,共有1020名理财成员参加了学习,大大提高了民主理财小组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弱势群体帮扶的总结篇10

关键词:单亲母亲;帮扶机制;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07-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亲母亲”这一群体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群体数量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生活压力、身心健康、子女教育等,压得她们喘不过气,在艰难生活的同时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如何去帮助她们,如何调动社会各项资源去建立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是现在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单亲母亲基本情况

单亲母亲面临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实践调查访问过程中,了解到她们主要被经济问题、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住房问题以及身心健康问题等困扰。现在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单亲母亲这一群体也不例外。据调查了解,单亲母亲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只占少数,绝大多数都属于生活困难人群。她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工作收入、低保,月收入还不超过500元,远远达不到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同时由于文化程度低造成了就业难以及子女教育难,这一层面上更加剧了经济的拮据。当面对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双重角色冲突时,加上生活的重担使她们显得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憔悴和沧桑,承受着心理上的各种煎熬,离婚后的指责、丧偶后的悲痛、子女沟通难的压力、负面情绪无法释放等,生活的阴霾笼罩在她们心里。

二、现有帮扶支持现状及局限性

社会帮扶支持及现有的社会支持域,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由政府、社会、单位、家庭及受助对象自身潜能发挥机制等组成(王琳,2005)。

1.政府主导亲友为辅。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传统上由政府主导,随着社会对单亲母亲群体的关注日益增长,政府也开始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到这一群体身上。相关数据显示,淮安市政府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出台关于帮扶单亲母亲的政策,全市设立单亲特困母亲帮扶基金600万元,每年将资助每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1000元。从民政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司法帮扶、残联帮扶以及妇联帮扶更全面地救助单亲母亲家庭。妇联承担着对单亲母亲关怀与支持的责任,提供一些临时的生活救助以及精神上的慰问,并联系发动社会的力量帮助单亲母亲家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它提供人们安心栖息的场所,例如为单亲母亲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争取就业机会;帮助她们辅导子女功课,减轻心理压力;开展一系列文娱活动,让单亲母亲参与其中。单亲母亲脱离困境目前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妇联、社区层面的支持。此外,亲人、邻里、社会组织机构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面临困境时他们提供了最温暖的支持。在调查了解中,90%的单亲母亲家庭都得到过亲友、不同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帮扶。

2.当前帮扶支持的局限性。①帮扶领域狭窄,虽然社会各层面都提供相应的帮助,但是具体的帮扶领域很窄,例如就业帮扶只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没有落实到就业培训等实处;教育帮扶仅限于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医疗帮扶仅仅局限于一些特定疾病,对于其他的重大疾病,单亲母亲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承担。②服务周期较短,不同的帮助措施在不同的地方开展,但是大部分都存在周期短的问题,就像妇联只在节假日的慰问,不免减弱了诚意;其他的各种技能培训也只是“3分钟热度”,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这样表层次、短期性的帮助,无法从根本解决单亲母亲的困境。③缺乏专业素养,针对一个群体开展救助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帮扶机制,从各个层面搭起框架组织。但是在单亲母亲帮扶措施中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起不到统筹的效果,也没有具体的方案措施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导致效率不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至少三分之二的社区缺乏专业的服务咨询点,也没有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帮扶的过程中也就缺少了专业性。

三、建立有效长期的帮扶机制

家庭结构不完善,单亲母亲自身的限制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使本就发展基础很差的单亲母亲家庭很难获得摆脱困境的资源与机会。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这些家庭处于物质(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和社会贫困的三重贫困之中(董云芳,2010)。然而目前局面性、短期性的帮扶机制未能有效地解决她们的问题,如何建立全面的、长期的帮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各方面调查结果,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结合社会工作视角探讨如何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关爱单亲母亲。

1.政府主导力量的推进。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单亲母亲提供帮助,建立相关的政策并实施,保障单亲母亲的权利以及权益。①互助网络平台的建设。单亲母亲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离婚率的不断上涨,单亲母亲的队伍逐渐壮大,这就意味着单亲母亲数量以及规模在不断变动,建立完善的单亲母亲网络体制是必要的。一方面,方便单亲母亲信息登记和资料的汇总,能够及时了解其群体的确数;另一方面,有利于帮扶措施和方案的实行,针对单亲母亲的不同需要给予帮助,这样就具有针对性且效果显著。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单亲母亲群体,发挥社会力量,借助媒体扩大单亲母亲的影响力,制作单亲母亲宣传片、宣传栏,在提供救助的同时更懂得尊重她们,理解她们的艰辛。②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离不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制定社会救助政策,建立社会救助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单亲母亲解决生活问题。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是最基本的,当接近30%的单亲母亲家庭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实行这一项政策是多么重要,对于那些特困单亲母亲家庭有必要将其纳入低保系列。提供住房救助确保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平等性,安排一些经济适用房并对单亲母亲家庭提供特殊住房贷款,给予她们最大范围内的优惠,保证她们有房住,有安身立命的栖息处。而医疗救助给单亲妈妈提供了奋斗努力的身体保障,提供健康咨询点、定期免费体检等。在教育救助方面,给予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提供教学优惠政策,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从政策上贯彻落实。社会的不断发展,追随着西方国家的脚步,我国也在不断扩大社会福利。享受社会福利是每个人的权利,从社会福利政策到一套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自上而下高效执行,从根本上解决单亲母亲的生活困境。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借鉴与运用。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主要是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种工作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建立具体、长效的单亲母亲帮扶机制。①个案工作,人与人最好的沟通就是面对面,个案工作正是采取了此形式与案主更好地接洽,给案主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在个案工作这一层面,我们可以给单亲母亲提供以下帮扶:一是,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在调查访谈过程中,H女士是家庭比较贫困的单亲母亲,因为原来的工作致使腿部受伤造成行动不便,现在下岗在家,还要供女儿上学、照顾婆婆,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户口的原因申请不到当地的低保户资格,了解到她的大概情况后,我们走访当地民政局以及残联中心,为H女士争取低保户资格,经过几番努力最终成功。从这一情况中我们了解到第三方力量的重要性,了解和准确把握单亲妈妈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行之有效的长期“一对一”帮扶行动,借助社工的力量拓宽单亲母亲社会救助渠道。二是,疏解心理隐患。所调查的95%的单亲母亲心理上都存在隐患,担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工作问题、与人相处问题、以后生活状况等,这些问题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她们释放自己的压力,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积极面对生活。②小组工作。从小组工作层面建立帮扶机制主要是借助小组的力量达到共同进步、互帮互助的效果。一是,成立单亲妈妈互助小组。单亲母亲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需要他人给予的精神支持,项目过程中成立的“单亲母亲俱乐部”让她们有更多时间彼此交流,明白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人。同时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还可同步开展治疗小组、社会化小组等。二是,建立结对帮扶小组。调动社会阶层的力量,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结对帮扶单亲母亲家庭,不仅给予其经济上的直接帮助,还要摆脱这样单一的经济救助形式,进行技术上的指导。比如企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建立一套长期的帮扶方案,解决单亲母亲就业问题。③社区工作,集体的力量总是强大的,社区工作方法的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集合大家的智慧解决居民问题。运用社区工作方法解决单亲母亲问题。一是,建立创业就业培训体系,现在单亲母亲很多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从事短期的临时性的工作,而这使得她们处于“高风险、低技能、低收入、缺保障”的不利境地(何兰萍,2007)。提供就业信息,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职业培训,让单亲妈妈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自主创业机会。二是,成立子女教育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公益讲座,为单亲妈妈解决关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同时开展一些知识讲座,给她们提供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以更好地与子女沟通。例如每周开展单亲母亲家教培训,与专家零距离接触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庭幸福指数。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工作室。在个案工作中也提到了心理辅导,社区工作理念与其不同的是,社区工作理念的侧重点是让社区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工作点,让单亲母亲有一个专业的场所来咨询。所以在社区内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是非常必要的。除以上措施,还有法律援助中心,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让单亲母亲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利。义务提供婚恋介绍,给单亲妈妈寻找第二幸福。同时社区还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这在一定层面上也起到了长效帮扶的作用。社区通过组建“家庭资源中心”,协助单亲妈妈家庭提高自身潜能,应对家庭困境,恢复和发展其社会适应功能。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单亲母亲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来更好地解决她们的困境。要调动社会各层面的力量、资源从深层次改变她们目前生活状况,帮助其建立自信、自强、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琳,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中的政府责任[J].南方经济,2005,(4):33-35.

[2]董云芳,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析――以“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为例[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