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4-02-22 17:46:02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弱势群体;社区;帮扶

第七社区管理中心所辖的五个生活小区,现有常住居民2.5万人,人员结构呈现年龄偏大、困难职工家庭多、单亲家庭多、特别是边缘困难职工多的“四多”现象。关心、帮扶、救助“四多”人员等弱势群体,历来是社区工会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近年来,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弱势群体开展了系列帮扶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机制,落实制度

社区工会建立健全了弱势群体家庭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对每名弱势群体家庭做到“四清”,即工作单位清、家庭收入清、家庭情况清,特殊困难清,及时掌握情况,对全社区的弱势群体做到底数清、变化清。为了全面掌握全社区弱势群体家庭情况,一是结合特困户的申报工作,逐个对申报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核实了分布在全社区5个生活小区的特困(困难)家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二是及时成立了以退休站、居委会、各基层单位工会主席为主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划分了4个责任区,严格实行了“第一责任人”制度。社区领导分片承包了责任区,基层领导落实了责任户。三是党政领导齐抓共管,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特困(困难)动态管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社区工会还利用检查、走访、听汇报等多种形式,随时把握弱势群体家庭的变化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四是在离退休职工帮扶上,成立了“心连心互助会”和“爱心互助会”,帮助患大病的职工解决住院治疗的困难。2010年以来,两个互助会已帮扶60人次,帮扶资金21万元。五是在失待业人员帮扶上,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调动小区楼栋长积极性。对长期困难人员社区工会进行救助帮扶,对临时困难的由居委会和楼栋长结合发动邻里、朋友和同事进行帮扶。2010年以来共为8个失待业困难人员进行了帮扶,为他们自谋职业提供帮助,使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来源。

二、扶弱济困,引导为先

社区现有失待业、残疾、特困户等各类弱势群体,要确保这部分人员的思想稳定,开展帮扶活动,单靠经济上的支持是不够的。如何帮助教育这部分人员脱困,变输血为造血,是社区工会开展帮扶的又一件大事。社区工会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寻求就业之路。社区有个别特困遗属,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本人年龄大,也没有任何特长和技能,孩子正在上学,社区工会想方设法为他们寻找增加家庭收入的路子,由于个人能力或家庭条件的限制,有的没能成功,但是我们并未放弃对他们的帮扶,不断探索帮扶解困的途径。

2、真情关心帮助。2009年社区给困难(特困)家庭发放各类补助10.39万余元,其中帮扶在册的困难职工家庭90户次合计7.69万元、帮扶非在册的困难人员家庭20户合计1.3万元、帮扶其他困难人员家庭11户合计0.95万元、帮扶因重大疾病及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困难的家庭5户合计0.95万元。2010年社区共计为35户特困(困难)户发放实物补贴2.01万元,助学金2.24万元。 2011年共申报特困(困难)户17户,救助金额6000元,发入实物补贴7650元,金秋助学18000元,职工借款7人,借款金额58000元,患大病死亡职工补助76人,发放补助100900元。在“冬送温暖”、“夏送清凉”、 “节日送关怀”活动工作中,我们组织7次慰问活动,慰问金额68570元。

3、营造氛围,及时帮扶。每到“全国助残日”活动。社区为把扶残助残落到实处,社区工会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助残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开展了《残疾人保障法》学习活动,并主办了社区《残疾人保障法》宣传橱窗,悬挂街区宣传标语横幅,营造助残活动的良好氛围,加强人们助残意识,积极为残疾特困家庭申报救助金并对残疾特困户、残疾学生进行了救助。社区曾经有名特困孤儿张培林,多年来,社区工会主动与他结成对子,还经常关心帮助他的生活学习情况。虽然现在张培林已油田职高毕业,工会经常打电话询问他就业的情况,他也经常给工会打电话汇报生活工作情况。每逢节假日,他都忘不了回到工会这个“家”来看看,张培林说:“有了工会我就有了家,有了依靠”。

三、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工会对各类弱势群体的帮扶仍旧以输血式的帮扶为主,而且数量少,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困难,而如果再加大帮扶力度,社区一级又无力解决,通过这几年的帮扶工作,我们感受到弱势群体的帮扶仅靠本单位党政工团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只能依靠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从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家庭总体收入等渠道去解决,从根本上进行帮扶,解除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2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和农村一部分残疾人群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成为弱势群体,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困难。其中大部分残疾人是这些弱势群体中的主体,构成弱势群体中的主流。在当前市残联开展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体现市残联*党员的先进性,实践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想方设法做好帮扶弱势残疾人群的工作,把帮扶弱势残疾人群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切入点和根本点 市残联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扶残济困观念,深怀爱残之心,恪守为残之责,善谋富残之策,多办利残之事,把市残联的全部工作任务落实到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上,把残联的根本责任建立在为残排忧解难、造福于残上,把残联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选择在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上。要从残疾人群中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办好残疾人群最想办的事、最需办的事。弱势残疾人群最值得关心,最值得同情,也最值得去帮助,对他们的态度如何,直接反映出党员干部与残疾人群的感情深浅、关系的亲疏,也是衡量残联党员干部是否真正保持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准。在目前,市残联党员如何帮扶弱势群体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帮扶弱势残疾人群,最根本的是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关心残疾人的生活,最大的关心当属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首先,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要解决残疾人群的生产生活困难,从根本上说仍需加快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为残疾人谋利益才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残疾人群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愿望才能变成现实。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企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以此扩大弱势残疾人群的就业岗位。 其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增强残疾人群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对残疾人群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其学会和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要通过残疾人的就业培训,使其大部分残疾人员由简单介绍就业转为从市场中竞争就业。结合当前我市开展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利用市劳动就业局的培训中心资源设立市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为有培训意向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实行随到随学、滚动培训。为拓展就业空间,还应大力搞好残疾人劳务输出,筹建市残联网站,设立残疾人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网页,健全劳务信息网络,为残疾人提供快捷、安全、准确的信息服务。要进一步规范我市残疾人职业介绍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组成全市统一、有序、运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让更多的残疾人员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要结合我市残疾人工作实际,多渠道筹集残疾人发展基金,启动“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工程”。对年龄偏大的下岗残疾职工、夫妻双方下岗的残疾职工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残疾居民的就业问题,应始终是我们各级残联关注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为其提供就业岗位,为此,我们必须全面贯彻省政府145号令,大力推行分散按比例就业,巩固发展集中就业,引导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使残疾人就业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还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千方百计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群得到安置。在目前,主要是制定贯彻省政府275号令文件精神的具体实施办法,让残疾人优惠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落实到城市和农村每一个残疾人身上。 第二、帮扶弱势残疾人群,最迫切的就是要为他们织就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势残疾人群的呼声是各级残联干部进行决策的重要信号。为此,要把建立和完善社

会保障体系作为一件解除残疾人后顾之忧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进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各项保障工作,对企业退休残疾人员养老金和下岗残疾职工基本生活费应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社会化发放的顺利进行,在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与残疾人有一定联系的各类企业中,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大企业养老基金和残疾人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做到“应缴尽缴,应保尽保”,真正解决残疾人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在保障对象的确定过程中,要将过去“以钱定人”的做法改为“以人定钱”,凡符合低收入者保障条件的残疾居民都应悉数给予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确保覆盖面,提高覆盖率。 第三、帮扶弱势残疾人群,最实在的是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要以建立扶贫济困救助体系为着力点,把政府的“救”和社会的“助”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建立统一协调、及时有效的发展残疾人事业机制,这不仅是政府增强救助功能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营造良好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为此,各级政府、各级残联应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活动,利用每年残疾人的三月份的“爱耳日”、六月份的“爱眼目”、五月份的“全国助残日”、十二月份的“世界残疾人日”等各种节日,邀请“四大家”的领导,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和困难残疾人职工。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残疾人困难户制度,开展“一助一”结对帮扶行动,使之早日脱贫致富。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建立贫困残疾学生就读基金,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进一步参与社会竞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着力建立一个帮扶弱势残疾人群的长效机制。 帮扶弱势残疾人群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发展成果,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才能切切实实地帮助残疾人群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从而使党员先进性得到体现。如何建立长效帮扶残疾人工作机制呢,一是要抓残联党员领导于部,使之做到感情到位,工作到位,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残联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带头深入残疾人群,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主动与他们结对攀亲,使特困残疾户、残疾人优抚对象、下岗的残疾职工等困难残疾人群能经常看到各级残联党员干部的身影,听到各级残联党员干部的话语。同时,要经常督促检查各县、市、区帮扶困难残疾人群的工作情况。二是要抓制度建设,做到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完善帮扶弱势残疾人群的长效机制。要实施“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工程”,完善筹资渠道,不断补充、扩大增加就业岗位基金;同时,建议市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社会基本养老金和下岗残疾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弱势残疾人群调查季报和困难残疾人群的档案制度;继续开展残联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残疾困难户制度;建立健全走访慰问残疾特困户制度;继续开展“扶残助学献爱心”活动,完善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就读基金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使弱势残疾人群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全市残联*党员的先进性通过残疾人工作者之手,惠及到广大残疾人家中。 方明 二00五年七月十二日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3

一、充分认识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坚持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就我区来讲,仅有城镇的繁荣和发展,没有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发展与稳定,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万吨,比上年增长;农业增加值达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增长。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全区一些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村容村貌落后。造成这些村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比较突出的是:一是基础组织薄弱。部分村干部思想不解放,村级班子软弱,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不多、能力不强。二是集体积累空虚。在全区个行政村(居)中,村级经营性收入在万元以下的村有个,占总村数的,其中,个村收入为零,是事实的“空壳村”。三是自然条件差。多数经济薄弱村地处偏远,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现实情况表明,经济薄弱村发展慢,是当前我区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如果我们不采取断然措施,任其自然,这些薄弱村势必会影响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势必会阻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经济薄弱村达不到小康,全区就很难达到小康;经济薄弱村发展不起来,就会影响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

(二)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是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在农村最直观地表现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多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开展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行动。这次派驻到薄弱村的工作组成员都是经基层党委推荐,组织慎重挑选后产生的,有独挡一面、能力较强的班子成员,有年富力强、工作敬业的科级干部,有政治素质较好、熟悉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可以说是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队伍。我们的包帮干部工作经验、工作阅历十分丰富,下去指导薄弱村的工作定能游刃有余,定能发挥重大作用,为群众解忧,为群众造福。驻村工作要刻苦、要艰苦、不怕累,切切实实为人民办事,以自己实际行动,干出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一定要把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村级经济是农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从目前全区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看,二、三类班子占到了%,特别是三类班子中,有的“两委”关系不协调,形不成合力;有的想办事没有钱,想服务没有手段;有的村“两委”连最基本的办公经费也没有,更谈不上由村集体拿出钱来为群众办实事;个别的村干部宗旨观念不强,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村务不公开,又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稳定。最近几年,农村上访案件比较集中,突出反映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强,而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村级经济薄弱。从各地实践看,凡是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修路、架桥、改善学校条件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干群关系十分融洽,党组织一呼百应,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相反,经济薄弱村由于村集体缺乏经济实力,开展各项工作受到限制。调查发现,因村级经济实力较弱,全区约有%的村干部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进而也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因此,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培植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无疑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的治本之策。

(四)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是薄弱村群众的热切期盼。经济薄弱村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群众收入水平不高。相对来说,他们致富的愿望更迫切。他们苦于致富无门,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他们愁于致富无术,需要有人为他们“传经送宝”;他们大多思想保守,需要有人说服引导;他们担心竞争无力,需要有人带领他们闯荡市场。群众的愿望,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信号;群众的喜怒,是我们工作的第一选择。我们的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机关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停留在一般要求上,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去落实。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帮扶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做到关注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要始终把薄弱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团结和带领薄弱村群众共同走上致富大道。

二、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

关于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各项具体扶持政策,已经非常明确,现在的关键是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努力在促进经济薄弱村转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在探索集体经济发展途径上实现新突破。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经济薄弱村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转化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理清发展路子。改变薄弱村的落后面貌,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找准一条好路子。从实践看,薄弱村是否找准了一条好路子,主要看四条:第一,看是否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各展所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基本原则,使本地的传统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看按这条思路,经济是否能得到较快的发展。第三,看是否把增加群众收入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富民又富村,尽快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第四,看通过宣传能否使广大群众对发展思路和规划充满信心,一门心思想致富,齐心协力奔小康。各镇(街)党委、各帮扶单位、各薄弱村要按照这四条,发动群众议路子,组织行家审路子,科学规划定路子,精心指导和帮助薄弱村研究制订好经济发展规划、年度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把群众引导到这条发展思路上来,迅速改变落后面貌。

二是要抓住重点推动。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推动薄弱村改变落后面貌。第一,开发利用好经营性资产。要利用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对村里废弃的土地、河滩、沿街店面、固定设备、水利设施等经营性资产,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利用,帮助经济薄弱村盘活沉淀性资产,提高利用效率和获利能力。第二,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大力整治和开发利用集体所有的“四荒”等资源,采取股份合作或招标承包的方式经营农场、林场、鱼塘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三,借鉴强村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近几年,全区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加快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比如我区发展的畜牧、桑蚕、食用菌等协会组织,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食用菌协会发展会员名,建立了东黄庄批发市场,农户不出家门就可销售。值得经济薄弱村学习借鉴。第四,搞好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在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的同时,大胆走出去与外界加强联系,以资源作资本,广泛寻求合作,发展民营经济,培植税源,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三是要培养典型带动。要培大做强现有典型,帮助他们研究发展思路,不断扩大典型规模。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发现和培植新典型。大力培养和树立以工兴农、开拓创业的“农民老板”典型;大力培养和树立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典型;大力培养和树立闯荡市场、参与营销的经纪人典型;大力培养和树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家致富的种养大户等各类典型。要通过召开先进典型交流会,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活动,发挥典型“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的示范效应,引导和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富不是天生、穷不会生根”的意识,振奋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

(二)要在引导经济薄弱村农民增收致富上实现新突破。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现在农民期盼的是尽快富起来。各部门、各单位要立足于为农民办实事、谋福利,立足村情民情,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实行开发式扶贫,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一是大田搞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农业效益问题,而提高农业效益关键在调整。要引导农民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瞄准市场搞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等现金收入更多的行业。粮、棉、油的生产主要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二是家庭抓庭院,放手发展庭院经济。要充分发挥庭院经济便于管理的特点,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扶持农户广泛开展庭院特种种植、养殖生产,兴办家庭手工小作坊,使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三是抓好科技服务,加大科技帮扶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最具潜力的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科技帮扶的力度,及时为经济薄弱村送技术、送信息,科技开发项目要重点向经济薄弱倾斜,培训农民、指导农民,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农民可支配收入。四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要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要加大,要千万百计搜寻劳务信息,强化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为用工企业服务,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服务,切实解决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要加大,各帮扶单位,特别是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把经济薄弱村劳动培训作为重要职责,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素质,使一大批农民成为车工、木工、钳工、焊工。劳动力转移的输出力度要加大,要争取每个农户有人经常在本地务工或在外务工,切实增加务工收入。版权所有

(三)要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新突破。帮助经济薄弱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群众感受最直接最得实惠的实事。各帮扶单位要舍得投入资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为经济薄弱村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具体要办好几件实事。要率先在薄弱村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大力气改善薄弱村的道路状况,抓好薄弱村的草危房改造,搞好薄弱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帮助经济薄弱村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帮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经济薄弱村薄在经济,弱在班子,特别是弱在村党支部书记。薄弱村要改变落后面貌,增加农民收入,选好村党支部书记,配强整个班子,是最为关键的措施。因此,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是这次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各帮扶单位要把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点,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经济薄弱村工作,注重选拔优秀复退军人、农村经济能人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进村“两委”班子。对在外创业的“重量级”人员,可聘请他们任“名誉村主任”,定期向他们通报家乡情况,激发他们报效家乡的愿望,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一批群众、富一方经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村民,为加快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要认真落实好市、区制定转化帮扶的各项政策措施,兑现薄弱村“两委”人员工资补助等政策,充分调动经济薄弱村干部搞好工作的积极性。

三、切实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领导

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时间跨度长,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做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落实各方责任,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区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例会,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各镇(街)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配合市、区开展帮扶工作。

要建立帮扶工作制度,推动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建立帮扶工作领导责任制。由区委分管副书记负责张山子镇,区人大一名副主任负责涧头集镇,区政府分管副区长负责运河街道,区政协一名副主席负责邳庄镇,区纪委一名副书记负责马兰屯镇,区人武部一名部长负责泥沟镇。各镇(街)也要明确分工,把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帮扶工作情况调度通报制度。由区帮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各帮扶单位、帮扶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调度,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通报。三是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调度会议,或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交流帮扶经验,推广先进典型,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推动面上的帮扶工作。四是建立督查巡视制度。区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不定期到经济薄弱村进行帮扶工作督查、巡视活动,发现典型,解决问题,指导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4

这次全市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总结今年以来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相互观摩,交流经验,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强化措施,把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昨天,大家利用一天的时间参观了五区一市帮扶工作现场;刚才,六位同志作了典型发言,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书面交流了经验做法。从参观的现场和交流的情况看,各帮扶单位对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下面,我就搞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搞好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全市实施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市、区(市)两级帮扶干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以赴投入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深入实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帮扶工作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全市情况看,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程启动之后,市几大家及各区(市)党政负责同志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纷纷到经济薄弱村调研指导帮扶工作,同驻村帮扶干部、村两委成员和广大群众共同研究帮扶措施。各区(市)和高新区从各自实际出发,研究具体措施,制定有关政策,有力配合了全市帮扶工作的开展。峄城区、薛城区和滕州市在配合市里开展好帮扶工作的同时,另外选择部分经济薄弱村,安排区(市)直部门和镇街等相关单位进行结对帮扶,扩大了帮扶工作的覆盖面。二是帮扶措施得力。各帮扶单位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选拔优秀干部作为直接责任人进村开展帮扶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到所帮扶的经济薄弱村开展调研,与驻村帮扶干部一起,共同帮助村两委班子分析经济薄弱的原因,研究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与村两委一道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方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难点问题。有的帮扶单位为了引导村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组织带领帮扶村的两委干部和专业大户,到先进地区、经济强村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三是方式方法灵活。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同本单位和帮扶村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帮扶工作。特别是在争取资金方面,采取了从行政经费中挤、单位个人捐、关系单位帮、向上级部门争取等多种办法,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通过招商引资上工业项目,通过利税返还、土地租赁来增加集体积累,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基层组织建设和扶危济困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四是转化帮扶成效明显。截止到10月底,市各帮扶单位共筹集资金物资总计1551.195万元,其中单位自筹资金392.4万元,协调资金708.12万元,捐款捐物64.975万元,争取低息贷款389.7万元。这些资金用于整修村居办公室53个,修路113.37公里,修建生产桥83座,打机井21眼,上水利配套项目40个,植树28.96万棵,救助555个贫困户和失学儿童。已开工建设经营性工副业项目27个,计划投资6812万元,已完成投资1240.5万元。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帮扶的峄城区底阁镇小后晁村硬化了村内道路,亮化、美化了村庄环境,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招商引资引来了一个工副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9.6万元,解决了群众多年想解决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小后晁村干部群众给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送来了“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的锦旗。市委组织部为帮助滕州市柴胡店镇胡套村彻底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实施村庄搬迁工程,先后投入资金达90余万元。市委办公室帮助峄城区吴林街道王屯居委会先后筹集资金45万元,协调解决水泥30吨,用于硬化道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居委会已达到了市级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标准,等等。许多经济薄弱村为帮扶工程起名“思源井”、“连心路”、“爱民渠”、“党恩桥”。新华社、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新华网、大众网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我市的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使这项工作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有的帮扶单位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帮扶行动比较迟缓,工作力度不大;有的工作思路比较窄,工作重点抓得不准;有的存在畏难发愁情绪,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些问题要引起各单位的足够重视,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形势下,将农村工作重点适时转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事实充分证明,搞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做好“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我市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的目的、任务,都是直接切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思路对头,政策对路,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农村实际。全市各级党政、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做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更快更好开展,为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不断提升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总体水平

帮扶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全市动员大会上已经做了全面安排。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帮扶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结对帮扶,努力推动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帮扶重点要再突出。帮助经济薄弱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搞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农民群众,最盼望的就是早日摆脱贫穷落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能不能帮助村级经济尽快走出困境,能不能切实带领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衡量各级干部群众观念强不强、工作作风实不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效果好不好的试金石。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帮扶工作组,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薄弱村实现新的根本性变化。

一是要以“三化一转移”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帮扶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冷庄村的市国土资源局把饲养种兔作为帮助冷庄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突破口,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员养兔大户来冷庄村建设种兔繁殖基地,种兔繁殖后售给村民养殖,并负责技术指导。帮扶干部牵头与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解除了饲养户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饲养种兔的积极性,仅此一项该村年收入可增加25万元,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各帮扶单位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农产品,逐步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产业链;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积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村劳务输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要以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手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峨山镇倪塘村的粉煤灰砖厂,南沙河镇后仓村的大地灯具厂,都是帮扶单位、帮扶干部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工副业项目。目前百个经济薄弱村平均每个村经营性工副业项目投资12.4万元,投入最大的是市经贸委为台儿庄区泥沟镇堡子村招商引资投产的子辉电源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300万元,这将成为增加集体积累,富裕农民群众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事实证明,一个项目带起一个村庄,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各帮扶单位都要高度重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注重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途径,主动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助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快上项目、上好项目,不断增加集体积累,提高村级组织自我积累、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由穷困村向经济强村的转变。版权所有

三是要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整治村容村貌。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向上争跑的力度,广泛争取资金,努力在通路、通水、通电、通讯、节能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下大气力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文体、卫生等基础条件,使更多的经济薄弱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向文明生态村目标迈进。

四是要以关心农村特困群体为重点,做好扶贫济困工作。经济薄弱村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部分特困群众生产生活还有许多困难。各帮扶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特别是目前冬季已经来临,各帮扶单位要时刻把特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认真搞好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搞好扶贫济困工作,确保特困群众不受冻不挨饿,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是要以增强村级班子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为重点,按照村级党支部建设“五个好”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要进一步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把村班子配备好、培训好、教育好,增强他们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同时,要全面推行“四民主两公开”,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向富裕文明的新农村迈进。

(二)帮扶思路要再创新。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帮扶工作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问题,各帮扶单位和广大帮扶干部,只有开阔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帮扶工作才能尽快打开局面。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投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加大帮扶资金投入上,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多措并举,特别要注意充分运用好已经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争取上级专项建设资金。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搞建设,动员本村的企业家和经营大户支持家乡建设,参与家乡建设,为把家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一份力量。要合理运用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投入到帮扶项目建设中来,不能单纯依靠行政经费进行投资。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建设工业项目应当以招商引资的办法为主,依靠外力加快发展农村工业,通过租赁土地、利税返还增加村集体积累,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出租土地建设工业项目,要经过有关部门充分论证可行性,经过正常途径办理有关手续,实现合法经营、科学发展。三是要处理好救济式帮扶与开发式帮扶的关系。在对一部分特殊困难户进行救济的同时,更多地利用典型带动、政策促动、技术服务推动等办法,开展以知识帮扶、技术帮扶为重点的换脑筋工程,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愿调整、自主经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最终走上勤劳致富、发展致富之路。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帮扶工作中要注重发挥村两委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农村干部群众去落实帮扶任务,实现帮扶目标。要抓住村两委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坚持扶贫又扶志,帮助村两委班子不断增强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决心,激励他们振奋精神,更新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三)工作作风要再深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驻村帮扶干部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对群众的感情深深地融入帮扶工作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围着群众转,顺着民心办,和着民意干”,集中精力,身心到位,坚守岗位,遵守纪律,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参谋决策、协调指挥作用。要带着感情搞好帮扶工作,进一步密切机关与基层的联系,增强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要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帮助村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各有关部门要把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帮扶工作优先研究、帮扶资金优先落实、帮扶服务优先到位,真正做到“一人帮扶,全员参与”,“前方出题目,后方做文章”,创造良好帮扶环境,为开展帮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版权所有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搞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关键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发扬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作风,知难而进,乘势而上,切实把这件大事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政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真正抓在手上。市“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例会,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研究,提出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市几大家领导要继续协调组织好所负责区(市)的帮扶工作。各区(市)要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扎扎实实搞好帮扶工作,对帮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主动协调解决。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加快本地其它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具体措施,推进全市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平衡发展。

要严格工作制度。要坚持转化帮扶工作情况调度和通报制度,市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按照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年底进行考核的要求,加强对各帮扶单位帮扶工作的情况调度。要严格帮扶工作督查和巡视制度,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不定期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帮扶工作顺利开展。要严格年终考核验收和目标管理制度,市帮扶领导小组和帮扶办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准备今年的考核验收工作,为年度评比表彰奖励做好准备。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5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在身体、精神、文化、技能等方面存有缺欠、或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某种机制的缺失、或由于所处的阶层等原因,造成经济收入底下,生活极端困难的城乡人群。虽然近年来,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愁吃穿,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仍然有一部分人群由于因病、生理原因(包括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残疾人群)、无劳动能力的,所产生的收入低下,还生活在贫困中,靠政府每月的救助来维持生活,也是平时所说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大家关注。 一、我镇弱势群体的类型和现状 弱势群体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阶层,而是一个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社会群体,从我镇调查的情况看,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失业人员,由于自身年龄、文化、技能等因素,就业竞争力较弱,因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整体上处于就业竞争的不利地位,而且事实上也处于社会生活的不利地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客观上沦为弱势群体。虽然我镇羊毛衫产业优势明显,个私经济也发展较快,但仍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失业。其中,有些是残疾人,有些是纯农民,祖祖辈辈靠土地过日子,他们中年龄大、要求高、文化低,不想跨出原来的圈子,因而失去土地后也就失了业。二是特殊人群,因病至贫的困难户、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0__年,我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244元,比上一年增长8.4%,但与此同时,全镇人均收入低于1932元(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民有141户291人,其中残疾低保户41户,贫困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86%;三是遭受天灾人祸造成贫困的部分人群,由于原来生活比较贫困,再加上因病或意外伤害造成致残,家庭经济不堪重负而致贫的有23户62人。如泾桥村3组双残特困家庭金来观,家庭人口3人,金来观右腿截肢,儿子金海金96年患红斑狼疮,因常年吃激素药,造成二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金海金之妻看到家庭的状况,也早已离家出走,孙女在镇中心小学读书,由于该家庭缺少劳动力,使该家庭无正常的经济收入,经济条件较困难,平时的生活靠政府每月给予的266元低保金维持生活;四是外来务工人员,目前外来人员已超过本地人口的一半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已办证的有50000多人,他们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规模庞大的群体,成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这部分人口来说,基本生活需求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运作机制问题。目前的救助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还缺少沟通,协商不够,因而造成救助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前面讲到的金来观家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家庭是镇里的重点救助对象,由于名声在外,所以许多部门去救助,出现多个部门救助一家,20__年,包括区残联养殖扶持、慈善医疗救助、生活补助、多个部门的慰问等约三万多元,出现重复救助。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由于保障制度出台中,没有进一步研究单亲家庭以及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不同贫困群体,把贫困家庭的复杂情况简单化,不任贫困家庭规模和种类如何不同均按一个标准救济执行。如:同样一个农村低保残疾家庭,享受每月每人低保金161元,但个别家庭人员中有重病在身,需长期吃药维持,增加了支出。而有些家庭人员中只缺少劳动能力,但身体还可以,负担相当要轻。通过两者的对比,执行同一救助标准存在不公平。 三、部分残疾贫困家庭脱贫难度大。低保残疾家庭大部分是因病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家庭,特别是智力残家庭,如果父母均是智残,因受遗传的影响,所生的子女也有某些方面的缺陷,这样代代相传,势别影响到家庭的生存,这部分家庭要想脱贫比较困难。 上述提到的这些弱势群体,均具有共同的特点:首先,综合能力“弱”,或者是身体有缺陷,或者是后天的技能难以满足日益变化了的社会需要。其次,收入水平低,就收入来讲,本文所界定的弱势群体是指人均月收入占我镇人均月收入20%左右的人群,他们中的许多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生活极端贫困,一般属于特困家庭和社会救济对象。再次,由于无劳动能力、缺乏技术等原因造成贫困,他们位于社会的最底层,参与竞争的能力弱,融入社会的本领差,因而成了弱势群体。 三、已采取的措施 为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让他(她)们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镇党委、政府始终以党的十六届四、五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关心弱势群体,开展扶贫帮困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从本镇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建养老、医保、助学、住房等专项基金,形成政府救济和社会帮扶为一体的新型救助体系。 1、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 根据《秀洲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坚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并按照市、区、镇三级出资的比例,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镇有141户291名低保对象年发放低保金36.906万元,其中残疾低保户41户,发放低保金11.02万元。同时,为了改善五保老人和重度残疾人的居住环境,20__年,通过社会募捐和政府投资,出资80万元重建洪合镇敬老院的基础上,于20__年又投入50.229万元扩建敬老院,现总面积1494平方米、总床位85张。为了是有限的资源能得到共享,于20__年又成立了残疾人托管所,并做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目前在残疾人托管所居住的重度残疾人有7人,目前的残疾人托管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供养标准达到全镇人均收入的60%以上。 2、完善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对弱势群体实行医疗救助。 实施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引导农民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__年全镇城乡居民普及型参保比率达到96%,逐年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而对全镇280名残疾人,其合作医疗保险费个人出资部分全部由区、镇、二级负担,资助金额16800元。同时,根据文件精神,残疾人报销比例在20__年上俘10%的基础上,20__年残疾人报销比例再次提高10%,高于普通参保者20%的报销额度。这一政策的实施 ,对于泾桥村3组金海金来说,他二次住院比常人多报销了5500元。 3、加大助学力度,对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助学补助。 为了扩大救助面,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困而辍学。一是建立洪合镇“爱心助学基金会”,自20__年5月建立基金会以来,先后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4.3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300人次,补助金额17.1万元。二是开展助学结对活动,开展企业、个人帮扶助学结对的同时,20__年镇爱心助学基金会与21名特困生结成对子,帮助解决他们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杂费。同时部分特困高优生也得到了机关干部的结对助学。如:20__年考上安徽财经大学的残疾家庭子女蒋萍,是我镇凤桥村10组高于低保20%贫困残疾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初中缀学,在洪合派出所民警和镇爱心助学基金的资助下,顺利念完初中、高中,20__年高考被安徽财经大学录取,她的全部学杂费和每月的生活费分别有嘉兴一名不肯留名的王女士20__元和镇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云标提供,区慈善总会也给予5000元资助。三是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的学费全部有区慈善总会和镇爱心助学基金会中给予解决。 4、实施百户住房改造工程,切实解决特困群体的居住困难。 为切实改善特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实施区百户危房改造工程,我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0__年至今,通过5年时间,对59户贫困户危房进行住房改造。其中,残疾家庭改造17户。改造资金实行公助户筹的形式进行,区、镇、村三级共补助资金51.604万元,其中区民政局下拔资金30万元,镇支助9.5红砖55.1万块(折价14.854万元),现金1.9万元,各村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助,补助金额4.85万元,由于资金到位及时,在每年的危旧房改造中,都在10月底前完成。 总之,我镇在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工作中,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保障程度、扶持力度、外来务工人员援助问题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四、进一步扶持弱势群体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改进扶持方法。一是对不可扶持对象,增加资金投入,改农村扶贫为农村扶弱,将农村扶贫范围由绝对贫困人口扩大到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对可扶持对象,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扶贫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扶持机制。一是政府拔款补助,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因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特困群体实行专项救助,并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二是以区慈善总会为基础,建立多渠道筹措扶持资金的有效举措,明确政府引导、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参与,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的积极性。这种非强制性的筹资方式将筹集的大量资金,一方面补充政府资金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企业、个人的社会责任。 3、确定科学规范的救助标准。保障标准要分层次性,根据救助对象的特征和需求的不同,实行分类救助。 4、开展就业培训。针对弱势群体就业难、创业难的情况,免费为弱势群体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把弱势群体纳入到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政府或国有单位免费或低价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服务。只有这样,弱势群体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6

同志们:

这次全区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调度会议,主要目的是调度前一阶段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交流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动员各部门提高认识,拓宽思路,不断提升帮扶工作的总体水平,推动全区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刚才,区公安分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政府办公室、区人武部、区新华书店五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着重讲三个问题:

一、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全市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把转化帮扶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帮扶单位、帮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成效也初步显现。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全市帮扶动员会后,区委、区政府两次召开各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确定了我区驻22个经济薄弱村的区、镇两级帮扶干部,成立了区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办事机构,配齐了专门人员,22个区直帮扶部门也都成立了帮扶领导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帮扶干部,形成了市、区、镇三方联动的帮扶格局。3月下旬,区里召开了全区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作动员大会。副市长、区委书记陈兆同亲自作了动员讲话。为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对驻村帮扶的单位部门及驻村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区委、区政府召开了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座谈交流会,邀请22个市驻村帮扶干部交流发言。同时,区里出台文件要求各单位落实帮扶干部待遇,保证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应该说,全区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开局较好,氛围很浓,为三年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区级领导经常深入到所包镇经济薄弱村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察看等形式,了解薄弱村的村情民意,分析薄弱村经济落后的原因,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一措施既为镇和区直帮包部门作出了表率,又起到模范导向作用,推动了全区帮扶工作的扎实开展。副市长、区委书记陈兆同多次到经济薄弱村调研,与村干部和市、区帮扶干部进行座谈,帮助分析落后原因,探讨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和办法。一些帮扶单位“一把手”不止一次带领帮扶干部和有关职能科室,多次深入帮扶的薄弱村进行调查研究,与村“两委”班子、帮扶干部一起理思路、定规划、定措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区直帮扶部门对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市、区驻村帮扶干部,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经常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帮扶工作,出点子、出思路,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全力配合,开局良好。在帮扶工作中,区直部门在全力配合市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同时,注重发挥区帮扶部门的优势,制订帮扶方案,无偿提供资金、物资等,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帮扶工作。如区公安分局与市公安局共同筹资3万元为张山子镇刘谢庄村修桥铺路,出资2000元为一户贫困户维修了房屋;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投资8000余元帮助涧头集镇孙庄村整修排水渠2500米、整修村内主干道2700余米,改善了村容村貌。筹集资金1万余元,为该村一名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功臣、一名五保户修建房屋2套。救助了一名面临失学的儿童;区新华书店共投资1.15万元,帮助泥沟镇鹅城村开挖排水渠1600米,解决了村里800余亩土地受淹问题。同时,对村内五名特困生每人资助300元;区人武部帮助马兰屯镇东李庄村投资近2万元整修了村委大院,提供了价值2000余元的办公设施。协调交通局为该村修村村通公路3000米,加宽、铺设沙石路面8000米,架设涵桥7座,新种植各类树木9000余株。同时,引进两位客商准备在该村投资百万元新上洗煤厂和塑料颗粒厂。协调妇联、残联等部门先后救助了3名儿童,为2名残疾人建房,为一名残疾人赠送了轮椅;区政府办公室配合市外办帮助邳庄镇黄林村完成了土地治理项目申报工作,动员办公室全体人员捐款2250元,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筹集资金购置120余套课桌凳赠送给学校。争取美国生活之星驻枣办事处的帮助,投入资金3000多元对村学前班教室进行维修,获赠了十几套课桌凳。据统计,在市、区帮扶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向薄弱村投入帮扶资金43万元,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救助贫困户103户,协调引进项目10余个,计划总投资800余万元。整修村内道路40余公里,修桥30余座,修挖排水沟渠8.5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000余亩。其中,仅区直部门投入资金12万元,协调资金13万元,捐款捐物折合3万余元,救助贫困户49户。22个经济薄弱村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班子建设等都得到了改善和加强,特别是村支部书记的发展意识、发展思路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二、正视问题,统一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帮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应该说,今年以来我区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一年打基础、三年完成帮扶目标开了个好头。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帮扶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差距。从区直帮扶单位看,少数单位领导对帮扶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帮扶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帮扶措施不具体、不得力,对帮扶工作流于形式。也有一些区直帮扶干部与原单位工作没脱钩,平时很少到薄弱村去,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工作措施上有差距。一些区直单位尽管主观上也想把帮扶工作搞好,但思路不宽,路数不多。有些区直单位觉得帮扶无从着手,难有作为,存在畏难情绪。也有部分单区直位存有协调配合观念,认为配合市帮扶干部开展好工作就行了,本单位既不出钱,又不出力。甚至有的区直部门连区直帮扶干部的待遇补助都没有解决,导致区帮扶干部不能安心开展帮扶工作。

三是“造血”功能有差距。有些村受地理位置、自身基础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没有找到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子,一些区直部门只是利用帮扶资金搞一些村内的社会事业,没有把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摆上议事日程。这些问题说明,全区帮扶薄弱村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任务相当艰巨。各单位、各部门决不能掉以轻心,要自觉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认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真心实意,加大力度,努力实现帮扶工作大的突破。版权所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的合拍,行动才会有力,工作才会有好的成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是市、区为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步伐,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开展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一方面是体现区委、区政府对薄弱村的高度重视,以此激励经济薄弱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改变落后面貌;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机关部门与薄弱村的帮扶,进一步密切机关与基层的联系,增强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更全面、更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经济薄弱村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他们苦于致富无门,需要有人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门路;他们愁于致富无术,需要有人为他们“传经送宝”。对此,区直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要视帮扶工作为已任,在配合市帮扶干部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薄弱村诚心诚意办事,尽心竭力解难,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团结和带领薄弱村群众共同致富。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市委、市政府确定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期限为3年,因此,各级帮扶干部对帮扶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工作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坚决打好第一年的攻坚战,为今后两年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要把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时间长,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做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落实各方责任,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区直各帮扶部门要把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本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切实按照“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的要求,切实发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落实一名班子成员专抓帮扶工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帮扶工作的重要性,端正思想认识,自觉摆上位置,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扎扎实实做好帮扶工作,动真情、抓落实。

(二)要开源节流,拓展发展空间。区直部门充分挖掘薄弱村的优势,拓宽思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渠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要立足眼前,集中力量为薄弱村改善村容村貌,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薄弱村的发展积蓄后劲、注入活力。一方面,引导帮扶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薄弱村发展经济、增强“造血”功能上。通过整合村级资源,借助外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企业项目,解决经济薄弱村长远发展问题,所有引进的项目,不论企业建在区工业园区、还是建在镇、村,只要建在台儿庄境内,地方税收留成部分都按规定返还经济薄弱村。另一方面,根据薄弱村的实际,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同时,要妥善处理与市帮扶单位的关系,加强相互交流与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出钱出物,出智出力,在帮扶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党建;党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为新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现今我国绝大部分党员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及客观因素,仍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由于企业改制、下岗待业、医疗及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匮乏等原因导致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基层党员中由于生活拮据,所导致的群体性困难问题凸显,由于基层党员是我们党历来组织与建设工作的重点,因此,建立健全帮扶弱势党员群体相关机制关乎党建的根本。

一、建立健全帮扶弱势党员群体相关机制的意义。

第一,从组织建设层面上看中国共产党队伍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提出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由1921年的仅仅53名的共产党员发展成为现今拥有7300多万党员,近400万基层党组织的庞大队伍。按照2006年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以13亿人口计算,那么平均每百人当中就有5到6名中国共产党员。如此庞大的群体当中的文化结构、经济水平、地域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该组织要良性运行,就需要组织内部有一套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来对其成员和组织的行为及运行进行约束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群体中的利益诉求。

第二,从民主政治层面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入发展,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提出要求。十七大明确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没有完善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没有党的组织机构和党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就无法缩小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经济地位差距,克服党内两极分化;也就没有党员主体实质地位上的对等。困难党员的自尊和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无法保障,从实质上保障党员权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进而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就需要建立健全一种组织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第三,从社会和国家层面上看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共产党员及组织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仅制约着党在各行各业的执政与参政能力,还是体现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该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在中国共产党这一系统内,存在着不同党支部党组织之间政治、经济地位和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党支部内,不同成员在政治经济地位上也有所区别。具体到经济上,党内还有相当数量困难基层组织和困难党员的存在。如果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将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顺利开展形成一定牵制。

二、建立健全帮扶弱势党员群体相关机制的主要举措。

第一,把推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国家发展的总体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中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勾画出了美丽蓝图,其中包括:“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建立健全一种机制,实现困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向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转化,关心老党员,扶持爱护基层党员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既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民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完善党内激励机制,催生“人人争上游、人人抢先进”的良好局面。从组织层面上来讲,可以将党内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对党组织业绩的考核集合起来。用确定的任务和指标,对领导班子和主要干部进行奖惩,实现“勤者上、懒者下、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局面。为党内激励机制的良性运转,创造一个优良环境。二是,完善党内关怀、帮扶机制,以“全覆盖”的党内关怀与帮扶,推动党内和谐局面的形成。在现代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都获得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获得了质的飞跃。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原因,或是自然条件恶劣,或是企业改制,或是子女上学,或是医疗负债等,使个别基层党组织和部分党员生活处于贫困状态。这种情况下,依然要求困难党员主观能动性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对于特殊条件下的困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尤其是对于失去劳动能力或条件的老党员而言,党内关怀与帮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健全的关怀、帮扶机制,才能让这些困难党员、老党员和基层党员,体会到组织的温暖。

第三,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需要做到“动态覆盖”。以“动态覆盖”来实现对党内和谐的推动。一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要做到党员信息“动态覆盖”。针对当前流动党员增加的趋势,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地区间共享机制,避免出现“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困难党员,要及时准确采集信息,掌握其流动目的地与方向,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帮助。二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要做到帮扶资金“动态覆盖”。要体现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就需要有切实的关怀、帮扶资本。由于组织建设资金来源基本来自财政支出,由于其帮扶的流动性,使得无法有效进行财政预算,所以可以积极建立多种筹资渠道,尝试党费出一点,结余经费拨一点,基层党组织捐一点,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捐一点等办法,把用于关怀、帮扶的资金这个蛋糕做大。与此同时,做好流动性资金的管理与监管,避免出现“任意截留”,“私划小金库”等问题的出现。三是,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要做到帮扶渠道“动态覆盖”。关怀与帮扶,重点不在帮而在于扶,再多的资金关怀与帮助也有枯竭的一天,必须以困难党员自身“造血”来早日取代党组织的“输血”。

党内和谐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坚持激发内部动力与外部帮扶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经常性帮扶与集中性帮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真正重视、关怀、爱护基层党员,帮扶困难党员,让贫困、困难以及老党员等都能享受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以激励为核心、关怀为宗旨、帮扶为途径”的党内和谐建设新机制,形成党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动、活泼、和谐新局面,也使包括困难党员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何磊.弱势群体:总理说的是那些人[N].中国青年报,2002-03-07(3).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8

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社会群体。我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因自身残疾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障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残疾人扶贫工作,民政部门把残疾人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始终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一、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2万多残疾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农村贫困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二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的残疾人约有5.18万人。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

三、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村残疾人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残疾人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大力争取国债和上三级资金支持。同时,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确保县区、乡镇两级财政用于支持农村发展资金的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5、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整体素质。据调查,有很多农村残疾人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残疾人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残疾人的问题,加强农村残疾人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单亲母亲;帮扶机制;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07-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亲母亲”这一群体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群体数量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生活压力、身心健康、子女教育等,压得她们喘不过气,在艰难生活的同时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如何去帮助她们,如何调动社会各项资源去建立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是现在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单亲母亲基本情况

单亲母亲面临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实践调查访问过程中,了解到她们主要被经济问题、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住房问题以及身心健康问题等困扰。现在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单亲母亲这一群体也不例外。据调查了解,单亲母亲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只占少数,绝大多数都属于生活困难人群。她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工作收入、低保,月收入还不超过500元,远远达不到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同时由于文化程度低造成了就业难以及子女教育难,这一层面上更加剧了经济的拮据。当面对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双重角色冲突时,加上生活的重担使她们显得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憔悴和沧桑,承受着心理上的各种煎熬,离婚后的指责、丧偶后的悲痛、子女沟通难的压力、负面情绪无法释放等,生活的阴霾笼罩在她们心里。

二、现有帮扶支持现状及局限性

社会帮扶支持及现有的社会支持域,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由政府、社会、单位、家庭及受助对象自身潜能发挥机制等组成(王琳,2005)。

1.政府主导亲友为辅。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传统上由政府主导,随着社会对单亲母亲群体的关注日益增长,政府也开始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到这一群体身上。相关数据显示,淮安市政府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出台关于帮扶单亲母亲的政策,全市设立单亲特困母亲帮扶基金600万元,每年将资助每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1000元。从民政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司法帮扶、残联帮扶以及妇联帮扶更全面地救助单亲母亲家庭。妇联承担着对单亲母亲关怀与支持的责任,提供一些临时的生活救助以及精神上的慰问,并联系发动社会的力量帮助单亲母亲家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它提供人们安心栖息的场所,例如为单亲母亲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争取就业机会;帮助她们辅导子女功课,减轻心理压力;开展一系列文娱活动,让单亲母亲参与其中。单亲母亲脱离困境目前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妇联、社区层面的支持。此外,亲人、邻里、社会组织机构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面临困境时他们提供了最温暖的支持。在调查了解中,90%的单亲母亲家庭都得到过亲友、不同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帮扶。

2.当前帮扶支持的局限性。①帮扶领域狭窄,虽然社会各层面都提供相应的帮助,但是具体的帮扶领域很窄,例如就业帮扶只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没有落实到就业培训等实处;教育帮扶仅限于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医疗帮扶仅仅局限于一些特定疾病,对于其他的重大疾病,单亲母亲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承担。②服务周期较短,不同的帮助措施在不同的地方开展,但是大部分都存在周期短的问题,就像妇联只在节假日的慰问,不免减弱了诚意;其他的各种技能培训也只是“3分钟热度”,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这样表层次、短期性的帮助,无法从根本解决单亲母亲的困境。③缺乏专业素养,针对一个群体开展救助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帮扶机制,从各个层面搭起框架组织。但是在单亲母亲帮扶措施中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起不到统筹的效果,也没有具体的方案措施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导致效率不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至少三分之二的社区缺乏专业的服务咨询点,也没有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帮扶的过程中也就缺少了专业性。

三、建立有效长期的帮扶机制

家庭结构不完善,单亲母亲自身的限制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使本就发展基础很差的单亲母亲家庭很难获得摆脱困境的资源与机会。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这些家庭处于物质(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和社会贫困的三重贫困之中(董云芳,2010)。然而目前局面性、短期性的帮扶机制未能有效地解决她们的问题,如何建立全面的、长期的帮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各方面调查结果,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结合社会工作视角探讨如何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关爱单亲母亲。

1.政府主导力量的推进。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单亲母亲提供帮助,建立相关的政策并实施,保障单亲母亲的权利以及权益。①互助网络平台的建设。单亲母亲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离婚率的不断上涨,单亲母亲的队伍逐渐壮大,这就意味着单亲母亲数量以及规模在不断变动,建立完善的单亲母亲网络体制是必要的。一方面,方便单亲母亲信息登记和资料的汇总,能够及时了解其群体的确数;另一方面,有利于帮扶措施和方案的实行,针对单亲母亲的不同需要给予帮助,这样就具有针对性且效果显著。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单亲母亲群体,发挥社会力量,借助媒体扩大单亲母亲的影响力,制作单亲母亲宣传片、宣传栏,在提供救助的同时更懂得尊重她们,理解她们的艰辛。②社会救助机制的完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离不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制定社会救助政策,建立社会救助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单亲母亲解决生活问题。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是最基本的,当接近30%的单亲母亲家庭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实行这一项政策是多么重要,对于那些特困单亲母亲家庭有必要将其纳入低保系列。提供住房救助确保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平等性,安排一些经济适用房并对单亲母亲家庭提供特殊住房贷款,给予她们最大范围内的优惠,保证她们有房住,有安身立命的栖息处。而医疗救助给单亲妈妈提供了奋斗努力的身体保障,提供健康咨询点、定期免费体检等。在教育救助方面,给予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提供教学优惠政策,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从政策上贯彻落实。社会的不断发展,追随着西方国家的脚步,我国也在不断扩大社会福利。享受社会福利是每个人的权利,从社会福利政策到一套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自上而下高效执行,从根本上解决单亲母亲的生活困境。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借鉴与运用。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主要是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种工作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建立具体、长效的单亲母亲帮扶机制。①个案工作,人与人最好的沟通就是面对面,个案工作正是采取了此形式与案主更好地接洽,给案主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在个案工作这一层面,我们可以给单亲母亲提供以下帮扶:一是,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在调查访谈过程中,H女士是家庭比较贫困的单亲母亲,因为原来的工作致使腿部受伤造成行动不便,现在下岗在家,还要供女儿上学、照顾婆婆,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户口的原因申请不到当地的低保户资格,了解到她的大概情况后,我们走访当地民政局以及残联中心,为H女士争取低保户资格,经过几番努力最终成功。从这一情况中我们了解到第三方力量的重要性,了解和准确把握单亲妈妈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行之有效的长期“一对一”帮扶行动,借助社工的力量拓宽单亲母亲社会救助渠道。二是,疏解心理隐患。所调查的95%的单亲母亲心理上都存在隐患,担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工作问题、与人相处问题、以后生活状况等,这些问题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她们释放自己的压力,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积极面对生活。②小组工作。从小组工作层面建立帮扶机制主要是借助小组的力量达到共同进步、互帮互助的效果。一是,成立单亲妈妈互助小组。单亲母亲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需要他人给予的精神支持,项目过程中成立的“单亲母亲俱乐部”让她们有更多时间彼此交流,明白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人。同时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还可同步开展治疗小组、社会化小组等。二是,建立结对帮扶小组。调动社会阶层的力量,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结对帮扶单亲母亲家庭,不仅给予其经济上的直接帮助,还要摆脱这样单一的经济救助形式,进行技术上的指导。比如企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建立一套长期的帮扶方案,解决单亲母亲就业问题。③社区工作,集体的力量总是强大的,社区工作方法的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集合大家的智慧解决居民问题。运用社区工作方法解决单亲母亲问题。一是,建立创业就业培训体系,现在单亲母亲很多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从事短期的临时性的工作,而这使得她们处于“高风险、低技能、低收入、缺保障”的不利境地(何兰萍,2007)。提供就业信息,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职业培训,让单亲妈妈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自主创业机会。二是,成立子女教育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公益讲座,为单亲妈妈解决关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同时开展一些知识讲座,给她们提供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以更好地与子女沟通。例如每周开展单亲母亲家教培训,与专家零距离接触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庭幸福指数。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工作室。在个案工作中也提到了心理辅导,社区工作理念与其不同的是,社区工作理念的侧重点是让社区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工作点,让单亲母亲有一个专业的场所来咨询。所以在社区内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是非常必要的。除以上措施,还有法律援助中心,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让单亲母亲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利。义务提供婚恋介绍,给单亲妈妈寻找第二幸福。同时社区还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这在一定层面上也起到了长效帮扶的作用。社区通过组建“家庭资源中心”,协助单亲妈妈家庭提高自身潜能,应对家庭困境,恢复和发展其社会适应功能。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单亲母亲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来更好地解决她们的困境。要调动社会各层面的力量、资源从深层次改变她们目前生活状况,帮助其建立自信、自强、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琳,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中的政府责任[J].南方经济,2005,(4):33-35.

[2]董云芳,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析――以“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为例[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2):12-17.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10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巡检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xx镇有x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x%。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xx镇6个,xx镇6个,xx镇6个,巡检镇4个,xx镇4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xx镇3个。此外,xx镇和xx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㈢公共服务不到位。在群众就医方面,据调查,全县还有170个村级卫生室不达标。许多村卫生室由于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弱,群众除了伤风感冒外,一般都在镇里或县城看病,导致不少村卫生室面临生存危机。在学生上学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学难的问题。如教学点的撤并,导致很多小学生、特别是山区小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家长十分担心。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镇里或县城上学,家长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农村教学资源浪费及城镇教学资源不足,而且由于陪读又造成一个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同时,全县还有37个教学点需要改建完善。

㈣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方面,涉农企业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我县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户从企业或合作社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另一方面,产业优势不强。要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挥好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我县养殖业、林特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竞争优势,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

㈥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据调查,一些有烟叶、茶叶、香菇等产业的村级党组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但也有一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严重。如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还有少部分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困难群体无动于衷,每年仅靠民政救济进行安抚,而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老百姓脱贫致富。

㈦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不足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9.3%。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缺技术。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7%。这部分贫困户主要是劳动力文化水平太低,大部分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对新技术、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经营理念接受能力不强,缺乏致富技能。二是缺劳力。这类贫困户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8.8%。我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少的家庭,主要精力用于农活,无暇外出务工,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三是家庭负担重。因病、因残致贫的有680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0%;因供养子女上学和赡养老人致贫的有x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5%。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导致这类贫困户家庭负担重,难以实现稳定脱贫。

三、脱贫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