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十篇

时间:2024-03-07 17:49:01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1

[关键词] 信息化;项目管理;生产经营管控;信息系统;范围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44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086- 02

1 前 言

随着现代矿山采掘业中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装备现代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入手,采用实时高效、集成智能化的矿山生产管控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矿山企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焦家金矿在此背景及国家两化融合政策指导下,确立了建设智慧矿山的发展战略,在部分矿山自动化项目建设完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经营管控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目标是以矿山生产经营管理为核心,以现场作业调度管理为基础,融合安全体系作为保障,通过各项体系的紧密结合以及业务闭环跟踪管理,支撑矿山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该系统通过汇集黄金矿山的采掘、充填、运输、提升、选矿、调度等一系列生产一线数据,结合生产管理、综合计划管理、能耗管理、安全管理、数据智能分析、综合监控平台子系统,全面反映矿山生产动态,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焦家金矿下设多个分矿,项目干系人多,从高层领导到各分矿管理人员对项目期望很高,但又存在不同的想法。其次项目业务涉及范围广,存在一些正用的与此项目相关的系统,大大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难度。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该项目的各种管理活动过程中,对于项目的范围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制定范围管理计划、范围定义、创建WBS、范围确认、范围控制结合项目实际应用来探讨。

2 制定范围计划

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做好任何管理的基础,信息系统项目也不例外。有了产品需求才会有项目范围。在项目前期,首先进行了多次需求研讨,然后通过需求开发挖掘用户需求,最终邀请项目相关干系人以评审会的形式确认了产品需求。在产品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章程和项目管理计划,密切联系项目实际情况及黄金采掘的行业特点,制定出范围管理计划。其中规定了如何进行项目范围定义、如何创建WBS、进行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为以后的范围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3 明确定义项目范围

范围定义过程明确了项目的范围边界、项目目标以及可交付物,并形成详细的范围说明书。我们主要依据范围管理计划,在初步范围说明书的基础上制定详细范围说明书。在划定项目工作内容和边界时,经过产品分析,发现安全管理子系统的安全档案模块在客户的档案系统管理起来了,只需集成不用重新开发。针对此问题在协调会上与客户共同确认了集成的方案,避免了客户业务的混乱及项目的重复开发。以往开发人员经常存在“镀金行为”,所以在详细范围说明书中不仅明确了做什么也明确了不做什么,并加强检查和考核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4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范围定义之后需要将项目工作细分为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基于项目规模及复杂度,采用列表形式来编制WBS。利用类似项目的WBS模板,按子系统分解为第一层,如生产管理、综合计划、能耗管理、质检管理、数据智能分析等。子系统下的功能模板分解为第二层,如生产管理中的采掘管理、选矿管理、调度管理等。各功能模块的详细功能点作为第三层。并制定了分解规则,要求团队成员依据详细范围说明书,按系统功能自顶向下的逐层分解,远期的工作计划可粗略,但是在两周内的工作,必须分解到工作包的水平,即1人80个小时能够完成的工作。经过多次的检查论证,确保WBS分解的必要充分及正确。最后将评审后的详细范围说明书、WBS及WBS字典作为范围基线保存至SVN配置库中,为估算和控制成本、估算时间周期和安排进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及时进行范围确认

项目范围确认是客户正式接受已完成的项目范围的过程,需要审查可交付物和工作成果。本项目主要里程碑有:①需求调研;②系统设计分析;③解决方案开发;④方案实施;⑤上线试运行;⑥系统验收。在以上的每一个重要里程碑工作完成之后,邀请了各相关的项目干系人,共同参加项目评审会。评审之后我们都将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后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改。最终的评审结果都以报告形式提交高层经理进行签字确认,以使阶段范围确认留下正式的书面记录。评审的过程同时也是范围确认的过程,项目范围渐进明细,工作目标越来越清晰可达,项目团队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

6 行之有效的范围控制

范围控制是监控项目状态的过程,也是控制变更的过程。我们首先定期地检查实际绩效的项目范围与范围基线有无偏差,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后在项目会议上给出处理意见,并得到客户一致的认可。然后对于确认的变更通过整体变更控制流程来管理。在项目过程中客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新建并投产了一个新选矿厂。客户据此向我们提出范围变更申请,要求将选矿信息模块的功能进行调整和增加。首先组织项目组成员对此变更要求进行了初审认为:此内容虽然不在合同范围之内,但如果不进行此变更,会造成系统内选矿处理量与实际生产情况严重不符,进而影响矿山领导层对生产经营的决策分析,直接导致本项目产品的可用性大大降低,此项变更是必需的。然后再经过CCB审批通过后执行,并在变更执行过程中进行监控,以确认达到变更要求的效果。事实证明,成立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请客户领导和专家作为委员会成员参与变更评审,能够非常有效地控制项目范围的蔓延,很好地保障了项目的范围控制。

7 结 语

焦家金矿生产经营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创建了一个集成的生产经营管控信息平台,使全矿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同一个平台下一起工作。并实现生产经营数据流转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流转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跟踪,提高了企业效益,成效非常显著。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项目范围管理,尤其是与项目相符的范围管理计划、科学合理的WBS分解和良好的范围控制机制。范围管理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有效管理手段,科学的控制项目的范围蔓延,减少了返工和不必要的项目变更,保障了信息系统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为今后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2

【关键词】 ERP体系 会计稽核 工作

企业的ERP系统基于信息技术,用信息化的思想来给企业领导提供决策信息。它集成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企业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满足企业调配资源、创造财富的要求,是企业在现代时展壮大的基本保障,也给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做出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下面先讲一讲

1. ERP体系给企业会计稽核工作带来的影响

ERP体系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结合的新成果,它改变了把最小会计实体当单位、对会计资料进行手工稽核的工作方法,在财务会计对象内容、稽核方法、工作范围、监控程度上有了很多的改变。

1.1使会计稽核管理范围加大

ERP体系下进行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能够做到以需求带动企业的管理过程和生产控制,能够面对顾客和市场。财务会计的模块范围正在加大,渗透到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中,企业的业务能够通过ERP体系自动集成会计凭证,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的库存结转、成本、销售收入、会计核算等业务都转移到物流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来进行,会计的核算工作向前延伸。ERP体系也让企业的财务会计同管理会计相分离,业务信息同会计信息自动进入财务会计管理模块,生成销售凭证、分类账目凭证、会计凭证,也自动划入到预定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基金中心中,完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方面的高度统一。会计稽核工作是财务工作的重要部分,在企业业务流程改进和重组工作范围方面也得到拓宽,不单单对本部门进行财务会计审核,也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追溯审核监督,稽核触角也延伸到了业务部门的操作上。

1.2改变了企业会计稽核的工作方法

ERP体系下企业进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基础结构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会计凭证类型、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展现、会计打印方式、会计组织结构形式都同企业过去的会计形式有了根本转变。在生产流程、销售链、供应链、管理流程中的业务操作人员的采集录入数据工作,以及模块间集成凭证自动生成代替了先前的集中在会计人员凭证审核、保存、分析汇总、算账等工作。企业财务会计部门里负责报账、算账、单纯记账的核算岗位变少,负责考核、分析、控制、决策、预测的管理岗位有所增加。岗位职责的描述、岗位的调整和分拆合并、人员的配置原则条件也发生了变化,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了新任务和角色的转变。企业财务会计稽核工作也在工作方法方面进行了转变,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适应ERP体系的要求。

1.3会计稽核管理内容增加

ERP体系下企业进行财务会计稽核工作,需要通过企业财务网络系统来管理业务处理流程和账务处理流程,ERP体系更加注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经营的效果效率、财务收支的合理性,需要体现出企业生产经营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需求,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实现核算型人才到管理型人才的转变。在ERP体系下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进程中,需要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职责进行重新的划分、分配、制定,做到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同步进行,借助于ERP体系的高准确性、高自动化性、24小时不间断性、数据获取实时性等优势条件,进行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解决,给会计稽核对象信息数据获取提供有力条件,使会计稽核效率大幅度的提高。

1.4加强了会计稽核的控制力度

ERP体系下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涉及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对财务会计的控制监督工作融入到了企业的作用流程中。没有财务会计控制工作的支持,企业其他的业务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财务会计工作把企业的业务流程过程作为着眼点,不再局限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再把事务管理当成特点。财务会计的监督从原来的事中、事后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人工的工作方式也转变成了信息科技同手工方式结合的方式。财务会计部门不是被动的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简单记账,而是全过程、全面的引导企业进行经济决策。

2. 进一步完善ERP体系下会计稽核工作的方法措施

2.1处理好会计稽核工作同各方面的关系

在ERP体系下,企业需要处理好财务会计稽核工作同业务标准化、内部审计工作、ERP应用之间的关系,把会计稽核工作落实到实处,根据企业变动的经营策略,来调整会计稽核重点,防范企业管理和经营风险,定期进行赊销管理、费用使用率、资产和投资处理在合理性方面和有效性方面的监督控制。加大ERP体系中同企业会计相关的销售、采购、库存模块的日常在线稽核,做到日清日结的规范监控,在监控要点以及监控流程上要明确,对那些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数据源要加大监控力度。确定出会计稽核的重点内容以及关键控制点内容,成立会计稽核评价体系和稽核数据信息分析仓库,借助于会计稽核使会计考核变的量化和细化。加深会计稽核的空间,把单一会计核算稽核变成对所有财务行为核算稽核。

2.2明确出会计稽核的内容

首先要充实会计稽核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结合ERP体系的管理要求,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摒弃原来对报表、账簿、凭证进行事后重审的做法,加大会计核算稽核深度,把成本指标、费用指标、支出指标以及内部控制评价等内容都划入到内部会计稽核的范围之中,完成对会计稽核全过程以及经济活动的监控。根据ERP体系的流程特点,前移稽核点,根据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会计稽核的重点,使潜在的风险降低。对非现场会计稽核加强管理,根据ERP体系收集的数据信息,动态反映出单位部门的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揭示出主要风险点和特点,发挥出非现场会计稽核的全面性、系统性、超前性,做到和现场会计稽核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完善建立会计稽核预警体系,提高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引导现场会计稽核,提高会计稽核的针对性。

2.3建立内部会计稽核体系

结合ERP体系,根据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原则设置好会计稽核岗位和人员,明确好会计稽核的职责。结合好内部控制以及业务流程,使稽核流程更加完善。制定出可行的、有序的会计稽核工作程序,形成覆盖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网络。事前有预审、事中有跟踪、事后有评价,对于大宗财务物资以及大额资金收支,要预审原始单据的合法性、真实性。

总结:

ERP体系下,企业做好会计稽核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在会计稽核观念、稽核范围、稽核方式、稽核内容等方面进行转变,使会计稽核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企业走上发展壮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蔡惠芬,黄建英,赵学明,钟艳芳,陈晓娜,张经纬.基于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的财务稽核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 2012(12) .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3

关键词 营改增 建筑企业 会计核算

一、引言

在理想的增值税当中,国家在进行征收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价外税的策略,只有当企业实现增值以后才会进行征税工作。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中,增值税与营业税呈现出并存的状态,这就很容易加大企业的成本负担,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通过实行营改增的改革工作,能够有效地缓解这种情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实行营改增的动机及内容分析

(一)营改增的动机

在我国现阶段的税收体系中,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即营业税的存在使得在进行增值税的征收工作当中,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征收链条,这就很容易对企业进行重复征税,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弊端,实行营改增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通过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征税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营改增的内容及意义

国家所采取的营改增改革,主要指的是将以往企业所缴纳的营业税,以增值税的形式进行收取,主要的征收范围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以及产品的增值部分,从而避免出现重复征税的情况。通过实行营改增改革工作,有利于减轻企业发展的负担,通过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营改增实施后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影响收入核算

在以往的税收体制下,建筑行业在进行营业税缴纳的过程中,纳税范围主要表现在整体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以及所获得利润方面,企业所缴纳的税收总额主要受其工程规模大小的影响。但是在实行营改增改革之后,企业的纳税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使得其在进行收入核算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增值税采用的是价外税的方式,建筑企业在进行纳税对象核算的过程中,依据就成为了整改工程造价,其他不包含在增值税纳税范围中的项目,并不计入纳税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建筑企业生产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增值税无法进行抵扣的情况,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成本负担,对收入核算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收入。

(二)影响成本核算

建筑企业在营改增改革实行之前,开展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是采用价加税的形式,在进行缴纳税款工作之前,就必须要对纳税对象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进项税额和实际成本两个种类,从而方便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但是在实行营改增改革之后,企业所缴纳的税款依据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采用的是销项税以及进项税的发票为凭证,确定企业所需缴纳的增值税数额,如果企业的进项税和销项税之间的差距较大,这就表明企业所产生的增值收益较大,所需缴纳的增值税额也会较大。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一些小型建筑工作,其在材料以及人员的支出方面,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发票凭证,这就使得在对这些企业进行增值税征收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征税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阻碍。

(三)对利润核算以及现金流产生影响

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利润的核算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成本、收入以及所需缴纳的各种税款,而现金流同样如此,现金流的多少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的整体税负,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反比的状态。在实行营改增改革工作之后,企业的缴纳税款期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以往按照工程进度来进行营业税的缴纳,而是采用工程结束之后,直接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有充足的现金流来支撑下一步工程的开展,从而避免由于现金流不足而导致的工程进度缓慢的情况。因此,营改增措施实施以后,企业的利润核算以及现金流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企业的工程进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四、建筑企业面对营改增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尽管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必须要提升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深其对营改增改革工作的理解,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工作,同时积极地向当地税收机关进行学习沟通,加深对税务机关工作流程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企业能够适应营改增措施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其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服务,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

在国家实行营改增改革之后,对建筑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其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营改增改革的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该与新形势下的税收政策以及会计准则相结合,同时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通过及时设立相应的增值税会计科目,保证企业各项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所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营改增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要求,建筑行业必须要对自身的增值税核算体系进行调整,通过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保证各项纳税工作和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五、结语

通过实行营改增的改革工作,能够有效地缓解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通过加深营改增改革对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影响,能够更加有效地加深建筑企业对营改增工作的认识程度,从而有效地利用这一政策,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促进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潇文.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4

内容摘要:在与当财环境相互磨合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不断兼容其它各类科学的有益质素,生成一些更具包容力的新质与特性,其表现形式与价值准则展现出与现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相一致的逻辑性,是推动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向更高层次演进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 特性

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时空的产物,在社会环境演进和经济形态转化的各个阶段,财务管理不同的表现形式、生成条件、价值准则和固有逻辑,体现出特定的历史品性和演进轨迹。当代社会时空条件揭示出新的经济活动现实与本质,使得财务管理在与理财环境相互磨合的演进中,不断兼容其它各类科学的有益质素,逐渐生成一些更具包容力的新质与特性,反映出其赖以生成和繁衍的环境系统的变迁、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向,包含了与现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相一致的逻辑性。

财务主体虚拟化

财务管理主体是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具有独立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就传统意义来说,这种财务主体实体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现代经济发展态势使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和资源利用能力范围迅速扩展,客户目标、业务流程、生产和经营管理行为发生巨大变化,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日益柔性化发展出灵活的工作时间、场所和报酬制度,新的企业生产管理和经济组织形式不断出现、扩散和应用加速,出现了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及虚拟公司这样的企业形式,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或财务主体。经济活动空间的拓宽与合作方式的改变,打破了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域之间的界限,开辟出新的媒介空间。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或动态的、短期的战略联盟,把现有资源组合成为一种超越时空、利用电子手段传输信息的经营实体,信息处理更多地在媒体空间上虚拟实现,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相应地,财务管理主体已不再局限于实体或生产函数的概念,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和网上公司的某些极端情况中,财务主体除了有形的实体以外,甚至可以突破一个空间界限的范围,而仅仅以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财务主体由实体化转向虚拟化、模糊化。

对现代科技倚重化

现代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改进, 带动人类生产活动的变革与管理方式的进步,为提升财务管理层次、拓展财务管理范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手段。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资源分类、细化和共享程度大幅提高,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等现代经营模式逐渐取代一些传统商业运作方式,已经具备了把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生产平台合为一体的基础。加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横断科学的渗透,许多先进技术和量化方法在财务管理上得到运用和发展,为财务管理模式及手段的演进提供了更加有效而可靠的方法、技术和工具,财务分析和数据处理效率提高,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发展,通过应用数量方法做出的决策和策略趋于更佳。在企业财务资源整合、财务报告、处理与监控的实时进行、财务与业务同步协同(包括财务与企业内部部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财务流程速度和效率提高等诸多方面,都形成财务管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集成和综合。通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支持,寻求和提供达到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技术手段,增强企业理财能力,提高理财效率,有效组织和发挥财务管理功效,整个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人员对现代科技的倚重性不断加大,网络财务管理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资本形态多样化

现代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及其内部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及结果的科技与信息含量不断增大,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性也愈加增强,虚拟资本数额和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科技、信息、知识、人力等无形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联结经济”效应,超过了传统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效应,一些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会计账面价值大相径庭,如微软公司1998年的账面价值约为5亿美元,而其市场价值则有1020亿美元,表明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不断上升和社会财富的虚拟化已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这种多层次生产力复杂的系统构成,导致了生产资料构成的变化。财务资本形态从单一的物质资本向多样性态势不断拓展,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信息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能转化为资本的载体日益广泛。而信息与货币相互结合形成的虚拟资本的发展,又使资本范畴泛化,除货币之外的股票、债券、外汇及各种金融衍生物都成了投资和获利的工具,成为资本的一种形式。相对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传统财务管理而言,新兴的“泛财务资源”理论则将“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都定义为企业财务资源,包括硬财务资源(物质资本)和软财务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两大形态。财务资本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使得资本构成向多样化转变,企业价值增加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资本的有效聚合和有序叠加。

财务目标多元化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方式的多边性和组织结构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企业契约理论”将企业性质概括为“生产要素的交易,更确切地说是劳动与资本的长期的权威性的契约关系”,是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Coase,1937)。在广泛存在着关系、各主体的利益偏差以及信息不对称分布的情况下,企业生产价值的增加表现为一个矛盾不断协调、利益不断整合的过程,其效率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从现财环境和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演变出发,财务管理活动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利益“耦合”结构,在企业治理契约框架内,对各种利益关系有机地、不断地进行协调和优化。作为各利益主体最终博弈结果的一个体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适应多种因素变化的综合目标群和有机复合体,及时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损益状况,考虑价值发现所牺牲的社会资源、相关经济成本以及各利益方的权益,规范、引导、缓冲各种内部和外部矛盾,防止单个利益体扩张过度所带来的生产过剩以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追求价值增值的个体行为能够与利益共同体和社会整体的福利最大化衔接,其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利益相关者财富的共同增长,体现出日益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管理职能渗透化

一种恰当的管理行为的实施关键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信息传递优化与组合。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环境,使得企业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分散在任何地方的复杂的管理问题,都能迅速转换为及时信息,并在瞬间完成其传递,生产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垂直管理转向网络式水平管理,形成一体化、高度协调的系统控制体系。企业管理系统及运营方式的有效整合,交易的实时监控及信息的实时记录和传递,价值和物资的高度同步流转,改变了传统财务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及其功能划分,财务管理的渗透性与融合性日趋明显。从决策制定和预算规划,到业务审批和授权执行,再至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业务记录和财务信息在相关管理层面得到充分共享,适应性和控制性得到极大优化。财务管理系统与其它业务管理系统的关系日益密切且逐渐融于一体,财务职能范围不断向各类生产和运营部门渗透,财务控制与运营方式更加强调财务与企业经营的合作与整合,控制方式的运行环境、体制效应及相关流程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强,财务与业务协同运行和全面集成,财务流程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职能的渗透与融合使企业财务管理突破了时空界限,空间上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企业内部单一部门管理转向企业所有运营流程管理,财务与业务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时间上使事后达到实时,从静态走向动态,财务监控从间歇实现持续,高速度运营风险的防范得以强化。

风险和安全内涵形式复杂化

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提升了资源再配置过程“有效破坏”的速度,从而使当财环境和理财方式面临更加广阔而复杂的空间,带有冲击性质的外在不可预期因素不断增加:企业经营和资本运营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大范围和更加复杂的国际多边市场,金融市场的全球扩展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电子货币”,使得货币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快捷;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比重日益加大,其来源、特征、构成要素所具有的独特的表现形式、特殊的产权认定、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增加了资本结构的不稳定性;高度运用金融杠杆的撬动作用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金融衍生物所依赖的交易手段或交易媒介的衍生性、杠杆性加大了经济运行的投机性、泡沫性和风险性;以互联网、内部网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和信息化理财活动所依赖的载体空间无限扩大,其非线性、突变性、开放性和爆炸性等特性,增加了交易对象、交易过程、资金收支、知识产权安全性以及网络安全性等问题。现财环境使得财务“风险”与“安全”的内涵包含更多隐性风险,表现形式更趋于复杂多变,财务安全政策和安全体系管理成为与财务风险管理并重的财务管理内容。

财务监督社会化

现代社会已进入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发展阶段,价值的实现体现为一个社会过程。作为社会结构体系的一个基础性环节,企业财务资本来源的多样化、股权分散性和流动性的增强、社会责任的扩大、各相关者利益的驱动、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的进步,都使得企业组织与外部社会的关联日趋紧密,改变了以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传统安排,在提高内部效率的同时关注外部协调效率,通过治理结构的外生性来达到社会监督的外部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不再是企业内部管理,而是内部管理社会化,财务行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即社会中介性组织和个人也在广泛地参与和监督企业理财活动,财务运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以及透明度越来越多地由社会来加以评定和监督,如法律、金融、税务、保险、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以及社会公众等部门和个人,财务监督这种独立层次的微观监督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大。在财务管理内部监督和控制“外部化”特征日趋明显的同时,财务监督的范畴也从单一的业务监督扩展到所有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经济监督,从局部的动态监督走向全面的动态监督。宏观上,监督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等各项活动,具有广泛性;微观上,对每一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具有全程性。尽管财务监督的社会化特性不能直接决定企业财权的配置、行使以及财务信息的生成,但可以质疑和检验财务信息的质量,监督企业经营运行及财务效益的实现情况,保证企业的运行不会降低相关者利益及社会效率。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范霍恩,约翰•瓦霍维奇著,郭浩,徐淋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5

关键词:“营改增”;生产业;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08-02

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和升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选择把原来由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所提供的与生产环节的上、中、下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服务业务(比如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员工招聘等)从企业中剥离出来,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由外面专业的服务企业承接。将生产从企业中分离,从而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主业,这将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为了满足企业服务外包的需要所发展壮大起来的服务产业,因为其服务的对象是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最终消费者的个人,所以将该服务产业称为“生产业”。为促进生产业发展,我国采取了“营改增”这项重要的政策措施。但我国“营改增”尚处于试点阶段,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一、我国生产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用税收政策作为杠杆通过减税的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走向和结构调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改增”政策正是顺应了结构性减税的要求,通过税制优化、税负调整为生产业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对我国生产业分工精细化、产业融合化、业态新型化和业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增强竞争能力

由于营业税是对销售收入全额计税,这种税制设计使得计征营业税的行业在产业链流动循环过程中重复征税,税负像“滚雪球” 一样的增长。生产业由于流转环节较多,产业链条重复征税问题最为严重,这种不断扩大的税收负担阻碍了生产业的发展。“营改增”后,可以有效解决生产业重复征税的问题。对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只对流通环节中增值额部分征税,能够有效消除服务业存在的重复征税、税负过重的问题,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生产业竞争能力。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3%的征收率(按含税销售额计算实际征收率只有2.9%,低于营业税税率3%或5%),因此“营改增”也有利于降低小额纳税人的税负,扶持小微企业发展。[1]

(二)“营改增”有利于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制度

“营改增”是国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增值税与营业税两税并行的税制结构打破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导致增值税“中性”税收的优点无法正常发挥。实行“营改增”后,增值征以其环环抵扣的优点减轻了服务企业在流转环节的税收负担,为企业营造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拓宽其他企业的抵扣范围,增强了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营改增”这一举措对于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税收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1]

(三)“营改增”有利于促进产业分工细化,优化产业结构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交通运输等外购的各项服务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将促进企业将生产从主业中分离,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主业,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间精细专业化分工。以减负的方式刺激企业更多的投资意愿,在政策上对生产业的良好发展予以扶持和鼓励,推动我国生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

二、“营改增”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现状

2011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通过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试点,试点范围为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其中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包括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鉴证咨询服务。2012年9月1日起,试点又分批扩展到北京市、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浙江省(含宁波市)、天津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8个省(直辖市)。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营改增”试点,广播影视服务纳入试点范围。2014年1月1日,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4年6月1日,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

从试点运行的效果看,“营改增”在各地都发挥了减税作用,有力地带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了企业经营组织模式转变,支持了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了经济结构,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福建省为例,截止2014年12月底,福建省(不含厦门,下同)共有“营改增”试点纳税人81754户,比年初净增31144户,增长61.5%。其中,一般纳税人11877户,占14.5%,小规模纳税人69877户,占85.5%。全年累计入库改征增值税39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交通运输业7.6亿元,现代服务业21.9亿元,电信业9.3亿元。从减税情况看,试点纳税人共减税24.26亿元,减税面为98%,其中,试点小规模纳税人减税3.59亿元,降幅为39.4%;试点一般纳税人减税20.67亿元,降幅达38%。

从目前“营改增”试行以及扩围的行业来看,由于各行业适用税率不同,能够抵扣的项目有多有少,具体到某个企业或者纳税人的时候,不一定都表现为税负的降低。其实“营改增”作为结构性减税政策,区别于大规模的整体减税,理论上企业税负有增有减的情况正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体现。

(二)存在问题

1.试点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生产业未纳入到“营改增”的范围。一方面,这部分未纳入到“营改增”范围的生产业重复征税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如果试点企业涉及业务均为试点行业,则可以通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达到降低企业税负的效果。但如试点企业的业务涉及较多的非试点行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有限,可能会导致企业税负短期内有所增加。如交通运输企业可抵扣的项目主要为购置运输工具和燃油、修理费所含的进项税,路桥费、房屋租金、保险费等生产经营成本无法纳入进项抵扣范围。在物流企业的成本构成中, 40%左右是燃油费,40%左右是路桥费,20%左右为人力成本,其中无法抵扣的路桥费和人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按照现行办法,“营改增”很容易加重交通运输行业的税收负担。目前,建筑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尚未纳入“营改增”范围,造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营改增”试点缺乏有效衔接,影响了“营改增”的实际效果。[3]

2.部分行业进项税的抵扣范围较窄

缴纳增值税时,可用于进项抵扣的项目和金额越多、发生越频繁,税负就越轻。由于一些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原材料投入较少,部分行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取得或较难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试点企业进项抵扣不充分,造成其税负不降反增。如创新人才高度集聚的部分现代服务业人工成本占比较大,在现行“营改增”实施办法中后者无法进行抵扣,相对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相关对策

(一)企业应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

“营改增”试点期间,税负不减反增固然会引起国家的重视,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补偿,但作为企业来说政府的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需要通过自身的财务管理来适应政府的政策。首先,在购进环节,企业应当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按期认证抵扣进项税;制定最优的采购决策,如果供应商报价(含税价)金额相同时,尽可能选择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以便税费抵扣。其次,在销售环节,公司应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规范销项税的财务核算制度,如有的企业采用混合销售的方法进行日常运作,按税法规定,如果不能分别核算,则采用从高计征的原则,故企业需将增值税税率不同的经营项目,分别进行核算,进而减轻企业税负。[3]另外,企业可以利用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一特点,通过筹划,更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通过将一些研发、设计、营销等内部服务环节从主业剥离出来,作为服务外包项目,或设立独立机构对内对外提供服务,增强企业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4]

(二)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进“营改增”

在积极完善试点方案的同时,加快推进更多行业“营改增”试点的进程。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未纳入到“营改增”范围的生产业重复征税问题,减轻他们税收负担,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试点改革行业的增加,有利于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扩大抵扣范围,使得外购的商品和服务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不断增多,行业税负必将进一步下降。所以,只有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乃至全面推开,才能让“营改增”改革真正达到结构性减税的效果。[5]

(三)完善 “营改增”试点方案,增强“营改增”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不同的生产行业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特点,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更多重视“营改增”对培育生产业、扩大就业等积极效应,出台相应的“营改增””完善方案,增强“营改增”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如在许多生产业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如何科学地解决人力资本成本的增值税抵扣问题,并形成鼓励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制度导向。方案一,可采用抵扣率的方式,增加进项税抵扣项目,在税务机关核定范围内计算抵扣;方案二,可根据不同类型服务业人工成本所占比重的情况,以及对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采用政府补助的方式,解决部分行业和企业因税制改革导致的税负加重问题;方案三,在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不变的前提下,国家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相关服务业的税率来减轻企业的税负,或者可以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减轻企业税负。[6]

四、结语

“营改增”是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解决生产业发展滞后问题的重要政策措施。“营改增”的实施对生产业的减税效应明显,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有利于强服务业竞争能力,使得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专业分工更加精细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也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但作为一个新实行的政策, “营改增”在实行过程中也会存在不足,作为企业和政府双方在这次改革中都要努力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 敏.“营改增”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2] 崔元丽.“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14(9).

[3] 周 艳.浅析“营改增”后物流企业的纳税筹划[J].财会研究,2012(24).

[4] 胡怡建,李天祥.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财政收入影响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模拟估算[J].财政研究,2011(9).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6

关键字:营改增;税负;交通运输

为了改善原增值税税收模式的缺陷,我国采取营改增的方式于2012年首先在上海对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进行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并于2013年8月推行至全国范围。新一轮的税收模式改革,必将对我国企业税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营改增前增值税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复征税严重

不论商品或货物如何流通,只要增值额一定增值税就将保持不变,而营业税会随着流通环节的增多而不断增加,只要流通周转一次就会征收一次营业税。大部分第二产业在征收增值税的同时也会因为流通而被征营业税,导致重复征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征税成本高

在我国,当课税范围同时包含货物和劳务服务时需分别核算二者的销售额后进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缴纳,不能准确核算两种销售额时需税收征管部门对纳税人单位会计账簿进行核定。且增值税属于国税范畴,营业税属地方税,地税和国税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掌握纳税对象的真实准确信息,这些都无疑会导致税收成本的增大。

(3)有碍部分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第二产业中通常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营业税不能进行进项税抵扣,对于外贸出口的货物和劳务,由于营业税的征收使得出口退税所占比例较小,出口成本较高,从而不利于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同时营业税使得第三产业税负加重,这些都将有碍于我国部分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

2012年上海实施营改增首先将交通运输业纳入试点行业之一。2013年8月改革范围扩展到全国。交通运输业从原来3%的营业税率改革为11%的增值税率,下面简要分析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税负影响。

(1)流转税方面

此处只考虑流转税中的营业税与增值税。设某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为S,营业税率为R1 ,增值税率为R2。则该企业需承担的流转税负变化为:

2012年营改增之后,作为水运和空运代表的中海发展和东方航空的流转税均呈现减少趋势,作为道路运输代表的海博股份有限公司的流转税负反而增加。这说明,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相关企业税收负担同时也会存在个别行业税负增加的现象。

(2)所得税

所得税是对企业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负。营改增之前,企业的营业收入即为销售收入数额,改征增值税后,必须将销售收入中的增值税减去才能计入企业的营业收入,因此会导致企业营业收入减少,从而利润减少。改革前运输企业所购买的货物或者劳务中的进项税额计入营业成本,改革后可在增值税中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营业成本降低,若忽略其他小税种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则所得税的减少值将会接近于:(营业收入减少额-营业成本减少额) 所得税税率,因此企业所得税有可能会增加也有可能会减少,这主要取决于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变化值之间的差额。

(3)营业税金及附加

在我国,营业税金及附加是在营业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三税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三种基础税额的改变将影响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税将减少,增值税增多,最终是否能使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数额减少,取决于具体企业营业税与增值税变化的程度。

总的来说,交通运输企业具体变化如何还需要具体企业具体分析,通过上述方法大致研究得出,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中的道路和管道运输的税负加重,而航空和水运税负减少。

促进交通运输业增值税扩围改革顺利进行的建议

(1)协调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之间的改革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保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下,增值税扩围改革必须有步骤按地区逐步推动。如我国2012年在上海试行营改增,2013年开始扩围到其他省市地区。但问题就在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营改增后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企业实际税负减少,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比较,造成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导致贫富差距被拉大。为了减轻和避免营改增将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必须注重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之间改革的协调。

(2)完善中央、地方税收分配制度

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由中央和地方征收管理,未改革时,税率为3%的营业税额全为地方财政拥有,而改革后在税率为11%的增值税所得中,地方财(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政只能从中央分得其中的1/4。交通运输业税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损失较大,往往会遭到地方政府的抵制,因此应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比例。另外,营改增将使地方税务人员出现劳动剩余,国家税务工作人员工作量加大,工作人员的分配上也有待协调。

(3)逐步制定和完善营改增配套制度

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虽然在整体上有利于减少我国企业税负,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同时也会出现拉大贫富差距,动荡中央地方财政、地方与中央税务劳动力不均等一些问题。同时,原地方税种交由中央处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息管理和监督的难度。要使营改增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必要有配套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因此,逐步制定和完善营改增配套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景华,增值税扩围改革面临的难题与对策研究J,兰州商务院学报,2012(2)

[2] 欧涉远,增值税“扩围”对运输业税负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2(1)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7

变化一:农业大户也能申项目 不再要求是独立法人

新政策规定,经有关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可以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范围,不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

解读:惠农补贴申请的门槛进一步放宽。例如你没在工商部门注册不要紧,只要是在相关部门登记就行。农业大户、家庭农场都可以申请项目,国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会越来越多。

变化二:申请主体不必“两年连续盈利”

对于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来说,只要是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都能够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但以往许多人都反映,准备材料,还真是件麻烦事。

这次的政策规定,申报材料中取消“70 %以上来自企业注册地、两年连续盈利、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三不欠’、固定资产净值”等规定。也就是说,申报材料更简单了,农业经营主体可腾出更多的精力把项目做精、做扎实。

变化三:对于财政资金的投入 农民也能持股

这次政策明确:鼓励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

通常来看,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采取“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现在农民和企业是一体的,但是持股和不持股的角色就有很大不同了。如果农民能够在投入资金中持股,就意味着能够享受分红。如果企业经营得好,农民既有工资、又能分红,收益肯定比光给企业打工强多了。

变化四:鼓励各省实行资金“先建后补”

新政策提出,各省可以实行“先建后补”,项目立项批复后先实施、后报账,待项目全部完工、经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验收合格后,再予以报账。

农业经济组织不用等钱再建设,申请成功后即可开始项目建设,只要留好各种票据,到项目结算时都给补上。不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等前期费用不能报。

农业产业化项目,一般是由各市县的农业(农经)部门或省级相关单位具体组织管理和实施,各省(市、区)农业厅做好监督检查。

1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综合开发办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

支持范围:种植、养殖基地和设施农业项目;棉花、果蔬、茶叶、食用菌、花卉、蚕桑、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资金补助数额:80万-160万元

申请申报时间:3月

2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科技厅、科委

项目名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范围:现代种业、食品加工、饲料、生物农药、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质利用与生物能源、林产加工、乡村环保、乡村物流等涉农产业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

资金补助数额:100万-300万元

申请申报时间:4月

3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农业部

项目名称: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

支持范围:主要用于组织农产品海外市场促销、开展国内市场产销对接、网络促销、市场开拓等方面。

资金补助数额:10万-80万

申请申报时间:6月

项目名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支持范围:选择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以外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资金补助数额:9 000元/hm2,单项不超过666.67 hm2

申请申报时间:5月

项目名称: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

支持范围:重点扶持蔬菜(包括食用菌和西甜瓜等种类),适当兼顾果、茶,每个设施基地13.3 hm2以上(设施内面积,下同),每个露地基地66.67 hm2以上。

资金补助数额:75 000元/hm2,不超过300万

申请申报时间:7-8月

项目名称: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储备项目

支持范围:从事蔬菜集s化育苗3年以上、已有年培育蔬菜优质适龄壮苗500万株以上能力,近3年内未出现假劣种苗问题。

资金补助数额:中央资金500万内

申请申报时间:5-6月

4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财政部

项目名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支持范围:农业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农业污染物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

资金补助数额:500万-800万

申请申报时间:10月

项目名称:一般产业化项目扶持

支持范围:农产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

资金补助数额:50万-150万

申请申报时间:10月

5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农业部、财政部

项目名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支持范围:重点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和烘干房等产地初加工设施。

资金补助数额:先建后补,是具体情况

申请申报时间:9月

6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供销合作总社

项目名称:新网工程

支持范围:农副产品及农资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点、批发交易市场改造;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改造;农副产品及农资市场信息收集与、农化服务体系、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公益项目。

资金补助数额:200万-400万元

申请申报时间:4月

7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国家扶贫办

项目名称:扶贫项目

支持范围:带动农民增收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资金补助数额:500万元

申请申报时间:不定

8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项目名称: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

支持范围: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名特优新经济作物(或林果业)规模种植基地、粮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各类功能区。

资金补助数额:1 000万-2 000万

申请申报时间:5月

项目名称: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支持范围:粮食主产区,灌区位于或跨越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灌溉面积为0.33万-2万hm2。

资金补助数额:单个项目的总费用不超过2 000万元

申请申报时间:8月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支持范围:种植、养殖基地和设施农业项目;棉花、果蔬、茶叶、食用菌、花卉、蚕桑、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资金补助数额:300万

申请申报时间:6月底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专项-园艺类良种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项目

支持范围:品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色优势和出口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辐射带动能力强,促进周边群众增收作用显著。

资金补助数额:150万元

申请申报时间:6-8月

9 项目申报受理单位:各省发改委、商务厅

项目名称:冷链物流和现代物流项目

支持范围:仓储设施、\输工具。

资金补助数额:100万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8

关键词:营改增;物流产业;税负影响

一、前言

近几年,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全国范围内的营改增税制改革中,将物流行业中的所有业务都纳入到了营改增改革范围之内。在物流行业进行营改增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该行业的税负进行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是所产生的影响却不仅仅是这一个,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威胁。所以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为科学的结论。

二、营改增简述

营改增是从2012年开始,在国务院以及国家税务总局的支持下所开展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改革。此次改革方案是在2011年提出,2012年开始从上海的交通运输业以及部分服务业开始进行试点的改革,我国的货物劳务税制也随之开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大多数省市都开始进行,到2013年8月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营改增改革,所涉及的行业也扩展到铁路运输以及邮政服务方面,交通运输业已经全部纳入到了营改增范围内。营改增的进行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营业税制度之下重复征税的问题,缓解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使得税收制度更加的科学合理。营改增是我国从1994年之后的一次非常大的制度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三、营改增的原因分析

营改增改革的进行是通过对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虑之后所决定要进行的税制改革,而其中主要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营业税的特点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营业税的特点中,各环节都需要按照全额进行征收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导致了纳税人很可能会出现重复纳税的可能性。另外还有就是弱势纳税人所从事的劳务是应该要缴纳营业税的,那么其在进行购置原材料、修理修配的劳务以及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是无法抵扣增值税的。我国第三产业一般都是需要缴纳营业税的,所以第三产业的企业经常会发生重复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可能,导致了纳税人的缴税负担是非常重的。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在购置原材料或者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无法扣除增值税,就会影响这些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企业进步。综上所述,营业税的存在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有着阻碍作用的。

2.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性

增值税是具有层层抵扣的特点的,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重复征税的问题,所以说增值税是有着税收中性特点的,产品并不会由于结构、性质、规模的不同而对增值税的缴纳产生影响。由于增值税的这个特点,是能够有效的促进专业化的协作,对于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是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的。

3.营改增对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促进作用

当前世界范围内有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通过增值税将营业税进行取缔了。若是在我国仍然没有实行营改增改革,我国中小企业就将面临着比同等公司更大的税收负担,这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说营改增政策的实行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也是有着明显促进作用的。

四、我国物流产业企业纳税现状

物流一词首先就是从美国开始的,需要与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提供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的服务。我国物流产业的平稳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物流业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实行的政治权利,按法律规定对社会产品进行的一种分配,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解决了大量的人员就业,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税收。物流企业所要缴纳的各类税种一般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以及企业所得税。其中,营业税和所得税是物流企业所要缴纳的主要税种。据对物流企业的初步统计,营业税缴纳额占企业缴纳总税额的60%至70%,企业所得税占20%左右,而营业税的重复纳税是目前物流行业税收方面最重要的问题。

五、营改增对物流产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1.积极作用

(1)缓解了重复纳税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物流行业正在朝着第三方物流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所实现的征收营业税中,是需要在非常多的环节进行全额征收的,从而导致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是非常重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通过营改增改革制度的实行,将能够有效的减低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使用增税的方法进行抵扣,使物流行业的税收负担明显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物流市场得以明显开发。

(2)减轻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

在物流行业中,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在这次所进行的营改增改革中,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所谓的小规模纳税人就是指年营业额在五十万以下的工业企业以及营业额在八十万以下的商业企业,主要就是将之前3%或者是5%的营业税改为3%的增值税,整体税负都是减轻的。物流行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以及装卸搬运行业由3%的营业税改为3%的增值税,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折合成营业税之后为2.91%,税负降低;仓储等物流辅助行业由之前的5%营业税改为3%增值税,折合成营业税为2.91%,税负降低。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在很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以物流行业中的某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该企业为运输物流企业,营业收入为400万元,在改革之前的营业税为400*3%=12万元,所以剩下的毛利润为388万元。但是在改革之后,该企业的增值税为400/1.03*3%=11.65万元,扣除增值税之后的毛利润为388.35万元,营业利润实现了0.35万元的增加。

(3)促进了物流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

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增值税的销项税是可以通过进项税来进行抵扣的,这也有利于物流业中的各种辅助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比如说对一个拥有运输分部的物流企业来说,是能够将其运输业务进行分割的,成立独立的运输公司。之后在获得运输服务的时候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从而使得企业的增值税税额得以减轻,进而实现了主要业务与辅助业务之间的分离。随着营改增改革的进行,将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物流行业的分工细化与结构调整,这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变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4)提升服务水平

营改增的进行对于物流行业税收征管体系的改善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物流行业中的企业与增值税纳税人所处的竞争环境变为一个,行业竞争的方式将逐渐从价格竞争向着服务竞争转变,从而将进一步的促进全行业服务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物流行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2.消极影响

(1)加重了大多数纳税人的税负

从营改增改革实行开始以来,大规模纳税企业的税负发生了显著的提高。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成本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其中人工、租金以及油费等都会发生显著的增加,并且在企业收入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一部分。同时物流企业的议价能力也是处于弱势的,上游企业涨价是非常难的。营改增改革的进行虽然不是加大大多数企业经营难度的主要原因,但是此次改革的进行无疑加大了大多数企业经营的困难程度。在实行营改增之后,而对于仓库储存以及配送等服务项目来说,现在都在实行6%的增值税,代替之前5%的营业税。同时对于物流行业中成本最大的人工以及仓库租金方面是无法进行抵扣的,所以更加加剧了物流行业的税收负担。

(2)减少了物流业的市场份额

进行营改增之后,物流行业中的各个企业大都需要通过较高的进项税额来进行抵扣,从而使得企业的税负得到一定的缓解。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进一步的降低企业的税负,直接取消物流的中间环节,而与供应商进行直接的交易,并且获得增值税发票。这个现象的存在,对物流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物流行业的业务越来越少,市场份额也进一步减少。虽然营改增的进行对物流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营改增能够促进物流行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从而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提高物流行业的经济效益。

六、物流产业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建议

1.完善物流行业各个环节的工作

物流行业需要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规范,对科目设置以及核算的方法进行统一。同时,物流行业还需要对发票管理制度进行建立与完善,对发票的开具、使用以及验证进行统一的规定,从而与增值税的相关制度相互符合,保证增值税发票在传递、交接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统一,使得企业的税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再次就是在服务或者是采购货物的过程,严格按照增值税相关制度进行,保证所有的环节都是符合规定的,更好的帮助物流企业渡过营改增这段特殊时期。

2.针对财务人员进行营改增业务培训

营改增的进行会导致企业的工作量增大,税费核算过程的要求更高更准确,这对财务人员所提出的要求更高。对于专职进行财务方面工作的人员来说,在更高的要求之下,企业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培训,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更好的解决纳税问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极为关键的。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学习与培训,邀请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来对财务人员进行指导;企业要针对营改增方面的内容,对于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所进行培训的侧重点需要有所差异,通过培训使对财务管理管理、发票管理以及营改增相应制度以及财务操作的流程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最后还需要增强对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通过道德教育,使其能够保持正确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方法。

3.争取过渡性政府补贴

营改增改革的进行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是较为特殊的,税负出现了不减反增的现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反映,从而获得政府的过渡性补贴,更好的避免营改增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同时企业需要意识到政府的过渡性财政补贴不是一定能够获得,也不是长期获得的。企业需要将自身税负增加的证据性资料进行整理,如实的向政府进行反映,尽量争取获得财政性补贴,若是没有得到,企业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营改增所带来的变化。

4.改变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

物流企业想要更好的适应营改增改革,需要及时的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第一是对企业战略进行适时调整,对市场定位进行明确,对市场需求以及业务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进行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更好的实现一体化服务模式建设;第二就是提高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力度,促进各项业务之间的协作,提高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对组织结构模式进行调整,从而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实现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第三就是提高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网络的作用在现在的生活中是非常巨大的,物流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标准化以及外部管理的透明化,进行虚拟的物流服务平台建立,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促进物流行业一体化发展

为了更好的适应营改增改革的进行,可以在满足营改增相关制度与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物流综合服务”项目的明确,将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业务统一实行税率,更好的促进物流行业一体化发展。在物流行业中使用统一的发票,该过程可以参考之前的定额发票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物流企业经营网点较多,发票用量较大等特点,进行专用定额发票的设计,管理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对增值税发票的科学使用。

七、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论述与分析可以发现,营改增的进行从长远角度分析还是有利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营改增会在一段时间内造成物流行业税收负担的加重,但是这是一个较为短暂,但是又必须经历的过程。营改增的进行不仅仅能够实现对税收制度的完善与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也使得很多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其中就包括物流行业。物流企业需要科学的对待这次改革,积极的进行企业转型,对传统的观念进行转变,更多的争取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而促进该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光.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弃与效率损失一兼议对“营改增”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3(3):12-15.?

[2]社文嘉.营改增“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W中国东方航空为例出[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财经大学,2013.?

[3]郭均英.“营改增”对企业经巧后果影响研究――上海市首批试行“营改增”上市么司为例[J].财政研究2013(2):23.

[4]李成、张玉霞.中国“营改增”改革的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J].财政研究,2014(8):15-17.?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从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出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经营范围的扩大化、国际化趋势

从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经营范围的扩大趋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业务领域方面的混业化(金融业内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混合经营)、跨业化(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混合经营)趋势和在业务地域方面的国际化趋势。

1.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相当明显,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多种业务经营,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时代。相对于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成本、获利能力、抗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挑战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这说明,国际银行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混业趋势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趋势也日渐明显。商业银行正迅速向综合服务机构转变,业务范围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除了提供财务咨询、委托理财、信用卡等新型金融业务,还提供关于旅游、交通、娱乐的公共资讯服务,向非金融业的渗透扩展已现端倪。同时,非金融业的企业也在图谋进入商业银行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方面,国际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商业银行选择跨国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赢利和谋求自身的更好发展,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通讯与交通等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在全球经济继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继续深入、科学技术继续进步的背景下,可以预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曰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都会选择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和通过国际化获得更广阔的利润空间,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化、国际化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二、经营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趋势

1.商业银行经营的智能化。商业银行经营智能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体现为商业银行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以电子化方式自动处理日常业务。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体现为商业银行内部综合管理信息的系统化,即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信息的使用、传递效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业务处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银行的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从而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度集成化、网络化的人机信息系统。

2.商业银行经营的网络化。网络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传输媒介,以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输入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设置成本远远低子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网络银行发展十分迅猛。

三、经营过程的创新趋势

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内部管理创新也可以被称为“银行再造”,指的是商业银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调整、改变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与竞争力。业务创新则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业务种类、金融工具的创新。

1.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表现为银行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改善内部管理。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异主要是由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因此,内部管理创新活跃的银行,往往比那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内部管理创新的银行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目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创新特点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根据客户价值定价、通过战略联盟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整合业务流程、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经营范围等。从趋势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变革之策,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只要商业银行存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就不会停止。

2.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商业银行创新的频率看,较大的内部管理创新只是偶尔发生,业务品种、工具的创新则可以不断出现。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货币市场存单(MMC)、现金管理账户(CMA)、浮动利率贷款、金融期货和期权、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都属于业务创新这一类型。总之,商业银行的创新,不管是内部管理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停止,创新的趋势会永远持续。

参考文献:

[1]王元龙.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J].国

际金融研究,2002,(3).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

业的竞争与发展[ J ].经济研究,1999,

(8).

[3]姜海军. 商业银行发展的十大趋势[J].

新金融 ,2009,(3).

[4]杨建辉. 未来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战

略[J].现代商业银行, 2001,(11).

变更经营范围的流程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经济

0、前言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更是已经涉及各个行业。很多经济学者都对经济全球化作出了各自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优化全球经济资源分配,以发达国家为领导,跨国公司为发动引擎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WTO组织为特点的,通过全球商品、资金和技术的流动,使得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被应用的一种全球化形态[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许多企业都顺应当今的国际化趋势,积极的加入到全球性的市场营销。在此过程中,新的营销管理观念和新的经营方式不断出现,对传统市场营销客观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贸易范围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各国国际贸易的范围在进一步扩大,许多国家从单一的邻国贸易发展到跨越越大洲的全球性贸易,贸易规模、速度等均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大大减少了商品、服务、资本、人才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从而加快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2、信息活动全球化。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信息的全球共享化,经济信息全球化是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它将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信息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2]。

3、生产活动全球化。既表现在全球经济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国际间经济协作的多样化,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将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拓展至全球范围。生产活动全球化不仅带动全球范围内的就业,也促进全球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市场营销带来的影响

1、营销策略和竞争方式的改变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无国界,全球市场是互通的、统一的。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势必要结合全球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在全球市场开拓的过程中,企业要面对各国同行业的竞争者,尤其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和强大品牌形象的跨国企业或东道国公司。同时,随着跨国经营的普及程度加深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许多企业为了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和迅速打入国际市场,而纷纷选择“战略合作”,与自己的供应者或竞争者联手进行市场拓展活动。为了寻求优势互补,各国企业通常采取共同承担风险,同时共同分享利润的方式。这种营销策略和竞争方式的改变,对国际市场所产生的最显著影响就是全球品牌逐渐趋于一体化,特别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既降低了品牌全球化的运作成本,使无数过去在传统工业社会难以跨出国界的品牌,可以一夜之间进入国际市场,面向全球的消费者;同时也使过去无法在本国买到的世界知名品牌,消费者坐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地享受到。

2、营销方式趋于网络科技化

全球化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信息全球化。就此而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不仅仅是交互通讯、信息传播和电子商务的工具,而且是信息全球化最理想的工具,给国际市场营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3]。互联网络已使营销扩展到世界范围,网络营销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营业态,网络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已展现出全新的表现形式,网络营销给市场营销各环节带来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变革,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市场和机会,为市场营销带来崭新的格局。网络科技下的国际市场营销,不仅为企业扩展了产品销售的市场范围,增加了销售机会,同时帮助企业进行进一步的目标市场细分。具有同样功能的产品,可以按照年龄、人群、性别、爱好、个性等,细分出不同偏好、人群中的不同消费习惯,互联网当仁不让的承担了生产商这一争取消费者的行动,这样,很多公众产品变成了分众产品,产品品种的多样化、系列化得到空前地挖掘,产品的区域特色乃至个人特色更加明显。

3、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文化借助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外国文化与本地文化产生了融合。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等都产生了显著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其表现为:一是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花色品种、需求数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对于产品的选择不再遵从传统“从众选择”的消费模式,充分体现消费者自己独特的消费意识、习惯方式;二是对产品的功能、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倾向于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对产品用途的选择也从传统的必需型转化为全能型;三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对于产品性价比考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当今消费者不再盲目地遵循“好货不便宜”的消费信条,而是致力于寻求物美价廉的产品;四是对除产品之外的,企业服务的质量要求,消费者逐渐重视与产品相关的服务的提供,如购买前的建议参考和售后的产品使用答疑或维修退换服务。因此,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企业对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回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三、结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应把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与当今的全球市场环境有机结合,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国际市场竞争。认清国际市场营销在全球化下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转变经营和竞争方式、提高企业的网络营销知识和技能、洞悉消费者消费观念和购买习惯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之课。

参考文献:

[1] 李越.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