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企业规章制度十篇

时间:2024-02-22 17:43:56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 规章制度建设 规范化科学化

成功的企业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长久的成功,就必须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使之得到贯彻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保证经营管理各项活动有法可依

企业应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要求,对关系到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核心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起支撑作用的规章制度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宗旨,制订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系统、全过程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系统规范、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保证企业战略目标明确、组织架构合理、业务流程优化、职责分工清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推进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发程序,保证规章制度合法有效

规章制度的制订程序涉及起草、审查、审议决定以及公布等诸多环节。起草工作最具基础性,对于保证规章制度草案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起草工作开始前,起草部门应当对拟起草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只有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充分、确认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才能开始起草工作。在审查阶段,规章制度草案的审查标准应当明确并不断完善,涉及重大或者疑难问题的,应当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在审议决定阶段,必须明确规章制度草案,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议,经审议通过的规章制度应在规定范围内并宣贯执行。

三、遵循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保证规章制度科学适用、合理可行

制度得以执行的重要前提是制度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执行的问题。规章制度必须来源于管理实践,注重适用和实效,在制度内容上要注意科学合理,使之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符合经营管理的发展规律;要突出针对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真实准确地提出管理规范,具体详尽地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案;要遵循权、责相等的原则,确保责权清晰、分工明确,注重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行之有效,更好地得以贯彻执行。

四、对规章制度的解释和法律效力进行规范,确保规章制度得以正确实施

通常来讲,规章制度的解释应当遵循“谁制订,谁解释”的原则,即由制订主体负责解释。有关职能部门虽然负责了起草工作,但并不是该规章制度的制订主体,不享有解释权。企业的规章制度规定由起草部门负责解释是不规范的。因此,规章制度,特别是需要对新情况明确适用依据和作补充规定时,应当由企业负责解释。但通常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具体应用规章制度的问题,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一般由企业责成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处理。如有需要,在规章制度中还应明确同等规章制度之间具有同等效力;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等效力内容。

五、统一规范规章制度的条款和格式要求

做好公文撰写的培训工作,规范规章制度的条款、格式,使每项规章制度条款都要规范、系统和整合一致,用词用句应避免出现歧义,保证其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意思明确、内容合理。

六、持续修订完善各项制度,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也应是动态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企业应不断地适应经营管理的变化和要求,认真审查以往规章制度的实行情况,遵循适用、有效原则,针对原有制度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规定程序适时地修订、补充和优化,使其日臻完善。对内容不适当、已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或者与当时制订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不符的规章制度,应及时予以修改或者撤销;对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管理对象消失或者超过适用期,以及主要内容与其后施行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不符的规章制度,应及时予以废止。加强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对保证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与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性及其本身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树立依法经营意识,提高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法律并不能阻止犯罪,同样道理,规章制度也不能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制订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避免出现工作失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更要关注员工的主观意识和自我约束,要以树立和形成法律至上的意识、提高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为出发点,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树立依法经营意识需要企业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推动。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依法经营的方略能否确立,依法经营能否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因此,要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法治意识,做到严格依法经营、遵章办事,使企业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入人心,使广大员工做到自觉遵纪守法,依法行使享有的权利,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真正达到制度建设的目的。

八、坚持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平和公正

要坚持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是遵守规章制度所规定的义务平等;二是享受规章制度所赋予的权利平等,不可因人而异、宽严不一。在企业中,制度一旦建立,组织内所有成员无论是制度制订者本人,还是普通员工,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执行,绝不允许任何特权和例外的存在。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同广大员工一样,必须依据职权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自愿接受监督,自觉做到依法律己。

九、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严格检查、严肃考核,确立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规章制度 劳动合同 关系 效力

一、企业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劳动合同的签订是企业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的前提,而企业规章制度则是劳动合同履行的有力保障,在劳动关系建立、存续直至解除、终止的过程中,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两者关系还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对劳动关系都具有约束作用。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对劳资双方权利义务都具有重大影响的行为规范,是用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制度;劳动合同是企业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与企业规章制度一样,都具有约束劳动关系双方的法律效力。

2.内容交错或互补。由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许多事后可能发生的事项尚未考虑到,因此劳资双方对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存在着补充完善的可能性。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时,往往在合同中约定“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按照本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规定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等条款,表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承认企业规章制度并接受其约束。上述情形的存在,形成了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内容交错的格局。在这种交错关系中,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在部分内容上实际是近似甚至是相同的。

(二)区别

企业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都是确立劳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依据、规范劳动行为的准则、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因此,从二者的目的来看,具有一致性,均是为调整企业劳动关系而存在的。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地位不同。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单方制定的对所有员工普遍适用的管理规则,是企业针对非特定员工所制定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一致所进行的特别约定,其中的规定事项仅仅是针对劳动者个体的。

2.制定程序不同。企业在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在企业内部向全体员工公示,让员工知晓方能生效执行。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虽然有劳动者参与,但其最终还是由用人单位行政部门决定。而劳动合同的制定、修改只要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协商一致,双方签字盖章后即可生效,无须经过其他复杂的程序。

3.目的不同。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维护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秩序,保护全体员工合法权益,其约束或保护的是整个企业的所有员工和企业管理方。而劳动合同是用于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劳动权利和义务,约束或保护的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

4.效力范围不同。规章制度的内容是集体性的,它的效力范围也是整个企业,对象是全体员工。劳动合同的效力仅适用于企业的单个劳动者,对其他劳动者无法发生法律效力。

二、企业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发生效力冲突时应如何抉择

实践中,劳动合同包含企业规章制度,企业规章制度附属于劳动合同的情形屡见不鲜。但是由于企业规章制度本身可能存在和劳动合同相抵触的内容,因此就会产生判定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效力孰高孰低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此解释是从尊重劳动者选择权的角度作出的,规定了劳动合同效力高于企业规章制度,但在劳动者没有主张优先适用劳动合同的请求权时,如何判定两者的效力呢?笔者主张判断企业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效力要贯彻“劳动合同优先原则”和“有利劳动者原则”。

首先,一般情况下,劳动合同效力高于企业规章制度,这是首要的规则。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用人单位的单方面行为,企业规章制度虽然通过民主程序制定,有部分职工参与,但其制定主体仍然是用人单位,最终还是要由用人单位行政方面决定和公布。企业规章制度往往被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其效力层次显然应当低于体现缔约双方自由意思表示并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权利义务的劳动合同,当劳动合同与规章制度的内容发生冲突时,应当遵守劳动合同效力优先的原则。企业规章制度作为附件从属于劳动合同,反映了规章制度在效力层次上的从属性。

其次,保护劳动者利益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如果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对劳动者更有利,宜优先适用企业规章制度。从司法解释得知,在法院判定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冲突的效力高低时,要以有利于劳动者为根本原则。这样规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企业在当前民主管理措施不完善的现状下,滥用用工自,单方任意改变与劳动者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

三、企业规章制度如何与劳动合同有机衔接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3

关键词 企业 规章制度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9 文献标识码:A

建立企业规章制度并形成体系,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或相悖为原则,以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为依据,以保证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顺利、有效运转为目的。一套好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剂,并具有助推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作用。

一、规章制度范畴

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法度,用于某个专业方面业务管理活动,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将这些规则以文字表述,经专门的程序审批,并以书面形式,即成为企业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以表达形式进行分类,分别包括:制度、规定、办法、条例、程序、细则,通称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或统称制度。

从广义概念分类,规章制度还包括企业的定员和定编,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岗位职责、质量标准(如Iso9000、Api)、管理标准(如HSE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规程等。

从更宽泛的范围分类,规章制度还包括命令、决定、决议、通告,虽然这些文件具有临时性,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将在后续实施或执行过程逐渐形成规章。规章制度甚至还包括生产线上的工艺文件,如工艺指导书等,这些文件是规章制度的派生性规则,是企业规章制度外延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严肃性和不二的执行性。

就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而言,还可按职能管理范围来对规章制度进行划分,如本单位的行政事务(XZ)、党群工作(DQ)、经营企划(JQ)、人力资源(RL)、计划财务(JC)、市场营销(SX)、生产安全(SR)等若干大类的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地

企业规章制度产生或建立,必须因事而立、因岗而立、因责而立、因权而立。应该有严格的程序,包括规章制度的立项、起草、制订、会签、审批和印发。

(一)规章制度立项。

规章制度订立立项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订立该项制度的问题。

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规章制度的产生和建立基本上“因事而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因事设岗,因岗生责,因责衍权,或者在现有岗位之下因事生责、因责生权。就“事”而言,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工作任务或业务事项,该事项具有长期性、可重复性和规律性,所以,必须对该事项进行规范管理,因此就有了为此订立规章制度的意义。只有订立针对于该事项的规章制度,就能解决为什么要做此“事”、谁去做此“事”、什么时间去做此“事”、在什么地方去做此“事”、怎样做此“事”的问题,俗称“5W”(why、who、when、where、what),即五个为什么。

建立规章制度订立立项制度,就是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怎样为规章制度订立进行立项,实际上就是要用书面回答“5W”问题,让该项规章制度的订立具有充分的理由,即解决好必要性的问题,能够让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审批人信服,然后批准制订并该项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制订。

经过规章制度立项程序后,订立规章制度就有了合法的依据,事务部门据此拟订规章制度草案。起草人在拟稿之前,应该深入基层或现场进行调研,研究在该项制度立项宗旨的前提下,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应对,赋予哪些具体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等等。

经过调研后形成该项规章制度的腹稿,然后围绕“为什么(目的)、干什么(管理对象)、谁去干(责任单位和职责)、怎么干(方法和程序)、何时干(完成期限)、干到什么程度(工作标准)、如何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如何处置(反馈完善)”等八个方面编写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基本模式如下:

(1)导言:制订本制度的目的和依据;(2)本制度适用范围;(3)本制度主要责任单位和职权;(4)本制度管理方法、规定或执行程序(包含什么情况下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5)本制度实施的检查和考核;(6)本制度说明:与其他制度的衔接或矛盾回避、解释权、修订时态、废止和保密;(7)本制度起草、审核、批准;(8)本制度日期和生效日期。

规章制度文本格式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章”、“条”、“款”。有的规章制度文本的“款”,不用数字列序表述,直接重置一个段落即可。当“款”下的内容或层次过多时,则可以直接将此“款”拟订为单独的“条”。

规章制度起草完毕后,起草单位应将规章制度草案报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由职能管理进行初审,初审内容:有无立项依据、文本模式和格式是否规范、方法程序是否合理、与其他规章制度有无冲突或矛盾等等。初审的同时,职能管理部门还应针对此规章制度草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搜集修改建议或不同看法,然后形成修改意见,将规章制度草案返回起草部门进行修改。

(三)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地过程由文稿会签、领导审批、办公室核稿、文件印发、学习宣传等程序组成。规章制度过程既是规章制度取得合法身份的过程,也是规章制度能否正常出台的过程;既是规章制度宣传造势的过程,也是规章制度顺利实施的铺垫过程。规章制度拟稿责任部门应在立项、调研、拟稿的基础上,将规章制度立项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文稿会签过程。

经相关职能部门再审合格后的规章制度文本,应按规定的公文程序进行会签,由拟稿责任部门负责申办会签事宜。参与文稿会签的职能部门,或者是规章制度内容所牵涉到的职能部门,或者是前置或后置管理部门。规章制度文稿经职能部门会签完成后,按文件层级管理程序和要求,报领导审批。

领导审批同意后,拟稿责任部门应该将文稿会签资料的电子文本一并送厂长(经理)办公室,由厂长(经理)办公室按文件程序挂号、行文、排版、付印、发文。

发文可以有两种形式进行,一是由厂长(经理)办公室按公文管理规定直接向有关单位发文,另一种是由拟稿责任部门,也就是由相关职能部门代为发文,但事前必须与厂长(经理)办公室进行沟通,取得厂长(经理)办公室地授权,职能部门文的签收资料应在事后反馈给厂长(经理)办公室保存。

三、规章制度管理工作

实施规章制度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规章制度拟订的目标,追求规章制度管理的最佳效果,使企业以尽可能少的管理资源,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生产经营目标。规章制度管理由一系列管理过程组成,分别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由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如有的企业由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也有的由厂长(经理)办公室负责。不论是哪个部门负责,都应该主导企业规章制度的综合管理、协调和平衡。

(一)规章制度的计划管理。

规章制度的计划管理是对规章制度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安排。

在规章制度管理工作实施前,首先要确定一定时期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目标,其次要对规章制度管理现状和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拟订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方案,最后形成规章制度管理计划,以指导一定时间内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一般于年初时,向所有职能管理部门提出本年度规章制度管理要求,征集各职能部门本年度管理意见,搜集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差异,针对现有规章制度实施差异有什么纠正规划。除此外,还要了解各职能部门所管理的规章制度,有哪些实施环境发生了变化,是否需要增补、删减、修订、废止,是否需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等。

(二)规章制度的组织管理。

本文所指的组织是指在归口职能管理权限内,依权限安排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和活动,并在其中起牵头、引导、指挥、协调的作用,一般表意为动词。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在规章制度计划基础上,按计划的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有步骤地组织各职能部门,对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对应管理。如规章制度实施情况检查、规章制度执行环境检讨、规章制度差异修订、新规章制度立项和等等。保证管理程序正义并顺畅。

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处于该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管理者的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是管理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规章制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者负责为达到组织目标,对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进行必需的组合分类,授予其实施检查、调整、修订的工作职责,协调规章制度所牵涉到的各方关系,确定规章制度管理的时间要求和工作责任,并进行督导检查,促进规章制度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三)规章制度的指挥管理。

这里的指挥是指基于规章制度管理职责所获得的管理权限,在此权限范围内,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有指挥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权力。虽然不能像上级对下级那样具有发号施令、调兵遣将的绝对权力,但是,依据管理职责和职权,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是可以对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明确安排、提出要求、进行指导、相互沟通、解决冲突,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规章制度的指挥管理者,如同棋局中人,真正的高手既在局中而又在局外,所谓在局中,是指与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神韵相合,能够随着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节奏而起舞,而在局外是指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能够看到并看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中的一切状况,并对这些状况进行分析诊断,合理“用药”。

(四)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

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就是通过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地上下左右沟通、通气、疏通、调理,使得企业规章制度管理达到动作协调、和谐一致的标准。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作为规章制度管理的主导部门,其协调作用就是正确处理规章制度体系内的各种关系,为规章制度体系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规章制度管理目标实现。

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是规章制度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其功能是保证规章制度所调整和规范的内容之间,以及规章制度对应职能部门之间的各项工作内容不发生矛盾、不重叠冲突,以建立规章制度之间和对应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和谐、保持整体平衡。

(五)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

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就是按规章制度管理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规章制度体系的运行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考核、纠偏(组织制订防止再发生措施),使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能按计划顺利进行。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处于规章制度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反映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计划是否合理,能够反映规章制度订立是否合理,能够反映规章制度执行实施是否顺利,能够反映对应的职能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是否正常,所以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是规章制度控制的行为主体,规章制度体系和规章制度执行与实施是控制对象。规章制度地执行与实施需要对应的职能部门的控制管理力度,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调整对象的自觉性,但由于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差异性,一些规章制度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这就要求规章制度地监督有实效、检查有保障、反馈能及时、考核更合理、纠偏要到位,如此即能保证达到规章制度控制管理的目的。

规章制度的有效控制管理,除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控制工具,如制度文本编号、监督检查表格、检查反馈报告、考核公告、纠偏措施等等都要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控制管理模式,实行规章制度控制的统一管理。

企业规章制度门类多,数量大,条目杂,不是每个人都能了然于胸,要想快速了解本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检索工具。现在计算机基本普及,为快速了解规章制度内容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所以,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组织编制一套规章制度检索软件,保证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

由于企业规章制度数量多,且不是所有规章制度在一个时间内订立完成,往往都是单项。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建立单项规章制度归集制度,根据时间或单项规章制度的数量,组织将单项规章制度汇编集结成册,这样即方便管理,不易丢失,而且还利于查阅,随时翻看。

四、规章制度完善管理

规章制度从立项、起草、会签、的过程是规章制度的前期管理活动,而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反馈、考核、纠偏为规章制度的后期管理,通过规章制度的后期管理,再对规章制度进行检讨、修订、调整,是规章制度的完善管理,

规章制度地检讨即可通过检查发现问题,也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当发现问题后,规章制度职能部门应该分析这些问题:即是规章制度本身的问题、实施环境的问题,还是执行人的问题。检讨规章制度的问题,就是为促进规章制度更新、完善,更有实用性。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4

建立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不可避免要牵扯到人的管理,谈到人的管理就要牵扯到规章制度的建立、实施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人说规章制度要严格为好,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考虑特殊情况,如果全都严格遵守了,没有什么完不成的,企业也就能做好了,也有人说,制度是人定的,只要是人制定的就会有特权,不是说要以人为本吗?制度太严了,会没人权的,会让职工没有认同感,其实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对,我现在要从制度方面谈谈企业的管理问题。

首先,规章制度建立要合理,规章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如果目的达不到,要修改,而企业的发展则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与指导,如果建立的规章制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也要进行修改,也就是说,规章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改变的,它适应生产、工作的要求,它为生产、工作提供了方向与方法,所以,它又是超前的。一旦发现现有的规章制度不适应工作的需要,要及时改进、更正,不断进行修改,要逐一推敲,不要让职工看不懂,不明白。

第二,职工必须了解、熟记、理解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规章。规章制度如果不为职工了解、熟记、理解,那规章制度就不能称之为规章制度了,因为它的目的是规范职工行为的,如果职工不知道,怎么规范职工行为。所以,新员工进厂首先要记住与自己工作要关的规章制度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在工作中逐渐运用到实际中去。

第三,规章制度的执行问题,企业就是隆隆开动的火车,而规章制度就是铁轨,它限制企业的行进方向,又增快企业的行进速度,有制度不执行,企业要出轨,要翻车的,很多的企业,制度拿出来,很全面,很完善,但一谈到执行,则哑口无言了,规章制度的执行时,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如何消除特权,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是每一个做企业的人要考虑到的。考核严与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的速度,很多的企业为此设立了专门的考核部门,但考核部门作为一个特权单位存在,很容易产生腐败,所以,考核部门人员要经常换,甚至要用基层代表来做为考核人员,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实际中,考核时,人们常常对罚很看重,有领导说,只有罚狠了,罚疼了,才能真正杜绝违章、违纪事件的发生,而对于奖,则没有人关心,认为,你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缺陷,隐患都是你应该干的,你拿工资、奖金,你就应该做到这些,做不到,就要扣你的工资、奖金。

其实在每一位管理者手中,都应有两根指挥棒:一根是奖励指挥棒;一根是惩罚指挥棒。只奖不罚,则容易造成军心懈怠;只罚不奖,则容易引起军心不稳。因此,一流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用活手中这两根指挥棒,奖罚分明,该奖的要奖,而该罚的一定要罚,绝不能因为人情而心慈手软。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读完《孙子兵法》后,就想见见孙武,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于是吴王就找来孙武,问他:“你的这些兵法,是否真像你写的那么管用?这样吧,我给你180个宫女,你去按照此法把她们训练成精良的战士。”孙武一口答应下来,立即着手训练。挑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让她俩持着战戟,站在队前。孙武将操练的要领和纪律都讲完了以后,就喊口令让宫女们演练。可是他刚刚一喊口令,宫女们就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孙武说:“约束不明,令不熟,这次应由将帅负责。”于是重新作了说明。然后又击鼓,发出命令。宫女们又一次哄笑起来。孙武说:“纪律和动作要领,已讲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但仍旧不听从命令,这就是故意违反军纪。队长带头违反军纪,应按军法处置。”于是他令人把两个担任队长的妃子抓起来,砍头以示惩戒。吴王闻听大惊失色,急忙传令,让孙武不要杀他的爱妃。可是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当即把两个妃子一同斩首。又指定另外两位妃子任队长,继续操练。当孙武再次发出口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服从命令,而且严肃认真,举手投足都合乎要求。孙武对吴王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用众以威,责吏从严,只有三军遵纪守法,听从号令,才能克敌制胜。”这一番话,讲明了奖罚的重要性,说得吴王心服口服,不但怒气随之消失了,还诚心诚意地拜孙武为将军。后来,吴国军队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使吴国在当时威名远扬。这个年代久远的故事,一直到今天,都让我们深受启示。在训练前,孙武就讲明了纪律,这一点今天的大多数中层管理者很容易做到。但不容易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碰到人情,很多中层管理者就跨不过去,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草草了事。而孙武却严格地按照纪律执行,丝毫不讲情面,也正因为这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令而行。不论是军队还是企业,要想健康、正常地运转,不但要有严格的奖罚制度,而且还要有能够严肃执行奖罚制度的管理者。

由此可见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对企业的重要性。我认为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并能够进行正确实施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以下几处好处:

1、让下级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

明确的规章制度起着红绿灯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约束团队。中层管理者让团队成员知道绿灯的地方可以行走、快走,出色的人可以得到奖励,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而红灯的地方则不能走、不可碰,谁跨入了,谁就要受到惩罚。

2、树立管理者的威信

企业管理者要严格地按照制度进行操作,不仅让团队成员更快地成长,而且无形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让大家心服口服。否则,对于该奖赏的团队成员视而不见,该惩罚的团队成员因为讲人情而放弃惩罚,那么即使墙上贴着明确的制度,也只是废纸一张,起不到任何作用。不仅如此,还会降低管理者在团队中的威信,出现团队成员不服从管理的情况。当然,作为团队领头羊的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为大家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如此,方能站在指挥台上,使所有的人团结一致,共同为组织的发展而奋斗。

3、生产得以安全顺利进行

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是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规章制度正确实施保证了生产、安全制度的顺利完成,使生产更安全、流畅,规章制度的罚让生产职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而奖则让生产职工干劲十足、冲劲十足、斗志昂扬。

由此可见,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对于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要经营好企业,使企业赢利,使企业长久发展,使企业人心所向,就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操作等,特别是规章制度的实施、执行情况,只有规章制度完善了,企业才能逐步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企业不会只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发展,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规章制度 有效性

张先生与女友是某电信公司的业务骨干,工作出色,深受上司的赞赏。两人谈恋爱多年,感情稳定,决定年底结婚。当两人邀请总经理出席婚宴时却被告知公司内部有规定“公司同事间不允许结婚,已经结婚的有一人要辞职”。结果张先生选择了结婚,公司也严格执行了规章制度,与张先生解除劳动关系。张先生不解也不服,每个公民都有婚姻自由,结婚不影响两人的工作,也不影响企业的发展,单位同事之间不可以结婚的规定是毫无道理的。于是,张先生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经审理,张先生胜诉,双方恢复劳动关系,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

这是有关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合法的纠纷。为了加强管理,规范管理运作,企业都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内部规章制度,作为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实现劳动过程的自治规范。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关于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法律。《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根据《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7]338号)的规定,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其他相关的制度,例如员工招聘制度、考核标准、晋升条件,等等。那么企业应如何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预防劳动纠纷的发生?

一、规章制度具有法律效力的四个要件

1.规章制度内容要合法

在实践中,我国不少企业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违反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例如:员工入职要交500元保证金,待劳动合同终止时予以退还;工资每月结算一次,平时支付工资的80%,余额在年终结清;员工提出辞职,应交纳岗前培训的培训费,按月工资的30%计算,等等,严重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本文开篇案例中电信公司败诉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法定要求,违反了国家《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婚姻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制度。”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制定,不能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这里的“合法”应作广义的理解,指符合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还要依据该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法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合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础。

2.规章制度要科学合理

法律将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利授予用人单位后,除了合法性之外,还产生“规章制度合理性”的问题。《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如果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法律并没有对什么是“严重违纪”和“重大损害”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些都需要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企业如果不予界定或界定不合理,界定权就交给仲裁机构或法院,企业失去主动权,多一层败诉风险。企业如何把握好合理和不合理的“度”是一个难点,因为这是相对而言。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个规章制度能被企业的大多数员工认同,那就是合理,如果大多数员工认为不合理,那么这个规定就存在问题。

小李在公司担任仓库保管员,她在没有告知单位的情况下,拿了仓库里2盒餐巾纸。公司发现餐巾纸缺少后在内部开展调查。当问到小李时,她承认是自己拿了这几盒餐巾纸,随后将餐巾纸归还了公司。公司认定此行为是盗窃行为,根据奖惩制度规定,“偷窃或盗用公司或同事财物”属于严重违纪,予以开除。但小李辩称她看到食堂的餐巾纸快用完,预先准备好让饭堂管理员来拿,但饭堂管理员一直没来拿,就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下,认为自己并不属于严重违纪,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最后裁决小李的违纪行为并没有达到严重程度,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本案中小李擅自拿了餐巾纸,在第一时间做出检讨,并将原物归还,单位的利益并未遭受损害。因此,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3.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民主程序

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能否起到有效作用关键在于执行,如果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让员工参与讨论,体现员工的意愿,得到员工的认可,就能更顺利地得到实施。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2款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就要求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行为是一个民主表决和集体协商的行为,而不再是企业职能部门制定、高层管理表决的过程。

某公司《员工手册》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员工迟到3次即解除劳动合同。李某为该公司生产部一名车床工,在2007年5月~8月期间由于个人迟到3次,造成部门的停机事故,公司决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李某拒绝接受,理由是《员工手册》不是依民主程序制订,只是总经办讨论通过的。最后仲裁机构裁决:公司做出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无效,不符合民主程序。

4.规章制度制定后要向员工公示

作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要对其适用的对象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对员工不具有约束力。《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不少企业将制定好的规章制度挂在公司内部的网站或者贴在宣传栏、食堂门口等视为已经将规章制度告知员工。企业如果将网站公布、公告栏公布作为告知的证据,容易引起劳动纠纷,也将面临败诉。因为员工可以说我去食堂吃饭,并不是去看通知或者“我从来不上网,不知道有这样的制度”等等。因此,有效的制度必须经过公示,常用的公示方法包括:

(1)员工手册发放法:企业可以制作一份《员工接受书》,放在《员工手册》最后一页,一式两份,公司一份,员工一份。《员工接受书》内容如下:“本人确认已阅读了由X年X月X日起生效的公司《员工手册》,清楚了解了手册的全部内容,并同意接受此手册的全部内容”,让员工签上本人姓名和日期。

(2)会议宣传法:企业通过召开会议向员工介绍规章制度,并设计一份《与会人员签到表》,做好会议纪要,把会议的主题、时间、地点、与会人员、会议内容等详细记录。

(3)劳动合同约定法:将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下列规章制度作为合同的附件,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用,乙方(员工)知悉并认可下列制度。”

(4)传阅法:公司将制定好的规章制度每个部门发一份,并要求每名员工阅读后签名确认,表示知悉并认可该份制度,公司人力资源部收回有员工签名的原件作为公示的证据保留。

二、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中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规章制度的效力范围

规章制度制定时要明确其效力范围,也就是对那些人有效、在哪些场合有效,适用于哪些事情,什么时候生效,有无溯及力等。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在制定《考勤制度》时为了讨上司欢心,将适用人员改为“该《考勤制度》适用于除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外的所有员工”,在制度公示后不久,公司的王副总整天无心工作,并连续旷工15天,董事长要人事专员根据《考勤制度》相关规定与王副总解除劳动合同,却发现该制度不适用于副总。因此,企业在制定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一般性制度时,适用对象宜广不宜窄。另外,在外资企业,规章制度最好有两种文本,对规章制度的各种文本的效力进行规定。

2.规章制度不能规定本应在合同中约定的事项

规章制度是企业单方面制定的,虽然有民主程序,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的讨论、协商,但由于受很多程序上实际操作的限制,企业仍然享有较大的自。而劳动合同中的事项,都是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事项。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规章制度并不一定要与全体员工讨论。因此,在实践中,凡是应当由双方协商确定的事项,没有经过协商,而由企业单方面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时,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3.规章制度的执行结果要送达给员工

规章制度的制定为了执行,将执行结果运用于员工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将执行结果送达给员工,没有送达给员工的执行结果无效,对员工不具法律效力。某公司根据内部奖惩制度,以小李记大过两次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小李承认上星期五由于上夜班睡觉被记大过1次,但怎么计算也没有2次。公司拿出一张半年前小李上班私自外出记大过1次,却没有小李签名的通知单作为证据。法院判决半年前的记过通知单没有送达,该次执行结果无效,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因此,企业必须将规章制度的执行结果进行有效送达,具体方式有:

(1)直接送达。将执行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给员工本人,由其签收。

(2)间接送达。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将书面的执行结果送达给员工的成年家属代收,并设计一份书面签收单,由代收人签字证明某年某月某日收到了公司的XXX规章制度的执行结果。

(3)邮寄送达。通过邮局挂号信或快递方式送达,并在快递单上注明快递的内容,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4)公告送达: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采取上述方法均无法送达时,而将需送达的执行结果予以公告,公告经过60天视为已经送达。例如:XXX同志,根据公司的《奖惩制度》,你营私舞弊,虚报假账,公司决定与你解除劳动合同,合同解除时间为2008年5月10日。因公司与你联系未果,请你自本通告刊登之日起30日内到公司办理解除劳动合同等相关手续。逾期不办,后果自负。特此通告送达。”

只有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原则,符合民主程序并向员工公示后的规章制度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保障员工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履行的劳动义务,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规章制度建立并完善后,企业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将劳动关系纳入正常有序的制度管理范畴。

参考文献: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企业 内部规章制度 性质 有效 责任

一、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定义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企业自身依法制定的组织生产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规则,俗称“厂规厂纪”,有的国家称之为雇佣规则、工作规则等。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以企业为制定主体,只在企业内部适用,一般表现为公开和正式的单位行政文件,所以,它不同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组织社会生产的最重要的基本单元,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于提高劳动效率、保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关于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规定

为了规范企业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行为,我国在不同时期分别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国营企业”的正式职工,时至今日,这两个法规的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第二十五条中将“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作为用人单位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之一。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三条规定明确了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对企业来说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劳动者违反内部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违法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2001年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规定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有效要件和有效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

1997年原劳动部颁发的劳部发[1997]338号文件《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中,规定了劳动规章制度中应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它劳动管理共计七项内容,要求劳动行政部门应同时从内容和程序两方面进行审查,只有都符合规定的才予以备案。这些规定使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向具体化迈进了一步,虽然这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本身的效力有限。

2006年实行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就依法赋予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优先效力。

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这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程序,赋予了劳动者在制定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过程中的话语权,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三、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性质和效力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虽然对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但它明显不是法律规范,那它的法律性质和效力又该如何认定呢?

在现代社会,公民受到的法律约束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本人同意为前提的契约规范,另一种是具有强制性、不以本人同意为前提的法律规范。相应的,在主要发达国家的劳动法理论中,关于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的问题,也主要存在契约规范说和法律规范说两种主要观点,此外,还有二分说和集体合意说等主张。

契约规范说认为,企业规章制度虽然是由企业单方制定或变更,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存在,但其之所以对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是因为它经过职工的同意后成为了劳动合同内容的一部分,或者说成为了劳动合同的附款。因此,理论上讲,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不同意其内容的职工不具有约束力;事实上,职工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的行为一般被视为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默示同意,所以几乎所有劳动者都受其约束。在现实中,职工大都是合同订立之后才逐渐了解企业规章制度的详细内容,企业也往往不经职工同意而制定修改规章制度,这些都与合同订立的一般原理相悖。

法律规范说认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在事实上发挥着行为规范的作用,其效力的发生与劳动者的意思无关,从法理角度观察,具有如此强大社会规范机能的企业规章制度无疑是一种法律规范。针对企业规章制度的法源性,学界有经营权说、习惯法说、授权法说三种主张。经营权说认为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基于生产指挥权及企业管理权而单方的企业内部法规,其法律规范效力来源于法律赋予的经营管理自;习惯法说认为规章制度的内容规定的是企业和职工双方一般性的事实上的习惯,它以习惯法的机制在运作,所以可视其为习惯法,职工对此也有法的确信;授权法说认为企业规章制度是由相关劳动法律赋予其法律效力的,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延伸和具体化。法律规范说的缺点在于其过分抬高了企业规章制度的法律地位,有滥授立法权之嫌。

二分说认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必须获得职工同意,只能基于劳动双方合意达成的契约始能有约束力,如关于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主要劳动条件的规定;一部分是无须取得职工同意,仅依企业本身的指挥权即可制定并产生约束力,如煤矿生产企业中制定的矿工井下作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等。

集体合意说认为,企业规章制度是对所有职工统一设定的规范,职工集体同意是规章制度发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该说似乎有将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等量齐观的嫌疑。

对企业规章制度法律性质的认定对实务中许多重大问题的认定都有直接影响,如具体规章制度的有效与否,企业对违纪职工处罚权限的界定等。目前各国立法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规定得比较细致和全面,而对规章制度的内容则普遍倾向于尽量通过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来进行确认后间接实行。

四、我国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有效要件

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企业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有效性的标准有三个,即程序民主、内容合法和结果公示,三者缺一不可。

所谓程序民主关键是要保障职工在制定规章制度时的参与权,具体讲就是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此外,企业规章制度制定后应当呈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中违法或不公平的条款予以否决,并对其实施过程予以监督。

所谓内容合法是指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德相违背,否则应绝对无效,且应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职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所谓结果公示即企业应当将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职工,否则不对职工产生效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指出,企业规章制度向职工公示,才能作为处理或处罚职工的依据,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五、违反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责任

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职工违反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对违纪职工的惩处中,争议最大的是企业的处罚权限的问题。任何处罚显然都是限制剥夺公民权益的行为,而按照法律规定,公民权益只能由法律来限制或剥夺;一般认为,在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无权设定处罚。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企业有权利制定规章制度,且只要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职工公示的,就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是不是对企业设定处罚的授权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理解“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这个条件,是只要法律法规中没有禁止设定某类处罚就可以任意设定吗?显然不是,因为企业只有得到明确法律授权才可以设定处罚权,否则就是违反法律规定,就是无效规章制度。在没有法律授权而又确有必要设定处罚的情况下,最好将相关处罚规定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取得职工的同意,在职工违反规定时,以追究违约责任的形式实现其内容,从而达到管理目的。

在技术上,处罚规定要尽量细化、量化,提高可操作性;在对条款意义的理解发生争议时,由于处罚规定一般具有格式条款的特征,应尽量做不利于企业的解释。

当然,市场经济中,企业和职工是平等主体,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杨继春.企业规章制度的性质与劳动者违纪惩处[J].法学杂志,2003,(5).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7

关键词:安全生产;企业活力;完善;执行

从微观角度考虑,能否进行安全生产关乎企业的持续发展性,从宏观角度考虑,能否进行安全生产则是社会稳定发展、国家兴盛的前提。

一、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在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下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和员工的财产不受损害,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正常运行。各个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结合本地区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将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具体化,制定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努力打造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管人、管事,从而有效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二、执行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意义

(一)促进安全工作制度化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是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企业的领导不重视,整个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导致组织整体自上而下处于漠视状态,使本应避免或较好处理的生产事故没能得到最优化解决。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不断地加强企业的生产与调控能力,进而促进生产安全化模式不断得到提升。

(二)有效消除事故隐患

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关乎局部社会的稳定,因为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无论是员工、企业和社会都会受到重大影响。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既能够有效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够有效消除企业的事故隐患,促进企业的稳步和谐发展。

(三)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它能够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安全生产管理上去。建立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科技手段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一)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当前影响安全生产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一些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如果企业稍不注意或可发生重大事故,因此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企业也应当加大力度,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则更应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从思想上加以关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二)企业明确安全生产责任

为了更好地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政府安全监管相关部门都应当对安全生产负责。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是该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对其所管辖的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企业法人则要履行好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每个岗位、每个环节。

(三)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强化措施保证,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都应当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对生产领域、交通、防火等区域的安全工作进行重点治理。为了进一步强化纪律保证,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即可启动应急预案,要严格地追究有关事故责任人的责任,对安全生产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严格查处。

四、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促进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

(一)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于一些需要机械操作的企业,还应当制定详细的机械设备操作流程。例如,安全生产管理是建筑单位进行项目管理的重点,但是目前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在临时用电方面、定期检查工程机械方面、消防设施等方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不十分完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可以落实HSE(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原则,层层落实责任,真正地实施谁主管谁负责。

(二)及时修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会出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生产标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应当不断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使之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否则,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没有执行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也不能有序开展,产品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三)将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常抓不懈

为了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各个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仍然会有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缺乏贯彻的执行力,使完善的制度本身被迫沦为“一纸空谈”。因此必须严格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特别是各级企业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将相关规章制度常抓不懈,对造成生产不安全的事件进行刨根问底式调查,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直供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建立严格的生产例会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

企业的生产例会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是一个企业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企业的领导必须要定期参加。领导带班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生产任务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领导带班一方面可以对当天的生产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或生产事故,领导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及时进行处理。另一方面,领导与员工一同工作,可以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与员工交流感情。此外,还要定期召开生产例会对全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及时找出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对违章操作或不听从指挥的员工进行批评,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奖罚制度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现象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范措施。

(五)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安全生产

要想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就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产,有计划、有安排地对设备进行检修,自上而下形成生产安全凝聚力,紧抓组织安全管理,实现全程化监督监管。同时,还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人应具有高效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要制定紧急事故预案,这样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企业内部形成联动效应,有条不紊、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各行各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人类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安全问题,它已经成为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晖.优化安全管理 提高企业效率[J].经济视野,2013(10).

[2]王颖.浅谈标准化工作对企业质量管理的作用[J].商品与质量.2012(05).

[3]窦卫东,吴建.对安全生产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向导,2013(20).

[4]候万敏.安全生产管理重在提高执行力[J].管理观察,2011(04).

[5]刘安芳,闫琼,刘小娟.安全生产管理思路和方法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4(04).

[6]胡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管理创新探悉[J].湖南农机,2010(12).

[7]张进勇.用工程实例浅谈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控制管理[J].建筑安全,2010(10).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8

企业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适时地建设、完善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制度体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同的企业需要有不同的规章制度,但究竟什么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指由企业依据一定的民主程序制定的,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一样,是保证企业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同时,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也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以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实现“法制”的目的。因此,我们将制度体系的健康指数作为“企业组织健康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

九略管理咨询公司对第六期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被调查的企业大多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章制度的体系性不强;第二,规章制度的一致性不好,可操作性差;第三,已有的规章制度实施不利。对上述制度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结合具有典型共性特征的C公司案例来进行深入分析。

C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是办公用品的经销。C公司在老板王总的带领下,经过近三年的市场打拼,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包括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采购部、销售部等部门在内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王总对公司的管控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并不重要的工作都需要他亲自指导、协调。经过认真反思,王总意识到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的很多工作“无法可依”,因此,他要求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很快,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陆续起草、修订完成,并在王总亲自签发后开始实施。本以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没过多久,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此时王总也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问题总结:

C公司在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 制度的体系性不强,不够完整。各部门只是对本部门全权负责的工作事项制定了规章制度,而对于需要两个或多个部门协作完成的公司层面的工作却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常常是发生问题后才制定制度。比如,采购部在采购过程中,只是根据现有的库存情况进行决策,却不知道该如何从销售部获取市场的真实需求信息,从而导致了公司的采购工作经常满足不了公司销售的需求。因此,C公司各部门虽然都建立起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的“制度空白”,很多事情依旧“无法可依”。

第二, 规章制度的一致性不好,可操作性差。各部门都是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来制定规章制度,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和研讨,所以各项制度之间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比如,对于商品采购工作,财务部主要考虑的是资金的使用成本,而采购部主要考虑的是工作效率和采购成本,这就导致了财务部和采购部在商品采购这项工作上制定了互相矛盾的规章制度。另外,公司个别制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比如,人力资源部的考核制度所采用的是360度考核办法,要求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对其他所有员工进行考核打分,而实际上公司内部很多员工之间是互不了解的,这样的考核既反映不了被考核者的真实业绩水平,又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考核成本。

第三, 已有的规章制度实施不利。对于已经实施的规章制度,除制度的制定部门外,其它部门还是经常不按规定办事,就好像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本不存在一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C公司缺乏新制度的沟通、说明渠道,导致其它部门无法真正理解制度的关键内涵:其次,各部门对其它部门所制定的制度重视不够,在收到新下发的管理制度后,只是粗略地浏览一遍,没有仔细研究,更有甚者连看都不看,便将其束之高阁。

专家分析与诊断建议:

对于C公司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对公司的核心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分解,对于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的工作步骤,由公司高层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研讨,制定出可行的实施方案,避免公司层面的重要工作“无法可依”。对于已经形成的规章制度,可按财务、人力资源、行政、采购、销售等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归类,这样即便于公司制度的梳理和查阅,又便于专业部门对专业领域的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保证公司制度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 各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凡与其它部门有关的条款规定,都主动与其进行沟通、确认,这样既可以保证部门之间制度的一致性,又有利于制度后的顺利实施。当然,由于部门之间处理问题的专业角度不同,难免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这时就要由公司高层站在公司发展的高度来协调、解决这些分歧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总之,对于部门之间制度的矛盾和冲突,要在制度的制定阶段就发现并解决,避免影响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对于制度的可操作性问题,要求专业领域的从业员工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掌握最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且充分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有效的、最具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第三, 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保证新出台制度的顺利实施执行。首先,召开“新制度讲解会”,当一项新制度正式后,由制度的制定部门召集相关部门的相关岗位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充分的讲解说明,保证与会者真正理解新制度的内涵,并使其能够独立地向其他员工讲解该制度,以促进制度的正确传播;其次,制定相应的《制度违规处罚条例》,对违反制度相关规定的员工或其领导进行一定的处罚,以督促广大员工认真执行新制度,提高他们对新制度的重视程度,当然,处罚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公司的新制度,当“新制度”变成“旧制度”,所有员工都能够轻车熟路地按制度办事时,这种处罚规定也可以取消,毕竟我们追求的是人性化管理,应该给予员工更多的正面激励。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刚柔相济

在经济学中,资源是指以创造物质财富作为目的,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所有要素的总称。在资源中,最珍贵、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排在所有资源的首位,其所体现出来的增值性、能动性以及可持续利用性等特征,是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企及的,因而,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发挥人的潜力,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要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就需要将刚柔结合的原则合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

1 刚性管理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要求员工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完成目标任务。它通过纪律监督、奖惩规则以及制度约束等方式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是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泰勒的科学管理是刚性管理的代表性理论之一。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是企业的共同追求,企业的一切日常活动以及资源都需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运行。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保障企业资源正常运行的重要工具,是企业健康发展及经营绩效优化的根本保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极为重要。在企业内部,企业规章制度必须具备约束性与权威性,企业工作人员必须以企业规章制度作为日常行为准则,一旦有人违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企业规章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推行刚性管理的基础是加强制度建设,有了制度才能定规范、整秩序、拿措施,刚性管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一方面可以保障企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帮助企业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确保员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另一方面,公开、公正的规章制度,会使各个员工的工作职责更加透明化,有助于员工之间相互约束、相互监督。此外,规章制度的公平、公正,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员工的日常表现、工作效率与给员工的报酬、奖励相挂钩,会大大增强员工们的主人公责任感。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并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在企业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稳步推动企业从人治逐渐向法治、向机制治平稳过渡。企业的刚性管理原则要求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循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约束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任何人不能脱离于制度之外。

落实是企业实施刚性管理的关键步骤,在执行过程中严肃认真,一步一个脚印严格执行,务必做到人人平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决不允许特权阶级的存在,谁在执行制度上徇私情、讲情面,谁就应首先受到处罚。通过抓落实、抓考核,用刚性手段推动工作提升发展,用铁的纪律锤炼队伍素质、打造管理秩序,逐步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跨越。

现在国内一些企业推行实施的准军事化管理就是刚性管理的具体实践。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处处体现着对员工的刚性约束,从工作任务执行、工作流程控制到职工的仪表形象,都有一套细致而规范的管理制度,上至领导,中层干部,下至普通员工,无一例外,必须遵守,打造了卓越的执行力,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2 实施柔性管理是激发职工创造性的良好载体

现代企业运用刚性管理的同时还要运用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强调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人才开发,是看不见的资源管理。

企业制度建设,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从“人治”过渡到“法治”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就算企业制度再全面、完善,仍然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死角”,因此钻制度空子的行为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但是,如果企业制度足够完善、详尽、细化,那么执行起来就越难,因制度考核带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当一项制度难到人家根本就做不到的时候,问题就来了。这样的制度要么高挂墙头,形同虚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施柔性管理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不二法门。

柔性管理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员工发挥潜力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具有凝聚力、永葆生机的重要秘诀。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人”的地位与作用,其核心是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爱护员工。通过企业文化的软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一旦有人违反,必将遭受来自情感以及舆论等方面的压力。此外,在企业内部开展文化建设会提升员工的自控意识,实现自我约束与管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员工的主人公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通过文化建设,企业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与智慧,使员工的意志达到高度统一,向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这种效应具有1+1〉2的效果,其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

工地企业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企业制度 执行力 问题与对策

企业制度执行力,是指企业各管理层次、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人员把制度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行为中,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企业战略方针计划和预期目标的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优化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下面就企业制度执行力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企业制度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企业制度执行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策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存在着执行不到位、贯彻不彻底、落实打折扣等问题。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企业规章制度、上级要求置若罔闻,办事随意性大,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强调特殊性,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执行上存在的偏差没有感觉,也不觉得重要。还有一些管理制度下发之后就被束之高阁,从来没有真正执行过。由于没有坚持制度,以及制度落实不力而造成管理漏洞、形成风险隐患,企业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制度执行力弱化、缺失,是企业制度建设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二是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完善或本身有缺陷。起草制度、制订计划的企业责任单位和部门,对制度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和特殊情况分析预测不够,缺乏清晰、严密的程序运行规定,存在先天缺陷和漏洞,关键控制环节缺失,或没有受控,给他人特别是给自己留有很大的执行和操作空间。有的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有的条文不严谨,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利于执行。

三是制度教育不到位。一些企业只注重制度建设,轻制度教育,企业管理人员对制度学习和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存在着对上级下发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文件精神不知道、不清楚、不查找、不研究等问题,制度执行和落实起来的有效性不高,导致员工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影响制度执行有效性的质量和效果。正因为制度教育不力,当然也就谈不上更好地运用和执行政策了,企业难免出现一些不符合上级要求和违背政策法规的事情,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和重大损失。

二、全面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的对策

再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如果不能认真执行,不能贯彻落实,只做表面文章,最后必将贻误企业的发展。要全面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就必须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切实强化企业内控管理,防范岗位风险,建立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行为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一,必须用正确的人,确保制度执行到位。任何制度都是靠人来执行。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工作主动、负责的员工来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这就涉及到用人的问题。如果用错了人,就不可能做正确的事,更不可能把事做正确。为此,必须切实依靠企业全体员工模范地执行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在把工作交给某一个员工之前,一定要确认这个员工是不是能够有效地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如果确认能够胜任,接下来就要授权并充分地给予信任,使他们能够有责任感和权力去执行企业规章制度。这样做,有利于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既能够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又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