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企业规章制度十篇

时间:2024-02-20 17:44:52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1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加工贸易管理,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保证加工贸易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关于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试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的批复》(国函[1995]10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下称[1999]35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下称进口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即不需付汇进口,也不需用加工费偿还,制成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

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加工贸易。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经营企业是指负责对外签订加工贸易进出口合同的各类进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经批准获得来料加工经营许可的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

本办法所称加工企业是指接受经营企业委托,负责对进口料件进行加工或装配,且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以及由经营企业设立的虽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实行相对独立核算并已办理工商营业证(执照)的工厂。

第四条经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必须事先报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负责管理全国的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工作。

第二章审批机关及分级审批

第五条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审批本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务,并可根据实际需要,授予部分地(市)和县(市)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加工贸易审批权,但需事先报外经贸部备案。

第六条经授权审批加工贸易业务的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简称加工贸易审批机关,下同)须按照外经贸部规定的统一规格、样式刻制加工贸易业务审批专用章,并由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统一报外经贸部备案。

第七条各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名单及其加工贸易业务审批专用章(印模)由外经贸部统一送海关总署备案。

第八条各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应具备使用计算机审批管理系统审批加工贸易的条件,须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管理设备,加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并与外经贸部联网。

第九条开展进口原料属于国家对加工贸易进口实行总量平衡管理的棉花、食糖、植物油、羊毛、天然橡胶、原油和成品油等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由经营企业(包括原部委总公司及其子公司)注册地省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审批,各省级审批机关不得将审批权下放。

其它加工贸易业务由经营企业(包括原部委总公司及其子公司)注册地的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审批。

第三章申报文件和材料

第十条经营企业申请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时,必须提供下列证明文件和材料:

(一)经营企业出具的书面申请报告及加盖经营企业公章的《加工贸易业务申请表》(格式见附1)。

(二)经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批准文件(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加工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外经贸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正本(格式见附3),加工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经营企业对外签定的进出口合同(正本)。

(五)经营企业与加工企业签定的加工协议(合同)正本。

(六)审批机关认为需要出具的其它证明文件和材料。

第十一条如经营企业或加工企业属于外商投资企业,除出具本办法第十条所规定的证明文件或材料外,须同时提供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的能说明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合同、章程,以及能确认已建成投产,投资方资金已如期到位,联合年检合格的证明文件。

第十二条开展下列特定商品的加工贸易,除按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出具证明文件和材料外,须同时按下列规定相应提供其它证明文件和材料:

(一)开展进口料件属于废旧金属或物品的加工贸易,须按有关规定提供国家环保局出具的料件进口批准文件。

(二)开展进口料件或出口制成品属于易制毒化学品、军民通用化学品的加工贸易,须按有关规定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料件进口或制成品出口的批准文件。

第四章加工贸易业务(合同)审批

第十三条各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在审批加工贸易业务时,须严格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审核经营企业提供的有关证明文件和材料,严禁“三无”(无工厂、无加工设备、无工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防止企业以加工贸易名义进行走私等违法活动。

第十四条《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格式见附2)是海关等部门据以办理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相关手续的有效证明文件。对能够按规定提交各项证明文件和材料,且确有加工复出口能力的经营企业,由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审核签发《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并加盖加工贸易业务审批专用章。

第十五条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应认真填制《进口料件申请备案清单》和《出口制成品及对应进口料件消耗备案清单》(格式见附2),并加盖加工贸易业务审批专用章。

第十六条加工贸易审批机关须严格按照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国家工业局制订并分批公布的全国统一的单耗标准审批加工贸易。对尚没有全国统一单耗标准的,加工贸易审批机关要严格审核企业所申报的单耗,征求生产行业主管部门和主管海关的意见后予以审批,海关凭加工贸易审批机关签发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予以备案。海关监管中发现单耗不符的,将意见函告原审批机关,由原审批机关予以调整,海关也相应办理有关内容的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在审批时,必须认真审核《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的有效期为一年。

加工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外经贸主管部门,应在严格查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签发《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必要时,可征求生产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国家将加工贸易进口商品分为禁止类、限制类和允许类,将加工贸易企业分为A类、B类、C类、D类(具体分类原则和分类目录按照[1999]35号文件的规定另行对外公布并进行动态调整);国家对开展限制类商品的加工贸易和C类企业开展的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管理。

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在审批时,应认真审核加工贸易进口商品和企业的类别,如属于限制类商品或C类企业,应在《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备注栏内加注“实转”字样。

第十九条各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均不得批准D类加工贸易企业(包括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不得批准任何经营企业开展进口料件属于禁止类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

第二十条A类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但其加工贸易合同事先仍需报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审批。

第五章批准证变更及延期审批

第二十一条《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上规定的出口制成品返销期限原则上按企业出口合同有效期审批,一般不得超过一年,其中,食糖、棉花、植物油、羊毛和天然橡胶加工贸易的制成品返销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

第二十二条经营企业必须按《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规定的期限加工、返销制成品并办理核销手续。如因客观原因确需延长制成品返销期限,须在规定的制成品返销期限内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海关凭批件办理延期手续。

第二十三条延期一般不得超过两次,每次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

第二十四条经营企业必须按《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规定的内容加工出口,如因客观原因确需变更部分项目内容,须在《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规定的期限内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海关凭批件办理变更手续。

第六章配额许可证管理

第二十五条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原则上不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但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食糖、棉花、植物油、羊毛、天然橡胶和原油、成品油等加工贸易进口实行总量平衡和配额许可证管理。配额总量由国务院确定,具体分配管理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加工贸易进口配额当年有效,不得跨年度使用。外经贸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和配额许可证事务局负责按照加工贸易进口配额和省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签发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签发加工贸易进口许可证。

加工贸易进口许可证有效期不得超过《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规定的制成品返销期限,对需跨年度的,不得超过次年2月底。

第二十八条外经贸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应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逐日向配额许可证事务局上报加工贸易进口发证数据,配额许可证事务局负责向外经贸部提供全国的加工贸易进口发证数据(包括配额许可证事务局的发证数据)。外经贸部将对发证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严禁越权、无配额或超配额等各种违规发证行为。

第二十九条加工贸易制成品如属出口配额管理的,经营企业应凭出口配额和《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申领出口许可证,海关凭有效出口许可证验放。

第三十条加工贸易进口料件或出口制成品如属于易制毒化学品、军民通用化学品,海关凭《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有关部门出具的料件进口或制成品出口的批准文件办理备案手续。

第七章统计监督及跟踪管理

第三十一条各省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须逐日汇总本地区加工贸易业务的审批情况和到期加工贸易业务的核销情况,并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统一上报外经贸部。

第三十二条各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要加强对本地区加工贸易核销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管理,要求经营企业在出口核销后的30天内将海关的核销通知单报原审批机关核销备案。对逾期未能办理核销备案的企业,要查清原因,并暂停批准其开展新的加工贸易业务。

第三十三条外经贸部对各地的加工贸易审批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严禁越权、无配额和超配额等违规审批行为。

第三十四条各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要积极与海关、税务、银行和外汇等部门配合,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加大对加工贸易的综合监管力度。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应全部加工后复出口。如确有特殊原因,需将保税进口料件(或其制成品)在国内销售或转用于生产内销产品,按《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审批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国家允许开展加工贸易结转深加工复出口业务。但经营企业必须事先报经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保税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按《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执行。

第三十八条加工贸易项下进口(原油、成品油除外),不受一般贸易进口经营分工管理规定的限制,经营企业可自行组织进口。

第三十九条外经贸部对违犯本办法的审批机关,将予以通报批评,暂停或取消其加工贸易审批权;对发证机关,将予以通报批评,暂停或取消其进口发证权。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构建;要点分析

在商贸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管理上的实效性,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强大的管理体系,从而保持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在近年来的实例中可以见到,内控制度确实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监督效果和约束力度,使得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内控制度及其建设形式,把握制度要点,将内控工作做好。

一、内控制度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让市场和社会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企业为了更好的经营和生存,开始了对内控制度的不断研究。内控制度在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了四个时期:内部牵制,内控结构,内控制度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在传统内部控制制度中,其定位相对来说比较狭窄,为了推进内控工作,财政部联合五部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内控制度就是企业的基本管理工作,这种管理工作是企业的重点。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和手段进行监督和约束,让企业的管理方式能够让企业按照需要进行提升。在企业的制度构成中,企业的内控制度就相当于企业的监督机构,发挥其监督职能来提高企业的监管效果,让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合理化。

二、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

(一)控制意识薄弱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贸易市场更是进一步开放。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结构和贸易制度以及市场建设方面仍然有不健全的地方,一些不完备的导致了国家只能以显存的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主进行支持,对于一些小的和发展不完善的企业缺乏重视,使得企业发展缓慢。如此一来,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自身发展上也慢慢放松,对管理工作怠慢甚至消极,内控意识逐渐薄弱。

(二)制度不健全

在商贸企业中,由于内控意识的薄弱,许多中小型的商贸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内控制度。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制度不仅健全,二是制度不完善、不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规章制度执行力大都不尽人意,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缓慢,甚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三)缺少针对性

除了上述原因外,我国的商贸企业在进行内控制度的设计时缺乏针对性。在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时应该首先考虑其适用范围,根据部门的情况有根据的制定合理的制度,在对部门进行分析研究时,应该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章程。商贸企业的规章制度侧重点都在行政管理方面,今后应该同样注重内控管理,特别是在经济活动和行为管理方式上。对于一些行动的管理片面化,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节规定,缺乏严谨,完善,规范的控制标准。在资金管理上也缺少一定的标准性,进行资金支出或财务预算的时候,尤其是资金支出,一定要有分类别的额度限制。

(四)缺乏审计制度

在内控管理中作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内部审计工作,这个环节用来监督商贸企业的整个公司运作和经营活动,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情况下,我国的中小型商贸企业没有完善甚至没有设置内控审计机制,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内部审计工作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行政干预,使得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履行相关职责。

三、内控制度建立的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商贸企业中,在内控工作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失误,今后在企业的内控管理中,商贸企业可以从多个角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提升企业内控制度的作用:

(一)提升整体意识

在商贸企业中,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通过相关会议或学习当代优秀企业的发展过程,努力学习企业内控制度的相关知识,将商贸企业的管理提升上去,使得强企业员工对内控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发挥其主要作用。

(二)完善内控体系,健全控制制度

在商贸企业的内控管理上,首先要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发展规模和近年来预期,制定适合于企业发展的内控体系。在过程和内容中,一定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段目标,对员工实行整体要求和分类别要求,对于以上制度在制定时一定要有一定的标准。大力推行全面化没动态化和现代化的企业内控方式,不断的增加企业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发挥监督作用

在进行商贸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实行监督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企业的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工作效果进行监督,制定一套科学的,严谨的,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进行及时的监督工作,增加监督的力度,保障内控制度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优化,不断的改革创新,将监督工作发挥到O致,改善管理方式,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对相关步骤和实际管理方式进行考察,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增加考核的公平性公开性,让员工更加遵守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责任感,更好的维护企业内控制度。

(四)重视人才培养

二十一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商贸企业中更加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可以通过在职学习和组织专家讲座的方式进行,或者是个公司之间进行业务交流和职业深造,用丰富的形式来加强内控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和强化工作人员的技能,加强对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热情。在新的形势下,企业也需要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善用人才,才能在新的时代中稳步发展,提升内控部门的职业道德素养,更好的为企业的内控制度服务。

(五)注重信息化的提升

各企业的发展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当前是信息时代,在企业的内控制度中,应该加强信息化的操作模式,利用宣讲教育的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有助于整w水平和意识的提升。另外,提高内控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经过分析研究,选择适合的办公软件,例如现今的企业内控系统等,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企业的信息化,为企业员工提供信息化的平台,在工作中通过信息化办公实现多部门间的联动性,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更好的为商贸企业内控发展提供了帮助。

四、关键控制点

经过调查研究,从我国目前的企业内控制度上来看,想要提升整体效果,就必须尊重内控制度的发展规律,通过企业的自身管理情况相结合,使得企业的内控措施符合当前的自身发展需要,对经营流程进行把控,让商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发挥最大作用,符合世纪发展需要。笔者经过实际分析总结出一下三点:

(一)保持控制活动和控制目标具有一致性

内控制度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预期效果,保证企业的内控制度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有实际的效果。所以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设立内控目标

在商贸企业的内控活动中,为了达到应有的作用,取得实际的控制目的,应该明确内部控制的控制范围,设定控制目标,对其目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明确的规定,让内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可以精确的对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行为上的约束。目前为止,我国商贸企业的管理情况大都设计了控制目标。在今后的管理方式中,结合商贸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保证内部控制取得最大的实用效果,更加合理的设置控制目标。

2.设置具体工作流程

商贸企业在设置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控制度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带企业的实际情况,内控制度要适合企业自身的工作流程,让企业在有效的管理方式下更加有高效性以及实效性,相对于过去更加完善的发挥约束作用。我国商贸企业目前的管理实际上来看,工作流程基本与实际管理相互适应,二者的管理方式和制度也能够互相匹配。商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要保证一定的控制效果,需要有足够的执行力作为依靠,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对其进行完善,让企业的内控制度在控制效果上发挥更大的优势。

3.保证活动在目标的基础上实施

商贸企业的内控制度决定了商贸企业的管理方式能否有效的展开,企业的经营目标又决定了企业的的内控能否达到目的,得到预期的效果。在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内控制度的实际效果,在制定企业的内控目标时一定要参考经营目标,让控制活动一定按照经营目标进行,使控制活动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实效性,根据商贸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提升。在对企业内控制度进行制定和推进的过程中,若要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对内控制度的实施有着一定的了解,分析其控制活动的目标和优势,让目标和控制目的保持一致,最大化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内控目标必须保证财务的有效性

在商贸企业的内控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知道,财务管理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管理制度的设定中,财务管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商贸企业都有其不同的经营手段和特点,做好财务管理的工作,就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从这一点上来看,在内控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析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在商贸企业中,为了保证内控管理的管理效果,财务管理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积极配合内控管理工作,首先对财务管理自身进行剖析,掌握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和具体管理原则,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相应的财务控制,进行重点把控和监督审核。基于以上内容,应该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注重财务特点的分析,经过正确的决定,取得实际效果。在内部控制的推行上,财务管理和财务运行情况都要进行体系升级,注重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内部控制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满足商贸企业的实际需求。但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会计内部控制的精确性。

2.控制其准确度

在商贸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状况关系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若财务方面出现问题,那么企业的最终效益计算也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进行内控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在财务方面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精确度,根据财务的精确度,设置具体的管理方式。会计制度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会计核算,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最主要就是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由于内部控制中的财务控制主要是根据会计核算进行展开,所以应该将核算的精确性作为内控制度的首要目标,使会计核算达到一定的效果,满足企业内控的预期目的,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

3.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并行

任何商贸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中都会遇到不同的突发状况,要想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必须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时执行,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放在企业内控的首位,用意保证企业的内空完善。从几年来的控制结果来看,使用财务控制和会计结算的控制结果都相对要好于单纯的内控管理,无论是精度上还是在执行力上。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对财务和会计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重视程度。从今后的发展中分析,企业的发展应该对这两者保持高度的重视,在进行各项企业活动的过程中,以财务和会计核算并行的方式进行管理,相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将内控制度渗透到企业文化中

在目前来说,我国的各大商贸企业的发展都保持良好,其经营效果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商贸企业的管理制度关系到了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对企业来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为了保证企业内控有一定的效果,应该将内控制度融合进企业文化,在精神上化作企业的一部分,在建立内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这几点:

1.全员参与

在商贸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改革的过程中,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让企业员工全员参与,形成企业的一种文化活动,同时可以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将内控制度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意识上明确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结合企业文化,让内控制度人性化

上文中提及在进行内控活动的时候做到全员参与,让内控部门不仅仅作为管理部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活动部门,让企业员工在企业活动中体会内控制度的人性化,培养员工之间的合作能力,达到预期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商贸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内控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工作中做好企业的内控工作,才能使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在近年来的商贸企业管理中,内控制度已经越来越受欢迎,满足了企业经营的实际需求,加速了企业的发展速率。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对企业内控制度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内控制度的质量,促进企业的管理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海潮.送变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执行[J].会计之友,2011(36):13-15.DOI:10.3969/j.issn.1004-5937.2011. 36.005.

[2]黄书主.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财经界,2014(8):75,102.

[3]唐志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19):35-36.DOI:10.3969/j.issn.1006-3102. 2012.19.026.

[4]贺学红.试论建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7):25-26.DOI:10.3969/j.issn.1673-0194. 2013.07.013.

[5]金莉.新时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财经界,2013(33):111.

[6]辛燕平.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J].大众理财顾问,2016(8):105-106.DOI:10.3969/j.issn.1672-5964.2016.08.048.

[7]朱娟.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财经界,2011(16):95-95.DOI:10.3969/j.issn.1009-2781.2011.16.064.

[8]支滏.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要点[J].商,2016(1):4.

[9]黎开建.浅谈施工项目部内部控制要点和措施[J].科技资讯,2010(10):158-158.DOI:10.3969/j.issn.1672-3791. 2010.10.131.

[10]周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要点分析[J].现代商业,2010(17):216.DOI:10.3969/ j.issn.1673-5889.2010.17.147.

[11]肖静.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X集团为例[D].河北大学,2015.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3

为落实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关于“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并以实施这部法律为契机,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的指示和会议精神,商务部于会后下文通知各地外经贸(商务)主管部门认真学习,在吸收外商投资工作中严格依法行政提出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指导全国外经贸(商务)系统做好外商投资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年颁布和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经过25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完善的吸收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全国人大颁布/修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以及国务院颁布/修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法律体系的基础,也是所有涉及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审批规定的上位法,任何部门、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规章必须符合上述法律法规。

二、外商投资三个法律及其实施条例(细则)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法定审批程序以及相应注册登记(包括变更审批和变更登记)程序和相关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各级外经贸(商务)主管部门要严格遵照执行,并应按照20多年来法律实践中已形成的依法行政的具体操作程序,继续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做好各项工作。

三、根据国务院20*年下发的商务部三定方案,商务部是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宏观指导全国外商投资工作;分析研究全国外商投资情况,定期向国务院报送有关动态和建议,拟订外商投资政策,拟订和贯彻实施改革方案,参与拟订利用外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法核准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限制投资和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其变更事项;依法核准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事项(增资减资、转股、合并);监督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合同、章程的情况;指导和管理全国招商引资、投资促进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和进出口工作;综合协调和指导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关具体工作,指导并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工作;负责外商投资统计工作。《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商务部等部门拟订,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商务部联合。

四、国务院根据《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规定,20*年下发文件,明确核定了商务部外商投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主要有:依法由商务部和原外经贸部负责审批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企业变更审批;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及企业变更的备案;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对外合作开采合同、物探协议、联合研究协议及变更的审批及备案;外国(地区)企业承包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受托经营管理合营企业的审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配额、许可证项目的立项审批;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外设立非独立法人的分支机构的审批;外商投资企业部分进口货物配额、许可证的审批等。

五、20*年根据十六届二中全会决议组建商务部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规定:现行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涉及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均由新组建的商务部履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商务部履行现行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中相应职责的通知》(〔20*〕87号文)见附件1)

六、为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依据外商投资三个法律及其实施条例(细则),我国已陆续制订并公布实施金融、保险、证券、商业流通、旅游、电信、建筑、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广告、会展、电影电视制作等40多项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及港澳台的法规、规章(详见附件2),并已按要求通报WTO。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订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合作的安排》(CEPA)涉及多个服务贸易领域,CEPA的相关承诺也已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纳入上述法规及规章。在服务贸易领域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要严格按照附件1列明的法规规章确定的审批原则、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由国务院相应部门或其地方机构审批。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投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合并分立、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和上市公司法人股向外商转让等领域,均已依外商投资三个法律及其实施条例(细则)制订了相应规定。这些领域的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均应按现行相关规定(见附件3)进行审批。

七、各级外经贸(商务)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国务院授权的权限,对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进行审批。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变更手续原则上由原企业设立审查批准部门审查批准;已设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新增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以及限制类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新增投资额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由商务部办理审查批准手续;原经地方外经贸(商务)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授权部门审查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经营范围等事项涉及国家专项规定须报商务部审查批准的,应由商务部办理变更手续。

八、各级外经贸(商务)主管部门应贯彻《行政许可法》的精神,遵循合法、公开、公平、透明、便民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规范审批、许可行为。

九、其他事项: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4

关键词:外贸经营权;个人外贸公司;发展策略

1 我国外贸经营主体变化的回顾

1.1 第一阶段(1949-1978年):高度垄断时期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属于封闭内向型经济。外贸经营主体是国营(国有)对外贸易企业——专业外贸总公司,一切对外贸易活动均处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外贸经营主体一元化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化,所有对外贸易企业均为单一国家所有制企业,从而保证了国家对对外贸易统治的彻底性。在具体业务实践中,各个专业外贸总公司负责统一对外谈判、签约、落实货源、组织运输以及交货等所有环节。出口采用收购制(买断制),进口采用调拨制。

1.2 第二阶段(1979-1991年):适应改革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初步放开经营,打破原有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试点,组织了一些以生产企业和企业联合体为经营实体的试点。随后在一些工业部门成立外贸公司,试图解决外贸同生产的问题。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外贸公司隶属关系的改变,并没有使外贸公司同生产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此后,又探索外贸企业向生产企业投资参股,或实行其他形式的工贸联营,批准一些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这样,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在局部范围内解决了工贸(技贸、农贸)之间结合的问题,外贸出口企业的队伍也因此得到壮大。

1.3 第三阶段(1992年-2001年):深化改革时期

从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在1992年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允许国有生产性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第一次打破外贸专营这一传统的经营体制。1994年12月31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家综合商社试点。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正式授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开始登上外贸舞台。在1999年1月4日,20家私营生产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标志着我国外贸经营权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己基本形成。

1.4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完全开放时期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一章第八条中明确规定:“个人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后可以成为对外贸易经营者,从事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贸易”。这表明个人可以开办个人独资企业或以个体工商户的身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针对新外贸法各个领域的配套措施将新贸易法构建成完整的体系:自然人和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工作当中融资小额贷款、公共关系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都提供了服务和帮助。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形成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企业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

2 个人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新《对外贸易法》取消对个人从事外贸的限制,意味着外贸已经从一个“特殊行业”变为“普通行业”。新《对外贸易法》的实施使个人进入外贸领域的门槛越来越低,但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

2.1 财产风险

在我国2000年1月1日颁布的《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一章第二条和1987年1月1日颁布的《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十九条中都有关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要承担无限责任的规定。这就意味着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如果合同条款选择不当、责任承担过大,一旦经营失败,不但个人的经营财产有损失,而且家庭财产也会负连带责任。面对如此规定很多人宁愿注册一家公司,以外贸公司的形式从事外贸经营活动,承担有限责任,或挂靠在有外贸经营权的专业外贸公司。

2.2 政策风险

新的《外贸法》确定的只是大的方向和原则,相关的问题尚在计划之中。例如,第八条规定如果以个人身份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首先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但怎样注册、需要哪些手续等一些具体问题,尚未明确规定。2004年7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处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必须一年内实际销售额达到180万元”,或者“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人员在50人以上的”,方可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也就是说,如达不到上述条件,就无法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大外贸公司,这不仅凭空增加了一道环节,也增加了他的成本(1%的手续费)。而且,外贸还要在出口退税上“分掉一杯羹”。

2.3 信用风险

个人信誉是自然人从事外贸活动的一个门槛。国际贸易中,很容易产生商业欺诈行为,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甚至使经营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个人做外贸不需要设备,也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一旦发生了变故,很可能连人也找不到,外商对个人的信用问题存在质疑,因此仅凭个人信誉和专业外贸公司进行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具备自营进出口资格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其对产品和技术的熟悉程度往往是个人不能比的。

3 个人外贸公司发展的对策

新《对外贸易法》的出台及其配套《办法》的实施,是我国对外贸易之路上一个里程碑。然而在为之欢呼时,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是否选择个人外贸之路,个人外贸路平不平坦以及个人外贸能否赢利,最终还得取决于个人的理性投资选择,以及国内相关配套措施制度的完善和到位。

3.1 寻找合适的个人外贸项目,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

2004年7月1号开始实施《对外贸易法》中允许个人从事外贸,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限制。所以大家不能一哄而上,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当然,外贸公司还应结合公司的内外环境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针对公司的核心能力做出恰当的定位。

3.2 积极参与网络贸易,加强对外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由于个人外贸公司资源短缺、人员有限、资金贫乏等原因,在推出新产品、创立品牌、开发市场等方面受到制约,网络贸易就可弥补这一不足。近年来,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商务活动正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发达国家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尤为迅猛。因此,应加快实现国内和国外、政府和企业的联网,为企业提供广泛的外经贸政策法规信息、商情信息和投资环境信息,做到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积极运用国际电子商务开展外经贸活动,增强外经贸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3.3 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个人外贸公司应以服务来赢取市场,通过娴熟的业务技巧以及熟悉国家对外贸易各项程序等优势,为客户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岩. 论个人从事对外贸易的风险和防范[j]. 商场现代化 ,2005,(07).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5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发展一批具有综合研发配套能力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指的东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资金是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第三条东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资金由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共同管理。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申请项目采用评审制。

第四条东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申报条件、资金使用范围与支持方式

第五条申请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项目承担企业必须是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经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以及全部产品或主业产品属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企业;

(二)项目承担企业必须具有规范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人员,依法纳税;

(三)有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必要的研究、开发、生产设备;

(五)申请的技术改造项目必须在其企业营业执照规定的范围内。

第六条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资金的使用范围: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项目。

(二)重点扶持且经认定的市20家装备制造重点企业。

(三)配套获得国家、省财政支持的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

第七条凡已经列入其他同类性质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第三章项目申报与下达

第八条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资金分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支持方式。

(一)补助:主要用于装备制造业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并纳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的项目,以及用于配套国家、省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每个项目补助总额不超过50万元。

(二)贷款贴息:对已落实银行贷款并纳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的项目,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予以支持。根据贷款发生额,以年应付银行贷款利息的70%给予贴息,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既有银行贷款,也有企业自有资金投入的项目,可以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式给予支持,具体支持方式以项目实际投入资金为依据,经综合平衡后确定。

第九条申报程序:

(一)市20家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及市属企业的项目,直接向市经贸局、市财政局申报。

(二)各镇(区)企业的项目,由镇(区)经贸办和财政分局对本镇(区)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联合初审汇总后向市经贸局、市财政局申报。

(三)申请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东莞市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申请书》及电子文本;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项目意义及必要性、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项目技术改造的具体内容、技术指标、工艺流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技术改造前后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风险度分析、项目进度安排、其他情况说明等内容)及电子文本;

3、含贷款的项目,须附上承贷银行出具的贷款合同及合同项下的借据、银行划款凭证和利息结算清单,或银行出具编文件号的有效的贷款承诺函(复印件);

4、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如相关批准文件、各种认证证书、环评报告等);

5、企业上一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申报前一个月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报表须加盖企业公章;

6、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十条经受理审查合格的项目,由市经贸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会同财政局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以及综合平衡,拟定立项项目和支持额度,报市政府批准后联合下达资金安排。

第十一条经批准立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项目,由市经贸局与项目承担企业签订项目合同书,确定具体条款。

第十二条专项资金安排由市财政局和经贸局联合下达。市属企业项目获安排的资金由市财政局直接拨付,镇(区)属企业项目获安排的资金由市财政局下拨给镇(区)财政分局,再转拨到项目承担企业。

第十三条项目承担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应按照国家有关制度进行会计处理。

(一)收到贴息金,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规定,区别利息资本化或费用化进行处理。利息资本化的,收到相应的贴息金,在不超过利息资本化金额范围内冲减在建工程成本,超过部分冲减财务费用;利息费用化的,收到相应的贴息金,冲减财务费用;

(二)收到补助金,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作为专项应付款反映和核算;

(三)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项目管理费、项目费、经财政部门批准开支的其他费用。

第四章监督管理与验收

第十四条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各项目承担企业应在每年3月底前向市经贸局、市财政局报告本企业上年度项目总投入资金、财政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度执行情况,项目达到的技术、经济、质量指标情况,经济效益、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情况。

第十五条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经贸局负责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施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应依法办事,不得干预用款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被检查的用款单位应主动配合检查人员做好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不得阻碍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六条获得资金支持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如确需要改变技术方案,项目承担者必须预先向市经贸局提交情况说明报告,经市经贸局审核批准后方可改动;因特殊原因需要中途撤销或失败的项目,必须要如实提供详细的情况说明报告,由市经贸局、市财政局联合作出处理结论。

第十七条项目承担企业要对技术改造资金实行专帐核算、专帐管理。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行为,采取撤销项目、追回项目全部财政资金的处理,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项目承担企业应在项目完工后3个月内向市经贸局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相关的验收材料,提交的基本材料如下:

(一)验收申请书;

(二)项目实施总结报告。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案、进展情况、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应用效果、项目技改前后的技术水平对比分析;二是资金落实与使用的具体情况、项目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技改前后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三)技术改造资金决算明细表。

第十九条市经贸局收到承担企业提供完整的项目验收材料后,应及时组织验收工作,由项目验收小组提出书面验收意见,报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备案。

第二十条由市经贸局每年从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资金中安排3%的经费,用于调研、评审、跟踪、验收和培训等管理活动,并据实列支。

第五章附则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贸易经济 信息化 策略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信息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它迅速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贸易经济也因信息化的影响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促进了贸易的革命性发展。全球经济的自由化不断加深,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信息化对贸易经济的影响更加深刻,这也对贸易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贸易经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对于贸易经济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实时准确的信息将给贸易决策者以准确的参考依据,从而更快更好的做出决策,赢得商机。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将世界变得更加紧密起来,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多的决策来源,在进行贸易经济活动时,信息资源也会更加灵活、快捷的呈现给决策者。

1.2推动了贸易组织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整理、使用信息的方式。计算机代替了大多数的人力劳动,使信息的处理流程大大缩短,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计算机完成了监督下级工作,联系上级进行协调,使决策层与管理执行者有了一个更好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反馈机制。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收集、反馈的程序,实现了直接式反馈,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信、及时性,也使得贸易组织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成本。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直接交流也增强了两层次人员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促进先进经验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在贸易活动中的主动地位,更好的适应市场的竞争。

1.3可以有效的减少贸易经济的成本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贸易经济中的广泛渗入,将贸易经济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对经济贸易的全程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有效改善贸易的成本结构,实现成本的最小化。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给贸易者提供更多的贸易伙伴,使贸易伙伴间形成最优化的自由结合,借助互联网技术,伙伴间可以了解的更多、更深刻,这对于准确捕获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在进行经济贸易活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引入,大大减少了人工的使用,实现生产的无人化,减少了人工费用。另外,风险系统的估测系统的引入也将大大减少贸易中对于风险的预防投入,实现风险估测自动化,不仅减少了流程,更节约了成本。

二、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2.1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

信息化对很多经济贸易领域的企业来讲都是一个新兴的科学,对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既没有课借鉴的经验,也没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这就需要对信息化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在贸易经济活动中,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以此来形成总体的发展预期和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而制定相关的小目标,从而实现贸易经济的战略性发展,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制定这一发展战略是,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满足长远的利益。在进行市场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的运行规律,分析企业现有的流程,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找出对企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系统。

2.2贸易经济中采用刚性管理

在贸易经济活动中,企业走入困境的原因往往是管理过于松散,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每名员工不能各尽其责,奖惩制度形同虚设。有效的管理是经济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不当必定导致效率低下,使其在贸易经济中丧失主动权,失去生存的空间。因此,贸易经济活动中,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每名员工明确自身的任务,严格履行规定,一定要明确奖惩制度,完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使企业的发展与每名员工息息相关。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大规章制度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保证达到规章制度的预期效果。

2.3建立完善的信息人才队伍

信息化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实施,这种人才不仅要懂得企业的运行规律,还必须懂得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确定明确的入门机制,保证人才有有效引入。在贸易经济活动中,要给予信息人才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释放他们的能量。同时,企业还应注重信息人才的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学习,使其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人才的再培训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先进理念,获取更先进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小结

贸易经济领域的信息化是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革命,对贸易经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贸易经济中应积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走信息产业化的集约型道路,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提高贸易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对于贸易经济行业的发展也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谭章禄,李学芳.企业信息化建设浅议[J].煤炭经济研究,2007,(5).

[2] 张虹,张贺.企业信息化呼唤实用型人才培养[J].现代技术,2006,(7).

[3] 邵走山.实施贸易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2007,(9).

[4] 洪玖.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7

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客观上具有地域广、距离远、门类多等特点,加之我国对境外投资缺乏管理经验,规章制度往往是边实践、边制定、边完善。因此,境外投资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在境外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为了了解我国目前外贸及境外投资(企业)现状,研究外贸及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工作,探讨财政部门在支持外贸出口、加强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探索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新途径,日前,财政部涉外司在深圳召开了部分省市财政厅(局)管理外贸及境外投资财务工作的负责人座谈会。会议期间,记者就有关话题采访了财政部涉外司杜俭司长、李军副司长,及深圳市财政局成泽民副局长、外经处程新处长。

外贸及境外投资成效显著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外经贸经过两年多的困难时期,出现了稳定增长的好形势,外贸出口转降为升,进口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199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607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1.3%。其中:出口1,949亿美元,增长6.1%;进口1,658亿美元,增长18.2%;进出口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91亿美元。吸收外资保持相当规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取得重大突破,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另外,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1999年国有外贸企业亏损为25.24亿元,比上年减亏21.69亿元。

财政部涉外司杜俭司长说,1999年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亏损额减少、亏损面下降。1999年全国国有外贸企业亏损25.2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亏21.69亿元。其中:亏损企业亏损87.86亿元,比上年减亏16.91亿元。按独立核算企业计算,企业亏损面为64.32%,比上年下降1.29个百分点。(2)出口成本总体下降。1999年,全国外贸企业平均出口成本比上年平均下降了0.06元/美元。(3)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有所改善。 由于亏损减少,全国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5.76%,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有成效的城市之一。深圳经济之所以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凭借其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外,其中与深圳市大力发展外贸和招商引资有非常紧密的关系。那么,深圳市的外贸情况如何呢?深圳市财政局成泽民副局长说,1999年,深圳市外贸出口虽遇到了特区建立以来最严峻的局面,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外贸出口先抑后扬,增幅领先于全国,实现了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三项指标连续7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的成绩,1999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5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外贸顺差60亿美元,使全市外贸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总体运行保持良好的局面。1999年市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外贸出口。深圳的境外企业经过16年的发展,至目前正常运作的有37家,这些企业主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包括中兴通讯、康佳集团、长城计算机等公司。经营内容以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和产品研究开发为主。境外企业的发展,为深圳市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实施跨国经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境外投资财务

管理工作任务艰巨

总书记最近指出: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应该充分看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走出去”与“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杜俭司长说,这二十年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把外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等等引进来,这是完全必要的。不先“引进来”,我们的产品、技术、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你想“走出去”也出不去。现在情况与二十年前不同了,我们的经济水平已大为提高,应该而且也有条件“走出去”了。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第一,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第二,才能把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我们也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第三,才能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以利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第四,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合作。

对“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贸易活动,必须加强管理,而管理又必须先找出问题之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杜俭司长说,就目前来看,境外投资和境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确存在不少问题。第一,问题相当严重。去年以来,部分境外企业暴露出的因投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等问题触目惊心。这些境外企业不仅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资企业在境外的信誉和形象。第二,问题相当特别。境外企业出现的问题有一些共同点:一是“级别”高,影响大;二是发现问题晚,在提出救助时多已严重资不抵债;三是问题多出现在港澳地区,政策敏感性强;四是问题一经发现,均有告急性质,如火烧眉毛一般。第三,地方财政部门境外投资和境外企业财务管理非常薄弱。财政部《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已4年有余,除少数省市境外投资和境外企业财务管理抓得较好外,多数省市境外企业的报表还收不齐全,基础管理工作很不健全,深层次的管理更无从谈起。

坚定信心

做好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工作

境外企业财务管理不善造成的财务风险和漏洞已严重威胁境外企业的生存,如不妥善处理将会引起更大不良影响和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境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杜俭司长说,境外投资管理和境外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为解决境外企业出现的问题,去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境外中资企业管理法规起草联席会议,由副总理牵头,负责制定境外投资管理的法规工作。境外投资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办法由财政部负责制定。因此,财政部门必须把境外投资和境外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财政部门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涉外财务改革,健全和完善财政规章制度,规范外事经费和涉外企业财务管理,保障和推动我国外交外事工作的顺利开展,支持和促进我国涉外经济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在防范财政风险方面加强管理,维护国家形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0年境外投资和境外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清理摸家底,整顿脱困境,改革求发展,管理要效益,监督防风险。

(一)清理摸家底。多年来,境外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隶属关系都在境外建企业,现在问题是家底不清。一是清理企业数量;二是摸清是否批准;三是摸清企业基本情况。

(二)整顿脱困境。根据境外企业不同情况,不同性质,不同问题进行整顿。一是对资不抵债的该关闭的关闭,能救活的要采取措施救活;二是对运营正常的,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调整、重组和兼并。

(三)改革求发展。境外企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许多没与市场经济接轨,要用改革的思想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管理要效益。要求投资主体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约机制,遵守当地法律,加强党的领导,接受有关部门监督。

(五)监督防风险。建立财务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逐步建立快报制度,同时对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维护国家利益和防范财政风险。

谈到外贸及境外企业的财务管理,深圳市财政局外经处程新处长说,深圳的境外企业大多数在港澳地区,因其天时地利的条件,给管理上带来一定程度的便利。深圳目前正常运作的境外企业有37家,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总额分别为1.05亿美元和5089万美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2%。总体上看,其运作状况良好,但仍然存在部分企业资债不清、盈亏不实、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以及流动资金周转慢、短期偿债能力差、应收账款回收难等情况。这些都是在今后的财务管理中必须加强的。作为财政部门来讲,主要是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和加快外贸及境外企业的发展。比如,今年将继续保持外贸专项贷款4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争取外贸发展基金的规模在每年增加人民币3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有新的增加,同时协同有关银行一起进一步完善外贸发展基金和外贸专项贷款的具体发放办法;对市政府组织的出国参展企业继续给予摊位费补贴;采取措施积极支持深圳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给予资金上的扶持等。

制定规章制度

严格境外投资财务管理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8

当前的自贸区不仅局限在货物、投资、服务等传统议题,已经扩展到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劳工乃至国有企业等所谓的二十一世纪贸易议程的广泛范围,关注点也从市场准入为主的边境措施,向协调各国国内规制的边境后措施转变。这些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标准主要体现在目前正在进行的TPP、TTIP等一系列重要的谈判中。

一、世界贸易新规则体系的监管一致性问题

(一)TPP谈判中的监管一致性议题

旨在为TPP成员国间的贸易活动创造条件,减少贸易成本,同时保证各国有权管理本国经济,促进实现合法的政策目标;提升监管实践,取消非必要壁垒,缩小区域间不同标准的差异性;提升透明度,更大程度上促进贸易;取消检测和授予证书过程中的重复程序,促进在特定管理问题上进行的合作。

TPP协定中与监管一致性相关的问题将在不同的章节中体现,包括监管一致性独立的章节,以及SPS、TBT和其他章节。在监管一致性章节中建议参加国努力建立类似于美国管理和预算委员会办公室辖下的信息和监管事务办公室,将其作为一个审查监管提案、遵守国内法律和政策、遵守贸易协定和其他国际义务的场所。除了确保不同的国内机构间的监管一致性,这个机制还可以进行监管影响分析。这个机构或机制还可以确保规则制定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开性。TPP还建议成立一个缔约国间的监管一致性委员会。

(二)TTIP谈判中的监管一致性议题

尽管欧美的管理者都承诺透明、开放、公共参与和信赖,但他们在不同的体制和立法框架下工作,遵循不同的进程和不同的限制。TTIP谈判的挑战在于寻求一个有效的机制来确保两种不同的体系更加有效率地一起合作。欧美双方希望通过此议题的谈判,避免或减少对贸易、投资构成障碍的不必要的监管障碍,并以更具兼容性的监管为未来发展方向。最终目标是美欧间市场一体化,在美欧一方符合监管要求的货物和服务,无需改动或要求可以进入另一方市场。双方已对以下认识达成共识:承认由于文化等差异欧美的监管体系存在差异性的存在,并不是一方需要适应另一方的体系;并不是对原有监管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现有体制间的合作,使其更加兼容;对未来体制的设计方向也是更加兼容、透明;谈判不会降低任何一方对环保、安全和卫生等问题的标准,也不妨碍任何一方政策的执行。截至2014年5月,美欧双方已经进行5次谈判,监管一致性是谈判的核心所在,鉴于该议题的复杂性,目前谈判还集中于对对方体系的更好的理解方面。双方在监督问题上的主要差别有:(1)在立法的形成阶段,即立法的草案阶段,欧盟更加公开,特别是重要立法,需要广泛征询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并影响到评估和内部服务咨询(ISC),其后才是欧盟委员会采纳;在美国的立法草案阶段没有类似的要求。(2)在立法的审议阶段,即草案的辩论、修正和最终立法或驳回阶段,欧盟委员会和议会同美国的参众两院权利相类似,除了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交委员会的决议大多数都会立法,而提交议会的多数不能通过;二是在审议阶段,欧盟没有美国透明,法律要求美国联邦机构在主要法律上要告知公众,允许公众提供意见。(3)在监管领域,欧盟给与管理者授权,允许其在不重要的方面修改立法,但美国法律规定国会通过的立法任何机构不允许修改;由于美国反对党的权力更大,美国的规章经常被要求司法审议,其后被修改。而欧盟则很少发生。

二、新规则体系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TPP谈判中的知识产权条款

根据2013年11月Wik-ileaks最新披露的TPP知识产权章节的谈判文本,以及2012年5月美国谈判草案的披露,TPP章节同最新的同版权有关的多边协定ACAT措辞类似,是美国关于知识产权方面利益的体现,在某些方面的保护已经超出WTO的TRIPs的保护水平,但在某些领域同现行的美国法律、ACAT和TRIPS都有差异。美国在谈判过程中单方面拟定的知识产权草案的内容长达38页,涉及专利、商标、互联网域名、地理标志、版权及邻接权、加密卫星和电缆信号节目、农业化学品、药品数据、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客体,详细规定了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管理和执法措施,被誉为是当今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最高标准。知识产权问题是TPP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加国主要的分歧所在。

1.关于商标:TPP关于商标的规定同美国现行的商标法相类似,在某些方面的保护水平要高于TRIPS协议。商标的范围:应允许声音或气味作为商标注册,这是高于TRIPS的规定。专有权:禁止第三方在贸易领域使用注册商标,而且在商标有关的货物和服务领域禁止使用类似标示。著名商标:TPP规定著名商标不需要注册。任何缔约方不得要求商标备案是商标生效、主张权利、或其他目的(包括转让)的要件。地理标识:TPP将其纳入商标法的范畴。(在TPP中,关于地理标识存在分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倡议限制地理标识,而加拿大、新加坡目前正同欧盟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倾向于地理标示强保护立场。)

2.版权和相关权利:TPP4.1条规定:权利人可以授权或禁止所有复制他们的作品、表演和录音制品,以任何方式或形式,永久或暂时性的(包括电子形式的临时存储)。4.2条规定权利人可以授权或禁止平行进口。4.3条规定:版权的期限不少于作者的终生以及死后70年。而TRIPS规定是50年。

3.关于专利:TPP扩大专利的范围,规定缔约方应保证对已知产品应用中的任何新形式、方法等授予专利,即使该发明不能提高产品的功效。

4.执法规定:民事执行:12.4规定法定赔偿制度的建立,明确赔偿应当是高到足以构成对未来侵权行为的威慑。12.7条规定了对盗版或冒牌产品销毁的规定。它还规定已被用于制造盗版或冒牌货品的材料和工具要及时销毁。暂行办法:初步禁令:应被授予“尽快”和“特殊情况以外”的请求,在10天内实行。刑事执法:对故意的达到商业规模的版权侵权给与刑事处罚。

(二)TTIP谈判中涉及知识产权议题

在知识产权领域,欧美同样追逐高标准目标,拥有广泛的相同的利益诉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是知识产权领域通用的国际规则。对知识产权的强保护意味着对欧美等知识产权净出口国权利和就业的保障,此前欧美就和其它一些发达国家曾就知识产权执法达成了ACTA。欧美在知识产权领域树立高于WTO的一般原则,引导全球贸易规则走向。在知识产权领域,欧美尽管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有效执法方面在国际上的目标取向一致,但具体领域仍存在分歧,双方强保护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如在地理标示方面。

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希望达成的目标是:达成与美国利益相符并反映美欧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上共同的高标准目标,以维持和加强美欧在知识产权议题上的合作领导关系;加强并保护美国创作者、创新者、企业、农民和工人基于知识产权强保护和知识产权有效执法而获取的利益,以及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欧盟提出“明确而清晰”的强保护领域包括地理标示。这是欧盟在知识产权领域历来强调的重点,欧盟强调对地理标识的广义保护,常见名字的产品都拥有专有权。而美国则希望限制对地理标识的强保护,认为地理标识要是复合词,而不是通用名称,这样可以避免混乱。

三、新规则体系中的竞争政策问题(关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原则)

(一)TPP关于竞争政策的内容

国内竞争法通过防止某企业垄断。个经济领域,并阻止其他企业进驻市场、妨碍竞争,以达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美国已经签署的‘些自由贸易协定中包含竞争政策条款,竞争政策条款的目的是限制国内竞争法对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竞争政策条款还要求美国及其伙伴国对来白伙伴国凶涉嫌违反该国反垄断法而受到行政处理的个人发出审讯通知,为其提供申辩的机会。根据FTA中的规定,缔约国通过交换信息、相互磋商来一同履行竞争法。已被认定的垄断企业及国有企业在运营时,应遵照协定,遵守商业惯例。

根据2011年11月达成的框架,TPP缔约国正在制定竞争政策相关条款,希望创建一个竞争性商业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TPP缔约国公平竞争。TPP协定中将包括以下条款:竞争法和机构的建立与维护、竞争法执法中的程序公平性、透明性、消费者权益保护、私人诉讼权及技术合作。美国企业界已经声明,竞争政策条款对于处理国有企业相关事项十分关键,保证不给其提供非公平性竞争优势,尤其在处理其财政、管理及透明性问题上。

(二)TPP关于国有企业的规定

广义上讲,国有企业是指由政府直接或肖接拥有或影响的企业。政府对这些企业提供优势,诸如补贴、低成本信贷、优先获得政府采购和贸易保护等,这些都是同业私人企业所不具备的,因此阻碍了竞争。美国也有国有企业,如美国邮政服务机构。在多数贸易谈判中,美国在国有企业问题上采用攻守兼备的策略。以往美国签订的FTA中没有强势的国有企业条款的先例。美国政府在TPP提案中有关于国有企业的条款。TPP协定中国有企业条款具体如何目前不能确定,可能的估测为:国有企业在商业基础上运营,并处理可能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国有企业条款可能含有一项伤害测试,该测试与WTO补贴协定相类似;采纳竞争中立原则,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中立位置。竞争中立性是美国政府和企业集团所支持的一个概念,指在一种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不会享有私营企业没有的优势。对于国有企业议题,TPP参加国中分歧很大,马来两亚、文莱、新加坡、越南的国有企业占比都较大。

四、新规则体系的政府采购问题

(一)TPP政府采购条款

美国是WTO政府采购诸边协议(GPA)的成员,在美国签订的FTA中大多包括政府采购条款。TPP参加国中只有日本和新加坡是GPA的成员,新西兰在2012年8月声称准备加入GPA。在美国同马来西亚的FTA中,政府采购是马米西亚的敏感领域,美国就此做出让步。美国同澳大利亚、秘鲁、智利、新加坡签订的FTA和NAFTA中都有政府采购条款,在互惠的基础上,在一个限定的金额门槛以上,为每个国家的企业提供机会竞标联邦和州政府合同。美国在TPP谈判中也提出相似的政府采购条款。

在达拉斯回合谈判中,美国提议TPP参加国在解决联邦以下政府或州一级政府承诺之前,先谈判准入承诺。这是因为美国部分州政府不肯提供其采购市场准入承诺。美国州政府有权自主选择签订FTA中的政府采购承诺。同意政府采购承诺的州数量由GPA时的37个下降至韩国、哥伦比亚和巴拿马FTA时的8个。在新加坡回合时,加拿大提案中承诺由中央政府资助的次一级政府机构的采购项目可以对TPP成员开放。

(二)TTIP中的政府采购条款

欧盟和美国在政府采购谈判上的曰标有两方面:一是构建一个GPA+,建立一个更高的标准和未来发展的范本,来促进WTO未来GPA协议的进一步修改。二是促进美国和欧盟企业更好的市场准入。TTIP关于政府采购的谈判呵能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GPA+规则,包括在修改后的GPA文本附件中;另一种是直接取代WTO的GPA文本。双边谈判后改进后的规则将在GPA承诺中完全适用,包括额外的市场准入承诺。双方基于国民待遇原则,在政府的所有层面实质性地提高进入政府采购的商业机会。

对于同现有各国内规章或国内实践有关的、同现有的贸易障碍的补救措施,欧盟建议谈判包括以下的议题:取消跨境采购和固定单位采购的障碍;进一步提高采购有关信息的获得(透明度问题);减少行政性限制;确保欧盟和美国电子采购方面的规定不会造成额外的贸易障碍;确保采购合同的规则不会成为限制市场准入的条件;确保技术规定不构成贸易障碍;与质量奖励标准、质量程序和测试报告有关的规定。

五、新规则体系中的劳工问题

(一)TPP中关于劳工的内容

美国认为与低成本、低劳工待遇竞争,将使美国工人处于不利地位。美国以往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劳工权利条款不断深化扩大。NAFTA的劳工条款不列入主协定内,作为附加条款列入单边保证函,按照一个特殊争议解决程序执行。美国一多米尼加共和国一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中包括一个类似条款,在协定主体中按照协定中争端解决机制执行,一旦违反将受到贸易制裁。美国与秘鲁、巴拿马、韩国签订的FTA包含新的劳工原则,要求各国采纳并维持国际劳工组织(ILO)宣言中包含的五项劳工权利,依照FTA中争端解决程序执行。

TPP协定将把劳工条款单列一章,包含劳工权利保护承诺;合作、协调机制;双边关心的劳动事项对话机制。美国提交的关于劳工问题的提案,要求各国坚持国际劳工组织(ILO)核心原则,要求各国制定最低工资要求、工作时长、职业健康和安全的相关法律;要求采取措施抵制强制劳动或童工产品,并在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推行劳工法。对于TPP参加国,劳工权利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越南和文莱反对依照有约束力的争端解决程序来履行条款。

(二)TTIP中关于劳工问题

TTIP在多个领域强调,谈判的目标是以美欧此前与其他经济体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实现自由贸易协定的最高标准。美、欧致力于对劳工提供高水平的保护,力主促进国际劳工组织核心标准的采纳。美欧在劳工问题上拥有广泛的利益基础,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六、新规则体系中的环境问题

美国在环境问题上的立场逐渐演化,由最初的NAFTA中的单边保证函,到其后的FTA中加入“各行各法”条款,制定少量争端解决程序,其后进展为遵守多边贸易协定,按照多边协定中争端解决条款执行。在TPP谈判中,美国就环境问题的立场一直比较坚决。美国关于环境问题的提案包含三个主要内容:一是非法伐木、海洋渔业和濒危物种相关的特定条款,以及履行国内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法律法规的义务;二是各成员国履行其在多边环境协定中的承诺;三是允许利益相关方对伙伴国在遵守条款上所作的努力提出质疑,包括跨领域制定具有约束力的争议解决程序的可能性。美国的提案还将提高国际合作并为公共参与环保管理和执行提供更多的机会。美国在TPP中提出的海洋渔业条款,比现有的多边协议中的海洋管理更进一步,在TPP中首次包括禁止渔业补贴,这对渔业保护设定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基准。另外,美国提及的保护提案,也将使得其它成员国在野生动物、森林和保护领域的立法水平向美国靠拢。

TPP中环境问题谈判的争议点将集中在参加国在执行国内法律和遵守国际环境协定时,是否有强制执行的义务。美国代表团的立场比较强硬:应同贸易义务一样都通过争端解决来确保强制执行。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多持谨慎态度,或拒绝环境标准直接执行。

七、新规则体系中的投资保护

(一)TPP投资的相关规定

TPP是处在非常不透明的情况下运作的,据目前为止被披露出来的TPP投资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适用范围方面,投资措施定义广,涉及到当事方的中央、区域、地方政府裁决维持相关措施,涉及到非常多的政府职能的事项、涉及到国有企业,甚至把政府相关的职权,通过其他方法转化给国有企业来行使,也是作为投资措施来定义的;(2)投资待遇方面,包括国民待遇,涉及准入前国民待遇,有中央政府层面国民待遇,还有对地方政府层面的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公正公平待遇,这个在投资协定当中我们称之为弹性条款;(3)取消对投资的限制方面,在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方面有一些限制措施,要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列出;(4)增收补偿方面,在增收补偿问题当中特别要关注现在涉及到间接国有化的问题;(5)公共措施方面,环境安全方面有例外条款,包括公司社会责任,劳工权利,环境,人权,投资者和社区的关系,投资和反腐败的关系;(6)在争端解决方面,争端解决在TPP当中是重中之重,涉及到国际仲裁机制,美国为首国家支持这种机制,澳大利亚为代表反对这种机制,因为它认为这种机制会影响到一些国家环境、能源等政策法规的变动。

(二)TTIP中投资保护条款

根据欧盟委员会对投资保护协定的公众征询意见,我们可以看出投资保护条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投资保护范围的确定:完善对“投资者”的定义,为了符合欧美法定的投资者的资格,一个法人必须在欧美领土上拥有实质性的商业活动,排除第三方国家的国民拥有的“皮包”公司的范畴;非歧视待遇;公正公平待遇,用以往判例的方法来避免误解;征用原则;在投资保护和国家监管权力间的平衡。在TTIP投资保护条款中还包含一个较受争议的内容——“投资者一国家争端解决”(ISDS),允许外国投资者(公司)根据投资协定的规定,在投资利益受到侵害时,针对投资所在国提出仲裁诉求。这一条款引发欧盟许多方面对未来环境和劳工保护法律的担心。

八、中国的应对之策

TPP和TTIP中体现出来的世界贸易新规则的内容许多都超越了WTO的基本规则,对中国现行的规则带来较大的冲击。新规则体系中的劳工标准、环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以往都是在一国主权范围内独立解决的问题,但在TPP和TTIP框架下,不仅保护标准提升,而且受到多边规则的约束,且有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约束。投资保护条款中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目前我们未来行政改革的方向。竞争条款和国有企业中立原则同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仍有较大的冲突。监管一致性所涉及的边境内开放,更是对我国的立法体系、执法程序提出挑战。中国应如何应对:

(一)多边贸易体系仍是中国的首要选择

自贸区就其性质而言,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当中地位逐渐提高,中国目前已经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大国,如此大的贸易体量,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开放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需要继续大力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使多变贸易规则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贸易摩擦争端,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建立更全面、更高级的区域自由贸易区体系

区域经贸合作和多边贸易体系开放相比,自由贸易区有对象可选,进程可控的特点,可以起到以局部带动整体的开放效果,我们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不高,规模有限。今后要加快实施区域经贸合作,形成以周边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抓紧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进一步提升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条件,推进中韩、中日韩、中澳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形态加快实施自贸区。RCEP共同体在减少关税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服务和投资自由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举措来加强。

(三)积极吸收新贸易规则中的合理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在我国今后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中,要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国际经贸新议题的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TPP、TTIP作为高质量的自由贸易谈判,引导全球贸易规则的未来走向,尽管我们没有加入TPP的谈判,但我们要按照这套规则来加快国内相关改革步伐,特别在自贸区内积极探索试验这些新内容,有助于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缩小差距。

(四)积极探索政府治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从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行政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来符合世界贸易新规则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的发展需要,以公平公正、透明度等为原则,在一个新的框架体系内重构中国的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探索行政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来创造一个公平的改革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9

(一)组建工作进展顺利

1、机构搭建进展迅速,人心安稳

根据*编〔20__〕4号文件规定,*州市商务局划入原*州市外经贸局全部职能,原市经贸委的内贸管理职能,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实施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等职能,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市商务局在半个月时间内迅速组建,对各科室职能界定清楚,共设立办公室、贸易发展科、贸易管理科、外经外资科、市场科一室四科职能科室。__同志负责全面工作,__同志负责办公室、外经外资科、市场科工作,__同志负责对外贸易发展科、对外贸易管理科。当前市商务局全体工作人员正以“三实”(做人诚实,基础夯实,作风扎实)作风带动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务实奋进的精神状态,士气高扬,为全市商务发展而努力工作。

2、上下对接有序,有条不紊

组建后,各科室分别与省厅相对应处室进行了衔接,工作开展有条不紊。办公室对应省商务厅办公室、人事教育处、政策法规处、退休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6个处室职能,贸易发展科对应规划财务处、对外贸易发展处、信息化处3个处的职能,对外贸易管理科对应对外贸易管理处、机电产品进出口处、科教发展与技术贸易处、口岸管理处理4个处的职能,外经外资科对应外商投资管理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处、对外经济合作处、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外事处5个处的职能,市场科对应市场体系建设处、商业改革发展处、市场运行调节处3个处的职能。各科室按照各自职能,充分利用开会、培训等机会与省厅相对处室加强联系,经常沟通,积极争取在业务上得到省厅的指导。

3、指导思想明确,重视建章立制

在组建工作中明确提出,第一建立一个务实机关,即做人诚实,基础夯实,作风扎实的机关;第二建立一个科学工作机关,即科学谋划、平稳起步、遵遁规则、不偏方向;第三建立一个高效能机关,即认清形势,稳定大局,熟悉职能,进入角色,精心谋划,重点突破。各科室按照各自的职责、职能,迅速开展建立规章制度的工作,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市商务局机关管理制度等14项制度,为全面履行职责,确立了行为准则和工作制度。

(二)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展开

1、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比预计要好

一季度,全市商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加快发展,全市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外经贸工作稳步发展,总体形势向好。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69.63万美元,同比增长307.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1.19万美元,外商其它投资488.44万美元,对外借款为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390万美元的19.75。实现进出口总额362万美元,其中出口346万美元,同比增长19.7,进口16万美元,同比下降85.5,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7.9。全市消费品市场实现开门红,一季度,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275万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

2、徽商大会筹备工作

按照省政府和省商务厅的统一部署,我市徽商大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前一阶段由于商务局正处在组建时期,徽商大会筹备工作比全省落后一个月左右,在机构搭建完成后,急起直追,已经和全省保持同步。一是客商邀请工作,已确认邀请外商12名,内商20名,此外还有部分拟邀请重要客商正在联系确认之中。二是项目工作,项目册已进入翻译印刷阶段,共有60个重点推介项目,向大会组委会上报21个重点推介项目,大会签约项目3个,其中*州(国际)中药物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额2.8亿元。三是特色展厅工作,设计方案已经由广州市尚雅设计公司制作,已经大会组委会审核批准,现已进入制作阶段。四是会刊及邮品宣传资料,按照皖组展字[20__]10号文件要求,大会会刊及邮品所需图片及文字资料,战略合作伙伴图片及文字资料已经确认并上报大会组委会。五是住宿安排,已确定大会期间*州市代表团在新文采大酒店住宿,并与该酒店签订协议。

3、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展开

一是 开展加油站年审抽查和加油点清理整顿督查,进一步规范我市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未经审批擅自建设等非法活动。按照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商务厅《〈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意见》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市商务局会同市工商局、安监局、消防支队于3月29日至4月1日共4天时间,对三县一区加油站年审情况和加油点清理整顿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和督查。二是根据省厅文件精神,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华交会、西洽会、广交会等大型会展,起到了宣传*州,引导企业走出安徽,扩大视野,开拓市场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深入调研,确立重点基础工作

为了解我市商务运行基本情况,20__年1月25日至31日,市委常委、副市长__*、市商务局筹备组负责人__、市商务局业务科室人员一行,对各县、区商务工作进行调研。为了解全市进出口贸易基本情况,市商务局贸管科对我市进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企业问卷调查57家,在此基础上重点走访28家企业(其中3家没有自营进出口权),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我局已经确立了六大基础工作:

1、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近期商务工作发展规划和拟定“十一五”发展规划。

2、力争年内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

3、初步建立商务信息体系,以利科学指导工作。

4、初步建立商务项目库,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招商引资推动商务工作大发展。

5、招商引资联络网建设。

6、搜集汇编优惠政策目录,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到位。

(四)先教活动开展情况

在市委督导组的精心指导下,我局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好五个结合:与建章立制相结合,与职能解读相结合,与提高党员素质相结合,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建设服务型机关相结合。圆满完成了动员学习阶段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全体党员参与,参学率100。__同志是一名退休干部,我局通过邮件寄去了必读书目,和其他同志一样撰写了心得体会,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二是认真学习,全体党员均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委、市委有关文件,学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等重点篇目完成了市先教办规定的学习任务。三是联系实际,为企业上门服务,利用调研的机会为*州市千草药业饮片厂等企业办理了自营进出口备案登记。四是开展献爱心活动,每位领导班子成员均帮扶一个困难职工,并对*州一中高二(23)班候建慧同学进行了资助,支持其完成高中学业。目前我局先教活动已经进入分析评议阶段。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薄弱,各项工作全力推进缺少抓手

一是我市经济外向度不高。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着外向度不高,没有对全市利用外资拉动大的支柱企业,企业规模偏小、贸易方式单一、出口商品结构落后的问题,出口商品主要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多。二是招商引资环境有待改善。招商引资实际的操作中,政府部门服务不到位、承诺不兑现、办事效率不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仍需进一步加强。敷衍塞责、拖延扯皮,违规收费、吃拿卡要等问题依然存在,对外商投资不能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没有专职的执法队伍,有些执法依据不确切,没有刚性执法手段,无法执行等客观原因,对成品油市场、生猪屠宰、旧机动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拍卖、典当、餐饮住宿业等行业管理难度较大,部分行业和专业市场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订工作严重滞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市没有能够按照商务部的统一部署于20__年底前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工作,甚至到目前为止,连规划制作所必需的经费也没有落实。

(二)人力资源组合没有达到最佳配置

目前,市商务局设立办公室、对外贸易发展科、贸易管理科、外经外资科、市场科一室四科职能科室,其中贸易发展科、贸易管理科和外经外贸科的职能为对外贸易,市场科职能为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工作能够完成,而国内贸易管理力不从心。根据*州市外向度较低、利用外资总额、进出口总额偏小的实际,按照内外贸一体化的要求,我市商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内贸的管理上,而现阶段内贸只有一个科室,承担了全部的内贸管理职能,科室人员只有三人,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商务局的人力资源还没有达到发挥职能的最佳状态,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整合。

(三)全面完成、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有较大困难,没有大的突破口

我市外贸进出口企业少,规模小,保持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一季度牛羊肉至今没有出口,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较大。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没有起担纲作用的大项目,一季度,利用外资项目中没有一个超千万美元的项目,而超500万美元的项目只有*州环球大药城有限公司、*州玖玖生物药业发展有限公司,且批准成立将近一年没有资金到位。从一季度外经贸运行情况看,完成今年2020万美元的进出口目标任务不容乐观,完成2020万美元的目标任务,平均每月进出口需要完成168万美元,一季度要完成505万美元,而目前实绩与季度目标进度差距143万美元,后三个季度压力较大。利用外资存在同样的压力。

(四)体制不顺,全面推进工作有困难

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较多,上下关系不顺。现阶段,各县、区正处在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涉及商务的工作 部门较多,行政层级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不畅,影响了商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区商务部门机构改革任务较重,不能全力投入商务运行工作,分散了大量的精力。为保证社会稳定,商务主管部门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维持职工的稳定上。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加大对国家、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宣传力度,深入研究,指导商务工作。要增强对政策研究的总体把握性,加强与上级领导机关政策法规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家、省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动向,抓全局性、关键性、敏感性的重点政策研究,抓关系*州商务运行关键性问题的政策研究,从总体上把握住政策研究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才不至于陷入被动。

二是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只有做到深入调研,才能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商务工作。在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意识,坚持创新服务方式,对企业切实做到热情服务、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推进职能的转变。只有通过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才能着力破解难题,提炼出*州商务发展的各种信息,抓住了重点和关键点问题,找出我市存在的优势,发现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新组建的商务局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机关,积极争取上级机关对我市出口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认真研究我市扶持重点出口产业和重点出口企业的政策措施,努力为外贸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近年来,我市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同省内一些对外开放的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的投资环境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一是要从基础设施的规划、改造、建设到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从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到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要用实际工作来吸引投资者,大到优惠政策的落实,小到投资者的衣、食、住、行。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用各种方式吸引外商投资,鼓励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贸易,开展对外承包业务,扩大发展空间。

四是健全外贸网络。一是引导企业树立“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大外贸、大流通意识,让外面的企业走进来,让本地企业走出去,使更多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创汇,继续推动我市芝麻、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的加工贸易,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加工贸易。要把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加工贸易企业来我市投资。要把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宣传到企业,推动我市外贸上规模。二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外贸营销网络,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及国外举办的展销会,利用各种贸易窗口广交朋友、广交客户,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五是完善跟踪服务。积极完善对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的跟踪服务。对我市获权企业实施个性化服务,开展跟踪服务,掌握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动态,及时了解企业在进出口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帮助反映、协调、解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六是加快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市政府和财政的支持,抓紧制作经费落实工作;二是积极开展规划制定前期调研工作;三是在经费落实的基础上,招标确定规划制作单位,争取尽快完成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制订工作。

七是加强外贸人才的引进、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营进出口企业外贸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营进出口企业的经常性督导,促使他们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国际市场研究,确保企业不但有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新产品,而且有能够进行自营进出口的外贸人才。引进、教育、培训一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人才,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加速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外贸人才队伍,为我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工贸企业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陈伟芝(1980-),女,广东揭阳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实务教科研;陈岩(1966-),男,广东兴宁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类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WYXM0134),主持人:陈伟芝。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55-05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也导致了目前普遍存在着外贸企业“千金难求一才”,而高校外贸相关专业毕业生却很多难以就业的现象。

一、当前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贸相关专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保障模式持续、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特别是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上还缺乏突破和创新。体制机制问题已成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核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合作各方的理念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从目前外贸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以职业院校主导、依靠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大部分都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政、校、行、企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是局限于教育内部,如政府层面主要还是由教育部门单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带动和引导其它部门参与。企业也多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不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会担心学生参与到业务中的差错和效率低下会使其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或担心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会泄露,从而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学生学习不到专业技能,合作流于形式[1]。

国家正在积极出台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但这种“参与”机制远远不够,还需各方提高认识,寻求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推动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二)校企共同主导的保障外贸人才培养的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缺失

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外贸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行业、财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但这些部门间还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分割、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等诸多管理协调问题[2],削弱了管理主体的作用。当前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校企合作的实践要求还相差较远,不利于校企合作规划、重大制度制定和实施。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基本不相同。企业行为短暂,着眼于眼前最大利益;学校偏重教学,行政管理僵化,人事制度落后,联系沟通不畅,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更缺乏微观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严重阻碍校企合作外贸人才培养进程。

(三)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尚不到位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保障,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职业学校教育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相关条款只是零星分布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而且并没有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明确规定[3],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保障性,相当一部分外贸人才培育模式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因此搁浅[4]。

(四)缺乏促进校企合作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激励机制和第三方协调机制

缺乏有效激励外贸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外贸企业缺乏作为外贸人才培养主体的动力。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人员也缺乏有效监察和督促,难以调动外贸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外经贸企业协会等相关外贸行业协会尚未能代表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发挥第三方协调的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以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在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升外贸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最早出现于英国政府颁布的“现代学徒制计划”中,各国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都较为丰富,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和瑞士等国都是现代学徒制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国家,他们体制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推行,与其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方位的机构管理。英国由多个部门、多个组织共同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的组织管理,包括国家层面负责政策制定的教育部和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负责提高年轻人对学徒制的参与率与保持率、对参与学徒制培训的院校和学习者财政支持的年轻人学习署;独立的资格与评估管理机构――资格与考试办公室;负责监督各地培训提供者培训质量的成人学习督察团;负责开发培训课程、资格证书,制定职业标准等职业教育具体事务的专门机构,如课程与资格委员会、产业指导机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等[5]。还有国家雇主服务机构与国家学徒制服务机构两家专门的学徒制服务机构。各组织间职责划分明确,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互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网络,提高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

2.法规保障机制健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兴起与英国的职业教育法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标志着国家重新对学徒制进行正式的干预。1993年的《现代学徒计划》宣布进行学徒制改革,规定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学徒培训,通过国家职业资格制度(NVQ)框架,规定了国家职业标准,保证学徒培训的质量。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现代学徒制推行方面的相关法规措施出台。2010年底,英国政府全面实施了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体系,对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做出重要改革,使之更贴近学生和雇主的需求,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每年还通过的议会法案来保障这些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实施、政府行为的约束和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英国职业教育法规在现代学徒制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3.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前提条件,英国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政府和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并保障经费的高效率使用。其中英国政府投入占比为75%,政府根据学徒培训的人数、年龄,培训的行业、等级拨款补助。如16-18岁青年学徒的培训成本完全由政府资助,19-24岁成年学徒的培训项目费用政府支持一半,超过25岁的学徒,政府将根据项目所属行业的具体情况而定资助金额。英国政府设立了职业教育基金会,为职业教育提供专项经费,并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还成立了继续教育经费理事会,由其决定各类项目的经费标准,分配给承担教育与培训任务的学院。

同时,英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企业通过交纳职业教育税、为学徒提供助学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设备、建筑经费和科研经费等方式参与,成为现代学徒制经费的重要来源。还辅以学校自筹、学生缴费、社会赞助等形式,建立了多元化的经费筹集体系。

(二)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澳大利亚学徒制改革启动时间较晚,但成效显著,且其背景与我国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值得借鉴。

1.构建了网络化的管理体制机制。澳大利亚具有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由所有与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关的部长组成国家培训局部长委员会,制定全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和重点,全面统一协调雇主、培训机构以及学徒的关系,全面负责现代学徒制的每项工作。从职业教育管理的最高层面上整合了决策主体,使现代学徒制规划战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资金的保障等得以协调,提升了现代学徒制的整体效能。州/地区培训局负责学徒制的具体管理对学徒制和受训生制的发展做战略规划,对培训机构进行注册管理,审批学徒培训合同,保障培训质量,提供及管理相关经费。澳大利亚学徒制最基层的服务机构是澳大利亚学徒制中心(AAC),直接面向雇主和学徒/受训生提供学徒制相关的一切服务。TAFE学院、私人培训机构、成人和社区教育机构等注册培训机构负责澳大利亚学徒制的脱岗培训。其中TAFE学院是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组织。每层管理机构都职责明确,每一个具体实施的管理机构都受上层机构的制约管理,且管理统一到位,促进了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产业界以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密切合作。

2.突出行业主体地位的体制框架。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主导的[6]。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的7名组成成员中就有5名来自行业,国家质量委员会、国家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和州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也主要由行业代表组成[7]。除此之外,行业对澳大利亚学徒制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其成员均来自行业,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标准、培训包及质量框架在制定前都必须征求行业技能委员会的意见。行业界的代表们也直接参与学徒制各种决策的制定,可见行业在管理体制中占据了主导。行业技能委员会等组织还协助政府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最新的岗位需求情况和近期就业信息,为统筹规划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覆盖、地区分布、课程制定等提供建议及反馈。

(三)德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德国的“双元制”是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经典,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体制机制的主要特点有:

1.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自治管理有机结合,各主体间分工明确,协调有序。德国“双元制”采取以联邦、州政府及行业协会联合的宏观管理制度。联邦政府通过联邦的《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保证了国家对联邦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并确立了由经济部门协同教育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体制[8]。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决定职业教育政策方面的原则性问题,负责制订职业教育法规。各有关专业部分别对各自领域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和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联邦经济部还协助制订和颁布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目录和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规范职业教育的年限、内容、考试等基本教学标准。联邦劳动与社会秩序部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并负责有关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咨询。

德国在联邦统一宏观管理的基础上,赋予了各州高度的自治权,由各州的文教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州职业学校[9]。由各州负责教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务的部长联合组成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各州之间的政策措施。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现代学徒制中长期发展计划;科学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等;各州郡的文化教育部代表国家组织、计划、领导与监督学校。行业协会则负责制定各种职业的等级标准,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培训教师资格的认定与考核、培训合同的注册、培训大纲与培训计划的制定、职业培训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工作,对企业培训进行监督考核和检查指导。各管理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定位清晰,形成了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与行业协会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双元制”的开展保驾护航。

2.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现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一体化。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承担,通过议会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以及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颁布的《培训者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基础阶段工业企业内实训时间与职业学校课时计划原则》等相关法规、条例和协定来同时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行为。企业培训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和培训章程进行,职业学校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并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扩大职业培训位置促进法》、《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由企业和国家双向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和地方办学机构负担,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则完全由企业承担,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集资的形式,如购置培训设施、器材、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根据法律规定,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培训企业可获得其培训费用的大部分补助。

健全的法律、法规调节和规范了德国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职责与权力,推动了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经费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等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体化。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建议

为提高外贸人才培养质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动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政、行、企、校通力合作的有效制度体系。

(一)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

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表明,健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和完善顶层设计是现代学徒制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部级、省地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由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商务部等产业部门共同组成部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对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领导和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宏观管理,从政策层面引导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全国统一架构的学徒制教学大纲,并根据运行的结果反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约束、规范和激励校企合作行为,为现代学徒制提供组织和实施的保障。设立省地市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对本区域内的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主导和调控,根据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从企业资格、入学门槛、培训内容、学徒报酬、就业协议、结果评价等方面,制定规范便利的制度措施和对口合作机制,明确企业、学校、学生在学徒培训过程中的权责,促成校企深度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10]。校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由职业学校和外贸行业企业组成,结合外贸行业特点,进行师资来源、人才培养过程监控、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等微观管理。

(二)健全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尽快完善《教育法》《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并制定促进和规范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单项法规、规章,以及与之配套的实施条例和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确立企业承担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法律地位;制定《现代学徒制企业资格条例》,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企业资格条件、认定程序、财税信贷优惠和奖励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明确符合资格的企业的责任权利,规定企业应根据员工或岗位的比例提供一定数量的各种实习岗位、承担用工责任、承担学徒和员工的教育培训责任、提供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岗位的责任,同时拥有对学生培训和实习进行考核的权利等。

通过法律法规保障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的形成,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现代学徒制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经费,及时调整和增加投资比例;将现代学徒制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和比例,保持财政拨款持续增长;规定企业学徒员工培训经费的比例;建立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专项基金,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筹措现代学徒制教育经费,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

(三)建立与行业协会的现代学徒制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第三方协调作用

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行业协会的协作地位与权力,提升行业协会的社会地位,发挥行业协会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功能。在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中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商会、外经贸企业协会、各地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中国报关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共同制定外贸学徒培训大纲与培训计划;共同制定外贸行业从业技能标准、教学标准与考评标准等现代学徒制培养实施细则,构建外贸人才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开设现代学徒制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外贸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对外贸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和能力要求,以及外贸现代学徒培训情况等。

由行业协会负责参加现代学徒制各类外贸企业的资质认定与管理;考核与颁发学徒职业能力证书;对学校教育及企业培训进行组织与协调、服务与监控、评价与激励,促进职业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业务过程对接。以确保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效果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保持一致,真正实现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一体化。

(四)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实现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合作的校企双方人员的有效管理和督促,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现代学徒制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参与人员在现代学徒制合作过程中的各项表现与其薪资收益、职务晋升等绩效挂钩,调动外贸企业和职业学校内部人员的对现代学徒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并通过合同协议、规章制度等方式,将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各项责任、义务、标准细则等制度化,约束双方的行为,保护两个合作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21.

[2][3][8]张杰,辛宝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3):71-74.

[4][9][10]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