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4-02-19 18:06:10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 旅游企业 集团化 财务管理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旅游行业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行业的日渐繁荣,旅游企业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出现了旅游秩序失范、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弊病。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企业的优胜劣汰、2013年《旅游法》颁布实施对旅游行业的净化以及“葛兰素史克”事件对旅游行业的警示,小型旅行社势必出现生存危机。大中型旅行社通过收购、兼并成立集团化旅游企业以整合市场将成为必然趋势。为此集团化旅游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如何提高抵抗财务风险能力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一)集团化旅游企业定义

集团化企业主要指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以产权关系为基本纽带并依此形成多层次的经济组织。集团化旅游企业就是指从事旅游相关业务的集团化企业。

集团化旅游企业成立目的主要为扩大旅游市场规模,通过市场交易内部化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重点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要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根本在于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要做到“有法可依”。由于企业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应在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

(2)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旅游企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影响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旅游企业须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把防范风险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提高财务人员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3)打造财务信息管理平台。鉴于旅游产品销售时效性、现金流及经营受季节波动、经营范围广业务操作灵活、财务管理复杂等诸多因素,旅游企业更应及时掌握财务信息,有效的控制经营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效益,为此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对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选拔优秀职业道德素质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学习最新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做好管理人员阶梯储备;推动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入竞争机制。全方位管理措施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利于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旅行社产权结构复杂

(1)旅游企业主要通过控股形式,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组建集团化旅游企业。而且持股方式多样化,既有垂直持股,也有环状相互持股,还有二者相结合。

(2)中小旅行社绝大多数都是由个人组建形成的,集团化旅游企业通常也是采取收购个人股权以控股中小旅行社,进而达到市场占有率提高、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的目的。因此,集团化旅游企业控股的子公司通常都含有个人股成分。

(3)因旅行社是轻资产行业,公司经营主要依赖服务、口碑、人脉,况且旅行社最大的资产即是客户,而客户资源基本又掌握在个人手中,为此在收购初期集团化旅游企业出于稳健性考虑,通常仍由原股东担任子公司总经理。

持股方式的多样化、个人股的存在、过多依赖个人经营,致使集团化旅游企业产权关系较为复杂。集团公司在子公司的话语权、决策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而子公司经营者一贯的单纯追求销售利润与集团公司战略管理、财务风险控制存在必然冲突。

(二)收购的中小旅行社财务工作基础薄弱

(1)信息化管理基础有待加强。1)旅游市场整体盈利能力不强,通常是薄利多销,以销售额的大幅增长赚取利润的增加。为此旅游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业务经营,企业管理局限于经营性管理中,忽视信息化管理,由此导致多数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较薄弱。2)集团化旅游企业因各子公司市场定位、经营方向、发展规模不同,各子公司都是各自经营,自行使用信息系统,集团缺少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基于单一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无法实现集团内各子公司信息化数据的联动。

(2)财务基础工作不牢固。由于集团化旅游企业收购的多为中小型旅游企业,而中小旅行社重经营、轻财务的管理思想在企业普遍存在,中小型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必然在集团化旅游企业对旅行社的收购初期有所体现。1)长期轻视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工作仅限于事后核算、日常报税,财务在整个公司中缺少核心价值,财务管理被边缘化。2)个别旅行社账外账、不入账问题时有发生,造成出现企业虚盈实亏或者虚亏实盈不正常现象。资金操作随意性大,致使账目不清,资金短缺。3)应收账款占资产比重最大,但对应收账款却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对挂账单位、金额、账龄仅依靠业务人员确认,未进行定期对账。应收账款管理混乱,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给催收欠款带来难度,公司常出现经营资金缺口。

(三)集团化企业管理程序链条长与业务灵活性存在冲突

在集团化企业中,不同层级公司对外投资的延伸,资本运作呈现以少控多的局面。评价一个集团公司的规模大小,主要看合并范围内总资产、营业收入。集团总部监督、控制、跟进子公司财务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这样才能保证子公司的财务决策符合集团整体利益。但却导致管理链条过长,管理效率低下。

具体到旅游企业,由于业务特性,对包机、包房等大经营项目的决策时间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旅游旺季,由于供求不平衡,一旦超过供应商规定时间就会被取消定位,团队行程就难以保证。而冗长的管理审批链条,常造成后续业务操作时间紧迫,有时甚至被迫搁置决策。

(四)资金周转不畅、资金利用率低

集团化旅游企业的经营发展,收购或新成立的旅行社不断增加。通常子公司在经营初期营运资金靠集团总部支持,在经营稳定后通过占用集团内部公司团队款业务往来款等方式维持自身资金周转,影响集团内部资金运转的顺畅。由于所属子公司都各自核算,开设银行账户,一定程度上占用资金,使集团内有限资金分散、沉淀、闲置。

(五)旅游行业特性对财务管理的冲击

(1)旅游产品和服务常会受到天气、季节、经济、政治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这就影响了财务人员正确预判潜在的财务风险。

(2)旅游产品和服务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策略的灵活多样性。旅游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增加客户,常需要调整或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开发新的供应商,这就增加了财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难度,降低了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提升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以实际工作经验为例,对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旅总社”)集团化财务管理转型进行阐述,分析如何提升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背景介绍

国旅总社是受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2009年起,国旅总社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实现了所属旅行社数量的快速增加,集团化旅游企业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其控股的全级次旅游企业已达到上百余家,所属旅游企业占国旅总社整体营业收入80%以上。

在规模扩张的初始阶段,国旅总社也面临其他集团化旅游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在经历多年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到提升集团化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二)国旅总社提升财务管理途径

(1)财务垂直化管理。财务垂直化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财务制度管理;一方面为财务人员管理。1)建立集团化财务制度体系。第一,由集团总部根据国家会计准则,结合实际工作调研,制定完整的财务制度体系,重点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税务工作指引、会计基础工作手册、财务日常操作规范。从宏观到具体账务处理都做了统一、明确的规定。对于旅游业务风险较大的事项,集团总部也做了工作指引。例如,应收账款管理、单团毛利率管控、分子公司管控、关联交易管理都做了更为明细的工作指导意见。为保证各项工作指引的落地,集团总部要求各子公司在总部工作指导意见的框架内,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再制定本公司财务工作管理细则。第二,对于阻力较大的财务管理制度,因集团总部也有日常经营,国旅总部采取先在集团总部实施,待成功后再向所属子公司推广的方式。2)财务人员管理。第一,由集团总部对所属子公司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进行选派,由总部下发任命通知书。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作为总部外派人员,直接向总部财务部进行汇报。第二,集团总部对子公司财务总监实行定期考核,包括实地工作检查、书面考核、当面述职。总部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财务总监任免、薪酬、晋升等。子公司财务总监对财务经理及其余财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集团总部备案。

(2)集团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1)集团ERP系统建设。建设集团ERP系统,对经营流程进行再造,业务操作流程透明化,财务管控要点镶嵌于业务流程中,财务管理前置,构建集团化在线财务管控模式。在财务基础核算方面,旅行社企业收款、付款、结算、往来款核算流程统一,同时将通常旅游企业管控薄弱的环节:发票管理、往来款管理、单团核算毛利率管控、关联方交易管理、客商及合同管理融于相关流程中。在财务管理方面,预算指标管控、财务多维度分析报表统计等得以在线上实现。落实全面预算管控理念,在ERP系统中通过预算控制体制的建设,对预算数据进行动态追踪,能够第一时间精准的反馈信息,对预算差异采取“下钻式”管理方法,约束预算行为,以便达到事中管控预算的目的。2)逐步统一财务系统。国旅总社逐步建立用友“NC”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实现集团整体执行统一的会计科目、核算方法,形成集团总部及所属企业的“一本账”。所属子公司能够最大程度运用集团内资源,精准、及时反映经营情况,集团总部可根据财务系统所反映的信息了解子公司财务状况,从而达到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效果。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实施了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和网络报表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可通过账务系统准确生成符合集团总部统一管理要求财务报表,以及按照不同的公司管理需求设置的个性化报表或个性化公式,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3)实现ERP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对接。国旅总社对财务用友NC系统的个性化定制,实现了ERP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无缝对接,财务经营数据全部来自于业务前端。因前端业务各项数据录入均规定了完整的审批流程,两系统对接既保证了前、后端数据的一致,又有效避免了财务人员随意调整账务,减少了业务、财务人员沆瀣一气的风险。

(3)强化集团化资金管理。1)集团化资金管理从所属子公司编制资金计划开始,对经营活动、投资筹资活动的资金运作进行实时控制。国旅总社建立了“九恒星”网络资金管理系统,通过银企直联、网银合作的方式,实现集团总部对所属子公司银行账户的实时监控。2)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按业务淡旺季测算各子公司最低资金保有量,通过与资金日报比对,对所属子公司进行实时预警,协助各公司做好资金筹划安排。3)在集团内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对全资公司“核定额度、超额上划”、对控股公司“协商决定,有偿使用”。将集中管理的闲置资金优先调剂给资金短缺的子公司使用,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利息。一方面解决所属子公司对外借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协调配置资金,降低了对外贷款规模及资金使用成本、改善了“存贷双高”的局面、减少了因分散管理而产生的资金沉淀。截至目前,国旅总社已与45家二级所属子公司签订《资金集中管理协议》,进一步优化国旅总社整体资产负债结构。

(4)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管理。1)国旅总社与对方股东选派人员成立董事会、监事会,董事长、业务副总、财务总监由国旅总社指派,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子公司董事长必须从集团总部经营班子成员中产生。董事长授权总经理一定权限,由总经理在权限范围内主持公司经营管理。给予所属子公司经营班子适当的经营权限,重点掌控超额经营支出、对外投资筹资,重大事项需董事会决议。由此实现经营决策程序化与灵活性、时效性的有效结合。2)同时强调国旅总社作为企业资产的受托人,应该行使投资者全力。在财务管理方面表现为:第一,除聘用财务总监外还要对子公司财务总监进行定期考核,由集团总部决定其去留。第二,有权根据国家政策法规、集团内部财务制度,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检查。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以国旅总社探索集团化财务管理为案例,针对财务管理工作难点解析应对措施。通过窥斑见豹,尝试探索研究适合目前集团化旅游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为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成红彦,杨斯迈.浅析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重点问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43.

[2] 赵娜.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 (33):75-77.

[3] 范碧辉.浅析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与管理[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8 (12):135-136.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2

1.企业集团的定义。

企业集团,指的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在统一管理基础上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一般包括协作型联合企业集团和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本文中提到的企业集团主要是从属型联合企业集团,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集团中存在一个母公司和不同形式的子公司;二是集团内存在不同形态的公司组织;三是集团内的部分子公司已初步具备企业集团的特点。

2.财务分析工作与财务分析的关系。

财务分析工作涵盖财务分析,但财务分析只是财务分析工作的一部分。除了完成财务分析之外,财务分析工作还包括制定与财务分析有关的制度、建立对财务分析的评价标准、搭建内部关于财务分析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提升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型的工作。

3.企业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研究现状。

近30年来,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财务分析技术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对企业集团总部财务分析的研究偏重于财务分析工具的使用、财务分析方法的选择,较少涉及到企业总部如何开展财务分析工作,即做好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顶层设计、提高集团内各子公司财务分析的水平等。本文主要结合财务分析工作实践阐述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重要内容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企业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基本内涵

1.确立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企业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首先要确立财务分析工作的基本定位,并确定财务分析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基本定位主要有两点:一是实现集团总部综合管理职能和集团财务管理职能的重要工具,二是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两点定位,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思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考虑。

(1)如何实现总部管理职能。

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对集团总部的职能有战略上的考虑和要求,一般而言,集团总部对各级子公司要加强垂直管理和控制力度,因此更加看重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发展、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等。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要促进集团总部职能的实现。

(2)如何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目标。

集团财务管理一方面要保证总部管理职能在财务上的落地,建立一体化财务组织,健全财务管控体系,保证集团财务资源运行有序可控;另一方面要建立面向业务、创造价值的财务管理模式,致力于成为业务的“最佳合作伙伴”,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的价值最大化,即成为公司经营的价值伙伴。以树立实施战略和支撑决策为导向,并且要建立以权责清晰、管控有效为特征的财务治理结构。

(3)如何适应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集团财务管理工作与一般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总体来说,集团总部财务管理更关注框架、制度、内部控制、系统内培训、政府关系、监督和指导。如对于预算管理,集团总部更关注切块的预算管理;如对于资金管理,集团总部更关注资金管理的政策及指导,而不是具体操作细节,对于人才培养,集团总部更关注中高端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2.制定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相关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团总部的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制度化和流程化。企业集团总部建立财务分析的制度或管理办法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从总部层面规划财务分析工作,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度复制的方式促进集团内整体财务分析工作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工作可操作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误差。一般而言,财务分析工作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的;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依据;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适用对象;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职责分工;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方法;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流程;财务分析工作相关的考评要求;对财务分析工作资料的管理等。依据制度的要求,对财务分析工作还可能需要制定相关工作细则、绘制工作流程图以及确立工作中的主要风险节点。

3.为集团管理层提供定期和专题的财务分析报告

(1)定期财务分析报告。定期财务报告是指向管理层定期报送的反应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报告,一般包括:分析公司当前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公司经营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可能的问题风险提示等等。定期财务分析报告一般每月撰写,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财务分析报告更为重要,内容也更为详细。

(2)专题财务分析报告。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是指对影响公司发展的重大政策、环境变化以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或趋势性的事件和因素的分析。专题分析报告的选题关注国内外宏观环境的重大变化、国家财税政策的重大变化、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对公司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等。通常而言,集团管理层所关注的方向也是财务分析报告选题的重要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财务分析报告的恰当选题也可以引导集团管理层从财务的角度去看待公司的经营战略和政策方针。集团总部为集团管理层提供高质量的定期和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是集团管理层了解集团总体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的重要渠道;是集团管理层对集团未来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做出预判的重要基础;是集团管理层作出科学客观的投资、融资决策的重要支持依据;是集团管理层了解集团总部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窗口;是集团财务管理实现与经营业务的融合、共享的重要途径;是集团总部强化财务内部控制、防范重大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等。

4.构建系统内财务分析工作交流、研讨的专业平台,提升整体财务分析工作水平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企业集团建立一支专业高效、协同一致的财务分析团队是实现财务分析工作职能、提升财务分析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集团总部有责任也有条件为系统内的财务分析团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搭建系统内财务分析工作平台、建立财务分析工作交流和研讨通道是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职责,形式不一而足,但应致力于实现以下几方面功能:明确财务分析工作职能的重心放在为企业战略管理、经营决策和风险管控提供支持服务;强化系统内财务分析人员对业务单元的重视和熟悉;推广关于财务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的良好实践;提升系统内各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配合、协同能力;加强系统内各单位之间财务分析工作的共享与交流;鼓励财务分析人员在财务分析工作中拓宽思路、有所创新;通过交流平台为集团发现财务管理人才等。一般而言,集团总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搭建财务分析工作平台:建立系统内财务数据共享数据库;共同撰写专题财务分析报告;组织系统内财务分析工作调研;组织财务分析工作研讨会;举办优秀财务分析文章评比等。

三、集团总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对集团管理层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1.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集团总部开展并不断提升财务分析工作水平对集团管理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集团财务分析工作的总体筹划提高集团总部管理顶层设计水平,加强集团总部管控能力;通过集团财务分析制度建设丰富集团财务内控内容,提升集团财务内控管理水平;通过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掌握集团过往业绩、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前景的信息,掌握集团可量化资源的管理现状,为经营决策获得重要信息支持;通过提升集团整体财务分析工作水平,使集团内各企业管理层受益,增强财务分析工作的合力。

2.集团组织结构处于不断的变革中。企业集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随着集团发展战略的需要可能会发生变化。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去适应变化并相应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3.管理层对财务信息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投资人、债权人等对企业集团经营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集团管理层不断参与集团化经营管理运作,集团管理层自身的财务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加强,对于财务信息所给予的支持力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财务分析与业务的融合、共享能力。好的财务分析必须紧密结合业务经营,深入分析经营情况、企业资源配置效果以及经营风险,才能较好地发挥决策支持和管理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各方面资源的限制,如何能实现与业务的有效融合一直是财务分析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

5.财务数据的分析口径的不断变化。集团管理层出于管理需要,所需要了解的财务信息与产权口径的财务信息不尽相同。系统内单位的管理归属发生变化,财务分析的口径需要相应发生变化,有时甚至需要追溯调整分析。这也给财务分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6.财务分析人员的配备和专业化培养渠道还不成熟。财务分析工作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工作,一名成熟的财务分析人员既需要熟悉集团业务,又需要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技术,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尚未作为专业人才来对待和培养,有些财务分析人员同时要兼任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分析工作水平的提升。

7.关于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财务分析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目前学术界对集团总部财务分析工作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财务分析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完善,缺乏理论指导。

四、结束语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3

一、企迆集团財务管控的主要模式

(一)企业集团财务组织架獅形式

企业集团财务组织架构的形式取决于企业集团组织架构及责任中心的设置。企业集团财务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直属于股东会的最高日常决策管理层董事会、集团总部职能辅助部门(含总部财务部)、企业执行机构(含企业财务部)。传统企业大多采取层次较多的锥形式组织结构,财务组织层次多,信息传递较慢,失真程度较大;规范化、基础较扎实的企业集团多采取层次较少的扁平式组织结构,财务组织架构也随之减少层次,信息传达快,但增加了财务管理幅度,加大了监督难度。而责任中心分为利润中心、收人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和投资中心,各个责任中心的设置,构成了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的基层架构。

(二)企业集团財务控$注要模式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主要有集权制、分权制和混合制。

集权制是集团总部将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实行严格控制,实施统一核算,集中统一调配资金,控制子公司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重组并购等财务事项。分权制是将决策权分散于各子公司,各子公司相对独立,集团总部主要对子公司完成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混合制是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侧重于对重大财务事项的集权,对具体事务和财务管理决策的分权。

二、船舶制造企业財务管控概况--以福船集团为例

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福船集团)前身是福建省省政府为统领全省骨干船舶工业企业而成立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经过集团公司多年的运作,以及由政府主导的林业厅脱钩企业的并人,现已成为一家以船舶修造、林业、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公司。

(一)福船集团基础财务组织架构

福船集团以船舶修造起家,因此船舶板块在系统中较为成熟,有子公司孙公司,层次较多;林业板块正处在发展阶段,新能源板块处于起步阶段,公闻层次较少;一些船舶配套小型企业列于二级子企业。根据现有情况,福船集团属于扁平组织架构。集团总部设有资产财务部,除负责集团本部财务外,还负责二级子企业进行财务管控工作,二级子企业则负责自己下级企业的财务管控工作,财务管理分层化。因为福船集团大部分子公司在并人集团前就已经成立,均为法人企业,具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机构并独自承担财务上的法律责任,子公司既是利润中心也是投资中心。

(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混合制

福船集团总部处于主导地位,制定集团整体发展规划和战略,并监督实施;集团总部统一制定企业重大资产处置、并购重组、招投标等重要亊项管理制度,统一财务科目使用规范,下级企业遵照执行。除此之外,各企业在集团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制定管理制度。集团总部建立资金池,统一协调调配资金,并委派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总监,通过考核评价,充分调动下级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三、福船集团財务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财务管控体制存在一些间题,造成集团财务管控的失效:一是财务组织架构上的弊病。子公司已经习惯独立做主,无法心甘情愿接受集团总部的财务管控,即使是集团总部要求上报的重要事项,也先做事后补程序,形成了对集团总部的要胁。二是子公司对集团总部阳奉阴违,集团总部制定的财务制度,子公司认为有需要的就照此执行,影响到利益关系的就选择性参阅执行。三是财务总监虽由集团公荀委派,但在财务组织架构中是直接受制于子公司的行政领导,身处子公司的领导班子群体中,在压力下往往难以保持原则性、独立性,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实际上已经失效。

企业集团在资金上无法保证绝对控制权,最后会造成诸多问题。一是账户散乱,融资行为混乱。各家子公司都遍地开具银行账户,难以与银行建立深厚资金联系,在外部环境较好情况下问题较为隐匿,当借贷环境较差,企业资金链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失去银行的融资支持。二是资金沉淀,利用率差。闲散资金在账户上沉淀,缺乏管控,不能活用,失去了时间价值,而缺钱的子公司却要向银行融资,增加了集团资金成本。三是资金池失效,协调难度大。资金池效果甚微,只能靠子企业提供的资金报表进行平衡调配,提供的资金的信息存在隐瞒或夸大,集团总部在资金协调上也较为困难。四是集团总部在资金上被架空。集团总部作为管控中心,没有对外的收人项目,必须依靠为子企业提供担保取得的担保费。和借款给子企业取得的内部借款利息才能存活,在特殊利益面前,子企业会拖欠集团账务或找借口强行要求减免债务。

(三)利益冲突影响集团财务管控效果

虽然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总监都由集团公司委派,但子公司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为追逐短期业绩,易造成以下问题。一是不遵从集团总部的整体规划,以各种借口拖延统一财务政策的步伐,不愿加人集团财务共享系统,甚至有人为调整利润的可能性。二是在集团总部财务监督系统失效的地方,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有可能融为一体,为维护小团体利益,而增加企业隐性成本。

四、加强企亚集团財务管控力的策略

综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财务控制集权化已经成为企业集团走出困境的必然趋势,根据福船集团多元化的财务特点和复杂的管理现状,一步到位走向绝对的集团集权是不适合的,但可以通过逐步改变财务组织架构、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构建一个适合福船集团特色的财务管控架构,解决上述问题。

(一)优化组织架构

由原来的扁平级,逐步调整为以船舶.林业和风电三大板块为基础的二级子公司,其他相关子公司分类挂人三大板块下级。将来产生新的多元化方向,也依照该结构设置在二级子公司,生成的相关新公司就挂人二级以下。

(二)财务结算中心

集团系统除集团总部及二级子公司设置的财务管理机构,不再单设财务部门,集团二级子公司设置的财务管理机构隶属二级子公司管理,不受下级企业管理。集团总部资产财务部即集团总部财务管理机构,负责集团总部及集团系统财务质量的管控,直接接受集团总会计师的领导。

1、集团资产财务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资产运作人员,一部分为财务结算中心,其中财务结算中心分为综合财务结算中心和基层财务结算中心,集团总部基层财务结算中心主要负责集团总部的日常基础财务工作。

在集团总部综合财务结算中心,主要是综合管理会计人员,负责接受基层财务结算中心反馈的数据情况,编制集团预算决算工作、负责日常合并报表编制及企业集团整体财务运行分析工作,负责编制资金计划表,调配各产业板块间资金量,负责统一财务制度,建立及维护财务共享系统,完善财务管控体系。

集团总部资产运作人员,主要负责根据企业战略规划进行财务资本运作.资金统借统贷、担保及资金计息结算、建立集团内部财务考核标准及子公司高管层业绩考核工作。

2、集团二级子公司设置的财务管理机构即基层财务结算中心,二级以下级别不再单独设置财务部,可以设置个别与上级传送单据及对接的专员。整合后的基层财务结算中心人员主要分为基础会计和管理会计,基础会计负责基层本部及权属企业的日常基础财务工作,如账户管理、审核报销、计税报税、资金收付、往来结算等日常账务工作,管理会计负责基层本部及权属企业的财务报表、资金归集、预算管控、监督查验,以及根据项目的建立到结算,进行成本利润等各项数据对比和分析工作。

基层财务结算中心对企业高层和集团总部资产财务部报送数据及信息。各权属企业仍然为利润中心及投资中心,但账务均由基层财务结算中心操作及管理,基层财务结算中心可以提供权属企业需要的相应财务数据。基层财务结算中心不区分单独做某公司账务的员工,可以由同一人负责多个公司的同一业务工作,如由同一人负责本部及多家权属企业的计税和报税工作,简化人员使用。管理会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日常业务中脱离出来,理顺庞大的数据量,增加数据敏感性,提髙辨别能力,从埋头核算转向管理型和服务型。

(三)建立信息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4

一、《办法》的出台背景及现实意义

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没有位”,部分企业没有按《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设置总会计师;二是“不到位”,有的企业只设副总会计师或者没有进入企业最高决策层;三是“放错位”,在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是把总会计师置于最高决策层,而是置于经理执行层;四是“排末位”,多数企业的总会计师在经理层中排在靠后位置,总会计师职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一定程度上总会计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加强省属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是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财务监督职责,实现“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基本工作手段,也是强化省属企业财务监督,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重要保障。无论从国外经验还是国内实践来看,加强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对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总会计师作为企业财务工作的负责人,是财务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者,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者,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者,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目前的总会计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提高总会计师在企业领导班子中的地位,同时在人事管理上加强对总会计师的监督和约束,有利于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健全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企业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正确处理各方利益关系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维护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一个客观而又理性的选择。

(三)健全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现代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由于两权分离的存在, 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所有者面临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必然要求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设置一个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通过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充分发挥总会计师肩负的受托责任,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四)健全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并明确要求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专门行使国家出资人职能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解决了国有资本出资人长期“缺位”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两个基本原则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这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特征,主要职能包括对企业领导人任免管理,对企业资产和财务的监督,对企业重大事项的监督等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总会计师是企业负责人之一。因此,健全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加强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任免管理、奖惩管理及其薪酬管理,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更好地履行出资人的受托责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完善国有公司治理结构,也是探索“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出资人监督体系,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必要举措。

二、《办法》的制定原则

为明确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下总会计师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强化省属企业财务监督,推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办法》在起草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督手段。《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任免或建议任免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公司包括总会计师在内的企业领导人员。因此,加强总会计师责任管理是出资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出资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办法》从明确总会计师工作责任出发,通过强化省属企业总会计师责任管理,进一步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手段。

(二)促进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处理企业利益主体关系的重要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总会计师的重要工作职责。为此,《办法》通过明确总会计师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责任,要求总会计师在企业融资、投资、利润分配、风险管理等财务管理环节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财务监督作用,促进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省属企业总会计师责任管理,强化总会计师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防范企业负责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办法》以明确总会计师工作责任为主线,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绩评判和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企业领导人员考核管理,对总会计师工作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综合评判,确保总会计师工作责任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责任。

(四)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总会计师作为企业财务工作的负责人,是财务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者,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办法》中明确总会计师在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会计师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共同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评价总会计师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三、《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分6章46条,即:总则、职位设置、职责权限、履职评估、工作责任、附则。

(一)第一章,总则。除依据和概念解释外,重点明确省属企业和省国资委在落实总会计师工作责任方面承担的义务,明确规定“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应当按规定建立和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省国资委按照“管资产与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依法对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责任进行监督管理。

(二)第二章,职位设置。依据《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的有关规定,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职位。为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办法》明确要求省属企业及所属各级子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并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总会计师应当是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办法》从政治理论水平、财务专业知识、从业经历与技术职称等方面对总会计师的资质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明确了总会计师职业的禁入条款。

(三)第三章,职责权限。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是建立总会计师责任管理制度的核心。因此,《办法》明确了总会计师与企业负责人的工作关系,并规定了总会计师在财务报告、会计核算、风险防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及其工作权限。

总会计师的工作责任应当与其权利、义务相对等。为此,《办法》明确规定总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重大经营决策、风险防范、内控制度完善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第四章,履职评估。为综合评价总会计师的工作业绩,确保总会计师切实履行其工作职责,《办法》中明确企业和省国资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总会计师进行履职评估,并进行年度述职和任期履职评估。

(五)第五章,工作职责。对于总会计师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省国资委有关工作要求,或由于,造成国有企业资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免责条款。

四、《办法》的突出特点

《山西省省属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是参照13号令制定的,同时力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主要有:

(一)第六条第(三)款规定:“总会计师可依法进入董事会。”这也是《办法》的重大突破所在。旨在明确总会计师的地位,更好地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第七条关于企业总会计师的任免,按照山西省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相关规定,做了规定。同时规定:“企业总会计师可在本企业内部选拔,也可以通过交流或公开招聘等方式进行选拔。企业总会计师实行任期制和交流制,条件成熟的还可进行委派制试点。”进一步加强总会计师的选拔和任用管理。

(三)第十八条规定了总会计师具有4项履职权限。其中,“配备财会机构负责人的人事建议权”在二十一条中明确了概念,即:“企业财会部门负责人和下一级企业总会计师的任用、晋升、调动、奖惩,应当事先由总会计师提出建议,并负责组织对财会机构负责人及下一级企业总会计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总会计师作为企业领导班子中主管财务工作的成员,应履行好财会机构负责人的选拔和总会计师队伍建设的责任。

(四)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依照省属企业领导人年度考核有关规定,在年度终了时,将总会计师的述职报告报送省国资委,省国资委根据企业财会管理状况对总会计师工作进行履职评估”的要求。同时,明确了“省国资委履行财务监督和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职责的部门具体组织对总会计师工作进行履职评估”。目的是结合企业领导人员考核管理,对总会计师工作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综合评判,确保总会计师工作责任真正落实到位,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责任。

(五)涉及总会计师主管责任的第三十三条包括五款内容,其中第四款规定:“企业财务预算、决算和财务快报、月报编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企业财务预算、财务快报(月报)和财务决算构成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因此,总会计师应履行好相应的职责,满足国资监管的需要。

(六)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总会计师对企业有关重大决策提出不同或反对意见,企业决策层未采取的,应及时向上一级出资人报告,所造成的重大失误由决策者承担相应责任,不再追究总会计师的责任。这是一条免责条款,体现了总会计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五、几点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办法》重要性的认识

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规范、加强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管理是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各企业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加强总会计师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制约作用,进一步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二)认真做好《办法》各项规定的组织落实工作

《办法》从总会计师职位设置、职责权限、履职评估工作责任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各企业要对照规定对已设置总会计师职位的,根据职位设置条件、职责权限进行重新审理和定位;尚未设置总会计师职位的企业及其各级子公司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程序逐步到位。

(三)严格落实《办法》中的职责权限

《办法》对总会计师职责权限做出了明确规定,各企业要及早研究制定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办法,进一步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建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有效制衡的经营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四)开展组织学习《办法》和履职评估工作

各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办法》,省国资委将安排适当时间落实总会计师建设情况并对企业总会计师进行履职评估。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媒体集团;全面预算;资金控制;核算一体化;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50-0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媒体的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的传媒集团相比,我国媒体集团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竞争优势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不断改善媒体集团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对于提高媒体集团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制约我国媒体发展的瓶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媒体集团内部财务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媒体市场向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客观上要求传媒集团成立后,原有资源快速整合,母子公司产权明晰,财务内控管理运作高效。但是,在此过程中,我国媒体集团的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尚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漠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一直是沿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受传统计划经济和事业单位性质的影响,媒体普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国家包管一切的观念。认为媒体是国家的,利益得失也是国家的,媒体只要在政治报道上不出差错,就等于完成了一切任务。对财务控制不重视,认为国家的东西,你用他用都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太较真。这种事业型的管理思维,限制了财务职能的发挥,忽略了财务内部控制应有的财务监督职能,导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控制手段落后

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有些媒体单位没有制定单独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仅凭一时的感觉和感情去控制,随意性较大,约束力较差。有些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内控责任不清楚,程序不规范,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有些还是“管家婆”的手段,主要进行事后核算工作,对经营事件事前、事中的关注控制不够重视。这与传媒现实发展中对于财务管理要协助集团管理层作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

3.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预算管理是企业集团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虽然很多传媒集团有预算制度,但是预算没有成为集团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有章不循、随意更改的现象时有发生。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有的预算不科学,缺乏可靠的预算依据和计量标准,使得预算指标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无法执行,造成财务监督考核弱化。

4.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一些媒体集团对资金实行分散管理,下属多级法人分散占用资金,二级法人单位多头开户,资金失控,人为地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有的集团内部下属企业的资金大量闲置、沉淀,而另一些企业却资金紧张,大量向银行贷款,使财务费用有增无减。效益好的部门总想摆脱集团监管和控制,效益不好的部门又过度依赖集团。

5.财务监督及业绩考核乏力

由于长期受靠财政吃饭的习惯思想的影响,媒体对资金收支管理不够重视,收入分配中仍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市场化的业绩考核和分配制度尚未形成。有的媒体对二级单位的投融资情况、资金收支、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掌握不全,投资决策随意性很大。加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造成财务监督乏力、滞后。同时,由于片面追求短期利润指标,往往年度考核时经营业绩很好,但是,一到新任班子上任清产核账时,潜亏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二、加强媒体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针对媒体集团目前存在的内部财务控制中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1.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深化预算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体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将媒体财务控制转变为对媒体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根据媒体自身的特点,财务管理的重点应从机械的事后算账转变为事前预算控制,变被动为主动,有计划的开展全面财务预算。媒体集团公司作为总体战略的筹划者,每个年度根据市场环境和总体战略提出集团各企业的战略目标,并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编制预算。集团公司享有对各子公司的预算审批权,并对获准通过预算进行全方位监控,加强对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

媒体全面预算的主要内容有:(1)经营成果预算,包含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毛利率、费用、经营利润;(2)财务状况预算,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3)投资预算,包括投资项目进度、投资资金来源及投资回报;(4)劳动力成本预算,包含人员工资、社会保险统筹费用、人员结构等;(5)现金流量预算,主要有经营活动、投资及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媒体全面预算要坚持四个结合。首先,预算管理要与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只有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才能确保资金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预算管理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成本控制管理一要指标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要全员参与,每项成本费用指标都有人控制。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媒体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指标。比如:广告部门制定广告费率控制目标;发行部门制定发行费率控制目标;印刷环节控制纸张内耗指标、可控费用指标等。第三,预算管理要同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和约束力相结合。预算一经确定,在媒体内部即具有刚性效力。执行单位要按“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原则,编制季、月滚动预算,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第四,预算管理要同媒体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把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者、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加强资金控制

资金是媒体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媒体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保证。对媒体集团来讲,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是一种比较好的资金运作控制方式。

资金结算中心作为媒体集团的一个管理部门,它负责整个集团的日常资金结算,代表集团筹措、规划、调控资金。集团的每个成员单位无论在银行是否开设账户,都需要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账户,保证资金的有效管理。通过资金结算中心,真正做到有效调节资金流向,宏观控制资金的合理使用,盘活集团沉淀资金,防止资金流失和体外循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资金风险。

结算中心的基本功能有:(1)资金聚集功能。媒体内各二级单位取消账号,其资金汇集到结算中心账号上来。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媒体集团对资金实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满足媒体对外投资及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由于结算中心一个口子对外开户结算,大量节约了资金“头寸”,降低了媒体资金利用成本。(2)资金融通功能。各二级单位账号归并以后,成为结算中心的开户单位。这些单位若流动资金短缺,可以向结算中心申请贷款,简化了信贷手续。集团内各单位的资金拆借,实行内部银行制,按等于或低于同期市场的利率标准有偿使用。结算中心利用闲余资金在二级单位之间调剂余缺,把原属于银行赚取的贷款利息截流到了媒体集团的“自家田地”,为集团创下一块利润。结算中心根据集团资金使用计划对聚集起来的大量资金进行筹划,在留出日常流动资金采用活期存放以外,其余资金可划分为不同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赚取高出活期存款若干倍的利息。(3)内部结算及监控功能。媒体集团的二级单位、子公司很多,内部各单位之间经济交易款项需要在商业银行之间划来划去,一笔资金在银行之间至少要停留1-2天。成立结算中心以后,各单位间的内部交易业务实行转账收付,只需要几分钟就可完成,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结算网络实现了实时查询资金明细数据,动态监控资金存量、流量流向。各单位可以在当天看到自己账户的明细收支情况及银行存款余额,做到收款、付款心中有数。集团所有单位现金的流入、流出又在资金结算中心的监管下,自然形成了对成员单位的资金监控,集团资金运营安全程度大大加强。(4)服务支持功能。对异地经营实体的资金监控一直是媒体集团宏观管理的一个难点。资金结算中心运用与银行对接的现金管理系统以后,只要异地子公司在集团选定的开户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开户,银行对异地账户资金按照集团总账号序列进行逐级归并集中处理,集团就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远程适时监控其资金动态并及时回笼销售资金。另一方面,资金结算中心是集团资金流量的总出入口。在这个总出入口进行现金流量的统计是比较准确的计量数据。从收入、支出这两大类对整个集团的现金流量数量、结构、规模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在年度与年度之间进行比较分析。这将有助于扩大对经营形势分析的视角,帮助财务负责人提高对集团经济信息观察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运用网络技术实现集团会计核算一体化

作为已经进行企业化运作的媒体集团,财务管理应尽快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快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通过应用网络财务软件系统,在空间上实现财务远程处理,并使财务管理集中化、整合化、开放化,解决集团下属单位及子公司会计信息不全、上报滞后、集团收集整理数据合并报表困难的问题。

网络财务系统下的会计核算,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集团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告。在效率上,网络财务系统使会计处理更加迅速,决策更加科学,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国内一些管理基础较好的媒体集团在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采用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达到了“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要求,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使媒体集团可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查询内部资金流向,避免了传统手工填制报表的弊端,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水平。

4.实行绩效管理,建立集团业绩评价体系

随着媒体集团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日益复杂,人员负担的加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吃大锅饭现象,改变由于人员身份不同,同岗不能同酬的现象。需要解决业绩与收入真正挂钩的问题,需要建立市场化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

所谓业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学、财务学、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或其各分支机构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业绩评价包括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次。动态评价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对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业绩状况即时确认、处理,它属于事中控制;综合评价则是在期末对于各预算执行主体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评价,其评价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综合评价作为本期预算的起点和下期预算的终点,主要涉及企业整体效益的评价及奖惩分配的问题。

对于媒体集团,在历史形成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基础上,探索建立按照集团效益计发绩效奖励的浮动薪酬制度,要推行经营者、员工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制度”。一是修订相关的业绩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以预算执行结果为主导的奖惩考核机制;二是建立对集团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对集团本部及各经营单位预算管理的编制、执行、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建立各分、子公司预算管理典型经验库,促进各公司各单位争先进位。三是把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引入到人事管理中,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与绩效考核优劣联系起来,从而提高集团整体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质量。

5.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集团财务控制执行力

(1)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程序

在媒体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要强化内部涉及财务控制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规范边缘职责,保证财务内部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错误与舞弊。

(2)下派会计主管和委派财务总监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下派会计主管和委派财务总监是一个加强媒体集团财务管理和保护出资人利益的有效方法。对集团非法人的分公司、二级核算单位,集团总部可以用“双向选择”的形式,下派会计主管,负责分公司及二级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集团总部对会计主管实行“轮流换岗”的制度,实行“以岗定薪、一岗一薪”的工资制度,会计主管的工资虽然由集团开支,但由集团总部根据其在分公司的工作业绩好坏采用不同的标准。

对控股子公司,媒体集团委派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代表出资人的利益,它与委派会计主管的根本区别在于工作职能的转变,从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过程中脱离出来,担任一个资产和财务的监管者。可以由媒体集团总部挑选优秀财会人员,经过理论培训和轮岗锻炼,委派到下属子公司担任财务总监。集团赋予财务总监代表总部行使监督职责的必要权限,通过有效监督,化解子公司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集团总部对财务总监也实行“轮流换岗”的制度,财务总监的工资由子公司上交到集团后,集团统一开支,藉此防止财务总监为谋取个人利益同子公司联合作弊,有效地加强财务总监的监管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东.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法及运用[J].经济论坛,2005(04).

[2]张家伦.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9.

[3]周鸿铎,赵立文.媒介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5.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6

过去的2009年,是及不平凡的一年,在公司董事会及经营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财务部全体员工,团结一致,紧密配合,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公司会计核算、报表报送、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费用管理、资金筹措和结算多项工作任务。充分地发挥了财会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回想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2、xx年年财务决算工作。xx年年财务决算工作,是xx公司会计报表第一次上报xx总公司,这对会计决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部根据会计决算工作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齐心协力,加班加点不计报酬,认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会计决算几十个报表的编制及上报工作,并对会计报表编写了详细的报表说明,完满地完成了会计决算工作任务。

5、财会工作量化管理。2009年,财务部人员进行了较大调整,调整以后财会人员新手增多,如何围绕财会工作各项工作任务,带领财务部新老员工又好又快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财务部主要从量化管理入手,对财会工作、会计核算、费用管理、资金调拔、财务计划、财务分析、报表报送、贷款融资等项工作任务进行具体量化,根据轻重缓急,具体分工,规定时间,落实到人,月初计划,月中检查,月末考核,使财务部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既分工,又合作,紧张、规范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了工作任务,使公司领导能够通过财务信息平台、各种表格及分析,宏观了解公司的各月财务状况,为公司领导制定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6、财务人员业务学习。为了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新颁布的38个会计准则,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财务部先后多次组织全体财会人员,学习新会计准则,学习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照新准则,新所得税法,结合公司实际,充分利用会计政策,开展会计核算。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7、会计档案的归档整理工作。今年3月份,财务部对xx年年各种会计凭证、报表、帐本进行了认真登记,按照会计档案工作要求完成了xx年年会计档案整理工作。

8、配合总公司xx集团成立,财务部通过大量的工作,配合总公司审计组完成了企业改制审计任务。

9、配合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完成了营业执照的年审工作任务。

10、完成xx年年各种税务清算工作任务。

11、xx年年贷款证年检及企业信贷等以及评审工作。

12、配合公司人事部完成公司理顺工资方案的测算工作任务。

明年财会工作要点:

1、公司已4年没有接受日常税务检查了,明年估计税务检查将是财务工作的重点。

2、组织财会人员继续学习新会计准则,提高财会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3、搞好资金结算,加强与银行的联系,准备多次办理xx万元贷款的分批到期转贷工作任务。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概述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在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奠定基础。

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会计电算化,使财务核算、分析、控制以及决策等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

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实时性。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此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与外部实时进行连接,不但可以与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安全交换平台交换信息,而且各项业务都能及时呈现最新财务信息,从而提高统计数据、监管的实时性;其次是共享性。下属单位只需依靠单位内网客户端就可以共享各种软、硬件资源,不但节约了办公成本,而且可以实现跨平台操作;最后是可视性。各种财务报告、财务单据将扫描进入财务信息系统,上级部门通过内部综合运用平台便可以查阅和处理各种财务信息。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硬件分析

一般而言,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技术模式主要包括四种:文件服务器模式(F/S)、主机系统模式(HOST)、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1.文件服务器模式

文件服务器结构的典型应用包括基于Microsoft Access、FoxPro 和Paradox等数据库的财务软件,它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授予使用者一定的访问权限,因此对数据的保密性非常严格,当用户的数量超过15个时,这一服务器的系统就开始下降,因此对于下属单位多、对集成管理要求高的管理系统并不适合。

2.主机系统结构

在我国某些国家部委的内部网络多应用主机系统,例如VAX-11小型机以及UNIX多用户系统等。主机系统采用连接大量终端的计算机,并不断向字符终端传回数据,用户通过与主机相连的字符终端在主机操作系统的管理下共享主机的内存、外存、中央处理器等设备。到目前为主,主机系统仍然是重要业务部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硬件支柱。

3.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目前比较常用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包括Windows NT 4.0/5.0、NetWare 3.1以上版本、LAN Manager和OS/2V3.1。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客户端可以是一台PC机或一台工作站,一般运行DOS或Windows3.x/95/98操作系统。这种系统的应用任务由客户机和服务器共同承担,响应速度较快,系统扩展性较好,但其开发环境较为困难。

4.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浏览器/服务器(B/S)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结构最合理的IT技术架构。现在比较流行的DBMS有SQL、Server、Oracle、DB2和Sybase等。(B/S)的技术架构包括三个层次,即客户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客户端一般由微机担任,系统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在客户机上完成各项任务。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1.制定总体规划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首先要制定总体规划,除此之外,还要相应地制定年度实施总计划。制定总体规划的主要作用是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总体规划能够指导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各阶段的衔接和协调,从而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

2.创建网络平台

在制定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后,需要创建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网络平台,这是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创建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确定网络平台的总体目标,即以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模块的推广应用为总体目标,并能够有效整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资源;第二阶段是实现业务信息向财务信息的转换,这一工作以对本单位的财务信息分析工作为基础,并以财务预算软件为实现工具,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能够及时地、动态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第三阶段是对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进行审核,保证二者的统一性、同步性,运用预算管理系统实现对业务处理和财务核算的实时控制。

3.准备基础信息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便是准备基础信息,这一步骤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填报、归集、分类并汇总各种财务信息,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二是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分类、对比和汇总,并建立两个平台,这两个平台需要实现实时互动;三是建立外部信息服务平台,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此外,这一信息服务平台还需能够快速生产输出其他网络服务功能;四是管理内部信息平台,内部信息平台主要是利用财务信息资源为专职财务管理人员服务,为其分析财务状况、各种财务指标和行业发展数据提供基础的信息,为基础预测和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提供依据。

4.分步骤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实时对这个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完成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的财务核算,包括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财务报表核算等;第二个层次是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在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资金核算的重点管理;第三个层次是财务决策支持信息系统。这个层次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依托人工智能和信息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储备的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这一阶段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务 教学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

财务管理实务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主干课程,而且其自身的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与金融环境和形势政策的联系也较为紧密,课程中的模型繁多、内容丰富,所以该课程在工学结合、岗位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的改革中具有相当难度。

目前,在高等职业的财务管理实务教学改革中,所涉及的实训资料不是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难度过高,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不相符,就是传统教材中计算题的翻版,不能达到财管工作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所采用的授课方法和手段未能给学生营造出企业环境和场景,学生往往不能从工作情境出发切身体会所学理论及方法,同时获取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所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的探索是必要的。

根据教育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国家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行岗位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它的前续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纳税业务训练等课程。随着高等职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财务管理实务也必须把工学结合、岗位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纳入到课程实践中。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二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感知、操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与金融环境和形势政策的联系也较为紧密,课程中的模型繁多、内容丰富,所以该课程在工学结合、岗位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的改革中具有相当难度。但是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必然不应脱离于职业教育独特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之外。

要想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首先我们应了解该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应用于什么地方,如何应用。财务管理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企业管理应用理论,所以将应用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工作内容是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剥离出来的,而学生们通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立竿见影的处理的一个个实际工作,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工作任务。其次,ERP企业经营沙盘模拟通过仿真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将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等经营要素和工作岗位及任务直观呈现,并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游戏规则,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自觉地以职业人的心态和方式处理课堂中教师所设置的工作任务。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效果。

实践证明,情境互动,角色扮演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增长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以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为主要特征的高职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不高,为了突破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良好学习的效果。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原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料进行改革以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的顺利实施。

(一)解析与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及能力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实务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首先应明确该课程在完成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其教授内容应用于什么地方,如何应用。财务管理实务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企业管理应用理论,所以将应用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工作内容是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剥离出来的。通过解析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示来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遴选出其中与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从而确定出针对岗位工作内容的授课重点,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二)革新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

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

对财务管理实务中所涉及到的与会计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行剖析,结合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集合天津市在高职高专长期从事财务实践工作者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编撰教材。

教材针对现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努力从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和改进。在考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本领等问题的基础上,力图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为训练学生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

教材内容坚持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应用,结合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以企业的财务活动为主线,以财务决策为重点内容,结合会计岗位相关工作能力的要求,全面阐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内容、方法和技能。

教材的形式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精心设计了企业情境、相关工作任务和内容,方便教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实践丰富的案例库

为了加强学生财务管理相关实践工作的训练,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处理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方法和技巧,编撰与岗位能力、岗位内容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库。通过案例库情境化的演练,使学生具有独立完成分析财务管理相关问题、处理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能力。作为教学资料案例库中内容的实践性,以及使用过程中教师针对相关内容进行的企业工作情境的营造,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实践,达到会计岗位要求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能力。

(三)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环节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需要合理和严谨的教学环节。下面具体介绍各教学环节:

1、情境营造环节。所营造的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的实际情形。这种情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较快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如分组扮演、职场假想、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环境应用等形式,营造出学习内容所处的工作场所、所处的企业性质、涉及的工作人员、涉及企业所处环境等。并确立任务执行者的人物身份、工作内容、需要的能力和达到的效果。

2、教师启发示范环节。教师以执行任务当事人的身份根据选定的案例内容要求,示范任务完成的步骤、思考过程、财务管理理论依据、任务完成的呈现形式。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多为方案的设计、分析和决策建议,所以任务的完成成果以书面报告呈现。因为书面报告对于处理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详细说明书面报告的书写要点,注意事项。在示范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完成任务所涉及到旧知识,由此达到强化和温故的作用;同时教师注入新的理论知识并以此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达到知新作用。教师的示范过程,依然需要学生参与其中。

3、学生总结环节。教师启发示范环节之后,学生根据所观、所学、所感,总结所完成工作任务的背景、达到的目标、所应用的理论知识、工作处理步骤、心路历程以及书面报告的撰写要点。

4、学生实训环节。根据不同工作内容的需要,学生分工协作或个人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在实训环节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处理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心路历程。当学生出现阻碍时,教师既要亲自启发指导,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发现和培养排忧小助手。排忧小助手的出现,帮助了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使学习轻松的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达到深层次的掌握和应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5、学生评价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针对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本人和其他同学的不同情况,积极踊跃发言的环节。可以发表感想,总结知识要点,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也是学生由机械模仿最终向独立自主处理工作任务升华的环节。

6、教师总结环节。某一财务管理知识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教师将对前两个阶段中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一一总结,并结合他们的表现对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和工作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深入讲解和理论提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因而这一阶段的总结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识从单纯的完成某一任务上升到未来职场一系列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处理依据。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围绕学生学习活动进行,体现适时性,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客观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考核成绩由平时和结课考核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互动、实训效果和职业素质四部分成绩组成。结课考核成绩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水平。由于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中有《财务管理》科目,而且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中也涉及《账务管理实务》中的部分内容,所以闭卷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的考核是必要,其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总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较为有效地解决《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理论抽象、模型复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生不能理解所授理论和如何应用等现存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良好职业素养的会计专业技能。使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财务管理方面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实践技能,逐渐完善职业综合素养,成为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丰富、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彭文如,科技资讯,2012.3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

高校后勤集团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从原高校后勤系统整体剥离出来并按照国家有关的改革政策组建而成的后勤经营单位。后勤集团应该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以企业的身份进入市场竞争。后勤集团的发展目标是生存、发展、盈利。后勤集团的财务总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经历了3个逐步深入的阶段,但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理论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比如,对社会化改革的理论认识不足;高校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对后勤市场的监管不力;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应配套制度建设和政策出台的滞后;改制过程中对后勤产权的界定不清、权责不明;部分高校对中央和省制定的在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平衡问题等等。

(一)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理论认识不足

首先,我们来认识后勤集团是姓“教”还是姓“企”的问题,我们从分析高校后勤的发展史来看待高校后勤及后勤社会化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的三产服务业还很落后,“校办后勤”是当时体制经济的必然结果。随着商品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后勤与教学科研原来那种依附性与共生关系才显得僵化和不合时宜。高校后勤实体要么走企业化、集团化的道路,发展强项,做强做大,要么退出后勤服务领域,让市场于社会第三产业,后勤集团不进则退,随时有被挤出后勤服务领域的结局。由此可见,后勤实体的改革的方向要改变姓氏,由姓“教”改为姓“企”,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摒弃原有的“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转向选用企业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及“三服务、二育人”的工作方针,这是毫无争议的,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公益性”将会得到更大限度地表现,但是承担高校后勤“公益性”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和政府,而非后勤实体。

(二)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问题

有些高校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后勤资产剥而不分,后勤实体分而不实,而后勤机构仍然按事业单位的老机制运行,服务不讲成本,劳动不讲效益,管理不讲科学,观念革新不到位,集团领导者仍是学校的处级干部等等。这样的改革缺乏质变,缺乏对原有落后体制的真正改造,结果在效果上往往不尽人意。

(三)配套制度建设和政策出台滞后

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并不仅仅只是对高校后勤的原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也还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如住房、养老和医疗保险等政策问题、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基础设施改善问题,后勤职工的人员分流问题等,成为了后勤改革的“瓶颈”。

(四)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1、财务管理主体发生了变化,后勤实体由单个的事业工作机构变化为由系列企业、事业实体交融的后勤集团,具备了一些企业集团的特征。而目前后勤实体间的财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不少后勤集团在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造成对所属企业控制不力,难以从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结果是下属企业各行其是,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

2、融资和投资显得日益重要,与银行、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联系日益广泛。

(五)财务管理监管缺乏力度

新的财会制度实施以来,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由于集团会计核算失真,财务管理混乱,尤其是财务监管的力度不够,导致了集团效益的滑坡和资产的流失,有些集团的财务管理通常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财务分析和评价缺少科学指标,内部激励机制不够。

(六)财务管理基础差

后勤财务人员基本上是从高校财务处二级财务分离出来的,他们熟悉和习惯了高校事业会计核算制度,而高校的会计制度侧重于核算资金的性质和去向,轻于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由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所以最终表现在实际工作中,随意性强,法制观念淡薄,原则性差,加之没有成文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规范的操作行为的存在,大大削弱了财务管理的严肃性,使应有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二、优化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一)明确财务目标

后勤集团应该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以企业的身份进入市场竞争。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由政府及高校“埋单”,后勤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部分,后勤实体是市场经济大军――企业的成员。后勤集团的发展目标是生存、发展、盈利。后勤集团的财务总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建立适应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

1、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设置。在现阶段后勤集团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较为适宜,这是由于目前后勤集团的组织特性所决定的。(1)后勤集团还处于发展初期,对市场的机制的驾驭能力差,企业管理水平低。(2)后勤集团的规模小,实体间的空间跨度小,为财权集中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3)后勤实体间有盈利的、有亏损的,职工的收入分配制度本就没有理顺,如不集中职工的收入分配,必将引起后勤的改革。(4)后勤集团的经济基础较差,不集中财力,各实体各自为政,分散资源,在融资渠道本就较窄的情况下,无法完成重大项目的投资;财权的集中程度要视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间的财务关系而定。

2、集团总部财务构架及工作目标。为了更好地建立集团内部结算手续,规范内部结算程序,总部财务可设会计核算中心、结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目标是为集团内部及其他使用人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主要任务是日常会计工作核算、账簿管理、报表管理和凭证管理。会计结算中心工作的目标是提高集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防范风险,属于集团内部资金结算的一个部门。主要任务是结算处理资金调控、资金分析,为其他二级会计中心集中代收的各种收费、预收款等。财务管理中心的工作目标是负责集团资金管理,融资投资管理等。工作任务是对下属企业的日常运行进行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及管理目标完成的监控等,财务组织机构图如图1所示。

(三)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财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首要职能,后勤实体的财务核算制度一般是沿袭了原高校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制度,收入与成本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无折旧、成本核算概念,无法适应企业化要求,提高财务核算的质量水平,就是要力求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统一会计制度。目前,国家正在推行新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后勤集团应以此为契机,在集团内部统一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制定本集团的财务核算具体办法。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高财务机构的整体核算水平。后勤的财会人员,基本上是从高校财务处或财务处二级财务分离出来的,他们熟悉和习惯了高校事业会计核算制度,而高校的会计制度侧重于核算资金的性质和去向,轻于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后勤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有大范围的更新,财务机构要成为后勤的理财好手。

3、加强会计电算化与财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后勤集团的下属单位很多,业务量大,用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方式难以处理和传递繁冗的财务数据,且效率低下,运用会计电算化能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数据计算和复核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财务监督和决策服务中去;同时各后勤实体分布较散,运用网络化管理能消除空间的影响,建立财务和集团各部门信息能及时互通的渠道,将管理工作做得更细、更广。

(四)加强财务预算控制与绩效考评工作

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值得注意的是,预算的编制是一种预期,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预算与实际之间会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预算制度的有效实施,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实现。后勤集团应建立完整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考评,比较重要的绝对指标有:利润、资产、产值、收入、成本、费用等,比较重要的相对指标有:资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社会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收入利润率、负债率等。

(五)加强财务队伍的后续培训

后勤集团公司成立以后,大部分高校由于管理问题、资产问题等诸多因素,尚无法进行成建制的剥离,仍然处于一种企业和事业二者管理体制混存的准企业局面,而财务专业人员又不愿意到集团公司工作,同时公司又无权在社会上进行人才招聘或引入业务骨干,从而导致财务人员良莠不齐,而财务人员缺乏业务培训也是绝大部分高校集团公司的现状,因此加强财务人员的后续培训教育更新业务知识,不仅是制度的要求,更是实际工作的需要。

业财一体化工作总结篇10

集团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随着业务范围及业务涉及地域性的不断扩张,能够利用设立分公司发展管理模式,很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市场的占有及把握能力,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提升企业总部集中重点管理能力。分公司发展模式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综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集团公司直接控制业务管理,统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业务范围及业务地区性的扩张,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及综合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可以促进集团公司经营战略的实现。由于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受集团公司控制力较强,因此,分公司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实施及有效的战略执行能力,提高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最后,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营财务风险。分公司的运营发展有利于企业在税收管理方面的合理优化,有利于企业资金运作的灵活保障,有利于企业利税政策的有效落实,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财务风险。

2.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仍需提高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性企业而言,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支撑企业良好运营至关重要。然而,仍有很多集团公司预算体系相对比较简单,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预算及管控,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

2.2财务监管效率及管理一体化不足

目前,仍有许多集团企业不能够及时的、全面的掌握分公司企业的财务资金变化情况,简单的依据报表考核及财务分析,资金管理容易出现混乱及管理重复性工作,导致资金流向及资金控制出现一定的脱节。

2.3财务管理在总、分公司之间存在管理模式现象

集团公司往往追求企业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分公司财务管理约束作用较强,总、分公司之间的资本纽带作用发挥的不够有效。分公司在企业发展财务支出方面的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分公司运营的高效性及积极性。

2.4财务信息的统计及时效性不足

大型的集团企业对于财务信息的披露及要求十分严格及时,然而由于企业财务信息涉及多个分公司及相关企业,内部信息量较大,信息的汇总、统计及整理工作量较大,影响了企业的外联交易信息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3.分公司财务管理优化发展分析

3. 1 基于ERP系统实施的分公司财务资产优化管理

应用ERP系统建立分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科学的会计流程重组,有利于实现企业各项资产的全面管理,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建立财务、物资、销售集成的管理流程,有助于企业监控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实现ERP系统中的系统总体可靠及完整,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通过ERP系统的实施,优化财务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财务管理活动的精确性及时效性,利用实时信息监督控制分公司经济业务,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职能化的加强。

3.2 优化分公司业绩考核体系

由于分公司是集团企业直接管辖的下属机构,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其经营管理业绩直接影响集团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财务业绩的考核上,分公司在自主管理上享受的自由度并不太大,相反带来了较大的管理压力。分公司业绩考核中出现了绩效考核与目标管理结合不够、缺乏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关键绩效指标不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力分公司经营发展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分公司业绩考核优化管理:首先,应将经营考核与财务考核分开,明确经营考核的范畴;其次,应尽量考核基层单位能够控制的变量,有助于推动分公司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最后,应该尽量简化考核项目内容,突出重点考核内容与企业战略发展的有效结合。

3.3 构建健全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有效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能够很好地将分公司的经营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突出责任

重心,推动分公司经营发展目标的明确及实现,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分公司绩效考核水平。全面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应该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手段,实现各项预算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系统化,促进管理流程的网络化、高效化,预算管理体系运作实现责、权、利的明确,有效激励分公司的总体运营能力。

3.4 优化分公司的财务审计监督管理

加强对分公司的财务审计监督管理是总公司对分公司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手段,针对分

公司出现的自主性经济活动、财务支出等现象,进行科学的管理分析,至关重要。总公司应建立有效的财务审计监督管理体系,既能够有效的实现财务管理与公司运营的统一监控,也要对特殊的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合理分析。重点关注分公司在资源优化配置、投资经济性提升、财务运营效率提高等方面的发展。分公司也要实现有规律的财务反馈与沟通,保障财务信息的流程与及时。

4.总结

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分公司发展模式对企业运营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针对分公司财务管理优化发展提出了利用ERP系统实施、优化业绩考核体系、构建全面的预算体系、优化财务审计监督管理工作等建议措施,为全面提升我国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亮. 分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 会计师,2010,09: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