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研究现状十篇

时间:2023-05-25 15:53:35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1

1.民族地区财政金融政策的反贫困效应研究

2.中国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减贫效应的空间计量研究

3.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的总体效应与时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4.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财政金融:2013年监测与2014—2015年预警

5.“十三五”时期财政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对策研究

6.“十三五”时期我国财政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

7.财政金融政策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

8.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资源配置的综合改革研究——基于地方财政—金融系统视角

9.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分析

10.财政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效应的时空差异研究——以新疆区域的面板数据为例

11.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财政金融支持

12.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财政金融互动模式探究——基于安徽省农民工创业园视角

13.“十三五”时期我国财政金融运行的趋势判断

14.财政金融政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变化研究

15.财政金融协调联动推进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16.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研究

17.财政金融政策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18.中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及其演化规律

19.财政金融视角下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

20.城镇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协同创新的效率分析

21.经济适用房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1997—2010年的经验数据

22.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与财政金融服务控制

23.地方政府行为、财政—金融关联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基于中国式分权背景的分析

24.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新进展:国际经验与财政金融制度创新

25.精准扶贫中财政金融扶贫机制研究

26.“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下的结构性改革”闭门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

27.新常态下财政金融联动的思考——以河北省为例

28.财政金融默契合作 助推科技自主创新

29.关于财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研究

30.地方财政金融、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

31.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金融政策面临的挑战

32.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分析

33.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及相应的财政金融制度举措

34.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财政金融支持模式分析

35.财政金融协调配合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36.财政金融投入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变系数模型分析

37.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创新初探

38.我国科技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变参数分析

39.中国财政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效率比较与完善措施

40.财政金融教学改革中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41.财政金融杠杆要为建成科技创新大国助推器

42.刍议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系统之构建

43.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财政金融改革

44.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

45.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财政金融统制

46.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对财政金融支持需求的调研分析

47.“十二五”中期我国财政金融发展态势与趋势分析

48.从财政金融视角探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信阳市为例

4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与财政金融支农创新研究

5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人口转化的财政金融对策研究  

51.财政金融联动推进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2.财政金融政策对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及其分解:以滇西贫困地区为例

53.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1952-2009年的经验验证

54.中央苏区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共传播探析:以布告为例

55.构建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体系

56.丹麦农业合作社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启示

57.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财政金融对策

58.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研究

59.加大金融支持 破解融资难题——解读江苏省《关于财政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60.财政金融风险的作用机理和潜在影响

61.财政金融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62.财政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6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效率研究

64.影响“十三五”时期财政金融风险演化的主要因素

65.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

66.发挥财政金融作用 支持“三农”持续发展

67.支持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对策探讨——以宁化县为例

68.借鉴国际经验,加大财政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69.财政金融支持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研究

70.浅析日本财政金融改革下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71.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财政金融思想与实践

72.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3.县级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4.基于PSTR模型的财政金融支农效应研究

75.财政金融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路径研究

76.财政金融支持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以高安市为例

77.建国初期统一财政金融的几项政策措施

78.论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金融改革

79.马寅初财政、金融改革建言的逻辑依据和理路

80.关于财政金融支农资金的文献综述

81.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

82.财政金融支持广西蔗糖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83.苏沪鲁浙粤五省(市)财政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84.江苏省财政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85.加快发展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金融对策研究

86.财政分权是否影响金融分权——基于省际分权数据空间效应的比较分析

87.财政金融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影响研究——基于河南省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88.农业科技创新亟待财政金融支持——以河北省为例

89.市场经济背景下财政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研究

90.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财政金融思想探析

91.民国时期国民财政金融政府政策概略

92.我国土地财政、金融发展对城镇化支持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93.建构市场型财政金融联接机制探讨

94.浅谈财政金融与国际合作的职能创新

95.试论财政金融杠杆要为建成科技创新大国助推器

96.财政金融协调配合的调查和建议

97.谈中小企业财政金融对策及融资困难分析

98.加强监管 密切协作 为推动四川财政金融发展作出新贡献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 企业债务 融资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01-02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逐渐增大,企业的经营类型也随之增多,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企业需要通过债务融资获得发展资金,而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会对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造成较大影响,这是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与债务融资成本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逐渐私有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就随之产生,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原因,难以被外界所得知。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越多,资金流动量大,其财务状况的评估就会越复杂,难度越大,即使是企业内部的人员也难以对内部的财务状况有精确的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存在的这些问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为相关部门的监管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为投资者的判断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投资者无法得知企业经营的状况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企业以后的融资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融资成本也会增加,同时债权人的利益也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

内部控制是以保证企业合法经营、各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等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实施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目前很多企业在管理中都实行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也逐渐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债务融资成本是企业以债务形式进行融资产生的成本。企业债务成本是指企业以举债方式进行融资,企业需要回报投资人一定的报酬,这就是企业进行融资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高低与企业的偿债、盈利能力、规模等有一定的关系。我国企业所采用的融资方式以债务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会直接降低企业的效益,阻碍企业的发展。

企业融资成本的多少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有着较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越低,债务融资风险就越大,难以获得理想的融资,融资成本也会加大。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较高,那么债务融资风险就会越低,获得债务融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要的成本也相应较低。

二、国内外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研究现状

由于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控制企业的债务成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内部控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从研究效果来看,国外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已经提出了符合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理论,理论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管理的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方面的内容。内部控制还会引起相应的其他效果,例如可能会对会计质量造成影响,对会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以及对企业审计设计师的行为造成影响等。

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管理也开始逐渐与世界接轨,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分析内部控制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控制企业的内部信息公开,明确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以及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级层绩效的影响等。

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全部人员的参与,对企业的经营、融资、投资等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对提升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及合法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做好内部控制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施内部控制对企业部门活动以及企业的重要决策都产生规范效应。可见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做好内部的控制工作,可以使企业拥有合理的管理制度,企业对外公开的信息真实可靠,让债权人更好地进行监督,这样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投资人对企业的信任度增加,企业融资更加容易,一般发展较好,效益较高的企业都会对外公开信息,发展较差的企业会隐藏企业的真实信息。企业领导可以选择公开企业的真实信息来把企业与发展较差的企业区分开,获得投资人的信任,降低融资成本。

三、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企业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拓宽经营渠道或者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营时,一般都会以债务融资的方式来获取资金,债务融资也是目前企业发展的重要筹资形式。对企业进行投资的债权人最关注的问题是企业的还债能力,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投资活动。企业只有能够盈利才有能力进行还债,盈利能力的强弱也代表着还债能力的强弱,投资人在偿还时会考虑对具有较强偿还能力的企业进行投资。

2.企业的成长性

企业的成长性也是影响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一般在企业的创立阶段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客户、市场等,债权人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企业在成熟阶段能够稳定盈利,债权人可以获得稳定的利益,企业筹资也很容易。到了企业的衰退期,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债权人对其投资也会很谨慎,企业融资又变的困难。

3.企业现金流量

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从而更好地进行经营活动,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活动资金的主要来源,更是相关利益关注的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企业现金流量大,则偿债能力较强,现金流量小,偿债能力较弱,进而影响债权人的投资积极性。

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1.会计工作的问题

会计工作不规范会导致企业财务工作难以满足银行的要求,财务工作水平较低,难以与银行工作相适应,也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2.企业管理的问题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领导没有掌握企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所制定的经营决策缺少合理性和科学性,无法有效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经营不稳定,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

3.决策执行问题

如果管理人员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导致一些正确的决策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影响企业融资。

4.组织结构问题

企业内部组织不合理企业缺乏控制意识的主要表现,内部组织不合理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也会影响到企业融资问题。

5.人力资源问题

企业没有引入高质量的人才,对员工的培训达不到要求,导致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员工的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化企业融资的要求。

五、内部控制质量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分析

1.内部控制质量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影响

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造成直接影响,最终会影响债权人之间的信息对称现状。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话,企业内部制定的管理制度也会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也可以保证企业信息的对称。债权人会根据企业的财务报告情况,衡量企业的还债能力,然后决定是否投资和投资的多少,如果债权人根据虚假的财务报告进行投资而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长期下来,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度会下降,债权人为应对风险一般都会要求提高报酬,这也就提高了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这些虚报财务状况的企业不仅降低了自身企业的信誉度,还会对其他企业的融资活动造成影响,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一些优秀的公司无法得到低成本的债务融资,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企业所面临的这一问题是债务融资方面的典型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控制内部控制的质量,保证各个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与公开的财务报告具有一致性,为融资企业和债权人提供可靠的依据,取得债权人的信任,让其放心投资,企业获得融资的所付出的成本也会降低。

2.内部控制质量对债务融资契约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不仅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造成影响,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都会对债务融资契约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内部控制的质量会对债务契约造成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债权人投资的重要依据,债权人在进行投资之前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就会使财务质量较差,这必然会对债权人的投资产生影响。除了财务状况,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债权人在进行投资时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因为企业的经营状况更能真实反应出企业的还债能力,如果企业稳定经营,能够持续盈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利用企业的利润及时进行还债,那么,债权人会倾向于投资这样的企业,以保证得到稳定的回报。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高,其财务状况良好,经营稳定,持续盈利,那么就会给予债权人极大的信心,债权人会放心投资给企业,债权人也不会增加风险成本,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也相应降低。相反,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较差的话,债权人会对企业还债的能力产生怀疑,投资信心不足,即使企业获得融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也会很高。

3.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的稳定运营造成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好坏也体现在企业的凝聚力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必要的保证。如今企业的经营形式较多,企业兼并和收购活动也越来越多,这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企业能够保持内部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让企业经营有序进行是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体现,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较差,企业内部矛盾不断,缺乏有效合作,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凝聚力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决定,凝聚力较差的企业即使在短时间内可以保持较好的经营状况,但是企业存在隐患,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在进行投资时,会对企业的凝聚力进行考察,选择凝聚力较强的企业进行投资,以保证企业稳定的经营能够为其带来预期的回报。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也决定了与企业运行的风险,企业存在的风险也会直接增加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

六、内部控制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的内在机理

第一,内部控制的质量会对企业生成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造成影响,这也会导致债权人了解信息与企业的真实信息出现不相符的情况,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企业与债权人在利益方面出现冲突,因此,在合同中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保证双方的行为都能符合合同的规定,这也可以有效降低签约与监督的成本。

第二,企业的成本是指因为问题而产生的损失和为了解决问题所出现的成本,成本又包括约束成本、监督成本和剩余损失三种,其中监督成本和约束成本是制定、实施和治理契约的实际成本,而剩余损失则是在契约最优但又不完全被遵守、执行时的机会成本。企业的内部控制除了影响企业的真实信息以外,还会对企业的冲突和成本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债权人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如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较差,通常情况下,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也会比较差,股票回报率低。内部控制会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以及企业信息的形成过程,保障企业对外公开信息的真实可靠,取得债券人的信任,债权人可以通过企业的真实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债务投资决策,第三,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签订的债务融资契约中包含有融资成本。

企业的融资成本与企业的财务报表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融资成本也和企业运营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而企业运营状况受内部控制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成本和冲突会对企业的整体业绩造成影响。企业融资成本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内部治理状况和冲突,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约束管理者行为,减少违规、违法行为,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公司利润,减少成本。

七、结束语

企业融资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企业的成长性以及企业现金流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是由会计工作,企业管理,决策执行,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债务融资成本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债务融资契约造成影响以及对企业的稳定运营造成影响等。总之,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约束企业经营活动和行为,减少企业的不合法行为,保证企业信息的真实可靠,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更容易获得融资。

参考文献

[1]唐晓飞.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J]. 商场现代化, 2014(33):73-73.

[2]高红,曾婷. 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5(11):137-137.

[3]郑军,林钟高, 彭琳. 货币政策、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J]. 当代财经, 2013(9):118-128.

[4]李璐. 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6(14):17-17.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个人理财;商业银行;金融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远远高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而高增长必然伴随着高通胀,目前市场实际利率较低,储蓄已不再能够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随着金融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那些较富有的年轻个人群体,迫切需要对客户的个人财富进行管理。

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外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应该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国特色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断增长,大型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普益财富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13年度)》中指出,2013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发行数量为56827款,发行规模约为56.43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5.87%。2014年截至9月,共有148家银行发行了5024款个人理财产品,参与银行数量增加1家,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幅为2.43%。如下图所示,参与银行的数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发行数量除2014年1月和2月小幅下降外,其余月份基本呈增长趋势。

图1 2013-2014年度银行理财产品参与机构及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数据截至2014年05月10日)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业务起步较晚,在目前的发展中尚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以及不足:

产品同质化严重。到目前为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产品开发、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参照了国外银行的一些先进做法,但是却没有真正消化吸收其精髓,许多问题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产品定价能力不足。由于目前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同时利率和汇率还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理财产品定价能力不足。

专业理财人员严重不足。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对金融理财师的需求人数是50万人,截止2013年12月31日,由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认证的中国大陆CFP系列持证人总人数为151,628人,其中金融理财师AFPTM持证人总人数为128,494人,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持证人总人数达到18,728人。理财业务需要全面掌握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市场投资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这种专业理财人员严重不足。

服务理念有偏差。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很多较为棘手的问题,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信誉问题及银行职员操作出现一系列问题等越来越严重。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理财客户,从而一味的去追求高额的利润而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风险,而只有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才能实现双赢。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创新品牌化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应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梳理产品的研发流程,及时准确地回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创新出个性化、人性化、品牌化的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中形成的理财品牌,在对客户的服务中提供良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和建立良好的服务声誉,就会极大的提高其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而个人理财品牌恰恰强调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为客户设计、帮助客户组合和指导客户选择产品等过程中所能体现出来的服务。

打造专业化的理财团队。为建立专业化的理财团队,银行可以适当的采取一下两种措施,第一,加强对现有业务人员的专业业务培训,第二,吸收新鲜血液,引进高层次人才。银行在这一方面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结合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对业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养,为客户提供具备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业务知识集于一身的理财顾问和理财规划师,能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合理推荐产品,在人才引进方面,要选拔高素质人才。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客户和进行产品定位。要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户研究和设计理财产品,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打造一支懂理财、会理财的专家式的理财团队,稳定并深度挖掘客户潜力。

完善立法监管。限制于国家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只能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不能直接涉及证券、保险业务,所以也就不能给客户提供直接的综合性理服务。此外,我国金融法规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行为有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代客户理财。要克服这些因素,除了银行自身要加强银企合作外,从金融监管来讲,我国要完善立法,对限制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政策法规进行一定修改,逐步推进各领域的合作。

建立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商业银行应改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并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纳入主要的风险管理操作系统,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管。统一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信息披露、风险预警、业务流程和资金管理使用,建立和完善与管理系统相关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理的要求,产品属性应适当反映金融产品的名称,避免使用标题的误导。(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范玉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J].财经界,2010(04):23-24.

[2] 李文婷.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3] 李波.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28):123-126.

[4] 林元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

[5] 宋文昌.金融市场秩序、伦理规制与有效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6] 唐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0.

[7] 吴玉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4(06):93-95.

[8] 于昆.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5):12-15.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上市金融公司 资本结构 财务分析 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成为公司及有关各方关注的主要内容。同时,随着对市场经济的关注与投资决策的分析,财务分析方法在上市公司广泛运用,公司的资本机构也得到进一步的分析。而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市场价值将直接受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优化资本结构,科学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将推进企业的合理运行,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资本结构、财务分析概述

对于资本结构定义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方面而言,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全部资金的构成,以及这些构成的比例关系。而狭义的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所获取的长期资本项目和这些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对公司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所呈现的比例关系的体现。[1]不同的资金来源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从而对企业的资金成本、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着企业的未来长远发展。对于财务分析而言,它是根据报表资料、会计核算等,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与分析技术,科学分析、评价企业的筹资活动、经营活动等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经济管理活动。

而对于上市的金融公司而言,其经营对象是货币等金融资产,通过金融产品与服务获取收益,其资本结构受股权结构、盈利能力、成长性、经营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其财务分析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确保上市金融公司的顺利运营,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上市公司面临的是全面经济,市场更加复杂,对财务的分析更加全面、科学,确保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寻求合理的企业发展方向。

二、上市金融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财务分析现状

(一)资产的负债率偏低

资产负债率是对资本结构最基本的反映,我国上市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6%,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53.7%,上市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偏低。而在发达国家,规模大的公司其资金的筹措能力较强,融资的渠道更多元化,其负债比率更高。但是,我国金融上市公司具有较低的负债比,其中股权融资所占的比例高,缺乏对债务融资的利用,这样便不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发挥,对公司财务造成影响。

(二)较高的短期流动负债水平

公司的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比率,即为公司的负债结构,对负债结构理论进行分析,公司较为的合理的负债水平是短期负债比在50%左右时。[2]但是,我国上市金融公司具有较高的短期负债比,其商业银行的资金贷款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流动负债水平较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的财务造成直接影响,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与资金周转,从而使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增加,是公司经营处于不确定状态。

(三)忽视动态分析

在目前的财务分析中,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收益状况、财务结构进行静态的反映。[3]但是,对于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反映,没有相应的指标反映对现金流量表进行表示。在上市金融公司的财务分析中,动态分析的忽视,便不能对企业的资金状况进行及时地反映,影响对企业盈利能力、市场风险的及时掌控,不利于企业的安全运行。

(四)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忽视

目前所利用的财务分析中,主要集中于对企业外部信息的分析,例如,注重满足企业债权人、投资人的要求,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因素的分析评估较为重视,而忽视了企业内部预测、决策研究,对企业如何筹资、投资管理,如何收益分配管理等缺乏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了解不全面。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是对企业各种指标、生产水平、经营实力的把握,是对企业问题的及时发现,解决。在我国的上市金融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忽视,不利于领导者对企业状况的了解,企业发展方案的制定,也不利于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我国上市金融公司合理进行财务分析

(一)注重对各种因素的综合权衡

根据企业的历史资编制财务报表,报表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的反映,是对企业未来的估计。正确评价企业的综合状况,需要结合企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国民经济状况、竞争对手情况等,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结合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进行正确的财务评价。同时,还应根据企业的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分析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项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运行情况近系统分析,科学反映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避免风险发生

财务的外部分析、内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两大部分,不仅需要满足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还应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求进行满足。[4]财务分析,应合理区分外部分析与内部分析,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对于内部分析,应根据企业、市场需求,设置合理的分析指标,帮助企业揭示其深层次的财务信息,合理避免一些风险因素,避免潜在缺陷。此外,还应灵活地应用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企业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达到对企业的全面认识。

(三)综合运用指标

注重指标的可比性,剔除不同于会计方法的影响差异,同时剔除个别原因,对企业进近同行业的横向比较。上市金融公司的财务人员还应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指标,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各种方法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从而使财务分析的总体功效得以发挥。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建立、完善,上市金融公司的融资工具、渠道更加多元化。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为了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就需要对上市金融公司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并运用最为合理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全面了解企业运营能力、抵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等,以此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实现企业的经济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文丽.家电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4,(07):96-99.

[2]程艳.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324.

[3]杨波.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12,(15):56-57.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5

关键词:金融资产分类 公允价值变动 IFRS9 CAS22

一、引言

2006年财政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2)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 39)。根据2010年财政部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路线图》),CAS未来的建设方向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持续趋同。与此同时,IFRS也在不断修订中,IASB于2009年宣布加快改进金融工具准则的步伐,并着手实施“替代IAS 39项目”,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修订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准则,相关成果再加上金融工具终止确认项目的成果,陆续写入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最终彻底取代现行的IAS 39。根据《路线图》的导向,IFRS的若干变化很可能在CAS中有所体现。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可能发生的新一轮会计准则变化将如何影响其财务报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先了解IFRS9和CAS22的具体差异以及我国企业执行现行准则的现状。本文正是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IFRS9与CAS22比较与文献综述

(一)IFRS9与CAS22比较

2009年7月,IASB了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综合项目第一阶段成果的征求意见稿IFRS9,并于2009年正式,IFRS9中关于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条款与我国现行CAS22相比,主要有以下方面差异:第一,金融工具分类标准。IFRS9和CAS22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均有两点,前者包括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的特征,后者包括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能力和管理层意图。“业务模式”是IFRS9中的新概念,是指主体持有金融资产的目标是收取合同现金流而不是在合同到期前将其出售获取利得,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则是指金融资产的合同条款只能在特定日期获得本金及未到期本金的利息。第二,金融工具的类型。根据上述分类标准,IFRS9将金融资产分为两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A类)与以摊余成本计量(以下简称B类)两大类,前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以下简称A1)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以下简称A2)两类,而CAS22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下简称Ⅰ类)、贷款和应收款项(以下简称Ⅱ类)、持有至到期投资(以下简称Ⅲ类)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下简称Ⅳ类)。第三,公允价值选择权。CAS22规定适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情形包括:以消除或减少资产负债处理不匹配引发的相关利的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IFRS9仅保留其中第一点,取消了后两点。此外,嵌入式衍生工具的混合工具不再需要拆分确认,而是根据混合工具的整体合同现金流量特征进行判断。第四,重分类标准。CAS22禁止会计主体在初始分类后在Ⅰ类和其他三类金融资产间进行重分类,IFRS9规定如果主体有关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可以在A类和B类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重分类,但不允许A1和A2之间重分类。第五,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IFRS9规定企业制定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即使将来出售该笔权益投资,也不得将售价与持有成本的差异转入当期损益。CAS22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允许在金融资产出售时将其转出至当期损益中。

(二)金融资产分类准则文献综述

该领域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会计准则理论研究。从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来看,对IFRS9在国内的适用性,存在一些争议。有一些理论研究分析比较了IFRS9和IAS39的异同,如:孙晓民、汪裕川(2009)、袁皓(2009)、杨大治、刘晓佳(2010)、王芷萱(2010)等,其中杨大治、刘晓佳(2010)在差异比较的基础上还阐述了IFRS9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具体包括资金业务盈利模式、监管指标、信息披露和系统建设四方面。还有一些理论研究分析了IFRS9本身的优缺点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正面的观点如:刘永泽、王珏(2010a)探讨了金融工具两分类的优点,具体包括:符合分类、确认和计量的内在规律并能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能适应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需求、预期能提供更相关的财务信息,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保障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进一步完善非活跃市场条件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财务指标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相对的,也有不少学者对IFRS9在我国的适用性存在疑虑:廖懋嘉(2010)认为,尽管IASB放松了对金融资产分类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执行CAS22的时间不长,对金融资产分类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同时公允价值这一指标在我国的发展不似发达国家般稳定。因此,我国现阶段应保持CAS22的稳定性,暂不执行金融工具重分类限制放松的规定。陆建桥、朱琳(2010)在肯定IFRS9修订方向的同时,也对IFRS9部分内容未考虑到新兴市场特殊情况以及金融资产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可操作性不强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金融工具分类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较多理论研究针对抽样或特定行业数据开展,也有一些研究针对全样本的多年数据开展。刘颖莎、陈敏(2009)从2008年所有A股上市的公司中随机抽取15%的上市公司,对其金融资产的划分和信息披露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包括:各类金融工具占上市公司资产或负债的比重;2007与2008年上市公司某类金融工具持有量的变化;金融工具分类的行业比较。他们的研究发现,2008年我国股市相对低迷,大多数企业在2008年前半年的Ⅰ类金融资产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他们还给出了一部分上市银行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占总金融资产比重的情况以及相互持股的葛洲坝和交通银行两家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两者都把向对方的投资划分为Ⅳ类金融资产。孙(2010)对2008年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分类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以国金证券为例,阐释了上市金融企业在不同年份对同一金融资产进行分类时很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此外,与金融资产分类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也未提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郑欣(2010)的研究表明,运用IFRS9之后,保险公司中原先被划分为Ⅳ类的金融工具很可能被划分到Ⅰ类,可能会增强利润表的波动性。刘永泽、王珏(2010b)比较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分别采用CAS22和IFRS9的金融资产构成结构,得出如下一些研究结论:金融工具分类标准的转换对金融业上市公司的总体影响不大,而对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金融工具构成和金额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采用新的分类标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比例和金额都将大大上升;重大影响以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变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对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带来较大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主板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从2006年到2009年的新CAS下的财务信息为研究对象,其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由于该数据库提供的证监会行业分类未充分考虑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变更的情况,通过查询2006年至2010年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变更或重大事项公告等,对个别情况进行了修正,将行业代码恢复到变更之前各年所对应的行业分类。此外,考虑到首次公开发行股份时可能有较强动机出现盈余管理,因此剔除上市公司提供的上市前财务信息。根据IFRS9的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重大影响”之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要变更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从而成为IFRS9的一类金融资产,从理论上看,这部分的权益性投资也应当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衡量机制尚不健全,以怎样的计量基础作为公允价值的替代指标尚不明确;另一方面,数据库中只列示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总额,未明确“重要性程度”。此外,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两部分,但是此次修订的IFRS9中仅涉及到金融资产的部分。最终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CAS22的“金融资产”部分,不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也不包括“金融负债”。考虑到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和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项目和列报格式有所差异,本文中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Ⅱ类金融资产对应“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三者合计数,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Ⅰ类金融资产对应“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二者合计数,Ⅱ类金融资产对应“投资-贷款及应收款项”项目,其余类别金融资产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找到。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分以下四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第一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整体的影响程度,此处的“影响程度”以持有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家数的绝对额和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分别列示该指标的年度分布情况。第二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此处的“资产结构”以金融资产的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列报资产时区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其中Ⅰ类和Ⅱ类金融资产属于前者,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属于后者,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列报资产时则并不区分资产的流动性,只提供资产合计数。因此,对于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分别考察如下四类指标:Ⅰ类和Ⅱ类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比例、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占长期资产比例、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以及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考察如下两类指标: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以及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资产总额的比例。第三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收益结构的影响,由于Ⅰ类和Ⅳ类金融资产的处置收益计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则分别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Ⅱ类和Ⅲ类金融资产的收益则很可能计入“财务费用――利息费用”的贷方,从利润表的角度看,较容易辨析出其中的“扣除对联营和合营企业收益之后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两部分,因此此处的“收益结构”以前两者的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考察前两者分别占核心利润、经营利润、利润总额以及Ⅰ类金融资产价值的比例,“核心利润”采用“营业利润”扣除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三者之后的余额计量。第四部分探讨上市公司目前对金融资产的财务信息披露状况,一般而言,如果公司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应当在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下确认相应数据,此处的统计也正是基于前两者的这一内在联系展开的。

四、统计结果分析

(一)金融资产持有种类

本部分以所有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到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种类上的差异,表(1)和表(2)分别列示两者的具体情况。从表(1)的结果来看,一半以上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仅持有一种以下的金融资产,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所有仅持有一种金融资产的情况,除2008年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600180)仅持有Ⅰ类金融资产,2008年重庆东源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000656)仅持有Ⅳ类金融资产外,其余都为Ⅱ类金融资产。大多数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种类为两种,很少有公司的金融投资涵盖四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表2)的结果表明,有九成左右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两种以上金融资产,进一步研究可发现,即使是仅持有一种金融资产的情况,六例中有三例为Ⅰ类金融资产,两例为Ⅳ类金融资产,一例为Ⅲ类金融资产,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的类型比较丰富。

(二)金融资产的种类结构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至少持有一项金融资产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项目存在一定差异,此处分别列示两者的金融资产结构,此外,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特点,在列示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统计结果时,另外又以主营业务范围为依据,将其划分为证券保险业等和银行业两类。从表(3)的“中位数”一列来看,在2006年至2009年间,超过一半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并不持有Ⅰ类、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从“最大值”一列来看,Ⅰ类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在2006年较低,2007年至2008年呈高速增长状态,到2009年有所回落,但这一比例始终未高于37%,与此相对的,Ⅳ类金融资产占非流动资产比例的最大值则保持在八成以上的较高水平,此外,这两类金融资产在所有金融资产中的占比通常也是前者低于后者,由此可见,非金融业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将其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划分到Ⅳ类,这也佐证了刘颖莎、陈敏(2009),叶建芳、周兰等(2009)的结论。徐先知、刘斌(2010)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从表(4)的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证券保险行业公司不持有Ⅱ类金融资产,即使持有,比例也相当低,大多数证券保险公司选择分散性地持有其他三类金融资产,其中以Ⅰ类和Ⅳ类为主,相比之下,银行的金融工具品种全面,其中以Ⅲ类和Ⅳ类为主,Ⅰ类比重相当低,主要是由于我国不鼓励银行投资权益工具,例如银监会2009年6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银行理财资金不能直接投资在A股二级市场交易的股票或基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及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等。

(三)金融资产的收益结构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至少持有一项金融资产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未披露或等于零的公司。在所有的四类金融资产中,只有Ⅰ类金融资产可能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表(5)的样本观测值表明,从2006年到2008年,越来越多的选择持有Ⅰ类金融资产,这很可能是由于2007年和2008年中国股市波动幅度较大,更多公司选择将金融资产作为短期资产,待价而沽并随时抛售获利。此外,从整体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表影响不如投资收益的影响大,但是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情况来看,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质的影响。与之相反的,表(6)的结果表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情况较稳定,无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极端情况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都很少对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从金融行业内部来看,证券保险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利状况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银行,这很可能是由于前者持有的Ⅰ类金融资产远超后者所致。

(四)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此处的两表不仅有助于探讨信息披露状况,也是对前文表(5)和表(6)中的观测值进行解释,具体来看就是将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总家数减去持有资产却未披露公允价值变动或者公允价值变动为零的公司加上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却未披露Ⅰ类金融资产金额的公司。通过表(7)和表(8)的对比可以看出,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存在较大问题,在2006年和2009年股市低迷的年份,上市公司选择性地不披露或少披露Ⅰ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与之相反的,金融行业在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方面相对较严格。

五、结论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IFRS9与CAS22在金融资产分类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如果要过渡到IFRS9的分类标准则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金融资产,结合“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的要求对现有金融资产分类进行调整,通常而言,CAS22标准下的Ⅰ类可能调整为IFRS9标准下的A1类,Ⅳ类可能调整为A2类,Ⅱ、Ⅲ类可能调整为B类,前两者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后两者以摊余成本计量,适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从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品种较少,且大多数公司仅持有Ⅱ类金融资产,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品种较多,因此,如果仅从金融工具会计分类的角度来看,IFRS9对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影响可能小于其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较多可能会被IFRS9划分为B类金融资产的项目,需要采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这一减值模型与现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有很大差异,会广泛影响到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后续计量期间的收益。相比之下,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只有银行的Ⅱ类金融资产较多,受减值模型变化的影响有限,但是考虑到上市银行受到证监会和银监会的双重监管,目前的会计准则目标和金融监管目标并不一致(杨树润等2010),银行采用新的减值模型计量可能对相关的金融监管指标产生影响(陆建桥、朱琳 2010;杨大治、刘晓佳 2010)。第二,根据《CAS30――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2007年起Ⅳ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下简称Ⅳ类变动)应当列示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在处置资产时调整回当期损益。根据《CAS解释第3号》,2009年起在利润表中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由此可见,CAS试图增加Ⅳ类变动的信息披露透明度。IFRS9则规定Ⅳ类变动在处置资产时不得调回损益中,这就切断企业利用Ⅳ类变动进行自利性盈余管理的渠道。从表(3)和表(4)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少上市公司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划分为Ⅳ类,采用IFRS9之后,这部分企业不得不选择将其划分到A1中,从而承受损益波动增大的成本(郑欣,2010),或将其划分到A2中,从而不再享受“损益蓄水池”的好处(叶建芳等 2009),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对企业目前或未来的盈利状况带来一定的冲击。第三,如前所述,CAS22中的Ⅰ类很可能调整为IFRS9中的A1类,Ⅳ类中有一部分也可能调整到A1类,根据IFRS9的规定,A1类公允价值变动将计入当期损益。从表(5)和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从整体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不大,两者可能会对公司的净利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在非金融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而言,尤其是对证券保险公司的影响更大,在只有Ⅰ类变动计入损益的情况下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如果再加上Ⅳ类变动,很可能导致某些非金融公司或证券保险公司的损益波动程度加大。第四,IFRS9提出了“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为将企业划分金融资产类型的标准客观化,在IFRS9的标准下企业有必要提供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支撑信息。从表(7)结果看,目前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报告环节上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的获取较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而有选择性的披露有利信息。在这样的现状之下,IFRS9势必会增加一些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迫使原先“随意”披露的企业不再“随意”对金融资产进行确认和报告。

*本文系2009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会计分类研究”(项目编号:SJR09008)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我国衍生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准备性研究”(项目编号:2011CG6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青松:《金融资产重分类会计处理探讨》,《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2]李彦韬:《安永指暂未见有企业在09年度业绩采用IFRS9准则》,《国际金融报》2010年1月。

[3]刘颖莎、陈敏:《我国上市公司金融工具分类行为特征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2期。

[4]刘永泽、王珏:《我国金融工具从四分类到两分类的现实思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陆建桥、朱琳:《跟踪国际 主动参与 积极应对 深入研究金融工具会计最新动向与对策》,《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6]孙晓民、汪裕川:《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现状及发展》,《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8期。

[7]谢苇、孔庆林:《IASB 修订金融工具分类问题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1期(上)。

[8]徐先知、刘斌、曹倩倩:《金融资产类别选择的经济动因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5月。

[9]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6

>>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制度经济学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方向 探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 农村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开发性金融支持(DFS)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 论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状与对策分析及发展研究方向 关于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与改革的路径依赖 适合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向分析 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晋奇, 张成玉. 农业信贷需求发展瓶颈及对策农业信贷需求发展瓶颈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16-17.

[4]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2008: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OL]. [2013-04-03]. http:///history_file/files/att_17775_1.pdf.

[5]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调查.[EB/OL]. (2012-11-28) [2013-04-03]. http:///2012_nongcunjinrong/.

[6] 刘磊.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三农金融,2011(3):66-68.

[7]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课题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8] 田婕,陶小平.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管理论坛,2011(2):38-39.

[9] 谢平,徐忠.新世纪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10] 王永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1(6):37-38.

[11] 何燕,解睿. 山西省农业生产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12):1 315-1 318.

[12] 布仁吉日嘎拉,唐邦勤. 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撑体系的组成与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46-148.

[13] 尹明理.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49-152.

[14] 陈树杜.对发展农村小型合作银行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6,21.

[15]于仰南,孙艳春.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0):48-51.

[16] 徐竹英.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J].河南农业科学,2008(8):10-11.

[17] 申潞玲,任红燕. 参与式方法在农业投资项目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5(3):23-26.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3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1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

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发展,2008年以来,各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在全国各地区陆续建立起来,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这类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商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从发展规模上来看,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机构占有主体地位。截至2014年,黑龙江省全境有省联社1家、市联社7家、县联社79家、农商银行6家,总共近2 000个营业网点。可以说,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问题就是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社的财务风险问题。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农民走向富裕的道路上,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在壮大当地的乡镇企业中,无疑是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已达近1 000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要超出10%以上,总体上非信贷类业务收入也有了大跨步地增长,经营收入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多以存贷款、汇兑、、担保及信用卡等为传统业务,并逐步开展了诸如外汇交易、网上银行等新业务,这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2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2.1.1 获利能力差

这主要反映在产品的成本费用较高,而资产的收益水平和投资回报率低。就金融机构而言,其获利能力就决定了其在未来的经营中所能产生现金的能力。在金融企业中,其偿债的能力取决于其投资获利,其资金来源来多是投资所得的现金流量。一旦投资不能获得足够的现金流,偿债也就无从谈起,财务风险自然也就产生了。

2.1.2 不良资产比例大

这主要是表现在资产的质量较差,常年沉淀下来的不良债权导致整体的资金周转率较为低下。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或资金是能够预期产生经济利益的资源,周转率低下显示了对资产的运作效率较为低下。经营能力较低,显然不能达到金融机构的预期目标,也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财务风险也就时刻伴随着。

2.1.3 成长能力弱

这主要是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本积累率下降上,长时期的业务萎缩,使整体上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下降。对金融机构发展趋势有着很好反映的成长能力暂时性地下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并不大,但长时期地下降,显然对金融机构的财务构成了巨大风险。

2.2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因为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影响,财务管理也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金融机构也就时刻有着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在金融机构的整个生产经营中,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经营风险的不稳定性

在金融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主要包含了经营与财务两方面的风险,这两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紧密联系。在金融企业中,其经营风险主要是因经营状况与市场环境的变动而导致的营利波动。风险的大小受到来自企业的具体状况与时间影响。显然这些因素都是不十分稳定的,这样就带来了经营风险的不确定与不稳定。

2.2.2 资金的流动性差

大量的实例都证明了财务风险与资金的流动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资金的匮乏与三角债问题就是资金流动性不强的直接表现,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使金融机构有时刻爆发危机的可能。对金融机构来说,一旦不能在适当时机以合适的价格来筹集需要的资金,就会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财务危机也就随之而来了。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与营运能力是导致其资金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2.2.3 投资决策不科学

对金融机构来说,投资包含了对内与对外两方面的投资。在对外上,一些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者对投资的风险认识不足,使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对内上,投资决策者在对固定资产的决策中,缺乏较为周密的分析研究,相关的经济信息也较为片面,投资决策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2.4 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商业信用在现代社会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中。这些金融机构为了增加产品的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对一些农户与企业进行贷款。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能增加这些金融机构的利润,但这些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时,对顾客的信用没有实际了解,盲目贷款之后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应收账款的比例增大,资金的回收出现了问题,甚至成了坏账,产生了财务风险。

2.2.5 营运能力不足

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是金融机构营运能力的直接体现。一般,金融机构的营运能力由应收账款周转率与流动资金周转率两大指标来体现。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当中,应收账款回收快、周转迅速,就表明金融机构在短期的偿债能力强,能改善债权人对低流动比率的不良印象。应收账款比率的提高,能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坏账发生效率。而目前黑龙江省一些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率较低,在大量应收账款难以回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量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流动性风险基本是逐年增加,不利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大,更会产生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3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金融机构而言,产生财务风险的影响无疑是非常恶劣的,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在进行这些机构的管理时,首先就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在充分分析与认识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各种积极措施来加以防范与控制,在不断摸索中完善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对金融机构来说,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是否高超是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机构的管理者也应当时常进行财务分析,完善财务的风险预警,在各环节加强风险管理,保证金融机构的持续性发展。

3.1 改善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通常面对财务风险,金融机构可以采取4种办法来应对,即回避、控制、接受及分散。而其中控制风险是核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1 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筹得资金后,金融机构往往会进行一些投资,一般是项目、证券或商贸活动。金融机构在进行一些信贷时,往往对客户的信用情况了解不深,造成了投资的失败或资金的难以收回,使自身蒙受损失。显然,黑龙江省目前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信用的评级分析上做的不够,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长效机制,对各地区的农业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对那些信用使用情况不良者,坚决不予信用借贷。在兼顾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情况下,客服盲目乐观与冒险主义,以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金融机构的投资活动中,理应追求收益、风险与稳健三者结合点,让金融机构能稳健向前发展。

3.1.2 资金回收风险防范与控制

对金融机构来说,资金的回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其中,应收账款是造成风险产生的重要方面。虽然应收账款能使金融机构产生利润,但实际上并没有为金融机构增加现金,而是使其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因此,面对当前金融机构大量应收账款出现的情况应当建立稳妥的信用政策,通过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评级后,来进一步确立应收账款的比例,达到降低资金回收风险的目的。

3.2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金融机构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较薄弱,对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的防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着手,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第一,要加强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应当明确财务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重要作用,明确金融机构其他部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与职责,做到权责明确,管理清晰。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也应当兼顾各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权责利三方面做到统一。第二,财务管理中的各环节在事实上存在着财务风险,任何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的小失误都可能为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所以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判断能力,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有一个大概的估计,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还应对实际的风险作出准确判断。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在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始终把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3.3 提高财务决策水平

在财务决策中,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财务风险还是时有发生的。财务决策的正确性可能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在决策中,决策者的主观性会使决策的风险性大大加强。因此,为降低风险的产生,决策科学化是必需的。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能影响决策的诸多因素,通过计量和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模型。无论是进行筹资决策还是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都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使失误的概率大大降低,减少财务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损失。

3.4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的产生是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附属物,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财务风险的产生更是必然的。因此,要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就需要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预警就是从财务角度对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行预警,这是架构在金融机构的预警理论上的。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与一些经营的资料分析,通过数据化的管理方式,及时利用财务数据来预先得知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并分析引起财务发生危机的原因,找出其中的隐藏问题,以便及早作出防范,并在风险的起步阶段将其消灭。短期上,可以编制现金流量来进行财务预警;长期上,应当构建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财务预警。当然,就金融机构自身说,不断提升其营运能力,才能增强其财务风险抵御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3(4).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政政策 支持性政策

一、前言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规模较小,导致其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难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中小企业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但从我国国情来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来说,作用越显突出。加强财政政策的有效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财政政策优化措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中小企业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越显突出。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的比重超过99%,创造GDP占全国GDP总数的60%以上,上缴国家税收为税收总额的50%以上。通过这一数据结果来看,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缓解了近70%以上的乡镇就业力,为大量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样一来,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保证社会稳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社会救济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更多的企业缓解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1]。

(三)中小企业有利于推进改革深入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发展,逐渐朝着灵活性、成本性方向迈进。中小企业自身进行体制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综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探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2]。

三、现阶段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我国中小企业财政政策支持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作用较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就2010~2014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增速达到25%,个体商户数量大幅度上升,并且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原有政策滞后性逐渐突出,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事关中小企业长足发展和进步。

其次,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目前,乡镇近70%以上的就业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就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就业人数高达23145.12万人,个体就业人数达到8542.23万人,增速高达11%以上。

最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处于优化状态。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程序大幅度拓展状态,从原有的加工、运输、建筑,更多地朝着服务领域、高新技术领域迈进,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采取更适合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3]。

四、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探讨

结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地位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越显突出,加强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予以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注重转变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资金支持政策的转变,由原有的无偿投入朝着市场运作方式转变。在发展过程中,财政资金支持要以“杠杆性”、“引导性”为主要发展目标,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持续性作用,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杠杆性和引导性发展,能够实现中小企业对资金的合理配置,并且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中小企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更好地发展和进步[4]。

(二)注重对税费政策进行完善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税收政策立法,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税收政策选择过程中,可以采取间接税收优惠,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延长债务清偿期,允许设备加速折旧,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增强中小企业生存和竞争能力,以实现中小企业更好发展目标。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抵押不完善,导致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想要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较为困难。这样一来,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可设置政策性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型贷款公司等多种融资发展模式,注重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在金融支持政策支持过程中,可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并结合我国国情,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四)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征信体系的构建,是中小企业解决风险识别问题的一个重要保障。对此,财政政策支持过程中,可建立专门机构,集中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问题。这样一来,采取征信系统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中小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原有的财政政策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对支持性的财政政策进行有效改进,能够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进步。对此,财政政策的支持,可从中小企业征信体系、融资体系、税费改革、支持方式变革等角度,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财政政策真正地发挥支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兴旺.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1,04:34-37.

[2]肖念涛,谢赤.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3,04:143-146.

[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08:3-22.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风险内涵

1、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是指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兼并和收购都是企业产权的有偿转让,但是作为不同形式的资本运营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兼并是企业产权的彻底转让,买方企业从实质和形式上完全拥有了卖方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而在收购行为中,卖方企业仍保留着形式上的法人财产权,买方企业只是通过全部或部分终极所有权的购买而获得对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法人财产权的实质控制。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使公司偿债能力丧失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以及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风险的扩张,例如企业并购资金的短缺、融资成本的上升、并购后企业整体价值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最终破产。因此,对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应当积极防范和妥善管理,尽可能使之降到最低。

二、中国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企业快速扩张行为,但若并购对象选择不慎、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可能会给并购和企业带来风险。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1997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之前的十年内,通过弱肉强食方式被并购的企业中,有18%的大公司未能收回自己的投资成本。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也是相当低的。据统计,我国1998年以前发生的45家上市公司收购重组事件,其中只有15%的公司在经过资产注入后焕然一新,20%的公司经营一波三折,36%的公司财务难以维持,29%的公司重新陷于困境。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的企业并购处于高峰后期,此后并购交易数额开始大幅下降,然而,中国的并购市场却逆势上扬,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亮点,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在亚太地区均居于领先地位,如表1所示。

总之,企业并购既能让企业迅速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又存在着商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因此,对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研究就更显重要。

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

1、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交易的精髓,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定价。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收益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预测不当,就会产生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能否合理定价取决于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等因素。具体来说,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引起价值估价风险,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往往不够充分,导致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做出错误的选择;二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不恰当、评估体系不健全引起价值评估风险,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国内企业缺乏并购经验,专业人才稀缺,从而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往往出现偏差;三是缺乏能在并购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组织带来的价值评估风险,中国资本市场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历史,还很不健全,缺乏拥有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金融服务公司,使得并购的交易成本和整合成本大大增加;四是并购方高估自身并购整合能力带来价值评估风险,例如1998年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和2005年明基并购西门子案例等,都说明了并购企业高估自身能力、低估整合困难使得企业并购陷入困境。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企业自身积累不够,资本市场功能不够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思想严重等原因,使企业并购面临较大的融资困难和风险。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并购企业信誉不高、偿债能力不强以及预期收益有限等,导致并购企业负债融资、吸收直接投资和股票发行能力薄弱,难以筹集资金;二是并购规模过大,超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巨额的资金很难以单一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必须采用多渠道的方式筹集并购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企业还面临着融资结构的风险,即如何确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例。总之,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会对并购后的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努力降低并购的融资风险。

3、支付风险。目前,企业并购常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债券支付和混合支付等,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的企业并购多以现金支付为主,即并购方支付给目标公司的股东一定数额的现金来达到实现对目标公司的并购目的。例如,我国2001年十大并购案例全部采用现金支付,2002年十大并购案例中,有7家企业采取现金支付,2003年十大并购案例中有四家企业是现金支付。我国企业偏好现金支付,主要是由于现金收购的操作简单易行,并且具有较快的速度,也是目标公司乐于接受的方式。然而,现金支付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首先,企业并购成功与否受限于并购方的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如果并购方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并购规模,甚至可能使并购计划搁浅;其次,跨国并购如果采用现金支付,汇率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汇率风险难以避免,例如近年来中国的大并购案中,几乎每一个都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最后,目标企业的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可能也会引致他们的反对。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财务风险外,公司并购可能还会面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需要并购企业妥善应对。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1、客观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降低定价风险。在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评估过程可能出现的价值风险,并购公司在并购前应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对于防范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调查和研究目标企业的战略、财务、税务、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单纯的财务调查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要组成专业的并购团队来实施,在该团队中,不仅要有公司内部人员,而且律师、会计师、评估师、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家等外聘专业顾问必不可少。这些中介机构专业化的评估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提供相对较为客观的价值判断,但首先要保证评估机构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此外,并购企业还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独立、审慎的价值判断。并购企业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得到不同的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是否存续、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区间,尽可能合理地对目标进行定价。

2、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控制融资风险。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并购的融资方式通常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现有融资环境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保证;二是何种融资成本最低而风险较小,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并购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首先,各种融资方式成本的比较。资金成本是企业为了取得并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股权融资中的支付给股东的股利、红利,以及债务融资中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等。企业并购通常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因此,我们对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即以各种融资方式取得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为权数乘以其相关的资金成本率然后求其相加之和,得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一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低的融资组合更受企业的青睐。其次,融资方式的选择。我们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该采取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的原则。一般来说,首选企业内部积累,因为其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费用等优点,其次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具有速度快、弹性大、成本低及保密性好的优点,最后考虑利用证券市场,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获取融资,其中,企业一般倾向于首先发行债券融资,其次是发行股票。最后,融资结构规划,即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企业应进一步根据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将融资风险与成本综合考虑,设计专业的融资方案。

3、恰当选择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风险。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债务与股权方式等,并购企业可以结合其流动性资源、每股权益的稀释、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等实际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合理选择。现金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确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股权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换股比例的确定;杠杆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债务结构规划。不同的支付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分配效果,从而起到不同的风险分散和转移作用。从本质上讲,收购方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风险回避的过程。每一种支付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表现为即期风险,有的表现为潜在风险。并购方通过对不同支付方式的支付成本和支付边界分析,来确定具体的支付方式,进而使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将即期风险分散,并将潜在风险化解。

五、小结

总之,随着国际及国内企业并购案例的增多,加上企业并购结果的不尽如意,探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就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界定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概念、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定价、融资和支付三个方面,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措施,以尽可能地降低和分散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可以预见,如果并购企业能够客观全面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实现并购支付方式的优化和多样化,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 郑磊:企业并购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共荣等: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

[3] 周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20).

[4] 牛文霞:浅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会研究,2007(9).

[5] 宋鲁萍:试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

一、引言

截止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数量已达八百多家,仅五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已占银行总资产的42.1%。到2015年商业银行总资产为150.94亿万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77.7%。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及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的不确定性风险也逐步扩大,特别是经过二零零八金融危机及一零年欧债危机的冲击,国际金融增速也逐步放缓。因此,一旦我国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将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及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步伐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如果想要规避风险,如何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努力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1.上市商业银行的界定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并且以多种金融资产作为经营对象的金融机构。他也是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具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的功能。不同于一般企业,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作为主要经营对象,获取利润。与一般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在业务种类和服务对象方面也更加广泛。

2.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

(1)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截至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共有十六家,他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与其他企业财务风险特征相差较大,特征如下:

①客观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存在伴随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增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它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通过对财务风险的监测虽然不能完全化解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但仍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化解财务风险使其损失降到最低。

②多变性: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形势、活动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因素难以控制导致财务风险千变万化,因此,应加强财务风险的监控。

③可控性:通过对商业银行各项活动及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从而降低其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并对相应财务风险采取措施,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④扩散性:银行各部门工作是相通的,所涉及的范围也较广,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信用危机,从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2)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日常资金的流动造成,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及理论基础将其财务风险分为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风险、资产安全风险,盈利性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3.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

(1)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程序

一是寻找财务预警产生的源头;二是分析财务预警在警情发生非正常变化是所产生的征兆。这是财务预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三是监测并对警情所发生的判定程度进行预报,此称为警度预报,并通过精度确定警限的区域;四是通过对警情、警兆、警度的确定建立预警模型;五是拟定排除警情的对策。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研究

目前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未来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金融形势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是一项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针对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以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质量风险为例进行了如下分析。

1.流动性风险现状

根据以下数据,可以观察出我国商业银行在2014年的流动性指标。

截止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为46.44%,与上季末相比减少2.09%,存贷比为65.09%,比上季末有所增加而人民币超额备付率也有所增加。根据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宽裕,流动体系也趋于平稳状态。此外,对于资产方面而言,由于资产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是由于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不能及时变现而影响筹资的来源,继而没有能力及时偿还对外债款,因而让银行产生的风险。

2.资产质量风险

从上述数据来看,2014年我国不良贷款余额呈上涨趋势,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针对此风险,商业银行都增加了其贷款损失准备,即便如此,拨备金覆盖率仍然偏高,远远超过银监会150%的监管规定,虽然是出于防范风险,谨慎经营的目的,但是如果拨备金过高,也会导致一系列的风险。根据上面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某些问题,但是其资本状况基本符合银监会的标准与要求。

四、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原则

对上市商业银行预警模型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通过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自身特点进行结合,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有以下原则:

①多层次原则。

②全面性原则。作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企业所反映的信用状况需全面准确,以便防止预警结果失真。

③合理性原则。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应保持在合理水平,并结合考虑商业银行当下特点。

④突出性原则。在选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时应优先选取对整体风险贡献大的指标。

⑤成本效益性原则。满足财务风险预警构建的指标有很多,但有些指标的获得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应相对于成本较高的指标应选择相对成本较低的指标。

(2)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分类

按照中国银监会的规定及财务预警指标相关构建原则,将财务风险指标分为五类,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及管理水平风险。

2.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方法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由20世纪初卡尔.皮尔逊和查尔斯.斯皮尔曼提出的分析方法发展外而来,并经过瑟斯顿研究成熟。他是在许多指标中选出变量,再根据变量的相关程度寻找变量关联性的一种统计方法。同类因子越多,相关性越高,同类分子越少,相关程度越小。所以因子分析法的基础是变量的相关性。

(2)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

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的重要目标是观察分析目标对象的条件概率。它以概率函数为基础,在对多元正态分布假设不作要求的情况下使用极大值估计法估计参数值,并通过运算求取某数值的概率,判断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状况,并以此来进行预警。

五、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及防范

从以上对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来看,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包括许多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已是商场银行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如何防范也成为银行面对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面对资本充足性,应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实施战略投资,积极吸引外资参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此提高商行的资本充足性及风险抗击性。面对信用风险的现状,不仅要优化银行资本的产业结构,还要加强贷款业务的信用审查,最大限度的防止其信贷危机的发生。此外,应大力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建立符合银行运营及发展的营运机制,促使其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流动性风险是我国银行财务风险当中主要的风险,其主要体现在资产与负债的供给,因此应该科学、合理的配置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并且银行监管部门、政府及商业银行自身都要加强风险流动性的管理意识,加强反防范管理。

六、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在国际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发30年以来,即使我国银行业没有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但是存在有大量不良资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各种经济问题也一步步凸显出来。事实表明,我国银行的财务风险已经演化为存在于整个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经济环境较为稳定,许多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但是,一旦我国经济环境遭受动荡,所造成的危机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监管,把风险因素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建立负有规模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和防范对策,让我国商业银行保持在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针对商场银行业的发展,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银行资料数据库,进一步拓宽数据渠道,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财务预警的研究。

2.加大对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将多种方法运用到我国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与实验中,尽可能的构建更加全面与完善的预警模型。

3.联系理论与实际,加强模型应用性的研究并运用于实际当中,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和审计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综合系统课题组.单体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9,(3):39-53.

[2]王志成,周春生.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J].管理世界,2009,4:158-169.

[3]牛源.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7,(5):93-95.

[4]罗晓光,刘飞虎.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