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十篇

时间:2023-03-29 11:29:09

新传播

新传播篇1

由会议图片报道看中外报纸新闻价值取向郭建良;

数学思想与媒介公信力的构建翟亮亮;

冲锋,端起神圣的相机!——记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记者陈南

电视新闻报道增强影响力浅议孙成武;

把握受众口味炒好网络新闻这道菜王涤尘;

论政治化主题报道的思想性与生动性的统一周剑涛;

浅析广播电视类报刊的发展趋向王虹颖;

新闻传播 浅谈网络专题赵阳;

两次国庆大阅兵徒步方阵电视构图之比较易文;

报纸新闻标题如何标新立异孙婷;

镜头前采访的优势田迎威;

比较分析名人博客与草根博客的特征弋红丽;

关于电视节目策划的思考李清海;

女性图书馆员的媒介形象李青丽;

略论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定位罗筑娟;

公共关系在主持节目中的重要作用李斯文;

浅论电视播音主持的自然美赵栗婧;

浅析当代传播方式变化如何影响我国的政治民主祁艳;

新闻写作的基本功训练金瓯;

新版《都市发现》做足做透新闻蒋立民;崔新燕;

从普利策新闻思想看其所反映的新闻传播理念贾登;

以手机短信为介质的人际传播探析谭文姬;

将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李海东;

浅谈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运用李美香;金哲振;

现场采访提问技巧浅探汪磊;

举生活大旗办贴心节目——2009生活频道《都市发现》改版综论张英杰;周晓宁;

新闻媒体是开展和谐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开路先锋蔡琳琳;

浅谈人物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业务能力王跃萦;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联播》的传播李德全;

浅谈批评报道的尺度把握张国钧;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广告经营工作的几点思考韩冷;李想;

浅析政治博客与美国总统大选王虹;

哈尔滨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投放策略研究梁爽;

浅谈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张辉;王伟;

从《百家讲坛》看受众心理宋雯雯;

如何增强广播新闻的服务功能孟亚敏;

电视谈话节目对故事的再建构马连;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走向刍议赵亚梅;

做好驻地记者要勤念三“口诀”陈培华;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感染力包建设;

谈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机制的改革孟宪林;刘国建;

旅游危机公关中的政府作用研究徐理亚;

浅谈人物通讯写作中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张淑清;

关于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协会职能的思考程天飞;

厚报时代:咋能让广告脱“厚”而出王伟;马晓红;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媒体人力资源工作的创新杨维平;杨蕾;

收视率扁平化下的节目突围攻略史云峰;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校报竞争力赵蔚;

浅析电视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的表现和功能高阳;

播音主持基本素质解析新闻传播 雷东荣;

谈谈广播新闻的“即时评”林麟;

拓展地方电视台生存空间的有效路径尹赫男;刘阳;

新媒体广播——“图文广播”的应用刘倩;

试论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场”效应控制张莉;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白梅;

试析新闻报道中的横向视角林海;

给新闻加“评”更精彩孙雅杰;

有偿新闻预防之我见程锁;张辉;

关于情感热线节目热播的思考高洪篪;张鹏;

地方电视台教育节目产业化可行性初探谭云峰;

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及实际应用初探顾金萍;刘启强;

说说平民娱乐节目的魅力王威;高姗姗;

浅谈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和发展徐健民;

广播新闻主持人如何主持突发新闻事件陈菡秋;

试论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李念雪;

如何办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姜风;

音乐语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及“”金松;

手机短信与广播结合优势谈赵静;

广播如何做到“与人同行”杜军;

数字电视互动购物平台(电视商城)运营分析丁日华;隋娜;

县级电视台改进会议活动报道的尝试陆天旺;余忆;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立场与人文关怀刘红梅;

后制播分离时代之我见贾勇哲;芦侠;

呼唤创办电视“老年频道”王世全;王巍;HttP://

整点新闻的编采技巧孙路;李霜;杨国伟;

浅谈全数字多频道硬盘播出系统的安全维护周文芳;

技术编辑在出版中的作用新探杨婵;

战略管理在电视媒体中的运用与实践凌静;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及失范现象研究赵婵;

电视新闻报道应把握好三个“度”姜冬梅;张伟;

新闻传播 怎样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王海燕;

互联网时代对农广播节目的几点探索张永刚;

从《焦点访谈》看夹叙夹议的魅力赵井元;

知名品牌的公关策略曹洋;程萍;

区域性广播电视栏目定位的策略与操作朱琳;

新传播篇2

为何成立·

《新智囊》:首先恭喜中央财经大学新传播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请两位介绍一下该中心成立的背景和目标·

傅强:在当今企业成长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导致了新的沟通、传播方式的出现以及新的沟通、传播规则的形成,这对于企业、政府等组织而言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何帮助企业、政府等组织在品牌塑造、形象管理、危机处理等方面适应新规则,建立新的沟通、传播平台与渠道,寻求新的方式与思路,将是本中心的重要使命。

李志军:新传播研究中心的成立谋划和筹备应该说近一年多的光景,我们特邀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的常务副会长郑砚农先生为名誉主任,并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沟通管理与传播方面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企业高管、媒体主编为中心的研究员。

成立后的新传播研究中心将以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以及政府机构作为主要研究与服务对象,成为该领域致力于沟通管理、传播方面的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研究机构。该中心将积极开展沟通、传播领域的调研、案例研究、社区交流、高校教学、高层研讨、专业沙龙、专题研修等相关活动,并定期出版研究报告、白皮书以及相关图书等研究成果。

“新”在何处·

《新智囊》:我们注意到,新传播研究中心给自己的定位是“新思维、新方法、新社区”,那么,这些“新”体现在什么方面·

傅强:首先,从新思维的角度看,这是中国首个以利益者相关沟通、传播为研究主题的“知行言”合一的学习型组织,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沟通、学习与创新的社群型的研究机构;其次,从新方法的角度看,中心盘活高校、企业、政府、协会以及媒体、国际研究服务机构等相关资源,通过跨界协作共同研发沟通、传播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具,帮助企业、政府维护利益相关者,建立组织发展的生态环境;再有,从新社区的角度看,新中心关注管理实践,强化社区建设和国际交流,注重创新以及成果的集纳,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产、学、研、媒”相结合,与跨越不同文化和地域的多个群体建立伙伴关系。

《新智囊》:应该说,聚焦于新传播沟通的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很多,那么,同他们相比,新传播研究中心的独特竞争优势在什么地方·

李志军:社会上确实有很多机构从事新传播沟通的研究和服务,但它们大多是从两个角度做切入的,一是聚焦在技术与体验,二是专注于传播学、广告学 ,而中央财经大学新传播研究中心则完全不同,一是强化管理维度,提升组织沟通管理能力;二是导入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系列理论和方法,建设沟通、学习与创新社区;三是重点关注金融业、上市公司以及政府、非政府组织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状况的改善。

新传播研究中心的特色可以做这样的表述:这是一个共建、共享的、“知行言合一”的学习系统,以共同研修为“学”基本单元、以共同实践为“习”的基本方法、以共建学习型社区为“创新”的平台,通过实践分享、系统反思、共同研讨和共同实践,构建企业家的共同学习。

要做什么·

《新智囊》: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新传播研究中心特别强调国际化和跨界合作,那么,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李志军:为了强化国际交流,中心还特聘了美国Grupp Global Partners(GGP)公司总裁罗伯特·格鲁普(Robert W. Grupp)先生,以及现任IPR主席弗兰克先生为特邀研究员,并展开广泛的国际交流以及项目合作。在国内引进并开展The results for “沟通与公共关系通用规范(GAP VII)研究”共同合作开发GAP研究的中国版本;同时与益普索合作,以“社群调研”的方式,积极推进《中国企业利益相关者沟通状态的调研》和新传播研究中心的社区建设,共同搭建以“管理沟通”为核心议题和SOCIALSPACE为技术平台的利益相关者沟通交流社区,并推动社区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

傅强:作为线下2.0社区,新传播研究中心颠覆了传统的1.0的沟通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基于共建和分享的社区平台。新传播研究中心培训课程,可以是公开课,也可以是一次小型的培训活动,注重体验,强调能力建设,实现大家彼此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中央财经大学新传播研究中心”第一批会员名单

蔡 芸 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资讯总监

陈宇红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有限公司市场与企业传播部总监

丛龙峰 和君咨询管理咨询顾问、管理学博士

崔 立 中信银行北京分行总经理助理

邓 健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PR经理

丁 媛 易才集团品牌传播总监

董晓凯 福奈特洗衣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

高 超 戴尔(中国)大中华区企业传播部总监

高若惟 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

高 翔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资讯总监

何海华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今日用友》主编

何育萍 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及公关总监

贾 琼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营销总监

匡冀南 安利(中国)市场总监

李贵忠 天津滨海中商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天津中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徽 东煤交易副总裁

李锦望 中国建设银行企业文化处处长

李素萍 益普索市场调研有限公司Digital事业部资深总监

楼 建 敏睿英才合伙人

马 斌 腾讯公司通讯副总裁

毛江华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PR总监

宁述勇 沃尔沃汽车公关副总裁

沈 健 迪思传媒副总裁

孙胜男 中誉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副经理

覃杏华 中誉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专员

汤磊磊 IBM(中国)大中华区企业策划传播部总经理

王 磊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 群 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相关利益者沟通专员

王一斐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管理部经理

吴晓燕 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徐斯霖 罗斯洛克集团执行合伙人

杨建悦 德勤(中国)公关总监

于喜巍 北京致远协创软件有限公司销售及商业伙伴管理部总监

余 明 ABB(中国)有限公司市场传播经理

袁 璐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责任编辑

张霄芝 益普索市场调研有限公司Digital事业部研究经理

张晓兴 益普索市场调研有限公司资深总监

郑朝华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党群工作部部长

“中央财经大学新传播研究中心”第一批讲师名单

董晓凯 福奈特洗衣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

高若惟 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

高 翔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资讯总监

何育萍 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及公关总监

汤磊磊 IBM(中国)大中华区企业策划传播部总经理

新传播篇3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新传播篇4

从大众传播到摄众传播

一名消费者每天会接触到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诸多媒体,浩如烟海的广告信息可能让他眼花缭乱。作为信息传播者,如何让消费者关注到我们品牌的信息?

当我们处在某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之中,各种各样的竞品以不同营销诉求试图打动消费者,我们该如何在对手重重包围之下使消费者对我们产品更感兴趣?

答案就是:占据他的时间!

在当下无孔不入的信息轰炸环境之中,如果企业在营销推广中不能通过内容创新、沟通方式的创新、品牌体验的创新有效吸引消费者,必然难以成功征服市场。有消费研究表明,无论是电视广告、报纸新闻还是网络信息,消费者对任何一种信息表达的关注时间不超过五秒钟,如果你不能在五秒钟的时间之内让消费者对你的信息产生兴趣,消费者的下一个关注点可能就会落在你的竞争对手身上。

这就是竞争的残酷性也是营销传播的困境:如何最大程度地占据消费者的时间?让他用更多的时间关注我们品牌或产品的信息?

摄众传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一个全新的传播环境之中,营销别胜的关键就在于:以有效的创新如媒体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传播方式的创新去征服你的消费者,让消费者愿意与品牌进行互动沟通,让他在获得良好品牌体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占据他的时间,最终潜移默化地将品牌或产品的信息植入他的心中。

媒体环境的变化是直接推动营销趋势变化的根源。在未来,互联网、通讯网、电视网将结合得更紧密,让消费者随时处于信息网络之中。所以,如何去竞争受众的时间,“摄服”受众的兴趣,使受众对我们而不是对竞争对手更加关注,这就是决定市场成败的非常关键的因素,这样一个营销时代,我们将之称为“摄众传播时代”。

从大众传播到摄众传播,推动营销趋势发展的根基一方面在于消费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则在于新技术的产生带来了媒体环境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所以,今天的企业所面临的营销挑战(或者说营销机会)比起以前更多。

摄众传播:如何有效摄众消费者

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演唱天分、也没有出色的相貌,他有无可能成为一名备受关注的歌手呢?

有!通过演唱方式与演唱内容的创新去“摄服”受众。

两个被称为“后舍男生”的广州美院男生,既没有任何的歌唱根基、也没有明星的外表,但他们却懂得用创新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的价值――用搞笑的假唱动作进行网络表演。无论是表演的方式、还是表演传递的渠道,后舍男生都颠覆了以往的模式,而正是这种大胆的创新成功地“摄服”了受众――观众看到了快乐,摩托罗拉(签约他们做产品代言人)看到了人气,而太合麦田(签约他们做旗下歌手)则看到了市场价值。

如果将后舍男生当作是一款产品,他们的成功也给企业带来许多启示。这也凸现出了摄众传播的核心价值:创新创造价值。以创新的内容表现、以创新的信息传递、以创新的沟通方式建立品牌的价值,占据消费者时间及心智记忆。

在今天,信息的过量生产已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如空气缠绕在我们周围: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从事任何职业,无论你如何努力逃避,你都无法不受到信息的包围。过量的信息追逐消费者有限的接受能力,这就是营销传播遭遇的困境。而如何控制信息的流向、对信息进行更加有效地包装与梳理,使其更加有效地渗透进消费者心中,则是摄众传播所要解决的重大任务。

想像有这么一天,当你打开电脑,你的电脑开机画面上不再是熟悉的微软LOGO,而是深圳航空翱翔蓝天的3D画面;当你打开MSN,你的朋友小吴在MSN上跟你聊天,他的签名档上写着“深圳航空,做中国最出色的区域航空公司”;当你打电话给一个同事,对方手机里传来的不再是传统的嘟嘟声,而是一小段旋律优美的深圳航空广告歌曲;当你收到一封恋人的邮件,在他深情款款的文字表述最后,嵌入着一个深圳航空的消费者互动体验入口……这并不是什么虚拟的未来营销环境构想,而是已经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生活现实,而这也是摄众传播的核心价值:以更加整合的方式使信息产品产生联动效应,从而将消费者的生活环境与营销环境进行无缝链接,从而使营销的信息春风化雨式地被消费者主动接受。

新传播篇5

【关键词】软传播;新媒体语境;国家形象传播

所谓国家形象,指的是国际社会公众和国内社会公众对国家机器、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1]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相继出现,媒体终端的变化导致传播格局、传播手段、受众市场和传播效能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语境之中。在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如何超越传统、实现有效传播,从而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国家利益,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与新媒体语境的形成

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新媒体(New Media)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媒体形态,是针对其产生之前的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新媒体的产生,营造着一种新的语境形态。

所谓语境,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意指语言环境和使用语言环境的简称。新媒体语境是在传统语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涌现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语境形态,其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着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媒体传播不同的传播特点。

技术的颠覆: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向集约化、多样化、检索化和瞬间化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实现了制作电子化;广播电视的采集、制作和传输开始告别模拟技术,实现了数字化;传统媒体纷纷与互联网联姻,使之具有迅即性、无国界性、交互性、个性化、可存储性;传统媒体开始使用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大型电脑数据库,为信息的迅速而大量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使传播事业“迅速向集约化、多样化、检索化和瞬间化发展”[2]。而三网合一,即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合而为一,意味着最终的新媒体是以无线的、互动的、海量资讯的方式传播。因此,新媒体在技术层面形成了“二低四高”的巨大优势,即低成本、低耗能、高质量、高容量、高速度、高互动。[3]

内容的开放:新媒体的传播信息内容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的特征。海量的信息是新媒体时代的强烈特征,而信息的海量化不仅使受众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也使受众对信息具有自由选择的基础,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内容体系日显封闭的趋势,新媒体则凸显其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边界,所传播的信息不单单诉诸人的某一种或者几种感觉器官,而是同时调动起人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使多媒体化日益成为人们感受信息的一个趋势。

受众的革命:新媒体的受众发生了主动性的革命行为。在传统的传播时代,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分解是十分清晰的。受众这个概念,在传统媒体的语境下,其主要功能就是“受”,即接受信息。受众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选择并接受所提供的内容和形式。而新媒体技术的便捷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不仅使受众能够接受信息,而更多的是参与进来,在新媒体的话语空间,人人都在发言,人人都可以一改原来的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的传播者。特别是Web2.0技术的应用,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源头。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革命行为,打破了在传统语境中信息由传者――受众的单传输模式,倡导受众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并因此逐渐模糊了传与受的界限,使纯粹的传统的“受众”概念正在消失,导致“受众”时代的终结。

新媒体语境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媒体语境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无一不把提升和改善本国形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国政府也不例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的形成,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

突破时空壁垒,不断扩大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话语空间。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时空限制,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在时间上的广延性和空间的多维性。长期以来,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都呈现出一种不均衡、不对称的现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强大的软实力为后盾,取得了世界话语霸权地位,甚至少数强国、富国在国际传播中,按照他们的政治需要和价值观念,操纵世界舆论,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或损害。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却无法进入西方话语体系,因而难以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国际传播中不得不处于明显的劣势之中。打破这一局面的有力武器,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传播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

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使得过去对新闻信息的封锁、对新闻的歪曲报道、信息传播的不对称都逐渐被打破。[4]这在“3・14”事件以及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中,借助互联网还原事实真面目,树立国家形象,充分显示了新媒体的威力。

变革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传播信息的方式方面,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信息最突出的传播优势,就在于一改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形式,而具有高度的双向式互动性;数字传播技术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海量的信息储存与海量的信息传输。[5]这种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使新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特点和优势,在国际传播领域产生着日益巨大的影响:因特网、广播电视网、宽带局域网、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得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博客、播客、无线音乐、流媒体、手机报纸、网络广播、移动媒体等多种形式得以应用;用户可以制作内容;受众日渐成为传者。可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一化倾向,传播主体已从传统媒体的单一化变为多元化。

改变话语视角,使官方政府与民间百姓的声音同样响亮。不同的话语视角,影响着受者的接受程度,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状况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媒体基于“喉舌”的作用而过多地表现出“官方”色彩,传播的几乎都是“官方观点”,是正面的观点。即便有民间声音,也都是符合与支持官方观点的,而不会出现负面的观点。在新媒体语境下,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有责,所有公民百姓也有权,共同建立话语空间,都可以从国家利益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利用庞大的网民队伍、博客数量和越来越广泛的社会网络人群开展自己的网络公共外交,这种建立在了解与互信基础上的个性化新形式人际传播,对于国家的话语权、传播力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署名“霸王卸甲”的四川小伙子在2008年3月21日至22日从成都到拉萨的见闻,比我们官方媒体的报道生动得多,更具说服力。这就说明,民间百姓的声音有时比官方的声音更有效、更响亮。

软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家形象传播新翼

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令我们中国人深切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但是,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努力。近几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些说法,如“中国”、“中国责任论”以及西方经济学家还提出“中国崩溃论”等内容,说明在西方国家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并没有真实反映。

我们认为,强势传播下的国家形象传播,容易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容易造成国家形象的弱化,而软传播才是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最佳选择,软传播的运用能够为国家形象传播插上腾飞的翅膀。正如黄也平教授在文中提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告别“硬传播时代”跨入“软传播时代”的历史过程中。在这个特定时代中,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能够采取怎样的传播策略,我们拟根据上海锦坤传播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石章强先生在新作《软传播》一书中概括的三大法则来作一探讨。

传播主客关系上,注重平民视角,获得受众认同。硬传播传播视角的“俯视”,使传者通常以高姿态“打量”公众,而公众只能“仰视”传者,致使传者与受者地位严重失衡,容易导致传受之间缺少交流,缺少认同感。软传播倡导的是传受之间的“平视”,有利于双向沟通。

受众是传播学领域不可能不涉及的领域,尤其是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国家形象塑造的受众群体,是国际社会和全世界的民众。[6]虽然非本民族、本国、本文化的受众对外域的信息源有一种本能上的自我方式的理解,不同的受众群体对同一个国家形象塑造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传播效果的良好实现,必须取决于受众的接收方式。传统的国家形象传播存在着一种倾向――传播者传播什么、怎样传播都以自身立场出发,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这使得国家形象传播的信息“政治气”太重,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软传播倡导的是传受之间的“平视”,尊重受众的评判眼光,以客观的、公正的、丰富的、平和的方式进行传受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传播内容上,注重从边际入手,引起受众的兴趣。硬传播在传播国家形象时,内容指向性强,只强调能够体现国家形象的本质内容,包括领导形象、政府观念等,内容严肃正统而缺乏趣味性,难以对公众产生吸引力。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颇感压力的时代,也是一个迫切需要放松的时代,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正应了人们在这个特殊时代的接受心理。社会公众不仅关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而且也关心生命、生存、生活与生计,关心源于生活、源于现实、源于身边的生活故事。所以,国家形象的传播,要注重挖掘一些富有生活情趣、能够触动人的心灵的人和事,从侧面丰富传播主题,增强受众对国家多方面的认知与了解,增强传播效果。

传播方式上,注重轻柔打动,撼动受众心智。硬传播注重语言形象的传播方式,将政治信息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固定化、模式化,生硬、枯燥的长篇大论,缺乏形象,难以打动受众。软传播则注重传播内容在表达方式上的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和贴近性。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注重运用非语言符号传播方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通过实验发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总量中,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占35%,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则高达65%,而仅仅以面部表情就可以传达其中55%的信息。[7]可见,非语言符号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是通过视觉、触觉、嗅觉接收到的动作、印象、图像、目视、距离等符号为人所理解、吸收和运用。[8]在现代社会中,非语言符号以其强烈的视觉、听觉感受,对所接受的信息,增加了心理和美学上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艺术美感。比如主席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片》在美国热播,以50位中国科技界、体育界、金融界、思想界、企业界等领域名人,按一组组的群像出现,来诠释“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总之,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传播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传统的硬传播的作用日渐削弱,而随之而起的软传播,将以其独特个性及传播实效成为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主流传播形态。

参考文献:

[1]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2]张春斌.论新媒体语境的特征与走势[J].现代视听,2007(12).

[3]刘洪涛.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突围[J].新闻爱好者,2010(9).

[4]田智辉.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J].现代传播,2010(7).

[5]张金海,廖秉宜.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J].广告大观,2006(7).

[6]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2002(6).

[7]唐晓童.非语言符号传播类型浅议[J].宜宾学院学报,2002(11).

[8]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新传播篇6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以传统媒体为主体的传播格局,同时对新闻传播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与意识形态、宣传导向、舆论引导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党和政府历来对媒体治理十分重视。

尽管最近几年内,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媒体属性已经从事业变成企业,媒体产业的部分领域也允许民营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但“四个不变”仍旧是媒体改革也是政府媒体管理的前提。国家对于新闻媒体以及新闻从业者的管理和约束仍旧遵循传统路径,主要诉诸行政规范,其中宣传纪律是最常见的形式。

但互联网对于中国传播格局的影响是全面性的,显性的变化在于多元传播格局的形成,传统的以政府―媒体为核心的行政管理路径愈加显示出不适应的一面。

多元传播格局中法律的缺位

互联网影响新闻传播领域首先在于促进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综观当今最有影响的网络媒体,多是市场化的具有独立法人的商业媒体,社会资本甚至国外资本都参与其中。新型的网络媒体不再如传统媒体必须具有主办单位,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依托互联网平台出现的自媒体,使得传播主体更趋分散和多元,公民个人、一般企业组织都可能充当传播主体。某些公民个人的微博、微信及依托互联网平台制作传播的内容的传播效力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组织化传播的传统媒体,在引发社会关注甚至是推动社会舆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传统的媒体治理思路更多是依托主管、主办的隶属关系,通过政府―媒体之间的信息传导来完成对媒体的管理。多元传播主体的出现使得政府和企业传播、政府和公民传播之间的调适反而成为媒体管理的主要部分。

即便是传统媒体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新闻媒体同样面临转企改制。新闻媒体变成企业之后,如果要激发文化企业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深化媒体市场改革;如果要媒体更为有效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对舆论进行引导和规范。然而,问题或者困难在于两方面的效能实现都必须藉由同样一个新闻产品实现,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和规范必然是公开的、明确的、稳固的、能够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交集的,这同样只能借助新闻传播立法来解决。

如今,信息传播尤其是舆论传播的路径也和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不同,突出表现为舆论的社会性和公开化。这同样要求社会舆论管理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中止、禁止、限制信息的传播需要依法公开管理。观察当前的网络信息治理现实,“社会影响坏”“群众反响大”“不利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表述每每作为处罚依据出现,行政、执法的随意性与中央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方略明显相悖。从法律上讲,“证据为正义之基础”,证据公开是信息公开的重点,互联网舆论管理尤其应该如此,毕竟从技术角度而言,互联网传播是可以测量的。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中就包含“推进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其中“主要违法事实和处罚种类、依据、结果等”就包含在公开范围之内。特别是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的舆论治理中推进证据与依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势在必行,依法进行媒体管理是应对更复杂、更微妙传播局面的必由之路。

依托组织内部的行政关系来管理社会化的传播格局,势必日益呈现其短板。自媒体的普及使得公共传播和私人传播之间界限模糊。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通常为一对众,追究传播过错往往更多指向传播者,信息由谁发出是关键。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则不同。自媒体之间的转载、转发功能使得传播效果往往是集体而为,是群体传播的产物,信息的发出者很可能对于信息传播的走向或者效果并无掌控。比如在谣言治理中,转发作为谣言传播影响的依据就曾备受质疑,其原因就在于谣言从传播者发出,信息呈现的更多是被传播的状态,很难判定传播者是否主观恶意。社会化媒体连接了私人传播和公共传播,对于传播者而言,面向公共传播与面向私人的社交传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不能等同的,明晰这种界限是媒体治理合法、有效的前提。在互联网形成的多元传播格局中,缺乏对于传播者属性、传播规律合理合法的界定,媒体治理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质疑,其权威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媒体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多元传播格局的出现带给媒体管理或者媒体治理巨大的挑战,社会现实和传播现实要求在媒体治理领域有系统的、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媒体治理包括互联网治理都必须落实在法治的轨道内,国家进行媒体治理多依托政策、行政规范的局面需要革新。

多元传播格局尤其是传播的社会化和个体化使得“新闻纪律”短板尽显。法律由国家制定体现国家意志,纪律则由特定组织制定体现组织意志。尽管两者皆有强制力,但适用范围明显不同。法律面向的是本国所有个人和组织,而纪律则仅针对特定组织内的特定人群。传播格局的社会化使得媒体组织属性产生了多样化,传统媒体治理依托行政结构、级别的管理难以覆盖到具有社会性的企业与个人。新闻传播格局也存有需要协调、规范的多元关系,政府与媒体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乃至公民与公民之间已经存有组织规范、纪律无法覆盖、难以协调的领域。超越组织管理的窠臼,加速新闻传播领域的立法以适应现有多元传播格局,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

大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很大程度上带有市场化的诉求,对媒体而言,媒体治理中的政策风险或政治风险往往是难以把握的运营风险。关键原因在于媒体管理部门进行传播调控的弹性和随机性。诸多现实表明,地方政府依托政策、纪律实施的媒体治理有时甚至裹挟着局部或者个人利益。另外,互联网传播加快了传播的效率,传播的即时性与纪律管理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同样难以调和。

进一步释放、激发媒体的产业化活力,必然要让新闻、信息传播的规则与规范明确、明晰、可操作。而明确性恰是成文法的基本要求,法律规则要做到具体、确定,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与可预期性。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播主体逐渐下沉,普通公民越来越多地充当传播主体,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公民在公共传播中的界限,明晰传播的权利与义务,对于规范公众借助媒体平台参与政治生活、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样十分重要。

互联网带给传播格局的变化实际上已经波及传播的各个层面,很多问题虽争议许久但未有定论。网络传播的版权问题、网络传播中的公民隐私保护、大数据的搜集与使用,都需要在法律的层面予以界定和规范。从传统媒体为主导过渡到多元传播的格局,这是媒体现实也是社会现实。从宏观层面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和社会共识。对于媒体治理而言,依法管理是大势所趋,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无从谈起。

新传播篇7

在新媒体视野下,企业新闻主体从传统的政府、企业与社会转变为社会公众与职业新闻主体,虽然前者并不占据主要地位,但也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职业新闻一头独大的形势,让企业新闻主体的未来发展更加多样化。

二、企业新闻在新媒体视野下的创新应用

(一)构建新闻代言体制

新媒体视野下在新闻领域内的主体不仅包括对新闻进行传播的个人,还包括新闻机构与“意见领袖”,如果“意见领袖”缺位,目睹新闻现场的公民也可以充当这一角色,成为新闻传播者。所以,企业可以构建起新闻代言体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代言人,从而实现对受众的良性引导,还能够树立起企业在社会中的正面形象,减少企业新闻传播中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完善新闻传播平台

企业在新媒体视野下想要完成新闻传播工作,不仅要结合传统媒体,还要积极发展新媒体,从而拓宽企业的发展空间,树立起企业的正面形象。[3]整合新闻传播平台是当前企业新闻传播的主要创新方式,能够有效扩大企业新闻受众的范围与数量,如树立真实正面的企业新闻传播理念,也就是明确企业进行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即增加受众、扩大知名度,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运用流行新闻语言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已经成为新媒体视野下企业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向,新媒体不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还融合了流行的网络词汇,这种创新能够为企业新闻收拢更多的受众。新媒体能够将多种新闻语言进行融合,不仅让新闻更加形象,还提升了新闻的可读性。企业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引用流行的网络语言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提升新闻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四)改变传统传播思想

新媒体视野下,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企业与受众的互动模式也更加多样。互动的新闻传播模式在新媒体视野下表现为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让受众能够随时随地的参与采集与新闻信息过程中来,还可以实现对新闻的评价,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新闻的态势。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能够对新闻进行发起与传播。在这种形势下,受众的参与感会大幅度增强,不仅能够更多的提供新闻线索,还可以对新闻进行评价。因此,企业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思想,提升企业新闻与受众的互动性,为受众打造更多的互动机会,通过多角度、多思维的方式,将企业新闻传播出去。

(五)建立发言人制度

在新媒体视野下,企业新闻传播工作还需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开辟出一条更有说服力的发言渠道,是当前世界很多国家推行的有效的信息制度,让信息的更加公开与透明,在企业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方式,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向开放经营模式转变,还能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企业建立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引导企业新闻信息向更加有力的方向发展,帮助企业化解危机,提升企业形象。

三、结论

新传播篇8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博新闻传播媒介融合

一、微博历史与现状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微型博客的简称。他允许用户通过登陆网页、手机短信息、电子邮件和即时聊天软件等手段以个人博客的方式随时随地信息文本(140个字符,70个汉字左右)。

微博这一网络产品源于web2.0时代美国的一个网站。它源于美国广播公司odeo为其雇员使用手机短信通过web中继信息来与小组进行交流沟通的内部服务。2007年推特从原来的公司独立出来并成立了独立运营的公司,并一炮而红,成为微博的代表性网站。2009年7月29日,推特把首页那句“你在做什么?”改做“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这次改变象征着推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人际沟通工具,推特的运营者们发现了微博这个平台的强大力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扩张力度强、影响力大,正在带来一种新的媒体格局。特别是它的信息传播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由于其巨大影响,“微博”入选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

微博本在的目的就是信息的与共享,而平台拓展的多样化、便利化,更增加了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目前国际间著名的微博客网站有Twitter、Jaiku、Plurk。受其在国外的迅速发展壮大的刺激,微博网站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用户覆盖人数超过万人的微博运营商接近20家。根据腾讯科技2010年1月25日推出的《2010全球微博客排行榜》显示,国内目前有影响力的微博产品有嘀咕、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做啥、同学网、9911和雅虎meme七家。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微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比于社交网站,它越来越像一个新闻媒体了,而随着微博发展壮大,也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格局。

二、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

第一,微博上信息传播速度快、扩张范围广。时效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核心,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当几乎所有新闻媒体都在“快”上投入资源和技术,开展激烈竞争时,微博却异军突起,通过其第一时间传播消息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微博作为一个跨媒体的传播工具,用户通过网络和手机等终端不仅能够在当日,而且能够紧紧在数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内就能将新闻事件会播发出去。所以,微博的用户只要在事件的现场,就能够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不仅在一般的新鲜事、有趣事的报道上,尤其是在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微博客有着巨大优势,而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往往是第二天才能报道这方面的讯息,明显滞后于微博这些新媒体。可以说微博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重大或者突发事件的生态环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外海发生6.8级地震,台中的萧姗姗通过微博了一条消息:地震@@!好强>_第二,微博上信息者的可信度高。相对于网络上各种渠道的各类消息,微博上的新闻信息拥有更高的可信度。微博上的传播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人际网络传播,这种人际网络有两种,一是既有人际网络在微博上的延伸;一是基于信息需求而产生的人际联系。因此,微博用户通常关注的是他的朋友、熟悉的人,或者是名人,因此微博就像一个实名制博客,而信息的流动完全由用户主导,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他认为可信的人的信息,并进行转发,从而形成新闻热点,除了普通用户在微博上突发事件、记录生活,更有不少名人还在微博上自己的信息。2009年9月,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最先对外公布了自己辞去Google职务的消息。2009年10月9日,《财经》新闻发言人张立晖通过微博宣布,《财经》原主编胡舒立已经递交辞职报告并获批准。这些消息被各大媒体引用。新浪博客副总编孟波说微博在某种意义上是“永不闭幕的新闻会”。因此,在网络实名制尚未建立健全的网络大环境下,相较于网络媒体和网络论坛的匿名信息而言,微博在新闻信息的来源上更为可靠。

第三,容易形成舆论环境,制造新闻热点。微博的开放性决定了从个人信息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公共媒体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存在于复杂人际网络中的信息源,每个微博在信息、接受、转发等行为中实际上已经参与了传播内容的建设和传播。由于传播的快速和便捷,微博的影响力从美国总统选举、伊朗绿色革命、丹佛飞机脱离跑道事件、印度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到迈克尔•杰克逊逝世都有不俗的体现。进一步说,当大多数人关注某一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时,微博能够起到建立讯息警报,搜集、整理的作用。根据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的公共舆论理论,个体意见与公共意见的互为转化是个始终存在的动态过程,当越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时,时间的重要性就会渐渐浮现。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环境正在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用户是有参与公共领域生活的意识和热情的活跃分子,而网络能让公民有条件表达意见,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轰动一时的“周正龙伪造华南虎照片事件”到再到“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中网络舆论引发出的公共事务的讨论,意味着微博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必然会加快推动公民报道的进程,由于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与网状传播,得以在多次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传播与讨论中表现出了其巨大的聚合能量,微博客对涉及公众利益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报道突发事件的生态环境。

三、微博对传统新闻媒介的意义

1.微博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新鲜和可靠的新闻信息

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一般是分布在各地的通讯社、记者、有关部门的宣传口、其他媒体从业者,或者依靠提供线索的热心群众,这造成了信息源过于单一和被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像个新闻场,有其天然优势,在web2.0时代,依靠其网聚的强大人际关系网络,能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了海量的新闻信息和线索。只需经过核实、查证程序(传统渠道获得的信息也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微博会成为一个更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获取渠道。

遍布世界各地的微博使用者,能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方便的新闻线索。一般来说,最先知道突发事件消息的人一定是在现场的人,而不是任何新闻机构。而微博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其便捷和多手段的信息机制能够让任何人实时地在互联网中进行直播,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2009年6月,在宣称伊朗总统大选舞弊之后,由于政府封锁了一些通讯渠道,伊朗人就利用Twitter作为与外界通信和沟通的工具传播骚乱信息,并被BBC和NPR等新闻媒体捕捉到得以向全世界播报。各种名人微博也是新闻媒体获取相关新鲜资讯的宠儿。美国总统奥巴马、NBA球星奥尼尔、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李开复等在Twitter上都有开设帐号。国内的新浪微博更是将名人开博这一传统继承发展了下来,姚晨、韩寒等名人纷纷在新浪微博安家。传统媒体更是从名人微博这一新闻源上捕捉、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后续的深度报道,使一条新闻的价值扩大化。2009年9月4日,李开复在其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再见,谷歌。其离开谷歌创办创新工厂的消息通过微博一条一条的公之于众,激起了媒体持续追踪报到的热潮。正因如此,微博应该成为新闻媒体监控和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平台。

2.新闻媒体以微博为平台新闻

一些传统媒体看到了微博的力量,纷纷将微博作为自身推广和沟通的平台,在微博客上提供内容链接,新闻摘要,促进发行量和销售,提升影响力,微博客成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一个新的平台。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网络用户们也对媒体的这一做法表示欢迎并作出了积极回应,《纽约时报》在Twitter上的官方网站有90多万关注者,在英国,有134家一线杂志都开辟了Twitter账号。在国内,拥有大量受众的新闻媒体,如《羊城晚报》、《国际先驱导报》、《南方周末》、《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乃至新浪的财经、CCTV体育频道等,都相继开辟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微博客的媒介机构超过40家,涵盖了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等各类媒介形式,在网上开微博已经不再是个人用户的独享。《羊城晚报》在新浪上的微博以新闻为主,不仅有当日晚报的内容导读,还有很多知名记者、编辑的及时消息。读者可通过微博与编辑、记者互动,甚至可以通过微博报料;湖南卫视微博则以各种信息为主,公布各类节目的播出时间、收视率等等,同时还有很多活动的说明。这些传统的媒体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与广大受众见面的。一是在其官方微博上有的以“标题+链接”的形式本媒体新出炉的新闻产品;二是其原有新闻信息的精炼加工版;三是利用微博及时跟进、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营造现场感。虽然目前微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某些传统媒体对微博的使用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但是也反映了在新媒体时代的格局下,传统媒体也能在微博这种新媒体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

3.微博促进传统媒体采编方法创新

突破传统的采访编辑形式。微博客可以丰富传统媒体采访的手段。传统采访情况下,记者要根据不同采访内容和对象,留心选择恰当的采访地点进行现场采访,利用微博,记者只要拥有一部电脑或者手机,跟受访者约好,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采访,而且微博140个字符的容量也足够准确而清晰地提问和回答。微博采访的优点除了方便突破空间的限制,还在于在没有录音、笔录等郑重采访行为的场合,不会使被访者感到紧张,便于使受访者畅所欲言,还因为微博的内容上网,有据可查,不担心内容丢失,而采访对象也会顾虑到自己所发表言论的公开性,在回答问题时会更加负责。通过微博进行采访最具轰动效应的是美国广播公司2009年3月采访前美国总统候选人麦凯恩,问题都通过Twitter发出,这种新型采访方式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在看到微博的巨大传播效果后,微博成为了美国大选两大阵营的必争之地。新晨

综上所述,微博不是传统媒体的发展的障碍,而是其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的机遇。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微博的发展前景更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媒介融合的方向与道路。传统媒体应在继承发扬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基于微博的传播特点及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在微博平台上占据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玥晗.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微博”“低碳经济”等新词.信息时报,2010年6月24日.

[2]腾讯科技.2010全球微博客横评./zt/2010/wb/.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4]许可新.新浪微博:我们都是记者.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31日.

[5]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南方传媒研究第21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6]陈娟.微博以及报刊的若干“玩法”.新闻记者,2010,(3).

[7]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8]约翰•V•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

[9]喻国明.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10]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1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新传播篇9

[内容提要]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新闻传播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传播领域由“小众”到“大众”的飞跃;第二次是由单向传播到双向、多极传播的飞跃,它为“新经济”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开放度,促进了大众传媒的更新。

即将过去的100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的100年。如果说,这100年起始于新闻传播的一次飞跃——从“小众”到“大众”过程的完成,那么,世纪末则实现了另一次飞跃——由单向传播到双向、多极传播的转变。这一次飞跃的意义较上一次更为深远,因为它已不仅是媒体自身形态的变化,它的变化还引起了社会经济形态的相应变革(或者说它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经济形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一次飞跃被记录在新闻传播史中,第二次飞跃则被书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一、第一次飞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真正具有了大众化的内涵。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社会上层人士拓展到中下层民众。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这一次“飞跃”的意义或作用在于:

首先,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达到顶峰(或曰“最高阶段”)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报业发展的先奏,而报业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

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小众化”(贵族化)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刊已经具有了“大众化”倾向。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不成熟,其报业发展也屡遭挫折。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将资产阶级报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亦即“大众化”报纸)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报纸日渐迎合下层民众的口味,且售价低廉,读者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此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尚未进入成熟期,报业的经营、资本的流动、企业的竞争等均处于无序状态,保证报业正常发展的一些必要的法律、制度、规范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大众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态,其发展也十分不稳定。以美国为例。30年代初期美国先后有过34种售价一分钱的廉价报纸,其中约20种生存不到一年就夭折了。即便是办得相当成功的廉价报纸,如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其发行量也不过几万份,与后来的大众化报纸不可同日而语。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最终成为“经济上的强者”并掌握了集中统一的政治权力、资本主义的舆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部分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之后,资产阶级报业的发展才进入了黄金时期,“小众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转变才真正完成。如同经济领域中“金融资本”的形成以及资本的输出标志着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一样,新闻传播领域中由“小众”到“大众”过程的完结,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它的顶峰。

第二,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 封建限禁的取消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近代大众报纸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大众化报纸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由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民主制首先在英国,继而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确立。这就为言论出版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早在1644年,约翰·弥尔顿就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经过300余年的艰苦探索和斗争,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以法律形式将它确定下来,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言论自由的重要负载物——报刊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大众化的廉价报纸出现之后,尤其是19世纪末期报纸的“大众化”过程完成之后,言论出版自由才更多地由一种制度和理念进入实践层面,具有了现实意义。这一时期,报纸不再接收党派津贴而转为自由出版、独立经营,报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闻检查而享有了较为充分的出版权、采访权和权。在内容方面,报纸以各类新闻为主,尽可能多地向读者提供有关各项事务的信息,并给包括各界人士在内的广大读者以充分的言论表达自由。在此过程中,报纸作为“社会公器”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使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倡导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得以贯彻;与此同时,经过自身的实践,报界对资产阶级言论自由的原则进行了补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此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第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报纸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而报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报纸靠的是封建王朝的特许,政党统治时期的报纸靠的是党派资助,严格地说,它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因为离开报纸拥有者的扶持和资助,它们就不能生存。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产生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之时,它以19世纪“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为起点。和以前的报纸不同,它们不再接受任何党派资助而实行企业化经营,以降低售价、刊登广告、扩大发行作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世纪之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商家采取各种手段推介产品、扩大销量,在此过程中,作为大众信息载体的报纸愈发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发行量大的报纸就获得了大量的广告,而广告又刺激报纸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赢得更多的读者,这样又能吸引到更多的广告。其结果是数额巨大的广告费源源而来,成为报纸的一项主要收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资本集中过程的加剧,报纸上的广告越来越多,广告收入在报社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以美国著名报纸《纽约时报》为例。该报大量刊登广告,大小广告共占报纸总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总收入中,30%来自报纸发行,70%来自广告。广告“养活”了报纸,成为它的经济命脉;同时,通过刊登广告,推销产品,报纸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它启动消费,平衡供需,促进市场繁荣,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产业化 在封建社会,报纸基本上是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既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它也不过是上层社会的精神特权,与普通民众无涉。工业革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报纸的商品属性日渐突出,报业也由小生产的经营方式逐渐过渡到企业化管理,并日益成为一种有利可图且利润丰厚的资本主义行业。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报业资本迅速集中,出现了报业垄断组织“报团”,由此形成了媒介产业化的格局。媒介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报业跨地区(以后是跨国界)经营,形成若干规模庞大的垄断集团;金融资本介入报业,通过控制新闻资源控制市场和价格,从而获得高额利润。上个世纪之交,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垄断报团,如美国的斯克利普斯报团、赫斯特报团,英国的北岩报团,法国的普鲁沃斯特报团等等。到了20世纪末,这些报业集团更是滚动发展成为财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国经营的媒介产业集团。例如,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在报刊、图书出版、音乐、电影和有线电视等领域全面出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第二大传媒公司迪斯尼公司不但拥有收视率颇高的电视网、数字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制作和出版电影、图书和音像制品,还经营卡通玩具和大型游乐场等。

媒介的产业化是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大众化报刊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更为雄厚的资金和更大的规模。这是因为,产业化是各种资源的优化和强化,它有助于报社更新设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有助于报纸稳定售价,扩大发行,争取到更多的广告;有助于报业经营者集中监控,统一管理。而这些正是大众化报刊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小众化”到“大众化”的飞跃,带动了传媒业的勃兴,使它在之后1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广播、电视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由以印刷媒介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印刷媒体与电子传媒并驾齐驱的时代。受众的面更广了,传播速度更快了。70年代末期,卫星直播电视出现(80年代初进入实用阶段)。卫星电视的出现在新闻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能力,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节目交换和传播可以即时进行。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地面电视都在加速实现数字化。数字广播电视使卫星新闻采集、覆盖范围大大拓展,同时使费用降低,操作简便。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这无疑是重大的一步。

从印刷媒体到电子传媒,从单一的电波信号到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其中的每一步都称得上是一次飞跃。但是从总体上看,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它们都是大众媒体,都是对“大众化”不同程度的演绎和拓展,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播;传播的单向性和信息反馈的不确定性。直到这个世纪之交“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兴起,大众传播的百年历史才被重新改写,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第二次飞跃

互联网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它是美国军方为防止苏联攻击其命令控制系统而研制开发的,9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运用到科研、教育、商业等民用项目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就已连接了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1亿台个人电脑和10亿用户。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它不但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式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变点对面的传播为点对点的传播,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多极传播,从而有力地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流通的迅捷化和无障碍化。互联网的兴起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流通方式。因此,无论就新闻传播而言还是就社会发展而言,它无疑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这一次“飞跃”的意义或作用在于:

首先,它为“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奠定了基础 20世纪末,美国经济出现了100多个月持续增长的景观。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新一代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等,并用“新经济”来描述由这些因素所引致的新的经济格局。由此可见,“新经济”或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之上的经济形态。

互联网与新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设施”。它以其便利、迅捷、无远弗届的优势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式、商务运作方式、市场交易方式,进而改变着传统经济的结构和规律。它不但催生了新经济,就连它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经济形态——与“新经济”相提并论的“网络经济”的称谓,对此就是最好的诠释。

近年来,网络经济在世界各地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5年至1998年间,美国的因特网产业以每年1。74倍的速度增长,因特网产业的销售收入1998年达到3014亿美元,1999年达到5070亿美元,首次超过汽车、民航、电信等传统产业。欧盟国家中与网络有关的经济部门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多数国家的上网率和网络服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所有经济部门中进行的企业重组几乎都涉及网络技术。在亚洲,“网络小虎”已逐渐取代“亚洲小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政府通过放宽对通讯行业的限制,通过废除垄断、引进外资来满足便携电话、因特网的发展需求,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形成了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网络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性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第二,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互联网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新闻传播媒体,而成为一种经济形态;它的功能也不再限于报道新闻、提供娱乐,而迅速扩展到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零售、电子商务在内的各个方面。其中,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比重达到了31%左右,而到2005年,这个比重有可能上升到98%。拿美国来说,1997年它的网络消费总额是24亿美元,1999年一跃而增长到202亿美元,两年增幅近8倍。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虽然刚刚起步,但c2c(消费者对消费者)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易趣”网注册用户达到近50万,日成交项目5000余项,在线商品22000多件,月交易额达2000多万人民币,成为两岸三地个人物品竞标的第一网站(1)。“8848网上超市”则是b2c(商家对消费者)模式成功的实践者,可以预见,它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电子商务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压缩中间环节,提高沟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由于美国是最早开发、使用因特网的国家,它也最先享受到网络经济带来的高回报和高效益。这种“高效益”被概括为“三高两低”。所谓“三高”,一是经济增长率高,其增长幅度为战后50年所罕见;二是劳动生产率高,最近5年年均增长4%;三是企业经济效益高,连续5年位居国际竞争力的榜首。所谓“两低”,一是失业率低,二是通货膨胀率低(2)。随着互联网经济在全球的不断推进,相信会有更多的国家享受到这种高回报和高效益。

第三,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开放度

从历史上看,新闻传播由“小众”到“大众”的转变意味着社会民主的进步,而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演进,更意味着民主化程度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

大众传播时代,尽管受众拥有法律所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他们的意志、愿望、要求、兴趣等也声称被充分考虑到,但是由于大众传播的单向性质,受众参与传播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作为一个集合群体,他们的具体情况也是不为媒体所确知的。这就使媒体与受众处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状态中:媒体是主动的一方,受众是被动的一方,媒体报道新闻,受众接收新闻,传播过程的黑箱始终没有打开。网络传播彻底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它把信息的获知权和传播权向大众开放,使传播过程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人们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或建立个人网页的形式自由发表言论(甚至以个人网站的形式新闻),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或超链接方式随心所欲地获取信息,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总之,网络是开放的,这里没有权威,没有总裁,也没有谁说了算,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和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成为网络社会中的公民。这就彻底打破了只有官方机构或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组织才能创办媒体的神话,使信息传、受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了。

诚然,网络传播在创造空前的言论发表自由的同时,也为种种不良信息创造了发表的自由,这是十分矛盾的。限制这种自由,网络不成其为网络;不限制这种自由,网络又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法律、法规、道德约束的“世界”。所幸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第四,促进了大众传媒的更新

由于互联网集多种媒体功能于一身,具有交互性好、选择性强、快速便捷、信息多样化等特点,它对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冲击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曾有过这样的情形:一些主流媒体由于各种原因未加采用的消息,最终通过因特网传遍全球。《德拉吉报道》爆出克林顿性丑闻,4天后才引得《华盛顿邮报》跟进报道就是典型的一例。因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寻找并获取他们在传统媒介上无法得到的消息,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传播理念、报道模式和管理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的传播媒体都在走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道路,它们纷纷搭乘网络快车,努力提高新闻播报时效,增加内容的可读性,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例如美国的一些主要报纸,如《今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开设了自己的电子版,其中《今日美国》电子版是全美网上读者最多的电子报纸,每天有100万以上的用户进入网址。我国目前约有2200多种报纸,其中的七分之一已经上网,没有上网的也在积极做准备(3)。与此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公司开始把自己的节目送上互联网。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英国空中广播公司、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日本广播协会、新加坡电视公司以及我国的香港电台等,都在互联网上播出了广播电视节目。新世纪之初,世界最大的传媒集团时代华纳集团与网络媒体巨人美国在线合并,又为传媒业增添了一道新景观。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有力地突破了传统媒体自身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它的生存、发展空间,使它在网络经济时代展现出新的风采。

三、前景瞻望

新闻传播“大众化”从出现到完成,用了60-70年的时间,互联网从投入商用到全面普及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那么,未来媒体的发展将会如何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方程式,不过答案却是肯定的: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日臻成熟与完善,新闻传播手段的更新速度将会越来越快,间隔将会越来越短。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上一次媒体技术革命还没有完成时,新的媒体技术革命的端倪已经出现。美国即是如此。20世纪末,在刚刚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计划。所谓“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球为载体的信息集成和整体化战略,借助于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照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的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全球信息传递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地球”比“地球村”前进了一大步:后者是指传媒打破了时空界限,使此地发生的事情彼地很快就能知晓;“数字地球”则是指无论你想要了解世界上哪个地区哪一方面的情况,只需一个指令就能办到。人类的主动性由此又大大提高了一步。按照美国政府的计划,“数字地球”的初步实现是在2005年左右,它的基本实现预计在2020年左右。

当然,美国在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地球”计划时,也在谋求它所主导的“世界新秩序”,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利的。但是,科学技术毕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一经开发,就不再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通过努力化弱势为强势,跟上时展的步伐,抢占信息传播领域的“制高点”,应当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国家层面上的战略目标。

我国虽然在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发展方面和美国有差距,但距离并不遥远。正如专家所言:“中国进入每一个时代,都迟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这次进入网时代却没有迟到,几乎和美国、欧洲同步”(4)。据统计,到20世纪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00万,上网计算机2000万台,www站点超过10000个。预计未来7年,固定电话年增加用户17%,移动电话增加47%,互联网年增长200%以上。除了电信网,还有广播电视网(8000万用户)和计算机网(1000万用户)(5),市场发展潜力十分惊人。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出有效的追赶战略来,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的传播业必将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注释:

(1)见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6月7日文《大陆网站发展迅速》。

(2)《新经济革命》第22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4月。

(3)陈虹等《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新传播篇10

在这场生命攸关、全球瞩目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形式允许境外媒体深入灾区采访,政府随时新闻信息,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媒体互相配合,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最快捷的速度传播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开展舆论监督,为抗震救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了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的新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

即时新闻提前预警

汶川地震波及全国众多省市区,地震发生后,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灾情,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随时掌握准确的灾情以作出重大决策,即时性的信息传播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释疑解难,还可以提醒公众和有关部门防患于未然,起到预警作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内,国内各门户网站就了发生地震简讯和人们跑出楼外躲避地震的照片,并迅速更新消息。下午2时46分,新华网最先消息:14时28分四川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更可靠的消息来自下午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头条播报了地震消息。15时55分,新华网再次发出快讯:中国地震局召开新闻会,称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接下来,人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总理抵达成都,正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5月12日22时,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直播《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多天不间断滚动播出,开创了“灾难直播”的新模式。

公众广泛参与全面监督

在抗震救灾中,个媒体、自媒体和网络媒体因拥有者众多,信息快捷而起到重要作用。在抗震救灾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议题讨论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有权进行舆论监督。参与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不仅有专业媒体工作者,也有政府官员和公众,包括工人、农民、学生、教师、军警、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公务员、商人、自由职业者、街道居民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和专业水平,从不同的角度发表意见,见仁见智,对某社会现象、某一问题实行全方位监督,形成舆论,促使问题尽快解决。这种建议和意见互为补充,不仅充分发扬了民主,还可以弥补专业新闻工作者和监督者知识面的不足,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地震发生后,众多校舍垮塌、大量师生伤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四川省教育厅很快作出解释,将校舍倒塌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地震超过预计强度,二是灾害发生在上课期间,三是学校建筑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存在不足。这一结论使不少学生家长不能接受,他们认为不仅是天灾,而且是人祸,在地震中刘汉希望小学因严把建筑质量关就可以做到完好无损,北川中学倒塌的恰恰是新建的教学楼,显然是工程质量存在问题。一名土木工程师在互联网上以大量数据和法规条文说明: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学校基建中的腐败现象是造成校舍大面积垮塌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人为此承担责任。这一意见得到公众的支持。国家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对校舍垮塌、质量、设计等问题展开全面调查。

由于公众的广泛参与,信息和舆论监督的内容也空前广泛,包括抢险救人、受灾群众的救济、医疗保障、灾后重建、干部作风、媒体表现、天气形势等各个领域,也包括对网上和社会上不良舆论的揭露和抨击。地震发生后,好莱坞影星莎朗・斯通居然丧心病狂地攻击四川地震是“报应”和“天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种谬论引发了公众强烈的愤慨,人们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方式抨击这些所谓“名人”的无知、虚伪、狂妄和偏见,揭露其冷漠的本能,其行为是对人类良知的践踏。莎朗迫于压力,通过媒体表示“道歉”,但并不能得到原谅,其代言的产品受到抵制,这也是其丧心病狂的“报应”。公众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的舆论监督,充分表达了民意,起到了主流媒体所起不到的作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和广泛的范围内,把社会不良现象揭露出来,形成舆论压力,澄清是非,显示民间舆论的强大力量。

媒体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各种媒体既分工又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渗透、资源共享,已形成当今信息传播新的模式。

5月12日14时28分,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分钟内,几乎所有的移动通信都陷入瘫痪,但在短短几分钟内,互联网上就了汶川地震的新闻,用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展示了这场地震的概貌,各主流媒体所属网站及天涯、百度门户网站在第一时间提供大家讨论的专题论坛,Uusee网络电视等开辟了网络直播板块,真正实现了多角度、多维度的信息传播。

传统媒体在汶川地震中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打破常规,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全方位24小时滚动播出,平面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最充足的版面再现抗震救灾进行时,开展深度报道,更全面更深刻地报道抗震救灾斗争。一般讲,互联网由于资讯掌握的不全面,只能传播简单的信息和局部的情况;而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抗震救灾宏观运筹、重大事件报道则要通过主流媒体来实现。各种媒体利用不同的传播手段展开立体的全方位传播,从而形成立体的、权威性的信息,谱写气势磅礴的抗震救灾强音。英国《泰晤士报》认为:中国对地震灾难所持的开放态度、对灾区表现出的关注程度令人振奋。国际舆论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和媒体在第一时间有关地震的各种信息。

政府主动响应信息公开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通报灾情。从5月17日起,新闻会每天下午4时举行,邀请民政、地震预报、水利、交通、军警等部门首长、专家和地方领导介绍抗震救灾进度,没有“无可奉告”的官腔,随时公布所有数字,通报存在问题和正在采取的措施,开了国家新闻的先河。国务院全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通过新闻媒体每天公布救灾捐款情况,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总理5月24日在汶川县映秀镇废墟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为什么我们对灾情如此公开,因为地震不仅是中国人的灾难,也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对于群众举报,互联网和各种媒体揭露的问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顺应民意,及时调查处理,制定措施防患于未然。5月18日,四川江油攀钢集团长钢总医院接受宝鸡一家企业送来的救灾物资,发现300床棉被有质量问题,当地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立即将货物退回,并向新闻媒体通报,向宝鸡市政府抗震救灾办通报。宝鸡市政府技术监督局根据市政府部署,当晚10时调集执法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对涉嫌销售、加工点突击检查,查封涉案加工点设备、工具和原料,对灾区退回的棉被抽样检查,判定为黑心棉制品,对当事人从严从重进行行政处罚,并将此案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5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严厉打击抗震救灾中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全系统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产品的质量安全。

地震发生后,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造谣生事,散布虚假信息,扰乱人心;或以抗震救灾为幌子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善良的人们无不义愤填膺,利用手机短信和互联网揭露骗局,公布骗子编造的地址和非法网站,提醒公众不要上当。公安机关则迅速出击,至5月23日,共查处55起网上造谣案和10起网络诈骗案,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公安部还专门设立了网络违法案件举报网站。

对公众提出的质疑,职能部门迅速回复,取信于民。中国红十字会和各级红十字会是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的慈善机构,灾难发生后,立即投入救灾工作。网络上出现的一顶帐篷1.3万元的传言,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和不满,红十字会发言人不遮不掩,通过新闻会和媒体向社会公布:截至5月18日,中国红十字会共向灾区调拨18510顶帐篷,价值2175万元,每顶帐篷平均单价为1200元。红十字会表示:对捐款捐物的调拨、分发、使用情况,将定期向社会公告,接受政府部门的审计和社会监督。这不仅是对舆论监督的回应,也是一种庄严的承诺。

在汶川地震信息传播中,政府实行信息公开,把政府行为放在公共视野中,及时公布信息,欢迎舆论监督,积极处理存在问题,使主流声音覆盖了抗震救灾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细节,各种媒体密切配合,准确传达民情民意,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了人心,发挥了群体优势。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媒体合作新模式,将把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也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