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统教育思潮十篇

时间:2024-03-28 11:15:20

新传统教育思潮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1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203-03

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矛盾和发展趋势的精神折射”[1],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是促使社会意识深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社会思潮广泛传播,不断渗透于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尤其是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多种社会思潮交叉影响,但大学生的主动探索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频繁更迭,在不同的背景和视角下,同一思潮又表现出多层次交叉渗透的复杂现象。就当前影响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思潮而言,核心就是“一条主线,两个方向,三大内容”。也就是各种社会思潮集中于人生探索这“一条主线”;即围绕着对主观世界(自我)和客观世界(社会)的探索与认识“两个方向”展开;西方社会思潮(涉及哲学、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爱国主义思潮、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思潮“三个内容”交叉影响。在各种社会思潮中,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

在对兰州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的调查中,对“下列西方思潮中,您比较熟悉的有哪些(多选)”一问的回答依次为:全球化和现代化(58.8%)、西方民主理论(33.6%)、人本主义理论(28.8%)、行为主义理论(11.97%)、西方生态主义(5.9%)、以上都没听说过(2%);对“你喜欢阅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有关书籍吗”一问的回答依次为:很少接触(53.72%)、不喜欢(31.22%)、喜欢(15.06%)。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见,目前大学生了解度较高的西方思潮和西方思潮流派代表人物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提起的或相关课程里学习到的,例如,全球化和现代化、西方民主理论等。很少接触有关西方思潮书籍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当前大学生对西方思潮的了解面太窄,只是停留在表象,没有更多地理解其本质;大学生并不排斥西方思潮,但是缺乏一种独立自主探索新思潮的意识。

(二)影响广泛但不深刻,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

“社会思潮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作用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也广泛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和冲击”[2]。对大学生来说,西方社会思潮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学生认同西方社会思潮追求的公正、平等、和谐、文明等价值理念,对个人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拜金主义等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调查中,对“您觉得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什么正面影响(多选)”一问的回答依次为:注重追求人权、自由、平等、民主,追求真理(78.77%)、注重开放创新,学习技术(74.05%)、提高审美水平及个人修养(46.28%)、注重管理知识,经济知识(45.55%)、使大学生更关注国家命运和国家动态(33.21%);对“您觉得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什么负面影响(多选)”一问的回答依次为:享乐主义成风(57.89%)、拜金主义(55.72%)、个人主义盛行(52.99%)、个人追求功利化(48.64%)、性解放(47.01%)、道德沦丧(23.77%)。

西方社会思潮也更加契合了“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和强调自由的特性,大学生认同西方社会思潮注重追求人权、自由、平等、民主、追求真理,注重开放创新的价值理念;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影响原因探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不管是先进的社会思潮还是落后的社会思潮,都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但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还不完善,加上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平衡,极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影响过程中,大学生既有主动地承担又有被动地接受。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并在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中外在地表现出来,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发展影响话语体系的内容

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是话语体系养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和外界事物的能力很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政治上不够成熟和年轻易冲动等特点,使大学生容易被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但另一方面,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也为大学生思考人生和参与社会提供了契机,使大学生能较顺畅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中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作用,并积极而主动地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媒介和渠道,他们自己也在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分析、学习和思考中迅速成长,融入社会。

因此,在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渗透到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中,大学生在接受、掌握西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认知和价值判断标准,并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发展。因此,大学生成为新话语体系的重要创造者、实践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就将落后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实效性降低。

(二)大学生与社会思潮的契合影响大学生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其传播路径都与大学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就决定了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一方面,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力旺盛,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强烈,具有挑战“正统”和“权威”的意识和标新立异的心理,有善于追求各种新、奇、特的事物和观念思想;再加上尚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和完善时期,接受外界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某种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具有亚文化的特征,具有某种新颖、奇特和独有的特征,与主流文化有较大的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新”意、“特”质、“不一样性”,还具有某种批判性,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对追求新奇特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大学生与社会思潮的高度契合影响大学生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三)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决定了社会思想影响大学生话语的形式

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是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并对他们的话语形式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大学校园文化崇尚独立、自由和个,使得大学生在校园中挥洒青春的话语形式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现实的批判性,对主流的挑战和反叛性,对个性和时尚的追求和开始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迷茫性集于一身的特点。而大学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得大学教师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和研究中,也会向大学生介绍和传播与专业学科相关的西方社会思潮,成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大学校园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和广泛多元的专业结构,成为西方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助推力量。甚至对有些大学生来说,学习、接受、思考和传播某种社会思潮已成为个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基本表现形式。

三、西方社会思潮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建构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导、输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权利构造的参与者。”[3]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汹涌而来的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警惕,一方面需要在理论层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对策,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主动调整自己的语言体系和思维习惯,让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体系更“接地气”,更加被大学生接受和融入。

(一)解放思想,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话语都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层次,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严重冲击,必须明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层面和非意识形态层面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1.解放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基石,也是核心。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紧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内容,从中汲取有利成分,积极开创新的政治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要避免僵化,不断发展,也就是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自觉程度要不断提高,不断创造新的话语机制、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

2.兼容并蓄,允许多样性话语共生发展

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因其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生动的文字吸引了诸多大学生的关注,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思考,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中,还须重视非意识形态层面的各种社会思潮。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允许多样性共生发展。吸收、借鉴西方社会思潮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辨和广泛的影响力等,在兼容并蓄、融合发展中塑造适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二)吐故纳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建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和精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渊源,但是时代在发展,面对“90”后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急需进行调整和创新。

1.博采众长,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畴

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和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远远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范畴和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已不足以应对形形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要与时俱进,及时丰富和补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意识形态话语、公民道德建设话语等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欠缺方面,应该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借鉴西方社会思潮的有益成果,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视域下,获取更加丰富和完善的话语资源,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话语内容,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和激荡,意识形态多视角、多样化思考的倾向日渐加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被重新审视,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外文化、意识形态的碰撞过程中,选择新的价值参照系,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

2.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并重,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包括文本话语体系和实践话语体系。文本话语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体系可以分为教材话语体系和理论话语体系两种类型。教材话语体系是把政治话语引入教材的形式,实现党的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学术话语体系则是将理论贯彻于科学研究的话语类型,本质上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话语范畴的;同时,面对西方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教材话语和学术话语也需要在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和视角方面充分吸收西方社会思潮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更加富有活力和时代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话语主要包括校园话语、道德话语、生活话语和网络话语等。实践话语是大学生言行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话语支撑,从心理上左右着他们的言语范式。在新时期,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实践话语形式的一种新标杆,甄别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将西方社会思潮中的人文精神广泛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体系中,净化和丰富大学生的道德话语、网络话语、校园话语、生活话语等。

(三)灵活多样,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形式

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一方面激情勃发,另一方面又面临诸多的困惑和迷茫,这就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广泛地了解和学习各种社会思潮,在教育工作中灵活多样,消解教师话语霸权,促进学生话语权的回归及话语权的分流,构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话语模式,并充分利用当前大学生的时代话语和大学生常用的传播媒体话语和,如火星语、淘宝体、凡客体等,从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世界。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演讲等场合广泛应用网络语,也有很多的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开通了微博和博客,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平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大学生能接受的话语形式转化成为大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念。

(四)双向沟通,探索互动交往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新途径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富激情的青年群体,加之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个性追求与自我需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教育者单向度的宣传和教育,在“90后”大学生这一受教育者群体面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方面,作为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动建立自上而下的沟通互动机制,探索沟通的渠道与途径,去了解学生、改变自己:了解学生的思想与需求、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了解学生的话语结构与范式;改变自己传统的思路、改变自己传统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表达与行为习惯,主动与学生沟通,融入学生与社会的发展中。另一方面,大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自下而上的与教育者的沟通路径,将最新的信息和思想动态反映给教育者,不做单纯的接受者,而要做积极的参与者,参与教学环节、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人类全面发展。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有力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思潮流派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对涉世不深而又追求新奇的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当前在国际上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思想,中国在国际性话语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国际上对中国有着种种误读与曲解。因此,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积极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其发展方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为依托,以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为纽带,并吸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各种理论的合理因素,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塑造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校园文化,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了解历史与现实,了解外国与中国,使他们在文化的冲突、思想的碰撞中能从更多的维度来思考人生,认识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梁建新.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西方思潮引导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2

社会思潮离不开传播,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改变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对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追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影响效能和话语权威在减少、下降;另一方面,新兴媒介则呈现快速勃起的势头,传播渠道增多,海量信息堆积,意见表达多元。[2]

一、新媒体对社会思潮内容的改变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只有将思想理论、观点通过传播媒介传播给广大受众,经过讨论、辨别逐渐内化到受众的内心,才能形成社会思潮。在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一般知识界是思潮核心思想的“加工者”和“传播者”,普通大众知识社会思潮的被动接受者,对于信息没有选择和质疑的权利,是一种单向流动过程。传播媒介的新生与多元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传播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速度慢、信息承载有限、受时空地域等条件限制的缺陷,在微电子技术为主的当代信息科学与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的不断耦合过程中,为传播受众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信息获取空间,普通大众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网络论坛等方式实现媒体传播主体间平等的交流互动,能够就社会价值自由讨论、充分交流,并实现传播者和受众者身份上的自由转换。因此,普通大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思潮内容丰富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的即时性和时代特征,对于社会思潮也一样。社会思潮的内容必须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传播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和丰富,将其平民化和通俗化,使社会大众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思潮的讨论中来,发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使社会思潮不断完善,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新媒体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媒数量、规模的变化方面,它更多地体现在传媒影响力方面。传统的大众媒体即主流媒体影响力下降,“小众媒体”、“个性媒体”与大众媒体并存并日渐活跃。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自2004年以来北京消费者收看比列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3] web2.0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更加具有竞争力,异质化的自由在博客中随处可见,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份额不断萎缩,同时还存在着社会教育价值“贬值”的趋势。

新媒体所独具的“零时差”和“零成本”的传播特点,使社会思潮的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正是由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传播,有可能导致社会大众无所适从,不能正确辨别各种思潮核心内容的区别,使得一些急急的、进步的社会思潮无法深入人心。同时,这种海量信息带来的可能是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如果受众群体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不能正确区分优劣,势必会对误入歧途,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影响

新传媒大量进入校园,在带来新鲜活泼和积极的文化元素之外,改变和淡化了传统媒介的主流影响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这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新媒体对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影响

(1)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为形成更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可能。新媒体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能够吸引世界各地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出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吸引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人群来参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全dylw.net 世界的范围内传播提供了可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球化认同提供了机遇。

(2)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公共空间,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打开了新的窗口。新媒体向所有的人开放,所有的人在这个平台上都拥有平等的地位,所有的人只能以民主的方式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进入新媒体平台和空间的个体可以通过其获取大量公共参与的知识,通过交往学习和实践公共参与的规范,在公共参与中学会思考、辨别和判断,提升自身的理性、自律精神,形成正义、民主的思想以及养育真诚、宽容、文明的行为习惯。

(3)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新阵地、新工具。新媒体具有天然的信息传播功能,可以成为优秀文化教育资源的集散地,真善美诉求的风向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的放大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新媒体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先进的手段。

2.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追求的负面影响

(1)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趋向模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社会价值,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肩负着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但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媒体管道众多,信息泛滥,自我意识浓厚的“小众媒体”、“个性媒体”为了迎合需求,极尽所能张扬个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的与个体价值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自由主义、即时享乐主义、小资情调的生活主义、以当下或眼前的感受取性选择的价值思潮泛滥,并且彼此以近乎包容的态度相互交叉感染,从而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许多学生在新传媒世界里有一种新鲜的超然解脱,甚至有忘乎所以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价值选择迁移,进而在整体上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偷换。

(2)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多元化。

新媒体要存活就必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也就意味着它要有自己的市场。媒介市场的争夺在一定程度 上就是话语权的争夺,谁的话语空间大,谁就有市场。主流媒介、大众媒介的话语强势是历史的存在,他们更加关注社会教育的价值,关注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共选择,他们已经有了相对习惯的话语传统。新媒体的出现导致话语环境呈现不同于传统话语的多元化趋势,它总是以富有个性特质的多样化的语言有别于传统媒介,从而避开传统媒介的话语影响。所以,从形式上我们总能体会到新传媒对生活多元的表达方式。博客、播客、微博等词语主宰话语空间,充诉校园和社会,它们以零散的、碎片化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极易产生共鸣。这种感性的、生活化的语言形式对年轻的学生而言,富有吸引力、诱惑力,多元的、碎片化的语言,在一定意义上比之单一的现实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它们的语言更加具有生活化的气质。在这样种多元的“碎片化”的语境中,对与错、说是与非,都不显得特别重要了,对许多年轻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一种当下的、即时的享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公共理性、民主信念等,都极易被感染异化。然而,恰恰是这种是非被淡化的话语环境,使学生容易产生不关心或淡漠是非的价值,当年轻的学生沉浸于多样化的话语世界中,并享受其中快乐的时候,甚至以此肤浅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体验教育,真理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中求解社会价值的形塑,是非常困难的,这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削弱,进而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无奈的感觉

(3)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收。新媒体的出现引起话语主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遭遇多种文化价值选择,主体关系较之以往更为复杂。国际国内多元思潮的介入,学生个体思想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空间或将进一步扩大,传统的教育与受教育的主客关系,无疑会出现更多的主体元素,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可能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变化。“在网上更多的是呈现出‘自我’隐秘的一面,原来在社会规范制约下的‘本我’在网络上露出了冰山一角”[4],真实世界所遵循的交往规则、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在网络中随着身份的隐匿而隐匿,现实世界中的意义系统在网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现实世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被嘲讽、异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和沉浸在虚拟化的空间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自我在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中的角色转换,出现心理失调、网络依赖等问题,拒绝接受现实社会赋予自身的责任,忽视甚至回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拒绝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过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绝缘体”。

三、新媒体的运用需要改变引导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价值领域,有其确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它具有塑造合格公民的道义性担当的义务。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人的培养,以人为本,做出积极的回应。

1.提高新媒体传播主流思想的能力

新媒体要成为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阵地和社会思潮探讨的平台,“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城市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5]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凝聚力量,进一步提供媒体传播主流思想舆论的能力。在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中,应当大张旗鼓地弘扬自身的社会价值,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意义,将其长远的发展规划与当下的现实任务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自己前进的正确方向,在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中实现思想教育的价值信念。

2.加强新媒体的科学监管

新媒体的使用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发展和传播,新的思想、思潮不但涌现,旧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多样性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思潮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由于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各种传播方式和手段日新月异,因此,在社会思潮的宣传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引导新媒体发展机制,并辅以控制的科学监管方式。高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出现的社会思潮要科学分析、理性判断,从中汲取有益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方式,以大学生发展、成长、成才为目的,通过辨别、吸收和借鉴来实现社会思潮的引领。

3.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

在新媒体大肆流行于广大大学生之时,使得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许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dylw.net 者还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挑战。一方面,他们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的意识淡漠,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掌握一定的新信息知识和技能,对相关法规、道德伦理缺乏了解。因此,为了有效的改变和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树立现代科技和创新意识,自觉加强自身的知识技能学习,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支持,采用图、文、声并茂的综合表现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

[2] 喻国民.“碎片化”语境下媒介营销价值的构建[J].广告大观,2007(2):23-25.

[3] 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代传播,2005(6):7-11.

[4] 彭红颜,周丹.网络社区心理场探悉[J].广西社会科学,2005(5):173-175.

[5]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3

社会思潮是一把双刃剑,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低潮,在国际上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加上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存在着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些有害的思潮存在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紊乱,使之产生信仰危机。冲击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还加重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和任务。同时社会思潮也是大学生形成亚群体的一个原因。这对学校的管理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增加学校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在高等学校发生的个别刑事案件中,大多会与这种亚群体所组成的小团体、小帮派有关。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行为和思想的控制力在减弱。当前,大学生面对现实,有太多的困惑和无奈,如果再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造成价值扭曲,感到前途渺茫,导致灵魂迷失。同时,错误的社会思潮有时会导致人非理性和错误的行为,不良的社会思潮会导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失效。

二、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大小,影响方式有多种多样,影响的性质各不相同,针对这一系列的负面的影响,我们积极的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客观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实质,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批判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社会思潮作为涉及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的思想文化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客观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客观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实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尽管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出现的领域也不完全相同,但最后直接指向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领域,对我国主导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干扰、消解和抵消作用,因此,应客观认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批判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据相关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知晓度与影响度和认同度的关系来看,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知晓度的提高并没有必然导致影响度和认同度的降低,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知晓度与受影响度和认同度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和牵制,这在一定程度反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缺乏。因而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提高识别各种社会思潮实质和危害的鉴别水平。

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渠道课堂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帮助越大。但是,对于十分复杂而涉及面又十分广泛的社会思潮,仅仅通过课堂渠道不仅是不够的,也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生获取社会思潮的渠道来看,课内渠道仅仅占学生获取各种社会思潮少部分,而学生获取社会思潮的大多数渠道是通过课外渠道,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影视渠道、家长老师、同学朋友、文化娱乐等多样丰富渠道获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拓展教育渠道,丰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渠道。树立大的课程观和教育观,即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各种教育经验都纳入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把学校期间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力量、教育途径都作为帮助学生正确成长的内在要求而纳入学校教育范围,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式教育平台。

4.针对当代大学生与各种社会思潮互动特点,积极探讨教育引导的新方式当代大学生与各种社会思潮互动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虽然各自对不同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并不是主要通过学术或理论方式获取社会思潮信息,而更多通过活动或感性直观方式,甚至对日常生活的体验来获取各种社会思潮的相关信息。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的教育方式。从当代大学生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来看,采取说理方式,通过系统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是必要的,但是仅仅通过理论方式存在着局限性,应积极探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活动教育相补充、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整合、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衔接的多种多样教育引导新方式,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4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新潮音乐;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44-02

一、引言

音乐教学作为培养人们审美情操的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学的教学方式对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影响很大,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然而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依旧停留在过去的音乐教学的模式上,这种模式教学生唱的歌曲还是那些陈旧的音乐,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反而把学生的兴趣都赶跑了。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觉得音乐课没意思,主要是音乐课堂教的歌曲都是些老掉牙的歌,听久了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新潮音乐的引入给音乐课堂带来了一丝生机,面对新时代的潮流音乐,将其引入课堂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对音乐课堂教学有特殊的意义。

二、新潮音乐接近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更容易达到教学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学生口中哼唱的歌曲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陈旧的曲调,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新潮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作曲技法和表现形式,特别是迎合了年轻学生追求流行元素、前卫思想的心理,通过中西乐器的融合渗透,把中国风元素和西洋流行元素交汇融合,给当今时代下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美学享受和音乐艺术的熏陶。

一方面,流行音乐和过去的音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传统音乐元素的重复累加,也不是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简单再现。另一方面,它与西洋音乐也有不同,它既不是西洋对音乐的完全展示,也不是西洋乐器对中国音乐的演奏或者中国乐器对西洋音乐的演奏。它是一种将中国古典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一种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风格。很适合年轻学生的心理,既包含了中国的古典元素,又包含了西方的现代元素,这种风格直接吸引了他们的眼光。因此,将新潮音乐引入音乐课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改变过去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在心理上的接近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比如在教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还可以辅之流行一时的《中国人》。通过学生对心理的接近性,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引入新潮音乐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情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音乐的时代背景相对来说较为久远,新潮音乐无论在年代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更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习传统的民族音乐的同时引入新潮的音乐,有助于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真实情境。比如在教《乡间的小路》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美丽,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以先让学生听听西单女孩的《漂流瓶》和陈星的《流浪歌》,通过这两首歌曲,让学生体会游子在外的心酸和孤苦,与此对比,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乡间的小路》中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对歌曲中美好事物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引入新潮音乐本身就属于开拓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让学生的学习范围突破课堂,将思维延伸到更远的地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对比学习能力,从不同音乐的鉴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新潮音乐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音乐

新潮音乐引入音乐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去鉴赏音乐。新潮音乐的引入,让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只是对传统音乐的诠释和理解,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新潮音乐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思考方式的多元化,学生不仅仅是从传统音乐出发去感受音乐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当今时代下产生的一些新潮的音乐,变换自己的角度去欣赏音乐。比如在教《梁祝》时,同时引入现在流行的一些爱情歌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作者在创作音乐时的心情。《梁祝》较之其他爱情歌曲来说较为凄婉、哀伤,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特点,新潮歌曲更突出的是激烈的情感宣泄,通过情绪的释放来表达情感。让学生学会分辨两种方法的好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运用多种角度去鉴赏音乐,体会音乐之美。

五、结语

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德、智、体、美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时,新潮音乐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经典。面对新潮音乐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采纳,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利用新潮音乐的优势,引入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星蕙.快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1,(01).

[2]王奇.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引入新潮音乐的意义[J].成才之路,2010,(36).

[3]杨穆佳.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0).

[4]顾钟锦.中国教育研究论坛[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6]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李红.音乐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5

关键词:社会思潮;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17-03

大学生是对社会思潮最为敏感的、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社会思潮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分析这一影响,对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是在总结我们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应采取的对策。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趋势和行为意识倾向,是影响大众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属意识形态和理论意识范畴,反映特定环境下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某种利益要求和思想主张。社会思潮的产生都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结果,都反映着一定社会群体的愿望和诉求,都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思想主张和某种社会理想,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现实的社会中,利益是多样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社会思潮是多样的,因此,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多种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都在社会中产生、存在、传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在寻找着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

社会思潮产生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等社会实践中,但是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实质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也使社会思潮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有些社会思潮,一阵风起,热闹非凡,风过之后,一无所存,传播得快,消失得也快;第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是特定社会集团的群体性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特定阶级、阶层或者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思想愿望;第三,具有亚文化的特征,一般具有与主流文化不一致的价值观念;第四,具有多样性,在一定时期内会同时存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呈现价值的多元性;第五,社会思潮传播具有一定自我传播的特性,不是靠某种强制力量来推动进行;第六,具有某种新颖、奇特和独有的特征,即具有某种“新”意、“特”质、“不一样性”,还具有某种批判性,对青年人有特别的吸引力。

从内容上来看,当前的社会思潮主要有经济思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生态主义思潮,科技思潮、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潮等。从影响的后果来看,社会思潮可分为有害的和有益的两种。

社会思潮之所以对当前的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主要是由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思潮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具有追求新、奇、特的特点,也具有反传统的“叛逆”精神、敢于挑战“正统”、“权威”的意识和标新立异的心理,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接受外界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某种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也由于社会思潮具有某些与主价值不一样的特点,使社会思潮同样需要实践载体,需要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

同时,大学校园和大学文化的特征也有利于社会思潮“登陆”大学校园,并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为大学生所接受。这些特征包括:大学所特有的某种批判精神,大学生活的独立性,大学校园和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对现实的反叛性,具有某些乌托邦式的幻想,等等。这些都适宜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成为某些大学生的思想精神家园,甚至对有些大学生来说,接受并传播某种社会思潮已成为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二、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分析

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有益、正面、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影响

社会思潮本质就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会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多种正面影响。

第一,社会思潮能给大学生提供与通常所受教育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开阔大学生的思维视角。有些社会思潮可能出发点、目的、观点和价值意识不一定正确,但是却能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比较平台。

第二,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当前,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就是社会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反映。社会思潮是当前大学生了解社会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个窗口和渠道。同时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一个窗口。社会思潮往往是与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它能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人们较为关注的事情,这对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展自己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社会思潮作为一种亚文化的意识形态能与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互补关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补关系。当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主导意识形态,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但是,这并不能全部满足大学生塑造自己的思想意识观念的需要,健全的思想人格应该不是单一颜色的,应该是多种的,有主色还应该有配色,健康有益的社会思潮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成长,这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四,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除了传统的方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式,特别是网络和手机的出现,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一变化在带来更大风险的同时也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机会来比较和鉴别。多种社会思潮同时存在,孰对孰错、孰优孰劣,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比较、鉴别,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又提高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就在客观上达到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五,社会思潮都带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还具有一定时代合理性。社会思潮是一定时代下特定人群某些诉求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会以某种“新”意、“特”质和“奇”味吸引一些人,特别是大学生。但是社会思潮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社会思潮的某一“点”的合理性被放大了,但整体却不合理甚至错误,逻辑不对甚至荒谬,缺乏“理”性。因此,只要我们去认真发现,肯定能找到社会思潮的漏洞和缺陷,这为我们在当前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契机,也能为我们进行宣传主导价值和弘扬主旋律提供某种佐证和反面教材。

第六,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说“老”是因为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说“新”是因为随着时展会不断出现新的社会思潮,这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断出现的社会思潮反映的是社会变化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情况层出不穷。要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时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又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契机。

2.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第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可是,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会思潮是多样化的,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有些有害的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会冲击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第二,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社会主义事业也处于低潮,于是在国际上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存在着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美国学者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就是一个例子。这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些思潮的存在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紊乱,使之产生信仰危机。一个没有信仰和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社会思潮造成的危害直接给中华民族的未来造成隐忧。这加重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和任务。

第三,社会思潮也是大学生形成亚群体的一个原因。亚群体对大学生是有一些有益作用的,例如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会使一些大学生找到归属感等。但是这对学校的管理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增加学校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在高等学校发生的个别刑事案件中,大多会与这种亚群体所组成的小团体、小帮派有关。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行为和思想的控制力在减弱。

第四,社会思潮能调动大学生的激情和热情,煽动大学生的情绪,并能引起大学生群体行为。正是社会思潮这样的特殊作用,使社会思潮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来达到别有用心的目的。回想1989年的“”,最后演变成的动乱和暴乱,正是由于国外的敌对势力和中国少数有政治阴谋的人传播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社会思潮的结果,社会思潮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也暴露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肋。

第五,面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蒸蒸日上和我国的复兴和崛起,一些对社会主义仇视和对中国复兴和崛起不怀好意的势力,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的颠覆和破坏,不会放弃对中国发展的干扰和干涉。当前社会思潮仍然是西方敌对势力实施“和平演变”的手段,实现文化渗透和颠覆的隐蔽途径和方式。对于那些带有冷战思维并企图通过“和平演变”实现他们政治目的的敌对势力来说,青年大学生必然成为它们争夺的重点。因此,这就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战略性。

第六,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宣传主导价值观念,让大学生接受主导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相融合,从而正确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但是有些社会思潮在被大学生接受之后,会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及心理、认知和行为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当前,大学生面对现实,有太多的困惑和无奈,如果再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造成价值扭曲,感到前途渺茫,导致灵魂迷失。同时,错误的社会思潮有时会导致人非理性和错误的行为,在“”期间,青年学生受极“左”思潮的支配,政治狂热、行为疯狂、缺乏理性、不计后果,运动中“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给我党的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深重的灾难。因此,不良的社会思潮会导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失效。

三、社会思潮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途经和渠道也是多种的,无论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认知模式、外在行为等,还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交往和能力形成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未来,要求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宣传主价值、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主价值引领和主导下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第一,当前大学生是生活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环境中,这些思潮良莠不齐,对大学生影响好坏不一,怎样让大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健康成长,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一直是一个冲击和挑战。因此,要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鉴别“香花”和“毒草”的能力,从有益的社会思潮中受益,自觉摒弃有害的社会思潮,并能认清有害社会思潮的缺陷和危害。

第二,因为大量社会思潮同时存在和泛滥必然会导致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样会导致人的信仰的迷失,人心的涣散,行为的错乱。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当前,要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的指导地位教育,并用其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因为只有通过占领主阵地、宣传主价值和多样化的弘扬主旋律才能起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第三,当前多种社会思潮在高校并存,要求老师必须要加强学习和观察,要深入到大学生实际中去,了解当前有哪些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为学生构筑一道看不见的“防火墙”。

第四,有害的社会思潮能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或者警钟,能时刻给我们提个醒,让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了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和针对性,需要加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研究。为了规避有害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这实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万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应对[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5.

[2]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193.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综合,是教师为了影响和改变教育者的思想,所使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程序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面向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高校教师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所实施的主要教育方法和手段。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教育方法,一种是隐性的教育方法,所谓显性的教育方法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直接、公开和正规的课堂教育。隐性的教育,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或者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现对于显性的教育方法,隐性的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性,它可以消除大学生的抵触教育心理,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渗透到大学生的情感认识中,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式相对单一,过分关注于理论灌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各种信息不断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成为当前时代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对社会上的敏感问题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很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机械的理论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特点容易忽视,造成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不高,甚至具有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倾向,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教育变化,也消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二)教育内容和社会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缺乏融汇贯通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与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严重脱离于社会现实,形成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的尴尬局面。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了要接受理论教育以外,更多的应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不但高校教师要将这种思维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大学生也要积极树立这种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有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

(一)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和多种因素,要想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要结合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环境,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统筹结合、综合运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国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强的优良传统,这些丰富的精神财富都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良好资源,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现代社会的文明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推进。

(二)正视多元的社会思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

现代社会,多种文化全面发展,多元文化齐头并进,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受到影响,这也增加了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容易使人们陷入困惑的境地,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更容易迷失方向,这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坚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很多情况下,社会思潮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模糊的,,混淆不清的,存在一些想当然式的理解,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既然大学生总归要接触社会思潮,甚至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已经充斥着学生的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不要回避社会思潮,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正视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客观、全面、理性地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流,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学会从各种思想流派中汲取精华,从而提高一定的鉴别力。

(三)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往往只关注于理论研究,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可以说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当前,高校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就离职,其中不乏有企业的原因以及企业和学生之间协调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低,对于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要求适应能力较低,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和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高校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志愿活动或者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充电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专业教育与辅助教育的双向结合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7

关键词:普世价值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普世价值”是近年来流入的影响面颇广的一种西方政治社会思潮。由于中国面临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普世价值思潮自身内容的欺骗性与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隐蔽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普世价值思潮的挑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前沿性课题。认清普世价值思潮的本质,探索应对普世价值思潮的有效对策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急迫而且重大的任务,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普世价值”的内涵

1.普世价值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

从资本主义历史看,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现在,有人适应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战略要求,鼓吹“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是普世价值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准则。“普世价值”不仅是西方的观念,也是全人类的观念,任何民族最终的制度进化归宿是“普世价值”。

2.普世价值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价值的表达。

F?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指出,历史有终极目标,但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共产主义,而是今天的资本主义,因此,历史在资本主义制度前终结了。[1]还有人提出,民主一经产生,就具备了普世意义。亨廷顿提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2]这些观点表明,“普世价值” 以消解共产主义理想、确立资本主义不可超越为前提,以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价值观,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中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向“非主流”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

3.普世价值的实质是要夺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普世价值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各个领域同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要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思想和价值观念趋同,其实质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较量的一种新话语和新策略,是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手段和表现形式,其动力和目的就是通过对全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因此,当前思想舆论界争论的“普世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问题。[3]

综上所述,普世价值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相违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民众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思潮。

二、普世价值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普世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立的。

我们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党性,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要求、目标是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它体现的是特定阶级主体(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体特征就是把无产阶级思想和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认同、践行。

普世价值以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为圭臬,否定马克思主义,宣扬“非意识形态”、“淡化意识形态”, 主张“自由市场”、“多党制下的民主政治”、“人权高于”、“人道主义”、“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进行价值观渗透,意图解除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思想武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人民群众丢掉应有的思想政治立场(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引起思想混乱。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世价值在思想内核、本质属性、阶级诉求上根本对立。

2.普世价值思潮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看,普世价值论者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鼓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离开甚至背离了人类近代文明主流”,“民主”就是要政党更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受到质疑、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的疑问、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我国政治制度的疑惑等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既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密切相关,也与普世价值的冲击不无关系。

普世价值思潮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使得西方的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影响到大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受到干扰。事实上,正是由于受到了普世价值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对自己政治信仰的迷失和对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沉溺等现象,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信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说,普世价值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已经威胁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威胁到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从学科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 、“价值中立”,以知识性代替思想性的倾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性,才能与世界对话,其结果是远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丧失了马克思主义阵地。“普世价值”思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严峻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普世价值思潮挑战的对策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8

[关键词]社会思潮;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课程引导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3

[本刊网址]http://

前言

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期间,引起全球化热点思潮的交叉碰撞风波,包括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等内容,对于大学生群体世界观和人生理想发展成就科学筛选产生严重干扰效应。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内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有理由进行接连不断时事政策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析不同阶段社会思潮冲击背景结构形态,令学生自身获取适当感悟,并能够在今后多元发展机制中寻找专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发挥最合理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技术应用绩效,最终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拓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形态影响结果论述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社会思潮正反向影响效应关注模式上存在严重差异现象,尤其随着大学生群体视野和思维不断开阔,使得错误思潮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成果上产生强烈冲击反应,具体表现在这类群体标准价值观、人生观选择层面之上。大学生由于特殊生理和心理原因,处于人生高度完善阶段之中,同时又对社会内部反向思想内容产生好奇心理,因为自身在社会思潮本质上难以精准掌控,经常会陷入蛊惑性思潮之中而无法实现抽离,包括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在内,如若高校既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做出适应性引导,就会令大学生三观困惑问题更加深刻,对于后期任何创新教育内容难以消化吸收,相信日后在固定职务拓展上也不会有何优秀成果。按照客观层面审视,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于我国时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高校主导控制地位产生一定程度的消解,而高校实施思政教育核心动机指标在于塑造理想状态的大学生素质形态,为我国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主导价值地位稳固奠定深刻适应基础。但是目前社会思潮多样且全面泛滥,并且逐渐吞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效,在思维模式上全面朝着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靠拢,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批判性理解上产生混淆结果,随意放任不管便会慢慢陷入西方文化霸权陷阱之中难以自拔。

二、高校完善思政课程教学对社会思潮合理回应功能的现实意义研究

针对当下不同社会思潮模式进行有机回应,相对有助于高校进行内部思政课程引导机制改革,尤其在日渐汹涌的社会思潮交错空间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经过主体政治渠道延展过后,会主动依照现实变化结果探析全新应对策略,不然既定思政指导工作就会丧失时代感和长久生命延续能力。现当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政教学期间主动规避最新社会思潮客观评析环节,不但会令特定课程教学实效脱离这类群体实际需求,同时会令整体课程教学堕入无的放矢的学说危机情境之中。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既定社会思潮客观评析与正常对话能力

目前高校进行内部思政课程教学引导模式整改期间,注重外部理论灌输状况,同时结合主体素质形态解析和实际问题应对手段,将固化思政教育被动局面分解开来。在教师示范性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升学生自我行为检验水准,培养其随时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立场和方法鉴别社会思潮;必要时分小组讨论内部错误分布位置和危害结果,保证个体困惑问题的全面解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抵制社会思潮干扰的免疫能力,借此提升大学生不同社会思潮交流和分析对话技巧。

(二)有助于稳定高校思政课程教师队伍高度发展效率

经过教育对象和客观思潮对立形势影响,使得高校固定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产生系统性变化,为了有效适应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主动划清与消极社会思潮交接界限,时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标准,特别是在高校青年思政课程教师面临各类社会思潮侵袭背景下,应该时刻净化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空间。实际上目前现代化思潮内容主要借助网络信息结构在高校内部广泛传播,由此便可清晰判定,积极令社会思潮纳入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空间之内,将会有助于有效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实力,保证后期对学生群体素质整改成就前景。

三、高校思政课程对于不同社会思潮合理改革与创新承接的特定手段解析

结合当前不同社会思潮在高校内部渗透状况和广泛影响特征等问题加以客观验证,全面关注应对思潮冲击的内容要素,此时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活动需要适当克制传统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思政教育奠定主体选择方式和认同观念,实现认同论点转变目标,并且在教学创新方式上有效适应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隐患。

(一)教育理念科学革新

高校党委在抓好科研、教学的同时,必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应当始终把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引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必要情况下应当在宣传部设立专门研究引导社会思潮的机构,能够经常给学校党委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思潮的信息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建议,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识别、引领社会思潮方面的素质。尤其结合传统思政课程灌输角度观察解析,教师基本上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忽视,在课程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上过分加以强调,使得学生长期深陷阴暗教学环境之中丧失跟进动力,而消极形态的思潮便借助人员主体价值和情感体验强调模式俘获人心,在某类层面上直接击中高校思政教育的软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队伍建设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对社会思潮及其对青年的影响感受最深,但是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辅导员中能够敏锐识别、科学分析社会思潮的并不多,所以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政课教师建设相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各类社会思潮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全面干扰效应,使得党中央被迫下发多个文件,督促各大高校今后将工作精力集中投射在社会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层面之上。由此,作为高校思政创新形式的指导教师,必须保留一定的危机意识,能够时刻联合最新社会思潮进行高校内部冲击效应精准判定,同时明确这类思潮在教学活动中穿插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就是全面遏制社会思潮在高校思政教育环节中的简单陈列迹象,必要时配合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各类新闻热点,令学生全面参与到这类话题探讨活动之中,主动审视自身社会主义正确观念的认可程度并做好自我素质改造,尽量为后期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合理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素红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9-95。

[2]宁晓菊,合作学习理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解读与践行[J].菏泽学院学报,2010 (1):56-62。

[3]何丽,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教学可持续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115-127。

[4]焦子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23):84-88。

[5]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74-83.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9

关键词社会思潮 德育 影响 对策

20世纪初,世界上各种思潮和理论大量涌入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丰富表现,真可谓此起彼伏、目不暇接。这些社会思潮都是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并且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认真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当今社会思潮的概念及特点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①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综观当前这些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其所以能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并为青年学生所接受,是因为它们均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 性质上更具有隐蔽性

从社会思潮本身的性质看,包括积极上进思潮、消极落后思潮、还有一些中性思潮,而且这些性质特征有时并非明显地表现出来,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以错综复杂或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难以准确把握其性质。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各国文化、制度的交流和互动,社会思潮也体现出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回应。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并没有表现出以往那种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和界限分明的特点,而更体现出一种适应外部需要的隐蔽性。尤其表现在关注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科技问题上,它阻断了人们对它本质的客观认识,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1.2 内容更具现实利益性

以往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当前一些社会思潮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问题的关注,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更具有现实利益性。马克思指出,人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因此,利益问题始终是人们最先关注的。当今社会思潮始终抓住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更加重视制度层面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 往往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抛出相应的“药方”。不同思潮代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人们接受某一思潮在出于思想认同的基础上,更多地掺杂了现实利益因素,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与自身利益要求的相关度。

1.3 发展更具动态性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必定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认知能力的变化、认识主体的转化而不断变迁和消长,这就显示出了社会思潮的发展动态性。首先体现在我国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即随着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一种社会思潮会被另一种社会思潮所取代。在社会思潮存在理论冲突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相互渗透、补充和借鉴,相互之间不断分化和组合。社会思潮可以分成国内思潮和国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批国外思潮,这两类思潮相互激荡,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经济私有化、“去意识形态化”、利己主义等思潮则很难在本土与外国之间寻找到准确的归属。

1.4 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立体化

当前的社会思潮在借助书籍、报刊、大学讲坛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的同时,还紧紧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所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及多元性特征挑战已有的德育模式。从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往往紧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贫困等问题阐述观点,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有的在语言表达上甚至趋向“煽情化”。

2 当今社会思潮影响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2.1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冲击,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

处于各种思潮和信息包围中的大学生,对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有一种盲从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极力宣扬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而大学生思想理论知识匮乏、对党史与国情不够了解,加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较低,思想政治教育仅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青年学生极易受各种西方思潮影响,在政治观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我国的政治一元化持怀疑态度,理想、信念被弱化,爱国主义教育被忽视。有些大学生被西方文化所“感化”,盲目崇尚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在无意识中放弃信念,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丢失了理想归属和精神寄托。有些大学生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不能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盲目产生悲观情绪。

2.2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

以往的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多是对社会的宏观解构。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一些社会思潮则直接反映现实需求,主要关注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制度、体制机制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大学生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尤其是利益调整和社会竞争面前无所适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思想困惑;而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偏激理论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甚至把自己的人生信仰也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少数大学生入党动机实用化,把入党作为谋求更好的工作的筹码。价值取向唯功利化、实用化的结果是人为物所役,失去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社会推崇的所谓“普世文明”的文化影响和动摇着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大学生极易被别国文化所感染,使自身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反传统、反权威意识的增强,追求人格的独立自主,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的关系时,更看重自我发展、自我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极端推崇,容易淡化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3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影响

道德观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受当今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维的平面化和人生态度的游戏化,从而淡漠传统优良道德而奉行一种现世操作伦理。在所谓的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接受较快,追求性自由、自我中心等在大学校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大学生认为世界是不确

定的,把生活当作永恒的现在,生活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意义,享受现在、享受过程是他们的座右铭。在义利观上,为了眼前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追求个人中心、物欲至上,沉迷于即时行乐、游戏人生。在恋爱观上热衷于“短平快,一脚踹”,“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有些大学生受社会思潮负面影响毒害,对正确的道德教育产生下意识屏蔽,造成高校德育工作的严重被动局面。因此,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3 积极探求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②社会思潮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积极推进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辩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方面,对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的社会思潮,积极吸纳;另一方面,针对敌对的社会思潮要给学生讲清楚其来龙去脉及其反动本质,“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因为其来源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说,本质上看当然是必须否定的。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其真正认识和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投入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

3.2 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介绍、分析、解构社会思潮

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一般不大注意了解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状况,就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由专门的队伍从事这类课程的教学,形成了独立的话语体系。而大学生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非常广泛的信息。非主流社会思潮借助于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生活方式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资讯媒体对大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其知之不全、悟之不透,反而觉得很深刻、很哲理,因而仿效、盲从。

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③高校应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介绍、评析和批判非主流社会思潮,在教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等方面作相应的调整。通过鼓励、引导学生敢于与西方各思潮展开交流、对话,对其进行解构、批判,削弱其隐藏文化霸权的话语效果,引导学生积极选择、吸纳那些维护、补充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为我所用,把现阶段的“引进型社会思潮”转化、整合为“输出型社会思潮”,捍卫和实施我们的话语权。④同时,把这些适合我国国情、“为我”的社会思潮向世界传播、辐射。教育内容上:给传统教育内容增添新元素。现有的教育内容,特别是“两课”的内容上主要是正面的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把各个时段上出现的社会思潮列入教学范围。但学生在课堂外又经常接触这些思潮,在没有正确点拨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误导。所以与其“堵”不如“疏导”,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向学生介绍、引进各社会思潮,主动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对其进行分析、解构,使学生能分辨良莠,把他们先进的思想整合到主流意识形态并加以优选到教材中去,真正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目的。

3.3 增加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其现实社会性和生活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和渗透政治原则性,同时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思潮其内容具有社会现实性,大多紧扣社会现实问题和人生的困难境遇问题,有些内容契合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需求,所以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精神关注。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做适当的调整,变纯粹政治性内容为一定的生活化关怀,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它们跟学生越亲近,越生活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越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亲近往往又是通过间接政治社会化的丰富样式表现出来的,从而直接对接着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心理感受,使大学生容易产生明显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多样化是吸引大学生注意,并且有助于建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愿景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与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的外部律令及要求的话,就无法达致“建立共同愿景”的境界,至于应该丰富和补充哪些教育内容,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至少需要将上级的教育要求具体化和细致化,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的粗放教育模式。⑤

3.4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有意识的加强新媒体话语权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这一重要课题,敏锐地抓住了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意义重大。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网站缺乏针对性和与“网民”的沟通与交流。为此,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政工干部中,遴选理论功底和文字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让他们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围绕着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在网站上发表观点正确的文章,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网上舆情强势。高校不但要引导社会思潮,而且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努力去创造新的社会思潮。要根据我国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理论研究,直面问题,解疑释惑,不断提出新概念、创造新理论,形成新体系。然后层层传播开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5 创新教育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只有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才能站得住脚跟。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才能最终说服自己。当今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并形成误导,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多,理想主义色彩与情绪化思维活动较浓,对社会思潮中的一些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常常脱离社会现实。因此,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及时宣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绩,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街道、企业、厂矿、农村、乡镇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激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自觉地否定和抵制一些社会思潮的错误倾向。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从而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注释

①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②宋萌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7-2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新传统教育思潮篇10

后现代主义多元差异个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流行于西方思想界并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种社会和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文化中的思潮,它挑战了过去的权威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蔑视,它强调了差异,容忍了模糊,接受了创新和改变,并且与实践深深结合,是对旧的思维范式的取代,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生成的必然产物,反应了后工业社会给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困境。后现代主义同样也是一种文化上倾向,反映着关于文化哲学和精神取向上的问题;我认为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种汇集了多种文化、哲学和艺术流派的种类繁多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在文化哲学上的批判:“它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了中国,以其追求自由、批判现代性的思想主旨影响着中国文化领域。

我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从时间概念上就知道他们的明显区别,他们同时并存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种思维下的不同的发展状态。更多的是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扬弃、发展、丰富、补充。后现代主义具有非常大的兼容并包性,它批评现代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排斥现代性的因素,是一种对自然、历史、传统的回归,是一种相对、多元、差异的态度。所以我们常说后现代主义给人们在思想上带来了思维、观念的冲击碰撞,并且不断渗透到政治、社会、教育等更多的领域,并对它们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主要有如下特征:

1.反对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反对理性主义,即于对理性主义的激进方面进行否定和批判。这里的“理性”即指西方的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一种主流性的文化思潮,是一种推崇知识与理性的文化思潮。这种理性主义伴随着启蒙主义的复兴、工业文明带来的科学的迅速发展,在近现代被人类推向了鼎盛发展时期。后现代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以往理性的统治地位,否认了任何形式的理性认知和方法论,否认任何规律和联系,它坚定地认为不能只将理性作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理性的发展必然会限制人们个性的发挥,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只有个人的真实情感、愿望才是最真实的。

2.反中心主义

在古代社会,西方人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在中世纪社会,西方人认为上帝是中心,到了现代,西方人又把人类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高度发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代表则坚决反对这种以人类中心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人不应该是社会存在的主人,一切社会的存在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存在本身所决定的。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倾向是反对本质、反对权威、反对中心、理性,他们集中表现出了对于传统的怀疑、理性的批判和否定。从总体上说,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就是一种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社会发展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启示

无法否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其整体规划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体系,建立了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培养了非常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自从后现代主义传入我国以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工作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到评价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各种思想上的碰撞,后现代主义更是致力于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文明上有差异、文化上有差异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有差异的多元差异社会中。因而利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去改变我国思想政治中不好的方面十分有必要。

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寻找一个外在的要实现的目标,而在于让大学生在教学中有所反思、拥有情感上的体验。教学的任务是思考意义的存在。我们要反对任何形式主义,主张重视人、事、物的发展变化,消解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界限,主张多元的对话,重视个体、差异和多元而非本质、权威和一元,重视做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后现代主义贯彻的是一种“尊重个人,发扬个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对象、主体以及评价都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作用,在这样的教育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的是具有符合自己特质的有个性、具有创新的特殊性的人才。“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增强个体的主体意识,激发个体的奋斗和创造精神。受教育者在重新认识世界的同时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人生,凭借自我的主动性、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后现代主义者提倡了多元化,他们认为世界应该是多样的,人们应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理解阐述,对同一事物也应该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这种多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血液,后现代主义者强调了文本理解的多义性和解释的无限性、克服了从唯一理念出发观照世界的做法、宣扬所有的方法都应该有自己的局限性、允许采用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将人从传统方法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等思想,从而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方法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田薇.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9,(4).

[2]米勒德.J.艾里克森.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