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现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2:29:38

市场现状

市场现状范文篇1

代表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向本次会议作关于全贯彻实施《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情况的检查报告,请予审议。

根据年工作要点的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组长,常委会委员参加的执法检查组,对《文化市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组在文体局负责同志陪同下,于4月22日至24日深入到河镇和文体局,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和查看档案资料等方式,对以上各地贯彻实施《条例》的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全面了解了文化市场管理现状。现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条例》的基本情况

《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文化建设方针,在严格文化经营审批程序,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的同时,牢固树立培育文化市场理念,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做了很多的工作。

(一)理顺体制,明确责任,综合监管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条例》颁布实施后,政府按照《条例》中有关管理机构、职责的规定,认真解决文化市场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依法明确了文化行政部门为内文化市场的主管部门。文体局成立了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编制5人,已满额配备。委、政府把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列入对各办事处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内容,每年签订《文化市场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地文化站积极履行监管职能,与当地工商、公安、中小学等部门协同配合,全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行政部门为主,工商、公安、卫生等各行政执法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监管,各办事处密切协作积极配合的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为实现文化市场有效监管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严格市场准入。

从检查情况看,文化、公安、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都能按照《条例》中关于文化经营许可及审批的相关规定,把好准入关。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每年都与文化经营业主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清楚,层层落实,使广大经营者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安全经营的自觉性逐步得到提高。文化经营许可证年度检审制度执行良好。

(三)制定并落实管理制度,执法行为比较规范。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能够严格按照《条例》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和程序进行,依法依规登记立案,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及时制作执法文书,认真履行备案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文化主管部门还制定了《执法文明用语》、《窗口单位服务承诺制度》、《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追纠制度》、《重大案件上报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严格按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执行,未发现违法违纪行为。

(四)坚持监管和培育相结合,推动文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将“培育文化市场”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文化市场经营环境日渐好转。一方面抓规范。坚持专项打击和日常巡查相结合的原则,以网吧和歌舞娱乐场所为重点,完善网吧管理应急预案,坚持上网实名登记制度,严厉查处超时营业和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年集中出检62人次,出车15台次,共检查文化经营场所210多家次。会同有关部门查处取缔无证照文化经营场所8家,违规网吧2家,收缴盗版光盘300多张,对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进行了纠正。另一方面抓培育。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条例》的要求,每年举办一次全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培训班,培训班上不但要学习与文化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适当安排了文化市场经营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受到了业主们的普遍欢迎。检查组在走访经营户时,一些业主对文化产业有一定的认识,表示要为丰富和推动当地文化生活做出贡献,并对今年的业主培训班很期待。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与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城关镇文化市场接近空白。近几年来,随着址迁建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居住分散和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文化市场仍然呈现出基础薄弱、不成规模、点散线长等特点。目前已注册登记的从事文化经营户共159家。包括网吧28家,歌舞厅49家,游戏厅7家,音像店22家,打字复印社15家、台球厅14家、书店(屋)21家、照相馆3家。其中有较大规模的网吧和歌舞厅各5家在乌市市区内,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委托乌市文化部门管理,其余绝大多数文化经营场所为一家一户、一门一厅且多数处于和其他产业兼营的经营状态,零星分布在21个办事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处于较低水平。新址科尔沁镇没有注册网吧,只有1家歌厅、几家台球厅、打字复印社和音像店。现有的文化市场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逐渐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网吧的治理仍然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难点。网吧和电脑培训中心共有28家,2006年文化厅做出网吧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暂停许可,全一个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也没有审批。同时,文化主管部门和各地政府对网吧的治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通过场地巡查、安装监控设备、实名登记上网等措施,对网吧等场所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但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一些网吧的违法经营行为仍然存在。在座谈会上有代表反映,网吧不进行实名登记、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超时营业等现象在各地还时有发生,中小学生利用节假日甚至是逃课上网吧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以旅店、校外住宿户、课后辅导班等为幌子,变相从事网吧经营的“黑网吧”也开始出现,给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治理提出了新课题。

(三)行政执法力量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是文体局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共设编制5人,隶属于文体局,由于文体局工作人员相对紧张,每个人都要承担几项工作任务。财政没有核定文化市场稽查专项经费,稽查大队也没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和交通工具。各地文化站均为一人一站,文化站长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且身兼多职,更换频率很高,在协助文化行政部门对当地文化市场进行监管时感到力不从心。

(四)现行的《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相对滞后。现行《条例》是年经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并公布实施的,其所规范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的要求。如《条例》没有对网吧、电脑培训中心等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的经营行为作出明确规范,执法部门只能按照《条例》中“营业性娱乐活动管理”的相关条款,或按照行政规章对网吧进行管理,使互联网上网经营行为的连续性和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另外,对于旅店等服务行业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规模、范围、方式等方面的管理缺少相关依据。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对文化市场的综合监管能力。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发展繁荣文化市场的迫切性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要按照《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文化部门为主体,公安、工商、卫生、消防、教育等部门密切合作的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装备建设,配备文化行政执法专用车辆,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效率。尽量稳定办事处文化站工作人员队伍,提升文化市场综合监管的整体工作水平。

(二)继续加大对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的整治力度。网吧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在丰富和活跃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何发挥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的积极作用减少其不利影响,需要们去认真研究。检查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于网吧的有效监管仍然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防控技术手段,严格落实上网实名登记制度,加大巡查力度,对超时营业和锁闭门窗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违规网吧要依法严惩,并确定为巡查的重点,严防反弹现象发生。要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严厉打击以开旅店、招住校外住宿生、办课后辅导班等为幌子,变相从事网吧经营的违法行为。要设立并公布文化市场违法经营和“黑网吧”监督举报电话。建立和完善以文化站牵头,由关工委、中小学、学生家长等部门和人员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吸收老领导、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等“五老”人员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教育部门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积极改善和利用现有条件在校园内开设阳光网吧,加强对中小学生正确上网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总之,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全社会都应站在关心下一代的高度,努力杜绝中小学生沉迷网吧的现象发生和蔓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规范、健康的文化环境。

市场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种子市场;市场监管;现状;监管措施

党中央特别强调粮食是保障生活、促进生产、安稳人心最重要的商品,要坚持3个始终,即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警钟要长鸣,“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核心要始终坚持。

1种子市场监管现状

1.1种子监管人员稀缺。在一些基层单位,由于长期缺乏监管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很多偏远地区取证困难,难以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执法人员在监管过程中无法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导致种子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1.2种子质量检测手段落后。很多地方性种子监管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检测部门,而且缺乏相应的监管设备或者设备较为落后,导致种子检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1.3种子经营者的素质较低。很多种子经营户都是农民出身,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于《种子法》等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很多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假劣种子的危害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很多种子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经营假冒伪劣的种子,使得种子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的措施

2.1加强种子市场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贯彻农业部所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指导种子企业不断加大发展力度,增强企业实力,扩张企业规模。同时,通过“种子执法年”活动,集中清理一批并不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加强种子市场监督管理力度,推进现代种业发展[1]。2.2加强种业企业的服务指导。一是组织全市种业企业法人代表开展种子生产经营规范和企业自律培训;二是组织全市种业企业中种子检验、生产、加工、贮存等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三是组织种业企业和种子种植基地开展杂交水稻的培训技术,确保制种的关键技术能够应用到实处[2]。2.3减少事前审批,放宽许可条件。对于种子的审批,一是放宽品种准入渠道,减少农作物的审批流程。《种子法》已经将主要农作物由“5+2+2”模式共28种减少到5种,农业部也已经据此修订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并将原来属于“+2”范围的29种农作物纳入品种部门进行管理登记[3]。但仍有一些省份在实行地方性法规,与新修订的《种子法》初衷相违背,违反种业改革精神。二是开通绿色通道。国家从2016年审定对5种主要农作物开设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绿色通道的联合试验,大大拓宽了试验渠道。虽然国家已经颁布,目前还有部分省份并未开通绿色通道,说明实施和推进《种子法》并不彻底。三是同一生态区引种实行备案制。据了解,目前还有10多个省份没有制订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办法,相当一部分省份没有开展引种备案工作,还有一些省份虽然制订了办法,但却带有地方保护色彩,这些做法都是与“放管服”改革精神不一致的。2.4强化事后监管,明确主体责任。2.4.1严格标签监管。新修订的标签办法能够引入标签的真实管理,并规范了标签内标注内容,增加资料的真实性。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地区还存在白包种子现象,这也是农作物种子标签普遍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之一,这说明种子市场的监管并不到位。2.4.2实行主体备案制。对于新《种子法》所设立分支机构、委托生产、委托经营和经营不再分装包装种子的四类主体实行备案制度。但是,从目前的备案数量和检查情况来看,仍没有实现100%备案,尤其是进展缓慢的几个省份,这说明监管不全面。2.4.3严格管理生产经营档案。档案管理旨在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并不是值得推崇的有效手段。就目前来看,对于档案管理并不完善,对于各地的档案管理也并不统一。2.4.4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机制。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于随机抽取检查的对象,选派执法人员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另外,为使监管工作上升一个新台阶,需要各地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并作出相关规定。2.5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2.5.1打破地方保护。种业竞争是一个大市场的竞争,要想规范种业市场的市场监管,必须要同规则、同待遇。但是,大部分地区在对待不同省份的种子行业的竞争对手时,有着难以统一的价格,这本身对于种子行业来说并不公平。2.5.2简化审批手续。种子市场监管要坚决取消有关种子行业的各种没有必要的证明以及繁琐的手续,尤其是对于一些循环证明各种手续的地区更要全面进行清理,该取消的应及时取消,要让申请者办事更方便快捷。2.5.3规范审批流程。对于所有要办的审批事项都要有明确的标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去执行,不能随意增加审批项目,不能随意增加审批要求,要严格规范审批流程,对于一些并不规范的地区要严格审查。

3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

3.1惠农政策。惠农政策是与种业发展关系最直接的补贴政策,直接带动了补贴项目和种子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种业市场的发展。对于种子市场监管来说,惠农政策的实施是提高种子品质的良机。3.2进城务工与减少劳动力。推动种业现代化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家庭并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耕地劳动力减少,甚至很多家庭放弃种植农作物,这与推进种子市场监管现代化的初衷相违背。因此,要求简化种植流程,减轻劳作强度,彻底在农村推进种业现代化。现在很多乡村已经鲜少看到手工收割的场景,因为已经彻底更换成机器作业,这就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简化种植流程的同时推进了现代种业的发展。

4结语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深化改革,推进现代种业的发展。对此,要牢记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种业改革,加强种子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同时,希望农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严格监督管理种子行业的违规乱象,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发展部署以实际行动推动现代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杰,王峰,李琳,等.种子市场经营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种业导刊2009(6):14-15.

[2]高会杰,郭勤英,王锋,等.种子市场经营现状与管理对策[J].种业导刊2009(11):10-11.

市场现状范文篇3

一、市场经济视域下市场营销中的几个关系

如果想在新的市场经济视域下做好市场营销的定位,就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营销与企业其他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1.市场营销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战略是为企业的总体方向做细致的规划,是每一个企业的纲领性文件,而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确定市场营销的中心位置,通过市场营销的角度去制定企业的战略,以市场作为战略的导向,营销为战略的中心,同时还要重视网络的基础地位。换言之就是用营销的观点来具体论述企业的战略思想,让效益、服务和新业务三者协同发展。从企业的战略角度来看,效益代表这企业内部成本与企业的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则决定了企业在用户心中的地位,是市场营销中的新观念,作为市场营销的次级作用,代表企业的软实力;新业务则在表了企业的未来,是一个企业创新的观念。我们需要让这三者之间形成“三足鼎立”的关系,才算处理好了市场营销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2.市场营销与企业资本经营间的关系在确定了企业战略基础上,企业需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处理效益、服务以及新业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运作。资本经营就是从企业的自身出发,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保证产品数量达到市场营销的目标。通过找资金纽带将三者牢牢联系在一起,让生产的资源得到最佳的效果来获得资本的增加,简而言之就是吧财务与资本当成经营管理的核心。要想更好实现企业的资本经营,企业就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做好产权的清晰、责任划分以及最重要的科学管理进行企业的改造,形成一个合要求的市场主体。从我国还在发展阶段的市场经济出发来实现资本的经营归根到底还需要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资本的合理配置,资本的增值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够实现。所以资本的经营是市场营销的新阶段,在确定市场营销定位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来创造和推进资本的经营,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投资的方向,进而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确定资本的增值。3.市场营销同企业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市场营销定位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实现了人才利用的最大化,才能达到市场营销的人才经营。将人才经营加入到市场营销定位的考虑范围内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同企业的资本一样,人才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资源,我们需要运用市场的观念,在市场中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统筹规划来综合管理,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使用、培训和考核的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懂得现代企业管理和有着市场观念、创新思维的营销人才,才能让企业的市场营销有一个最准确的定位。4.市场营销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现代的市场经济是千变万化的,营销的定位需要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说,创新是市场营销的中心,营销通过创新将变革变为事实,贯穿在“三足鼎立”之间,不断通过创新让市场营销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创新从实际出发,具体而论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不论市场营销如何创新变化,观念的变化是首当其冲的。学会创新思维,打破常规的营销线路,做到在面对变化时敢于去想,同时通过敏锐的调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适时地进行一点反向思维。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冒险,接受新鲜事物。(2)其次,创新还表现在营销组织机构的创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亘古不变的原则,而我们如何搞好市场关系就需要从客户入手来决定营销团队的组织结构。在这方面,很多企业都因为有太多犹豫,机构的改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无形中就让企业失去了很宝贵的市场先机。机构的改革首先需要让生产简洁化,同时讲究联合,适当发展委托机构。(3)最后,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技术和开发业务中的创新。长期依靠一两个产品来支撑企业的生存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所以企业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技术,开发新的业务让营销的范围更加广阔。市场营销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各类环境以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提出新业务开发和推广。

二、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视域下的市场营销定位是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客户的需求变化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来制定的。企业在对市场营销定位分析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结合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处理好各种内部关系,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市场。

作者:汪芸倩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市场现状范文篇4

早教市场主要是指幼儿园、学前教育所形成的市场。2000年至2004年间,早期教育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为57.63%,一个具有强劲生命力的行业已经形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2004年至2008年,学前学校数量大幅上升,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18.48%。婴幼儿早期教育行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

二、营销对早教市场的影响

市场营销是企业面对消费者的第一途径。营销的性质、方式、效果对市场有导向作用。对于早教市场这样一个公益性明显的市场,营销模式要注重公共关系的建立。一个营销市场有助于良性的企业竞争,才更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和发展。

三、合理化的营销对策

从营销对市场的影响上来看,合理的营销手段对市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现就营销对策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1.以早教机构自身宣扬的特色教育理念为营销主导方式

教育理念是体现一个早教机构的经营理念,最能体现该机构的教学宗旨。教育理念是维系家长、孩子和机构的纽带,是维护公共关系的主要媒介。通过教育理念的传达,使家长逐步摒弃原有追求成绩、智商等表面指标的错误观念,共同达成教育子女的目标,明确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要寻求有良好教育理念的早教机构。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儿童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教机构一定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举办活动邀请家长的参加,让家长在活动中与孩子们亲密接触,促进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吸引家长,建立良好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现状范文篇5

公共利益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众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维护公众利益只能由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来行使。市场难免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还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假设在社会理想的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从事生产,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时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处于该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兼并扩张,之后形成垄断市场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超过边际成本而获取超额利润,必然带来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未被交易双方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果社会利益或成本与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自由竞争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私人之间可能通过协议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达成协议的交易费用往往过高,而市场监管却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往往不对称,一般而言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来出售商品。这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销售质量更好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质量较差的生产者则乘机占领市场,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能够据此区分产品质量的高下,监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场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形式。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执行机构,承担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任务。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同年确认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如《公司法》、《国库券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中科创业”、“亿安科技”操纵股价行为在发生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而“琼民源”事件的查处过程竟长达两年。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如民源海南公司动用银行贷款和透支操纵“琼民源”股价非法获利))万元,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诉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sp;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下从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独立董事制度。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曹凤岐等,证券投资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燕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的模型解析特区经济

市场现状范文篇6

一、××地区直销企业现状

目前,在××市经营的直销企业有三家:××(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其中××(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地区共设立了市级分支机构_个,服务网点__个,经销商___人,直销员____人;××(中国)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服务网点__个,直销员____名;××(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服务网点_个,直销员__名。其中××公司是以“直销+经销商+商场专柜”形式经营,而××、××两家公司则是以“直销+经销商”形式经营。

相关企业四家:××(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_家,××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家。另外××(中国)有限公司在××也有店铺经营,但其自称是特许经营模式。

二、特许经营与直销的关系

特许法律关系的核心是特许权。其特征是:(_)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使用许可权。特许权的持有人不因特许的法律事实而影响其权利本身,被特许人取得的只是使用权。(_)特许权是一种组合式的知识产权。虽然,特许权由商标、商号、专有权等商业秘密、专利权等组成,但绝对不是他们的简单相加,由于各种知识产权间的有机结合,已构成一种崭新的权利组合即特许权。

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从业务运作方式来看,特许经营的运作需要开店经营。而在直销企业中,直销员不需占用店铺来经营,而是以直销员的直销为主。

从市场推广方式看,加盟特许经营的企业是靠宣传攻势及公司的“金字招牌”来推广市场的,例如麦当劳用广告宣传吸引小孩子。也就是说,加盟特许经营的企业完全不用担心知名度问题,这些都是由特许连锁公司负责的。而直销企业是靠“口碑”,由直销员努力促销来推广市场的。大多数直销企业几乎都不做任何广告,他们认为,顾客的宣传就是最有效的广告。

从内部关系上看,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特许人授予特许权,供被特许人使用,并加以培训、指导;被特许人依约从事特许业务,在与特许人同一形象下,销售同样的产品或提供同样的服务,并负有向特许人支付相应费用、遵守特许人特别限制的义务。而直销员是由直销企业招募,并与其签订推销合同,直销企业不得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作为成为直销员的条件。

从法律后果的归属看,在特许经营法律关系中,特许人、被特许人是两个法律地位相互独立的民事主体、经营主体,被特许人在其营业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法律后果由其自己承受,与特许人无关。从特许经营的实践来看,双方会在特许经营合同中明确约定,被特许人不是特许人的人。而直销企业对其直销员的直销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能够证明直销员的直销行为与本企业无关的除外。

三、当前直销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服务网点、经营场所的多样性,使基层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店铺网点称谓五花八门。根据登记资料情况来看,直销企业的经销商称谓繁多,有的叫工作室、化妆品店、日用品店,有的叫美容店、保健品店、商行、百货店等,从字号上看不出与直销企业的字号有何关系。除个别直销企业直营店外,几乎都是个体户在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直销企业再与之签定合同成为其特约经销商的,直销企业的服务网点绝大多数也都是在经销商中选择的。

鉴于《直销管理条例》并未要求服务网点必须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凡是不从事经营活动的服务网点就不须具备市场主体资格,不必取得营业执照,同时很多已办理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以非直销员的身份通过店铺零售方式销售直销产品,还有各大商场、超市也设有部分直销企业产品的专柜,而法规并未明确规定这些本身合法的市场主体销售直销产品必须经监管部门审批、备案,使得工商部门在认定这些市场主体的行为合法与非法,经营形式是否属于直销监管的范畴等问题上难以把握,也就无法从市场准入关口对直销企业经营活动从严把关。

(二)服务网点作用不明显。直销企业为节约成本,基本上都是把服务网点设在经销商店铺中,服务网点主体身份存在双重性。直销员都是在有服务网点的区域从事直销业务,可以说服务网点是距离直销员最近的一级组织,也是对直销员提供咨询和指导的最直接的一个部门。但是,很多服务网点所发挥的上述作用并不明显。有些授权经销商作为服务网点的负责人,对直销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特别对一些禁止性条款理解不深,甚至自身都不能明确服务网点到底是干什么的,这直接导致服务网点在运行中容易偏离设立的初衷。

(三)信息报备监管部门层级设置较高,使基层监管部门获取信息相对滞后或无法获得。目前,直销许可审批及信息备案部门是商务部,监管在工商部门,省以下监管部门通常只能在国家直销行业监管网站和直销企业网站上获取直销企业的相关信息,作为直销企业监管主要执行者的基层工商部门,在对直销企业监管时,需要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直销企业店铺、服务网点和直销员的基本信息,但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信息量不够、公布更新不及时、备案系统不完善导致数据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直接制约了基层工商部门直销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一是直销网点与经销商定义不明,直销企业网点登记及变更具体程序和要求也没有明确。二是直销网点、经销商及直销员的活动,难以区分属于公司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在开展执法工作时,执法人员不敢轻易定性,消费者更难以判断行为性质及合法性。而某些直销企业对经销商和直销员采取放纵态度,出问题后,就由经销商和直销员承担,逃避法律责任。

(五)监管手段滞后,调查取证困难。一是直销企业在网上信息招募直销员,在网上申请,进行培训、发证,工商部门难以监管。二是由于直销是直销员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以口头交流为主,如果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重视保留书面凭证,一旦上当受骗,很难找到有力证据支持,增加了调查取证难度。三是大多数未获牌企业经营转入隐蔽,将公司有关制度在互联网上,一般人没有密码进不去,密码只有相当级别的人员才准获取,而凭监管部门现在的管理手段,想看到“庐山真面目”绝非易事,一旦介入调查,大多也只能作个现场检查记录,收集一点口头证人证言,难以获取直接的书证和物证。四是直销企业报备的讲课内容很多都是邀请一些营养专家或医生讲如何保健、养生等,或讲一些礼仪知识等,很少有涉及业务培训方面内容,因租用酒店会议室,有时还收取听课人员的费用。

四、加强直销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监管重点,把握关键环节。一是抓网点的监管。建议完善网点管理办法,要求直销企业在每个县(区)至少要设立_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网点,统一称谓为“xx公司xx市xx县(区)服务网点”,仅限于展示商品性能价格、提供退换货及其他服务。工商部门除在网点审批方面严格把关外,重点对其展示商品的品种、质量、商品说明、店堂广告(包括印刷品广告、光碟类广告等)内容以及是否对有关信息进行报备、披露、公示等进行检查和督促,从源头上规范和治理,防止夸大宣传,防止过分渲染“财富效应”诱发违法行为发生。二是抓店铺经营的监管。规范直销企业的经营店铺,明确要求直销企业经销商在申领营业执照时字号和经营范围要规范统一,标准一致,便于监管部门查询。除直销企业经营店铺和直销员外,其它市场主体一律不准经销直销企业产品。三是抓直销员的监管。积极介入直销企业在辖区内组织的直销员培训、考试和发证,按照《直销员业务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培训行为、培训员资质、培训内容、时间、考试内容及结果等进行严格审查,对直销员的轻微问题采取告诫形式,对违反法规的直销员坚决曝光,并公示督促相关直销企业不得录用。四是抓计酬制度的监管。基层工商部门要严格履行《直销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严格检查直销企业财务资料,将直销员收入严格限定在销售产品收入__%以内,监测产品质量,监控产品价格,防范变相传销活动的出现。

(二)畅通信息渠道,完善信息网络。一是工商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利用工商系统内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建立由上至下的直销监管电子系统,及时公布直销产品范围、直销企业名单、分支机构名单、保证金使用情况、直销员培训、各地工商部门查处直销违法行为及传销的动向等,便于基层工商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动态信息,在日常监管中重点监控,加强防范。二是工商部门与直销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基层工商部门应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及时报备相关信息,建立登记台帐,备案登记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收集整理直销员合同等资料,以便在日常监管中及时发现直销服务网点、直销人员经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应当与商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建立日常信息定期通报及重大信息及时通报制度,提高联合监管效率。

(三)实施信用监管,完善信用体系。利用企业登记、管理体系,对直销企业的市场主体准入、经营和退出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全面掌握企业的注册信息、变更信息;按照企业信用分类,建立直销企业的信用档案,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建立严格的警示、惩戒机制,从而督促直销企业自觉守法经营。

(四)加强行政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在直销监管工作中,可以积极发挥行政指导和行政约见的作用,由基层工商部门在摸排辖区直销企业情况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直销企业实施行政指导和行政约见,达到“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诫、督促整改、促进发展”的目的,尤其是通过行政约见,及时制止直销企业违法倾向,帮助并跟踪督促企业整改,并将整改的结果上报备案,防止不当行为发展成为违法实事。

市场现状范文篇7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很快。截至2001年底,年保费收入达到2112.2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8.2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24.04亿元。1980~2001年,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其中人身险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财产险业务的增长:1992~2001年间,财产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人身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29%(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比较)。以1997年为分界点,保险业务发生结构性变化。1997年以前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一直大于人身险的比重,1996年的财产险保费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1.50%,人身险保费收入占38.50%。1997年人身保险业务首次超过财产险业务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55.53%,财产险为44.47%。2001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7.42%,财产险为32.58%。人身保险业务比重今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市场开发程度看,2001年保险密度达到168.98元人民币,保险深度为2.2%,若按1999年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387.3美元和保险深度7.52%的平均水平计算,中国9万亿GDP的经济总量年保费收入应在6800亿元左右,而目前的年保费收入水平仅不足这一水平的1/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图11985~2001年保费收入变化趋势

图21996~2001年保费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图31985~2001年保险密度变化趋势

图41985~2001年保险深度变化趋势

(二)保险业务的险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财产险的传统主导险种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仍居主导地位

表11999~2001年财产险主要险种保费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中国保险年鉴》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3年来财产险的主要险种机动车辆及第三责任险、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保费收入占财产险总保费的85%以上。其中机动车辆及第三责任险作为传统主导产品,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60%左右并略呈上升趋势,2001年全年累计保费收入达421.72亿元,占财产险全年总保费的61.28%,较1999年增长1.84个百分点;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比重略呈下降趋势;家财险等分散性险种的比重有上升的势头。

2.随着投资型险种的推出,以养老保险等传统寿险产品为主的人身险业务结构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

表21999~2001年人身险主要险种保费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及保监会资料整理。

1999年以前,以保障功能为主传统寿险产品占人身险年保费的90%以上。1999年以来由于包含保障和投资功能的新型寿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相继推出,一方面使保费收入实现高速增长,2001年人身险保费较2000年增长42.15%;同时,险种结构发生变化,2001年传统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占全部人身险保险收入的比重从1999年的88.09%降至62.07%,而分红保险保费、投资连结险和万能保险占全部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则分别占到19.07%、7.49%和2.83%(见表2)。

(三)保险市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基本分布特征导致中国保险业发展也不平衡:以上海、深圳、广东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保险需求量大、保险公司集中、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保险需求量小、保险意识淡薄,其保险业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据统计,2001年中国保费收入中,位居第一的广东省保费收入为19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9.26%,其余依次为上海(8.55%)、江苏(8.46%)、浙江(7.36%)和山东(7.27%)。保险业最为发达的东部沿海5省市保费收入为861亿元,占全年总保费收入的40%以上,而居于后5位的甘肃、贵州、海南、宁夏和青海保费收入仅为63亿元,占年保费收入不到3%。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观,保险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将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存在。

三、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发展和构成

保险市场的准入一般有审批制和核准制两种方式,中国对进入保险市场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主体逐渐增加。

(一)中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和构成

中资保险公司的设立主要依据《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有关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的规定,经中国保监会审批成立。中资保险公司只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两种设立形式,实行产寿分业经营。在现有的19家中资保险公司中,国有

独资公司4家,股份制公司15家;按业务内容分:6家为寿险公司、10家为产险公司、2家为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96年拆分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财产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于2001年都一分为三,拆分为集团公司、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和1家再保险公司(参见附录1)。

——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全部由国家直接投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必须是经中国保监会审批的符合有关规定的企业法人或国家允许的其他组织。目前股份制公司的股东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平安保险、新华人寿为代表的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开始与国外金融保险企业合作,吸收部分外国资本。以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为例,其主要国内股东(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等)均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又吸收了摩根•士丹利投资有限公司和美国高盛有限合伙集团公司的投资;新华人寿在2000年8月成功地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等4家国外保险公司和金融集团增发了总股本24.9%的股份,在国内保险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资本国际化;华泰和泰康也先后成功地实现对外融资;正在筹建中的民生人寿保险公司(合资)的中资股份开始了吸收民生银行、新希望集团等民营资本的尝试。可以看出,目前中资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正向既有内资又有外资,既有国有资本又有民营资本的多元化资本结构方向转变。

——经营地域、业务范围。中资保险公司一经成立,可以在核定的地域范围内全面提供保险业务服务,一般没有服务对象和范围的限制。根据有关规定以最低资本金额设立的中资保险公司设立时,全国性保险公司可以申请设立3家分公司,区域性保险公司可以申请设立两家分公司,增设分支机构需中国保监会审批。现有的19家中资保险公司中除新疆兵保、天安等5家产险公司为区域性以外,其余均为全国性保险公司。

——保险投资结构及投资收益。中国保险公司可用于保险投资的资金包括权益资产、保险准备金和短期负债等其他资金。为保证保险投资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中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其中“其他资金运用方式”目前已有短期拆借、购买AA+级企业债券和通过证券基金间接进入股市。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和投资证券基金的比例和方式按《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管理办法》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以购买中央企业债券为例。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购买的各种企业债券余额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0%,且同一期债券的持有量不得超过该期债券发行额的10%,保险公司总资产的2%,两者以低者为准。而对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则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占总资产的比例由中国保监会核定。投资于单一基金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保险公司可投资基金资产的20%,且不得超过该基金份额的10%,保险公司进行该项业务可直接按有关规定向证券交易所申办投保席位或在具有证券委托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的席位上进行委托交易)。从2001年保险投资结构看,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保险资金运用额的一半以上(52.4%),其次是国债(21.6%),其余依次为证券投资基金(5.5%)、金融债券(4.38%)、企业债券(2.35%)等(见图5)。而从各保险投资品种的投资收益看,以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最好,2001年为16.29%,但所占投资比重不大,仅为保险资金运用额的5.5%;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2001年的资金运用平均余额收益率和可运用资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仅为4.30%和3.89%;从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情况看,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好于产险公司,股份制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普遍好于国有独资公司。以2001年为例,除华安2001年的可运用资金平均余额收益率低于中国人保外,其余股份制公司的收益状况皆好于国有独资公司(见表3、表4)。图52001年保险投资结构

表32000、2001年主要投资品种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市场占有情况。中资保险公司中国有独资公司占主体地位,股份制保险公司快速成长,但内部发展并不平衡。1992年以前,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国人保一直占有中国保险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新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和成长壮大,其所占市场份额开始下降。2001年,虽然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仍分别占有人身险和财产险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7.05%和73.91%,再保险市场也由中国再保险公司一家垄断经营,但以平安和太平洋为代表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发展迅速。2001年,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分别占到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28.13%和

表42000、2001年各中资保险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10.07%;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则分别上升至12.43%和9.71%,且这一比例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中国保险市场特别是人身保险市场已从由一家垄断发展成为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

表5中国保险市场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二)外资保险公司的增长和构成

根据中国有关规定,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除了要具备中资保险公司相同的资金、技术等条件,还要符合其他谨慎性条件。例如,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具备: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所在国家或地区应有完善的保险业监管制度等条件(目前在华设立代表处的200余家外资保险公司无一例外地都符合上述条件)。在设立形式上,外资保险公司只能采取合资和分公司两种形式,其中外资寿险公司采取合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但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采取分公司的设立形式,在中国加入WTO两年内将取消对产险公司设立形式的限制。从1992年首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开始,外资保险公司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见图6)。截至2001年底,中国保险市场共有外资保险公司33家,其中外资寿险公司21家,外资产险公司12家;按设立形式分,19家外资寿险公司是合资公司;12家外资产险公司和1家寿险公司(美国友邦)是采取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形式(参见附录2)。

图6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情况

——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外资保险公司只能在中国保监会核定的业务范围、地域范围和对象范围内从事保险业务活动。目前外资公司主要是在已开放的广州和上海两地设立营业性的分支机构,基本业务范围为“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下列的部分或全部:(1)境外企业的各项保险、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财产保险和与其有关的责任保险;(2)外国人和境内个人交纳的人寿保险业务;(3)上述两项业务的再保险业务;(4)经批准的其他业务”。根据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基本承诺,外资公司在入世两年内

可以向中国和外国客户提供全面的非寿险业务,寿险业务也将逐步从个人寿险扩大到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3年内逐步放开直至取消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地域范围限制,外资公司将逐步取得与中资保险公司相同的业务范围。事实上,中国地域开放的速度快于开放时间表的承诺,以北京、天津为例,根据时间表应在入世两年内开放,而美国友邦、光大永明分别于2002年和1999年在两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保险投资。由于1995年《保险法》颁布以后,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投资渠道与中资保险公司一样,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总体投资收益与中资保险公司的收益水平大致相当,但各外资保险公司之间的收益水平有所不同(见表6)。

表62000、2001年各外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市场占有情况。外资保险公司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001年全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2.82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1.55%。其中,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27.78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1.95%,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5.04亿元,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0.78%。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外资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比重远远高于其所占总市场份额比重。以上海和广州地区为例,2001年上海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2.84亿元,占地区保费的12.7%。其中,外资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20.21亿元,占地区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4.4%;外资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为2.63亿元,占地区财产险保费收入的6.65%。广州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7.01亿元,占地区保费收入的8.61%。其中,外资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6.63亿元,占地区人身险保费的11.82%;外资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0.38亿元,占地区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5%。

以上分析表明,外资保险公司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在未来3~5年内,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从政策层面上看,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参股,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是中国深化保险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吸收外资保险公司参股、组建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将是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在数量上的限制;第二,外资保险公司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内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之一,而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在资金实力、信用等级、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和销售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和已进入中国的保险公司主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经济和保险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经营历史悠久、保险技术高、人才丰富、资本规模大,有的单个公司的资产规模就超过了中国所有保险公司资产的总和;二是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以税收政策为例,中资保险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外资保险公司仅为15%;营业税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享受减免优惠,中资保险公司的营业税税率则在1997年由5%提高到8%(从2001年起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分3年从8%降低到5%,每年下调1个百分点)。此外,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自由寻找合作方,没有行业的限制;第三,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根据保险业开放时间表的承诺,在入世3~5年内,中国将逐步取消在外资保险公司在设立形式、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部分地域开放时间有所提前。

(三)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组成

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对包括人、经纪人和公估人在内的市场中介机构的强烈依赖。在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已相对成熟、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保险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保险中介的作用十分突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中介特别是保险人发展较快并在保险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1998年40%以上的财产险保费收入和80%以上的人身险保费收入来自保险中介和个人,航空人身意外伤害险的100%来自兼业,目前由保险招揽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机构则分别到1992年和1993年开始恢复和设立。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170家,其中保险公司127家,保险经纪公司17家,保险公估公司26家。在监管和法制建设方面,2000年颁布实施了《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1月同时出台了《保险结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由中国保监会依法对其进行监管,并开始对保险中介人的资格进行审定和培训。但相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而言,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中介发展不平衡。中介主体除保险人外,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数量少,规模小;人以兼业和个人为主,专业人发展较少。二是对保险中介人的准入控制不严,保险中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保险人非法垄断保险市场、恶意、公估行为行政化等现象。以人为例,有的兼业人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垄断本行业的保险业务,将所经手的保险业务变成强制保险,并向保险公司索要高额手续费。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产险公司的大量应收保费滞留在人手中,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四、中国保险业监管现状

(一)监管模式

作为金融业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世界各国政府对保险业都实行监管。监管的基本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以英国为代表,它着眼于市场自发力量的作用和保险人的自主决策,强调竞争性,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种模式主要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产负债比例,目的在于保护投保人免受由于保险人不履行其财务义务而引发的风险;另一种以美国为代表,它在严格控制市场主体行为以保护投保人的同时,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进行严格的监管。这种模式着眼于市场行为监管,力图保证保险价格、产品和交易行为的公正合理,强调对市场准入、保险条件和费率的预防性监督。这种模式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兼及市场行为监管的方向转化,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针对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法律体系不健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弱、信息不充分、缺乏建立良好保险秩序的配套设施等现状,监管采用的是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对保险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

(二)监管机构的演变

监管机构是监管体系的基本要素。在许多保险业发达的国家,通常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管机构,共同对保险业实施监管,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尽相同。以美国为例,就是以州政府为主的州和联邦两级监管机构,各州保险部的经费从保险公司上缴的营业税中按不同比例提取;德国的保险监管工作也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承担,联邦政府对全国720家大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各州政府监管只在一州内进行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监管的预算来自联邦政府,其中的90%根据各公司的毛保费收入进行摊派。中国保险监管的机构演变主要是两个阶段,即1998年前由中国

人民银行作为保险监管机构阶段和1998年后由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监管机构阶段。前一阶段对保险的监管是分割的,中资保险公司由央行保险司监管,外资保险公司及其在华代表处的监管由央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保险处负责,而对保险公司的稽核则由央行稽核局负责。随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31个派出机构于2000年组建完毕,至此保险监管进入新的阶段。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中国保监会的事业经费由财政拨款,其经费主要来源是由中国保监会向各类商业保险公司和专门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机构征收的保险业务监管费(征收比例为:(1)财产险、人身意外险、短期健康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2‰收取;(2)长期人寿险、长期健康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2‰收取;(3)保险中介机构按当年代办保险业务营业收入的2‰收取。保险业务监管费的上缴采取按季预缴,年终清算的方法),实行收支两条线。

(三)监管的具体内容

中国目前采取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模式,监管的具体内容也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机构的监管

实质上是对保险机构市场准入资格进行审定,对其应履行的义务及市场行为依照有关法规进行监管。目前中国对保险市场准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发放保险公司许可证方面的控制比较有力,对公司设立的资本金要求、管理人员资格审查都比较严格,但由于目前监管依靠非现场检查手段对各保险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管,很难保证保险机构的诚实度,因而对于成立后的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持续监管则显得乏力。

2.对保单格式和费率的监管

在严格的监管模式下,所有保单条件都必须经过审批。针对目前中国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保单设计能力有限,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不成熟的现状,放宽对保单监管可能引致各家保险公司在费率上进行恶性竞争,导致保费价格失真,从而给保险市场带来隐患,因此对保单格式和费率监管实行事先批准制度,即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基本保险费率由中国保监会制订,主要险种的非基本条款和保险费率和非主要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保险公司拟定,并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财产险费率和人身险费率监管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第一,财产险费率监管逐步放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监管的主要险种减少。财产险的主要险种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39种减少到现在的4种,且由保监会制定费率的仅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一种险种;二是车险的费率改革。2000年10月1日起,保监会率先在广州放开车险费率,这标志着中国对保险费率的监管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第二,人身险费率监管趋向合理化。目前人身险中,只有航空意外伤害险一种沿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20元/人次的保费规定,而对其他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的费率都采取事前备案制,通过制定各种精算规定,对各险种费率构成的主要指标进行控制,达到将费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目的。以对人寿保险的费率监管为例:《人寿保险精算规定》规定,“保险费应当根据预定利息率、预定死亡率、预定附加费率等事项采用换算表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又规定了预定利息率、预定死亡率、预定附加费率的范围等,保险公司据此规定精算出的保险费率报保监会备案。

3.对偿付能力的监管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灵魂,也是中国保险监管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从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或者正在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模式发展。中国目前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标准使用的是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的规定为:“财产保险、短期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中较大的一项:(1)本会计年度自留保费减保费税收后人民币1亿元以下部分的18%和1亿元以上部分的16%。(2)最近3年年平均赔付金额人民币7000万元以下部分的26%和7000元以上部分的23%。对于经营期间不满3年的保险公司,采用第1项规定的标准。”“长期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之和:(1)一般寿险业务会计年度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4%和投资连结类业务会计年度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1%。(2)保险期间小于3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保险期间为3~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5%,保险期间超过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和其他险种风险保额的0.3%。在统计中未对定期死亡保险区分保险期间的,统一按风险保额的0.3%计算。”)原则,中国保监会的干预界限是以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与此标准的比较来确定(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当实际偿付能力小于最低偿付能力时,保险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并向中国保监会说明;当实际偿付能力不足最低偿付能力的50%或连续3年低于最低偿付能力时,中国保监会将对其进行重点监管,监管期间,必须公司不得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或支付红利、分红,保监会可责令其采取办理再保险业务、业务转让、停止接受新业务、增资扩股、调整资产结构等方式改善其偿付能力状况;当实际偿付能力不足最低偿付能力的30%或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财务继续恶化,可能或已危及被保险人和适合公众的利益时,中国保监会可以可以对该保险公司实行接管)。监管机构主要通过要求保险公司定期上报会计报表、现场检查或有针对性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等手段对各保险公司的资本额、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准备金、保险投资以及其他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合规性监管,以达到对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

首先,保险公司开业之前对其最低资本加以规定(全国性公司5亿元人民币,区域性公司为2亿元人民币),这是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石;在公司成立后,必须将其注册资本的20%作为法定保证金存入中国保监会指定银行,专用于公司清算时清偿债务,同时规定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短期健康保险、再保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直至达到总资产的6%。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是最基本的风险缓冲基金。

其次,准备金规定。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型企业,对保险公司保险准备金的真实性和充足性监管是保证偿付能力监管的又一道防线。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由各保险公司将其准备金的计算方法报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由于精算水平等技术力量方面的限制,中国准备金的提取比例由《保险法》统一规定,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按有效人寿保单的全部净值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经营非寿险业务的,从当年自留保费中按照相当于当年自留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中国对准备金的监管特别是寿险准备金的监管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合格的寿险精算师和未能建立起适当公允的寿险准备金计算方法。

第三,投资监管。保险投资收益是增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途径。投资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对保险资金来源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与投资限额的监管,在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和安全的基础上,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中国目前保险投资监管较为欠缺,保险投资收益低下,一旦保险业务出现亏损,很难依靠保险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其主要原因是投资渠道狭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上,抗风险及抗利率变动能力低。以寿险业

为例,寿险保单的保费主要由生命表、利率和经营费率3个因素决定,其中最大的可变因素是利率,在我国目前以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的情况下,1996年8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仅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增值收益很难弥补利率变动带来的巨大的利差损。

五、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主导的市场主体结构不利于有效竞争市场格局的形成。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仅有52家商业保险公司,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数以千计的保险公司数量相去甚远;而4591亿元(2001年)的总资产规模还不及世界排名前50位的保险公司单个资产总额。在市场主体数量和资产规模偏小情况下,4家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总额占到总资产的60%以上,占有的市场分额也在60%以上,而其资金运用收益率却普遍低于股份制保险公司。这种由于非市场竞争因素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市场,有效竞争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80年代以前保险业长期由国家垄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在市场中的位置在短期内难以动摇;二是目前保险市场准入受到严格管制,使许多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保险市场受到限制;缺乏市场退出机制又使已获取保险执照的公司事实上受到保护,特别是在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基本为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三是保险市场已有的公司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实现扩张,融资途径有限,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规模上的快速扩张。

(二)保险投资渠道过窄,投资收益较低,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

从国外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保险业经营活动已经从单纯经营负债业务发展到同时经营资产业务阶段。依靠多渠道的投资(国外保险资金通常可投资债券、抵押贷款、股票、不动产及保险贷款等。不同国家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股票和不动产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途径,而日本则以保险贷款为主)所获收益不仅使保险公司能弥补保险业务经营的亏损(美国和日本2000年的综合赔付率都超过100%,美国的综合赔付率更高达110%),得以发展壮大,而且保险投资也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保险投资范围极其狭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固定收益类的金融产品上,投资收益低下,抗利率变动能力低。在目前赔付水平较低(以2001年为例,全年综合赔付率仅为50%左右),保险业务经营还有较大盈利空间的情况下,依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收益稳定,矛盾还不突出(事实上,1996年8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利率给寿险业带来的数百亿的巨额利差损,仅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增值收益已很难奏效)。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保险业务经营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时,保险公司通过合法的保险投资不能有效增强其偿付能力,一旦面临投资收益不足以弥补保单亏损时,可能进行地下非法投资活动,以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使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造成金融市场混乱,也加大了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造成中国保险投资渠道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两点:一是投资环境远未成熟客观上限制了保险投资渠道拓宽。以证券市场为例,1999年10月起,保险投资渠道增加了证券投资基金,但受制于中国证券市场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证券基金吸纳保险投资的有限能力,导致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不稳定,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在保险投资中的比例有限。无论从投资比例和投资收益角度,证券投资基金还只是一种尝试;二是保险公司面对投资风险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保险监管机构不得不对保险投资渠道进行谨慎限制,实行严格监管。比如:在《保险法》颁布实施之前,对保险投资监管较松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大量投资于不动产,企业贷款,不计风险,结果形成巨额的呆账和坏账至今未能消除。

(三)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影响其监管的有效性

要保证任何一项监管的有效性,首先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必须是独立的,尤其经济上必须相互独立。而作为中国主要监管机构的中国保监会在经财政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后,从1999年度起向作为监管对象的各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征收保险业务监管费,虽然实行收支两条线,但中国保监会(包括派出机构,下同)的开办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开支,中国保监会工作人员经费开支,全国保险市场的信息网络系统购置安装费以及与境外保险公司及监管部门的业务往来、信息交流费用(国外保险资金通常可投资债券、抵押贷款、股票、不动产及保险贷款等。不同国家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股票和不动产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途径,而日本则以保险贷款为主)等都来源于此,这在客观上已使监管部门与作为被监管对象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在利益上挂钩,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其次,保险监管机构的权威性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另一保证,其重要表现就是是否具有处置权,中国保监会缺乏权威性也表现在此。以市场准入为例,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并没有实际的处置权力。加上中国保监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对监管对象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往往也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干预过多。

此外,在中国目前实行的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模式下,比较偏向于对市场行为合规性的静态监管,而忽视了真正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特别缺少对保险机构的动态跟踪分析,使得监管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很难通过对保险机构市场行为监管实现其监管的目的;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对准备金提取、保险投资、保单形式等都由中国保监会制定或审批,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公司的竞争空间,同时也增大了监管难度。

市场经济研究所漆云兰

附录1

中资商业保险公司构成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等资料整理。

附录2

外资保险公司构成一览表

注:表中分公司为独资分公司。

市场现状范文篇8

一、××地区直销企业现状

目前,在××市经营的直销企业有三家:××(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其中××(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地区共设立了市级分支机构_个,服务网点__个,经销商___人,直销员____人;××(中国)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服务网点__个,直销员____名;××(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服务网点_个,直销员__名。其中××公司是以“直销+经销商+商场专柜”形式经营,而××、××两家公司则是以“直销+经销商”形式经营。

相关企业四家:××(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_家,××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家。另外××(中国)有限公司在××也有店铺经营,但其自称是特许经营模式。

二、特许经营与直销的关系

特许法律关系的核心是特许权。其特征是:(_)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使用许可权。特许权的持有人不因特许的法律事实而影响其权利本身,被特许人取得的只是使用权。(_)特许权是一种组合式的知识产权。虽然,特许权由商标、商号、专有权等商业秘密、专利权等组成,但绝对不是他们的简单相加,由于各种知识产权间的有机结合,已构成一种崭新的权利组合即特许权。

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从业务运作方式来看,特许经营的运作需要开店经营。而在直销企业中,直销员不需占用店铺来经营,而是以直销员的直销为主。

从市场推广方式看,加盟特许经营的企业是靠宣传攻势及公司的“金字招牌”来推广市场的,例如麦当劳用广告宣传吸引小孩子。也就是说,加盟特许经营的企业完全不用担心知名度问题,这些都是由特许连锁公司负责的。而直销企业是靠“口碑”,由直销员努力促销来推广市场的。大多数直销企业几乎都不做任何广告,他们认为,顾客的宣传就是最有效的广告。

从内部关系上看,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特许人授予特许权,供被特许人使用,并加以培训、指导;被特许人依约从事特许业务,在与特许人同一形象下,销售同样的产品或提供同样的服务,并负有向特许人支付相应费用、遵守特许人特别限制的义务。而直销员是由直销企业招募,并与其签订推销合同,直销企业不得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作为成为直销员的条件。

从法律后果的归属看,在特许经营法律关系中,特许人、被特许人是两个法律地位相互独立的民事主体、经营主体,被特许人在其营业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法律后果由其自己承受,与特许人无关。从特许经营的实践来看,双方会在特许经营合同中明确约定,被特许人不是特许人的人。而直销企业对其直销员的直销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能够证明直销员的直销行为与本企业无关的除外。

三、当前直销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服务网点、经营场所的多样性,使基层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店铺网点称谓五花八门。根据登记资料情况来看,直销企业的经销商称谓繁多,有的叫工作室、化妆品店、日用品店,有的叫美容店、保健品店、商行、百货店等,从字号上看不出与直销企业的字号有何关系。除个别直销企业直营店外,几乎都是个体户在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直销企业再与之签定合同成为其特约经销商的,直销企业的服务网点绝大多数也都是在经销商中选择的。

鉴于《直销管理条例》并未要求服务网点必须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凡是不从事经营活动的服务网点就不须具备市场主体资格,不必取得营业执照,同时很多已办理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以非直销员的身份通过店铺零售方式销售直销产品,还有各大商场、超市也设有部分直销企业产品的专柜,而法规并未明确规定这些本身合法的市场主体销售直销产品必须经监管部门审批、备案,使得工商部门在认定这些市场主体的行为合法与非法,经营形式是否属于直销监管的范畴等问题上难以把握,也就无法从市场准入关口对直销企业经营活动从严把关。

(二)服务网点作用不明显。直销企业为节约成本,基本上都是把服务网点设在经销商店铺中,服务网点主体身份存在双重性。直销员都是在有服务网点的区域从事直销业务,可以说服务网点是距离直销员最近的一级组织,也是对直销员提供咨询和指导的最直接的一个部门。但是,很多服务网点所发挥的上述作用并不明显。有些授权经销商作为服务网点的负责人,对直销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特别对一些禁止性条款理解不深,甚至自身都不能明确服务网点到底是干什么的,这直接导致服务网点在运行中容易偏离设立的初衷。

(三)信息报备监管部门层级设置较高,使基层监管部门获取信息相对滞后或无法获得。目前,直销许可审批及信息备案部门是商务部,监管在工商部门,省以下监管部门通常只能在国家直销行业监管网站和直销企业网站上获取直销企业的相关信息,作为直销企业监管主要执行者的基层工商部门,在对直销企业监管时,需要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直销企业店铺、服务网点和直销员的基本信息,但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信息量不够、公布更新不及时、备案系统不完善导致数据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直接制约了基层工商部门直销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一是直销网点与经销商定义不明,直销企业网点登记及变更具体程序和要求也没有明确。二是直销网点、经销商及直销员的活动,难以区分属于公司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在开展执法工作时,执法人员不敢轻易定性,消费者更难以判断行为性质及合法性。而某些直销企业对经销商和直销员采取放纵态度,出问题后,就由经销商和直销员承担,逃避法律责任。

(五)监管手段滞后,调查取证困难。一是直销企业在网上信息招募直销员,在网上申请,进行培训、发证,工商部门难以监管。二是由于直销是直销员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以口头交流为主,如果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重视保留书面凭证,一旦上当受骗,很难找到有力证据支持,增加了调查取证难度。三是大多数未获牌企业经营转入隐蔽,将公司有关制度在互联网上,一般人没有密码进不去,密码只有相当级别的人员才准获取,而凭监管部门现在的管理手段,想看到“庐山真面目”绝非易事,一旦介入调查,大多也只能作个现场检查记录,收集一点口头证人证言,难以获取直接的书证和物证。四是直销企业报备的讲课内容很多都是邀请一些营养专家或医生讲如何保健、养生等,或讲一些礼仪知识等,很少有涉及业务培训方面内容,因租用酒店会议室,有时还收取听课人员的费用。

四、加强直销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监管重点,把握关键环节。一是抓网点的监管。建议完善网点管理办法,要求直销企业在每个县(区)至少要设立_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网点,统一称谓为“xx公司xx市xx县(区)服务网点”,仅限于展示商品性能价格、提供退换货及其他服务。工商部门除在网点审批方面严格把关外,重点对其展示商品的品种、质量、商品说明、店堂广告(包括印刷品广告、光碟类广告等)内容以及是否对有关信息进行报备、披露、公示等进行检查和督促,从源头上规范和治理,防止夸大宣传,防止过分渲染“财富效应”诱发违法行为发生。二是抓店铺经营的监管。规范直销企业的经营店铺,明确要求直销企业经销商在申领营业执照时字号和经营范围要规范统一,标准一致,便于监管部门查询。除直销企业经营店铺和直销员外,其它市场主体一律不准经销直销企业产品。三是抓直销员的监管。积极介入直销企业在辖区内组织的直销员培训、考试和发证,按照《直销员业务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培训行为、培训员资质、培训内容、时间、考试内容及结果等进行严格审查,对直销员的轻微问题采取告诫形式,对违反法规的直销员坚决曝光,并公示督促相关直销企业不得录用。四是抓计酬制度的监管。基层工商部门要严格履行《直销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严格检查直销企业财务资料,将直销员收入严格限定在销售产品收入__%以内,监测产品质量,监控产品价格,防范变相传销活动的出现。

(二)畅通信息渠道,完善信息网络。一是工商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利用工商系统内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建立由上至下的直销监管电子系统,及时公布直销产品范围、直销企业名单、分支机构名单、保证金使用情况、直销员培训、各地工商部门查处直销违法行为及传销的动向等,便于基层工商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动态信息,在日常监管中重点监控,加强防范。二是工商部门与直销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基层工商部门应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及时报备相关信息,建立登记台帐,备案登记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收集整理直销员合同等资料,以便在日常监管中及时发现直销服务网点、直销人员经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应当与商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建立日常信息定期通报及重大信息及时通报制度,提高联合监管效率。

(三)实施信用监管,完善信用体系。利用企业登记、管理体系,对直销企业的市场主体准入、经营和退出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全面掌握企业的注册信息、变更信息;按照企业信用分类,建立直销企业的信用档案,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建立严格的警示、惩戒机制,从而督促直销企业自觉守法经营。

(四)加强行政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在直销监管工作中,可以积极发挥行政指导和行政约见的作用,由基层工商部门在摸排辖区直销企业情况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直销企业实施行政指导和行政约见,达到“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诫、督促整改、促进发展”的目的,尤其是通过行政约见,及时制止直销企业违法倾向,帮助并跟踪督促企业整改,并将整改的结果上报备案,防止不当行为发展成为违法实事。

市场现状范文篇9

一、××地区直销企业现状

目前,在××市经营的直销企业有三家:××(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其中××(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地区共设立了市级分支机构_个,服务网点__个,经销商___人,直销员____人;××(中国)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服务网点__个,直销员____名;××(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服务网点_个,直销员__名。其中××公司是以“直销+经销商+商场专柜”形式经营,而××、××两家公司则是以“直销+经销商”形式经营。

相关企业四家:××(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_家,××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地区设立授权专卖店_家。另外××(中国)有限公司在××也有店铺经营,但其自称是特许经营模式。

二、特许经营与直销的关系

特许法律关系的核心是特许权。其特征是:(_)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使用许可权。特许权的持有人不因特许的法律事实而影响其权利本身,被特许人取得的只是使用权。(_)特许权是一种组合式的知识产权。虽然,特许权由商标、商号、专有权等商业秘密、专利权等组成,但绝对不是他们的简单相加,由于各种知识产权间的有机结合,已构成一种崭新的权利组合即特许权。

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从业务运作方式来看,特许经营的运作需要开店经营。而在直销企业中,直销员不需占用店铺来经营,而是以直销员的直销为主。

从市场推广方式看,加盟特许经营的企业是靠宣传攻势及公司的“金字招牌”来推广市场的,例如麦当劳用广告宣传吸引小孩子。也就是说,加盟特许经营的企业完全不用担心知名度问题,这些都是由特许连锁公司负责的。而直销企业是靠“口碑”,由直销员努力促销来推广市场的。大多数直销企业几乎都不做任何广告,他们认为,顾客的宣传就是最有效的广告。

从内部关系上看,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特许人授予特许权,供被特许人使用,并加以培训、指导;被特许人依约从事特许业务,在与特许人同一形象下,销售同样的产品或提供同样的服务,并负有向特许人支付相应费用、遵守特许人特别限制的义务。而直销员是由直销企业招募,并与其签订推销合同,直销企业不得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作为成为直销员的条件。

从法律后果的归属看,在特许经营法律关系中,特许人、被特许人是两个法律地位相互独立的民事主体、经营主体,被特许人在其营业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法律后果由其自己承受,与特许人无关。从特许经营的实践来看,双方会在特许经营合同中明确约定,被特许人不是特许人的人。而直销企业对其直销员的直销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能够证明直销员的直销行为与本企业无关的除外。

三、当前直销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服务网点、经营场所的多样性,使基层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店铺网点称谓五花八门。根据登记资料情况来看,直销企业的经销商称谓繁多,有的叫工作室、化妆品店、日用品店,有的叫美容店、保健品店、商行、百货店等,从字号上看不出与直销企业的字号有何关系。除个别直销企业直营店外,几乎都是个体户在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直销企业再与之签定合同成为其特约经销商的,直销企业的服务网点绝大多数也都是在经销商中选择的。

鉴于《直销管理条例》并未要求服务网点必须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凡是不从事经营活动的服务网点就不须具备市场主体资格,不必取得营业执照,同时很多已办理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以非直销员的身份通过店铺零售方式销售直销产品,还有各大商场、超市也设有部分直销企业产品的专柜,而法规并未明确规定这些本身合法的市场主体销售直销产品必须经监管部门审批、备案,使得工商部门在认定这些市场主体的行为合法与非法,经营形式是否属于直销监管的范畴等问题上难以把握,也就无法从市场准入关口对直销企业经营活动从严把关。

(二)服务网点作用不明显。直销企业为节约成本,基本上都是把服务网点设在经销商店铺中,服务网点主体身份存在双重性。直销员都是在有服务网点的区域从事直销业务,可以说服务网点是距离直销员最近的一级组织,也是对直销员提供咨询和指导的最直接的一个部门。但是,很多服务网点所发挥的上述作用并不明显。有些授权经销商作为服务网点的负责人,对直销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特别对一些禁止性条款理解不深,甚至自身都不能明确服务网点到底是干什么的,这直接导致服务网点在运行中容易偏离设立的初衷。

(三)信息报备监管部门层级设置较高,使基层监管部门获取信息相对滞后或无法获得。目前,直销许可审批及信息备案部门是商务部,监管在工商部门,省以下监管部门通常只能在国家直销行业监管网站和直销企业网站上获取直销企业的相关信息,作为直销企业监管主要执行者的基层工商部门,在对直销企业监管时,需要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直销企业店铺、服务网点和直销员的基本信息,但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信息量不够、公布更新不及时、备案系统不完善导致数据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直接制约了基层工商部门直销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一是直销网点与经销商定义不明,直销企业网点登记及变更具体程序和要求也没有明确。二是直销网点、经销商及直销员的活动,难以区分属于公司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在开展执法工作时,执法人员不敢轻易定性,消费者更难以判断行为性质及合法性。而某些直销企业对经销商和直销员采取放纵态度,出问题后,就由经销商和直销员承担,逃避法律责任。

(五)监管手段滞后,调查取证困难。一是直销企业在网上信息招募直销员,在网上申请,进行培训、发证,工商部门难以监管。二是由于直销是直销员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以口头交流为主,如果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重视保留书面凭证,一旦上当受骗,很难找到有力证据支持,增加了调查取证难度。三是大多数未获牌企业经营转入隐蔽,将公司有关制度在互联网上,一般人没有密码进不去,密码只有相当级别的人员才准获取,而凭监管部门现在的管理手段,想看到“庐山真面目”绝非易事,一旦介入调查,大多也只能作个现场检查记录,收集一点口头证人证言,难以获取直接的书证和物证。四是直销企业报备的讲课内容很多都是邀请一些营养专家或医生讲如何保健、养生等,或讲一些礼仪知识等,很少有涉及业务培训方面内容,因租用酒店会议室,有时还收取听课人员的费用。

四、加强直销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监管重点,把握关键环节。一是抓网点的监管。建议完善网点管理办法,要求直销企业在每个县(区)至少要设立_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网点,统一称谓为“xx公司xx市xx县(区)服务网点”,仅限于展示商品性能价格、提供退换货及其他服务。工商部门除在网点审批方面严格把关外,重点对其展示商品的品种、质量、商品说明、店堂广告(包括印刷品广告、光碟类广告等)内容以及是否对有关信息进行报备、披露、公示等进行检查和督促,从源头上规范和治理,防止夸大宣传,防止过分渲染“财富效应”诱发违法行为发生。二是抓店铺经营的监管。规范直销企业的经营店铺,明确要求直销企业经销商在申领营业执照时字号和经营范围要规范统一,标准一致,便于监管部门查询。除直销企业经营店铺和直销员外,其它市场主体一律不准经销直销企业产品。三是抓直销员的监管。积极介入直销企业在辖区内组织的直销员培训、考试和发证,按照《直销员业务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培训行为、培训员资质、培训内容、时间、考试内容及结果等进行严格审查,对直销员的轻微问题采取告诫形式,对违反法规的直销员坚决曝光,并公示督促相关直销企业不得录用。四是抓计酬制度的监管。基层工商部门要严格履行《直销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严格检查直销企业财务资料,将直销员收入严格限定在销售产品收入__%以内,监测产品质量,监控产品价格,防范变相传销活动的出现。

(二)畅通信息渠道,完善信息网络。一是工商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利用工商系统内部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建立由上至下的直销监管电子系统,及时公布直销产品范围、直销企业名单、分支机构名单、保证金使用情况、直销员培训、各地工商部门查处直销违法行为及传销的动向等,便于基层工商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动态信息,在日常监管中重点监控,加强防范。二是工商部门与直销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基层工商部门应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及时报备相关信息,建立登记台帐,备案登记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收集整理直销员合同等资料,以便在日常监管中及时发现直销服务网点、直销人员经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应当与商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建立日常信息定期通报及重大信息及时通报制度,提高联合监管效率。

(三)实施信用监管,完善信用体系。利用企业登记、管理体系,对直销企业的市场主体准入、经营和退出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全面掌握企业的注册信息、变更信息;按照企业信用分类,建立直销企业的信用档案,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建立严格的警示、惩戒机制,从而督促直销企业自觉守法经营。

(四)加强行政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在直销监管工作中,可以积极发挥行政指导和行政约见的作用,由基层工商部门在摸排辖区直销企业情况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直销企业实施行政指导和行政约见,达到“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诫、督促整改、促进发展”的目的,尤其是通过行政约见,及时制止直销企业违法倾向,帮助并跟踪督促企业整改,并将整改的结果上报备案,防止不当行为发展成为违法实事。

市场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融资约束;多元化决策

一、引言

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关注的热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多半是伴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和并购重组的日益频繁而逐渐活跃起来的。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如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还是无效的资源配置(Jensen,1993,1999);二是对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共生(如Williamson,1995和Peyer,2000等)、危害(如Inders和Muller,2003等)或消亡的关系(Guilien,2000等);三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如FauveihHounston和Naranjo,1998)和负面效应等(如Claessens等,1999)。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殊时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今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集团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和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和实际关注的焦点。

第二,针对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的特殊问题,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和探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国内研究型数据库(如CSMAR等)的建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弥补了前期研究样本小、数据跨度时间短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

第四,随着企业集团附属公司数量增加,附属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监督、控制成本也将不断增加,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将为我们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提供另一个新的方向。

二、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与融资约束之间关系的研究

邵军、刘志远(2006)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总部能够从外部市场筹集到比单个成员企业更多的资金,能够在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率的配置,而且随着成员企业数目的增加,融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赵红梅(2007)基于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成员企业投融资的效率分析,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由于在监督、激励和资本的重新配置以及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起到提高集团成员企业的投融资效率,但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并未充分发挥提高集团成员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功能。

卢建新(2007)构造了一个多分布企业内部跨期资本配置模型,把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论”和“无效率论”结合到一起。研究表明,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重新配置并能诱使两个经理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可能高于地域或等于两个单分布企业组合的效率,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结果;其强化不同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并重视管理激励,进而降低配置成本。

魏馨、徐荣(2008)借鉴Hyun-HanShinYoungSPark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选取了290家上市公司,并将其分为两组。168家国资委下属有多家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和122家非国资的仅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其结论与Shin和Park(1999)对韩国财阀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研究结论不同。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异化的原因,是我国H型组织架构的上市公司第二委托-关系较为复杂,即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问题严重。

三、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苏冬蔚(2003)基于对数单位模型(logitmodel),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多元化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未能提供企业集团内各经营单位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研究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笔者间接地分析了母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如果多元化程度与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入/流出呈负相关,即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少,则资本市场可能较为有效;反之,若呈现正相关,则内部资本市场就可能无效。其次,笔者分别通过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和多元化决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程度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尽管研究结果具有间接性,但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如寒张璋(2006)借鉴苏冬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中国沪深股市A股中的电信和计算机板块的66家公司为样本,分析其在2002~2004年的财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适当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可以增加企业价值。

曾亚敏、张俊生(2005)选择中国1998~2000年进行股权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收购前后的会计业绩变动和市场业绩变动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基本上无关,否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假说。

涂罡(2007)以2000~2004年在沪深A股市场发行上市的山东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发生异化,隶属于企业集团的公司更易发生占款;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占款金额与关联企业数呈正相关关系。

饶静、万良勇(2007)以1999~2001年为样本年度,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融资互动的视角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行为如何影响到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行为。研究表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上市公司所处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机会主义特征,这种机会主义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是上市公司偏爱配股融资的重要动机之一。而大股东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引起;另一方面源于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如金融抑制环境、政府干预等。

四、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个案研究

周业安、韩梅(2003)通过对华联超市借壳上市进行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以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特征为内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分析强调,通过适当的内部市场设计来实现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进而放松股权融资约束,造就集团内部投资机会的均等。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券商行为等问题。

万良勇、魏明海(2006)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困境以及实现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条件,指出非相关多元化会加剧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此外,约束缺位及激励扭曲,导致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杨棉之(2006)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作了分析,得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资本配置而存在的内部资本市场却部分被异化为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同时没有发现企业进行明显的跨部门交叉补贴证据。李宁波、邵军(2007)以华立系的内部资本市场为例,研究大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其附属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族企业”所构造的内部资本市场为大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方便。

吴国栋(2007)以三九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困境为案例,重点分析该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活动与治理问题及其内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三九集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出让非相关多元化业务,做强主营核心业务;其次是变革组织结构,减少层级控制;最后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此外,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吕洪雁(2007)结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煤炭行业整合重组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探讨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机制、模式及效率。冀凝煜(2007)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大型企业集团,就建筑行业中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评价

通过对以上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受到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优势和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以往有长足改进,采用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随着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关于大股东如何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输送利益的实证文献在近两年也有所增长,主要归因于:首先,国内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为现有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但是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及与之相关的多元化程度均缺乏直接的衡量标准;其次,是现有的文献个案研究较多,典型的案例研究较多,缺乏对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再加之个案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其结果推广仍有待进一步考究和探讨。

第二,把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较少,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展开研究也较为薄弱。在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不仅存在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提供运作的平台,同时也使公司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如何紧密结合起来,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尤其是探讨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则更少。卢建新(2006)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效应以及不完全信息等问题,得出了提高内部资本市场中信息完整性的建议,其主要是从组织安排方面提高信息的完整性。但是如何发挥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相得益彰的互补特性,仍需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