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执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8 17:24:20

市场监管执法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1

市场监管领域执法改革涉及面广、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湖南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经验,也遇到不少困难困惑。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仅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础,也能为其他地方改革提供借鉴。

目前,湖南省县级市场监管领域执法机构基本实现了“三合一”,初步构建起“多帽合一、联合监管”新模式。一是理顺职责,一个部门管全程。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实施意见》。201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调整省级以下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的意见》。湖南省注重从源头到终端,从生产到消费,理顺部门职责,弥合监管真空、补齐基层短板,提升服务效能。省市两级逐步理顺了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职责,县级全面整合职责和机构,乡镇统一设置市场监管所。改革后,84个县(市)采取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三合一”模式,统一加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乡镇(街道)共设置1680个市场监管站所,各乡镇(街道)明确1名副职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各市(州)综合设置1个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县(市)单独设置检测检验中心。二是优化服务,一张清单管审批。对市场监管领域职能部门行政权力全面体检瘦身,明确权力范围,厘清职责边界。省市县三级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市场监管重要职能部门分别公布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省本级三部门共保留行政权力145项,其中,省工商局39项、省质监局57项、省食药监局49项;市级三部门平均保留行政权力500余项,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平均保留行政权力670余项。结合县级市场监管部门统一设置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市场监管领域专项清单。同时,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对市场监管领域职能部门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大力推行“一口受理、统一办理、限时办结”的“一站式”审批服务模式。改革后,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只需填报1张表格、20多项数据,办理时限由原先的平均30个工作日以上缩短至3到5个工作日,为市场主体的后续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极大便利。三是整合资源,一支队伍管执法。通过整合机构,精简队伍,破解“九龙治水”式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难题。省级层面,清理压缩省级行政执法队伍,今后省级不再新设行政执法队伍,逐步实现“一件执法事项由一支执法队伍管”;市级层面,减少执法层级,设区的市,市、区两级只能在一个层级设置执法队伍,实行一级执法,逐步实现“一个设区市执法事项一个层级管”;县级层面,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执法队伍“三合一”,逐步实现“一支执法队伍可管多类执法事项”。

坚持重心下移,实现执法属地化,凡法律法规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实施的行政执法事权,除区域协调和大案查处等继续由省本级实施外,一律由市县属地管理。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实行市县属地管理的行政权力分别为334项、253项、118项。坚持强基层、强一线,推动执法监管资源向基层倾斜,在推进县级市场监管部门“三合一”中,精简下来的编制重点用于充实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机构,目前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在监管一线的执法力量达到70%以上。四是创新方式,一套机制管长效。完善协调协作机制。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做到重要文件出台相互沟通、难点问题处置共同协商、重大案件查处联合执法,进一步统筹了监管资源,促进了工作联动,提升了监管效能。加强县级市场监管执法机构与市级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协调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行政许可、日常监管、行政处罚信息实时流转、实时抄告、实时监控、实时留痕,形成了相互支撑、合力攻坚的市场监管新局面。完善“双随机”抽查机制。建立随机抽查对象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推广随机抽查的飞行检查方式,强化责任追究,规范监管行为。完善大数据运用和信用约束机制。适应“互联网+”要求,充分运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湖南)和省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两套系统,实现市场监管部门共建共享,形成统一开放的大数据市场监管格局。通过改革,市场监管职责更加明确,属地责任得以落实,市县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少了,减少了政出多门、重复监管;资源整合效率不断提高。人员力量得到加强,工作效率得以提升;重心下移监管更加到位;公共服务流程更加优化。减少了重复建设,降低了行政成本,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

当然,湖南在体制机制、执法依据等方面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困惑。比如,县级市场监管部门一家对多家上级机关,忙于应付的问题突出。县级市场监管领域实行“三合一”后,内部的差异仍存在,造成了“一支队伍执法、三套流程并行”的执法格局。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及时修改完善,基层市场监管执法依据滞后于改革步伐等。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议从“两划分两统一两调整两规范两创新”入手,逐步推进系统整合、深入融合、有机结合。一是“两划分”。划分中央权限。我们认为,中央权限主要在内核法源、外形标配两个方面,即从法律层面解决改革遇到的障碍和统一改革必须的要素。划分地方责任。一方面,分层的结构设计。中央层面若执行“三合一”,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将十分有益。中央层面若不整合,可采取联席会议的形式,整合市场监管部门的资源,利于政令畅通,杜绝条条干预。另一方面,分期的节奏把握。建议在巩固县级“三合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有序扩大改革面。二是“两统一”。一方面,建议统一法制。建议中央层面尽快出台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统一思想认识,深入推进改革。同时,尽快启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从法律上明确市场监管主体的名称、审批权和执法权的关系、案件管辖、行政处罚程序等要素问题。另一方面,建议统一体制。中央层面建立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政令统一,上行下效。省以下层面逐步推行市场监管部门的机构整合。三是“两调整”。精准界定市场监管局的职责,聚焦主业,突出重点,该剥离的剥离,该加强的加强,着眼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侧重其职责表述。比如,市场监管机构可以突出食品药品监管职责的表述。调整层级。目前,工商、质监、食药监3个部门的基层编制,只有工商所的编制还放在乡镇。下一步改革,建议将工商所的编制上划县级管理,以利于县级统筹编制资源,加强一线监管力量。四是“两规范”。规范身份。建议中央统一明确行政执法队伍和人员的编制和身份属性。规范资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培训、提供标准的作用,规范统一市场监管的资质,培养全方面市场监管的队伍。五是“两创新”。创新监管方式。走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创新基础。推动人员编制下沉、执法力量下沉、执法重心下沉。

作者:周文 单位:湖南省编办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2

一、深入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

(一)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法治保障。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条例、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针对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制定的有关规定,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口罩等防护用品制假售假、哄抬防护用品及制作原材料和粮油肉蛋菜奶等基本民生商品价格等影响疫情防控的违法行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牵头单位:法规股,责任单位:综合执法股、其他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二)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明确重大决策范围和事项,将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贯穿于行政决策始终,发挥法律顾问在行政决策、涉法事务处理方面的法律支撑作用,防控决策风险。(牵头单位:法规股,责任单位:综合执法股、其他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三)落实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全面完成局党组会前学法、局长办公会会前学法、干部职工年度学法任务。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健全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做好执法人员执法证的申领、换发、注销和日常管理工作,确保执法主体合法有效。及时更新公布新出台法律、法规及规章,搭建网上普法平台,便于系统干部查阅。(牵头单位:法规股,责任单位:人事股、办公室、其他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四)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贯彻执行市局出台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办法》,全面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按照“谁起草谁清理、谁实施谁清理”的原则,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备案监督工作。(牵头单位:法规股、办公室,责任单位:相关股室)

二、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优化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持续完善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统筹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实现企业注销“一网服务”;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转变管理方式,做好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研究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牵头单位:登记信用股,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二)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按照“谁制定、谁审查”原则,进一步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支持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对凡是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均应提交公平竞争审查,确保应审尽审,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清理结果。(牵头单位:双反价格股,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扎实开展各项专项行动,聚焦电商、新经济、中医药、展会等重点领域,加大对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专利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牵头单位:专利商标股,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四)努力强化合同监督管理工作。着力依法简化市场主体的动产抵押登记管理工作,为企业融资提供绿色通道,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供支撑;着力开展合同守重活动,为企业诚信经营创造宽松环境。(牵头单位:网监广告股,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三、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一)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加强价格、广告、网络和合同监管以及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强化现场检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推进追溯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二)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大市场监管执法监督力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和提高办案水平。(牵头单位:综合执法股、法规股,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三)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以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为检点,组织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活动,丰富案卷评查形式,梳理研讨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好的做法,促进提高案件质量。强化依法行政和执法规范,防范和惩治失职渎职的责任制和问责制,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增强行政执法效果。(牵头单位:法规股,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宪法学习和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为重点内容,以市场监督管理执法人员、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为重点对象,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认真开展好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法制宣传培训、以案释法以及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等活动,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牵头做好法律进民企工作,积极营造学法、懂法、守法、信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按时完成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任务。(牵头单位:法规股,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四、强化行政行为监督

(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好行政审批信息、抽样检验结果、双随机和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行政处罚决定等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二)完善权责清单。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结合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情况,动态调整行政权责清单,确保权力运行于法有据,及时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牵头单位:法规股,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三)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执行《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对行政监督中发现有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发生严重违法行政案件或者重大责任事故、事件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员及责任领导的责任。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行为。(牵头单位:监察室,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五、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一)规范信访工作。健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引导群众在法治框架内解决矛盾纠纷,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相关股室、各市场监管所)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3

烟叶市场监管面临的困境

执法权限受限,执法力量薄弱我国烟草专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必须在各自管辖区域范围内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执法权,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检查违法案件当事人的经营场所,依法对违法生产或者经营的烟草专卖品进行处理”;“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对非法运输烟草专卖品的活动进行检查、处理。”县局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执法权限,不仅在地域范围上存在限制,即使在管辖区域内,也仍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就目前人员配备看,烟叶产区县级局专卖执法人员配备一般在二三十人,既要监管卷烟市场、查处大要案,又要监管烟叶市场,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烟叶市场监管情报信息渠道有限虽然长期以来,烟草专卖管理中很注重举报宣传,但是大部分民众还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也有些民众不愿意得罪人,而对涉烟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管。群众举报的信息可谓是少之又少。以笔者所在的县局为例,每年接到的举报信息一般不超过10条,烟叶方面的举报就更少了。大部分情报信息还是靠专卖执法人员蹲点、驻守,密切监视烟叶市场收集而来,所以信息来源非常有限。烟叶市场监管过程中部门协作体系和机制不完善目前,烟叶市场监管主要是由烟草专卖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虽然有些烟叶产区政府会成立烟叶护税小组,或者也会有公安部门的介入,但是护税小组、公安部门在烟叶市场监管过程中仅仅处于协助与配合的境地,其作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挥。这种情况下,机制与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措施和手段没有得到进一步落实与实施,部门间的协作没有真正做到目标和责任明确,使得烟叶市场监管的效果不是十分显著。特别在打击违法贩运、贩卖烟叶的执法行动中没有建立和完善更具实效性的协作机制,对一些细节性的、具体的环节和流程等没有进一步制定有效的措施,缺少相关的办法与切实可行的方案。部门协作在烟叶市场监管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

烟叶市场监管方法初探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4

[关键词]市场监管;大数据;探索与运用

一、探求新模式

近年来,日益俱增的庞大数据对市场监督系统的监管能力带来新挑战。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市场监管模式的创新带来机遇[1]。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综合性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人员和职能基本完成了整合。在此基础之上,需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市场监管模式[2],以适应市场监督新的综合性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市场监管基层单位不但要承担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散煤管控、消费者投诉等日常工作,还要担负商超、餐饮、药店等市场主体疫情防控的监督责任,一线工作人员压力巨大。笔者所在的基层市场监管局以具体业务工作为基础,结合电脑、手机、便携式打印机等为支撑,自主研发了“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目前已实现基层市场监管局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执法文书便携打印、资料查询等多项业务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与实践,该系统已经在分局执法办案与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中顺利运行。

二、实际工作中应用

1.数据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与传统监管方式相比,本文介绍的“市场监督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整合各类市场主体信息,并与经济户籍、许可备案、食品分类等级等系统的数据实现对接,将食品经营许可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等登记备案信息共享至相关人员监管账号中,形成统一的机制。只需输入一项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便可一并弹出,便于一线执法人员在统计报表和日常监督检查中使用。此外,一线执法人员在日常执法过程中,可通过手机端系统,实时更改完善市场主体的经营状态以及从业人员信息,方便建立动态的数字档案。2.提高现场执法效率(1)执法笔录规范高效一线执法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执法文书为现场笔录和调查笔录,调取当事人基本登记信息和手写笔录都需花费大量时间。某些场合,由于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需花费的时间更长。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现场执法的效率。在新的工作模式下,执法人员利用监管系统的辅助,可在手机端调取当事人信息,并导入到现场检查笔录电子模板中。现场检查时,执法人员可一边检查,一边手机录入检查情况内容。当检查完成,现场笔录也一并完成。之后,采用便携式打印机将笔录打出,交由当事人确认签字。电子版现场笔录相对于手动填写记录,降低了涂抹的概率,且更加直观。在执法过程中,撰写笔录的时间可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提高了效率。执法人员可在系统内随时进行查阅和统计,生成对应的询问笔录电子版。(2)资料查询方便快捷基层市场监管局日常检查一般为综合性执法,以商超检查为例,涉及到营业资质、食品安全、明码标价、广告宣传、计量检定等多部法律法规。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应针对发现的问题向当事人解释清楚法律规定,并依据法条下达相应执法文书。开发的系统将基层市场监管局常用到的法律、法规、文件等电子资料进行汇总存档,执法人员可通过手机端,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快捷查阅。3.政务办公清晰合理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和统计报表需基层市场监管局逐项落实完成。人手少、任务重、时间紧是基层监管单位面临的现实问题。基层工作人员往往只能在完成检查工作后,再对照检查结果填写表格,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数据进行统计。长此以往,基层工作人员身心疲惫。为保证各项工作在时间节点内有条不紊地开展,“市场监督管理系统”中的政务办公板块会将下发的文件报表或通知上传到数据库。系统可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通过颜色分类,落实责任到人。例如,红色代表紧急未完成,灰色代表长期性工作,白色代表已完成。基层工作人员使用该模块可在下乡检查的途中,将检查结果填入报表内,完成检查任务的同时也将报表完成。责任人在收到完成的消息后,可在系统内将电子版存档并修改颜色等级,最后将完成的报表上报。4.其他工作应用以目前最重要的疫情防控任务为例,“市场监督管理系统”更新了疫情防控板块,将基层监管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细致划分,可把上级部门部署的各类排查任务录入系统,并指派给一线执法人员。执法人员按照系统规划的任务,可监督商超、饭店、药店等市场主体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情况,督促从业人员的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的进展,从而避免采用传统方式实地检查或者市场主体主动报送,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三、未来展望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先进理念,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提高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利于市场监督管理局充分获取和运用信息,更加准确了解市场主体需求,提高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传统背景下的市场监管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加速市场监管新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方政府也拥有可行条件[3]。推进大数据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挖掘,以及解决问题中的强化数据归集、融合与运用等方面的探讨,是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工作推进中的难题[4]。“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基层工作中,对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提升市场监管数字化水平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颜海娜,曾栋.大数据背景下市场监管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南沙自贸片区为例[J].探求,2018(1):14.

[2]徐苏.市场监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9.

[3]白朝阳.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市场监管的创新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5

关键词:机构改革;市场监管;创新

新市场监管体制的确立,为新时代建立大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奠定了基础。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强化认同共识,全力推进职能融合,塑造全新的市场监管形象,大力提高监管效能,建立高效的大监管体系,切实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和使命。

一、秉承创新思维,准确把握大监管体系建设的内涵

改革后的市场监管部门,集聚了原诸多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监管成效与风险同在。要实现市场监管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统一对大监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研究监管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着重从机制创新、流程优化、能力建设和整合改革等方面开拓创新,实现“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一)进一步领悟大市场监管的使命和责任。依法行政,强化监管,是市场监管工作的本质特征,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强化市场监管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第一要务。当前,保障市场监管职能的高效运作,为市场主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评判市场监管部门履职效果和价值所在的重要标准。新的市场监管体制,解决了过去多龙治水、各管一段、监管权责不清的弊端,基本实现了“一个部门管到底”的目标。但是,监管领域扩大、监管主体明确,意味着责任的落实,监管不作为、乱作为甚至慢作为将会受到法纪政纪的追究,减少了部门间推诿的可能。问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监管人员头上,必须让各级监管人员牢记责任,积极作为,以更强的责任心、更高的水平、更大的动力履行好自身职责。(二)进一步树立服务大市场、强化大监管的理念。思想的革命带动着监管的创新。各级市场监管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此次体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和职能的叠加,而是监管方式的转变、流程的优化以及监管深度广度的延伸,从而树立起“市场监管一盘棋、监管领域全覆盖”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出发,认真梳理市场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其他部门的责任定位,加强协作。通过加强互动,实现企业自律、行业监督、政府监管的有机结合,对监管中遇到的问题协同共治,共同营造和谐、协调发展的监管环境。处理好市场监管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提高公众市场监管的参与度,形成共同实现市场监管最大效能的有机体系。(三)进一步深化监管机制创新意识。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已经超过1亿户。在新的体制下,市场监管的主体、行为和客体更加繁多,监管的领域和范围扩大。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场管理在机制流程、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需要大力创新,迫切要求市场监管部门从优化机制、统筹配置资源、提升整体效能的方向和途径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寻求突破,规范、指导市场监管各项具体改革和建设。调整后的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强化对进一步完善体制科学发展,特别是优化机制紧迫性的认识,形成发展合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创建智慧监管平台,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二、坚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监管职能整合和重塑

市场监管的公平正义,必须与效率结合才具有实质意义,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多年来,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在各自市场监管领域,都有比较成熟的监管机制和成功经验,在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权责不清、监管成本高、效能低下等问题。在新的机构组建之际,需要深刻思考,切实树立服务发展、科学监管的大局意识,尽快改变原有部门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做法,加大业务机构改革整合力度,科学配置监管资源,努力提高改革的综合效应,实现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一)构建一体化的监管与执法范式,实现履职的效率、效能和效益。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切实加强原工商、质监和食药监等部门职能的融合,实现流程再造和综合统筹监管。一是推进职能融合。针对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和市场秩序中出现的问题,新的市场监管部门责任避无可避,必须实现精细化、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当前,必须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将监管领域和监管对象相近的职能融合,延伸监管链条,强化一体化监管,提升市场监管部门的整体管理和服务能力。二是尽快完善监管流程,总结原各部门监管执法办案程序和经验,制订统一、高效、流畅的监管和执法程序,形成一系列监管执法、风险防控、效果评估等机制,尽快形成流畅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系。三是注重整合与创新并重,以“大部门制”工作思路为理念,科学划分各职能机构的职权,明确职责,特别是工作相互交叉的“结合部”的职责分工,通过统筹整合,建立健全反应快速、沟通顺畅、执行有力的协作机制,实现监管部门各项业务的统筹推进。(二)构建权威性的监管执法新机制,实现部门的有为、有威和有位。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行政执法,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核心职责,国家将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特种设备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市场监管等重要职责赋予市场监管部门,是党和政府的重托,人民群众的期盼,全系统上下对此应有清醒地认识。必须积极有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有威信,在政府部门中有地位。一是敢于“亮剑”。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有违法行为的垄断企业、大型公用企业和跨国公司,特别是统一行使反垄断职责后,更应敢于叫停和监管垄断企业、行政机关和金融卫生等行业的垄断行为,为基层监管部门引导监管方向,树立榜样和示范。二是积极探索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监管模式。探索建立全国性的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上级部门需要指导、支持、鼓励下级监管部门开展区域性监管协作,积极探索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三是探索加强行业监管。充分发挥政府以外组织的监管作用,政府监管主要运用行政处罚等强制性“硬”手段,发挥震慑性的作用,在“硬”手段使用的同时,应充分使用说服、协商、约束等非权力性的“软”手段,发挥消费者、行业组织、公益团体等群体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能够有效解决征服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不足的问题,避免政府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实现监管手段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三)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优化、强化和深化。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世界银行(WorldBank)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排名,我国进步显著,排名第78位,但仍然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新体制的设立,意味着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对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更快捷的政务服务,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承担着更重更大的责任。新的市场监管部门必须深入研究,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一是围绕市场主体准入、特殊行业许可、知识产权服务等职能,进一步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开展,建立起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流程、高效率、标准化的服务模式,降低企业创业的制度成本,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二是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程序,从法律制度上为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融资环境、社会化服务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三是探索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对照国际标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形成有效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对各地区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和,激励各地区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促进政务服务的进一步优化。借鉴国际做法,积极吸引第三方机构参与,确保评价机制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可信度。(四)重视加强消费维权机制建设,提高消费维权的动力、能力和效力。在当前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途径,有效解决消费纠纷、提振消费信心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因素。改革后,许多消费纠纷都在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之内,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切实完善消费维权机制。一是深刻理解消费维权工作的重大意义。当前,一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和干部对消费维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消费纠纷是小事、是正常现象,调解消费纠纷费时费力、没有效益,认为是浪费行政资源。有的执法人员认为消费维权只是消协一家的事,不想为、不愿为的思想广泛存在,严重打击了消费者投诉举报的积极性,损害了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各级领导必须从促进经济发展、树立部门权威的大局上,高度重视消费维权工作,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增添积极做好消费维权工作的动力。二是切实加强消费维权能力。健全维权投诉网络和渠道,让消费者方便快捷地投诉,切实做到“有诉必接、接诉必果”,依法依规处理,不能和稀泥、不了了之。对节假日、旅游景区等特殊时间、地点的投诉,更应快速接诉、快速处理,切实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三是实现消费维权调解、查处一体化。许多消费纠纷背后都有不法经营行为的存在,不能将消费维权纠纷的处理简单推给消费者协会,监管执法人员必须到位,严查不法经营者相关经营行为。四是扩大消费维权工作效力。通过建立侵权“黑名单”、行业惩戒、多部门信用约束等方式,褒优惩劣,让侵权者付出代价和成本,切实净化消费环境。

三、强化以人为本,市场监管队伍和基层建设常抓不懈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6

关键词:市场监管监管机制

总理多次明确指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四项基本职能,充分说明市场监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市场监管机制是保障市场监管目标实现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是否制约科学、合理、完善,事关政府监管职能作用能否有效发挥。这就要探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我国现行市场监管机制的主要缺陷

弄清我国现行市场监管机制的主要缺陷,是提出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的依据,也是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的重要方法。我国现阶段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归结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监管理论缺失。市场监管理论是研究市场监管内容、对象、特点、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和实践的依据。但就现阶段我国市场监管的理论现状而言,专门研究机构和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市场监管理论形成独立学科体系的瓶颈,市场监管理论明显地表现为市场经济理论和法学理论的重叠和相加,缺乏针对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市场监管缺乏基本理论支撑,是市场监管机制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根源。

(二)监管规则滞后。从本质上讲,法律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确认。监管规则滞后,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迫切需要的法律法规迟迟不能出台,致使政府无法实施监管活动。如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法律规范:二是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市场竞争要求,赋予政府管理部门政策制定者、企业所有者、行业监管者多重身份,客观上难以保证这些行业的充分竞争。如烟草、盐业、供电、信息产业等部门均属此类。三是法律法规确认市场监管机构承担的职责与其赋予的权力不相适应,致使监管职能难以到位。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未授权其对涉嫌违法主体的人身、财产、场所等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致使难以及时搜集当事人的违法证据,查明违法事实,放纵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监管权力分散。我国工商、质监、卫生、农业、林业、经贸、公安等几乎所有政府涉及经济管理的部门都有市场监管的职能。这种体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职能的交叉性,即对同一市场行为设定不同的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人为地造成工作中有利就争、有弊就推、互相扯皮的现象:二是职权的层级性,即对同一违法行为根据其社会危害程度设定相关部门不同的执法权力。如生产不合格种子违法行为轻微的,农业部门可以吊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违法行为严重的,要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才能吊销其《营业执照》;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这种权力的设定不仅难以支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成就感,抑制了监管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且由于各部门的专业属性和关注点不一致,工作中往往认识各异,难以协调,很难形成合力,实现预期的监管目标。

(四)抗干预能力弱。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对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实行了省以下垂直管理,但由于法律法规赋予这些部门的权力不足以保证其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市场监管活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这种职能上的依附性,决定了市场监管活动的开展必然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因此,对明显损害市场经济秩序但涉及地方经济利益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往往只能屈从于地方党委政府的意愿,很难进行有效的抵制。

(五)执法保障不足。市场监管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具有监管内容的专业性、监管方式的对抗性和经费支出的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但就目前而言,一些市场监管部门尚未建立起相关业务的技术监测体系,其商品监管职责的履行完全依赖当事人的举报和执法人员的经验、知识进行判断,执法办案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经费缺乏稳定的财政机制予以保障;监管活动中手无寸铁的执法人员常常遭违法分子的围攻、谩骂、侮辱和殴打。市场监管活动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经费保障和执法人员的安全保障,极大地制约了市场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

我国现行市场监管制的缺陷,使监管成本高、效益低,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监管机制。

二、以建立统一、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为核心,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建

设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就目前而言,以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为核心,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建设更带有全局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首先,市场监管机构是市场监管机制运行的主体,市场监管机构的设置、享有的职权及其运行的条件、程序、方式等是市场监管规则的内容。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体制问题。抓住了市场监管机构这一问题,就是抓住了市场监管机制的牛鼻子,因而具有全局性;其次,建立统一、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从根本上否定了现行部门林立、政出多门、权力分散、各行其是、软弱无力的市场监管机制,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适应了当前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管已由过去的事前监管为主转变为事中监督和事后追究责任的行为。这一监管方式的改革,意味着今后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领域更加广阔,任务更加繁重,难度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其职权得不到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尊重和支持,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无疑将是无能和低效的,因而,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具有现实性。那么,如何以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为核心,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呢?公务员之家

(一)强化市场监管理论建设,充分发挥理论的实践先导作用。理论是实践的主导,以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为核心,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建设,离不开对市场监管的内容、方式、特点、规律及其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离不开对现存市场监管体制的重新调整和架构,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其结果必然是盲目和危险的。因此,必须站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加强市场监管理论建设。一是要对现有综合大学的学科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增设市场监管专业,开设市场监管的相关课程,形成以院校为载体、以专家学者为支撑的理论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院校、学会、科研机构和市场监管队伍中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大兴学习和研究之风,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大胆借鉴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管理论成果,强化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监管理论建设,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提供坚实的理论保障。

(二)加强法制建设,科学设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机制的制度框架。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现存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必然涉及到现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废止,修改和新法律新法规的制订,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首先要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对法律法规中不合时宜的、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保护行业特权利益的规定予以废止,废除政府主管部门利用监管者身份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特权。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市场监管的规律、特点和要求,用立法的形式,赋予市场监管部门在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时对市场违法的人、财、物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为市场监管机构履行市场监管职责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要改变现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授权交叉、分层级执法的现状,从根本上消除多头执法的制度基础。为建立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扫清制度上的障碍,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7

加强市场监管,尤其是在确保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方面,事关群众利益有效维护,事关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它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去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群策群力、严防狠打,取得了市场监管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为创建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首先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市场监管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在座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市工商局、商务局等部门对工作进行了很好的汇报,副市长雷章林和毛学雄也提出了很好的看法,我完全赞同。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市场监管的责任感、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促进了全市市场秩序的明显好转。但随着我市湘西南商贸中心的地位逐步加强,市场经济持续繁荣,市场监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上级对我市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群众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市场监管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一是加强市场监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农资等等,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其中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又尤为重要,食品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我们的责任十分重大。同时,食品安全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工商、质量技监、经贸、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认真领会上级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落实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二是加强市场监管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面对还不完善的机制体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食品安全出问题,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就得不到保障;不对传销活动进行严厉打击,人民就会深受其害,就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无照经营会破坏公平竞争,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某些违规违法生产将会给整个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伤害。这方面的教训很多,个别企业的不法经营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少数人的不良行为很可能影响一个地方的形象。因此,加强市场监管是保证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事关各级政府形象和执政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必须履行好市场监管的职责,这不仅是促进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维护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坚持执政为民、打造人民满意型政府的迫切要求。对人民群众而言,没有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的事情,群众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了我们,是对我们政府的充分信任。因此,我们要把市场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年重要任务,加强督导督办和考核,并要求持之以恒抓下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市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市场监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市场监管点多、线长、面广,任务十分繁重。工作中,既需要领导组织协调,也需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一是要加强对市场监管工作的领导。我们政府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把市场监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程。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市场监管工作规律,着力解决市场监管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健全机构设置,理顺监管体制,逐步推行综合执法、尽快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要坚持齐抓共管,提高监管效能。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强烈的全局意识,以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为己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领导、整体作战、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我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领导小组及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协调调度,强化对重大案件的督办。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力量,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沟通配合,提高监管效率。三是要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切实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当前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制意识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作为、乱作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直接影响到了工作开展,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各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发挥行政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市场监管问责制,对于失职、渎职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触犯刑法造成重大危害和影响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的落实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8

1我国大市场监管模式形成

政府市场监管是指政府具有通过法律法规并依法对包括一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中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能否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关系到消费权益是否得到有力保障,也关系到是否能全面构建健康良好的市场经济,对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指出,为加快县级政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探索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原则上不另设执法队伍。中央决定由中编办、工商总局牵头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国家层面任务。目前,由深圳、上海、浙江、天津、辽宁、吉林、重庆两江新区、武汉东湖新区等地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等部门,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地方层面改革进行探索。据统计,全国31个省(市、区)中成立市场监管局的有9个,占19%,地市级成立市场监管局占23%,县级占29%,初步形成了大市场监管模式。江西省本级和南昌等7个人口较多的地市独立设置食品药品监管局,景德镇等4个人口较少的地市和全省所有100个县(市、区)全部采取“三合一”模式,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部门组建市场监管局,基本构建了大市场监管格式下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的模式。

2大市场监管模式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形成大市场监管的合力

改革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分段管理”,工商、质监、食药监、卫生等部门对食品不同环节进行监管,表面上监管力量配置很强,但是部门间的相互扯皮和推诿,监管的错位与失位,导致监管责任难到位,监管效果不理想[4]。改革后,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部门整合成市场监管局,可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提高执法效率,集中优势查处市场违规违法行为,有效规避职能缺位、错位、交叉、重叠等问题,避免市场监督失灵,做到监管到位,更有效地解决市场监管领域,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存在的监管真空、监管盲点等问题[5]。

2.1.2构建完善的基层监管网络

江西省在现有的883个乡镇、街道工商分局的基础上组建市场监管分局,为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的派出机构,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原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市场监管工作。改革前,我省乡镇和街办食品安全监管缺少了基层监管网底,尤其是乡镇和村级的食品监管,由于地域较广,存在大量的监管空白。改革后,全省883个乡镇的基层市场监管分局平均有行政编制7.35名,村级均配备了市场监管协管员与信息员,大大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填补了监管空白。基层食品药品监管资源的增加,将减少监管成本,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更好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6]。

2.2劣势分析

2.2.1工作上下协调难以保持同步

改革前,工商和质监系统为全省垂直管理,原食药监系统属地方政府管理,各管各的业务。改革后,省级层面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依然独立运作,市级以市场监管局和食药监局两种形式运作,100个县以市场监管局运作,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三种不同运作模式。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重点在县级,难点也在县级。而县级除了要应对本级政府若干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量以外,还要应付上级三个不同监管部门,导致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履职效率可能降低。同时,基层实行“三合一”模式后,旧的监管体系已被打破,新的监管体系尚未建立。虽然“三合一”机构整合已完成,但系统内价值观念、管理制度、执法程序、行政能力和平台资源等深度融合还未到位,有机融合还需要时间。特别是“五统一”(信用监管平台、风险监控平台、综合执法平台、投诉举报平台和案件管理系统,执法整治行动)的执法工作机制尚未理顺,未达到1+1+1>3的效果,目前尚未发挥大部门、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大维权的“五大”优势。

2.2.2基层监管队伍不能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改革前,乡镇分局均由原工商分局改建,监管人员以原班底的工商人员为主,每个分局5~6人管辖2~3个乡镇,这批人员原来主要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监管。改革后,基层分局在人数和人员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工作职责却增加了原药监、质监部门的食品生产、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餐饮食品、化妆品监管等专业领域职能,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增加了几倍,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管。据统计,江西省基层承担食品安全监管人数共计5917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不到50%、超过36岁达到65%以上,呈现专业化不强、素质低下、年龄老化等问题,不利于监管政策的有效执行,也制约了监管效率。

2.3机会分析

2.3.1大市场监管模式的政策环境

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全会都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对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进行了强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划,都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门的部署,规划了清晰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蓝图。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高度重视,给食品药品监管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7]。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重在以监管转型推动形成有效的市场治理,由分散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型”,这也给大市场监管指明了方向[8]。

2.3.2大市场监管模式的实践环境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9]。在所有民生问题中,食品安全问题是涉及面最广、群众感受最直接、容忍度最低的问题,食品安全工作做得好不好,是检验我们是不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正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标准[10]。由此可见,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特别是机构改革后老百姓的期盼高。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既是惠民、利民的好机会,又是出实效、展风采的好机会。

2.4威胁分析

2.4.1食品不良事件频发

近年,相继出现的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恶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饮食与用药安全,不法分子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手段日趋复杂隐蔽,添加的物质越来越不易检测,添加的手段越来越隐蔽[11],食品药品犯罪案件涉及面广、犯罪链条长,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2.4.2舆论宣传不到位

公众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对食品安全风险、危险以及维权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大多数消费者购买食品时仍然以价廉作为优先选择,使得“优质优价”的市场杠杆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12]。江西省2013年的民间调查表明,在遭遇不洁食品侵害时,多数消费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其中46.5%表示“以后不再购买该食品”,23.2%“无可奈何,自认倒霉”。只有28.7%“打12331电话向有关方面投诉”,且多数被调查者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晓程度不高,如《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知晓率仅为24.8%。

3大市场监管模式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策略分析

随着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大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已成趋势[13]。处于深刻转型发展时期的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突出存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难度都要大、要求都要高。为此,江西应在推行大市场监管模式下建立与党中央提出的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全面构建大部门、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大维权的新格局。

3.1理顺关系,构建统一、权威的食药监管模式

改革前,我省县级食药监局行政编制平均7.7名。改革后,市场监管局行政编制平均55.2名,监管力量大大增加了,但监管对象多,监管工作任务重,特别是食品药品专业监管的人员不足。因此,市场监管局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行政流程,提高监管效率。一是加快推动新机构的整合融合。按照程序科学合理、责任明确到位、效率整体提高的原则,完善监管机制、优化监管流程、改进监管方式充分发挥发挥好工商“广”、质监“精”、食药监“专”的优势,尽快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食品药品属性特殊,对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不只是市场秩序的维护,更在于质量安全的保障,专业性、技术性、系统性都很强。如何保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技术性是关键。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局,要在领导职数、内设机构的设置和编制配备上侧重食品药品岗位,如江西省贵溪市配备一正七副,设置了食安办专职副主任、食品稽查总监、药品稽查总监,占副职职数的近一半,这无疑强化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三是落实“四有两责”,强化政府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四有”即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两责”即日常监管责任、监督抽验责任,将“四有两责”作为考核市、县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强化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奖惩机制,以形成压力,激发动力,切实强化属地管理的责任。

3.2集中监管资源,强化监管效率

市场监管资源整合后,可大大增加食品药品监管资源特别是基层监管资源,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监管协调成本[14]。针对当前江西省监管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需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监管能力。一是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集中开展“执法能力提升年”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培训班、“食品药品监管实务巡回大讲堂”、外派学习、跟班学习、专业竞赛、技能比武、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管水平。二是加快建立食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重点解决制约监管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以职业化检查员为主体、兼职检查员为补充、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检查员队伍建立,力争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食品药品现场检查、技术审评队伍予以倾斜。三是着力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督查工作机制。加大对各地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有责任、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履行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两个职责。四是推进基层规范化建设。从硬件建设标准化、人员配备专业化、日常监管制度化、执法程序法定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四个方面严格建设标准,尽早解决乡镇监管分局食品药品执法装备配备、专业人员不够、办公场所及设施不足等问题,最终建立起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3.3创新监管手段,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

新的市场体制下,大量的市场主体出现后,产生了许多新的监管问题,监管工作由年审向年报制转变,由拉网式检查模式向双随机抽查模式(抽查市场主体,随机抽调监人员)转变,由处罚向信用监管、分类监管转变,要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切实缓解人少事多矛盾。一是充分发挥好县级市场监管局垂直管理乡镇派驻机构模式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负责总责的责任,县级要和乡镇(街道)要建立经常性沟通联络机制,共同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实现双重管理模式优势互补。二是加大对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的保障和工作力度。努力克服分级管理模式弊端,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制衡,以及加大公众权利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创造良好执法环境,防止产生新的地方保护主义。三是推行市场网格化监管工作机制。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步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四网”(业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和移动网),提升监管的现代化水平,构筑起各方责权分明、职责落实、反应迅速、全面监管的市场动态网格化监管体系。

3.4强化稽查职能,健全技术保障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9

和落实的过程。结合实际正确制定、理解和执行相关的药品监管政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忠实履行对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职责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调研,把握规律,保障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公正公平性

现代经济生活的实际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本身有缺陷,这些缺陷会导致市场的失灵。药品市场也是同样,必须制定并实施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与准则,防止和调整市场失灵问题。药品市场监管政策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职能、进行药品市场管理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市场监管政策的公正公平是市场监管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社会的公正公平

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定公平性应放在首位,因为公共政策就是要协调公众的利益,使之趋于公正、公平。但这种公平性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包含一定差别的公平,是将差别控制在公众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我们在制定药品零售企业市场准入的相关标准时,认真调查蚌埠药品市场现状,从人口分布、药店布局、市场发展、方便群众等多方面系统分析,即制定了开办条件的统一要求,又结合蚌埠实际,按照市区、县城、乡村三个类别进行区分,有标准但不绝对平均,较好的体现了城乡差异及兼顾管理相对人的可承受能力,保证了药品零售企业开办过程在统一标准下保障公正,又区别对待实现相对公平。

(二)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管理目标

每一项具体的公共政策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性,需要通过政府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引导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药品市场管理同样需要长期和阶段性目标。因此,我们收集了国内、省内及本市药店分布及覆盖人口比例相关数据,结合蚌埠药品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方针,2002年制定了《蚌埠市零售药店设置规划》及实施意见。确定了鼓励城市零售药店做大做强,发展连锁;重点规划发展乡镇零售药店;鼓励向农村发展便民药房的管理目标。通过几年努力,我市零售药店形成了城市连锁企业支撑、县城规模药店为主、乡村个体药店布点、药店覆盖人口比例均衡的药品零售市场格局,较好的实现了药品零售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

(三)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管理效率

从管理一般性要求来说,政府的管理也必须讲究效率,即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建时间短,可用的公共支出有限,活动的空间和资源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以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市场管理本身就是低效或无效的。我们在制定药品市场日常监管制度过程中,针对药品批发零售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的发展状况,研究改进日常监管方式方法,从拉网式检查调整到突出重点问题、重点单位、重点岗位的专项检查,从一般常规性检查调整到以信用体系为依托引导企业自律发展的目标性检查,为此我局先后出台了《蚌埠市药品日常监督管理办法》、《蚌埠市药品零售企业驻店药师管理暂行办法》、《蚌埠市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较好的解决了监管人手少、监管对象逐年增加的矛盾,提高了监管工作效率,保证了我市药品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二、依法制定,尊重规律,保障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合法性、科学性

公共政策的前提是它的合法性,要求公共政策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是合法的,这种合法性是对公共机构行为的约束。药品市场监管要依法进行,而不是随意的行为,要保证药品市场监管政策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侵犯个人的权利与利益,更不是为了机构和官员个人的利益去损害公共利益。

药品零售市场准入许可是基层药品市场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体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监管理念的窗口,是以民生为念,替百姓着想,为群众解忧,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前沿。药品市场准入政策合法性、原则性要求高,小的工作失误都会造成市场混乱,因此依法制定工作规范和操作程序是药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我局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和省局制定的药品零售许可法规规章,结合蚌埠药品零售市场实际,在职权范围内界定科学合理的药品零售市场准入标准,先后制定并完善了《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核发审批流程》、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变更审批流程》、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和零售连锁)条件和程序、《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程序等相关政策,做到市场准入宽严适度、放而不乱、城乡有别,形成药品零售企业有序、规范、渐进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科学调整,不断发展,保障药品市场监管政策动态性、连续性

事物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发展状态才是绝对的,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价值标准多元化,与此相联系,现代政府的公共政策问题亦形成了较强的动态性。因此政策调整是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情况的变化,药品市场监管政策也必须适应市场变化需要不断加以调整。

(一)药品市场监管环境不断变化

药品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市场之一,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必然会出现监管未覆盖到的新情况、原有非重点监管内容变为重点监管内容、市场发展导致政策缺失等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调整完善政策,适应市场监管需求。例如2002-2004年,我局组建后根据我市药品经营市场实际情况,药品市场监管工作重点放在药品批发企业GSP认证和药品零售企业行政许可方面,政策目标是解决批发企业规范管理和零售市场发展布局问题;2003-2005年药品市场监管重点农村“两网”建设和药品零售市场规范方面,政策目标是“规范药房”和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2004-2006年随着市场规范发展,政策目标是以药品经营企业安全信用建设为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监管内容,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自律发展。

(二)药品市场监管政策本身也在调整变化

人们在制定政策时,对影响政策的因素及政策产生的可能结果都不可能认识得全面,因此,随着人们对政策问题认识的深化,对政策本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亦是必然。我们在药品市场监管工作中,随时关注市场变化,出台并修订了系列管理措施,从对药店、药房检查假药劣药调整到以抓源头规范药品购进为重点全过程药品质量管理;从零售药店开办基本标准要求调整到严格GSP管理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药品零售企业管理服务水平;从企业管理规范执行检查调整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药品市场监管水平。

四、规范执行,实践检验,科学开展药品市场监管政策效果评价

公共政策是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主要手段,公众利益是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一项公共政策的社会效果如何,其中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要看绝大多数人满意不满意,既能够保证公众的一致性的利益,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公众的利益需求。药品市场监管必然通过执行相关政策来体现,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来检验政策的可行性及社会效果。

(一)依法行政是药品市场监管政策产生最大效果的根本保证

药品市场监管过程是依法行政的过程,要求执法人员要正确理解有关法规、政策,在市场监督检查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宗旨,树立科学执法的理念,既要注重实体合法,又要注重程序合法,以实现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真实和最大效果。任何违法违规的市场监管行为都会导致政策的错位与失效。

(二)边实践边总结,使药品市场监管政策产生最好的效率

监管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日常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总结、提高是有效的工作模式,药品市场监督工作者要作有心人,在日常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要勤于思考,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执行者认真加以疏理分析,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政策,通过工作检验政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以保证政策执行达到较高的效率。

(三)建立科学的政策效果评价机制,提高药品市场监管政策制定水平

政策的执行对象不同,其效果必然产生差异,因此科学的政策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能有效提高药品市场监管政策制定水平,应从执行政策投入的工作量、分析政策产生的绩效、政策效率、政策社会效果的充分性公平性、政策适当性及执行力等方面加以评价,在药品市场监管领域建立政策调研、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政策提高调整一套科学规范的政策机制。

五、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提高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执行能力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是制定、执行和评估药品市场监管政策的机构,其公职人员就是政策的分析者、制定者、执行者和评估者。因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能力建设及提高,对药品市场监管政策有着直接的、关键的影响。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由于组建时间短,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与适应职能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落实科学监管理念,切实提高监管工作效能,形成高效规范有序的行政执法机制,就要从队伍建设入手,不断提高药品市场监管政策执行能力。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实践科学监管理念要从多方面去努力,人是关键的一环,科学监管理念要由人去落实、去实践,药品监管政策要由人去执行,因此药品市场监管工作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社会知识的学习,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通、政策务实、监管有力、作风正派、善于创新的药品监管队伍,建设一支为民、清廉、务实的干部队伍,为提高监管政策执行能力提供组织保障。

市场监管执法范文篇10

一、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及工商执法信息整合现状

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各种途径汇集的,有利于工商部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并能及时向各工商部门反馈的信息集合体。目前,工商部门在经济案件执法信息资源整合途径上,尚欠缺灵活有效的方式。

(一)经济案件执法信息整合方式有待提高。目前,工商经济案件执法信息资源的交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级文件精神信息传递;二是突发事件政府整治信息传递;三是12315指挥中心举报信息传递;四是市场监管中查处企业违章违法的信息传递;五是相关部门互通互联的信息传递。这些方面信息的整合,对促进市场监管的作用当然不容忽视,但对于整个经济案件执法信息整合而言,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管理体制限制执法信息资源的整合。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不利于经济案件执法信息资源交流的因素。比如,有关授权工商所查询辖区企业信息,但大多数工商所目前无权录入经济案件动态监管信息。工商所查处了某企业,却不能及时录入违法信息,该企业的信息反映就不全面。

(三)“单兵作战”的传统执法模式。根据地域管辖原则,各基层工商所只对辖区内市场主体及经济运行方式进行监管,平常都是根据(县)分局市场监管行动指示和结合本辖区市场监管实际,利用本所巡查组执法人员实施“单兵作战”式执法行动,综合执法、协同作战的整体合力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四)基层执法人员欠缺经济案件执法信息资源整合意识。基层执法人员依法对本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和违法违章案件的查处,一般只强调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对于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整合经济案件执法信息资源,提升执法能力等方面欠缺系统思考。

(五)业务知识差异是部门整合执法信息资源的瓶颈。市场监管需要多个行政执法部门参与和行动。各个职能部门依据国家所赋予的职权,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监管行动。不同行政执法部门人员业务知识、办案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形成的综合素质主要围绕本部门职责而言,相互间不可能一一套用。在日常监管中即使整合经济案件执法信息资源,也只是从本部门角度考虑,甚至也会产生不知从何入手之感。

二、构建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一)节约执法办案经费的需要。目前,工商执法办案经费并不充足。构建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可以将有限的办案经费发挥更多更大的用处,节约部门重复使用的资金。如不同工商所在不同管辖区域内查获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产品,通过执法办案信息平台可以及时进行了解,不用各自送检,只要送检一次就可以解决证据问题,及时查处同样的问题商品。

(二)提高打击违法行为效率的需要。根据目前市场上经济违法行为特点而言,同种假冒伪劣商品生产、销售等经济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不是单一孤立地仅限于所查获的辖区,而是错综复杂地横跨其他辖区甚至几个辖区,各级工商部门通过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同种假冒伪劣商品销售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巡查行动,达到提高打击违法行为效率的目的。

(三)构建指挥调度体系的需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由于其复杂性,有不少案件往往是因为指挥协调不力而难于追根究底,无法完全彻底地查处,客观上放纵了经济违法违规活动。在市局、县(分)局、工商所这个三级执法体系中,目前的指挥调度还不够完善。上级执法机构应该通过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中关于市场、消保、商标、广告、公平交易、商品质量等执法监管的信息平进行收集、采集和分析,然后针对市场上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采取专项整治行动,统一指挥调度全系统各级工商部门在各自的辖区内迅速开展相应的执法行为,有针对性地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杜绝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蔓延。

(四)构建综合执法体系的需要。这个综合执法体系,包括工商部门内部执法机构的综合执法和工商部门与其他执法机构的综合执法。就工商部门内部而言,工商所内外勤联动监管机制,工商所巡查队与县(分)局执法科与市局业务科室的联动监管机制,市局与外地工商联动机制等等,这种联动综合执法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应有作用。就工商部门与外部综合执法而言,工商部门与公安、质监、农业、卫生等部门执法力量的综合,在增强执法力量,联动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监管既需要充分调动各级工商部门的执法力量,也需要充分发挥各个行政监管执法部门的执法力量,通力合作,才能进一步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

(五)提高管理效能,向科学要生产力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工商机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也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大市场监管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及时快速反馈给各级工商部门,从而达到快速清除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目的。

三、构建执法信息平台的途径

构建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能够将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迅速整合执法力量,快速全面地整治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消除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完善经济案件执法信息来源五大数据库,是构建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的重要途径。

(一)完善红盾执法监管信息数据库。红盾执法信息数据库包涵内容丰富的执法监管信息。但由于管理制度的限制、电子技术不完善等因素,使数据库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因此,构建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需要完善红盾执法监管信息数据库。比如,授权基层工商所执法监管动态信息的录入权,使基层工商所关于企业商标、广告或其他违法行为动态监管信息及时录入所查处的各类经营主体的相关信息栏内,并及时上传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使各级工商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该经营主体的监管。

(二)完善联席会议执法信息数据库。联席会议是获取经济案件执法信息的重要手段,及时将通过内外部联席会议所获取的执法信息上传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以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保护市场监管力量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相互配合,形成执法合力,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和质量。一是内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由市局分管领导牵头,县(分)局、经检支队及业务科室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汇总市场监管各类问题,通过市场违法违规情况,研究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执法措施,明确各级工商机关的监管职责,并由上级工商机关加以督办落实。二是外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由工商机关领导牵头,其他与市场监管有关的各行政执法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向工商部门通报相关的市场监管信息,加强协作与配合,形成执法合力,迅速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三)完善工商执法动态信息反馈数据库。各级工商机关发挥工商职能,在各自辖区内查处破坏市场经济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大量的执法动态信息。及时将这些执法动态信息上传至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使各级工商部门在第一时间获得此类信息,保证工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今年5月,兴安县工商局城关工商所查获一批假冒“伊利奥力星”牛初乳饮料,这一情况立即通报给全市和级工商机关,结果资源、全州、临桂、平乐、市区屏风工商所辖区、丽君工商所辖区等地都查获了大批同样的假冒饮料,堪称桂林市20**年食品监管第一案。能够迅速肃清市场上的假冒饮料,执法信息反馈功不可没。

(四)完善社会举报执法信息数据库。社会举报信息是工商执法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及时将社会举报信息上传至经济案件执法信息平台,使各级工商机关及时获取市场上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信息,以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一是经营主体执法信息的传递。经营主体基于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时主动举报身边违法经营主体的违法信息,及时打击市场上违法经营行为。如今年4月,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举报该公司的“老桂林”酒遭假冒,市工商局立即将此信息通报各级工商机关。之后,兴安、龙胜、恭城、市区先后查获大量的假冒“老桂林”酒,较好地维护企业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二是社区联络员执法信息的传递。工商进社区活动的开展,建立起与居委会的联系,及时传递该区域违法经营行为信息,打击社区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今年初,屏风工商所利用社区联络员提供的违法信息,连续端掉辖区2个腊肉制品窝点,并及时向市内其他工商所通报此类信息,东江工商所依此也在辖区端掉1个腊肉制品窝点。三是商场维权站执法信息的传递。工商监管维权进商场,建立维权联络站。联络站及时主动地向工商部门提供违法信息线索,配合执法。如今年1月,丽君工商所根据大型商场微笑堂提供的信息,在其商场内查获2000多瓶假冒“恰口莲”牛奶巧克力夹心太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