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十篇

时间:2024-02-08 18:00:59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1

关键词:复习课;自主;合作;学生

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进行教学的知识,特别是其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六年级的学生面临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汇总,所以上好复习课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归纳整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自我整理

在复习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复习,对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学会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由于受到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于学生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做到小而精,而且提出的复习要求要明确,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整理。

开始,学生在自我整理的时候,反馈回来的信息很不完整。有的学生总结的是部分类型的习题;有的学生总结的是零碎的知识点,不成体系;不能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总结。在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之后,情况就会大有改善。例如:提出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并记录与此相关的典型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又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二、交流展示

学生进行归类、整理后,要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所谓“有序”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总结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指导学生汇报

交流。

学生通过复习、整理,并汇报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培养了他们归纳、概括的能力,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高度概括,并形成知识网络,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但“温故”,而且“知新”。

三、反馈梳理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因此,在复习时,要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整理、串线和系统归纳,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横向、纵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

学生整理知识要长期坚持,形成习惯。开始时,教师要适当指导,可以学生自行出卷的形式,激发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明显增效。

四、综合训练

练习是巩固拓展知识的有效手段,但要讲究练的形式、练的实效。如概念的复习课,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在题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辨析题”,教师在复习时经常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提问,然后在小组中互评、互解。学生在互评互解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查能力。

练习时还可以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在练习的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合;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辨析;设计综合发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在总结比的认识这单元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比的应用分为三种类型,学生能清楚地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征和解决方法,在处理复杂比的应用问题时,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在复习中应淡化特殊技巧的训练,要注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方法的总结,学生最终形成知识系统。如,在比的认识的复习中,总结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几种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分数的意义、比的意义;在圆的面积推导时,总结了“化曲为直”的思想,这对圆柱的体积推导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在全班同学交流合作后,再进行当堂的独立测试,对复习的内容加以巩固和验收。

五、质疑解惑

复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复习内容,哪些已经掌握,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马上再集中精力将问题解决掉。学生很有成就感,也用很多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一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将复习课落到实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温故而知新”,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复习。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会有更多更好的复习方法来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2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体系,有着多种社会交流关系和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交流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以便将来能恰当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的内容

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知识、认知行为、情感等领域来实施课堂交流活动。

(一)知识领域的交流

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也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在主体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自觉地放弃了在知识领域的“权威”,走下讲台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二)认知领域的交流

认知是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是人类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的认识过程和表态的内容结构的有机结合体。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模的整体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想着学生,事事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让学生在师生交流活动、生生交流活动和个体与群体的交流活动中不断地重组、构建自己的数学认识结构,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情感领域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数学课堂教学除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使学生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异联想,形成强烈的追求、积极的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情感交流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和谐发展。

二、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的组织形式

为了实施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的内容,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多向、立体、交互式、全方位的交流作为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的主要交流形式来实施。

(一)师生之间的交流

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继承了传统课堂交流活动的优点,更注重发挥学生个体主体性,把“双主体”作为课堂交流活动的出发点。

1.课堂提问

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一种良好的课堂交流形式。主体性数学课堂活动中的提问是建立在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以言谈形式进行的双向沟通,它是一种互动过程。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乘法”时,教师问:“300×12怎么想?”生答:“先把300后的两个零不看,当成3×12等于36,再在积后面写上两个零,结果是3600。”师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口算更简单。”学生的回答完全与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有异,与教材有异,但教师却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认知交流,不仅深化了对口算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新的兴趣,学生求异创新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同时,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克服了数学课堂交流活动中易于出现的负面效应和单向交流的潜在性,使单向的、不平等的交流发展成为双向的、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出勇于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创新精神萌芽。

2.课堂质疑

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正是学生积极参与新知学习的有力表现,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课堂就是社会的缩影。”既然如此,课堂交流活动不能仅限于师生之间,应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交流,是一种多元化的活动形态。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把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始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组织、安排交流活动。

1.个体间的自由交流

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它往往过于追求个体学习的短期效益,忽视作为学习个体――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耗时、费力”,从某一节课或某一阶段来说或许过于“低效”,没有集中传授知识来得快。但正是看似“低效”的个体之间的自由交流活动,能引发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能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符合儿童好动、爱说、求异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长期关爱。

2.小组内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富有创意而又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策略,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先出题:有五个箱子,前两个箱各放6个足球,后三个箱各放4个足球,一共有多少个足球?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看哪一组学生想出的方法最多、最好,并写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探讨、交流,一下子写出了近10个算式来。如6+6+4+4+4=24,6×2+4×3=24,5×5-1=24,5×4+4=24,4×6=24,10×2+4=24等等,并都能说出怎么想的。学生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活动得出的成果,虽然不是很完美,但也让他们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3.小组间的竞争交流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更主要的是淡化了学生个人主义至上的学习倾向。因为每个小组在承担共同的学习目标时,每个成员之间就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为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为了实施小组之间的竞争交流,通常采用竞赛、评比的办法。如完成某一内容后,教师出一些题,先让全体学生独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求平均分,比一比哪一小组成绩最好。还可以通过看哪个组提的问题最棒,看哪个组操作得最规范等等形式来进行。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来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交流,变个人的压力为小组集体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基于“双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的相互沟通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基于课堂教学“双主体”理论和原则,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双主体”进行探索。

(一)转变观念,师生共为主体

顾明远教授撰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的学习空间越来越广泛,学习者始终是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则是相对的。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二)创设氛围,双向和谐活动

师生双向和谐活动,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和谐的优良教育教学环境。只有民主平等,对学生实行必要的引导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高效的培养和达到师生双向和谐活动。

(三)优化过程,促使主体参与

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这一认识活动的主体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两者都是教学的主体。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学应着眼于从过程的优化角度入手,促使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一些做法。

1.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

根据教材内容,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数学知识来自实践,产生爱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提出如下生活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屋顶架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其他形状的行不行?又如,把生活中水费、计算储蓄利率、日常买粮买菜等问题,编成例题或习题。

3.组织讨论交流

交流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谈话与交流,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问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围绕问题相互启发,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综合意见交流与评价。

4.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践、游戏等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5.发展过程参与

让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公式的发现过程、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过程、对错误解法的剖析过程、对问题解法的评价过程等。

6.实施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要真正有效地面向全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各处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补差辅优,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积极评价,提高参与水平

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动机,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成功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因人施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不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水平。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核心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度,不仅能极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教与学的真正“双赢”。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3

一、引导学生平等交流

教师要打破陈旧课程的束缚,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在答题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适时引导,增加互动空间,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积不变”的乘法知识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直接对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对学生说明了课堂题目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如:“积不变与上节课学过的商不变有什么不同?你们对这个课堂题目有什么疑问?”让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几分钟,提出许多对课堂题目不同的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结束第一轮的问题自主探究学习后,要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探究课堂题目的重点,“要让积不改变有哪些条件呢?”接着,要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例题“5×7=35”回答问题,并提出答案的依据。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得到了加强,改变了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益处,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的交流与合作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模式上,落实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统计时,可以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收集原始数据,第二组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第三组画出统计图。第一组的原始数据要准确有效,第二组对数据的计算要准确,分析要合理,第三组的统计图要准确清晰,一目了然。每一个小组分工明确,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又有与其他小组的交流与合作,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一个小组的任务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不同的小组,更利于学生自主进行交流合作和小组任务的完成。小组任务完成后教师给予点评与鼓励。

三、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现在学生中在独生子女较多的情况下,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合作学习,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数学的动力与积极性,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教学工作。及时得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教师要理解教材,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目标,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才会得到培养。例如:在进行百以内的数加减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竞赛,答对题目最多的小组获胜。在小组竞赛中每个学生都要承担让小组获得成功的任务,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成败都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学生不仅激励自己积极参与获得成功,还会鼓励和帮助小组中的队员获得成功,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改善交流合作方式

交流与合作能够体现学生自身的协调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同学之间做到取长补短。教师要掌握并熟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量体裁衣,设计出合理的交流讨论内容和课堂中思考的问题,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间与场所。认真观察与总结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交流沟通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于学习的想法,生生、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均得到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针对比较简单、问题答案比较单一的数学问题,如: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提问,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教师可以快速得到学生的回答。节省交流时间的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之前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比较复杂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教师就要把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在让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教师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小组不同的讨论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时间较短的交流合作5~10分钟,时间较长的可以让学生在长假或平时进行。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交流;培养途径;自主参与

数学交流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数学交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因为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应该单单以数学知识教学为中心,应该注重数学的课堂交流与合作的培养,数学课堂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教学目的。可以这样理解,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堂交流,学会数学交流是当今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积极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交流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数学教师都非常认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交流情境,为我们的学生数学课堂教学创设多向的、适合小学生数学课堂交流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交流时机,努力为学生拓展交流面,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课堂交流的效率。在进行数学课堂交流时,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活动,选择有效时机调节学生课堂小组的交流情境,积极关注学生的交流状态,并能够适当调节各个层次的学生交流想法,尤其是要激励后进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课堂交流活动中。

二、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交流

在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除了积极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交流情境外,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交流活动。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够促进他们的思S活动,可以这样理解,没有交流就没有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也就没有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数学教学任务,却不去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这是错误的做法。

首先,我们应该为学生积极创设数学自学情境,让他们真真正正明确数学的自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借助相关的资料及书本知识的理解独立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我们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目的及阅读方法的培养,在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他们正确性的指导,使他们获得自学方法,为孩子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数学教师将本班学生依据学习状态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人,并由组员轮流担任。组长应该明确自己肩上的重担,组织调节好交流活动,保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进行交流内容的总结,做好班级小组交流的汇报准备,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交流

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还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引下,自主进行数学课堂交流活动。

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交流呢?首先要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去阅读。我们知道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方式。此处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数学阅读材料不要仅仅局限于我们手中的数学教材,那些学生自己写的作业、学生收集的数学学习材料、数学历史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这种阅读模式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阅读机会,可以从不同层面去了解和学习数学,汲取他人数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从而充实学生的数学头脑,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倾听。因为只有倾听,才能够有所谓的交流。我们要指导学生听表达的大致环节,从总体上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在听别人解答问题的策略时,捕捉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倾听时,还要听别人表达的内容是否全面,方向及观点是否正确,以做好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逐步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再次,还要训练学生正确掌握好数学语言,这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对话的方法。要知道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必须引起关注。

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学生的数学交流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要懂得正确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懂得学会接纳其他学生的优点,懂得学会从其他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我们的学生从数学课堂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得到数学给养,使数学课堂交流的过程成为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53-01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新教材、新标准、新理念、新方法让人眼前一亮,也让许多人看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希望,不同的教材版本似乎让人们看到,新课改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课程改革改变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既要改变教师的教,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师们的无从着手,学生们的无助眼神,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等,农村数学教学的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笔者对新课程改革的沉思,现对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课堂合作交流存在问题。首先就是对课堂合作交流理解不准确,错误片面的认为"合作交流"就是"分组学习讨论",缺少了对合作交流实质性的理解。合作交流其实是课程改革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当给学生较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小学生的思维是很奇特的,思考方式各种各样,教师应该让不同的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能够听到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合作交流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而提出的,使学生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强化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就是片面追求形式,忽略了合作交流的实质价值。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交流学习的重要性,而是一味的去拼凑这一环节,经常会一味的追求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使合作交流失去了原本作用,仅仅是存在于形式。

1.2 只注重课前预设,不注重课堂生成,缺乏启发性。在教学中,课前预设的知识往往缺乏启发性,也往往和课堂生成的东西不一,有时候还出现冲突。课堂上的重点永远都是学生,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一部剧,那么教师就是那个编导,学生就是演员,演员才是剧的主角。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按照自己的预设教课,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启发性。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讲究的是方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圆的面积问题时,启发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可是当有一个学生说与圆的周长有关,教师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当时这位老师只能说,你的想法太独特,不过我们这节课不来研究这个。过后教师课后思考说,自己的课堂太缺少启发性了,也太不充分了。而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及时赞扬这位学生的发探思维,并因势利导,将周长与圆面积的关系教给学生,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而且鼓励了他们能够去大胆思考,举一反三。

1.3 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教师精力疲惫。农村教师的工作都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一般教师每周15节课,多的20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里运转,改作业基本都是晚上在家里改,工作任务异常繁重。而农村教师条件差,生活艰苦,教师包班上课,体力严重透支,学校又没有任何其他福利待遇。在学校正常的工作时间内,教师们难有钻研教材与备课的时间,最重要的是由于受时间、精力的限制,许多数学教师难于潜心研究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新课改提出的"学习、研究、反思"等要求落实不到位,导致自己的专业成长缓慢。这是新课程深入推进困难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对课标理解不透,对教材把握不准。农村教师培训比较粗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对课标的理解不到位或出现偏差。新课程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很多教师只教例题,没有研究例题所覆盖的知识,没有教活例题,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知识过死,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低下。

2.新课改下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加强课堂合作交流,以师带生。教师应该知道如何确定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合作交流,什么样的问题不适合合作交流。此外,合作交流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都是教师所要细心解决的。恰当的合作交流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还会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

2.2 注重课堂生成,加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教学本身就有它的预设的一面,但也有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想不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拥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的演出。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应做的是归纳总结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正确的方法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正确鼓励学生,课堂上的鼓励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很大动力,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信心去创造和学习,成为学生前进的源泉。这对学生的益处不言而喻,我认为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积极采用这个方式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2.3 加大教师考评力度。不能片面的只考察老师的教学成绩,而是要全面客观考评老师业绩,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努力做到奖优罚劣,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对好的要给荣誉给待遇,对确实差的要教育要激励,并通过再次培训上岗等手段,提高其从教素质。

2.4 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尽可能地把农村教师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办公室里不要再听到哀叹声,而是要老师们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走进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动力。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将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位老师也要顺应潮流,在教学态度和方法上也要有所改变。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今后课堂的问题终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6

整体教学与传统的专题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相比有所不同,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小学生展现一种全新的数学视野,摆脱小学数学教学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使小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整体教学其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的整体性,二是学习的整体性.知识整体性注重将小学教育学知识、教育科研方法、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论以及心理学知识做一个整合,将其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数学网络知识结构,将小学数学知识、学生与教学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合理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传输给小学生,从而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学习整体性,则是在教学中将班级小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讨,而后结合学习材料及小组探讨经验,从而整合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资源,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实现知识及实践经验的有效整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理论,培养其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整体教学的实践

1.选择典型的数学课题

在小学生数学整体教学中,选择教学的数学课题是尤为重要的,在课题选择上要选择典型的,浅显易懂的题目,且题目要符合老师课堂上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要从小学数学理论、核心概念等多方面出发,老师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数学题,既要向小学生传达数学概念,又要培养小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比如说老师在小学数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数学题,“假如有两个长方形玩具,其周长相等,将这两个玩具命名为A与B,若A的长宽之比为3∶2,B的长宽之比为5∶3,那么A,B的面积可以为多少(答案不唯一)”,之所以选择这一数学题,是因为其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小学生不用过多担心说错答案,其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小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小学生多面思考的能力.

2.选择有趣的课程材料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课程材料可以分为成绩评定标准、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研究性数学知识框架及相关资料,对于课程材料的要求以这三方面内容为依据点,从中选择较为有趣的课程材料,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老师在整体教学中要把握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实现数学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性格特征有效地开展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为小学生提供全面化的数学知识导向,指引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的知识点,这样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小学生自身形成独立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评定小组学习成绩

在整体教学中设立各小组进行分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探讨,对各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两方面对小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数学知识的整体表现,将其评定总分设置为50分,主要从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学习内容的准确分析、课程材料的全面理解、与老师的配合表现及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后的回答积极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每项评定分都为10分.二是评价老师教学设计的成果,评定分也设置为50分,主要从创意课程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与讲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同上也为10分,对老师及小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他们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可以清晰地了解老师进行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状况,从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整体教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培养小学生学习的整体意识.

4.注重交流与合作

老师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与其他老师及小学生的交流.与其他老师交流可以吸取数学教师长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丰富自身教学技巧,与小学生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以及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把握整体教学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改已步入攻坚阶段,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很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更加有效的促进教学工作是当前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重要课题,本人就此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过程,忽视教学结果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了“重过程轻结论”的评价观。有的老师在实践中,设计了精彩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是丰富,但最终却忽视或不要结论了。可以预见,若长此以往这样的合作探究是没有意义和价值而可言的。新课程所提倡的是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反对传统的知识传承方式,反对单一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而不是反对知识本身,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课堂教学其根本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过程相对比结论更重要一些,但也不能忽视结果。

2、过于流于形式,缺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到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课堂。两年多来,我听了很多农村教师的公开课,也聆听了许多教师参加教学能手而精心准备的课,主要表现有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只为开放而“开放”、探究的泛化等。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缺少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过于重视认知,轻视情感教育的发展性

众所周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也要加强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然而在一些农村数学课堂,一些教师重知识积累,忽视学生学习情感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之对情感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学生普遍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没有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认知,也要重视情感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一切。

4、过于重视学生,轻视教师组织教学的主导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随着新课改的渗入发展,我们农村教师对评价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下,对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即重主体而轻主导。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评价教师的教(即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和评价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进行,课堂是师生共同互动的课堂。因此我们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那么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容忽视。

二、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几点建议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评价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学课程改革强调从学习有用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教学,强调教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等。因此,对于上好数学课,掌握新课标提出的新评价理念至关重要。

2、关注学习过程,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因此,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应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过去的看法,应注重采用活动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能力。

3.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生活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教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

4、注重师生行为,正确评价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活动既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还是一种人际交流活动。课堂中,学生的行为主要包括是否参与提出目标,是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是否积极参与他人的合作,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并参与评价的过程。这些师生行为,只有我们课后做好反思,正确评价师生行为,发现课堂中的优缺点一定能够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

总之,通过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认真钻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地实践创新,不断地实践反思,对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评价研究继续深入开展,以利于更好的促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根芳小学数学的评价性教学 《读写算》2013年8期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33.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09)12-0152-01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新的数学课程中应该有让学生“用数学”的内容,通过“用数学”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

一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顾名思义:数学+实践

实践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终身学习的课程。

(一)课程开展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现有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构建更和谐的教育体系。课题研究使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实践课是更有针对性地整合新教材。

(二)课程开展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质疑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三)课程开展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课题研究对参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育理念、态度、方法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都要求一定的高度,

二、初中数学新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数学新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使用新教材的亮点,是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它具有自主、创新、渗透、趣味、实践、灵活等特点。如何开展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至关重要。

(一)理解该课程的学科内涵并对其进行价值定位是课程实施的先行条件;直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认真反思,是课程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坚持生活化原则,努力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设课程开发的条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有望获得实际收效的重要举措。

1.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状况,做好课前准备、课内渗透和课后延伸等工作。

2.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做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 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结构。综合实践课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数学小调查、小课题研究、“动手做”活动等。基本结构是:创设情景―实践活动―合作交流――反思归纳。

1. 创设情境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建筑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努力来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内容应以现使用的教材为主,以各章节中与知识发生过程有关的内容,挖掘内含可供探索发现的成份,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开发,精心组织设计。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情景中蕴涵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

2.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这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2)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3. 反思归纳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9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课堂气氛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一种分组的方式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参与课题研究、答案讨论,并最终形成一个正确的方法来进行表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一、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的,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很好地开展这项寓教育性、娱乐性、能动性等于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造条件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小学二年级4班为例,班级中拥有学生45名,课堂内容讲授到了乘法运算,教师在开讲之前,可以通过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格林童话故事或者是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能够碰到的事情来作为开头,将乘法知识运用到故事当中,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情境故事,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当中。

2.确定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新模式,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会存在个别偷懒或者走神的学生出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需要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告知学生这堂课程的学习内容及目标,并将内容细分到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身上,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保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体现出集体的智慧。

3.引导学生学会交流

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很强,但在学习交流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互相交流,学会合作学习。在引导阶段,二年级4班的数学老师在教授乘法口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背诵方法,让记得准记得牢的学生,在课堂上传授学习方法等。

4.科学的学习评价

为了检验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还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地学习评价。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还应该学会征求他人的意见。教师的学习评价,应该包括以上这些内容,既要体现学习的过程,也应该体现教学的实践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数学知识和具体实践的密切配合,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1.教师应该合理地进行小组的划分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学习成绩、性别比例、性格差异等方面来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一般的分组标准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二年级4班45人中,男生25名,女生20名,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应该适当地进行男女比例的分解,小组内要体现出男女的配合,另外该班男生中,性格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应该将淘气的活跃的男生与沉闷寡言的男生分到一组,增强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保障组内成员在性格差异、性别比重、思维活跃程度、学习成绩差异等方面尽量体现出均衡。在未来的组内交流学习的时候,学习成绩好或者思维比较活跃的成员,能够带动其他成员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又能保障小组的均衡实力,提高组间竞争的学习效果。

2.给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布置任务

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互动交流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明确每个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任务,将组内的任务合理地分工到每个成员头上,保证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够负责一定的学习任务。二年级4班A组成员5人,3男2女的分组模式,其中一名男生担任组长,负责调节组内气氛,激烈组员,另外两名男生分别负责监督工作和汇总工作,两名女生则分别负责书面工作和汇报工作。这样每个组员都有任务,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轮换,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供积极的指导

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其实很明确,主要是在不同的组别之间进行聆听指导。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是圆桌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从讲台上走下来,在不同的圆桌之间进行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与指导。比如二年级4班A组当中,有个男生特别内向,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该男生只是一味地低头笔记,就应该进行一定程度地引导和鼓励,让他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4.平衡小组学习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平衡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互相交流学习的能力。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筛选一定的数学内容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的方式,教师应该提供平台,认真筛选,来保证小组学习的顺利开展,同时又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认真筛选课题内容,同时搭建丰富的平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之间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教学流程篇10

摘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受农村客观因素限制较大,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明白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小学办学资金投入。同时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要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重视技能培训,增强作业设计的科学。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与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11-01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是,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存在各种各样违背数学教学总目标的问题。

1.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引导意识较弱。在部分地区,老教师还是农村教师的主力军,他们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气氛沉闷,一堂课下来背背定义,做做习题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学生活力四射,这种规规矩矩的讲课方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给出问题答案,对于过程忽略不谈。教师是知识海洋中的引航员,可是在农村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意识较弱,缺乏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1.2 教师教学互动意识较弱。农村数学教师认识里的"互动意识"还局限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做出回答,而对提问题的新意、回答问题的方式不太重视。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一切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被动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师生情感、人格不断交流与碰撞。没有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不可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加上长期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师生互动不乏低效现象,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无效"的"畸形互动"。

2.改进措施

2.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体并不代表教师不重要,相反,教师的作用极其重大。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并不是知识水平低,而是没有把自己的内涵知识表现出来。想要做到这一步,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提升专业素养,精研课程,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开展各种切合课题的活动,通过与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完成一堂课。

2.2 提高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率。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现有教学资源不再像以前那么匮乏,各种仪器设备、网络连接、多媒体设施一应俱全,教师要做到的是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真正予以应用。就像前文所举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采用Flas演示如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换成长方形,或者采用教具演示演变的过程。这种形象生动的授课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改实践。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农村教师要结合农村现有的生活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数学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得农村小学教学充满活力,而不是照搬硬套,缺乏生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小学教学实践,如利用农作物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这些学生日常能够摸得到、看得见的实际生活信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提倡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求知欲较强,但缺陷就是注意力很难集中,农村小学应当时常开展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专业知识扎实的特岗教师的交流,农村小学与数学教学能力强的城镇小学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技巧,而且也能够给农村小学带去先进的数学教学手段。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以人教版为例,在讲授加减乘数混合运算时,应当列举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如"老师手里有三十颗糖果,分给这次考试的第一名小红同学五颗,第二名小明同学四颗,第三名小丽同学三颗,又分给前十名剩下的同学一人两颗,请问老师还剩下多少颗糖果?"这样的生活化例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2.5 增强作业设计科学性。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检测,科学合理的数学作业安排能够加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能让学生灵活运用书本上的固定概念。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按照书本上的例子按部就班,易导致学生固定思维;(2)作业设计仅限于书面作业,无法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作业效果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易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作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还应当保障作业的层次性,将所学的重点知识从不同角度呈现出来。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心灵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由于教学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产生共鸣。教师要多做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进而实现农村教学的总目标,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侍瑞燕.小议如何做好数学教学[J].现代农村科技,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