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篇1

1.1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春运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目前广州春运应急管理能力而言,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立在灾害天气影响下的广州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必要性,而系统建设应按照应急机制要求,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处理、应急预警评估和辅助决策分析等功能。1.建立综合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数据收集、组织、存储和管理,包括空间基础数据、气象基础数据和各种应急资源信息的处理分析。同时,提供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交互查询手段;提供数据更新维护手段,使应急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及时地更新和处理信息。2.建立突发事件预警评估功能,实现从大量预警信息中过识别和提取具有指向性的信号征兆,通过信息征兆关联性及危险性分析,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对气象灾害、运输点及周边区域的乘客滞留量、交通流量等实时监测数据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和交互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建立异常天气预警体系、交通流量预警体系、各交通运输点人群聚集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等,为应急管理人员掌握风险的形式、危害程度和预警分级提供可靠信息支撑。3.建立辅助决策分析模型,能够根据不同突发事件演变特征,分析事件发生和发展趋势,直观地模拟和可视化表达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并进行危险区界定、疏散路径规划等空间分析,为决策者的应急决策、优化应急处置方案提供空间决策支持。4.建立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对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载体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媒体、公众网、短信等多种方式,并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日常安全信息、应急信息等进行快速。5.建立预案管理功能,支持预案制定、审核,以及预案应用,同时提供预案和预案维护等操作。

1.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基于GIS的灾害天气影响下的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开发环境为2008,开发语言采用C#。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平台使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2005,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现与处理基于ArcGIS9.3中的ArcEngine组件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采用三层体系架构,即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表现层,不同层次包含现场决策指挥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平台等组件(图2)。现场决策指挥平台主要提供现场决策指挥救援的模型库,包括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模型、危险性分析与安全评估模型、预警分级模型等。这些模型库基于综合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结合实时天气条件、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和周边环境等信息融合,模拟预测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规模、范围和危险程度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应急数据整合、空间分析、预案数据管理和专家信息管理等服务。不同信息服务通过XML标准通讯协议实现传输和共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综合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并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协同可视化、交互分析环境提供现场的相关信息展示。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复合性应用,如交通场所周边区域监测与乘客滞留量预估等功能。同时,结合对现场监测点所反馈的异常状况,实现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报警或自动定位和图文切换,并根据对突发事件状态的描述,实时提供疏散路径规划、资源调度决策支持和信息功能,以及救援预案的表示、存储与检索功能,形成基于地学模拟的空间决策依据,并进一步与以往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相结合,提供综合应急指挥功能。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数据作为基础,故对数据的组织、整合及数据库结构的优化设计是系统建设的关键。系统综合数据库平台由气象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构成:(1)气象基础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温度、降雨、气压、风向风速四类气象台站数据,以及由温度、降雨、气压匹配于气象观测站空间位置生成等温线、等压线、降雨量色斑图数据等。气象观测数据在时间尺度上是动态变化的,在空间上与气象站匹配。(2)地理信息数据库将所有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和数据表单均保存在一个地理数据库中,并组成层次分支结构。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遥感影像和分层存储和管理的境界线、水系、交通设施等基础地理要素,以及专题地理数据,例如公安消防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空间要素。(3)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交通运输场所的运输组织数据,包括计划表、运力和停运/延误数据等,以及乘客滞留量、人员流量变化监测数据,为系统的乘客滞留监测、预警评估、乘客进站控制、安全疏散和安置等决策分析提供支持。(4)应急资源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应急人员、救援队伍(如医护、消防、公安武警等)和救援物资数据(如医疗、御寒、食品等),同时还包括其他社会资源,如社工人员和慈善团体等。(5)应急专家数据库支持突发性公共安全应急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评估、分析和判断,从而作为整个应急指挥决策的基础,支撑应急预案的实施,应急决策的制定和应急措施调整等,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应急专家数据库包括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决策技术、案例分析、事态发展演化等数据。

2系统功能设计

2.1应急指挥模块

应急指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组件,一方面提供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整合与监控功能,另一方面提供对应急人员的调度指挥功能。具体来说,应急指挥模块由应急信息管理、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与指挥和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构成。应急信息管理功能负责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综合管理,包括语音、文本、图像等数据。应急预案启动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情况下,如火灾、治安,或因电力设施故障等其他原因造成人群聚集、人员伤亡、乘客被困等非正常情况,根据对事件评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响应与指挥功能实现在指挥、监控应急预案执行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图形化显示分级响应流程,同时提供相应的应急人员、物资等资源的调配方案;决策者根据应急响应流程,向各应急组及现场指挥部发出指令,部署协调救援工作,并根据各应急小组及现场指挥部对事件发展及应急情况反馈,进行效果评估。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基于应急指挥模块,通过对各方动态信息掌握、整合分析和实时监控,准确判断事件的变化,并对预案的执行做出相应的变更。

2.2辅助决策分析模块

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图文一体化的人机交互模式提供路径规划决策、疏散指挥决策和人员调度决策等功能。路径规划决策功能根据救援物资、人员和事发地区道路等情况,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如距离、时间等,合理规划出应急救援路径,使得救援力量最快或以最佳路线达到救援目标,或者对疏散、救援、处置等多种运动物体提出优化目标,以有效组织这些应急行动的运行,避免行进方向相互冲突(图3)。疏散指挥决策功能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结合事发地地理空间特征、乘客聚集特点和事故现场动态数据反馈,提取相对安全的避难区域,通过地学模拟的乘客疏散组织形式,实现乘客疏散指挥,并在电子地图上勾画出人员疏散路线和方向。人员决策调度决策功能实现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地点及周边环境直观表达,把公安、消防、卫生等救援队伍调动起来,结合路径规划分析和疏散决策将救援队伍快速布置到相应地点,并明确各专业队伍在救援工作中的任务和协调配合的方式,为应急响应机制和启动形式、组织原则和指挥作支撑。

2.3应急预警模块

应急预警模块实现对突发性事件发生做出预警。系统基于应急分级模型按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预警分级模型采用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对事件的类型、滞留人数、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可用的救援力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事故的预警等级进行界定。

2.4气象监测模块

应急系统提供接口实现气象数据导入及其处理。通过导入的气象数据,包括类型(如气温)、设置插值方法、设置等值线间距等参数等,应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地图上标示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站点分布及数据记录,以及风向风速的风向杆的标注;系统还可以调用地理数据对站点气温、降水量、气压数据进行插值等操作,通过“反距离加权”空间数据内插法使离散的雨量监测点转换为连续的分布趋势面。

2.5信息查询与模块

应急信息查询功能主要围绕关键区域和突发性事件地点的相关信息的查询,用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决策者提供详细地理空间、人员、运力、天气、交通、防护设备、应急物资等信息。查询功能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实现关键区域或事故点周围应急队伍、卫生医疗机构、危险源、防护设备、救援物资的分布及布置信息查询,同时提供对区域内的道路交通网络及相关的属性信息浏览和查询。而信息功能是应急管理系统向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信息载体包括互联网、短信、广播电台、电视台及新闻媒体为多种方式,根据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春运应急信息进行,如应急响应级别,实时交通运行状况、受影响区域和乘客滞留状况等信息。

2.6预案管理模块

预案管理模块具体包括预案制定、预案应用和预案管理三部分。预案制定包括基础信息录入、查询和修订以及预案制作,预案审核等功能。预案应用包括预案查询、预案演示、预案调整、预案调用、预案更新等功能。预案管理包括预案和预案维护等功能。其中预案能将已完成的预案给相应的应急小组,预案将采取责任部门主动下载的方式,并对责任部门可访问预案的权限控制。预案维护具备对已完成预案进行调整修订的功能,此功能的使用将受到严格的权限控制,并记录调整过程和内容。

3结论

篇2

所谓的数字化就是把复杂的信息简单化,然后利用简化后的数据信息创建科学的数字化模式,进一步把其转换成代码后使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管理。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一、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分析

(一)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传统的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这样不仅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还会导致人事档案的混乱,不利于统一管理。计算机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范围较窄,只是简单的登记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对于计算机设备的应用相对较少,仅存在于中心人员信息登记工作中,所以为了全面提升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需要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其中,现今,在一些较为大型的城市中,医疗机构人事档案管理逐步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的录入―管理―查询。从总体的趋势上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二)落实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比较复杂,特别是中心不同科室、不同工作人员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进一步增加了管理工作难度。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不仅能够让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且还能让信息的录入以及整体的查询更加便捷。因此,构建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十分必要。

二、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一)创建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要想完成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我们应该创建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然后利用云数据完成相关信息的储存。为了更好的提升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我们可以尝试把HIS管理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纸质档案与信息化档案的作用。当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都已经趋于自动化,纸质档案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备份能够确保系统更新后相关档案依然保存完好。在进行数据信息的图案采集过程中,需要先建立一个整体的信息目录,然后利用Office办公系统中的word和excel进行图文处理,让档案数据更加清晰化、具体化。对于不同信息文件的份数以及页数一定要与电子档案进行全面的对应,从而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其次,还要做好信息系统交互界面的处理工作,其档案信息在经过前台处理之后,一般较为规范。然后后台系统维护人员要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上传并进行良好的维护,保证查询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到信息数据。这样,人事档案信息数据才能得到全面的建立。

(二)人事档案的查询系统设计

在设计数字化系统时,我们首先应该不断完善中心人事档案系统的设计工作,我们应该学会把数字化服务运用在急救行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然后根据实际变化不断更新人事档案内容。而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在创建查询系统时,应将其便利、反应灵敏作为本质,为档案管理提供便利,使管理人员依据自身需要完成具体的管理工作。在查询系统中需要具有丰富字段。

(三)不断更新数字化档案的具体内容

在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全面落实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人事档案涉及到的内容较广,其管理工作也较为繁琐。因此,在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其不同的数据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尤其是对于人员职称、职务、学历、奖惩的变化情况以及人员进出情况等都要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自动化服务站,及时对不同的信息数据进行刷新,从而提升档案的整体管理效率。

(四)使用新型的分级管理方式

急救中心的人事管理工作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该尝试使用新型的分级管理方式,这样就能按照用户的不同等级进行相应的管理,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情况分类统计各项人事数据,并登记在册。这样,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就不会出现任何的紊乱,同时在信息的录用、检阅以及删除的过程中,需要对云数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同步操作,从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五)适当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想落实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各项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技巧。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仅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还要掌握更多的数字化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软件中各个模块掌握的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办公软件。管理人员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人事档案数字化后对其岗位的迫切要求。

篇3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电子政务时效性信息孤岛

一、引言

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社会态势斗转星移,无论是在经济或者政治领域,全球各国无一不是在争分夺秒的抢占先机,竭尽所能的掌控全局。2008年的中国不仅处于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自然灾害频发,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社会治安案件还在高位徘徊,明显增加。频繁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让人手忙脚乱,零散无序的大批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忙碌之余,我们都将视线投向了政府的临阵反应和应急处理。汶川地震的发生以及处理工作再次将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提上日程,应急管理愈来愈强烈的呼唤着人们的重视。

二、从信息化电子政务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

提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iEMS,或许并不是被大众所熟悉,但如果换成信息化电子政务,相信这个话题的导入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信息化电子政务早已在各级政府安家落户,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名词,其发展在中国早已不是一个新议题,并且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在大家熟悉的信息化电子政务体系中就包涵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它属于信息化电子政务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一般的电子政务。

众所周知,信息化电子政务是基于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上的,要求政府从传统官僚体制中解脱出来,改变运作方式,更好地提高服务型政府的效率。作为信息化电子政务系统的分支,突发公共应急管理系统同样具备这些特性,是辅助政府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迅速集中有效信息、全力解决危机事件的有效手段。

正如我们先前所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iEMS不是常规的电子政务,而是一类特殊的电子政务,与常规电子政务最大的不同是其时效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的时效是以秒为计,而常规电子政务是以天、周计。应急响应是制定、执行一个或多个处置方案的过程。应急事件发生后,调度者根据应急预案、范例、上级指令、应急资源状态、事件实时状态制定处置方案,执行方案,并监控方案的执行、事态的发展,根据反馈的状态,进行新一轮的方案制定和部署执行,循环此过程直到事件处置结束,方案制定的实时性和效率是应急响应的生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的应急准备、规划、保障、调查、评估、分析可归为常规电子政务的一部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我们知道一般包括内外网、OA、门户网站、行政审批等系统或功能,各地虽有出入,但差别不大。但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就目前已建的系统看单就投资差别就很大。因此,各系统所含功能千差万别,没有规范。三、发展应急管理对电子政务提出的要求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探索较少,发展并不完善,其缺陷成为了突发公共应急管理系统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应急管理的工作顺利进行对电子政务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普遍采用条块管理,政府组织机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这就给政府内部协调信息造成很大的困扰。另外,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采取各自为政的做法,各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封闭各自所有的信息。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交换、不共享、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导致一个个相对独立、相互封闭的政府信息系统的出现。各个系统无法协同工作,由此造成行业、部门间的交流障碍,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系统内部与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困难重重,导致大量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效率底下。

但是,应急指挥管理恰恰就是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拥有权上,很显然,没有信息就无法了解实际情况、无法制定处置方案。信息孤岛现象不仅使信息封闭而且孤立,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的核心词就是“整合”和“协同”,整合是手段,协同是目标,“整合”贯穿了业务体系、技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整合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监测监控和信息接报是应急管理的眼睛,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是应急管理的手脚,全面及时的信息对于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系统集成,而是集成系统的集成阶段,即以通信和计算系统为依托,将某一地域范围内跨越多个管理域,具有不同体系结构的各种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为具有单一体系结构的系统,从而成为集成系统的集成。不只是建设一个应急指挥中心,而应该是在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各级中心的协作群体。

四、全力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行政管理要逐步改变条块管理模式,对电子政务系统要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和高效传播,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增强各部门联系协调,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在应急管理部门形成一个整合的、标准化的数据仓库势在必行。这样有助于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促进社会、企业、政府间的信息共享,解决“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在应急时,有助于调度各个方面的应急资源,高效进行指挥。

此外,科学技术是保障,要把各项应急管理落到实处,还需要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管理学科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文俊,浅谈iEMS建设存在的问题[J],信息化建设,2005(11)

[2]范维澄,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J],计算机世界,2007(6)

[3]蒋力群,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的因素[J],信息化建设,2006(6)

篇4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疾控中心”)在信息化建设上按照国家和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遵循卫生部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路,结合自身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疾控中心将信息化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疾控中心搭建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体系构架,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常用数据标准建设,实现“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数据管理模式。在全市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过程中,推进了基于健康档案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管理和业务应用重点项目的建设与推广。与此同时,上海疾控中心还进一步建设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综合利用和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开创“体系比较健全、网络进一步强化、应用系统不断开拓、信息利用形成基础”的良好局面。

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

结合现阶段的相关工作,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袁政安向记者介绍了上海疾控中心的建设成就。他表示,上海市已建成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虚拟专用网络(VPN)系统和基于专线网络的远程视频会商系统上海节点;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监测点医疗机构均已接入基于政务外网的全市公共卫生专用高速宽带网络,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专网作为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互连的冗余备份线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上海市“一主三辅”卫生数据中心的骨干节点以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信息平台上海地区的主干节点建设也基本建成。

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GIS应用项目、学校因病缺课情况直报系统、世博园区异常情况预警与快速响应信息系统等的建设与实施,使得上海市传染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传染病突发疫情的控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与管理业务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上海市建立并实施了以出生人口统计、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登记、肿瘤病例报告、社区糖尿病管理、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职业病预防等独立的业务信息系统,有效保障了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为数据的后续利用与分析,提供决策支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成为“公卫”系统典范

作为《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于2006年9月正式签约启动,该项目由上海市卫生局牵头建设,相关医疗卫生部门协同建设,历时三年建成。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项目包括1个网络安全平台、4个数据中心、1个指挥中心、4大核心数据库、5大应用支撑平台、5大应用系统等重要内容。系统设计优先考虑应急处置,但同时兼顾日常预警防控所需。该项目核心内容可简称为“244”。“2个网络平台”,即:一是覆盖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网络平台,该平台连接全市6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二是连接全市公共卫生体系核心应急处置单位和主要医疗救援单位的网络平台。该平台连接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市属主要医院。“4大数据库”,即:医疗业务数据库,疾病控制数据库,卫生监督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4大应用系统”,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中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由上海市疾控中心负责规划和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子系统、疾病报告与监测预警子系统、中毒控制管理子系统、实验室管理子系统及疾控业务系统综合信息平台五大子系统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子系统及与其相关的传染病报告预警、急性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消毒等业务模块,中毒控制子系统、实验室管理子系统及卫生人口统计模块等已进入正式运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在上海市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化水平。袁政安介绍说:“疾控中心既有国家直报系统,也有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应用系统。信息化使疾控相关业务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正式运行后,市、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监测点医院共计270家医疗机构都已使用该系统上报和处理数据。通过系统的全市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化水平。”

与健康网互动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的不断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化应用稳步推进。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五大卫生、计划免疫、突发应急等各类业务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保障了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业务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为数据的后续利用与分析,提供决策支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提到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与上海市居民健康信息网的交互,袁政安介绍说:“疾控业务平台是上海健康信息网有机的组成部分,是行业应用平台,疾控业务平台通过缓冲数据库与市级健康档案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使疾控业务系统能够通过调阅电子健康档案,获得居民的基本信息和既往诊疗数据,并推送健康管理信息进入电子健康档案,即疾控业务系统既可以从健康档案获得数据加以利用,又给健康档案提供数据,最终形成一套以居民个人信息为核心的完整的包含所有既往健康数据的电子健康档案。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开展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传染病、公共卫生等事件的发现、报告、诊疗、随访、干预全过程信息的动态管理,达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和动态管理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展居民健康档案的业务及人群覆盖面,促进居民健康档案的可持续发展。”

迎难而上不断发展

袁政安在采访中也表示,虽然上海疾控中心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第一,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整体架构未完全构建,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梳理和整合,难以实现市、区、社区的三级互动,难以满足多重用户的(条、块)需求;第二,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标准体系亟待规划和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业务标准、信息标准、业务信息系统结构即技术标准均不统一,导致已建成的业务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未形成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产生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既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又使得系统的推广应用难度增大;第三,应急机制和应急资源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系统成了“无本之木”,应急响应、调度、互动一体化程度削弱。同时,现场数据采集、检测、质控等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不够,使得现场人员不能第一时间将现场全部信息反馈至后方,后方也不能及时对现场人员进行技术支持;第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采集,“轻”利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大量疾病监测、管理数据可快速收集、汇整,但对数据如何利用和共享还仅停留在数据查询、制作报表等形式上,不够深入;第五,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形式较为单一,始终未与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当记者询问这些问题将如何解决时,袁政安表示,上海疾控中心将按照上海市在卫生信息化方面的整体布局迎难而上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他说:“我们计划将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些困难:建设面向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管理平台,促进三级工作网络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现场处置和应急响应的信息化水平;扩大疾病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化范围和方式,增强对疾病流行的分析预警能力;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程动态管理;深化实验室信息管理,促进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建设公共卫生技术服务一体化管理平台,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社会服务能力。”

未来工作落脚“标准”和“平台”

袁政安在全面系统介绍上海疾控中心的工作后也与记者畅谈了信息化建设未来的重点和落脚点。

第一,在构建覆盖全市的“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体系时,要着力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常用数据标准建设,指导和规范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市级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构建“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信息网络运维管理模式。

篇5

一、切实加强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一)加强值班制度建设。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值班工作,增强值守工作力度,强化值守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坚持24小时值守制度。加大对值班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督促解决值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全县值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完善重要信息报告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重要信息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的主体、内容、时限和格式,提高信息报告实效和质量。拓宽重要信息报告渠道,探索建立紧急情况下的信息直报制度、重大突发事件实时报告制度。

(三)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信息报送考核奖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分析各级、各部门值班和重要信息报告情况,对工作开展好的予以表扬;对迟报、漏报、瞒报重要信息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追究责任。

(四)加强联系沟通协作。加强与市政府应急办(总值班室)、周边县(市、区)政府应急办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扩宽应急联动范围。加强与县综治办、公安、民政、交通运输、卫生、安监、气象等部门以及武警、公安消防的联系沟通,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协同处置能力。加强与各乡镇(街道)的联系沟通,确保各类信息报告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指导、督促各乡镇(街道)建立重要信息规范上报机制,确保各类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二、进一步加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不断完善全县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

(一)加强部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确定分管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逐级落实应急管理责任。

(二)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各乡镇(街道)要继续完善将应急管理机构做实做强,调整充实应急办专(兼)职工作人员,明确分管领导,明确其职责和任务,做到有机构、有牌子、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装备。要督促和指导社区(村)、学校、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务必建立完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信息报告员,明确职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常态化。做到突发事件时有人指挥、有人处置。

三、着力推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一)按照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县应急办要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衔接,积极做好县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应急指挥平台项目建设在上半年顺利完成投入使用,并与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整合。

(二)根据有关技术标准,对全县的基本情况、重点防护目标(危险源)、各类应急救援物资、救援队伍及其他应急资源进行统计梳理,推进全县应急平台数据库建设。

四、着力提升应急防范应对能力

(一)健全预案体系。针对人员变动和突发事件应对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组织实施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切实提高预案的及时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各乡镇(街道)要实施乡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要深入指导学校、社区、行政村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制定与修订工作。各村委会、居委会的应急预案要在属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急办进行备案;各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要分别在属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二)强化预案演练。各乡镇(街道)和县级有关部门要按照“注重实效,厉行节约”原则,在年内至少要有针对性地开展1-2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县应急办适时协调组织一次应急综合演练;不断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三)加强危险源隐患排查。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全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及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并督促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五、深入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成立县应急救援大队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强一线救援力量,加强先进应急救援装备器材的配备。

(二)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乡镇(街道)、企事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优势,着力提高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年,各乡镇(街道)要组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兼职应急队伍。

(三)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志愿者信息库。

(四)加强应急专家组队伍建设。依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专家,年内完成应急管理专家组的组建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组队伍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应急决策和应急处置的科学性。

六、着力强化应急管理队伍自身建设

(一)加强应急管理队伍自身建设。推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各级应急管理人员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熟知工作流程,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实现应急管理、值班工作零差错。

(二)加快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步伐。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继续完善基层应急示范点建设任务,要在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以“四进”(即: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五有”(即:有应急预案、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队伍、有物资保障、有科普宣教)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年,每个乡镇要确定一个村(居)、一家企业、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作为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重点,并将创建基层示范点名单报县应急办备案。

七、深化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

(一)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5.12防灾减灾日”、“11.9全国消防日”等内容的科普宣教工作,针对社区、学校、企业、农村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针对性的应急避险常识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二)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推动全县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联合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及以干代训工作。

篇6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自然灾害、道路交通、食品卫生、流行性传染疾病等公共安全事件呈现突发、易发、多发趋势。近期,在北美地区发生的甲型H1N1疫情,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时有效进行处置,最大限度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我县来讲,迫切需要各镇街、各部门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前段时间,我县应急管理总体工作稳步推进,有7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各镇街、各企事业单位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编制、修订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健全。到目前为止,所有镇街在综合治理办公室挂牌设置了应急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分管负责人和专(兼)职人员;各村(社区)也落实了应急处置联络人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任务较重的部门设置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强化了应急管理职责,落实了分管领导和人员。

三是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县政府不断建立健全信息报告与共享、应急管理决策、应急快速反应、应急处置联动、军地协同处置、跨县应急联动、社会动员、信息、调查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全县各级各部门基本能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统一指挥调动应急力量,快速实施应急处置。

四是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各镇街、各部门重点加强了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气象灾害、安全生产、传染病防治、道路交通安全等规章制度建设,基本做到依法管理、依法应急。

五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驻荣部队、武警消防部队、公安干警为骨干突击力量,以各类专兼职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重点加强了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消防特勤、矿山救护等应急装备建设,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医疗药品制度基本建立。

六是隐患排查、应急值守和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加强。全县加大了对节假日、重要时段、重点区域的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力度;强化了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加强了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建设,我县公开短信“12345032”服务平台在本月开通,预警信息能力提高。

七是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去年“5.12”地震后,全县各级各部门联动有力,在做好本县抗震救灾的同时,举全县之力支援四川灾区。同时抢抓机遇,争取了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推动全县新一轮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二)应急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是个别镇街、部门领导重视不够,统筹协调机制需要完善。二是应急准备不充分,应急物资储备不到位。三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紧急救援能力亟待加强。四是应急预案不全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安全责任,重如泰山。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切实履职,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遏制突发事件的多发势头。

二、突出重点,全面提高我县应急管理和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一)以完善“一案三制”为重点,着力加强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一案三制”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效能的制度保障。一是要深化预案体系建设。在进一步修订完善现有各类预案的同时,着力修订和完善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预案。同时,要有计划地推进各级各类预案演练工作,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健全和逐步深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广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二是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积极整合各方面应急力量和资源,理顺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关系,明确机构职责,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立足于“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两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综合协调优势,发挥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能作用及专业优势,不断建立健全指挥协调、预测预警、应急值守与响应、决策与处置、隐患排查、信息、社会动员、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绩效考核、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四是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和宣传,严格依法行政。

(二)以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一是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各镇街要在抓紧应急管理办公室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组织建设,建立专兼职应急管理机构;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县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分管领导,确定责任人。二是加大应急信息网络建设力度。要着力发展村、社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部位设立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三是加强应急值守,规范信息报告机制。要认真落实应急管理“一岗双责”制度,快速准确的传递重大险情、灾情信息。四是规范应急常态管理,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三)以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一是抓好应急平台建设。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完成应急平台建设任务,要逐步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应急平台体系。二是抓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要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密度,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结合公开短信“12345032”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基本完善县政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三是抓好物资保障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做好各类应急物资核查摸底清理统计工作,调整布局,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资。

(四)以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培训为重点,着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除驻荣部队、公安、武警、消防这几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特殊应急队伍外,还要着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二是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努力提高应急队伍的救援能力。三是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以加大预测预警和安全监管为重点,着力加强突发事件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必须坚持关口前移、注重预防。一是加大预测预警力度。要建立基层应急信息联络员制度,强化信息搜集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先兆信息,做到早报告、早预警、早准备、早防范。二是加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力度。这项工作要常抓不懈,特别对重点区域、重点危险源要做到经常排查,不留死角,发现隐患要及时整改。学校、医院、大型商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容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单位,还要对确定的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疏散场地进行检查。

(六)以深入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为重点,着力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教育和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它对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更好地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全国、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广泛深入地推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不断提高政府依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市上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活动方案,组织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主体活动、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社区防灾减灾综合演练、志愿者服务行动等一系列活动。我县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工作,县政府办已经下发了《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日”工作的通知》,各镇街、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防灾减灾日”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当前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各镇街要结合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保障,组织机关、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我县电视台和报社要在5月7日—13日,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为“防灾减灾日”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县教委要组织在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厂矿等单位,重点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县地震局、县政府应急办、县教委和其他相关部门一定要全力做好本月8日举行的“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初级中学地震科普宣传、应急避险演练活动。

三、强化领导,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要全面落实应急管理“一岗双责”制度,各镇街及县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应急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职责,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并明确1名负责人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切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宏观指导职能,充分发挥运转枢纽作用。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抓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联动,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措施落实。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今年县委、县政府已经明确了应急管理实行单独考核,从明年开始将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把责任、目标具体化,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工作职责,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篇7

关键词: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肌体的“血脉”,对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北京一场特大暴雨,暴露出了当前城市排水系统应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的短板。为此,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的应急管理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排水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1)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与城市发展步伐接不上轨。例如,城市中很多地方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管网状况差、标准低,特别是旧城和老城区,排水管网老化、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基础设施差等,使得这些地区逢雨必涝、遇水必堵,严重的内涝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2)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混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作为热门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壮大,一些地区的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显得比较混乱。有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只考虑自身利益,不按规划设计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施工过程中,把一些废弃沙浆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城市的排水管网中,成为城市排水管网淤积堵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2 原因分析

(1)排水设施在应急管理建设上还严重不足。

(2)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性,且管理职能弱化复杂,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2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遵循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急抢险指挥部及其所属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2)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坚持预防为主。把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应急网络建设,注重抓好教育培训、隐患排查、物资储备、演练演习。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协调配合、资源整合。从应急抢险工作全局出发,充分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部门之间、企业与社会相关力量之间的协调联动。

3 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建设的思路

3.1 制定出台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管理,必须法制先行。目前,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屋管理和城市拆迁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在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方面还没有整体、统一的法规。因此,要根据新形势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新要求,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法规。

3.2 明确应急管理主体和责任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要明确管理主体和相关责任。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主体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排水基础设施权属相关单位只有对本单位设施的管理权,并无执法处罚权,从而出现私接私拆问题、城市地下管网的破坏等问题,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城市基础设施权属单位主体和相关责任。

3.3 建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网络系统

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就是要建立合理化的应急系统,充分利用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优势,以政府、企业、公众和社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为基本要素,涵盖城市应急工作与运行管理的各方面,构成以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公共事件为核心的和谐三角关系。在网格化城市管理基础上,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到位、市民广泛参与的应急统一模式和指挥体系。

3.4 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体制

(1)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建设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提高对危机的预见。

(2)危机爆发后的应对。要建立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专门的反危机基金储备,危机管理的监测系统。

(3)危机结束后的考评。需要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危机复原系统,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

3.5 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指在发生事故之前预先发出警报,从而防范和制止事故发生的工作机制。它通过对情报信息的把握运用,起到警示社会各界加强防范工作,同时又为应急抢险工作增强了主动性和针对性。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建立可及时、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确保应急抢险工作的及时开展。

3.6 建立立体化的应急指挥管理调度系统

可按照应急指挥机构的整体情况划分为:指挥调度系统、处置实施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决策辅助系统。

(1)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提出要求。

(2)处置实施系统:是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

(3)资源保障系统: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有:应急资源的存储、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

(4)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维护等。

(5)决策辅助系统: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3.7 建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管理数据库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分布情况,逐步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和应急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相关数据库。这是实现积极的预防和采取正确应急措施的基础。

3.8 建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运行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要优先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各灾种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及时预测不同等级灾害出现的可能性,提出预防或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落实早发现、早报告的方针。

3.9 各类应急预案的信息化开发

处置各类排水基础设施的突发公共事件除需制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总体应急预案外,还应分别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分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

(1)专项应急预案是按照城市排水基础设施主要和潜在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由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和相关委办局,依据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及情况分工,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分别负责制定和修订。

(2)分应急预案是由城市里各种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负责制定和修订。

(3)应急保障预案由各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的应急保障部门,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保障的工作内容负责制定和修订,以此形成比较完备的应对城市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案体系。

3.10 实行非紧急救助服务模式

为高效便捷地服务城市公众,依据国内外的经验,各城市在筹建城市统一应急指挥系统时,应该并行考虑筹划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的建设。24h受理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方面客户的咨询、维修、抢修、服务、投诉等问题。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3.11 建立完善健全的应急联动机制

城市综合应急联动中心机制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协调能力,是城市应急抢险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先后启动了应急中心建设,因此,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在包括常用功能的同时,结合市情,实现真正的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救险的局面。建设一套有特色的快速应急联动机制,以便排水管网等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12 加强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应急抢险队伍的建设

(1)完善基础规章。针对应急物资、设备、车辆的使用等,召开专题研讨会,制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抢修管理办法》、《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等。建立周期分析预测机制,定期对各项应急办法施行情况总结分析,结合季节规律和基础设施特点不断完善。

(2)严格业务培训。按照应急抢险队伍分工不同,分别制定强化培训方案。

(3)规范日常行为。建立应急抢险队员档案库,及时更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应急抢险队员手机24h开机制度。

(4)提供全面保障。备齐应急物资及机车抢修、抢险作业设备,统一存放、统一管理。加强梯队建设,定期在不同工种职工中选拔业务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应急抢险队伍。设应急抢险专用班车,确保运输现场出现急难险情时,快速出动、立即救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出现北京那样的泽城问题,必须加强、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和跨部门协调,是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物联网;环境应急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738-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生产领域不断扩大,生产节奏日益加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明显出现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1]。杭州新安江苯酚事件、东苕溪水污染事件、杭新景高速剧毒危化品(碳酸钡)运输车侧翻事件集中体现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爆发突然、信息模糊、演变迅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和长期[2]等典型特点。

环保部门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往往面临反应时间短、信息水平低、应对措施要求高等难题。如何实现应急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由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以及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杭州市环境保护局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文结合杭州市环境应急管理的实际情况,从分析环境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思路出发,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致力于预防预警可能的环境污染事故,全面提升环境应急指挥协调能力,降低并控制重特大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1现有基础

《杭州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环境污染事故处置的数字化,快速化,科学化进程”。杭州市也已具备构建环境应急信息平台的基础条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一块、用好一块”的原则,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环境在线监控专网和VPN电子政务网,覆盖杭州市及市县两级所有环保单位,共28个结点;初步形成内外网系统平台,覆盖杭州市环保管理的主要方面,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放射源在线监测系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机动车尾气检测系统、排污收费系统、权力阳光运行、总量控制系统等,为预报预警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应急指挥科学调度,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夯实了基础。

2建设思路

杭州市环境应急平台基于物联网研究构建。物联网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即以二维码、射频标签、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二是物联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络、广电网络、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计算与传输;三是智慧层,即利用手机、PC机等终端设备来实现环境应急的智能化管理[3],与应用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智慧层,通过应急指挥平台的统筹调度,各子系统将协同工作,为指挥首长、业务专家与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根据物联网的结构特点,搭建得到杭州市环境应急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在此框架基础上,提出“三整合”思路,为建设好基于物联网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指引方向。

2.1信息整合

全面了解环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是合理有效制定应急处理措施的第一步。这些信息可以是反映环境突发事件相关指标量化的数据,也可以是相关文档或多媒体信息。物联网定位、收集、传输技术支持下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应急信息缺失、时滞、阻塞、局限等问题,使应急信息更加完整、系统,避免信息失真。

2.2沟通和指挥整合

环境突发事件往往涉及众多机构和人员,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单位、环保局、机构领导、应急专家以及其他相关的职能部门,应急对策商讨和联动指挥是环境突发事件高效应对的关键环节。

物联网支持下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应急信息网络协作问题,依托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网络各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传感网、传输网和应用网实现“三网合一”,确保应急主体间的应急信息和资源共享。

2.3决策整合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如何确定事故地点、如何预估演变状况、如何进行建议决策,是制约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成败因素。

应急分析决策对日常风险防控以及应急指挥调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4],通过调用风险隐患源信息以及日常监管数据进行地理定位分析、风险预警评估、污染扩散模拟分析,合理进行资源调度配置,化“应急预案”为可实施的“应急方案”,科学、有序的协助环

保部门进行事件处置[5-6]。

3建设内容

3.1感知层

感知层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不同的感知和交互渠道,覆盖PDA、指挥车、单兵、语音终端、手机、摄像头、各类检测探头、RFID、GPS终端等多类感知设备。具体包括风险隐患源监控、移动调度、现场感知3类应用。

3.1.1风险隐患源监控

风险隐患源监控分固定源和移动源两类:固定源监控配备视频监控、智能标签(RFID)、定位器、报警器和探测器,发生异常情况如位置移动时进行报警;移动源通过GPS定位装置进行路径跟踪,对超速、长时间停驶、违规驶入禁行区域等异常情况进行报警提示。

3.1.2现场调度

应急指挥车配备应急通信系统现场设备(天线系统、3G通信设备、综合接入平台、车载固定摄像机、电源系统)和业务相关设备、手机、3G接收、可视调度会议系统视频终端、信息终端设备(PDA、笔记本电脑等)和现场图像监控及对讲系统(或视频会议设备等多种设施),实现调度的“现场化”。

3.1.3现场感知

作战单兵配备便携式3G专用行业终端和便携式3G移动监控终端进入突发事件现场,实现现场感知的“灵活布点”,随时根据现场状况及调度指令变换地点架设监控设备,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监测点GPS坐标、现场最新监测数据、事件发展视频等信息实时报送,使指挥中心能够同步得知现场真实境况,直接给以实时最佳方案和指挥部署任务。

3.2物联层

物联层为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提供基础传输网络支撑。包含支撑所有系统在其上传递语音、视频和数据等一系列信息的传输链路和备用链路。

3.2.1应急通信网络

基于多种链路的应急通信系统,由地面指挥中心、无线通信、现场应急通信车、单兵可视调度终端、手持调度终端等多个系统组成,实现立体应急调度。每辆应急通信车均能自我组建现场应急指挥部,借助无线网络,所有车辆之间及与指挥中心之间亦能实现互联互通。

3.2.2应急通讯系统

采用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的立体组网方式。整套网络的核心主干由光纤专网构成,光纤专网分别连接指挥中心和多个分中心,各分中心在所辖范围内可利用3G网络,应急现场采用应急通讯车的车载3G传输设备与单兵之间实行网络连接,成为机动性极强的前方指挥所,实现应急指挥“现场调度”。

3.2.3可视调度管理系统

可视化调度管理系统的硬件核心为多媒体综合接入网关,通过这台作为所有网络设备核心的多媒体综合接入网关可以实现原有的多种孤立的网络进行互联互通,真正实现语音、视频和数据的三网合一[7]。

3.3智慧层

智慧层由日常应急管理系统、战时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演练系统三部分应用组成。整个环境应急信息平台以直观形象的GIS为交互界面,能够快速采集事故信息、合理提供决策依据、高效协调各方资源,为环境突发事故的快速响应、科学决策及指挥调度提供

智能支持。

3.3.1日常应急管理系统

日常应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源管理、应急保障管理、应急知识库管理以及数字预案管理。

风险源管理充分体现“以防为主”理念,完成风险源的申报登记、监测管理[8]、预警分析以及巡查监管等工作,并且用于维护企业信息、本地危化品、敏感点等数据库。为战时的决策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急保障管理整合、利用应急救援资源,对辖区现有应急机构、技术装备、应急物资、应急专家等资源及分布区域进行拉网式普查,建立集通信、信息、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

应急知识库管理整合应急监测检测方法、处理处置技术,收集中央与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法规,整理常用危化品库与参考案例库。为风险源日常监督检查、应急处理处置技术选择和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基础支持。

数字预案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影响和后果严重程度,为应急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详细安排,形成开展即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

3.3.2战时应急指挥系统

战时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包括决策支持管理、事件管理、调度管理、辅助指挥管理等应用,可通过指挥中心、现场应急通信车以及作战单兵发挥作用。

决策支持管理使方案决策科学化,对日常风险防控以及应急指挥调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调用日常应急管理信息进行地理定位分析、风险预警评估,同时结合现场传回的最新监测数据进行突发事件污染扩散模拟推演,组建完备的事件态势图,形成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及资源配置规划。

事件管理使事故响应快速化,承担突发环境事件的接报、应急事故处置流程的记录、灾后评估[9]等工作,完成对突发事件的接警预警和应急管理[10]工作。

调度管控具有强大的对突发环境事故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围绕应急方案执行控制,包括指令管理、资源调度、现场情况反馈记录、结果录入等功能。

辅助指挥管理实时标绘现场态势,通过实时语音、图像和数据信息的与反馈,实现分级协同指挥,为决策人员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式的指挥平台。

3.3.3应急演练系统

分为应急演练与应急实战两类场景,可在接警时对事故类型进行标定。当选用应急演练场景时,能够短信通知演练人员、保存应急演练记录、进行交互演示、事件发展变化桌面推演、最终形成演练数据库及文档库。

4应用前景及建议

相对于传统环境应急信息平台,基于物联网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具有“测得准、传得快、说得清、管得好”的天然优势,“测得准”即对环境应急信息全面感知、覆盖面广、布点灵活、监测数据准确;“传得快”即通过三网融合,实现信息高效、稳定、快速传输;“说得清”即通过日常监管信息及高性能的污染扩散模拟推演,清楚的说明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处置及善后的全过程;“管得好”即通过日常应急管理系统和战时应急指挥系统全面实现应急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由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以及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以上优势对于实现环保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物联网的杭州市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构建完成后,将从环境监测、通信、决策分析3个方面给杭州市环保局的环境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和IT能力带来大幅提升,可广泛应用于突发污染事件的预防、预备、响应指挥以及善后重建等阶段,实现对突发事件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应急指挥的辅助决策,对应急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科学、合理、优化的应急处置方案和可行性较强的指挥调度方案,从而实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在未来环境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环境应急信息平台技术水平的提高仍需从管理实现模式及技术手段这两方面出发,对日常应急管理、战时应急指挥等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日常应急管理方面,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水平,研究更为安全及高效的应急保障及应急预案的管理方法。在战时应急指挥方面,构建更为优化的应急指挥决策模式。此外应当继续加强对数据存储、查询、分析、共享的能力建设,充分重视与物联网或其他新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环境应急数据和信息的无障碍传输。

参考文献:

[1]范娟,冯晓波.创新环境应急管理机制的积极探索[J].环境教育, 2007:62-65.

[2]陈红霞,张永成.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优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30(4):87-88.

[3]李素彩.物联网与物流信息标准化[J].中国科技投资,2010(10):30-31.

[4]金勤献,陆晨,傅宁.城市级环境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与开发[J].环境科学学报.2002,1(22):103-106.

[5]牛冲槐,任朝江,白建新.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1 (4):21-25.

[6]李习彬.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几条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 (11):16-19.

[7]李胜广,张之津.物联网在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的应用[J].技术与应用,2010(7):42-44.

[8]王明贤,张莉莉,孙娜.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32):190-193.

篇9

为深入贯彻《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关于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绍市委办发[20*]50号)和《绍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绍政办发[20*]157号)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在认真总结全市基层应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推进新跨越,迈向现代化”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提高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体制。

2.坚持依靠群众,共享共建。鼓励社会参与,依靠群众,多渠道、全方位构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3.坚持立足基层,强化基础。立足于基层自我防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和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4.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推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工作载体,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制度,全面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广泛建立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自救队伍,基本形成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的应急工作网络,使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管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突发公共事件明显下降。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

(一)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工作目标: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应急管理机构。

1.20*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确定应急管理责任办公室,落实专职干部抓日常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2.市直有关部门在20*年底前明确应急管理分管领导,确定应急管理责任科室。(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

3.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建设。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建立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二)规范预案体系建设

工作目标: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构建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在横向上,结合实际确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保障等各类专项预案框架,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可能发生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在纵向上,初步构建完成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等的预案体系。

到20*年底,80%以上乡镇(街道)、50%以上村(社区)制订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到20*年,乡镇(街道)要达到100%,村(社区)要达到80%。到20*年底,100%的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制订应对企业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80%以上的其他企业结合企业特点制订防火、防毒、防传染病、防自然灾害、防生产事故等危及企业和员工安全的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100%的学校制订可能危及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重大财产安全,严重破坏教学秩序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市安监局、市教体局]

(三)规范监测预警制度建设

工作目标: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程序进行规范,对信息报送的渠道和责任进行明确,不断完善社区、乡村等基层组织预警系统,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市、乡(镇)、村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系统。

到20*年底,全市80%以上的乡镇(街道)要培养基层应急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设立基层应急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乡镇(街道)应结合实际明确领导分工、落实现场处置及协调工作职责,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程序,明确信息报送的范围、责任主体和报送要求,建立和完善24小时的信息报告制度;市级应急平台的信息、预警等功能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延伸,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锣鼓等方式,着力解决边远山区信息报告和预警中“最后一个人”的瓶颈问题,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四)规范社区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街道、社区建立应急自救队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使居民对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

1.逐步完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

到20*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预警信息的渠道;100%的街道办事处建立维稳调解、民兵应急救援、专职消防、事故救援等队伍;100%社区建立护区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各社区居委会要重视应急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培训,每年开展二次应急演练,提高应急人员的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2.加强社区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对居民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纳入社区居民教育体系,通过课堂培训、板报宣传等形式宣讲应急处置和安全知识。到20*年底,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80%以上,到20*年达到90%以上;到20*年底,懂得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居民比例达到50%以上,到20*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3.建立集日常服务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群众热线电话

到20*年底,5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群众热线电话,到20*年达到70%以上,到2010年,群众热线电话在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五)规范农村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乡镇、行政村建立应急自救队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使农村居民对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

在每年开展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中,增加应急管理知识“下乡”,编印应急管理实用手册和宣传资料进农村;到20*年底,农村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60%以上,到20*年达到70%以上;20*年农村居民对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认知率达到50%以上,到20*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2.规范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

在农村用电方面,变压器有护栏和警示标志,线路规范,用电设备各项性能和指标符合铭牌标示和安全标准,严禁私拉乱扯,杜绝使用老化线路,建筑物内严禁使用电线。[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供电局]

在农机和农村运输车辆、船舶管理方面,所有运输车辆、农用船舶和大型农业机械都依法登记,按要求检验合格,司驾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牌无证、脱检脱审脱保、无作业证和持假作业证等违法行为,渔船、农耕船不得从事经营通运输活动。[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农林局]

在农村消防管理方面,积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全面落实防灭火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在农村道路安全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改,学校附近等重点路段应当设立安全警示标志。[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公安局、市交通局]

在农村危房管理方面,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敬老院、教堂、寺庙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市建设局]

在农村自然灾害预防方面,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应对地震、洪水、暴风潮、冰雹、雷电、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增强群众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保护农作物不受病虫害侵蚀、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普及防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环保知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防范能力,不断完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环保局]

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要有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市应急办要定期督查,并将有关督查情况及时通报有关部门,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3.制定防范和应急措施

针对交通、消防、公共场所、学校、用电等可能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预防计划、防范对策及应急措施,推广应急管理“枫桥经验”的“四早法”,每年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有针对性的对电路、道路、农机作业现场、公共场所、大型家宴聚餐、村民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有记录,有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对难以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或紧急事件要及时上报。[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应急办]

(六)规范企业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实现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应急队伍专业化、应急演练定期化、处置突发事件自主化,应急能力全面提高,各类事故发生率严控在指标之内。

1.编制完善企业预案

到20*年底,各类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预案内容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有的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每年开展一次以上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

2.加强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20*年底前完成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督促企业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既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也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

3.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

每年年初、年中和事故高发时段,认真组织开展定期、不定期的隐患大排查,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及时整改。[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

4.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和信息报送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安监局]

(七)规范学校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全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将应急处置常识纳入课堂教育,规范各类突发事件和事故苗头的报告,各类事故的及时处置率达到100%。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到20*年底,学生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60%以上;到20*年,每个学生每学期应急知识授课数要达到3课时以上,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教体局]

2.建立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落实危机防范措施。全面推广学校食堂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五常法”,认真组织开展学校防火、学校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等工作,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接送学生车辆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从严查处超载等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教体局]

3.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凡学校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如食物中毒、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紧急灾情、传染病流行病疫情,以及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论发生在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涉及学校师生,都应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市应急办、市教体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办。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加以推进。

(二)严格考评,及时总结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诸暨经验,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推进工作进程要求,严格考评验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对在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各级应急组织要加大对推进工作的指导、检查、督查,确保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和开设宣传栏、宣传车,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手册等途径,有计划地宣传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重点报道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中“走进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典型,大力营造氛围,加快工作进程。

篇10

为深入贯彻《关于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绍市委办发〔*〕50号),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在认真总结全市基层应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提高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体制。

2.坚持依靠群众,共享共建。鼓励社会参与,依靠群众,多渠道、全方位构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3.坚持立足基层,强化基础。立足于基层自我防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和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4.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推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工作载体,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一到二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制度,全面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广泛建立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自救队伍,基本形成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的应急工作网络,使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管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突发公共事件明显下降。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

(一)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工作目标: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应急管理机构。

1.各县(市、区)政府在*年底前完成县级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建设工作,应急办要有编制、有人员,由分管政府办公室工作的副县(市、区)长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应急办主任原则上由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担任。〔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年底前明确应急管理分管领导,确定应急管理责任处室。(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

3.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建设。*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确定应急管理责任办公室,落实专职干部抓日常应急管理工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建立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二)规范预案体系建设

工作目标:各县(市、区)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构建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在横向上,结合实际确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保障等各类专项预案框架,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可能发生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在纵向上,初步构建完成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安全单项应急预案等的预案体系。

到*年底,80%的乡镇(街道)、50%的村(社区)制订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到*年,乡镇(街道)要达到100%,村(社区)要达到80%。到*年底,100%的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制订应对企业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80%的其他企业结合企业特点制订防火、防毒、防传染病、防自然灾害、防生产事故等危及企业和员工安全的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100%的学校制订可能危及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重大财产安全,严重破坏教学秩序的各类应急预案或操作方案。〔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三)规范监测预警制度建设

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程序进行规范,对信息报送的渠道和责任进行明确,不断完善社区、乡村等基层组织预警系统,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系统。

到*年底,全市80%的乡镇(街道)要培养基层应急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设立基层应急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乡镇(街道)应结合实际明确领导分工、落实现场处置及协调工作职责,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程序,明确信息报送的范围、责任主体和报送要求,建立和完善24小时的信息报告制度;各县(市、区)应急平台的信息、预警等功能,要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延伸,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锣鼓等方式,着力解决边远山区信息报告和预警中“最后一个人”的瓶颈问题,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四)规范社区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街道、社区建立应急自救队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使居民对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

1.逐步完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

到*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预警信息的渠道;100%的街道办事处建立维稳调解、民兵应急救援、专职消防、事故救援等队伍;100%社区建立护区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各社区居委会要重视应急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培训,每年开展二次应急演练,提高应急人员的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2.加强社区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对居民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纳入社区居民教育体系,通过课堂培训、板报宣传等形式宣讲应急处置和安全知识。到*年底,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80%以上,到*年达到90%以上;到*年底,懂得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居民比例达到50%以上,到*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3.建立集日常服务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群众热线电话

到*年底,50%的乡镇(街道)建立群众热线电话,到*年达到70%,到2010年,群众热线电话在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五)规范农村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乡镇、行政村建立应急自救队伍,不断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使农村居民对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活动

在每年开展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中,增加应急管理知识“下乡”,编印应急管理实用手册和宣传资料进农村;到*年底,农村居民对火警、交通事故、医疗等急救电话认知率达到60%以上,到*年达到70%以上;*年农村居民对用电、用燃气、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常识的认知率达到50%以上,到*年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2.规范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

在农村用电方面,变压器有护栏和警示标志,线路规范,用电设备各项性能和指标符合铭牌标示和安全标准,严禁私拉乱扯,杜绝使用老化线路,建筑物内严禁使用电线。〔责任单位:绍兴电力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在农机和农村运输车辆、船舶管理方面,所有运输车辆、农用船舶和大型农业机械都依法登记,按要求检验合格,司驾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牌无证、脱检脱审脱保、无作业证和持假作业证等违法行为,渔船、农耕船不得从事经营通运输活动。〔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在农村消防管理方面,积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全面落实防灭火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在农村道路安全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改,学校附近等重点路段应当设立安全警示标志。〔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在农村危房管理方面,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敬老院、教堂、寺庙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在农村自然灾害预防方面,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应对地震、洪水、暴风潮、冰雹、雷电、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增强群众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保护农作物不受病虫害侵蚀、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普及防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环保知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防范能力,不断完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防办、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应急管理,要有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要定期督查,并将有关督查情况及时通报有关部门,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3.制定防范和应急措施

针对交通、消防、公共场所、学校、用电等可能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预防计划、防范对策及应急措施,推广应急管理“枫桥经验”的“四早法”,每年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有针对性的对电路、道路、农机作业现场、公共场所、大型家宴聚餐、村民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有记录,有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对难以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或紧急事件要及时上报。〔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六)规范企业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实现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应急队伍专业化、应急演练定期化、处置突发事件自主化,应急能力全面提高,各类事故发生率严控在指标之内。

1.编制完善企业预案

到*年底,各类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预案内容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有的高危行业、生命线企业每年开展一次以上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2.加强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年底前完成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督促企业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既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也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3.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

每年的年初、年中和事故高发时段,认真组织开展定期、不定期的隐患大排查,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及时整改。〔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4.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和信息报送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七)规范学校应急管理建设

工作目标:全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将应急处置常识纳入课堂教育,规范各类突发事件和事故苗头的报告,各类事故的及时处置率达到100%。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到*年底,学生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60%以上;到*年,每个学生每学期应急知识授课数要达到3课时以上,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2.建立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落实危机防范措施。全面推广学校食堂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五常法”,认真组织开展学校防火、学校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等工作,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接送学生车辆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从严查处超载等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3.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凡学校发生的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如食物中毒、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紧急灾情、传染病流行病疫情,以及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论发生在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涉及学校师生,都应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绍兴市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加以推进。

(二)严格考评,及时总结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诸暨经验,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推进工作进程要求,严格考评验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对在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各级应急办要加大对推进工作的指导、检查、督查,确保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和开设宣传栏、宣传车,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手册等途径,有计划地宣传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重点报道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中“走进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典型,大力营造氛围,加快工作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