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2:29:42

应急机制

应急机制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文件为指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深入研究战略机遇和矛盾凸显期各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重点是群体性事件和大规模暴力犯罪事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处置社会安全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着眼实战需要,健全工作机制,促进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党委负总责、各分场有关同志参加的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联合指挥机制,确保指挥顺畅、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转高效。

(二)依法明确各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指挥权限、程序和现场处置原则要求,以及不同情形下采取管制措施、使用武器警械的条件,为有效处置提供法律政策保障。

(三)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联合实战演练,重点提高应急处置的指挥水平和实战能力。

三、阶段划分

(一)学习调研阶段(8月初)。各分场、村要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应急处置方面的法规要求,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政权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对近年来本场处置重大社会安全事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认真总结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在此基础上,按照事件的性质、参与主体、诱发原因等划分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类型,依据事件的规模、行为方式、激烈程度等划分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等级,分析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要素研究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社会安全事件处置工作的指挥权限以及所涉及部门、单位的责任。

(二)修订预案阶段(8月中旬)。各分场、村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认真修订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指挥机制,明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指挥权限、程序、处置措施和处置原则;明确应对各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所涉及的部门、单位等责任主体的责任职务,完善各责任主体在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应急响应机制;各分场根据总预案要求,制定相应的分预案,确保各基层各部门之间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机衔接和整体联动。

(三)交流研讨阶段(8月下旬)。各分场、村要结合实际,探讨解决并建立应急处置机制方面重点难点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互相交流,使之不断完善。

(四)完善提高阶段(9月初至9月25日)。各分场、村要在吸收其它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预案指挥权、程序、处置措施、处置原则等规定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战的需要。要进一步组织好专门负责人员培训工作,加强预案的演练观摩,加强总结,不断提高现场指挥、临机决断、协同作战、依法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五)检查评估阶段(11月)。场党委将抽调专人,对各分场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情况进行综合检查评估,提出改进完善意见。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工作机构。经场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场长负全责,党委委员洪波分管的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的专门班子,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取得成效。

应急机制范文篇2

目前,这场灾难已过去一月有余。那么,在抗震救灾、帮助灾区共渡难关、进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急通信发挥了哪些作用?今后通信业在灾后重建中怎样继续担负重任?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详细的阐述。

健全应急机制倾力灾后重建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

七大措施力保抗震救灾

《中国电信业》:在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采取了哪些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组织各种救援工作?

奚副部长:汶川大地震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公众通信服务也受到毁灭性破坏。地震和余震造成灾区13个县对外通信联系中断,8个重灾县、109个乡镇通信全阻。截至6月19日,川、陕、甘三省累计受灾电信局所达3981个次,受灾基站30110站次,受损线路3.5万皮长公里,通信杆路倒断18.9万根次。

灾情发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当天就成立了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连夜对全行业的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了紧急部署,李毅中部长第一时间随总理赶往灾区现场指挥抢险救灾。部内相应成立了前线指挥、通信保障、工业恢复等六个工作组,并派出工作组赶赴四川,帮助、指导、协调抢险救灾工作。虽然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在组建当中,但是从部内司局到省经委、通信管理局和信息产业厅,从政府机关到运营公司、大企业和行业协会,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以赴、忘我工作,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在通信设施抢修和通信保障,提供救灾设备、工具和医药物资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通信抢修和通信保障是我部抗震救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抢险救灾工作全局。然而,由于道路、电力设施也损毁严重,且重灾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加之余震接连不断,泥石流、山体滑坡时有发生,通信抢修恢复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我部在地震当晚对抢修恢复、保障通信做了全面部署,根据断电、断路,应急车辆一时无法到达灾区现场的情况,及时调用了350台卫星移动电话,并要求各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有关省市通信管理局的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靠前指挥,全力抢通重灾区通信设施,全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的抗震救灾指挥。同时,各地通信部门也都紧急行动起来,按照我部的要求和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紧急调集通信抢修队伍、应急通信车辆和设备及各类物资支援灾区,调动一切可用的频率资源用于抢险救灾。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从受灾省和全国其它省份调集投入四川、甘肃、陕西灾区现场的通信抢修队伍达3.2万余人、发电油机8千多台、应急通信装备(含应急通信车、卫星电话、VSAT和其他)3千多台/套、抢险救灾资金30.1亿元。

为尽快抢通和恢复灾区的对外通信联系,我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紧急动员,限期抢通震中地区对外联络。按照分片包干的方式,将四川重灾8县109个通信全阻乡镇分配给移动(65个)、电信(34个)、联通(10个),限期抢通。各企业都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并行推进。抢通方式上,路通的用车辆抢运,不通路的派出突击队徒步翻山越岭,地面无法通达的请求陆航直升机空投;技术手段上,小型卫星地面站(IDR、VSAT)、卫星电话、光缆三种方案并用。经过电信企业抢险队伍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重灾区的对外通信联络陆续被打通,灾区通信设施逐步修复。到5月16日,川、甘、陕三省中断通信的13个县城初步恢复公众通信;到5月22日,四川8个重灾县通信全部中断的109个乡镇中,已有108个乡镇恢复对外通信。截至6月19日,四川省移动基站恢复达92.8%,小(大)灵通基站恢复达92.9%。

协同作战,努力为灾区对外联络提供通信保障。对于县城正常的公众通信,采取多路由迂回保护,建立电路紧急调度机制,应急通信车、空投站备份等各种措施,保证至少有两家以上电信企业提供通信服务。为巩固前期乡镇抢通成果,采取加快推进多企业、多技术手段交叉覆盖,同步保留应急通信设备作为备份,协调加大空运油料等紧缺物资范围和频度等有效措施,确保乡镇应急通信不中断,公众通信逐步恢复。

协同配合,有效保障抗震救灾对外通信。与机场、民航、交通物流、海关、商检等部门紧急磋商,建立了快速通道,解决通信救援设备的购置、进关、运输等问题;与军方紧急协调,派驻专人联络,加强空运力度,尽最大可能、以最快速度将应急通信设备和人员投放到灾区,保障抢通任务的完成;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国石油等部门协调,设法解决了灾区交通通行证和油料供应等问题;与发改委、民政部等部门协调,为通信抢险一线解决帐篷5000顶、活动房500套。

强化管理,做好数据采集和信息外报工作。建立了高效的信息数据流转系统,每日高频次收集各地各企业最新受损情况、抢修进度、通信恢复情况、人员设备物资调配及抵达现场情况等统计数据并向外发送,频次最高时每四小时接收刷新一次数据、一天发送信息报表八次,发往国务院、发改委、四川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十几个单位,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有力支撑,为媒体宣传和情况披露提供了实时信息。截至目前,共收集汇总7个受灾省、6家企业的统计报表和上报信息600余份,报表涉及13类通信设施、40多个统计指标、10万多条数据;共撰写抗震救灾每日重要通信情况专报47期,进展情况报告30余期,会议相关材料20余份,报送各类报表和信息2000余件次。此外,前方工作组还制作了重灾8县109乡通信覆盖情况示意图、重灾8县光缆恢复情况示意图、堰塞湖情况示意图和重灾8县基站恢复情况示意图等。

积极响应,确保各方救灾队伍通信保障。为全力支援各部门的抗震救灾行动,我部主动向有关方面了解通信保障需求,动态调整通信保障方案,及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5月12日晚即紧急调集350部卫星电话,第二天送到四川前线。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灾区调集卫星电话1532部,在水利部、卫生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军队、电信企业等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电信企业建立了卫星移动基站,开通了11个视频监测点监控水文灾情,为顺利排除险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部还从全国抽调大量技术骨干和应急通信设备组成突击队,随公安等部门共同执行保障任务。此外,针对四川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通信服务问题,制定下发了通信保障工作方案,要求各电信企业按照安置点建设安置进度进行规划,分片包干、同步完成全国对口支援的21个县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通信网络覆盖。目前,已建成的454个安置点已全部实现公网覆盖,其中26个还实现了互联网接入。

以人为本,解决群众使用通信的燃眉之急。在为救灾工作提供通信保障的同时,我部积极组织和引导电信企业利用已恢复的通信网络,为灾区民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针对灾区大面积断电的情况,为解决通信设备用电和用户终端充电问题,紧急从全国共调集108台发电机,1000余块卫星电话电池,210套野外充电器等,迅速在四川8个重灾县组建“抗震救灾通信应急充电站”153个、流动充电小组782个,配备相关人员2003人,为县乡救援队伍、灾区群众主动提供备用电池、手机充电等送电上门服务,目前已服务用户26789人次。为方便用户使用通信设备,组织各企业在四川灾区累计组建7932支流动服务队,投入服务人员72511人次,调用流动服务车990台次;在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免费通信服务点1766个,提供免费电话8495部。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主动提供亲情服务,如开通寻亲热线、提供免费报平安电话、短信搜索“沉默客户”等;采取特殊措施,包括欠费不停机、停机用户临时复机等,保证特殊时期灾区群众通信服务;配合政府做好抗震救灾信息。截至6月16日,仅四川灾区,电信企业已累计免费各类抗震救灾短信息8.4亿条。此外,还为灾区群众赠送了一批电视机和卫星电视接受设备,丰富了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

全面推进,通信恢复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有序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开展之初,我部就确定了“抢通、恢复、重建”三步走的工作部署,并针对各阶段抗震救灾通信保障的工作重点,明确任务目标,及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实施办法和进度要求,逐项监督落实。从5月28日开始,四川灾区全面进入通信设施恢复阶段,我部又确定了已“三保五为”为主线的工作思路。“三保”即尽力保证县城、乡镇对外通信恢复和为救灾工作提供通信保障,并以10天、一个月、三个月为限,分别确定三个阶段性工作目标。“五为”即为救灾部队的搜救工作、为受灾群众救护转移和安置、为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为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为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五个方面提供通信支撑和服务。目前,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已抢通四川省境内21个受灾县95%的乡镇、8个重灾县70%乡镇的公众通信能力,通信恢复第一阶段10天的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尽管如此,由于灾情严重,灾区尚待修复的局所还有100多个,退服移动通信基站220个,退服小(大)灵通基站419个、受损线路8835皮长公里、倒断通信杆路62428根,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按照中央有关部署,我部从5月30日起启动了灾后重建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工作,成立了规划组,在对灾区通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四川省共同研究编制了规划大纲。目前,规划大纲已正式报出,具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通信预案体系

《中国电信业》:在每次抢险救灾时,应急通信系统都担负起了第一时间通信保障的重任。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进一步健全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如何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奚副部长:初步考虑,一是要针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细化完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体系。根据国务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及“重在基层”的应急预案制定原则,通信行业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并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汶川大地震这样超常规的重大自然灾害,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全部中断,暴露出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下一步,我部将对应急预案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应急预警和响应分级划分,重点针对地震、雨雪冰冻、洪涝、火灾和恐怖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切实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使预案能够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作用,并逐步贴近实战需求。

二是要高度重视应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力度,进一步提高通信网容灾抗灾能力。在今后通信网络的建设中,继续对一、二级干线光缆采取直埋方式,重要通信线路备份迂回路由,重要通信设施采用备份配置,重要通信枢纽和局(所)、移动基站配备一定数量的固定和移动油机发电机等等,切实增强通信网的容灾抗灾能力。同时,要摸清应急通信物资储备数量,结合不同灾情特点,加强重点物资储备力度。下一步,首先要摸清“家底”,对资源配置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保证特殊情况下快速调动资源,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其次,可根据不同灾害特点,如在地震灾害易发地区加大卫星电话储备力度;针对雨雪冰冻和洪涝灾害,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小型油机和相关配套电源的储备力度等,并结合历次抢险救灾工作经验,增加应急车辆、杆路、光缆等应急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提高容灾备份应急能力。要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做到件件有登记,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定期组织检查。此外,要加强应急通信设备国产化的研究和应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积极跟踪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逐步将应急通信装备建设向数字化、宽带化、便携化、国产化、标准化和保密化的目标发展,并依靠国有企业,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小型化的现场应急通信装备,以保证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的应急需要。

三是要统一科学调配应急通信资源,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顺畅。结合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工作的经验,遇有重大灾情,要实行应急通信各类抢险救灾物资的全国统一调配,按照全国与省内资源调度相结合、周边省份互相帮扶、对口支援等工作原则,抢修工作采取“先重点、后一般”,“先抢通、后恢复”的工作思路,优先抢通和重点保障部级干线光缆和重要用户的通信畅通,优先确保抢险救灾指挥部门、党政军重要部门的通信需要,尽快抢通恢复灾区公众通信,最大限度地发挥抢险救灾应急通信保障作用。加强突发重大事件时各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共享。此外,各类灾害发生后,迅速恢复公众通信非常重要,因此要利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企业间互用光缆的良好经验,着力开展今后各企业通信资源共享的研究,出台针对重大突发事件资源共享的管理规定,明确各运营商的责任、义务和共享原则,并明确可以共享的资源(如光缆、基站等),以推进通信网资源共享,提高行业整体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四是要建立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共同应对灾害的能力。借鉴今年两次重大自然灾害的良好协调机制,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与发改委、民政部等综合协调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作,确保抢险抗灾工作中遇到的跨公司、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类应急物资协调和紧急调运问题能够及时妥善解决,保证抢险抗灾通信抢修恢复工作的快速有序进行。同时,积极加强与防汛、地震、森林防火以及电力、交通、石油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在保障各部门抢险抗灾通信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将通信作为电力、交通、石油等部门的优先确保对象,共同提高应对灾害能力。

五是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应急通信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定期对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通信快速反映能力。

以人为本,做好灾后通信重建

《中国电信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于今后灾后重建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和计划?怎样进行本行业的灾后重建?怎样为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灾后重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撑?

奚副部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将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围绕灾区恢复重建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协调,科学规划,以建设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天地一体的通信基础设施为目标,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

做好灾后通信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以指导重建工作。国家成立了灾后重建规划组,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灾区各省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灾后重建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组”,由部内相关司局及有关省的通信管理局、信息产业厅具体负责,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部电信研究院和当地的通信规划设计院。规划组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重建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有关方面的要求,通信设施重建规划的范围是受灾较严重三个川、陕、甘三省45个县市,其中四川38个县、甘肃5个县、陕西2个县。规划期以近三年(2008~2010年)为主,并确定了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且要求具有可操作性。7月20日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将最终完成,并上报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重建规划组。待重建规划获得批准后,我部将按照规划,与地方政府一道,共同组织各电信运营企业开展通信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将灾区的通信恢复到灾前水平,并力争有进一步的提升。

灾区通信基础设施的重建要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系统设计、保障安全的原则。所谓“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就是要围绕灾区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居民点布局、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社会公共服务加快通信基础设施重建,在提供可靠通信设施、保障灾区重建的同时,不断提升普遍服务水平,推进灾区信息化,支撑灾区长远发展。要统筹协调各运营企业通信网络建设。以基站、杆路、线缆、管道、局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切实推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远近结合、协调发展”,就是通信网络重建要与服务临时安置相结合,通信网络覆盖与安置点建设同步,满足灾区过渡安置需要;条件具备的地区,在充分考虑安置点通信资源再利用的情况下,加快通信恢复重建,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同时,网络技术的先进性要与成熟性相结合,实现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统筹协调。重建网络要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管制政策,利于未来长期演进,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又要经济实用可靠,符合灾区实情,能够迅速满足近期通信保障需求。

应急机制范文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押罪犯构成显现出新的特点,三涉罪犯、暴力罪犯明显增多,这些罪犯罪重刑长恶习深,暴力倾向严重,消极思想活跃,有可能随时爆发突发性事件,甚至有些罪犯无时不在伺机实施脱逃、暴狱等。因此,科学地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监狱系统的突发事件防范处置机制,将是未雨绸缪之举,是提高监狱改造质量,促进监狱经济发展,保证监管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之一。笔者试就构建监狱防暴应急处突机制进行初探,以供商榷。

一、处突机制的内涵及结构

监狱防暴应急处突机制,是建立在监管安全预警基础上,以突发事件处置管理为中心,借助安全信息论、安全控制论、安全系统论、安全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合理配置各种资源,防范和处置监狱罪犯脱逃、暴狱、劫狱、劫持人质等突发性事件的针对性措施和对策。广义的防暴应急处突机制是一个大系统,由预警系统、防范系统和处置系统3个分系统构成,贯穿突发事件的前、中、后三个过程。狭义的处突机制侧重于事中的管理和调处。本文所论及的处突机制是从广义上进行探索的,力求体现防范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二、处突机制的运行程序

(一)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是处突机制中的初始系统。该系统将完成对监管改造中影响监管安全诸多因素所涉及的引发突发事件诱因,进行研究、收集和分析,通过判断、评价和数据处理及组织决策,作出处置结论的运行过程。当统计参数达到安全临界点时,把所获得的结果提供给下一个系统,即防范系统,并进入该系统的运行之中。

1、建立预警信息收集系统。首先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收集网络布局。形成以一线民警为主的警察收集网络,以耳目、信息员为主的罪犯收集网络,以监控中心、监听网络为主的科技收集网络,以罪犯亲属、原工作单位、公安机关为主的社会反馈网络相互配合的监狱安全信息网络格局。确保预警信息的真实、准确、全面、有效。相应地在监狱推行预警信息日收集汇报制度,以弥补每月的监管安全排查制度时效性差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将有脱逃、暴狱等倾向的罪犯纳入视线,做到敌动先知。其次,突出对罪犯个体情况(尤其是新犯)的摸底排查。每名罪犯除了狱政管理档案外,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犯罪、违规行为轨迹档案,通过对三者的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客观了解罪犯个体的改造趋势,我们可以把摸查的关口前移到办案和收押的公安机关、罪犯原单位、居住地村委会、居委会,让监狱提前掌握罪犯的异常情况,如:有重大漏罪或家庭变故可能脱逃的罪犯,系黑恶势力头目可能被同伙劫狱的罪犯。

2、建立预警信息分析系统。严格落实监狱每月,监区每旬,分监区每周,一线民警每日开展的狱情分析制度。重点分析罪犯的倾向性问题和规律特点,排查漏洞,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消除隐患。

3、建立预警信息处置系统。对分析结果,监管安全可以实行四级预警机制,即绿色预警(正常状态)、黄色预警(注意状态,指罪犯存在脱逃、行凶、暴狱、劫持人质等潜在的隐患)、橙色预警(紧张状态,指罪犯脱逃、暴狱、劫持人质等隐患已升级为谋划阶段,突发事件一触即发)、红色预警(紧急状态,指罪犯暴力行为现实危险已发生,并演变成突发事件),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置对策。

(二)防范系统

防范系统是由防范机构和控制技术构成,依据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对危险对象中安全状况所处于危险指标状态进行各种早期预防、控制与化解的过程,如:

对黄色预警信息,由监区整合力量和资源进行处置,关键抓好“四早”,即早预警、早分析、早处置、早转化,有效把矛盾化解在萌发状态。狱内侦察科可在此阶段提前介入,指导监区开展工作,并向监狱领导汇报。

对橙色预警信息,此时由业务部门会同有关监区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措施进行处置,重点做好“三防”,即防局面失控、防措施失当,防矛盾扩大。

对红色预警信息,此时由监狱、监区按应急预案共同处置,抓好“五项工作”,即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各方力量的科学连动,后勤保障的合理供给,舆论导向的有效控制,现场证据安全保护等,强调防暴应急处突的科学性、有效性。

防范机构是针对监狱安全状况建立的研究管理部门,即监狱领导层,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形成监管安全防范系统的三级网络,建立各网络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和技术处理体系。

控制技术是以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实施防范控制的过程,按实施对象不同可分为宏观和微观控制技术,按实施方法不同可分为思想预防、制度预防、技术预防和环境预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人防、物防、技防。二十世纪前,我们主要采取人防和物防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关于这两方面的论述很多,本文不再赘述。随着监狱经济的发展和形势变化,技术预防将成为我们十分重要的防暴处突手段,现代与传统处突手段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技术手段参与。笔者认为,防暴处突应当注意下列应急设施的建设:

1、监门关封设施。监狱的主要监门(大门、各监区的门)都应当实行电子控制,平时由监门附近的值班室控制,在特殊情况下,由监狱的监控中心控制。一旦发生犯人暴动、骚乱等情况,值班室或监狱的监控中心都能迅速地关闭所有监门,实行隔离封锁,防止犯人互相联络和情绪恶性膨胀,避免事态的扩大和恶化。

2、报警设施。我国的监狱通常都比较重视监狱围墙的报警设施,如果有犯人靠近围墙,警报器就会发出响声,提醒看守人员和武装警察采取措施。但是,相比较而言,对监内的报警设施建设得不够。为了更好地保障监管安全,一是要加强固定报警设施建设。监狱应当像银行那样,在犯人可能到达的办公室、办公区、值班室等的隐蔽部位,安装报警按钮,使工作人员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能够迅速按钮报警,请示援助。报警按钮的安装,既要隐蔽,不为犯人所知,又要便于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在从事正常工作或保持正常姿势时,就能按压按钮。二是要加强随身报警装置建设。监狱应当给一线民警都配备一个随身携带的报警装置,使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寻求援助。监狱应当有一个警报网络,实现自动化管理,当按了报警按钮或装置时,监控中心就能立即知道出事地点,并能立即通知相邻区域的工作人员和专门解决突发事件的人员去援助。

3、发电设施。监狱应当有一套备用的发电设备,以便在正常供电中断的情况下,保证监控设备的用电,防止因断电而出现犯人趁机越狱、暴动、骚乱等现象。

4、通讯设施。应当有一套备用的通讯系统或设备,以便在发生人为破坏事件、事故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能够在监狱内部互相联系和向外部通报情况,请求援助。应急通讯设施应当定期维修,保证它能安全、高效地运行。

5、其它设施。发达国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大多使用高科技成果装备其监狱管理设施。比如,美国在监狱管理设施的设置上,普遍采用了现代监视、监听、报警、探测、防暴、通讯、信息、微机等先进技术。为防止罪犯实施暴力行为,美国监狱大多利用常规技术使监狱设备具有坚固防损、不易拆卸等特点,不给罪犯提供假借的武器;使用新兴防暴技术装备了既能一下将罪犯击倒又不会使其丧命的飞袋;在紧急情况下逐一连接形成盾牌墙的“瓦萨盾牌”;可将罪犯击昏但不致其丧命的软质子弹,等等。再如,英国有的监狱在围墙内20米处筑有第二道篱墙,在两墙之间安置地音报警器,如有人从内部靠近围墙,立即会被发现;门卫在装有防暴玻璃的坚固的掩蔽所内执勤;用现代化电话通讯系统控制着大门开闭,等等。

6、注意各种技防技术的相互配合。技防技术在监狱的运用是多方面的,注意各种技术的相互配合,可以使监控技术在监管控制罪犯方面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1)在一般监控方面。将闭路电视的摄像头、监听器、微光电视的摄像头等安装在监舍、活动区等罪犯学习、劳动、生活的现场,可发现异常情况,掌握可能出现的预谋犯罪和违反监规、监纪的人和事,为加强监管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通过电话、无线电收发机、对讲机等通讯设备,可加强监狱内部各部门之间、各监狱、有关单位之间以及与上级领导机关的通讯联络,做好日常监管工作。

(2)在重点防范方面。使用闭路电视监视器、监听器、探测器、夜视仪、微光电视等监控“危顽分子”的活动,对特别重要的部位、最危险的罪犯,可采用报警器及监听器、监视器等综合报警装置;同时可用摄录像机等记录现场情况,用监视器、监听器、夜视仪等秘密监控嫌疑犯,用防暴器材、对讲机等制止暴乱、围捕犯罪分子等,为揭露和打击罪犯的重新犯罪提供线索和证据。

(3)在防逃、制逃方面。发挥监听、监视、探测器、报警器、通讯设备的作用,监控有脱逃危险的罪犯的活动。对正在进行脱逃犯罪活动的罪犯发出警报,及时制止其犯罪活动,即使罪犯已逃出警戒线也能迅速将其追回;在追逃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交通工具,以便迅速捕回逃犯。各类报警器均可同摄像机、录相机配合使用,以记录罪犯的脱逃犯罪情况、脱逃罪犯的人身形象,以便于追逃工作的迅速开展,也可作为罪犯脱逃犯罪的证据。

(三)处置系统

处置系统是对预警系统和防范系统中经过预测、监测、预警、控制防范等预防性措施后,仍存在不安全状态的可能性因素,进行降低事件发生和启动紧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的一系列过程策略系统。其中包括:针对突发事件的指挥中心,决策程序,组织系统,获取信息程序和应急措施,直至实行法律程序和管制。

1、组织指挥体系。监狱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及办事机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由监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其它党委委员为成员,负责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决定启动、终止防暴应急处突预案;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对整个行动进行监督和下达指令;决定有关重要事项,提出重大决策建议,制订处置措施,并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工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应急指挥中心)由分管副监狱长担任主任,相关业务科室人员为成员,主要负责迅速组织各应急行动小组及相关人员到达指定位置;现场指挥实施相应的处置措施及处理其他紧急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现场动态;负责信息监测、采集、汇总、分析与组织协调,及时向监狱党委报告,提出预警及预案启动的建议;根据指挥部的指示,制定应急措施,督促、指导各应急行动小组开展应急工作;跟踪了解事件的进展和处置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结束应急行动,并在应急工作结束后,就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后果(伤亡、损失情况和影响)、责任追究、经验教训等写出调查报告报指挥部;指导日常防控和宣传、教育工作;承办上级和监狱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2、执行体系。防暴应急处突具体任务可分成若干小组执行。

(1)警戒组。负责事发现场和的安全警戒工作。当接到狱内突发事件报警信号时,立即分两班人员迅速组织现场戒严及现场周围布控,遣散围观人员;同时沿监管墙实施警戒,严防罪犯越狱和社会不法分子侵扰,阻止闲杂人员靠近。

(2)防暴机动组。负责追捕、控制人员、接送罪犯等。具体任务是在指挥部的指示下,执行现场各种制暴处置措施;掌握相关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及时向指挥部反馈有关信息。

(3)监内稳定组。负责紧急状况下对罪犯的现场管理教育,组织各押犯单位将罪犯收监落锁,稳定局势,开展政策攻心,分化瓦解,作好罪犯的思想稳定工作。

(4)后勤保障组。负责现场生活、医疗、警戒装备及其他用品的供给保障。及时组织医务人员到达医院及事发现场待命;准备好医疗、抢救用品,对伤亡人员实行紧急救护,同时作好紧急情况的伤员转送工作;负责所需生活物资、武器装备等的供给和调配。

(5)交通通讯组。负责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的交通、通信工具的供给,以及交通的疏导指挥、通信联络。

(6)宣传报道组。负责作好对事发单位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宣讲工作,以及对外界的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等事项工作。

(7)侦察组。负责事件现场的保护、勘查、取证,为今后打击罪犯的重新犯罪提供线索和证据。

3、报警体系。监狱内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第一目击警察和责任警察应同向所属单位和指挥中心报警,指挥中心接警后立即按预案发出警报,带班民警迅速收监或原地警戒等侯指令,其他民警闻警后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指定地点集合听令。

4、针对性措施。本措施以某无武警驻守监狱作为参照系进行模拟配置。

(1)群众性事件行动方案:

若在监狱区域内发生针对监狱的狱劫、毁坏监狱财产、警戒设施及其他严重行为的群众性事件,警戒组应进入警戒岗位(警戒区域视具体情况而定),防暴机动组和监内稳定组迅速进入现场,其余人员协同狱内干警稳定监内秩序。

首先应对群众进行政策性教育,争取通过劝阻来缓和事态的发展;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制止,并将肇事首要人员扭送至公安机关进行处置。在事件发生之初,宣传报道组同志及时将情况上报政法领导机关和通知驻地公安机关前来增援处置。在制止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只许鸣枪示警,不许枪口对人(但是对持械、持枪进行劫狱的可依有关规定进行特殊处理)。

(2)犯群性事件行动方案:

当接到突发事件报警后,指挥部领导成员迅速集中,各警察应在最短时间内赶至指挥部指定地点,各组组长根据具体情况迅速组织本组成员进行接警。各押犯单位应相互配合,迅速对押犯进行清点收监,并对押犯做好思想稳定工作。

警戒组同志接警后,应立即领取枪支弹药,在指挥部的指挥下分两组赶赴和事故现场。当监内发生事件时,在墙四周及门卫分别由两位民警配备“五六”式冲锋枪一支,子弹一个基数负责控制警戒,严防罪犯越狱和社会不法分子侵扰,阻止闲杂人员靠近。另外安排五名同志配备“五四”式手枪两支,子弹各一个基数,负责事件现场戒严及现场周围布控,遣散围观人员;当监外发生事件时,各人按要求领取枪支弹药,视情形占据有利警戒位置,但首先应保证好监舍区的警戒。

防暴机动组和监内稳定组同志接警后,配备“五四”式手枪两支,子弹各一个基数,视情况按下列方案行动:

①监内发生突发事件时,干警应立即进入事件发生现场,规劝或命令罪犯立即停止活动,同时尽快调查处理,做好善后工作。

②当监内现场被犯罪分子完全控制以至我干警无法进入时,应当利用广播向罪犯喊话,采取政策攻势宣传我党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力求分化瓦解滋事罪犯,发挥劳积分子的内部规劝作用,争取中间分子,直至平息事件。

③当罪犯劫持我干警、职工或其他人员作人质时,干警无法近身时,应采取喊话方式稳定好人质情绪。同时利用攻策攻心,督促其主动放弃人质,确保人质安全。若罪犯仍负隅顽抗,应当采取果断措施对人质进行解救,为人质安全计有必要可以击毙肇事罪犯。

④当罪犯纵火想焚毁监舍或厂房等部位时,应立即组织干警和动员服刑人员制服纵火罪犯和投入到灭火工作中。若火势猛烈无法控制时,应迅速拨打火警。

⑤当接到监外突发事件报警时,应立即赶赴现场,视其情形果断地就地处理。

⑥若突发事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迅速向上级政法机关和驻地政法机关报告及时取得联系,请求增援,平息事态。

后勤保障组、交通通讯组、宣传报道组和侦察组同志接警后,应迅速进入岗位,在指挥部的指挥下作好相关工作,并做好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认真保护好武器弹药库、计财科、档案室、狱政科及狱侦科档案室、配电房要害部位,确保万无一失。

(3)下班后及节假日发生群众性事件和犯群性事件行动方案:

若在非工作时间发生突发事件时,按以下行动方案执行:

①监狱值班领导接警后立即向监狱主要领导报告并迅速组织留守值班人员成立临时指挥部;

②机关值班女警察负责通知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接警后立即召集本部门人员在20分钟内赶到在指定地点集中;

③监狱值班领导将当日机关值班人员为警戒组承担警戒任务,女警察负责门卫值班,各监区值班人员负责本监区的警戒及管理工作;

④人员到位后,应急指挥中心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方案。

(4)追捕行动方案:

方案一(罪犯脱逃时间不超过2小时内执行)

①警报响后10分钟内,指挥中心成员到位,并立即调集所有车辆集中,通知休假、请假人员在指定地点集中,机关警察在狱办公楼前集中待命,监区警察在本监区集中待命。

②各押犯单位在警报响后10分钟内将罪犯点名收监完

毕。逃犯所在单位立即向指挥中心报送逃犯资料。

③警报响后10分钟内,狱政科、狱侦科、政治处将枪支、弹药及警用械具准备完毕并报告指挥部。

④出动追捕小组向逃犯重点逃窜方向追捕,如不能确定重点逃窜方向,则出动若干个追捕小组从监狱四周搜捕逃犯或者在详细收集研究逃犯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经指挥部研究,往逃犯可能出现的地点派出追捕小组。

⑤在监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交通干线设置堵卡点,盘查过往车辆和询问行人。

⑥各追捕小组及堵卡小组无指挥部命令,不得擅自改变追捕路线或堵卡地点,也不得擅自撤回。

方案二(罪犯脱逃时间超过2小时执行)

①按方案一设置堵卡地点。

②在详细收集研究逃犯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经指挥部研究,往逃犯可能出现的地点派出追捕小组。

三、防暴应急处突机制的完善

(一)建立监狱警察危机意识培训机制。“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监狱警察必须具备敏感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利用科学手段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1、建立监狱警察安全意识培训机制。每年至少要对民警进行2次安全知识专题培训,通过讨论、反面教育等方法,引导警察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风险,提高安全意识。

2、建立处突实战演练机制。要围绕提高警察收集、分析、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采取经验交流、业务论坛、岗位练兵、考试考核等方式,提高警察处突专业化水平。其中强化技能训练和模拟训练,每年至少进行2次针对防脱逃、防挟持人质、防暴狱等不同课题的处突演练。

3、建立防暴处突责任机制。对收集预警信息及时处置、制止罪犯脱逃、暴狱、行凶等监管事故的,应在精神、经济上重奖,激发警察防暴处突工作热情。反之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以提高收集、分析、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和超前性。

4、建立防暴处突事件数据库。对监狱系统中已发各类典型事件的发生原因、产生后果及解决办法进行分类汇编成册或制成影视资料,作为监管安全培训教材,增强警察风险意识。

5、建立监狱突发事件警示室。以监狱发生的现实案例为素材布置展室,通过参观展览,增强警察对狱内突发事件的直观效果,提高其危机意识。

(二)建立罪犯心理状况评估机制。在人的行为机制中,生理、心理、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着支配作用。任何犯罪的行为都是受其心理的驱使才得以实施的。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罪犯的心理状况,采用科学的技术指标考核,创建良好的罪犯心理状况评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罪犯入监后,监狱警察要依据心理学原理,及时从罪犯年龄、刑期、前科、家庭背景、家族病史、案情认识、作案手段及同案情况等方面,对罪犯进行心理测试,对测试结果与基数指标(依据心理学原理,归纳总结已往能够正常完成改造进程罪犯所做的心理测试得分结果的平均值为基数指标)相比较,偏离该基数指标越远的罪犯其存在危险性将越大。这就需要监狱警察重点关注,做好控制工作。此外,在罪犯改造过程中监狱警察要结合罪犯个体情况、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诸多因素,加以具体分析,拓展罪犯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在监狱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按照监狱警察的要求,积极参与到减少和防止危害进一步发生的行动中来。同时还要深入研究罪犯心理反应最为敏感的因素,如行政奖励、岗位设置等,探寻各类因素对罪犯心理状况的影响,寻求有利于罪犯改造的因素,激发罪犯积极向上的改造心态,尽可能控制和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对罪犯的影响。

(三)建立预警系统的配套机制。

1、建立社会化的预警机制。监狱机关的防暴应急处突机制要尽可能最大化调动社会资源,更新联防观念,拓展联防预警的新领域,建立依靠政府、政法、武警、卫生、交通、通讯等部门合作的联防预警机制,监狱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寻找合作平台。监狱可以为社会提供如警示教育、向公安机关提供罪犯的活体数据、提供危险犯刑释后的资料作为其重点监控人口产资料,配合政法部门的工作;利用“三共”活动的平台进一步密切与武警的关系等。监狱在与各部门的合作中,要善于借助上述部门的力量来教育改造罪犯,提升监狱的防暴处突的预警机制。

2、突发事件警源分析排查制度。对危及监管安全的各类隐患要定期排查,在排查中突出抓好突发事件警源的摸排工作,对可能演变成突发事件的隐患盯进行控制。

3、突发事件警源登记制度。对分析出来的突发事件警源要进行登记建档,实时检测、评估、监控。

4、重大警源报告制度和例会制度。突发事件警源控制的责任单位要定期报告警源排查情况和警源隐患治理情况,党委在每月党委召开的监管改造工作例会上就此专题研究。

应急机制范文篇4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应急管理局机制体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加强应急体系建设。自应急管理局成立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及时调整完善应急指挥机构县应急委,下设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等18个专项指挥部,编制完善了全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18个专项应急预案,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做到各司其职、无缝对接,正有序推进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工作。

二是进一步理顺“防救治”工作职责。根据省委编办《关于关于进一步调整完善应急管理职责体系的督办通知》及完善应急管理职责体系工作协调会议要求,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防救结合、高度协同”的原则,做好应急管理职责的分解融合和上下衔接。由牵头,县林草局、县科农水局、县自然资源局配合,参照省、州直相关部门职责划分意见,结合改革以来县应急职责履行情况,对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救”“治”职责的具体事权划分进行再梳理、再完善,涉及56个方面200多条具体事项,优化部门间的责任链条,形成应急体系事权划分意见,现已呈报县委编办备案,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预案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县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十个专班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各乡镇(场)主要领导参会,共同研究制定乡镇(场)应急处置办法,细化森林草原火灾处置程序,建立扑火指挥组织,规范火灾处置流程,科学合理安排编制,建立清晰的安全通道进出山路线图、群众撤离路线图、重点危险源地理位置图,规范建立编制到村的应急处置办法。

四是全面抓好清单制定和推行实施。充分发挥县安办职责,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要求县林草局等15个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监管责任清单》,企业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各乡镇建立《乡镇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领导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进一步压实领导干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逐步实行“照单履责、按单办事,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为推动森林草原防灭火落实好“防”与“救”责任打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预警机制建设需进一步提升。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需要进一步磨合,森防指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沟通还有待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体制机制、落实火源管控责任还需进一步落实。二是应急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县因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购置专业救授装备及救援器械。

应急机制范文篇5

内容摘要: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建立了危机管理机制,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笔者认为,为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应当进一步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关键词:危机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研究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

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总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处理与公共紧急状态有关的危机事件。主要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建立有效的国家对危机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为应对危机,应当建立健全包括预警和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同时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由于危机事件现实的或潜在的突发性和危害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纳入日常的管理和运作中,使之成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当作是临时性的应急任务。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建立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指的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危机态势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及时评估各种灾害的危险程度,并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危机预警系统是指组织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可能早地发现危机的来临,建立一套能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并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关系的系统,通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危机来临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危机采取行动。

预警的任务是在平时进行监测,收集信息,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处理分析,发现某些指标达到预警系统的临界值则需要发出警报。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传递报告系统,保障对信息的及时准确地监测、科学合理地分析处理和畅通地传递。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做好信息监测,将对危机的监测常规化,纳入日常管理中来;在此基础上将所收集到的可能提供危机事件信息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并做出预测和决策,做出是否需要发出预警报告的判断,以便发出及时、准确的预警报告,提高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警觉,作好应对危机的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减少危机造成的危害,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快速反应机制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因此,应当强化对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建立一个常设的、相对独立的用于协调危机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综合协调机制,使我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

法律保障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通过制定法律,可以对危机管理中应急机制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定,维护政府在处置危机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危机一旦发生,由于其自身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如果指挥决策机构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后果很难设想。系统的法律支持是实施危机管理的有效保障。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尚不完整。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机制中各个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等,确保其运转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加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仅仅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应当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如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应急机制范文篇6

关键词:危机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研究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

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总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处理与公共紧急状态有关的危机事件。主要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建立有效的国家对危机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为应对危机,应当建立健全包括预警和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同时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由于危机事件现实的或潜在的突发性和危害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纳入日常的管理和运作中,使之成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当作是临时性的应急任务。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建立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指的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危机态势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及时评估各种灾害的危险程度,并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危机预警系统是指组织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可能早地发现危机的来临,建立一套能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并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关系的系统,通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危机来临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危机采取行动。

预警的任务是在平时进行监测,收集信息,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处理分析,发现某些指标达到预警系统的临界值则需要发出警报。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传递报告系统,保障对信息的及时准确地监测、科学合理地分析处理和畅通地传递。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做好信息监测,将对危机的监测常规化,纳入日常管理中来;在此基础上将所收集到的可能提供危机事件信息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并做出预测和决策,做出是否需要发出预警报告的判断,以便发出及时、准确的预警报告,提高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警觉,作好应对危机的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减少危机造成的危害,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快速反应机制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因此,应当强化对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建立一个常设的、相对独立的用于协调危机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综合协调机制,使我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

法律保障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通过制定法律,可以对危机管理中应急机制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定,维护政府在处置危机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危机一旦发生,由于其自身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如果指挥决策机构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后果很难设想。系统的法律支持是实施危机管理的有效保障。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尚不完整。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机制中各个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等,确保其运转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加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仅仅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应当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如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应急机制范文篇7

关键词:危机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研究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

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总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处理与公共紧急状态有关的危机事件。主要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建立有效的国家对危机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为应对危机,应当建立健全包括预警和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同时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由于危机事件现实的或潜在的突发性和危害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纳入日常的管理和运作中,使之成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当作是临时性的应急任务。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建立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指的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危机态势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及时评估各种灾害的危险程度,并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危机预警系统是指组织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可能早地发现危机的来临,建立一套能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并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关系的系统,通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危机来临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危机采取行动。

预警的任务是在平时进行监测,收集信息,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处理分析,发现某些指标达到预警系统的临界值则需要发出警报。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传递报告系统,保障对信息的及时准确地监测、科学合理地分析处理和畅通地传递。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做好信息监测,将对危机的监测常规化,纳入日常管理中来;在此基础上将所收集到的可能提供危机事件信息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并做出预测和决策,做出是否需要发出预警报告的判断,以便发出及时、准确的预警报告,提高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警觉,作好应对危机的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减少危机造成的危害,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快速反应机制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因此,应当强化对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建立一个常设的、相对独立的用于协调危机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综合协调机制,使我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

法律保障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通过制定法律,可以对危机管理中应急机制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定,维护政府在处置危机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危机一旦发生,由于其自身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如果指挥决策机构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后果很难设想。系统的法律支持是实施危机管理的有效保障。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尚不完整。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机制中各个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等,确保其运转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加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仅仅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应当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如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应急机制范文篇8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1、我局成立应急联动处置领导小组,汪自力局长任组长,局属各科室单位直接受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指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局成立了专业的森林消防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共50人,配备森林消防车3辆和相应的扑火工具,集中住宿、军事化管理。

2、在发生应急突发事故后,各专业应急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工作,并及时上报。

3、负责调查处理的应急预案实施人员,要迅速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受灾范围、初步提出分析、预测和处置建议,为处置领导小组进一步指挥和决策提供依据。

4、负责应急实施的保障人员、应做好保障工作,及时准备专用设备、车辆及其他物品、确保随时可调用。

(二)应急预案制定情况

针对林业工作实际,我局制定应急预案四项:分别是区林业局森林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区林业局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区林业局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区林业局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三)应急演练情况

为了锻炼队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局不定期的开展应急演练。特别是森林消防大队,加强日常训练和管理,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通过演练,检验了我局应急指挥体系,信息报告体系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提高了应急处理的意识和能力,为应急预案启动和应急处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应急联动机制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林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为防止和减少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林业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定期开展应急联动机制的综合监测和分析评价工作。定期开展应急联动机制的综合监测和分析评价工作,准确掌握全区林业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全面数据和相关信息,对有可能引发林业突发事件和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情况和隐患,及时提出相应对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三)重点强化重要生态区域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重点加强天然林区、重点公益林区、生态极端脆弱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建立健全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和森林管护队伍,完善地方政府领导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度,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责任。

(四)及时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执法检查和专项行动。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开展森林采伐限额执行、征占用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执法检查、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定期组织开展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的专项打击行动,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和正常生产秩序。

(五)畅通林业突发事件、林业生态事故发生和发展信息报告渠道。建立从区到镇街林业站的相互联网、信息共享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随时报告制度。设立举报电话,确保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渠道的畅通。

(六)应急保障措施到位

制定了资金、装备、通信、队伍、技术五项目保障措施,确保一旦发生灾害、突发事件时各项措施到位。

三、我局应急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急联动机制预案》的落实不够。有些应急预案的建设和充实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应急机制范文篇9

一、我市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我市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针对我市当前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矛盾问题,增强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站在构建和谐苏州、建设全面小康的高度,充分认识了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按照省市应急管理相关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特别是在处置我市今年两起重大事故(化解处置虎丘区不稳定事端,化解处置园区公积金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苏州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市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明确责任,细化方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明确了预案编制责任。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不断完善了我市应急管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乡镇、企业应急预案。凡是上级部门制定有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我市各级部门都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县区级部门按照市政府制定的预案,乡镇政府参照县政府制定的预案,结合区域实际,制定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地方政府预案,同时指导村(社区)制定好应急预案,确保遇到突发公共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各企事业单位也根据自身实际,编制消防、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严格了预案编制要求。各类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工作的主体和职责,明确了应急工作的程序和措施,做到了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全市性的专项预案,市级有关部门根据变化的形势,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加强了协调沟通,使预案之间相互衔接。建立和完善了联动协调制度,加强市、县、乡镇、军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动员和发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和市属企事业单位编制或修订的应急预案,须及时报送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便于了全市加强统筹指挥。

提高了预案编制水平。各级各部门在预案编制和修订过程中,认真研究了我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注意总结汲取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基层的意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掌握和遵循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处置措施,努力提高应急预案的预见性、操作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编制和修订预案应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程序,广泛征求意见,经集体讨论同意后正式实施。

(二)坚持预防为主,多方协作,规范应急运行机制

加强了预测预警系统建设。预防是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办法。我市各级各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风险调查、隐患分析,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开展全市调研,形成等调研报告,做到了对风险源心中有数,对抗风险的资源家底清楚。建立了完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适时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各级政府、市直各部门组织力量认真开展了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区域、本部门的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了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了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预防为主、消除隐患,促进应急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及时组织了力量进行排查和限期治理。积极开展社区、村社、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隐患排查,及时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完善了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统一、高效、科学的决策指挥制度和各方协作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有关各级政府和单位立即了开展先期处置,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事态扩大化。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主要出发点,保护群众利益最大化。认真做好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措施和应急预案。

健全了应急处置联动体制。坚持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和市级各部门不仅加强了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管理,落实好了自己负责的各类预案,还要做好了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明确了各方职责,确保一旦有事,就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危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好突发公共事件。

(三)坚持强化值守,灵通信息,加强应急基础工作

严格了应急值守制度。各级政府和市直各部门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节假日期间特别是敏感时期,坚持领导必须带头值班,并将值班安排表(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提前报送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值班电话和应急管理负责人移动电话,保持了24小时通讯畅通;对更换通信方式或外出的,及时向市政府办报告。值班人员切实增强了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值班责任,没有出现脱岗、漏事现象。

灵通了预测预警信息。我市各级政府、市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加强了信息监测与预测,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明确监测信息报送渠道、时限、程序。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研究,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作出了预测。对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坚持了在2小时内报送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规范了应急信息报送。应急信息报送坚持了快速、真实、准确,规范报送要素和渠道,落实了报送责任和要求,确保了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明确了重点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效果、下一步处置思路和将采取的措施。对迟报、瞒报、漏报、不报和不准确报告重要信息而影响及时妥善处置以及造成后果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各级政府和部门坚持了每季度至少要向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一次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动态、组织体系、预案编制、队伍建设、宣传培训、预案演练等情况。

严格了应急信息管理。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了对应急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应急信息主要通过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形式。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做到了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四)坚持建好队伍,加强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了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统筹规划,形成了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急救、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应急状态下能“拉得出、打得赢”。注重了专群结合,建立了应急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了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各级政府、市直各部门根据《江苏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针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和特点,迅速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目前在全市基本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应急管理工作网络。

加强了应急工作培训。我市各级政府、市直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标准和方式,不断提高了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职守、信息报告、组织协调、预案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各类应急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水平和应急救援人员专业技能。

加强了应急预案演练。积极营造社会氛围,不断加强应急队伍演练。我市结合实际情况,把开展基层应急队伍演练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积极开展应急队伍演练工作进社区进医院进学校。一是应急队伍演练进社区。随着应急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市把各类应急演练都当成实战来操作,月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演练,演习前,经过办事处主要领导多次研究,决定了方案。参加演习民警按照街镇预案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现场气氛紧张而又有序。演习进行半个小时,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应急演练进医院。针对近年来,各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市结合实际情况,抓紧时间进行了预防各种疫情的应急演练。在演习背景上,选择抢救、隔离、诊断治疗为重点,并根据分工开展保护现场,实施救援,安全消毒、等工作。使应急工作真正发挥到实处。三是应急演练进学校。演习中,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多次研究制定演习方案,选择演习地点、现场处置、责任分工等各种具体事项,并在月日下午时进行了应急演练,在演习内容上,选择学生疏散、自救、互救。在演习中,市政府及区相关部门的领导都到场参加观演,参加演习的学生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疏散,自救和互救,现场气氛紧张而又有序。演习进行10分钟,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次应急队伍演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我市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打算

今年,我市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应看到工作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预警机制不完备及处置机制效率低两个方面,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市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要求,进一步探索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下一步将主要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强化各级维稳机构的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对市应急工作机构进行“升级改造”,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予以保障,真正发挥好市应急办专司维稳处突之职的作用。同时,各基层镇(区)、各部门均应按要求建立维稳工作机构,明确领导,开展常态工作机制。

(二)畅通应急信息的渠道。“快、准、灵、广、深”的情报信息是有效驾驭维稳局势的先决条件,是给化解处置工作创造有利空间的基础工作,因此,要建立由市应急办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的维稳信息报送、研判机制,及时分析、研判、评估,及时预警。

(三)集聚涉稳事件处置的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强化各部门工作的沟通和协调,建立维稳联席会议、处突协调会商工作机制。完善全市性应急处突工作预案,明确处置流程和各单位在各个环节上的工作责职,形成多部门合力,综合施策。

(四)稳步推进应急工作考核机制。进一步确立各地各部门维稳工作“一把手”工程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维稳工作考核规定,确定相应权重,促进维稳处突工作的责任化、规范化、常态化。

(五)加强维稳处突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市(县)级维稳处突专业队伍,确保力量到位、装备到位、同时,要注重联动演练,培养、建立处突指挥专家、谈判专家、法律专家、政策专家、网络专家等专业型人才储备库。

应急机制范文篇10

1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理论基础

1.1宪政基础宪政是以良宪为基础,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法至上是宪政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法治文明的核心和首要要求[1]。政府要在紧急状态应急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具有宪政上的法律基础。我国《宪法》第67条第20项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力;第80条规定了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有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力。这充分说明了紧急状态下政府权力来源必须有法律依据。

在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方面,政府是应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对于涉及国家安全或经济发展的网络信息安全紧急事件,必须由政府统一协调指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尽快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和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首先,政府有控制一般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演变为紧急或者危机事件的职责。在早期的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应急”是单位保障计算机连续运营的重要举措。即使到现在,应急保障也是应用单位的工作重点。但是,在网络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之后,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互通中网络的一般性局部事件都可以快速演变为全局性的重大事件,使国家和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政府对此负有快速应对的职责。其次,政府有能力控制紧急事件和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网络紧急状态的恶性发展,威胁着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而采取的特殊对抗措施,必然要求储备关键技术设备和人、财、物的事前准备。只有政府才能有这样的实力,同时,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网络安全信息,可在关键时刻启动“可生存网络”,保障国家基础设施的连续运营。

1.2社会连带责任思想社会连带责任思想定位于社会存在为统一整体,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社会连带关系,表明了人们在社会中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更多的关注了人在社会中的合作与责任[2]。主张社会各方参与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活动,正是强调了应急保障中的这种合作、责任思想。

首先,网络空间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合作和责任。这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安全“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认为,在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来依赖于超越国界的计算机网络时代,有必要在全球倡导和建立起一种“信息安全文化”,参与者应当履行网络安全责任,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及时对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紧急事件作出反应,不定期地评估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其次,网络安全威胁要求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合作。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政府应对紧急状态需要有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提倡社会力量参与网络应急保障工作,是政府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的新思路。以指挥命令为特征的狭隘行政观念,将被执政为民的现代行政理念所代替。按照社会连带责任思想中的“合作”精神,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配合,政府将难以在应急响应、检测预警中起主导作用,无法履行其对网络社会危机管理的职责。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指出,保护广泛分布的网络空间资源需要许多美国人的共同努力,仅仅依靠联邦政府无法充分保护美国的网络安全,应鼓励所有的美国人保护好自己的网络空间。联邦政府欢迎公共和私人机构在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人员培训、激励劳动力,改善技术、确定脆弱性并提高恢复能力、交换信息、计划恢复运行等方面开展合作。

1.3权利平衡理念从公法和私法的关系看,公法之设乃是为了实现私法的目的。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立法必须考虑到政府紧急权力对公民、单位私权益保护的积极方面,又要防止应急部门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侵犯公民的私权利。解决冲突,寻求平衡,始终是对“法治文明”的积极追求。尽快恢复网络秩序,稳定社会则是应对紧急状态的最高目的。

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因紧急状态的发生而被政府随意剥夺,许多国家宪法和国际人权文件都规定,即使是在紧急状态时期,一些最基本的人权,如生命权、语言权、宗教信仰权等也不得被限制,更不得被剥夺,这些规定都是防止政府随意滥用行政紧急权,而使公民失去不应当失去的权利[3]。如1976年1月3日生效的《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53年9月3日生效的《欧洲人权公约》以及1969年11月22日在哥斯达黎加圣约翰城制定的《美洲人权公约》都规定在紧急状态下不得剥夺公民的某些基本权利。这些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人道待遇权、不受奴役的自由、不受有追溯力的法律的约束等。《美国人权公约》还规定不得中止保障公民家庭的权利、姓名的权利、国籍的权利和参加政府的权利。1976年国际法协会组织小组委员会专门研究在紧急状态下如何处理维护国家生存和保护公民权利的关系,经过6年的研究,起草了《国际法协会紧急状态下人权准则巴黎最低标准》,为各国制定和调整紧急状态的法律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通过规定实施紧急状态和行使紧急权力的基本条件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监督措施,以防止政府滥用紧急权力,最低限度地保障公民的权利。

2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价值目标

所谓价值目标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达到某种社会效果而进行的价值取舍和价值选择。它既反映了法律的根本目的,也是解释、执行和研究法律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都使各种价值准则适应当时的法学任务,并使它符合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社会理想”。[4]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价值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网络安全、提高网络紧急事件处理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二是确立以实现网络安全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价值层次配置。

2.1安全价值安全价值是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信息安全保障的主要内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关键基础设施越来越依赖于复杂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这些基础设施的神经系统,是一个国家的控制系统。一旦网络空间突发紧急事件,将威胁国家的整体安全,其后果不堪设想。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也部分地被网络安全风险所淹没,网络空间的脆弱性使得商事交易面临着严重的危险。有资料显示,金融业在灾难停机2天内所受损失为日营业额的50%,如果两个星期内无法恢复信息系统,75%的公司业务会被中止,43%的公司将再也无法开业[5]。

安全价值反映了人们应对网络安全紧急状态的积极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首先,在认识到网络脆弱性之后,人们不是拒绝、放弃网络技术给人类所带来的文明,而是积极地通过适当途径对网络技术中的风险加以认识和积极防御,并以此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对网络空间高度依赖之后,应对网络紧急状态就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第三,网络的国际化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紧急状态的突发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网络恐怖活动、敌对势力集团的信息战威胁等等,使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过的安全威胁,应急因而成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经济价值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本质在于对网络紧急事件的快速响应,有效处理网络紧急事件,将事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效率价值主要是处理紧急事件的时间效率而非金钱效率,因为在网络空间,因系统遭受攻击等紧急事件造成的重要信息丢失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的效率价值首先表现在对紧急事件的快速响应方面。快速应对紧急事件必须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构,保证政令畅通。其次,效率价值要求应急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预警检测、通报机制,分析安全信息,告警信息和制订预警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建立应急技术储备的法律保障机制。应急本质是一种信息对抗,对抗就是控制紧急状态的恶性发展,对抗就是防御网络紧急事件的信息技术。因此,必须有先进的应急技术来提高紧急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第三,效率价值要求赋予应急响应组织行政紧急权力,以控制损失,尽快恢复网络秩序。以尽快恢复秩序为目的对私权益进行的要干预是必要的。

2.3发展价值发展价值是应对网络安全紧急状态的约束价值,是人们应对紧急状态这种非常态规则的限制思想,是正确认识发展与安全、效率之间关系的理性抉择。首先,根据心理学理论,企业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必然会影响发展,所以应急立法应当以“尽快结束紧急状态”为其基本原则,设计制度、建立机制。其次,对应急过程中的行政紧急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以防止行政紧急权力的滥用对重要领域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建立合理的紧急状态启动程序和终止程序,这对于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也至关重要。第三,对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征用、断开、责令停产停业等措施对公司、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在紧急状态结束后应该给予相应的赔偿,以增加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度,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由安全价值、经济价值和发展价值构成的有机体系。安全价值是核心,是首要目标,位于第一层次。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中安全价值的地位类似于法律制度中位阶最高的法律价值,它指导和贯穿整个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的过程。在目标体系中,经济价值是第二价值目标,位于第二层次;发展价值是第三价值目标,位于第三层次。经济目标和发展目标必须服从于安全目标的要求,只能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考虑应急的效率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3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法律保障

从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理论基础出发,为实现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机制的安全价值目标,笔者认为,法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界定:

3.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网络信息安全应急保障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法律实施的效果。根据国务院27号文的总体精神,文章认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应为一元化的两层结构。所谓一元化,是指国家应当建立应急协调机构,统一负责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所谓两层结构是指应当发挥行业和地方政府的优势,加强应急管理。

a.国家应急协调机构及其职责。国家应急协调机构是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紧急状态应急的最高决策机构[6]。在美国,主要由国土安全部负责开发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响应系统,对网络攻击进行分析,告警、处理部级重要事故,促进政府系统和私人部门基础设施的持续运行。在我国,国家应急协调机构为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国家应急协调机构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协调制定和贯彻国家信息安全应急法律法规政策;协调国家应急响应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国家紧急状态下应急技术的攻关和开发;授权、终止国家和区域性的紧急状态命令。

b.行业应急管理部门及其职责。行业应急管理部门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授予的职权,建立行业内网络应急管理的部门,如军队可以分兵种建立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国务院可以按照行政职权的不同分别建立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中共中央和政协系统也可以建立各自应急管理体系。行业应急管理部门依法对管辖的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紧急状态进行管理。

行业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应当包括: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的政策和法律;实施行业应急响应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在行业内部建立应急预警和检测体系,建立预警网络平台,加强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合作;对行业内重要部门有关危害网络安全的警告;组织协调行业应急响应工作。

c.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其辖区内的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在美国,新墨西哥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NMCIAC)就是一个私人-公共部门的合作机构,它的建立最初是为了商业团体、工业、教育机构、联邦调查局(FBI)、新墨西哥州政府和其他联邦、州和地方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以确保对新墨西哥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NMCIAC致力于研究威胁、脆弱性和对策,还针对基础设施攻击、非法系统入侵以及可能影响NMCIAC成员组织和普通民众的那些因素所采取的各种响应进行研究。

3.2建立准确、快速的预警检测机制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警、检测和通报机制,成为实际处理突发事件成功的关键。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的目的就是要预防网络安全紧急事件的发生,或者是将紧急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建立常设的预警机构,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各种情报信息,把握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动态,才能对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最终才能打赢应急这场仗。

美国《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指出,在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检测预警机制的建设上,将网络告警与信息网从联邦政府网络检测中心扩展到联邦政府的网络运行中心和私人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分析中心,为政府部门和产业界提供了一个共享网络告警信息的专用、安全通信网络,以支持国土安全部在网络空间危机管理中的协调。这种建立统一平台、共享网络告警信息的做法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笔者认为,一个完善的预警检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能够对重大基础设施攻击发出预警的国家中心,各个部门还应该建立事前收集掌握各种紧急状态信息的检测判定和应急响应的日常机构。同时,建立自己的网络监测平台,连入CNCERT/CC的监测平台,实现信息共享。b.各级政府、行业应急部门及其社会性的应急部门要制定预防网络安全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按照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程度(时间长短、业务范围、地域范围等因素)制定不同的预案。要对应急预案进行测试和演练,不演练和改进,所有好的预案都等于零。c.建立统一的网络安全紧急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各种深层次、前瞻性的情报信息,及时把握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动态。d.对预警、检测规定法律责任。

3.3明确应急过程中的行政紧急权力的限制和法律救济机制为了应对紧急状态,临时剥夺某些公民、单位的私权益,是各国应急法的普遍实践。行政紧急权力是一种必要的权利,但又是一种最为危险的权利,这些权利一旦滥用,社会就会出现新的混乱。关闭网络、封堵部分网络路由,征用关键通信设施、监控电子通信等等应急措施可能将引发行政紧急权力与私权益之间的冲突,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国家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

a.严格界定紧急状态的定义及其分级。为了防止政府随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随意启动行政紧急权力,同时也为了防止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消极不作为,有必要通过法律界定紧急状态的定义。一般认为,网络信息安全紧急状态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计算机系统本身故障、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违规(违法)操作、计算机病毒或蠕虫及网络恶意攻击等因素引起的,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的危机状态[7]。同时,根据紧急状态涉及范围的大小、影响程度的严重与否,对紧急状态的启动进行分级管理。

b.明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主体。紧急状态是否形成危险以及危险的程度,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判断,为了减少紧急状态确认的随意性,增加宣告的权威性和认同感,紧急状态的宣布主体必须是法定的权威机关。

c.对行使行政紧急权力的具体程序进行严格的规定,不但要规定启动行政紧急权的程序,而且还要规定撤销紧急状态的程序,以及发生与公民隐私权冲突情况下的处理程序。同时要确保对紧急事实和危险程度判断的准确性,建立制约机制以防止权利的滥用。

d.建立首席信息安全官(CIO)制度,确保对私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e.确定私权保护的最低标准。政府活动的底线就是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即使是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也不得随意克减基本人权,否则就很容易放纵国家权利机关滥用行政紧急权利。

f.明确规定应急主管机关在紧急状态下的职责和义务,防止渎职和失职现象。为防止在关键时刻出现渎职和失职情况,法律必须明确规定应急主管机关的具体职责,为渎职和失职设定明确的法律后果,并建立有效的责任监督和追究机制。

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美国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V1.O要求,国家计划中所有的提议要与现有的隐私期望完全一致,要求每年召开一次关于计算机安全、公民自由和公民权利的公-私讨论会,以确保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始终关注公民的自由。政府检查公民计算机或电子通信的任何举动必须与现有法律如《电子通信隐私法案》相一致。

在紧急状态得到控制后,应急计划的启动者应当终止紧急状态的命令,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结束紧急状态意味着被暂时剥夺的私权益将得到恢复。网络紧急状态终止后,国家基础设施运营部门应当向国家应急协调机构、行业和地方应急管理机构提交详细的应急响应报告,行业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向国家应急协调机构提交应急管理工作的总结报告。对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征用、责令停产停业等措施对公司、企业或个人财产造成损失,在紧急状态结束后应该给予相应的赔偿,对补偿的标准要予以明确的规定。要明确规定受害人获得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途径。

法律救济始终是各部门法律不可欠缺的重要环节。没有救济规定的法律是不完整的法律。如法国《紧急状态法》就规定,凡依法受到紧急处置措施羁束的人,可以要求撤销该措施。韩国《戒严法》也规定,从宣布“非常戒严”时起,戒严司令官掌管戒严区域内的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在“非常戒严”地区,戒严司令官在不得已时,可在“非常地区”破坏或烧毁国民财产,但必须在事后对造成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赔偿。

3.4建立应急技术储备的法律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需要装备先进技术,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应急本质是一种信息对抗。控制紧急状态的恶性发展,对抗就是防御网络恐怖突发事件的信息技术,因此,应急不能仅依靠管理,必须具有先进的应急技术。但是依赖进口,将无法摆脱应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国家必须化大力气,扭转被动局面,关键应急技术的自主研究是我们掌握网络信息安全主动权的根本出路。美国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V1.O规定,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人员的培训方面,由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来领导,并与各机构和私营部门合作来进行技术开发。

建立应急技术储备的法律保障首先要明确国家对关键应急技术研究的责任,以及应急响应的经费保障问题;其次,要明确调动民间资本展开应急技术研究的范围,以及国家、社会采购、征用的条件;第三,要明确应急技术市场化的管制方式和控制环节;第四,对必要引进的国外应急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控制力度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第五,国家要进行财政预算,对应急技术开发支持;第六,要在一定的限度内加强国际间的应急技术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商继政,傅华.“宪政概念辨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3)

3江必新.紧急状态与行政法治.中国法学,2004;(2)

4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