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3:11:41

应急体系

应急体系范文篇1

一、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着力完善工作机制。

切实做到“三有一强化”。一是有足够的人员,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担责。二是有专门工作经费,要把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充分保证必要的经费支出,建立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和保险机制。三是有必需的装备设备。四是强化应急管理的职能职责,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统筹协调能力。区联社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日常督促检查,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对各单位年度综合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与培训。

各基层社、直属(含参控股)企业要结合实际,创新形式,深入开展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为主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切实增强应急管理能力。要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势,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推进应急管理知识的普及,营造“人人关心应急,人人参与应急”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开展救援演练,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市烟花爆竹(集团)恒展有限公司、市乾宜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一是要完善预案体系,按“四化”(实化、简化、流程化、图表化)要求,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援预案,推进重大危险源和灾害点“一对一”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二是要加强实战演练,每年要组织一次以上的应急救援演练,要切实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操作性,提高救援和实战能力,要进一步规范应急演练程序,强化应急演练总结评估,提升应急演练质量,不断总结实战演练经验,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突出重点,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今年是“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各基层社、直属(含参控股)企业要继续按照“隐患排查要认真,隐患整治要坚决,整治成果要巩固,新的隐患要杜绝”的要求,结合实际,以抓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安全经营、报废汽车拆解、再生资源回收安全监管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着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应急体系范文篇2

关键词:煤矿;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体系

随着中国煤矿的不断老化和开采延伸,越来越多的因素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了威胁,而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在控制煤矿安全事故、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建立起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能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需要依赖于应急救援装备、救援组织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其中所涉及的环节和要素较多。而就中国诸多煤矿的实际情况而言,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不能有效地预防和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因此对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完善措施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建立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意义

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消费所占比例约70%。随着开采强度及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图1所示为2001—2015年中国煤矿安全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从中不难发现中国每年因煤矿安全事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上千人。而要有效地避免因煤矿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相应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的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指的是由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支持保障中心、现场应急指挥部及媒体中心等为应对煤矿突发事故、最大程度保障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该体系既包含了机械设备,又包含了应急救援人员,还包含了相应的应急救援机制,一旦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紧急事故,通过该体系即可对事故进行判断分析并按照既定方案开展应急救援活动,从而及时有效地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1]。所以对于煤矿生产而言,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对煤矿安全事故加以预防,另一方面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因煤矿安全事故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现状

由于煤矿安全事故严重地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且由煤矿安全事故而造成的伤亡人数居高不下,所以国家十分重视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因此在国家层面上,中国建立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领导,安全监察机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协同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中国的矿山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目前中国已建立了14个部级矿山事故救援基地。对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完善使得中国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然没有实现零死亡,煤矿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2]。中国目前的矿山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共分为3个层次,即部级救援指挥中心,省级救援指挥机构和市、县级应急管理机构。依托于目前的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针对煤矿水害、煤矿顶板坍塌等事故进行救援,但因为中国的煤炭储量较大且煤炭分布的区域面积较大,而且大多数煤矿的应急救援环境都较差,所以当前的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全面地预防和处理煤矿紧急安全事故。

3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

3.1应急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应急资源是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无论是从国家整体层面还是具体的煤矿来看,相应应急资源的配置是不够科学的。煤矿安全应急资源的力量相对分散,在区域分布方面不够合理[3]。同时对于许多煤矿而言,其应急资源相对缺乏,许多煤矿企业都将资源集中在煤矿生产上,在安全应急救援方面的资源相对较少,所以导致许多煤矿不仅不能有效地对煤矿安全事故进行预防,而且在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时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中国目前共有14000余个煤矿,而其中建立了专职救护队的煤矿数量不足1/6,建立兼职救护队的煤矿数量也不足1/5,剩余的煤矿仍然没有建立起专、兼职煤矿救护队。同时许多煤矿为了压缩生产成本或存在侥幸心理,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的储备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安全应急救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旦发生煤矿安全事故,将无法正常开展应急救援活动,因此应急资源配置有待优化是当前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3.2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在发生紧急安全事故时,完善的应急预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紧急事故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应急预案也是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煤矿应急预案的编制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通风、采掘、机电、测量、调度及技术等部门共同协调完成,而且在编制应急预案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结合煤矿实际情况。所以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且煤矿应急预案还必须每年进行1次修订,以适应煤矿生产的需要。而许多煤矿企业在对应急预案进行编制时,往往没有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进行,在应急预案中没有结合煤矿的实际情况,没有明确各个部门及人员的救援职责,从而导致在紧急事故发生时该预案不能有效地指导应急救援活动的开展。3.3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力量不足。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还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目前中国已经建设了煤矿应急平台救援数据库管理系统,该平台整合了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知识等资源,但该平台的功能较为局限,更多的是进行信息共享。而在具体到每个煤矿的过程中,安全应急救援活动的开展、安全事故的预防仍依赖于较为传统的装备。正因为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缺乏更加先进的科技支撑,所以导致应急救援体系无法更好地发挥其效力。

4完善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措施

4.1优化应急资源配置。针对目前煤矿应急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煤矿应急资源的配置,通过合理地配置应急资源,有效避免因应急资源不足而导致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无法有效发挥其效力的问题。从国家层面上来看,目前中国投入使用的平顶山、开滦、芙蓉等14个部级矿山救援基地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矿区,但救援基地的总体数量仍显不足,同时布局也不尽合理,且许多基地也缺乏能承担跨区域救援任务的大型特殊装备,不能有效地适应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救援活动开展的需求,所以应进一步完善部级矿山救援基地的建设,使得救援基地的总体布局更加合理。同时针对每个救援基地,也需要完善相应的应急资源配置,从而保证1个基地的救援范围能更广,同时能承担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救援任务[4]。在具体的煤矿层面上,其也应对煤矿安全应急资源的配置加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对于每个煤矿而言,无论其规模大小,必须要配备专、兼职救护队,以满足开展应急救援活动的需要。此外,每个煤矿还必须要配备有表1所示的安全应急救援资源,通过合理配置表1所示的煤矿内外部安全应急资源,保证在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地开展救援活动。优化国家层面和煤矿层面的煤矿安全应急资源配置,能使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作用。4.2完善煤矿安全应急预案。由于应急预案在处理煤矿安全事故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对煤矿应急预案的编制引起足够重视。在进行预案编制时,必须要全面充分调查煤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积极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从而保证预案的可行性。煤矿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如图3所示。为了有效编制预案,需要成立专门的预案编制小组,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应从各个部门抽调,确保预案编制小组成员的完备。在预案编制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煤矿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安全事故机理的分析,从而实现对煤矿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然后再依据评估结果对安全事故进行分类分级,并依据分类分级的结果进行处置措施的设计。设计好处置措施之后,还需要对应急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加以确定,并就整个应急预案的应急处理能力进行评估,然后再经过评审、演练和调整即可形成切实可行的预案。4.3加强煤矿安全应急救援科技支撑。为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实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科学技术支撑。a)应对国外较为先进的安全应急救援装备及技术加以引进;b)不同的煤矿也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对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及技术进行研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科技支撑体系。在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中,充分结合传统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切实有效地保证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5结语

主要就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进行了相应分析。首先对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意义进行了说明,明确了该体系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然后就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当前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存在的三方面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能为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解学才,宫伟东,林辰,等.我国煤矿应急救援现状分析研究[J].煤矿安全,2017,48(11):229-232.

[2]郭福林.我国煤矿应急救援体系的问题探讨及改进方向[J].河南科技,2013(4):222.

[3]李伟斌.我国煤矿应急救援系统研究[G]//2015应急管理“安全谷”论坛暨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中国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神木: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5:94-96.

应急体系范文篇3

突发公共事件按影响范围可分为部级、地区级、行业级和社区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随着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的数量及规模的迅速扩大,突发公共事件又表现出连动性、并发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从而显著地放大了破坏力,增加了应对的难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策略制定经历了由“静”到“动”的转变,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正是信息安全保护向动态转换的标志。直接推动此机制建立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在西方的两起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其一是“莫里斯蠕虫”入侵互联网。在短短12小时内,6200台工作站和小型机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不计其数的数据和资料毁于一夜之间,造成一场损失近亿美元的大劫难。其二是美国和西德联手破获了前苏联收买西德大学生黑客,渗入欧美十余个国家的计算机,获取了大量敏感信息的计算机间谍案。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安全防护及管理机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状况成为共识。于是,198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紧急响应小组——美国计算机紧急事件响应小组及其协调中心(简称CERT/CC)建立,由美国国防部资助,信息安全进入了以动态防护机制为主的时代。在互联网不断发展、虚拟社会逐渐成型的当下,政府进行治理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对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和应急体系不完备

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主要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络内容管理应急几个部分,其应急管理部门是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机要局)、国家安全部、总参三部等部门共同组成,其应急响应分别由这些不同部门来指导、协调和督促管理,其中,国务院应急办只是在形式上对其他部门进行应急协调,没有统一的顶层领导体系,形成职责不清和应急响应不及时的格局,对于同时涉及跨网络、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络内容管理等方面的应急响应难以形成统一应对措施。地方网络安全应急部门机构的设置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地方设有专门的应急办,有的地方设在经信局、科技局、政府办、信息中心、公安局、安全厅等不同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从上到下的整体应急响应效率较差。

(二)网络安全风险形势研判能力不足

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态势处于一个新的形势之下,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风险点不断增加;从信息安全威胁的角度来说,随着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案例层出不穷,攻击者已经从攻击信息系统本身,转向攻击其背后的业务目标和政治目标。网络安全应急作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应对的重要过程和方法,不同于其他常规行业应急,我们当前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应急角度,没有将防御和应急救助结合起来,对中国各类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攻击行为、网络攻击目的等方面的形势研判能力不足。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威胁缺少精准案例和证据,首先是数量不清,很多部门对有没有受到攻击不清楚,国家多大范围的网络和信息产业受到威胁不清楚;其次是问题不清楚,到底入侵渗透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对于真正的攻击源头不清楚。

(三)重大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不完备

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已经制定涉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对于网络舆情的应急也有一定的预案,有些部门和地方也都不同程度制定了一些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不过,各地、各部门的工作不平衡,预案操作性较差,存在一些缺陷。对于涉及到国家安全、民生和经济等重大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安全应急没有整体完备的预案。

(四)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措施缺乏

中国的网络安全技术装备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公司占据,从网络设备到网络之上的软硬件设备,大多采用国外装备和技术,一旦发生涉及国家利益的突发事件,在国外技术装备被攻击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可替代的应急设备。例如,2014年4月8日微软停止了对WindowsXP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前使用WindowsXP的用户占到70%-80%份额,这些用户有半数没有升级到更高操作系统的打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应急措施。如果一旦出现更严重的国际争端甚至发生战争,我们受制于人的这些网络技术装备难以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五)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水平较低

网络信息安全与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息息相关,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是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战略性产业基础。目前,虽然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也比较大。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国内浪潮、曙光、华为和联想等高性能服务器企业的整体市场占有率不足三分之一;虽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相关的研发产品,但并未走向市场化。国内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等主要应用领域的芯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在技术差距方面,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元器件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目前仍依赖国外厂商,数据库的发展水平和成熟度与国际标准也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市场占有率、技术差距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国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装备不足,存在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目前,国外企业已广泛参与了中国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重要行业,长此以往,中国的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将存在严重的战略风险。有数据显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信息化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面向复杂业务处理的中高端服务器几乎全部采用了国外产品。如大中型主机、高端服务器产品基本上以IBM、HP、SUN为主,而这样的选择也直接导致了处理器、部件甚至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相互之间并不兼容,用户一旦采用某厂家的小型机后,就很难摆脱高额投资与服务追加的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它直接导致了被境外控制的威胁,对设备带有的“漏洞”和“后门”抵抗力、免疫力减弱。不能预先检测到间谍软件和隐蔽通道,就无法有效遏制数据窃取。据统计,2013年前8个月,境外有2.2万个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对中国境内4.6万个网络实施控制。中国关键信息系统对国外主机的长期依赖,使得信息安全不可控的问题日益突出。WindowsXP停止服务的事件也是冲击国内2亿用户的重要信息安全事件。对国外信息产品的严重依赖导致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底数不清,国外垄断信息产品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黑盒子”,无法准确判断其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设完备网络安全应急体系

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关系国计民生,这个系统性的体系是否完备、运转是否得当,会对网络安全应急工作产生重大直接影响。因而,理顺网络安全应急机制、清晰地明确权责是统筹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首要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一是成立网络安全应急中心,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该中心作为中央政府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导、协调和督促网络基础设施应急、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应急、网络内容管理应急等网络安全应急工作,建立不同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可以考虑另行成立相关的指挥协调机构,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有效的作用。二是把仍然分散在各部门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职能适当加以整合。同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分类的特点及管理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将不同业务部门所涉及到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安全应急机制与系统有机地统筹、结合在一个子体系中,以提升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与系统的应急指挥、协同部署的效率与效能。

(二)加快网络应急法制建设

当前,国家对于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应急管理已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来保障此类事件发生时的有效应急管理,而对于网络安全应急尚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有关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标准,进一步加强有关信息安全的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并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全国立法机关也应该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尽量加快有关国家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与应急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划、制定工作,将网络应急工作全面纳入系统化的法制建设轨道中来。

(三)健全应急情报共享机制

任何应急响应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未雨绸缪,即在事件发生前的充分准备,包括风险评估、制定安全计划、安全意识的培训,以安全通告的方式进行的预警及各种防范措施等;二是亡羊补牢,即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期把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这里,措施的执行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系统。这些措施包括:系统备份、病毒检测、后门检测、清除病毒或后门、隔离、系统恢复、调查与追踪、入侵者取证等一系列操作。可见,对相关信息的及时掌控是预警和采取科学性措施的关键,必须建立应急情报共享机制。通过可信的信息共享,实现网络安全信息情报的及时、有效沟通,能够为网络安全应急提供充足的预警、决策、反应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的网络安全应急中心负责协调关键基础设施拥有者和经营者,保障在业务连续性、危害管理、信息系统攻击、网络犯罪、保护关键场所免受破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并与中国情报分析相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共享网络威胁情报,提高网络安全风险形势研判能力。要充分利用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信息共享这一有利契机,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各方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共建、共享。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构,保证政令畅通。建立完善的预警检测、通报机制,分析安全信息,警报信息和制订预警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四)强化网络安全应急演练

应急预案最早始于军队,是将平时制定和执行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与战时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形式。应急预案基于对潜在危险源可能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将应对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规划,落实应对过程中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环节的责任部门和具体职责,是实现“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有效途径。由于应急预案是在平时研制的,时间上比较从容,因此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并在较大的范围内征求意见、深入论证,从而提高其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通过应急预案的研制,可以增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危险源的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也有利于对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进行系统评估与论证,提高应急资源的使用效率。基于网络安全的应急演练工作需要各有关单位根据各自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网络安全应急中心应根据重大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网络基础营运部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相关网络应急部门开展网络安全事件演练,以网络安全保障为场景,采用实战方式,通过演练有效检验各单位的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水平,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可以考虑建立由网络基础运营部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相关网络应急的一级部门以及涉及安全保密的科研机构、民族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安全应急演练”联盟,在应急演练方面形成部级的权威标准,定期进行不同业务部门的网络安全应急演练与评测,以“应急演练”的方式促进网络安全应急工作的发展完善。

(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网络属于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是有效提升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步伐,建立健全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高效的人才培训机制,以及广泛的人才交流机制。要发挥科学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优势,积极支持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和培训机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技术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加强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要密切跟踪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加强相关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着力开展新的网络框架下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以有效应对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应不断提高网络安全应急人才队伍素质,定期组织对网络安全应急人员的能力培训,强化和补充新的网络安全威胁知识,进一步加强对有关网络安全应急一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有关政治素养和技术业务培训。网络安全应急工作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新技术新思想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一线的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发现新矛盾、寻求新方法,才能有力地促进网络安全应急工作的不断发展;只有培养和储备足够的网络安全应急专业人才,我们的网络安全最后一道屏障才能得到保障。

(六)加速基础技术与相关标准的研究

与网络安全应急相关的业务部门、科研机构、民族企业等有关单位应进一步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开展面向全局、着眼未来的网络安全应急运作机制、网络安全应急处理技术、网络安全预警和控制等研究,组织参加相关培训,推广和普及新的网络安全应急技术。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具有高度概括性与实际可操作性,又能在短时间内部署测试的,能够与不同地方、不同业务部门相适应的网络安全应急相关标准,建立包括技术标准、业务标准、流程标准、配套设施标准在内的网络安全应急标准体系。

(七)加快核心信息技术装备国产化逐步替代的步伐

为实现核心信息技术装备国产化逐步替代的良好局面,需要有短期和长期目标。在短期内,确保中国网络空间和数据信息运行的安全可靠;从长期看,要确保中国网络和信息的自主可控和网络空间的长治久安。为实现自主可控的长期目标,在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方面肩负重大责任,事关国家信息安全的大事应该由国家来推动。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在推动使用国产信息产品方面的力度很大,希望国家今后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核心产品的研发,有效汇聚国家重要资源,在影响产业发展的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终端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上加大科研资源和优势要素的投入,实现信息安全中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技术突破。整合国家科研资源,通过多部委合作,加强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基础信息安全技术的攻关。促进上下游应用产品的开发,完善自主技术产品应用环境,提高相关技术产品的可用性。为实现安全可靠的短期目标,可依托高校、研究机构、民族企业和特定行业用户打造自主创新的大平台,加大核心信息技术的投入,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相互搭桥,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当今世界大项目的运作多采用“团队制”,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和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应进行机制创新。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从科技攻关、重点企业培育和政府采购等方面下大力气。一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核高基重大专项,及时跟踪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广泛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较强信息安全实力的企业,专门为政府、军队等提供整体架构设计和集成解决方案,形成解决部级信息安全问题的承包商;三是加快立法,促进政府采购自主产品工作有序开展。在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枢纽和关键网络系统的采购中,禁止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公司介入。军事国防、政府办公、海关、金融等重要的部门或行业在采购网络信息安全设备时,要坚持采用自主可控产品优先原则。

(八)开展网络安全应急多方合作

应急体系范文篇4

【关键词】消防;应急通信;应急管理;应急救援

2018年3月18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等13个部门的相关职能予以整合,组建成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的重要组成部门。反观我国应急救援机制建设的发展较晚,应始于2003年的“非典”时期,基于“非典”处置过程中汲取的经验,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应急办作为一个传达信息、协调各部门的办公部门,没有直接指挥应急力量的职能,应急救援力量仍然分散在各个业务局。但是事实上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涉及的部门相当广泛,减灾委、武警、安监、医疗等各个部门都必须去现场,因此分散的力量最终仍然需要国务院进行统一调度。新组建应急管理部有利于公共安全事件的统一指挥应对、协调处理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安全生产类、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及防治,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应急管理部成立标志着公共安全行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同时应急管理部的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应急体制建设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有利于充分提升社会对公共安全的认知度和投入力度。应急通信体系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应急保障的核心中枢,也是应急保障的关键基础设施,应急通信体系建设的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整体应急救援任务的执行效率。因此,在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上,我们有必要统筹现有的应急频谱资源、装备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建立或完善各类通信标准、规范,建立适应我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应急通信体系,将为应急救援的参战各方业务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通信保障作为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

1国内外现状

1.1国内应急通信网建设现状。我国应急无线通信网络的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因此无线应急通信网的建设都是由各自业务部门自行规划、建设、使用和维护。长期以来我国应急力量的主体集中在公安消防部队,2008年新修订的《消防法》规定,灭火救援是消防法赋予公安消防部队的法定职责,做好灭火救援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直接关系公安消防部队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了有效保障灭火救援任务的顺利执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公安消防部队不断进行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在有线网络建设方面,消防部队依托公安网建设了155M的指挥调度网络,完成了公安部消防局、各地消防总队、消防支队和消防中队的纵向贯通,并将消防部分业务系统部署在指挥调度网上,实现了网络与业务系统的高效融合,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无线窄带网络建设方面[1],由于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在无线电频谱规划过程中未给消防部队分配固定的频谱资源,但将355MHz频谱分配给公安行业用于公安无线通信网络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安部门大量采用了350MHz集群通信系统,遵循的标准是公安部制定的“公安移动通信警用自动级规范”即CSP标准,这是在国际上通行的MPT1327/1343集群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安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该标准的实施为公安业务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在110巡逻、治安、警卫、消防、交通指挥、边防等各种公安业务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科技强警作出了贡献。后期随着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最大化利用频谱资源和系统扩容的考虑,公安行业从2014年到2016年共了“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系列标准(10项),实现了350MHz集群的模转数。由于350MHz是国家法定的通信频率空间,具有频谱特性优良及未知干扰较少等特性,在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语音通信保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无线宽带网建设方面[2],2015年以前应急力量的各个部门大多以利用公众移动通信网(3G、4G网络)与应急专网桥接,实现视频及大数据的传输通信。2015年工信部决定规划1447-1467MHz频段用于宽带数字集群专网系统,意味着1.4GHz频谱正式发放。中国也积极开展1.4GHz的TD-LTE政务网试验,北京、天津、南京和上海等地都启动建设,我国LTE宽带集群系统开始规模化应用,为高清移动视频传输及可视化调度指挥提供了支撑,截至目前我国多个城市的应急、交通、城管等部门已经开始了1.4GHz无线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该段频段的使用也较为随意,多个部门同时建设同一频段的无线网络也容易产生相互干扰;同时由于频率资源目前属于较为稀缺的资源,多部门共建的模式会占用较多的频谱带宽,建设、维护成本上也存在极大的资源浪费。在卫星通信网建设方面,我国公安、消防、水利等应急部门都建设了专用的卫星通信网,用于支撑各自的业务应用。我国消防卫星通信网系统始建于2010年,统一租用23MHz专用卫星频率资源,截止到2012年年底实现了全国网管中心站、31个总队分中心站及203个卫星地面站的建设工作,实现了消防指挥调度网的延伸。2016年对网络带宽进行了扩容,从23MHz扩容到31MHz,卫星通信以其通信范围大、抗遮挡能力强、不易受陆地灾害影响等特点,在公安消防部队处置巨大灾害事故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4年水利部为提高防御水患的能力,开始筹建水利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用于水雨情数据报汛、防汛抗旱异地会商、应急抢险机动通信、云图和遥感数据广播等重要防汛通信任务,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利部卫星通信网拥有27.2MHz卫星资源,其中,Ku波段有22.2MHz,采用亚洲5号卫星;C波段有5MHz,采用亚太6号卫星,带宽资源有所增加,而且增加了抗雨衰能力强的C波段资源。中国公安卫星通信网始建于上个世界90年代,历经近20多年的建设周期,共建设270个数据小站和82个单话音站,带宽由初期的27MHz扩容到目前的81MHz,主要承载的语音通信、低速率数据传输业务,在各类重特大突发事件、大型活动和重大自然灾害现场处置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传统通信保障手段所不具备的实时机动能力、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成为建立公安现代化指挥通信系统的核心和基础。1.2国外应急通信网建设现状。在应急通信网络和体系的建设上[3],由于发达国家的应急通信发展较早,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实践的不断检验,国外发达国家外应急通信保障网络颇具规模且体系较为完善。其中,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通信体系,在近年来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大国,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和事件,日本在应急通信网络、体系和技术等方面大力建设,建立了中央防灾无线网。该网络由固定通信线路、卫星通信线路和移动通信线路构成,由本国电信运营企业建设、运行维护。同时中央防灾无线网可以在现场迅速连通多个防灾救援机构以交换各种现场救灾信息,从而能够有效通信保障,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链路支撑。美国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始于2001年以后,主要是受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启示,美国政府和电信运营企业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通信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和应急通信网络,具体为由政府应急电信服务(GETS)、无线优先业务(WPS)、WiMAX、VoIP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其体系的建设、运维由本国电信运营企业来承担。英国应急通信网络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应急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网络拥塞问题,网络的建设、运行维护由运营商承担,运营商采取“呼叫终止”的策略来平息网络拥塞。“呼叫终止”就是提前“丢弃”一部分“低优先权”的打往拥塞地区的电话,以降低网络的呼入业务量。此外,为了给重要应急响应部门提供通信保障,英国公众移动通信网采用了一套特殊的网络管理方案,即接入超载控制(AC-COLC),它对持有SIM卡的“高优先权”人员提供“特权”接入服务。

2新时期应急通信网建设建议

2.1应急通信体系建设规划。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由涉及应急救援的13个职能部门构成,实现各个部门“统一指挥,加强协同”作为当前应急管理部首要的建设重点,除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外,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也尤为关键。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应围绕着有线、无线应急通信网两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在有线应急通信网建设方面,应充分调研各个职能部门现有有线网络的带宽、容量等现状,在综合考虑网络安全的基础上集中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横向贯通各个业务部门纵向贯通省、市业务局的统一网络。在无线应急网建设方面,多年来由于合并之前部分业务职能部门已经建设了专用的应急无线专网,用于音频、视频及数据的通信保障,但是由于采用不同的制式、不同的频率,多个网络进行整合互联互通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合并为应急管理部以后,原有的通信频率频点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能否还让这些业务部门继续使用,也存在未知性。因此在应急无线网络的建设方面,建议由应急管理部牵头,利用我国应急公用频段1447-1467MHz建设宽带数字集群应急无线专网。应急无线专网的建设、运维建议与我国的公众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由公众移动运营商负责设计、建设和后续的维护保障,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需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实现公网与专网之间的物理隔离,如需进行数据交换可参考目前公安网内外网的数据交换机制,网间部署安全接入设备保障网络、数据的安全交换。2.2公专结合公网为主的原则。应急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的难点可以分为两类现场[4],一类是城市现场高层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场所、大型城市综合体和石油化工厂,另一类是地质性灾害事故现场。城市现场通信难以保障的原因在于,灾害事故发生时常会切断建筑内部电源,导致建筑内部常规通信设施失效,同时在复杂建筑内部进行临时无线信号覆盖的难度也较大,如能够解决公网的拥塞问题,此时灾害现场外部的无线通信通常是畅通的。地质性灾害事故现场通信保障的难点在于,受灾区域的地面常规通信设施遭受损坏无法使用,灾区与外部的交通中断,车辆、大型通信器材很难在短时间内进驻现场,因此通信保障难度较大,此类现场的内外部通信保障主要以卫星通信为主。应该看到我们在处置各类现场的灾害事故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现场外部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设施都能够发挥通信保障的作用,因此应急通信体系建设的原则应该坚持“公专结合,公网为主“的建设原则,一方面可以与公众移动通信运营商签署协议,优先保障参战部门人员的通信保障,避免由于网络拥塞导致的信息不畅;另一方面可研发便携式通信基站,在灾害事故现场临时构建无线应急通信专网,通过桥接网络实现将公众移动通信网信号向灾害现场内部延展,解决城市现场高层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场所、大型城市综合体等场所内部信号的临时覆盖。2.3应急通信网标准体系建设。标准规范的作用与意义在于能够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行业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有利于行业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的技术发展。由于之前我国应急救援的任务分散在多个部委[5],在应急救援通信保障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较为零散,多以满足本部委内应急通信保障的需求为前提,综合通信网络的基本情况、容量、用户数量、业务现状等各方面的需求,编制颁布了适合本部委行业特点的网络建设规范、设备技术要求等标准。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由于业务的集中化管理,所以也需要在标准建设方面对已有的标准进行集中整合,建立适合我国应急救援特点的应急通信保障标准规范。标准规范的建设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建立我国应急救援通信保障网络建设标准,涵盖有线网和无线网两个方面,需规定网络的组网形式、网络构成、网络性能要求、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等;2)建立我国应急救援通信保障网络施工及验收方面的技术要求;3)建立组网设备技术要求标准,涵盖固定站、移动站、便携站等设备,规定基站类设备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等;4)建立终端类设备的入网技术要求,包含入网协议、数据通信协议等;5)建立业务调度指挥方面的技术要求。2.4大力发展应急通信卫星网。与传统地面通信相比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通信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特别是在地质性灾害事故现场,具有其他通信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应急救援的部分部委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将卫星通信引入到应急救援通信保障工作中[6],例如:消防、公安、水利等几个行业都租用卫星转发器建立了专属于本行业应用的卫星通信专网,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受限于当时我国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租用的卫星转发器多由国外公司进行设计建造,因此每年的租用成本较高。2017年4月12日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在轨测试于2018年1月23日在轨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实践十三号支持用户快速接入网络,下载和回传速率最高可达150Mbps和12Mbps[7,8]。鉴于卫星通信对于地质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通信保障的重要性,建议利用我国自主通信卫星转发器资源建设全国应急卫星通信专网,各业务部门原建的卫星通信专网,从业务上如果属于应急管理部则在此基础上并入新建全国应急卫星通信专网,设备资源可以进行利旧,如:天线、功放、业务设备;业务上如果不属于应急管理部,则可以进行彻底剥离。

3结论

应急体系范文篇5

【关键词】中国邮政;应急保障;管理体系构建

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的来袭,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吹响了号角。疫情防控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医疗物资短缺和截留等突出问题,人民生活必需品运输不畅、物价哄抬等不良现象,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国家应急保障管理体系的不完善。2020年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急救援物资要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才能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一、邮政在应急保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保障应急物资运输。中国邮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应对疫情的重要讲话精神,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疫情发展形势不断进行研究和部署,全力保障应急物资运输。紧急开通绿色通道,义务为武汉地区提供防疫捐赠物资寄递服务;向武汉捐助了人民币5000万元;全网点开通防疫包裹免费服务;金融网点开通捐赠钱款绿色通道;中邮保险向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及新闻工作者捐赠专属保险保障;与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文,明确对执行应急物资运输任务的邮政、快递车辆落实“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政策,保障车辆优先便捷通行;保障应急物资快速及时送达。

(二)普遍服务保障民生。为助力全社会复工复产,中国邮政统一指挥、科学调度,截止2月底,全网85个主要节点到岗人员95%,确保正常的处理能力;邮政航空全面复航;网点营业率接近90%,满足广大客户的用邮及金融服务需求;邮政网络和平台共同搭建供需桥,保障新鲜农产品进城;依靠科技赋能,通过无人机进行邮件派送,实现“无接触服务”;“云开学”,中国邮政对中小学教材寄递保障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板块发挥协同优势,优化流程,圆满完成了教材及试卷的配送工作,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三)社会责任履行。中国邮政及时组织编制并《病毒防护指导手册》,为广大的中国邮政员工提供了安全保护指导,提高了员工疫情中作业的安全防范意识,指导邮政系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万国邮政联盟通过官媒转发的形式,将中国邮政的经验向全世界进行了分享。中国邮政通过官方公众号对抗疫新闻事件进行及时报道和宣传,截止2020年7月11日,“邮政抗疫报道”总计达30次,同时还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邮票。从支援湖北,到助力复工复产,再到守护全球供应链,积极正面的新闻报道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疫情的严重,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情。

二、邮政应急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邮政应急保障指挥系统。当处理突发事件时,各级邮政企业各部门职责不明,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高效协调程序,在突发事件初期因为缺乏统一高效的计划组织,有时影响了应急物质的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不健全,网运、金融、信息、投递、营业等专业有各自较为成熟的应急预案,但缺乏兼容性,应急反应的程序不明,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基层邮政企业通常不能自动启动应急物流管理,延误最佳处理时机。

(二)应急保障队伍建设不健全。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每类突发事件都有其特殊性和危险性,其应急处置措施也不尽相同。当上述突发事件发生时,邮政还不能独立实施较为专业化的应急保障救援,这一方面是由于邮政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针对特定突发事件能够提供专业应急保障的专业化队伍,另一方面是由于邮政作为企业,为满足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应急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缺乏专业的救援配套设备,影响救灾效率。

(三)缺乏应急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当前,邮政的新一代寄递业务信息平台、CRM系统、在线业务平台等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科技赋能进一步强化,但在邮政较多的信息系统中,还没有专门针对应急物流管理的信息系统。相关信息数据散见在不同作业系统,尚未实现系统间的有效对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管理者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具体资料和所需物资与分布情况,对邮路情况和运输工具分布情况难以适时掌握给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应急管理效率。

(四)宣传和演练不到位。邮政系统内部经常针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但是缺乏针对其他几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等相关常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尤其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和培训相对较少,导致员工对突发事件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也不高。

三、邮政完善应急保障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建立统一完善的应急保障指挥系统。完善邮政企业应急保障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构建集团-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指挥系统,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集团公司总部设立应急保障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邮政全网的应急保障指挥和调度;各省(自治区)分公司设立省级应急保障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省的应急保障指挥和调度;各市分公司设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市及下辖县的应急保障指挥和调度。通过集团级、省级、市(县)三级邮政企业应急物流指挥系统,来计划、组织、协调、管理各项应急物流工作。各级领导小组成员要由生产、安全、人力、财务、信息技术等部门相关人员构成,形成统一、无缝的指挥调度,确保应急保障的全链条管理。

(二)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根据突发事件的种类和性质,组建由生产和管理人员共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应急保障队伍。如自然灾害应急保障管理队伍、事故灾难应急保障管理队伍、公共卫生事件保障管理队伍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保障管理队伍。由于企业人员有限,在保持企业内部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基础上,吸纳能够处理突发事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到上述队伍中,来弥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每支队伍要做到责任分工明确,确保应急工作需要。

(三)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在现有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专业的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在邮政现有的新一代寄递业务信息平台、CRM系统、ERP系统、在线业务平台等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利用,构建一个具备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评估功能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内设信息系统管理、基础信息维护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功能模块,使科技赋能在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中进一步得到强化。

(四)加强宣传和演练。加强应急保障管理的宣传教育及演练工作。对各应急保障管理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员工对突发事件危害性的充分认知,从而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通过定期考试的形式,检测并巩固应急保障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此外,通过模拟演练的形式,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旦预案启动,能够确保稳步、有序的执行。

【参考文献】

[1]黄鑫.以信息化提升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探讨[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0,6:26~28

[2]李浩南.疫情对物流的影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11:37~38

应急体系范文篇6

一、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位

层层级级成立了工作领导管理小组,年初工作有安排,平时有检查,年终工作逗硬考核总结;

二、健全目标管理,措施责任到位

近年来,供销社相继出台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安全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横线到边,纵线到底,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确保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层层有人管,有人抓,人人有职责,有任务,有目标的良好局面。

应急体系范文篇7

关键词:铁路;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装卸车;运输组织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但全球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事故灾难等,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2020年以来的肺炎疫情,更是在全球大流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流的有序、高效运作,可以第一时间将救援人员、医疗队伍、急救物资、生活保障物资等送到灾害地区,这对降低突发事件等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近年来,铁路网规模持续扩大,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高速铁路,以及中欧班列、集装箱运输、高铁快运等业务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旅客出行时间,提高了货物送达速度。铁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铁路应急物流在国家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当前铁路应急物流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应急物资运输需求,因而亟需对铁路应急物流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

1铁路应急物流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1.1特点。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而产生的特殊物流活动[1],不仅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对保持社会稳定也至关重要。随着铁路不断发展,铁路应急物流在国家应急物流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铁路应急物流具有通常应急物流所具有的突发性、时效性、非常规性和供给弱经济性等特点。(1)突发性。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明显区别于普通物流的计划性。铁路应急物流是在突发事件下由铁路部门承担的应急物资的运输组织,与日常的铁路运输组织计划性较高相比,铁路应急物流具有需求突发、临时紧急组织运输的鲜明特点。(2)时效性。应急物流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物资送到需求者的手中,这样才能发挥其效用和价值,降低灾害伤亡和损失。时效性是衡量铁路应铁路应急物流体系优化研究李世飞急物流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超出规定时限,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3)非常规性。铁路对日常物资的运输组织按照一定的运输组织原则进行。铁路应急物流的非常规性主要体现在所运送物资的特殊性、运输组织方式的非常规性、运输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各单位协同作业要求等方面。(4)弱经济性。铁路应急物流的目的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将物资运送到需求者手中,即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和灾害损失的最小化,一切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主。因此,与普通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相比,铁路应急物流具有更多的公益属性和社会属性,属于弱经济性活动[2]。1.2现状。近年来,我国铁路应急物流先后经历了抗击“非典”、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大地震、超强台风袭击、洪涝山体滑坡及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快速反应、统一指挥、调度有序,并不断丰富应急物资的供应等方面的保障手段。1.2.1组织结构。铁路应急物流组织由参与应急物资运输的铁路各相关部门组成,包括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运输调度指挥中心、客运部门、货运部门及其他各相关部门,全路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调度所、中铁特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特货”)、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集装箱”)、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快运”),以及全国铁路所辖客货运营业站。铁路应急物流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1.2.2基本流程。铁路应急物流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获取应急物资需求相关信息,根据不同应急物资运输需求进行运力配置,装车站组织装车并发出确报信息,调度部门确定货物运输最优径路并组织货物运输,到达目的地车站组织卸车。铁路应急物流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1.3存在问题。目前,铁路应急物流在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应急物资装卸、运力配置和货物运输过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有待健全。在应急物流管理体制方面,发生突发事件后主要是以国铁集团运输调度指挥中心为主体,抽调各相关部门成立临时应急物资保障组的模式来组织应急物资运输,这种模式存在面对突发事件组织应急物资运输时责任主体不明确、不能有效整合和调动各部门统筹协作的问题。在应急物流规章制度方面,虽然《铁路运输调度规则》明确了铁路运输担负着保证国家重点运输的任务,但是对应急物资的判断、信息收集、运力配置、装卸作业组织、运输调整等,没有较为明确的可执行性规章制度指导,这样在实际执行中会因人而异存在执行偏差[3]。(2)装卸车效率有待提升。应急物资通过汽运方式运送到铁路货场或者装卸站台后,由铁路组织人工或者叉车进行装卸作业,存在物资落地后再进行装车的重复作业过程,装卸车效率不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装卸车方式有待完善。(3)运力配置和运输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获得应急物流需求信息后,铁路根据应急物资的品类、运量及紧急程度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和相应的车型进行运力配置,再通过人工分析和选择,以调度命令的形式指定列车运行径路,并告知相关铁路局执行,或者直接执行普通货物列车径路,在运行过程中按照普通货物作业流程执行。从运力配置到列车运行径路选择及列车运行盯控,基本由人工来决定,运输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4)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铁路与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物资信息共享平台缺失,无法及时收取灾害信息和相关的应急物资运输需求信息。目前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国家应急管理部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将需要运送的应急物资的品类和数量通过发函等方式告知国铁集团;或者地方政府告知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再上报国铁集团。这种传统的应急物资信息渠道效率较低,存在滞后性,应急物资运输需求信息缺少完整性。另一方面,铁路应急物资运输全过程使用的都是普通货物运输信息平台,难以做到实时监控、信息共享、提前预警,应急物资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

2铁路应急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铁路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负责铁路应急物流规章制度建设,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及应急物资的装卸车和运输过程管理,按照规章制度及相关运输组织原则,组织应急物流的具体实施。2.1优化铁路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完善交通运输保障体系,是国家战略的要求[4]。铁路应急物流作为国家应急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顺应国家应急物流战略发展,融入国家应急物流发展制度和体系建设。铁路应急物流体系与国家应急物流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其次,应以铁路应急物资运输主体承担部门——国铁集团运输调度指挥中心为主,构建由国铁集团运输调度指挥中心和国铁集团其余各相关部门、国铁集团所属三大公司、各铁路局集团公司调度所及全路客货运车站共同参与的铁路三级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立长效的铁路应急物流组织结构,实现集中管理、责任分工、平时服务、灾时应急、统一高效,并制定相应的应急物资运输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明确应急物资概念、应急物资运力配置和运输组织原则,使应急货物运输组织有章可依、便于执行。2.2优化铁路应急物流保障体系。2.2.1装卸车保障体系。装卸车保障体系主要由铁路货运部门负责,是铁路应急物资运输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负责与地方物流企业进行对接,组织应急物资的装卸车作业。铁路应加强与中国邮政等各大型物流公司的配合,发挥这些企业在首末端运输和分拨配送环节的独特优势,并形成长效的配合机制。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应急物资的装卸车需求,与合作企业配合,采取不同的装卸车方式,提升装卸车效率;另一方面,为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资运输的配送要求,应推广无接触式的首末端装卸作业方式,装车站尽量使用集装箱装车,由汽车将应急物资集装箱直接运至铁路装车点,使用机械化装车作业,铁路卸车站也直接使用机械化卸车工具将集装箱吊上汽车,汽车再拉至应急物资配送点卸车,全程实现人员、物资无接触,可以有效防止疫情传播,也减少货物落地再装车的重复作业,提高装卸车作业效率[5]。2.2.2物资运输保障体系。物资运输保障体系主要由铁路调度部门和机车车辆部门负责,负责提供运力配置和动力支持,并对运输过程进行全程盯控。(1)发挥铁路运输方式多样化优势。铁路应完善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统筹运力资源,根据应急物资种类选用适合的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紧密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应急物流运输效能的最大化。主要应急物资种类与可选用的运输方式如表1所示。(2)发挥铁路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作用。应充分依托铁路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在获取应急物资需求信息后,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进行运力配置,包括车型选择和数量匹配,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车务站段,以便第一时间组织空车调配和装车作业;再根据应急物资发到站需求,综合考虑运输距离、线路状况、运输过程中机车换挂、列检作业等影响因素,智能化选择最优运输径路,保障应急物资运输的时间效益最大化。2.2.3信息保障体系。信息保障体系负责将获取的各类应急物资的需求、种类和数量信息及时处理后实时传递给相关运输单位。(1)建立统一的铁路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作为国家应急物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应建立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国家应急物流平台、地方应急物流平台和航空、水运、公路等其他应急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及时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做到应急物资运输信息的及时更新、方便查询,并形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依据信息组织运输、反馈信息的应急物流信息闭环管理模式。(2)推进高科技手段在铁路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铁路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应借助高科技手段,深入推进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在铁路应急物资运输的大数据分析、GIS信息、物联网、5G、云计算等方面的运用,实现铁路应急物资运输的自动化监测、车辆定位跟踪和位置感知预警,不断强化对应急物资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解决应急物资运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应急物资的安全快捷运输。2.3优化铁路应急物流流程。在现有铁路应急物流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铁路应急物流信息保障体系、装卸车保障体系和物资运输保障体系进行优化,使铁路应急物流体系向着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反应更加迅速的智慧物流方向发展。优化后的铁路应急物流流程图如图4所示。

3结束语

应急体系范文篇8

2020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办应急管理专业有三种模式:安全应急类学院增办专业(例如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类学院增办专业(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山西警察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经管类学院增办专业(例如沈阳化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由此,不同模式下的应急管理专业特色鲜明,交叉融合性凸显。表1列举了截至2022年不同高校开办应急管理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武汉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培养

武汉理工大学于2020年9月招收应急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应急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条件建设、师资拓展和学生交流上已开展2年的培育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与多家高校开展了经验交流。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

目前,应急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安全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逐步突出应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形成“三领域(大数据应急管理、城市韧性管理、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六能力(调查与风险识别、数据收集与情报分析、情景建模与模拟仿真、空间绘图与可视化分析、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策划实施、协调沟通与危机公关)——七核心(运筹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城市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八特色(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概论、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急能力评估、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灾害心理学、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系统工程、大数据技术)”的多元交叉型复合知识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开展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突出应急管理专业的强实践导向,设置了多项独立实验课程。并积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多元互动培养人才,与湖北省应急厅、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中建三局、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各类单位建立了“政产学研”体系。

(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挑战

1.专业建设融合度要求高应急管理专业特点是多学科融合,涉及管理、经济、安全、计算机通信、机械、材料、化工、新闻传播、法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同时对应急救援、应急装备、安全生产、通信技术要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甚至要熟悉。宽学科要求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存在方向疑惑和知识点压迫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存在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冲突及多学科知识点融合备课压力。2.产学研特色难协调应急管理的产学研应用领域要求具体而专业,涉及诸多行业标准规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存在一定的难度。各个教师所精通的领域难以快速集成,例如施工风险、粉尘爆炸、职业卫生、火灾报警等都是细分领域,而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都需要多领域专业知识和经验融合。大型企业的安全应急部门提供的实践实训流程规范而系统,但岗位和需求有限;中小型企业的安全应急场景复杂,岗位和需求庞大但散状零碎。3.类应急专业竞争压力大应急管理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专业,偏管理,注重分析、决策、沟通和策划,相对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等类应急专业而言在技术和应用上显得薄弱,因而在实用技能,甚至就业岗位上存在一定的泛性,当前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岗位需求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安全岗、质量岗和评估岗。

三、应急管理专业发展建议———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办学

(一)以本为本,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应急管理专业“T”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深入,并且需要突出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将产学研结合点深入教学过程中,编制多套案例库、项目库、数据库,全方位支撑应急管理知识点贯穿学生的培养过程。例如将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实训、应急管理调查实践等认知实习、专业实习转变为“案例大赛”或“应急调查模拟行动”,学生提出实践需求,教师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最终以案例分析比赛或者情景剧表演赛创新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切实将应急管理的严谨思维与丰富的实践场景融合。

(二)教学相长,激发教师创新实践力

由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仍在探索中,诸多课程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过程,新的安全应急问题在社会经济中层出不穷,应急管理的教师必须保持一个持续不断学习的心态,坚定信心,挖掘应急管理知识的创新点。教师要将新发现的安全应急问题,积极主动地抛出来给教师群体和学生们,激发教师们创新实践探索的动能。尤其是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学院可以开展安全应急科普教育,同时建立应急管理院校合作交流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优化资源,打造多层级应急教育体系

应急体系范文篇9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我乡已建有乡应急总体预案(即乡应急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了乡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乡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等专项应急预案,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乡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乡重大食品安全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乡水上应急救援预案、乡群体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乡重大疫病防治应急预案、乡森林防火安全应急预案、建立了乡防灾救灾水上应急演练预案、乡孝德文化旅游节安全处置应急预案等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在08年的时候还因特殊突发事件建立了飞船着陆应急救援预案、唐家山堰塞湖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等14个预案。

学校也根据乡政府和教育局的应急预案总案制订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被盗案件应急预案、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案、防洪抗汛抢险应急预案、交通事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饮食、饮水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学校紧急事态预案、学生急性伤病处置预案、实验伤害事故的防范及处置预案、外来人员安全管理预案、校园治安保卫工作应急预案、教学楼紧急疏散预案、用电、用水安全预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体育课意外运动伤害应急预案等19个预案。

菜刀厂根据乡政府的应急预案总案制订了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被盗案件应急预案、防洪抗汛抢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外来人员安全管理预案、用电、用水安全预案、工伤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7个预案。

页岩砖厂根据乡政府的应急预案总案制订了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被盗案件应急预案、防洪抗汛抢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放炮作业安全应急预案、用电、用水安全预案、工伤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7个预案。

社区建立了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防洪抗汛抢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食品安全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铁水火龙表演安全应急预案等7个预案

我乡从2005年至今根据县府应急总案,结合我乡实际基本建立起了应急预赛建设的体系,主要是采取政府牵头,分级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各级各部门的应急预案,并在近几年通过各种活动逐步对各项预案进行了完善和修订。特别是通过孝德文化旅游节,全国内河水上救援应急演练等大型活动,对我乡建立的应急预案进了验证和修订。

二、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1、预案编制缺乏专业性

由于我们乡人员少,专业人才特别缺乏,而各种预案的制订都需要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编制的预赛的专业性不够,很多预案的编制都仅停留在安全性的考虑上,而应急防控,应急救援等专业性要求相对较强的环节就显得不够细。

2、预案编制验证和修订困难

由于很多预案都是根据县级总案和上级部门预案编制,如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重大食品安全、重大疫病防控等,这些预案本身是针对特定的条件的,不发生就没办法验证其是否科学合理,而无法验证就更谈不上修订。而一旦发生,预案的执行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3、预案物质的准备和储备困难

由于预案的执行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准备和储备,这就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乡级财政资金困难是普遍现象,这就导致很多预案的物质准备和储备不足,如果预案发生,而物质准备不足,就会给预案执行带来影响。

4、预案经费的解决困难

没有专项的预案经费解决渠道,预案的经费只能通过挤占其他资金的方式来解决,这就导致预案经费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也会影响预案的执行。

三、预案编制的建议

应急体系范文篇10

关键词:法律法规;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内蒙古自治区;模式;建设

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也被称之为突发事件应急法制,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保障体系。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发展已经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过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就立足于时展的背景下,大力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发展,以推动内蒙古地区公共卫生应急事业的发展。

一、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针,随着现代法制的逐渐发展,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与应对本就属于法治范畴。因此,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首先,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应急法制权利作为受国家法律保护与约束的应急法治模式,是新时期法治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1]。只有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发展,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重要基础。其次,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化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本身就是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的,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一般都具有影响大、影响范围广并且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这就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的建设来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以降低其社会影响。最后,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能够保障公民权利。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高度强调人民民主和公民权利,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会给公民的人身权利造成巨大威胁。只有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发展,才能够位公民权利提供保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现阶段公共卫生应急法制建设中主要立法模式

经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的深入研究与思考发现,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的公共卫生应急法制的主要模式与我国整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模式相同,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第一,不完全的法律保留模式。公共卫生应急法制的保留模式体现于我国现行的宪法之中,内容主要是关于紧急权的个别规定,但是并没有体现对于最基本人权不可侵犯的直接规定,与之相关的、并具有较为紧密关联的规定是在《宪法》第67条第18-20项,其中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紧急状态。并且在第89条第16项中也有规定:国务院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求稳发展的政治思维,面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一般要求做到尽快、迅速地处理,以避免社会动乱,而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中,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只有行政机关,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行政机关在处理突发事件上的特权,因此面对突发事件应急行政法规中有着“非常紧急措施”“紧急措施”的模糊规定。由此可见宪法保留模式在我国未曾采用,而法律保留模式也因为行政立法权的强大实现有很不充分。因此只能将我国归入不完全的法律保留模式。第二,一事一法模式。顾名思义,所谓的一事一法模式就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专门立法,以此逐渐形成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律体系[2]。目前阶段,我国的一事一法模式已经逐渐完善,并根据不同的公共事件情况,出现了两级、三级、四级的划分,将一事一法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也因此导致了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中存在着重复、立法效益低的现实问题,无法保证的公共卫生应急法制的系统性。第三,混合性模式。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发展中,多采用“纵向上的集权型”结合“横向上的自治型”的混合立法模式。在针对公共卫生应急法制系统建设发展中,多以党中央授权、地方自主出台相关法律政策的方式来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系统的建设。尤其是在新时期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不断增多的现展中,内蒙古自治区就在中央授权的情况下,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应急办法》,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第四,滞后立法模式。滞后立法模式是我国过去立法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一种被动立法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立法工作的逐渐发展,滞后立法情况已经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首先,法律体系较为分散。随着时展,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脚步也在逐渐迈进,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实际过程中,法律体系较为分散的现实情况依然存在,包括了紧急状态基本法设置不足、部门之间存在一些现实冲突,都会对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公共卫生领域应急法律规范建设不足、现有公共卫生安全应急法律有待规范的现实情况给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造成到了不利影响。其次,立法模式缺乏合理性。针对于公共卫生应急法制的立法模式包含了不完全的法律保留模式、一事一法模式、混合型立法模式以及滞后立法模式。但不论是哪种立法模式,相对于新时期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都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难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同时,不合理的立法模式也造成了相关法律之间脱节、重叠等情况的发生,给新时期背景下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造成相关法律法规的困扰,需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再次,立法内容操作性不足。行政紧急权利是指政府在紧急事件能够依据特殊法律而采取相关控制措施的权利,对于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立法内容中,还存在着对于紧急权利控制和紧急程序设计的相关要求。在加之现阶段公民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相对较为欠缺,因此就导致了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中面临着立法内容操作性不足的现实问题,给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最后,具体制度不够完善。应急法制制度是贯穿于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主线,对于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3]。但是目前阶段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具体制度建设不完善的现实问题,导致了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关制度规范保障,给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针对当前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现状问题,需要对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对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的建设目标以及法治、应急性以及基本权利保障的建设原则的研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如下建议,以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保障。第一,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宣传。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中,需要大力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法制宣传和教育,全面提升社会群众以及区域政府部门的危机意识,增加社会公共卫生危机防范意识,强化危机处理能力。避免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中存在麻痹大意的现实问题,不断调整应急法制来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奠定社会和宣传基础。并且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战略的长久规划,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危机前期控制与政府长期战略管理目标相结合,制定一整套的突发事件应对计划,在各重要领域建立必要而充足的物资储备,构建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工程并使之制度化、法定化。第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制的立法模式。针对目前阶段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立法模式问题,要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中不断尝试立法模式改革,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提供合理的立法模式保障。例如,可以尝试实行“宪法保留模式+法律保留模式”双重保护人权的立法模式,以人权保护作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以此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发展;或采用“一阶段一法”的立法模式尝试,相较于一事一法模式,一阶段一法能够根据阶段发展实际,针对不同阶段发生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不断健全完善应急法律法规,以此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提供合理化的立法模式保障。第三,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体系。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也是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要通过对“紧急状态制度”的明确,并制定统一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法来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以此提升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避免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发展与扩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对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是保障我国公民基本人身权利的重要途径。在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中,需要健全完善应急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宣传,完善立法模式,为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宣传奠定基础,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晓玲,沈群红,邱五七,等.中国公共卫生综合监管体系,监管内容与工具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5):604-607.

[2]石菲.区块链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分析和建议[J].中国信息化,2020(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