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4-02-07 18:08:50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1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实验 教学研究

1.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大背景的影响下,物理这样一个实验居多的科目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产生基本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理性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基础进行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辅导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科学知识,这一教学计划是由各种教学元素充分结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容及构建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体验探索科学实践的乐趣,从而加深对规律定律的记忆,更好地学习。在实验课不断开展的过程中,制订必要的学习计划,并促进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和寻求合作学习。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以下几种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以实验探索的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种为“控制变量法”。以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为研究对象,例如: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通过对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精确分析,得出准确结论。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主体作用,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教学中,可进行充分的探索性实验:利用实验归纳法探索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自行对电路进行设计,并且通过电流表测出各电阻的阻值,然后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并从实验中归纳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再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通过设计电路、总结规律、理论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培养探索精神。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灵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接受新事物,“好动,好奇,自信,进取”是其普遍存在的心理性格特点,物理实验生动,与实际操作和探索的因素与学生的心理特点非常一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实验设计悬念,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学生按照基本规定的实验要求完成所有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透镜部分被遮挡,其成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并让学生先进行推测或猜想,即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并说出自己的根据和理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证实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5.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能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型思维的发散,取决于学习氛围是否民主和谐。教师应创造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自由、易于学生思维发散的思维空间。而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路进行全面的革新,先学会放下身段,彻底摒弃以往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讲的内容就是对的”这一陈旧观念,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疑问。以亲和力感染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的不足及时指出便于学生改正,从而使师生间建立信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消除神秘感、恐惧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和同学、教师争论。其次,要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在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将每一个步骤和实验原理都讲解得非常仔细并且反复强调,导致学生对实验步骤死记硬背,最终实验课的功能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在实验教中,我采用的是活学活用的原则,为学生提出发散性猜想,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论证各种猜想。如此生动的实验场景,又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记忆怎会不深刻?实验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实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实践研究,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将思考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2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学;拓展;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7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49

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衔接,初中教师很有必要处理好有关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但要按照初中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与高中生物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突破。处理好生物有关内容的衔接是初中生物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也体现了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达到知识性、能力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1] 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2] 金松玉.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延边教育学院

学报,2013(6).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Cohesion of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REN Ji-gui

(Zhangye No. 4 Middle School, Zhangye Gansu, 734000, China)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存在误区;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在初中生的学习进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初中生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主动判断性思维,随着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智力提高,初中物理知识也相应地添加了对生活和科学领域的物理探究内容,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加强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性应用,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回忆和再现,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挖掘内蕴其中的科学性奥妙。

一、传统物理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及问题剖析

(一)在课堂中存在主次颠倒的误区

物理教学课堂本应是探究性课堂,而探究主体也本应是学生,可是在传统课堂中,存在老师为主、学生为次的教学现状,老师在课堂上依照成人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却没有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物理知识和探究物理内容,以主观的“师情”替代了“学情”,这是一种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误区。

(二)在课堂中存在“讲”和“做”颠倒的误区

初中物理的学习应是融入生活的实践性活动,学生只有在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才能深刻领会物理内容的精髓,可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老师却只讲物理实验内容,而不做物理实验;老师在黑板上列举实验,而学生在本子上记物理实验的教学误区,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

(三)在物理实验课讲解中存在实验过程与结论颠倒的误区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相关的实验内容,老师片面地采取要学生强制性记忆的措施和手段,误认为学生会记忆了,就证明其掌握了物理实验知识,而无视物理实验本身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思考和思维过程,没有意识到物理实验活动对学生科学探究心理的构建,也不注重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和成功的创造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渗透性应用建议

(一)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物理是一门自然性学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在对社会和自然进行科学认知的成功性体验,是学生创造力创设和构建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学过程要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物理兴趣,实现教学设计内容。

1.正确规划好物理教学的导学方案

老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并且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心理,从学生喜爱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学习,编排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物理知识导入,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回忆和选择,提出与物理知识切合点相宜的问题,引入新的物理知识内容。例如:对声的物理学习课程中,通过击打鼓乐或者扬声器的播放来体会声音的振动,如图所示:

敲鼓时纸屑上下跳、扬声器发声时纸片跳动、发声和音叉激起水花,这些生活中学生平时可接触、可看到的现象都可以用来导入物理知识的学习。

2.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入手,创设独特的小实验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中,存在不同的物理知识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诸如:学生喜爱玩的磁铁,在对细针进行吸引的同时,想象和实验插入不同的中间隔板,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再让学生回想:在秋冬之季,晚上睡觉的时候,脱掉身上的毛衣,是不是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是不是会看到有火花的闪现?还有,让学生堵住自己的耳孔,能不能听到敲击金属器材发出的声音?在光的反射的物理知识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设性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观察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如图所示:

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的同时,传授光在平面镜和凸透镜后的径迹。

在小实验的观察中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对科学世界进行探索的动力支撑。

3.要创设出以实践为特色的问题情境

对问题的探究或者对错误知识的剖析与认知,其本身就是一种引导思维的方式之一,通过对问题不同层面的揭示,以贴近生活的讲述与卡通人物的对话等内容呈现出物理情境的趣味性,体现了“苏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本主义关怀,促进了学生积极性思维的创立。

4.要遵循物理科学中的认知规律,呈现层次性的递进教学

很多初中生觉得物理课程难学,尤其是女学生,更是对物理存在畏难情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的递进原则,在教学内容中要体现从简及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认知学习,再逐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力”的结构的学习,就要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认知学习,从初识“力”的基本概念中,从学生可以感知的运动肌肉紧张中体会到力的存在,再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学习体会力的三要素,认识力的相互性,体现了物理知识的逻辑递进式循环式上升的累积。

(二)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观察探索科学物理的本质内涵

1.注重学生的小组实验活动

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分组实验,进行合作式的物理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手脑并用功能,要学生学会使用物理相关仪器器材,诸如:天平、台秤、温度计等,在对物体质量测量的类似实验中,掌握初中物理的技能训练,把握物理课程中的规律性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实验和验证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通过总结性的实验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物理探究的本质内涵,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老师可以利用户外景物的倒像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探究,首先要求学生对倒像的大小和形状、正位和倒位的演变来进行初步认识,再经过实践性的放大和缩小的实验启发学生进行关键的“成倒立、等大像”的猜想,用实验的数据进行验证和总结,这样,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不断思考、猜想和验证,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验证规律,进而总结规律,阐述和理解物理相关实验内容的本质内涵。

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和体验过程,老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逐步突破传统教学中的误区,用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物理课程导学的设计方案,进行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物理实验活动,在自己动手的实践操作中,对物理知识内容进行规律性探知,通过自主思考与猜想,理解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本质内涵。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化学;内容;联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05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联系”。

目前苏州市区初中生物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两学年,初一每周3课时,初二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苏州市结业考试。化学学科安排在初三开设,每周4课时。相对而言,初中生物课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化学作为中考科目,教学进度要比生物快。从师资角度来讲,化学教师兼职生物课的现象比较常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生物和化学的有效教学,值得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初中生物与化学在三维目标上的联系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初中生物与化学学科存在众多的“不谋而合”,下面简述在初中生物和化学的联系点。

1.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的联系

笔者比较了初中苏科版生物和沪教版化学相联系的内容,发现生物内容联系到了化学中的每一章,也涵盖了熟悉的化学基本用语、身边的化学物质、微观粒子的奥秘以及实验探究和化学的应用价值等几方面的内容。

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中的“化学变化”与生物“原始大气中简单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相联系;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缓慢氧化中的放热”与生物中“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热量”相联系;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分子的运动”与生物的“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气体扩散”相联系、化学的“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的“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影响”“ 贫血”相联系;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化学变化的实质”与生物的“食物在消化道中消化”相联系;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中“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与生物的“土壤线虫能够指示土壤中重金属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相联系;第六章 溶解现象中“稀浓溶液中不同的溶质质量分数”与生物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的“酸性土壤的检验”与生物的“苔藓植物具有指示土壤性质的作用”相联系;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有机物为人体提供能量”与生物的“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相联系;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生物的“环境恶化影响生物的生存”相联系,等等。

生物与化学在对学生技能培养方面也有联系(见表1)。如实验操作、探究方法是科学学科中常见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生物与化学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法上也存在相同之处(见表2)。如化学中考要求的A级学习目标可以采用与生物相似学习方法,如可以采用自主阅读、观察的方式进行;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了初一生物中的变量原则后,则可以轻松面对化学中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探究;学生可以从生物的分类方法学习中培养思维技巧,从而可以迁徙到在化学学科中能熟练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则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的联系

生物与化学教学中均会涉及到一些古今中外的化学家、生物学家,他们的科学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改善生活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生物与化学学科中众多的科学实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通过对资源环境的学习来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合理安排初中生物与化学学科的教学

初中生物和化学有着众多相联系的知识点,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要根据中考学习水平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1.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初一生物课时安排为周3课时,教学任务相对较轻松,时间较宽裕,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初中化学的学习从开启化学之门到培养创新能力却只有一年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时间比较有限。通过对比,生物教学中涉及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化学教学中的A级目标,因此在生物教学时可以对这类比较浅显的内容进行嫁接和提前教学。例如熟悉的化学用语板块中简单化学元素符号的认识、常见物质像二氧化碳、水、氧气等化学式的书写;认识身边化学物质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检验方法的掌握;实验探究中对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的介绍;化学应用价值中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等。这样一方面既可以缓解化学教学进度中存在的时间紧迫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元素符号时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看谁记得又快又好、演示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辅助教师完成等一系列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一些“差生”的学习观念,从而增强学生对探索未来化学知识的神秘感,逐步培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还应加强学生间讨论、自主阅读、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方式的进行,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爱好科学、追寻真理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和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两者在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中起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处,为各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化学生物知识适时重复,加强化学学科中的重点难点教学

对于上述A级目标的知识点,经过生物学科的了解,在化学教学中应一掠而过或加以简化,避免过度重复性教学。然而对于一些化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分化点则需要通过反复教学来逐步巩固和提升。

第一,加强对重点难点内容的重复。

中考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级别的要求,例如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属于C级要求。学生从开启化学之门到参加中考时间较短,如何尽快适应化学学习和培养解题能力,需要对化学中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认识到位。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物和化学学习中分别强调并给予指导。相信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时间段进行重复学习,会提高学生对重要知识的领悟能力,从而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第二,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重复。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本的要求是学生掌握技能且能够学以致用。在生物(第七册上)中有个知识点是:“从传染病具备的三个条件角度来指导学生解决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跟化学教学中“通过燃烧的条件来寻找灭火的方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生物教学中开始正确引导,包括讲授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演示实验时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现象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等。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教师必须在化学教学中重点强调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良好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拓展生物知识教学,认识化学学科地位

生物与化学学科的知识点和目标不能完全重叠,在生物教学中有些没有涉及化学书本但与化学有关的拓展内容可以在生物课上进行简单介绍和辅助教学,比如《生物》中食品添加剂的类型和作用,食品添加剂的泛滥使用是目前社会焦点问题,以及警惕家居中的污染等,均涉及民生安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可能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运用化学治理环境,掌握科学知识,“学以致用”。认识化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造人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1.从学生知道“是什么”到学会“做什么”

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学习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会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所有化学知识都提前教学,而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对熟悉的化学物质化学式的书写,生物学习中只需对常见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识记,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大范围地去记忆其他物质的化学式,只有等到学习化学掌握了化学式书写的方法后再作要求,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与调整。比如对于探究实验,学生从生物中开始知道、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到化学学习中逐步转化为学会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绝对不能急功近利。

2.从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 到学生独立完成“应该怎么做”

学生最先接近生物,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从科学角度给学生解释“为什么”的原因,发挥科学正能量,让学生逐步探知科学奥秘,慢慢促使学生从生物中感性认识逐渐发展到化学学科中的理性思维,向化学中考要求中的C级水平提出挑战。

生物与化学不分家。无论生物与化学兼职的教师也好,还是生化教研组也好,应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巧妙应用教学方法,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为培养高效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严小梅. 初中物理和化学的“亲密接触”[J]. 化学教学,2012,(7)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5

1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两种方式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用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式去组织对科学知识的概念、规律、原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但教学过程中并不明确地去揭示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原理。”显性方式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隐性方式重在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学生对感性认识不足时,或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占主要地位时使用。显性方式重在解决问题中模仿应用科学方法,对科学方法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学生对感性认识较丰富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时使用。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隐性方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只有在经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经过整理的系统知识时,才能培养起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在恰当时机加以显化,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之目的。

2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2.1 与物理知识教学紧密联系的原则:物理学整体是由物理知识和物理学的方法论组成的,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伴随物理学的发展而建立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概念、规律产生的背景、产生的过程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应用的实例。例如,通过物理学史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提出某个概念,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的,这个概念提出后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紧密相联,知识与方法是血肉相联的整体。

2.2 与初中生年龄特征相适应原则: 初中生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事件进行逻辑推演,但水平仍很低,因此初中阶段的科学方法教育方式主要是潜移默化,并不需要把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

2.3 长期性原则: 科学方法教育是科学能力的外化,提高能力比掌握知识要难。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许多都是隐含的,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段也基本要求是隐性的,我们并不为讲“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换法”而专门讲这些方法,只是在讲相关概念、规律时用这些方法,所以学生只有在长期的熏陶下,才能潜移默化地,自觉不自觉地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例如讲“密度”一节时用到控制变量方法,讲“压强”一节时用到控制变量方法,在讲欧姆定律时还要用到控制变量方法,等等。

3 初中物理所包含的科学方法

物理体系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总的说来,这些科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那就是:物理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

在初中阶段物理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含控制变量法)、等效方法、理想化方法等,其中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如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再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http://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4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方式

4.1 在学生亲自体验中培养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极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许多过去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还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新教材的这些变化都是要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学生通过体验可以很好的感受知识体系内的科学方法。例如水沸腾实验,学生没有实验前总认为只在100摄氏度时,水才“内部与表面”同时“剧烈”的汽化,亲身做了实验后才发现实际没到100摄氏度时,水“内部与表面”就开始汽化,只是“剧烈”的程度不同罢了。通过自身体验使学生真实的看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感受相对与绝对的区别。

4.2 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培养科学方法教育: 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体现师生平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就是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我知识构建的动力得到释放,对物理知识学习、理解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他们不再满足物理一些概念和规律的结论,而对为何要引出这些概念,为何这样引出而不那样引出,那样引出会得到什么结论等新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体系中内含的科学方法就会在学生自己的问题中,慢慢构建出科学方法的结构。

4.3 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培养科学方法教育: 师生相互交流、生生相互交流,是新课改最提倡的。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可为其它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常常还使交流学生自己又产生完全不同前面的创新思路。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78-01

物理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物理是对己有的物理规律的一个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它虽不像物理史上建立物理规律那样曲折漫长,但也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在一定的背景知识指导下,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

一、学习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

1、实验归纳法。初中物理建立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归纳法,即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从中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或建立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样就可以建立与发现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三定律、焦耳定律等等。

2、演绎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就是从己知的规律或理论出发,对某些特定的物理现象、过程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新结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形成规律。采用这种方法发现的规律,一般叫做定理或原理。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

3、假说方法。假说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假定性的科学解释,它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研究方法。当研究过程中遇到一种新的事实,运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时,人们常常提出仅仅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实验为基础提出新的解释,就是假说,假说被证明是对的就发展成为理论,假说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分子动理论假说等等。

4、等效方法。等效方法是根据等效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保证某些特定方法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事物代替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使研究变得简单。换句话说,是在保证物理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绕过解决复杂问题所遇到的障碍,对问题或问题的部分要素进行变换,通过变换,把相对不熟悉的、比较复杂的、现有知识难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较熟悉的、更为简单的用己有知识便于解决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5、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在决定事物规律的多个因素中,先控制一些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观察实验,如此多次进行,然后再综合出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也叫单因子实验法。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6、在初中阶段物理中出现较多的其他几种科学方法:直接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比值定义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出现最多的科学方法是直接定义法,像压力、摩擦、大气压强都是直接定义的。可见,在初中阶段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大多数都是直接定义的,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大量的物理概念都是刚刚接触,这些物理概念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漫慢积累的,规定的名词,慢慢的流传下来,被大家所接受的。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思维特点。再就是实验归纳法,像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杠杆的平衡条件等等都运用了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实验归纳法比较多,这也符合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物理学的特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实验开始。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会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的基本能力。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因此,他们对实验大多数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初中生还具有强烈的操作欲望,尽管他们的操作动作还很不协调,所以在初中阶段大量的实验归纳法的运用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的。比值定义法也是出现频度比较多的科学方法,初中阶段的重要的概念有很多用到了比值定义法。比如说密度、速度、压强等等。可见比值定义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比值定义法前面己经做了详细的阐述。

二、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来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目前的教学,往往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程序。这样做虽然也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收效甚微。由于科学方法并不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而是有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所以使得科学方法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如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即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情况就大不一样。这样来进行教学,把科学方法体现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教学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并得到能力的提高。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意识;自然规律

近些年来,随着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多的教育方式与理念融入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而生命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从生命价值、意义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一、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化学是针对物质基础展开研究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物质的视角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解释生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意识观念上,教师必须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干扰,这种观念将人理解为一种自然生理生命,从化学物质的复合体等角度来强调“科学理性”地认识人类生命,并与宇宙时间与空间进行比较。在这种生命观念中,人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一般没有实际的价值,易导致学生形成漠视生命的错误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危害社会的稳定性。同时,学生在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影响下,还容易形成消极的情绪,否认自身存在的意义,极易酿成悲剧。

为了避免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形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得其对自然与生命产生一种热爱与敬畏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物质发展变化的经历与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到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伟大,自然而然地萌生敬畏之意。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通过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之中,认识生物能量的来源,认识到自然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把握自然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与正确意识理念的传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从探索的角度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借助多种化学实验,加强对生命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不能脱离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首先在化学实验开始前,教师会反复强调安全性问题,并举出多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生命的脆弱性。其次,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验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环境友好意识。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结合生活中废液处理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树立环保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与化学相关的调查,例如空气质量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将化学知识学习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反思,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三、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素质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化学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融入了较强生命意识与知识的化学课外书籍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书写观后感来增强学生对书籍与影视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组织情景体验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等。

化学是一门与生命、物质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不能缺少生命教育的渗透,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其与初中化学知识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建伟,刘银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浅析[J].新课程(上),2013(07):168.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W;实际问题;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76-01

生物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对于初中生学习来说更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基础性阶段,这个阶段中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日后学生的生物学习。所以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已然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1.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初中学生缺乏对学习生物的了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一个未知事物都存在着较大的好奇心,而在这个阶段中每个学生都对生物充满了好奇,也拥有极强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在生物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放大镜中的事物和现象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然而,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较大的问题,主要就是初中生对整个实验的认识单单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通过表面现象实现对生物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学生仅仅对趣味性较强的实验有热情,而不再对一些变化较小的实验表现出关注和重视。

1.2 初中学生缺乏对生物抽象概念的探索兴趣。随着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学生们慢慢意识到在学习生物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抽象概念,随着这一情况的发生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便有所削弱。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主要接触到的多数都是真实存在的内容和现象,都是能够自身看得到摸得到的内容,但是对于生物学科中出现的许多抽象内容,如DNA、克隆技术等名词,这些内容和技术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学生们却不能真实的感受到的,这是因为学生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没有对这些抽象概念得到掌握,还很难做到通过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出这些物质的形状,多数学生都是对生物中存在的一些概念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们失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且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很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恶性循环。

2.有效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2.1 培养初中生从实验表象深入到对认识本质的能力。根据对当前初中生学习初中生物的实际状况进行的调查,不难发现的是,学生们多数仅仅会关心到生物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而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也单单是出于自身观看的趣味性,并没有实际做到对实验背后中实际存在的理论知识与本质的探索与研究。学生们会出现这样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对其做到正确的引导与指引。作为生物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们对生物实验的观察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背后的本质的探索,还要加强对整个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等。举例来说,当学生们通过显微镜对洋葱鳞片叶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能会看到一些细胞是重叠在一起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即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葱鳞片叶表皮没有在水中平整的展开;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学生自身在制片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这样一来,便可以实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培养自身治学严谨的态度。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们主动提出问题,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促进学生们更好的完成对当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久而久之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通过生物实验的表象,意识到生物学科背后的本质内容与原理。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9

一、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1.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由声、光、热、力、电五大系统构成,注重这些知识的基础性和趣味性。一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合格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素质。二是通过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正确的基本观点,其中包括对事物所应采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智力结构

智力结构是科学素质结构的主体。作为初中物理教学要求主要包含三大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实验前的设计,到实验实施中的观察和操作,再到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都是实验能力的表现,它包括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处理数据能力。

3.非智力因素结构

非智力因素结构主要包括情感因素质和思想素质两大方面。作为科学基础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思想、兴趣等方面的教育。

物理教师必须做到寓教于教学之中,结合学生实际,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面向每一个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成绩”为目的,而以“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科学素质为己任。

2.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实施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初中物理的教学,要传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同步和谐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条件下开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是差异教育。

初中物理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但由于学生的日常经验、智力水平、学科基础知识的差异,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能够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

4.主动性原则

学生对物理学科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急于探求知识,渴望揭开奥秘。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三、实施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版本多采用“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观察――分析论证――应用实践”等环节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学习。这样就要求物理教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1.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物理教学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假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教授物态变化一章时,可以设置常见的日常问题激趣设疑,如:夏天洗澡从水里上来感觉比水里冷,江湖艺人能够油锅中取铜钱,雨雪冰雹雾露霜汽的形成......通过这些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

2.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探求科学的基本途径,也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在观察和实验中,能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1)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例如教授熔化和凝固时,通过演示实验,然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现象,讨论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异同,归纳概括得出本课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积极探索的良好的科学品质。

(2)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针对问题情境,学生要能够准确提出探究问题,并大胆猜想假设,自行设计和操作实验并最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当然探究实验的探索过程是一个质疑解疑过程,会有许多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符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尊重客观事实且辨明差别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3)课后实验,强化观察实验能力

课后实验是物理实验的一个课外补充,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过程的巩固与强化,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课后实验是学生独立设计操作观察来解决难于理解的现象或规律,如不同燃料热值的比较、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认识、电动机的原理等都可以通过学生课后的自主实验来完成,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和全面的科学素质。

3.分析论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学习就是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每次的物理学习都要在思考讨论中完成。因此物理学习就是全面思维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各项思维的集中训练。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演绎推理与类比推理、归纳概括的方法等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素质

学以致用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标,初中物理的学习就是要应用所学解决日常最简单的问题,为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1)通过物理学科发展历史及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科技的发明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解决身边日常问题,解释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对初中物理学科的认识篇10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