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十篇

时间:2023-12-04 17:57:40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内涵及应用

当前,初中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着,教学模式一直是专家和家长关心的重点。学案式教学是从新的课程理念出发的,是一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案与新式的学案之间有很大差别。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学生对老师如何教课和教的内容一无所知,完全是被动地在接受上课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按照老师的流程和标准走,没有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正确地学习,也不能进行独立思考。

二、学案教学模式的诠释

学案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来的。老师不再以课本为中心,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方法来上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在学案式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起主要引导作用的是方案,老师更多的是提供学案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和留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中,应用学案式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初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独立思考,而学案式教学刚好符合了学生对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课前的备课和组织

学案式教学首先要求老师进行教学理论和内容的深入整理,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这是实行学案式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编写出了能够实行且有效的方案,才能进行学案式教学。

2.课堂的引导和辅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初中数学中,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别,课堂教学也应该让学生在自学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的引导和辅导。

3.布置适合学生的课后作业

数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练习,所以课后作业不能少。但是只有适合学生的作业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有梯度,要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2

[关键词] 初中;代数教学;理解;反思

教了这么多年的初中数学,越来越感觉到代数教学有着平常应试教学中难以感受到的魅力,因为数的发展史、代数的发展史,在我们今天的代数教学中难以完全体现出来,原因是我们所实施的代数教学更多的是教材思路下的不同演绎,因而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意识也没有机会去直接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思路不重要.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很多代数教学事例,正是专家、学者们在对相对更为原始的代数概念的感知中演绎得来的,而在笔者看来,对数与代数的这种魅力的寻找与感受,又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感受到代数的真实意义,也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考虑到这一点之后,笔者开始尝试在教学闲暇当中,寻找代数的渊源,并期待寻找到某种教学智慧,以为提升自己对代数及其教学的理解服务、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服务.

数、代数溯源与代数教学课标

解读

对于这一内容的研究,笔者首先考虑让我们将教学的出发点从教材向前推移,到数学史中去认识代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人们发明的数与代数十分有意思. 在人们对事物认识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数这种度量方式,而到了近代则更是丰富了正数与负数、实数和虚数、复数等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代数的发展是受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推动的. 当然,到了今天我们又发现,对代数的研究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数学与社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与此同时,代数作为研究数及其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工具,其发源于算术,却又有了更多的多项式、方程等内容,在这种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在我们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代数内容,即所谓的初等代数.

针对今天我们初中代数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首先要建立这样的理解:数式既包括数又包括式,数主要是指有理数,式主要是指整式、分式和根式等;对应的方程则是整式方程、分式方程和根式方程等,当然其中也包括方程组;而运算规则则是以小学阶段学习过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为基础的进一步深化与运用;其余等式性质和指数律等就不再赘述. 假如从这个角度来把握初中代数的教学结构,则教学思路会显得更为清晰.

事实上,也有一部分数学课程专家和资深教师,提出利用数学史来实施数学教学(此处仅指代数教学)的建议,在笔者看来这一建议显然是有价值的,因为代数的发展规律往往显示的是人们的认知过程,而这一过程与学生个体习得代数知识的过程存在诸多重合之处,因此,借鉴代数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来设计代数教学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当然,真正的教学是不可能完全遵循数学发展史的顺序来教学的,无论是课标的修订还是教材的编写,更多的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对知识的得出过程进行简化和修改,以寻找一个相对简洁、合理的知识生成过程. 因此,我们不妨再从课标的角度来看看数、代数与代数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教学生“有价值的数学”. 那何为价值就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就代数教学而言,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数学史的介绍中,领略某一个代数概念的建立必要性与建立过程的复杂性,就是这种价值的体现方式之一. 而真正认同这一点,就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某些观点的重新理解与构建,因此客观上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再如,课程标准中还提出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笔者认为这种数感的建立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境界. 稍有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感的建立需要过程,只有在对数与数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深入感悟之后,在形成了一种对数的理解与熟练运用的能力之后,我们才能说真正形成了数感. 根据笔者的体会,采用合适的形式,重现一些基本的代数概念的历史发生过程,有助于学生真正认识到数的形成过程与意义,从而也就能为数感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代数教学中对数、代数的递进

认识

自从考虑这一问题以来,笔者感觉到对代数教学中的数与代数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追根究底式的过程. 这一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与应试教育渐行渐远,但事实上其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同时,能更近地触摸到数与代数的本质,以及代数的基本规律. 而当以这种认识与能力来反哺代数教学时,其往往又能对学生的代数学习与应试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教学实施中加以运用,既能提高应试水平,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多么一举多得的好事.

例如,对负数的教学,我们不妨先看看数学史上负数是怎么来的. 根据相关文献我们知道,早在中国的古代就出现了正、负数概念,据说三国时期的刘徽对负数的建立有重大的贡献,提出了“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的说法;而古代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家庭收支盈亏、粮仓中粮食的进出等,凡事物过程存在正反两种情况的原来多可用正负来描述,这些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成为负数引入的最大动力――这从客观上证明了上文所说的代数产生于实际生活需要的说法.

所以,在目前的代数教学中,我们在建立负数概念时,常常选用零上零下温度的记数、海拔高度的描述等来引入. 在笔者看来,如果不对负数在数学史上的发展有一个简单了解,就不会真正体会到今天我们所创设情境的最初动机所在,自然也无法发现创设情境时所选用的这些素材的真正价值和借鉴意义,我们最多只能依葫芦画瓢,而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 相反,任何一个代数概念的建立和发展史,如果我们相对了解,那在创设情境时就能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与代数概念有关系的事物就会更容易被我们所发现,从而能够选择运用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们常常惊叹于上课老师的智慧,很多人回去之后也常常进行模仿,模仿得像的就更加敬佩上课老师,模仿得不像的也会找种种理由,而最为关键的那些上课老师怎么能够找到这些素材等问题,反而不被听课者所重视.

循着以上的思考路径,我们可以将思维继续延伸.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教学强调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联系的目的不在联系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应努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数学存在的土壤,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这种需要有可能是现实生活中问题解决的需要,如未知数的求解、概率的计算等;也有可能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如著名的数学十大难题等. 因此,在包括代数在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加强这种认识,就必须创设一些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情境,提出一些让学生喜欢的问题,以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驱动力. 如此这般,就能成就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再如,研究数、代数的发展历史与初中代数教学的需要后,我们还能寻找到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首先必须说明,笔者此处重提本轮课改之初的三维目标,不是对2011版课程标准拓展教学目标范围的不认同,而是基于实际研究发现的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 因为我们发现,无论是数学先驱对数学史的研究,还是今天如丘成桐、杨乐等数学大师对数学的潜心研究,都是建立在对数学无比钟爱的基础上的,尽管我们说初中生将来长大之后只有极少数人会从事纯数学研究,但作为对学习过程的一种感情投入,缺少热爱将会令人难以接受. 因此,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包括数与代数发展史在内的研究,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类似于或接近于数学概念形成的一些事例,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围绕教学重点的初中代数教学

初中代数教学作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由数学教师引导下的一段数学旅程,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都会有一定的重点,围绕这些教学重点进行的教学活动便成为代数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实,作为一个概念,教学重点大家并不陌生,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均能有所体现. 但如果深究,我们还会发现其具有研究的价值.

比如,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是什么?一般的回答是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参考书来确定,当然也根据考试的要求来确定. 从习惯上来看,这是有道理的. 但有时我们也会遇到不同的解释. 记得在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数学特级教师这样说:“教学重点的确定与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关,更与我们的数学教师有关,不同理念的教师在教同一个数学内容时会确定不同的重点.”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3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新课改强调:“要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再加上数学本身是一门集抽象性与思维性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新课改理念,灵活运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主动去学习、去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规律,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会利用课堂之初的5-8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一道趣味数学问题,在慢慢的锻炼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趣味问答1: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5根)

趣味问答2:往一个篮子里放鸡蛋,假定篮子里的鸡蛋数目每分钟增加1倍,这样下去,12分钟后,篮子满了。那么,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是半篮子鸡蛋吗?(11分钟时候是半篮子鸡蛋)

二、倡导课堂教学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强调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完成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开展互动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情景,强化提问交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让课堂设疑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桥梁,学生通过教师的设疑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新课改提倡的,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当我提出这道数学思考题时,学生顿时沉默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我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对学生进行“点拔”。

问题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

问题: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 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问题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在课堂上,我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不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评价形式,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众所周知,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极其重要的。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意见,努力去订正错题,改变自身数学思维模式,去达到教师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水平。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做出评价时,应该更加谨慎,不能只是批示出学生表面的错误与不足,而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以分数定层次的方式,更多的是以单方面的成绩衡量学生的好坏,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真实的能力和素质,也不利于发扬学生的优点,改进学生的缺点。新课改下,数学教师要及时地反思这种单一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认识到评价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新课程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教师应将评价内容从单纯的重视知识向重视学生素质提高转变,评价方式从单纯的重视笔试向综合评价转变。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4

关键词:教学反思; 意义; 存在问题; 思效; 思得; 思失; 思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58-001

一、为什么写教学反思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写教学反思的意义。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才能得到提升,并对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自省, 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和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二、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为什么一定要经常反思?没有课后反思的教案就不是完整的教案吗?有时候课上完了什么感觉也没有,课后细细想想写点什么?写教学反思究竟以多少字为宜?教学反思到底应该写在哪里?是写在教案上,还是要专门笔记?教师在“愁”和“忙”的压力下往往是寥寥数语,浮于形式。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学反思中存在九个问题:

1.敷衍应付

很多人将教学反思写成课后小结甚至“学期总结”,还有人写成说课稿(教学意图说明)或者自我评价(自我欣赏)。其实,写反思应该在课堂教学后几天里进行,时间长了有可能无法回忆。

2.浅尝辄止

满意的、不满意的,成功的、失败的,学生的、自己的,全写进去,造成“无反思点的经验总结”。

3.自我辩护

不能客观公允地审视、批判和解剖自己,避重就轻或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结论先导,然后求证。或者固守自己旧有的荣誉,不愿更新自己旧有教学思想及做法中陈腐落后的部分,甚至对新异的观点视而不见或强加修剪以求与原有观念一致。

4.缺少个性

教学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应该受时限、场景、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制约。结合课堂教学实录(全程或某一个片段)的反思,应该突出反思的个性和反思的针对性。

5.自我封闭

一方面是担心自己反思中的一些内容成为其他教师耻笑的把柄;另一方面他们觉得教学反思是对自己课堂的反思,不用也不必与其他人员分享,反思内容不具有广泛性。

6.形式单一

现在反思的格式基本上都是:教学内容描述+教学得失分析+以后如何做,虽然符合我做了什么?有效果吗?合理吗?我还能做什么,但形式上类同“八股”,中规中矩,没有展现出教学反思的生机和活力,也束缚了反思者的创新能力。

7.对象单一

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教师怎样教”的层面,很少有对“学生如何学”层面的反思。

8.范围泛化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既然是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情,课前讲反思可能不恰当。因为反思不是当下发生的,更不是还没发生的,而是行为做出之后,对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再审视和再思考。

9.虎头蛇尾

三、怎样写教学反思

就目前而言,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1.思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上完课后要对本课的教学效果作一个自我评价。

2.思得。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果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问答,作为第一手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教学反思还应侧重于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3.思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如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4.思改。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认为,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不妨写写“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师的教学知识来自哪里?范良火教授认为最为重要的来源是:教师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反思,和同事交流。我常想,教学反思毕竟是一种促进教学提高的手段或方式。它需要执笔者的用心,也需要执教中的细心,更需要过程中的真心。它不是靠规定就能生发出来的灵性,而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总结,去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培养 探讨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观念的不断深入与执行,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素质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影响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通常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讲解的比较详细,但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过于强调简单方法,而忽视多种解题思路,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难以发挥. 其次,初中数学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展现方式,初中数学教材与辅导资料,一般都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编写,大多都运用比较直接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中间的知识推理与证明过程往往被省略,所以,学生无法看到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而无法反思到新的技巧与方法. 再次,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成绩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与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有直接关系. 由于不少学校都比较重视升学率,对教学质量与学生成绩的评价都以考试成绩为参考,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考试后对试题和自身数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

二、提高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有效策略

1. 养成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提升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数学教师可以提前指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初步认识和了解,认真预习,在数学知识预习中树立反思意识,不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理解数学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 学生通过课前对数学知识点的有效预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初中数学学习习惯,进而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长期以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反思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升,并且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机整合,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2. 巧妙设置案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设置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恰当的案例具有优秀的启发性,通过案例数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与分析,总结出合适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运用,理解其含义,在巩固所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反思能力.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学时,为了提升学生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教室中的素材,像黑板、窗户、黑板擦、讲台和课桌等,让学生亲眼观察到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通过巧妙举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当看到铅笔盒、凳子和橡皮等就能够联想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而加深对该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 合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反思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反思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课堂情境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充分激发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与同学积极配合,合作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来提升其学习效果.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知识时,在讲完这些数学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组图,让学生对其进行区分,区分出哪些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和哪些是同旁内角等. 通过这一情景的创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对比分析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和区别这些数学概念. 此外,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能够促进其形象思维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提升,在沟通交流中提高反思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提升学习效率.

三、总 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与要求,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科学合理举例和创设情境等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培军. 影响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因素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92.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6

摘 要:在教学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实践就有了新的基础和目标。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发展,掌握数学逻辑理念,具备数学学习技能并且利用数学知识去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有扎实的基础。主要对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反思能力;初中数学;培养

一、反思能力概述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反思能力的掌握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初中学生本身不具有反思能力,但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反思能力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对问题的反思认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错误,学习数学也失去了学习兴趣。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已经学习的知识,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还能联系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让学生新旧兼顾。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会思考数学问题,改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开辟新的解题思路和理念,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前学习培养基础

初中数学本身学习难度并不是很高,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学前没有预习造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开展思维探索,以自身的能力去初步理解课程。在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并由此来拓展学生对自身已知的思维和理解进行反思。这样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情景模拟培养学生反思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教学观念中的灌输者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教师在现在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更应该实现指导者的身份,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情景模拟良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巧妙的联系让课程内容不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首先以角色融入学习过程中,然后再通过角色的理解来思考数学问题,最后再以学生的身份去反思问题,这样的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素质教育。学生在探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并且解答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教师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多安排学生对自身学习和探究进行反思,让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其他课程甚至高中的学习中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课程练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时,教师应着重强化学生自身的反思能力和学习技能。通过不断地加强课程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思考更多有深度的问题,完成更多的优质课题演练,开拓自身的数学思维,强化数学学习技能。在课程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练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习题数量,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局限的。不应该盲目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应该针对学生本身的学习技巧来制订合理的优质的课程练习。教师在安排课程练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融合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反思当前的学习内容时,主动地反思旧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结合所学数学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培养更加有效的反思能力。教师通过纠正学生的课后练习问题,让学生重视反思、学会反思,在将来的学习中打好基础,真正地体现出反思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我国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和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检验效果,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在初中数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让数学教学有更深刻的意义,让学生在培养反思能力的过程中学会更多学习技巧,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只有提升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发展初中数学教育,推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⒖嘉南祝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7

一、反例教学,突出要点

在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如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反例合理地加以运用,能够很方便地将所教授内容中涉及到的要点突出出来就针对反例教学而言,最主要的必须要注意到的就是反例引入的合理性教师在引入某一具体的反例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等这一阶段学生大都并未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所引入的反例必须具备切实可行性;另外,教学过程中反例教学的构建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反例构建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教师将构建反例的整个思维过程向学生们展示出来,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将反例与数学推理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这样的一个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缜密思维得到很好地培训和提高反例教学中,反例构建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在其中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充分的想象,最终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而透彻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讲授“实数”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们安排这样的一个思考题,“将两个无理数相加,它们的和一定是无理数”,从而激发出学生自主举出反例表示反驳,如-[KF(]2[KF)]和[KF(]2[KF)],其和等于零,是一个有理数,继而教师可以给出结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无理数他们的和是有理数,通过对于这一反例的讲述,学生很容易就会了解到这一课题的要点所在,及相关无理数、有理数的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对这一问题继续做出探究,这样一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对反例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提高,同时还使其学到了本节课的要点,更深刻地了解到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概念,并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反向思维,提高速度

基于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他们并不能自主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一定会紧接着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审题错误、解题过程出现错误或是计算结果出现错误等多个方面总之,针对这些问题,按照常规的解题思路和理解思路同学们是很难接受的,并且会使得解题的情况越搞越复杂,这时,恰当地采取反向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解决相关难题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更多的出现在判断题、选择题上,利用反向思维进行判断选择题目的解决是一个非常快速的途径,不容易做出判断的内容,直接给出反例的话自然就可以某一说法或者某一选项,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例如,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一道判断题:“对于任意正整数a,a+7一定是一个质数”这种问题,直接让学生从正[HJ135mm]面进行证明解答,对于初中生而言,显然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并且不容易给出最终的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反向思维进行考虑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地举出反例进行解答,题中涉及到了7,那么我们就可以将7代入原式中,发现其结果并不是一个质数,因此这道题的判断结果自然就是错误,大大提高了解题速度再如,在做初中数学小测验时涉及到了选择题,学生同样可以利用反例,继而进行反向思维的判断模式进行一一排除,熟练地对反向思维、逆向思维加以运用,将可以举出反例的选项排除掉,自然就可以选择出正确的选项,并且由于已排除的选项中确实有反例,那么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又大大地提高了解题的速度

三、反面素材,循序渐进

初中数学教师在授课时,所引用的反面素材必须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盲目地应用必然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在应用反面素材时,务必要做到的是根据不同的层次结构,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有层次有规律地进行运用,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划分为一定的梯度,逐渐加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关系中找到学习的捷径,“步步为营”,扎实基础另外,反面素材在初中数学的教授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类似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缜密性等总之,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是教师在对反例加以运用的过程中,务必注重循序渐进的运用原则,由浅入深,使学生产生一种层层递进的学习环境,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8

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现在新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推理严谨性、语言学术性以及证明的探索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初中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经过多次推敲、深入研究,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

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外在影响因素则是指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对基本理论、概念类的内容讲解都很详细,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注重问题的解题思路,过于强调解题的"简便方法",很少给学生演示多种解题思路,让学生没有反思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2.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教科书和辅导类资料的编写者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通常会以最直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述,略去了大部分的知识推导、证明过程,因此,学生看不到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无法模仿学习、反思到新的方法和技巧。

3.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成绩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考题的难易度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在考试后对试题、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反思。

三、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1.利用提纲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对课程进行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学习的有效办法,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重难点、基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反思训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构造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反思意识。趣味教学一直都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教师可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这样他们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立自主性的解题意识。

3.注重习题剖析,可进行解题思路、结论倒推、题设延伸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引导。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4.师生间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常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结合国内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优化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02(9).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9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逆向思维 培养方法

数学是初中课程中的重点学科,是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基础,学好数学至关重要.我国教育改革实行以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逆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逆向思维的概念

逆向思维又名反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独辟蹊径,从问题的反面出发,由结论推出条件,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创新性和批判性.

逆向思维体现在生活中的案例有司马光砸缸、反口令游戏、发电机的发明、洗衣机脱水缸的发明等.将逆向思维应用到初中数学中体现在将公式、定理和法则进行逆用、反证法等等[1].

二、逆向思维的作用

首先,逆向思维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顺着问题的正方向思考缺乏新意,而逆向思维具有创新的特点,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倒数的性质时,若学生直接对倒数相乘等于1的定理进行背诵,则容易遗忘.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5和它的倒数1/5有什么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逆向思维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能够让学生从正反两面看待问题,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讲解相反数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自己举出互为相反数的例子,对学生提出问题:“5和-5是什么关系?”“2和-2相加得出什么结果?”从而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为0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对相反数性质的理解更透彻.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一)逆向理解概念和公式

初中数学课本中出现了很多概念.老师在进行概念的讲解时,可以提出逆向问题,进行逆向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讲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数轴,在数轴的左右两端分别找出3和-3,让学生数一数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提出问题:“3和-3到原点的距离一样不一样?”“距离是多少?”“3和-3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什么相等?”“我们把这个距离命名为什么?”再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时,老师可以将圆柱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形状,学生会发现是长方形,再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变化,发现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从而推理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3].

(二)对公式进行逆运用

以上题型仅仅是一些典型例子,还不够全面,初中涉及的内容量大,可以用来锻炼逆向思维能力的题很多.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作业量的多少和练习的内容.

总之,逆向思维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对概念、公式、定理及法则的逆向理解和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黎明.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6):53-54.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反思;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04-01

一、引言

当前,对于初中教育教学模式在逐步改变,以实现优化教学的目标。根据新程教学改革教学理念,要对初中生进行启发式和交流方式的教学,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进行探索,反思以往的模仿和单纯记忆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师生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成熟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通过采取优化的教学程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并结合教学经验,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反思

当前,针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分析,逐渐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但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贯彻不彻底

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仍就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表面。对于教学主体上面,教师应就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没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或者教师失去了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进行讨论,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在进行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但是这是一种被动的、形式上的参与,课堂上出现的热闹场面,实质上不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而且只有部分学生进行了参与。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还不能真正实现独立学习的方式,仍旧存在依赖性,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也是有限的。

(二)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未构建

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标教材内容研究不深入,缺乏相关资料的支撑,达不到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设计方式陈旧,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不到体现。教师缺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估,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点,教师缺乏过渡性引导和对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如比较法、归纳法、验证法等。这样造成学生思考和解题受阻,降低了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数学例题、练习题的选择上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例题有些设计的偏难或者有重复性练习,不能使典型题目的解题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模仿教师的解题路径,缺乏创新,没有真正提高解题能力。同时,对于教学内容上面的知识或习题,有的教师还是根据考试大纲进行重点和非重点讲解,忽视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于不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教师就略去了,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方式,不是素质教育的方式。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加强新课程教学的教研活动

初中数学教师应组织和加强新课程教学的教研活动,深入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经验交流,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教学误区和困惑。要对教学进行精致设计,如例题选取有典型性和多样性。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并接受其他教师的答辩,共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并借鉴和综合优秀的教学模式,来完善教学模式。如讲授式教学模式,按照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等步骤进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能。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式教学模式的步骤: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有助于整体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掌握水平。初中数学教师应借鉴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实行开放性的教学,重视课堂教学结构和内容的优化,不断进行反馈和矫正。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模式,重新组合和构建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

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师生应是合作方式的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发挥的是引导的作用,以及积极评价的教学职能。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生能力和数字知识掌握的情况,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方式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难题,构建自己的初中数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