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4-02-06 17:33:25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1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社会责任,金融市场,权钱交易,商业贿赂

为了促进企业建设、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财政部、审计署、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五部委于2010年4月15日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分阶段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上交所及深交易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并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配套指引之《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为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导向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指明了方向,其第4号指引——社会责任(以下简称“社会责任指引”),对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和相关风险进行了具体阐述,认为企业应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的概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界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始于1924年的美国学者谢尔顿,但在当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1953年,霍华德.R.鲍恩出版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权钱交易,使公司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正式走进人们的视野。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在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杂志网。但这个概念,从字面意思理解,应有循环论证之嫌!

社会责任指引第二条对 “社会责任”是这样定义的: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时至今日,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了有理想、有抱负、有素质的中外企业和企业家们的第一务求。

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1、安全生产

现在,很多企业的墙上都写着或挂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标语,也有的企业主经常对外宣传,要将自己的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字号”。安全确实也是企业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最大前提。但安全绝对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措施上的。试想一下,一个企业的生存安全都没有保障,那这个企业怎么能成为“百年老字号”?

实现安全生产,一要靠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具体详细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二要加大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方面的投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有条件、有能力贯彻落实,也要保证全体员工树立起安全意识,提高他们防范灾害的技能和水平;三要有得力、有效的应急预案,当灾害发生时,能保证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然而现实情况是权钱交易,我国的好多企业,特别是煤矿企业,经常是安全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一次次透水冒顶,一次次瓦斯爆炸,好象都没让多少人能警醒。据有关资料记载:以2003年为例,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8000人。当年,中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平均每天有5人死于矿难。中国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是南非的30倍。

所以说,安全生产,不仅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也会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今年发生的南京化工厂爆炸事件、伊春空难事件等等,造成了多少财产的损失,也造成多少生命的逝去和多少家庭的破裂,有些损失甚至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

2、产品质量

提到产品质量,可能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反映就是“三鹿奶粉事件”。就是这起轰动全国、震惊中外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造成了6名婴孩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的严重后果杂志网。三鹿集团因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罚金人民币4900余万元,进一步加快其破产倒闭的步伐权钱交易,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00余万元,被告人张玉军、耿金平被判处死刑,其他18名被告人各获刑罚。

的确,一件产品的质量,特别是一件关乎千万人身心健康的食品、饮品等产品,其质量事件的影响可谓深远、广泛,其轻则可能如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导致企业数百万、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重则如上述的三鹿集团,不仅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轻易让与别人,而且还涉及到千万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从而造成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要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结合自身产品特点,制定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保证产品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管理,通过广泛、灵活、顺畅的信息与沟通渠道,加强与客户、消费者的紧密联系权钱交易,对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3、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已经是当今的时兴流行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多是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今年在四川成都、广西来宾,以及浙江等全国多处地方出现的“天坑”现象,多是因为常年、过量抽采地下水致使地面塌陷造成的。而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也不能不说是环境遭受人类破坏后对人类的疯狂报复!

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关系到每一位公民、每一个企业切身利益的行为。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要想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争取主动,唯有依靠科技进步与工艺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消耗或发展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桩一件做起,从自身做起,带动全社会自觉遵守,让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成为根植于每一个人心里的积极主动的意识行为。

4、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权益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也适时出台了诸如《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教育。企业应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合理的员工招聘、培训、选拔及退出机制,并制定合理的考勤、薪酬及绩效考核制度权钱交易,开展多样有趣的休闲娱乐活动,为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动力,为社会的稳定提供环境,为国家的和谐提供条件。

然而,即便是社会发展至今日,到底还有多少企业仍在 “提倡”员工“义务”加班?麦当劳重庆江北店女工被搜身事件、肯德基上海餐厅体罚员工案提醒我们:还有多少员工的尊严得不到尊重和平等对待?还有多少员工的投诉被漠视?富士康“连环十二跳”的背后,到底还有多少“血汗工厂”仍在继续着血淋淋的资本原始积累?

三、社会责任的扩展内涵

笔者认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除包涵以上各项内容外,还应该履行如下义务:

1、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及保证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保证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润滑剂”。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原则,一方面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机器的运转,也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保证。每个公民、每个企业,都有依法纳税、护税的权利和义务杂志网。

古人云: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能让人们胆大妄为,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他们就可以违法乱纪,以身试法;利润翻番,就能让一些人疯狂,杀妻弑子,六亲不认;如果有五倍的利润权钱交易,那么有人就会拼着自己的性命不要,也要去做。而偷、逃、骗税,在某些人眼里却是“无本万利”的“好买卖”,于是就有了涉案企业多达218家,涉案金额价税合计高达63.1亿元的号称“共和国第一税案”的金华税案;于是更有了虚开增值税金额达323亿元,偷骗税42亿元,涉案金额是金华税案的6倍的汕头、普宁税案。一件件触目惊心、震惊中外的大案,标示着我国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培养方面还有很长远的一段路要走!!

税收的依法征缴,是以企业合法、有效的会计资料为依据的。因此,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前提,是企业及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证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有效,包括对发票或其他票据的识别鉴定能力、使用保管的条件及能力等。“安然事件”的会计造假丑闻暴露后,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因销毁会计、审计档案被美国法院认定犯有阻碍政府调查安然破产案的罪行,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因此被迫放弃在美国的全部审计业务,正式退出其从事了89年的审计行业,其全球范围内的分支机构也均分崩离析,经过此次重新洗牌,国际“五大”变成了国际“四大”。

2、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与繁荣

我国目前及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系也尚待逐

步完善。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和谐发展,有赖于经济的繁荣、市场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有赖于国家、企业、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统一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权钱交易,无论是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买卖,还是技术和劳动力的流动等,各种市场的交易活动都要通过货币的流通和资金的运动来实现,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密切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制约作用。但是,在我国却频频出现了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如科龙集团虚假财务信息案、如五粮液虚假陈述案、如前广发证券总裁董正青内幕交易案、如程文水、刘延泽操纵"中核钛白"股票价格案等等,这些不按市场规则“出牌”的行为,均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现在还有一种较典型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就是或利用天灾人祸时的资源受损而奇缺,或利用自身资源的强大及对方信息的不对称,垄断行业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不义之财。典型案例莫过于当今时下几为所有人不齿的房地产市场:一边是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一边是无数人无家可归、居无定所;一边是政府多次出手调控,一边是开发商顶风涨价;一边是无数人连续数夜排队等房,一边是开发商捂盘惜售、囤积居奇;一边是富贵阶层拥有多套住房而“妻离子散”,一边是平民百姓住房狭小而“四世同堂”。打着“国家支柱产业”的旗号,收买一帮所谓的“精英”、“学者”为其摇旗呐喊,搜刮国民本就少得可怜的财富,无极限拉大社会贫富差距杂志网。如此这般,社会怎能安定?国家哪堪和谐?

3、禁止权钱交易和商业贿赂

腐败莫不与政治相关!

权钱交易也好,商业贿赂也罢,其手段相同:非法途径;目的相同:获取非法利益;危害相同:不公平竞争、政治腐败。而政治腐败的毒害,不论从时间范围上、还是从空间概念上权钱交易,不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意识形态上,不论从经济形势上、还是从政治观点上,不论从物质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层面上,不论从上层建筑上、还是从经济基础上,不论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还是从国内社会民愤上,其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典型者如厦门远华走私案,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关到娱乐圈,掀翻了多少达官权势,牵扯出多少名流贵人;再者如国美“黄光裕”案,其背后莫不是一批批前“腐”后继的“英雄”!

腐败“链”越牵越长,腐败“网”越罩越广,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黑白不分、忠奸不明、是非颠倒、真伪难辩的混乱状态。如此,大厦将倾、国之将危矣!

四、结语

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各项内容,并非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它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国内国外,莫不如是。如今年4月20日发生在墨西哥湾的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故,表面看起来是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但其背后,事故导致7人重伤11人丧生,影响到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原油大量泄漏,则是一场巨大的生态环境灾难;“百分之九十是政治权钱交易,百分之十是经济”,这起事故甚至还因损害的赔偿等问题,使美、英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同时也影响到美国的国家能源战略、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义不容辞的应尽义务,也是企业的光荣使命。

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对员工形成积极的暗示,即可以提供推进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而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同样需要社会责任的督促与保障。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说到底其实就是两方面内容,一是“诚信”的问题,是对国家的诚信、对社会的诚信、对其他企业或单位的诚信、对员工、对股东等相关个人的诚信;二是“良心”问题,“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编制”好了这本良心“报表”,“账面”自然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2010年4月15日

2.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与案例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5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2

一、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企业是市场体系和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单位。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自觉履行经济、法律、道德、慈善等社会责任,已逐步成为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企业外部约束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作用,探索建立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更新观念,加强引导,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增强广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不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引导企业积极履行对员工、消费者、客户、社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同时防止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名增加企业不合理负担。充分发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

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规模,分类指导,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推进意见;推动和督促企业履行法律义务等基本社会责任,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履行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

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根据本地和企业的实际,明确相应的工作重点;宣传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带动和舆论引导,不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社会参与、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合力。

二、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内容

(四)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守法诚信经营。广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政策法规,做到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信用*”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管,实施失信惩戒,开展诚信宣传。引导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遵守商业道德,公平交易,诚信经营。

(五)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保障员工权益。引导和督促企业严格规范和执行劳动合同、工资工时、作息休假等规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有效保障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成长和进步;强化安全生产,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护,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生产安全和职工职业健康,构建和谐企业。

(六)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适销对路新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严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引导企业重视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

(七)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引导和督促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和实施建设项目时,充分评估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支持企业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展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活动,大力发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余热、余压的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督促企业依法做好污染减排工作,自觉做到达标排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八)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鼓励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下岗失业、农村失地以及残障等人员就业;开展与欠发达地区、偏远落后乡村的帮扶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公益设施建设、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给予慈善捐助。支持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慈善冠名基金,扶贫济困,回馈社会。

三、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

(九)加强对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推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任务,研究解决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省成立由省经贸委为召集单位、省有关部门参加的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要求,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十)研究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试点。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选择一批不同规模的企业作为省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试点单位。省经贸委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各地也可选择一批企业开展试点。要总结试点经验,不断规范完善,逐步加以推广。

(十一)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和约束。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省实际,做好涉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修订的相关工作,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环境。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倾斜。金融单位要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优先支持,财政等部门在安排有关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时给予重点支持,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作为依法审批办理相关业务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荐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经营者参加劳模等社会荣誉的评选。严肃查处损害员工、消费者、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大对缺乏信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危害安全等行为的惩处力度。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3

深圳的回答:政府是主导者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无疑是企业,但是,履行社会责任要成为企业自觉的行为,相信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推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消费者、投资者等等都将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政府在其中的地位如何?我们认为,政府应当扮演一个主导者的角色。

最近,深圳市劳动保障局明确提出要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意味着在深圳,政府部门将以主导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媒体称,我们是全国第一个大张旗鼓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第一个提出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府部门。

我们所说的政府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要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转变社会观念;二是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措施,把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转化为政府的执政行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首先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倡导。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及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它是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普世的价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是吻合的,是科学发展观在企业微观领域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重要的思想基础。对这样一个先进的理念,政府理应积极倡导。

目前对于企业责任的主流认识,是强调实现资本利益的,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们称之为“利润崇拜”),而忽略了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劳动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当今中国的诸多社会矛盾,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发现与这种社会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否定了这些观念,如果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被人们所接受,那么,企业责任观、企业评价标准、政府政策和行为、企业行为等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当今中国一项重大的观念变革,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理念的变革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极为重要,因为在中国,理念变革往往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中国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反思早已有之,但只有在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后,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才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深圳与国际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是深圳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深圳被认为是对新观念、新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的城市,但也只是在政府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表示肯定之后,媒体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才逐渐多了起来。

促使企业遵纪守法:政府责无旁贷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从责任涉及的对象看,包括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弱势群体等多个方面;从责任的内涵看,包括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法律责任指法律规定的企业责任,即法定的义务和约定的义务。道义责任则在法律责任之上,强调企业在守法之余,还要对利益相关者给予更多人道关怀。

将企业社会责任这样一个宽泛的理念引入中国,必须有一个恰当的、中国式的定位,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认为,目前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应当主要定位于企业的法律责任,尤其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责任。之所以如此,是由于遵纪守法是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还远没有解决的问题,部分企业违反劳动、环保和食品安全法规是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最主要的、最突出的问题,它所导致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这样一个定位显然与西方所谈的企业社会责任有颇大的差异,现在西方社会对其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主要体现在道义责任层面,例如,社会公众要求跨国公司不购买“血汗工厂”的产品,就是一种道义要求,因为法律并无此规定。西方社会当前强调企业道义层面的社会责任,建立在西方企业履行法律责任表现良好的基础上。显然,中国和西方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一个层面上,这必然导致两者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位上存在差异。在现阶段,如果我们对中国企业提出过多的、超越法律责任之上的道义责任,是舍本逐末,也是不切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由法律责任到道义责任是客观的历史过程,没人能够跨越。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4

国内外学界对国家出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均认为国家出资企业更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是我国国家出资企业的义务,是由道德责任走向法律责任的过程。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国家出资企业的特殊性,可将国家出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包括经济责任。原因在于:第一,企业是商事主体,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社会责任通常指企业承担高于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经济责任是企业与生俱来的责任,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会自发承担对股东、对生产以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经济责任并不属于社会责任范围。第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如果将慈善责任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这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更多的负担。第三,今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多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所致。法律责任是一种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法律责任方式是由法律规定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通常有两种即补偿与制裁。将法律责任纳入国家出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威慑企业,有效的减少企业引起的各类安全事故。第四,国家出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单纯的营利主体。在宪法上,国家出资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是属于全体公民的,它应当保障全体公民的利益,承担起社会道德责任。

二、我国现有法律对国家出资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和不足

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关于国家出资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立法,但在公司法中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表述。我国《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由此看出,可以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要求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是公司法只具有一般法的地位,所有公司形态皆可适用,并非专门针对国家出资企业这类的公司形态所规定的。公司法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但是仅仅起到一个宣示性作用,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企业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过于模糊和笼统,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如同喊口号一般的作用,并没有实际上的可操作性,对于各类公司,甚至是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没有有效的指导和强制作用。我国专门针对国家出资企业这一类型制定的《企业国有资产法》第17条规定:“国家出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依法实施的管理和监督,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对出资人负责。”这一条是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必须相关的社会责任,如法律责任,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但是实质意思如同公司法的第5条,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即只是原则性地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应履行的义务,没有规定具体的履行原则和监督主体如何监督。也只是很空泛的草草规定国家出资企业要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和公司法一样不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操作性。作为一个特殊法也没有针对这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规定特殊的有操作性的条文。企业国有资产法的17条并没有起到作为特殊法条文的作用。

三、完善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些设想

由于我国现有法律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规定有不足之处,笔者从履行社会责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监督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完善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出资企业与一般企业有不同之处,因此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遵循属于自身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则国家出资企业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体现公有制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国家出资企业的企业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公有制经济的良好稳定发展,这不同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的今天,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以保护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不损害公共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的宏观经济服务。

2.不威胁其他企业的原则国家出资企业由于出资人的特殊地位,在一定程度比其他企业有优势。特别是采矿、铁路运输、供电供水等具有垄断性的国家出资企业,其他企业没有相当实力是竞争不过的,还有些领域是不允许其他企业竞争的。这类具有优势的国家出资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应该威胁其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市场主体自由发展,公平竞争。

(二)细化国家出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主体按照哲学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国家出资企业按规模大小、国有资产比例多少、出资人的不同,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细化履行主体,不同类型的国家出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细分起来具体应该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这一点在上文论证过。在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区别国家独资或控股企业和参股企业,中央国家出资企业和地方国家出资企业。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因为具体的时期和社会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之国家出资企业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在国有资产法中抽象的规定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国家参股企业和中央企业、地方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必相同,然后由资产监督委员会制定相应履行主体的具体履行意见。如同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针对中央国家出资企业制订社会责任履行意见,我们可以在节约立法成本和灵活多变原则下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督机构定期制定社会责任履行意见,并监督其履行情况。

(三)完善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社会责任的监督主体应该多元化,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相互制约,这样有效监督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是专门对国有资产是否有效利用的监督。国有资产根本上说是属于人民群众的,国家出资企业就应该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履行社会责任造福人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监管国有资产的主体,同时又是国家出资企业的出资人,其必然具有监管人和出资人的双重性。笔者认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应当作为出资人直接管理国家出资企业的经营问题,而是应当以独立的监督者身份从源头全面地对其进行监督,确保国家出资企业从根本上履行社会责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能,实际上就变成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对国家出资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

2.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基于契约关系,利益相关者权利义务与企业有密切关系。利益相关者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实际上也有利于自身保护自身的利益。从自身利益出发,其对监督国家出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有着很高的热情,也会时刻自发自觉的履行监督职责。由于利益相关者和国家出资企业之间通常是契约关系,其监督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应当是法律上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国家出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监督。若国家出资企业没有履行自己相应的法律责任,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相应法律途径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请求国家出资企业对自己相应的损失进行赔偿。

3.新闻媒体的监督从宪法上看,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国家出资企业社会责任的适格监督主体。但是人民是抽象的概念,不可能实行监督权。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行使监督权,不便捷有效,很难直接对国家出资企业进行监督。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加强社会公众对国家出资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力度。一方面,国家出资企业可以定期对有影响力的公众媒体披露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做一个对公众透明的企业。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各种相应的渠道,如企业自身的披露、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等,来获得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及时的向公众公布。新闻媒体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监督,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向公众报道。在微博、微信、论坛空间等都可以相关信息,这样可以扩大社会舆论渠道,为社会公众监督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全国民众都关注国家出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对国家出资企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监督机制。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5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和谐社会

一、汽车产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汽车产业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环境的后果。汽车企业在追求持续盈利的同时,也需要站在汽车社会产业生态链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动社会责任的实现。事实上,具体到汽车产业的社会责任,研究非常少,因此汽车产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尚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本文从汽车产业社会责任概念出发,认为现代汽车产业在均衡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承担和实践社会责任。

首先,汽车企业之间必须优化竞争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断更新生产技术,向社会输出优质产品和服务,实现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注重产品的环保效应,减少废气的排放,并且加强对消费者产品使用常识的普及,促使消费者正确树立用车理念,确保安全性和环境保护性;实现汽车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大力推进汽车文化理念的更新,建立起大众化的消费市场来推广汽车文化,建立起多样化的产业格局。

其次,注重处理好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生态链其他环节之间的利益关系,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各方面的利益最大化。汽车企业在保持利润之外还要遵纪守法、讲究诚信、回馈社会等,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节约社会资源,杜绝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实现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在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汽车企业要注重协调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和谐发展,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汽车产业作为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必须处理好与政府、媒体、行业协会、社区等之间良好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汽车产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界定

就能被企业目标影响的相关者而言,汽车产业的利益相关者同样包括有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公众和生态环境等。

1、股东

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为企业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来源,用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就汽车产业而言,维护股东利益,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是我国汽车市场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2、债权人

在汽车产业中,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资金需求量巨大。随着公司融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上涌动着一股汽车投资热,民营债权性资本大量涌入汽车行业,这不仅能够让汽车产业获得充分的社会资金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能够优化其资本结构。因此,汽车产业作为债务人,应当保证企业资金的最优化使用,创造最大的运营效应和经营成果,并及时向相关债权人提供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按时承担相应的偿还任务。

3、供应商

供应商是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能源等的提供者,可以说是依赖于企业生存的,也是最紧密的利益相关者。因此,针对汽车企业的供应商,通过选择优秀的合作方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这就必须维护供应商的利益,保障供应商的资金需求,维持其生产及利润,实现与供应商的共同发展。

4、员工

员工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依托和基础。因此,汽车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重视这类与之直接联系的利益相关者,适时调整相关考核和晋升制度,把握时代和潮流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上将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对员工的尊重和保护,让汽车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大力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优化企业管理。

5、客户

在消费市场中,客户的选择直接影响产品价值与企业利润的实现,而产品的质量、价格、特性等都是客户进行具体选择的影响因素,可见企业对消费者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其生存发展的源泉,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应该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主要考虑的应该是客户的权益实现状况,这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及忠诚度。

另外,与汽车行业利益相关的还有政府、公共环境、社区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汽车行业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汽车产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1、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汽车产业只有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保障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的合法权益,注重员工的长远发展,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注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社会责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继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赢得市场销量与市场份额,将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社会大众的认可,能够促使汽车企业市场销量与市场份额的扩大,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2、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稳压器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企业在追求利润之外,首先是解决员工的福利问题,通过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为其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实现社会安定和团结;其次是适当扩大企业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社会就业率,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是顾及各方相关利益者的权益,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汽车产业积极主动承担与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很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3、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途径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汽车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外,也要将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进行优化配置,而这种优化配置使得企业成果的分享者并不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所在社区等,还有对社会资源享有所有权的社会公众。因此,汽车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护,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使企业成为有意义的社会财富创造者。

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汽车产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政府必须对汽车产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强化和完善,让汽车企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凭借法规制度的强制性,政府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制度,监督执行,来推动整个汽车产业企业来履行社会责任。就目前的相关规定而言,我国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没有出台专门的法规,而是分散在《公司法》、《劳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中间,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完善,针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设立专门法规来明确汽车产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要求整个汽车产业严格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2、构建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促进的社会责任平台

从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结合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可以构建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促进的社会责任平台。

在对内社会责任的履行上,汽车企业要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最大化,真正维护股东权益,为债权人、供应商保证资金的充足性,为员工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途径,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发展。

在对外社会责任的履行上,汽车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产品变革,重视建立起领先的质量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通过开拓足够的市场,为政府带来最大的税收效应,并大力为社区及社会公众提供公益资金,真正承担起大企业的责任。

在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上,汽车企业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产业贡献,并将节能减排的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建立相应的标准并积极推行,真正做到生态生产,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3、从企业角度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然成为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职责和义务,汽车产业应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真正认识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履行之间的关联性,将对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升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主要在汽车长而复杂的各个产业链环节中,都强调社会责任承担的主动性,维护好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设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品牌与信誉。因此,从汽车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树立自主的社会责任观念,督促管理者意识的改进,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汽车企业实现利润的同时,做到社会责任履行的规范化、长期化,让全体职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4、从消费者角度推动汽车产业履行社会责任

消费者作为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其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产品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重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消费者应重视自身的权益保护,在政府监督管理之外发挥独特的社会监督职能。作为汽车产品的最终接受者与使用者,我国汽车产品的很多消费者尚未学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断出现权益受损而得不到维护的情况,消费者仍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消费者同样应该重视自身的权益,积极发挥其自身的社会监督职能,提升一些消费者的权益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公信力,积极地推动汽车产业更好地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5、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推动汽车产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与义务向社会公众进行企业的信息披露,这是未来企业要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国汽车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包括信息披露的不全面、滞后等,也存在忽视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披露,这对各利益相关方都存在很大的影响。这在于整个汽车产业链所涉企业众多,而无论是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等都必须凭借企业信息披露的机制来获得信息反馈,从而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首先,利益相关方应鼓励汽车企业主动、自愿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次,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大量运用媒体的宣传力量,不断对汽车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道,增加了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从而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五、结论

从根本上督促汽车产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就必须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所以利益相关人员或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举措,改进现状,减少目前汽车企业中存在的社会责任缺失的不规范现象。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2]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6

[关键词]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慈善;启示

[中图分类号]F5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62-06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崔丽,女,通化师范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理学、部门法哲学。(通化134002)

“慈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与西方受市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方式不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决定了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政府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与我国处于同样转型期的俄罗斯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对我国则具有更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将俄罗斯确定为考察对象,探究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履行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

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推动下,俄罗斯的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的履行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在慈善责任承担主体、慈善责任履行的动力来源以及慈善责任履行过程中,企业与政府关系构建等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主要是本土大企业

俄罗斯特有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国内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中小企业与本土大企业在履行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侧重上差异较大,使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1.俄罗斯中小企业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中基本法律义务的履行,无暇顾及慈善等社会责任。在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大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较晚,“加之法律、税收与金融环境多变,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频繁关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自身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此种情况导致了俄罗斯中小企业违反劳动法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较大企业更为普遍和严重。实际上,“梅普组合”所领导的政府当局也高度关注俄罗斯中小企业拖欠工资和失业等基本法律义务的履行问题。政府当局认为欠薪问题和失业率较高一直是影响俄罗斯各地方稳定的重要因素,总理普京曾怒斥企业不履行按时兑现工资等基本法律义务的行为,他说:“好几千人因为你们的野心和无知或者干脆是贪婪而受到连累。企业的社会责任哪里去了?”因此,对于俄罗斯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还停留在遵守法纪、按时纳税、善待员工等基本法律义务的实现层面,可以说,对于员工的就业及工资负责就是当前俄罗斯中小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俄罗斯政府也清楚地知道:要求中小企业履行慈善等社会责任不现实,也不可能。在生存还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根本无法期待中小企业全面履行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更遑论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了。

2.俄罗斯本土大企业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履行的主要群体。在俄罗斯中小企业艰难生存的同时,部分原苏联时期的企业则借助于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私有化。此外,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储备也在能源、矿产、金融等领域催生了一大批“寡头”企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俄罗斯经济近些年的飞速发展,这些以俄罗斯本土为基础的“寡头”企业正在迅速地崛起并逐渐成为大型的跨国公司,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慈善责任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这些大型企业来承担。据调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俄罗斯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或前国有企业,占据重要的产业部门,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商业联系”。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由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的转变为这些本土大企业提出了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就自身而言,本土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也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俄罗斯政府也在多种场合要求本国的企业寡头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曾呼吁,“俄罗斯拥有大量财富的企业和商人应更多考虑雇员等其他国民利益,承担社会责任”。

(二)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受政府推动明显

与西方国家依靠公民社会推进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方式不同,俄罗斯特殊的体制转型背景和国情决定了其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推动和影响。在俄罗斯,政府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在履行领域选择上受政府影响较大。根据调查显示(详见表1):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十大领域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减少贫困、灾害救援与教育等领域,并且占有较高的比例,而在体育、艺术/文化、医疗卫生/残疾人等领域的比例则相对偏低。与我国不同的是,在具体领域选择上,俄罗斯企业慈善责任的履行多集中于体育、文艺等社会基础设施的传统组成部分。体育、艺术/文化、医疗卫生/残疾人等领域成为了俄罗斯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重点领域,且履行比例普遍很高。而在我国受到普遍重视的减少贫困、灾害救援等领域,俄罗斯企业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政府在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据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俄罗斯公司明确表示,它们工作的重点是支持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的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政府引导的良好效果。

2.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通常依靠政府激励完成。在俄罗斯,政府不仅在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实际的履行过程也依靠政府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完成。俄罗斯政府从2004年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发展,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特别是“俄罗斯工商企业家联盟通过了‘俄罗斯企业社会’,这标志着政府在企业中正式推广社会责任实践”。俄罗斯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较为流行的做法是捐赠、开展短期宣传活动、建立基础设施等。作为回报,企业可能与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优先获得政策信息和政策支持”。正是政府的积极推动,使得俄罗斯企业意识到:在俄罗斯“看似与企业价值链活动不相关的慈善行为,可能在调动政府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俄罗斯企业通常将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评价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时,往往以自己如何积极参与政府的正式协作安排为中心展开。在俄罗斯政府采用制度化安排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情况下,其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三)俄罗斯政府通过“公私协作”的方式推动企业慈善责任的履行

与传统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强制、命令的履行方式不同,在政府推动的模式下,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种不同实现方式。特别是其通过“公私协作”模式的构建,为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平台。

1.俄罗斯政府把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公私协作”模式作为长期战略加以推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大型企业和地区当局之间签订社会经济合作协议的模式被广泛使用。2006年,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响应时任总统普京的要求,提出了俄罗斯联邦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通过公私协作安排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战略之中。这一引导方式虽然从实际操作层面上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执行力,但是,从企业自身出发,“考虑到政府对公司生存发展的巨大影响,在实践中对企业产生了很大压力”。联邦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导向成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风向标,而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则成为了实现政府与企业双赢的连接点。例如,俄罗斯地方政府通过签订正式的合作协定引入商业资源,着重发展了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作为“社会基础设施”(SocialInfrastructure)的体育、艺术、医疗卫生和教育等传统领域,使其成为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得最好、发展得最快的领域。

2.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公私协作”模式在俄罗斯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实现了企业与政府的双赢。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认知和反应。在尊重企业自主性的前提下,俄罗斯政府所采取的“公私协作”履行框架具有明显的优势,收效显著。根据俄罗斯政府与企业合作的个案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企业支持这一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方式,“有68%的企业提到像‘公私协作’或与地方政府达成的‘社会经济协议’这类由政府倡导的活动框架”。可见,公私协作的方式对于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企业的认可度较高。

二、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经验

(一)注重区分不同企业类型,慈善社会责任主要由大企业承担

针对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俄罗斯政府对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前所述,由本土大企业财力及自身发展的实力所决定,政府往往注重其在慈善及公共设施的维护等方面功能的发挥,注重以“公私协作”的方式推行其慈善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政府要求本土大企业应当全方位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法律义务还是道德义务的实现。在体育、艺术、医疗卫生和教育等这些领域,地方政府通过签订正式的合作协定来引入商业资源,一方面政府通过此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能够很好地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确定的目标。总体而言,大企业更多地体现为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履行。由于大企业相对而言运行较为规范,违反法律义务的情况相对而言较少,因而,政府在政策导向上更关注其道德义务的履行。

与大企业不同,俄罗斯政府所实施的社会发展纲要中明确了中小企业在降低失业率、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可以解决“退休人员、未成年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多子女的母亲等”的就业问题。对于俄罗斯而言,基于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及市场灵活性方面有着显著功能,所以,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但是受俄罗斯“影子经济”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容易出现负担过重、融资困难甚至倒闭等问题。因而,俄罗斯政府往往在关注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着重要求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基本的法律义务。在具体举措上,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防止中小企业因资金运行不畅拖欠工资以及破产、倒闭等原因侵犯员工权益。遵纪守法、保障员工权益就是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方面,主要注重其法律义务的履行。

(二)在慈善履行领域选择与激励机制建构方面实施政府引导的模式

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政府引导模式。这种政府引导,首先体现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集中于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政府投资和关注度比较高的领域。与灾害等偶然事件所产生的灾害救援领域不同,上述这些领域往往是作为社会基础设施而存在的公共领域。因此,俄罗斯政府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在这些领域履行其慈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短期性与偶然性,其所追求的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稳定性与长效性。

同时,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受政府影响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政府之所以能影响企业社会投资的规模和方向的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政府控制着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的稀缺资源;第二,政府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来干预企业的决策和运营;第三,企业往往需要寻求政府的保护来确定其在政策内容和执行上的稳定性以获得发展。上述原因决定了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与政府打交道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并获取其他的竞争优势。因此,俄罗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公私协作”与政府奖励等多种方式来激励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时,政府和企业双方都是受益者。激励机制的建构能够调动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履行的积极性,使企业在自身受益的前提下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说,激励机制的存在是实现政府与企业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良性互动的基础和保障。

(三)注重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

俄罗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特征在于注重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但俄罗斯对于政府引导重视的方式不是单纯的基于其政治正确的“情感关系”,而是主要表现为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传达一种基于合作关系的、同样高度遵从和同样以取信政府为导向的政府和企业关系。这种方式可以被称为“公私协作”方式,即企业在正式协作的框架下与政府有关机构进行协商来履行其慈善社会责任。这种方式通过制度化安排,以一种互动与合作的关系来履行慈善社会责任。其最大优势在于不是单方面强制企业被动履行慈善社会责任,而是在双赢的基础上注重企业自身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俄罗斯企业需要遵循政府制定的合作框架,首先与地方政府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然后按照合作协议的要求在当地开展商业活动。在开展商业活动的同时,企业必须按照合作协议所规定的内容投资于特定的社会慈善项目以履行其社会责任。“例如:公司为员工提供新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在当地社区进行环境保护活动。”由于“社会伙伴关系”框架协议的存在,俄罗斯企业集中在被政府倡导的协作框架所覆盖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慈善活动,而且在政府“公私协作”较多的体育、艺术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在政府的正式要求或非正式的影响下,企业在工作方式上也更为多样。这种社会投资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其原因在于企业希望借此从政府那里获得持续的资助与扶持。

三、结论与启示

俄罗斯企业在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方面所体现的根据企业规模不同采取分层次承担的方式、在推进主体上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以及在实施方式上所采取的“公私协作”模式等都值得我国借鉴,以此为经验参考,可以更好地思考我国应如何激励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一)我国应细分企业不同的规模,推进慈善社会责任的分层次承担

我国与俄罗斯有着类似的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市场经济建立的背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也处于不均衡状态。不同性质、不同状态的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是有所区别的,例如跨国公司和小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就有所不同。尤其是民营小企业还处于生存和初步发展期,让其承担过重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除了要求其履行基本的法律义务,即诚实守信、善待员工并且遵守商业道德之外,法律不应当对中小企业有太高的期望与要求,也不应当期待其全面承担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而大企业则不同,其不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规范化的管理,而且还需要与其客户及其上下游的供应集团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基于此,大企业的治理目标不应当单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应当兼顾各相关者的利益。而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是,仅在《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等总则中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性规定,这些规定既没有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充分考虑不同规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同,也没有在具体内容上详细划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层次。由此造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的不理想,无法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承担也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保障。

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问题上,我国政府应当在引导和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采取不同策略,对不同类型与规模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差异化处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由于其运行较为规范,规制的重点应在于政策引导层面,即注重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监督与激励相统一,侧重于慈善等道德义务的承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规制的重点在于立法约束层面,注重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基本法律义务的实现。只有在社会责任评定标准与奖励规范等方面针对企业的不同规模与类型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要求,才能调动各个类型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励和约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实现。

(二)我国应注重实现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政府推动作用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较短,市民社会尚未真正发展与成熟起来。国内企业和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有限,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不太可能完全依靠企业的自愿履行。因此,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政府引导与推动功能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领域选择上,我国应注重实现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政策引导功能。通过上文表1中俄两国样本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通常通过参与扶贫和赈灾活动来履行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在肯定企业在灾害发生时承担慈善社会责任的重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种履行方式由于灾害发生频率的不可控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是灾害发生了,企业才开始履行其慈善社会责任,而一旦灾害消失了,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也就随之终止了。本质上,这是一种“突击式、运动式”的慈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与我国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并不匹配。因此,我国政府应当革新理念,在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领域选择上借鉴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建立畅通有效的慈善社会责任实施渠道,加大企业在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力度,凸显政府追求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稳定性与长效性的政策导向。同时,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将这种履行方式稳固化与长期化,从而保证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2.在推动主体上,我国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必须依靠政府激励来完成。我国长期的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决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作为公权力的拥有者较之其他推动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政府在财力与信誉方面的明显优势及其强大的执行力,决定了政府推进模式成为目前我国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模式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道德伦理层面的,仅靠法律强制实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俄罗斯政府在推动与激励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成功做法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因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重点是在肯定政府“自上而下”推进模式的前提下,在法治环境下减少政府的直接行政参与,以规范化的法律措施和激励机制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完善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

(三)我国应注重实现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与传统的命令强制的推行方式不同,俄罗斯政府更侧重于发挥政府的推进和协调的功能,以“公私协作”的方式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俄罗斯本土跨国公司根据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制度安排来决定慈善活动的范畴和形式,从而积极地获得政府认可并规避政治风险。因此,“俄罗斯企业更像是政府的商业伙伴和资源交易者,利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来交换政府对经营和发展的许可”。这种方式一方面兼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伦理性质,实现了单纯依靠法律强制无法取得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声誉的增长,保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可预期性和双赢性。

我国应借鉴俄罗斯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履行中“公私协作”的方式,以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推进我国企业慈善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我国来说,现阶段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治环境的逐步完善要求政府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公私协作”模式则减少了行政权力对于企业和市场运行的直接参与,不仅发挥了政府的间接推动与协调作用,也调动了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可能地发挥政策的指引功能,优先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以参与者的身份与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更好地激励企业自愿履行和实现其社会慈善责任。除了加强立法,增加法律措施和监管外,政府应尽量采取政策指引,优先以项目合作和激励机制使企业作为合作者共同促进企业社会慈善责任的履行。政府可以采取融资优惠、税收手段、公共采购政策以及资信评定等多种方式激励和促进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使企业在承担慈善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7

【关键词】 北京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1979): 497-505,1997.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8

内容摘要:以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常常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以营利策略、法律法规,还是以慈善事业的形式体现,都涉及企业这一特定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因而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在本质上都属于道德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本质表现形式道德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学术界的争论不断。本文在梳理和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一个道德范畴。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观点

在认可“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提法的前提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往往蕴含在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说之中。本文概括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几种立场。

策略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应对外部压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履行社会责任会获得政府的支持、消费者的信任、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获得良好的广告效应。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开明的利己主义”或“明智的投资”。

奉献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于道义感而对社会做出的无偿奉献。它的特点就是经济上的牺牲,而不应该有任何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有人提出,惟有本着提升公共福利之主观愿望而牺牲经济利益者,才能归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甚至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是完全自愿性的,而不能是由法律或者外部经济压力强加的。

综合论。这一立场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或外延,其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为代表,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另一种则把经济责任清除出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其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构成;或认为它包括“强制性表现形式”(法律责任)、“自觉性表现形式”(道德责任)、“诱导性表现形式”(受利益诱导机制采取的通过利他而利己的策略)。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之所以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原因是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实际上,企业无论是把社会责任当作它的获利策略、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还是这几者的混合,都只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差别,而非实质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道德责任

奉献论是一种狭义的、有着严格限制的道德责任概念,即要求动机必须是道德的。综合论所说的道德责任外延稍广,但也只是指未上升为法律、但必须履行的责任。与二者不同,这里所说的道德责任是一种更为广义的概念,它是指属于道德范畴的责任,即对履行它与否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责任。这种基于学科属性理解的道德责任概念,能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归属进行正确的判定。

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可知其本质是道德责任。本文不同意把经济责任(追求利润最大化)归入企业社会责任。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初衷,就是要探讨和强调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的义务。把经济责任置于社会责任之中,改变了企业社会责任应有的和本来的意义,背离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建构的初衷,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的冲突,也使解决这种冲突的努力可以轻易被忽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应被视为两个全异关系的概念。如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社会责任所要求实现的是企业自身经济功能之外更广泛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和要求,就是对企业的道德期望和要求。

以策略形式体现的社会责任是道德责任。正如企业履行其经济职责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和手段一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也不是单一的。从动机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首先不具有操作性,因为无法了解每个企业的真实动机。其次,如果A、B两个企业对社会事业做出了同样的贡献,则A由于出于道德动机,B实际上履行的只是其经济责任,无所谓道德。这既导致了对企业评价的不公正,也造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狭隘理解。最后,这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初衷相违背。强调社会责任的目的是增进社会“公利”,因此,只要一个企业的行为产生了这种效果,就是履行了社会责任;而增进了社会“公利”的社会责任,本质上就是道德责任。与纯粹出自道德动机的情况相比较,以策略形式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当然不是最高尚的,但这只是道德境界的区别,而非道德属性上的本质不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同时能成为盈利策略,正是许多企业愿意履行的最大动力。

以法律形式体现的社会责任是道德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有一部分是与法律法规重合的,正因如此,有人将企业社会责任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认为企业无需承担法律之外的任何责任;有人则反对将这些责任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前者把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完全等同,后者则把两者完全对立,都具有片面性。其实,企业所担负的责任是否属于社会责任,不是根据其是否具有法律形式,而只能看这种责任是对股东的,还是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从根本上讲,法律法规就是以强制力保障的道德要求;从具体内容看,很多道德规范、道德责任同时就是法律规范、法律责任。企业与劳工、消费者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直接的利益关联,企业的行为会增进或损害它们的利益,这就使二者的关系具有了道德属性,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而之所以只将这部分道德责任法律化,是因为这种利益关联的直接性导致了二者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直接性和对等性,这部分责任乃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需要有强制力量保证其实现。可见,以法律形式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仍是对企业的道德要求。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9

关健词:违约责任 继续履行 采取补救措施 赔偿损失 违约金 定金

违约责任,也可以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通常是指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规定的义务,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违约方所承担的民事责任,是违

反合同义务的结果。

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后,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的具体方式。当事人只要违反合同,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依据合同法分为: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

失、违约金、定金等形式。

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作了上述规定,但实践中,如何确定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一是要根据当事人合同中的约定或法律规定;二是根据当事人的请

求;三是要结合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

一、继续履行

违约责任的继续履行,在《民法通则》第111条规定为:“当事人一方不履

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合同法》第107条规定与《民法通则》第111条的规定类似。第10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第11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2)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3)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一)继续履行的含义和特征

继续发行,又称实际履行、特定履行,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另一方当事人可要求其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继续按照合同所约定的主要条件继续完成合同义务的行为。继续履行与一般履行行为有所不同,它是法律规定的对违约行为人的一种强制措施。继续履行作为违约救济的方式之一,一直为我国合同法律所确认。需要指出的是,实际履行后,还有其他损失的,可以请求赔偿损失。

继续履行具有如下特征:

1、继续履行是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之一。《合同法》第107条明确规定,继

续履行是一种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1)继续履行是在当事人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正常履行义务时,由法律强制其继续履行该义务因而为法的强制,属于责任的范畴。(2)继续履行是一种独立的违约责任形式,与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形式一样,其适用的前提是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的条件,而不需要以其他违约责任是否能够适用为前提条件。

2、继续履行的内容是强制违约方交付按照合同约定来应交付的标的。法律之所以要规定不同的违约责任形式,是因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受害方给予救济,由此不同的违约责任方式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从满足受害方的需求方面其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尽管一些责任之间存在着排斥的关系,但其主导方面是互补的关系。继续履行的功能是满足债权人获取债的标的意图,如果债权人的主要意图是为了获取标的,那么,继续履行就有着特别的意义。反之,债权人对于是否获取标的本身并不在意,而主要是通过标的交易获取利润。那么,如果履行就未必有太大的意义。因此,继续履行在有些合同中对于债权人有特别的意义。在有些合同中不一定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无论其意义如何,其功能都是为了实

现合同的宗旨。

3、继续履行是实现履行原则的补充或延伸。在我国《合同法》的履行原则中常常强调实际履行原则,即按照合同约定实际履行权利义务而不能以其他方式替代合同的实际履行。实际履行首先是应当为意义上的正常履行,即当事人自觉地按照合同的约定继续履行,使合同目的得到正常实现。合同的正常履行固然是常态,而不履行合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现象也在所难免,在合同不能得到正常实现时,强制实际履行不失为一项对实际履行原则的补救或补充,是实际履行原则的一种延伸。

4、继续履行可以与违约金、赔偿损失、定金罚则并用,但不能与解除合同并用。《合同法》第112条规定:“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第114条第3款规定:“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作为解除合同,就是合同关系

不复存在,债务人也不再负履行义务,因此,解除合同与继续履行是完全对立的补救方法,两者不能并用。

(二)金钱债务违约的继续履行

金钱债务是指当事人所负直接表现为支付货币的义务。当事人未履行金钱债务的违约行为,即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全支付价款或报酬;二是不完全支付价款或报酬。无论是完全不履行还是不完全履行,违约方都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0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这里既包括了完全不履行也包括了不完全履行,也就是说,无论是完全不履行,还是不完全履行,违约方都应承担支付相应价款或者报酬的义务,守约方都有要求违约方支付相应价款或者报酬的权利。违约方完全不履行时,守约方有权请求其支付全部价款或报酬,违约方不完全履行时,守约方有权请求其履行其未履行部分。

(三)非金钱债务违约的继续履行

非金钱债务,是指除货币支付以外的债务,如提供货物、劳务、完成一定工作量等。非金钱债务不同于金钱债务,其标的往往更具特定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非金钱债务的履行更加强调实际履行原则。当事人在履行非金钱债务时存在违约行为时,包括不履行非金钱债务和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条件时,通常守约方均可请求违约方实际履行。在违约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时,守约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强制违约方履行其非金钱债务。但守约方的履行请求,并不排除经守约方的请求,由违约方主动实际履行非金钱债务。

(四)对非金钱债务违约的继续履行的限制

根据《合同法》第110条之规定,对于非金钱债务的违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权利人不能再向债务人提出继续履行的请求:

1、 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履行的目的是促使违约方完成履行合同约

定的义务,但如果因违约方的违约使合同丧失了履行可能性,在此情况下,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也是不可能的。这里的“不能履行”是指履行的标的客观不能和永久不能,如果只是暂时不能的,对方仍可要求违约方履行。不能履行包括法律上的不能履行和事实上的不能履行。法律上的不能履行主要体现在根据法律规定,违约后债务实际履行会与其他法律相冲突。如在债务人破产时,如果强制其履行其与某债权人所订立的合同义务,这实际上是赋予该债务人优先权,使其优于违约方的其他债权人受偿,这是有悖于破产法的规定的。二是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并不要求违约方实际履行,而只能要求其承担其他违约责任。事实上的不能履行体现在标的的特殊性,如标的物是特定物时,因债务人违约致使其毁损丢失的,就在事实上无法继续履行。

2、 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费用过高。债务的标的是指债务内容,

也就是说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应当履行的合同义务内容。强制履行又称强制实际履行,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另一方要求法院强制违约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其义务,不得以支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等其他违约责任代替履行。强制履行有两层含义:一是非违约方必须借助国家的强制力才能使违约方完成履行;二是必须要求违约方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标的履行。但如果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非违约方不得要求违约方履行,如在基于人身依赖关系以及提供个人服务产生的合同义务不适于强制履行。强制债务人提供一定劳务就可能涉及侵犯人身自由的问题,我国宪法和法律都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不受侵害,如果强制债务人履行一项劳务势必会侵害债务人的人身自由和其他人格权。此外,如果强制履行费用过高,会在经济上导致不合理。非违约方也不得请求强制履行,任何合同的履行都要体现在经济上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违约责任的目的在于弥补非违约方的损失,平衡合同双方的利益。如果费用过高,既会给违约方带来不合理的负担,又会给履行本身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履行费用过高的,非违约方只能选择其他违约方式得以救济。

3、 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是

指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后,债权人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向违约方提出继续履行的要求,如果超过合理的期限,债权人的这种请求即先消失,不能再提出继续履行的要求。至于何为合理期限内,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这就要求根据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斟定。但不能违反法律有关诉讼时效期限之最长规定。

二、采取补救措施

采取补救措施,主要是指当事人违反合同的事实发生后,为防止损失发生或扩大,而由违反合同行为人依法律规定或者约定采取的措施,以给权利人弥补或者挽回损失的责任形式,主要适用于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况。《合同法》第111条规定:“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61条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伙、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一)违约人承担的违约责任的确定

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如当事人已经作了约定的,依据合同自由原则,自然应适用当事人双方的约定,但这并不排除法律对约定的调控。

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61条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适用法律推定。

(二)法律推定的责任形式

当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如适用《合同法》第61条仍无结果的,则受损害方可根据标的物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责任形式。具体而言:

1、修理。修理指合同一方当事人交付的标的质量不合格,有修理的可能并为债权人所需要时,债务人消除标的质量缺陷的补救措施。该种补救措施主要适用于买卖合同承揽合同等。

2、更换。更换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交付的标的质量不合格,在没有修理的可能,或者如果进行修理所需费用过高或者修理所需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债务人交付,同类、同质量、同重量的标的物的补救措施,该种补救措施多适用于买卖合同。

3、重作。重作是指在基本建设工程承包、承揽等合同中,由债务人重新完成工作成果的补救措施。

4、退货。退货意味着要解除合同,只有在卖方所供标的物质量瑕疵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买方才可选择退货的补救措施。

5、减少价款或者报酬。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若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受损方有权请求减少价款或报酬,以维护受损方的合法权益。

三、赔偿损失

(一)赔偿损失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赔偿损失,是指合同当事人由于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时,由违约方以其财产赔偿对方所蒙受的财产

损失的一种违约责任形式。它是指由法律规定的,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应对此损失承担的补偿性责任。

赔偿损失,是违约责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合同法》第112条规定了赔偿损失适用的场合,即:“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第113条规定了赔偿损失的方法,即:“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违约的赔偿损失具有如下特征:

1、违约的赔偿损失是合同违约方违反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形式。违约赔偿的前提是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并且违约方违反了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如果当事人一方违反的不是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合同没有成立、合同无效、合同被撤消等,其所要承担的不是违约的赔偿损失责任,而是应当承担缔约过失等其他责任。

2、违约的赔偿损失具有补偿性。违约的赔偿损失是强制违约方给非违约方所受损失的一种补偿。违约的赔偿损失一般是以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为标准,这与定金责任、违约金责任等违约责任有所区别。

3、违约的赔偿损失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我国《合同法》允许合同当事人事先对违约的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予以约定,或者直接约定违约方付给非违约方一定数额的金钱,体现了合同自由的原则。

4、违约的赔偿损失以赔偿非违约方受到的实际全部损失为原则。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对方会遭到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这些损失都应当得到补偿。

(二)赔偿损失的构成要件

赔偿损失的构成要件,因其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赔偿损失的构成要件包括:(1)损害事实。损害事实的存在是承担赔偿责任的第一要素,没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也就根本谈不上支付赔偿金。(2)违约行为。如果仅有损害事实的发生,但不存在违约行为,也就是说,损害事实的发生是由于其他行为造成的,行为人也不承担责任。(3)主观过错。(4)违约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赔偿损失的原则

因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行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时,依法应当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的赔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进行:

1、完全赔偿原则。所谓完全赔偿原则,是指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由违约方负赔偿责任,也就是说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对方因合同履行而得到的履行利益。当然,《合同法》中所称的定金赔偿是指对受害人遭受的全部财产损失予以赔偿,同时此种赔偿应限制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

2、合理预见原则。定金赔偿原则是对非违约方的有力保护,但从民法之基本原则出发,应将这种损害赔偿的范围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我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其主要内容为:(1)预见的主体为违约方;(2)预见的时间为合同订立之时;(3)预见的内容为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范围;(4)判断违约方能否预见的标准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即通常与同类型的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3、减轻损害原则,是指在一方违约并造成损害之后,受害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损害的扩大,否则受害人应对扩大部分的损害负责,违约方此时也有权请求从损害赔偿金中扣除本可避免的损害部分,所以也称为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原则。

减轻损害原则的构成要件:(1)损害的发生由违约方所致,受害人对此没有过错。(2)受害人未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受害人根据当时的环境,尽自己的努力实施了一般人认为可能防止损害扩大的有效措施,即使行为结果未能阻止损害的扩大,也认为受害人尽到了义务。(3)受害方的不当行为造成损害的扩大。

4、损益相抵原则,是指受害人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原因而获得利益时,应将所受利益从所受损害中扣除,以确定损害赔偿范围,即违约方仅就其差额部分进行赔偿。

损益相抵原则的构成要件:(1)违约损害赔偿之债已经成立,这是适用损益相抵的前提条件。(2)违约行为造成了损害和收益,即违约行为不但给受害人造成了损害,而且为受害人带来了收益。违约行为与损害和收益都具有因果关系。

5、责任相抵原则。《合同法》第120条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体现了责任相抵原则,其构成要件是:(1)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即双方都存在违约行为,是适用相抵原则的前提。(2)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违约金

(一)违约金的概念及特征

违约金,是指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违约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给非违约方一定数量的金钱。违约金是合同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之一,违约金在大多数国家通常由合同当事人约定,法律对此不作规定。其具有以下特征:1、违约金是由合同当事人约定的;2、违约金的数额是由当事人预先确定的;3、违约金条款是否适用,取决于合同当事人是否违约。

(二)违约金的性质:第一,违约金的稳定性;第二,违约金的惩罚性和补偿性。

(三)违约金责任的构成要件

违约方承担违约金责任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行为存在;2、有违约金责任的约定;3、当事人违反合同行为不具有免责事由;4、对违约金责任的限制,《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五、定金

定金的概念及特征

定金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以担保其债务的履行为目的,而向对方给付一定金钱或其他代替物,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定金具有以下特征:1、定金具有从属性,是从属于主债权的从债。2、定金具有实践性,定金担保不仅需要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还需要实际交付定金。3、定金具有违约金性质,在定金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定金交付以后,主合同双方当事人无论哪一方未按合同履行,定金就会对违约方进行制裁,并可补偿债权损失,定金就相当于预先交付的违约金。

定金依法成立,并实际交付,便产生了法律效力。定金的法律效力是指定金合同有效成立后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相应权利义务关系。在发生违约情况下,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需要指出的是,定金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预付款是不同的。预付款是当事人预先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价款,实质上是一种在合同履行期限还没到时而提前支付的价款,是对合同义务的预先履行,它本身就是价款或者价款的一部分,它不是对合同履行的担保,在对方不履行合同时也不适用双倍返还的定金罚则。

主要参考书目:

(1)最高人民法院编著:《合同法解释与适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国光主编:《中国合同法条文解释》,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宋海萍、何志、毕献星著:《合同法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篇10

一、违约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在英美法中违约责任通常被称为违约的补救,而在大陆法中则被包括在债务不履行的责任之中,或者被视为债的效力的范畴。违约责任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及债务履行的重要措施,它与合同义务有密切联系,合同义务是违约责任产生的前提,违约责任则是合同义务不履行的结果。[2]我国《合同法》第七章专设违约责任,规定了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约责任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违约责任产生的基础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若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则无违约责任可言;其二,违约责任是以违反合同义务为前提,没有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便没有违约责任。第二,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违约责任的相对性,是指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负违约责任。第三,违约责任具有补偿性。违约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补偿合同当事人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失。从合同法所确认的违约责任方式来看,无论是强制实际履行,还是支付违约赔偿金,或者采用其他补救措施,无不体现出补偿性。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并不排除处罚性。第四,违约责任的可约定性。根据合同自愿原则,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方式,违约金的数额等,但这并不否定违约责任的强制性,因为这种约定应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3]

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1.结合各国立法实践,笔者认为对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

我国《合同法》在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和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根据合同法规定,本人认为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上采用的是严格责任原则。

所谓严格责任,是指违约发生以后,确定违约当事人的责任,应主要考虑违约的结果是否因违约方的行为造成,而不考虑违约方的故意或过失。《合同法》中把归责原则确定严格责任的理由主要有:第一,严格责任的确立并非自《合同法》开始,在《民法通则》以及《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中也有关于严格责任的规定。第二,严格责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强合同责任感的优点。第三,严格责任原则符合违约责任的本质。因为违约责任在本质上是以合同义务转化而来的,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时追究其违约责任,是在执行当事人的意愿和约定,因而应该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第四,确立严格责任,有助于更好地同国际间经贸交往的规则接轨。在一些国际合同公约,和一些商务通则上都确立了严格责任原则。[4]

三、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比较

1.缔约过失责任的含义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因缔约过程中当事人—方或双方故意或过失地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负有的先合同义务时,在合同尚未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形下,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其中先合同义务,是随着缔约人双方因签订合同而互相接触、磋商逐渐产生的注意义务,而非合同有效成立所产生的给付义务。它包括互相协助、互相照顾、互相保护、互相通知、诚实信用、互相保密等义务。由于这些义务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随着债的关系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因而在学理上又称为“附随义务”.缔约人违反这些义务时,向对方当事人所负的赔偿责任,就是缔约上过失责任。

2.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进行比较

一、责任承担形式不同。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责任承担形式,比如约定违约金的数额或比例,也可以约定定金条款,等等。但由于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所以不能由当事人来进行约定,只能由法律来直接进行规定,而且只能是损害赔偿责任。

二、归责原则不同。违约责任主要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例外或补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而缔约过失责任则只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缔约人一方有过错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如果缔约当事人一方在缔约过程中没有过错,是不能让他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

三、赔偿范围不同。违约损害赔偿主要指履行利益的赔偿,要受到可预见规则的限制;而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主要指信赖利益的赔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不受可预见规则的限制。

以上是对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主要区别。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这两种责任形成的时间点不同:“违约责任的形成是在合同成立后,义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形成的;而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诚信义务而产生。”而且这两种责任的免责情形也不同:在合同责任中,当事人可因不可抗力等法定情由而被免除违约责任,但缔约过失责任就不存在免责的问题,因为在要约承诺阶段不存在实际履行的问题。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四、关于第三人违约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第三人是指合同当事人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解决由第三人原因造成的违约纠纷应分为两步:第一步,依据合同由违约当事人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以解决合同中的纠纷;第二步,承担违约责任的当事人向造成违约原因的第三人追究法律责任,以解决违约损失的最终归责和赔偿问题。

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违约行为,仍由合同债务人承担责任。原因在于只有合同债权人与第三人并无合同关系。但是合同债务人违约毕竟是由于第三人先行违约造成的,债务人在赔偿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违约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民事法律强化公平正义原则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顺应社会情势的变迁。在法律未将情势变更原则以立法方式予以确认的情况下,用公平正义原则对因情势变更导致的合同各方权利义务的畸形状态进行干预并赋予法官相应的自由裁量权,不能不说是促进交易、实现交易实质公平的最佳办法。

五.违约金的性质特点和赔偿区别

违约金,指由当事人约定或法律直接规定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时应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违约金在性质上主要有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的区分,一般认为,所谓惩罚性违约金,是对债务人过错违约的惩罚,用以确保债权的效力。此种违约金的性质决定,受害人除请求偿付违约金外,更得请求强制实际履行或全额的损害赔偿。而所谓赔偿性违约金,即为当事人双方预先估计损害赔偿额的违约金,其性质决定了受害人只能请求强制实际履行,或者主张偿付违约金,不能双重请求;在获得违约金后请求损害赔偿的,违约金额应从损害赔偿额中扣除。

在我国,当事人约定违约金后发生争议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首先按双方在订立合同时的意思判明违约金的性质。违约金为补偿性的,依据《合同法》第一一四条二款的规定处理,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不小于实际损失的,被害方在获得违约金后不得要求继续履行或损害赔偿。违约金为惩罚性的,被害方在获得违约金后可以要求继续履行或全额损害赔偿,但违约金约定的数额过高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类推适用第一一四条二款后段的规定,依另一方当事人的请求适当加以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仍应判别该违约金的性质,是补偿性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但违约金可以充抵第一二二条规定的损害赔偿;是惩罚性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的违约金则不得进行前述的充抵,即违约方在履行债务、赔偿全部损失外,还应当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约定值过高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类推适用第一一四条二款后段的规定适当减少特之。

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与竞合

侵权责任则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社会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是从当事人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中产生。两种责任都是因非法行为而导致的民事责任。

一、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中的两种具体责任,两者都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常易混淆,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主要区别体现在:

1、保护的利益不同

违约责任重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履行利益合同生效后,对于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使得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对此应承担违约责任。而侵权责任保护的是当事人的固有利益,即是当事人所拥有的人身权、知识产权、财产所有权等权利。

2、责任的性质不同。违约责任具有约定性,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形式,约定违约金及赔偿损失的数额、计算办法等;同时违约责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如它规定了定金罚则及约定的违约金不得过分高于实际损失赔偿额等。但违约责任的性质更多的体现在约定性上。侵权责任同样具有法定性,责任的承担由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不能由当事人作出约定、协商。侵权责任又可分为一般侵权责任和特殊侵权责任,法律对于特殊侵权责任作出了严格的界定与规制。而侵权责任除了财产责任外,还有非财产责任,同时其兼有补偿性和惩诫性。

3、违反的义务不同。违约责任就其本质而言是违反合同义务,这种合同义务是一种约定义务,其核心为给付义务,只能产生于已生效的合同。合同已生效,债务人应按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对约定义务的违反,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相比之下,作为侵权责任前提之注意义务要低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注意义务。债务人的“侵权行为则违反了不得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的一般义务,因违反这些义务而使侵权行为具有不法性。侵权责任是违反了不得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的一般义务。比违约责任的义务注意程度要小。

4、责任产生的时间不同。违约责任是因为违反有效合同而产生的责任,它是以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只能发生在合同成立后且已生效,如合同已成立但不生效,此时并没有产生合同义务,因而不产生违约责任,只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生效后,债务人开始履行义务,如对合同义务的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此时才产生违约责任。而侵权责任则以侵权损害的事实为基础,它不一定存在于缔约过程中,也不要求当事人之间存在信赖关系,只有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才使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产生了损害赔偿关系。

5、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违约责任也只能产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有时也涉及合同之外的当事人,可能会涉及第三人,但责任承担中也只能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负担义务与承担责任,这是由合同的相对性决定的,主体资格具有相对的相对性特点。而侵权责任的主体却具有绝对性,是当事人之外的任何人,不限于缔约当事人,也可以是销售商、产品制造商。

6、归责原则不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即违反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作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立法上在《合同法》第107条将该原则予以确立。同时,对于某些有名合同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如《合同法》第189条、第191、第320条、第374条、第406条、第425条等,这样形成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导,过错责任原则为例外和补充的格局。而根据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侵权责任的归则原则有: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公平责任原则,其中,过错责任原则是适用与一般侵权行为的一项基本归则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第126、121、122、124、127条对过错推定原则作出规定;第106条第3款将公平责任于立法确认。

7、构成要件不同。归责原则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构成要件不同。我认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只有一个,即违约行为,只要当事人一方有违约行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而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需同时具备行为人具有违法侵权行为、主观上存在过错、损害事实的存在、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四个要件,特殊侵权责任则不需要侵权人主观一定有过错,即使没有过错但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也构成此责任。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将侵权责任之要件归为三点:(1)须有归则性之意思状态,(2)须有违法之行为,(3)须有侵害行为与损害之因果关系。

8、行为形态不同。违约行为形态不同学者划分不同,有学者将违约行为分为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实际违约又分为不履行合同义务和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不履行合同义务又可分为履行不能和拒绝履行。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又分为迟延履行、瑕疵给付与提前履行等。侵权行为形态可分为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

9、责任形式不同。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则很多,合同法在第七章违约责任中主要规定了如下几种责任形式:(1)、继续履行;(2)、采取补救措施;(3)、赔偿损失;(4)、支付违约金;(5)、定金罚则;同时,在“合同履行”一章中的第63条规定了针对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合同的价格制裁的违约责任形式。而侵权责任除损害赔偿之外,还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等其他财产责任形式和非财产责任形式。

10、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同。而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主要指履行利益(也有学者称之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要受到可预见规则的限制,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害。即合同成立且生效后,而违约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给非违约方造成的损失,履行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完全履行时的状态。一般而言,相比较违约责任赔偿的范围要比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大。对于赔偿的计算办法、数额等,违约责任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也可事前达成合意,。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现有财产的灭失和可得利益的丧失,而且依法享有所谓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即包括侵犯财产权和人身权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11、免(减)责事由不同。违约责任中当合同双方当事人都存在违约时,就各自的违约行为对对方承担责任,可以相互折抵。当出现法定的免责事由或约定的免责事由时,违约方将免除承担法律责任。法定的免责事由主要是指合同法第117条规定的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异常事件等。约定的免责事由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责条款和约定的不可抗力的范围,约定的不可抗力条款是对法定不可抗力条款的补充与细化。侵权责任可因加害认证明其已尽了相当之注意义务而免责。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侵权责任免则事由主要有:(1)、依法执行职务,(2)、正当防卫,(3)、紧急避险,(4)、受害人同意,(5)不可抗力

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笔者认为当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同时也构成了侵权行为,由于这样的事实同时符合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同一的受害人产生了一样的内容为目的的多个请求权,即发生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

我国《合同法》明确承认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受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判断选择行使请求权,而不能同时行使两个请求权。但《合同法》对受害人选择权的行使并没有限制,这点颇为欠妥。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受害人债权人不得双重请求已为共识,但针对受害人选择行使请求权的无限制可能造成的损害合同拘束力和合同法价值的不良作用,对责任竞合的处理仍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结合一些学者专家的相关理论的学说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5]

1.法条竞合说。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都是侵害他人权利的不法行为,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异,侵权行为是违反权利不可侵害的一般义务的行为,违约行为是违反当事人约定的特别义务的行为,违约行为是侵权行为的特别形态。违约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与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因此,当同一行为事实同时具备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时,依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只能适用合同责任规范,只产生合同上的请求权,无主张侵权行为请求权的余地。[6]

2.请求权竞合说。同一事实具备侵权行为和债务不履行的要件时,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两个法律规范均能适用,并产生两个独立并存的请求权,债权人可以选择其一行使。

3.请求权规范竞合说。同一事实同时具备债务不履行和侵权行为的要件,并且均以损害赔偿为给付内容时,并不产生两个独立的请求权。实质上,仅是由两个法律基础支撑下的一个请求权,统一的请求权内容应结合两个法律基础规范而决定。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了在发生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情况下,权利人在实施权利救济时享有选择权,要求权利人只能在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之间选择其一。相关诉权的行使也存在选择上的问题。恰当的选择才能使自身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1)、应考虑诉讼时效。合同违约之诉,诉讼时效一般为两年。而人身受到伤害的侵权赔偿之诉,诉讼时效为一年(2)、应考虑法院管辖。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或合同约定的法院管辖;因侵权损害提起的侵权之诉由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或侵权结果发生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3)、应考虑请求赔偿的金额。违约诉讼索赔一般为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以及预期可获利益。侵权诉讼索赔一般依法律规定为准。(4)、应考虑举证责任。诉讼当事人负有对自己的主张予以举证证明的责任。在违约诉讼中,请求权人须举证证明对方违反合同约定的事实、因违约造成自身损害的事实、损失计算依据及自身损害和对方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在侵权诉讼中,如果是一般侵权,权利人应证明对方侵权给自己造成损害的事实、损失计算依据及损害与侵权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是特殊侵权责任,则可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以上笔者结合我国《合同法》对违约责任制度的相关问题作粗略的论析。限于笔者的水平有限,资料搜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违约损害赔偿的详情等一些问题未能作深入的论述,这些都有待笔者今后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资料

[1]张莉,方传安:《浅析<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若干问题》,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9月,第19卷第5期。

[2]徐杰,赵景文主编:《合同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47页。

[3]赵明:《违约责任的研究》,载《辽宁金融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参见梁彗星:《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载《民商法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5]王利明著:《民事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页

[5]胡银月著:《论民事责任的竞合》载2005年6月12日

韩世远著:《责任竞合的法理构造》载2005年5月28日

杨立新著:《侵权责任形态研究》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4年第5期。

参考书目:

《合同法教程》徐杰、赵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商法研究》(第四辑)徐学鹿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合同法》崔建远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

《侵权行为法(第一册)》王泽鉴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