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课题申报十篇

时间:2024-02-06 17:33:25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1

为了做好**市和**县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各类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类别与要求

基础教育课题:指综合性、前瞻性较强的,对当地及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课题。申报者要求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教学课题:着眼于学科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学科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课题。申报者要求有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教师小课题:是指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对解决问题起到建设性作用的,普通教师为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不超过3人)的课题。

县级课题不分类别。申报市级各类课题原则上须是在县级或学校立项的具有较高质量、需要深化研究的课题。

二、申报名额

各学区申报名额见下表:

灵溪

龙港

宜山

钱库

金乡

桥墩

矾山

马站

合计

市“基础教育课题”

4

4

2

3

3

2

2

2

22

市“教学课题”

2

2

1

2

2

1

1

1

12

市“教师小课题”

2

2

1

2

2

1

1

1

12

县教科规划研究课题

15

15

5

9

9

5

5

5

68

各直属学校可筛选申报市教科规划“基础教育课题”和市“教学课题”各1项、市“教师小课题”和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各1-2项。

市级各类课题的申报由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市分配名额择优推荐。

三、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者要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注明课题类别和学段、学科(类别填写基础、教学、小课题;年段填写高中、职高、初中、小学、幼教;学科填写相应的学科,如果是综合性的可填综合),负责人只取一人,并撰写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课题研究方案。

市、县级课题结题送审时间分别为每年的9月和11月,在规划研究步骤时要注意把握。

2、申报市级的课题须在申报表的第二页下方注明是否同意“在未获准市级立项的情况下,参加县级课题立项评审”。

3、课题申报者必须填写《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申请承诺书》(一式两份)。

4、学校如有2007年度应完成结题的课题(具体课题名单见《关于做好2007年度省、市、县教科规划课题结题送审和优秀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而没有提交结题申报材料或延期申请,无故终止的,须在完成原有立项课题的基础上再行申报。

5、各学区教科室和各学校教务科研处要做好发动、指导工作,及时汇总课题申报材料(一式四份),于2008年2月27日前上报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并将课题申报表和研究方案的电子稿发送信箱,逾期不收。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苏职称〔2013〕4号)和《江苏省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苏职称〔2013〕5号)(以下简称《资格条件》)文件精神,规范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和评审工作,现结合泰州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作为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申报和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依据。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申报对象要求

(一)申报对象须为我市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和教研室(教师研修中心)、教科所、少年宫、电化教育馆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国民教育学历并已获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职在岗教师。其中中小学、幼儿园自主聘用的教师,须实行人事并与单位签订正式聘用合同,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申报。

(二)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相应学科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

(三)35周岁(含)以下人员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申报人员本人或所带班集体获得市(区)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综合部门的表彰奖励。

2.四星级普通高中申报人员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

第四条 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以来,申报人员每年必须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并取得合格证。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泰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和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课程。

第五条 普通话要求

50周岁以下的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小学一二年级教师(除语文教师外)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第六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申报中小学、幼儿园一级及以下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凡男性55周岁以下、女性50周岁以下的,须取得全国或省职称计算机考核合格证。其他人员必须符合省《资格条件》规定要求。

第七条 教师交流(支教)要求

50周岁以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原则上要有2年以上校际交流工作经历,其中城镇学校45周岁以下教师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必须有2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或任教的经历。普通高中教师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工作经历的优先推荐。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教育工作要求

教育管理工作是指担任班主任或校团委(总支)书记、校少先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指导教师(需提供活动方案、教案或讲座稿等原始证明材料)等工作。教师担任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工作年限可计算为教育管理工作年限。

第九条 循环教学和教学工作量要求

小学教师的循环教学主要指完成低、中、高年级教学;初、高中教师的循环教学主要指完成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循环教学的学科科目按照课程计划确定。因课程计划、学校性质、规模原因而课时偏少的学科,任课教师须有其他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工作量作为补充,须提供相关佐证材料。

第十条 公开课教学要求

校级公开课教学是指在本校范围组织开设的各类教学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校际公开课教学指在两所学校以上范围组织开设的各类教学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申报时须提供活动通知、活动安排方案、公开课教案以及评课议课记录等详实的佐证材料原件,并经组织单位确认或市(区)以上教科研部门认可。

第十一条 教科研工作要求

1.教科研材料包括论文、专著、译著、教育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经验总结、教材、教参、课题研究报告和教改实验报告等材料,所有材料须提供原件。

2.获奖论文必须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以及教育学会组织评奖并发文公布的。教科研课题要求为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审批立项的课题。

3.相同内容的论文、教科研课题不重复计算,以发表或获奖级别最高的计算一次。

第十二条 破格评审条件中的表彰奖励要求

在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综合部门的表彰奖励,主要包括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在教书育人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综合表彰奖励或政府综合部门的表彰奖励,主要包括突贡专家、劳动模范、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名校长、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模范、师德标兵、师德模范或十佳青年教师。

第十三条 申报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的,需参加所申报学科合格学历段学历教育2门主干课程的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申报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非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接受过市(区)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门性岗位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第十四条 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要求

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须参加泰州市教育教学能力笔试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审的依据。笔试考核对象包括下列两类人员:

1.男55周岁以下、女50周岁以下人员;

2.破格晋升人员;

申报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由各市(区)负责。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推荐程序要求

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单位推荐环节要坚持“四公开”原则,即单位向教师公开上级核准的本单位的岗位指标数,申报者公开述职,公开展出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实绩材料,公开单位的评审推荐上报人选。对不按程序进行推荐的,将不予接受申报材料或取消评审结果,直至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本细则中有效学历、任职年限、业绩成果和年龄等时间均截止到申报前一年年底。有“××以上”表述的,按含“××及以上”把握,有“××以下”表述的,按不含“××”把握。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3

(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黔党发〔2018〕30号)精神和要求,加快推进我省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决定在“十四五”期间实施“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特制订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内涵建设,破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短板弱项明显、质量管理服务不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提升育人质量作为当前最紧迫的核心任务,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进教育质量的科学发展。 

——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针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以学校为质量提升主体,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着力破解机制障碍、质量弱项和服务短板,推进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和公平发展。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主线。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教育投入的重点从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开放共享,大力推进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要素流动和教育对口支援的深化提质。

——坚持以质量保障为重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质量保障服务责任,落实县级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服务的主体责任,细化完善各项质量管理政策措施,提高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专业服务保障水平。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质量建设重点领域项目化管理,以补短版、强服务、提质量为导向,设立适应不同类型学校需求的子项目,建立健全项目投入、监督检查、制度保障、绩效评估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项目在质量管理、专业服务、教育评价等示范引领作用。

(三)主要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引导民族地区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质量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项目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特色明显呈现,民族地区基础学科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引领带动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特色发展。

——探索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项目的先行先试、探索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障碍和专业服务短板,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服务体系,支持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深化“扶志扶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下一代就业创业能力。

——培育创建一批优质特色学校和优秀教学团队。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小和教学点创建一批乡村优质特色学校;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和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的中小学建设一批民族地区优质品牌学校;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培育一批优秀学科教学团队,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显著提高,在2~3年时间使部分基础学科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

——促进学生学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全面发展。在项目学校培育2~3个优势特色学科,其学业成绩、能力发展在本地具有明显优势;有一个以上薄弱学科教学改进,其学业成绩合格率明显提高;构建多样化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项目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技能特长、综合素质获得良好发展。项目学校的校园环境具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民族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较高的优质品牌学校,带动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整个行动计划分为三个子项目: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支持专项行动(简称子项目Ⅰ,在村级小学、教学点中遴选项目Ⅰ试点学校并实施);民族地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支持专项行动(简称子项目Ⅱ,在乡镇及以上中小学中遴选项目Ⅱ试点学校并实施);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简称子项目Ⅲ,在3个自治州、10个自治县的中小学申报者中遴选并实施)。

(一)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支持专项行动

1.建立机制,推动教师资源共享。在项目学校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推行教师在项目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交流常态化,推行学区教师走教制,安排短缺学科教师在几所学校之间任教,鼓励优秀教师城乡交流或多点执教。在县域内建立特级教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到项目学校支教任教或定期到项目学校开展教学指导、师带徒工作。

2.落实支援,推进帮扶更加精准。将教育对口支援从原来通过乡镇中心校间接帮扶变为直接帮扶,将教育对口支援直接覆盖到项目学校,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城市、本省(本地)城镇学校支持项目学校的对口帮扶机制,将项目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管理范畴等。通过管理支持、教师支教、教学指导等,切实提升项目学校办学水平。

3.发挥优势,提高小班教学质量。从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小班普遍存在的实际出发,围绕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额比较优势,推进因材施教、辅导“精准到人”和家校合作,积极探索和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打造适合小班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充分交流、作业面批、训练落实的学习环境,围绕发挥乡村教育资源比较优势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4.突出特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加强阅读资源建设,成立乡村阅读指导中心,推进儿童早期阅读。着力培育打造适合乡村特点、民族文化与乡土资源优势的学校文化环境,创建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课外活动方式、学习资源配置和教室空间环境布局,推进学科教学与学生文化背景、生活环境、自然条件的有机结合。在民族地区的村级完小、教学点创建一批在小班化教学、美育、劳动教育、自然课堂、民族民间文化育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乡村优质特色学校。

(二)民族地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支持专项行动

1.优化班级管理改进行为养成教育。在项目学校开展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培训研修,建立跨学校的德育团队研修、培训指导和师带徒机制,大力推进家校合作与班主任队伍专业发展,建立健全班主任、科任老师定期家访制度。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和“家长学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家长、教师和社会人士定期研讨交流机制,着力扶志立志、理想信念教育和良好习惯养成,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水平。

2.强化质量管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项目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落实教学常规检查,推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发展。开展质量管理与评价改革工作,指导项目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评价与多元化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惩戒约束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工作量大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并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挂钩,重点在课程建设、学业进步、能力发展、潜能开发、兴趣特长培养和困难学生帮扶等方面体现多元激励。

3.项目化推进组团式帮扶深化提质。建立健全针对项目学校的“组团式”帮扶优化提质机制,加强教育对口帮扶的对接力度,受援民族地区主动对接援助方,争取团队帮扶、项目支持、教研合作等,并做好服务保障,进一步落实帮扶协议。加强帮扶校际之间的沟通协商与工作衔接,项目学校要找准帮扶结合点,主动与对口帮扶学校沟通对接,以学期为单位共同制订帮扶工作计划,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推进按需开展短期培训、现场指导、团队研修引领、课题合作指导、师徒结对等多种方式的教育帮扶。

4.实施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行动。组建若干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修团队,建立重点学科教学指导服务机制,加强基础学科与薄弱学科质量建设、综合实践(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建设和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普及、网络优质课程与学习资源共享,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德育、情感教育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优势学科教学建设活动,薄弱学科教学改革行动等。强化基础学科优秀拔尖学生培养,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和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的管理服务制度。

5.提升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育人质量。建设完善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发展一批文化育人创新团队,开展学科课程与地方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工作,开展基于民族地区实际和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改进和教学模式创建研究,创办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优势的多样化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创建具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家国情怀培育和文化遗产传承等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三)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培育优秀教学团队。根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设立“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学科质量提升专项课题”,主要围绕德育与文化育人,数学、语文、外语和科学(理、化、生)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问题,由民族地区中小学组建若干跨学校、跨地域教学团队,结合实际自主拟定研究选题,逐级申报评审遴选。每年立项支持100个左右课题,通过课题研修、团队合作、研究改进,培育400个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2.以教研教改为重点,推进学习方式变革。课题教研团队通过着力研究学科重点难点、薄弱环节的教学改革问题,着力学习方式与育人模式变革、国内外优秀成果应用转化,聚焦课堂教学和学习质量,加强对课程实施、课标落实、教与学改进、作业评价与学习指导优化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研究;建立上下联动、内外合作、多方参与的教研教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支教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推进学习方式变革与质量提升。

3.以信息技术为抓手,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升级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大力推进学科课程教学信息化应用发展。鼓励开展创客教育项目、STEAM教育项目试点研究,着力研究将信息技术、编程教育、算法思想融入中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动学科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学习程序的应用研究,积极支持教与学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研究教学团队的建设。

三、项目申报与评估验收

(一)项目实施的范围

项目实施的范围为三个自治州和自治州外的10个自治县的中小学。其中,挂牌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和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或聚居集中度较高地域的学校是项目支持的重点对象。子项目Ⅰ、子项目Ⅱ的实施期限为三年,子项目Ⅲ的实施期限为二至三年。到2025年整个项目结束。

2021年开始,每年支持实施一批项目。其中子项目Ⅰ、子项目Ⅱ的项目申报立项为2021~2023三年, 对设立的项目县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子项目Ⅲ“十四五”期间每年均组织申报并给予经费支持,每个课题资助5万元。从2023年开始,每年分期分批组织项目评估验收。

(二)项目实施的对象

子项目Ⅰ以县为单位组织管理,以项目学校为实施主体。每个项目县自主确定3所村级小学、教学点作为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支持专项行动试点学校(以下简称项目Ⅰ学校)。项目Ⅰ学校由中心校(乡镇教育管理中心)组织学校申报与县教育局推荐相结合,县教育局在本县申报的村小和教学点中遴选。

子项目Ⅱ以县为单位组织管理,以项目学校为实施主体。每个项目县自主确定3所乡镇及以上中小学作为民族地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支持支持专项行动试点学校(以下简称项目Ⅱ学校)。项目试点学校由学校申报,县教育局在本县乡镇及以上中小学中遴选,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的寄宿制学校,项目试点学校至少需涵盖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中各一所,或者涵盖小学、初级中学3所。

子项目Ⅲ的申报对象主要为46个县的中小学。以申报学校为单位组织管理,以教学团队为实施主体。每年立项100个左右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以下简称项目Ⅲ团队),每个课题研究团队不超过10人,每个课题团队成员须有不少于2所学校不多于5所学校(单位)的教师参加,每年立项课题尽可能覆盖30个以上的县。到2023年争取扩大到部分民族乡。

为控制管理服务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确定的项目县原则上应同时实施三个子项目,项目申报时县教育局需一并填写子项目Ⅰ、子项目Ⅱ申报书,子项目Ⅲ申报书由学校的课题负责人填写,各市、州教育局立项评审时要在同等条件下倾斜拟设立的项目县,使其每年能立项2~3个课题。

(三)项目申报与立项

1.子项目Ⅰ申报立项程序。子项目Ⅰ学校的设立由乡镇中心小学(乡镇教育管理中心或教育管理办公室)组织,学校(村级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每年的8月底向县教育局申报,县教育局组织评审遴选,确定子项目Ⅰ学校,以县为单位对子项目Ⅰ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向州(市)教育局申报,州(市)教育局组织评审遴选,确定年度拟设立项目Ⅰ的县(市)名单,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由省教育厅每年11月底前向全省公布项目县和子项目Ⅰ学校名单。

2.子项目Ⅱ申报立项程序。子项目Ⅱ学校的设立由乡镇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每年的8月底向所属的县教育局申报,县教育局组织评审遴选,确定子项目Ⅱ学校,以县为单位对子项目Ⅱ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然后向州(市)教育局申报,州(市)教育局组织评审遴选,确定年度拟设立项目Ⅱ的县(市)名单,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由省教育厅每年11月底前向全省公布项目县和子项目Ⅱ学校名单。

子项目Ⅰ学校、子项目Ⅱ学校分别挂牌:“贵州省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学校”、“贵州省民族地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支持项目学校”。

3.子项目Ⅲ的申报立项。子项目Ⅲ团队由课题负责人向课题实施主体学校(课题日常管理单位)申报,申报课题的学科(领域)仅限德育与文化育人、数学、语文、外语和科学(理、化、生),主要围绕行为养成教育、文化育人、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习方式和实验教学、实践操作训练等方面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进行选题。其中,语文、科学重点支持乡镇中心小学、乡村小学的阅读、科学教育研究。

学校每年的8月底向县教育局申报,然后向州(市)教育局申报,每个县(市)限报6个课题。州(市)教育局组织评审遴选,按照省确定的拟立项课题数1∶1.5的比例申报至省民族教育质量项目办公室,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民族教育质量项目办组织最终立项评审,省教育厅每年11月底前向全省公布子项目Ⅲ立项课题名单。

鼓励支持课题研究的开放合作。鼓励支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学校、城市帮扶学校的支教教师以项目学校名誉领衔申报或参与课题申报,鼓励支持我省特级教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受聘民族地区中小学兼职服务、指导教学,以受聘学校名誉领衔申报或参与申报子项目Ⅲ的课题。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专家学者参与指导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课题研究。

鼓励开展质量保障服务政策研究。鼓励支持州(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服务、评价改革方面的课题,围绕项目建设开展质量管理、专业服务和投入保障的政策与制度设计、政策实施评估等研究。通过省级评审立项的质量保障服务政策措施类课题纳入子项目Ⅲ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申报的获得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费自筹,三个自治州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申报获得省级立项的课题其研究经费纳入子项目Ⅲ经费支持范围。质量保障服务政策措施类课题研究期限为0.5~1年,每个州、县每年立项课题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个。

(四)项目的评估验收

项目实施周期结束时,子项目Ⅰ学校、子项目Ⅱ学校和子项目Ⅲ团队组织进行自评,若符合项目评估验收标准要求,则向所属的县教育局申请项目评估验收。县教育局组织对三个子项目进行验收初评,组织对本级项目的(主要是子项目Ⅰ、子项目Ⅱ)管理服务与专业指导工作进行自评,出具项目经费拨付使用(审计)报告,然后向州(市)教育局申请评估验收。

州(市)教育局组织对项目县的评估验收和子项目Ⅲ课题的结题验收,确定项目实施结项(结题)名单,向省教育厅申请审核认定。省教育厅组织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材料审查和现场抽样评估,按照项目评估验收方案及标准和《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进行审核,公布通过审核审查的项目学校名单,同时对通过评估验收的子项目Ⅲ课题发放结题证书。

四、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

(一)省教育厅的管理服务责任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成立“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联系厅民族教育处、基础教育处的厅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为有关处室(单位)负责人。

设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民族教育质量项目办公室)。在项目办公室建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从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抽调6人左右组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工作专班,专门负责项目推进的日常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检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制定项目验收评估方案及项目验收评估标准等。

2.设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指导委员会。从省内外中小学、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选聘相关领域的名师名校长、专家学者组建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指导委员会(简称民族教育质量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下设学校质量管理、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分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学校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10个专家指导组,分别负责子项目有关领域的项目推进指导工作。

3.建立项目推进监督指导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每个学期组织一次项目推进检查指导与阶段性评估工作,每年不定期组织民族教育质量指导委员会的有关专家赴项目县、子项目Ⅰ学校、子项目Ⅱ学校和子项目Ⅲ团队开展专业服务、专项指导和专题调研工作。搭建省级项目推进专业服务平台,每年按子项目重点工作领域(学科)组织召开不少于一次现场推进会或项目实施专题研讨会。

(二)州(市)的管理服务责任

1.建立州级项目推进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由有关专家、教研人员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组成的基础教育质量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项目推进协调小组和项目工作管理团队,明确项目管理责任机构(单位),落实子项目管理人员责任。负责子项目Ⅰ、子项目Ⅱ的立项评审,负责子项目Ⅲ的立项评审推荐,负责三个子项目的验收评估等工作;负责项目在本地的实施监督与服务指导,每年组织一次本州(市)三个子项目的现场推进会或经验交流会。

2.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有关政策措施。通过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有关质量保障政策措施,如制定落实县管校聘推进教师合理流动、轮岗交流和学区走教指导意见,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指导意见,优秀退休教师返聘管理指导意见等;建立对学校检查评比事项、非教育教学事务安排申报审批制度,建立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制度等。

(三)县(市)的管理服务责任

1.建立项目实施推进管理机制。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推进管理和专业服务等主要由项目县负责。以县为单位,以项目学校为参与主体,按三个子项目组建日常工作管理服务团队,制定项目推进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三个子项目推进管理协调责任人,每年年底向州(市)教育局提交项目实施年度工作报告。

2.建立项目实施专业服务机制。组建由高等学校、教研机构、对口帮扶学校和项目学校的有关人员组成的班级管理与家校合作、学校教学常规与质量管理、学校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育人和数学、外语、科学(理、化、生)等学科领域的专业服务小组,定期组织项目实施的现场指导、专题培训、案例分析和研讨交流活动,通过购买专业服务、聘请专业团队、特聘优秀教师和有关专家学者参与项目建设,指导项目实施,开展项目合作,提升项目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3.通过项目试点健全质量保障政策。如制定社会优秀人才学校兼职管理办法,优秀退休教师返聘管理办法,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奖励办法,中小学教师惩戒与退出管理办法,中小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绩效(目标奖励)分配管理指导意见,学生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指导意见,学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纲要等;开展班主任技能、解题说题编题竞赛活动,建立健全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制度,探索建立教师转岗、提前退休制度,探索建立校长职级制、任期制和年薪制的有效途径等等。

(四)项目学校的实施主体责任

1.做好实施方案和推进工作。学校是项目建设与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学校按照申报立项的子项目名称内容,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项目统一部署和安排,依据"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任务和所承担子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项目预期目标和工作任务,组织项目实施,加强团队建设、教学能力建设和优势学科(领域)培育与薄弱学科(环节)质量改进,保证项目建设达到学校确定的预期目标。

2.建立工作团队和有关制度。组建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加强教研组、备课组、课程资源建设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健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与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教学诊断与质量年报制度,建立健全体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要求的教师考核评价、多元激励、惩戒约束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强化基础学科优秀拔尖学生培养,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等。

五、项目实施的经费支持

(一)项目Ⅰ学校经费支持范围

对项目Ⅰ学校的经费支持主要包括:聘请退休优秀教师、社会优秀人才兼职任教、指导教学、师带徒的工作补助;本校教师外出培训交流与跟岗学习差旅费;小班化教学专家团队现场指导、会议咨询与专题培训费,项目推进工作的专业培训、研讨交流、现场观摩等会议经费;乡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课程化建设经费;学生学习资源配置,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等费用。

(二)项目Ⅱ学校经费支持范围

对项目Ⅱ学校的经费支持主要包括:班级管理与家校合作、学校教学常规与质量管理的专家团队现场指导、会议咨询与专题培训费;聘请退休优秀教师、社会优秀人才到项目学校兼职任教、指导教学、师带徒的工作补助;项目学校教师外出培训交流与跟岗学习差旅费;学科(领域)课程教学改革的专家团队现场指导与专题培训费;项目推进工作的专业培训、研讨交流、现场观摩等会议经费;校本课程与学习资源建设经费;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建设经费,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经费等费用。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4

一、课题申请和立项程序

(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学校每年颁布《奉贤中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指南》。

(二)每项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课题组成员一般不超过6名。每一负责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凡已承担研究课题尚未完成,或到期完成情况不好的课题主持负责人,一般不再申请新课题。每人原则上允许承担两个课题(一项主持,一项参加)。

(三)教师依据《奉贤中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确立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完成课题设计,填写《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报校教育发展研究室。

(四)校教育发展研究室对上报的研究课题申请人资格及填表内容进行核实,然后组织三名以上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成员进行立题论证。通过立题论证,并由学校批准后方可确认为校级课题。

(五)学校每年在已经立项的课题中遴选优秀课题申报区、市级课题。

二、课题实施与管理

(一)凡经学校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先由校教育发展研究室统一编号,然后在20天内与课题负责人签订合同书,双方就课题实施和应承担的责任各自作出保证。

(二)校教育发展研究室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中期检查,了解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同时根据需要对有关课题进行不定期抽查。各课题组应密切配合,积极接受检查,做好中期总结,填写《奉贤中学教育科研课题中期检查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和给予必要的处理。

(三)经批准后的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修改研究内容、进度、技术指标和变更研究人员,必须提出书面报告。校级课题报校教育发展研究室审批,区、市级课题上报区科研室审批。未报告或已报告而未经批准的各课题组不得随意自行修改或变更研究计划。

(四)校教育发展研究室定期出版《教育情报》,为课题研究提供情报资料。

(五)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定期邀请教育教学科研专家来校指导。

三、课题结题

(一)课题研究终结时,课题负责人应整理好相关研究资料,并填写《课题终结登记表》,向校教育发展研究室提出鉴定申请。校教育发展研究室组织三名以上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成员进行课题鉴定,并及时将课题结题材料整理存档。

(二)对因客观因素确定需要延期的课题,负责人必须在计划结题期限前3个月提出申请报告,经考核审查后由校教育发展研究室审批。一个课题只能申请延期一次,且延期时间不超过一年。

(三)学校定期举办科研论坛,推广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四)学校定期组织教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

(五)继续办好校刊《教研新圃》,并积极向区、市有关刊物推荐优秀科研成果。

四、奖励与惩处

(一)奖励

1、正式立项的校级课题,学校提供课题研究经费。

(1)校级重点课题400元,一般课题200元。

(2)区级重点课题1000元,一般课题600元。(包括市级条线课题)

(3)市级重点课题2000元,一般课题1000元。

若市、区下达的课题研究经费不足学校所规定的标准,由学校补足;若市、区下达的课题研究经费超过学校所规定的标准,按实际经费使用。

课题研究经费主要用于购买研究资料、复印资料、召开小型研讨会议等。课题立项时下达一半经费,通过课题鉴定后下达其余经费。

2、凡按期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负责人,可优选申报新课题。

3、对在研究工作中表现突出,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个人,由校教育发展研究室向学校提供情况,作为评优、晋级、晋职的参考依据。

4、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课题组,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惩处

1、未按合同和科研计划要求正常开展课题研究,校教育发展研究室对课题负责人视情况给予警告,冻结其科研经费,并在3年内不受理其申报新课题。

2、对在研究工作中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或违反政策规定,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造成不良影响者,视其情况给予批评直至报请学校给予处分。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5

1 积极引导,让教师想做课题研究

首先,我们以学校主课题的研究为抓手,培养课题研究骨干队伍,拉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以学校主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科技特色发展的研究》(GHB093184)为例,该课题立项后,我们通过积极发动,让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师团体及教师个人向学校教科室申报相关的子课题,组织召开多次总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进行反复讨论与筛选,最后由学校教科室进行协调,形成了8个骨干子课题组,然后让教师进行重新确认参与到相关的子课题组中。这样,子课题来源于教师,并通过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过程,受到学校教师的欢迎。同时我们积极推荐这些子课题申报不同层次的立项,组织与指导好这些课题的研究,培养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拉起一支课题研究的骨干队伍。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凸显,吸引了我校更多教师的积极响应,加入到课题研究的行列中来,课题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同时我们及时指导和帮助每年入校的新教师申报个人子课题,加入到课题研究中,目前本课题共建立有各级子课题16个,其中吴江市级十一五课题3个(已顺利结题),苏州市级十二五课题2个,江苏省级十二五重点课题2个,部级十二五子课题1个,校级课题8个。截止2011年底,课题相关文章发表33篇,获奖52篇,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学征文比赛入选论文10篇,其中在中央教科所《科研简报》中发表6篇。

其次,我们以机制作保障,激发教师课题研究的热情,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制定了《盛泽中学课题管理制度》、《盛泽中学课题组成员职责》等规章制度来规范课题研究,聘请11名教研组长担任兼职教科员,吸收16名教科研积极分子成立教科中心组等形式来引领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另一方面,我校经教代会通过,出台了新的《盛泽中学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增设课题研究奖,对能够顺利结题的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奖励,同时提高教师教科研论文的奖励力度,并实行两月一考评、两月一发放的办法,使奖金及时兑现。这样,我校教师的课题研究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 做好服务,加强管理,让教师能做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

作为高中,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许多教师虽然想做课题研究,但整天为X埋头苦干,以至于教科研,特别是课题研究方面处于弱势,基于这种现状,我们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规范细致的管理,让教师能做、会做、做实、做好课题研究。

以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工作为例,收到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十二五”课题申报的相关文件后,在校长室的支持下,我们立即进行了发动工作,在学校OA系统进行,并通过网络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全体教师,组织教研组等教师团体向学校教科室积极申报,对申报课题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指导选择课题名称、准备申报材料的具体方法与要求,由OA系统及时接收、审核和回复申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让教师修改,然后进行初选,对初选入围课题的课题组负责人再进行一对一的具体指导,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经过多次上下反复,形成比较完善的课题研究方案和申报材料,最后通过协调与平衡,推荐部分优秀课题进行上报,那些没有被推荐上报的课题,作为以后其他课题申报的积极后备。

这样,我们在学校申报的十二五课题有1项江苏省教科院立项为规划课题、1项被江苏省教育学会立项为重点课题、1项被江苏省陶研会立项为重点课题、1项被苏州市教科院立项为重点课题的基础上,教研组等教师团体的课题有2项被上级部门立项为部级子课题、2项被江苏省教育学会立项为规划课题、2项被苏州市教科院立项为重点课题、2项被苏州市教科院立项为规划课题、6项被江苏省教育学会立项为规划课题,3项被吴江市教科室立项为重点课题、13项被吴江市教科室立项为规划课题。

在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申报的同时,我们指导好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以双月刊《科研资讯》向教师定期课题相关学习资料、课题研究信息与要求、课题研究成果等,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能规范有序地进行。同时推行“课题研讨课”项目,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在校刊《盛中教育》中开辟“课题研究”栏目,及时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并推荐上级刊物发表及参加论文评比,使课题研究成为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3 多方推进,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科室以重实施、重过程、可复制、能应用的课题研究原则,指导教师做实课题,做好课题,转化课题研究成果,实现课题研究价值,取得可喜成果。我校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94)以书面通讯形式顺利结题,我校苏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061365707)以网络化形式顺利结题,被苏州市教科院、规划办鉴定为良好(吴江市获此殊荣共24项)(省略/show.aspx?id=2968&cid=102)。我校苏州市“指导自学”课题《指导高三学生按需有效自学的实践研究》以网络化顺利结题,鉴定为良好,并被评为苏州市网络化管理优秀课题(吴江市获此殊荣共7项)(省略/list.aspx?cid=116)。我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科技特色发展的研究》(GHB093184)(省略/show.aspx?id=2975&cid=103)顺利完成中期评估。我校教师44项吴江市十一五年度课题顺利完成结题工作。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校教师近90篇、获奖论文近80篇,获奖课例近20篇。

许多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脱颖而出,例如,物理组的吴江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原教研组长退休后,由新教研组长接任课题组长,在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推动下,他积极实践,发表本课题相关研究论文8篇,获奖2篇,其中有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本课题被评为吴江市优秀课题,他本人也成长为吴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6

项目背景

当前,朝阳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已基本完成,信息化工作从基础建设向应用转变。为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引导、激励教育系统各单位信息化管理的科学、规范,结合各单位信息化应用及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朝阳区教委决定在全区开展朝阳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旨在树立典型、传播经验,进一步推广各单位在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方面已形成的有特色、有实效、有成果的项目,并对这类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整体提升全区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2008年11月18日,朝阳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朝阳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的通知》(朝教信〔2008〕11号),明确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以信息化主管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工作职责,“星火计划”项目正式启动。

“星火计划”是朝阳区针对教育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8年启动以来,“星火计划”项目以点带面,提升了朝阳区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被市区同行称为“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又一创举”。

历年实施数据

2008年,“星火计划”项目支持范围包括:信息化应用发展类——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成长等项目;网站应用类——学校网站、学科网站、功能化平台等;信息化应用科研类——科研项目研究、推广等。

项目以学校自主申报为主,朝阳区教育系统51个单位,共申报项目74个,通过评审,共评出31个单位的37个项目为“星火计划”扶持项目,包括学校网站建设、信息化科研项目、资源建设、教师发展项目、办公系统、学生卡应用、学校特色软件开发等类型。

2009年,“星火计划”项目申报范围包括:信息化应用发展类——自主开发、研制的特色项目,具有实效性,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具有可推广性;信息化应用科研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对全区信息化应用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及推广价值。

申报项目可以是单位项目,或学区、学片结组项目,朝阳区50个教学单位共申报项目61个,通过评审,共评出25个教学单位的27个项目为“星火计划”扶持项目,项目涵盖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科研项目、特色资源建设、教师发展项目、办公系统等类型。

根据这两年的经验,经教委主任办公会批准,对2010年度朝阳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项目实施方式进行了调整。结合教育部、市教委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结合朝阳区应用整合整体规划,结合基层学校在行政管理、教育教学中带有共性的重点难点问题,按照“项目具备可操作性、先进性,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符合学校发展方向,可向同级同类学校推广,生成性资源可纳入整合平台中,反映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要求,信息中心组织专家对全区应用推广、市区试点两类项目进行了审定,推选出8个全区推广项目,9个试点项目,同时下发征集建设学校和试点项目。全区73个单位参与申报94项/次,42个单位参与到最终确定的13个项目实验中。

根据统筹谋划、系统设计、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发挥效益,实现从单校单一应用向校际及区域合作过渡的原则,2011年,朝阳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项目实施采用全区推广项目、课题研究项目、单位自行申报项目三种方式实施。

全区推广项目由信息中心统一部署,课题研究项目则是由信息中心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选择参与学校,单位自行申报项目重点扶持以学区、联片多单位合作模式,朝阳区47个教学单位共申报项目60个,通过评审,共评出15个教学单位的25个项目为“星火计划”扶持项目。

“星火计划”项目实施五年以来,朝阳区共有132家教育单位总计申请了208个信息化应用项目。共有102个项目受到“星火计划”扶持,85个单位参与到信息化应用建设、课题试点工作中,项目涵盖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科研课题、特色资源建设、教师发展项目、办公系统等类型,参与形式由原学校申报单一项目向整体联动研究发展,为朝阳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的成效

“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不仅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研究,更提升了朝阳区教育教学单位的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颇具影响力、具有推广研究价值的项目。

“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最大特点是能让教研、学校、教师各个角色在互动中推进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有效应用。平台一期的主旨是“以管促用”,由朝阳区教研部门牵头,把大课堂基地资源与具体课程结合,形成教学指导。学区作为管理部门,指导学校任务的开展,教师在平台中申领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指导组织学生到相关的教学基地学习,并将教学过程资料提交到平台中。学校通过平台对全体教师的教学任务统一调配,通过教学任务的申领,学校对教学时间进行统一的安排和规划,保障社会大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

基于校本课程下的学业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朝阳区学校学业能力长期追踪诊断和分析评价的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模式,提升朝阳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率先在首都实现“教学评价现代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高效的数据分析服务,定向跟踪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变化,有针对性地提供多视角、多维度的学情分析报告,一方面帮助教师挖掘学生潜能,基于报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分层指导,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学情报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家庭助学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家长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提升家庭学习效率。

“三礼教育”在呼家楼中心小学扎根结果整整十年,作为区教委“星火计划”支持项目,学校在区教委信息网络中心和教研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研发了《三礼教育网站》,通过点击三礼教育网,可以看到“学生乐园、家庭社会”等板块内容,为学生们搭建了“知礼和学礼”的桥梁,更是为大家在“用礼和行礼”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为了让三礼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孩子,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受到教育,呼家楼学区已开始制作三礼动画片,结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整合原有教材内容,以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为主线,将三礼教育以动漫的形式展现,做成全国第一部校本课程系列动漫教材。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7

第一条为了全面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我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根据我区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条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应用研究,正确开展学术讨论,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我区教育教学的跨越发展。

第三条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服务;坚持为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坚持为培养学者型教师和创建特色学校服务。

第二章组织建设

第四条建立下列教育科学研究组织:

1.设立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简称区教科规划办)。由分管教科研的副局长领导,区教科所负责日常事务。该组织承担本区范围内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成果评比和推广等职责。

2、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简称区教科所)。区教科所是区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是区教育局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职能部门。具有指导各校教科室工作和联系市级以上教科所(院)的职责,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相互联系,结成网络,发挥组织管理的系统功能。

第五条学校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简称学校教科室)。由校长或分管教科研副校长领导。学校教科室设立教科室主任一名,有条件的配一名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工作。

第六条学校教科室要与教导(务)处及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作。要管好本校各级各类课题,对课题研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指导,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第七条区、校两级教育科学研究管理组织应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第三章队伍建设

第八条根据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要建立一支不同层次的教育科研队伍。

1.基层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在普及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广大教师、教育行政干部,要结合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实践,选择课题,开展研究。

2.基层教育科学研究骨干队伍。由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得者和教科室主任及校分管领导构成,是基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学校(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核心力量。

3.区级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由教研员、名校长、名教师(特级教师、区市级学科带头人)等组成,是组织、推动、指导全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核心力量,是各级重点课题研究的承担者,是教育科研活动的指导者和教育科学研究知识、方法的传播者。

第四章课题管理

第九条为了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益,要加强和完善课题的管理。

1.区教科规划办和区教科所负责对区级以上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课题指南,受理区级以上课题申请,组织立项论证,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管理和指导,对课题成果组织评奖等。

2.学校教科室负责对校级以上课题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各课题组负责人,根据校科室和区教科所的要求,定期汇报课题研究进行情况。对课题的日常管理和指导,以课题申报人所在学校为主。

3.课题承担单位应对课题研究加强领导和管理,在时间、人力、物力、经费等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4、市级以上课题由课题承担学校和批准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区教所给予适当指导。上述课题除按规定直接申报外,须经区教科所推荐。直接申报的课题立项后应报区教科所备案。

第十条课题一般设“*区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区规划课题主要是对教育理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学科教育、电化教育等具体领域进行研究的课题。一般一年申报一次。区教科规划办在组织评审年度规划课题时,评审确定20项区级重点研究课题,对被批准为区级重点课题及省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单位区教育局给予每项1000元的科研资助专项经费。其中500元在立项批文下达时给予,另一半在课题结题时下拔。

第十一条课题的立项原则是:

1.实用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前瞻性原则

第十二条课题申报实行限时申报,每年一次。申报以校(园)、街道(乡、镇)中心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学校为单位。课题申报可按区教科规划办公布的《课题指南》申报,按要求填写《申报表》,并附课题研究方案。申报数额应按区教科规划办下达的指标,择优上报。

第十三条根据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的原则,区教科规划办组织人员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由区教科规划办发文正式公布。

第十四条课题立项后,日常管理工作由该课题申报人所在单位为主。课题负责人应按照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按时保质完成研究任务。在管理过程中,课题组要加强自我管理,做好研究计划实施的反馈和调节,做好研究材料的积累和管理,定期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十五条课题研究如有重大变更或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完成时,课题负责人应在结题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报告区教科规划办,经批准可适当推迟,但最多不得超过一年。课题研究过程中,因课题负责人变动等原因,使课题无法进行时,以书面形式主动向区教科规划办提出终止课题的请求。

第十六条立项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应做好结题工作,由课题负责人向区教科规划办递交《区规划课题结题申请表》,并附下列材料:课题研究主体报告(一式五份);全部研究成果;反映研究过程的主要资料(包括文字、图表、音像、课件、实物等)。必要时成立专家评审组,对成果进行鉴定评价。

第五章评价制度

第十七条每两年一次进行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由区教科规划办组织人员进行评审。各奖项由评审小组成员无记名投票产生。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并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奖金分别给予1000元、600元、200元。

第十八条积极参加市、省、部、部级各种成果评比,争取获奖。对获奖的优秀成果,区教育局发文公布,并给予相同的奖金。

第十九条课题承担人获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应记入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评聘职称,评优、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对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由授奖单位予以撤消,收回证书和奖金,并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十条区教育局和教科所每两年组织一次区级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激励学校、单位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激发学校和单位领导、教科室主任和研究人员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区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区教育局授予荣誉证书。区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是推荐参评市、省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候选人对象。

第六章成果推广

第二十一条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使教育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是教育行政和科研、教研部门的职责,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科研职能部门应做好参谋和指导工作,发挥成果推广应用的中介作用。各校要把推广科研成果当作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二十二条设置课题优秀成果推广奖,建立课题优秀成果推广奖评审制度。优秀成果推广奖与科研成果奖具有同等价值。优秀成果推广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与省市级评选衔接、逐级推荐。

第七章档案管理

第二十三条为了使教育科研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学校、区、市、省、全国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均要立卷归档。各级的立项课题结题后二个月内,由学校教科室主任负责将所有资料(立项文件、课题申报表、实施方案、中期研讨情况、实验报告或主体报告以及附件等)立为一卷,或者同一年的几个课题资料立为一卷。

第二十四条卷内文件资料应按序进行排列,依次编写页号,统一在正面有文的右上角,背面有文的左上角,要去掉金属物,采用三孔一线方法装订成卷。案卷封面上标题简明确切,用毛笔或钢笔书写,并编好案卷号。

第二十五条学校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短期;区、市级立课题保管期限为长期;省、全国级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永久。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8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 申报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37-01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它的主要面向对象为高等学校师生,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将成为最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笔者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结合学校实际谈几点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做好申报课程储备工作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关键。2003年起,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本校紧紧抓住精品课程建设契机,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建成了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以及校级精品课程。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规则和办法,保障和促进了各类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自2006年,本校启用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平台”,该平台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使用广泛,效果明显,为省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创造了便利条件。为更好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本校于2012年启用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支持课程的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教学过程跟踪统计,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相结合。为教师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施教环境,加上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

目前,本校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总数达2000多门次,省部级精品课程20余门,学校各级课程及立项148门。学校对课程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成了教学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资源库。在申报工作中,我们主要从授课效果、受众数量、教学团队、课程资源、教师积极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重点推荐基础好、建设相对成熟的课程择优申报。这些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申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得不到充分体现或体现不突出

个别申报教师在材料整理方面不得法,掌握的课程建设信息过于零散,不能使课程建设成果很好地展现在申报材料中。针对此类问题,申报教师要善于积累材料,对于课程建设已有的资料要注意沿袭和发展,取其精华,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提炼。在整理申报材料时,要善于挖掘已有成果,成果亮点要放在突出位置。对于建设成果不能仅做简单罗列,而要对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阐述,保证有针对性。

2.对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梳理不够

课程资源的质量是关系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效果的关键。课程内容是课程资源的基础,申报教师对于课程建设整体情况、课程内容的梳理不能过于笼统,避免未体现知识点(知识结构)。课程内容要求能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核心内容。既要应充分考虑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针对性等,也要妥善处理传统经典和前沿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申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整理,教学中实施精讲多练,精心提炼讲课内容,充分准备可供学习的资料。

3.录像效果有待提高

课程讲授录像的制作效果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效果也起到重要影响。录像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录像画面质量和课堂讲授效果两个方面。录像画面清晰度不高,或主讲教师着装不职业,语言组织不精练,表述不流畅等。主讲教师要做到熟悉镜头、熟悉授课内容、注意着装、调整语速、富有感染力、表情自然、手势得体、还原现场授课氛围,保证在自然娴熟的状态下录像。

三 做好沟通工作,保证申报信息的对称与畅通

全国刚刚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相关技术要求与申报程序无论对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申报教师来说,都很生疏,为了高质量完成申报工作,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在申报中,实行领导负责制。教务处处长为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负责人,各申报课程所在学院教学院长为课程第一责任人,对申报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使申报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9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能相得益彰,是工作中最好的合作。为了给年轻的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我校建立健全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听评课活动的功能。我们相继制订并出台了《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备课组活动制度》和《教研工作考核条例》等。我们根据学校实际,规定每周半天为教研组活动时间(一般与市教研活动时间一致)。而且规定:新教师及新调入教师当学期必须开设二节校性的汇报课,凡要申报青年优质课评比的教师必须先开设一节研究课,老教师及骨干教师每年必须开设一节观摩课,申报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当年必须开设一节示范课。各教研组的汇报课、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课型,一般都在教研组活动时间内开设,每一节课结束后,所有参加听课的教师都必须进行交流。每一场交流力求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做到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保证质量。在听评课这个平台上,教师之间主动、自觉互听互评,在保证完成听课节数的同时,更重视听评课的质量和实效。学校听评课不断形成高潮,教师业务素质迅速提高。

为了使教学中的好经验及时得以总结推广,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教育教学研讨会,进行教育教学经验和论文的交流、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让青年教师在这些交流活动中锻炼提高,施展才干。在各教研组的努力下,学校教研活动不再是单一的听课、说课和评课,而且是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及心得交流的平台。备课组活动也由原来的统一进度和练习,转变为研究教法、学法,落实重点、难点,优化备课质量。

二、组织培训,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

积极倡导教师终身学习,培育教师善思勤学的良好习惯。我们认真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训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和计划。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通过与专家对话、名师交流和同行沟通,张扬教师个性,努力使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的快乐,职业成就的幸福。新教师执教之前,必须参加学校的岗前培训。七年来,学校招聘新教师180多名,每年利用寒暑假期间,对教师进行为期十天左右的校本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或邀请专家莅校讲课、或校长及各处室主任、老师上台授课,他们讲师德、讲校情、讲教学艺术、讲教研科研、讲后勤管理。讲课者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领和带动新教师,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在校本培训的后半段,以备课组为单位,新教师试教,老教师点评,以老带新,确保新教师的第一节课“安全着陆”。

三、借助课题,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篇10

关键词:课题设计论证;基本结构;申请评审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05-03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是课题申报与立项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题申请・评审书》中最主要的内容。课题设计论证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价值和创新之处,直接关系到申报的课题能否成功立项。

一、课题设计论证的撰写

课题设计论证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评述、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研究的基础、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参考文献等,每项内容的撰写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课题名称

教育科研选题应把握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具体性和可行性原则。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完整,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即研究的问题(内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表述用语要规范,使用学术性的语句,不能用大白话、比喻句,不能用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应研究具体问题,不能太大、太笼统,要小题大做,不能大题小做,课题越大,研究越空;名称要简洁,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超过20个字,如: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自助口语交际训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就是分析研究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分析研究的有关背景,如理论的、实践的或政策的背景,说明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二是通过分析本地(校)本人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问题的针对性何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要以实践应用的论述为主论证,分析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但作为中小学的研究,更应侧重从微观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指出本校或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对教育教学、学生、学校的实际作用,从而体现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发展理论的论述为辅论证,中小学科研也应当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发挥作用,因此研究者也应该从某种理论或理念的操作性不足的角度说明该研究的理论贡献价值。这些都要写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即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一是前人在此问题上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是前人在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留下了什么研究的空间;三是前人的研究对于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把工作现状、实践现状等同于研究现状;因为资料占有不足,致使分析上出现偏差;既没列出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也很简单,针对性也不够;罗列几本书或几篇文章、缺乏分析或者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本课题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价值。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去做。

(六)课题的界定

界定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一定要介绍清楚你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哪些地区;其次,这些研究对象是如何选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学历层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对象大体需要多少人,基本分布等,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分类。核心概念的界定,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核心概念不是泛泛的概念界定,目的是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使概念的内涵变得清晰、具体,有利于参与研究的人员统一认识,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实施,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的结果以及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

(七)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要明确、具体解决什么问题,不能笼统;二要最终不说或者少说过程;三是目标要紧扣课题, 具体明了、准确精练,而不要引申太多。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即研究目标的细化,通常是把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并加以列举。

(九)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就是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的总体路线,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研究方法本无好坏之分,都有其特点和使用的条件、范围,因此,必须的、最适宜所研究题目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同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搭配和综合使用,这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全面、立体、完整地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全面选择,二要根据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应选择。确定切合本课题实际的三四个研究方法即可,排列顺序为最主要的方法在前,次要方法靠后。对研究方法的表述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如何使用该研究方法,要结合研究过程具体化,做到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相对应。

(十)课题研究阶段

基本上包括研究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形成和结题阶段。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础

即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著作等);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和评价。

(十二)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包括组织保证、制度保证、经费保证、技术保证,即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研究时间、经费、设备、资料等条件。

(十三)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性,正规的设计论证要求列出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主要参考文献,一般限填20项以内。要做到文献资料具有权威性,标注规范完整,从而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课题设计论证应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阐述,不可遗漏某一部分。

二、《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

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格式要规范,行文要恰当

这是严谨治学的外在表现。在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时,字体、字号要一致,摆布要均匀,大段的文字要注意行间距适当。评审书中多为表格,要注意页面设置,切忌跨行断列。课题负责人及其单位要签章,承诺信誉保证。

(二)正确理解填写项目的专业内涵

课题类别中的青年专项课题,对课题组成员的年龄有明确限制。学科分类,中小学一线教师申报的课题往往属于基础教育,比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更偏重于基础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德育研究。研究类型,往往取决于申请人单位的属性,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般适合做应用研究,而研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多倾向于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预期成果必须提供研究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的组成

一般研究周期在两年左右的课题,课题组成员以5~10人为宜。这些成员的组成可分为三类:一是有权之士,为课题的研究创设良好环境,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二是有识之士,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独到见解,是学术研究的领导者;三是有志之士,他们是课题研究的执行实践者,从资料的搜集到成果的整理,不辞劳苦,甘于奉献。

(四)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承担的研究课题

这既表明课题申报的研究基础和学术能力,也能彰显课题组承担课题的实力,因此所呈现的内容既要全面充分,又不能牵强附会。

(五)阶段性成果

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应该分别有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专著、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影像资料(含课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学具、学生作品等。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呈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立项之初就要做到分工清楚、职责分明,每项研究任务落实到人。

(六)课题经费保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