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评十篇

时间:2023-03-22 21:23:08

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篇1

待到现代科学体系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科学、严谨的手段也被用于了解个人的心理。心理测评就是其中之一。

这段日子接触了很多心理测评,都是比较专业而严谨的量表,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心理测试,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内容还是有比较本质的区别的。

专门的心理测评,有一些是用于辅助临床诊断和筛查的,它们从制定到推广应用,以及到各个国家的翻译引进,整个过程都注重学术性和严谨性。

这也是我选择这些量表的原因。最近我接受的测评有爱森克人格测试、PDQ人格障碍测试、SCL-90量表,以及大五人格测试。前三者主要用在心理学和精神科学的领域,最后一个则通常用在职业测评和不同的性格测试里。

很有意思的是大五人格测试给出的指标当中,我有四个维度得到的分数都比较中庸,只有人际关系维度一向与其他测评的结果接近。

心理测评篇2

关键词:心海测评软件;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56-02

一、心理测评的必要性

根据2009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有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辅导员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政治思想教育来解决,应当培养和提高个人的心理咨询能力,但是,作为辅导员,我们大多不具备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仅依靠一些零敲碎打的心理学知识不仅不能支持工作,弄不好还有适得其反的可能性。

要解决以上的矛盾,最重要的自然是我们在此方面坚持不懈的自我培养,但是,面对学生可能随时爆发的心理危机和由此而来的严重后果,又对我们及时、准确的干预行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学生心理问题不会等待我们成为专家后才出现。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开展工作,我自2008年9月起,利用心海软件测评系统,为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213名、7个自然班的专科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起到良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心海软件测评系统与网上流行的心理测试游戏不同,它是系统全面地运用心理学测试的各项指标,依据科学的规范,编制成常用量表,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成一个系统,其每次运算都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固定规范和公式。简单的说,就是被测评者在计算机上回答几百个问题,然后由计算机根据测评对象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即得出有关测评对象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人格特征、性格与职业类型、推理能力等有关方面的结论,告诉我他大体是什么样的人,内心深处有什么弱点或可能产生什么问题,行为上有那些倾向,更适合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

心理测评完成后,当即便可显示测试结果,例如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很快可以区分心理异常同学,略去漫长曲折的谈话了解,直接走入内心世界,接触到其心理最脆弱的部分,提高有效率,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通过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兴趣与职业定向自我测试等多种量表测试,让我迅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同时帮助学生增加对自身了解,扬长避短。下面是系统测评的两个案例

案例1: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检查,这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下面是电子商务专业一名女生2008年11月10日做的测试SCL-90。

通过测试反映出来该生心理症状总分为238分,超出正常划界标准168.72分较多。系统的提示语言显示:在人际交往方面明显缺乏自信,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感觉不自在,心神不安;自己常因此而懊恼,在交往中易产生消极期待。可能经常会有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冲动和行为发生,虽然自己明知没有必要,却依然难以自控。测试期间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丧失,无精打采,悲观,对身边的人或事都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有些不愿意相信别人;周围环境充满了恐惧,即使并无危险也极力回避出门旅行、空旷场地、公共场所等,可能对社交场合也有所顾忌。通过实际了解与观察,发现她的确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人际交往有困难。

针对上述测评结果,我当即制定了计划,对学生展开了辅导工作。多次辅导和谈话,给出学习生活交往的建议,引导她放松心情,鼓励参加学院开展的活动,多次提供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她树立自信心,让她感觉到温暖,减少孤独感。经过干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明显改变,有勇气参加班级演讲,与宿舍同学关系融洽。一年后再次测试,效果非常明显。她的心理症状总分已经降为正常水平,显示被试是一个健康、开朗、活泼的人;被试人际关系良好,睡眠质量很高;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精神状态是积极的。经过心理辅导之后,测试结果显示总分:95分(168.72),总均分:1.06分(1.87)阳性项目数:5项(43.33),阴性项目数:85项阳性项目均分:2.00分(3.19)。

案例2:利用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量表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

下面是两个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测试结果。(表格2)

学生A的测评结果为:社会型(S)和企业型(E),性格特点是为人友好、热情、善辩、自信、好交际、有支配愿望,具备领导才能。提供职业建议是: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结合测评情况,如: 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测试系统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培养方向,我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干部,目前已在班级中担任团支书,并成长为我院学生会骨干力量。

学生B的测评结果为:实际型(R),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性格特点是踏实稳重、诚实可靠。系统提供职业建议是:喜欢使用工具、机器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技术性和技能性职业。

二、使用心理测试系统的优越性

我认为用心理测试软件辅助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如下几个优越性:1.效率性:可以略去漫长曲折的谈话了解,直接走入学生内心世界,而且测量结果可以即时反馈,提高工作效率;2.准确性和科学性:以上测试软件凝聚了心理学研究的各项成果,在全国大、中、小学已经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效果很好;3.实用性:软件测评不仅能够提供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更能够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

心理测试软件的运用最大程度地弥补了我们心理学知识背景上的缺陷,使我们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了科学的指导和根据,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以往此类工作费力而粗放的局面。当然,软件测评终归是一种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因为系统只能在既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情况作相对静态的反映,而人的心理毕竟是千差万别且不断发展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学修养,如此方能登堂入室,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心理测评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测评 创业 人格特征 驱动

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必须适应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才可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研究思路、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是利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朗途职业规划测评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诊断确认KAB受训者和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类型和行为动力两方面的异同,尝试总结KAB受训者个性特质,从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微观基础。其中,KAB受训者是潜在大学生创业者,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对象,其心理素质特征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绩效。调研样本从选修《大学生KAB创业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生中选取。2007~2008学年下学期选课者共60名,依随机原则从中抽选30名学员进行测评获取测评资料。然后,对比分析调研样本(KAB受训者)和调研总体(全校接受测评人员,共计7,368人)心理素质类型和行为动力两方面的异同,分析归纳了潜在大学生创业者个性特质,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测评数据分析

1.典型人格特征类型分析

朗途职业规划系统的人格测验部分基于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提出的心理类型学理论。人格因素是指一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它在人们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特征差异导致每个人认识问题的方式不同;在行为上风格各异,并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直接影响每个人能力特长的发挥和表现。这些特点可能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绩效。

表1 大学生典型人格特征类型百分比分配表(表中括号内为各人格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导致的排序序号)

(1)内向、感性的ISFJ型人格是大学生最强势的个性特征

测评数据揭示,全体测评学生中人格类型排前3位的是:ISFJ、ISTJ、ESFJ三类。其中,ISFJ型人格类型是测评对象整体最重要的个性特征。ISFJ人格特性是一种内向、辨认、感性、决断型的人格,适合职业为行政办公管理人员、教师、图书馆管理员等。这种个性特征,相对于创业环境而言,显得相对“单纯”和更适于选择。需要注意的由表1还可以看到KAB受训者中ISFJ型人格所占比重所占的比重(8.7%)远低于普通大学生(12%)和研究生(学业生涯成功者代表)(14.35%),这说明于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基本人格类型确实存在典型特征,对传统的以就业为目的、以学术道路为主线的“经院式”、“象牙塔”式教育适应度较低。

(2)ISTJ型人格类型占比高,“理性”是就业和创业成功的共通关键素质

KAB受训者人格类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ISTJ类型人格所占比重为30.43%,远高于总体12.84%的比例。根据MBTI人格类型理论解读,ISTJ为内向、辨认、理性、决断型人格,特征为安静、认真、集中注意力、彻底、实际、可靠、喜欢事情有组织、认真负责的;适合岗位主要为机构领导、企业经理、军人等。结合创业者的工作环境来看,这种人格类型很适合于创业环境的特点,有利于创业行为的成功,也表示KAB受训者对自我的个性特征和目标有较好的认知。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研究生中ISTJ型人格类型比重也很高,这显示“理性”是就业和创业成功的共通关键素质。

(3)测试显示KAB受训者职业规划存在盲目性,须强化引导和甄选

KAB受训者中INFP人格类型人员所占比例(13.04%)远高于在全体测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6.45%)。根据MBTI人格类型理论解读,INFP为内向、直觉、感性、熟思型人格。较适合岗位是: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作家、艺术家、编辑、教师、社会工作者、音乐家和作曲家。这种人格类型并不具备创业优势,但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学生占KAB受训者人员比重很高,显示出较强的盲目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大学生人格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发展性,测评结果不能完全作为评判依据,同时也还存在锁定目标后逆向调整重构自身个性特征的可能;二是选修创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学生探索确认自身个性特征的进程。相应地学校应该对选修创业课程的学生加强引导和甄选,测评是有效工具。

2.动力指数特性分析

朗途职业规划系统中的动力测验部分(2004版)由4个分量表构成,有助于帮助测试者了解自己在成功愿望、影响愿望、挫折承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引起、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行为动力中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08年4月22日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体测评学生和23名KAB受训者(抽样30名,但数据全面合格的学生只有23名)的动力指数情况如图2所示。

(1)大学生成功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成功愿望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比,多6%,得分30~70分之间的多7%。这说明,KAB受训者成功愿望得高分于人员比重远高于全体测试成员。

(2)KAB受训者人际社交指数远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人际社交指数得分70分以上的人数比全体测试者高39%,同时,KAB受训者中没有得分低于30分以下的人员。这说明,KAB受训者人际社交指数得分远远高于一般水平。这较符合创业者社会交往能力要求较高的特征。

(3)KAB受训者影响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影响愿望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高35%;得分低于30分以下的比全体测试者比重低22%。这说明,KAB受训者影响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4)KAB受训者挫折承受能力偏低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挫折承受指数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低26%,而挫折承受能力低于30分以下的KAB受训者却比全体测试者高11%。这说明,KAB受训者挫折承受能力偏低,这也与KAB受训者成功预期较高而风险预期不足有关。

由以上人格特征和行为动力分析可见,KAB受训者与普通大学生、研究生群体比较,共性是KAB受训者和其他大学生都具有较强探索性、成长型和积极性;而个性主要体现为KAB受训者比之一般大学生更理性、成熟,对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的背离度也较高,个性较鲜明。

三、结论

KAB受训者和全体测评学生测评数据的共性和个性,说明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创业教育能够通过填补传统教育中的创业体验的空白,从而和大学生就业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双轨并行体系,互补融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适合的人员接受创业教育,从创业培训自身角度来说是一种失败,应该加以避免;但是从大学生探索、体验、确认自身人格特性这一角度而言,创业培训效率的损失最后会体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度的提升,所以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提高效率,建议以后在学生选修创业课之前,先开展“认知培训”并开展测评,以提高创业培训受训者人格特征契合率。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14-120.

心理测评篇4

【关键词】心理素质;安全生产;对策;测评;指标

油田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特点,事故发生几率高,可能诱发严重事故后果的隐患多。油田主要容易发生的事故包括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泄漏、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高处坠落、淹溺、其他伤害等。由此,油田作业对工作人员提出安全素质除了要求员工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安全的心理素质。

1、油田作业对员工心理素质要求

根据油田行业特点,通过事故分析,多数事故存在着相关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心理麻痹、侥幸心理、经验主义等问题。例如油田企业常见的火灾爆炸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是油田重要产品是易燃易爆的油气,由于设备的腐蚀损坏或老化、管理的缺陷、设计存在的死角或人员素质低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油田场地容易有易燃易爆的油气聚集,一旦遇到火源(如违章抽烟)就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因此,在确保设计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正常生产中,应强化管理维护,同时应加强对员工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强化油田员工安全操作心理教育,提升员工安全心理素质,对降低油田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率有重大作用。

总之,要想很好的控制事故的发生,单纯考虑的技术、设备、物料、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是不够的。有关研究表明事故的发生70%~80%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控制事故的发生主要是要求员工在具有良好的安全技能的前提下,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正常工作情况能够按章办事,不存在侥幸心理,同时遇到紧急情况能够镇定,迅速识别风险,最大程度避免事故的发生。

2、心理对策分析

从目前管理操作规程以及法律法规的情况来看,企业安全管理对人员提出的要求主要是从技术、设备、环境、物料等角度来实施。而实际上,人在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影响,员工的行为并不是总受规程和法规的约束,人在工作中的行为与员工心理状态、性格特点、智力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安全管理不能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还要根据工作要求结合员工个人特点进行人员的优化管理,才能更好的控制企业事故的发生。

安全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在提高人的素质水平上,后天的教育培训和奖惩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从人机匹配的角度来看,除了教育培训和奖惩外,必须使用心理筛查机制,对员工进行心理测评,把符合岗位心理特点要求的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来;在用人上采取更多符合人的心理行为特点的措施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从目前油田事故发生原因统计来看,人为事故屡禁不止的现实值得深思。

人员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人员管理主要是要分析和掌握员工的心理特征,进而通过心理测评了解员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科学合理的配置人才,使责、权、利有机统一,高效发挥员工的积极能动性,共同促进企业的安全管理。排除隐患,降低事故发生律,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心理测评方略

西方早在工业革命成功之后,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且分工日益精细,因而有了专门的人才训练、人员选拔与职业指导的需要,这是促使心理测评发展的重要因素。

3.1 心理测评的定义:从心理测评的起源与发展得知,心理测评产生对于个别差异鉴别的需要,广泛应用于教育、企事业人员的挑选与评价。

(1)心理测评是对行为的测量。心理测验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是心理的,而不是反射性生理行为,是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隐心理活动,是一组行为,而不是单个行为。

(2)心理测评是对一组行为样本的测量。即所测量的行为组是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任何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与条件下行为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所测评的行为抽样不同,则所得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测评项目的取样必须具有代表性。

(3)心理测评是一种标准化检测。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评分数解析程序要有一致性,因为要使测评最后结果具有可比性,那么测评的条件必须具有等同性和统一性。这种按照严格标准的程序去编制和使用,具有统一尺度并对错误做出了严格控制的测评称之为标准化测评。

3.2 心理测评的种类与形式:心理测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1)根据测评的具体对象可以将心理测评划分为认知测评和人格测评。认知测评的是认知行为,而人格测评测验的是社会行为。认知测评又可以按其具体测评对象分为成就测评、智力测评与能力测评。人格测评又可以按其具体的测评对象分为态度、兴趣和品德测评。

(2)根据测评的目的可以将心理测评划分为描述性、预测性、诊断咨询、挑战性、配置性、计划性、研究性等形式。

(3)根据测评材料特点可将心理测评划分为文字性测评纸笔测评、非文字测评(图形辨认、图形排列、实物操作等方式)。

(4)根据测评中是否有时间限制可划分为适度测评、难度测评、最佳行为测评、典型行为测评。

(5)根据测评应用的具体领域可划分为教育测评、职业测评、临床测评、研究性测评等。

3.3 心理测评的技术指标:一个优秀的心理测评模型,应该是可重复、有效、可信的。这就涉及到心理测验中的一系列测评指标。

(1)标准化。在进行心理测评时,信息的收集应该是在程序和条件上都符合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心理测评过程中,要尽量克制主观因素的影响,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控制:测评材料一致性,需要对测评对象所处的问卷、器械、环境等因素变化尽量少。测评情景一致性,让测评尽可能真切的表征被试者的心理特征。操作程序一致性,心理测量调研时不该对被测者的心理有所误导,不能给被测者相关暗示。

(2)客观化。由于心理测评的影响因素具有模糊性,心理调研的形式容易导致主观性误解。设计客观化,测评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测评时尽量减少主观社会常识性的思想观念。分数量化,用不同的分值表征测量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评价程序控制客观化,调研数据处理应该采用无差别程序,统一的评价标准,分值应该由加权统计最终决定。

心理测评篇5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成果少,尤其是对于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研究更少。那么,在地区差异因素的影响下,西部贫困县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的内容,而且在检索到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少之又少,这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以西部贫困县古浪县第一中学为例,于2014年11月10日至2014年11月24日,对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期了解当前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探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网络测评方式,主要运用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研发的学生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选取其中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MHT)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微机室集体进行测评,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测评数据及初步分析

由表一可以看出:古浪一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仅占38.16%,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60.62%,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2%,这说明古浪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者人数较少,但健康人数也相对较少,心理亚健康人数较多,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较脆弱;其次,男女生中存在一定心理问题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0.73%和1.88%,基本健康人数分别占43.62%和30.71%,这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如男生,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再者,从年级整体情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要略低于高二年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高一年级的新生适应性问题,这是高一学生的共性问题,高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教材难度不断加大、学习压力较大。

表二表明: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方面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尤其是学习焦虑在八个测评内容中排在首位,这说明这个问题是全校高中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重视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这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中学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对学习成绩、理想、前途问题比较重视,心理产生焦虑、恐惧和担忧等压力,也属正常,但一定要引起高度关注。

从家庭结构分析表可以看出:冷淡型、争吵型与单亡型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不论是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比例还是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较高,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学生的心理较脆弱,其心理发展和学业成绩明显受到干扰,这类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总体分析及结论

1.从测评数据与国内外调查研究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61.84%,说明我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2%,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常模,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急需解决,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学校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和辅导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治为辅。

2.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略好于女生。在学习焦虑、强迫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女生的心理偏常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但在敌对、偏执方面,男生的心理偏常检出率上稍高于女生,这是由性别差异影响产生的结果。此外,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还发现校园中许多男孩子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这一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3.高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等心理困扰,这恰恰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相关性。学校以学业成绩作为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手段,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为了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有时是以损害身体、心理健康为代价的。此外,高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高二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和整个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4.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能从家庭环境中找到根源,家庭环境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性要素。

5.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克服。因此,学校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测评篇6

关键词:素质,特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素质-应激模型,应激-素质相互作用模型。

分类号:B846

最近几十年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巨大的变化在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和实惠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挑战或调节适应的要求。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当地应对这些快速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那么他便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生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我国精神医学界称“精神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心理疾病和适应不良。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07年全球有10亿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据国家卫生部疾控中心2009年统计,我国有17.5%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这些资料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当代人的最为突出的健康问题。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下,如何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已经成为近30年来心理卫生界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课题。目前,人们面临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的问题。从理论上看,需要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的本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在整体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和方法,以及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等问题。从实践上看。需要探索增进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有效策略、手段和方法等。

依据先进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理论模型,整体上看,心理健康/心理疾病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影响或决定个体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心理因素,主要指个体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特别是人格特征。几年前,沈德立等(2004)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健康素质”这个术语的基础上,依据相关临床心理学研究引申提出“心理健康素质”这个概念,将心理健康素质看作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水平(沈德立,马惠霞,2004)。梁宝勇(2004)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心理素质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认知能力素质通常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按照心理健康问题的“素质一应激模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他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内在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地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并且经常有幸福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任何提高健康水平的努力(例如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应当以优化和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为最终的目标。

基于对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规律的研究。以沈德立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2004,2009)提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包括以下7个维度:人际交往素质、自我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素质(需要、价值观等)、性格素质以及认知和应对风格(沈德立,马惠霞,2004)。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编制了《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并按照分层采样原则在全国7个行政区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选取51399名青少年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数据资料和创新性成果(沈德立,2009)。

本课题依据我国成年人人格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文化特点,进一步界定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基本概念。确定我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并编制我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本文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开篇报告,目的是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我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并规划我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

1、几个基本概念的再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这里要探讨的基本概念包括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

1.1 素质

据考证,“素质”(diathesia)一词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代关于性情或倾向性(disposition)的看法。在古希腊,这个词同关于气质和疾病的体液理论相关联。19世纪,“素质”被引入精神病学后,便同精神疾病患病倾向性(predisposition)或脆弱易感性(vulnerabillty)联系起来,并且逐渐出现“精神病素质”的说法(Monroe&Simons,1991)。

在传统心理学和医学中,关于素质的解释都强调它的生物学方面,将素质视作先天的、遗传决定的东西。在心理学中,素质被看作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官器官、运动器官、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特征”,“主要由遗传决定,亦受胎儿期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医学则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待素质,不仅将素质看作是生物学的、遗传决定的东西,而且还将其视作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医学词典中将素质看作是由某些基因或基因组合构成的一些生物学特征,这些特征使个体对某种或某些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具有体质上的易感倾向性(constitutional predisposition)。

近几十年间。素质概念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它的内涵的扩大,素质不再仅仅被看作一种生物学现象,而且包含各种心理或行为特质(trait)(James,Susan,&Jill,2004;邹涛,姚树桥,2006)。与素质内涵扩大密切相关,另外还有两种重要的发展,一个发展是素质不再被看作是仅仅由遗传决定的身心特质,环境因素在素质的形成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另一个重要发展是素质不都是负面的身心特质,有些特质对于个体维护身心健康、促进成长是有益的,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内在的保护性因素。

Ingram等(1998,2005)提出,素质具有4个特点:稳定性、可变性、内生性和潜伏性。稳定性意味着素质一旦形成便会一直持续下去,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可变性意味着素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素质的特质或类特质(traitlike)性质决定了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稳定性不一定意味着持久性,稳定性是相对的。对于个人而言,素质是内生的东西,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素质的潜伏性特点,意味着在平常情况下素质不易识别,只有在受到某种形式的激发时(例如应激反应的激活),才显露出来(Ingram&Luxton,2005)。

无论是医学还是心理学,都应当重新界定素质的概念。基于对于素质概念发展情况的评述,本文将素质看作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或决定其健康和功能活动的内在的、基本的身心特质。

1.2 心理素质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于什么是心理素质有不尽相同的解释。肖汉仕(1994)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的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各因素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张大均(2003)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核心是人格,它从认知因素到个性因素,从人格基质到适应习惯,从基本人格要素到表现出的适应和健康的功能。

本文将心理素质看作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具有内在的和相对稳定的特点,潜在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工作、社会适应和健康。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往往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其他素质。

心理素质包括以人格特质为核心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智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保证一个人有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是一个人经常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条件。

1.3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1948)提出,健康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无病和不虚弱而已(Health is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or infirmity)。

按照这个官方定义,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可以说心理健康是心理上的完好状态(a state of complete mental well-be-ing)。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不衰弱。扩展开来说,在心理完好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潜能与社会功能,并具有积极的内心体验(subiective wellness)。

按照这个定义,心理健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个人要不断地依据现实环境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进而获得成长与发展,从而达到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心理的完好状态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损害时,一个人便进入心理不健康状态,包括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和精神疾病状态。

国外的大多数心理健康专家强调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当事人有康宁感(subjective wellness,国内多译作“主观幸福感”)(Diener,Such,Lucas,&Smith,1999;Schwarz&Strack,1999)。本研究认为,仅仅拥有主观幸福感未必一定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也应当包括一些客观的东西,例如社会适应状况和工作学习的有效性等。

在本课题研究中。将心理健康视作一种充满生命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适应环境并有积极的内心体验的心理完好状态。

1.4 心理健康素质

在本课题研究中,将心理健康素质(ps3,cho,logical health diathesis)界定为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2、关于素质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素质-应激模型及其发展

素质这个术语从它的出现开始,便一直同疾病连接在一起,以致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素质”等于“疾病素质”。直到今天,在心理病理学文献中,许多研究者仍然将“素质”和“疾病易感性”视作可以相互代替或变换使用的概念。研究者提出许多理论,用来解释素质的致病机制,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素质一应激模型(the diathesis-stress model)。

2.1 最初的素质一应激模型

Zubin和Spring(1977)在Meehl(1962,1972)所提出的精神分裂症整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初的素质一应激模型(图1)。该模型认为,某些异常的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可以造成一种精神病素质,这种素质会引起大脑的异常和神经递质功能紊乱,从而使人容易罹患精神病;因此。这种素质类型便代表个体对精神病的一种体质上的易罹患倾向性(constitutional predisposition)。但在多数情况下,仅拥有疾病素质这一因素尚不足以造成疾病。如果具有这种疾病素质的人遭遇难以应对的应激事件,其遗传素质便使他易于作出剧烈的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从而他便很可能罹患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精神病。

这个模型被提出后,许多研究者依据这个原理又提出其他心理障碍的素质一应激模型,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所有心理障碍的一般性的素质一应激模型(见图2),并一直应用到当前(Jeffrey,Nevid,&Rathus,2006)。

这类模型的最大优点是简约性,它明确地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素质因素,另一个是应激因素。但作为一个心理疾病的理论模型,它也有局限性:(1)将素质仅仅当作生物性质的,而且主要是遗传获得的,更没有说清楚素质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2)应激因素仅限于或包含早年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显示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没有引发疾病的近期的应激事件;(3)将应激源等同于应激,没有论及应激反应及其在应激源致病过程中的中介作用;(4)没有说明素质和应激因素间的关系,仅仅将心理障碍看作是素质和应激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之和的产物。

2.2 与应激有关的疾病的素质一应激模型

梁宝勇(1994,2007)在关于心理应激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中,修正了Braunstein(1981)提出的一个“与应激有关的疾病”的素质一应激模型(图3)。这里的“与应激有关的疾病”,主要指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这个模型扩展了素质的含义,将“心理结构”和“应对方式”这两种心理特质因素纳入“个人素质”内,较好地概括了疾病发生的路径和条件。但这个模型没有论及环境因素(应激源和社会支持)如何同个人素质因素相互作用(素质*应激源)引起疾病的发生,其本质仍然是“素质+应激源”式的理论模型。

2.3 Lazarus关于心理应激的相互作用模型

上面引用的模型虽然指出应激源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没有说明应激源和素质如何交互作用引起疾病的发生。也没有论及应对的作用。而这些对于建立一个疾病模型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为了清楚阐明素质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何交互作用以及应对行为的影响,有必要引进Lazarus和Folkman(1984)关于心理应激的理论模型(图4)。

这个模型指出了评价过程在心理应激反应和应对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素质因素和应激源间的交互作用引起应激反应和疾病寻找到一个重要的“接点”。此外,该模型较好地概括了参与应激现象的各个因素间的关系。该模型不足之处是,在影响初级评价的因素部分仅仅提及两种因素(信念和价值追求),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的作用,例如,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以及个人的认知风格、自我概念和人格特质或性格倾向等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因素的作用。这几种内在稳定的心理因素,属于心理特质或类特质(traitlike),可归入心理素质的范畴(梁宝勇,2005)。

2.4 应激-素质相互作用模型

近20年来,关于素质和应激与应对的研究都取得了大量成果。结构方程理论和统计分析技术的提出和大量应用,也为建立更加适当的素质一应激模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据。心理学研究中通常采用S-O-R范式,本研究依此提出一个新的素质一应激模型——“应激-素质相互作用模型”(图5)。在这个模型中,应激源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从统计学上说,交互作用是两个变量的作用相乘而不是相加)产生应激反应和应对行为,它们互为调节变量。两类因素交互作用的“接点”是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应激源和心理素质引发应激反应和后果的中介变量。后果变量包括疾病,也可以是适应和成长,这体现了积极心理学思想。后果是什么,取决于应激源的严重性、个人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一生物学素质)和应对的成效,还取决于外界的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等。

本课题研究聚焦于该模型中的“心理素质因素”。从模型的“心理素质因素”中选取那些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可以影响个体对应激源认知评价和应对的心理特质,构成本课题综合心理健康素质的框架。基于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几十年的研究工作积累(梁宝勇,2006),本文作者提出,这些心理特质包括关于自我的心理素质(如自尊、自我效能感),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如友善性一敌对性、亲仁性)。坚韧性特质(“抗压人格”),弹性特质(复原特质),情绪性特质(如愉悦性一抑郁性、情绪稳定性和表达性),社会期许性特质,生活和健康信念(合理性和可控性),以及“亚特质”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等。

3、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

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沈德立,2008)几经讨论,曾经就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拟订了一个基本架构。该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7个侧面反映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状况:自我素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

参考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根据我国成年人的人格特点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下面的结构图,作为本课题研究所要编制的测评系统的总体框架(见图6)。在此图中,与其他8种心理特质或类特质相比较,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处于略低的位置,标示它们属于“亚特质”,是由居于上面一层的特质决定的。

4、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研制规划

4.1 选编原则

(1)以“应激-素质相互作用模型”为测评系统的理论基础。

(2)以已有研究为依据,选取那些已经通过大量研究证实对心理健康有肯定影响的特质和结构作为本测评系统的候选成分。

(3)不求完全,但要保证主要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其维度务必包含在内。

(4)紧密联系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成年人人格特点,自编而不是改编或修订各个量表。

(5)各个量表和其维度一律正向命名、正面测量。

4.2 拟编制的10个量表

(1)中国成年人自我概念(self-concept)或自我心理素质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2)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interpersonal diathe-sia)量表。由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3)中国成年人情绪性(emotionality)量表,由北京大学洪炜教授组织编制;

(4)中国成年人社会期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量表,由南开大学李强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5)中国成年人坚韧性(hardiness personali-ty)量表,由潍坊医学院卢国华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6)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resilience)量表,由天津师范大学梁宝勇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7)中国成年人生活信念(life belief)量表,由天津师范大学张秀阁副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8)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health belief)量表,由天津医科大学郝志红副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9)中国成年人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s)量表,由天津大学杨丽副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10)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coping styles)量表,由天津师范大学梁宝勇教授负责组织编制。

社会赞许性量表除了用来测量社会赞许人格倾向性外,还将用于测评系统的效度考察和其他量表的分数校正。

4.3 量表编制的技术方面

(1)本测评系统的适用对象:具有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能够阅读和理解汉语的中国成年人(18岁以上)。

(2)本测评系统所编量表均为自评量表,项目统一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语句或无人称的短语。建议采用下列指导语:

“这是一份关于心理和行为的问卷,欢迎你来回答。问卷中没有不利于你的内容,回答无所谓对错,请你务必按照自己长期以来(例如半年至一年来)的真实情况如实回答每一个题目。回答时请先阅读题目,然后从题后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你自己实际情况的一项,并在相应的位置上划“√”。

(3)各个量表均只选取那些经已有研究证明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素质成分作为量表的维度,特质量表各维度均正向命名。那些单一维度带有两极性的特质,例如“敌对性-友善性”,也须正面命名(在这里,将“敌对性-友善性”称作“友善性”)。而且要统一采用正面计分方式(反向表述的项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意味着所测健康素质的负载量越大。

(4)计分方式:各个量表均采用l一4级计分方式,1=“几乎完全不符合”(“几乎从来不”或“几乎完全不赞成”);2=“不太符合”(“有时”或“不太赞成”);3=“比较符合”(“经常”或“比较赞成”);4=“几乎完全符合”(“几乎总是”或“几乎完全赞成”)。各个量表可以依据各自的特点,选用其中一种计分表述语。

(5)在编制中,要注意采用一些技巧以尽可能减少受测者的作答偏差,例如每个量表都应当包含适当数量的反向记分的项目以控制顺从性作答偏差。除社会赞许性量表外,其他量表在编写题目时要尽可能编写社会期许程度处于中性地位的题目,避免社会期许程度高的题目:在量表的编制和标准化阶段,宜采用匿名作答方式以控制社会期许性作答偏差。

(6)照顾到相互联系和区别。本测评系统所测量的10种健康特质中,有些特质问存在相互重叠或具有类似性的成分。例如,坚韧性和心理弹性,这两种人格特质便有相互交叉的特点。为了避免测评系统内的不适当重叠,在测评系统的规划中,已经对于这两种特质做了适当的区分。又如“控制”可能出现于几个量表中,甚至成为几个量表的共有维度。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控制”见于几个量表,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要严格按照分工来编制各个量表,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遗漏或重复。

4.4 各个量表须提供并满足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1)特质量表各项目的标准化因子负荷不低于0.40。

(2)项目区分度:项目与所在维度平均分的相关系数大于0.40。

心理测评篇7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监测;心脏瓣膜手术;脑梗死

手术是一种充满风险的疾病治疗手段,其对神经系统有造成损害的潜在可能。心脏瓣膜病中晚期血栓形成,颅内多发腔梗的发生率较高。术中体外循环灌注时间长短、灌注压、麻醉深浅等也都是围术期脑梗高危诱发因素。神经电生理监测是通过术中记录神经电位持续监测评估神经功能,来有效降低术后永久性神经损害。本研究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近1年内有脑梗病史患者进行持续监测,以探讨其对围术期脑梗预后评估的价值。

1临床资料

选择择期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患者60例,男女不限,心功能分级(NYHA)II-III级。年龄60~65岁,近1年内头颅CT诊断陈旧性脑梗而无临床相关并发症或 后遗症患者。完善全面检查,常规术前准备,麻醉选用全麻。手术方式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首次监测在麻醉诱导后5min开始,持续至手术结束出室前5min。复查于术后24h、48h、72h进行。监测项目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脑电图(EEG)。记录方法:采用美国CADWELL多功能电生理监测仪,使用针电极,将记录电极置于国际10~20电极系统的颅顶Cz或颈7,采用双侧正中神经腕点或胫神经踝点为刺激点满载相应大脑神经功能区头皮表面(C'3,C'4)或(C'2),Fz参数电极,组合导联记录,刺激强度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保持恒定。①麻醉诱导后测定作为对比基础;②手术过程中连续监测术中变化至手术结束;③术后24h、48h、72h连续三次。手术中若EEG、SEP持续波幅较低超过10min,则调整体外循环灌注流量。预后判断方法:判断时间为术后3个月,预后结果分为4种,良好、再梗无临床症状、再梗并严重临床症状、死亡.

2结果

2.1 两组发病24h监测与预后关系比较 发病48h内良好组的MEP、SEP及EEG正常率、头颅CT比例较不良组高(P

2.2 两组发病3个月监测与预后关系比较 发病3个月时良好组的MEP、SEP及EEG正常率仍较不良组高(P0.05)。

3讨论

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心功能及全身状况差,长期服用抗凝药物[1],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其它病种发生几率大大增加,加上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趋势,脑血管基础病变患者增加,加重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病死率也不断攀升,因而脑梗塞患者进行手术的预后为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家属高度关心。脑梗塞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脑功能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早期科学判断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对于了解预后有重要作用[2]。以往临床对于脑梗塞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判断多通过采用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GCS 评分方式来实现,然而评估结果往往与实际临床结局相差较大,特异性不强[3]。近年来,有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诱发电位可以较为客观准确地对预后进行评估,并且很少被主观意识、镇静剂等外界因素所干扰,因而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评估指标[4]。生理研究发现,诱发电位 能直接敏感地反映脑神经状况,体现脑传导通路的功能,且能反映脑水肿的严重程度及颅内压的增高程度,因而能在临床广泛应用[5]。SEP体现的是大脑皮层及皮层下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况,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脑神经的功能状况,对其预后判断有较好的价值[6]。但是SEP 的测定受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很大,降低了准确性。本研究结果在先后2 次监测显示良好组诱发电位MEP、SEP、EEG正常率均明显优于不良组。两组头颅CT 检查结果在发病早期是有统计学差异,而发病3个月重复进行检查,显示两组的头颅CT 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与头颅CT 检查相比,诱发电位MEP、SEP、EEG监测判断脑梗塞患者的预后要有明显的特异性及客观性,预后结局判断结果更加准确,因而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德闽,申翼,王常田,等.二尖瓣位机械瓣膜置人术后早期低分子肝素抗凝疗效的初步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8):802.

[2]杨慧,张珐,李明荣,等.BAEP、SEP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杂志,2009,18(1):52-54.

[3]Wijdicks EF,Hijdra A,Young GB,et al. Practice parameter: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comatose survivor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 evidence 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neurology[J].Neurology,2006,67:203-210.

[4]卢祖能,曾庆喜,李承晏,等.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36-702.

心理测评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成年人,认知风格,认知风格问卷

分类号:B846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临床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角度对抑郁症的原因及维持机制进行了探索,并根据各自的理论假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认知风格概念,为理解和治疗抑郁症提供了途径和方法(Beck。1964,1978,1979)。之后,研究者对认知风格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完善了认知风格理论(Barriga&Gibbs,1996,1998;Needles&Abramson,1990)。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罪犯(Barriga&Gibbs,1996,1998;Wallinius,Johansson,Lard6n,2011)、后背疼痛患者(Lefebvre,1981:MOSS-Morris&Pe-tere,1997)、神经性贪食症(Doll&FairbLlrn,1997)、创伤后应激障碍(Najavits,2004)等个体的认知风格进行了实证研究。

临床心理学领域对认知风格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风格概念(Beck 1964,1967,1978,1979:Abram-son&Metalsky,1978,1989)、认知风格的作用机制(Becl(,1964,1967,1978,1979;Abramson&Metalsku197 8,1989)和认知风格的测量与评估(Weissman&Beek,1978;Krantz&Hammen,1979;Hollon&Kendall,1980;Lefebvre,1981;Persorb 1982)等领域。

近年来,国内对认知风格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大多数研究是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认知风格观点出发,研究认知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袭开国(2008)研究了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发现认知风格(场独立一场依存)与状态情绪存在密切相关:雷晓玲和范秀珍(2011)研究了场独立和场依存与社交焦虑的相关性,发现认知风格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研究认知风格的研究还甚少,袁洁和薛云珍(2009)修订了认知问卷,其理论基础是习得性无助理论,测量了归因风格。邹涛、姚树桥和朱熊兆等人(2012)修订了认知方式问卷,其理论基础是无望理论,测量了无望理论的三种消极推断风格:整体稳定性归因、消极灾难后果期待以及消极自我特征。这两个问卷都是用大学生样本进行修订,但在其他人群中是否适用还未知。

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宝勇,2004)。根据《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编制》课题的整体规划,本研究拟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确定认知风格的概念和结构,并编制中国成年人认知风格问卷(梁宝勇,2012)。

2、认知风格的定义和维度

2.1 认识风格的操作定义

临床心理学中,认知风格的定义尚不明确。但是Alloy(2008)定义认知风格为事件发生后个体解释生活事件的特征性方式,沃建中(2004)认为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偏爱的、习惯性的认知方式。既往研究主要从认知加工过程和认知水平两个角度对认知风格进行定义。从认知加工过程角度来看,认知风格表现为事件发生后个体表现出的偏爱和习惯化的加工方式。认知歪曲是指个体错误建构或歪曲事件意义的倾向(Becket al,1978,1979),发生在认知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归因风格和消极推断风格是指个体对原因、后果和自我价值意义的消极推断倾向(Abramson etal,1978,1989)。发生在认知加工过程的解释阶段:从认知加工水平角度来说。认知风格表现为事件发生后个体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或看法。认知三联征和功能失调性态度是之前经验累积的认知结果(Beck et al。1978,1979),并不针对特定事件本身,属于较深层次的认知风格:负性自动思维则是事件发生后个体对事件的即时认知或看法(Becket al,1978。1979),属于较浅层次的认知风格。

综上所述,根据课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的统一规划,本研究从认知加工过程角度将认知风格定义为个体解释生活事件时偏爱和习惯化的特征性认知方式。

2.2 认知风格的测量工具

临床心理学中对认知风格的测量主要是基于Beck和Abramson的认知理论,测量个体在常见情境下解释生活事件的特征性方式,问卷主要有认知错误问卷(Leitenberg,1986)、认知偏差问卷(Krantz&Hammen,1979)、归因风格问卷(Per-son,1982)、认知风格问卷(Abramson&Metalskv。1989)、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Weissman&Beck,1978)和自动思维问卷(Hollon&Kendall,1980)。本研究从认知加工角度界定认知风格,可参考的认知风格量表有:(1)认知错误问卷(Cognitive Error Questionnaire,CEQ)及修订版(Possel,2009;Moss-Morris&Petrie,1997),主要测量Beck认知理论中的消极认知错误,包括过度概括化、选择性提取、个体化和灾难化四个维度:(2)归因风格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Ouestion-naire,ASQ)及修订版(Peterson&Villanova,1988;Seligman et al,1984;Isaacowitz&Seligman,1999)基于Abramson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测量内在一外在性归因、稳定一不稳定性归因和整体一具体性归因三个维度:(3)认知风格问卷(CognitiveStyle Questionnaire,CSQ)及修订版(Alloy et aL2000;Haeffel et al,2008;Hankin&Abramson,2002;Meyer et al,2010)基于无望理论,用来测量消极认知风格,包括整体稳定性归因、灾难结果期待和消极自我特征三个维度;(4)认知偏差问卷(Cognitive Bias Questionnaire,CBO)测量Beck认知理论中的认知错误(Krantz&Hammen,1979),包含抑郁/歪曲、抑郁/不歪曲、不抑郁/歪曲和不抑郁/不歪曲四个维度,问卷没有测量具体类型的认知错误。

2.3 中国成年人认知风格维度的确定

目前,很少有对认知错误问卷、归因风格问卷和认知风格问卷进行高阶因子分析的研究。但有研究者认为认知错误、归因风格和消极推断风格存在重叠之处。Carver等(1985)研究发现在测量与抑郁相关的认知风格问卷中,特征性自我批评问卷、认知偏差问卷、归因风格问卷和自我调节过程都反映了一次失败后被试推断自我价值会持续丧失,消极事件会持续发生的可能性,即过度概括化倾向。Eun-Jeong Lee等(2008)认为灾难化的特征是缺乏自信、缺乏控制和期待消极结果。Gotlib等(1993)认为抑郁归因风格的个体不但认为他们生活中之前发生的事情是不可控的,而且还认为未来的结果也是不可控的,这是缺乏控制的表现。Abramson等(1989)认为消极推断风格中包含消极事件后会有灾难性后果,是对灾难结果的期待,表明归因风格和消极推断风格中都具有灾难化的特征。Bell-Dolan和Anderson(1999)认为Beck的认知理论虽然不是归因理论,但包含了抑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归因过程。其中个体化对应于内在性归因:过度概括化对应于整体稳定性归因,将原因跨时间和情境过度概括;灾难化和选择性提取对应于关注失败和事件的消极方面的倾向,是对消极事件的整体性归因。

综上,合并认知风格各维度中重复或重叠的部分,将灾难化和灾难后果期待称为灾难化,将个体化和内在归因称为个体化。将整体稳定性归因和过度概括化称为过度概括化,将选择性提取和消极自我特征称为选择性提取,形成本研究中认知风格的四个维度及操作定义:

(1)过度概括化:个体习惯性地将事件的消极后果类推到未来相同或相似情境中去的倾向。

(2)选择性抽取:个体习惯性地关注事物或自我缺陷或消极方面的倾向。

(3)灾难化:个体习惯性地预期事件或情境会发生最坏结果的倾向。

(4)个体化:个体习惯性地过度或不恰当地认为自己对消极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的倾向。

3、量表编制过程和方法

3.1 量表项目的来源和筛选

3.1.1 开放式问卷调查

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了半开放式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员共32人,主要包括农民(含农民工)8人、老年人5人、公司职工(外出工作人员及个体户)6人、学生群体(包含大专、本科生等)4人和城镇社区居民9人,年龄分布在18周岁到60周岁。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包含以下两个题目:(1)在你心中哪些事件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并且是常见的?

(2)你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将获得的访谈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出频数较多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想法,结合事件情境和对事件看法形成初测版项目。

3.1.2 参考国外有关量表

参考认知错误问卷及其修订版(PSssel,2009;Moss-Morris&Petrie,1997)、认知偏差问卷(Krantz&Hammen,1979)、归因风格问卷及扩展版(Peterson&Villanova,1988;Seligman et al,1984;lsaacowitz&Seligman。1999)和认知风格问卷及修订版(Alloy et al,2000;Haeffel et al,2008;Hankin&Abramson,2002;Meyer et al,2010),删除不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情境项目,修改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项目,形成初测版项目。

3.1.3 结合临床工作经验

总结临床工作中来访者经常描述的常见消极事件和其对消极事件的负性认知形成项目。

3.2 专家评定

归纳整理已获得的项目,共有31个项目。

首先,将31个项目在11名应用心理学硕士中进行预测,收集心理学硕士对31个项目的评价,主要针对项目描述是否清晰以及项目情境是否常见,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项目。之后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对31个项目进行言语表达方面的修改,使其更易理解清晰。最后由4名心理学专业老师和2名心理治疗师对这31个项目进行评价,包含两个方面:项目所述情境的常见性和项目与所属维度的适切性。对这两个方面的评定等级都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评价完成后对所有的专家评价进行数据处理。

删除项目情境常见性得分的平均分小于或等于3的3个项目(共3个。例如第29题:上周。你和几个工友一起卸货,你负责核对数量,事后你发现少了一包货,今天又要卸货,还是由你负责核对数量,你想:“上次我就少数了一包,这次我肯定也会数错。”),之后,删除项目与所在维度的适切性得分的平均分低于4的1个项目(最近几个月,你在驾校学开车,考试时,法规、倒杆等科目你都通过了。但是路考没有通过,还需下次补考路考,于是你认为:“路考没有通过,这几个月的努力白费了。”)。

最终,形成27个项目的认知风格问卷初测版,其中过度概括化、选择性提取和灾难化维度分别有7个项目,个体化维度有6个项目。

3.3 认知风格问卷的形成

3.3.1 被试

样本一:整群抽取大学生样本412人,其中有效问卷365份,无效问卷47份:男生211人,女生130人,24人性别不详:来自城市的学生253人,来自农村学生103人,9人家庭所在地不详:平均年龄为19.56±1,33岁。

样本二:遵循方便取样的原则,随机抽取不同职业的非学生样本132人,有效问卷100份,无效问卷32份;男性57人,女性40人,3人性别不详;自由职业或个体化21人,教师4人,企业员工44人,其他17人,14人信息缺失:平均年龄为35.84±12.44岁,年龄分布范围从16岁到62岁。

3.3.2 项目筛选程序

将认知风格问卷初测版在样本一和样本二中施测,选出那些同时在样本一和样本二中都符合项目筛选要求的项目。依次采用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项目筛选。

(1)项目分析;对测验中各个项目与其对应维度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原则是:①与其对应维度的相关系数低于0.500的项目:②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存在较高相关的项目。

(2)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项目的因子载荷、修正指数以及各维度项目数量的平衡性对项目进行筛选。删除项目的方法如下:①删除因子载荷在所在因素上小于0.40的项目:②根据修正指数的结果,删除修正指数较大的项目,在删除项目的过程中,每删除一个项目,重新运行程序;③删除的项目除了考虑数值外,在意义上也必须是可解释的:④每个维度至少要保留三个项目。

测试过程中要求被试判断自己的想法和项目中所描述想法的符合程度。项目采用1-4级计分方式,“1”表示几乎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比较符合,“4”表示几乎完全符合。最后保留符合要求的16个项目形成认知风格问卷正式版,每个项目均为正向计分。过度概括化、灾难化、个体化和选择性抽取维度各有4个项目。每个维度可以单独计分,16个条目得分和为问卷总分。过度概括化维度的分数越高,提示个体习惯性地将事件的消极后果类推到未来相同或相似情境中去的倾向越明显。选择性抽取维度的分数越高,提示个体习惯性地关注事物或自我缺陷或消极方面的倾向越明显。灾难化维度的分数越高,提示个体习惯性地预期事件或情境会发生最坏结果的倾向越明显。个体化维度的分数越高,提示个体习惯性地过度或不恰当地认为自己对消极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的倾向越明显。问卷总分越高,提示个体的认知风格越消极,个体的认知风格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消极影响越明显。

3.4 认知风格问卷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3.4.1 被试

样本一:同上。用于考察认知风格问卷的聚合效度和校标效度,

样本三:从山东省抽取成年人482名,男性249名,女性233名;年龄范围从18周岁到68周岁,平均年龄43.56±13.89岁;单位负责人3人,专业技术人员38人,办事人员11人,商业服务业人员63人,农林牧副渔人员302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49人,其他职业人员16人。用于考察认知风格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样本四:来自于样本一的学生共85人,男生67人,女生17人,平均年龄19.42±0.90岁,两次测试时间间隔两周。用于考察认知风格问卷的重测信度。

3.4.2 测量工具

(1)中国成年人认知风格问卷,由本研究编制,用于测量中国成年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的认知风格,有过度概括化、灾难化、个体化和选择性抽取四个维度。

(2)压力困扰量表,由梁宝勇和蔡颖等(2010)编制,用于测量个体经受各种压力源时在心理(情绪、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常见反应类别及其强度,包含抑郁、敌对、躯体化和焦虑四个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抑郁0.95,敌对0.87,躯体化0.88,焦虑0.83。总量表0.97。量表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良好(梁宝勇,蔡颖,周亚娟,陈坡,2010)。

(3)认知偏差问卷,由Krantz和Hammen(1979)编制,该量表有抑郁和认知歪曲两个维度,主要用于测量Beck所提出的认知歪曲,包括抑郁/歪曲、抑郁/不歪曲、不抑郁/歪曲和不抑郁/不歪曲四种组合。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62和0.69,区分效度良好(Krantz&Hammen,1979)。

3.4.3 施测和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整群抽取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分别在样本一、样本三和样本四中施测。其中,样本一的数据用于考察问卷的聚合效度和校标效度,样本三的数据用于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样本四的数据用于考察认知风格问卷的重测信度。采用SPSS16.0和Lisre18.70进行数据分析。

3.4.4 结果

(1)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采用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如下表2。

结果发现,认知风格问卷整体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800左右,表明认知风格问卷整体信度较高。

(2)内容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采用专家评定法。专家评价包含两个方面:项目所述情景的常见性和项目与所属维度的适切性。评价完成后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3和表4。

认知风格问卷的正式版中,专家对于情境常见程度和情境符合维度程度的评定平均分都在4.00以上,表明问卷的项目与维度匹配程度较高,项目情境较常见,内容效度较好。

(3)结构效度分析

认知风格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从两方面进行,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①项目分析

利用样本三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采用项目区分度作为指标。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项目与所在维度的相关得分均在0.550以上,基本分布在0.56到0.75之间,问卷的项目区分度良好。

从表6中可以看出,灾难化、过度概括化、选择性提取和个体化四个维度存在中等相关,说明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同时相对独立。

⑦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三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指数及因子载荷分别见表7和表8。

从表7中可看出,X2/df

从表8中可以看出,项目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基本都大于0.40。因此模型拟合基本良好。模型拟合指数和标准化因子载荷结果都表明认知风格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校标关联效度分析

本研究将认知风格问卷的各维度分和问卷总分与压力困扰量表(梁宝勇,2011)的各维度分及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校标关联效度的指标,结果见表9。

从表9可以看出,认知风格问卷的各维度分和问卷总分与压力困扰量表的各维度分及问卷总分相关都显著,表明本研究编制的认知风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5)聚合效度分析

本研究将认知风格问卷正式版的总分与认知偏差问卷(Krantz&Hammen,1979)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聚合效度的指标。将歪曲一抑郁维度得分计为认知偏差问卷的总分时,相关系数为0.429(p

4、讨论

本研究编制的认知风格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大于0.800。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00以上:两周后的问卷总体重测信度接近0.800。只有选择性提取维度的再测信度低于0.600。不管是内部一致性信度还是重测信度,问卷总体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信度结果,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维度的项目相对较少。

内容效度结果发现项目情境的常见程度和项目与所在维度适切度都较高,专家评定结果良好,说明认知风格问卷的内容效度较高,比较准确的测量了认知风格的四个维度。也减少了因情境的个体差异性而导致的测量误差,为进一步的效度测量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项目分析结果发现项目区分度的指标均达到0.500以上,而且大部分指标均在0.600以上,说明问卷包括的16个项目均能够有效地反映所在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良好,项目在所在维度的因子载荷基本都在0.40以上,而且大部分都在0.45以上,表明数据结果支持了认知风格的四维度模型。

校标关联效度结果发现认知风格问卷整体分和各维度分与压力困扰量表的整体分和各维度分相关均显著,表明认知风格与各种心理健康指标密切相关,可以将认知风格作为心理健康的认知指标,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中认知风格与歪曲抑郁维度的相关显著高于认知风格与歪曲维度的相关,表明本研究测量的认知风格与抑郁状态下个体常见的认知歪曲有更多的关联。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更加密切。各维度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聚合效度、效标效度和重测信度的结果来自样本一和样本四,施测时使用的是27个项目的认知风格问卷初测版,可能造成上述几个指标的结果不够准确,还有待后继研究进一步校正。

心理测评篇9

关键词 评价中心方法 测评 文本框测验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评价中心是现代人才测评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技术,它可以应用于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甄选。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第一次使用评价中心方法进行招聘管理人员,自此之后,评价中心方法被广泛使用,现已成为在各国家内都很普遍的一种人才选拔的有效果的方法。

1评价中心方法概述

1.1评价中心方法的概念

在2000年5月举办的第28届国际评价中心会议将其定义为:评价中心是将测评对象置于特定的模拟情境中,运用多种行为测评技术对其行为表现作出判断,并由多位受过培训的测评师进行测评,它是从多角度对行为进行标准化的评估。

1.2评价中心方法的内容

关于评价中心方法的内容,就是一种核心为一系列模拟技术的测评技术。一般包括文本框测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和案例分析等。

2评价中心方法的特点

2.1针对性

评价中心方法会将日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行模拟,制造出一定的工作情景,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测评。所以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

2.2全面性

评价中心方法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不单独使用某一种测评方法,而是综合应用各种测评方法和技术,这样不仅能显示出被测评人员的工作适合度和实际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测出被测人员的其他能力。

2.3可靠性

评价中心测评主要是在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十分相似的模拟情境下进行的,并提供客观的测评标准,能够直接观察和测量候选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4动态性

评价中心方法把被测人员放在日常模拟的工作情境中,模拟着工作中千变万化的工作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种动态的演练。

3评价中心方法的主要技术

评价中心方法最为核心的技术就是情景模拟,主要包括文本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和案例分析等技术。为了正确合理的把这些技术用在不同测评内容上,有必要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内容。

3.1文本框测验

文本框测验时评价中心方法中最核心、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它是根据组织里的信息流原理来测试被测人员文件处理能力。在文本框测验的过程中,要求被测人员在一定的要求下,对不同类型的文件材料都进行相关处理,并形成文档书面报告。

3.2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方法中最典型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每一位成员都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尽力的表现自己好的方面,这种成员之间频繁的互动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最有特色之处。在讨论过程中,测评人员可以观察到所有被测人员的多方面品质。

3.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用于测评人员考察被测人员的沟通理解能力、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它是评价中心方法中最早发展起来的技术之一。角色扮演技术流程简洁,费时较少。在实行之前,可以给被试人员10分钟左右的时间准备,然后再用20-30分钟的时间正式扮演。

3.4管理游戏

管理游戏又称商业游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首先将所有被试人员进行分组,将各种任务分配o每个小组,要求小组所有成员必须尽心尽力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在这过程中,测评人员观察成员的表现,并对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

3.5案例分析

除了文本框之外,在评价中心方法中最经常用的就是案例分析技术,它的使用非常广泛。这种方法是让被试人员直接观看一些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相关资料,再让被试人员分析这些材料,并要求其提出改进和解决建议。

4评价中心方法优劣势分析

4.1评价中心方法的优势

评价中心方法是一种运用不同的测评技术,把被测人员置于特定环境中进而观察其行为表现,并进一步预测被测人员的工作潜能的测评方法。它的优势主要是以下三点。

4.1.1突破传统测评方法的局限

评价中心方法结合了很多学科,包含着这些学科的优质研究成果,并综合运用各种测评技术,在测评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而且评价中心方法尤其适用于管理人员,这创造了测评技术发展的新格局。

4.1.2测评的效度较高

评价中心方法中一些测评技术中的工作场景是从实际工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把不同的工作活动场景综合起来。既提高了测评的深度,也提高了测评的准确和全面性。

4.1.3测评的功能和用途得到扩大

传统的测评方法功能较为单一,评价中心方法与之相比,可以得到更多的测评结果,也可以让被测人员得到再次锻炼。通过被测人员的各种表现,测试人员将他们的优缺点反馈给被试人员。

4.2评价中心方法的劣势

4.2.1测评费用较高

评价中心方法的各种技术运用在一次测评中,往往需要用几天时间,在测评过程中,需要资金的不断支持,各种成本花费都比较高,这对实施测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出了要求。

4.2.2测评操作难度大

评价中心技术中所有技术的使用都是由专业的测评师执行的,测评师要在测评过程中队被测人员的语言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合理工作的作出评价,对测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2.3测评中的能力表现与实际能力有时存在误差

评价中心技术是要模拟实际工作情景,通过被测人员在其中的所有表现来作出对其能力的评价,所以,模拟工作情景的设计必须精致且专业。但是,被试人员是不能完全控制的,从而导致在测评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与本身实际能力水平不相符。

5评价中心方法的应用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供需很不均衡,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各用人单位也迫切渴望得到合适的人才。评价中心方法也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很多研究者将其与电脑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已经出现了电子化的趋势,并且可使用的范围扩大,功能也逐步增多。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心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测评方法,代表的有整体模拟测验技术、互动模拟测验技术等,这种全新的技术应用会使得评价中心方法的作用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白利刚.管理人员能力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评价中心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4):29-32.

[2] 王小华,车宏生.无领导小组讨论――七嘴八舌见实效[J].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小华,车宏生.评价中心的评分维度和评分效果[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601-607.

心理测评篇10

关键词:人才测评心理测验

管理环境管理人才的测评和其它专业人才的测评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结构比较清晰,毕业论文对人才要求较具体,因而测评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所需的指标比较明确,操作上也较容易,相对来说,管理工作是复杂的,涉及的面比较广,因而测评管理人员的指标比较多,过程也比较复杂。传统的管理人才测评指标包括学历、职称、专业、履历、业绩成就等,应用这些指标进行管理人才测评有很多不足,例如,就业绩成就而言,它是管理人才测评的一个主要指标,但一个工作很出色的中层管理者在被提拔到高层管理工作岗位后未必很成功,因为新岗位所需要管理者的特点和以往的工作所需的特点可能关系不大。传统测评方法中最保险的是考察试用,但面对快速、高效发展的当今社会,它已经不太适应了。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人才测评系统势在必行。笔者将就科学的管理人才测评的概念、理论方法及相关实践进行介绍和探讨。

1管理人才测评的概念和内容

(1)测评的概念管理人员的科学化测评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应用[1]。物质世界千奇百怪,但硕士论文其基本元素是有限的,同样,人有很多特性,但其基本特性是有限的。人的基本特性是通过心理学的研究确定的,结合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确定哪些特性和管理的绩效有关。传统的人才测评所采用的特性指标是凭经验得到的,定义比较模糊,评分标准也不确定,常常是测评者将自己的理解加进去,而这些理解可能与实际本身有很大的出入,结果是得分多少更多地代表了测评者本身的判断,而非被测评者本身的素质。心理学测评经过科学的研究,确定了人的基本特性,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同时在测评程序方面做到了结构化、标准化,例如,在纸笔心理测验中,所有的被测评人都采用相同的测验题目,所有的测评者都按标准打分,因而心理学测评结果是客观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就是运用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量、考试(包括笔试、面试)、生理测试等手段对管理人才进行测量和评价。

(2)测评的内容管理人才的绩效取定于管理人员个人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

相互作用[2]。管理者的个人因素主要由能力结构、人格特点、动力系统三方面组成。管理人才测评就是针对这些方面应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测量。管理能力结构包括管理能力倾向和管理技能两个不同的层次,一般认为管理能力倾向是人们掌握管理性技术、取得管理成功的素质基础,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特性,而管理技能是管理者在有效地执行他们的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门性才能,这种技能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管理能力倾向的测评有很多成熟的心理测验方法。管理技能的测评应用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评价中心技术和情景模拟技术。管理者人格特点是成功管理者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一般认为医学论文善于管理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许多管理人员的失败并不是由于能力的缺乏,而是由于人格与工作环境的不和谐。比如,理性的管理者倾向于符合逻辑的思考和行为,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处理日常事物都会以逻辑和理性为基础,而不太关心人的感情和感受,具有这种个性的管理者在需要人际交流的管理环境中是不适合的。人格测验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而且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管理者的动力系统包括动机和职业兴趣两项内容。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原因,它由需要产生,为行为提供能量,也具有目的性。动机有多种形式,和管理关系最密切的有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管理者的有效行为,只有管理者的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之间恰当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绩效。例如,亲和动机对于维系团队气氛、鼓励团队合作是有利的,但过度强调亲和性会忽视工作目标和放弃管理原则。成就动机是获得成功的内驱力,但过高的成就欲望会使人降低任务的设置水平和产生回避失败的倾向。职业兴趣使管理者的另一动力成分[3]。管理者的职业兴趣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充满热情、发挥较高的积极性。职业兴趣和工作动机测验在国外已大量使用于管理人员选拔、安排等领域,给组织提供咨询和指导。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对管理者个体某个方面的单一测量并不能有效地预测职业发展。只有把管理能力测验、个性特征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结合成一个综合工具来应用时,才能准确测评管理者。

(3)管理环境问题除了动力、人格、能力,管理绩效还取决于管理者所处的环境,取决于管理者的动力,人格和能力与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正确的评价管理人员,除了要考察管理者本身,其次还要分析管理者和任务结构、管理情景等因素之间的匹配程度[4]。例如,如果管理者所处的管理环境具有短期雇佣、控制明确、个人责任制、成员关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特征,那么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个人成就动机,风险承受力,管理风格以工作定向为主,而人际关系在这里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相反,如果管理环境是终身雇佣、控制含蓄、集体决策、注重团体关系,工作结构不定,那么要求管理者具有集体价值取向,管理风格以人员定向为主,人际关系在这里显得非常重要。又例如,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需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这样,管理者必须亲和性强,善于授权,较少强调确切的工作说明;而产品相当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职称论文需要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较强的控制监督能力、亲和性也不应太高。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管理环境对管理者的动力、人格及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环境因素权变地影响着管理者自身因素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2实施方法和实践

(1)实施方法管理人员的测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心理测验法,另一种是评价中心

测验法。心理测验主要是利用心理量表对上述测评内容进行测量,它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且成本较低。前面提到过管理的成功是管理者个人因素和特定环境因素相作用的结果。目前,管理人才测评越来越注重情景的权变作用,强调管理者与环境的和谐性。知道了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只完成测评的一半工作,接下来还要确定管理环境因素,然后才能判定两者是否匹配。评价中心测评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心理测验法效率高,成本低,但它的测量结果偏于一般性,对于针对性较强的测评要求还不尽人意。评价中心测评方法的中心思想是对具体真实的工作情景进行模拟测验,内容除了心理测验外,加入的一些情景测试。其主要形式有处理公文测验,角色扮演等。这些情景测试是由专家根据具体的管理环境设计的,其程序也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因此在测评特殊性方面比较客观准确,辅之以心理测试的一般性,使测评效果达到了最佳。

(2)管理人员科学测评的实践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1956年采用人才测评的办法,对几

百名初级管理人员进行测评,然后将测评结果封存起来。8年以后,即1964年,将当时的报告拆封,与这8年里实际的升迁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被提升到中级管理岗位的人员中,80%的评选鉴定是正确的,在未被提升的人员中,90%的当时就预料到了。现在美国的很多大公司都采用了科学人才测评的方法,并建立了评价中心,如AT&T、IBM、GE、Ford、Kodak等公司,在美国每年以评价中心选拔的人员达数十万人。西欧一些国家的大型公司也采用了人才测评的方法,如德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评价中心,有专人负责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渐开展了人才测评的工作,但进展是很快的。9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录用副局级干部时分别加入了心理测评的内容,很多外资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也采用了心理测评的技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出现了一些提供人才测评服务的公司、机构。我国人事部考试中心也于1998年年初推出了一套人才测评系统。这些都意味着科学的人才测评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整个铁道部是一个大运输系统,由很多的部门构成,各个部门的性质和任务都有区别,加上改革带来的新情况,使得铁路系统的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因而要想在铁道系统作好管理者测评,要进行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1作者所在实验室曾对在北方交通大学进修的多期铁路干部班学员进行过测试,英语论文得到很多有意义的结果1例如,曾用国外权威量表对干部进行过测评,其中一项测试题为“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和管理成功的关系”,在发达国家,一般管理者对此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而在干部班中基本是否定的1究其原因,我国铁路干部和发达国家管理者对“工作稳定性”的理解是不同的,“工作不稳定”对发达国家的管理者意味着包括解雇在内的一些内容,而我国铁路干部过去还从未面临这样的问题1另一项测评给人印象更为深刻1内容是要求干部班学员对与管理有关的个人品质的重要性打分,这些重要程度划为6个级别,结果是不论从事什么管理工作的人打分结果都很一致,而且对每一项内容的打分都比较高1这些管理者认为每项品质都重要,这说明他们根本不能从自己从事的管理活动出发分清不同品质的主次,不能鉴别出这些品质和管理活动有什么关系1对同样测试,在发达国家从事不同管理活动的管理者对不同品质的打分有很大的区别1上述的例子说明铁道系统干部有自己的特点,进行测评要从他们的特点出发1

3结束语

社会已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是知识的载体,谁能真正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谁就能抓住先机,留学生论文在瞬系万变的剧烈竞争环境中勇往直前。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象今天这样迫切地感到人才选拔的重要。传统的人才测评方法在这样时代面前日见其缺陷和不足,时代需要科学的人才测评。铁道部是国家重要的交通部门,铁路系统管理干部的测评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赶上时代的步伐,采用科学的人才测评方法。

参考文献

1CurtissPH。PsychologicalAssesment:AResearchLiteratureReview。AHandbookofPsychologicalAssessmentinBusiness,editedbyCurtissPH。&KellyAC1991131~46

2KellyAC。ThePsychologicalAssessmentofMiddleManagers。AHandbookofPsychologicalAssessmentinBusiness,editedbyCurtissPH。&HellyAC1991。1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