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市场十篇

时间:2023-03-30 07:03:59

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篇1

在诸多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全国消费品市场趋向回暖。

2006消费品市场业绩总结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在“十一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流通产业区域合作与自主创新以及各种消费品市场行政法规的合力推动下,国家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开始向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稳定消费预期等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规模的迅速放大;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币值的坚挺、贸易摩擦的缓和、跨境和跨国经济合作(如CEPA、中非合作)的推进,对我国内外贸的稳定增长和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内外经济因素全面拉动之下,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需求、供给和销售状况保持了稳步快速的发展势头。始于2005年的高涨幅和低价格再次贯穿2006年消费品市场的全年表现,推动多项规模指标高速成长,为“十一五”期间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优化奠定了基调,打开了局面。

1―11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911亿元,首次突破6万亿元大关,且突破幅度巨大,同比增长13.6%,远远超过2002年和2003年9%左右的增速,甚至高于价格上涨贯穿全年的2004年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速成长的2005年;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4%,超出2004年1.04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十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显示出我国消费品市场强劲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

2006年前11个月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242元,比2005年同期高出895元,比2004年全年还要高出1083元;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5元大关,将2005年创造的历史最高水平再次提升2.7元。

消费品市场运行四大特点

从2006年前11个月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走势来看,主要表现出了四大特点:

1、 消费品市场运行两头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攀升,涨幅高位趋稳。

如图1.1所示,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中在5700―7000亿元人民币的有限区间中震荡运行,且各月零售额波动规律显著,总体运行高度拟合地延续了我国所特有的两头活跃的走势特征。可以肯定,2006年重现2005年消费品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已成必然,且进入2007年这一态势仍将得以有效延续。

注:2006年数据为初步数据。

图1.12006与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状况比较

2、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领先于宏观经济体系生产增长,市场先导性地位得以巩固。

对比我国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在2004年之前相当长的时期,销售增长与生产增长相比总是基本同步甚至略有落后的。进入2004年之后,这一传统格局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如图1.2所示,2005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始终高于GDP同比涨幅;且与2005年相比,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高位稳定的特征更趋巩固。在2006年GDP全速放量增长的前提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能保持2个以上百分点的领跑态势,不仅是对2005年开始的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格局的延续,更有效巩固了持续买方市场态势下凸现的市场先导性特征和地位。

图1.22006年与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比

3、餐饮业异军突起,批零商业稳定发挥,其他销售渠道表现有所复苏。如图1.3所示,进入2006年,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的推动下,餐饮业零售额持续走高,各月涨幅均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水平;1-11月,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6.2%,高出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涨幅2.6个百分点,成为了消费品市场的领跑行业。

图1.32006年分行业社会消费品销售规模和增长幅度对比

4、城市市场持续活跃,县级市场高位稳定,农村市场活力凸现,城乡销售格局继续推进渐进性重组。如图1.4所示,2006年,实现持续活跃的城市市场依然引领并决定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总体发展态势,全年14.4%的同比涨幅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贡献率高达71.5%。总体而言,县镇市场的稳步上攻,为2006年扩张速度高位稳定、波澜不惊的中国消费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达到30%左右。

图1.42006年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涨幅对比

经过近三年城乡销售格局的重组,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成长,已不再过度依赖城市市场的一枝独秀,城乡市场的双活跃正成为中国市场启动内需的现实依托。

2007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预测

商务部最新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消费品市场发展方面着力完成建设任务:一是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发展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四是促进国内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五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六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七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八是增强渠道主体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

在上述目标引导下,2007年消费品市场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理念,延续2006年消费品市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于我国消费品市场各个层面2006年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走势,可以对2007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做出如下展望:

(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在2006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消费倾向和消费信心不断增强。

1、2007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在需求层面将受到如下六大动力机制的推动,维持13%左右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冲击新的发展平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6000元大关,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18元大关。

经济扩张惯性:消费需求增长的宏观动力。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2006年市场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消费需求扩张滞后于投资和经济扩张4―5个季度。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2006年上半年投资扩张幅度更是达到近年来的峰值水平,高强度的经济扩张既增加了商品供给,又从扩大就业和提高工资等方面增加了居民收入,还有助于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其大力度的滞后影响将为2007年需求规模的扩大营造宏观条件和氛围。

居民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增长的购买力基础。2007年国家将在调整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的同时,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继续加大对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企业景气指数的持续提升也将扩大企业对劳动力要素收入的支付能力,再加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对农民稳产、增产和增收的推动。这些因素将有效推动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提升,2007年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将向680元的目标水平迈进,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奠定购买力收入基础。

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增长的结构因素。2006年,汽车、通信产品、金银首饰、建材家具等发展性和享受性产品占据了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排行前列,这些产品在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将蕴蓄多年的潜在需求转化为了现实购买力,成为了推动社会商品消费额快速增长主要动力。2007年,在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的带动下,对上述商品的需求将会延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并在3―5年的可预见期内引领城市需求扩张的潮流。

消费信心提升:消费需求增长的预期基础。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的长期繁荣以及政府整饬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流通渠道等政策的有效延续,将进一步改善2007年城乡居民对消费品市场现状的满意度和远景的预期值,从而增强消费者消费信心,推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向上冲击2002年形成的97点的历史高位,并由此消除谨慎性储蓄和推迟消费对需求扩张的影响。

(5)消费倾向提升:消费需求增长的意愿基础。2007年,压制消费倾向走低的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商品供求、人口结构、价格预期等因素虽然仍无法根本性消除,但推动消费倾向提升的因素也有所显现:政府2007年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并着力解决教育和医疗收费高、电信服务价格高等问题,完善住房、汽车等消费政策,规范和促进消费信贷发展,加快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保体系的完善和金融资本市场的成熟,2007年居民储蓄意愿将会继续下降,为消费倾向提升拓展空间;2006年我国已进入中产阶级加速增长的阶段,随着中产阶级比重的扩大,高低收入阶层分化抑制需求规模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延续1个百分点/年以上的增长速度,推动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继续提升,并促进农村消费向城市消费的转变,提升城乡综合消费率倾向。如果双重因素都能够充分发挥,相信2007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下滑之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比较稳妥地估计是消费率将稳定在52%上下0.5%的水平。

(6)价格持续走低:消费需求增长的价格诱因。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5%,两者背离程度达到历年最大,价格的实质性降低走势明显,消费诱致力有所提升。2007年,如前所述,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继续提升,而居民消费价格则将维持相对低位(随后将做详细分析),价格诱致性的消费需求扩张还将得以延续。

(二)供给薄弱环节得以完善,突出供求矛盾有效缓解,市场环境实现优化,市场秩序走向规范。

秉承2006年的发展走势,供过于求的商品将继续减少,供求平衡的商品将稳步增加,随着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平衡供求态势能力的不断提升,供求矛盾缓解的步伐将会加快,2007年供求品平衡的商品有望近年来首次与供过于求的商品平分秋色。

2007年热点商品和重点商品将围绕着需求的扩大提升供给能力。生活必需品市场发展将以稳定为主题,推进各类必需品供给均衡扩容;耐用品将贯彻梯度转移的主题,通过推进城市消费高端化和农村消费普及化,实现产销两旺;至于首饰、汽车、通信产品、建筑装潢产品等2006年的热点商品,在2007年仍然会有良好的市场表现――随着消费需求扩张逐步接近消费闯关的临界值,在热点商品供给拉动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还将继续升级。

市场秩序整饬将继续深化,商业网点规划、消费品市场监测和市场信息化工程将扩大实施范围。2007年,商务部等消费品市场主管部门将在加大流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的同时,对市场封锁、不正当竞争(特别是买方势力的滥用)、关系消费者消费安全的商品质量问题以及关系消费品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问题进行更为到位的政策引导和法律规制。

(三)多方合力推动价格演进,供需两旺延续价格的低位稳健走势。

遵循报告分析2006年价格走势的思路,可以对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1、从确保CPI低位稳定的因素看。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定向票据主动回收流通性的政策取向以及人民币升值意犹未尽的汇率态势,将使2007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消费价格指数承受来自货币层面的双重压力。

粮食供略大于求的局面将得以延续,食品价格的内部制衡机制还将发挥作用,2007年食品价格上攻动力依然匮乏。

生产资料价格的平稳回落,将有效传导至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全球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和不良预期的缓解,以及连续8年的投资增长带来的国内生产资料产能扩张,都将使得煤炭、钢铁、汽车等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稳中下滑,从而消除肆虐多年的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的经济根源。

中国经济的转轨和改革取向将形成压制消费价格指数下滑的长效机制。中国由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战略。如前所述,充分竞争是商品价格稳中有降的重要原因,而垄断或政府干预则是价格上行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国年复一年的市场化改革对价格上涨也具有长期性的制约作用。

2、从推动CPI蓄势上攻的因素看。

预期推动性价格上涨压力增强。2006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翘尾式提升以及全国“遍地开花”的水价、电价、取暖价、燃气价、物业费上调听证会,向社会公众灌输了强烈的价格上涨预期。这一预期的影响有望借助“价格上涨惯性机制”全面覆盖消费品市场,形成预期推动性的价格上涨。

投资扩张条件下的成本推动性价格上涨隐患尚存。投资扩张是一把价格双刃剑,在提升产能、扩大供给的同时,也会形成巨大的生产资料需求。2006年投资规模的高速扩张加上新开工项目比重的迅猛提升,一方面可能激化正在缓解的生产资料供求矛盾,另一方面还无法迅速转化为新的供给能力,必然一定程度地拉升个别生产资料的价格,招致成本推动性价格上涨的隐患。

需求拉动性价格上涨的潜在可能。如上预测,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以13%左右的速度持续扩张,而居民消费倾向则将趋于稳定。在这一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热点创造将有效开拓和挖掘潜在需求,促进我国消费需求规模延续13%(高于GDP10%左右的增速)左右的高增速,继续形成需求对供给的超涨。2007年,在需求旺势下,“衣食住行”等高权重基本生活品的价格将继续均衡趋暖,纯粹消费需求拉动性的价格上涨可能启动。

消费品市场篇2

结合笔者数年来新婚购买市场开发的经验,现浅谈新婚购买消费群体开发的一些方法,供方家指正。 一、新婚购买消费群体的特点:

1、新婚购买消费群体分析

按照我国婚姻法以及根据现今新婚年龄层次分析,我们将新婚购买消费群体的年龄段定位于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青年。这一年龄层次对于计划经济产品匮乏时代有一定的印象,但是,他们文化积累和获取的方式又区别于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较而言,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更着重于品位和科技感,个性化、数字化消费意识比较强,品牌和个性化产品是他们的首选,而产品质量和价位的选择则退居其次。同时,这一代人收入可观,也不容忽视。

2、对于耐用消费品生产厂家和渠道经销商而言,认识新婚消费群体的年龄、收入结构和将来的家庭人员组成显然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及国家人口政策的限制,未来家庭基本上以三口之家为主,所以新婚购买群体在耐用消费品规格的选择方面趋小,而在外观、性能、品位等附加价值方面趋高。对于制造商和流通商而言,必须认清这一趋势,开发出更高品位和营造时代感更加强的消费环境,以迎合新婚购买群体的特殊需求。而必须摒弃大而全、质优价廉单纯靠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产品,极低的价格取胜的生产、经营观念。

3、对于耐用消费品市场,制造商和经销商除了即期市场开发和引导之外,还必须有意识的收买消费者的“心”,特别是新婚购买消费群体的“心”。因为,这是一种收益率高的长远投资,有利于企业和品牌的持续发展。新婚购买消费群体的“心”很容易“收购”,只不过需要我们从购买前促销、售中服务和持续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方面做起,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婚购买消费群体促销

1、新婚购买的时机

我们通过连续几年的监测发现:新婚购买时机从时间段方面一般一年中有几个高峰,分别为: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法定假日,农村新婚购买高峰略微区别于大中城市,一般出现在9月份至春节(秋冬季节),二月份至6月份(春季)。农村新婚购买时段存在时间长,连续性强,城市新婚购买则存在集中爆发性强的特点。

从购买时间而言,新婚购买一般选择在婚期之前的1—1个半月,所以,启动新婚购买促销活动一般应在婚庆买高峰期前一个月,而不应临时抓瞎。

2、新婚购买促销活动还必须明确新婚购买选购过程中谁是决定者的问题。经我们调查和现场观察,一般情况下,新婚购买过程中男性对于商场、品牌和产品的档次具有决定权,而女性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结构和外观以及成交价格等方面具有决定权。所以,我们开展男性消费者的品牌宣传,产品画册赋予时尚感和女性色彩,抓住男性消费者的眼球,产品突出品位设计,突出简约、亮化美感;对于女性消费者我们则突出产品的使用性和产品功能的外延宣传,成交价格方面着重突出产品使用成本的节约,淡化女性消费者对于购买成本的关注程度。

3、新婚购买群体促销我们必须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促销手段。主要是:1、开展婚姻介绍所、婚检部门、婚姻登记处、婚纱摄影楼等婚姻关联部门场所的公关,免费提供价值不高但纪念意义很强的纪念品,镌刻或印刷品牌和产品的信息,开展品牌和产品宣传;这样既增强上述单位的人性化内涵,同时,也是协助他们搞好新婚群体促销。所以,比较容易获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2、选择外观时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当然制造商和经销商利润可观),确定为新婚消费产品,向新婚消费者推荐。围绕上述产品开展赠送红双喜窗花、中国结对结、婚纱摄影优惠券和新婚高档请柬等婚庆礼品的促销。3、登记新婚消费者婚礼日,婚庆当日开展邮政快递婚庆鲜花贺喜活动;以后每周年结婚纪念日前邮送祝贺卡片(至少在一、五、十周年)开展。这样既能促进该对新婚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同时,又有利于促进二次购买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

消费品市场篇3

关键词:山西;消费品市场;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业的发展对保障经济供给,引导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西省紧紧把握中部崛起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在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作用下,山西省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加快发展的态势,对当地经济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起了很大的稳定推动作用。

一、山西省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

近年来,山西省消费品市场一直保持较快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1)消费总量增长较快。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07.9亿元,同比增长18.4%,与全国平均增速持平,较2005年增长129%,年均增长18.02%,为“十一五”时期山西消费品市场发展划上圆满句号。(2)消费增速稳健上行。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增速看,消费增长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全年消费增速总体表现为先抑后扬稳健上行的态势,增速最高月份与最低月份相差4.8个百分点,较上年缩小了3.3个百分点。(3)各区市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全省设有11个区市,各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部超过预期目标。从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看,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太原市、运城市和临汾市,分别为:825.85亿元、354.65亿元和306.94亿元,各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74%、11.06%、9.57%。

二、山西省消费品市场发展运行分析

(一)城镇消费增长较快,农村市场发展加速

随着山西省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化程度提高,消费和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使社会消费容量和消费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成为促进城镇消费强劲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城乡区域消费看, 2010年,全省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559.55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省消费总量的79.8%;全省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31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2%。城镇消费增速高于乡村消费增速2.2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与改造60个配送中心,建成的7000个农家店,销售额达100亿元,同比增长38.9%,约占全省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5%,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二)零售业贡献突出,骨干企业发展迅速

山西省零售业无论从所占比重看,还是从增长速度看,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702.5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25%,成为影响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的主导行业。

全省限额以上流通企业销售增速幅度大,依然是引领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在扩大消费规模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同比增长58.3%;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同比增长31.5%;限额以上住宿企业同比增长20.1%;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同比增长18.2%。分别高于限额以下上述各企业的44.7%、19.5%、6.5%、 4.4%。

(三)刚性消费持续旺盛,热点消费继续升温

近几年来,居民吃、穿、用等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刚性需求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从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情况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销售额90.47亿元,同比增长28.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销售额81.65亿元,同比增长27.8%;日用品类实现销售额17.48亿元,同比增长37.8%。

在居民基本生活类消费稳定增长的同时,以汽车、金银珠宝、化妆品、家电等体现生活质量提高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引领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促进居民消费层次进一步提高。2010年,汽车类销售额实现327.63亿元,同比增长41.08%;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销售额342.91亿元,同比增长38.04%;化妆品及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额分别为8.92亿元、21.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51%和50.45%;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销售额为54.94亿元,同比增长32%;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为6.12亿元,同比增长97.4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为3.93亿元,同比增长38.87%。这些商品销售的快速增长,不仅体现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突出反映了居民在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等方面消费需求增长的趋势。

(四)政策效应落实到位,努力保障市场供应

随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的实施,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个百分点,促进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年“家电下乡”销售产品184.9万台(部),销售额 44亿元,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个百分点;家电以旧换新共回收家电7.1万台,销售家电6.9万台,销售额2.8亿元,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个百分点;汽车以旧换新共销售汽车4569台,销售额4.8亿元,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商务部门及时修订了《山西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迅速采取加快蔬菜批发市场、社区菜店和冷链物流建设等措施,努力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取得了积极效果。其中:双三十”农产品市场工程带动社会投资11.2亿元,年销售(交易)额270亿元;加快城市社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重点对太原市40个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在其他10个市选择20个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了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效地保障市场供应。

(五)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进一步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加强对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状况的监测。充分利用商务预报、监测快报、运行月报、重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等多种手段,提高运行监测智能化水平,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的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广泛和便捷的服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全省城市生活必需品、重点流通等各类监测样本企业数量达到近500家,城乡市场统计监测成果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展。截至2010年12月,我省商务预报网站共各类市场信息4600余条,月点击率最高达9万余次。

(六)消费价格影响较大,消费水平仍有差距

2010年山西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累计上涨3.0%,比上年涨幅扩大3.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8.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5%。据山西省商务厅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监测的77种重要生活必需品价格,有53种上涨,占68.83%;有24种下跌,占31.17%。从具体商品种类看,主要食用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给低收入群体造成较大的生活压力,也对通胀预期形成不利影响。同时,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剔除价格因素后,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74%,低于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4.5个百分点。

从中部六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名来看:安徽和江西均增速19.2%、湖南增速19.1%、河南和湖北均增速19.0%、山西省增速18.4%,排在六省的末位;从全国排名看,山西也排在较后的位置,低于增速最高的海南1.1个百分点,高于增速最低的青海1.5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看,虽然2010年山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但绝对量仍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值11.6%和19.9%。全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792.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78元,同比增速为4.7%,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3663.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8元,同比增速为10.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

三、今后山西省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

“十二五”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促进社保和改善民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为消费品市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山西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以转型跨越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实施促消费政策措施,加大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力度;大力倡导科学消费、低碳消费、文明消费,积极探索促消费的新政策,不断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和服务性消费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双三十”农产品市场工程;完善社区便民服务网络,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 适时调控保障市场供应,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为消费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预计,在未来的五年,山西现代流通设施和模式将得会得到较快发展,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商品价格基本平稳,社会消费大幅增长,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商务部《2009/2010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10,4.

[2]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6]1号.

[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09]50号).

消费品市场篇4

关键词: 奢侈品消费;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世界奢侈品协会官方 2009 至 2010 全球年度报告显示: 2009 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2011 年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最新报告显示: 2010 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 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 1 /4。世界奢侈品协会称,“中国将在 2012 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胡润百富与亚洲国际豪华旅游博览( ILTM Asia)共同首份《中国奢华旅游市场白皮书》称: 2010 年中国大陆旅游者的购物花费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占据全球消费的 17%,购物花费比 2009 年大幅上涨 91%。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奢侈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全球奢侈品企业已经开始抢占中国市场,中国势必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二、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 Luxury) ,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奢侈品是指非生活所必需的高级消费品。奢侈品是由专业的奢侈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它不仅具有超高的商品品质,还具有高档的服务质量。主要包括高档服装、珠宝首饰、高档化妆品、豪华汽车和游艇等。

三、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发展迅速,2010 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 107 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 1/4。稳居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世界奢侈品协会预测“中国将在 2012 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约 1. 6 亿人,奢侈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全球顶级奢侈品品牌也陆续抢占中国市场。但另一方面,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与西方奢侈品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起步阶段不是很成熟,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问题。

( 一) 消费群体结构不合理,过于年轻化。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掌握财富的 40 -70 岁的中老年人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而在中国购买奢侈品大部分是 40 岁以下的年轻人,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20 至 40 岁,以商界成功人士、演艺明星、商业成功人士为代表。当前的 80 后很多年轻的学生、富二代或官二代 也成为购买奢侈品的代表。73%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不满 45 岁,45%的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在 18 -34 岁之间。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结构极不合理,是全球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层最小的国家。

( 二) 奢侈品消费过于盲目,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

中国消费者往往因炫富心理,为“面子”而购买奢侈品。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大都有盲从心理,不会去了解该奢侈品的品牌属性、历史内涵、功能定位等,在购买时仅仅以价格、品牌知名度作为选择依据。青年消费者更是为了炫富,为了“面子”而选择高额负债消费奢侈品,非理性消费的现象严重。

( 三) 奢侈品礼品化。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们通常是为自己购买奢侈品; 而在中国,消费者往往将奢侈品当作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的工具,成为各种场合或者节日馈赠品的首选。将奢侈品礼品化导致奢侈品的购买者与使用者不符,导致人们在购买或使用时并不关注奢侈品本身的内涵、产品功能而只是把奢侈品作为一种工具。

( 四) 国内外奢侈品消费失衡,消费严重外溢。

2010 年国人购买的奢侈品中有 56% 是在海外消费,消费额达到 130 亿美元。而国内消费还不到国外消费的 1/4,奢侈品消费严重外溢。国内外商品价格差是消费者选择海外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奢侈品市场目前的税率是全球最高的国家。

( 五) 奢侈品消费以国外商品为主,本土奢侈品牌发展缓慢。

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商品上偏好国外品牌,对本土制造的奢侈品牌涉略极少。这种现象原因有: 第一,国人消费心理不成熟,多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往往将奢侈品牌与欧洲印象联系在一起,对西方上流社会文化盲目崇拜而对于本土文化、“中国制造”有着狭隘认知。第二,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由于传统历史文化、国人认知等原因发展缓慢,其竞争力与国外品牌相差甚远。

四、发展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 一) 发展本土奢侈品产业,改变国外奢侈品独占中国消费市场的格局。

我国本土奢侈品牌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品牌知名度与国际品牌相差甚远。因此,积极发展本土奢侈品产业,把庞大的国内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力吸引到国内商品,无疑对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奢侈品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具有源远流长的多民族文化历史和千差万别的区域特色,这为本土奢侈品牌创造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悠久的文化历史为背景,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本土奢侈品牌。例如中国的陶瓷、刺绣等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受全世界追捧的,所以可以将诸如此类的具有高超工艺且体现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产品打造为世界顶级的奢侈品。

第二,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所有商品长盛不衰的动力,对于奢侈品也同样如此。在保留奢侈品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满足消费者不同时期的需求,才能保持品牌的稳定性和独特性,使品牌永葆活力,才能使奢侈品具备完美的产品功能价值和竞争力。

第三,提高奢侈品产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奢侈品牌专业人才是发展奢侈品牌的关键,而当前国内这种专业的奢侈品设计与管理人才还相当缺乏。因此,政府、教育机构等要加快奢侈品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缩短国内奢侈品专业人才与国外人才的水平差距。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奢侈品产业管理专业、奢侈品设计专业等。

( 二) 健全奢侈品牌管理措施,加强法律监管力度。

我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对奢侈品牌的管理措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对奢侈品牌的法律监管力度也不够。在我国奢侈品市场上仍然存在大量非法使用知名品牌商标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和对国内奢侈品市场的信心,导致大多消费者选择转战国外市场购买正品,从而产生了国人消费外溢的现象,不利于国内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和本土奢侈品牌的发展,进而对国内奢侈品市场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重。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奢侈品管理的专门机构,加大对奢侈品的法律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及本土奢侈品企业提供建立健康、有序的奢侈品市场。

( 三) 调整我国奢侈品进口关税税率,解决消费外溢现象。

在全球最主要的奢侈品消费国中,中国的奢侈品进口税率是最高的。中国目前对奢侈品的进口综合税平均在 25%- 30% 之间,有的则高达 50% 以上。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五类产品的 20 种品牌高档消费品进口到中国在缴纳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平均30%-40%左右的进口税后与国外差价明显,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高额关税导致国内进口奢侈品的价格高于国外市场,使得中国消费者不得不选择到海外市场购买奢侈品。据统计 2010 年国人购买的奢侈品中有 56% 是在海外消费,奢侈品消费严重外溢。因此应该适当调低奢侈品的进口关税或通过建立免税店等方式,使国内外价格平衡,解决消费外溢现象,促进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

( 四) 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奢侈品消费观念。

目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还存在很多盲目性及非理性的方面。对奢侈品牌的认知也只处于表向的层面,盲目地炫富心理,对奢侈品牌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加之当今部分新闻媒体争先追捧豪华车展,奢侈酒会等更错误地引导消费者追求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造成在年青一代消费者身上出现攀比、炫富、负债消费等严重现象。而这种消费观念与国家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走节能和环保道路不符。因此,需要政府、媒体等进行正确地引导,宣传合理的消费观念,帮助消费者建立理性的奢侈品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朋。 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牌之路的思考[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09.

[2]王欣。 奢侈品贸易及其政策引导之研究[D]。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3]鄢雪皎。 国内奢侈品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J]。 消费导刊,2008,( 04) : 9 -10.

[4]王微微。 关于发展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思考[J]。 中国物价,2008,( 09) : 48 -50.

消费品市场篇5

在国内外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跨国快速消费品巨头知名品牌的严厉打压下,如何精准定位快速消费品品牌并推动其品牌战略的落实已被提上本土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工作日程。本文阐述了快速消费品品牌定位的内涵及其研究价值;从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价值塑造、品牌定位策略和品牌资源整合问题等方面来揭示制约快速消费品行业品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最后给出重新塑造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核心价值,优化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定位策略和整合快速消费品品牌资源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品牌;定位

一、引言

扩大内需战略的落实直接给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快速消费品品牌自然成为争夺快速消费品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利器。但本土企业在参与快速消费品市场竞争中明显表现出品牌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诱生该问题的根源在于品牌定位战略不精准和品牌定位战略落实不利等因素。快速消费品具有用户群体广、消费频率高、重复购买性强和使用周期短等特点,故其要求快速消费品品牌运营者为消费者提供良好品牌形象和消费便利性。但由于快速消费品多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产品差异度较低且市场竞争主体较多,这使得多数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制定销售策略时习惯性选择“薄利多销”式,从而压低了整个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利润水平。为此,快速消费品企业应当着力于培育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形象,通过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的方式来使企业摆脱低端的价格战威胁,切实增进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水平、增强消费者群体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与美誉度。

二、快速消费品行业市场营销品牌定位战略问题

(一)品牌价值塑造问题

“红海竞争”策略降低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价值整体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本土快速消费品市场最早面临国外快速消费品企业巨头的竞争,本土企业试图通过采取低价格竞争策略的方式来保持对中低端市场的有限占有率。但由于快速消费品的单件产品价值本已较低,加之采取低价格竞争策略,将导致企业产品销售单价持续走低,故多数企业不得已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来维持市场生存能力,由此陷入“红海竞争”格局中。这种以低市场竞争为品牌核心运营手段的策略并非维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良策。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能力得以迅速提升的多数消费者的产品价格敏感度持续走低,部分消费者通过选择高价格商品的方式来规避因选择低价格产品所带来的劣等品风险。这使得部分采取低市场价格竞争策略的企业难以获得可支撑企业生存发展所需的必要资源。品牌核心价值偏离消费者心理需求内容。物质生产能力的显著提升使得现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目标已然不再局限于获取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多的瞄准于通过使用该商品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从快速消费品产品品牌定位角度来分析,其品牌内容被显著拓展,其品牌价值从传统的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逐步升级为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故快速消费品产品品牌价值从满足消费者的功能利益逐步升级为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利益,并逐步升华为满足部分消费者的自我个性张扬的利益诉求。而传统的快速消费品品牌运营者未能强化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效率,从而未能采用本品牌最有吸引力的部分来优化消费者脑海中给定的快消品品牌定位。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品牌运营者缺乏从消费者角度来思考并策划品牌定位,这部分企业未能意识到消费者而非企业决策者才是企业品牌定位的最终决定人,未能从市场运营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品牌定位,从而降低企业品牌运营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

(二)品牌定位策略问题

过度品牌定位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度。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品牌运营者存在着贪大求全的习惯思维定势,在制定快消品品牌定位策略时总是试图将企业产品的众多功能优点毫无遮掩的告知消费者,并试图以此“诚恳”态度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同感。但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品牌运营者忽视了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动因,在于其可以从消费该企业品牌过程中获取较高的品牌让渡价值而非较多的消费信息。由于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品牌运营领域的资源有限性,企业品牌定位应本着凸显品牌“特性”而非“共性”的理念,将有限的品牌运营资源投入到最具优势的品牌热点属性上,以求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快速消费品企业向消费者传递的过度品牌信息将导致消费者为获取超量消费信息而额外支付更多时间成本,这不仅分散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热点属性的关注度,且降低消费者从快消品品牌运营者处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水平。品牌定位紊乱降低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的品牌传播张力。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品牌运营决策者在产生新的品牌传播思路后,即行转换企业品牌定位角度并更换企业品牌传播方式,其初衷是试图用更好的品牌定位角度和品牌传播方式来替代陈旧方案,以期强化企业品牌形象。但这种缺乏稳定性的品牌定位模式搞乱了消费者群体对企业既有品牌形象的认知度,使得企业前期在消费者市场投入巨资所打造的品牌形象瞬间被取代,显著抬升企业品牌运营成本,最终将削弱企业品牌形象。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试图通过多元化品牌定位的方式来丰富其品牌内涵,而未认知到缺乏统一性的品牌形象定位将分散企业有限的品牌运营资源,降低企业品牌运营资金的利用效率。这种根据消费时尚偏好度来定位本企业品牌形象的定位模式更适合行业巨头而非中小企业,故多元化品牌形象定位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小企业居多的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

(三)品牌资源整合问题

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缺乏跨部门的品牌资源整合能力。在快速消费品企业内部存在围绕有限企业品牌运营资源的争夺。以销售部与财务部为例,二者围绕快速消费品存货控制水平的问题展开争议,这是由于销售部希望通过保持较高的快消品存货水平来有效降低销售端的客户流失成本并增进销售,以便于维持销售端的客户满意度和增进消费者忠诚度,丰富其品牌价值。而财务部门则希望通过降低库存的方式来降低企业在库存领域占用的资金成本,从而提高财务资金运用效率。快速消费品企业内部存在的部门目标冲突若不能被有效化解,将可能导致企业的整体品牌价值受到损害,若快速消费品企业不能对企业的既有品牌组织制度作出统筹安排,以切实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将损害企业的全局利益。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缺乏跨企业的品牌资源整合能力。考虑到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的品牌价值的培育过程漫长性和成熟品牌对消费者市场的显著影响力,通过并购的方式来优化品牌资源配置方式是快速消费品企业迅速提升品牌价值的有效手段。但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并购其他企业品牌时并未对被并购者的品牌内涵作深入研究,当并购者和被并购者之间的产品关联度和匹配度较低时,不仅会削弱消费者对两类品牌之间的关联度作积极联想的能力,还会增进消费者对这两类品牌不利的联想。

三、快速消费品行业市场营销品牌定位战略实施对策

(一)品牌核心价值塑造

快速消费品品牌定位的核心是以消费者心理诉求为导向来凸显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快速消费品品牌定位应当从快速消费品的产品品牌价值最优化目标和目标市场价值最优化两个方面来展开。由于快速消费品企业的产品是实现企业品牌价值的基础性载体,故快速消费品企业品牌定位应当围绕其产品属性来展开。为实现快速消费品目标市场价值最优化目标,快速消费品企业应当深入分析承载企业品牌的产品属性并凸显产品的竞争优势特征。通过优化产品包装,快速消费品企业可以有效吸引那些偏好追求新奇特产品的消费者;通过瞄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来为其提供增值服务,快速消费品企业可吸引部分高价值消费者;通过增强产品的功能性设计,快速消费品企业则可满足对产品的式样、规格、性能等指标有着特殊要求的消费者需求,从而有效化解快速消费品订单需求和供给之间不匹配的矛盾,降低产品缺货率。另一方面,为实现快速消费品的目标市场价值最优化目标,快速消费品企业应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工作,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特征,通过明晰产品品牌比较竞争优势的方式,确保企业品牌定位内容紧扣消费者需求;考虑到消费者需求内容的多元化特征和速消费品企业供给能力有限的矛盾,快速消费品企业应当在对消费者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选择符合企业的生产资源和营销资源的细分市场来作为其品牌定位的目标市场。

(二)品牌定位策略优化

基于消费者利益最优化目标的独特卖点品牌定位(Uniquesellingbrandpositioning,USBP)策略。独特卖点品牌定位要求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在精准把握消费者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向消费者提供其他快速消费品品牌供应商无法提供的品牌价值,从而让消费者在选择快速消费品时必须做出无法回避的购买决策。具体而言,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当向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传递统一的主张,以便于让消费者清醒的认知到自身可从该品牌消费选择中获取何种难以被替代的利益。快消品企业应当集中其营销资源于一点,运用诸如广告等强有力的促销形式,让消费者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企业产品独特魅力上,从而增进消费。快速消费品企业应聚焦于塑造核心品牌价值。在激烈的快速消费品行业竞争中,通过塑造企业与产品的核心品牌价值,有助于企业及其产品区别于同类竞争者,从而令企业及其产品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核心品牌价值的塑造有助于消费者深化对该品牌的印象,增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联想力,增强其对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忠诚度与美誉度。首先,快速消费品企业应从导致企业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中找寻其核心品牌价值所在,在诸如产品质量、形象代言人等有助于增进核心品牌价值的因素上着力强化营销资源投入力度。其次,快速消费品企业还应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方式,确定发现其他竞争对手的品牌价值中未包含的内容。例如某方便面品牌将其主打产品的核心价值定位为“非油炸更健康”,由此向诸如糖尿病患者等部分消费者传递该品牌有别于其他方便面品牌的“非油炸”核心价值。最后,快速消费品企业应当从企业的目标客户群的消费文化中找寻其企业与产品的核心品牌价值定位。例如宝洁公司的飘柔洗发水品牌主打去头皮屑功能,这一品牌定位着力于满足消费者对洗发水品质的独特需求。

(三)品牌资源整合策略

围绕品牌文化来整合品牌资源以提升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能力。快速消费品的消费者行为通常与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密切相关,当快速消费品行业内品牌数量庞杂到一定水平时,将增加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时间与难度。为此,快速消费品行业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对既有产品品牌资源予以整合,通过强化对快速消费品既有品牌系统管理水平的方式,来增强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协调发展水平,有效规避各品牌之间各自为政的内斗局面的滋生与蔓延。快速消费品行业文化是推动行业品牌整合的生态环境基础,因其系统性和不可量化的特点而难以被模仿,故而构成快速消费品行业品牌整合的重心。快速消费品行业应当以行业竞争文化为依托来构建品牌资源整合体系,以此来凝聚快速消费品行业品牌价值力量,提升由行业内品牌资源集聚所带来的品牌张力。不可被模仿性的特点将使得具有该品牌特性的快速消费品企业可以获得排他性竞争优势地位,从而增强企业品牌价值的拓展能力。以“标杆品牌”为核心整合快速消费品品牌资源。为切实降低快速消费品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压力,快速消费品行业有必要整合既有产品品牌,以提升行业内骨干企业的长期市场竞争能力。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应当将其品牌管理的重心落在树立“标杆品牌”上,明确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标杆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市场定位与市场拓展方向分工,从而形成快速消费品行业品牌家族内各品牌成员之间的良性互补关系,着力打造并充分利用既有品牌资源来拓展快速消费品行业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作者:李建英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消费品市场篇6

市场外部环境的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快速消费品企业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点:一 行业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优势产品将进入衰弱期,新兴赋有生命的产品将会象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二 行业内企业将进入规模化的运作,小型企业被大量的淘汰,规模化,品牌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将主导各个行业。三 行业内将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从诸侯割据的时代进入江山一统的时代。行业内超大规模型的企业将逐步出现。

2010年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房地产及生活必需品大幅度的涨价,将在消费者心种引起恐慌效应。因对未来信心的不足,这种恐慌被无限放大。导致普通百姓消费能力的下降。普通消费者手中可支配资源的减少,会导致购买力的下降。同时在2010年国际市场尚处于休克期。对外出口的增长量较为缓慢,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现象越发严重。

另一方面2010年国家将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管控力度,尤其是关注到民生行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将会大量出台。同时《劳动法》进一步强化和实施。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将大大提高。这对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将进入一个较为漫长的阵痛期。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互作用,将催生出一个新兴的快速消费品行业。2010年快速消费品行业将发生怎样的市场演变?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商机?快速消费品企业又如何去迎接这场变革呢?笔者就此阐述自己的独家观点:

一、市场进入一个新的轮回,传统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运作,将成为行业内的新热点。

改革开发三十年,国内的 消费习惯受外来西洋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是巨大的。大量外资企业及港台企业的进入,对传统的消费价值观进行了巨大的冲击。差异化的产品增加了消费选择机会。在这近三十年中,快速消费品过多是 沿用着拿来主义的思想,与国际接轨成了国内企业家所追求的理想。在这三十年中,国内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基本手段是模仿和改良。把国外的产品拿进来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无论是食品饮料行业,还是日化日用品行业;其产品结构和种类过多是在模仿外企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消费习惯上加以改良。这种“模仿加改良”的企业运作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国内企业的成功。国内最大的饮料企业杭州娃哈哈公司就是最典型的这种运作模式。

产品的创新不但需要巨大的研发费用和市场调研费用,而且还需要大笔的推广费用。而最终的市场结果却是不可预料。产品创新将承受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而把国外(包括港台地区)一些已经很成功产品直接拿来,再加改良简单有效。这奠定了一大批国内企业的基石。

但进入新世纪,文化的回归成了社会的热点。国人经历了盲目的“崇外”之后,对传统的回归成了消费趋势。这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 当前国内市场消费的主力军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人群。六七十年代的人事业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手中有较多的可支配资源。是市场消费的主力军。2 六七十年代的人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而创业于市场经济时代。这代人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外来文化的洗礼。在他们身上,保守与激进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他们引导着国内的消费潮流。3 中国的文化内涵极为深厚,并具有极强的包融性。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现代的元素,带有时代的标志。4 消费理性化的回归。国人的消费已经从盲从时代回归到理性化时代。消费者已逐步脱离了外部因素的袭扰,形成自己的消费价值取向。六七年代人传统文化的烙印促使着传统行业的回归。

在食品,饮料,日化,日用品等行业传统产业的回归成了行业发展的主要态势。食品行业中,各地方特产走出地域限制,产销量爆发性增长。比如川渝地区的麻辣休闲食品风靡大江南北。诸如:泡椒凤爪,香辣豆干等。09年的市场容量达到100多个亿。饮料行业草木饮料,传统保健饮料成为消费热点。如红枣饮料,花生饮料,酸梅糖等。王老吉凉茶的成功就是最为典型的成功案例。

二、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品牌化规模化的运作,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

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关系着民生;一直是国家控制和主渠道垄断经营。始终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品质及个性要求度也越来越高。国家对生活必需品的控制也逐步弱化。这就蕴育着一个个巨大的商机,一个几百亿的市场等待着开发。

未来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将传统产品注入时尚化的元素,进行现代化的生产和品牌化的运作;将成为最大亮点。比如食糖市场,有近二百个亿的市场容量。原市场运作基本上被各地的国营糖业公司所垄断。产品品种的单一,包装的简陋和品质的普通已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以南京甘汁园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入食糖行业,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品牌化的运作,形成了一大批固定的消费群体;民营食糖企业呈高速发展状态。成为近几年食品行业的最大亮点。食糖行业的规模效应尚未真正形成,但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必然会有几十个亿乃至上百亿的超大规模企业的出现。

还有茶叶行业,中国的茶叶种植及消费大国。每年的消费量上百个亿。但茶叶市场的运作一直处于原始化的运作阶段。始终未出现中国版的“立顿”企业。但可欣慰的事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开始介入茶叶行业,进行品牌化运作。虽路程还比较遥远。但必然能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诸如大米行业,农副产品行业等等,都将进入品牌化产业化运作阶段。虽任重而道远。但这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趋势。顺其潮流,借势而动,开启的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三、快速消费品企业营销核心内容逐步转变为销售渠道的争夺。建立自己的独有渠道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对市场的争夺,在未来十年中的焦点还在于城市市场。虽然很多企业在强化乡镇市场和农村市场。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以及农村真空化现象的加剧;城市市场依然是各企业争夺的焦点。现代渠道的功能依然在被逐步强化,传统流通渠道逐步被削弱。这是国内市场变化的主要态势。

城市现代渠道销售成本无止境的增加,让各企业不堪重负。自建独占渠道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一大热点。各类企业以自己产品为核心,建立专卖连锁店;这在几天前就已经开始了。诸如光明专卖店,汇源专卖店,长城葡萄酒专卖店等。但因管理机制的薄弱以及产品单一,始终未成为一个成功的营销模式。

但进入2010年后,这种运营模式将被进一步强化和推广。尤其是日化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特色产品企业,以连锁加盟专卖店的形成,将成为企业扩展的主要手段。武汉“精武”鸭脖,湖南“绝味”的成功,催生了一个几十亿规模企业的诞生。上海“来伊份”“美食林”休闲食品连锁店在江浙地区高速扩展,改变着消费者的传统消费习惯。

直接掌控自己的独有渠道,使销售扁平化,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使得产品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企业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信息渠道的增多;企业资源的投入重点逐步由高空转向地面。在零售终端的战争将越演越烈。企业会将大量的资源放在终端的争斗上来。强调产品的覆盖率,陈列位置,陈列面,都成为了许多企业新年后主要的工作内容。快速消费品的网上销售,虽成为一个新的销售热点;但因快速消费品自身的特点及国人的购买习惯,难以改变传统的渠道结构。

四、“返璞归真,健康消费”将成为国人主要的主要消费理念。崇尚品质生活在改变国人的生活习惯。

进入2010年,国人对健康的追求和对品质的关注度将越来越高。尤其是消费的主力军-----六七十年代的人,生活方式有繁到简,返璞归真。“不求最多,但求最好”成为新的消费价值取向。这预示着国内的快速消费品将面临着更新换代。高品质类的产品将大行其道。

2009年中国奢侈品的零售量增加了80%,占据世界第一。这表明消费潮流的领导者们的人生价值观的重大演变。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内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宽松,六七十年底的人关注度在各自的事业上。对事业的追求占据了其生活的主要内容。当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他们停下脚步,回顾自己度过的日子,发觉欠家人和自己太多。于是“关注自己,关注家人”成了他们新的生活方式。对健康,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成为新年主要的消费潮流。

消费品市场篇7

欧美信贷危机完全没有影响国际投资商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信心。

今年通过中国奢侈品协会引进中国的奢侈品品牌为35家,(箱包、服装、珠宝、手表、地毯)分别来自欧美、日韩及中东国家。仅东欧小国波兰在中国奢侈品协会登记的奢侈品品牌就有30种。

中国奢侈品协会已经注意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国外品牌企业正在利用中国法律的宽松度,自定义游戏规则。以入乡随俗的态度,在劳务、工资、人权、市场等方面,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法制化管理进行异化。而中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虽然不断加强执法力度,但是市场与思想的同步必定需要假以时日。双方应该在差异化思维中求同存异,共同推进互惠互利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繁荣发展。

2011年中国消费者国内消费奢侈品的统计数据如下:

列入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国内奢侈品(高端日用品)消费数据统计的行业,囊括了住房、汽车、贵金属首饰、宝玉石、钻石、艺术品、箱包、服装、酒、手表、皮鞋、化妆品、旅游、茶叶、以及小众的游艇、飞机、雪茄、服务等二十几个专项:

至2011年10月国内生产总值约45万亿,全国社会消费总额约20万亿。

至9月底,已经完成的消费额按照行业划分:

1、高端住房消费7500亿(住房总消费50000亿其中50%为投资性消费)

2、汽车类奢侈品消费4500亿(汽车消费总量30000亿)

3、香水、化妆品的奢侈品类消费260亿(全国销售总额1600亿)

4、旅游、服务、餐饮250亿(全国消费总额17000亿)

5、艺术品500亿(其中复式消费约100亿,全国理论成交额2000亿)

6、翡翠、玉、宝石500亿(珠宝首饰行业总成交2700亿)黄金等贵金属首饰800亿(投资性消费为55%)钻石350亿

7、箱包、服装、手表等百货类奢侈品300亿

截至2011年10月,除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之外。日用型奢侈品如箱包、服饰、手表等奢侈品的电子商务成交额超过150亿,代购、电商、折扣店库存120亿。随着大型电子商务的介入,以及奢侈品代购市场的逐渐成熟,2012年的全国奢侈品电子商务市场成交额将超过200亿。

2012年的住房和汽车消费已经出现新的节点,高端消费格局将有新的变化。一批新兴的消费群体将会加入日用奢侈品消费。

中国奢侈品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通过对全国消费人群消费倾向和需求的细分,结合网络随机调查,全国现有七亿以上的民众仰慕奢侈品消费,三亿五千万的消费者已经涉及奢侈品消费,但是,其中只有六千万是常年、稳定的奢侈品消费者。他们的人均年消费只在1.5-2万元之间。从经济发展和消费递增的趋势估算,未来五年,中国将存在一个10万亿可待开发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2011奢侈品品牌销售排名:

国际著名箱包服饰(含综合系列)奢侈品品牌销售额中,路易威登以8%的份额领先,爱马仕、古驰分别以7.6%、6.5%。位列二三。其余依次分别为普拉达5.5%、巴宝莉5.0%、杰尼亚4.4%、卡地亚4.4%、香奈儿4.0%、蒂芙尼3.8%、迪奥3.8%、蔻驰3.8%、范思哲3.3%、阿玛尼3.0%。

2011国际奢侈品品牌尊从地位排名:

1、爱马仕2、古驰3、蔻驰4、路易威登5、巴宝莉 6、杰尼亚7、卡地亚8、迪奥9、普拉达10、香奈儿

2011国际奢侈品品牌行业尊从度第一名:

劳斯莱斯(汽车)、百达翡丽(手表)、爱马仕(箱包)、维尔特(手机)、佳士得(艺术品)、飞天茅台(酒)、巴宝莉(服装)、卡地亚(珠宝)

2011奢侈品领袖品牌明星地位保持期预期:

爱马仕、卡地亚、巴宝莉、 (20年)古驰、普拉达、巴宝莉、路易威登、杰尼亚、香奈儿、蒂芙尼、迪奥、 (15年)蔻驰、范思哲、阿玛尼(10年)

2011奢侈品行业个性排名第一名:

艺术品(投资价值)、翡翠(升值空间)、箱包(时尚价值)汽车(贬值速度)、住房(投资风险)、服装(消费价值)

2011年中国奢侈品电子商务排名:

入榜单项奖:

品牌之星——尚品网,特惠之星——唯品会,流行之星——利诺克斯客服之星——聚风尚,售后服务之星——熟客网,印象之星——走秀网畅购之星——佳品网,人气之星——爱奢购

消费品市场篇8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09-02

1 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通常出现于交易双方之间,而且不对称的程度因交易双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消费品市场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组成,市场中的交易渠道通常包括两个层次,即生产者与中间商、中间商与消费者的交易,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交易中双方信息地位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它们各自所拥有的信息量(见表1)。

2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各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

2.1 厂商间的博弈

假定两个奶粉生产厂家甲、乙均有生产优质品和含有违规添加物的劣质品两种选择(见图1),当甲、乙两者均生产优质品时,分别获利5万元;若一方生产优质品而另一方生产劣质品时,则生产优质品者获利2万元,生产劣质品者获利7万元,这是因为生产优质品的成本要高于生产劣质品。如果两者均生产劣质品,则分别获利3万元。这是因为当劣质品普及后,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下降,消费者已经认识到劣质品太多而减少消费,厂商获利就随之迅速减少。当甲生产优质品时,乙的最佳选择是生产劣质品(7>5),当甲生产劣质品时,乙的最优选择应该也是生产劣质品(3>2),因此,厂商的“理性选择”都是生产劣质品,这样,每个厂商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生产劣质品,劣质奶粉随之在市场上泛滥。这正是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所表达的含义: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个人的理会导致集体的非理。

2.2 消费者与厂商的博弈

在消费品市场中,厂商具有信息优势,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厂商有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向消费者传递对自己最有利的虚假信息,以此提高消费者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根据价格来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

2.3 监管部门与厂商间的博弈

在消费品市场上,政府监管部门执行监管的成本也非常高,不可能对每一种产品的每一种型号、规格、功能都进行跟踪监管、检测,于是就让一些投机商人、不法企业钻了空子,其中也不乏一些知名企业,比如说三鹿等厂家的“三聚氰胺”事件和巨能钙的“双氧水”事件。政府监管部门对厂商的信息劣势而引发厂商的道德风险,使得我国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并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更加猖獗。

3 改善消费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相关建议

(1)企业应坚持品牌化经营之路。经济学家巴泽尔认为,就像通过苹果的红色可以得知苹果口味良好一样,要防止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就要找到与商品优劣程度相关的指标,用来替代直接观察和短期试用,品牌化经营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由于企业品牌与商品品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消费者可以通过“认牌购买”来选择商品,回避信息不对称,以降低自己的购买风险。这虽然方便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但是它对零售业的品牌和信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中国零售业目前的状况来看,缺乏品牌的诉求点、优秀的民族品牌数量相对少,以及品牌管理的混乱,成为了中国零售企业增加竞争优势,提高经营水平的最大束缚。所以对于中国的民族企业来说,要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并通过诚信经营和特色定位,创建和维护企业品牌,对于吸引更多的品牌忠诚者,增加零售商品的销售,有着积极的意义。

(2)健全市场法制保障体系,明确企业的责任。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营销活动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上已颇成体系。但对于厂商在经营活动中违反法律应承担的责任,却规定得颇为模糊,这使得厂商为其欺诈行为付出的成本过小,导致法律缺乏约束力。所以必须明确和完善法律中对于企业的责任,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使得厂商感到欺诈行为的成本过高而不愿冒险,促使市场信息的对称化。

(3)完善质检监督体制。现阶段我国的质检监督体制还不完善,据了解,我国的质检是以产品质量记录为重点或者说是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推进建设企业诚信制度体系。那么在诚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发生质量问题监督不及时的“安全事故”。加强对一些“名牌产品”“免检产品”的质检、监督和发放,也是国家质检部门亟需协调的问题,特别是涉及食品、药品和保健品这些影响消费者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行业。也有专家在三鹿“毒奶粉”事件后提出,应该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这实际上是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可将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交加工企业按质定价,并实行矛盾仲裁。这对于其他行业也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

(4)进行消费者教育。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理论所假设的那样,消费者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具有非理性和无知的一面,特别是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其信息劣势地位更是显而易见。因此,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向其传播消费知识、消费经验,培养其消费技能,倡导科学消费观念,提高其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应培养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意识。腾讯网针对此次“三鹿奶粉事件”进行了网络调查,截止到9月15日19时有555872位网友填写了问卷,在“您会不会再购买三鹿奶粉”的问题中有485902人选择了“不买,提防以后再出事”,占到整个调查人数的87.41%,只有6.88%人选择了“买,此次事件只是个案,不影响购买三鹿企业的其他产品”。由此可见,一个曾经的优质品牌企业以及它的其他产品都有可能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培养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意识,可以由消费者组织,甚至由企业来进行。

(5)建立通畅的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各类商业广告要进行严格审查禁止虚假,失真信息的传播,保证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对各类商品实行强制认证制度使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有所了解,以减少商家对消费者的欺诈;另一方面厂家应主动承担信息公开的义务,尽可能在避免泄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公开如建议零售价,价格浮动比率等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强化社会责任感。此外,也应大力发展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使信息的传播和流动更加快捷,更方便,更有效,减少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宋娟.论伪劣商品的成因及其治理――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5,(3).

消费品市场篇9

这个数字看上去非常诱人,但其真实性却有待商榷。根据上述中国内地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总量在130亿欧元左右计算,如果中国确实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那么其年人均购买力仅为74欧元,相当于不到800元人民币。但是,现实经济中800元人民币甚至不够奢侈品中等级中最低端的太阳镜、钱包、钥匙链等小型饰物,更不要提大件商品。即使是用1000-1300万活跃奢侈品消费者入群计算,在去除超富裕人群的高消费额后,一般消费者的年均消费额仅为1000欧元左右,即10000元人民币。这样的消费水平,意味着在一年内仅仅购买单件简单的时尚类奢侈品,如一只Louis Vuitton基本款帆布包,一双Gucci经典马衔链皮鞋,一套ESTEE LAUDER双重滋养面霜,一只OMEGA自动机械手表……这样一年仅仅购买1件低端奢侈品的消费是否能够称得上“活跃奢侈品消费者”,有待考证。

事实上,笔者认为“1000~1300万奢侈品活跃消费者”这个数字是被高估的。根据McKinsey咨询公司2005年所作的统计,中国城镇家庭年收入高于20万人民币的仅占城镇家庭总数的0.1%。按照2005年1.91亿城镇家庭规模计算,这类富裕家庭总量在191万户左右。而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近富裕家庭也只有1000万户。

美国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者奢侈品年平均消费额为1.35万美元,收入在7.5~10万美元之间者奢侈品年均消费4825美元。利用美国同等收入人群奢侈品的消费额进行估算,中国超富裕人群奢侈品消费年均在10万元左右,富裕人群奢侈品消费年均在3万元左右,近富裕家庭的年均奢侈品消费在5000元左右。

由此推算,中国目前的奢侈品市场呈现以超富裕和富裕人群为核心。近富裕人群为主体的消费层级结构。如果我们将奢侈品的话跃消费者定义为每年购买3件以上奢侈品的消费者,那么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可以概括为:100万奢侈品消费领跑者,400万奢侈品消费活跃者再加上2000万奢侈品消费追求者。(按家庭平均成员2~3名为基本原则,超富裕家庭倾向于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奢侈品消费,近富裕家庭参与奢侈品消费成员较少)

在研究西方消费者奢侈消费动机时,学者通常以自我意识强弱,以及价格是否被视为衡量产品尊贵程度重要指标的两个维度将购买奢侈品的消费划分为五类(图1),本文作者在这里也希望借用这一模型对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各个群体做以区分。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奢侈品的购买者认为,产品越贵就越有品位,因而只求贵的不求对的。此外为了达到炫耀的目的,他们通常不会在意产品对自身的影响,而是更加重视社会对产品的认可程度,希望通过使用的产品证明自身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富裕的私营企业主是这类人群的典型。他们出身不高,没有高学历,也无显赫家庭背景,所以更需要用有百年历史的奢侈品来提升自己的身价,得到社会认同。

这类消费者同样认为价格能够准确地展示产品的尊贵程度,但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希望能获得符合自己性格特点、谈吐气质的私人定制产品。他们相信只有别人既买不起也买不到的产品才是奢侈品,这在中国“功成名就者”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他们的资产动辄就是上亿,钱对他们根本不是问题。而由于财富位列中国顶端,其地位一般也已经被社会认同。因此他们更注重定制化消费,认为只有限量才最值得购买。

这类人是渴望社会认同的流行主义者。他们购买奢侈品是因为奢侈品被社会广泛赞赏。但他们不将价格视为影响奢侈品尊贵程度的惟一因素,而更注重跟随时尚与流行。中国的白领阶层是这类人群的代表。他们购买力所不能及的奢侈品的根本原因是奢侈的时尚品牌代表着流行先锋,购买奢侈品能够增强认同度。

享乐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共同特点是都更注重自我感觉,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影响其购买决定。不同之处在于,享乐主义者的自我感觉主要来自于奢侈品所带来的愉悦、满足等情感效应。而完美主义者则将奢侈品的高品质放在第一位,认为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最为重要。中国的“金领阶层”主要以享乐和实用为基本购买动机,他们对奢侈品有较为深刻的了解,重视品牌背后的文化,希望使用与自身气质相符的奢侈品,追求一种“低调的奢侈”。

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分类(如图2)。

毋庸置疑,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从2008年的发展来看,每年两位数的增速还将继续保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奢侈品企业进入中国就能取得惊人业绩,中国市场离成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表现在:

(1)奢侈品总量虽然较大,2007年,达到130亿欧元,但世界奢侈品市场的中心还在西方世界。2007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达到1700亿欧元,中国目前仅占到7.6%。

(2)即使是在这130亿欧元的奢侈品消费额中,也有54%左右是在海外市场实现,仅有一小部分来自于内地门店。

(3)奢侈品各个行业在中国发展极不均衡,以时尚为主导的个人奢侈品行业目前竞争已经相当激烈,而家居奢侈品和体验性奢侈品仍然处于初期市场开拓阶段。

(4)在消费人群中,西方成熟奢侈品消费的代表――金领阶层人数少,私营企业主和白领阶层主导的炫耀性消费占大多数,对内敛型奢侈品消费水平低。

(5)超富裕人群结构分化:最顶级富裕人群相对较多,而缺少下层支撑。

(6)消费人群的主力――私营企业主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奢侈品了解不深,品牌忠诚度低。地区分布不均匀,呈现东强西弱的地理分布格局。

(7)白领阶层对奢侈品价格非常敏感,偏向于去香港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小件奢侈品。消费层次低,消费能力有限。

这些问题都值得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企业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在此,笔者给出的建议是:

(1)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决策。中国目前的人均消费能力虽然增长很快,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奢侈品市场仍然处于培育期,不同的行业发展步伐也有所差异。奢侈品企业在进入之前要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评估消费人群和自身资金实力,做打持久战的准备。

(2)找准市场定位,确立产品的目标客户。如果以炫耀性为品牌特色,就需要在追逐时尚、符合大众审美方面做足功夫;如果讲求内敛和低调的奢华,就要有费者购买和使用产品。

(3)对于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的时尚行业,企业应将目光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在那里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者仍然没有机会接触到奢侈品。到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奢侈品带来的美妙感觉是培养这类人群的最佳方案。

(4)针对现阶段中国市场消费能力还不够高的情况,可以考虑拓展二线品牌,采取“一线做品牌,二线做销售”的策略,一方面保持原品牌的奢华感不变,另一方面通过二线品牌提升营利空间。

(5)提升专卖店的奢华感觉。为购物客户提供上佳的服务,一方面争取把对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人群留在当地,另一方面也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让海外购物人群加大购置力度。

消费品市场篇10

最近对多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现住房的满意率尚不到20%,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两三年内愿意换购住房;已购公房户中有67%希望通过愿意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资购房,因此,住房潜在需求量还相当大。

教育

教育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仅次于食品消费,并迅速增加。人们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质,除了对子女的教育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以外,成人的教育费用也不断提高,在职教育、外语学习、资格认证培训以及各种各种各样的充电方式越来越深入地融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远程教育、图书出版业、计算机教学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成熟,将为中国消费者充分享受知识服务提供更加成熟的市场空间。

随着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英语培训学校、英语出版物大量涌现,英语教育由于市场的需要而最先有了产业化的趋势。而且,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全国的英语教育市场已有数十亿元的规模。资深留学顾问指出:2003年,“平民留学”已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在这些家庭的家长看来,出国留学并非是消费而是带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资。

汽车

随着汽车价格的下降,降低了购买汽车的收入标准。同时,国家不断出台的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利好政策,又使得消费者对购车的支付提高。私人购车日益成为轿车总需求的主要部分,并将呈现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同时,良好的售后服务是产品之外的更高需求。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国内的汽车市场及消费环境将有较大的改善。2004年,汽车消费热将在更大的领域掀起。

数码

2002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联合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共同组成了中国城市家庭数码产品消费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60多个城市家庭数码产品消费状况的专项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底中国城市家庭拥有传统相机的比例达到了44.1%,而拥有数码相机的比例只有0.83%。与2003年我国数码相机市场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照。这说明在中国市场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才刚刚开始,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的潜力巨大。

保险

非典将大量潜在的保险需求释放出来,保险消费迅速升温。2003年1―4月份,全国总保费收入1442亿元,同比增长32%。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北京市、广东省和山西省,4月份保费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4%、17.1%和82.5%。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以及政府对公民私有产权保护法规的落实,健康险、寿险以及与财产防损相关的保险产品将进一步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通讯

在本地通话业务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都在增长,并且移动本地业务量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在长途业务领域,前三季度全国长途通信通话总时长中,IP电话所占份额继续上升。达到41.73%,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多百分点。

而在手机部分,彩色可拍照手机的增长率也看俏,预计200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亿部,比2003年增长64%,而在GPRs与可拍照手机等新应用带动下,根据IDc的预估,2004年全球手机需求量将超过5亿部,预估国内手机出货量可达到5500多万部,比今年增长三成,而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将达14亿户,3G规格的移动电话估计为4800万部,整体而言,手持式产品未来5年内,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5%。 小灵通的上市将进一步激活电信市场,使通讯消费领域呈现出更加玄妙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讯服务所依托的整个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电信消费必将出现更火的态势。

娱乐

2003年,互联网的网络游戏骤然兴起,丁磊靠它使网易起死回生,荣登首富宝座;陈天桥则依靠它在短短3年之间暴富40亿元。到2003年底,游戏用户已达8000万人。

“娱乐”已经仅不是一个特定、有界限的行业,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要换个方式做,提供娱乐,变得轻松、愉快。2004年,“生活已经不缺功能,大家要的是感觉”更加成为人们的共识,酒吧、餐馆、量贩式KTV等实体娱乐服务也将让中国消费者更加乐此不疲,在受到年轻人的偏爱的同时,还将“诱惑”更多的消费者乐在其中。

美容

中国的美容业,早期更多是借用了国际的名和壳,国际大师、国际名牌泛滥。但在加入WTO后的今天,国际化得到了切实的体现――行业呈现国内外双向互动、渗透日益宽泛和频繁的现象。美容化妆品行业是改革开放同期发展的产物,随着传统医学、化学、药学、病理学、毒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发展,美容化妆品业正在逐渐向融合多学科成果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21世纪最火的不是计算机、不是基因工程、而是美容业。未来5年内老百姓消费支出将翻一番,美容业的产值也将翻一番。2004年,中国美容业将进一步呈现产业化、集团化、成熟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美容消费将以白领女性为先导,向男性以及高年龄女性展示它的魅力。

旅游

对清洁空气的享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以及旅游心态的成熟,和不断提高的生活品质,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旅游的偏爱,汽车迅速进人家庭,使短程旅游、自助式旅游成为新亮点,汽车+旅游将更加成为最具潜力的市场,旅游经营单位如何依据市场的变化,定制行销将成为新的竞争话题。

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也有希望成为2004年中国人旅游的更大热点。出国游人数不断递增,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受到一定阻碍。2004年,中国旅游主题定位为“百姓旅游年”,普通消费者将成为旅游消费主体。这意味着旅游在中国将在中国将大规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真正成为日常消费,新兴的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多样化。

保健